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环境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04 11:1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生态环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企业 环境管理体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追求生态平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崇尚善待一切生命。生态文明深化了人对自然的认识,拓展了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国政府已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环保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图1 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既是生产主体,又是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主体,其行为贯穿了整个经济领域,贯穿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环境的社会责任与其经济利益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并且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因素之一。
关于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界定,国内暂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指企业需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利用资源,并合理控制污染,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政府为主体的产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微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则有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图示如图1。
综合得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是一种单一的环境管理机制,是基于生态伦理、环境法制等理论基础,由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与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生存理念、模式、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水平和企业管理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促进企业在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企业经营理念落后,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生态文明未推广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理念仍停留在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忽视了生产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且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呈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企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能两全的,以致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难以得到全面落实。从企业经营成本角度,企业若将生产与环境保护并行模式,首先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要采用高新技术。这对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个难题,此模式是行不通的。从企业环境管理的方式和水平角度,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以排污量合符国家规定标准为治理目的,但至于污染物达标排放后,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其它相关影响却毫不关心。这种末端治理模式,即不重视各生产环节的污染控制问题,又不重视生产成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处于较低的阶段。从企业设备管理角度,部分企业工艺生产装备较落后,设备管理技术没有及时更新,设备各项能耗指标较大,资源严重浪费,污染加剧。
(二)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支持引导与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环境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但政策改革与创新需求迫切。几十年来,我国环保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甚至过度依赖和使用行政手段,而法制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其他自愿手段使用不足。第一,依法治理前提是有法可依,环境立法在我国属于新领域,整个环境立法系统不全面和完善,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有些企业钻法律空子。第二,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地方,因地方保护及其它人为因素执行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干扰。第三,环境管理机制属于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需要政府的推广和引导监督。
(三)消费者整体素质偏低,环保意识薄弱。
企业环境管理外在最根本性的推动力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曾经我国消费者局限于产品自身的环保功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缺乏监督意识。在加入WTO组织后,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意识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消费者的环保消费意识增强。消费者会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选择可信企业的环保产品。对部分大城市的消费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消费者更青睐于选择来自环保管理机制较完善的企业产品。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以致我国整体的消费者素质偏低,对生态文明要求理解不到位,从而绿色消费和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创新对策
(一)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经济效益并非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时势,彻底理解生态文明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排污量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此因素也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之一。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转变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采用生态科学的污染治理模式,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合理的污染控制,坚持生两型建设路线,落实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强化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力度,完善监督体制。
作为社会的最高管理机构,政府的政策及行为是企业的导向。政府需从根本意识上重视环境问题。将环境意识与生存意识相结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短暂发展,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两型建设,建立健全地方环保的政策法规,正确引导和监督企业的环保管理行为,对企业不良的环境行为进行制约和控制,创建域内企业环境友好文化的氛围。
(三)实施ISO14000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国际标准化组ISO继ISO9000系列标准出台之后,于1993年6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通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将企业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形成以环保为引线,从采购、生产、新产品的开发到污染物的末端治理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均处于受控状态。
清洁生产是企业实现环境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比如,生物能源、太阳能技术、核电技术、废弃物再生循环技术等等。推行清洁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以清洁生产为中心应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对策。
四、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性意义的新使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基础。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企业环境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顺应我国时代潮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创新成为当代社会的又一热点问题,从狭隘的方面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广义来说与整个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吕绿绮.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变革之道.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取向.东南学术.2004(03).
[3]杜强.企业环境管理的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32-34
篇2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65-01
前言: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为我国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确保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相关产业结构的稳定调整以及优化改革,为我国工业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动力,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面对传统工业生态园区内部的产排模式,在进行大量的资源投资利用后,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还没有有效的发挥资源的应用价值,降低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利用价值,还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对企业的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用。所以,做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能源的使用模式,带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环境管理手段的分类
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存在众多的工业设备,各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排除各种工业废水、废弃、废渣等有毒有害的物质,直接对工业生态园区的内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及影响,促使工业园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恶化。如果不能够提供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必然会影响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态环境,最终反而会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在当代的环境管理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段。
1.1 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较为广泛应用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经济手段,主要以确定的环境质量水平(排放标准)作为目标和依据,以促进排放标准的执行并维持预定的环境质量水平。
1.2 排污许可权及其交易
排污许可权是在排污收费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型环境经济管理手段,近年来发展较快,其目的与排污收费相同,实施时由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综合分析确定区域中各污染者间的污染负荷分配,以保证总污染负荷不超过区域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
1.3 产品环境税
