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

篇1

1.将日常生活用品穿插到课堂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它们的分类和用途,同时还要清楚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教学活动中,更真实更具体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平时购物时的发票,上学时的汽车票,出远门时的火车票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它们,以生动具体而形象的实训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2.将实际的参观穿插到课堂中

会计理论知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资产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参观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机器设备、厂房、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现金都是资产,除此之外,企业商标同样也是资产。

3.将会计工作穿插到课堂中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主动位置。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注重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填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时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会计明细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真实的凭证和账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帮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和体验。

4.将实践活动穿插到教学中

会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而训练基地可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针对会计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一方面,可以仿真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产生置身于企业本身的感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财会业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此外,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任职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回答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根本性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任职教育的着眼点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也决定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也必须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我院转型任职教育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初级指挥班培训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按照“能力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作为主线,采取“按模块组织内容,以专题方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构建起了以“天”为单位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是该教学体系中的任职基础课程,时间为3天。相比以往学历教育“学科型”课程相比,这种“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对象即将担任的部队任职岗位为着眼点,以需要解决的岗位任职问题为中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学什么知识,需要解决什么能力就解决什么能力,不追求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本课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什么是指挥?装备指挥、后勤指挥和作战指挥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运用指挥规律、指挥原则?怎样建设指挥系统?指挥活动的程序、手段有哪些?如何组织指挥训练等等。

2.在教学内容上要拓宽基础,削枝强干,学科交叉,能吸收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主干学科服务,反映出专题教学学科交叉融合和强化应用的目的。如本课程是机务指挥、场站指挥和雷达指挥三个指挥专业的任职基础课,为突出应用的目的,在《军队指挥基础理论》基本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充实《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作战指挥学》等3个分支学科知识。

3.在教学模式上要围绕解决任职问题,要采取精讲知识点,并运用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法,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选“点”建“框”,科学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军队指挥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紧紧扭住岗位任职需要,加强了对三个初级指挥专业具有针对性和明确岗位指向性内容的设计。

1.通晓相关学科知识,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

《军队指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面对3个初级指挥专业的学员,教学内容涉及到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和作战指挥学相关知识。同时作为任职基础课程,还必须考虑和专业教学搞好衔接,才能达到奠定基础,服务专业的目的。因此,教员还要了解三个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增强所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员不但要系统学习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和作战指挥学三本教材,而且还要熟悉《航空装备技术保障》、《航空兵后勤组织指挥》等相关专业教材,做到 “要给学员一杯水,教员要有一桶水”,才能为科学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2.归并学科,选择知识点,构建教学框架

经过对涉及军队指挥学及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作战指挥学等4本教材的精心研究,本课程整合出了3部分17个知识点,构建起了全新的教学内容框架。具体包括:

第一专题 指挥基本理论:指挥概述、指挥特点、指挥规律、指挥原理;

第二专题 指挥系统理论:指挥系统、指挥员、指挥机关、指挥机构、指挥手段、指挥体制、指挥关系、指挥环境;

第三专题 指挥活动理论:指挥活动、指挥方式、指挥对抗、指挥艺术、指挥训练。

3.精选内容,剔旧增新,填充知识点

在各知识点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上,一是注重体现任职基础教学的综合型价值观,努力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增强综合内容的比例。同时,为了突出应用性,在指挥规律、指挥原则、指挥系统和指挥活动等知识点上保持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实现综合化和专业化的辩证统一。如:讲指挥规律时,既讲作战指挥规律,又讲装备指挥规律和后勤指挥规律,这样使3个指挥专业的学员都觉得所学的知识与己有关,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二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需求,在知识点上突出最有用、最必要、最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大胆淘汰了指挥史、指挥学科体系等经典性的内容,充实完善了指挥系统和指挥活动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三、“讲、练、考” 联动,着力构建“双主”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以后,要达到以解决任职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就必须改革原来以教员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因为专题教学以“天”为单位,教员不可能讲一天,学员也不可能听一天。本专题作了以下尝试:

1.破除“满堂灌”模式,实行 “讲、练、考”联动

所谓“讲、练、考”联动,指的是整个教学进程。首先,以任职指挥问题为中心,精“讲”每一个知识点;随后,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学术研究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法,让学员应用每个知识点解决现实指挥问题,达到运用理论“练”能力的目的;然后,在每天教学内容结束后给出阶段性的讨论考核题,第二天以提问问题的方式“考”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作为平时的考核评价;最后,把争论比较大和悬而未决的问题归纳为综合性研究题,交给学员去进一步研究,作为课终性考核评价。这样,教员和学员在以“天”为单位的教学时间内,不拘泥于时间限制,边讲边练,边练边考,以提高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把主要知识点和任职问题相结合,教、学、考联动,打破了学历教育按部就班,在“讲”上满堂灌,在“练”上布置课后作业,在“考”上采取试卷考试的固有模式,解决了专题教学“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的问题。

2.改变“教为主导”模式,推行“双主”教学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就是在“讲、练、考”联动教学中,教员和学员成为教学平等的主体,教员既发挥教的主动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员学的主体作用,教员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员从知识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索者,通过案例分析、学术研究、问题讨论等方式结合岗位实际让学员利用知识点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指挥理论与学员切身的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3.实行“讲、练、考”和“双主”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实行“讲、练、考”和“双主”互动教学,要求教员必须熟悉任职岗位,才能保证交流时不说外行话。因此,教员的任职经历应丰富,如果没有部队经历,就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了解部队,比如通读有关专业书籍、找学员座谈了解情况、研究有关专业书籍和论文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对部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具备把握课堂进程和主导研究问题的信心。另外,要使学员积极发言,交流互动,就要平等的对待学员,创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教学环境。为了使学员了解课程的情况,一上课就应该介绍课程标准,不仅要让教员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个专题,目的是培养学员那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员了解为什么上这个专题,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以达到教学认同。其次,在讲、练、考过程中,教员应始终对学员报以微笑,称呼他们的部队职务,这样一方面使学员时刻觉得是处于岗位职责去解决有关任职问题,另一方面,学员受到尊重,也愿意和教员进行交流。只有这样,从培养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入手,专题教学才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将知识、方法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的重组。

参考文献

篇3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讲授。随着会计实务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单项的实验教学内容,但这部分实践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被教师所重视。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角度,反思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本技能的培养

国外的专家针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在会计课程中都存在,如会计六大要素是事实性知识;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是概念性知识;如何进行企业账务处理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知道何时应用特定的知识,了解自我的认知,会计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果应用于企业实务,就是元认知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理论知识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的确很重要,没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高等院校培养不出高级人才;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院校也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事实性知识以及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计理论知识就显得复杂而不易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既被动又难以激发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理性思维缺乏,而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要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

3、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往往认为通过清晰地、体系完整地讲授,学生就应该能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既抽象难懂,没有与企业实务很好对接,又不知该如何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主要依靠识记来学习与应对考试。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双轨教学的基本思路

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课程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育人理念的实现方式。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被学生认可的局面,需要教师建立知行合一的会计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教学,与现有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增加单项实训内容是有差别的。目前基础会计中的单项实训往往是做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是不被重视,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没有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双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且需要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较好地实施这种双轨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重新设计与规划。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做出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增加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案例应用,增加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调研等等。

2、以实务为引导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基础会计的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完整,但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企业现有实务也存在差异。如账务处理流程这部分内容,其实只需要介绍两种手工处理流程,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流程即可,其它的流程在企业实务中基本不用,完全可以去掉;同时可以增加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内容,以适应实务的发展。又如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完全可以所见即所用,将原始单据引入,使对经济业务的描述不再脱离企业实际。

