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范文

时间:2024-04-06 10: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养与劳动实践

篇1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本文将简单论述高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简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等三个方面来浅谈高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爱国、行善,能够明确辨别是非善恶,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品德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育德”,即培养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平、正义、勤俭、善良、民主、法制等道德信仰,引导学生恪守社会公德,把握实践活动的尺度,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职场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辅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精神。当代职业素养教育非常注重职场知识和就业知识的传授,具有多元化特征,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虚拟学习的空间。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初步涉及到了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通常会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富有敬业精神,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诚信的道德理念,信守劳动合同。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行为实践,树立学生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旨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职场知识和就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两者之间具有相融合的可能性。而且,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活动时会引导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要坚持恪守诚信、善良、正直、公正、无私、自律的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可以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德育因素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职场知识和职业精神品质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点。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教师在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通过传授思想政治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认知基础。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知识转换成品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用实践检验思想政治知识的价值,审视就业方向,激发职业道德需要,明辨是非善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理想以及职场需求,崇尚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努力创新,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促使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树立职场精神和创业精神。

(二)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

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必须巧妙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职场知识的同时增加敬业与乐业精神以及创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学会走进合同,树立自主创业的理想,懂得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告诉学生作为劳动者要恪守职业道德,积极为本职工作和岗位做贡献,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语言亲和,举止端庄;作为创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关系,不能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不得冒充名牌,在广告时既要遵守广告法的规定,也要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的约束。此外,创业经营者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权利、产品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三)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

教师应精心为学生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像宣传道德品质教育、流通商品、广告、建立合资企业、实施职场教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开展职场教育活动时组织学生做关于职业培训管理的模拟工作,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扮演培训管理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确立职业目标,制定职场计划,提高职业素养,并逐步实施培训计划,实现职业目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关于职场工作的节目,注意在节目中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因素,强调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用幽默、风趣的节目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均属于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简而言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劳动与就业方面的知识和德育因素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职场知识和职业精神品质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点。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达到完美结合,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吴淑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以东莞市塘厦理工学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2010(10).

篇2

一、优化教育目标

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突出满足职业能力需求,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其着眼点在于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但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结构、体质心理及个性差异,即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职业素养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基本内涵,以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合理设置并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应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铁路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职业素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优化课程体系,应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来组织学校教学的最佳模块,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综合化、弹性化方向发展,构建适应就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立交桥”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落实德育课程。学校要加强德育课、政治课教学,重视各学科的主渠道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三区齐抓共管,学科、活动、选择课程有机结合”的德育模式。同时,学校要加大实践性德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磨砺其意志,引导其行动。

第二,规范学科课程。职业素养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职业素质的教育。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突出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规范其他学科课程,加强职业素养、劳动技术、艺术及心理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中级技术所需要的文化和技术理论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奠定基础。活动课(文体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美的心灵,并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正确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具有初步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遵守法纪的习惯。

三、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力本位教学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个性化教学。这种“自我培训与评估”(即STEP)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或实习中行之有效,但把它贯穿到包括理论教学全过程却有失偏颇。为此,我们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构建灵活多样的主体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诱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民主性。为此,我校采取“一清”(基础知识堂堂清)、“三能”(一般能力、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育评价

篇3

关键词:社会实践 职业道德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12-01

1 社会实践的涵义和范畴

社会实践就是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即是俗称的打零工。社会实践的范围很广,有些是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做义工、支教、支农等无偿劳动,这类工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也有一些家庭困难学生从事相关有偿劳动,为自己攒学费和生活费用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而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多倾向于有偿劳动。岗位类型有与专业相关的,也有与专业无关的,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2 中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真正走向社会、向职场过渡打基础,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实践也是在校学生通向社会的桥梁。

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不仅对自身的职业技能、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 社会实践与在校学习、顶岗实习的区别

学校教育重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对学生性格特点、好的习惯的培养。同时还教会学生走向社会及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但无法检测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在社会活动中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是检测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平台。

