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范文

时间:2023-04-08 15: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居秋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山居秋暝》 意境 铺排 感受

王维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大家,他的诗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相比开创了山水诗的谢灵运而言,他的诗上承陶渊明诗的古拙、典雅传统,下启宋朝杨万里等田园诗人的创作,其诗歌创造的宁静淡远、纯美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道。

《山居秋暝》很鲜明的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无愧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

1、 意境之美

《山居秋暝》全诗由雨、秋、明月、松、清泉、石、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组成,这些实体经王维的生花妙笔点染,都变成了富于感官性的诗的意象,处处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天清气朗的感觉。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细雨洗涤大地后,万物都一片新生的气象,空山中更是一派崭新之象,空气中带着雨后的微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接着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过了酷暑难耐的夏季,秋天本来就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空山的傍晚更是别具一种“清爽”的氛围;第三句“明月松间照”,月光皎洁、明亮,从树影中间泻下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在夜晚树影婆娑,随风轻摇,明月照亮了大地,一派“清亮”之景就浮现眼前。第四句“清泉石上流”,雨后清泉水渐长,泉水汇聚成小溪欢快的向前奔流,遇到岩石发出“清脆”的声音,读此一句,仿佛听到泉水叮咚的歌声。

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大自然纯美的诗境,但我们总感觉到缺少了一点生机,王维在第五句写道“竹喧归浣女”。古人以女子温柔娴静为美,窈窕淑女历来为诗人所欣赏,西施浣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传颂了近千年。王维把浣女置于寂静的群山中,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人的活气,生命的气息开始在这里流转,照亮了整个山谷。浣女“清丽”曼妙的身影也融入了读者的心中;接下来一句“莲动下渔舟”,一叶扁舟在荷塘中划过,本就具足了诗情,加上荷叶轻摇欢舞,为诗增加了灵动的色彩,“轻灵”之感油然而生;颈联两句把主体的人引入作品中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结合,但这还只是作者传情达意的方式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随意”二字显出作者恬淡宁静的心意,“芳歇”意旨百花已凋、草木将落“清寂”之感涌现出来;“王孙自可留”一句,于自由自在中显露一片“清逸”之情。

意境之美可见一斑。

2、 铺排之巧

古人作诗,一向强调“情因景生,景以情美”的效果,因此景物的铺排、情感的表达二者的统一就成了判断诗人水平的标准之一。王维的《山居秋暝》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其铺排之巧,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有着禅心,半隐半仕的诗人,他率性自然,醉心于美景、流连于山水的感受都是为了展现他的隐逸情怀,《山居秋暝》中更是以曲折有致的场景铺排表达了这种情感。

诗中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幅图画:

秋雨初晴图、明月照水图、浣衣归来图和莲动渔舟图。每一幅图都传达了特定的情感。

第一副“秋雨初晴图”,可以看作诗人情感的萌芽之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引发人多重的情感体验,由秋之时节,可以引发人悲秋之感,“伤春悲秋”也是古代诗歌中比较普遍的情感。但是雨后初晴又会给人一种清凉、舒畅之感,作者更趋于哪一种呢?这是读者一定要猜测的,而王维要作的就是一步步凸现自己的情感,使之具体化、明朗化。

第二幅“明月照水图”中,作者先用松的四季常青为画面增加了一种色彩,明月的皎洁又给图画增添了亮度,使画面处于明暗和谐的状态,而流水从石头上流淌所激起的声音的联想又给流于空寂的画面增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使其不再孤单。这时,诗的情感基调逐渐远离了“悲秋”的古人传统,向后一种情感方向靠拢。

第三幅“浣女归来图”很可能是虚景,由作者想象而生,浣女的倩影与西施浣纱的传说给全诗带来了魅力,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舒畅、清凉的感觉已经不能概括他的欣喜,向往、追求的感觉从心底涌起。

第四幅“莲花渔舟图”中,莲花的轻柔动态与浣女轻松的脚步,柔美的身姿一致,自然让人陶醉。这种逐层深入的铺排自然地突出了最终的情感表达,即“陶醉”。“王孙自可留”不仅是情感,更是结局。隐逸的情怀获得了最后的归属和认同。

3、 感受之妙

王维的诗不仅以“境”见长,感受的微妙更胜一筹,《山居秋暝》中不断流转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胜收。