对相关产品征收环境税以作为其破坏环境的补偿,一方面促使相关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上升,减小其竞争力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另一方面促使生产部门转向无污染产品的生产。产品环境税税率合理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另一种方式是自然资源的环境补偿。环境税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自然资源的再生或替代资源的开发,达到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开始征收水资源费和土地利用费,并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二、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众多的工业企业内部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过度的依赖国家制定的行政手段,面对突发的问题要不是束手无策要不就是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生态工业园区内部环境逐渐的遭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工业园区的价值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以下我将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过分依赖于行政手段
我国传统环境管理侧重于行政手段,仅从数量上看,新老8项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中,除排污收费制度外,其余7项皆为行政手段。若工业园区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环境管理意识淡薄,有关人员在指导思想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如在进行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时,没有认真考虑环境规划;引资或投资时只考虑经济利益,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环境管理规定行事;由于环境管理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环境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等,则排污收费制度等不能严格执行。
2.2 无规则的工业园区设立导致环境管理失控
工业园选址不科学,园区规模大小不一,滥占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土地,一般普通的园区通常要求在40hm2以上,但却存在最小的只有一两公顷左右,大的甚至能达1000hm2。一些工业园区流于形式,规模过大,侵占耕地的现象严重,土地资源存在浪费、破坏现象。建设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环保资金难以到位,环保措施难以落实或不配套。
2.3 生态化功能发挥不尽完善,核心竞争力缺乏
园区整体上应采用区域环境控制战略,区域污染集中控制与总量控制必须得以实现。目前园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失调,物质代谢结构停留在初级水平或不尽合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亟待提升。大多数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都是针对单个企业的,而企业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症结是缺乏主动性。因此没能形成园区整体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工业园实施环境管理的对策分析
面对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部门领导绝对不能够置之不理,必须对相关问题的出现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就相关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综合的研究观察,制定一系列的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保护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3.1 确立综合管理思想,实施综合决策,注重整体管理
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要特别强调将环境纳入园区的综合决策,以构筑一道绿色屏障,对入园企业进行资格核定和有选择性地过滤。对园区环境管理实行区域控制原则,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采取多种措施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控制环境污染。
3.2 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
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项目审批时,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设时,要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项目投产后,还要建立适当的环境管理监督机制。
3.3 搞好环境服务,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良好的环境服务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将园区作为整体进行环境管理并提供集中的环境服务,建立生态多功能规划区,在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这主要体现在能源供应、集中供热、给水、废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固废处理等方面,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减少了分散治理污染造成的巨大资金投入,而且能够更好地改善园区的环境质量。
3.4 要创新专业化运营管理机制
从环境管理的角度看,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尾端监控,已经慢慢转到过程监控,需逐步建立重点污染源的透明化管理机制。《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就是指企业或政府把下属的环保装置交给专业公司进行管理,负责环保装置的运行、保养、修理,并对达标负责。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在政策上予以倡导和推广专业化运营管理,尤其是从主要工业污染源入手,这是提高工业污染源的管理效率,加强环境管理力度的有力措施
结语
我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量的新建工业园区往往属于新型开发区,相关的生态环境也属于初次开发利用,具有的经济发展潜力较高。所以,面对生态工业园区在进行环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及时的制定的相关的策略,在保证了工业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也必须保证周边生态环境的安全,避免其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1] 雷锦涛,刘福强,凌盼盼,等.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难题与对策思考,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年S1期.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湿地公园;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31
目前,湿地资源保护理念正逐步为公众所接受,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和广大群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湿地公园一旦涉及到城市环境,便会形成更为复杂的城市与人文体系。心圩江湿地公园正是处于这样的体系中,其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对湿地公园进行环境管理,主张湿地公园将各利益相关主体纳入决策和监管的考虑范围。
1景区现状
心圩江湿地公园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以调节、改善城市环境为宗旨,因此公园的管理层必须将环境管理视为工作中的重点。然而就目前而言,心圩江湿地公园还停留在被动、反应式的环境管理模式上,景区环境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心圩江湿地公园人为活动频繁,周边居民非法圈占湿地进行开垦种植、建设鱼塘和养殖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生态环境缺乏必要的基本保护措施,景区内存在大量的分散、难以收集的生活垃圾,水质污染严重,对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均无有效的防治与控制措施。
1.2环境教育与环保管理缺失
该景区关于湿地的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环境教育缺失,导致频繁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游客中不乏环保意识淡薄者,在草地上组织烧烤活动,随意破坏景区环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自己只是旅游开发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部分居民占用公园地段开垦菜园,破坏公园的植被生长及自然生态。同时,景区的主要参观路线缺少环境教育的宣传栏和设备,园内环保提示标牌和标语也被损坏未得到修缮。
1.3旅游发展中短期行为明显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管理措施无法配套,引发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和景区环境退化问题,影响湿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2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心圩江湿地公园环境管理过程中,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途径的利益实现方式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也引起了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部门与当地居民
政府部门希望居民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并响应景区的发展规划,友善对待景区环境。然而由于当地居民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往往不信任让他们完全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为保护湿地资源,政府部门对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资源进行严格限制如土地资源,致使社区居民土地减少。景区附近有大片城中村,居住者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低,从景区发展中所得收益也很少,因此,部分居民擅自将湿地开挖为私人菜地,与政府执法部门开展拉锯战,影响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2.2政府部门与个私企业
政府部门与个私企业在环境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发展目标上更是存在分歧。政府规划发展心圩江湿地公园时,不仅考虑到经济效益,同时也考虑到环境的协调发展,那就必要舍弃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活动;而景区内的动物养殖场、简易工厂等个私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很少自觉地去关注景区的非经济利益因素。即使投资者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来利用资源,其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仍是“经济效用”。
2.3当地居民与游客
该景区的游客大多是周边居民以及部分外来人员。游客把景区作为丰富休闲娱乐生活的场所,但同时又成为了心圩江湿地公园环境恶化、资源破坏的源头。游客活动导致居民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生产生活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ygy151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B630119);盐城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15skyyC30)。
作者简介:罗治得(1981-),男,河南郸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遗产旅游、旅游影响。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居民开垦菜地,扩建房屋,排放生活污水,破坏景区整体环境,又导致游客产生不满情绪,从而无法真正体验高质量的游览环境。
3加强心圩江湿地公园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识到景区既不能被动适应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应仅局限于景区范围内开展全过程环保控制,而应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下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环境管理模式。
3.1建立共享的绿色价值观
心圩江湿地公园在明确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范围的基础上,不仅要强化政府部门保护公园环境的意识,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加以影响,形成所有利益相关者共享的绿色价值观。政府部门建立景区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做到有法必依,维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个私企业对其经营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减少甚至杜绝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游客要提高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旅游、生态旅游;当地居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杜绝公地私用现象,处理好生活垃圾。
