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中医药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药学数据库的建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至今已经建立一大批中医药数据库并服务于专业人员,在推进行业发展与科研创新中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中医药学数据库的数据量呈现了迅猛增加的态势,数据库的建设形式与服务方式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从8个数据库发展为118个,数据从4 G发展为236 G;数据库也从文献型为主,发展为结构型与数据仓库类型。
面对迅猛增加的中医药数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注释、加工、解读,并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揭示这些数据的内涵,满足专业人员需求是一个新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以应用为导向,研制适应于数据深度利用方式的结构型数据库、支持个性化扩展服务的知识型数据库,以及满足需求的全文数据库是当前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针对中医药数据库建设而言,提出适应现状发展策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文献数据库结构化处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信息的便利性,数据量呈快速上升趋势。IDC(互联网数据中心)2007年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 610亿GB,约是有史以来出版的图书信息总量的300万倍。从2006年到2010年,数字宇宙的信息量将增长6倍多;到2010年,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 880亿GB[2]。生物信息学、基因遗传学的进展,也带动了相关医学研究的发展,医学文献增长位居各学科之首,截止2008年7月,PubMed已经拥有1.8亿篇文献[3]。
研究人员怎样才能应对现代方法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流,如何从上亿篇文献中提取研究利用的数据,文献数据结构化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8年,《Nature》杂志在“Big Data”一文中提出了“Biocuration(生物文献数据结构化)”的概念,提出利用数据结构化处理,完成对文本生物学信息的组织、表示、转化的程序,使得人与机器都可以方便的获取数据[3]。
中医药数据库自2000年开始,虽然进行了文献数据库的结构化处理,以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临床疾病研究为主线,建立了多个结构化处理的数据库,但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是一个难度大、成本高的人力密集的工作,需要中医药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复合性人才。因而,中医药学结构型数据库与医学生物数据库一样结构化的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数据生成速度。
面对数据结构化处理的需求,应该从3个方面采取行动,以推进这一关键领域。首先,以中医药研究人员的需求为导向,认真研究中医药结构处理模式,确立公认的规范的结构模板;其次,作者、期刊与结构化处理人员之间交换协议,直接获取结构化数据;第三,培养数据处理的专业人员,使之成为专职的数据整理与处理的团队。
2 中医药数据资源质量评价与分级
中医药海量数据提供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如何从海量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的研究数据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医药数据库可以增加数据评价形式,依据中医药学特点,提示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否有课题资助、作者的背景、项目的研究周期、产生的成果;同时,依据循证医学与中医学文献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提示。研究人员可以迅速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深入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将查询数据时间充分利用到实验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实验数据评价机构,辅助参加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促进实验研究水平,扩充实验室规模。
3 建立中医百科知识网络图谱
2008年,生物医学信息学首次提出生物信息维基组学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海量数据的知识发现。生物信息与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具有一样的群体研究的需求特征,需要在一个平台上,构建群体知识网络,设计数据采集的标准模式,形成一个百科知识图谱,加速生物学的进展。笔者认为,中医百科知识网络图谱建立应该立足以下两个方面。
3.1 知识资源描述
根据中医药数据集的元数据定义,对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进行描述,从而为信息对象的存储与利用奠定基础。先从庞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再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或模式形成知识,这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其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除了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形式特征有关外,最根本的依据还是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通过规范元数据可以合理地描述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由网络机器人对元数据进行标引和分类,再适当进行知识组织,将其添加到相关智能搜索引擎数据库中,通过具有一定智能性的检索工具,就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取有关知识。
3.2 基于语义进行搜索
中医药语言系统提供语义搜索的基础,将信息对象中的重要信息取出,加以抽象描述,并建立其语义关系,使检索结果更加准确,从而有利于用户识别资源的价值,发现其真正需要的资源。
目前,中医药智能搜索就是采用这种原理而研制的,在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创建了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实质上就是语义的集合。其中的知识语义网络可粗略分为3个层面:一是语言层,反映语言表面现象的知识,如一个词的多种形式,它的同义词、反义词,一些习惯用语、词的层次关系等;二是本体论层,对概念的本体论定义与解释,概念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三是常识层,发现常识上的关联,例如疾病相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
基于信息资源知识描述与中医药语义搜索的双核驱动的方法,从数据外部与内在关联进行有机整合,为知识发现提供了重要途径。
4 面向专题的多类型数据整合服务
对用户来说,理想的状态是:通过一个界面即可迅速查到所需信息并加以取用,系统扩展整合功能可帮助用户实现其理想。系统扩展整合功能是指数据库开发商借助互联网,利用超文本技术,在不同的信息资源之间进行链接,将原本相互独立、但互为联系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在一块,使之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
中医药数据库的大小和其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数据库的利用价值,中医药信息数据库系统也将同其他的数据库系统一样朝着大型数据库系统发展。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的不同的数据库累积,形成了数据库之间的沟壑,每个数据库不同的服务方式,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应用障碍。解决当前的问题,除数据库整合外,增加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弥补传统数据库系统诸多不足,满足诸多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数据库需要扩充的主要功能为:①增加不同层次、级别的关系揭示与指引,揭示不同加工层次和文献级别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这种关系,建立从二次文献、结构型数据库到一次文献的全文指引和链接。②扩充学科逻辑主线导航和指引,按学科或主题相关的聚合,建立适用于揭示资源的整体逻辑关系的智能导航,解决由于异构带来的关系阻隔。③研制对象互操作性挖掘内在、动态的复杂联系,预先发现并找出一种途径和线索来描述这些关系,将数字资源深层的内在联系挖掘与实现。④建立引证关系(引用、被引,同被引),揭示学科和主题的内在、广泛和深层的关联,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可以从多维角度反映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的关系,促进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团队的开放式链接和整合。