顶岗实习必须在学生完成在校2年的学习后进行,有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一年。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完全履行用人单位岗位的全部职责,工作岗位和薪水也相对稳定。由于规章制度的限定,用人单位注重对工作中行为过程的培养,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好把握,对其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比较方便、有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技能水平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养成更大程度受制度和环境的制约,而从自我意识角度上的促进提高却有限。

社会实践相对顶岗实习从工作周期上讲比较短,在岗位及技能要求等方面也比较灵活。部分工作岗位在制度和技术含量上要求也不高,不重过程看结果,对学生的监管和约束没有顶岗实习那么多,故而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学生很容易就会形成散漫自由的习惯,但若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自我约束和成长,有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则成长的速度和发展空间便会很快、很宽,也是他人无法比拟的。相反学生若不自我约束和提高,则进步的速度和空间都会大打折扣。

4 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虽然社会实践相对顶岗实习要灵活的多,但每项工作本身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要求与顶岗实习没有太大的区别。

社会实践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理论知识,认识职场环境与学习环境的不同,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掌握职场礼仪,要求学生有敬业精神,尽快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 学生具备的素养与社会实践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距离

笔者在对本校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被调查的220名学生全部都进行过社会实践,其中有不计报酬的,但大部分是计算报酬的。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岗位的实践过程中普遍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发现自身的诸多不足,而这些不足是在学校意识不到或发现不了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真实的岗位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身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

比如说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同,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要具备团队精神,有时间观念;服务态度要好,要适时调整心态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影响工作。工作中要具备责任心,要好好学习岗位上的知识,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工作过程中要少说话多干事,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坚持不懈,还要有耐心等。而自己具备的仅仅只是少得可怜的理论知识和没有经过检验的技能,至于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道德只有在工作岗位和过程中才能有明显的体验,在校期间更加不会关注。

6 如何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培养并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率。

如何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培养并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率。是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就相当于一只脚跨入了工作岗位的大门,如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减轻企业负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学校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反馈得知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学校可以在对学生实习过的单位进行调查反馈后,总结归纳大部分企业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上的要求,然后在教学中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正规单位进行岗位实践,不断打磨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提高职业素养。从而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弯路。

(2)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所有进行过社会实践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父母挣钱不易。都表示以后不再乱花钱。这种体会和想法以及在调查中学生发现的自身的不足都是学生要求进步向上的信号,都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标志。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每次进行社会实践的心得收获记录下来,之后进行总结反思,用上次积累的经验投入到下次的实践中。如此反复,学生无论在技能水平还是职业道德素养上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今后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后走向新的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感恩教育;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实行了“2+1”(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顶岗实习)和三年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更多是进行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了培养出来的职业人只懂技术、不懂感恩。高职院校应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与劳动素养、职业精神深入地结合起来,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感恩教育的内涵

