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技术与工艺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技术与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实现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减少消耗资源和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内外的公司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研发符合公司要求的绿色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运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够减少催化剂等有害的原料的使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就是在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环境污染,并且回收再利用一些废弃物品。
1.2分离工程
物质在一些重力、压力还有温度和电的影响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将物质自发的从无序转变成有序的过程被称为分离工程。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分离工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使用最多的分离工程方法就是蒸馏法,虽然我国在蒸馏分离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蒸馏分离方法在蒸馏速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改进蒸馏速度外,还要采用最先进的蒸馏设备,采用新型的材料才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吸收剂不仅能够影响蒸馏时间的长短,而且能够提高蒸馏吸收的效率。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易于清理等特点,成为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分离技术,备受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关注。膜分离的吸附分离法在气体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膜分离重点开发新型吸附剂和实现膜的高效的使用寿命,但是膜分离存在着膜的污染和防治。
1.3SupereriticalFluid,SCF(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具有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一种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中。对质量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开发超临界流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利润。近几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治疗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如今处于研究试验期。
2结语
篇2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中,项目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精选、目标确定、情景设置、小组分配、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项目的选取;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1.“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实施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数控实训车间。(2)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订。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3)工作过程。制订完工作计划后,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到教师处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数控车削加工,通过加工过程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4)项目验收及评价。学生加工完毕后,由教师带领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2.教师指导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是一体化教师,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合为一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1)对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解惑。教师可以采取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示范等方法进行解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显著。(2)实践操作的指导。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操作的不规范性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
3.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作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最后由教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给出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
三、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教学做一体”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优势。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项目教学法注重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而是结合工作任务来讲解理论,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技能和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必需、够用、实用”的理念。
2.氛围的营造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原理,善于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其团结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3.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技术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
4.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生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是真正的主体,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积极参与,激发了“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不应该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安排该干什么,而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在此之前要主动阅读和了解要进行项目的相关内容,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定位、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
5.项目的评审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审,因为项目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辛勤劳作的结晶,教师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中肯地对项目成果给予评价。项目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此,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以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要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就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引入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教学做合一”是行之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篇3
本学期我校要以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数字化学习为整体目标,挖掘、创造、整合、利用资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有了丰富的人才、学习、文化、信息、管理、社会资源等,学校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促进学校发展,以此全面支持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硬件方面
1、针对区中心的新的IP地址,早日做完学校的调整工作,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
2、年级组等部门的激光打印机总体到位,与总务处配合做好打印机墨盒调配,确保学校打印工作的正常开展。
3、完成东大楼二楼电子阅览室的所有硬件配置和调试,并对对学生开放。
4、现教中心组成员认真做好办公室的计算机等电教设备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5、南大楼底楼的新机房已经安装完毕,确保本学期应用工作。
6、加强各个教室、图书馆、南大楼学生机房、西大楼办公室等场所的终端配置,满足教育、
教学、办公的需求。
7、教师所借的手提电脑因所发年代不同,有些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本学期申请是否能加配内存条,以提高使用效率。
二、软件方面
1、校园腾讯通的应用
腾讯通是以校园网为基础,构建的校园内部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包括办公自动化、学校的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校园资产管理、校长办公等,以解决学校内的日常办公与教学及其他业务的管理问题。它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应用服务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是实现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资源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学校培养面向21世纪信息化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腾讯通现在已是是全校的实时网络在线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在线聊天、在线传输文件、在线语音和在线视频等功能,提供相关网络服务,满足资源的存储、交流、共享与,使教师们形成“存贮用共享文件夹,交流用邮件、用校内网站”的行为习惯,启用后定能给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重大变化。
