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财务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8 11: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项目财务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跟踪审计;资金链;传统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34
从笔者近年参与政策跟踪审计的情况看,虽然审计中也有大量类似于传统审计项目(如针对专项资金、存量资金的财政审计,针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审计)的内容,但审计的关注对象、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均有一定差异。政策跟踪审计聚焦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落实情况,这一特质决定了它比传统审计项目更注重审计监督的“现实价值”,也就是通过审计助推政策措施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是实施好政策跟踪审计,最大限度转化审计成果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论点,兹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之。
1 从资金流向看,跟踪审计应关注到资金链的最后一环 政策跟踪审计经常会关注重点专项资金,但是不同于财政“同级审”中只需摸清本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率,跟踪审计应深入“最后一公里”,监督资金是否落实到具体生产单位,必要时还应作延伸调查,寻找未能及时到位的原因,促进问题解决。如果说“同级审”关注的是本级财政管理的“平面”,那么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色就在于聚焦财政资金从上到下流动的“线条”,这同样是政策跟踪审计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整掌握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地级审计机关通常需对市、县两级财政进行审计,省级以上审计机关则更多。然而这一层层深入的审计实属必要,有时尽管本级财政拨付率看似理想,但资金可能沉淀在下级财政。只有把各级财政的情况贯穿起来看,才能最终发现问题所在;同时,还会发现一系列“差异”的存在,体现在各专项资金执行率的差异、各地财政机关执行率的差异,等等,从此差异出发,经过分析研判,必将有助于问题的“水落石出”。
基于这一思想,笔者在近年的审计中曾关注某省级民生类专项资金,发现该资金两年的实际项目到位率还不到05%,解读这一例外情况背后的“故事”正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天职。经过了解发现:由于项目建设的主节点之一面临规划搬迁,牵涉的几家职能部门因协调不够顺畅,导致项目方案未能及时审定,形成项目资金长期沉淀。审计报告中不仅反映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也反映了背后症结,最终促使政府召集各方在数周内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打通了“瓶颈”。上述案例不仅说明了追踪资金流向的作用,也提醒审计人员留意“表里之别”,政策跟踪审计不能满足于面上情况的说明,还应摸清幕后的问题与症结,下文对此将作进一步的阐释。
2 从实际效用看,跟踪审计应发挥对重点项目的能动作用21 以建设项目审计为例
政策跟踪审计重在推进政策落地生根,前述专项资金一例已能管窥一二,兹再从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之。政策跟踪审计中也时常涉及建设项目(主要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但与普通的投资审计不同,其首要关注对象不在工程造价,甚至也不在建设程序的合规性,而在于寻找制约工程顺利建设的因素,力促项目按序时进度建设,这才是“稳增长”宗旨的体现。为了查找出这些“掣肘因素”,审计中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譬如,从工程进度滞后的现象入手,先摸清拆迁和施工中的“瓶颈”环节;进而关注建设资金是否按合同如期到位,并关注已到位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再追溯到合同签订环节,查明是否存在约束不严密之处;等等。
例如,笔者曾在近年的政策跟踪审计中关注某重点交通工程。审计进点前,笔者就已了解到该工程因资金短缺,进度趋于停滞,而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仅反映这些面上情况,没有深挖背后症结,从而难以发挥能动作用。跟踪审计的任务在于摸清背后的“故事”,基于此认识,审计经过“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些重要情况:一是项目融资情况不理想,并圈定了相关的责任单位;二是存在拆迁“钉子户”;三是地处山区的标段施工附加手续较多,未能及时办理;等等。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审计报告中的数字,这些关键信息更足以引起地方首长的重视并带来一系列后续反应:在审计蟾娉鼍吆蟮娜个月内,项目新完成投资额相当于此前两年的338%,这一成果堪称审计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
22 以存量资金审计为例
除了上述的建设项目审计,兹再从存量资金的案例说明审计的“能动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那么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能否按照此规定对所有超过年限的存量资金都判定为问题,要求收回统筹使用呢?这是审计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跟踪审计聚焦项目的实际效用,因此它是一种实质重于形式的、具有“弹性”的审计,在法规的引用和问题的定性上也应做到“有经有权”:审计一方面要使广大群众理解自己在审计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使得审计期望差达到最小,群众满意度达到最高。当审计期望差为零时,这时候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大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审计人员就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顺应国家的民本思想和在农村的政策,把这种满意度转换到以具体的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尽可能实现审计工作在农村赢得群众的最大满意度。
32 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
当前,从村级财务审计的性质来看,村级财务审计并不属于三大审计类型。有人提出农村审计是“三不像”,是第四种审计类型。这就意味着适合三大审计类型的职业标准是否也适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问题。如果将村级财务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筑放入整个社会系统来加以考虑的话,广大农村地区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这种衡量标准也是适合农村一般情况的。这样,审计职业标准就成为判断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最直接、最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依据,考虑到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这些标准在农村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加以完善。
33 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
这里所讲的法规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的总称。具有强制性,要求公民必须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如果违反了这种最低行为标准,将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受到惩罚。审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行为,也必须由法规制度来加以规范。法规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个人的行为就必须接受法规制度的约束。村级财务审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有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才能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其审计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制度,审计机构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程序合法、结论合法、处理合法,只有这样村级财务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因此,法规制度也为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评判提供了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1):27.