在国外,感恩一词源自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①在我国,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恩,惠也,从心,因声。”③这是古代关于感恩内容的最早注释。《辞海》中“感恩是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对其产生的一种感谢和喜爱之情”;《汉语大词典》中“感恩”解释为“感怀恩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一词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④而《牛津词典》中对“感恩”的通俗解释则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目前,学术界对感恩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感染、影响、注入、启发、培养等教育方式和手段对教育客体进行知恩和报恩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教育。[1]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设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道德和责任的教育。[2]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密切关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3]笔者认为感恩应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切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唤起人性、激感、培养责任。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笔者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发放550份问卷,共收回532份有效问卷。通过对532份有效问卷结果汇总,在“您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情怀有所缺失吗?”一题的回答中“缺失严重”的占16.2%,“正在缺失”的占63.7%,尚未缺失的占16.5%。(见图2.1)这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情怀整体状况不太好,正在大幅度的下降、有很大程度的缺失,感恩教育有待加强。“当您遇到挫折时,你会感恩挫折吗?”一题中选择“经常会,挫折使我们更强大”仅占16.9%,“偶尔会,适当的挫折让我们更坚强”占43.2%,“偶尔会,但是总期望自己的人生更顺利些”占34.6%,“不会,对挫折充满恐惧”占5.3%。(见图2.2)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并不能完全的接受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有回避挫折的现象。“您是否会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一题中选择“经常主动做家务”占39.5%,“想起来才去帮一下”占30.5%,“父母需要才去帮忙”占27.8%,“从来不做家务”占2.2%。(见图2.3)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有很大的随意性,近60%的学生都是想起来、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忙,其主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并未真正从心底深处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有2.2%的学生从来不家务,尽管这个比例不高,但对于学生的这种自私、懒惰的行为还是有些汗颜。同时,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公共设施,没有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电源的习惯,对自然资源、公共资源不懂得珍惜;通过深入学生中与其交流谈心,发现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做好人好事,很多时候尽管做了也是流于形式;通过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部分学生内心孤僻、朋友不多,总是计较他人的缺点、很难看到他人的优点;通过做一些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发现这些学生有些冷漠、自私、偏执,不懂得体谅父母、与父母关系不好;不懂得包容他人、与同学关系差;把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通过问卷反馈情况和笔者对学生感恩状况的了解,真真实实地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现状整体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都有待加强,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532份有效调查问卷“您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哪种方式更好”一题中,选择“融入相关课程”的占11.3%、“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占21.8%、“开展相关活动”的占30.1%、“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的占36.8%。这表明在高职院校学生看来,结合实训实习,将感恩教育与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结合起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方式。

3高职院校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训实习的重要意义

3.1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从小便享受来自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很多需求都能得到家长的满足,他们很难感受到父母为其成长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也自然不会有意识地感恩父母给予的这种无私的爱。由于一直以来习惯了父母不求回报的关爱,以至于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人的付出、给予,他们开始漠视、不懂得感恩,慢慢地他们养成了自私任性、忘恩负义、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不良品质。在这种现实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充满爱心、热爱生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包容,学会给予爱与回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德育实践性是一致的,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也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实践。在高职院校专业训练的过程中,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训实习中优秀员工身上展现的忠于职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来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感恩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4]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亲自操作与反复实践,可以切身体会到很多工作过程都是繁杂的、细心的,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艰辛地付出。通过实训实习,他们慢慢地开始珍惜劳动、敬畏他人的付出,感受幸福生活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2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按照幸福观理论:创造与劳动使人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发展,并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感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专业岗位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学生要真正掌握专业技能,使专业能力更加娴熟,必须进入反反复复的专业劳动实践。比如:通过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的真挚情感,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真谛;通过建立专业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发地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感受专业劳动带来的丰富产品;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自觉地为了熟练专业能力而训练,感受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在专业劳动与专业训练中,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培养了专业情感,久而久之,这种感情会孕育出对行业、岗位、学校、社会的感恩。

3.3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的“软能力”,也是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可以把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从课程体系架构、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模式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渗透[5],通过对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及道德规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有充分的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而企业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好土壤,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真实的耳濡目染,体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对职业岗位的重要性,并逐渐培养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感恩意识在内的职业精神。[6]同时,可以利用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岗位实践中,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态度,促进学生把道德意识转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成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职业人,并外化为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专业实践、顶岗实习,让他们有机会走向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提前感知社会、了解社会。正如杜威所说:“人们只有在工作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和进行思想的统一中,才能形成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⑤通过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从岗位工作的角度体会自己的价值,衡量自己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并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来之不易,从而,会更珍惜未来的工作岗位以及在工作岗位中更加地爱岗敬业,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的形成。

4高职院校以实训实习为契机深化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4.1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学校要选聘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老师作为带队教师,如果实训、实习人数较多时可以配备专业班主任。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比较单纯的环境中,校外实训、实习改变了学生惯有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可能受到冲击而又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会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友善、关爱、信任的待人理念。这时,带队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向的分析再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模式。由此一来,学生在实训、实习基地既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操作、实践能力,又能保证对学生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的感恩观也自然构建起来。

