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市场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市场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市场调研方案

篇1

市场定位不准确,产品特色性不强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在进行营销前一定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把握好市场定位。但受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影响,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不重视市场调研工作,认为其可有可无,造成了市场定位不准确,影响了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分析等后续工作的开展,导致产品缺乏特色,缺乏竞争优势,影响了保险公司的长效稳定发展。1.3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目前,专业的保险营销人员较为稀缺,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营销理论知识,营销管理经验不足。另外,保险公司的培训不到位,很多营销员基本未接受过专业的营销培训,业务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质量低下。同时,一些保险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薄,保险误导、收取回扣、恶意招揽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声誉。

2保险营销模式的可行性创新

2.1E行销E行销是一种E化的销售思维,它通过采用电子化技术和工具的方式进行高效地保险服务,集保单销售和业绩管理于一体。与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相比,E行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时间短,效率高。E行销通过一种全自动化的销售平台实现了高效保险营销,客户从投保到获得保险保障仅需半个小时。二是成本低。保险销售人员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负担。三是高效便捷。移动展业模式打破了传统保险营销的时空限制,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投保,同时可以及时获得保险保障。E行销由于其突出优势,受到了很多保险公司的欢迎。中国人寿在2011年6月建设E行销试点,并推出了系统的行销计划和方案,建立了“国寿e家”,同时还提出了争创“2011年打造万名科技先锋”的营销目标;泰康人寿积极与银行合作,开发POS刷卡平台,加快发展E行销。2.2社区营销模式所谓社区营销,就是指深入社区,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接触,以及时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以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目前,保险公司在发展社区营销模式时可以依托我国城市已经发展成熟的社区组织,深入开展保险业务宣传和服务工作。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其市场分析来确定其目标市场,即选择目标社区,先建立几个保险营销试点,在逐步开展推广宣传工作。在社区开展保险业务可以有效地节约其资产投入,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保险的业务范围,实现了社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2.3“嫁接式”保险营销模式“嫁接式”保险营销模式采用聘请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老干部为专门的“风险管理专员”,通过其人脉资源优势和信用资源优势开展保险营销。同时,保险公司还要根据其发展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积极提高其业务水平。这种高效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有效地保证了保险合同顺利的签订。由单位离退休人员组成的“销售中介”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信任度,打消客户对保险投资的顾虑,增加保险业务的成功率。二是这些“风险管理专员”非常熟悉单位职工的个人情况,能及时掌握其保险需求,提高保险服务的针对性。

3小结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财务预算

一、预算管理的优点

预算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

二、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财产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期限只有1年,这种短期保险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如:人均GDP、国家宏观调控等)的影响,而使管理成本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相较于普通企业更高;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成本弹性空间小,管理太过,容易导致费用延后,与预算初衷不符;有些公司虽然实行了预算管理,但仍有顾虑,费用使用前多了预算前置审批、预算审核手续,事后多了预算评估的环节。这些因素,使得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经常出现虎头蛇尾,开始振振有辞,未到年中就悄无声息,执行力度不足,走两个极端:要么定得太高无法执行,要么定得太低没有动力,难以激发员工热情。预算作用不明确,质疑其管理效果等现象,而使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原有效应。

三、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要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包含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设置专职部门来完成。该部门主管可由公司最高领导者担任,再以各部门主管为分项负责人,全面调动公司上下共同参与。比如: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预算就包括市场预测、保费收入及再保险预算、赔付支出预算、费用预算等,其中市场预测需要市场管理部门进行市场调研,保费收入预算需要业务部给出相关历史数据,再保险预算需要再保部门给出准确评估,赔付支出预算需要承保、理赔、精算三部门共同完成,费用预算需要财务部门的测算。该项预算涉及公司多个部门,需要他们共同合作,才能编制出准确、适当的预算方案,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财险公司可尝试建立按责任为中心的预算控制体系。比如业务部门作为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承保理赔费用预算的责任中心,应授予其相应的费率、赔付各流程政策制定权和手续费管理权;人事部作为薪资和人事责任中心,应由其在公司预算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薪资和人事配置方案;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考核。(2)编制合理的指标体系。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相关指标的完成程度来表达,而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不仅能直观地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还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具体的指标包括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市场占有率、结案率、续保率、人均产能、直接业务比率等。在这些指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个责任中心存在多个小指标,保证日常评价监控的可操作性;另外预算管理部门要确认相关控制部门的责任,要及时分析并评价指标的执行情况,实时掌握市场政策变化并给出修改意见等,最后由决策者决策评价结果,保证预算管理的客观、公正、实时、有效。对具体预算指标标准的确定,则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模型。在建立各计算模型之前,要仔细分析哪些因素会对指标造成影响,再以过去几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模型。(3)编制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想让预算结果按照公司预想的发展,还需要定期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公司发展总目标以及预算管理子目标为中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表,直观反映预算管理的效果及所出现的异常情况,以便各相关责任体及时进行跟踪和改进。比如对于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当其实际指标小于预算的-2%,即可评为优,应继续保持;介于-2%和+2%间的,可评为良;若超出预算+2%,则表示需改进。

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由于财产保险公司自身的特点,在应用这一管理手段时,首先要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其次要编制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此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于晶,于泳.加强管理.防治“小金库”:谈如何防治财政预算单位“小金库”[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1(19):3131~3132

[2]史志迅.集权制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分公司财务人员作用的一些思考及建议[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3(11):1909~1910

篇3

关键词:保险营销;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1 保险业市场营销的内涵

1.1 保险营销并非等于保险推销

保险营销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整体营销,即从搜寻保险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对投保人投保后的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而保险推销的重点则在于保险产品本身,主要是为了销售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

1.2 保险营销更适于非价格竞争原则

保险商品价格(费率)是保险人或保险主管机关依据对风险、保额损失率、利率、保险期限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并通过精确的计算而确定的,因而它是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为了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促进规范竞争,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价格有统一管理和限制。所以,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相反非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2 保险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2.1 保险企业竞争激烈却没突显各家的特色服务

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业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保险营销还处于低级阶段,各家保险公司主要是停留在价格竞争上,还未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2.2 保险产品远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当前保险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即保险供给不适应保险需求。近年来,虽然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险种设计与开发远不能满足顾客对险种的多样化需求。

2.3 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保险企业普遍采用人海战术,大量招收人员,补充营销一线。这些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3 如何巩固市场

3.1 树立公司品牌形象,营造公司企业文化

品牌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当代市场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围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做文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险公司要想使顾客选择自己,就必须树立自己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品牌形象。

3.2 开发创新保险产品

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不断开发新险种,但具有鲜明个性的险种很少,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内耗较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保险公司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发、设计新的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市场份额,赢得更多客户。

3.3 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同业、研究自己为主要内容,为更好的开展各项业务、制定可行性营销方案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子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适应各个子市场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并针对不同客户消费口味的差异开发不同的险种,做到既有的放矢,又区别对待。

3.4 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

保险营销是一项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保险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及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实行保险业人才信息化管理。最后,要改进保险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教育培训体系。

总之,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保险市场的成熟和竞争加剧,在维护好原有营销渠道同时,各保险企业也要积极开展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及时恰当地根据特定的市场、特定的客户、特定的产品、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营业区域的变化,建立新的营销渠道是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确保保险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薛

梅. 保险营销及创新思路[j].社会科学家, 2000,(3).

