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基本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基本理论知识

篇1

论文摘要: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为更好地完成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任务,设计了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体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施行有较强的可行性。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基本体育理论历来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有必要研究、设计和实践其基本理论的教学改革模式

l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当今国际上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在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的形势下,2l世纪体育教育将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讲究综合、整体的效益,即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发展统一的体育思想。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核心。

1.2国内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矛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份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实际上仅为每学期2—3学时,有时还得不到保证,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论课。这个理论部份教学与实践部份教学时数比例的矛盾,影响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 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

此外,基本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研究与改革。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推荐的教学模式有5种之多(“三基”模式、运动处方、俱乐部、“三阶段”课内外一体化等模式),而理论课前6章只有讲授形式,后一章仅为自学的形式而已。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当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国内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的矛盾后,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加强与充实学生自学阅读、提问、讨论的环节,以便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上为学生主动地学习铺路搭桥,这将是越来越急需研究的课题。

2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途径

2.1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改革的设计

根据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教学思想,以及现代大学生要求着重培养自主意识的改革潮流,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环节:①启发学习动机。本环节的任务是用简短时间调动学生的内因。力求将学生引向主体地位。②提纲性讲授。其任务是通过教师的精讲把本课题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指导性活动用时约为全课的1/3。③提示阅读重点。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即由教师提示本课教学重点,并解释较疑难名词,适当作自学指导,力求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④学生自学阅读。其任务是直接把学生推向主体化地位,主动掌握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思维,在此环节近1/3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书面提出问题。⑤师生讨论(答疑)。其任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统一。在近1/3的时间里,就较易或有争议的问题动员学生们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回答。⑥教学总结,其任务是简要小结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上述②、③、④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即听、视觉结合进行识记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将产生较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2.2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图1)所列6个教学环节是在课内进行的,下列的4个程序是在课外进行的。这一共10个教学程序,尤其是课外的4个程序必需在学生强烈自意识主宰下才能完成。因为.自主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尤其是现代大学生要着重培养的素质。它是一种充分意识到个人存在价值、意义,并依据个人的目标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明确的意识。因而,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之一。

上述教学模式,还将是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荐的主渠道之一,并是用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的有效教学途径。

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动机和运用刺激,把学生推rj学生过程的主体地位,运用学生的听、视觉感官与大脑思维中枢的配合作用,充分激化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形成强劲的学习欲望与动力,构成多途径配合的学习过程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教学模式将明显地优越于整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快体育基本理论部份的教学进度,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有限教学时数基本上能教完《体育理论教程》中规定(一、二年级各讲授3章)的内容。

3“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20~21岁的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强,受现代西方思辩哲学的启迪,表现出传统经验认识和自我理性思辩的双重特征。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篇2

一、乐理知识的实践性

基本乐理知识作为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其系统性的规律皆源于对音乐艺术表现规律的把握。音乐理论来源于音乐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直接体现。所以乐理知识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知识的来源。乐理知识是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因此对于乐理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孤立存在,不能把乐理作为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乐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更多地和活的音乐作品分析联系起来。如,对于节奏节拍的理解,2/4拍不是数学意义的四分之二,而是音乐旋律进行中的强弱规律,它包含音的长短和强弱两方面的意义。因此,理解节奏节拍应把其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体会不同节奏节拍的音乐所产生的不一样的音乐体验。再如对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的把握,更多地应该与人的听觉联系起来,比较不同音程的协和度,与具体的音响效果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乐理知识学习的最后过程总是要回归到音乐实践中的。只有把乐理知识融入之后的音乐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乐理知识学习的意义,才能让学到的音乐知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及音乐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对于音的四种基本性质(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及高低)的理解,似乎很好理解。在教学中,用不同的强弱关系、不同的乐器演奏来体会同样的旋律,那么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深刻。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二度加小三度的旋律进行这一音程进行特征的理解,可以拿一个典型的中国作品做例子,分析它的旋律进行,将这一规律性的知识点与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理论知识将变得生动而具体。

二、指导音乐实践是乐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

很多学生不重视乐理知识的学习,就在于对乐理知识的实践性认识不足。指导音乐实践活动是乐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认识、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等几类活动。而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多数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实践的学习包括声乐、器乐技能的学习,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各种风格体裁音乐作品的创作等。而乐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恰恰表现在对这些音乐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中。

1.指导音乐认识实践活动的学习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乐理中的基础知识会对这些音乐的风格把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兰花花》是我国陕北地区非常流行的一首民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那么,是什么让它具有了陕北地区粗犷、凄凉、奔放的特色的呢?分析一下它的乐谱,你会发现,在作品的第一句就有一个明显的四度音程的跳进,再加上这个旋律的整体下行,使得这首民歌具有了丰富的陕北特色。把四度音程放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分析,才能让我们更加感性地意识到音程对于音乐旋律风格的形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认知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这个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乐理知识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乐理知识的掌握,为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及欣赏音乐作品提供了前提。

