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9: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师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数学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提高数学老师的素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师 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等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观念等的一种综合修养。我们也称之为数学品质。数学素养当然也包括与数学有关的人文修养。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要强化数学教师的解题训练
篇2
教学知识观是指人们对教学知识的来源、内涵、构成及其形成机制等的基本看法。[3]语文教学知识观是指教师对语文教学知识的来源内涵、构成及其形成机制等的基本看法。语文教学知识观直接影响教师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其教学知识观富有创新性,体现了新一代的教学理念。
一、博采众家的知识储备观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郭初阳老师的教学与其他老师明显的不同在于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和大量的阅读资料引入,这正是其知识储备丰富的表现。
解读文本视角的独特主要表现在郭初阳老师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深度解读文本。郭初阳老师在执教《项链》时,运用了“原型批判”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判的基本方法。”《项链》是高二课文,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适当运用文学理论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教师在储备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储备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度深化教学。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曾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其观点新颖,解读深刻,如王荣生教授在评价该课时说:“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有谱的,而且是‘语文’的谱,它是执教者所主张的‘另类’文本解读方式自觉的、系统的实践。”[4]有人认为郭老师的课脱离文本,如李华平教授认为,“外部资料的过量引入,严重挤占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5]郭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引起争议是正常的,这并不能否定其在该课教学知识丰富储备上的努力。从引入的材料可见郭初阳老师在备课中搜索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同类的寓言故事、学者的观点、外国人的访谈,不仅种类多元,而且渠道多样。面对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参和以前的知识积累,应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蔡朝阳曾这样评价郭初阳,“多数时候是这样: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多方搜求,仔细考证,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呈现创造的多种可能。”[6]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达到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的境界,我们的语文课定会呈现出多彩而有意味的面貌。
二、立足学生的知识选择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注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要学的内容。
郭初阳老师在教学之初也不知如何选择教学知识,“郭初阳曾在《教师的自我坎陷》中到他在实习的时候和走上讲台之初自认为自己有‘一身好武艺’,恨不得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上课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腹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至于学生如何想,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需要听什么样的知识全然不顾。”[8]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郭老师意识到这样教学的不足,开始走下讲台,俯下腰,进入学生中间,获得与学生一致的视野。在教学中,郭老师提出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题式的学习,比如课前的“每日一诗”,第一学期先由老师选定主题,以后学生便可以根据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这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积累。
郭初阳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学和想要学的角度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知识。其执教的《套中人》便是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在课前郭老师让学生填写了一份简单问卷,调查学生对这个小说的评价,以及在这个小说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件事情。在整理问卷后,郭老师发现学生对两个问题无法理解,一是“为什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战战兢兢的、胆小的人,他能够辖制全城十五年?大家都怕他。”二是“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课堂上郭老师便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坚持以学生的学作为选择教学知识的出发点,是郭老师的课能够大胆创新却未曾脱离学生和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动态交互的知识生成观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初阳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从郭老师的教学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非常简洁,教学过程往往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生成。
在执教《远和近》一课时,郭初阳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选择一个恰当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远和近》这首诗,把诗简化为一个几何图形。并要求学生越快越好,随便画,不要讨论,不要偷看。这个任务的目的正是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采用几何图形既简单又形象。学生通过相互描述自己的图形和老师的指导,最后通过一个学生画的三角形指出诗中你、云和我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首诗的解读。
郭老师执教《项链》时,没有通过直接分析课文讲述主题内容,而是让学生概括出“这是一部关于______的小说”。学生的答案包含虚荣、诚信、贫富差异、梦想欲望、命运、女性等多个主题。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文章的主题不是来自教师的解读,也不是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是来自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不仅仅是教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教学内容由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交互产生。知识的交互生成是重视语文课堂生成性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四、内外沟通的知识拓展观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但范例不是教学内容,我们要立足于范例,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外进行拓展。郭初阳老师课堂的教学特色之一便在于他敢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项链》时,郭老师运用原型批判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通过舞会、马车、丢了东西、逃跑这些相似点引出“灰姑娘”这一原型人物,再将通俗小说――《窈窕淑女》、《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与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中的灰姑娘形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通俗小说中的灰姑娘都是在一次巧合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经典小说中的灰姑娘形象都是以悲剧结尾。郭老师通过课外小说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经典名著中“女性的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感悟出玛蒂尔德身上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承担的精神。这对玛蒂尔德的解读无疑是新颖的,如果没有对“灰姑娘”相似人物的拓展和对比,这一点学生是很难发现的。由此可见,学生拥有无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适当进行教学拓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小说人物。
郭老师在执教《珍珠鸟》时在互文阅读这一环节引入《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学生通过两个同类文本的比较,很容易就发现了人鸟和谐关系背后人对鸟自由的剥夺。拓展是对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补充,是将学生最近发展区两端连接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适当进行拓展。
从知识的储备到知识的选择、生成再到知识的拓展,郭初阳老师以其独特的语文教学知识观,一步步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课堂,追寻“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的教育理想。郭初阳老师富有革命性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课堂变革提供了借鉴,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Shulman,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2]朱晓民.于漪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全,杨鸿.论教学知识[J].教育研究,2009,(10).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华平.语文教学的正道在哪里?――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对比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6,(3).