4.2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实习中

校外实训、实习,是学生与企业、岗位贴近的最佳时期,掌握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固然重要,但企业文化、精神是这一阶段应该大力融入学生内心世界,通过“企业把对社会的贡献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员工把为企业效力看成是一种幸福和自愿的行动[7]”这种内涵深远的感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努力用心工作是对自己、公司、社会的回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也端正了自己的实训实习态度,并从企业的优秀文化氛围中,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职场人的一份沉甸甸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

企业与员工永远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实训、实习的学生,未来就是企业员工的主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要主动承担起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学习、尊重他人、爱岗敬业。而不能目光短浅的认为,他们只是来实训、实习的学生,学完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与企业无关了。企业要永远把远大的追求与未来员工的素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训、实习的接收工作,更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责任。对于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时出现的态度问题要进行纠正,呈现的拈轻怕重现象要及时教育,反映出的团队合作、人际关系问题要引导。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素质也就自然提升了,企业与员工的感情也就紧密,员工也就自然会以感恩的、上进的心态来工作。

作者:彭远菊 熊昌云 李昳华 朱若菊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注释:

①林婵.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②陈寿.三国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2.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43.

⑤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孙杨.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问题与建议[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齐芹芹.当代大学生感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4]彭汉庆.论基于孝文化特色的高职德育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5):97-98.

[5]郭琴.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24):59-61.

篇5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发展的定义,职业发展其实就是每个人在自己选定的工作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不仅利于高职毕业生长久立足于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长远和终极目标,更是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愈加凸显,现代企业用人已不再仅仅注重员工的单一技能,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素养,社会的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上,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重要门槛。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含义因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界定,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知网(CNKI)中大多学术论文和文献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高职学生未来将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陶、品德养成、技能培训,以及自我管理、自我陶冶、自我锻炼,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掌握和形成其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认知、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即在未来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1.企业的需求

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冰山理论”,企业把一个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职业知识、行为和技能等,这是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称之为隐性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从企业需求来看,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以为然,理论课不认真听,职业技能训练时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不少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怕苦、怕累、怕吃亏,纪律松弛等不良品质,这样的表现根本无法符合企业的要求,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必然寸步难行。无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早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个人发展的需要

有调查表明,通过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不少高职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很容易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被淘汰,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立足,非常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着从学校直接走向工作一线的境况,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 但对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思考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B方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高职院校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企业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工作分析和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总结出岗位职业活动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构建一个从内容、标准、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使学生在入学后很快就能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进而明确自己为职业发展而努力的方向。

2.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业绩的向往与追求,是对未来工作价值目标的设想。培养职业理想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过程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学习教育阶段,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可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指导他们逐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给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从事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系列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修养,使他们初步完成职业过程的转化。

3.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如:将企业里的5S管理模式,即企业环境卫生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引入学生管理中,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格化管理之中,制订“5S”的动态管理标准,使学生身亲感受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养成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

篇6

关键词: 职业素养 中职德育教学 职业规划

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教学属于中职教学的有机体,德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德育教学旨在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习职场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以职业素养为方向的中职德育教学活动,能够实现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简析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中职德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将直接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职业技能的充分发挥和事业的发展。对我院毕业和实习生所在单位的回访发现:我院学生存在角色转变缓慢,缺乏职业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社交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缺乏责任意识,眼高手低,部分学生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神,不能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问题。另外,大部分中职生对未来的职场生涯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说明了开展以职业素养为方向的中职德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中职德育教学思考与建议

教师在开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学工作时,首先要注意增强德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传授德育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及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认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内涵转换成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用实践检验德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审视就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理想及职场需求,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崇高的职场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且教师应坚持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德育教学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讲明道理,指出他们的过失和不足,坚持以理服人,予以学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并改正缺点,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予以不同的指导和教育,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都得以改善与发展。