2.指导音乐表演技能及音乐表演中艺术处理的学习

不管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都是音乐表演中的重中之重。同一首音乐作品因为艺术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而为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的艺术处理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而这一创作意图的体现往往是根据乐谱体现出来。对于乐谱的分析,包括对于作品中一些音乐记号的处理、音乐的节奏节拍、强弱力度及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分析等。分析的深度如何,取决于表演者对于音乐知识的把握。学习乐理知识,也更多地为表演技能的提高服务。例如对于钢琴伴奏的要求,在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和声基础,能设计一定的节奏型进行音乐陈述。在这个综合能力当中,乐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活动的学习

音乐创作一般被认为是比较难把握的实践活动,需要创作者能够利用深厚的理论基础,展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的理论基础包括音乐知识的熟练掌握、各种音乐风格展现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手段。同样是五声调式,中国的五声调式就不同于日本的五声调式,如中国的角调式和日本的都节调式,每个音在这两种不同的调式中具有不同的调式意义。那么,创作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和日本音乐,在处理调式中的每个音、旋律进行中音和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时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对这些差别的把握离不开乐理知识中对调式调性的掌握。因此,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也要以熟练掌握乐理知识为前提。

三、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以上对乐理知识实践性的分析,在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体现这一实践性,如图所示:

1.通过已有的音乐积累理解乐理知识,把乐理知识作为音乐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在进入乐理课堂之前,不管有没有学过乐理知识,他们总是有着一定的音乐积累的。以这些音乐积累为学习乐理知识的基础,通过体验这些音乐的旋律,总结这些音乐中可发现的规律,归结为一定的“基础理论”,然后把这些知识提炼为乐理中的知识。音值组合法一直是乐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在认识音符、节奏节拍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析大量的、书写正规的、短小的乐谱。总结出这些乐谱书写的规律。这些规律即是音值组合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体现了学习音值组合法的目的,学习音值组合法的目的就是书写更加简洁易识的乐谱。其次,养成了学生读谱时认真观察乐谱的习惯。在分析乐谱中音符的组合时,其实也是在认识音乐节奏的强弱和音符时值的长短。

2.教学中把理论学习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乐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实践活动处处都应有所体现。乐理知识可以和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用音乐实践来鉴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如解释在解释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不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来欣赏,通过音乐来感受大调式的明亮和小调式的暗淡柔和。而这种通过音乐体验到的音乐色彩感,要比讲解形象生动得多,也能给学生留下更加直接的印象。转调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一般学校的音乐院系也不把它作为重点来讲。但是转调在听觉上却是非常明显。在很多歌曲的创作中转调极其常用。所以,对于转调知识的理解,除了理论知识上的讲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能判断出在什么地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了转调。而这种转调的感性体验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听觉游戏。

注释:

①王岚,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 3

②李金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1

③童忠良,黄钟,2007.1

④仲崇连,艺术百家,2008.1

⑤吕湘,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乐理教材编排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探微[J]. 广东 技术师范学院学.2008.8.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篇3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伴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但仍面临着各种冲击和争议。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高校教师的价值,分析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力资本的形成、特性以及在高校环境下的作用,以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为目的,从新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激励问题。

知识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知识的载体,就是人本身。高校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智力活动或者个性化的个体劳动,个性化的个体劳动凝结了较高的智力和创造性。这是物质资本所不能替代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认定,其社会属性无论在法律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将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行政隶属关系向市场主导型聘用关系转变和过渡,并在可以预见的时期确立起市场主导型聘用关系这种新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实现机制。与之相适应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已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人力资本与高校教师的价值

舒尔茨在他的(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由高等教育所构成的人力资本类型极不相同,每种类型的人力资本之价值由其所提供的服务之价值来决定,而不取决于它原来的成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理解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由通过投资、开发和使用形成的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技能及健康水平等构成的,能物化为商品和服务,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是组织竞争胜败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经验,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操作经验等。高校教师的劳动凝结了较高的智力和创造性,高校教师就是人力资本。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家李斯特在所著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考察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李斯特指出:“由于考虑到智力方面的成果积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把教师列人生产者之列,因为教师能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而且这种生产性要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性要大的多。高校教师独立性强、素质高,是属于典型的复杂劳动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高校教师就是人力资本。国外学者认为高校人力资本的构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科研技术人员所研发的技术成果、研发人员所拥有的智力(知识和技能)、个人所拥有的影响力、知名度及声誉。我国学者把高校人力资本分成三个部分:管理者人力资本(行政管理人员)、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教师和科研人员)、间接生产者人力资本(后勤服务人员、教辅人员等)。高校人力资本具有智能密集、职能特殊、价值实现周期长、价值表现多样性等特征。教学科研人员既是知识创新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不仅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工作,而且又教书育人,进行知识的传播,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高校人力资本扮演了多重角色,价值表现形式多样。