[2]孟祥霞,李成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机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J].会计之友,2008(11).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审计;实效性;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能否正常地运转和发展发挥着聚到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其总结为三方面:
(一)资金管理
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转至关重要,如果将企业比喻为人体,那么资金就成为了人体中十分重要的血液。资金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周转的基础,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做好资金的管理。资金的合理利用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二)成本控制
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员工工资等都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润,企业利润中成本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地制定管理办法,控制不合理支出,其中包括产品的成本、职工薪酬、培训费用等,从而节省生产成本。
(三)管理监督
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企业各项制度得以落实、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做好财务监督管理能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方向的正确性。企业通过利用监督体系能够通过投入较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企业资金。
二、工程财务审计常用方法
(一)全面审计法全面审计,指的是以国家、行业相关的规定为基础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编制进行预算计算和编制,然后审查全部项目的工作过程。工程量的计算和审查类似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都要先全面对工程量进行计算,然后一一对比本人计算和审核对象的工程量是否已一直,与此同时要对审核对象单价进行估计和定额确定。
(二)分组计算审计法应用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审核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主要方法是先将需要审核的项目分类整理为一组,然后对某个分项的工作量进行计算审查,因为每组工程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故一次可以判断其他分项计算是否准确,这种审计方法大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三)筛选审计法不同建设项目的均有自身独到特点,不过关于每个分项造价、工程量都大同小异,为此可以汇集工程数据,整理分析,筛选基本值作为建筑标准计算。
(四)分析对比审计法此方法主要用于有着类似工程的项目,造价相类似的工程。此方法需要以实际工程特点条件为基础确定是否适用。在审计中,第一,如果有相同的施工图,但是现场条件和基础如果不同的话可以采用对比审计法审计基础以上内容,可以分别采用审计法计算相应审计内容。第二,如果建筑面积不同但设计相同那么可以采用对比审计法审计两个工程量以相同的部分,对比审查每平米建筑面积以及各个分项工程之间的造价。第三,如果设计图纸存在差异但是拟审工程量和已审工程量有相同之处那么可以采用对比审计法审计相同部分工程量,根据图纸或者签证采用对比方式进行计算。
三、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审计实效性的方法
(一)建立建筑材料价格的电子档案
由于建筑材料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材料都没有公开其价格,再预决算审计中也就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建筑材料价格的控制,公开建筑材料的价格,让建筑材料信息能够被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审计部门了解,从而参考信息价格确定预决算审计中材料价格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在材料采购中,需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和供货商协调好材料的采购价格、调试和保养要求,采购人员需要对建筑材料和相关的机械设备、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套用定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价格做好审查。
(二)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审计制度
要想完善财务审计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制度;其次,完善施工企业财务审计部门,为财务审计提供独立的空间,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最后,要依据施工企业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构建出科学的审计报告方案及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使得年报审计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审计报告的监管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财务审计部门,对工程施工的成本进行预测、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控制目标,从而提高财务审计的准确性。
(三)构建高效的信息化审计监控体系
在财务审计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每次财务审计的结果在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上,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查审计的结果,如果发现与本部门具体情况不相符,要及时反馈给财务审计部门,以便让财务审计部门调查是哪里出现错误,有助提高财务审计准确性。同时还可引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目前很多施工企业为提升企业的财务审计质量,引入了基于ERP企业管理系统的财务审计信息平台,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成本核算、财务监督、绩效考核等各个财务环节,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调取与管理,使审计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审计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施工企业在现代建设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的管理,只有做好财务控制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财务审计能够优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应当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材料价格电子档案,制定标准化的审计制度,加强监控。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财参考文献:
[1]尹军.建筑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关键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6):191-192.
[2]谢鑫.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6.
[3]彭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16(02):83.
篇3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跟踪审计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审计监督模式,因此当前缺乏匹配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并且也没有充足的审计依据和明确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停滞不前。尤其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和做法。跟踪审计内容、程序、审计报告等均不够规范,致使跟踪审计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制约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常常陷入被动的状态,达不到预期的审计质量要求,给审计风险带来了可能。
2.单位存在认识偏差,审计环境不佳
当前,跟踪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中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由于跟踪审计实际牵涉了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不仅项目施工单位多,再加上审计宣传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审计措施,相关部门忽视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将跟踪审计与跟踪监视混为一谈,认为跟踪审计的任务是控制施工部门的付款,所以相关部门会刻意逃避一些核心环节的审计监督;再加上现代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对跟踪审计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大了跟踪审计的运行难度。
3.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风险加大
跟踪审计涉及领域较广,责任繁重,要求严格,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跟踪审计的要求。此外,由于跟踪审计的服务对象多是施工企业,而这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需求,通常采用一些偷工减料的、高估冒算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样审计人员工作中就会遭遇各类障碍与压力。再加上审计内部复核人员对工程技术审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透彻,审计质量控制也潜在严重的风险。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措施
1.构建完善的项目跟踪审计法规制度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奠定跟踪审计,为跟踪审计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才能保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全面开展,从而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当前,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跟踪审计监督办法》等标准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跟踪审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充分认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部门应大力推广与宣传跟踪审计工作,提高建设单位对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接受审计监督,营造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还要加强执法,树立正确的审计形象,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监督,以形成监督合力,督促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的管理,构建相关的制度,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权限,齐抓共管,提高各部门的认识程度,从而共同努力完成审计工作。
3.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加强培训
为了确保审计人员数量达到审计任务要求,应加快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优化审计机构,理顺体制,设置完善的投资审计机构,公开招聘专业的审计人员,落实投资审计的优惠政策,全面发挥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投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审计人员参与相关资质与职称考试,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财务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争做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
4.将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
工程与财务之间属于彼此验证的关系,工程中存在的可疑问题,以财务审计为切入点,通过财务支出得到证实,若工程财务中存在可疑问题,也可从工程造价中得到证实。所以将工程造价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对投资全面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反映了投资审计的重点,这是投资审计分析由定性转向定量为主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注重一个方面,未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那么就会给投资审计带来巨大的局限。所以必须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5.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
跟踪审计主要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实际上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结合具体的动态信息明确所要审计的环节与事项。加强跟踪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审计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款项支付情况等环节。实际中,审计组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项目时,应严格要求建设管理单位提供详细的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信息、资金款项支付情况,以及核心变更事项等。审计组应将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和关键环节事项审计有机结合,从而科学控制工程造价。
篇4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境内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秩序,根据原国家计委计建设[]121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办发[]151号、陕政办发[]22号;市发改委宝市发改投发[]197号、宝市发改投发[]788号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政府投资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是指利用下列资金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管理的专项建设资金;政府融资以及利用国债的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转赠;转让、出售、拍卖国家资产及其经营权所得的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灾后重建资金;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政府性资金。