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巧妙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职场知识的同时,增强敬业与乐业精神及创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指导学生认知劳动合同,树立自主创业的理想,懂得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美德时,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职业教育,告知学生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另外,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作为劳动者,要恪守职业道德,积极为本职工作和岗位做贡献;作为创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关系,不能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不得冒充名牌。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现代德育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应注重发挥视频教学的功能,在情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知荣辱、讲自爱、恪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利益和集体利益,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另外,教师还应该精心为学生组织各种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像宣传道德品质教育、流通商品、广告、建立合资企业、实施职场教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开展职场教育活动时,组织学生做关于职业培训管理的模拟工作。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扮演培训管理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确立职业目标,制订职场计划,提高职业素养,并逐步实施培训计划,实现职业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关于职场工作的节目,注意在节目中融合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因素,强调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用幽默、风趣的节目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教师应努力发挥集体德育教学的力量,引导学生建立和睦、团结的班集体,并关心班集体、热爱班集体,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班集体而努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情感、荣誉感,指导学生做集体职业规划,让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职场知识、职业技能和人际交往理念,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应注意把自身的主导作用和集体德育教学力量凝聚在一起,教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制订科学、长远的职业规划,学会实事求是地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为人之本和职业价值目标,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关于职业素养的德育教学活动,增强德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巧妙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素,为学生组织各种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集体德育教学的力量,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肖雨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改革探究――基于德育工作的开展[J].科学咨询,2016(3):4.

[2]孔卓婵.以职业规划为方向的技校德育教育措施研究[J].长江丛刊,2016(20).

篇7

论文关键词:酒店行业;职业素养;浸入式

一.“浸入式”教学的原理与实践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儿童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1965年9月加拿大的·圣·兰伯特的法语浸入式实验开始进行“浸入式”教育,至70年代末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各类浸入式实验的成功推动了加拿大浸入式教学教模式的发展。研究和评估的结果一致表明:通过浸入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其语言及学科课程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其他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浸入式儿童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对其它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充分的理解,有利于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与尊重,浸入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理解力和判断力都明显优于单语儿童。

外语的浸入式教育与培训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浸入式教学模式和理念在其它领域的教育培训中也有很多的尝试与实践。比如浸入式IT培训模式,IT界,调查世界范围内比较出名的IT培训机构,没有一家培训机构有实力倡导,通过构建一个真实的软件研发环境其实就是要构建一个“软件工厂”环境,将培训学员浸泡其中来培养软件专家。

(一)“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原理

只有自己到水里面尝试,才能学游泳,这就是浸入式名称的由来。

新的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当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和将要学的东西相关联的周围的知识,我们称为“支持”,然后,再把新知识与这些“支持”相结合,非常容易记忆。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很难让人记忆,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忘记,因为脱离了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

浸入式教学使传统的、孤立的外语教学向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个转变主要依据四个原理:

第一,学校的各类学科课程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用第二语言进行(求知、感情和态度等方面)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第二,重要而有趣的学科内容能使儿童产生掌握第二语言和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动机。

第三,儿童母语(第一语言)习得的本身就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人际能力伴随语言一起发展。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的,它是儿童认知和人际能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语言正规的和功能的特征随情景不同而变化。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二)“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载体

浸入式教学理念中还有一对概念:“小浸入式”和“大浸入式”。“大浸入式”通常指一个大的环境,这个环境中通常没有主题,比如在这个环境中,孩子去洗手间,睡觉,解决各种问题都是用英文的,这就是大浸入。而“小浸入式”是有主题(目标语言)的,是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对目标语言进行不断的再现,但这个不是简单的重复单词,传统是简单的重复单词。

“大浸入式”是环境载体,贵在时时处处。如教室的物理环境,教师的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等;

“小浸入式”是内容载体,强调主题明确。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语言,通过反复运用而强化习得,教师还可以经常变换主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二.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意识)、职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

