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构主义心理学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认识论;心理学

一、导言:作为一种新认识论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观点增长的表现在其研究角度的增多与地位的提高。现在,已经需要在不同的建构主义观点中作出区分了。实际上,不同的人说的是不同的“范式”。曾经有人对建构主义作出了不同的区分,比如,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控制论建构主义,等等。所有的这些范式都反对传统认识论将知识作为是“实在”的客观表征。他们的论证很少直接反对传统认识论的固有概念,而是用另外的概念和观点去替代原有的理论。建构主义者的“范式”之间也是互相争论的。

建构主义的先锋是恩斯特・格拉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他的“激进建构主义”仍旧激烈地被人们讨论。以皮亚杰的著作为基础,格拉斯费尔德尤其关注个人自律和通过反射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根据他的观点,“真正的”学习要将问题作为“一个人自己的问题”,作为阻碍一个人向目标进步的障碍。与这种关注个人的看法距离最远的是发端于俄国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角度的建构主义。这种观点强调意识活动中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位置,并且将学习定义为熟悉文化实践。实际上,处于对立位置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很长时间他们都不理会由他方提出的批评。这种现象就像库恩所称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

在这个领域中,个人的(主体的)观点与社会文化的(主体间的)观点之间有着一种张力。这种不同范式尚无定论的纷争,一方面使得在研究中有机会援引不同的观点而不多考虑不同角度的一致之处;另一方面,近来它促使了整合不同立场的观点的努力。实际上,在这场争论中基本的问题被人们忽视了。为什么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在科学和哲学传统中它处于什么位置?

对于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人们首先应该澄清基本的观念。可以确信,建构主义并非是相对主义、反实在论。它也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怀疑是否存在一个外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建立在建构主义观点上的经验论研究一直明白建构主义的实在论立场。建构主义在其反对长久以来的哲学和认识论传统背景上有一定的说服力。它认为知识不是实在的表征而是建构。但是实际上,似乎特别难将建构主义与传统泾渭分明地隔开,因为它的论证几乎总是处在旧的认识论框架内,它始终没有摆脱主客二分的传统框架,而这恰好是建构主义竭力想抛弃的。

二、杜威对建构主义的贡献

一位用毕生的时间从事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哲学家就是约翰・杜威(1859―1952)。正如图尔敏在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前言中所说的:杜威的著作“与知识论传统是一个彻底的分离”,显示出“那个时代几乎不被认可的一种远见、洞察力和原创性”。而且,“杜威的分析并不只是破坏性的。它也扼要地提供了对于‘知行关系’的一种积极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也被自然科学本身后来的发展所支持”。[1]在我们看来,杜威的论证也使得对知识的主体的(个人的)和主体间的(社会文化的)解释能够在同一个建构主义的框架下考虑。

杜威的著作一方面反对传统的认识论,杜威将他的批评集中在传统认识论共同的基础上,即主体与客体、实在与知识、世界与意识的分离。杜威的知识理论表明以往讨论仍然建立在实在和知识分离的基础上。在更大的程度上,建构主义“范式”仍然与传统的、二元论的框架紧紧连在一起。他的著作另一方面为建构主义知识论打下了基础,它使得人们能够对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的主张进行评价。它除了强调个体知识的“建构”,而且强调社会知识的“共建”。这使得对知识的主体的和主体间的解释能够在同一个建构主义的框架下考虑。