试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开门走出户外,感受空气中那清亮的气息,自有一种惊奇、喜悦之情。雨后的视觉自然而然转化为嗅觉的享受,清新的空气入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人对时间的主体感受与肌肤体验、身体体验合二为一,由清新的空气想到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也合二为一,水融。不动声色地过渡到了“无我之境”。接下来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傍晚渐入夜晚,明月透过云围,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人们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却敌不过清泉击水的感觉在读者听觉中产生的影响,这就像一部摄影机在游移拍片,镜头中晃动的树影渐渐模糊,一种宁静、闲散的情感渐起并不断上升。紧接着,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与刚才由视觉到听觉的情感呈现相反方向,它由竹篮之声,联想到浣女洗衣后归家,进而看到了富灵动色彩的画面,――渔舟轻摇、莲花微动,从听觉到视觉双方面再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随着情感的渐入,这些所见、所听、所感、所想随着“芳菲已歇”的清秋之境转入了清寂,作者淡泊的情怀又从内心升起,一句“王孙自可留”既承接了宁静淡远之意,又表现了王维率性而为的真性情。

无论从情、景、意的铺排还是从语言上看《山居秋暝》都是一颗珠圆玉润的明珠。

作者简介

篇2

1、《山居秋暝》中的“暝”字的意思是傍晚,这个“暝”字点明诗作所描绘的画面景物的时间。

2、另外诗歌题目中的“山居”指的是诗人在终南山下隐居的住所,题目中的“秋”字自然指的就是当时的所处的季节。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我漫步在石林间,树木经过新雨的冲耍更加美丽,泛黄的叶子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雨珠。秋风乍起,叶儿翩翩起舞,好似一位优雅的姑娘正跳着美丽的舞蹈。树林“沙沙”作响。这时,不知道什么惊动了一只已归巢的鸟儿,它惊叫了一声,那声音在青山中回荡,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大鸟在树林里穿梭,宽大的翅膀不时把树叶的雨滴抖落,雨滴滴进入湖水里,溅起了一层层彩色的涟漪。秋虫似乎受到了惊吓,忽地一下,秋虫都齐声鸣叫。“咕咕”,“叽叽”,“知知”……像在合奏一支欢乐的乐曲。

我闭上眼睛,用心去呼吸,顿时感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心旷神怡,觉得心情舒畅极了。

我抬头仰望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使深蓝色的天空更加神秘。皎洁的月光透过青松如盖的松林射下斑驳的光影,犹如一位仙女把黄宝石撒下大地,细细的清泉潺潺地从坚硬的岩石上穿过,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一条晶莹剔透的银链装扮着岩石。清泉还不时发出“叮咚”的响声,格外清脆,十分悦耳。

放眼望去,一排排的竹子随着清泉的伴奏下左右摇摆着,清脆的笋叶似乎在向我招手。透过竹子间的缝隙,看见归家洗衣女正开心,勤劳地洗衣服。她们用土黄色的绸布把头发盘起来,衣服也穿得十分简朴,却略有一丝古典美。隐约中,听到了她们欢快的谈笑声,我也被她们的笑声感染了……

篇4

2、《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白话译文如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白话译文如下: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4、《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篇5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篇6

关键词:空灵;吴冠中;油画;国画;淡远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08-02

诗歌是一种文学载体,有丰富的感彩,有节奏感,有韵律美,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用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手段。自唐代杜甫开始我国就产生了题画诗。因此,诗歌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现在油画也是中国美术家庭成员之一,油画从西方进入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自吴冠中将“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开始,各种门类的绘画手法相互融合借用,其界限已渐渐的消失。在现当代绘画中,不仅仅是中国画可以表现诗情画意的感觉了,油画也可以将其诗情画意表现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思潮侵袭我国的时候,油画引起了人们的青睐,油画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诗歌感受。王维往往以最终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在王维的诗歌中也埋伏着寓情于景的油画艺术。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为中国画所独有,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中国画重神似,神韵。在古时,诗画兼通则是每一个文人墨客必须具备的。而在西方油画艺术中,重形似,所谓的结构,透视,层次之间的关系都要塑造精细。虽然各有各的风格,但在绘画门类的艺术中都需要用心去体会。在文学的诗坛中,诗歌的文字节奏而有力,诗歌的韵律美而无法雕琢。故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不仅仅有中国画的神韵也有油画的形似,正所谓“骨”与“肉”是相连的,诗歌中的情景交融需要油画艺术来匹配。