政府投资分为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和投资补助、转贷、贷款贴息等方式。
第三条验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程序,是对建设项目决策、立项、设计、建设直至交付使用等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的全面评估,对总结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后续项目的决策、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积累经验具有十公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条项目未通过竣工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二、验收依据
第五条项目验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包括概算调整)及其批复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各种文件。
2、规划、土地、消防、节能等批复文件或审核文件。
3、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招投标文件及其合同。
4、现行工程技术规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设备技术说明书等。
三、竣工验收条件
第六条投资100万元以下的项目(简称小型项目)
1、已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并能够正常投入使用。
2、工程建设资金全部到位,除质量保证金外已全部拨付相关单位。
3、初步验收通过,工程质量认定为合格,并经质量监督部门登记备案。
4、各项财务、物资以及债务的清理工作已完成,审计部门出具了工程决算审计报告。
5、工程财务资料齐全,项目建设单位已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完成财务决算。
6、工程已经试运行,且运行正常。
第七条投资100万元到1000万元(含)的项目(简称中型项目)
1、已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并能够正常投入使用。
2、工程建设资金全部到位,除质量保证金外已全部拨付相关单位。
3、初步验收通过,工程质量认定为合格,并经质量监督部门登记备案。且资料齐全、竣工图编制完成,档案整理符合有关规定。
4、各项财务、物资以及债务的清理工作已完成,审计部门出具了工程决算审计报告。
5、工程财务资料齐全,项目建设单位已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完成财务决算。
6、环保、消防、节能、安全、抗震设施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已同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7、工程已经试运行,且运行正常。
第八条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简称大型项目)
1、已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并能够正常投入使用。
2、工程建设资金全部到位,除质量保证金外已全部拨付相关单位。
3、初步验收通过,工程质量认定为合格,并经质量监督部门登记备案。且资料齐全、竣工图编制完成,档案整理符合有关规定。
4、各项财务、物资以及债务的清理工作已完成,审计部门出具了工程决算审计报告。
5、工程财务资料齐全,项目建设单位已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完成财务决算。
6、环保、消防、节能、安全、抗震设施等符合国家有关专项验收规定,并已办理相关手续。
7、建设项目新征用地已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
8、试运行各项指标正常。
9、编制完成以下报告:建设单位关于工程竣工验收综合报告;设计单位关于工程设计情况的报告;施工单位关于工程施工情况的报告;监理单位关于工程监理情况的报告;试运行情况的报告;初步验收工作报告。
第九条基本符合竣工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仅有零星土建工程和少数非主要设备未按规定的内容建成,但不影响使用或投产的,也可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条项目全部完工,但办理竣工验收确有困难的,经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可适当延长期限,但不得超过一年。
四、验收程序
第十一条项目验收分为初步验收、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
1、初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运行等单位参加。建设单位应在初步验收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申请,对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施工及设备安装质量等进行检查和评定。初步验收结束后,建设单位须总结、形成初步验收报告。
2、专项验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要向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档案管理、节能、抗震等部门申请专项验收,并在整个项目竣工验收前完成。
(1)环境保护验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落实“三同时”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环境保护验收由环保局负责。
(2)消防验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消防设施安全可靠、落实各项消防措施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消防验收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
(3)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验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在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三同时”的基础上提出来验收申请。安全生产、劳动保护验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4)档案验收: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档案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归档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档案验收由档案局负责。
3、竣工验收:初步验收和专项验收结束后,建设单位对初步验收和专项验收中的问题整改到位后应及时向县投资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按以下程序进行:
(1)建设单位根据县监察局《关于加强全县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备案和项目竣工验收管理的通知》要求,提供所需资料和表格报县监察局审查备案。
(2)建设单位向竣工验收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填写竣工验收申请表,同时提交竣工资料供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核。竣工资料包括县监察局审查意见、项目立项、初设、招投标审批文件、招投标资料、勘察、施工、监理、建设工作总结、财务审计报告、初验及专项验收情况、结论等。
(3)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核竣工资料,在5个工作日之内做出决定,并在做出同意竣工验收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同各有关单位协商确定具体竣工验收时间并通知建设单位。
(4)进行竣工验收。
4、固定资产移交:在竣工验收通过后进行。小型项目的固定资产移交在竣工验收当日进行,中型项目在验收通过后7日内进行,大型项目在验收通过后15日内进行。
第十二条小型项目的验收程序可简化为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中型项目可简化为初步验收、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各专项验收同竣工验收合并进行,并在竣工验收鉴定中明确各行业验收意见(为了确保项目顺利验收通过,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行业验收的要求准备相关资料)。大型项目按照竣工验收程序严格进行。
第十三条设备发放、资金补助等建设内容单一的项目的竣工验收形式由建设单位与县发展和改革局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小型项目原则上可按行业打捆组织验收,中型项目经投资主管部门同意后也可打捆组织验收。
五、竣工验收组织
第十五条项目竣工验收实行“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组织县境内政府投资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第十六条项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是被验收单位,配合竣工验收工作。
第十七条竣工验收委员会组成:竣工验收应组成竣工验收委员会。竣工验收委员会主任由县发展和改革局领导担任,成员由主管部门、县监察、财政、建设、审计、环保、国土资源、消防、质监、抗震、档案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必要时可邀请上级发展和改革委、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参加。
第十八条竣工验收委员会职责:
1、听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竣工验收情况报告;
2、听取质量监督部门的质量监督情况介绍;
3、听取主管部门初步验收工作报告;
4、检查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全面检查项目建设管理、设计质量、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质量以及环保、消防、安全、节能、抗震、档案等,并做出评价;
5、审议项目竣工决算,对投资使用效果做出评价;
6、研究遗留问题处理意见,总结建设经验;
7、起草、讨论并通过竣工验收鉴定书。
六、验收结论
第十九条竣工验收鉴定书是验收会议的主要成果。竣工验收鉴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建设概况:包括项目批准机关及文号,批准的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承担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开工日期,项目完成情况及投入试运行日期等。
2、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评定意见。根据质量监督单位实测实查的情况与结论及现场验收情况,分别对勘察、设计、施工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做出评定结论。
3、环保、安全、消防、节能、抗震、档案等验收结论。
4、试生产、试运行考核结论。根据试生产或使用的考核资料和验收会议现场验收情况,对其能否按照批准的生产规模正常使用做出结论。
5、竣工决算。根据竣工审计结论和现场验收,对批准的投资、实际完成投资进行分析对比,对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核销投资、在建工程投资做出审核结论。
6、遗留问题及处理意见。对验收后继续完成或完善的工程及其他有关情况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
7、总结讨论意见,对是否同意验收、正式办理移交手续,以及正式移交时间做出结论。
8、竣工验收委员会签字。由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上签字。
七、附则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整改到位前一律不予竣工验收。
1、擅自调整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的,须报原审批机关调整后再组织进行竣工验收。
2、凡审计后的决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10%以上的,须报原审批机关调整概算后方可进行竣工验收。
3、审批环节不到位、资料不齐、财务不清、债务未清理的不验收。
篇5
(一)跟踪审计环境有待优化
跟踪审计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决定了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范围大、周期长、环节多、环境复杂。尽管许多高校已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但建设项目众多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尚未合理界定,高校决策层、基建、财务、审计、监察、资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建设管理者往往把建设管理部门的造价控制职能与审计部门的造价咨询和评价职能混为一谈,把造价管理的职责理解成审计的职责,认为跟踪审计是建设管理部门下面的造价控制组。高校校长经常把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施工时把工期放在首位,在规定时间内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这样往往会导致工程时间紧、设计粗糙。校长最关心的是校舍是否安全、学生能否按时入住,而对建设项目的造价并不是很关注。施工单位往往会抓住学校这个弱点,在施工中频繁变更,漫天要价。由于跟踪审计的介入,限制了签署联系单的自由度,增加了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若因变更价格谈不拢,施工单位便以停工要挟,认为是跟踪审计影响了工程进度,矛盾便集中于内部审计部门,给跟踪审计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二)跟踪审计力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审计队伍建设,但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一是审计力量的不足制约着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建设项目投资大,跟踪审计任务繁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方面受到制约,部分高校还采用纪监审合署办公的形式设立内审机构,没有专职审计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跟踪审计要求不适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受传统结算审计思维的影响严重,知识结构以会计为主,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据调查显示,浙江高校内审人员中74.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审计师类、经济师类等,45.5%的专业类型为会计师类,而工程师类内审人员只有4.8%,从事基建工程审计和修缮工程审计的内审人员严重缺乏。[2]三是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尚需加强。目前,许多高校由于自身审计人员少,大多数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社会审计机构选用、质量评估等具体管理办法,也没有精力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构建的意义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及由其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高校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和评价。[3]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提升绩效和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有利于规范管理高校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控制环节多、计价次数多、处理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难以适应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要求。