[6]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论文关键词:《蛇》;生态文学批评:人;自然
深受浪漫主义思想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于192年完成的诗集《鸟·兽·花》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勾勒了大量丰满的动植物形象,其中的树木、花草、家禽、野兽均富于情感和灵性劳伦斯赋予自然以生命的血肉,通过将自然人格化,发现人与自然神秘的联系方式。其中的名篇《蛇》寓言般地讲述了文明人面临大自然的困惑与踌躇,初始本能的敬畏与随后心中敌意的“教化之声”形成本诗的张力,诗人最终在赎罪与自省中呼唤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建立。历来评论家已采用原型批评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等方法分析过该诗。本文采用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蛇》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发对人类文明与人自身的反思,从而挖掘出劳伦斯对“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和“生态整体观”(hoistithought)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运动的导火索《寂静的春天》(1962出版了,这本绝不“寂静”的书,引发了美国当代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inLiteraryEcology)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即“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到1993年,生态文学研究成为公认的批评学派。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相继出版。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并在前言中指出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踩着文学,另一只脚踩着土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国内学者则进一步诠释为:“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评,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并最终以弘扬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归宿。
英国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者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指出“环境已经完全变了,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海德格尔便把拯救地球生态危机、拯救人类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在他看来,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D.H.劳伦斯早在诗篇《蛇中对陷入迷途的人类文化发出了相同的探寻,并呼唤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建立。
一、《蛇》中的人与自然
《蛇》作于1920年7月意大利西西里岛,是根据劳伦斯个人的真实经历写成。在一个炎热夏日的午后,蛇与“我”都前往“我的水槽”找水喝。他先到达,安静、惬意地先喝起来,“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我”很喜欢“他”,像一位安静的客人;来“我的水槽”喝水,“这是我的荣幸”。而“我”的耳边却不断地响起“教化的叮嘱:“一定要杀死它!”,因为西西里岛金黄色的蛇是有毒的尽管“他”举止温和,这条毒蛇仍可能威胁“我”的生命。当“他抽身离去时,“我”捡起一块木材“啪地一声砸向水槽”。变调的暴力之声划破了午后的寂静,也打破了“我”与蛇之间的默契。“他闪电般地缩进了“黑洞”里,留下“我”为自己的卑鄙行径忏悔、祈祷。劳伦斯的《蛇》寓言般地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企图唤醒人类及早为自己对自然犯下的“罪行”赎罪。
“蛇”在诗中是一个神秘、安宁、沉静、优雅、有王者风范的“他者”,从“燃烧的大地内部钻出来的“他恰恰象征着大自然披着大地的色泽,“他从暗处土墙的裂缝中爬下,/拖曳着黄褐色的松弛的软肚子”,“他像土地一样发褐,像土地一样金黄,”,“黄褐色”“发褐”、“金黄”,这是大自然的颜色。他“拖曳着”松弛的肚皮来做客又“拖曳长长的、绕成曲线的躯体”而去,悠闲且自在;“轻柔地啜饮着”水,“静静地流入”长长的躯体,“沉思了一会儿又俯身去喝了一点”,“安静地来到这儿做客,……然后平静地、温和地离开”,宁静而优雅;“慢悠悠地转动脑袋,/慢悠悠地,慢悠悠地”,“不慌不忙地进入黑暗”,“对我不予理睬”,“像目空一切的神”,庄严、冷漠、神秘。“他”正体现了大地、大自然的特征,沉静又玄秘蛇与“我”同前往“我花园里的“水槽”喝水,仿佛伊甸园里的“蛇”和亚当一同前去领受“上帝的恩赐”。“蛇”与“我”到达“水槽”的先后关系正与上帝造物顺序的先后相对应:“我”只是一个后来者,先有大自然,再有了“我”——人类。上天的恩泽是赐予大自然与人类双方的,本应当像“蛇”那样恬静、知足地享用甘泉,而狭隘自私的人类“教化”遮蔽了人们的天性,置上天的恩惠(“水”)于不顾,-,只想消除“异己”,甚至不惜将恩赐与“他者”一同破坏。“我环视四周,放下水罐/我捡起笨重的木材/啪地一声砸向水槽”。因而,《蛇》中反映的“我”与“蛇”的关系正隐喻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与利益关系——人类在征服、戕害大自然的同时也辜负了上苍的恩泽。