3.2调整景区内部结构
一方面积极吸纳利益相关者加入监管小组,共同制定环境管理制度,以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设立景区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对心圩江湿地公园环境保护进行研讨,对公园的开发、保护、永续利用提出建议。
3.3管理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景区所有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呼吁其共同关爱景区环境。建立景区环境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制度,按期培训和考核,提高景区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环境管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及时与当地居民沟通,建立相关的利益机制,以利益纽带将居民与景区环境管理联系起来。(1)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环保承包责任制,给予环保津贴,沿江城中村居民负责所划分到区域的环保工作。(2)引导当地闲散劳动力参与景区环境建设中,成为景区环保工作者。通过以上做法,杜绝居民公地私用的行为,同时通过经济利益驱动他们自觉采取环保行为以确保其收入的稳定。
参考文献
篇4
(生态环境分局 辛乐)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东部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为抢抓机遇,我市建立一区三园,领导外出组团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更好的服务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分局紧紧围绕市上中心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改进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为我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主要工作
“项目要落地,环保是关键”,为保证市上谋划的重大项目能如期落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生态环境分局从大局出发、提前谋篇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助力我市经济高速发展。
(一)靠前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做好项目环评审批。为帮助投资客商尽快办理环评手续,生态环境部门在项目备案后,由备案单位推送信息,生态环境分局根据项目情况为企业提供代办,为企业推荐效率高、质量好、价格优的环评单位,并进行跟踪督办,确保投资客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环评手续办理。2020年至今,生态环境分局共办理环评报告书3个、报告表18个,登记表468个,没有出现因环评审批手续滞后而影响项目建设的情况。二是帮办排污许可证。自2021年《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地方排污许可证已停止核发,所有排污单位统一办理国家排污,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不得排污。为保证我市企业都能正常投入生产,我市邀请环保专家在玉门老市区、东镇建化园区进行专门授课,指导排污单位办理排污许可证。同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在线服务,为企业答疑解惑,提供保姆式贴身服务,止目前,我市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86家,办理简化登记手续138家,23家企业正在办理排污许可证。
(二)强化能力,切实提升环境管理水平。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先后争取了配备VOC走航车1台、应急监测车1台,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环境风险源调查项目、环境监测网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等一批项目,累计争取资金8000余万元。建立全面覆盖、立体监测、智能分析的监管网络,实现了对本地环境状况的动态管理,用详实、准确的数据全面、精准反映本地环境状况,为政府科学规划发展、合理布局产业、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三)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保障环境安全。做好环境风险管控,避免发生各类环境安全事故,是保障园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分局按照“严管就是厚爱”的原则,多措并举,严格执法。一是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今年以来,开展企业复工复产、执法专项检查,检查化工企业150余次,抽查“双随机”企业36家,立案查处6起,办结5起,行政处罚63.7万元。二是积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在“环保管家”技术支持下,每季度开展一次化工园区专项检查,查找环境安全隐患,消除环境安全风险。三是督促环境问题整改。针对酒泉市政府环境问题督查组反馈给我市的91个点位225个问题,生态环境分局与各乡镇、部门和工业园区密切配合,集中开展问题整改,至目前,已经完成了74个点位199个问题的整改,问题整改率达到了88%。四是完善两法衔接机制。为更好的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生态环境分局与公安、法院、检查院签订《关于印发<玉门市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构建两法衔接平台,夯实了合作基础,为今后合力打击环境犯罪搭建合作平台。五是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为了减少对企业运营的干扰,生态环境分局监管白名单制度,将59户环保措施到位、环境管理优秀的企业纳入环保正面清单,减少日常监察,做到无事不扰。
(四)超前谋划,提前准备预留发展空间。自我国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今后温室气体放将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紧箍咒”,为了保证我市经济有充足发展空间,生态环境分局认真研判政策趋势,预先谋篇布局,采取腾笼换鸟、汰弱留强的方式,对辖区内能耗高、污染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依法采取措施,先后关停小化工6家、历史遗留土炼油作坊12家、历史遗留的土石灰窑29家、粘土砖厂4家,清理10蒸吨以下小锅炉47台套,推行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400余户,在全市各乡镇新建35座污水站,建设老市区、建化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有效措施,减少辖区内企业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境容量。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环境分局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过度,增加企业运营负担。在服务过程中,同一个项目,多个单位均有帮办事项,在实际帮办对接过程中,存在多个部门反复多次对接业主,调度项目进展的情况,让业主不堪其扰、引发业主反感情绪,过度帮办服务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
(二)时限过短,影响个别环评办理。由于多次压缩环评办理时限,目前环评办理时限较短,个别环评手续无法按期办结。比如,有些化工项目环评审批事项的完成时限为10个工作日,项目由酒泉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在审批过程中,还需要环评公司修改补充、提交专家审定、酒泉市生态环境综合事务中心出具评估报告、业主报批、酒泉市政务大厅受理、酒泉生态环境局会议研究、网站拟审批公示等多个程序,由于程序繁杂,难以保证按期完成办理。
(三)调研不足,服务内容不精准。不少企业落户我市工业园区后,生态环境分局只注重前期服务,较少跟进实施后期服务,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困难,或是法规政策、环保技术遇到难题,环保部门主动服务较少。还有些企业遇到物流困难或生产设备、设施购置困难,也没有及时向市政府反映相关情况。
三、意见及建议
针对目前反映出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从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项目帮办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企业真正能通过服务省心省力,解决问题,减少精力支出,安心谋划发展。
(一)完善服务机制。要提高服务精准度,更正多部门分头更进项目的工作方式,建议确立一个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定期将交办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进度统一调度后反馈,避免多个部门同时调度打扰业主的情况。
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管理会计 研究对策
研究其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方法,以期帮助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系统,,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产品竞争优势,实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双赢,最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191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出版的专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术语,但书中只是把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范畴。1924年麦金西出版了专著《管理会计》,这些著作被西方誉为早起管理会计学的代表作。
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二战后发展的新时期,日益高涨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高度自动化和社会化,产品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3、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战略管理会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后的十几年中,许多学者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定义及描述。直到2000年,Guilding等人首次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产品属性成本计算等12种方法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与背景
传统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基于经济增长的会计管理方法,而现代可持续增长会计是一种基于生态经济系统审视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变革,其融合了管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及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于一身.而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巩固与提升为特点的管理会计新领域。
三、可持续管理会计现状与对策
1、我国可持续管理会计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持续攀升,在我国经济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同时,不得不正视我国目前传统的经济增长为发展观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无序利用,对环境的持续破坏,这样的发展模式最终难以为继,资源友好型和环境健康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被重视。
2、我国可持续管理会计对策
企业层面环境管理和企业管理密不可分。
从之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我国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滞后。因此,一方面必须提高整个企业的环境意识,确保对生态环境因素的关注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使环境问题在董事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业绩评价系统,确认和计量核心环境指标,确保会计和财务系统与环境行动相协调。
制定企业内部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目标。
制定企业内部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目标是企业认真对待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旨在为企业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引。建立环境管理目标:(1) 减少有害的原材料的使用;(2)减少原材料和自然材料的使用;(3)减少对能源的需求;(4)减少废弃物的排放;(5)提高回收利用可能性。将环境管理目标完全融入到企业管理会计活动中去。环境管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日常管理过程。
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系统。