计划在本学期中的校本培训中继续安排几次的关于腾讯通的专题的全校培训讲座。
2、校园网的管理
1统一笔记本电脑和所有台式机的IP地址
本学期开学时将重新核对已下发办公室台式机IP地址,笔记本电脑IP地址由教师个人负责设置,办公室台式机IP地址由现教中心组成员负责设置,为我校校园网信息的管理做好了基础性的工作。
2校园网主页的工作
学校的校园网主页做到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使之成为学校宣传的虚拟窗口,学校管理的有效帮手和师生学习资源的园地。在本学期中,监督和管理校园网主页的文件的更新,时事的和各方面的留言和图片,并能及时在校园网主页学校的新信息。
3督促教师管理好本人的密码,及时改变初始密码,以确保校园网上本人帐号、腾讯通的安全使用。
3、浙大平台的管理
1由于区中心改了新的IP地址,给浙大平台的正常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开学初时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条件。
2管理应用浙大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完成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年级统计。
3随时更新浙大平台的课程表管理系统,给学校的开课、听课等常规活动提供便利。
4、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
1认真做好学生计算机的教学工作及网上学习的辅导工作,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2按计划对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及时对学生做好检测和调控,把网络管理落到实处。
3继续做好百度贴吧的引导和管理工作,现教中心组、德育室密切配合,坚持正确导向。
5、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1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索。
通过举办现教中心组讨论活动,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模式,继续完善基于工具的科学探究模式和基于资源的社会探究模式,举办校网络教学评比活动,推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
篇4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 乳制品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65-02
乳制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属于应用科学。该课程特点为实践性强、加工技术更新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结合,理论部分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多,达60%以上,但实用性不强。本课程为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乳与乳制品加工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零距离,本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程整合。我们根据本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校内开展对以原料乳的质量检验和奶酪、奶油的加工等教学活动。
作为项目主体,校外以消毒乳、发酵乳制品、冰淇淋等生产作为实训项目主体,以企业的产品作为具体任务,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娴熟。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理论的真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 依据就业岗位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的教科书乳制品加工技术大多以理论为主,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又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脱节,而新增加的内容大多是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企业参与编写的教材较少,所以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实际生产不符。因此,学校要摒弃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首先,我们应对在乳品企业实习的学生、毕业生和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调研,毕业生在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主要岗位是质检员、技术员和化验员。调查学生具体在哪个岗位工作(实习),该岗位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目前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议。其次,对企业主要调查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对人才的要求,哪些理论知识是企业员工所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然后,与企业一线生产、质检、技术、化验、基层管理人员和毕业(实习)生一起,参照乳制品加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筛选理论和实践授课内容参编教材,例如把原料乳的质量控制、乳的化学组成及性质、乳的掺假作为授课内容的重点,增加ISO 9000、HACCP体系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的运用,同时,还增加了与乳制品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乳制品相关的污染物的处理。再次,在我们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做人的基本原则,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化教学
乳制品加工技术属于应用型学科,是一门以乳类科学为基础,综合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乳与乳制品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学科。本课程在教改之前,一般都是借鉴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一般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容易产生“摸不着头脑”“抽象空洞”“枯燥乏味”等学习体验。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理论知识已大部分忘记,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或是应付一下老师的考核,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影响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传统的乳制品加工技术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融合,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突出乳制品加工技术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并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乳制品加工及检验岗位(群)为标准、以乳制品加工实训内容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在加工过程中,同学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实际操作为主,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把乳制品加工的内容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消毒乳制品加工、发酵乳制品加工、乳粉加工、奶油加工、干酪加工、冰淇淋加工。同时,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在每一个项目中,又设置若干个任务,例如发酵乳制品加工又分为发酵剂的制备、发酵剂活力的测定等任务;在乳粉的加工及检验项目中,又分为4个任务,分别是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配制乳粉、其他乳粉的加工及检验,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职工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是学校规范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领会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积极实施教学改革,自觉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行业工作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符合岗位(群)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项目化的课程教学。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教师职业观的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培养和谐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其次,建立完善先进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教师的考核、评估是教师团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赏罚分明,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再次,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我们坚持“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坚持“走出去”,就是高职院校要制订相关政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挂职锻炼,使教师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反哺于本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打分,造成部分学生互相抄袭实验数据或结果以求高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达到实践考核的目的,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期末考核又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过程性考核即老师们所说的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作业、学习态度、每一项目的实施、产品的质量、品质的分析、实验报告等,以便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期末技能考核,我们注重某一产品方案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产品的质量和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及熟练程度,我们仅给学生提供原辅料,鼓励学生自己配方、自己选择制作方式独立操作,然后将学生的产品放在一起品评打分,同时要求学生对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计算,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或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对考试的加工工艺、方法、使用仪器等方面提出改进的设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实践证明,采用理论与实践各占25%的考核方式是比较合理的,既可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可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 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为乳制品加工企业培养更多能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乳制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让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紧跟企业需求,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77~78