篇4

这是2009年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案例,这家为男孩提供特殊医疗服务的机构就是安联全球救援集团,它是全球领先的救援服务供应商,隶属于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安联集团。安联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2006年率先由德国上市公司转化为根据欧盟法律上市的欧洲股份制企业。

安联全球救援集团自2003年进驻中国市场并在北京成立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救援公司以来,与国内汽车制造商、保险公司、医院、银行、航空公司以及电子商务网站开展了深入合作,业务已覆盖汽车道路救援和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旅行和医疗救援健康和家庭援助关怀服务等方面。

现在,安联救援非常看好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户打电话给我们,告诉我们他们有医疗救援的需求,我们就能够通过在228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网络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安联全球救援集团网络运营部门负责人Kevin Dodd日前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安联救援在中国是如何开展医疗服务的呢?

据记者了解,一般情况下,个人客户不与提供海外救援服务的公司直接发生业务关系。由于目前众多海外救援公司大多采用B2B的商业模式,普通消费者获取救援服务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购买保险公司的相关产品;二是成为银行信用卡金卡级别以上的客户;三是成为通讯运营商的VIP客户;四是成为航空公司的常旅客或者金卡客户;五是成为知名汽车供应商的客户等。而保险无疑是与救援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行业。安联全球救援中国市场管理部总监郝丹彤对记者表示,近10年来,中资保险公司为了向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已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救援公司展开合作,如中国平安、中银保险、中华保险、大地保险和大众保险等公司都是安联全球救援的客户。

“我们将全球救援服务附加到保单中。这个保单可以是健康险、寿险、旅游险、意外险、汽车险、航空险甚至可以是家财险。”郝丹彤表示。

安联全球救援中国全国医疗救援经理陈洁对记者表示,救援公司向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方式相对灵活,可以单独提供单纯的国际救援服务,也可以与保险公司共同设计产品,将救援服务直接写到保险合同保障之中。收费方式也很灵活,有的按事故例数收费,有的则按年费标准收取。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获得救援服务成本相对较低。与到欧美旅游动辄数万元的消费相比,一份境外旅游险的价格十分令人心动。以某保险公司“助游全球境外旅行保险计划”为例,一个11?14天的保障计划,仅需365元即可拥有包含30万元的海外意外身故、30万元的海外紧急住院医疗、40万元的医疗转运和送返、每日住院现金补助以及未成年子女送返等20余项保障。

据了解,在业务综合性强、技术性高、管理难度大的救援行业中,中资企业涉足较晚。一份市场调研结果也显示,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非事故道路救援方面,安盛援助、安联全球救援、优普救援、曼福救援等全球性救援机构的市场份额超过八成;而在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境外旅行援助方面,安盛援助、国际SOS、安联全球救援则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

篇5

1.数据来源笔者采用实地走访的问卷调查方式,对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8个盟市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为农民,且每户只选择1人对其进行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的方式进行,即首先在每个盟市随机选择1~3个旗县,然后再在每个旗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1~3个村,最后在每个村选择特定数量的样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风险经历、参保情况、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条款与其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认知概况和满意程度等。并在调查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两项选择法、自由回答法、多项选择法以及赋值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其中,针对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程度的调查,分别设计了逐步升高或降低的5个等级,以代表农户的不同认知程度和满意程度。例如,对某一指标设定的认知等级为完全不了解、了解很少、一般、了解较多、非常了解。共调查507位农户,获得有效问卷490份,样本有效率为96.65%。

2.样本特征对样本特征的描述统计,主要包括被调查农户的个人特征及其家庭特征。在农户的个人特征中,男性人数为407人,因为95%以上的男性受访者是家庭中具有决策权的户主;被调查者的年龄偏向于中老年,务农年限多在21~30年之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另外,受访者中有68位是乡村干部(如村支书、村会计、村主任等),占样本的13.88%。农户的家庭特征主要有人口、劳动力、收入结构、耕地规模及质量、受灾经历、参保情况等。受访者的家庭规模以3~4人为主,家中劳动力人数以0~2人的比例最高,占63.06%。有9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源以种植业收入为主。受访者家庭拥有16~30亩耕地的比例最大,占26.12%。另有23户拥有超过1000亩的耕地,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耕地质量主要是指被调查者家庭中耕地的灌溉条件,所有耕地均可被灌溉的比例占47.14%,所有耕地均不能被灌溉的比例占22.65%,其余30.20%是其家庭中有部分耕地可以被灌溉。有高达44.29%的农户认为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对其家庭的生产与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只有1.63%的农户认为其根本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有86.94%的受访农户在2009年或2010年购买了农业保险,而其余农户未参保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有该项惠农政策,认为自己的农业生产风险低,不需要保险;或者是不相信保险公司等。

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状况

1.农户获取农业保险信息的渠道受访农户获取农业保险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既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有网络这一现代传播媒介,还包括乡村干部、亲戚熟人以及保险公司宣传等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信息渠道。其中,“乡村干部”是农户知晓农业保险政策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保险公司宣传”。这说明农业保险信息的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这也符合农业保险专业性强、程序复杂的特点。

2.农户对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农户作为农业保险的受益群体,只有对该项支农政策全面了解后,才能真正理解农业保险的实质以及体会到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的支持。调研结果显示:¹关于补贴政策。参保农户中不知道该项政策的比例略高于知道的比例,前者占52.58%,同时,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农户将保险赔款和政府的保费补贴相混淆,认为赔款就是补贴。º关于各级政府的保费补贴比例。在知道补贴政策的202位受访者中,仅有13位农户可以详细告知具体的补贴比例»关于补贴品种。有3/4的农户可以明确说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但也有约1/4的农户不知道具体补贴的品种。因此,当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还不是很到位,绝大多数农户对保费补贴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故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3.农户对参保流程的认知农户对参保流程的了解,不仅可以反映其对政策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保险公司签单承保的规范性。在174位(占样本的40.85%)签订过保险合同的受访农户中,对参保流程不了解的比例高达49.42%,仅有5.17%的农户对参保流程十分了解从总体上来说,被调查农户对参保流程的知晓度是比较低的,但局部地区如呼伦贝尔市,其仅有18.18%的农户对参保流程不了解;大多数农户不仅了解现行的政策条款,而且可以对条款提出疑问,这不仅反映出大规模农场主对农业保险条款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同时也说明其对现行农业保险实施方案的细化有迫切需求。

4.农户对保险责任的认知保险责任范围是保险公司在农户受灾之后验灾定损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险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是相互关系的,故农户对保险责任范围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可以真正代表其对该项政策的了解程度。有66.90%的受访者知道当前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但是,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责任范围所包含的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农户不足1/3。另外,关于责任免除(即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损失),有高达58.69%的被调查农户是不清楚的,仅有

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

1.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受访农户中有204户(占47.89%)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非常满意;有152户(占35.68%)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比较满意;仅有30户(占7.04%)受访者表示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的评价比较高,说明该项政策实施5年来对农户的生产、生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表示不满意的受访农户则对政策本身并没有意见,只是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感到不满意。