杜威的认识论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模式。在杜威看来,认识论所关心的不只是知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认知问题。杜威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出现的。这种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把握或关注。杜威指出,这种认识论在认知上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认知的主体与被认知的对象是分离的,认知者如同“旁观者”或“局外人”一样,以一种静观的状态来获取知识;二是认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对象呈现给认知者的事件,认知者在认识中是被动的。杜威指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在现代科学面前是站不住脚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和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另一方面,除了强调个体知识的“建构”,杜威的认识论述强调社会知识的“共建”,这使得对知识的主体的和主体间的解释能够在同一个建构主义的框架下考虑,在研究中为建构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杜威的著作对“激进建构主义”做出了分析。在我们看来,激进建构主义的知识理论认为知识是非普适性的、去真理性的,知识不可能概括社会的法则,无个体之外的知识。在讨论知识与实在的关系时,它既没有说明实在与知识的一致得不到证明,也没有在普遍上承认存在一个外部世界。而是在关于世界是在怎么样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可知论的立场。即使使用了像“可行性”或“可相容性”这样的概念,但它应该指出从什么角度说不存在一致,从什么角度说没有外在的“客体”。在认识论这方面,杜威的理论提到维果茨基的著作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它没有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法,而是对理想激进建构主义的一种补充,仍是相同的根深蒂固的二元论的传统。维果茨基的著作形成于笛卡儿和康德的认识论成为很多批评的靶子的时候,笛卡儿和康德知识论的不足在于他们只关注个人意识的自我分析。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分析引发了知识论理论中的社会维度的尝试。维果茨基的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集中于知识获得过程中主体间向度的作用。在维果茨基看来,知识的获得与环境的内化是相等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取向肯定难以包含个人文化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个人成长史对个人认知的巨大影响力。而且,环境是客观的结构,外在于独立于内化过程。

面对建构主义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旨在协调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取向的“平衡”方案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知识的个体性和公共性是相容的。杜威既认为知识是人不断发展的活动的结果,又认为它是一种“公众的”认识论,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开的求知的方法。通过这种公众的认识论,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自然就能够获得共识。由此,在杜威看来,知识虽然是每个个体自己从“做中学”得来的,但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只要通过理性的、“实验的”方法,每个个体就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能够获得同样的解答的,这个解答也就是公共的、客观的知识。[2]

在解释为什么人类会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时,杜威的建构主义既没有提出一个客观世界,也没有假设主体有合适的认知结构。他认为社会互动使得也迫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注意其他参与者的贡献。为了能继续这种社会互动,一个人不能不观察和考虑其他人建构的客体和推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某种东西“在至少两个不同的行为中心被共同地创造出来”。[3]有了这种人类的互动,就不难理解主观实在的存在对共同理解的可能性不造成真正的威胁。彼此理解还意味着“在共同的追求中客体对双方有共同的价值”。[4]杜威认为为了“在行为上达到一致”,有必要“达到态度上的相似”。他还认为个人实在也通过在共同的追求中获得同样价值的方式被改变。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虽然行为一致需要个人观点的充分协调,但是这些观点会趋于相同。人们继续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实在中,虽然这种实在为了达到行为上可能的一致,现在已经被完全改变了。杜威认为,“个体通过参与公众交流和社会生活能够渐渐达成社会一致共识”。

三、总结

这种“理论实用主义”主要基于各个范式的不足,而不是他们的成就。这是一种协调相反观点的尝试。只是在知识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二元论的框架中,这些相对的方面才似乎互相中立,协调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的取向似乎将两者都包括了。建构主义理论应该能沿着这些线索详细地阐述概念。在这点上,建构主义理论或许能证明它的成功。建构主义理论能证明没有什么理论比建构主义更加实用和有效了。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The Quest for certainty[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8.

[2]赵 静.试比较建构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nature[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

篇2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篇3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是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不断有各种理论与方法出现,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纳发现学习和奥苏贝的意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以维特克为代表的支架式构建、抛锚式构建和引导式构建为代表的构建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三元取向”学习理论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学习论。归纳地说是三次大的演变。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主要依赖于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在这三次演变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计算机在教育中运用奠定了基础。(何高大,2000)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起源于瑞士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皮亚杰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整合于认知结构内,即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顺应则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发生性质变化(图式改变)的过程。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科尔伯格、维果茨基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本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认知的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图像、实物、CAI、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二、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引起了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图、文、声、像并茂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它使教学形式个别化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他们需要的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自学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第四,在渗透现代科学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多种信息工作方式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促进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正是由于计算机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教学的优势,形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正如其他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以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拿英语教学为例,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虽然听说教学通过网络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但读写译教学用网络的方式进行,缺乏更为灵活的理论方面的指导及更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取得的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因此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课程,是摆在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网络教学缺乏情感交流。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是带着全部身心和人生经验进入教室,师生之间存在着潜在情感与人格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以及学生集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都是网络教育所无法比拟的。(3)网络带来的自闭性。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无形中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虽然网络可以将整个世界展现在其中,但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永远无法替代真实世界沸腾的、五彩斑澜的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而网络教学恰是在这个关键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因此,如何针对教学的现实和特点,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设计合理、高效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是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力争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兼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和发扬。

