沁园春长沙范文

时间:2023-04-01 18: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沁园春长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2、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篇2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黑体字注音。

(1)原chí______là______象

(2)一代天jiāo______

(3)分______外妖娆

(4)稍逊______风sāo______

2.解释下列黑体的字词。

(1)惟余莽莽()

(2)须晴日()

(3)分外妖娆()

(4)竞折腰( )

(5)稍逊()

(6)数风流人物( )

3.写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根据你的积累填空。

(1)《沁园春 雪》是一首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雪”是 。此外你还积累了一些和“沁园春”类似的名称,比如:水调歌头、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等。

(2),原指《诗经》里的《_______》和《楚辞》里的《_______》。

文本解读

5.根据文意填空。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_______ ”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分别照应上文的“_______ ”“_______ ”两句。“看”则与上文的“_______”字遥相呼应。

(2)这首词的下阕议论抒情,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先用“惜”字统领,意味丰富:“惜”中有褒,肯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惜”中有叹惋,表达作者这种叹惋之情的相关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说说“惜秦皇汉武……”中“惜”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背诵《沁园春 雪》,用原文诗句填空。

(1)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词中点明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 。

7.诗句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所展现出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中“顿”改为“渐”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在词的结尾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风流人物”是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我们理应记住他们。请说出一位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延伸

阅读《沁园春 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①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②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③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④,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⑥,浪遏⑦飞舟?

【注】①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②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③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④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⑤遒(qiú):强劲。⑥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⑦遏(è):阻止。

9.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中“望”“惜”作用相同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0.《沁园春 雪》中的哪几句可以回答本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比较《沁园春 雪》与本词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一练

《雨说》随堂练习

苏茂新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禁锢( ) (2)留滞( )

(3)襁褓( ) (4)喧嚷(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yīn哑( ) (2)丝lǚ( )

(3)suō衣( ) (4)斗lì( )

3.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

(2)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

(3)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

(4)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二、文意梳理

4.说说下列诗句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1)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

(2)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5.请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表现出雨的内涵。

第一节:( )的春雨

第二节:( )的春雨

第三节:( )的春雨

6.仔细品读全诗,体会“雨”说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

7.以“下雪了”或“刮风了”为话题,仿照“下雨了/大地溅起了一片欢乐/山谷是太浅酒杯/盛不下欢乐汇成的河”写一组句子。

下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刮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诗中五次提到的“雨说”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第七节,诗人以“勇敢地笑”引出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可爱生灵“笑”的形态,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它们的“笑”源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一招

诗歌朗读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同学们应掌握好诗歌的重音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押韵的特点,并且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灵活把握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和情感。

《雨说》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同学们朗读时应注意很好地表现出“雨”的形象。

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还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最好的办法是先用笔将每句诗的停顿、重音等标注出来。我们可用第一节为例标注:

标注前应先把握几个问题:《雨说》第一节诗在朗读上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习课文了解文意后,答案就有了:应读得轻柔,温和,应读出高兴、喜悦的感情。

重音字词用下划线“ ”表示,停顿处用斜线“/”表示。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接下来,同学们自己标注完成《雨说》的其他小节,并朗读一遍。

【延伸练习】

1.请大家阅读冰心的这几首小诗,看看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重音和节奏。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篇3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是被情境所打动,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想法;阅读者只有认真、仔细地品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初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文本细读法既要求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细致地解读和剖析,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阅读者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如果因文本细读造成段意曲解、思想理解错误,那就违背了文本细读的本义。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受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课余时间被习题和补课所占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在授课中多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对阅读方法涉及甚少。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把文本细读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学生由于缺少监督,文本细读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1.诵读文本。与默读相比,诵读的优点在于心口合一,通过言语体会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做到心口合一,用心体会每一字、每一句传递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既能做到细读文本,不遗漏文章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如齐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位朗诵功底比较好的男生,诵读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师:文中反复出现类似“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词句,朗读时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分析:由于整首诗比较长,范读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走神溜号。教师在学生范读一结束后就提出问题,一方面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开始文本的推敲和分析。

