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标准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机械行业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事件:
重卡是汽车行业中周期性最强的细分市场,也是受益于国家4万亿基建投资的行业之一,其销售高峰期通常发生在每年的1、2季度,也就是新开工项目建设期初,目前已进入行业敏感期,因此我们于近期对公司进行了调研。
评论:
公司目前的排产情况符合我们的预期,发动机业务的产能利用率相当于08年同期的70%,生产线由三班改为双班,我们预计公司2月份发动机产销量可达2万台左右,与08年同期略有下降。预计09年一季度公司发动机产销量为6-8万台之间,较08年同期下滑20-40%之间。
由于潍柴重卡发动机市场份额超过40%,预计公司的销量表现更接近于行业的平均水平,3月份的销售高峰期同样会出现环比上升的情况。但公司重卡业务盈利回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牵引车市场的转暖,预计09年下半年将有所反应。
08年四季度潍柴最差盈亏平衡
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发动机业务。潍柴08年四季度发动机销量在29000台左右,略超盈利平衡点。2008年,预计潍柴本部、陕西法士特、陕西重汽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所得税率将从25%(预缴)降至15%,预计所得税节约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最终在2008年确认。上述两项事宜,将使08年四季度单季最终盈利在0-1亿元。考虑到公司可能提取的准备、适当平滑周期的会计处理方式,我们模型暂按08年四季度盈利为零测算,即保守预计2008年潍柴EPS在2.42元。
发动机业务是公司主要盈利来源
以2008年为例,预计发动机业务实现净利15.83亿元,占全部净利的79%。
发动机业务多元化抗风险
2009年重卡行业销量将下降30%,重卡行业盈利将下降30%-50%。但潍柴动力盈利跌幅将弱于行业平均,主要原因系公司发动机产品横跨两个行业-重卡、工程机械,分散了业务过度集中于重卡行业的风险,预计2009年配套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占比将从30%上升至39%。
公司将受益于机械行业回暖
1、2009年,受4万亿投资的拉动、企业库存快速消耗、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表现将远好于重卡行业,且随着08年二季度新项目陆续进入施工阶段,机械行业将先于重卡行业回暖。轮式装载机行业标准化特性强,增长较为稳定,预计5吨以上轮式装载机市场销量将增长8%。2、潍柴在5吨以上轮式装载机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客户是柳工、龙工、临工、徐工、山工。2001年以来,公司柴油机为工程机械配套的比例在30%-50%之间波动。2009年,预计潍柴顺应市场继续调整发动机产品结构,工程机械发动机销量占比将从2008年的30%上升至39%。
公司将受益于重卡行业复苏
预计重卡行业即将走过最差时候,09年下半年开始复苏,2009、2010年销量增速分别为-30%、30%,公司09年下半年将受益于重卡行业复苏。预计2009年、2010年公司配套重卡的发动机销量14万台、18.2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30%、30%。我们在《汽车行业2009年投资策略:并购先行,轮动在后》中曾重点指出:“在重卡行业运行到‘最差时候’前后,我们将调高相关公司评级”,现选取此点位调高公司评级。
上调公司投资评级至“谨慎推荐”