篇4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才发展起来的教育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信息用户认知发展,建构信息意义,我们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创设学习环境的方法。提出了“创设信息服务情帚”和“协作与会话”两种网络信息服务方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构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一)基本概念

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基本观点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牛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人能用现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或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服务的关系

(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的原因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期就由皮杰和维果斯基奠定了基础,但是为什么到了9O年才兴起?建构主义在上个世纪9O年代兴起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为信息表达提供丰富的媒体元素,可以为信息展示提供一个可以超越时的信息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这个背景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信息技术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反过来,我们可不可以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来指导信息服务呢?

(二)从情报学认知观的角度来看

我们为了能够清楚地揭示学习与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这里再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为图式),有时我们也称它为知识结构。我们下面就分析信息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与知识基本方程,以阐述信息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给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能改变人们原有知识结构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这就是说,信息对接收者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那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问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全部观念内容的组织。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也就是说人可以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记忆知识和改造知识,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认知学习主义认为学习只有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方面分析,信息对认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认知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冲突时,要适当地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调档成适当的“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往往窬易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关的信息,并借此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和更新。

其二:与认知结构毫无关系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几乎不相关,就无法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在荻得与原有知识结构无关的信息时,往往如过眼州云,习惯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认知结构。

其三: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或与之相矛盾的信息。人们在获得与臼已原有知识结构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时,常常面临十分困难的选择。一种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识结构中不科学或错误的东西,代之以科学先进的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一次飞跃:一种是抱残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识纠错更新的机会:再一种则是盲从,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这可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源自认知主义,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实践经验。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创设学习环境的方法,如“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些支践经验可以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另外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信息服务除了为信息用户提供具体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内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发信息用户的情感因素,促进用户对具体信息内容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与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认知结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方便信息获取手段。这为用户与网络空间交流互动以及用户认知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什,但也由于网络空问结构呈多维网状结构和无限扩展性,导致用户信息活动时面临空前复杂的认知选择,这必然增加对信息环境方面的认知负担和信息超载。此如何减轻用户认知负担,增加用户情感和心理体验.提高用户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忡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信息服务情景”

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中的“服务情境”必须有利于用户对所需信息意义建构。从信息牛态学的观点来看,信息用户是信息牛态环境中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建构者。信息建筑师的作用是帮助信息用户理解信息,促进信息用户建构意义。并不是仅仅要求信息建筑师直接向信息用户传递信息。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理论来指导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然不合适宜。这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构建理论融合的观点出发,提出如何创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情景”。

1、多种媒体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题在网络信息空问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体方式,可以把信息实体分割成由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单元组成的节点,按照符合用户“联想”的方式组织成概念间的网状结构,灵活建立不同的通达路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在网络空间中较为自由地访问有关信息,从而使用户能够产生一个“浸润”感觉。这样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达同一个概念,多种感觉通道同时作用,平行处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发并调动用户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来选择、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构其意义。具体实现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建立主题图的方式(TOPICMAP),把具体任务或信息内容分成互相关联的概念网络。

2、建立随机通达路径。信息构建先驱Wurman先生一再强调,信息构建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使信息可访问。在这里为创设信息服务情景需要,不仅要求信息可涝问,而且要求随机通达。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类型多样,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任务目的多种多样,如何才能把从网络“四面八方”来的用户引导到具体的信息内容上去呢?也就是要为不同信息用户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径,进入到相同的信息内容中去,这是信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实现不同路径条件下,使信息可以访问这一目标,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语义导航系统。关于如何建立语义导航可参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玉峰教授的论文《基于Ontology的语义导航研究》。