全过程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控制,能及时发现、纠正建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向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持续地反馈审计意见或建议,促进建设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2.有利于提升绩效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对高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的跟踪审计以及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延伸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写入不合理条款而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工程变更签证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材料设备价格的合理性、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进行审计,为后期的审计结算确认签证,并将问题和矛盾提前解决,避免事后相互扯皮。3.有利于预防腐败造成高校基建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监督,决策、管理、监督三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建设过程,通过对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对权力形成制约,促使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一开始就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预防舞弊案件的发生,使审计由“秋后算账”转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控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高校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我国部分高校跟踪审计工作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分为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等五个审计阶段。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在每个审计阶段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4],有助于审计人员选准介入时机,把握审计重点和难点。1.投资立项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决策程序。审查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建设方案是否在多方案比较、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经有效批复。(2)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功能是否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投资规模是否适度。(3)审查投资估算。审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投资计划是否得当。2.勘察设计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审查勘察设计等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完整、准确,是否符合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程序及合同签订是否客观、公正、严密。(2)审查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通过招投标方式征集;设计方案的论证,是否贯彻了优化设计和限额设计的原则;是否组织有关权威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3)审查概(预)算编制。审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按程序进行评审,编制方法是否合适;概(预)算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有无漏项或增项;编制原则和计价依据是否现行适用;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是否符合,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是否符合。3.施工准备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施工、监理、代建等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要求;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严密,其中的暂定价、指定价等的确定依据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法合规,评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2)审查合同。审查合同是否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合同文本;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限制性条件;合同条款表达是否清楚。(3)审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制说明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清楚,是否有漏项、重项;招标控制价编制的依据、内容、取费标准和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合理。4.施工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隐蔽工程。审查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如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程序和手续等;隐蔽工程验收是否由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人员共同到现场验收、签证,否则不予承认;隐蔽工程记录的内容是否详细,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反映是否全面。(2)审查主要材料及设备。审查材料招投标情况,建设管理部门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公开招标,对于不需招标的其定价方式是否与审计组共同确定;材料、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价格确定是否合理;在材料、设备进场使用或安装前,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对品牌、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进行确认。(3)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查所报进度是否与实际工程进度及实物工程量相符;进度款计量计价方式及支付办法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虚报的现象,工程预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扣回等。(4)审查工程变更和签证。审查工程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要严格控制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变更、签证的手续是否完备;签证内容、签证材料价格是否真实;签证是否及时,事后补签不予承认;是否符合签证批准权限;签证计量计价方式是否与合同有关条款相符。(5)审查索赔费用。审查索赔证据是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确实存在,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索赔证据的提出及取得是否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率;索赔的工程量计算、套价、取费和工期是否合理。5.竣工验收阶段关键控制点(1)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竣工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工程造价结算方式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是否一致,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竣工项目的单价计量、定额套用、相关规费和税金的计价标准是否准确、合理。(2)审查竣工财务决算。审查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依据和编制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数据填报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批复的概(预)算投资是否相符;建设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来往帐隐瞒、转移、挪用结余资金的行为,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理;交付的资产是否符合交付条件,核算是否准确;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是否超概算。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的运行程序
根据上述审计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审计工作的常规程序[5],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运行程序可划分为三个步骤。1.审计准备(1)确定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依据学校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及相关规定,综合单项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立项,并确定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并报学校批准。(2)成立审计组。根据学校批准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高校审计部门完成社会审计机构的选聘、委托和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成立由社会审计机构和高校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的审计组。2.审计实施(1)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根据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实施。(2)下达审计通知书。向高校建设管理部门下达全过程跟踪审计立项通知书和实施细则,明确告知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具体送审要求以及相应的审计时效承诺等事项。(3)送交送审资料。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列为关键控制点的业务活动,建设管理部门应对送审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审计时效承诺,提前送交送审资料。(4)出具审计意见书。收到建设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活动的送审资料后,审计组按照规定的审计时效承诺,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5)反馈意见落实情况。送审业务活动审计完成后,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将相关业务资料以及审计意见的采纳与落实情况,以书面的形式报审计组备案。(6)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审计组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后,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7)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结算送审资料,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8)开展财务决算审计。在财务部门提交完整有效的竣工财务决算送审资料后,审计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3.审计终结(1)出具造价审计意见书。高校审计部门出具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意见书,用于工程款项的尾款结算和审计费用的结算。(2)出具最终审计报告。高校审计部门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如实反映跟踪审计过程中已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尚未整改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归档审计资料。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完成后,审计组对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审计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归档。
三、提升运行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基础
为了使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项目,应建立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1.建立健全校内跟踪审计规章制度高校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围绕高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在校级层面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如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界定高校审计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主要内容及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管理工作流程,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建设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变更联系单管理办法、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具体制度,与跟踪审计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使审计目标与建设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和谐进行。2.