将潍柴动力评级从“中性”调高至“谨慎推荐”。预计公司2008-2010 EPS分别为2.42元、1.91元、2.65元。2009年假设公司重卡发动机销量回落速度与行业保持一致,实际公司表现可能优于行业。12个月目标标涨幅30%,目标股价为37元,对应于2009年19倍PE,2010年14倍PE。
篇2
摘要:
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只提供M39以下螺栓的装配转矩,为补充M42及以上高强度螺栓的装配转矩的确定方法,设计台架试验,通过测量M24螺栓在连续装配转矩下的应变,计算螺栓转矩系数K,基于K值与螺栓大小无关,设计M42及以上螺栓装配转矩,从而提供一种简单的高强度大螺栓转矩设计方法,并设计在二硫化钼条件下M42~M64共5种规格大螺栓的装配转矩。
关键词:
高强度螺栓;预紧力;转矩系数;屈服强度
某超大吨位液压挖掘机回转支承、配重、H架等零部件的连接需使用M42及以上高强度螺栓,例如,回转支承与上下车连接采用M48(10.9级)螺栓,H架与纵梁连接采用M60(10.9级)螺栓,这些螺栓均适用于转矩法装配。目前,行业现行标准只提供M39及以下螺栓的装配转矩,M42及以上螺栓的装配转矩还需安装单位根据产品材质、螺栓性能等装配工况自行设计。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螺栓装配普遍采用厌氧螺纹胶作为紧固介质,经试验验证,涂抹螺纹胶时螺纹副摩擦系数离散度较大,装配质量不稳定,且螺纹胶固化后螺栓拆卸困难,不便于维修;同时,螺纹副间由于摩擦力较大极易咬死。本文设计试验采用二硫化钼剂(膏状,锂基脂)代替螺纹胶,涂抹后在螺纹副间形成强韧、耐热、耐重压的二硫化钼保护膜[1],能够显著降低螺栓装配摩擦系数离散度,提高装配质量稳定性,同时,在相同预紧力下的摩擦力仅为使用螺纹胶的1/3~1/2,能够避免螺纹副咬死,也便于拆卸维修。一般情况下,可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在试验室,使用转矩系数专业检测设备测定螺栓转矩系数,但不便于模拟螺栓在产品上装配的状态,与实际装配螺纹副的转矩系数有一定偏差。本文通过设计专用工装,模拟螺栓在产品上装配的旋合长度、螺纹副材质等,测量某一型号螺栓在逐级加载装配转矩下的应变,计算转矩系数K,然后根据K值和螺栓屈服强度设计各型号螺栓所需装配转矩。
1转矩系数K的计算公式
螺栓弹性区内紧固转矩与预紧力的关系[2]:T=FKd(1)F=σ×As(2)σ=Eε(3)As=0.7854(d-0.9382P)2(4)式中:σ为材料屈服强度,N•mm-2;As为螺栓应力截面积[3],mm2;T为安装转矩,N•m;F为预紧力,N;K为转矩系数;d为螺栓公称直径,mm;E为螺栓弹性模量;ε为螺栓弹性应变;P为螺距,mm。根据式(1)~(3)得出转矩系数与应变的关系:K=T0.7854Eεd(d-0.9382P)2(5)高强度螺栓材料一般为35CrMo、42CrMo等钼铬合金钢,弹性模量约为E=211000N•mm-2。根据机械设计手册[2],K值也可以通过式(6)计算。K=d22d•tan(λ+ρv)+dm2d•f1(6)式中:d2为螺纹中径;λ为螺纹升角;ρv为螺纹当量摩擦角;dm为螺母支承面平均直径;f1为螺母支承面摩擦因数,且不论螺栓直径d大小,可近似取值d2/d=0.92,dm/d=1.3。GB/T16823.2—1997《螺纹紧固件紧固通则》中说明,转矩系数与螺纹摩擦系数、支承面摩擦系数有对应关系,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螺栓直径,故通过一种直径大小的标准螺栓计算的K值可用于同标准的其他直径大小螺栓,本文通过式(5)计算K值。
2试验设计