2.农户对各家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度在426位参保农户中,共有157位受访者曾见过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对保险公司服务非常满意的农户占样本的42.68%;对保险公司服务比较满意的农户占样本的38.22%;仅有6.3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一方面,说明农户对保险公司服务的满意度的评价非常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各家农险经办机构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其在农业保险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面面俱到,故导致有部分农户对其业务开展不细致、工作不到位提出了质疑。

3.农户对农业保险制度的满意度

(1)农户对保费补贴品种的评价。对于现行农业保险政策所补贴的品种能否满足被调查农户的需求,有43.43%的受访农户认为完全能满足;有32.63%的农户认为比较能满足;有6.34%的农户认为一般;有17.60%的农户认为不能满足,这主要是因为其认为当前的保费补贴范围过窄,应增加补贴品种,如将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和杂粮作物与养殖业中的山羊、绵羊、育肥牛等也纳入补贴范围。

(2)农户对保险金额的评价。对于当前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有10.09%和35.92%的受访农户认为其非常低和比较低;有41.78%的农户认为保障水平一般;认为保险金额高的农户仅占样本的12.20%。这说明当前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确实比较低,与农户的理想预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与笔者所在课题组的调研结果相一致。以养殖业保险为例,目前保险公司对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参照投保标的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价格和饲养成本)确定。奶牛按不同等级品种、产奶量和市场价格差异区别投保,每头奶牛保险金额分为4000元、5000元和6000元3个档次,由奶牛养殖户和保险经办机构协商确定,但保险金额最高不得超过该品种奶牛市场价格的70%;能繁母猪每头1000元。然而,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在养奶牛每头的市场价格平均在8000~10000元之间;每头能繁母猪的市场价格平均在3000元~4000元之间。这使得广大养殖户在利益的驱使下未等其参保牲畜出险就已经将牲畜销售。而保费补贴险种保障水平的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3)农户对保险责任的评价。对于当前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在知道保险责任范围的285位受访农户中,认为比较合理的高达65.61%;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6.67%;仅有1.75%的农户认为保险责任比较不合理。这说明现行的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责任的规定是比较符合农户需求的,原因在于的农业生产是“十年九旱”,而在保险责任中不仅将旱灾列入赔偿范围,还将暴雨、洪涝、风灾、雹灾、冻灾以及病虫鼠害这些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也纳入了赔偿范围。

(4)农户对保险费用的评价。对于各级财政补贴90%(种植业保险)或85%(养殖业保险)的保费,认为补贴比例比较合理的有214家农户,仅有6家农户认为补贴比例不合理。这说明保费补贴政策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至于认为保费补贴不合理的农户,其并不是不赞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而是对现行的保费补贴模式抱有怀疑态度,认为保险公司在套取国家的补贴资金。对于农户自己缴纳10%或15%的保费,认为负担比较少和完全没负担的农户分别占样本的50.36%、39.42%;说明目前农户完全有能力负担10%或15%的保费。

4.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各环节的满意度

(1)农户对宣传推广的评价。未见过农业保险宣传单的农户高达59.15%,说明政府或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的推广中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距实现对参保农户的宣传全覆盖的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

(2)农户对签单承保的评价。未被告知具体参保流程的农户的比例略高于被告知参保流程的农户的比例,前者占样本的51.64%。按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的要求,保险公司在签单承保中必须告知投保人具体的流程和保险条款,由此说明保险公司在其承保环节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3)农户对查勘定损的评价。在获得保险赔款的农户中,有高达45.50%的农户在受灾之后未曾见过查勘定损人员,原因主要是受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经营和保险公司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因而尚不能做到按受灾农户、按受灾地块对遭灾耕地定损。对于见过查勘定损人员的受访者,仅有17.16%的农户认为非常合理。

(4)农户对理赔服务的评价。共有378位曾获得因灾赔款,占参保农户的88.73%。对于赔款作用的大小,认为赔款对弥补损失、恢复生产有一定帮助的农户的比例最高,达39.15%;认为赔款作用很大与非常大的比例分别为22.22%、8.99%;另有2.91%的农户认为赔款完全无帮助。可见,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理赔服务的评价较高,原因是目前多数农户认为,只要其每年在春耕时交纳数十元的保险费用,秋收后就能获得数百元的收入。因此,农业保险被农牧民当作是一种“以小钱换大钱”的逐利方式。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通过上述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业保险日渐成为农户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途径。有86.94%的受访农户在2009年或2010年购买了保险,其中有45.07%和31.92%的农户认为其家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

(2)各级政府将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来抓,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乡村干部介绍与保险公司宣传是农户获取保险信息的两大途径。对于保费补贴政策的了解,大约各有一半的受访者知道和不知道该政策,而知晓该政策的则有93.56%的被调查农户不清楚各级政府的具体补贴比例。另外,有3/4的农户可以明确说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农作物名称。从总体上来说,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参保流程的知晓度是比较低的,但局部地区(如呼伦贝尔市)的农户,则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对于农户对保险责任的认知,有66.90%的受访者知道当前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但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具体灾害类型的农户不足1/3,更有高达58.69%的被调查农户不清楚农业保险中的免责条款。

(3)农户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保险公司服务的总体评价比较高,但对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政策实施各环节的满意度则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农户对补贴险种、补贴比例和保险责任的评价较高,但对保险金额的评价较低。农户对宣传推广、签单承保、查勘定损的评价较低,但对理赔服务的评价较高。

2.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各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家保险公司,应根据当前在广大农村经营土地的多是“386199部队”的客观实际,采取农牧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宣传农业保险,把农业保险政策给农牧民讲清,把其好处给农牧民讲明,把政府提供的惠农政策的道理给农牧民讲通,使广大农户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等保险知识,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程度。

(2)完善保险条款,逐步规范农业保险的经营操作。根据近几年农业保险实际运行中反映出的保险条款、风险责任、保障水平、保险费率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领导小组和三家保险公司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修改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各家保险公司应根据各个盟市、旗县保险工作的实践,进一步规范其宣传、承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严格按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的要求提供保险产品。

篇6

旅游财务工作计划

旅行社财务工作是整个财务体系中重要的分支,旅行社新线路推出,往往先通过前期考察,就其露营地现在实际情况,旅行社财务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与旅行社沟通,邀请重要旅行社参观考察,做好前期推荐工作,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称为旅游业三大支柱,旅行社销售代表在旅行社财务工作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计划如下几点:

一、 销售代表招聘途径:

通过与高校合作,录用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通过培训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代表,优秀者晋升客户经理。通过人才市场、网络进行招聘。

二、 岗位概述:

负责分管地区的市场调研、销售,掌握市场动态,完成片区销售指标。

三、 工作内容:

第一阶段:

1、参加公司新员工培训,了解、熟悉、掌握《员工手册》内容、公司文化、公司产品;(如:《员工手册》、礼仪素质训练、心理心态训练、公司简介和景点景区知识)

2、部门培训,了解、熟悉、掌握企业经营知识、销售途径、销售方法、市场调研方法、提高开拓和执行能力;(如:熟悉旅行社产品、旅游线路操作流程,了解旅行社计调工作等)

第二阶段:

1、根据市场目标,细化并制定所辖区域旅行社调研内容,确定拜访计划,做好调研表及拜访日志;

2、负责对所辖区域的旅行社及各类客户进行拜访、洽谈,确定目标旅行社及客户;

3、邀请重要旅行社及目标客户参观考察,确定合作方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市场动态;

第三阶段:

1、掌握市场动态及合作旅行社、客户的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递交书面报告;

2、认真做好访客日志记录、了解近期旅行社线路推荐情况、旅行社收客情况、旅行社广告上线情况、旅行社的特殊要求,从中了解客户对公司的各项意见和要求,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上一级领导汇报、反映;

3、负责了解所辖区域的市场信息,积极寻找和发现潜在的客户并及时整理、汇报,以便公司对该区域的市场掌控、调整;

4、负责重要团队、大型团队的衔接、接待工作;

5、及时对客户进行回访,了解公司接待质量,并将问题反馈至公司;

6、积极参加部门及公司组织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技能;

7、建立合作旅行社的档案;

8、负责所辖片区广告投放的跟踪工作;

9、负责公司政策调整、重大活动举办的信息传达工作;

10、负责催收所辖区域合作客户的欠款;

11、每周日下班前将上周工作小结及下周工作计划提交旅行社市场主管审批;

四、重点业务片区及辅助业务片区:

中国人口主要密集省份在:河南、山东、四川、广东、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北京,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主要是沿海、沿江省份。所以重点业务片区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及台港澳地区。辅助业务片区在:西南、西北及东北片区。

五、人员招聘人数及安排:

第一阶段(10人)

(1)、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2名

(2)、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2名

(3)、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港澳地区(台湾、香港、澳门)2名

(4)、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4名

第二阶段(销售代表19人+客户经理6人)

(1)、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江西)2名

(2)、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3名

(3)、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港澳地区(台湾、香港、澳门)4名

(4)、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6名

(5)、西北地区(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2名

(6)、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2名

注:客户经理由第一阶段表现优秀的销售代表晋升。

旅行社市场调研表 调研内容 旅行社名称: 联系人及职务 联系电话(手机) 规 模 主要客源 主要产品 年接待量 公司地址 信息渠道 信息反馈 合作意向 调研人: 上级主管: 日期: 附二:拜访计划(江苏、上海、安徽、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旅行社)

第一阶段:以华东片区为主体,从扬州、镇江、南京、常州、泰州、南通、无锡、苏州、上海等300公里范围城市按有近及远的原则逐步展开。

第三阶段:重点业务片区市场炒热后,对辅助业务片区(西南、西北及东北片区)进行拜访,寻找合作契合点,形成合作!

客户名称:

拜访时间:20XX年 月 日

(字数不限,请记录拜访时间,拜访人,拜访过程,拜访中遇到的问题,客户意见及建议) 备注:每次拜访完成后,及时上交拜访日志。如无法及时上交,请按日期顺序排列后,再上交!

部门培训:

一、 了解、熟悉、掌握企业经营知识,企业经营的主要产品;

二、 了解、熟悉、掌握销售架构;

三、 市场调研培训;(市场调研的定义及工作流程)

四、 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讲解,让财务人员掌握销售方法及技巧,培养其坚持不懈的财务精神;(案例:安徽恩龙财务排头兵——项年宏)

五、 了解、熟悉、掌握旅行社产品、线路【旅行社的产品是将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整合到一起,附加导游优质的服务,这就是旅行社的主要产品,熟悉旅行社常规线路(如:×××三日游、××二日游),从而在拜访与旅行社客户交流的时候有共同语言】;

六、 了解、熟悉、掌握旅游线路操作流程,旅行社计调在操作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让销售人员明确该拜访谁,找谁推荐露营地,有的放矢。(旅行社计调,在整个旅游线路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用车预定,旅游景区的接洽,旅游住宿安排,旅游餐饮安排,团队结束后的客人意见调查等。)

旅游财务工作计划

1、 筹集资本本社总资本300万元,是通过集资实现的:

现任总经理田XX出资80万元,其余7人每人出资30万元。本社主要分4个部门:财务部、财务部、公关部、人力资源部。由于旅行社刚成立,所以对于各社的资本需要量只能是初步的预测。

在预测之后,对各社资本的分配是:财务部由于要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发及宣传和做企划方案安排了36万元的资金,公关部与上游企业和地接社联系安排了20万元,人力资源部15万元,另外还有20万元用于购车,再就是房屋的一年租金一次交清2万元和各种资料以及设备等的采集共用了30万元。余下的77万元留存财务部作后备资金发及发工资之用,此外,还有100万元上交庄旅游局作国际旅行社的保证金。至于预算方面,初步是:到年末达到净收入180万元。

2、 资本运用。这就需要各部门合理运用所规划的资金做好份内的工作。财务部: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及广告宣传和做企划方案;公关部:与上游企业和地接社联系;人力资源部:招聘和培训新员工;就财务部而言就是对社内部的资料、设备、杂物等进行配置,以及到月末年末分发工资、奖金,对于工资的安排是:总经理1800元每月,各部门经理1500元每月,业务员1200元每月。奖金是成本节约奖和销售冠军奖均为XX元。

3、 股利分配这主要是财务部要协助董事会处理好股利分配问题。我们现在的初步计划是到年终除总经理得到年总利润的10%的红利外,余下7人每人5%,剩下的利润就留作上交税金、购买设备资金和公积金。

4、 保管对旅行社货币的收支以及其他财务方面的交易活动进行管理:每次销售产品后的收入上交财务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费用均需开示发票到财务部报账。对旅行社来说,团队的收入有两种情况。一是:现收;二是:应收账款。对于这两者,应收款是管理的重点,即收现率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应收账款不仅会占用公司的资金,而且,也会产生坏账的风险。 这就需要公司制定相应的信用制度,来规避风险。同时,应根据旅行社的行业特点,挂账就应严格审查挂账的依据,防止业务员的暗箱操作。当然,采取一定信用策略,也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手段。同时,应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禁止业务员不通过财务部门直接从收入中支取成本。

5、 信用和收款财务部要制定信用政策,催收旅行社的应收账款。与各地接社和上游企业结清帐。

6、 保险这一点对旅行社很重要。把旅行社财产、人员以及组团后游客的人身财产保险,如此把旅行社经营活动中和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保证了经营活动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

7、 团队核算本社在团队核算中都已采用了单团核算体系,来进行旅游团队的基本财务核算。所谓单团核算就是将每个团做为核算对象,进行独立的财务记录和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通过缩小核算单位,将每个团的盈亏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员身上,并能掌握每个团的具体情况。

8、 最后,对于节省资本方面,我们考虑:降低交通费,通过利用业务量来与航空公司谈判;而地接费可通过招标等手段来减低成本。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就是采取低成本策略和产品奇异性策略。而旅行社作为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成本支出的控制则尤为重要。现在,公司对成本的控制只是用毛利率来加以限制,其实可以引入标准成本来加强控制。