全诗共有74行,l9小节;前l2节的节奏和谐、自然流畅,是大自然的韵律;第13节到l6节峰回路转变得突兀、急促,是阴谋凶杀的变奏:结尾的3节在“我”的孑然而立中变得低调、阴郁。可即使在娓娓道来的前12节中,“我”内心仍然充满了“杀还是不杀”(又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蛇”的冲突。人类的常识和“教化之声”扰乱了、打破了、直至最终征服了“我”发自天性的对自然的友善和敬畏。“但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他”;“然而,又传出了声音:‘假若你不害怕,你就得把他处死!”’;“是否出于懦弱,我不敢把他杀死?/是否出于堕落,我盼望与他交谈?/是否一种羞辱我竞感到光荣?/我感到如此光荣”。心中的两个声音在交战,“我”在踯躅、迟疑中被撕裂,举棋不定。然而,对不能征服自然的恐惧最终占了上风,诱使“我”在“他”转身离去时,放下“水罐”,拾起“木材”,“啪地一声砸向水槽”。目睹无辜的客人仓惶而逃,“我的良知受到了极大的谴责,并意识到自己的“卑贱”、“粗暴”和“低劣”。在塞缪尔·柯勒律治《古舟子吟》中,老水手因宰杀了自然的象征一“信天翁”,致使全船遭到灭顶之灾。“我”的恐惧与悔恨正是源于老水手的教训。“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老水手宰杀信天翁、背叛神圣的自然之神是多么的类似,而老水手的悲惨遭遇极有可能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我”的困惑和挣扎源于内心深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即两个自我的冲突,“自然和谐的真我”最后还是被“独尊文化的俘虏”说服了。在《蛇》中,开始“我”手持“水罐”,后来拿起“木材”(我环视四周,放下水罐/我捡起笨重的园木),“木材”和“水罐”,实际上象征着人在处理自身和大自然的关系中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与价值观。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看,即征服、统治自然观与生态总体观
二、“征服、统治自然观
《蛇》中的“教化之声”正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以人类利益为万物衡量标准的认识论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即“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而“我”既无法挣脱根深蒂固的文化思维定式,又逃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图固。“我”只得听凭“教化之声”的诱导,一步一步由敬畏发展到不安,最后甚至企图控制歼灭自然。而在“我”亵渎了“我的蛇王”之后,会“立刻感到懊悔”,“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教化之声”。这时,劳伦斯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观”的批判立场已经表露无疑了。
“蛇”在基督教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与诗中温良、无辜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并达到了良好讽刺效果。劳伦斯通过在《蛇》中渲染基督教文化氛围来昭示犹太一基督教在人们思想中深远影响力和控制力。《蛇》开篇便为读者展开一副《创世纪》里伊甸园的画卷,“蛇与亚当(“我”)的邂逅,似乎有着不祥的预兆。由于“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蛇在撒旦唆使下,诱惑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创III1-24],毒蛇亦常致人于死地,蛇遂成为魔鬼、邪恶的象征。[太XXIIIt4;罗XV120;林后XI3]。”全诗两次提及“蛇”是“大地躯体内燃烧的大肠”,暗示了地狱的意象。而从地狱来到地狱去的“他”(“冒出/回到地下”)也成了邪恶的撒旦一冥府之王的象征。加上金黄色的“蛇”又是“有毒的”,“我”似乎有了充足的“文化与“科学”理由去“惩奸除恶”。否则,“我”就不是男子汉,而是不能捍卫人类“尊严”的懦弱、堕落的胆小鬼。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就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犹太一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基础”,“鼓励着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蛇”的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善恶观,即“我”所谓的科学主义的理由一“因为在西西里,黑色的蛇是清白的,金色的/蛇是有毒的。”人类认定自身利益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利益,评价善恶也完全以人类的利益为尺度,所谓的“益鸟”、“害虫”、“毒蛇”都充盈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诗中的“蛇”只是安静地来找水喝,喝好了就如“醉汉”般心满意足地离开,对“我”都不多看一眼,更没有对“我”吐芯形成威胁。然而,在人类利益的“法庭”上,“他”是条毒蛇这一事实,便已经构成了死刑的宣判,“我”最后还是没有逃脱人类文明的“教化”,向“他”下了“毒手”。