设计台架试验[4]模拟螺栓在液压挖掘机上的装配,在螺栓杆部粘贴应变片,测量螺栓不同转矩对应的应变和预紧力,计算转矩系数K。首先选择与挖掘机上螺纹孔材质相同的钢板,加工相同旋合长度的螺纹孔,制作试验工装。由于需要人工加载转矩,为降低难度,选择常用的M24螺栓(也可选择其它型号小螺栓)进行试验测定转矩系数K,加载转矩前,螺纹及螺栓头与垫圈配合端面(螺栓与垫圈表面均有达克罗涂层)涂抹二硫化钼剂,然后旋合螺栓至头部与垫圈基本贴合,在螺栓光杆处、距离螺栓头下40mm处截面沿圆周方向均匀贴4个应变片(螺栓光杆每隔90°已打磨成平面)[5],如图1所示。每个应变片通过2根线束与应变测量装置连接,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其中应变测量装置精度为±0.5με,精度较高,设备误差很小,但是受人工加载误差、工装制作误差、应变片粘贴质量等因素影响,测量误差为±10%~±20%。应用2块压板将试验工装固定在水平工作台上,使用大量程手动定扭扳手(转矩可调,精度±3%)对试验螺栓逐级加载装配转矩,起始转矩200N•m,加载步距100N•m,加载转速约4r/min。选取4颗M24螺栓进行试验,每2颗螺栓装配在1个试验工装上(共制作2个试验工装),且螺栓和工装螺纹孔均为连续一次性逐级加载,不允许拆卸后再次加载,故每颗螺栓的测试结果互不影响,均可计算转矩系数K。无线动态应变测量装置(参数见表1)把螺栓应变值传送至计算机,记录螺栓拧紧过程中的应变,当应变接近3200时,停止加载。根据式(3),此时螺栓应力σ0=Eε0=3200×211000=675.2MPa,约达到其屈服强度940MPa(参见GB/T3098.1—2000表3螺栓、螺钉和螺柱的机械和物理性能)的70%,仍在弹性区间内,根据式(2)可知,当螺纹公称应力截面积一定时,预紧力与应变成正比,则在弹性区间内,式(5)都是适用的。螺栓轴力(即预紧力)—应变关系如图3所示。实时观测4颗螺栓加载转矩时的应变,并记录,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数据,得出如图4所示螺栓应变(对应预紧力)—转矩图。从图4可以看出,预紧力与转矩成线性关系,K值比较稳定,测量精度较高。将上述数据代入式(5),计算出转矩系数K值如表3所示。利用Minitab软件做K的95%置信区间概率图,得到K=0.124,标准偏差s=0.002,p=0.795>0.05,说明本次试验螺栓装配过程质量稳定,K值精度较高。试验测得的K值适用于螺纹孔材料为Q345B/Q235,螺栓材料为35CrMo等合金钢,螺栓表面处理为达克罗,且螺纹副涂抹二硫化钼的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使用此K值设计转矩时应保证螺纹孔清洁。
3螺栓转矩的计算
一般来说,国内工程机械连接螺栓预紧力为该螺栓材料屈服强度的50%~70%,根据VDI2230—2003,螺栓预紧力应为该螺栓材料屈服强度的90%,综合考虑到国内外标准及螺栓质量、螺纹孔质量等因素,螺栓预紧力应为该螺栓材料屈服强度的70%,即:F=0.7×As×σs(7)式中:σs为螺栓材料的屈服强度。根据式(1)和式(7),且K=0.124,可得:T=K×0.7×As×σs×d=0.064d(d-0.9382P)2(8)将M42及以上螺栓公称直径d和螺距P(d与P的单位均转化为m)代入式(8),计算得工程机械用于一般连接的M42(10.9)及以上螺栓推荐转矩,如表4所示。某超大吨位液压挖掘机应用本文设计的转矩和二硫化钼剂进行装配,该机工作一年并未出现大螺栓松动故障。
4总结
大型工程机械价值量大、维修难度高,螺栓装配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本文设计的螺栓应变测量试验,能够简单、快速的计算不同部位大螺栓装配转矩系数,从而设计相应的装配转矩,保证大螺栓装配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海川,黄海江.风电行业高强螺栓的问题分析[J].风能,2010(4):64-65.
[2]闻邦椿,陈良玉,巩云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17.
[3]GB/T16823.1—1997螺纹紧固件应力截面积与承载面积[S].
[4]GB/T16823.3—1997螺纹紧固件拧紧实验方法[S].
[5]杨文凯,谢清程,戚珩.应变电测法测量叶根螺栓扭矩系数[J].船舶工程,2014(S1):96.
