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时间:2024-04-08 15: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1

一、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以取出几个较少的综合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称主分量分析。

为了评价河北省的经济效率,我们选取河北省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计算分析。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是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上述指标皆源于《中国产业分析平台》。

由于在河北省经济年鉴的“分行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这一表格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以上指标数值,所以需要在此数据基础上加以计算得出。其中: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上年工业总产值;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产品销售率=销售收入÷当年工业总产值;

各个指标值计算后得出结果见表1。

二、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评价

根据以上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matlab程序实现,计算过程如下:

(一) 计算出各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见表1)

(二)由相关系数表计算出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各个指标的特征值(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前三个标准化样本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1.75%,故只需取前三个主成分即可。选取前三个特征向量组成联立方程,如下所示。

由主成分F1中可以看出,x2,x5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主要综合了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中的信息,F1可以综合地看作盈利能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由主成分F2中可以看出,x4,x6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F2主要综合了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产品销售率中的信息,说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依赖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和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即营运能力。由主成分F3中可以看出,x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主要综合了资产负债率中的信息,F1可以看作偿债能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 计算出各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价值(见表3)

由于前三个主成分已经表达了各个行业90%以上的经济效益,所以选取这三个主成分就足够了。

综合经济效益:F=0.4139*F1+0.3429*F2+0.1607*F3,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三、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分析

从第一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二位,与第一位化学纤维制造业还有一定差距。从第二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七位,与前六位行业的评价值差距甚大。从第三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二位,稍弱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表中,可知,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在上述七个产业占第五位。由此和看出,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是,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强,但其产品不能很好得满足社会需求,使得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另外,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仅有50家,普遍存在规模小、散的问题,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益差,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这也是制约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

四、发展河北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一些建议

篇2

关键词:工作室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效能;评价体系

工作制教学模式基本载体就是工作室,同时采用教室、课程和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由传统转向实践,由封闭式过渡为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就是课题项目研究,主导是专业教师队伍,核心为应用专业技术,基础是掌握课程知识,在完成和承接各种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

一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是,很多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设置造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和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往往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知识体系过多强调,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采用虚拟课题的方式,既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在实习环节无所适从,无法顺利开展实习单位交给的设计任务。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既基础教学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 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培养师资人才、建设师资梯队、改革课程体系是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1)改革课程体系

系统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学年完成手绘、软件、基础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为大三阶段的工作室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培养师资人才和建设教师梯队

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校企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老教授把握方向,利用自身的人脉、成果、经验、学识等对科研课题进行承接。中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团队的衔接、管理和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协助团队完成课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帮助青年解决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将青年教师送到设计公司或企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为创造条件,从外引入设计师或者是专职实验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支撑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三 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要以调研论证工作为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

一是到同类专业或者是国内外艺术院校进行调研;二是到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三是为获得数据和一线资料,采用交流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以后论证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论证

举行专业的论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及院校专家,掌握着丰富的工作室教学经验,同时还有那些有着留学经历的艺术专家,通过研讨工作,最终对工作室的运作形式及名称进行确认。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种:

(1)与课程相结合

工作室的教学模块由专业学科组负责制定,为了规避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可在不同的工作室来开展同一方向的数学模块。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类的授课内容,以促进工作室健康发展,便于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学生只有在经过工作室考核,指定学分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学生还可留在工作室继续接受辅导,直至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制作模型课程为例,这些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基础课程工作室来承担,完成之后,工作指导是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制作,由教师负责造型的指导及创意的设计。设计类实践教学是由设计工作室来承担。针对课题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竞争,承担教学指导工作。由某领域的专家或职业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通过实战经验的传授、最新资讯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起到辅助设计室的作用,和学校进行设计项目的合作。

(2)采取课外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市场化项目运作形式,项目由教师承接并担任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挑选,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创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盈”局面,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个人和学校赢取更大的效益。组织学生参见大型的设计竞赛,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工作室承接项目期间,召开座谈或讲座,创造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五 工作室管理

采取逐层学科管理模式,既工作室——专业学科组——院系,学科的发展规划、责任教授的聘请、考核指标的建立、教学的管理及专业学科组的建立,基本上由院系来负责制定。而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和团队、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专业学科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和实施科研项目、探讨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管理特色是项目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根据项目来设置责任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组建师资群完成额课题的研究。

六 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由学科委员会或学院建立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室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予以监控,对经过考核没有达标和合格的工作室,要予以撤销和更换负责人。

七 结语

通过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此课题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它是在借鉴国内外个知名院校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尝试研究而成,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与设计,2010.08

[2] 霍珺,韩荣.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 2010(32)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技科技化;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人类进步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仅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对于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和人的超强意志力的培养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养成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加速了竞技体育科技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现代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正是对基于竞技体育科技化引起的诸多伦理问题的探讨,但是这些问题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才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们所认知的。事实上,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范围依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竞技体育的本质何在?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竞技体育的多大范围内是合理的?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我们首先应该去反思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与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的统一,因为人文主义价值代表了竞技体育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则应该建立在抛开一味的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和重视对人文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