高校教师作为人力资本,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高校教师的地位是第一位的,予以在价值上体现,以更好地激发教师人力资本对学校的贡献。高校教师的学识水平和结构是教师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学校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是高校今后良性发展的智力资源的保证。他们不应该仅仅被当作普通的被管理者来看待,服从于刚性管理下的约束。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就应该在地位和经济收益上给予一种公平的对待。否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想教书做学问,而想去做行政工作。在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人员的地位和经济收益比教师高,教师应有的地位和经济收益没有得到体现。如果把教师等同于一般的资源,会产生非人性化的管理。这是一种教师定位的缺损。按照对高校教师的投资费用,职业的责任,以及获得教师任职资格的难度,决定了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有明确的定位,包括提升教师的基础地位和经济收益,在激励机制上体现尊重教师的个人价值等,教师因此而产生的有效服务才能为高校获得竞争优势。

二、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构建一套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来调动高校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尊重和体现高校人力资本的特性和价值,是高校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报酬体系和评价体系。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教师的工资收人,课时津贴,业绩奖励,晋升职称(工资),个性化的实验、工作环境;精神激励:出国交流、出席学术会议,平等参与学校管理,项目、任务、工作的挑战自由,专业继续教育;情感激励:学术休假,学术荣誉称号,双向沟通、交流等。评价体系主要由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办法构成,常用的做法是使用结构性的表格对教师进行年度正式的评价,采用学生打分,同行听课打分,专家听课并打分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特性是隐含在教师身体内的体质、知识、技能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优才、优绩、优酬”是当前直至今后高校构建激励机制的核心。

在报酬分配上,目前高校工资的构成分为固定工资和津贴两部分。固定部分是职务工资,主要依据工作人员的职务、职称、任职时间,按其规定的级别、档次执行。工资分配还包括一些正常增资的项目:一是职务的升迁;二是通过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人员一般两年晋升一个职务工资档次;考核优秀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还可以按职工比例的3%提前或越级晋升;三是国家根据物价涨浮情况不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在这种增资机制下,高校教师的工资收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教师工资的分配不能和其贡献、绩效挂钩,分配制度中难以体现人力资本积累的价值;使教师无法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价值,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和再投人的积极性。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都与学位、职称挂钩,职称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身份象征。有条件要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评。这严重影响到教师今后的整体素质。在激励机制上主要还以行政级别、技术职称为依据,没有从岗位、职责、劳动量的差别上将标准细化,基本形成了以职级决定工资的状况。这种报酬制度带有较强行政机关的色彩,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推进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激励机制抹杀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教师个人所得无法真正体现个人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这种体制无法对人力资本所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其结果必然是生产效率的低下和产生严重的功利主义等问题。管理学的有效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取决于人的需要期望的满足,而人需求期望的满足取决于组织和社会给以的承认的程度,激励的有效性应根据不同对象的需要而施行不同激励,对于高校教师,需求不能仅抽象成经济收益一项。虽然收益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成就的象征,但高校教师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所以对高校人力资本的激励措施也应是多样化。

实行科学的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考核,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督促高校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业绩考核上,绩效目标不清楚,考核手段欠科学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现行的教师考核指标看,科研指标往往细细量化,教学指标则往往单纯以课时衡量,课程质量的伸缩性很大,不利于对教学的真正考核。常用的做法是使用结构性的表格对教师进行年度正式的评价,采用学生打分,同行听课打分,专家听课并打分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考核方法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考核指标,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考核结果大多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并且对优秀率规定了上限,使得教师因得不到高分而失望,这就把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打压下去了。由于教师绩效考核手段的不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教师就有可能为了评价结果迁就学生的要求,降低教学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得出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是有一定的间题。这些现状暴露了考核存在的间题,违反了公平理论,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使考核丧失了应有的作用。这套考核制度完全没有反映出高校教师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基本上是基于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的考核,并没有考核教师为人力资本积累所进行的投资,考核的指标缺乏柔性。而且教师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学校并没有对教师人力资本进行科学、合理地投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给以的承认。人的积极性取决于人的需要期望的满足,而人需求期望的满足取决于组织和社会给以的承认的程度。考评体系科学与否,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开发和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大小。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应体现对教师为教育贡献的评价;按人力资本的特殊能力,体现增强教师的责任、自尊和成就感,提高人力资本对学校的贡献率。 三、建立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多种形式并存的激励方式

1.物质激励。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由此我们可建立以岗位为依据,以业绩定报酬分配模式,即基本收益;由学校统计教师的工作量(课时数),按人力资本的一般能力,统一发放基本收人,以维持人力资本的生计,属保健因素。绩效奖金;由学校对教师为教育贡献量评价,按人力资本的特殊能力,使个人对学校教育事业目标的贡献率来决定奖罚分配,属激励因素。这种报酬分配模式体现增强教师的责任、自尊和成就感,提高人力资本对学校的贡献率。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知识型组织中,在较高层次体现高校人力资本的价值,往往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更长。精神激励的方法有许多,如:目标激励,在理性和信念的层次激励教师。工作激励,力求让教师达到自我实现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参与激励,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荣誉激励,授于有贡献教师各种学术称号的荣誉激励措施。