3、建立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表征环境信息的一种认知形式,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空问信息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的“抽象替代物”。认知地图对于人类存储与使用环境信息的活动,如超媒体信息空问导航活动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网络信息服务情景营造的重要手段。就认知地图内容而言,不仅包括对象的空知识,还包括对象的其他属性,例如,可访问性——访问某个对象的难易程度:感知经验——声音、色彩等;还包括情绪注释、评价感觉等。

4、营造语境效果。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认为在语言交际中的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用户对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的。这就形成了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语境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对象环境等具体的语境眭j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实事、假设、信念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有三种结果,构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与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认知语境发生改变,产生新的认知语境。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可以使用超媒体交互技术来建立一个信息用户与网络空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隐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与相关信息链接,建立一个本体与喻体、环境信息与目标信息之间的映射,从而达到减轻信息用户认知负担,促进信息理解和信息意义的构建。

(二)信息服务“协作与会话”

网络信息服务中什么是“协作与会话”?这里指的是信息服务人员与用户、信息建筑师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在整个信息服务活动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如果我们把网络信息环境中信息用户、信息内容、网络信息环境看做一个信息生态系统的话,信息交互是这系统的“纽带”,它把信息生产者(包括信息建筑师)、信息环境、信息内容与信息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实现信息用户理解信息,建构信息意义,信息用户与信息环境交互(交流与会话)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协作与会话”?最传统的“协作与会话”形式是参考咨询。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电子邮件、即时视频与音频通讯工具、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服务主题论坛把信息用户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务人员的组纵和引导下,信息用户可以一起讨论和交流、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信息环境,信息用户群体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户共享,即整个信息用户群体共同完成对所获取信息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信息用户完成意义建构。

网络信息服务中“协作与会话”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服务交锋时刻信息服务机构给信息用户最直接的情感体验。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人员不直接与信息用户接触。而是通过信息系统为中介来实现服务人员与用户对话和交流。我们要让用纯粹技术理性构造出来的信息环境具有人性的感觉,因此“用户界面”的作用不能忽视。用户界面是信息呈现给用户的方式,它既需要逻辑性来连接界面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内容,也需要有形象性来表达信息内容。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 新闻听力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国大学生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考试的调整,新闻听力将首次出现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大学英语四级中的听力新闻报道三个话题,共7道题。由于新闻听力信息量大,专有词汇众多,且句子结构紧凑,这些特点都使之成为了听力教学的难点。

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分享与教学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相关的试题集与测试。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化教学的内容更加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更新及时,能够较好地实现新时代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建构主义以其系统可行的理论,丰富了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鲜视角,提供了新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 建构主义大量引进中国。在近20年的研究发展中,建构主义以其蓬勃之势,促进了国内教学改革,提供了教学新思路。2002年,“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就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上学习,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特别是建构主义与语文、数学教学进行了重点讨论。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胡春洞。但是,据笔者所持有的资料,将其应用到大学英语新闻听力的多媒体教学中的并不多。随着英语听力在大学英语四级以及英语能力要求方面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从建构主义角度,重点分析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作用,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新闻听力的成绩。

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其最先由瑞士哲学家皮亚杰(Piaget)于1997年提出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维果斯基和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家,对建构主义也起了丰碑式的作用。建构主义进一步兴起表现在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其中,学习理论体现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的深入系统化发展。从而,建构主义发展到教育教育领域中的趋势不可阻挡。建构主义分析学习和知识的本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以往知识的经验的总结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复制重复,也并不是传授者对知识框架的填充,而是学习者自主建构,形成对知识的掌握。

建构主义重视三大因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以及互动性。建构主义将重点由知识的客体(知识的内容)向知识的主体(学习者)转移,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学习,符合学习的根本目的。建构主义提倡的是一个开放的、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倡导学本教育而非师本教育,这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是一个重大革新,对教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多媒体在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传统的新闻听力教学形成了 “播放录音――完成习题――核对答案”固定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送器,其引导的力度不够,学生没有主体地位,师生间互动不足,造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严重缺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时期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建构主义为大学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教学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协作性是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三大因素。而多媒体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听力环境。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听力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创设情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协作,有效完成知识与信息的建构。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新闻听力教学,以对比的方式对自己所教的成绩相当的12级会计1班和3班的进行了一个小测试。测试的材料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官网上公布的2016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样题的新闻听力5到7小题:

1.自主性课外学习。建构主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讲解几乎占去整个课堂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陌生和无力感使之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因此,给学生时间去提前预习思考将要学习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

在听力课前,笔者在会计1班布置好跟听力材料相关的预习材料,比如样题中的“taxi”。要求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搜罗与的士相关的视频或者文字材料。例如,通过互联网诸如Google, Yahoo, Baidu等搜索引擎,收集相关的英语电影电视教学等节目,或者豆瓣、百度文库等资源搜集到相关的英语资料,促进知识与信息的获得。

在引入听力话题之前,笔者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就完成形式来说,有PPT、卡片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据学生反映,学生的资料基本是来自于网络。由此可见,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有意识地自主地学习。

为了验证可比性,笔者在会计3班并没有布置预习任务。经笔者的统计,做了预习工作的会计1班比会计3班在样题5到7的正确率高20%左右。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又将听力样题后面的题型在两个班做了实验,结果都表明,课后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听力答题准确性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内涵;更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 前言

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高校英语教师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反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由此看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理论知识,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内涵

3.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1.1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寻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英语人才。

3.1.2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高校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2构建多样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正好符合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练习英语、探究英语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讨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3创新英语教学体验

现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这与社会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3.3.1启发式英语教学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语法知识和英语词汇等英语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英语应用能力,避免了“哑巴英语”现象。在设置英语问题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设置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3.3.2讨论式英语教学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应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讨论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量英语语言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英语问题。讨论式英语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更新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4.1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4.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对学生进行亲切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构建主义理论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这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挖掘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料,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高校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与别人流利的交流。

4.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师要把素质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当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0):105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新式思潮的冲击都对现代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目前小学教师的授课行为习惯和学生学习思维方式都将在社会发展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若教师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会导致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上课效率低下。

2.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形式传统。在一部分小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龄高的教师在教学上很少接受别人的新型教学建议或意见,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与新时代要求脱节,甚至有悖于现代教学精神。

3.学生的学习被动化,思维单一。在教师填鸭式教学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也被固化。与此同时,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小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抵制游戏、电视等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没有兴趣,最终成绩下滑,学习思维迟钝。

二、建构主义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专家皮亚杰认为:“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的儿童已有一般的逻辑结构,他们可以进行具体的运演活动。”所以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理论体系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课堂的互动,主动地生成知识的过程。

1.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既注重学生的核心地位,又不忽略教师的辅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上课前,教师将课本中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课堂上,还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自我推理,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下课后,要针对性地布置少量兴趣型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转变学习模式,快速适应认知建构模式。笔者在教学中体验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倍增。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他们渐渐适应了建构学习模式,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不仅踊跃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且还积极地向教师提问。

三、构建主义原理在运用后的效果

1.教师转变了自身角色。从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到课后的作业布置,教师都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再一成不变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2.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还会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推理。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6―04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迅速朝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信息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探讨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管理、金融、财会等商科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同于传统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汇集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学科,具有学科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由此决定了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难点,教学方法也各有所侧重,经过文献分析和座谈调研,笔者了解到在商科类专业管信教学中普遍存在三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系统的理论讲授,有的强调案例教学、有的重视实验教学。综合看来,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对于偏重理论讲授的方法而言,主要是教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使用过实际的信息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很难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会觉得理论非常空洞抽象,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最差。

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讨论教学为主,力求以典型综合的案例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但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大部分是有关国外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对其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且缺乏与已有专业知识的联系,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交流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则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而不能认识到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针对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理论不再抽象,案例切合实际,实验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进行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观点: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已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对管信课程教学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提倡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由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主要职责是案例设计、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诸如人机学习、人书学习、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通过立体式的交互学习网络,协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科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广,内容具有前沿性、发展快,反映信息社会的新情境、新问题较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该课程内容至今还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反映不断出现的技术变革及所引起的管理上的创新,通过协作学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深入探索知识的热情:三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三 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情境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管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个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六字“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内外结合、评价反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即情境建构阶段,案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每章授课前由引导案例引出本章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获取知识(概念、理论、解决方案);在课中结合基础知识点案例进行知识或思维拓展,课后借助综合案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