3、知行合一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教学要求

教学不仅仅就是课堂教学,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些,并不是说只有到企业去进行实务操作才是实践。课堂的学习可以展现实践教学的思想,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的应用;假期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会计业务的流程、会计部门的岗位及分工等等,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教学要做整体规划,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所上课的学期。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成绩考核,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做为大学本科生,学完基础会计后就应该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虑进去,课程的考核以识记与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学生平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不重视。结合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成绩可以由多部分构成,除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增加调研报告的评分,增加实务操作的评分,增加案例应用的评分。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体现知与行的融合,需要遵循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基础会计课程内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增加凭证、账簿、账务处理流程的单项实训。要让实践教学更有效果,教师必须开拓思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实务性、发挥软件等教学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环节实践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该企业调研分为两种,基础会计课程前的企业调研与基础会计课程后的企业调研。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一年级首先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后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基础会计开课前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结合管理学所学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调研企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类型、组织结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等;二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基本情况,如财务部门具体有哪些岗位及分工,是否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询问企业的做账流程,翻阅下企业的凭证、账簿等获取感性认识。这份调研报告在开学时上交,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课程后的企业调研,是指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了解每个环节具体的操作,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等,增加学生对会计与会计职业的认识,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一步融合。上交的调研报告,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组成部分。两种调研目的不一样,前一个调研是为学习基础会计获取感性认识,后一个调研是对已学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2、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无缝连接。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务的脱离,一是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代替了企业实务中的原始单据,二是脱离了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后面再学习会计凭证时,学生很难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引入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将原始单据做到课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企业实务;二是将会计分录直接做到记账凭证上,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会计分录的技能训练,也要求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这种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紧密结合,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增加,二是接近实际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中的凭证与账簿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内设置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通过配套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纸质载体上演练凭证、账簿与报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如各种教学模拟软件的应用。基础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克服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的弊端,克服单项纸质实训不方便的弊端。笔者现用的一套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既有凭证、账簿知识点的展示,又有实际操作的演练,能评分与纠错,还有考试系统。学生通过软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体现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了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六十;二是实践部分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实践部分成绩又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报告的成绩,二是借贷记账法的实务应用成绩,三是手工模拟软件的测试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篇4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篇5

关键词:汽车维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中图分类号:U472-4;G712

面对职业教育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在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个不成文的教学策略,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汽车维修行业部分维修人员遇到问题不能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对特定的、遇到过的问题进行维修作业,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较差,常常造成维修作业治标不治本。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它的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和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两种致知境界,不一样的治学态度。“知其然”只是对事物现象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知其所以然”则是从事物现象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知其然”是感性的肤浅的“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知其所以然”是深刻理解的“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汽车维修教学中如何把握“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

一、汽车维修人才培养中的普遍现象

1.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人员对社会服务工作有严重的偏见,很多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这也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汽车相关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培养的汽车维修人才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2.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注重“知其然”

现如今,社会发展强调实用性,职业教育也跟着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追求够用,能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从短期的效果看,确实为社会提供了劳动者,看似达到了职业能力要求,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中这种“知其然”的教育仅仅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工作的机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创造者。

3.维修诊断和维修技术落后于市场需要

一般来讲,我们经常说院校教育要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由于汽车维修教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更新教学设施的经费限制,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车辆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受到维修技术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遇到疑难的、繁杂的故障时,往往会采用在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即直接对一些零部件M行更换,给送修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许多在职的修理工知识水平不足或知识体系不完整,遇到疑难故障感到棘手甚至束手无策,盲目修理导致一些服务纠纷。

由于现代汽车发展技术更新较快,院校汽车维修技术又相对滞后,这就更加凸显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

4.学生能力在“知其然”的教学中提高有限

在汽车维修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师傅能力的高低严重制约着徒弟的能力发展,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提高会变得很缓慢,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就感,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当学生面临工作中的新问题时会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1]。

二、“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必要性

汽车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我们不能因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忽略其专业上的原理性和技术性。教学过程中,在增加技能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原理性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仅仅能够成为没有应变能力的“机械手”,不能够触类旁通,难以满足未来车型变化[2]。