“我”与“他”(“蛇”)一直是二元对立的主体与容体,名义上我们是主人/客人,而“我”内心深处却一直认定“他”是入侵者,这正是劳伦斯要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思想。《蛇》开篇第一句“一条蛇爬向我的水槽”,认定“他”是一个小速之客,侵犯了“我”的领土。“我”还反复强调“我的水槽”,“别人超前到我的水槽”,而我“必须等待,必须站住等待,”因为“他”比我先到“我的水槽”。“我”两次用到“必须”一词,充满了怀疑与义愤。全诗中“我”一直难逃敌视、孤立“他”的声音的教化,视“他”为异己,企图控制、掌握甚至消灭。人类“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想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敌对和陌生化。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并非在地球生态圈的统一体中进行考察,而是被割裂了。白然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仅仅成为人类的对应物存在于宇宙中,为人们征服、利用、改造甚至消灭。特瑞·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TheIdeaofCulture)一书中强蒯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二冗对峙的两面,而是相互包容,互为弥补的一个整体。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生态批评“其特点是强调……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的内在关系,建构自我的同一性,并由这种内在联系超越二元对立。“正如格雷恩·拉夫(Lovc,Glen)所指出的,生态批评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提倡一种“自然导向的文学”,“重新估价自然”,这种文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方法的必要纠正”。劳伦斯的《蛇》便不失为这种文学的典范。
三、“生态整体观”
在劳伦斯的《蛇》中,“我”通过不断的自我格斗获得对自我的超升,并唤醒了自身的赎罪意识。《蛇》还启示我们:惟我独尊的文化思想只会蒙蔽我们渴望与自然融合的天性,给人们留下无奈与悔恨除了对“征服、统治自然脱”的批判,劳伦斯同时也呼唤着一种共存共荣的“生态整体观”的确立。“我希望他能够吲米,我的蛇呀。”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呼唤。贯穿全文的“他”最后变成了“我的蛇”,称呼的转变标志着“我”跨越了二元对的樊篱,将大自然(“蛇”)与自身视为一个共同体,一个共分享上苍恩赐的同盟者。
尽管“我”对蛇下了毒手,最后“我”足在深深的自责中祈求“蛇”的复归,以求得“与人生的君主交往的机会”。“我矗刻感到懊悔。/我想到我的行动是多么粗暴,多么卑鄙!/我憎恨我自己,憎恨可恶的教化之声。/我回想起了信天翁的故事。/我希望他能够回来,我的蛇呀。”不仅在结尾处“我”公开呼唤,实际上无意识中“我”早已有了“生态整体观”的萌芽。
篇4
方法型、观点型、随笔型。教研论文,顾名思义,是以论证和阐述为主的。上述三种类型的教学论文虽然都要求以论证和阐述为主,但在具体的写作程式上,却又有明显的区别。准确把握这种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快地写好论文,
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那么,这些教学论文各有什么重点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篇5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语文,探究性学习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示范性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会搜索,学会探究,学会甄别在不同观点、思想。
【教学流程设计】
一、探究性学习示例(本课重点)
1、问题的提出
《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均选编入八年级上册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为此,与该课文相关的讲解、练习等教辅材料众多。一日新授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资料向我质疑:课本(苏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应该改为“水尤清冽”?事实上我们手边资料有的写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两点水的“冽”还是三点水的“洌”呢?