篇7

【关键词】农村小额保险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发展建议

自从2008年6月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拉开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的序幕以来,随着试点区域和试点产品不断增加,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风险保障的作用不断体现,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然而,从试点工作的情况来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在宏观层面,有相关法律、政策以及监管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在微观层面,既有农村金融环境薄弱,农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缺乏,保险购买能力低等制约保险需求的因素,也有来自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市场不够重视,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员匮乏,市场营销策略不完善等制约保险供给的因素。今后,要促进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发展,必须突破这些制约因素的限制。为此,本文在考虑上述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宏观层面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长效的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和《农业法》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规定方面存在空白,新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也只提到了涉及农民的生命和身体等方面的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参照适用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农村小额寿险、健康保险等险种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不利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完善涉农保险的规定,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纳入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性质和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合同和业务经营规则、法律责任等,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支持相关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可以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农业部和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和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例如:减免经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和销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营销员的营业税、所得税;对投保的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等低收入农民实行保险费补贴等),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由财政支持的针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风险损失基金,从制度层面鼓励、支持和保障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引导和监管

1.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积极引导本国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及其他合作组织进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探索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低收入农民需求的供给主体及形式。

2.加强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监管,注重防范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经营风险,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投保群体的利益。一是规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要求。经营主体要具有提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服务的能力,应制定详尽的业务发展规划和内控制度,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不能正常经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扰乱市场秩序的经营主体要求及时退出市场。

二是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要求经营主体强化对保险营销员和营销渠道的培训和管理,注重诚信、合规经营,避免误导投保人,防止恶性竞争;加强对经营主体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做好市场异动的风险提示;要求经营主体定期报送业务经营情况报表,收集相关市场统计信息。

三是对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的监管。要求经营主体达到保监会规定的最低偿付能力要求,并且根据所开展的不同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按要求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是对中介组织的监管。加强对介入销售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的日常监管,要定期报送有关业务和财务报表,完善市场调研。

(三)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保险的能力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开发的人身保险,由于这部分农民的收入低,购买保险的能力不足,制约了他们的现实保险需求。为此,需要切实增加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环境保障。

要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效益农业;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重视对低收入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发展农业保险,防范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注重宣传,普及保险教育,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

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整体素质较低,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薄弱,是制约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宣传,转变经营主体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认识,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多形式、通过多途径大力普及保险知识,实施保险教育,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险意识,丰富他们的保险知识,增加他们对经营主体的了解和信任,提高投保积极性。

二、微观层面

当前,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集中表现为保险公司,下面主要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对如何拓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进行分析。

(一)转变经营思路

C.K.普拉哈拉德的金字塔底层战略理论和菲利普?科特勒的利基策略理论表明,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一方面,由于农村低收入人数众多,犹如金字塔的底层,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这一市场属于农村保险市场的细分,通过利基营销,易于在这一细分市场培育自己的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因此,保险公司应立足长远,改变以往“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思路,积极拓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坚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对保险公司的信赖感。

(二)强化人才培养

拓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需要相应的精算、营销、承保、理赔等人才。保险公司要重视对这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的选拔、配置、培训、激励和考核制度,尤其要大力加强对农村营销员的培养和管理,让他们树立诚信营销的理念,完善其保险知识,提高相应的营销能力和技巧。要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完善产品的开发和改造

当前,保险公司已开发了二十余款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主要是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信贷保险。今后,还需要在监测前期所开发产品运行情况、进行相应改进的基础上,开发农村低收入群体急需的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域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和保险需求等因素的差异,突出产品的保障功能,减少投资功能,注意长短期业务的搭配,注重发展期缴业务,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和确定缴费时间,拟定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保险条款,并使保险合同方便携带和保管。

另外,还可以结合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基层合作组织(如蔬菜生产合作社等)开发相关的团体保险产品,以扩大承保面,有利于风险的分散。

(四)拓展营销渠道和宣传手段

1.建立和完善直接营销渠道。考虑到农村低收入人群缺乏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且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保险公司有必要在农村直接设立营销服务部,派专人进驻,一方面有利于向目标客户进行宣传,加强保险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力培养本地营销人员。

2.积极拓展间接营销渠道。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的营销渠道,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社区组织、群团组织和经济组织的营销作用,加强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合作。

3.拓展宣传手段。通过多种媒介(如电视、报纸、墙体、车身等)以平面和立体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

(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保险需求,保持客户队伍的相对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掘客户资源,注意提高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服务质量,特别要讲清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避免误导和欺瞒客户,理赔要及时、公平、合理,注重收集客户反馈的情况,向客户提供免费体检等附加服务,做好事前的防灾防损工作。

(六)加强风险管理

定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是制约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在这里,主要就这两类风险的防范进行简要分析。

1.防范定价风险。注意全面收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投保人的相关信息,分析投保人的风险状况,注重积累经验数据,编制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经验生命表,并利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分析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和影响程度,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和设计保险条款。

2.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对于来自投保方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要加强对投保方的售前审核、提高承保要求,注重售中和售后监控,做好风险预警;对于来自保险方的道德风险,要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峰,王珺.小额保险需求分析[J].保险研究.2008,(10).

[2]李珺.小额保险运营主体的比较分析[J].西南金融.2009,(5).

[3]粟榆,李琼,李池威.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运行回顾与评价[J].保险研究.2010,(12).

[4]聂京华.论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经营管理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5).

[5]林熙,林义.印度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经验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8,(2).

[6]刘冀广.我国保险监管在推动小额保险发展中的实践与政策建议[J].上海保险.2008,(3).

[7]刘玉焕,吴婷婷.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难题及破解策略[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8]刘如海,张宏坤.发展小额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对策建议[J].上海保险.2008,(5).

[9]刘智夫.析城乡小额保险供给制度及其创新[J].保险研究.2008,(5).

[10]吴珍胜.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创新[J].农村经济.2008,(9).

[11]徐淑芳.国外小额保险经营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经济.2008,(6).

[12]袁春兰,谢玉梅.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思路[J].农业经济.2008,(9).

[13]张翼飞,李琼,杨博. 从历史深处看小额保险的产生与发展[J].上海保险.2008,(12).

[14]张宗军.小额保险业务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09,(3).

[15]张静.我国开展小额保险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16]郑青松.小额保险升温[J].中国保险.2008,(3).

[17]朱俊生,庹国柱.推动小额保险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效率[J].中国金融.2009,(5).