3.感情激励。感情激励就是在人力资本管理上,尊重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地位,体现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平等的感情沟通。教师看重自己资本积累,学校应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如出国培训、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专题培训等,重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他们之始终保持良好自信的情绪和高昂工作热情,达到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开发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的感情目的。利用每年的教师节,对从教10年、20年、30年、40年的在职教师分别给予特别奖励。

4.科学地划分考核类别。按照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将教学、科研岗位与管理岗位严格划分,从而有效地减少单位、部门内的“人情优”,扼制单位、部门内部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

5.合理地划分考核层次。考核应按照管理权限分级进行,将同级人员放在一起既增加了考核的可比性,又避免了不同级别人员放到一起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实践证明,从管理角度考虑,从教学科研角度考虑,按正副高级人员、中级人员、助理级人员分级。这样的考核层次比较合适。

6.确定具体考核内容。在年度考核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年度考核德、能、勤、绩的四个方面内容具体化。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考核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教师人力资本的积累,应该成为考核的内容之一,与德、能、勤、绩并列一起,考核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采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人力资本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参与分配,形成新的利益机制。从“德、能、勤、绩、人力资本价值”五个大的方面进行考核,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7.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考核指标体系表现优劣的尺度,是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依据。教师年度考核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因此考核标准要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要鼓励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的学科调整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使教育目标和学校要求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篇4

关键词:关联交易 盈余操纵 交易成本 内部控制

一、引言

关联交易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及总分公司中得到广泛运用,目的是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而在我国由于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情况,关联交易则被用作在母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者掩盖亏损的用途,并借此恶意操纵盈余,对公司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实质性原因研究是迫在眉睫的。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动机,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使关联交易成为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已有的文献已经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且手段、方法频繁翻新,很多文献都对其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已有文献并没有突出导致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根本性原因,本文正是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来阐述这种行为产生的实质性根源。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转换思路:没有从这种行为产生的方式、手段和目的入手,而是从交易成本的理论出发来剖析这种行为的内部原因,对其真正的实质进行控制和防范。

二、理论基础与总体框架设计

(一)理论分析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是上市公司转移利润和掩盖亏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资产交易、资金融通、担保、购销等方式。上市公司基于获得新股发行,配股和增发的资格;隐藏上市公司利润;逃避税收;提供担保;避免被处罚;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进行股票炒作;获得报酬和奖励;确保职位和获得升迁等原因是进行关联交易盈余操纵的主要动机。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变相拆借资金的现象普遍,表面上上市公司向集团收取资金占用费,可以增加盈利和解决母公司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合理的运用资金,使企业资金闲置或者使用不恰当。上市公司通过随意调节费用及伪造交易等手段,为自己或关联方谋取非法利益,一些上市公司在购销业务中以非正常的低价从关联方买人原料,然后高价卖出其产品,借以制造高额账面利润。在信息披露上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只披露交易数量而不披露交易价格和定价方法,也不披露关联交易的次数及占同类购销的比例,甚至蓄意不进行披露。在治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相关费用上,以其利益为需要随意调节利润、转嫁费用,误导、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各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逃避有关部门监管,如资产转让、租赁、抵债、委托或合作投资、托管经营、赠予等。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利润包装,在财务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这些都是关联交易的现实状况。盈余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同时蓄意选择形式上被法规政策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或财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实质上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盈余操纵的动机主要包括获得融资资格;提高新股发行或配股价格;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扭亏为盈,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形象或避免处罚。企业进行盈余操纵可以采用的会计方法是滥用会计政策,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的核算方法、职工保险金的核算方法等的选用及变更均会对会计利润数额产生一定影响。可以采用的非会计方法主要包括关联交易、利用资产重组和不良资产操纵利润、改变交易方式和时间等。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权较集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是最常用的手法。在财务报表中不涉及关联交易的计量,只是在重大事项中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关联交易是一种发生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行为,基于此,可以将关联交易认为是一种隐性合同关系,关联方通过隐性合同来进行交易以及约束各方的行为,而盈余操纵正是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所产生的一种行为,所以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就是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行为。关联交易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中。由于关联交易在操作时具有隐蔽性强,调节方便的特性,因此其已成为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

(二)总体框架设计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如何签订合同的问题,所以可以将关联交易与盈余操纵的问题归结为履行合同的问题以及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成本问题。合同所涉及的成本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成本。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是指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成本主要有:不适应成本,即交易行为逐渐偏离了合作方向,造成交易双方互不适应的那种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即如果交易双方想纠正事后不合作的现象,需要讨价还价所造成的成本;启动及运转成本,即为了解决合同纠纷而建立治理结构并保持其运转,也需要付出成本;保证成本,即为了确保合同中各种承诺得以兑现所付出的那种成本。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命题 本文选取了1998年至年五粮液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为样本进行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数据来源省略。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三大研究命题:

命题1: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内部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操纵行为