油画艺术是随西方世界基督徒的信仰将福音传播到中国,通过中西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传入中国,自此之后油画艺术在中国扎根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这个艺术文化多元素的国家中,油画艺术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中国画和油画两种画种的文化背景中找到了艺术对撞的突破点。让油画艺术也有了别具一格的山水田园的意味,让我们也看到了油画艺术中的神韵所在,通过与中国画的融合自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独具鲜明艺术特色的吴氏风格,而他的油画中又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强调和发挥点、线、面在画面中的构成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效果。故此在王维山水田园的诗歌中亦能体现油画风景的田园意境,即神似,神韵的意味,但在其中并不缺乏油画艺术中重形似的奠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描绘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动与静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油画风景。诗歌中油画艺术创作离不开中国画背景文化精髓的营养支撑。当今油画在中国取得的成绩也是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研究、稀释、升华,并与油画相结合进行再创作的结果,油画风景艺术同样也需要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在创作里面也有和诗歌一样的形式和情感。

在诗歌中,王维既然可以调动绘画艺术手段,将透视、色彩、动静、虚实、形神引入诗中,那么我们也可以将他诗中的绘画艺术手段用油画的形式将其体现出来。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乡居生活的动态。王维山水田园诗选景不求其全,而求其精,其诗中的绘画艺术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油画艺术的内容。

油画艺术中的构图。这首诗中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油画风景作品,构图中有远处的青山和松林,中景的竹林和洗衣女,近景的泉水和渔舟,山中雨后焕然一新,明月透过松林撒落零散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构图不但可以入画,以小衬大,也可以使大山在对比之下更显得气势壮伟,整个构图原则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其中对比也是在构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形体大小的对比,宏伟青山松林与人的对比;明暗色调中黑白的对比,清泉击打岩石溅起白色的水花与岩石的对比;色彩冷暖的对比,青山绿松与傍晚明月的对比,这些都可以给人们在视觉上带来生动。

油画艺术中的色彩。青山绿松,清泉岩石再加上傍晚明月中光的点缀,有嬉笑声,有水流潺潺声,自然界的光色声响交织成活泼的旋律,使画面多了几分生气。在色彩中有新雨过后的清晰,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诗人把光色的明暗、深浅、浓淡、冷暖、干湿、动静、远近,一一描写出来,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色彩世界。在整个充满诗情的画面中,笼罩着迷蒙翠色,嫩润、空灵,无不渗透着一幅油画风景的美。光线与秋景黄昏色调相交融,将意境、艺术个性、技法的创新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诗的意境中,披上艺术个性和油画技法创新的外衣,以意境作为油画艺术的主干,加上印象派的轮廓模糊,色彩朦胧暧昧的意象,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以联想和共鸣。

油画艺术中的语言。语言,只有语言,才能捕捉和保留住我们周围能直接深深触动感官的表象。《山居秋暝》中的短短的述语,竟写出了山中月色、鸟鸣和溪流,随此景描绘的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色使感到远离鄙俗。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油画的艺术语言则是点、线、面、空间、光、色等。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的,表达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一首《山居秋暝》让我想到了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的系列作品,在吴冠中的《江南人家》的作品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中大大小小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黑灰色的瓦、白色的墙充满整个画面,但却没有让人感觉创了新的绘画艺术。画面主要是由黑、白、灰和线构成。众所周知,黑、白、灰是油画最难把握的基调,但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到,艺术家是在执意抒写,在绘画最基本的元素黑、白、灰和线之间寻找油画艺术的语言。

绘画门类的艺术相对于人类的次第更替,宛如壮丽的大海之于海面的波澜,浪虽过,海犹存。艺术曾让大千世界向它袒露允许我们逐步建立起精神王国的各种规律。因而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绘出了一幅具有突出的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面。那意境就是油画艺术形似中的主干,是画面艺术效果的灵魂,中国画的灵魂能在油画艺术中静思,重塑,那么油画艺术对各种艺术手法的召唤就已经重塑了油画的艺术创新,绘画之间的界线因此也在渐渐的消失。文学是艺术的奠基,没有文学的艺术是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没有值得欣赏的精髓。那么诗歌与油画艺术也有着相同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文学与艺术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单一的只沉醉于艺术创作而忽略了以文学为基准的磐石。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画外文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语文课 生命 引导 课堂 主题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38-01