[2]曹艳华、程丽丽、刘玉青.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乳制品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4(8):89~91
篇5
一、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师型教师来实施,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的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技能操作水平,才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工作需求。
以数控专业为例,教师必须具备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刀具与切削原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机床夹具等相关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和保养的技能;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常用自动编程及加工的软件(如UG、MASTERCAM、CAXA等);较为丰富的实际机械加工生产经验;以及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的一体化
自去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陆续开展了一体化教学车间的改造,例如新建成的数控一体化实训车间,在空间上主要划分为教学区、演示区、操作区、展示区等几个区域。教学区主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同时便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演示区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用途;操作区主要用于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操作使用;展示区用来进行数控车床加工相关的工、卡、量具和学生的优秀加工作品的展示。几个区域相互独立又有联系,同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直接安装到实训车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方便了教学。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三、教与学的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六步法),即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图1)。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团队工作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1.资讯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教学任务。
2.决策
该步骤主要是明确学习、工作方法和目标。
3.计划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编制工艺流程;填写工艺文件;确定走刀路线;编写零件程序。
该步骤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材料,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引导的形式交给学生,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
本学习情境中在加工零件的工艺制订,包括工序卡和刀具清单的制订,主要采用了引导文教学法。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同时还提供给学生一些工艺手册作为参考,要求学生能通过查阅这些参考资料填写工序卡片和刀具清单表。一开始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规范的工艺文件让学生作为参考,采取先模仿,后主动分析的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增强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项能力其实是学生最匮乏,也最需要我们去培养的一项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获得持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4.实施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工件加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加工之前的准备及对刀;零件的加工
该步骤主要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进行,对于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顺利完成实施的步骤。
5.检查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根据评分标准对加工零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6.评价
在该步骤,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资料的保存。在该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态度、纪律出勤安全文明操作和团结协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考核,资料整理保存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四、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一体化
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我们的教材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材体系已经不适合我们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编写更加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
篇6
企业办学“基因” 助推校企深度合作
学院由企业而产生,因企业、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构建了“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学校校园同企业厂区、学校教学同企业生产有机融为一体。昆钢公司遍布云南省各州市的所有二级单位的生产基地则为学校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无缝“对接” 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
“双师型”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同企业的紧密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来自昆钢企业的上千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新到校的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
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昆钢公司以文件形式作出了统一要求,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履职传授制度,将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任课情况作为职称、职业技术资格聘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
校企一体“机制” 助推职院特色发展
学院在校企一体“机制”下,明确了“立足冶金矿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昆钢多元产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在探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特色鲜明。
职教集团与企业集团融合共进 学院利用云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发挥昆钢公司“多元化产业”发展以及二级子公司遍布云南省各州市的优势,与科研机构、企业、中职学校形成紧密的职教集团,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作培养有内容、有深度,扩大订单试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此为桥梁,发展集团成员(企业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如镇康职中、金平职中、新平职中等),利用昆钢产业优势,与贫困县开展定向招生、订单培养,为昆钢在当地的企业培养合格稳定的未来员工,达到双赢。
仿真实训与生产真实有机结合 学院冶金仿真实训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操控系统进行仿真,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与虚拟场景和设备的完全互动,在物理模型、工艺模型驱动下实现了真实转炉炼钢工艺过程的操作训练。初学者先在校内仿真实训室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再到真实环境进行实操,达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也直接引入到企业职工转岗培训、技能提高培训,与企业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及社会能力,为昆钢炼钢厂提供了炼钢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很好地解决了以前在企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企业出于对安全风险和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学生(培训员工)不能直接实操、培训效果低的难题。