命题2:企业内部成员的有限理性会导致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命题3: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严重影响公司财务指标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利润操纵 本文利用五粮液公司的关联交易情况,重要财务指标的评定分析和董事、监事的组成,违法违规行为来表明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实质原因。命题1证明如下:五粮液上市公司1998年至2009年间,与集团母公司之间发生的主要关联交易情况,具体事项包括接受劳务、产品购销、品牌使用、资产购销、技改项目和租赁等六大类。五粮液公司由于接受了劳务服务而向集团公司支付综合服务费,包括警卫消防、环卫绿化、房屋物业管理及其他等项目,有集团公司按照协议价向上市公司提供。五粮液上市的十年间,每年向集团公司支付的综合服务费稳中有升,从1999年的7276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9670万元。五粮液上市后每年都与集团公司发生大量的产品购销关联交易,关联产品采购和销售总额从1999年的5466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610328万元,即便是在2003年之后,关联交易金额也呈现稳定增长,关联产品采购由1999年的3.4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39亿元;关联产品销售则有1999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1.65亿元。五粮液对公司品牌的使用情况,五粮液每年按照协议价向集团

公司支付巨额的商标和标识使用费,该关联交易是五粮液集团利用其影响力以利益输送的一种典型方式。2008年底,五粮液共向集团公司支付的商标使用费和品牌建设费高达69639万元,五粮液共向集团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合计10.51亿元,同时支出了巨额的品牌维护与建设费。五粮液每年向集团公司支付租赁费,从1999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7483万元,增长幅度比较小,增长比较稳定。资产购销情况主要是上市之初发生的两起重大资产置换,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与集团公司之间未来期间的关联交易。然而,五粮液集团不仅通过资产置换从上市公司赚取了高达204L元的现金,而且并没有降低关联交易的发生,甚至还有增加的倾向。根据五粮液年度报告的披露,宜宾塑胶瓶盖厂置换进五粮液集团、并更名为普什公司之后,主要向五粮液提供瓶盖、酒瓶、商标和防伪产品等。2008年底,五粮液上市公司向普什公司采购和销售货物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75.97亿元和2.77亿元,占相应关联交易总额的68.52%和2.18%。企业技改项目通过技改项目向集团支付金额从1999年的3533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4110万元,其中2001年至2003年的金额比较大。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对于关联产品购销,其交易定价主要是采用协议价的方式,但在执行购销协议时,向集团母公司采购更有可能对部分产品参照市场价交易,相反向集团母公司销售产品环节则较少参照市场价,其差别定价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将利益向集团公司输送的可能,其它关联交易形式则都是按照事先签订好的交易协议进行的,交易价格基本上市协议价。通过以上数据表明五粮液公司通过与其集团发生的各项关联业务来进行盈余的操纵,这些关联交易导致企业利润的转移,是企业实现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

(三)公司内部有限理性与关联交易 五粮液公司2004年的监事总共有两人。2007年的监事总共有三人。五粮液公司2004年至2007年的独立董事有四人~2007年至2010年的独立董事有五人。命题2证明如下:从五粮液公司的历届监事情况来看,监事成员的数量有所上升,表明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行为以及对企业董事会成员所作出决策的控制。从董事会成员数量来看,独立董事数量也有所上升,表明公司开始对独立董事的关注,减少董事会成员在进行企业决策时由于有限理性而限制了企业的最优决策的选择,同时也减少了一些行为的不确定性。针对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事项,上市公司全部都签订有书面协议,并聘请了独立财务顾问就重大关联交易发表意见,出具独立财务报告。上市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会计师事务所都对各年发生的关联交易发表了专项说明和独立意见,认为公司所发生的关联交易事项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并无损害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的行为。但是并没有实质地减少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四)公司财务指标与关联交易 命题3证明如下:五粮液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2001年到2005年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企业的销售情况一直比较好,通过销售产生的盈利比较客观。但是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越高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情况越差,有可能是由于关联交易的产生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上升,有进行盈余操纵的苗头。总资产净利润率在2001年至2008年一直下降,但是2009年突然呈现上升趋势,在2001至2008年期间,企业的资产净利润率相对来讲比较高,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一些运作导致了资产产生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在2004~2008年比较低,有两年还呈现了负增长,表明企业利用资产没有足够的创造收入,但是在2009年营业收入剧增,表明2009年经营状况良好,有所起色。对于在(图4)处极大的转变处可能是由于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造成的。(1)重大的违规记录:公司2009~9月9日立案调查,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处理。公司2001年7月17日通报批评,公司未按有关规定及时履行报备程序,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够充分,由中国证监会进行处理。公司2007年12月15日整改通知,公司应加强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适当方式逐步解决公司与五粮液集团的关联交易问题,保障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投资者权益,规范公司发展;公司应着手解决人员、办公未分开等问题,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有关规定;公司应落实董事会下的专门委员会制度,并保证专门委员会的独立运作;公司应制定完善募集资金管理制度、高管买卖本公司股票专项管理制度、接待和推广制度等公司治理相关制度;强高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高管人员执行证券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规范运作意识;加强对公司资金使用的管理,由四川证监局进行处理。(2)重大的诉讼仲裁事项:公司2008年8月18日商标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490万元,此案例造成了企业的负债,造成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公司2009年8月18日经营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1998.99万元,此金额也是企业的现金流出。公司2009年2月18日商标侵权,民事诉讼,涉案金额480万元,公司败诉,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司2009年2月28日商标专用权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230万元,此金额为企业现金流入,由被告方支付给公司。公司2005年3月8日经销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4万元,不涉及企业现金的流出。公司2005年3月8日经销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92万元,原告撤诉。公司2005年3月8日商标侵权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4万元,此金额造成企业现金流出,对企业声誉产生消极影响。公司2002年8月17日贷款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62万元之多,虽然,但是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公司2002年2月28日贷款纠纷案,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202万元,将可能发生现金流出。公司2002年2月28日加工承揽合同案,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587万元,造成企业现金流出,已发生支付行为。公司2001年1月18日贷款借款纠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达到867万元之多,分批支付。