建立和完善委托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当前,高校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基本上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或聘请社会审计人员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委托社会审计的相关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审计部门要细化对社会审计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制定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计组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委托社会审计的合同签订、过程监督、报告核实、质量评价等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以确保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如制定审计组岗位职责制度、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汇报制度、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跟踪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审计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二)夯实跟踪审计队伍,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关键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由高校审计部门完成,也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完成,但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造价审计、财务审计及法律、经济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加强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高校要为在职内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内审人员要勤下工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咨询、协调沟通等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实战经验;要经常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审计机构之间开展横向审计业务交流,为内审人员提供学习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的平台。2.适当引进具有实际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3.聘请社会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社会信誉良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不仅可以减轻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为此,在开展社会审计机构的招标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信誉、审计业绩和质量、审计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考核,选择更优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另外,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专业倾向性,在不同的审计领域其实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技能匹配原则,选择与跟踪审计内容匹配的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与审计任务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审计人员,从而提升审计效果,保证审计质量。
(三)控制委托审计过程,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保障
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委托审计已成为高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频繁互动,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者的定位,侵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一旦越位,全过程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不复存在。因此,要强化对委托跟踪审计过程的监督、检查与控制。1.做好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把关做好建设项目的委托跟踪审计,除了受托社会审计机构按合同履行职责外,高校审计部门还必须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直接把关,如工程量清单审核、招标控制价编制、合同审核、隐蔽工程签证、工程量变更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工程进度款审签、竣工结算审计等关键环节。2.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的复核、检查高校审计部门要组织审计组进行定期汇报,讨论、询问有关问题,促进审计的深化和补漏;对审计内容相同的项目,要组织审计组集中对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差异,促进平衡。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考评及社会审计机构的聘用、报酬挂钩。3.明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事前议事机制,使审计人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代替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避免口头答复的做法,对需要回答的问题,要通过议事机制来妥善处理。4.提高委托跟踪审计的时间效率高校建设项目有工期要求,每个环节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先于或同步于项目建设的进度,才能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控制风险。跟踪审计要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服务,而不是影响工程进度。
(四)科学评价审计成果,是提升模式运行效果的动力
篇6
关键词:风向导向 高校 审计流程 优化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出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有内部审计的内涵本质,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帮助高校完善治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来协助组织降低组织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内部审计流程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梳理,笔者发现高校都有基本的内部审计流程体系,制定的内部审计流程主要集中在工程审计流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和财务审计流程等方面。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流程。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发出项目的审计通知书,接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提供的审计所需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流程。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访谈和分析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计评价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流程。审计组汇总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意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查核实,有必要修改审计报告,并报内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将审核后的审计报告报分管校领导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
4.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流程。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对整改报告中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出具后续审计报告,项目归档。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问题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准备阶段。首先,高校内部审计的年度审计计划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省教育厅内部审计部门的部署,立项很被动,缺乏风险意识,而且审计项目多以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为主,较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较为前沿的审计内容。其次,疲于应付审前调查,未考虑风险因素,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没有针对性,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内部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的不具可行性。现阶段,少部分高校将审计工作狭隘地定义为查账,这种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2.审计实施阶段。首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审计流程,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此外,有的高校直接套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流程,没有针对性,不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工作,在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从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等方面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和发挥作用的层次不高。最后,笔者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不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报告阶段。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等多种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报告浮于表面,仍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层面上。内部审计部门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提及的较少,因此就不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挖掘。
4.后续审计阶段。首先,经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较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结束,导致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落实,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其次,高校后续审计未有效地发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咨询功能,因此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优化对策――基于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要求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
(一)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立项以风险导向为基础。高校的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情况选择当年要实施的审计项目。变被动立项为主动立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立项,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优先投入审计资源,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立项要有前瞻性,使得审计项目能够解决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其次,高校要做好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详细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在项目审计计划与方案中,对于有可能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并重点投入审计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在该阶段,审计组要进行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应越广。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可信赖程度低,审计组就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这样才能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其次,高校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同时为审计检查和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是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核心阶段,因此要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对该阶段进行优化。首先,内部审计要实现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管理、增加价值的功能,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就高校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情况,管理体制的健全及效率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样被审计单位才能采纳审计建议,优化管理机制。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研究思考管理建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改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是确认内部审计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后续审计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系统。高校的内审部门应重视后续审计工作,认识后续审计阶段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后续审计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这样能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实施后续审计应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审计技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后续审计时,内审人员应帮助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查找相关问题的原因,对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并推广应用。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持续帮助高校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王小林.审计流程优化研究――基于BPI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27).