会计作为企业的核心信息管理工具,历来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了重要信息。为了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开发企业环境管理系统,融合企业管理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系统,从而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系统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而建立的。这要求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进行产品报废与再利用管理,实施环境审计,做到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融合。在上述管理流程中,信息在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进行传递,为环境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政府应加强制度性建设。
政府首先应该建立自然资源的产枳制摩 加强资源管理,明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使之成为我国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以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其次,要加强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的创新,目前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企业生态环境责任体系建设开展明显不足,对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在中国绿色信息公开化建设中还有充分重视。
四、结束语
在论文中,我阅读了大量的重要文献,使用了前人提出的许多理论工具,借鉴和引用了前人不少的成果。我对文末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各位作者均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余绪缨,等.管理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立足实际,学者们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
1.农村环境污染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了分类。有学者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农村废弃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还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和工业化、人口分布的城镇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据此,进一步将农村环境污染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够导致的污染。根据污染域的不同,学者们对农村的各种污染进行了具体研究。农村水污染严重。农村水污染主要指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考察了乡镇企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有学者则以太湖流域污染为例,论证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活垃圾会随雨水进入河流,进而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的威胁。农村土壤污染严重。有学者指出,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还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空气污染严重。与水、土污染类似,各种来源的有害物质随着物质循环和流动会进入到大气之中,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针对农村独有的秸秆焚烧问题,有学者结合实证指出,农业秸秆焚烧综合各种不利自然条件,会导致空气严重污染,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更广泛区域的空气质量。
2.农村生态破坏对农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对于农村生态破坏,学界基本取得共识,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下降主要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导致。有学者指出,我国耕地资源自然质量不高。随着农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又引发了不少新生土壤问题。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农村传统农业区和草原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植被破坏。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我国天然林覆盖率低,宜林地因各种占用还在大量减少,林木资源面临着乱砍滥伐、开发破坏和污染的威胁。同时,草地退化率也在逐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依然存在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生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水土流失一直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现实,有学者指出,水土流失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壤干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层浅薄和土壤沙化,这已成为我国耕地持续利用的一大制约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概而言之,已有分析基本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大方面进行。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表层原因学界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表层原因的探讨,来自于对各种环境污染源和生态破坏源的分析。乡镇企业不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其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自1978年逐年增长,1988年的损失占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损失值的1/4。时至今天,乡镇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但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城市污染蔓延。自20世纪90年代,城市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学界关注。有学者考察了沈阳市区1980~1989年的“三废”排放情况,指出农村是城市“三废”的主要排放场。有学者以上海为例,谈及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形成的垃圾之灾、堆场之灾。农药和化肥滥用。有学者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论证了其80年代化肥和农药高施用量的严峻情况。进入21世纪,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亦是高居不下,成为全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农田、水体和食物的严重污染,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还对整个生态系统极为不利。其它原因。如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农业地膜滥用、生活垃圾随意处理、农村养殖场布局不当等。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各种污染源和破坏源进行总结之后,学界进行了深入地理论分析,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生产方式不科学。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认为现代农业大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有学者亦认为农村生产活动、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消费模式不合理。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更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学者亦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同农村消费模式有关。认为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所面临的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环境管理不力。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为目标建立起来的。因此,当前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到位。有学者认为由于农村环境管理缺位,造成环境系统运行缺乏有效引导。另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未建立起系统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所致。农村环境资本滥用。有学者指出,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中有人口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资本滥用造成的。亦有学者认为,资源利用制度和产权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是行为短期化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其它原因。如农民生态和环保意识缺乏、村民利益共同体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能动性与自治功能欠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民价值观偏差等。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
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原因的分析,学术界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转变不合理的发展观念,提升生态环保意识。有学者认为要抓好环保宣传教育,特别要注意强化以农民和农村环保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学者认为,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农民的价值观转换。有学者认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生产方式。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学者提出要发展生态产业,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最有效途径。针对乡镇工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有学者则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发展乡镇工业。转变消费模式。有学者认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包括农村的生产消费模式与生活消费模式,形成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生态消费模式。有学者亦认为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生态消费。完善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管理应当借鉴城市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学者亦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系统建设。有学者认为,农村是以农业经营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应该运用生态学原则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生态化。有学者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还有学者基于对农村生态系统的认同,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支撑。有学者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随着认识的深化,有学者提出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技术的系统组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制定并完善资源税费,贯彻有偿使用制度。还有学者从公共环境意识、经济手段、所有权、行政领导责任制,立法和执法方面,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策。
四、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究竟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才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农业竞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一些学者在构建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提及生态环境竞争力,体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学者在构建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涉及到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内容,其中包括资源利用率指标、生态功能效益指标、经济功能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还有学者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时,涉及到水土质量和产品质量水平、森林覆盖率等内容。这些研究都不是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研究,但是也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的一些重要方面。基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学者们初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元谋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则具体探讨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标准。还有学者分析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并构建了福建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则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基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学者将农村视为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认为农村生态复合系统结构的评价应该从系统的竞争能力、共生能力、再生能力、自生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五、总结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生态环境 绿色管理