[18]中国保监会网站:http://

篇8

一、金融保险行业营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保险行业的营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金融保险企业在营销创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策略部分失当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金融保险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未采取全球化人才招聘战略。这些在国外进行营销活动的金融保险企业,由于缺乏通晓当地金融保险相关政策的人才,而导致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营销市场环境;部分金融保险企业,对其国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营销创新等在内的活动,常常缺乏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料,这样极易出现由于监管滞后引发的各种金融风险。(二)部分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不规范银行与保险公司强强联手,进行交叉营销以及品牌推广,是银行业与保险业合作双赢的良好途径。但由于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出现了银行客户被某些保险公司的驻点销售人员误导而购买自身并不需要的保险产品;甚至有个别保险营销人员,为了追求利润而向客户推销一些有风险的产品,导致客户蒙受巨大的损失。[1]可喜的是,我国金融保险监管当局已经发现易引起风险的银保交叉销售业务,采取大量有效的政策措施,使相关银保业务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当然,保险行业的营销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与其素质偏低、社会认同感较低、佣金制度不够合理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5]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保险行业的营销队伍将会规范很多。(三)手机平台信息真假难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企业通过手机短信群发到潜在客户的方式来创新营销其产品。群发手机短信,具有时效新、针对性强、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如信息单一、缺少与客户间的交流互动。加之某些不法之徒,利用移动通信的管理漏洞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如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欺骗客户,使得这种营销创新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四)微博营销存在较多虚假营销信息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据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微博用户量已达2.75亿。目前,微博营销已经相当流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博营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创新手段。当然,微博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由于监管不到位,以及缺乏相应的行业自律,微博存在大量的虚假错误信息。(五)部分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存在不足在我国当前经济稳中求进的大环境下,国外的一些著名金融保险企业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与国内金融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金融保险企业应加强与某些著名的财经院校进行双赢合作,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应在金融保险营销创新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一些小型金融保险企业,为了节约培训费用,通常采取内部培训的方式,但有很多培训流于形式,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一些有实力的金融保险企业,为节省培训费用,常常采用高薪挖墙脚的办法来获取营销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

二、金融保险行业营销创新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为解决上述营销创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若干对策,供金融保险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参考:(一)面向全球招聘人才金融保险企业应当建立起全球化的观念,大型金融保险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国外设分公司时,金融保险企业应当尽可能聘用当地的人才,这样可以尽快地开拓当地市场,也可以提高跨国营销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二)营销创新需要因地制宜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今天,如果企业没有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就贸然进行营销创新活动,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例如: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如果此时进行营销活动,极有可能引起当地伊斯兰民众的不满甚至引起抗议风潮。因此,要达到营销创新活动的良好效果,事先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在创新营销活动过程中,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避免营销创新活动引起当地社会的反对或者抵制。(三)加强金融保险企业的行业自律现阶段,社会诚信体制还不健全,亟须加强行业自律。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要从自身做起,企业运用手机平台进行营销创新活动须依法真实合法的信息,严格监控相关内部工作流程,尽量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平台虚假营销信息。(四)加强对网络营销行为的内部监控利用微博营销信息想要达成好的效果,企业不仅要选择正规的品牌网站,严格依照法规在微博上企业的营销信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合运用微博,来创新电子邮件营销及电话营销。[1]与此同时,中高层管理者要加强对微博的营销行为监控,通过层层审批等制度性措施来防止虚假信息的出现。(五)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企业应当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合法营销方面的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营销素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金融保险企业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来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6]为防止优秀员工跳槽,可以提高薪水,同时配合相关的福利措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以确保本企业正常运作。(六)提高客户满意度对金融保险企业的来讲,以客户价值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选择,形成量身定做的客户忠诚方案。[7]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客户满意度。例如,网络用户可能无法通过网络来检验产品的质量,但可以采用支付宝作为诚信的第三方见证,也可以通过举办网络会展来扩大影响力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帮助企业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作者:仲平 单位:仰恩大学经济学院

篇9

一、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保险公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美好愿景以及发展战略出发,全面预测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效果的各个因素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指标,并加以考核与评价,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计划、协调的作用。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反映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预算、带有长期性投资的资本预算、反映保险公司财务效果以及现金流动的财务预算等。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保险公司的意义。1、高效的利用公司资源。预算对于公司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资源的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利用情况。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达到各部门之间的平衡,以致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安排,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运用的低效率,减少成本输出,增加效益。2、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我国对于保险行业的门槛设置相对较高,使得一般的保险企业组织体系十分复杂,总公司对于子公司及其附属部门的精细化管理难度很大,有时更会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所以,在公司内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各个方面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管理过程得到优化,进而增加收益,在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顶算管理与保险公司战略脱节。全面预算管理从规划角度而言,它更是一个战略决策的过程。而实际上,现在很多公司在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是在预算期结束时作为考核实绩的依据,没有充分发挥预算在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作用。为预算而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仅仅把它当作事后监督、考评的工具,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流于形式,这也就给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很大局限性。虽然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公司管理手段已经为业界广泛了解,但是真正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引入和建立起适合本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未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公司的战略规则和业务计划不具体、不明确,目标设定缺乏科学依据,由此编制的预算缺乏权威性,无法实现全面预算的效力。

(二)组织保障机构缺失。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成立组织机构等,为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成立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机构,这些工作往往就落在财务部门身上,这样不仅造成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下降,给预算执行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其独立性,给各项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全面预算的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不完善。预算要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来完成对每个部门及每个人的客观考核,避免吃大锅饭现象。但是许多保险公司考核体系设立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分公司对业务部门的考核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考核方式,对非业务部门一般不进行考核。所以导致非业务部门随意浪费、随意操作现象十分严重,使整体考核体系出现不和谐现象。而且,目前保险公司预算考评机制由总公司出台,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将指标逐步分解到分公司,分公司再分解到基层公司,这样逐步分解后执行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其差异作为激励的考核依据,但是由于激励的程度与比例过小,差异明显不大,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三、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一)确保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统一。在保险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作为有效的指导,以其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全面预算观念。公司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对公司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自身的长短期目标,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统一,对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台湾地区最早出现保险是在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英国利物浦保险公司在台设立处,承揽台湾地区外销产品所涉及的保险业务。直到1945年台湾本岛保险公司才真正出现。1950年保险业主管当局通过行政命令限制新保险公司设立,同时禁止外商在台设立分支机构直接经营业务。1960年9月台湾当局在各方面的要求下对内开放保险公司的设立,但规定最低资本额为3000万元新台币。1963年台湾地区的产险和寿险公司分别有15家和9家,主管部门于1963年底再度禁止新设保险公司。

(一)台湾地区保险市场封闭阶段。

1973~1981年台湾保险市场还处于封闭阶段,但保险业已经迅速成长。财产保险的毛保费收入在1949年只有116.9万元新台币,1977年剧增到53.13亿元新台币,年均增长35%左右。1981年台湾地区的保险密度为41.9美元,保险深度为1.62%,而经济发展相近的韩国,其相应指标分别为52.3美元和3.34%。该时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严重限制了保险市场的规模。首先,禁止新设保险公司影响到保险供给的数量,而对保险业的保护政策和不健全的保险法规导致保险商品价格僵化不合理、人寿保险经营形象欠佳、保险产品脱离社会需要、保险专业技术发展迟缓以及再保险业十分薄弱。其次,保险业的以上这些问题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淡薄制约着保险需求的增加。

(二)台湾保险市场逐渐对外开放时期。

1982~1994年时期,台湾保险市场逐渐对美国开放。1981年台湾地区出台“美国保险公司申请在台湾地区境内设立分公司审核要点”,并于1987年修订,规定在台设立分公司的美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实收资本额在等值新台币5亿元以上;(2)经营所申请的保险业务达10年以上;(3)申请前一年的营业状况,由台湾“财政部”认可的国际保险评级机构评定为A级;(4)五年来无重大违规受处罚记录;(5)有经营国际保险业务的经验。其重点在于增加各种限制,延缓美商进入台湾地区保险市场,以使台湾地区本土保险公司有充分时间调试。