篇3
关键词 研究与开发控制;核心竞争力;必要性;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10-02
1昆明中铁目前的研发状况
目前昆明中铁的研发工作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研发两个方面。产品开发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有成果导向的特征,具有外在的表现;核心技术研发更多具有过程的特征,具有内在的表现。
从昆明中铁多年来研发所取得的成绩来看,研发现状不尽人意,制约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公司进一步实施领先行业和“走出去”战略。下面从公司的研发层面和财务对研发过程与结果核算和管理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1.1研发层面
昆明中铁是铁道部大型养路机械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铁路养护机械研发、制造和销售企业。曾主持、参与制订大型养路机械铁道行业标准和规范30余项,获国家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
从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较看,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对原技术转让方Plasser & Theurer公司的技术依赖,重大产品技术方面都有Plasser & Theurer公司的痕迹,目前Plasser & Theurer公司的研发策略主要为研发一代,储藏一代,转让一代的策略,而转让给昆明中铁的技术均不是最新技术,仅依靠技术转让难以获得最先进的技术,难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比较看,金鹰重型工程机械公司近些年来,形成了清筛机作业机构集成匹配技术等21项自主创新成果。申报国家专利63项,已经获批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在发明专利的获得方面,金鹰重型工程机械公司达到5项,而昆明中铁却只有2项,昆明中铁的核心专利技术获取能力低于竞争对手。
从近些年昆明中铁与合作企业技术交流看,昆明中铁在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没有做好过程控制。如与联合体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上,每年除了采购各分工协作企业的零配件、部件、总成之外,每年还要支付数千万的分工协作费用作为最初技术开发费用,但那些核心部件的技术我们并不掌握,专利我们也并不拥有,导致公司的产品在生产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
1.2财务层面
从昆明中铁财务层面看,公司具有核心技术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表明,公司研发积淀不足。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公司无形资产账面原值为3.08亿元,净值为2.75亿元。主要包含两类:专利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其中专利使用权账面原值为1 490万元,净值为零,该专利使用权是昆明中铁生产第一台大型养路机械时,引进Plasser & Theurer公司技术所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早在五年前已经摊销完毕。公司研发积淀二十年,积累的核心技术无形资产根本没有体现。
1.3现状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1)公司近些年对研发机构的组建和研发人员的培养日益重视,到目前为止,公司共有科技人员136人,专业研发人员达到70人,硕士以上25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研发人员总数基本占到员工总数的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130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99%;2)公司近些年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每年通过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方式,逐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支出的保障。“十五”期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2亿,“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1亿,开展了44项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工作。各年研发经费达到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3%以上。同时,通过对外项目申报机制,向国家部委、云南省、市、区政府、股份公司科技立项24项,累计申请研发扶持经费2 135万元,有力地保障了研发活动的有序开展。
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都在逐渐加大,但公司的研发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对整个研发的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研发战略及战略落地方案,没有紧密结合市场的开拓情况,没有科学的制定研发计划,没有相关制度规范研发行为,没有效推进研发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有效利用。
2昆明中铁加强企业研发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7月25日,总书记视察昆明中铁时指出: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一是要加大我们的科技开发力度和新产品的开发,要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第二要强化质量管理;第三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总书记第一条希望就是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
铁道部多次重要发文提出:大型铁路养路机械已成为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铁路高速重载和安全运营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在我国铁路历次大面积提速和青藏铁路等新线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铁道部也多次提出,大型铁路养路机械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大型养路机械的研发设计能力。各大型铁路养路机械生产企业要把掌握产品核心和关键技术作为企业的紧迫任务来抓好抓实,“十二五”期间我们的这个任务仍然很紧、很重。
面临的行业形势:“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实施了《“十一五”大型养路机械及工务专用设备装备规划》、《“十一五”装备规划的增补规划》,培育了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和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形成了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四个大型养路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行业生存与竞争的压力,让之前几乎处于行业垄断的昆明中铁倍感压力,加快公司研发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3 如何通过加强公司研究与开发控制,从而提升昆明中铁的核心竞争力
3.1制定昆明中铁科学合理的研发战略
结合昆明中铁实际情况,应该有两个如下突破:1)突破地域和产品边界。除了国内市场,公司还需要“十二五”进入国际市场的科技开发战略思路,紧跟市场营销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深入国际市场,充分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并可以适当考虑于该区域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以适当降低研发成本;2)突破研究领域的变革。形成基础研究、业务单元性质研究和直接产品开发3个模块。目前铁路更多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试验型产品的直接产品开发,在基础研究和业务单元性质研究方面薄弱。因此,铁路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逐步开展具有长期性质的基础研究,将铁路各产品关键部件进行分解,突破每一核心部件,最终实现整体突破,彻底摆脱技术依赖性。
3.2分析研发活动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研发过程中通常具有较大风险:1)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者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或研发失败,应当集合研发人员及市场营销人员对相关产品进行总体的研发(目前研发现状是懂市场的对技术不是很了解,懂技术的没有贴近市场需求);3)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每年支付各联合体单位的研发费用)。