今天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探究
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学生讨论后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老师总结: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纸质媒体(这很重要),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打开百度搜索(baidu.com)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几个问题: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种教材的电子版、扫描影音版该课文的收录情况,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录《小石潭记》的电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两者有何差异?可以借助网络字典词典。
③进行网络搜索,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类似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对此文的分析鉴赏,看对“清冽”还是“清洌”的问题能否自成一说。
3、学生尝试搜索
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学生搜索时,老师行间指导)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凉。【注意:百度百科引文与注释,“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释为“水格外清凉”。根据网络,冀教版语文课本用“清冽”;语文版教材《小石潭记》一文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与注释中都是“冽”,但课后练习和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手册》中的练习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讨论。一些大型语文论坛也有类似的讨论,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区别。【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题人举例正是《小石潭记》,并且说明为什么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
4、探究分析
分组讨论,甄别资料的信度(互联网信息的去伪存真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努力形成辩题或书面小论文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认为,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清”和“洌”基本同义,“清冽”则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词法。作者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总领小石潭的两个特征,分别照应于下文所描绘的内容。“潭中鱼可百许头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是视觉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感觉上的寒冷。
“清洌派”认为,“下见小潭”“见”字诉诸于视觉,当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诉诸于触觉的“寒冷”;紧接的“全石以为底”等句都是视觉描绘,从行文的连贯性上看,应为“清洌”。
5、教师小结。
应该说结论并无对错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两派”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孰是孰非并不能轻下结论。而且让老师当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更何况连教材编者、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或莫衷一是的东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议他们从柳宗元的生平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继续研究。探究没有结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简要涉及)
学生网络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详尽解释,网络上类似信息极为丰富。
教师小结: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探究性学习尝试
1、教师提出若干探究话题。(也可由学生提出,不过难度较大)举例如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般认为“连三月”就是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但当学生举证“三月”就是具体的时间(《春望》确实写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你又如何反驳?甚至有学生以为“春耕”时节“思乡”“反战”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虚指,说明战争旷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戏》中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能否谈谈鲁迅对教育的认识。
网络热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应如何解释?网络词汇流行想象应如何看待?
2、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
搜什么?怎样搜?