2.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篇7
一、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
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实际上是对政府机构、项目管理审计和效果审计的总称。1981年美国总署在颁布实施的“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及职能的审计标准”中将管理审计定义为是确定:a一个单位是否是以、有效的方式管理和利用其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及地产资源);b造成不经济或无效管理的原因;c一个单位是否执行了有关经济和有效的法规。将效果审计定义为:效果审计决定期望的结果或利润是否能实现,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是否能达到,被审单位是否考虑了其他以更低成本实现期望结果的选择。换句话说,效果审计是对公共部门真正的绩效进行衡量,也就是说对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是否能实现其目标进行评价。
二、开展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度的改革,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热情不断高涨,公众不仅要求政府机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还关注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耗费的财务和经济方面的资源以及提供的服务产生的效果。因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难以满足公众要求,且政府机构、项目绩效现状离公众要求又有很大差距,只有尽早实行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促使政府机构尽全力提高行政绩效。
(一)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只检查政府机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和确定是否符合、规定。审计人员因为审计范围和审计手段的限制无法弄清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所耗费的财务和经济方面的资源以及提供的服务产生的效果。如对政府部门的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运用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只能反映政府交通部门的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反映政府交通部门可能在设计与建设化高速公路中精心利用资源,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难反映建成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是否必要或位置是否得当,总之无法反映这一公路建设项目的绩效。因此,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构、项目的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财务控制,确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机构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政府机构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机构的审计应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二)政府机构、项目绩效现状要求尽早实行绩效审计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后,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了较大提高,政府机构履行职能的效果也很明显。但是,这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政府机构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部分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管理工作不到位,损失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以原人民银行近年来履行监管职责绩效现状为例子,就不难看出开展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原人民银行为更好地履行金融监管职责出台了多项举措,从引进巴塞尔协议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规定,到《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都体现了监管当局以一整套指标体系来衡量金融运行质量和自身监管绩效的努力。但是,人民银行近年来金融监管绩效不高的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一是金融监管难以保证金融机构安全运行。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仍在高位徘徊,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时有发生,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低下,抗风险能力微弱。二是人民银行近年来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未能形成合力。大区分行成立后,市县两级支行虽然也建立了各自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一整套统一有序的、组织高效监管信息系统和监管指挥系统,大监管未能形成合力。三是金融监管各环节缺乏统一性,了整体监管绩效的发挥。市县两级支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科室分散,多头监管。金管、农金、内审、货币调统、会计、国库等职能部门分担着交叉的监管职责,各部门都要按上级对口部门的安排开展检查工作,由于缺乏沟通与统筹使得重复检查,多部门同时检查的现象经常发生,既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又影响了整体监管绩效,还加重了被监管单位的应酬负担。四是监管组织机构所获取的信息质量不高限制了监管绩效。如部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提供给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和账表数据可信度不高,监管当局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无法进行。
金融机构安全运行指标受金融监管这一变量影响最大,监管当局效率低下,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资源损失浪费的现象,都会严重威胁金融机构安全运行,诱发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国家政治危机。因此,正确分析监管当局监管绩效,堵塞监管漏洞,对于提高监管当局监管质量,提高监管当局监管能力,化解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非常重要,这样做也迫使监管当局难以寻找其他客观理由逃避监管责任。
(三)绩效审计的作用
绩效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中脱颖出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年来运用绩效审计促进了政府机构加强管理,尽全力提高其行政绩效。通过绩效审计政府机构管理工作明显得到加强,绩效审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督促政府机构以更低成本实现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政府机构法定职责是权力机关制定的,也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政府机构履行法定职责要紧紧围绕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开展工作,通过绩效审计检查政府机构履行法定职责的绩效,就会让在其位不谋其政者和利用职权谋其私利者无法向人民群众交待,也让政府机构中的滥竽充数者无立身之地。
二是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益。绩效审计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效益水平,评价和整体管理效益的因素,找出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益的途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帮助政府机构不断改进工作,挖掘潜力,从而提高其整体管理效益。
三是为准确确定政府机构管理者业绩提供依据。国家资源的使用者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保证管理活动真实、合法,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用国家资源产生最大效益,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履行法定职责。开展政府机构绩效审计确定资源管理者所实现的效益水平,通过检查挤掉部分政府机构浮夸绩效的水分,革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习,为选贤任能制造公平、客观的环境。
三、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的
由于绩效审计的敏感性和影响力,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报告的有关责任就更大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选用的审计方法能够直接搜集、分析和说明手头的数据。可供审计人员选用的审计方法有:采访和调查,基本数据搜集、分析,非统计抽样和交易检查,组织和系统分析及各种形式的统计抽样和分析方法。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一)根据绩效审计的特点,制定不同项目的审计方案
管理审计则集中于对政府机构在达到其行政目标时对人力、设备和财产等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审查。这种审计通常包括对政府机构的体制、程序及组织状况的考察。效果审计审查的是组织或项目的目标及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绩效审计的上述特点是不能用传统审计所通用的方法来完成的,而应根据每一项绩效审计的特点,相应制定不同项目的审计方案。
(二)把握着眼点:项目目标
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效果审计都要把握项目目标,这是绩效审计成功的关键。首先要确定被审计项目在设立时,法定授权部门所要实现的可衡量的目标。掌握项目目标,就可确定哪些绩效衡量标准。法定目标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确定,包括确定项目的法规文件,法规文件的形成过程以及执行这些法规文件的具体规定。有时法定文件中关于项目的目标不一定描述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不得不从其他文件中去寻找法定目标。管理被审计项目的单位也是审计人员了解法定目标的重要信息来源。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年报、预算也都有助于了解项目的法定目标。其次是审计人员必须清楚被审计单位可在制定其工作程序和目标时误解或忽视了法定目标,这就可能导致实现了单位目标,而未实现真正的法定目标。
篇8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与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前在我国的显现尤为突出。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阻碍。对此,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主体诸如财政、环境、卫生、水保等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意识觉醒和有效配合,也需要具有独立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主体之外的审计部门的监督、鉴证和评价。全面、深入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既是审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审计署2009年9月4日制定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希望通过审计手段应对当前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两型社会”建设更强化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资源环境审计,国际上惯用的名称为环境审计,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为理论前提,突出对基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的审查验证,是集资源环境状况信息披露和资源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鉴证于一体的特殊目的审计。
对传统审计进行“绿化”,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纳入审计范围的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界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目前,西方各国审计理论界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探索方兴未艾,美国等20多个国家都在广泛推行资源环境会计的同时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首先从审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开始,之后逐步扩展到对环境建设项目、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审计。起步晚、运行时间短、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权威规范的操作准则和评价标准作指导,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致使目前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审计内容与方法方面亟待创新。