过案例分析题和网上自测检验学习过程,整个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真实情境问题分析思考中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因此,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有某些管理、决策或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也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信息化案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银行存取款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研,相互交流调研体会,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自学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实践体验阶段,主要目的是设立不同层次的上机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够的,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技能)的转化。但以往的上机实验过于强调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对于商科专业,上机实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编程,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信息化实践中,并借助于信息系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上机实验中设置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任务:常规任务、综合任务、专业任务和开发任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常规任务即按角色模拟操作使用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操作建立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课程教学中配套购买和引进了一批教学用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物流与电子商务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都具备模拟真实的商业数据,学生可以扮演经理、部门主管和业务员角色,体验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认知。

综合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系统建模、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在该项任务设计中为避免过于复杂的业务需求对学生认知造成障碍,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的系统为背景进行分析,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了解系统调查的基本方法、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实体联系模型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等。通过综合任务的上机实验使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获得系统模型的方法步骤,能够进行需求分析、自主的数据库设计,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任务则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设立相应的上机实验内容,使任务设计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对物流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专业突出绩效评估的分析、对会计专业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将相关实验任务的提交、分析、解决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有更紧密的对位关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开发任务即组建项目团队,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该任务对商科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精力和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该任务供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选择完成。

3 表达交流和评价反馈

内外结合即表达交流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案例分析、上机实验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这样的交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层面。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内的交流较为有限,一般由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为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课堂外的交流则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论坛,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其中,教师或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知识的建构,也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学习效果同步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考核评定中,我们更多的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参与度评价,在每个阶段设立详细的评分点,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督促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总结性评价如期末笔试所占比较少,为40%左右,并在题型设置上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主观题为主如判断辨析、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理论融入案例,实验突出专业,不断的激发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建构,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解决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要使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教师需具备复合型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并能时刻关注信息管理的前沿,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和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 前导课程要扎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的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程序设计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认知,则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教材选择要合适。根据建构主义的要求,建立以情境构造、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建构主义是否顺利达成的另一个要点,因此选用的教材既要有丰富的案例设计,又能在课后设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可供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拓展,教材应尽量避免纯粹理论上的演绎。

4 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知识的建构课堂外和课堂内同等重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提供涵盖教学各环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0,(4):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1―24.

[3]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l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赵岩,吕军.应用建构主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82―83.

篇9

1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解读文本

2009年12月10日,我县开展了中高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课题为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2章第1节《空气的存在》.课后发现,许多教师把该课的目标解读成:空气真实存在吗? 空气是否有质量、有大气压力、能发生对流?……因此,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实验演示的启发讲授,总希望把课设计成“完美式”的,设计的问题或教学路线犹如一个个单一固定的陷阱,只要学生跳入教师希望的陷阱中就感到是成功了.也有一些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思路,设法让学生用实验或活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而没有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空气有质量”的实验证明方法中,有些教师采用了直接告知或指导的方法,有些虽然关注了学生自主思考回答的方法,但都在学生回答了“称量法”之后,直接通过启发引导而转换到采用平衡比较的方法,却忽视了学生对该问题的反思性思考(用新信息去检验自己的旧经验).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是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无疑是不利的.

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再来思考本节文本就会发现,初一学生已明确“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对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尚有难度.因此,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表达能力的训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这样,通过过程目标的建构,就更易使学生达成相关的知识目标.以上例“空气有质量”的实验证明方法为例,当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讨论后回答了“称量法”之后,教师只要对学生回答的方案用弹簧秤进行操作演示,他们便会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用弹簧秤称量难以实现的原因,并努力设法改进实验(如改用天平),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让学生体会到天平也难以称量.这样,学生在不断修改旧经验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空气密度大小的印象,更获得了良好的思维过程和探究的方法.这其中蕴含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科学道理.