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

职业技能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不断学习,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后一项,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

三.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内涵界定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与其它行业有较大区别。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旅游业飞速发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谓是一日千里,重庆市五星级酒店到2020年将新增80家达到100家。在这样的背景下,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存在着数量匮乏、质量堪忧的严重问题,与高星级国家化酒店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笔者在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等重庆知名的国际化酒店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实地调研,与酒店共同分析出酒店行业基于员工岗位胜任力视角的职业素养内涵要求。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内涵包含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协作意识、职业承诺、职业技能五项核心要素。在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诸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重复性大、薪酬水平较低、人员流失率高、员工满意度忠诚度低等问题的背景下,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职业承诺的培养尤为困难。

四.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环境设计

(一)构建“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环境。“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培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双主体”指学校和酒店两个人才培养主体,“双轨制”指学生分为A、B两组,以学期为周期,前半期A组在学校学习,B组在酒店岗位实践,半期后经过校企双方的考核,A、B两组交换,后半期A组到酒店岗位实践,B组在学校学习。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与重庆扬子江假日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JW万豪酒店等国际型酒店共同实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计划。计划运行至今,已培养了3个年级200余名毕业学生。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极大提高。学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0%,其中四星级以上酒店就业达82%,初次就业岗位为领班以上达38%。学生所就业的酒店对学生表现出的岗位胜任力非常满意,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养表现优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在酒店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在重庆各大酒店备受关注,被称为酒店行业的“明日之星”。

(二)构建开放式职业素养培养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

“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走进了酒店真实的课堂,专业教师走进了酒店授课、鉴定,酒店兼职教师走进了校园参与项目班级学生的挑选、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学生成绩的考核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的标准为标准,企业的设备为教学设备,企业的员工为教师,在这个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的、职业的平台上培养满足酒店需求的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

校企共同构建开放式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酒店的培训生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酒店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双轨制运行,双主体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院方制定了校企领导协调会议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专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学生成绩考核制度、项目班级月度例会制度等;酒店方制定了总经理负责制度、现场导师负责制、优秀学员评选制度、奖学金评学制度,提供参与大型国际活动服务的机会、酒店集团外地姊妹酒店实习机会等。

校企双方为工学交替计划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保障了“侵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能顺利实施。

五.酒店管理专业“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

(一)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基本素养与认同感。在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中,根据酒店行业对学生行业整体认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与合作酒店共同开发了酒店行业介绍、酒店职场交流、酒店职场健康与安全、酒店职场英语、酒店行业认知实习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酒店行业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将来的职业产生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化教学、操作技能训练、解决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职业主体意识。

2.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产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强烈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了解某个职业的历史,或参观某个具体的行业,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使学生很快了解此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而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3.提供仿真环境,养成职业习惯。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三)引入酒店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国际化酒店管理集团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完善的企业文化导入系统。我们的合作酒店重庆洲际酒店、重庆JW万豪酒店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的企业文化更是有着她们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校内实训室等学生活动场所中,使用各大合作酒店的企业文化标语、LOGO、经典图片等视觉识别VI系统来营造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通过举办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酒店服务之星技能展示、酒店企业文化宣讲会、酒店体验日等进入酒店企业文化行为识别BI系统使学生浸润其中亲验感受。通过开设世界知名酒店集团企业文化比较课程深入了解酒店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MI系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理性思考的提升。