3.3把握公司立项与研发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应当根据每年度的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研发项目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根据董事会决议审批;3)应当加强对研发过程的管理,跟踪和检查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评价各阶段研究成果,及时提供足够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地完成;4)研究开发项目确定委托外单位生产的,应当采用招标、议标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的,应当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研究开发合同,确定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开发成果产权归属等问题;5)应当制订和完善研发成果的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士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并实际办理相关专利申请事宜;6)应该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单,签署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保密协议。
3.4遵循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
规范产品开发技术标准,研发工作坚持“标准先行、产品遵循”的原则,以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使标准成为科技创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满足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标准的需求,并在国内、国际范围内推广实施。
篇4
[关键词]机械;安全;当代企业;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D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85-01
1 我国机械安全现状
(1)2013年4月23日,河北金龙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一人轻微伤,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2)2014年4月7日,云南曲靖市麒麟区黎明实业有限公司下海子煤矿发生重大水害事故,21人死亡,1 人下落不明,直接经济损失 6689 万元。
(3)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51亿元。
(4)2014年12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地铁三号线夫子庙站2号出入口2期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吊车侧翻事故,造成3死1伤。
(5)2014年12月31日广东佛山顺德区勒流街道港口路的广东富华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车间清洗过程中,发生气体爆燃事故。截至中午1时20分,已经造成17人死亡,33人受伤。其中3人有生命危险,16人重伤,其余14人为中轻度伤。
(6)2015年4月21日,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地煤公司煤矿透水事故导致16人遇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浅析机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装置失效酿苦果,违章作业是祸根
违章作业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十起事故,九起违章。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图一时方便,擅自拆除了自以为有碍作业的安全装置;更有一些职工,工作起来,就把“安全”二字忘得干干净净。目前我国企业在用机械设备的安全水平相对较低,很多设备无法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安全防护装置不规范,某些企业机器老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2 机械安全的文化建设不充分
机械安全需要设计、制作、安装、运行以及操作岗位的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由于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成果较少,在该领域的安全文化推广速度慢、方式少、范围窄,很多与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机械设计、制造等过程中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未能从本质上提高机械安全,导致各类机械在设计制造上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使用过程的操作人员,安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按照操作规程和条件确保运行,导致机械故障或事故等问题频发。从理论上讲,制造类企业都应该配备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专职的机械安全技术人员,但是事实上我国目前众多企业,别说配备有专职的机械安全技术人员,就连安全技术人员也少有专职的;有些企业虽设有专职安全技术员,但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很难胜该工作。某些企业领导一味的追求利润,对机械检修所产生的费用能省则省。以上情况在我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其原因是相当多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把机械安全看成是一门科学,没有意识到从事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是应有相关职业素质要求的。
2.3 机械安全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的学科设置及国家标准已经将安全科学列为一级学科,但是机械安全作为安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还没有单独凝聚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内容。加之,我从事机械安全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且质量参差不齐。从大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的安全专业几乎还没有专门开设机械安全这一课程,使得毕业生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很少,间接导致机械安全学科发展缓慢,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安全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2.4 机械安全存在复杂性
机械充斥养社会行业的各个领域,其种类多、性能广、系统复杂。对于机械,不同种类功能不同,操作方法随之有较大差异,导致安全性难以把握。虽然部分企业对工人实行岗位安全培训或安全操作说明,但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心理的人数较少,因此,机械安全要靠机械自身的木质安全来保障。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而言,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都无法从根木上屏蔽机械设备自身的危险性,加之机械设备功能越来越先进,仪器越来越精密,复杂性带来更多关于机械安全方面的挑战。
3 机械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企业中的作用关系
机械安全是机械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人们的安全与健康。由于机械的安全设计部分存在缺陷,每年都要造成很多工伤事故和大量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每年由于机械安全性缺陷而引起的人身伤亡事故达数千起,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人民币,另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有14%左右的职业伤害是机械伤害;在日本每年由于机械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占各种伤害事故的35.2%一36.6%。由此可见只有机械安全指数上升,才可以使企业持续前进发展。
4 机械安全隐患的对策及措施
4.1 多渠道培养机械安全技术人才