参考文献
[1] 崔 蒙.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11(3):189-191.
篇2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医院药品管理;应用与发展
信息化管理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基本管理趋势,是较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将其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中,显著提高了药品管理的效率,并规范了药品管理体系,是医院药品管理上的一大进步。一般药品管理分为药品采购管理、药品进出库管理、在库药品管理、药品统计查询以及药品账务情况等5个方面,管理工作较为繁重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药品管理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出现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实现了科学、先进、快捷的管理模式,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本文将从药品管理的5个方面着手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简单介绍。
1 药品采购的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药品采购模式是药品采购人员通过人工方式对医院药品使用后的剩余量进行统计,制作药品采购表,通知药品供应商组织供货,这种模式耗时、耗工,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发展,药品采购利用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实现了及时、快速、准确采购药品的目的。
对于医院每一个使用药品,在药品管理信息化软件模块制作时,都会设定一个药品数量的上限、下限,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会根据医院药品使用情况,及时跟踪,对药品存量不足的药品,信息系统自动报警,提示补充药品,同时,自动形成药品采购报表,药品采购人员每月根据采购报表,提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批,通过后,利用互联网药品采购工作平台,把药品采购任务向药品供应商进行,药品供应商针对医院采购计划,组织采购药品,送达医院,实现了药品采购的智能化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药品资源的优化利用。 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技术在药品采购管理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2 药品出入库房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入库管理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记录药品的种类、规格、数量、单价、货号、使用期限等基本信息,保证医务人员对药品信息一目了然,选择恰当的药品。对于特殊管理的药品,入库时,严格进行分类,便于及时进行分类统计。
医院药品的出库也是需要管理的,为了保证药品的使用效果,药品的出库要尽可能控制在其使用期限内,杜绝一些药品放置时间过长而失效的情况。坚持“先进先出”的药品使用原则,并根据药品的特殊药效情况,选择比较容易发生质变的药品优先利用。
3 在库药品的信息化管理
库房存货情况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药品的供应合理,不能太过供过于求,造成药品浪费;也不能供不应求,出现缺药情况,为此在药品库房存放情况管理中,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库存量的上下限进行设定。
医院药品管理中,要对库房药品的库存量进行上下限设置,当库存量低于下限设置值时,系统要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及时采购,当药品库存量达到上限值时,则提醒管理人员近期不需要采购该种药品,进而建立一套提醒报警管理机制,严格控制药品的库存情况。此外,要对库房存货的利用情况进行管理,保证近期到限的药品能够得到优先利用,防止出现药品积压或者失效情况。
4 药品统计查询的信息化管理
药品统计查询是对库房药品的情况进行统计记录,便于及时查询。信息化管理系统下,所有药品都被统计在案,包括药品的来源、数目、药效、生产厂家、使用日期以及去向等。传统的医院药品统计工作较为繁琐,查询不便,很难及时掌握药品去向及来源规格等基本情况,信息化管理系统下,所有药品都被统计在案,包括药品的来源、数目、药效、生产厂家、使用日期以及去向等,便于医务人员及时调查统计。
5 药品账务情况的信息化管理
药品财务管理主要是系统的对药品收支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解决药品价格变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药品财务管理的良好实行是合理控制医院药品开支,防止药品开支过大或者出现药品价格不合理等情况的。
实现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医院药品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系统的对药品收支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解决药品价格变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较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并避免了一些账务错误,对医院药品收支的平衡维护具有较大的贡献。
结束语
医院药品管理是保证医院正常运作的必备程序,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同一种效果的药品出现了多种类型,给药品的筛选购买带来了难度,很多医院不能协调药品采购与顾客需求的关系,造成了一些药品短缺或者供过于求情况的出现,这是非常不利于医院发展的,会造成资金流动出现故障,干扰医院的正常运作。将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它克服了传统药品管理的不足,实现了快捷、合理的药品管理,在医药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 马承严. 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1): 533.
篇3
竞争,这是商业企业永恒的主题。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是竞争主要形式。目前,在市场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双刃两损”的价格竞争仍然是药品零售商家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但其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对药品零售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危害极大。而服务竞争作为较高层次的竞争形式,因其后劲持续、影响深远,已日渐引起众多商家的重视。笔者认为,零售药店应根据市场变化,以向顾客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支撑点,调整竞争策略,更新服务理念,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调整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药品零售业还处于成长期,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等客上门”的坐商经营格局。因此,零售药店应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开辟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和营销渠道。例如,重庆出现的汽车药店,经营者以汽车为店,有目的地选择农村集市,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流动的药品销售服务,方便了农村边远地区群众购药。上海第一医药商店设置的OTC自动售药机,以及江苏、浙江等一些地区推出的“24小时药房”服务,都给老百姓的购药带来了便利。再如,国外比较成熟的经营方法━━超市药店,典型的做法是采用开架方式让消费者自选购药,这种服务方式有效地增加了药店的亲和力和与消费者间互动性,使消费者获得自主购药的便捷服务。
丰富服务内涵