(一)审计监督面较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为尚未最大化。据审计署规划,从2009年起,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每年将至少开展一项资源审计和一项环境审计,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市、县级审计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项资源或环境审计。同时,逐步扩大资源环境审计领域,全面实现资源环境审计多元化。由此可见,政府审计机关对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的范围还很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二)审计内容基本上仍局限于资金财务。资源环境审计是继财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之后的又一个相对独特的审计门类。它需要环境工程师运用环境科学的技术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和作出评价。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要还是从保护环保、生态建设财政资金安全这一角度出发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人员还是审计师、会计师,停留在对项目、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层面上的监督评价,而从技术的角度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坏、污染程度,追根究源地进行工程技术的、权威性的监督评价还做得不够。
(三)审计方法沿袭传统的方法体系,影响审计报告质量。正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实践,仍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因此资源环境审计时仍较多地选择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二、环境资源审计内容与方法创新
(一)在常规审计中融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监督内容,使资源环境监督全面化。资源环境审计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对政策和制度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项目综合效益的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政府近中期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等内容。也只有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资源环境审计才能区别于其他审计,而不是披着资源环境外衣的传统审计。也就是说,应改变以前单一的财政资金审计监督习惯,把财政资金、资源环境放在同一位置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能源节约与财政节支是直接相关联的,节约资源、能源即是节约财政资金;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节约资源、能源比节约财政资金更为重要。要在常规审计项目中融入资源环境的评价内容,对被审计单位的水、电、燃油、工作用品耗用和废弃物排放等环境状况进行检查监督,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突破资金财务的传统定式,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强化技术性评价。资源环境审计集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需要相互融合。
国外典型的环境审计主要是就环境而环境的评价,显然更具环境审计的本质特征。鉴于我国政府对环境投入主体地位的特点,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资金财务评价与资源环境技术评价结合进行或是选择进行。对涉及政府财政投入和国外贷、援款支助的资源环境项目,不仅要对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的破坏、损失浪费程度和环境污染的各种因子进行技术性评价。如此,审计结果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要在广泛开展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大环境项目绩效审计、国际投资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等内容,以切实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档次和成效。
(三)创新资源环境审计分析方法,确保审计效果报告质量。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分析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虑到资源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在进行审计分析时应选择如下方法:1、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2、资产价值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灯绿色效益的计量;3、人力资本法。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4、恢复使用法。适应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5、防护费用法。适用于出现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的计量;6、调查评价法。适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7、决策和风险分析法。适用于跨年度预测成本和效果的评价分析;8、在线监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诸如耕地保护情况、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等。
(作者单位:1.石家庄学院;2.河北盐山中学)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在我国,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有成功的案例,跟踪审计受到社会公众的瞩目、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建设单位的欢迎。但实际开展跟踪审计的项目目前并不很多,跟传统的竣工后聘请社会中介咨询单位进行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传统的竣工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它不仅控制了工程造价,而且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这不仅解决了事后审计的“马后炮”问题,而且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有利于廉政建设。
一、传统的政府投资工程造价监管模式
1.政府无法实现有效监督传统的竣工结算审计,建设单位有权自行选择中介机构进行竣工结算的审计,而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是无法实现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目前的现实情况,还很难实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因此,结算审计基本上是一种事后审计,作为工程的投资者,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后一个知道“三超”结果的。
2.结算审计尺度不统一各个中介机构由于资质不同,组成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同,对定额的理解不同,造成了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中介结构所出具的工程造价的报告书不同。工程造价的审计与一般的财务审计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工程造价是审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妥协的结果,无法用一个绝对的数值来衡量审计结果的精确性。三方需要协商、需要妥协的地方越多,那么该审计结果的弹性就会越大。
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法规依据
根据《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三条“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为全过程跟踪审计提供了法规依据。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纷纷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实施办法也相继出台,全过程跟踪审计已成为趋势,为跟踪审计的项目选择划定了初步的范围。
三、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切入点的选择
跟踪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从开工时介入?根据我国目前现有的工程造价审计力量和现行的建设工程建设程序来看,一般有这样几个切入口,一种是在项目立项阶段,也就是在可行性报告批准以后;一种是项目的设计阶段,即从项目的初步设计开始;还有一种是项目招投标完成后,进入项目的实际施工阶段。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通常可划分为策划、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决算等阶段。“跟踪审计”的含义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住在建设工地,像监理工作一样,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实施监督,从有效性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无疑是最好的,但从审计绩效来看,鉴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本、降低审计效率,所以只有把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变全天候的跟踪为“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关键控制点一般放在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几个环节,对于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决策环节,一般认为跟踪审计投入的绩效并不可观。因此,目前操作性比较强的跟踪审计的切入点为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
四、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选择
1.设计环节
设计的方案形成及实施阶段是跟踪审计的重点之一。众所周知,在工程成本费用中,设计费只占工程造价的1%~3%,而其对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50%~70%。长期以来,我国的设计行业普遍存在重设计、轻经济的现象,设计人员在方案选择过程中,过多的注重方案的前瞻性和功能性,容易忽略方案的经济性比较;另一方面,对结构设计出于安全考虑,尽量取上限的安全系数,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项目的投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应结合专业知识,主动地分析设计的经济指标,向设计人员提出可行的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及时提出一些设计没有想到的或需明确的问题,以弥补设计图纸深度的不足,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在明确设计要求及功能要求后,跟踪审计人员应就控制工程造价提出自己的建议,具体包括:不同方案的造价对比表、建筑指标参数控制情况(例如:层高、檐高、跨度等影响工程类别的指标)、建材选择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其他可控费用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书面建议书,作为整个跟踪审计报告的一部分。
2.招投标环节
根据建设部第107号部令《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招标工程一般采用固定单价的合同形式,这就形成了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提供标的的分部分项工程综合单价的合理性界定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投标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的合理性界定。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拟定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企业定额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消耗定额以及市场价格,结合市场竞争情况,充分考虑风险,自主报价。也就是说投标人的投标依据是以企业定额为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消耗量定额为辅。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在招投标环节中,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存在,而不应作为标的的编制单位,只有让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机构存在,才有可能对中介机构以及投标单位提供的综合单价的合理性作出界定。合理的综合单价是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前提。在招投标过程中,作为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标的编制机构中该工程暂定费用的合理性考查,如一些项目措施费用,实际拟使用品牌的价格调查等。