一、科技发展与竞技运动的科技化

竞技体育运动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得竞技体育自身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其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基于对竞技体育的日常训练研究,许多与之相关且复杂的学科理论开始被注入到竞技体育的一般理论当中,使之相互交融,形成了有利于竞技体育日常训练的系统理论。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论的理论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相关知识等都相继被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当中,这些相关的交叉理论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进步,并且对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最佳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类竞技体育成绩极限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2)竞技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竞技体育田径场的跑道构造都比较简单,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田径场跑道也只是由煤渣等化合物所组成,而现如今最常见的田径场跑道是由塑胶等合成材料组成,并且极少数发达国家还开发出了纳米跑道,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能极大改善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条件。3)体育运动员的运动装备的改进。许多根据人体的受力原理和新型材料设计和制定出来的跑鞋,以及游泳比赛中鉴于减少人在水中的阻力而特别设计的泳衣,这些高科技产品无疑在具体的赛事中能极大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4)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应用。从上世纪末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把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动员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训练状态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比赛,以达到有效改善竞技方法和比赛技巧的目的。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正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深刻变革,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影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以至于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方案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促进,依存发展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造成了价值观念的背离

近年来,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实践性活动,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提高人的主观实践能力、强化人的体制、锻炼人的毅力,而且能不断丰富与增强人的精神素养。但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深层面且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如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与科技化造成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异化,正是这种异化把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与功利性价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发生了质变的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主要受到了来自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干扰,当然也势必会加剧竞技体育本质的进一步异化以及与原有价值观念的偏离。我们要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价值与精神的异化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旦竞技体育失去其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初始精神,必然造成竞技体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失去发展的意义。因此,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应该重视继承和发扬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发展纳入到竞技体育的本质上来。学者们在探寻竞技体育价值根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的引用不同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的本质,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权的过程。2所以决定和影响人类竞技运动发展的主要根源依然要落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而不是落在人类能利用来提高比赛成绩的工具上,因为毕竟人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竞技体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当代竞技体育常常会受到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竞技赛场上的滥用现象致使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其应有的价值追求渐行渐远。所以科学技术决不能僭越竞技伦理的约束而存在,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将极大的削弱竞技体育中人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毕竟注重人的价值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应有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越发达,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器材、日常训练手法等就越先进,进而运动员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竞技能力水平。但事实上,竞技运动员已经异化为当代各类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和某种意义上的试用品,需要时常接受各种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检测,以及调整适应更新后的高科技产品设备。3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也很好的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由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出来的一整套竞技方法,也相应的弱化了教练员的作用,同时运动员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自身在精神上与日常训练中变得更加消极,从而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因此,当代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难免不会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有的价值取向,致使运动员形成对高科技及其产品的过度依赖,并依靠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来向观众展示其竞技能力,将人物化为高科技及其产品的附庸,同时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异化为高科技主导下的工具理。当“技术性”与“人性”合二为一成为一种复杂的混合态出现的时候,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就会受到弱化,人类因而也会被边缘化,偏离世界中心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品消灭了人类的主体性。4竞技体育的科技化往往会造成某些竞技体育运动员丧失其主体性意识而盲目追求高科技所带来的益处,一味追求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导致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产生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偏离其在竞技伦理范围内应该发挥出来的强大功能。

三、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纵观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从最初的纯思辨理论到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光辉历程。但必须承认任何伟大的科学都只有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目标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这就决定了与其具有某些相关性的行为活动都必须受到来自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科技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探索,是当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后所形成的对人类既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因此,科技化伦理问题逐渐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