扩充服务内涵,是药品零售企业提升服务品位和档次的重要前提。零售药店应建立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提高药师素质、管理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层次,用细节来体现服务质量,用行动来强化服务营销,打造零售药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服务品牌。一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使其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选药、导购、用药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消费者建立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二是与消费者建立稳定关系,经常保持联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跟踪服务,形成消费者用药档案,从而建立了企业稳定的消费群体。例如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药品零售商家借鉴现代商业营销模式,推出的优惠卡、会员卡、贵宾卡等营销服务,既留住了老顾客,又发展潜在的消费人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做好药品零售的事前、事中、事后服务。根据来店消费者的病情和需求,向其准确介绍相关药品的疗效、价格、不良反应等信息,并真诚地提出推荐建议,使之想买;在消费者选定所需药品后,能给予其正确的用药指导,使之会用;同时做好对消费者用药情况的及时随访,为消费者用药提供真诚细致的全程服务。
扩展服务范围
篇4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正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但在中小学体育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学校体育的基础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竞技体育中存在赛前搞突击训练的现象。一些体育特长生在比赛时是学校的骄傲,而平时在学校领导及老师眼中却是特殊生。一些学校在需要成绩的时候才想起体育教师,在平时只注重那些所谓的主学科的教学,造成体育教师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不利因素已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制约中小学体育竞技发展的因素分析
1.受升学率的影响,竞技体育锻炼意识淡漠
中小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总体认识是好的,但如果让其参加体育训练、比赛,有的家长便以影响学生学习为由拒绝孩子参加,对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班主任甚至也出面干涉,不让其参加体育训练,对学校体育训练队的正常训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般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了,参加课余训练必然影响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同意了,作为体育教师在经过努力无望后一般也只能放弃了,这就影响了课余体育训练队的组建,也限制了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从长远角度看有可能埋没了运动天才。因此还需通过教育或某种激励机制,提高这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使他们动有所乐,动有所获。
2.学校的经济投入对学校体育的制约
各校对体育发展的投入有限,由-丁训练需要一定的费用,如场地的改善、训练器材的添置;运动员及教练员的训练补助等都需要一定的开支,而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这部分开支不愿意支出,而是采取了开空头支票、拖欠或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必然影响学校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
3.学校工作与课余训练的冲突
课余体育训练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着冲突,其实学校工作开展的好坏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学校习惯于把各种活动如教师会议、学生会议、兴趣小组等安排在下午的两节课后,而这个时间段正是课余训练队的训练时间,训练是周期性的,缺少了一次或几次必然影响整个训练的系统性。有的学校领导只重视文化课程的管理,课余体育训练只是敷衍了事不能认真对待,使得基层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受到打击,表面上也组建了课余训练队,其实体育教师身处夹层之中,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挥。
二、对体育竞技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强和重视课外体育训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各级学校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制订年级、班级课外活动日程表,确保课外活动的时间、场地、学生、辅导教师落到实处,建议各级学校将课外活动列为先进班集体评选条件之一。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应调动班主任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带头兵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杜绝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占的现象。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
各校应从实际山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城镇等发达地区力争在达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规范、优质、丰富的体育器材,使学校体育教学物质条件合理有序地发展。同时,应鼓励与提倡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小学生自制毽子、跳绳、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真正使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3.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篇5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 高校 人才培养 研究
这些年,我国高校在关于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改善教学设施、改变课程设置、加大校企合作及增加课程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目前教学环境下,部分高校存在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与教学计划不符或课程设置与目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降低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关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为后期高校加大该类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医药产业属于系统产业,其产业链涉及中药种植、加工制造、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医疗保健等环节,产业链复杂,环境多变。因此,鉴于该类情况,若实现中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大在中医药产业背景下对其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畅通。可以说中医药人才培养既是保障中医药产业链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要保证,对中医药产业的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1.中医药产业面临形势分析与讨论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及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药生产经营企业的药材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解决了药材使用缺乏的困境。但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对较为严峻,如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过度开发、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等一直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品需求越来越大,中药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扶持等也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处于这种背景下,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发展前景将较为广阔。