近几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这表明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层面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各国的环境制度中均有所体现。然而现有绿色管理理论和实践基本以西方工业化国家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一直不被重视;考虑到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对环境的总体影响不容忽视。
化工和资源型产业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生态敏感行业而备受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与之相比电子产业对生态影响较小。但电子电器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正逐渐受到各国重视,欧盟已经实施专门针对电子电器产品的RoHS 和WEEE “双环保”指令,含有害物质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将不能进口欧盟,并禁止在市场上出售,违例者须负法律责任。而将于2007年8月正式实施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UP) 作为新的技术壁垒,将对产品的设计、生产、维护到最终淘汰、回收和处理的所有阶段都提出环保要求。我国环保监管部门为回应国际环境标准,也陆续了《电子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法规。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电子生产企业以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或直接出口的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不得不面对海外市场的环境标准,这对我国中小型电子产成品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环保要求。中小企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环境战略,是目前科学发展观下中小电子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电子生产企业绿色管理问题,对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提出相应对策。
中小企业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50%。但许多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在生产增长的同时给生态带来破坏。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调查,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2900多万家,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其中80%以上的工业生产存在污染问题,占我国污染源的60%。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所做的对中国污染负荷的估算也表明,40%至50%的污染负荷来自国内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其对生态环境总体负面影响非常可观。资源限制、环境规制和生态意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环境绩效水平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主动性环境行为的实施需要与之匹配的资源和能力支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其他经营战略。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政策,但中小企业往往难以筹集污染治理所需资金。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管理体系除了环境设施硬件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后续环境管理中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支持,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缺乏往往是比资金更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因素。
其次,环境监管部门对大型企业的强制性监管多于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因更关注企业形象而对环境合法性的顾虑多于中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压力感知更多。虽然有学者提出在政府环境规制失效时市场是企业环境行为主要的驱动力,但在发展中国家“命令-控制”管制模式仍然起关键性作用;在中国全国性的环保项目只有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当地方政府将经济利益高于环境保护时,政府统一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就会被削弱。
最后,生态意识缺失是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部障碍。由于管理人员通常把绿色管理投资视为不能创造利润的额外成本,因此在面临多重压力时,管理人员会优先考虑成本收益,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成为制定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即使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中小企业也普遍认为遵守环境管制或实施高于环境标准的自愿性环境行为并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会给企业竞争地位带来不利影响。对拉美国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显示,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认为履行环境责任会产生成本支出而不能获得充分的收益。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对中小电子生产企业绿色管理挑战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是指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至产品消费后的阶段,包括将废弃物回收消除处理责任由地方政府转移至生产者,并鼓励生产者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也要求有效的环境管理不仅是涉及生产过程,还应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消费和处置中均需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它鼓励企业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从源头控制污染。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也规定:“产品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包装物和容器等回收利用”。因此,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所产生的“污染者付费”导致电子生产企业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较小,但其所需承担的环境责任正在增大。
具有强大的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子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价值链;西方工业化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且由于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小,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采用贸易限制措施,抵制环境标准低的国家的产品。中小电子生产企业在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时,必须首先接受价格和质量之外严格的环境绩效标准。例如,欧盟专门针对电子产品的“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和“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等规定,要求电子产品生产商在原材料使用和回收方面都应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这使国内中小电子企业在短期内承受较大压力。在电子行业中我国基于国际先进的环保规则,相继颁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和《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并出台了《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样品拆分通用要求》等国家标准。提出电子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三化”原则,以及实行“污染者负责”的原则,由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依法分担废弃产品污染防治的责任;并提出从源头减少和控制电子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电子产品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规范电子废物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在中国销售的电子产品中,所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达标的产品都将贴上“e标志”。以实现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的源头减量、提高电子产品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的目标。在国内环境规制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情形下,即使只是面对国内市场,企业也需遵守日趋严格的环境要求。参与全球竞争的出口型电子生产企业,迫于进口国环境规制的压力,而需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Zhu & Stariks,2006)。目前多数观点认为,技术壁垒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的成本,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虽然国内的成功案例表明,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研发创新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并主导环境标准,如海尔和格兰仕等大型企业。但中小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实现存在更多的障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在面对日趋严厉的环境要求时面临两难选择:如果遵守国际标准将会因成本增加而失去竞争优势,但如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就将失去海外市场 (Luke & Stares,2005)。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绿色管理的对策
根据环境管理与企业绩效“双赢”关系的假设,利用环境管理创造竞争优势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理性选择,并已在企业界获得了成功。3M公司和道氏化学公司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通过企业内发起的环境项目而获得数亿美元的成本节约。Porter 和 van der Linde(1995)指出有效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行为,提高资源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价值。企业可以将生态问题作为构建能力的机会,使之成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Hart,1997)。但已有绿色管理“最佳实践”通常以工业化国家大型企业为基本前提,中小企业在管理风格、组织结构、所有权特征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的显著差异,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时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必要资源的缺乏,使其应对环境保护压力时面临更多的困境,因此它们不可能完全采用为大企业而开发和设计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寻求与中小企业匹配的监管模式和企业层面的绿色战略创新,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中小企业竞争性环境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环境监管模式创新