(三)台湾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时期。

1995~2004年时期台湾当局出台三项重要政策。一是台湾保险市场开始全面开放。1994年6月28日台湾当局公布《外国保险业许可标准及管理办法》,开放除美国保险公司外的其他国家保险公司设立台湾地区分公司且不作家数的限制;取消原《保险公司设立标准》对外国保险公司所占股份的比例限制。二是台湾自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三是台湾“财政部”在1998年公布《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将台湾所有机动车辆全部纳入强制保险。

(四)台湾保险业发展趋势。

1、保险业务国际化和市场自由化。在此“两化”之下,台湾保险业重视四方面的发展:(1)国际化的保险经营,利用两岸保险市场合作契机,积极推动跨境经营模式。(2)保险专业化,包括专业的技术和专业人才。(3)鼓励保险创新,在保险创新产品开发和保险渠道拓展。(4)整合保险服务资源,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产寿险跨业经营,银保合作混业经营,满足消费者需求。

2、同业合并,提高综合效率,达到保险业的经济规模。鼓励台湾保险同业合并,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达到经济规模与综合效率。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资金运用等领域展开竞争,在经验、管理、服务上致胜,凭借先进的产品开发经验和管理能力,向高端客户销售长期保障性保单,退保率和标准保费折算率等业务。2004年台湾产险业核保利润为42亿元新台币,前五大公司核保利润占全岛市场的70%,其他则规模不足。主管机关鼓励保险同业合并,目前已将建立保险退出机制及鼓励保险业合并列为优先改革方案。

3、提升服务效率,扩大市场领域。高效率的经营组织与作业系统,建立客户导向的组织,推广模组化的核心作业流程与系统。建立企业特色的竞争力即电子化的服务与行销,提升服务品质与客户满意度。扩大经营领域,如寿险因劳退新制带来的新商机;产险则争取将一年期健康险纳入经营范围。

4、保险产品和渠道创新。实行客户导向的新产品研发或包装,取代价格竞争,如各项专业责任险、伤害险及产寿险整合型产品。建立新型态的保险行销网,包括多元化的行销网,例如ATM、邮局金融机构、加油站、便利超商等;发展电子商务(E-Commerce),例如B2C线上投保及电子保单等,提倡直销行销,例如电话营销Tele-Marketing,电视购物等。

5、重视保险技术及人才并重。保险公司更加重视损防、精算及核保专业技术。近年国际天灾频繁,导致再保险成本增加。台湾产险公司面对费率自由化阶段,首先目标是寻找利基市场,落实严格的核保政策及开发完整正确的保险资讯系统。寿险公司因应开放经营“保险资金集合管理运用账户”(指内部基金),尽早培育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包括核保、理培、商品研发及精算师,国际化等方面人才。

6、积极推动银行和保险融合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指银行和保险业充分利用双方的信息、网络、产品、服务和资本优势,通过银行网络销售保险产品。银行与保险的融合主要有几种方式:(1)协议合作模式。由银行与产险公司签订兼业协议,由银行代为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2)战略联盟模式。由银行与保险公司实现战略合作,业务范围由“协议合作”阶段的银行柜台销售扩展到共同开发产品,并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3)合资公司模式。由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共同出资新建银行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4)兼并收购模式。(5)直接进入模式。由银行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公司组建自己的银行。

(五)台湾推动保险业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1、台湾保险业国际化主要原因。―是放宽法规,市场对外国竞争者的开放,例如加入WTO的承诺,鼓励企业海外扩张。二是满足客户需求,大型跨国公司需要国际化的保险规划及风险管理,中型企业将制造的产能外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岛内市场饱和,积极向外寻求发展空间,成熟市场的保费收入成长已至瓶颈,获利的成长空间有限。四是岛外市场的诱因,新兴市场如大陆、东南亚及东欧市场的成长潜力。五是专业技能优势的运用,跨市场运用已建立专业技能的优势,包括营销渠道、核保、理赔处理、精算、风险管理等。六是资金的有效运用,岛外投资增加资金运用的灵活性。

2、台湾保险业国际化具备的条件。―是营销渠道,包括了解客户全球性的需求,销售团队及通路的管理能力及多元行销模组。二是核保和理赔处理,包括具备国际级的核保及定价模型、详细的核保准则、足够的理赔和法务人

才。三是商品开发与精算,应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合适的商品,新兴市场的商品开发技能。四是资讯系统。建立核心作业流程,高效率的IT系统等。

二、大陆保险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改革趋势

(一)大陆保险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大陆最先在新疆建设兵团成立了保险公司,在交通银行设立保险部,后在深圳成立了平安保险公司,到1992年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之后在上海陆续成立了大众、天安以及到1996年成立泰康、新华、华泰、以及永安、华安公司等。第二阶段,从1996年到2005年,中外人寿保险公司超过了20多家,外资财产公司的数目远超这个数目。大陆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保险的深度和密度远慢于经济发展,大陆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大陆保险业发展特点。

1、大陆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增长。2005年大陆保险市场主体稳步增加。2005年共有22家新公司开业,给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至2005年底目前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财产险公司35家,人身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此外,保险中介在2005年取得较快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达到1800家,保险兼业机构12万家,保险营销员147万人。通过中介实现的收入为3596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3%。

2、大陆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扩大。2005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27.34亿元(其中外资保费收入341亿元,占6.9%),排名世界第11位,比2000年上升了5位(2005年全球实现保费收入34260亿美元,其中全球寿险收入19740亿美元,比增3.9%),与2004年相比,大陆保费收入增长了14.11%,增速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3、大陆保险业总资产逐年增长。2004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06年末,大陆保险业总资产1.97万亿元。

4、大陆保险业赔款与给付增长。2006年大陆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1438亿元,同比增长27.3%。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医疗积累准备金1.2万亿元,相当于大陆社保基金的6倍。

5、大陆保险业资金运用范围扩大。截至2005年6月末,大陆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2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8%。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稳步增长,但资金运用结构有所变动。债券投资占资金运用余额比例达49.79%,首次超过银行存款的比例。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及债券投资收益是资金运用的主要收益。

6、发展专业性农业、农村保险机构。保监会批准设立了3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目前大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84.26%。农业保险赔款5.58亿元,同比增长94.29%,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逐步发挥。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过程中,目前大陆已有6家公司在8个省68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涉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765万人,累计为519万人次提供了医疗补偿服务。

(三)银保合作发展趋势和双赢局面。

1、建立银保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大陆保险公司均与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的范围包括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等,同时还开展了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业务的合作。

2、保险业通过参股购并支持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已在中央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金融业综合经营将逐渐稳步走向探索和试点阶段。大陆保险业在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支持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积极投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参股和收购银行业。

3、扩大银保产品营销合作渠道。从1995年开始,大陆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与银行合作,到1999年金融业开始出现银行和保险合作的浪潮。财产保险借助于银行渠道,主要的业务范围:一是投资理财型的险种,大部分是返本理财型家财险;二是个人住房贷款抵押保险;三是汽车消费贷款保险业务;四是向银行贷款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业务、工程险业务、产品质量险业务等等。