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 由于冶金企业的特殊性,生产现场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并且其工艺链较长,学生实习效果差,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一体的优势,发挥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各自特长和优势,学校教师与炼铁厂、炼钢厂的工程师一起,按照钢铁生产“含铁粉料烧结矿、球团矿铁水钢水连铸坯轧材”的生产链,把各生产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按昆钢企业实际设备的一定比例缩小后,绘制出图纸,共同研发制作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型展示室,学生在展示室中通过专业教师对照工艺流程模型的讲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运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了一个全貌的整体的认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昆钢产业发展,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矿山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在新一轮的矿产开发结构调整中,各矿山企业的产能规模与人力资源结构状况,从2010年,学院连续三年为昆钢订单培养矿山地质、测量和采矿方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与矿山企业共同制订了《校企共育、半工半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二、三学年在企业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到矿山一边进行实习、一边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矿山实际生产工艺、设备情况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职业操作技能学习,学校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学生。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学生与矿山工人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矿山工人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为今后成长为合格的矿山员工、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为企业服务能力强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2011年起,学院每年安排专业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选派到昆钢红河矿业公司地质队挂职的地质专业硕士毕业生、骨干教师在挂职实践过程中为所在单位较好地完成大量的矿山地质勘察及设计工作,并承担部分职工培训任务。
篇7
论文关键词:学生公寓,环境,服务,育人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地位。如何树立先进的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升华,突出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值得每一位高校公寓学生教育服务者的思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在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深化学生工作“五进”公寓的成果,为学生营造品味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围绕“一、二、三、四”开展工作,使教育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服务一个核心,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学生为核心”是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的灵魂,公寓的安全、文明、和谐是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校区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组织组织人事、学生、共青团、后勤、公安保卫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公寓教育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办公。通过公示主管校领导手机号、微博、热线电话,设立学生处处长接待日、学生工作热线,开展辅导员、班导师与学生谈心活动、学生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密切了与学生的联系。
二、坚持二个基本点,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抓好公寓安全,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满意。公安保卫人员全面进驻学生公寓办公,制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公寓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及时维修公寓内安全指示灯、消防设备等设施,利用讲座、《新家园》报纸、厅廊、橱窗等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抓好公寓文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好习惯工程、学生骨干工程、文明寝室创优工程,抓好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寓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三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精神教育、学雷锋活动等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 带好三支队伍,以管理推动服务,以服务带动管理。
学生公寓辅导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者,他们的朋辈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直接促进作用。
第一,定期开展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公寓辅导员标兵评比等活动;坚持开展“公寓辅导员论坛”活动,定期对公寓辅导员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公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每周召开公寓辅导员例会;每天下午有公寓辅导员在公寓辅导员办公室值班,时刻把握公寓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三自”职能。第二,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设立了校区团工委直属团支部。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业务培训,引入新的竞争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第三,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做好公寓学生党建工作。2011年初,成立了公寓学生党员工作站。党员工作站设立站务委员会,站务委员会成员包括组织人事部、学生处、团委的教师及党员工作站站长等学生党员。设立以公寓楼为单位的党员工作分站,使学生掌握跨院系、跨年级、跨楼层的管理模式。
4、践行四个育人,自觉肩负高校神圣使命。
首先是加强环境建设,环境育人。古语云,欲造物,先造人。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生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我们注意不注意的一些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品质的塑造。公寓居住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在公寓楼中间空地上设立羽毛球场地;公寓附近毕业生自发建立“常青园”;努力为学生营造品位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文化氛围,“勤实德廉”板块、“青春风景线”板块、科技长廊、名人厅廊、优秀校友厅廊,处处彰显文化气息,时刻发挥着育人功能。
其次是引导公寓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努力把公寓建设成为育人阵地,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引领校园文化时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逐步占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书香文化、专业文化、厅廊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楼层文化、行为文化、寝室文化、党建文化”的育人功能。“公寓文化节”“校园明星脸”“趣味运动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竞赛”“寝室才艺争霸赛”等都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再次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能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高校学生公寓并不是单纯的住宿场所, 它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推进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 它同样承担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任,科学的管理可以实现其育人功能。校区研发了高校学生工作辅助平台。公寓学生教育服务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公寓提供方便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标准的重要评判系统,目前系统包括公寓服务与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新闻、文化活动、系统参数设置五部分。公寓服务与管理子系统实现寝室评比,其中包括评比信息录入、复查信息、评比信息管理、调寝和外宿的申请和审核及相关查询与修改。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进行道路现场施工测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外业勘测知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均有理论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在各自的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中,两门课程均存在有知识点的不连贯现象,同时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点交叉与重叠。因此,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互相补充,删去重复部分,实现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上常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核;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公路路线勘测阶段的任务以及工作方法,包括中线的测设和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任务及方法,包括道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等内容。简单概括为测量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道路施工测量技能培养两部分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道路设计管理与控制要素,平、纵、横断面设计、选线及总体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外业勘测等。同样可以分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内容。可见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形式上均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上也都离不开道路线形基本知识,联系也较为紧密。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部分为以下模式:
《工程测量》设置在大二上学期,理论学时48课时(包含8学时的实验课时),另加2周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理论学时56课时,另加2周的室内课程设计。
笔者用近两年时间,通过和学生谈话、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发现两门课上述教学模式虽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纳,但的的确确存在有一定弊端。
(一)理论教学方面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测量》课程的重点是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公路路线勘测;3、施工测量。但是后两个知识点明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路线形知识基础,即: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计算公式。对于处在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只是学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任何道路线形知识基础,想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很吃力的。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测量》课程时,把这部分牵扯到的道路线形基本知识加进去,那么本课程的总共4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次讲述到这部分时,总感觉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工程测量》课程只讲授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授课内容明显不够饱满,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因此,《工程测量》的三大内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施工测量)的连贯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测量仪器基本操作与公路路线勘测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
接下来再来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分类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路线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方面。首先,道路线形基础理论部分用到了工程测量学里面的有关计算公式,以及转角、控制测量等专业术语。路线外业勘测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数量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是测量学知识在路桥工程中的延伸。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依托于《工程测量》的知识基础;《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先修课。此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路线外业勘测部分和《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公路路线勘测部分讲述的都是道路几何线形在现场如何放线的问题。两门课程在这里出现了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首先,来看《工程测量》课程2周的测量实习。2周时间的测量实习,真正能干什么呢?鉴于前面分析过的原因,在理论授课时,因学时的数量限制,学生又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针对道路路线指标有关的计算、测量部分,是无法讲解的。因此,2周的实习只能是在校内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仪器的使用,绘制小地区平面图。而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的曲线测设、边坡放样等日常测量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模式的实习将导致学生虽然学过测量课程,,熟悉了道路施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毕业后到了路桥施工现场遇到测量工作,仍然是一筹莫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工程测量》课程的测量实习教学效果也就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接下来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2周室内课程设计。同样是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有搬着仪器,到现场进行地形测量的机会。课程设计只能是在给定的现场地形数据,即地形图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生搬硬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因为缺少现场考察的过程,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未能和当地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更容易忽视道路平纵横的相互配合。最终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几种基本线形机械的累加,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意义。因此,为期两周的《道路勘测设计》室内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同样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分析: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贯性脱节,不可能完整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弊端,对两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真正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上面的分析,两门课程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续性脱节现象,我们可以打破两门课程的现有格局,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从新排序,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道路线形勘测与施工测量知识体系。新的授课内容安排次序如下: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3、公路路线勘测;4、施工测量。其中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以及施工测量三部分是原《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内容;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和公路路线勘测两部分属于原《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知识。新的教学次序连贯性强,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认识规律,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此外,新教学体系从内容上新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公路路线勘测部分知识只出现一次,避免了原两门课程在此部分知识的重复现象,节省了约20课时。这样,原来两门课程理论教学总104课时,可以缩短为84课时。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为了避免两门课程实践环节的上述弊端,我们同样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地物地貌适合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4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进行地形图测绘。第二周,进行道路选线、现场放出导向线。第三周,进行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设计。期间如果对地形有疑问,可随时到现场重新测量核实。第四周,根据设计成果,现场进行模拟道路施工测量。新的实习内容安排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与道路施工的现场相吻合。通过实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也熟悉了道路施工工序,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工地就可以马上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尽快进行现场施工测量。
四、结语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两门课程的孤立进行的传统模式,而是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从新排序,形成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教学上,不但节约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路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杨建光.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138-139.
[2]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J].文畅平.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6:86-89.
[3]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杨建光.张家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3.
篇9