2.合理切入文本深处。文本细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任何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技巧,在细读文本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之后,就可以对作品进行细致地推敲,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叙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蕴含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钱找个雅座点酒点菜;“穿长衫”说明孔乙己不同于一般的贩夫走卒;“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既不同于坐着喝酒的有钱老爷,又不同于站着喝酒的贩夫走卒,是格格不入的人。孔乙己在盗窃被人抓住之后曾无力地狡辩“窃书不是偷”。尽管孔乙己认识到自己的可耻行为,却不肯承认,骨子里仍桎梏着封建文人那些所谓的“骨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不误正业,表面上看是他本人好吃懒惰,不求上进;更折射出这个社会对封建文人腐蚀和毒害。教师要借助“窃书不是偷”、“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体会时代背景对文本中人物命运的影响。

篇4

1、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2、出自《沁园春·长沙》。

3、原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开福寺路6号(开福寺旁)。

2、朝阳路297号(民航大酒店旁)。

3、车站北路105号(五里牌)。

4、八一路燕山街38号。

5、银盆南路301号。

6、沁园春小区正对面。

7、马王堆中路110号惠泽园小区门口。

8、望月湖市场1号门面(人人佳超市内)。

9、黄兴南路78号(建设银行旁)。

10、星沙板仓中路30号(佳利大酒店旁)。

11、芙蓉中路一段463号(新闻大酒店旁)。

12、人民中路家润多超市内。

1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丰小区35栋。

14、福城路重建地2号广福园小区对面。

15、香樟路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对面工薪超市内。

篇6

关键词:作文;主题确定;美感体验

根据所学的课本文章专题,我不失时机地按照感受家庭,体验亲情美;感受风俗,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体验风物美;感受历史,体验悲壮美;感受人生,体验人性美这些主题展开。

一、感受自然,体验风物美

学生进入高一,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我们可以布置一个随笔专题“校园写真”,让学生捕捉对校园的最初印象和心理感受,即感受什么体验什么。如,一位学生在进入校园的第一周后,写下了这么一段细致入微的校园印象:“从空中俯瞰,我的校园是一把钥匙的形状,预示着我们通过它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这些都为校园平添了几分自然之趣。”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孕育知识的校园所焕发的蓬勃生机。

二、感受家庭,体验亲情美

身在学校,缕缕不绝的常常是对家的思念。在《必修一》书本中有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特别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挚而浓浓的思念之情。我要求学生写了随笔“想家”。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想家,想的是满屋的温馨,想的是亲人的欢笑,想的是浓浓的亲情,想的是那熟悉亲切的感觉……”此景此情可待成追忆!

三、感受历史,体验悲壮美

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一文,让我们想到了当前英雄主义的缺失,于是要求学生写了“英雄主义论”。学生写到:“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另一种乐观精神和英雄主义。现在,当今的世界,尤其是当今的中国,我认为也应该‘呼唤’一种英雄主义……”

四、感受人生,体验人性美

学习了《底层的光芒》这一版块,我要求学生写了习作“他们”。学生的文字真挚感人,笔触细腻。“他们没有豪华奢侈亦或是简单朴素的住房,他们没有四轮轿车抑或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们每天都奋斗在岗位的第一线,干那最脏最累的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代名词――农民工……我们应该去包容他们,理解他们,接受他们,善待他们……”这位学生对底层人的真实叙述,更加增添了我们对世界上最美的光芒――人性之光的理解和感悟。

篇7

但是,课堂放开,热热闹闹的语文课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一定比得上传统的课堂模式。其实这里的“比不上”,存在着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单纯以单位时间内知识的接受程度来看,确实有时候放开的课堂是比不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但若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因素,那么放开的课堂就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多了。

事实上,只要把握好高效语文课堂所必须重视的三要素――“讲”“导”“放”――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威力。