四、交易成本视角下的盈余操纵动因分析

(一)人的有限理易成本经济学主要关心的是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治理结构,解决不同的交易问题,是否就真能节约成本。有限理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假设,就假定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在有限理性下的决策行为。因此就需要正视为此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包括计划成本,适应成本以及对交易实施监督所付出的成本。交易双方都有维持合作关系的愿望,而不允许拆散这种关系,目的就是不想牺牲这种宝贵的专用交易所带来的利益,各方分享的利润也各有用场。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问题,以及为此付出的诸多成本,才导致了人们利用关联交易采用盈余操纵行为。

(二)投机自利行为 投机是指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的行为。自利行为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按照自己的

利益行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这种自利行为导致企业决策人对企业目标具有合理的认识程度,企业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在从事商业交易时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选择和决定。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般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索取权。在进行盈余操纵的双方在交易中都会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告诉对方,除非对方肯花费很高的成本,否则就不会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且投机行为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对巨大利益的偏爱激励着关联交易对盈余操纵。

(三)行为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投资自利行为导致了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对方的交易行为如何进行,随着这种不确定的逐渐增大,才会迫使交易双方都想设计出某种机制来解决这种问题,否则一系列需要应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机制是很难设计的,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这就使得进行盈余操纵的双方不惜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

(四)隐性成本的节约 企业关联交易的问题来源于关联方之间隐性合同契约的问题,为了有效的减少隐性合同的交易成本才产生了关联交易的虚假行为。“隐形成本”是剔除关联交易双方有形成本之外的隐含成本,包括使用的关系,时间,精力等。关联方之间彼此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避免寻找交易对象、谈判对象和签约成本,节省交易费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关联交易都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内部化使企业与市场的界限模糊。当交易双方根据合作情况愿意续签合同并达成新的协议时,就会额外节省具体交易的成本。互相熟悉的双方就会有话直说,就能节省沟通成本,由于知根知底形成了一些特殊用语,举手投足都能心领神会,于是就形成了一种信任关系,企业正是利用这些隐性成本进行盈余操纵行为。

五、抑制关联交易盈余操纵的对策建议

(一)内部控制模型建立 为了有效地弱化关联交易的盈余操纵行为,降低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的各种企图,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淡化四点相关因素来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进而弱化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还应确保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过内部控制模型的改变来分析如何弱化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二)利用控制环境减少有限理性及投机自利行为的发生

篇5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院校的新成员,要想尽快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这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数量不够和素质不高等一些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因此,需要不断地去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跨越式发展,一批专科院校实现升格,成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l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70l所本科院校的28.25%。这些院校在专科层次时或许是佼佼者,但作为本科院校的新成员,与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本文试图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出对策。

一、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是通过传授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与领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应该肯定,各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并不能令人乐观,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与我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同时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有些认为只有自己的专业才需要潜心钻研,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所以感到不重要,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比较枯燥,不如专业的课程有吸引力,所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虽然也想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但由于自己的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由此可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现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负担过重;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还没有解决好对“真信、真学、真教、真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部分院校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科研能力弱.学术水平不高等。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地位不平等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因升本和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往往比较重视适应学校发展的新专业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取得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越来越大,倾向于学生在容量大的教室上课,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花精力给学生上课,还要维持课堂正常的秩序,很难做到和每个学生互动交流;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培训,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归入其他系部或行政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这门课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经费、师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整体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的新特点,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去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探讨怎样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传统、单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要树立忧患意识,辩证地分析大学生恩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与支流,充分深入地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高尚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做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对象的物化性教育的观念,真正实现从物化性教育向人性化教育的转化;改变以往只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实现从强调目的性教育向重视过程性教育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满足学生求解困惑的精神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实效性的关键。只有给予学生需要的、想得到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知识,才能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理论教育,学习才能有兴趣、有主动性,教学效果也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要从根本上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首先,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品德高尚、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颇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对思想理论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在思想品德上,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特点,正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在知识结构上,使教师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使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并在资金、政策上支持教师结合艺术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巩固教学效果。