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是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回应,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消费者、民间环保组织和公众等。其中制度机构因为享有不对称的权利而被认为是企业反应性环境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但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经济发展先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地方政府将经济效益置于环境保护之上,严重削弱了国家环境监管效率。污染治理的成本远远高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超标排污受到的处罚远远低于达标排污的投资,这尤其造成一些中小企业宁愿认罚也不积极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这与大型企业考虑到环境合法性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声誉损失,会在某些程度上对其环境行为“自我约束”的情形大不相同。因此,中小企业的环境监管模式不仅依赖于强制性的政府管制,还需整合其他创新性的方法。在强制性环境规制有效性不充分时,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会由于示范效应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自于行业的压力对于企业自愿性环境行为的作用非常巨大。企业往往在政府规制之外更多地跟随行业中其他成功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做法;在中小型企业密集的电子产业中,行业协会的标准和规范虽然不具有环境法规相同的强制性,但在实质上会对行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行业协会规范对成员企业的环境监督只有在得到政府规制保障和支持时,才能最终发挥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中小企业环境友好性行为,加强治理污染的市场化程度是得到发达国家认可的成功模式;例如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对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价格、税收和信贷等补贴和优惠政策等。在我国目前环境规制效率有效性不足的情形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命令-控制”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环境监管,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同时,可以利用市场的力量激励并扶持中小企业自愿性环境管理行为。
中小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资金限制主要原因在于自有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成本高和信贷风险大,很难获得商业信贷资金。面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资源缺乏,政府融资、民间投资、企业间联合投资被认为是有效的合作性解决办法。例如香港环境保护署实施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中小企业培训基金”等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借鉴这一做法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在现有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建立“中小企业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建立“中小企业污染防治资金分项”,或在现行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下建立“中小企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这些措施将对中小企业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中小企业竞争性环境战略创新
环境规制只有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提高企业环境绩效,这既对环境规制的制定提出要求,也意味着企业的环境行为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能力和资源。构建基于自愿性环境行为的竞争性环境战略不仅是大型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也应成为中小企业环境管理关注的内容。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利润的提高:对资源的更好利用以使环境相关性投资得到回报;进行ISO14001认证或产品生态标签以获得竞争优势。国外研究也表明中小企业更多依赖于社会网络,而不是政府的环境项目获得环境技术创新(Rothenberg & Becker,2004),ISO14001自愿性环境管理体系无疑已经被公认对企业环境绩效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内已有众多企业进行了认证。但采用这一系统性的方法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其认证内容和程序过于复杂而并不适合于中小企业。在国外,一些自愿性环境项目对中小企业的环境行为激励更为有效,如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起的包括33/50计划、绿色之光计划和能源之星计划等。欧盟一些国家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参加环境计划项目、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对参与环境计划的企业免费提供第三方认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发强制性监管之外的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项目,是对中小企业自愿性环境战略创新的有效途径。环境管理最佳实践创造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除了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管理层和员工的生态价值观等组织特定因素之外,还取决于若干外部条件。提高公众绿色消费观,培育绿色消费者群体是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品牌策略获得差异化收益的前提。如使用绿色广告影响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愿。在环境标准严厉的趋势下,较早采取高于当地环境标准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先发优势,因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会抵消环境管理的投资,企业还能够由此获得成本优势。
篇8
关键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旅游开发不当,部分自然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自然景观受损等现象。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宁市的上林县、武鸣县、宾阳县和马山县的交界处,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人们誉为“岭南奇山”。然而,满目生机、层峦叠嶂、雨后晴翠的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平衡问题。
1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大明山等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管理机制仍然不完善,旅游资金投入少、管理模式粗放,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等。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占地面积较广,达16 994hm2,东西宽19km,南北长21km。如此广阔的面积,给环境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缺乏环境资源利用监督机制和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就会导致环保、旅游、文化、宗教等各部门各自作战、多头管理,从而出现环境管理和旅游开发混乱的局面。目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划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污染控制、生态检测的手段。
1.2旅游资金投入少和管理模式粗放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初期,国家给自然保护区下拨经费不是十分充足,只能维持自然保护区保守维护的现状,自然保护区没有足够的基本保护设施资金,难以建立完善的交通、巡护道路、通讯、防火装备等基础设施和相关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大明山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管理机构,无法真正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区的开发旅游一度承包给一些旅游公司经营管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仅仅以眼前利益为管理的目标,导致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困难重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的长期稳健发展的需求。为了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管理模式,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必须注意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必须将发展建立在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切不可过分占用资源从事旅游业开发,否则就会带来极大的生态破坏,进而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只将经济效益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建立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将旅游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来抓。
1.3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有1/2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没有编制合理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规划。有的自然保护区即使编制了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规划,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也常常流于形式,做官样文章。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不能有效地协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的宏观布局不合理,难以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平衡发展旅游产业。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非常大的旅游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得不到有效开发,而部分景区资源利用过度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协调,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生态旅游网络,就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为了做好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方面的工作,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相关保障政策,做到保护第一、因地制宜,在发展中关注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2.1贯彻落实相关保障政策
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合理、有序发展。国家陆续颁布了《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保护法》等和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出台了一些积极的社会政策、经济与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投资者、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环境管理机构、旅游消费者等主体的合法权益,从而充分调动多发力量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在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保护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与权利,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促进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2.2保护第一,因地制宜
和谐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资源,是发展大明山旅游产业的基础。一旦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就将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基础。在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问题中,必须始终将环境保护摆在首位,生态环境保护第一,旅游产业发展第二。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环境保护则是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旅游产业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通常自然保护区区域发展,根据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位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规划。