先“讲”,再“导”,后“放”,这是高效语文教学必经的基本程序。如果不按照这样的程序办事,盲目跳脱其中的环节,只强调“放”,教学达不到目的,这就是难免的事情了。

首先说一说“讲”。讲指教师讲解、传授知识的行为。讲的内容很广泛,凡是学生匮乏的基础内容都是讲的选题。基础知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须讲的。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这些文体知识方面的内容是必须“讲”的;同志创作该词前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讲。这些知识主要由教师讲,也可以是教师让学生事先搜集,然后由学生讲,教师补充。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其本质是把学生难以占有的资源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知识资源。“讲”一般是在“导”、“放”前讲,在特殊情况下,“放”之后也要“讲”。如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进行是由于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应当马上“讲”,以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来“讲”,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考节奏。如不少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感到难以理解,因为其中的“粪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万户侯”涉及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适时讲一讲。当然,如果学生有懂得的,让学生来讲就更好了。

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他们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无法有效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时加以引导。学习要有效率,一定不能漫无目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但遇到特殊的学习内容,就有必要在思考方法上加以引导。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文中作者所热爱的故都的秋景特点是“清、静、悲凉”,为什么作者会热爱这样的一个秋?许多学生会作出随意性、推测性极强的回答,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郁达夫的身世经历去理解,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去思考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才可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思维上的堵塞在所难免,教师可以直接引导,也可以旁敲侧击,让学生通过回忆、类比、推理等方式,获得思维上的突破。在学习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做一个小结,这个时候的导,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如学生学习了寓言类的文章,教师在学习行将结束的时候加上“我们现在生活当中这类现象多不多呢?我们应当如何正视此类现象呢”等语言,往往会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这时候的“导”,是在“放”后的“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放飞思想,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于“放”,一定要“放”足,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千万不可首鼠两端,“放”得不够的后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白白耗费时间。思考时间的“放”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合作学习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极易擦出动人的火花,也是最难控制时间的,教师要懂得如何把握好“放”的尺度,使时间的投入与教学的收获达到最佳比例。思维空间的“放”也要十分注意,不可过宽,亦不宜过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要适当限制学生思维空间,不应当脱离“在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进而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这个基本的范围,如果任由学生去作种种“假如”,那就失之过宽了。但如果仅让学生就文章的内容作思考,不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实际作研讨,则又失之过窄了。

“讲”是“放”的知识基础,“导”是“放”的思想指引,“放”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放”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能比较慢,比较复杂,甚至会不正确,表面看效率不高,其实他们一旦领悟,则终身难忘,终生受益,是真正的高效。

采取“讲”“导”“放”的方法,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把“讲”“导”当主角,“放”才是主角。只要牢牢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导”“放”三要素,认清主次,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易于构建了。

篇8

为第二天的新课程示范课《沁园春・长沙》作最后的准备,我不惜时间,不厌其烦地再次走访了各班的几个重点学生,为的是万无一失。

按说,学校和我都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我已借班试讲了一次,电教处还特意随堂录像,听课的各位名师结合录像又帮我进一步雕琢,设计了种种“教学机智”。之后,我再次借班试讲;明天示范课班的学生也早早作了充分的预习,课后每道练习的答案差不多都已烂熟于心了。为了显示课堂探究的活跃和有深度,我又特意从别的班借了几个口齿伶俐的学生重点准备。

但为了一切“预设”都能理想的“生成”,我还是找到重点学生,指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预习――其实是预演。我还特意对全班学生说:“明天上课大家不要紧张,大家一定要展示我们学校我们班的风采。老师提问时大家一定要都举手,别怕。”

是啊!教研室特意安排我为全市教师示范新课程教学,我既感荣幸,更感压力:事关教研室和学校等各方面的面子和荣誉,只许成功没有失败呀!