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多渠道来培养安全技术人才。一方面政府大力发展和扶植高等学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规范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将机械安全课程列入必修课;另一方面企业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实习工作,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机械安全技术人员的成长,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或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机械安全方而的培训班,轮流培训现有的安全工作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企业法人),将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资格证书。
4.2 提高企业机械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资金投入
现代企业生产对安全管理要求更高,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尖端工业的发展作为一项严密完整的体系,要求各个环节甚至一个细小方面也不能有丝毫疏露。这就要求企业安全管理必须从传统被动的过多的事后处理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研究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使安全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进一步完善,使各项十全十美规章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使这些制度贯彻与执行更加自觉。
针对目前机械安全的主要问题,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分方向细化、深化发展机械安全的科学研究。科研的推进需要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要改变重经济建设,轻科学研究的理念,认真对待机械安全暴露出严重问题,立足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努力提高机械安全性。
4.3 制定和完善机械安全设计方面的法规和标准
我国的技术监督部门应该组织力量长期密切观察发达国家机械安全方而的发展动态,根据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将一些重要的机械安全标准及时地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国家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应该会同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的部门,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国内外有关机械安全的法规后,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机械安全方面的法规。
5 结语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全过程的各种状态下达到是人的身与心免受或减受外界危害,并且使得企业经济持续发展。机械安全不仅有利于生产者的人身安全,也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创造高度文明的新型制造工业,有利于提高机械产品的整体竞争能力,它是每个企业家、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企业行为,我们相信,通过现代设计方法和机械安全技术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一新.我国机械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5):96-98.
[2] 欧宇均.我国机械安全的现状及措施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76.
[3] 黄红武.机械安全与现代企业战略[J].中国机械工程,2001,(S1):67-68.
[4] 宁燕.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6):14-21+1.
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创新;产业链
“一带一路”战略为江苏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带来重大机遇。江苏省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以推动装备制造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间江苏装备制造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建设初具形态,“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苏州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两大契机叠加,为江苏高端装备制造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一、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契机
(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预计高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中亚和东盟地区除新加坡、以色列外,工业规模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对交通运输、产业园区、光伏核电、电信等能源设备和基础设备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2015年中哈签署了14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和180亿美元的基建合作框架,包括64个清单项目,为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庞大的基建工程同时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基建材料需求,可有效化解富裕产能。印尼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15个机场、24个现代化港口、49座大型水坝,新增电力装机总量3500万千瓦,这给江苏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沿线国家装备产业互补合作意愿加深
深化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合作是沿线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中科院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显示,沿线65个国家涵盖工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不同阶段的国家在产能合作进程中都可寻找到不同的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补合作”为主导的“新雁阵”模型。江苏实施“一带一路商务创新引领”工程,拟在沿线重点国家布局建设10个境外产业集聚区。江苏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库已筛选出重点合作项目266个,协议投资额240亿美元,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电力、船舶海工四大装备制造领域为战略重点。以巴基斯坦为例,其国内已探明铁矿石储量高达9.47亿吨,但是钢铁行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能低下,市场需求缺口十分庞大。江苏沙钢集团瞄准机会展开合作,转移富裕产能的同时开辟能源市场,促进双方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底俄罗斯启动“远东大动脉计划”,预计投入9亿美元升级红星造船厂、苏州大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南通中远重工等企业中标多个大订单,同时还建立石油合作关系。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俄方在共青城合作建立航空部件工业园,推动航空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
(三)新一轮承接技术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
新一轮工业升级竞赛给各国带来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是技术转移与承接的直接动力。中亚沿线国家未来由于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窘境,已开始提前布局技术吸收与积累,提升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下,通过科技伙伴计划,签订双边或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产品进出口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与对接平台,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推动工业技术升级。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在江苏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的接洽平台上对接境外企业,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如中车南浦公司向印尼、哈萨克斯坦输出高铁技术设备,江苏丰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向马尔代夫等国输出非并网式风电淡化海水等技术设备,助推沿线国家的能源与交通产业的工业化进程。