三、海峡两岸保险业发展和合作机遇

大陆恢复开办保险业务仅有20多年的历史,保险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也仅有10多年的时间,因此大陆的保险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然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于大陆保险业的成长发展期,已有40多年发展历史的台湾保险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和饱和期;两岸保险业合作将把大陆的市场机会和台湾的竞争开放经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两岸保险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一)目前海峡两岸保险业合作面临的问题

1、海峡两岸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多于实质性的合作。尽管两岸保险业协会每年举行保险业交流和合作会议,两岸保险公司和教学科研机构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但两岸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没有直接的渠道。进入大陆保险市场的台湾高级保险管理人员,大部分受聘于跨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分公司;需要两岸携手合作的非寿险业务领域没有实质性的资本或业务合作。台资保险公司进入大陆市场受到大陆保监会“五三二”条件的限制(即公司资产总额达50亿美元,成立时N30年以上和成立代表处2年以上),基本符合在大陆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子公司的仅仅为台湾国泰人寿、新光人寿和台湾人寿这几家保险公司,而所有台资非寿险公司均不符合该条件。

2、两岸保险公司仍然无法携手为台资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大陆的台资企业一方面需要当地保险公司的就近服务,另一方面又偏向于采用所熟悉的台湾保险模式(营销和理赔模式),台资非寿险公司不能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公司情况下,海峡两岸保险业应在服务台商企业方面共同携手,充分发挥两岸保险业的优势互补作用,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然而由于两岸金融政策的限制,目前两岸保险业无法以共保和直接再保险(即不经过国际经纪人)方式进行合作。

3、两岸的直保业务和再保险业务之间缺乏直接交流合作。目前相当一部分大陆的台商企业采用的是“经纪人”的台湾保险模式,即仍然聘用台湾著名保险经纪公司为其设计各种企业保险方案并代表投保企业与大陆保险公司洽谈承保条件;同时把这些大陆保险公司承保的业务的部份“回分”到台湾保险市场,即通过特约临分再保险的模式将台资企业的部分保险业务分保到台湾保险市场。这些保险经纪人通常是欧美的跨国保险经纪公司(如Marsh Wills和Aon等),在海峡两岸均设有分支机构,充当了大陆和台湾保险业务的中间桥梁。由于两岸

公司无法实现公司款项的账户直接互转,因此两岸保险业的合作仍停留在向国际经纪公司“借道”的模式。

(二)两岸保险业合作互利的共同基础

1、两岸保险行业法律限制逐步放宽。1994年9月台湾当局为了防止资金流出台岛,规定台湾地区金融保险机构及其在台湾地区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非经主管机关许可,不得与内地的法人、团体、其他机构或其在内地以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有业务上的直接来往。台湾保险业近年来发展的迟缓,一方面因为市场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是偏见谨慎的监管政策限制。台资保险公司相比欧美保险公司而言,资本实力并不雄厚,发展有所限制。建议在对台资保险公司进入大陆市场可以考虑采取特殊政策,先在福建试点,同时鼓励两岸互设保险机构,建立保险共同市场,统一保险监管机制。

2、两岸保险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实现双赢。按照台资保险公司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寿险在找大陆合资伙伴比较困难,大陆保险公司更希望与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外资公司合作,以提高整体竞争水平;而其他行业的企业试水金融业都会选择在行业内资质深厚的知名企业,以此保证投资成功。由于大陆保险业面临着跳跃性的发展,特别是入世后发展步伐一定会随着对外交流合作增加而加大。但是台湾地区保险不同,这几年随着经济呈现颓势,市场狭窄,台湾保险业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落后。台资保险公司希望在大陆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尽管在选择合作伙伴上对行业,或该企业在行业的地位没有硬性要求,但找大陆合作伙伴太难,台资保险公司倾向于与内地的大型保险企业合作,但是有实力的内地企业觉得自己可以成立独资保险公司,不需要跟台资保险公司合作;而实力弱一点的,台资保险公司又担心他们将来无法提供持续的资金,毕竟寿险行业要较长投入期,短期无法迅速盈利,而且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多次注资。

3、台湾地区保险产能过剩积极拓展大陆市场。台湾地区在2004年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为1909美元,全球排名第20位,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仅次于南非,达到14.13%。而2004年大陆的保险深度则仅为3.26%,全球排名第42位。台湾寿险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开拓极其困难,台湾保险市场投保率高达140%,市场已经进入相对饱和状态。2005年2月穆迪评级公司发表的台湾保险业年度报告显示,台湾传统储蓄型保单市场已经饱和,使得寿险公司开始向投资型公司转型,例如发展利变型年金、投资型保单、分红保单等商品。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在2004年也报告指出,台湾地区保险业营运环境过于严峻,表现为激烈的竞争、价格压力以及投资市场高度波动。台湾当局在2000年就意识到本地区“保险产能”过剩问题,并鼓励“保险产能”向外地转移,在2000年底批准台湾保险业赴大陆设立办事处,2002年8月台湾进一步允许本地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而第一家台湾保险公司与大陆合资组建的保险公司即国泰人寿于2005年2月在上海开业。大陆目前寿险公司可以开展的外币保单,主要限于投保人为境外法人或驻华机构,且受益人为境外自然人的;或是境内自然人购买的境外人身意外及医疗的保险。而财险公司能够承保的外币业务通常也是一些涉外的保险标的,监管机构只允许保险公司开展少量短期外币业务。

4、两岸相同的根基有利于保险人才流动和技术合作。一是加强两岸保险业保险人才流动。1995年台资保险公司就开始了对大陆保险业的市场调研,而且通过帮助大陆保险公司进行员工培训等方式进行热身,目前多家大陆合资寿险公司通过国际猎头力邀台湾保险业高管人员到大陆公司担当职业经理人。二是加强两岸保险业技术合作。台湾保险业丰富的巨灾风险管理经验可以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大陆保险业提供技术协助,发展两岸风险管理咨询业、业务的直接合作和合资财产险公司等更深层次的技术合作。三是借鉴台湾地区保险业务和产品创新。

5、加强优势互补推动银保合作行销保险产品和股权投资。一是借鉴台湾银保合作的经验,改变银行保险受短期化协议模式的局限,实现综合经营效应,制定“长期合作+多元化营销组合+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二是稳步推进银行保险长期合作的机制形成,建立密切的资本联系有利于银保长期合作,在政策的推动下,银行保险和相互入股或建立专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尝试。三是扩大保险资金在实业投资、不动产保险投资、产业基金、创业投资领域,包括投资铁路、世博会项目、深水港保税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6、挖掘银保合作发展潜力,加大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一是保险公司可与银行联合进行产品研发与创新,通过对客户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进一步细分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借鉴外国公司和台湾地区成熟经验,开发多样化的、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的保险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二是要积极探索利用非柜面销售模式,对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分层次管理。三是保险公司还可与银行对公业务部门加强合作,向企业客户提供各类团体人身保险产品、企业年金以及其它金融服务。

7、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银保行业数据联网。一是监管机构可以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减少双方技术投入的重复性。二是银保双方还应通力合作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共同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与双方业务的合作情况以及综合贡献度,体现范围经济的实务运作,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8、通过资本纽带联系,发展专业银行人身保险公司。从国际和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看,银保合作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道路,建立密切的资本联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股权渗透的方式,甚至共同组建专业银行人身保险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将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二者在合作中可以更好地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