语文课固然要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但这只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在其它各项任务之中,笔者想谈谈其中一项的教学感悟:在教学中,寻求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让每位学生都能生命充盈地活在语文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他们的生命因语文课而更真实地存在。

笔者如何使这一希望成为可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实现这一希望的前提。当前,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办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课堂上,笔者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学生暂时地引导笔者,来完成教学过程、目标。学生暂时地引导着老师,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怎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着老师呢?以杜甫《房兵曹胡马》、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体验来解释学生怎么引导着老师。《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首诗,本可以从首联讲起,而且笔者也是这么进行设计的。而当同学们读这首诗时,感情异常亢奋,而且不是源于这节语文课,笔者就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笔者连续提问几位同学,问他们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让笔者意外的是:第一位同学从尾联讲起,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第二位同学从颈联讲起,讲得也不错,由于他们是从后往前讲,笔者就主动接受他们的引导,也从后往前讲起,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感觉,笔者和同学们的情感很好地汇合在一起,他们还不时地抢白,当他们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表达出来以后,看上去格外地满足,他们真正活在了课堂教学中,他们真正是以自己的生命热情投入到了语文课堂上,此时,笔者能感觉到,他们真的和诗歌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感情与笔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了课堂,而是超越了积极参与,他们的生命因语文课而真实地存在着。

学生可以暂时引导课堂,教师要做的,是控制住课堂的航向。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前提是每一位同学都对这首诗有好感。如果出现一位同学坦诚地说自己不喜欢其中任何一句,那么他还会有引导课堂的机会吗?所以,要考虑怎样在此时控制住课堂的航向。不妨让他说出自己喜欢的任何一首诗,甚至可以抄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让他引导着大家欣赏,先给他一个引导课堂的机会,很有可能,这首诗会引起他们同龄人的共鸣,如果能引起共鸣,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有意义的时段,在这个时段,我们以学生的思考主题自热而然地进行了课堂拓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大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时段,那么,怎么把这节课控制在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呢?我们知道,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绘画都有相通之处,何况诗与诗之间呢!通过思想、艺术技巧、情感、联想、想象、形象,我们总能给这两首诗架上一座互通的桥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来控制住课堂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巧妙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引导课堂的机会,让他们情感的音符一起跳动着来参与课堂的。

真实的生命存在,应该能敏感于自然界的变化,动情于人事的代谢,黛玉葬花的典型之处,在于她对生命、身世的敏感,我们在同情或嘲笑她痴的同时,不得不认同她的感人之处:她让人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存在。而当前的学生,太匆忙于学习生活、太匆忙于学校与家之间的往往返返,他们忽视了自然的变化,来不及思考人世代谢,渐渐地失去了生命的真实。我们随处可见,他们作文中,对自然的描写,都不是自己的观察所得,而是从别人的文字作品中间接得来的,他们对人世代谢的感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源于书本的社会性的人类共同情感。语文课要帮助他们的灵魂回家,让他们成为真实的生命存在。要使这种理想成为现实,就得从教学现实着手,可以从捕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着手。

篇8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5、《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篇9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8、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10

叶被秋天流放到天边,秋忘了思考,迷一般的秋,丰收在地里的渴望。

叶子在漫天飞舞——跟着风的节拍。一片片的叶子变成了黄色的蝴蝶一般飘飘而落。而大地就是这群蝴蝶的依赖,在这一个秋中相伴而过。就如杜牧写得《山行》: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总是依赖着月亮,在秋天中月亮比平时更欢快的飘上来让人耐人寻味。月的光总是幽幽的、静静的的照亮秋的每一晚,体现出在秋天的夜晚依旧是那么爱飘。风一阵阵的吹来,叶一片片的飘下,在皎洁的月光中万事万物任然那么静。就如王维写得《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那个秋菊开满的秋天,更体现出秋之黄了。秋菊一开惊人。在与秋天的每一个角落中的物比色彩。

秋天的风也轻轻飘来,让你一点也不知道。秋风不像夏风含着热,不想冬风含着冷更不像春风含着新,它有它的样。它是柔和的,轻轻的飘在你的四周像天使的翅膀呵护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