第二天上课时,我走进教室,面对坐得规规矩矩的学生和后面黑压压的听课者,我稍一定神,便开始导入课文: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走进《沁园春‘长沙》。”

一切都按“预设”进行:学生朗读之后是教师范读,字词讲解后接着意象分析……

该学生提问了。学生们果然很“捧场”地举起了手。一时,教室里手臂如林,景象喜人。然而我很快就失望了,因为我最盼望的-一事先安排提问的“精英”,竟然没有举手!而我要他提的问题实在太关键了:“作者为什么要用‘染’字?‘染’让人感到好,但就不知为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办?如果我自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显然不行,那怎能体现新课程的对话与自主探究精神?课后怎么向观摩教师讲“预设走向生成”?终于,我想起了“预演”时大家为我设计的“教学机智”。

“嗬!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可我抽谁呢?”我装出很为难的样子,然后又做出终于下定决心的表情,“这样吧,大家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上来好不好?”两分钟之后,我一一展开纸条念了起来。最后一张,我佯装照本宣读,实际说着自己心中预演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染’字?‘染’让人感到好,但就不知为什么?”我说:“这些问题提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很会动脑筋。特别是这最后一个问题直接涉及诗词的炼字,大家就先围绕这个问题讨论吧!”终于化险为夷,我为自己的“教学机智”暗暗得意!

接下来的课就相当顺利了,同学的掌声一片又一片。最后,示范课在学生们豪情万丈的朗诵声中结束了。

课后,专家的点评自然十分中听,“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对话交流师生充分平等”,“学生自主研讨理念的真正落实”等等。

“老班,老班,是不是怪我话太重了,这么久不回我。‘我可是看在朋友份上才说的哦!”

“呵呵……”我有点呆滞。

“老班,我觉得你上的最好的课是平时的课。平时的课自然,那堂课很做作;平时的课我们有发言权,那堂课你掌控我们;平时的课你听我们的,那堂课我们听你的;平时的课我们是朋友,那堂课你太像老师。为什么那堂课我没按你的要求举手?其实并不是紧张,我都参加三次‘预演’了,我是很反感大家弄虚作假……”

篇9

关键词: 脑科学 语文课堂 《沁园春・长沙》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将脑科学与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潮流。如果我们能将脑科学的研究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就必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以《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脑科学有关原理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引进音乐和图像,充分利用右脑

198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罗杰・斯佩里(Roger W.sperry)教授的研究表明: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天才与普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天才在有意无意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右脑。斯佩里将左脑称为“文字脑”,其主要功能是处理文字和数据等抽象信息,具有理解、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有理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所以又称为“理性脑”;他将右脑称为“图像脑”,其主要功能是处理声音和图像等具体信息,具有想象、创意、灵感和超高速反应等,有感性和直观的特点。研究表明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6%―97%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美国旧金山市的查尔斯・施密德(CharlesSchmid)是一种新教学方法的世界先驱,他发现用音乐营造气氛是使学习效率比过去至少提高五倍的关键诀窍。列支敦士登的斯托克威尔(Stockwell)是新型教育和商务培训专家,他认为,对设计得很好的招贴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基于以上理解,我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地引进音乐和图像,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右脑。

1.播放音乐,调节大脑进入高效学习脑波。

当前,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将脑波定以α、β、δ、θ之名。其中α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是放松的,它是提供左脑意识与右脑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较少,相对的脑部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灵感及直觉敏锐,脑活动活跃,而良好的心情和深呼吸是大脑产生α波的有效方法。为此,课前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旋律优美的湖南民歌《浏阳河》古筝曲,并以搞笑的方式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中进行呼吸。

2.利用图画,将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

根据伊万诺娃的实验,将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识记的效果远强于单纯阅读的实际效果,10天后的保持率甚至超出1倍多。在当堂背诵环节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读忆结合,我没有让学生单纯地读背,而是在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后,要求全体同学合上课本,按照逐一投影的六组图片尝试回忆,想不起来翻课本;接下来,查对课本试背一遍;最后根据图片提示自背一遍。依据脑科学原理,将阅读与尝试回忆运用的是左脑,观看图片运用的是右脑,两脑并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就实际效果看,学生们基本上读4―5遍就能当堂全文背诵。