化工是化学工程的简称,主要研究以化学为代表的相关工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具有非常显著的工业特色的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范围较广,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宽泛。许多行业都建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上,例如食品加工业、材料化工、印刷业、医药生产、冶炼业等。化工技术人员通过对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我国各个行业奉献出一份力量,所以组织构建一个能够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研究基地是必要的。构建研究基地时要注意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特点,才有利于适合国家发展的培养人才的创新型体系。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现代控制技术为基础,以化工工业生产为服务对象,形成的一种新型工业自动化网络系统技术,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加工处理,促进了网络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自动化仪表具有开放的网络通信接口,成为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一个支点。未来控制系统的主导技术是分布式工业控制网络。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及各种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取代了系统硬件,成为了高附加值的载体。实现了预测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团网络控制,优化管理数据叫增、诊断故障、安全管理等过程。
3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新兴技术
3.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实现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减少消耗资源和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内外的公司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研发符合公司要求的绿色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运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够减少催化剂等有害的原料的使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就是在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环境污染,并且回收再利用一些废弃物品。
3.2分离工程物质
在一些重力、压力还有温度和电的影响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将物质自发的从无序转变成有序的过程被称为分离工程。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分离工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使用最多的分离工程方法就是蒸馏法,虽然我国在蒸馏分离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蒸馏分离方法在蒸馏速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改进蒸馏速度外,还要采用最先进的蒸馏设备,采用新型的材料才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吸收剂不仅能够影响蒸馏时间的长短,而且能够提高蒸馏吸收的效率。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易于清理等特点,成为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分离技术,备受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关注。膜分离的吸附分离法在气体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膜分离重点开发新型吸附剂和实现膜的高效的使用寿命,但是膜分离存在着膜的污染和防治。
3.3SupereriticalFluid,SCF(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具有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一种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中。对质量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开发超临界流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利润。近几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治疗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如今处于研究试验期。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化学化工工艺;技术应用;技术改进
前言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化工业不断地将我国的工业生产带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并且化学化工工艺自身的应用也不断地向更广泛的领域地区发展。比如建筑业,国防建设和生物化工方面,都有其深入性的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需要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化工相关产业带动起来,从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概况与现状
化学化工工艺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最为常见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是在普通物质的原料上的提取与加工[1]。在这一过程中,其化学化工工艺就会影响到物质原料结构,通过化学的转化进行工业提取,例如工业中对氯乙烯的生产与提炼,工业酒精――甲醇的合成与生产流程,工业应用的硫酸等高腐蚀的原料生产分解与回收,能源中煤气化的生产与浓缩等技术,这些都需要化学工艺的技术的应用与支持。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原因,化学工业具有其个别生产的特殊性。在我国现阶段的化学化工工艺技术的应用主要的内容涉及的是工业原材料的生产与提取的流程选择,生产中不同原料之间的合成与分解。其生产过程中所应用到的设备(反应器、分离器、热交换器等)之间的作用,生产与工业化提取的技术结构与操作性,生产过程中催化剂的使用以及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工生产的操作性以及条件化的确定、生产控制、产品规格及副产品的分离和利用,以及安全技术和技术经济等问题。
对于我国化学化工工艺应用的现状而言,其主要的趋势在于基础化学工业的大型化与专业化,原料与相关的衍生物质的利用,新原料物质和新的催化剂的运用、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绿色化工业方式、生产技术的最优化。
2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技术的改进
2.1工业产品的技术改进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在相对的人均拥有量面前就显得缺乏,所以对工业原料的提取就要求充分的利用[2]。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石油化工,煤铁冶炼等工业化技术的应用与改进。这些工业部门是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所以在其技术的改进过程中将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石油化工而言,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与石油的提炼。在原油传统的开采中,重点的是以物理的方法将原油进行过滤,并且通过石油不同的沸点进行蒸馏提取,将原油提炼出汽油、柴油、及其他的工业用品。虽然长时间的工艺加工中逐步的完善了开采及提炼过程,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例如,原油中的盐分杂质的去除。其传统的方式是将水份直接蒸发,但是这样依旧会将盐分残留在储存设备壁上,从而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但是,经过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改进,其做法是两级脱盐脱水,将淡水与破乳胶放入原油中在标准温度下,进行电脱盐,在此脱盐率是在90%以上,然后进行二次注入淡水溶解脱盐。所以在不断地实践中将化学化工工艺应用到石油化工中,使其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对于煤铁冶炼而言,着重表现在钢铁锻炼中其分子密度的加大和产品表面抗腐蚀与抗氧化的作用。在这一过程,需要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的改进,例如,在钢铁的锻炼中,增加氧化量的比重,使其钢铁的碳化的硬度达到一个适度的范围。对于化学化工工艺应用技术改进,在工业原料的提取中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直接的影响其产品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
2.2绿色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改进
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直接的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所以对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更多的要求是改进生产过程,努力的将化工产业发展为无害化的绿色工业。在这里突出的一点是,生产技术中催化剂制备的绿色化与新型催化技术的改进与使用。这是由于催化剂不仅可以改变化学变化中的热力变化,同时还会在催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范围内的物质变化。在当今的化工生产中,催化剂的应用又十分的普遍,所以绿色无公害的制剂就非常的重要。同时将催化剂回收或者充分的利用也是化学化工技术应用对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在现行的化学化工技术应用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之中。
结语
对于我国而言,化学化工产业关系到我国重工业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在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方面依旧存在着漏洞。在其化工业,以及国防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中都需要技术的革新,努力的将重工业产品的质量提升上去,从而更好的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工业化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我国的化工产业打造成为绿色环保型产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化学化工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先进的水平,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化学化工技术,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林陵,李卫星,陈日志,范益群,刘晓勤.基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工工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11(20):56-58.
[2]纪红兵,佘远斌.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化工进展,2007,01(13):02-10.
[3]侯华梁.化学化工材料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9(2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