2.3重视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
在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时,必须重视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重视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容量通常是指环境可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限度,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将外界的污染物消化、处理。在环境容量内,污染物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会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旦超过环境容量,污染就将带来不可逆的损害。生态承载力通常是指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比环境容量更加全面、丰富的概念。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结构保持不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照常发挥。然而,一旦人类的活动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就将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功能。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检测与评估,充分、全面地反映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生态情况,确保生态和谐。
2.4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做好大明山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和发展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发展的经验、方法,并根据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机制。当地政府、企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科研团体、媒体等展开广泛的合作,促进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3结语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旅游资金投入少、管理模式粗放、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为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就必须采取保护第一、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等有效对策,切实做好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金玲,农绍岳.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18.
[2]李潇晓.广西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02):141-143.
篇9
关键词:经济手段;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差异大,各种资源丰富,所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传统的开发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然而,在使用传统的开发模式时,利用了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开发利用时所消耗的成本少的特点,这样的开采模式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开发自然资源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使自然资源开发企业自身得到发展,是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开发模式的缺陷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人口众多,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仍然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由于幅员辽阔,各种资源储量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进行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所以,我国的经济类型一直是资源开发型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里,我国使用压低原材料及农副产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我国加工工业,从而带动我国的整个经济发展的办法。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的时期发生了作用,但在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后,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
首先,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影响。如果产品的价格较低,则会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引起亏损。企业利润不高,就无法使自身的技术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与低效的利用率对自然资源造成了进一步的浪费。由于企业的盈利不高,导致企业缺乏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条件,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乱采滥挖,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进而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最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我国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酸雨等情况越来越严重,生态恶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改变我国原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对我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长期实行压低原材料价格的资源开发政策
实行这种政策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自然将目光投向了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个原因是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依靠人类劳动自然形成的,是没有价值与价格的。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设有界定,只要超过界定值,人们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中,自然资源开发产品所应具有的价格应该是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三者之和
通常情况下,自然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会用MPC表示,也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自然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指的是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带来的损失。边际使用成本是指人们在现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放弃了自然资源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效益与价值,即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利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指的是通过使用各种方法,让原材料的价格中可以将这些成本反映出来,从而通过市场的作用以及价格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可以沿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进行。
三、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环境管理
(一)加强对自然环境资源本身所存在的价格与价值的研究
对自然环境资源自身所存在的价格与价值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人们运用经济手段,是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及环境管理的基础。制定各种押金与税费的标准及对交易市场上的活动进行监督,这些活动都需要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结果作为进行相关活动的依据。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专门组织有关的专家与学者,对我国的主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相关的评估,以便于为对其管理与决策服务。
(二)明确各种收费关系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环境管理的过程中,经济手段会影响边际外部成本及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生态破坏而造成的损失,这部分可以通过拟议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用来收取,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这部分可以通过排污费来收取。这样,就组成了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税收的相关体系,这部分费用可以由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来负责征收。边际使用者成本及部分属于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公共部分共同组成了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税费体系,这一部分可以由对资源产业进行管理的部门来负责征收。
(三)要强调效益与费用的分析在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作用
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完善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规范。同时,要对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开发活动中所收到的效益及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方位的估算,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也可以为所要征收的生态环境的税费与资源税费的确定方法提供相关的依据。
(四)取消对于原材料价格的补贴等手段
使用经济手段,就是要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即原材料的价格)能够反映出在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完全成本。所以,要放松政府对于原材料价格的各种控制。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可以导致生产成本下降,最终使物价水平出现下降的。在整个生产销售环节中,政府可以适当地放松之前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价格的控制,让原材料的价格在市场的调节下,随着资源开发者及产品的利用者之间的供需关系来起到相应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从而促使原材料的价格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政府也无须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调而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物价受原材料价格的上调影响而产生的上涨幅度并不大,这种情况下,物价的最大弹性系数大约是0.5,也就是说原材料的价格若是上涨了1%,那么物价水平总体最多会上涨0.5%。
(五)建立专门的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有关部门可以将所征收到的税费的一部分集中起来,成立专项的自然资源保护基金,可以使用这部分基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相关的恢复工作进行一定的资助,进而使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这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可以像经营其他普通商品那样,让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再生产活动,还能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样一来,也能使环保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控制,使自然资源得到更长远地使用,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天强,王荣虎.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04).