2.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必需保障
我国这几年在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大力提倡人才创新,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关于人才培养,高校作为摇篮在其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行业属于特殊行业,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医药方面人才培养更应慎重。而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如没有中医药人才,就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讲究师带徒的一种模式,而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培养已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适应时展需要,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中医药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发展。
1.中医教育模式未有效体现中医药特点
目前中医教育模式偏西医化较为严重,如在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西医课程;科研方面多采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为主流,使其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被弱化;实践方面生搬硬套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其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相符
针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关于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除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大了解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懂中医药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制造、保健、中药商业流通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而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对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小。
3.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不能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目标是能够在国内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目前就业形势严重,自主创业及海外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由于在国内学习时缺乏创业和市场教育培训,虽有学生具备较强技术优势,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国际环境的发展需要。基于这种情况,使得中医药产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变小,不利于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4.留学生及海外教育发展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设置较少,同时留学生教育及海外教育发展规模偏小,与其他临床、西医等医学类教育相比,差异性尤为突出。虽然这些年国外高校和机构也逐渐开设中医药教育,但由于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临床实践经验,并掌握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而收效甚微。
三、中医药产业视域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1.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作为高校在对中医药学生素质培养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作为高校在办学模式应当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秩序和模式,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其次,高校更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医药教育应优化专业结构及重点学科建设
中医药院校对于专业及学科设置应避免一致化,首先,各院校应结合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调整专业方向。如目前中药产业需要技术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作出适当调整。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开设了市场营销、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特色化教学,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3.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及继续教育
首先,高校应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师资力量,以利于中医药国际教育工作开展;其次,调整专业结构,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走出去并扩大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还有,扩大留学生教育,建立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吸引留学生接受中医药学理论、科研教育等培训。对于推行继续教育培训和终身教育培训,也是对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利于从事中医药专业人员学习中医药文化、了解治病理论,可实现社会化、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建设。
4.加大校、企及政府的紧密合作
中医药产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重要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订单式培养、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建立企业、高校及政府参与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定向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的推行,加快中药产业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已达到振新中医药产业的目的。
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发展中医药具有很大优势,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中医药产业及高校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思华.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6)
篇6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有很多仅仅简单选用、借鉴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药”,逐步走向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物药理学”。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理论;中医药理论
中图分类号:R285
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并发现它的特殊药理作用以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已有80余载。时下“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文章不下数万篇,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质疑:
1.思考之一:“中药”药理名称思考
1.1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中药药理学》是这样界定“中药药理学”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的本义和出发点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药理学”,就应该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如果失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能称为“中药”,更不能称为“中药药理学”而只能叫做“天然药物药理学”。
1.2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中药”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并不等同于中药现代化。药物本身作为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物质,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国界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应用它。中医与西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药物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中药”(同样包括人工合成品);同样,如果一个药物在西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西药”(也包括天然药物)。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谈得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如果脱离了这个大前提,“中药”的现代化必然会失之偏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这不仅指明了中药的学术概念,还界定了它与天然药物、其他民族药的不同界限。从此看来,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以上基本概念的混淆进而使得某些“中药药理”的研究越来越偏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背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导致中医药的特色越来越黯然,而成为变了味儿的“天然药物药理学”。长此以往,中医药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会走向萎缩。
2.思考之二:中医药特色之疑
什么是特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提出所谓“特色”。应是指彼无我有或彼短我长的东西。那么所谓中药特色,应是指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理性认识、理论思维,具体讲就是指中药理论。它代表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特征,反应其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中药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应该承认:中药同其他药物一样,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即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中药,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苷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不能视为中药。倘若不分寒热虚实,见喘用麻黄、遇痢用黄连,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中药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产生预期的效果。
3.思考之三:医药脱离之疑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与中医是一对孪生兄妹,同源互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中药与中医,同时产生,互为存在的条件。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无从选方用药,中医不可能完整;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其中的一个。所以历来认为中医中药是一家,不能有此无彼,彼此分离。当前存在的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医药分离的模式,不适合对中医药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医药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作为中医药战线工作和研究的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扬我中医药之长,发展中医药,绝不能走“医不管药、药不知医、医药分离”的路子。
实际上,中药的作用机理在中医药制论体系中已经阐明得很清楚,包括药性理论。但是借鉴现代药理方法研究中药的手段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指导。那种置中医药理论于点缀,完全按照西药的模式开发应用中药的方法和道路,是不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对中医药发展有损无益。发展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中药特色不能丢。
篇7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规划》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规划》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
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优先安排土地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需求。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连续经营1 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根据规定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
《规划》特别提出,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来源:《京华时报》)
篇8
一、人口环境
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3.705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目较大,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我国总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增加2亿。此外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新生儿的数量仍有较大的上升可能性。这将为中医药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对药品新增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加剧,老龄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老龄人口对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大,这就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自然环境
首先明确自然环境的特定指向,自然环境是指作为生产投入或受营销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极其丰富且蕴藏量大。根据全国中医药普查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有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我国中药的栽培受到环境影响极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原地区多种植补脾益气的药物,东北、华北则是补五脏气的药物,华东地区适宜种疏肝理气的药物,华南地区适宜种滋阴除热的药物,西南和西北则适合补血调阴和滋补肺气的药物生长。
三、经济环境
1.国家财政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