汽车维修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主要是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的知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学生需要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具有经验技能,还要具有策略技能和智力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理论的陈述性知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也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掌握汽车相关理论,还需要懂得维修机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就是说,汽车维修人员不仅需要会做,还要会分析,通过实践能够总结出怎么做能够做的更好,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长期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高原期”。但是“知其所以然”也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否则也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1.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汽车维修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它强调先“会”后“懂”,以“做”为主,对知识的掌握不需要过分深究,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必须、够用”即可,过多、过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许多人游泳水平很高,却不一定精通游泳理论;反之,有些对游泳理论掌握很好的人,也不一定是游泳高手。所以对基础理论知识“知其然”即可,关I是“会做”。

2.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从事汽车维修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体现。职业教育汽车维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如果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次上,则不足以体现其培养目标要求。

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知其所以然”,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学习时限而定,不可过当强求学习知识的深和精。这是需要课程设计和实施者,斟酌其“度",掂量分寸,精细把握。

三、结语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知其然”是教学的基础,“知其所以然”是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在汽车维修教学中,需要发挥院校教学探究结构原理的优势,而且结构原理是解决维修中疑难故障的必备理论基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启发智慧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合格的汽车修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实践 高师生 教育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02-01

我国的高师教育从来不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文化素养类知识都得到了保证,但作为一个“准教师”的培养,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加入个人的经验体会,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院校搭建一个可供观摩、实习或其他形式的平台,让我们的高师生在实践中得以领悟与体会,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识结构与经验。

1 高师生教育理论知识现状调查

本研究调查了高师生对“实践性知识”概念的了解现状,由于五年制师范基本上都是第四年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三年级均属于普师(文理不分科),四年级才在普师的基础上进行文理分科。

关于“高师生三四年级学生对实践性知识概念的认识”的调查显示:经过近一年的“小数教”的学习,高师生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由原来自评“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占总人数的18.1%,上升到了34.1%。说明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评“了解很少”和“没有听说”的高师生,人数比例虽然由原来的81.9%减少到了65.8%,但是该数据还是占据了被试总人数的较大比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高师学习了近四年的时间,怎么会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实践性知识”概念不甚了解!

从问卷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高师生对实践性理论知识掌握不是很乐观。高师生四年级学生在问卷中表现对下面的理论按照“不太熟悉”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

数学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67.2%);问题解决理论(60.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51.6%);发现法教学(23.4%;同化顺应说(55.3%)。

这些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熟悉程度较师范三年级学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师生实践性理论知识的巩固,上述理论均是高师三年级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学习过的知识,但总体上看掌握的平均水平不高,大约一半的被试对这些教育理论知识不熟悉,三、四年级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差别不大。但是,这种现状与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说明高师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急需加强。

2 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与高师生的日常交流,笔者了解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了高师生的发展,以致很少有机会亲临小学教育,触摸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发展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即便有机会,高师生所接收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低效的。例如: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在校五年时间,除三年级安排一次两周的见习,五年级安排三个月的实习,他们与小学实际教学几乎就很少接触了,因此,他们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教育教学理论。另外,高师生的主观认识也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由于比较相信实际教学的经验,认为教育理论很枯燥,对理论知识比较抗拒,学习处于应付状态。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高师生的教学经验对其自身掌握理论知识有显著影响,当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还能纠正高师生教学经验中错误的认识。

因此,笔者认为,对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应加大改革的步伐,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以服务于高师培养的总目标,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而努力。

学校可以从高师生入校开始,与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同步安排适宜的模拟实践,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活动,在提高高师生理论性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同时,逐渐提高教育实践的频率和难度,从课堂上的观察实践逐步过渡到高师生的亲身实践,改变“知然后行”的培养模式。这种做法促使高师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更好的解决了目前高师院校的“书呆子”培养模式,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就业能力;途径

中央于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前教育纳入其中,由此,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衡量幼儿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现阶段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幼儿园教师后的综合素质。因此,研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1.目前学前教育学生已具备的就业能力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管理等课程。

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有:视唱练耳、舞蹈、声乐、钢琴、书法和教师口语等。

2.学前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

(2)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

(3)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弱,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5)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二、学前教育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

据调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出现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现象。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很难适应幼儿园工作,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接受的理论教学相对死板、范围狭窄,学生并没有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充分,不能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因为单凭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所以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交往能力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三、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整高校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