3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空气的存在》教学流程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本人对《空气的存在》一课的教学流程形成了如下思路:资源生成(空气真实存在的例子)引导推理(空气有质量、压力)探究与体验(在过程中获得方法)现象解释(尝试对原理的表达)知识应用(综合能力的提高).解释如下:

3.1资源生成

教师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合上书本,4人一组,举出可以说明空气存在的事例,并说明理由.要求每组推选一位记录能力强的同学负责记录,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汇报.此时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在适当时机组织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要求其他同学倾听前面同学的汇报,然后进行补充(要求例子不重复).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对未汇报的小组记录进行投影,以鼓励他们的讨论积极性.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实例及理由进行适时评价,并将合适的例子有意识地记录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以便组织下一步的教学.

学生可能的例子(理由略):用打气筒打气、有氧气、有水(气)、能放风筝、有风、有云、有气压、能听到声音……在讲述理由的过程中,教师的追问或质疑非常重要.例如,“打气”一例,可追问“为什么能说明?”,学生答出“有具体的物质”时,再追问“知道打气的原理吗?”,然后介绍打气筒进气、气体进入车胎内等气压差,为后面的实验打基础.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经验,生成探究性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况.

3.2引导推理

教师根据以上例子,引导学生推理得出空气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所以具有质量、存在压力等.同时板书(理由:空气以物质形式存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科学意识,提高推理能力,初步构建能说明空气存在的方法体系.

3.3探究体验

组织半班学生分别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设计证明空气存在质量的简单实验方案.

组织另半班学生分别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设计证明空气存在压力的简单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难度大,需要教师以一些日常实例进行启发:如皮管吸排水、人进入太空要穿太空服等).

探究方法汇报:方法参照第一环节.这里,教学的关键是需要教师将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且进行适时追问.例如,在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设计中,学生易疏忽空气密度小等特点而会用称量法、天平等仪器,此时教师不应启发引导,而需如前述的按学生设计进行操作,让他们从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得到启发,师生如此不断地进行自然交流,直至他们获得最佳方案.

教师实验演示:根据学生设计的最佳方案进行演示(称量、大气压把易拉罐压扁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靠直觉、已有的经验、能够采取的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并通过教师对其问题解决方式的展示,使他们获得新的信息,并检验和修改旧经验,从而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养成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

3.4现象解释:“会哭泣的塑料瓶”

将一个大塑料瓶用热水冲洗后迅速倒掉并盖紧盖子,引导学生猜测将会发生的情况,并提示学生通过观察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完成后引导学生做恢复,并让其关注恢复的条件.

现象解释:尝试让学生解释现象(教师只作适当的启发和补充,但必须注意解释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什么原因使瓶内压力减少而导致外界压力大于内部压力、压扁方向与压力差关系、塑料弹性条件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发生于身边的日常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体会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其作用,完整科学地表达现象发生的原因.

3.5知识应用

图解热气球,引导学生分析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图解房间结构,引导学生将取暖器、制冷空调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并解释如此安装的原因.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深层理解.

4文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目标,也是教学之意义所在,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合理和正确的文本研究为何有利于有效教学?我们可从上案例中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4.1有利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由于目标定位是文本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正确的文本处理更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无用功.如前述教学流程“资源生成―― 举出可以说明空气存在的事例,并说明理由”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除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达成“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这一目标外,更有利于促进“表达能力的训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本节教学的重点的落实.又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证明空气存在质量和证明空气存在压力的两个简单实验方案,教师将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且进行适时追问.让他们从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得到启发,师生如此不断地进行自然交流,直至他们获得最佳方案.如此设计无疑更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索发现的过程,主动建构,真正落实过程、方法、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4.2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对比许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与笔者的以上教学流程,不难发现后者在教学时间安排或时间分配上的优势.例如,根据以上例子,引导学生推理得出空气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所以具有质量、存在压力等.再逐步讨论、交流、演示这样安排不但有利于宽松课堂教学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合作和大胆探究,弥补当今学生的感性认识之不足,有利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3有利于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等,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遵照这一理念,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学方式(讲授、列举、对话、材料分析等),并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以发挥教学的最大功能.

4.4有利于清晰教学主线与环节

分析上述教学流程可见,多文本的整合研究,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化认识,更加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使教学环节与教学主线更加明晰,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教材,且能有效地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4.5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教学改进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