2.居民收入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实际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实际增长9.2%。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方式直接影响了其医药卫生的消费能力,且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支出都存在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长的普遍规律,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对其医疗消费影响更为敏感。
四、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是企业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符合人们需要的物品的基本手段,是第一生产力。作为营销环境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还同时与其他环境因素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特别是与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更紧密。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既给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断造就机会,又带来新的威胁。如果企业不及时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医药企业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学习和掌握对医药行业直接产生影响的新技术,用好新技术这种“加速的推动力”,生产出更多疗效更好的药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传统炮制方面。
中药材通过炮制加工,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目前中药炮制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炮制技术标准不统一,同时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已经失传。此外现存为数不多的身怀绝技的炮制老药工对于自己经过长期工作总结出来的炮制方法秘而不宣,且存在继承工作不完善的情况,传统的炮制技术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局面。
2.现代研究技术方面。
利用现代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开发,如纳米技术、DNA条形码序列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中药中寻找真正药用成分,大力推进中成药发展。将原有的中药做成片剂、散剂、丸剂等中成药方便病人使用,减去了煎药、熬药的复杂步骤。药品资源从野生、栽培发展到组织培养,使得药品生产资源更加丰富,质量更加稳定。
五、政治法律环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医药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将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未来5年内,全国范围内还将积极探索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此外政府还提供用地、投融资、财政税多个方面给予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规划,中医药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综合以上规划可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中医药未来的市场必然广阔。
六、社会文化
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观,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的整体的哲学蕴涵、三教合一的人文理念以及医德为先的道德观。当前的中医药传播途径主要为中医药类电视节目以及互联网。中医药药类电视节目主要分为就病论病类和中医养生类。互联网传播则多为中医药类的课堂、中医药文化以及解读中医药类著作的形式。但是当前中医药类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传播主要存在从事人员专业性不足、内容通俗性不够等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时在电视方面存在播出平台少,覆盖范围小、节目播出时段不理想以及一些中医药类产品虚假宣传的问题,并且中医药类节目过于单一,乏味缺乏创新等问题。
篇9
根据一项统计,在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只有50万人,而到了2005年只有27万人。与此相对照的则是,西医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75万人,接近中医的6倍。在中医药问题上,无论是过度的自信,还是极端的否定,两种态度都反映出:被一些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中医药,已经面临一个严峻的时刻。
中医是伪科学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教授:中医是中国产生的自己的科学
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男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技术”表达,它把道家和儒家的很多哲学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更愿意把中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医理论引导下,我通过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就治好了自己的一些疾病。
原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本不该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中医医道乃生命之道,主要认识领域在于生命过程与枢机,将中医定位在人体科学和疾病科学是认识的盲区。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科学只是中医作为知识体系的低层次属性。其实,中医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董光璧:中医药学是惟一还活着的科学传统
中国的科学传统,大多汇流到产生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中去了,惟独中医药学还独立存在着,这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需要批判阻碍创造力发挥的那些现实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批判祖宗。我们不能盲目地模仿“五四”时代的批判,那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在批判现实――因为传统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实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现在,批判传统文化却是在批判祖宗。传统文化现在不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你可以对现实中的其他阻碍因素不冷静,但没有必要对孔孟之道不冷静。
方舟子:把中医当作中国特有的科学是荒唐的
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把中医当作中国特有的科学是荒唐的。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中医理论基本上并非经验的积累,而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上的臆想,并根据这套臆想来诊断、处方。中医这样的东西,可以是与科学无关的哲学、玄学或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学。
媒体评论员侯宁:中医理论的思辨性、整体性、形象性比西医更强
中医并非完全是经验科学,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针灸学说等等都是非常成系统的东方式思维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理论的思辨性、整体性、形象性或者比西医更强,对“当代医学”构成了重要的匡正和补充。而所谓“现代医学”历史短暂,其“毒副作用”(如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许要比中医强得多。五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被国人视为“国粹”,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如今国家体制内对中医的考核虽然存在巨大的问题,但我国民间中医依然大量存在,国外中医更如雨后春笋,他们以“廉价便捷”的方式服务着天下苍生,并有“东风西渐”在西方“星火燎原”的态势。能否超出偏执的“现代医学感情”而理性地审视中医,才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当代试金石。
保护,还是废除?