当今社会中的一切与科技相关的行为后果都应该与“责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局限在科技伦理规范的框架之内,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培育科技伦理的意识。不管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始终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与科技伦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只不过是从属于人类活动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从以上具体实例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从传统的人的体能和技能的竞争到各国科技实力竞争的转变,竞技体育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作用正处于不断弱化的边缘。竞技体育科技化尤其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很难对抗科技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对追求“公平竞赛”的竞技体育精神的一种讽刺。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奥委会联合一些国际赛事的主办方已对此种行为加以规范,并采取了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约束体育赛事中有违道德伦理的行为。当然,竞技赛场上的伦理缺失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为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就是兴奋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是严重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竞赛公平性的行为,并且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的赛场上使用兴奋剂是被明文禁止的,而且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加大了对兴奋剂的检测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控制这一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应用范围依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某些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较为明显的高科技产品被明文禁止外,其它很多产品的使用是几乎不受到限制的,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员作为竞技比赛的主体性作用在不断的下降,因为他们能够依靠某些高科技手段或者产品来弥补其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基因学的进步,人类已完全掌握了基因的重塑与改组原理来强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技术,这无疑将促使竞技运动员自身成为高科技奴化下的一种工具。就像某些运动员基于对自身竞技能力提高的诉求,他们常常会冒险使用各种高科技药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样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的检测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在此复杂的过程中所牵涉到的科技化伦理问题不只是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而更多的是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科技化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作用于竞技体育的整个过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体育界对有关竞技体育本质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以及科技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因此,为了保证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不至于受到科技理性缺失的影响,各竞技体育主体以及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化的伦理问题可能对竞技体育事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结束语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会。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不断渗透,奥运会中的竞技比赛逐渐表现为各参赛国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实力的竞争。尽管从整体上看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高科技及其产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同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一切威胁到竞技体育本体价值追求的不合理的科技应用都应该被排除在竞技体育应用的范围之外。这其实也是与科技仅仅作为一种手段的本来目的相适应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动摇竞技体育本质的作用力,而应该更多的被当作是一种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工具。因此,同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防止因高科技造成的竞技体育中有失伦理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尤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竞技体育中能保证人的自然运动能力的竞争才是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雪丰 杨攀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注释:

1杨木森.科技革命与体育运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00-602

2王新华,刘波.对中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

3徐伟,姚蕾.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规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5):75-78.

4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科学技术哲学,2007,(6):93-98.

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内容 改革 田径运动

作为所有的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形成,与人类生活以及日常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它的形成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衍化而来的,所以,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一直以来款都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而作为体育运动教学项目,田径运动的教学也是整个体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自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中田径教学内容也一直都是我国中学体育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作为人生中成长最快的阶段,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应该融入的出了提高竞技意识的教学内部之外,还应该融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学生的竞技意识,而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其他价值和意义。

一、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国50 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中,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传统的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对于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更没有加以利用。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一直只单独的重视田径体育的竞技作用,也一直将竞技田径运动作为整个田径运动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尤其是初中体育田径的教学,就连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而近几年来,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渐完善,人们也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了我国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了围绕竞技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的实现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再次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重新构建了以健康理念为主体,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体育田径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全面提升田径运动的自身价值。

二、田径教学内容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在以往的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田径教学只实现了竞技功能这一点,而实际上,竞技功能只是田径运动教学众多功能中的最实际但却不是最有意义的一点,而在对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挖掘出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几点功能和价值,让田径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广大中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1、健身功能。

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本来就衍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田径运动所具有的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功能就是其健身功能,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发育当中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功能,更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在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对初中的体育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重视起来的,就是对于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的挖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将健身功能放在首位,通过将健身功能融入到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2、竞技功能。

虽然在以往的体育田径教育中,我国忽略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而更加重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将竞技功能作为田径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竞技体育本来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一直以来,都有 “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这种说法外加上田径训练一般要求的条件也不高,选材面广,参加人数多,而且是个人项目,项目投资与奖牌比小,效益高,所以,田径项目一直被列为竞技体育中选择的重点,进而,也就影响到了整个体育田径的教学。就算是在改革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依然要对田径的竞技功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3、教育功能。

这个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教育以及思想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出初中生来说,这个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最为快速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一个人所形成的心理以及思想,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体育田径运动的教学,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也能够形成一种不怕劳苦,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的思想,这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来说,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想要学习田径运动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新颖的,有趣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同时,在对于教学器材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最新的最先进的教学器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凭借着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田径运动,才会喜欢上田径运动,才能够学习田径运动。同时,在对于竞技与非竞技类的田径运动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至于普通的学生只需要

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行了,也就是因材施教。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应该有效地结合田径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充分的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扩散开来,要以体育与健康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全面的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成长,完善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篇6

1.社会化内容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竞技性质。由宗教习俗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H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竞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入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等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1)通过身体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的健康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竞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有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竞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对竞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3.竞技体育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需要。因此竞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3.1竞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适合绘画提供良好渠道。

3.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即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3.3竞技体育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到底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则、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受到大众的追捧。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本文就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状况做了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竞技体育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二、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三、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调节

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四、竞技能力的结构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

五、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篇8

摘 要 竞技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项运动项目,它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又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因此探讨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从人文精神的概念开始阐述武术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关系: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是武术运动的精神支柱;然后分析竞技武术缺少人文精神的原因;最后撰写在竞技武术中回归人文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关怀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关怀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利;关怀运动员的情感需要;关怀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等。希望通过武术与人文精神的探讨,可以对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做出一定的贡献,让竞技武术朝着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人文精神 回归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精神。在西方文化里,人文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潮;广义是指由西方哲学中所培育的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欧洲精神文化传统[1]。在中国文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执着追求的一种文化精神,其核心思想是“以人文本”[2]。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近年来,武术具有的文化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武术与中国武术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人文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对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也越来越认可。