其次,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劳动,切实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学习进修、生活问题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并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在软件硬件设施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求学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当代大学生广泛接触,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及时把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客观的现实环境,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其次,理清思路,从尊重学生的客观合理需要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必须突出多环节教学,尤其要提倡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把课堂讲授与参观考察、调研、访谈、报告、讨论、竞赛等教学环节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面对网络和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性的挑战,应提倡研究型、互动型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探讨

一、《会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入学学习的专业课就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听不懂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现象。至于科目名称,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很多同学往往区分不了它们的不同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会计科目的名称,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练习题稍微变了形式,换一种形式考查,就往往用错了会计科目。

(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业务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会计的实践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才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觉得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实践教学有抵触。

(三)部分教师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理论内容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直观明了。然而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沉闷,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习兴趣不高。

二、《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学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后续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对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混淆不清,对账务处理不熟悉,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会计的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账务问题。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手工做账,模拟真账练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能力,对具体的账务处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调,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程度不高,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居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形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改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精讲课本理论知识

第一,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所以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述,把基本概念讲清讲透,给学生打好基础。因此要求每个上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透。

第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把课本重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轻视实践教学,只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会计综合实操》,这门课程是《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实训室里面采取真账实操的形式进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让学生增强了实操能力,也加深了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应尽量使得课件生动,图文并茂,多用图表法,对于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最好附上与课程有关的小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二,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和学生有效互动,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大大加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成银.《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

篇7

1、大纲陈旧,内容老化,教学文件缺乏科学性。

多年来,中专学校的体育课教材教学文件没有进行修改和制订,大纲陈旧,内容不全面,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要求,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当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注重教学文件的研究与制订就是个主因。

教学文件是教师上课的基本依据,它不但起着督促教师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种保证。遗憾的是当前各中专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文件不完整和质量不够高的缺陷,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增强学生体质这个根本也不利。

科学的教学文件,集中的体现在对文件制订的要求上。具体地说,内容要全面,措施要具体。学期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学的目的及任务,教学的内容及时数分配,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教学要求及具体措施等5个方面,没有科学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就难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也不能使学生全面获得知识技能,及至提高学生的体能。

2、只教书、忽视育人,只教技术、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目前,在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教书同时育人的工作做得较差,对无故缺课者不加追究,对破坏纪律的学生不加强教育,对打架闹事的人姑息迁就,这都是教师上课要求不严,加强德育教育不够造成的恶果,必须高度重视。

此外,在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意教学技术,而忽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中专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强的阶段,他们对体育课的要求,不全满足于蹦蹦跳跳,他们需要扩大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既使在学技术时,他们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的甚至对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也感兴趣。这表明,中专学生随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知识面的欲望也十分强烈,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体育教学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心里需求对他们进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

3、忽视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中专学生来自不同城市地区,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上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即使有的学生不学习也能达标,而一部分学生则非常刻苦锻炼,考试也过不了关,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上课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区别对待,耐心加强辅导,用特殊强化手段使群体水准趋于接近。

二、改革不适应于现存体制的教学方法

当前中专体育教学体系仍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照本宣读,学生背诵;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等现象仍较为突出,这种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是在多次反复练、开动脑筋想,不断强化与改进中提高的。在体育运动中,多练才能出成果是大家公认的,但多动脑筋想却被许多人忽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动脑筋,想办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技术教学上,曾采取了“三步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即第一步从概念教学入手,使学生首先明白技术的特点、作用;第二步使学生通晓技术结构及技术环节之间的依存关系;第三步使学生了解完成技术动作的要领,即必须具有的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从情感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三、改革不合理的考核办法

中专现行的考试办法,仍是根据大纲中规定内容,以是否达标为基本依据,这种办法虽有一定合理性,但未必符合学生实际。

篇8

关键词:模式识别原理 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 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7-02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生源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可能理论知识欠缺,从而导致他们求学目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1~2]。

如何构造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如何满足研究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课题组以模式识别原理这门课程为基础,采取模块化、分级教学理念构建课程体系,验证教学效果和对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式识别原理是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学科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运用技能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校的定位及生源的具体情况,构建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过合理的整合,既体现了课程的理论性,又强调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1 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包含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模块和前沿热点模块。前者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后者则反映该课程与学科前沿性和发展性的关联,是开阔研究生眼界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本理论模块以讲授与自学模式组织教学,其思想是把课程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学习模块,在一定的理论和工程背景下,主讲教师传授课程要点,启发研究生自学。而针对前沿热点模块则由教师结合学科前沿热点提出科学问题,研究生组成3~5人不等的学习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讨论研究并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2 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教学部分结合手写数字识别这个实例展开教学,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解决该问题、鼓励研究生组建学习研究小组,设计实现算法,从而不断地提高研究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考核部分