国家卫生部发言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
支持“取消中医”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中南大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应该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
中医的问题主要是它的疗效和危害性上。中医是一种经验科学,而西医是一种试验科学。中医的疗效过分强调个体有效而不是整体有效,现在很多国家不认可中医。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中医药的毒副作用,很多西药药品上都会写上关于这个药品的副作用,但对于中医药来说,安全性研究基本上是空缺。所以,很多人不明白吃了这个药会有什么坏处。现在都提倡明明白白消费,对于中医中药也应该有这个理念。我说的告别中医药,并不是消灭中医药,而是建议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机构。在现在的条件下,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会有好处。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院院长何清湖:中医经受了历史考验
取消中医中药纯粹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推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受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影响,注重对局部、形态、结构、具体的研究。两者各有优势,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对立。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考验着我们,相比西医主要采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激素治疗,从全国中医药进入抗击非典第一线后的治疗效果看,成绩显著。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前景,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对中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中医并不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问,而且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中医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代人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过的疾病,但只要按照中医的思维,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中医是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活力独立发展下去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中西医目前的争论看作是检验双方的机遇
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都是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至于谁更有发展前途,还是要从最终治疗效果来判断。中西医在理论层面完全不同,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但在中医看来,它不但存在,而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就此展开争论,则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这样立场完全不同的争论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不跟随时展的学科总是不会有前途的。
钟南山表示:中医有盲目性但不能废除
中医药能一直流行至今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肯定是有其疗效的。但是具体有何疗效?这就显得有点模糊。长期以来,中医药临床主要靠经验,中医认为不需要现代医学方法,这是不对的,不然中医药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上。因为中医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靠的是经验,不少中医的方向和做法,不完全按照现代医学原理,同样的治疗方法,效果也许会不一样。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强调不够。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药,废除中药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社长欧阳毅:中医决不会消亡
中医药古籍中,大量的是看病治病的具体方法,而对为什么要这样治的解释少,但这并不构成我们要废去中医药的理由。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终结与穷尽的时候。正是由于前人的研究不够,我们才需要继续研究;正是由于前人未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我们才需要努力建立。人们都清醒地记得,就在十几年前,西方国家把中医药当成“巫术”,理由是中医药没有理论体系。但是今天,西方人热捧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确可治病的事实让他们确信:中医药不是巫术,是科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事物传承的基本规律。中医药决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声嘶力竭而止于当代。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药,将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推崇。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董光璧:让中医自然发展
今日的中医药学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期。不仅中医师的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大部分中医院举步维艰。按照医学史家廖育群的看法,中医界的一些教授都读不懂《黄帝内经》,现在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就更不用说了。在西医数量远远超过中医的情况下,中医的“特长”退缩到那些被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而且中药比西药还要贵,中医在中国的存在确实岌岌可危。加之有人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这对于危机中的中医药学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篇10
1.1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注重基础性和全面性,目的在于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1.2中医药与基本医疗服务
中医药特有的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医占据强势地位的现实情况下,为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应当注重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医药服务人才匮乏、中医药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中医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医,导致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未能彰显其应有的地位。
2科斯定理概述
2.1科斯定理的内涵
科斯定理是由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一种观点,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命题,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科斯本人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有关学者根据相关内容推导出一个定理组,为科斯第一定理、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权利的初始分配无关紧要,当事人之间的谈判会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在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权利的初始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2.2相关概念说明