通过引入优秀的酒店企业文化,学生在课堂上、企业实践中有跟多的机会感受、体验和思考,从而产生职业情感、职业认同感。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技能培训,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文化素养上的强化,对文化也不重视,价值取向不能得到有效的校正,道德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德育工作。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提高道德素养。校园文化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引领校园的风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消极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有积极的影响。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树立职业目标。中职学校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型的人才,但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拼搏意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有能力面对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第一,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实践是中职教育的重要方法,中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也决定其更喜欢动手操作和活动,而厌恶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德育工作也是一样,学校可以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代替单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自然的接受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书法、绘画、围棋之类的竞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社会生活,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爱特殊人群,用爱心面对社会。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到校外,让学生动手干活,丰富生活体验,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充实感,感受生活的艰辛,树立劳动意识,发现自己的价值,弱化学生的好逸恶劳心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开展国学讲座,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高尚的品德,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对生活有理性的认识,完善三观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好思想基础[2]。第二,融合企业文化理念。中职教育的目标决定其教育形式以实践为主,最终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中职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要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型工人,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灌输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引进专业、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提早感受企业氛围。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考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或优秀员工到学校,为学生普及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文化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和依据。也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术、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使学习和实践更有针对性。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3]。第三,提高校园文化开放性。文化是在交流中进步的,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开放的文化环境,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互动和联系,与同类院校互相参观学习,邀请其他院校的领导来校讲座,交流办学经验,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的受教育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向普通高校学习相关经验,博采众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开放要适度,保持公开的交流互动,禁止学生私自来往,避免互相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体验,更新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松.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31-33.

[2]樊曦.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具体途径[J].才智,2014(22)11-13.

篇9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并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是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并实践技能,在工作环境中检验并提高职业技能,目前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的学生特殊学习阶段。

1顶岗实习含义及存在问题

顶岗实习实际上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所说“2+1”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1”,即“在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一年。”《教育大辞典》将“顶岗实习”解释为在完成理论课、实验课、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以企业人员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顶替企业职工“真刀实枪”地进行技术工作。

学生刚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对于工作环境的认知可能并不客观,工作强度大可能只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这其中不乏有些学生没有摆正心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事强度适中甚至强度较小的工作都感觉到强度大,稍有不顺就感觉到无法坚持。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指导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辅导,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进行教育,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专业课程能做到的,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环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顶岗实习”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通过两年在校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第三年按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的职责顶岗实习,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顶岗实习”人才模式培养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看似不太关联,实质上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2.1人才培养侧重“技”,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德”,两者具有紧密联系

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都是从“技”和“德”诠释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内涵。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的培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使他们自身思想道德提醒中“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所以,两者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优良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德技双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社会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过程中,自己上岗动手操作,培养端正的劳动实践和学习态度,严格劳动纪律及规范意识,时刻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通过自身观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在各实习环节中渗透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变死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慢慢渗透,对学生的优良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2在顶岗实习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

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岗位工作,是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变的开始,也是帮助学生平稳有效地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必要途径。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长期地、全程地参与生产劳动和学习,具有校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校内实训所不具备的功能,既延长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也使学生尝试真正面对社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生实习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习效果的必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规范意识教育、服务意识教育、沟通意学识教育、合作意识教育、质量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树立服务大众、岗位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加强对顶岗实习实过程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3创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1树立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改正过去那种只强调技能教育观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意识,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德技双高、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除了体现在部分专业相同的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目标上,还体现在这些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上。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描述中一些关键词语成为热点词汇,众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将其列为学生培养规格。如: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较强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健全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努力培养和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

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新理念。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不单纯看重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很注意其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做人的基本素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能问题,而品德、素养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应树立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改变重技能素质培养、轻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错误观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高”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他们不但在技术能力上,而且在职业道德以及行为习惯上都能胜任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3.2根据“顶岗实习”要求灵活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至少半年,有些“2+1”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岗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走上不同单位的工作岗位,也有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别到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由于学生个性不同,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这种复杂问题,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实习现状,要根据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及时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以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小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专业技能、实习表现、实习态度、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多个方面,从“德、技”两方面指导学生,考核学生。

3.3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起到激励人心、约束言行,稳定思想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学生可以在鲜活生动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要在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及精神方面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学生以自身为主体地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及职业素质。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既要包含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也要包括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为人处世等。通过一定的精神引领、物质环境、制度规则、行为示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个性格的塑造、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升华,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从而使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安全、质量、效率等企业工作意识,及早地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促进事业发展。