一、 武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润泽[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观、本体论和辩证思维观等不仅影响中国武术技术层面上的拳理技法,而且影响中国武术文化层面上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中国武术的“天人合一观”既尊重自然变化的规律,又兼顾人类生存的需要,既注重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峙和冲突,又注重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自身的自然本性,从而避免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对自然的破坏[4]。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过分的掠夺自然资源,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所以让中国人了解中国武术的“天人合一观”,使中国武术回归人文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二)人文精神是武术运动的精神支柱

中国人文精神就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种文化所形成的基本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精神[5]。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人类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导致精神颓废和道德堕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严重失调,在人的精神沟通、心理平衡、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等方面发生了内在危机。随着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曲解了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重视武术套路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和养生功能,使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只有使中国人文精神回归到武术运动中,让中国武术的文化功能和养生功能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才使中国人呈现出积极向上、文明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竞技武术缺少人文精神的原因

由于我国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是实施“举国体制”的政策,即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随着“举国体制”的高度集中,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潮流下,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困难。竞技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项运动项目,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没能成为比赛项目,但是关于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是未来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正是在“举国体制”的制约下,忽略了运动员最基本的生理和精神需要,使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缺少人文精神。

三、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享誉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的文化交流也出现全球化的局面,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表明中华民族的武术运动如今被推上了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瞩目[6]。在竞技体育中,近几年竞技武术的发展迅猛,尤其是武术套路的发展更是到了越来越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竞技体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所以让竞技武术回归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怀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在竞技武术中,专业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是伤病缠身,尤其是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还受着伤病的折磨。由于中国竞技武术遵从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规律,使得竞技武术朝着“难、高、美、新”的方向发展,然而人们为了取得金牌的数量、追求比赛的胜利或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许多教练员置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不顾,比赛安排对运动员的身体极为不利,造成运动员的许多伤病。所以,在竞技武术中,我们要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为最高出发点,在训练中完善保护措施,使运动员能够在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提高各种技术,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9

关键词: 竞技体育精神 主体 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

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8]吴航.叶乔波――中国精神[J].现代人,1994.6.

篇10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就是指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推向世界的发展过程,使中国体育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具备这样的潜质)。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与西方竞技体育相互竞争。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科塞认为:“所谓冲突是对价值观信仰以及对权利地位资源分配而引起的斗争。 在斗争中,一方企图中和或伤害或消除另外一方。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在各自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存与它们自身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主张要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方式是对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境界的享受,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西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是有限的,有限的个人崇尚一种无所不包的、超时间的、超验的、超感性的、最圆满的无限性整体的概念,人相对于无限完满的超验本体来说是有欠缺的,认为人生在世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渴望和追求这个最高的、最完满的无限性,要在超时间的无限中实现自我。

然而,中西方体育文化除了差异之外,还存在对体育文化思想认识的一致性:追求健康和长寿,其健康与长寿思想意识远远超过了竟技体育本身。这是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之间决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两个平行、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更非只有冲突,而是可以相互共存、借鉴、交流和互补的关系。

回顾中西方文化之间冲突与共存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并非都处于劣势,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即主要在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率先繁荣,在共存过程中又发展并创立了先进的体育理论和科学的体育实践,对世界各国体育文化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冲击。对此,必须指出的是,所谓优势文化与劣势文化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余暇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开展情况看,其体育文化已趋匾乏,单一的文化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需要有外来体育文化的补充和丰富。而我国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文化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在国内尚未形成共识。发展竞技体育与争金夺银已成为我们体育事业的第一战略目标,这就无法使民族体育与之形成对立或冲突,仅仅只是共存而已,因而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和国际化发展。中国体育更高层次的战略之一应该首先是处理好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潜心静气地返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点,并以此为起点,逐一激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及其内蕴和活力,确立我国民族体育国际化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否则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与共存中我们将始终处于下风。

发生文化上的冲突、形成文化的适应和达到文化的共存。从“冲突论”的角度看,西方竟技体育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由相互隔绝到相互接触、交流,它们之间的冲突也由此产生,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扬以及吸收与排斥、“拿来”与“舍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处于发展之中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异己的力量,于是它们更加自觉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特色、存在的方式和表现的方式,其结果就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在不同时期的内容有所不同,并逐渐形成了世界主流体育文化―西方竞技体育。就文化本身而言,冲突是文化发展多样化过程中的必要和特殊的形式,对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冲突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敲响了替钟。从“共存论”的角度看,西方竟技体育与我国民族体育之间的这种抗争过程并非是你死我活的,虽然它们之间的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性格爱好也相差甚远,但是在体育文化领域里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追求,由此也就形成了内涵相近而外延各异的中西方体育文化。这就是它们之间能够永久共存的基础,也使它们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5) :396-399.

[2]万义.白晋湘.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 2007, 2(14):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