(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离不开两方面:一 是有关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二 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数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的,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而学前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多少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个未知数。据调查,学生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活动设计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以往的活动设计都是凭借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的,这样往往会与幼儿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观摩,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观摩课堂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基本技能课程的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换言之,基本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应聘时的敲门砖,然而,据调查,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基本技能学习虽然种类很多,但是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到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多,导致学生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状况,最后应付了事。如果我们把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课程在前期基础课程之上做一个课程整合,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使W生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地基本技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实行“三科一程”模式,指的是各科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将钢琴、视唱练耳以及边弹边唱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技能扎实地掌握。

(3)特色课程学习。当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有传统教学、蒙台梭利教育、双语特色教育、瑞吉欧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等。为了使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多样化,学校应在原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开设不同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习,因此提高个人特点及就业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

(4)增加实践活动。根据《幼儿教师就业能力访谈提纲》总结可以得出,大多数幼儿园在招聘时,往往喜欢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为较多的实践经验能够加快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适应,对幼儿心理变化及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增加实践活动对在校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开展“实践周活动”,每一周由不同的班级展开,进行幼儿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对比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就业方向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困惑等问题,由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了解以及本身对未来的憧憬,导致教师介入帮助的必要性,教师应深入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明确其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社会价值观。

2.加强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展,改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校企合作,可增进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选择实践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提高学校对于企业所缺少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率。

(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这一途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利用这一合作契机,深度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将其合理的部分整合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将用人单位优秀的文化与学前教育的文化理念相融合,为在校学前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企结合为的就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打消了企业对在校学生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一顾虑,二来又能提升学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文章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校外见习、校内外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其综合就业及创业能力。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职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逐步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的达到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 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药理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2-03

药理学是医、药、护、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在药理学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正确把握内涵、本质,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应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学生而言,其内容零碎、抽象,药物分类复杂,记忆困难。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讲解,强调记忆、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讲解书本知识,往往采取“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思考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不到培养。药理学基础理论教学应该是为临床工作服务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要求。

二、课本教材要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

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速度飞快,临床上新药不断涌现,一些老药在逐渐淘汰。药理学主要讲授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前,医、药、护、技专业基本上都使用同一版本教材,教师采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结构单调。由于各个专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相同的教材就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而且以前药理学教材上一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淘汰,跟不上临床药物的更新换代。要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临床工作需要,就要选用最新教材。目前,新教材已经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了改编,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新的教材中增加临床实践知识,例如增加了一些临床案例、护理专业相关药物护理知识、临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已基本上贴近了临床,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思考时间,更多地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各种不同的案例,能够直接接触到病人用药的知识,提高了临床实践技能。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O“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根本要求,要落实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行定期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药理学教师全部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得心应手。但是,由于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系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能力需要很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进入高等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定期到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岗位上与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学习交流,掌握临床用药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学习,对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要求新进学校专业老师,3年内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发表1―2篇论文,积极参加省、市论文评比和课题研究,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学习,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丰富了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环节,提高了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技术能力。

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过去,医学、药学的人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医疗卫生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人才,医学院校可以关起门来按照传统模式培养人才。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完全胜任临床工作并能够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观念的变化,以服务临床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不断进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针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岗位胜任能力相对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应该通过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改革药理学教学体系,突出药理学中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合理应用内容,增加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药理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训练,改以前验证结果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问题为前提,解决问题为结果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就锻炼了临床实践技能,体会临床上如何诊断疾病,正确合理使用药物。[1]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五、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具有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不同的信息集于一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已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每个教室安装了投影仪,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药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巧妙地穿插一些图像、声音、动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老师和学生交流增加,老师和学生互动增加。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现代人们已经完全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药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寻找病例中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解决一些临床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孤单的单一的改革,应该是全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其他改革结合,要有其他改革配合进行,探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改革等要相互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药理学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多引入案例分析,教材每个章节之前都有一个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详细地对每个案例分析总结。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关键的运用,每个案例都是平常临床上医生遇到的常见的病例,每位医生诊断病人疾病后就要正确、合理使用药物,这是实践能力锻炼很好的办法,通过分析、学习,掌握用药方法,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2]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的前后知识对照、比较,联系起来进行讲授,每个章节的知识贯穿起来,达到融会贯通。例如,讲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要与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的镇痛作用进行比较区别不同之处,学生既回顾前面知识,又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传出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完全相反,讲授时要前后对照,学生才容易理解掌握。