3、学生分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争取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
洪国成,江苏仪征南师大第二附属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职称中教高级。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市中语会理事,仪征市教育“讲师团”成员。
篇6
1、我们组织学习了教学教育理论,全组老师统一了认识,正逐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终身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
2、年级备课组的集备工作,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已经做到“四定”并有记录,各位老师能认真备课,按要求写好教案,此项工作在我组已经走上正轨并正常发展。
3、一年来,全组老师均能积极参加福州市组织的校际教研活动,无缺席,有关老师还参加了市高一年级的统考命题工作,其水平受到同行的肯定。
4、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参加省、市组织的高、初中练习以及高三、初三毕业班总复习用书的编写工作。
5、认真完成了学校布置的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和寒、暑假时间撰写了近60篇论文或调查报告,(78人参加);高二年级完成了选修课的7个专题讲座。
6、注意教学研究,已经完成了一项《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构建》的课题研究。
7、认真抓好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全体老师的听课和业务进修。各位老师均按要求听课30节以上,高文坚老师在福建师大进修,全组老师大力支持,承担教学任务,使其安心学习完成学业。体现了全组老师的团结和凝聚力。
8、注意教研组的资料保管和建设,做到其全完整。陈仰老师认真负责,克服种种困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教研组的资料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篇7
下午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篇8
一、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增强业务能力
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等方面不断提高,为人师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认真落实《东莞中学常规教学要求》,仔细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学分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
组织好科组活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积极与市内外生物老师交流。第一学期的第八周组织科组老师到黄山市黄山一中(省一级学校)参观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交流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并听了高二一节《水分代谢》课,对我校生物常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承办了全市的生物优质课初赛工作,学习了我市兄弟学校的课堂教学。了解全国新课改信息,讨论初步决定高一使用人教版教材。
参与编写市高三辅导材料,张子胜老师参与编写《高三综合科》一书和下学期的综合复习练习,刁宏垠参与编写下学期高考生物的练习。
参加全市生物年会,林春来当选为东莞市中学生物教研会副理事长,黄炳炎、周平凡、刁宏垠当选为理事和常务理事。
二、认真落实常规教学工作
1、选好备课组长,组织好每周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认真落实常规教学要求,具体见各个备课组记录。每周至少有一节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做到“四统一”: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科组长检查落实。
高三:刁宏垠(生物)、张子胜(综合)
高二:黄炳炎(组员: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
初二:周平凡(组员:林春来)
选出高二备课组为优秀备课组。
2、搞好个人备课,提倡电子备课,网上交流;全体生物教师积极参与科组网站建设,积极向学生推荐科组网站,提倡网上师生交流。目前科组资源库常用多媒体资源有7、36GB。科组网页得到更新。
选出何惠平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3、加强常规教学检查,提高课堂教学貭量;计划落实科组公开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学期的研究课
任彩棉第十周 《新陈代谢与酶》
张子胜第十二周《生殖与发育》
周平凡第十三周《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谭慧英第十四周《水分代谢》
选出张子胜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第二学期的公开课
任彩棉第六周3、19 《遗传病与优生》
周平凡第六周3、19《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选出任彩棉的公开课为优秀公开课。
5、研究高二、高三的文科周班、理科班、生物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练习,切实控制作业量,严把资料关。加强考试命题研究,提高高二“八校联考”生物成绩、高三市统一摸底考试成绩。
高三生物班黄柏球同学以783分获东莞市生物高考单科第一名,生物平均分为571、2列全市各生物班第一名,总分700分以上3人,重点人数一般本科人数完成目标,超2人。
三、加大教研、教改力度
1、进一步充实完善科组资源库,完成高二、高三的电子教案、课件系列化工作。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打字比赛,成绩优良。完善科组网页。
2、完成学年度论文总结,向市教研会提交学科教育教学论文和学生小课题研究。
刁宏垠课例设计《观察植物细胞的饿有丝分裂》市一等奖
周平凡课例设计《WEBQUSET主题探究——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市二等奖
刁宏垠教学论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拓展策略》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任彩棉教学论文《创新教育与生物教学》市二等奖、省二等奖
张子胜教学论文《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市二等奖、省一等奖
四、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1、按照高二、初二生物课程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周平凡老师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获奖如下:
初二(4)吴晓翎陈彦《关于眼镜问题的研究》市一等奖
初二(6)李敏怡方韵怡《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市二等奖
初二(7)颜晓茵苏丽华杜旭林《蜻蜓为什么把卵产在绿色的操场上》市三等奖
2、继续做好初二、高二生物竞赛辅导工作。
刁宏垠指导学生在20xx、7参加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
高三(6)刘炯、吴惠玲,高三(8)黄柏球三位获全国二等奖
高三(6)黄兰红、高三(9)朱家乐、高三(10)梁沃威三位获全国三等奖。
任彩棉、何惠平、谭慧英、黄炳炎等老师辅导学生在20xx、4参加的全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20xx、510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结果没有公布
省一等奖李安钰祝彩霞王振军叶瑞施张尚凡黄嘉欣 黎雪芬
省二等奖王申钟监森黄加敏
省三等奖曾堔王广发袁银欢许虎云卢佩芝叶婉玲
周平凡、林春来老师辅导初二学生在20xx、5参加全省初中生生物竞赛
省一等奖余志杰涂安然李健荣何奕邝俊杰区永曦