产权指一个人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对物品、服务或人所行使的选择能力。但是产权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受约束的,它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等因素的约束。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患者有权自由选择中医药或西医药服务,但这种选择权在现实中受到一定限制,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直接限制了产权的归属和行使,即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重影响了产权的分配。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扩大中医药所占比重,有助于增加产权的选择范围。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是与产权相互依赖的,交易成本事实上就是为了确立和保持产权而花费的成本。本文中交易成本指为增加人民就医产权行使的可能性,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中中医药的地位和比例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或代价,即达到相应效果所提供的供给,包括金钱、设备、人员等。
3从科斯定理角度分析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定位
现实中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地位低、作用发挥不明显,但从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中医药优势角度出发,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理应享有重要地位。
3.1从基本医疗服务自身需求出发
3.1.1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的需求
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指大力发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层分级医疗服务重点强调基层、基础的医疗服务,医改强调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各级各类医院的功能、职责,尤其要不断加强中医医院发展,使中医医院作用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产权的初始分配对于最终效益的取得至关重要;同时,产权范围的大小受到事物本身、国家政策、法律等因素的限制。在分层分级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文件强调提高中医药地位、加大中医药比例,发挥中医药作用。由此对人民就医的产权即对中医药或西医药的选择权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人民选择中医药的可能性,这有利于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以及分层分级医疗服务目标顺利实现。
3.1.2是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的需求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时,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应,现实中交易成本为零的事物并不存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交易成本均不为零。在此种情况下,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将产权归于中医药还是西医药,重点发展中医药还是西医药,所产生的效应、收益必然会有所差异。而要比较效应和收益的大小,则应当对两者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从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效应的实现程度上看,中医药可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需求。与西医相比,中医预防保健作用独特、诊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式,无需复杂仪器设备。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西医。魏建认为交易成本小会获得更好的效应,根据这一原则,中医交易成本低于西医,所取得的效应也会比较显著。
3.1.3是基本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需求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情况下,产权界定是产生更优效益的基础,对基本医疗服务中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两者产生更优效益的难易程度。人才队伍建设是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一环,所以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师与西医师培养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基本医疗服务最终效果的实现。所以,应从中医药人员培养角度来分析中医药与西医药所占比例的分配以及充分发展中医药对于产生更优效益的可能性。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我国培养基层中医师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我国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多数中医师服务在基层,可知基层中医师比基层西医师更容易培养;其次,与西医师相比,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望闻问切,此种诊疗思想更容易与患者沟通,中医师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更符合医改发展基础医疗的趋势。由此可知,培养基层中医师更为容易,同时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也需要更多的中医师。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保证中医药的重要地位,有助于花费较少代价而产生更优效果,有助于基本医疗服务最终目标的顺利实现。
3.2从中医药自身优势出发
3.2.1中医理念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丰若非等认为科斯定理提出的收入效应指消费者收入或财富变化导致其消费结构变化的现象。收入效应有正负之分,收入效应正负区分的标准是对某种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例如在生命质量与单纯延长寿命之间,若患者重视生命质量则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若患者重视延长寿命则延长寿命的效应为正。中医理念对于效应的正负区分标准做了很好的诠释。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诊治的理念,强调将疾病与人的情绪、生活方式等联系在一起,注重人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包含了多种沟通方式;中医提倡“治未病”理念,其内涵在于预防疾病、病后康复、防止反复,对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及保健起积极作用。因此,中医强调通过整体辩证、有效沟通进行诊治,通过“治未病”来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随着医学观的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变化,对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以某事物或品质需求的急迫程度为标准可知,中医的多种沟通方式收入效应为正,提高生命质量的收入效应为正,单纯治疗疾病的效应为负。而若不考虑收入效应,则中西医没有明显的效益差距;若考虑收入效应,则收入效应为正者效益更高,由此可知,中医药基本理念在预防、治疗、保健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好、效益高,能够推动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
3.2.2中医优势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科斯定理指出,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产权配置导致的交易成本越小,该制度的效率越高。由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交易成本不同,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比例分配是否得当关系到该体系取得效益的大小、目标实现的快慢。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使中医药的交易成本较小,具体体现为:“简便”,中医诊疗方法简便,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无需繁琐的检查程序,符合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机构设置和诊疗水平;“廉”,中医药价格的低廉符合多数人享受最基本医疗服务的目的;“效”,中医要治标治本的功能可以弥补西医治标不治本的不足。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可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也使其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应当占据重要地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