3.4在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环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生顶岗实习环节考核可以构建多元多环节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习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实习实训期间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评价主体可由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内容包括日常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责任意识、实习实训期表现等多方面,主要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考察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思想动态、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特别要在实习环节中增加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考核内容,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予以评定。

另外,由于顶岗实习至少要持续半年,时间跨度相对比较长,且学生由于学习成长或更换单位、岗位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可以每月考核,最后取得平均成绩。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件事情做得好坏与否就获得了相关评价,也不仅仅只是在实习过后,单纯地做一个主观的总结性评价。客观、科学、公平、全面的评价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能力提高的肯定,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思想道德实践和职业技能实践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教职成[2005]11号.

[2] 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范海波.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德育途径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中职德育大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以下分别从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强化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组织项目活动、开展校企合作和特色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1在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简言之,其重要内容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技能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兴趣优以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比较浓厚的动力,巧借“东风”,“捆绑营销”,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不过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首先要帮助学生走出道德无用论的误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会比较高,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之后,学生们常常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学技能有用,学职业道德知识无用。因此要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简单地说,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缺德”之人是坚决不用的。

其次,要借好这个“东风”,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依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自觉进行德育渗透与正确引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多加利用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积极创设德育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还要善于挖掘学科建设中的德育机会、要擅于捕捉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另一方面,古有严训: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界的精英、道德的楷模。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谨行慎言、言传身教,当好学生的榜样,发挥好表率作用。

再则,要搞好“捆绑营销”,还要“两厢情愿”,即德育工作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而要提高德育实效,德育课教师除了要上好德育课外,要积极弥补自身的“短板”,也就是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训活动,了解实习过程有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些对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专业实际、实训实习生产的实际,做到理实结合,有的放矢,更能提高德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生存、生活、生产的第一要素,安全出现问题,一切都可能归零。安全问题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不可触及的底线。从校企方面的共同点作为契人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当下也是未来的基本要求。同时,安全意识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安全教育人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非常好的契人点,并且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目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利用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生产车间等一切与学生有关的环境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时刻警示大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更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比如,车工实训,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仪器的使用,还必须熟知安全注意事项等,教师在训练前要详细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实训中,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巡视,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教师还可以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的安全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把生产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操作者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然后在实训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与实践中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3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养成。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一方面,抓住了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把握住了中职人才培养的“要害”。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保证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而保证质量不仅依赖于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更依赖于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因此,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与强化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十分重要。当学生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时,才会有一种相应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是一种很高境界的职业道德品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系数将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方面,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对在校学生树立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品质量关乎企业,而学生的质量关乎学生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和强化学生产品质量意识,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学知识”,积极“学技能”,认真“学做人”,先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合格的“产品”。

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可以安排学生参加集体劳动、组织学习竞赛及技能竞赛,安排产品的加工实训,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竞赛过程中、实习实训过程中,专业技能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更重要地是让他们体验工作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劳有所成,劳有所得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呼唤起应有责任意识,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员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在开展系列项目活动中要创造性地融入德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德育是情感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更能感悟、内化和升华。因此,德育要创造性地融入到一系列的项目活动中,形成内容丰富具体、形式多样可操作、且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德育活动模式,才能达到德育实效。

目前我校开展了很多项目活动,包括课程教学活动、个性化培养活动、技能体能才艺竞赛活动、班班有歌声活动、晚间1小时专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三化”的管理活动、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等,能很好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活动开展卓有成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其中课程教学活动是育人的主渠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能为提高技能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比如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目标任务式、学习竞赛式、趣味课题式等教学模式进行,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在技能竞赛活动中,甚至在日常的实习环境中,教师都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习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让学生们在“赛中学”。同时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我校的“特色班级建设”德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自2011级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了。该活动模式包括班级德育情境创设与实践、班级企业文化的探究与实践、班级品牌建设的探究与实践等。以上活动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育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要紧扣新时期下的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时代性;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德育情感,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5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