省二等奖陈卓华蹲隅?颜晓茵张海彬
省三等奖袁镜初谢无奇叶润康
市三等奖梁晓琳叶立仁张潇潇
篇9
关键词:亲和力平视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中国分类法】:G451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英语教师在下午第一节课时,发现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想问学生一个问题来提提醒,就说:“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most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大家最想做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平时不太爱学英语的学生举手用英语响亮地回答:“Go down town(去逛街)”。教师先是一愣,接着手一挥说:“行!”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待掌声结束,老师说:“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逛街时你们要留心看到的“街面英语”,回教室时告诉我你们所学到的英语单词,越多越好,大家说行不行?”学生齐声说:“行!”于是,老师带着学生出发了。结果,那堂课学生平均学会10个英语生词,不少学生记忆很深,感触很深。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教师的亲和力。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会受到学生欢迎,他所教的课程学生当然会有浓厚的兴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固然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这些只是教学的外壳,决定英语教学质量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等种种“亲和”关系,使教育活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人和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尊重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也是如此。一个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肯定会受到学生欢迎,这样的老师对学生是最有亲和力的。一个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擅用“亲和力”,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平视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与学生的谈话时使用了征求式的语言“行不行” “你们想做什么”,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笔者也有过类似的教学经历。有一次上课,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我说:“余下的时间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两小节背出来。”学生们有点儿不愿意。我问:“要不要我先背给你们听听?”这下学生们齐声说:“你先背!你先背!”我没有板面孔,而是认认真真地背了起来。学生们见状,也起劲地背了起来,下课时绝大多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没想到一点儿“亲和力”会带来这么好的效应。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教师如此,学生同样如此。上英语课有的老师第一句话总是“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Lesson X.” 而有的老师则说“Let’s Lesson X, shall we ?” 我认为后一种说法较好,因为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尊重学生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经常反思。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有许多无视学生之处的。比如:教单词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默写,错了要罚抄几遍,甚至几十遍,这种做法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才会爱上老师的课,老师才具有亲和力。
学会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有时学生不能很快领悟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如:让学生用英语概括段落大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就可以了。在做Discussion(讨论)练习时,学生的想法也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他们能言之有理就行。老师学会了倾听学生的言论,学生觉得自己得到老师的重视,就会更有信心,就会更热衷于这门课:这就是学会倾听学生的亲和力带来的动力。
学会赏识。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怕是很难合格地参与文明宣传的教育教学活动。赏识学生就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一般来说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会样样都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给予表扬。有一次,我听到一位英语学困生说:“今晚我们来个party吧!”心想:学困生口语中也能恰到好处的来几个英文,值得表扬。我忙说:“好!你能学以致用”。之后又多次表扬了他,我发现上英文课他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学生的英语成绩慢慢地上来了。另外,改作业也是赏识学生的好时机,要多用Well done (好)、Very good (很好)、Congratulations(恭喜 祝贺)等具有赏识的话语,让学生觉得教师很有亲和力,试想:一个学困生口语中偶尔说出一两个英文,老师表扬了,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老师要是学会赏识学生,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可敬的,更是可爱的,从而“爱屋及乌“,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一个擅用“亲和力”的教师定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像学母语那样学习英语,使英语教学回归真实,充满人性,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和向往。
2013-10-19
参考文献:
[1]. 浅谈英语教师的从旁指导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11-08-12
[2] . 谈英语教师的亲和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11-07-24
篇10
论文关键词: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是教法之关键。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近几年来我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中,也探索和总结几点教学体会。
一、 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 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他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 媒体激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象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以上几种语文课堂激趣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