(四)江苏装备制造金融打破跨国垄断的新阶段
“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跨国装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垄断东道国产业的重要手段。江苏本土装备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0%,但经济贡献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本土与跨国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比率为1:4.5,出货值比率1:24,利润比率为1:5.5。跨国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掌握关键技术、控制价值链,通过加工订单约束下游的研发进度,弱化本土企业的主导作用。江苏GDP虽然持续增长,但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以及对关键领域的控制,使本土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创新空窗期被迫延长,区域经济跌入贫困性增长的陷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进一步激发装备企业向高端领域探索的欲望,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五)江苏打造研发高地、培育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呈现
硅谷、纽约、伦敦、特拉维夫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培育经验显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意味着最大程度吸引和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发展高新产业,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江苏利用现有科技平台与资源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引进吸收核心技术,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共享知识产权发展高新产业,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奠定良好基础。苏州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通过“126”产业构架的建设方案培育十大高端产业群。2015年苏州机器人产业规模达68亿元,在服务型机器人行业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如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沿着“工具―管家―伴侣“的发展轨迹搭建创新体系,拥有全球唯一最完整的家庭清洁服务机器人产品线,是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开拓者。南通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船舶与海工技术创新高地,中远川崎集团依托该平台,通过二次创新完成全国船舶行业首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斩获多个欧美订单。
二、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优势
(一)工业基础夯实,规模化程度高
江苏装备制造业产值连续27年位列全国之首,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产值持续增加。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的《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规模实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等指标都稳居全国之首。《2015江苏装备制造业蓝皮书》显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的47%,产值、销售、利税所占比重超过50%,出货值高达81%,其中仪表仪器、电气机械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第二。徐州工程机械、南京智能装备、无锡光伏产业、苏州电子信息、南通海工装备等地标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园区、研发中心、产业基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等综合培育体系的联动建设已经领跑全国。
(二)外贸出口稳,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
金融危机以来,江苏贸易出口总额在3200亿美元上下窄幅振荡,其中98%为工业制成品。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额分别高达2247.52亿美元和1137.89亿美元,总量优势明显。苏州是全国高新技术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2015年,苏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逐年提升。
(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增强
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装备制造创新能力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费用高达1788亿元,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江苏省内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云集,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民营企业总部与全球500强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苏南,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如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突破全球珩磨技术领域瓶颈,成功研发智能化全自动高精度数控珩磨机;公司还收购德国Degen公司,成立全球高端珩磨机研发平台。成熟的创新体系造就了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在饲料机械设备领域的领先力,企业多年来R&D费用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保持4%左右。企业拥有高效的成果转化率,相继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97项,制定国家标准51项,荣获省高新技术产品22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近400余项,企业已在饲料机械与工程、粮食机械与工程、工程设计与安装为一体化等领域拥有最核心的研发技术及自主产权。
(四)投资形式多元化,产业扩张凸显“链条效应”布局
江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一带一路”投资资金,规划2015年30亿、2017年100亿、2020年300亿的投资计划,通过大企业牵头大项目启动,加快与沿线国家共建产能互通体系,有效平衡双向投资。江苏装备企业投资方式也从出口产品,设立办事处的低端贸易方式转变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收购国外企业组建全球网络化的研发体系与营销渠道。亨通集团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业2025等战略部署背景下,实现了由市场国际化向资本、品牌国际化的升级。亨通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海外业务遍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英、美等多个国家设立研发基地,形成了“光棒―光纤―光缆―ODN”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2015年亨通收购印尼Vokse公司,充实下游产业链,丰富电力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的业务体系,为公司推进“555”国际化战略,实施全球资本运营奠定基础。
三、加快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
(一)政府定位服务化,构建对接服务体系