二、合理安排内容,充分利用高效期

彼得・罗素(Petter Russell)发现正常年轻人的在工作记忆时限为10―20分钟。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节40分钟的课,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最后1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而中间是学习的低沉期。所以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新知识学习、重难点突破放在第一高效期,把展示交流、解疑答难等安排在中间的低沉期,然后在第二个高效期进行情感目标的教学,基本符合这一原理。进行到大约25分,我发现部分学生进入疲劳状态,就适时地开了两个小玩笑,逗得学生哄堂大笑。因为,研究表明人在笑的时候,更多血液输入大脑,能使大脑分泌内酚酞,有助于减轻学习的痛苦感,提高注意力。此时正是学生学习的低沉期,这一举动大大削弱了其负面影响。

三、科学设计教法,充分发动学生

根据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Bethel)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发现,不同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24小时之后对新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的百分比迥异。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小组讨论50%,实践练习75%,教给他人或立即运用90%。在所有的指导方法中,讲授的材料平均保持率最差,教给他人和立即运用最好,实践练习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出现错误之外基本不讲,而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思考,遇到疑难小组内相互请教,讨论不出集体交流,实在不会老师再讲。当学生解决完针对课文设计的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多器官参与

篇10

关键词:诗歌鉴赏;分步教学;自创增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作诗,是不容小觑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诗歌鉴赏单元,这是一次让学生与诗歌亲密接触的机会,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一种尝试,对此活动进行分步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吟咏激疑

现代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诵读能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把文质兼美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同时,在分析之前学生对诗歌的涵

咏,也包含了他们对字、词、句思考的过程,其中有通过已有知识水平成功解译的内容,又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正能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诵读,学生会想方设法进入诗境,读出诗意,同时也是自己对诗歌的加工和创造,又会生成一些疑问:如何系统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精髓,感同身受地去领悟作者的心情,这么美的诗歌,作为学生能创作吗?这些都为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生境

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然而,如何欣赏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呢?只能是想象。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眼前之景,远望重峦叠嶂,枫林如染,如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清碧,百舸争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翱翔长空;低眉处,鱼虾戏水,自由轻快,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兴衰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这便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它“一洗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面,用图画把所想展示出来,可以用彩笔描绘,也可以在电脑上绘图,电脑高手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成为一幅画作,因为它有意境美。

三、知人论诗

诗歌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要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意义影响甚或写作方法,必须要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熟悉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参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韵。

诗词以其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无虚假造作的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无论是他早期意气风发的言志诗,还是中期跃马横刀的战地诗,以及晚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诗,都给人一种雄风不减的感觉。即使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情绪最低沉的时候,他也能喊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句子,而绝无悲悲戚戚、寻死觅活的那种婉约情调。诗词之所以遒劲有力、磅礴激荡,缘于他胸襟开阔,学识渊博,志趣高远。他的博怀和顽强意志,在他的诗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拼搏进

取、昂扬向上的励志佳句。

四、自创增趣

学生时代是诗意最盛的时期,要留住这青春韶华,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情的舞台。尽管文笔稚嫩,语言生涩,仍应鼓励学生用那激情点燃的神笔,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意想的

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

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诗歌,选出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教师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美的诗歌,如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其中可以用一些应景的插图作点缀,并为他们装订成册,进行班级展览。笔者还在班级开展以“青春诗会”为主题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所选诗歌可以是名家名作,更欢迎自创,每个小组不仅要推选朗诵诗歌的选手,更要写出一份简短的诗歌

推荐词,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感悟诗韵。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只是追求情节的刺激和热闹,而不会透过字面去揣摩诗歌的象

外之境、言外之意,也没有对诗歌的激情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只是味同嚼蜡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将学生引领进诗歌殿堂的义务,带领他们去涵咏、感悟、思索、创作,真正让学生养成纯正的趣味,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橹.中国现代诗歌名篇欣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1.

[2][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曹晚红,吴大伟,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01.

[3]向明.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J].阅读与鉴赏,2004(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