考核形式与内容要与教学过程相适应,重点检查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及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把握本学科理论发展方向,提高应用所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将考核分为基本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这几种考核分别与基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前沿性热点教学内容相对应。基本理论考核:侧重考查研究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安排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实践教学考核:侧重于考核研究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给出相应的题目,明确具体要求,由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通过网络提交设计结果。创新能力考核: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或组成研究小组完成一项题目自拟的研究课题并撰写阶段性学术报告或小论文,要求在课程结束后两个月内通过网络提交。

2 教学手段的优化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考虑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结构,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分解为九个模块,针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其中,基本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强化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与沉淀;前沿热点研究内容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拓展能力;实践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分层次教学贯穿课程始终

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涉及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以及工程硕士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基础不同,对课程的要求不同,针对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安排不同的研究模块供他们选择,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术型硕士要求他们在九个知识模块中,至少选择四个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对每个模块至少采用两种方法实现,在仿真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每种方法的特点;针对专业型硕士要求他们在九个知识模块中,至少选择三个模块进行仿真研究,给出仿真结果并分析影响结果的因素;而针对工程硕士仅要求他们在能够理解模式识别原理的基础上,编程实现九个知识模块中两个。

3 结语

在模式识别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课程体系,结合模式识别原理的教学大纲建立了九个知识模块,这九个知识模块分别对应九种重要的模式识别方法,并利用这九种方法解决手写字体识别这同一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加深对每种方法优缺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马跃良.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管理机制措施剖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8:33-36.

篇9

论文关键词:高等工程热力学;研究生;教学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研究生教学应追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举足轻重,而课程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为学位必修课。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程或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要求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将与大家共享,以其对研究生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1.精略结合的教学模式

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浓缩课程的精华,采取“细嚼慢咽”与“蜻蜓点水”两种截然不同的讲课模式相结合的策略。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等其他教学方法,采取课堂上的“细嚼慢咽”精讲模式。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教师则采用“蜻蜓点水”式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学等略讲模式。精略结合还体现在对课程中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涉及热力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淡化具体的求解计算过程。

2.恰如其分的双语教学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概念多、理论性与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且紧随时代不断发展。若采用纯中文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更加容易些,但对他们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际相关知识、及时扑捉行业发展动态是不利的。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较大,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及课堂教学上仅仅对专业名词术语采用英语模式。这样既不会增加课程的难度、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对今后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及国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与讨论式教学

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增强自信,鼓励学生从学会“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质疑”使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的“群言堂”的转变。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灵活应用启发引导与同学间、师生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每一章授课结束后学生可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也可结合一些社会现象,或针对一些在学科发展中曾令人困扰的问题、热点问题向学生发问,而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堂内外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对熵及熵变的理解、关于“水变油”事件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切磋,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欲望,再配以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可强化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势必增加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压力,鞭策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4.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大部分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后,可针对工程中的实际相关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例如,在讲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这一章后,针对实际气体混合物的配制计算问题进行案例教学。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掌握该类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对今后工作中涉及这方面问题打下深刻烙印。又如,在讲述完化学热力学内容后,针对本校专业特点,可针对发动机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强化了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学生在研究生论文中进行理论分析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5.采用“双5教学法”

“双5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起始5分钟教学法”及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教学法”。任课教师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始5分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5分钟内对上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把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同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上下衔接,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涉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课堂精讲教学过程中,课堂最后5分钟也十分关键。在这有限的5分钟内,教师不仅可进行总结、布置讨论题,还可以采用“答题交条”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答题交条”就是教师出一道涉及本节课程内容的比较重要的、或易出错的、或趣味性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姓名与学号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在离开教室前交到老师手中。“答题交条”意义有三:首先,可充分利用最后的5分钟,强调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易出错的地方,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其次,可初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该方式可作为一种点名手段,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答案的正误、出勤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对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完“焦耳—汤姆孙系数”这节后,若能抽出课堂最后5分钟,可出一道关于“水蒸气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变化趋势”问题,以强化生活及工程中水蒸气节流现象的特征。又如,在讲过理想气体性质后可出一道“若一个门窗开着的房间室内空气的压力不变而温度升高了,问室内空气的比热力学能及总热力学能将发生怎样变化”的简答题,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二、课外的综合能力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尤为关键。“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换位教学

该换位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结合课程相关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换位教学的汇报材料(如讲稿、ppt)并进行汇报,从而锻炼学生对所研究素材的自学、整理能力及表现能力。

2.写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在课程开始时先布置下去,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难点、重点及学习心得进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上交。该课程总结表面上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实质上是学生在整理过程中的进一步强化吸收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发现本轮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所研究方向,选定或独创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试验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若试验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则要独立准备及开展实验,并以实验教师的身份对同学进行讲解,最后要写出实验报告或实践总结报告。

三、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近几年逐步在“高等工程热力学”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使教学评价上完成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综合素质考评,占总成绩的50%,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讨论及换位教学情况、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及创新性实验的论证、准备、操作、报告等内容综合评定。

篇10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