首先需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提高服务响应效率。江苏政府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应该积极制定配套政策,贯彻落实《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通过搭建官方、半官方平台,推进民间合作。如常州政府向67家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发放APEC商务旅行卡,为企业商务人员处境谈判提供便利;苏州政府对境外投资企业开辟“一企一案”绿色通道,有效缩短项目的行政审批。
江苏企业走出国门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诸多风险。政府应加快速度为制造装备企业搭建优质跨国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贸易摩擦、融资贷款等瓶颈,提高经营风险防范意识。目前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已与芬兰、以色列、英国等70多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为江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开拓稳定优质的合作渠道。江苏“国际产学研峰会”、南京“全球研发峰会”、苏州“纳米发展国际论坛”等都已成为江苏积极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苏州政府为企业提供对接互动系统平台,其功能涵盖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二)企业创新自主化,培育核心竞争力
江苏融入“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全球对接,产业竞争力的节点之一是对技术标准与关键价值模块的控制。江苏企业突破跨国公司对前沿技术垄断的唯一路径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关键技术的攻克,实现内生性增长;同时还应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加大对上游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性、关键性研究的投入。如江苏徐工集团在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的产业技术发展之路上,聚力实现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等5大专业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成功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发展。徐工在全球市场开拓中形成了拥有5个国际研究中心,8大制造基地,10大备件中心,2000余个服务终端、6000余名技术专家,辐射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体系。集团不断覆盖融合上下游产业打造“智慧徐工”,成功实现了协同研发、智慧制造、敏捷供应链、商业智能、便捷服务的综合集成。
(三)资本布局全球化,加快品牌建设
优质装备企业成功走出去的轨迹包含“产品―市场―资本――品牌”四个国际化阶段。“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可以缩短投资周期,迅速填补技术、品牌及销售渠道等要素资源。仅2016上半年,江苏就有53家上市公司开展海外并购业务,为扩张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亨通收购南非阿伯代尔欧洲控股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100%股权,通过对收购企业品牌和技术进行整合,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入西班牙与葡萄牙市场的壁垒。江苏海鸥公司通过竞标国际项目、境外设厂、跨国并购,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该公司在马来西亚分公司“借船出海”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收购了东南亚最大的冷却塔公司,成功向“一带一路”沿线输出“海鸥”品牌与服务。南京泉峰控股并购了德国博世旗下SKIL品牌,拓展欧美高端电动工具市场。苏州纽威阀门先后在美国、荷兰、新加坡等8个国家设立10家境外子公司,积极注册境外商标,在全球构建营销网络。江苏装备企业应尽快组建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境外商标注册提升本土品牌的国际享誉度。
(四)产业联盟化,推动技术链跃迁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核电、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必然要对接、输出技术标准,通过核心技术提升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他们也会把产业需求和技术标准传导到技术链上下游环节,促成上下游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形成企业联盟进行集成式创新。装备产品个性化定制程度高,售后服务也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母公司可在境外组建售后服务公司,同时也为客户提供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培训,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如常州金N集团从名不经传的小企业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海外并购一跃成为全球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老大,拥有200项国际专利,60%产品服务于奔驰、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常州金N集团原先以纺织机械制造为主,2011年通过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形成跨国数控机床产业联盟,拓展欧洲市场;2013年通过对埃马克的优化与重组,剥离齿轮业务,进入高端汽车制造领域,客户遍及宝马、奔驰等,同年又收购瑞士欧瑞康集团将其全球范围内14个制造基地收入麾下,迅速促成与下游产业的联盟,打造了一流的机床管理体系、销售体系、维修体系。常州金N集团嫁接欧洲高端装备技术服务国际与国内市场,2014年又在金坛投资高速列车轮毂研发,主导行业发展。
(五)商业模式新型化,推动新业态孵化
装备企业将信息化、自动化、模块化融合,形成一个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体系,是变革商业驱动模式的基础。如上汽大通位于无锡的定制工厂采用分布式供应链模式建立用户圈层,根据订单需求通过C2B平成产品定义、开发、验证,用“预售+定制”的组合形式,为客户开辟现场设计、现场加工的高端定制服务提前锁定销量,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其次是将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引入销售模式,发挥三大资本平台(境内外融资平台、利率汇率平台、跨境外币人民资金池)和三大电商平台(装备材料大宗交易平台、互联网产业电商平台、进出口贸易平台)的优势,推动盈利模式的推动。如苏州大龙网承担“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引路人”角色,将江苏各城市与沿线贸易城市链接,随着越南、中东、俄罗斯网贸管的运营,大龙网“一带一路、百城百联”战略已完成关键布置。
(六)人才队伍国际化,搭建全球研发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以高端项目为载体,搭建研发平台,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开辟人才流入渠道,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从事跨国经营的专职人员,在工科、理科、商科、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中最少有两种以上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 目前江苏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团队。比如留美博士与南京耕耘投资有限公司联姻成立南京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磷酸蛋白抗体试剂研发,在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下,在英国设立研发总部,吸纳当地先进的科研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南京川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创始人注重IRP、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国际规则、商业范式、法律咨询等方面培训,不断增强国际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洁、王磊,2014年苏州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商务信息与调研,2015(3).
-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下一篇:商业计划书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