[2]米素萍.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3]于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6(01).
[4]马文超.论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10).
[5]祁放.浅谈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2).
篇10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管理在石化企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企业发展应该首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企业要制定出环境保护准则, 而且准则应该以法律为基础, 在保障基础不被改变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提升执法力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 很多企业出现违法行为, 石化企业环境管理不符合规范的事件也比较频繁, 这些问题已提到日程管理中, 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处罚制度也已出台,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普遍认为, 一些污染重大的企业, 应该履行 “突然死亡法” 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指的是,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根据规定进行生产, 如果有违背企业管理模式或法律法规的做法, 应该得到惩罚。这对企业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 管理者首先要具备环境合法意识, 不断加强自身管理, 自觉维护法律, 要基于环境管理准则上开展企业各项工作, 这样才能保障工作开展的科学性、 合理性。而且这种管理模式, 要灌输到每个生产管理环节中, 要灌输到每名员工的头脑中。
2、环境管理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石化企业生产中进行环境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直接排放,减轻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这就直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而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做到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环境管理是企业树立自身形象的关键
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而环境管理就是减少这些危害物质的排放,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观念,从而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环境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环境,要让环境持续为发展服务,实现发展的可持续。环境管理摆脱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注重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益,以实际行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化工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化工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定量评价指标应选取能较全面反映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有关清洁生产最终目标的指标,量化评价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水平;定性评价指标的采用应能较准确定性考核企业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符合性及其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情况。定量指标有原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四类;定性指标包括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目前国内有硫酸行业、磷、氮肥、纯碱、氯碱等20多个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反映了该指标在整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各项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以氯碱化工为例:定量指标有综合能耗、新鲜水消耗量、废水量、一等品率、盐泥处理处置率等,表1为氯碱行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评价基准值是衡量该项指标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基准数据是根据当前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特征和管理水平,分别给出指标Ⅰ级、Ⅱ级和Ⅲ级清洁生产水平的基准值,判断企业指标评价等级,从而得到相应的清洁生产分数,用Si表示。权重用ki表示,则企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考核总分值为P1=∑(Si・ki)。
表1氯碱行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要参照同行业的共同点,根据企业工艺设备及环境管理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工艺设备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根据组合权重值计算方法计算权重值。氯碱行业清洁生产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值参见《烧碱/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对于定性指标而言,企业若达到了二级指标的要求,则得到分数。企业清洁生产定量指标考核总分值为P2=∑Fi。企业的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P则需按照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例如氯碱行业P=0.7P1+0.3P2。P值是介于1-100之间的数值,P值越大,则该化工企业清洁生产程度越好。总的来说,评价指标体系就是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综合考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企业清洁生产程度,以期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二、环境管理在石化企业生产中的实现
1、经济发展之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技术进步、减少污染产生,从根本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2、依法加强环境监管
政府部门要真正贯彻执行《环保法》,切实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实现绿色GDP的增长;环保部门依法加强对化工项目环保“三同时”监管力度,严格环保执法。今后要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作重点,督促化工企业通过改造生产工艺、降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减少废水排放量,从根本上改变化工行业污染现状,确保我国的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环境保护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变为预防为主
环境管理重视化工企业生产中的环境效益,在这类的生产中,防治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在生产中预防污染的产生。石化企业的生产需要经过众多环节,涉及到的设备也多种多样,要做好污染预防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积极措施处理漏油、漏气、跑油等事故。因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定期开展对生产设备的检查,对漏油、漏气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持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一些落后的设备要适当的淘汰,采用新型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同时,对生产人员的生产操作规范程度进行抽查,查看生产人员的生产情况,对部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形成的污染进行指导,从而做到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此外,针对一些已经出现的污染,要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做到污染和治理的同步进行。
4、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石化企业的污染主要是废弃物的排放超标,因而在生产中进行环境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部分废弃物并不是完全无用,也可以用来加以提炼重新进行生产。通过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加入一些化学成分,废弃物就可以变废为宝继续生产出合格的
产品,从而也就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利用,让这些材料重新发挥其作用,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材料,还可以减少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环境计划的运行与应急预案
在石化企业中,目前大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环境计划的运行控制。存在着生产操作和安全环境的矛盾,在发生异常、紧急状况时,多数企业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企业的环境管理过程中,要强调运行控制文件的制定与执行,要制定明确的异常时的处理应急措施。在正常运行时要时时加强检查,尤其是外包的水处理、废油、固体废物的焚烧过程,都要有严格的全程的跟踪、检查规定、记录。另外企业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组织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而做出的响应方案。应急预案来自于日常管理,又严于日常管理。目前,国内很多石化企业对化工过程在采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建立了应急响应专家管理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效果不错。
6、加强对相关方的管理
企业管理历来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对企业外部似乎无能为力 。但在石化企业中 ,相关方的影响对本企业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方是指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对相关方的管理这一点一直是许多化工企业 的薄弱环节 。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原国家环保总局早就颁布实施了《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 了危险废弃五联单管理办法 ,以防止二次污染或异地污染 、 污染转移 。但直至今 日,在上海 、南京等地的一些化工企业依然发生了废弃物 由相关方处置不当 ,污染土壤和水源 ,而本企业亦遭行政和经济处罚 ,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的事件 。因此 ,在体系的运行中 ,要密切关注相关方的行为。
结束语
化学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础地位明显,但存在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问题。所以就要建立环境管理的保障机制、以预防为主和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才能够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才能够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春.对油气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干旱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