药理学教学要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一方面,教师送出去进修、培训学习,深入到临床一线,掌握临床各科用药的实际情况,与临床医生交流咨询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共同探讨临床病例,及时更新自己的药物知识,掌握最新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用药观念,收集典型用药病例充实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走进临床实践,参加临床见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临床中药物如何合理应用。通过相关的临床专家为学生讲授本专业,在常见疾病方面的用药问题,让学生和专家一起讨论实践病例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毕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3]

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药理学作为卫生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验内容等各个方面对药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强化技能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围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要,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o密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临床医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吉成,张晓杰,李莉,韩翠艳,黄海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三导向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5(3).

篇9

关键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 理论与实际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国普通高校,虽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岗位需要为培养基础,重视它的实用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建立一个以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所以,普通高校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

1 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1.1 现有教学的模式

(1)现有的教学摸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的知识和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衔接不好,缺乏理论与实际接合的实例,很多学生听不懂,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有些教师虽然有很好的理论知识,但不了解理论具体应用到那里,学生只有初步的认识,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学生只能“上课不听讲,考试背习题”。

(2)教学内容单一,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学生听,没有形象的实物的一些教具,不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的学科也是敷衍了事,缺少实践设备,仪器等,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只能看一看教师做一些演示性的操作,学生过后全都忘记了,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理论教学课程占整个教学计划的绝大部分,理论课与实训课不能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率分配不合理,理论教学占整个教学比率的80%,而实践教学比率只占20%,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实际操作过程与步骤。

1.2 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1)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理解,数学,物理,化学等,对大学各专业知识初次接触,教学模式与高中教学模式又不一样,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知识理解能力较差,不愿意去探讨和研究。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想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为社会服务,而是想通过上大学,拿到毕业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3)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不认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只是浪费时间,他们的爱好只是学习专业课程,但是枯燥的学习,没有实际工作的结合,一段时间过后就没了兴趣。放弃了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课堂睡觉,玩手机,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对理论学习失去信心。而对实际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怕苦,不怕累。

2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职业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一边讲授理论知识的结构,原理,功能,一边动手操作。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做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进行解答。教师做重点点评,整个教学过程顺利一次完成。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实际的整个过程。这样就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来达到“一体化”教学目的。设计“一体化” 的教学课程;以“双基,双技,实践第一的原则,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1∶1的教学比例。

“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开发

(1)基础理论,基础技能课程设计应“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为导向的基础课程。重点讲述基本的理论,基本技能的操作,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参照实际工作中的作业项目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按模块的专业理论进行讲授,按模块的专业技能进行操作,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模仿实际中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

(3)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为主导,设置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课题,按照不同岗位所具备的理论和技能能力作为课程内容,针对岗位进行专项培养,让学生与社会岗位零距离,可以直接对接。

(4)实施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环节,学生设计理论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相互检查,教师进行评估,优秀者,给以奖励。学生通过设计,操作,完成,将整个的教学模块操作一遍,即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在做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

3 职业院校的优势

(1)“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派各专业的骨干到企业单位去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进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带领老师来学习实践操作的不足,提高老师对实践技术的了解。改善了实践教师的比例,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技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发挥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特长。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加强了校内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了与校外企业合作,利用双方的有利条件,为合作双方提供便利,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3)将企业直接引入到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并与企业共同经营管理,学校即减少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又减少了企业经营场地的资金投入,从而达到双方的目的。