3.施工环节
施工阶段是各造价咨询单位实施跟踪审计操作最多的一个阶段。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目前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都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形式。在实施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工程变更、隐蔽工程的工程量以及综合单价执行情况的审计。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图纸会审的参与、施工月报表的审核、相关材料的价格咨询、形象进度的取证(现场拍摄、丈量、记录等)、隐蔽资料的会签、变更方案、措施费用的审核、索赔及反索赔涉及费用的认定、月度跟踪审计报告的撰写等等,尤其是有关隐蔽工程的取证拍摄、签证会签及变更方案与措施费用的审核。一般来说,施工单位都是按图施工,质量控制及进度控制由监理、质检部门负责,而隐蔽工程由于其特殊性,在竣工结算时往往因做法、厚度等引起量价争议,所以在跟踪审计中进行适时取证、会签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措施费用也是可控的,施工方的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措施费用发生的必要性、合理性要严格加以审核,切不可根据施工单位投标报价时的暂估费用一概而论。#p#分页标题#e#
4.结算阶段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结算时应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即清单项目单价为固定单价,属不可调单价,工程量则可按实际完成量调整。因此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竣工结算阶段,造价跟踪审计人员的关键工作是核准和复算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如果工程量清单报价中的工程数量不包死,应尽可能按竣工图纸等资料重新计算工程量,而不仅仅是计算增减工程量,因为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如属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工程项目,均需由设计院、监理、建设方三方确认及审核,并按照标底的编制方法计算出该项目的单价,然后对比中标价与标底的下浮比例对该项目的单价进行下浮调整,确定项目的结算单价。
5.项目的后评价阶段
工程完工后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单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与控制工程造价有关的工作,那就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总结。其目的是通过对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的全部过程、环节的分析,总结在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各阶段的失误,找出引起各阶段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制定和修改一些管理措施,使建设方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工程的概算指标体系,通过一个个建设工程使之不断地完善,分析各阶段的失误,找出引起各阶段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制定和修改一些管理措施,使建设方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全面提高了工程的概算指标体系,而且也提高了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也使得造价控制工作有始有终。
篇10
论文摘 要:该文从提高医院基建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就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审计与基建资金筹措与管理、成本核算、工程造价、收入核算、账务处理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审计设计,为医院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审计思路和方法。
医院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对于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基建程序,维护医院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医院大都采用外部审计来保证审计的效果,但是基于内部审计外包中的审计合谋风险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可以通过全过程的参与基建项目,来评价和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搞好医院建设,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投资,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融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下面主要从评价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来谈如何作好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1.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
基建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医院基建财务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防范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定期对基建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和评价,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的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1不相容职务的混岗现象。其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的支付;竣工的决算与竣工的审计。
1.2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经办人对于越权审批的工程项目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1.3决策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单位是否有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的评审意见;单位是否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并有完整书面记录。
1.4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
1.5工程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
1.6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
2.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2.1审查建设资金的筹措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1.1在资金的筹措方面:包括审查资金的来源是否合规、完整、落实;审查筹资方式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益性;检查筹资数额的合理性、分析所筹资金的偿还能力。
2.1.2在资金的管理方面,首先是审查资金是否按照建设计划及时到位,是否与工程用款进度同步,有无超前融资闲置资金增加成本,有无产生缺口影响工程进展。第二审查资金的管理是否合规。查明有无转移、侵占、挪用资金或造成资金流失,有无银行开户过多,造成资金管理分散。
2.1.3审查资金的拨付。第一,开工预付款的支付:1.凭证是否齐全。支付申请书,履约保函、开工预付款保函,以及经监理签字的开工预付款支付证书;2.是否有工程部门的审核意见;3.财会人员对施工承包商申请支付的金额是否与招标文件核对,核定应付款金额,并报部门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在核定应支付金额时,若银行保证金额与合同规定的支付金额不一致时,超过合同规定金额的,按合同规定金额支付,不足合同规定金额的,按照开工预付款保函金额支付。财会人员付款、入账。第二,工程进度款支付。工程进度款是指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向承包商逐笔支付的款项。由工程部门、会计部门及监理部门共同保障实施,层层把关。1.凭证是否齐全。施工承包商提出支付申请,经监理部门审核的工程进度报表,包括申请支付理由、申请支付金额、工程进度报告等,同时要附上现场签证等相关证明材料;2.医院基建部门的审核意见;3.会计部门应根据技术负责人核定的已完工工程量及合同总价款、合同变更金额、累计已付款金额以及工程合同中的其他规定等,核定本次应付进度款金额;4.单位负责人签署支付意见,严格控制“超付”。第三,工程结算款支付:结算款是指工程竣工后,双方对工程总价进行结算所确认的工程款,对已付工程款与结算款的差额部分,建设单位应予支付。支付时应审核:是否有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工程结算的审计报告,单位主管领导是否按审计结果核定的最后结算额。
2.2审查建设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加强控制管理,堵塞漏洞。
2.2.1审查建设总成本归集与分配程序是否恰当与合规。查明成本核算范围是否与批准概算相符,列支的依据与手续是否合规;查明有无混淆成本项目界限,混淆与其他项目的成本界限,混淆各部分分项工程成本界限,混淆资本和收益性支出界限;查明有无虚增和虚减投资完成额,有无擅自挪用预备费用,有无虚增支出,账外设账。如进行票据事前审计,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状态;加强材料管理审计;搞好设备耗费审计。
2.2.2审查建安投资中工程款的支付、甲供料划转、价差结算与结算范围调整是否合规与合理。
2.2.3审查设备投资中货款及运杂费、采保费支付是否合规与合理、是否按设计要求。
2.2.4审查待摊投资与其他投资中建管费、培训费、征迁费、设计费、大件运输费等费用支出是否合规与合理。查明共同费用分摊是否合理、资本化时间与范围是否恰当,有无将各项非税收入挂账支用、不冲减相应的建设成本。审查勘察、设计、监理、征迁等工作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其收费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2.5审查其他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核算是否恰当、完整和合规。
审查流动债权是否真实和完整,有无隐瞒、转移或者挪用资金,形成呆账损失,对于大额或账龄较长流动债权,要抽样函证是否真实;审查流动债务是否真实完整,有无虚列债务,将资金挂账直接支用,抽样函证大额或账龄超长流动债务是否真实。
2.2.6审查财务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
2.3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减少支出,避免浪费。
2.3.1审计工程量。工程量是编制预算、决算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建设项目取费的基础。审计重点是注重设计要求,定期勘察现场,核对施工记录,审核虚报重报多计问题。如单层木门油漆工程量计算应该为洞口面积,而有的施工单位按照木门正反两面面积计算就错了,工程量大了两倍。所以实际勘察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开展工程定额使用审计。主要是审核定额套用是否符合现行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的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定额不相同做法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审计施工单位有无高套定额或重套定额的现象,定额换算是否合理准确,补充定额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如有的该套用修缮定额的却套用装饰定额或新建定额,有的该套用某一部分项目工程单价的却高套另一单价。
工程取费是否按照施工企业的性质,级别,建设项目的类别标准来确定。
2.3.3材料价格的审计,审计材料价格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际材料价格与预算定额发生价差进行调整。不仅应从资料、图纸、账目上进行审计,还应从施工现场、材料市场进行审核和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2.4审查基建净收入的清算。
审查基建净收入是否合规、完整和真实,有无隐瞒或转移收入,有无扩大其他基建开支范围;审查各项基建净收入留成、上缴、冲销或核销是否合规。
2.5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
2.5.1检查“工程物资”科目,有无盲目采购的情况,有无违规多付的情况,是否按合同的规定扣除了质量保证期间的保证金,对于完工后的剩余工程物资的盘赢、盘亏、报废、毁损等是否作了正确的财务处理。
2.5.2检查“在建工程”科目累计发生额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否包括了概算外的其他项目,据以付款的原始凭证是否进行了审批,是否合法,齐全;是否按合同进行付款;是否将不应属于在建工程的费用记入其中。
以上笔者对于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具体的阐述,但是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还应该从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工程方面的知识,参与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