(4)实现了以产养学。职业院校自筹资金,成立经营公司,生产企业,学校实行二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使实训设备,材料,有效的创造价值,教师既是师傅,学生既是徒弟,车间既是课堂,课堂既是车间,实现了以产业收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通过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比,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人才需求的发展,满足了以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成功范例,是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比经之路,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所以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培养一批可以与社会岗位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双向掌握的,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一、“12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院在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中,对多年办学探索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浓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高职“1221”人才培养模式。 “1221 ”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合作 、工学结合的延伸。 第一个“1”是将高职院校建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第一个“2”是在高职教学中实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第二个“2”是全面推行高职学生毕业“双证制”,第二个“1”是建立一个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

二、高职旅游英语专业“12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我院“1221”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思想理念,我系创新专业建设和发展体制,在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旅游英语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一直存在办学难度大、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不足、教师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我系借助学院与德阳教育学院整合的契机,师资力量得以壮大,办学经验得以丰富;乘示范建设之东风,学院为旅游类专业注资200万元,我系旅获得42万元的资金用于国际语言培训中心的改造,改善了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和实训条件。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加强了旅游英语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步伐。

根据学院“1221” 人才培养模式精神理念,在系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我系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主动走出校园,深入旅游行业企业酒店和旅行社进行调研,以员工身份到相关职业岗位挂职锻炼,亲自体验和了解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员工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我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寻求与德阳本地、省会城市和周边市县旅游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把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场地直接设在周边旅游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把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汇聚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我系先后与德阳本土多家酒店和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把阵地扩展至成都、重庆、峨眉等多个市县,先后与德阳太平洋国际饭店、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成都富豪首座酒店、成都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缓解了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匮乏、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差的局面。每年春季该专业大二的生都会在合作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上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技能上的缺陷以便在回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提高。大三最后一学期,学生还会在相关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6周的顶岗实习,积累和提炼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为顺利入职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我系还选派优秀教师根据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企业员工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语言技能技巧培训和西方文化知识礼仪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英语口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了把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成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履行了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责,很好地彰显和诠释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达到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和企业盈利与壮大互惠互利的目的。

2.以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对学生系统培养

一个是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两个系统互为关联、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灵活能动又相互交叉,共同构成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系统的核心所在。

我系旅游英语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很好地依托了德阳本土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行业企业,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我系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和后续发展空间和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反复分析论证,最终确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学生实践技能不足,造成毕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差;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阻碍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而这两者均难以在职业岗位上得以弥补和加强。因此,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关系是确保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良好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此,由我系领导、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过广泛调查、反复分析论证,达成共识: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确保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按照“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两条主线并行,相互融汇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确保学生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基于饭店服务与管理以及涉外导游地陪和全陪职业典型工作过程中各流程岗位所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业务素质和能力需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反复推敲和提炼,制定了该专业相关行业岗位职业标准:《饭店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和《旅游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再结合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确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要点,形成了《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对学生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和能力、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旅游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展等均提出了具体详尽的要求。

“两条主线”并行,系统培养,把实践技能课放在与基础理论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实施“双证制”,确保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双证制”是指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获得学院颁发的学历证书,同时又熟练掌握该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群相关的实践技能并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方能最终毕业。双证并举严格规范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论学识和实践技能水平,为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及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同时,也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饭店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和《旅游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与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中,将考证定级和实习实训考核相结合。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职业取向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或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以及导游、涉外导游从业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和证明自己的实践技能水平,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双证并举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实践技能提前做好储备,一毕业就能顺利进入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对相关岗位所需技能的了解和熟悉过程,有效地保证并实现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与相关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间的零对接,保证了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4.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延伸培训机制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新信息的不断涌现和推成出新,高职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职后岗位知识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后学习和培训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我系积极与合作企业探讨,建立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延伸培训机制。对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远程学习指导、派遣师资亲自上门培训等方式及时为毕业生和企业员工插补行业企业新近科学方法和技术,提供新技能培训和英汉口语、交际技能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外事礼仪等相关职业培训,有效地弥补了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缺陷和不足,解决了毕业生和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和培训的后顾之忧,把关心和帮助及时送到毕业学生的手中,为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三、结语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12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为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和拓展了真实的教学场景;为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水平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为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和职后可持续发展能力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丹,崔蓉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6(11): 62-63.

[2]杨群.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4(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