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状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现状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和思维的更新,有人认为中医药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产品的要求,甚至于不愿意使用。原因何在?中医药的前景如何?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1
现状分析
1.1 人们习惯性认识带来的影响
1.1.1中药疗效过慢:许多人认为,中医药治病以汤药口服为主,需经过胃肠道等脏器的吸收、代谢,往往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中药给药途径狭窄,和西医相比显得较为落后。
1.1.2中药服用不便:传统医学治病,多用汤剂,然汤剂则是多种中药汇杂并以水为载体,煎熬,分而服之。这样一来,一是患者服用时需要二次加温,费时费事;二是不便携带。这与当代高效率生活方式相悖。
1.1.3中药口味苦怪:中药是多种植物、矿物、动物及其脏器和分泌物的集合,入药是又经过添加多种辅料进行炮制,其味道可想而知,怪异非常,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据调查,50名中小学学生中,无一人愿服中药,仅有少数人愿意服用山楂冲剂等口感较好的制剂。
1.2 中医自身带来的影响
1.2.1诊治手段比较单一:中医诊治疾病,坚持的是“望闻问切”四大原则,医生的主观判断成分居多,缺乏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
1.2.2 惯性思维阻碍发展:目前,在各级各类医院中,能够在患者中造成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大夫,大多数都是经过了多年磨练,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中医治病办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受传统医学的熏陶,习惯于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敏锐感和认知力,无形中束缚了的手脚,减缓了中医药前进的步伐。
1.2.3 就业艰难后继乏人:人们经常把中医大夫称之为“老中医”,顾名思义是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诊疗水平越高,在临床上就越吃香。受此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大夫们,往往门前冷落,在医院卫生工作体制转化的今天,大多数医院把个人收入与日常工作相挂钩,这样一来,迫使许多年轻的中医大夫改行另辟蹊径,致使中医界后继乏人。
1.3 中药材带来的影响
1.3.1 种植方面:当今,中药材已从原始的自然野生发展为实施大面积种植,一些中药主产区以此为突破口,抓经济效益,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个别野生品种被忽视,加上资源的人为破坏,容易形成产品的过剩和品种的短缺,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推进。
1.3.2采挖方面:以前药农们采药时,都是定时定期进山采挖,有一定的采挖季节和时间,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而今,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采收药材时季节和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准,“二花开花,茵陈成蒿”的现象比比皆是,古方中的剂量已达不到治疗效果。
1.3.3 加工炮制方面:
1.3.3.1 炮制方法不规范
炮制是中药入药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减轻或祛除毒性。如:止咳药多蜜炙,主要是为了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炒马钱子主要是祛除马钱子甙的毒性等。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中药材,该炮制的不炮制入药;该规范的不规范炮制。如:乳香、没药不经炮制入药;扁豆、山药看已炒黄但不知是土炒还是麸炒。这直接关系到中药质量,更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疗效。
1.3.3.2 炮制人员素质低
加工炮制人员素质偏低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又一因素。现状是:老药工逐渐退休,有些传统的炮制工艺如今渐渐失传,现在岗人员大部分多是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中青年,把中药加工炮制仅仅看作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劳动;加之中药加工炮制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这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学习和钻研炮制技术的积极性。
1.3.3.3 保管不当
储藏保管不当也是引起中药质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影响中药质量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等;内在因素主要是饮片或辅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储藏保管不当,内、外因相结合,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党参、枣仁春末夏初保管不当就会生虫;牛膝、当归储存不当而泛油。因此,中药的存放要选择适宜的储藏条件,妥善保管。
2 前景展望
2.1中医药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
我国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中药资源丰富,经调查,药用植物有383科,2039属,11146种,加上那些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民间验方、秘方,这就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2中医药治病有其独特之处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基本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念和诊病治病方法。古语云:“汤药攻其内,针石攻其外,则病无所逃也”。当今在治疗乙肝,偏瘫,风湿和不孕不育症等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都显示出了无以伦比的巨大作用。
2.3 中医药潜力正在凸显
在大力发展地域经济的今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在当地其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都把目光聚焦于中药产业,药农+基地+公司的模式屡见不鲜,中药地位日渐提升,说明中药正在显现自身的潜力。
2.4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适时而存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人们对中药产品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便于储存、携带、服用“三便”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目前,组织细胞培养,药用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DNA分子鉴定,药用植物分子标记育种等生物技术被应用于中药的开发和研究,势必加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5 中医药新剂型彰显魅力
篇2
建国以来,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医药队伍得到迅速壮大。中医在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展相比,目前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为此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
1 主要原因:
1.1 是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虽然国家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小。
1.2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中医由于效果没有向西医那样来得快,个别领导在岗位时没有什么病,无法体会病人的痛苦,所以他们对治疗效果慢一点的中医更加没有重视,瞧不起中医,到老来当得病以后经过中医治疗,尝到中医效果的甜头后,才醒悟过来,应该重视中医,那时已经无能为力。
1.3 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没有向西医那样成立和完善各学科的协会,没有更好交流的平台。
1.4 中医服务价格低廉,从事中医人员的待遇低。中医人员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因为中医诊治疾病确实比西医简便、便宜,不须做很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很多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特别是一些特色专科,西医没有好的办法,如果打针输液等需要几十,几百,几千效果都没有特定的手法好。然而这些特定的手法需要相当熟练,但是收费价格才十多元,而且医师相当的累,造成了病人医好了,医师倒下了,如一个骨折病人,我们的手法复位百元不到,如果切开复位就是几百元了,一些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十、几百块钱,而吊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当然选择后者了,而且不管效果怎么样。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医。
现在有的西医医师瞧不起中医师,认为自己会做点手术不得了,瞥视中医认为中医医师只是会几根草药,导致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也瞧不起中医,瞧不起自己了,这种情绪扩散到社会上更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同时由于从事中医人员的待遇低,经济收入少,特别是近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在这种状况下,中医药队伍为了基本开支也开始出现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医药队伍。
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由于从事中医工作的待遇低,医院不重视造成他们不愿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不精,都是半罐子。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统中医技术的轨道。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上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导致某些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凋谢或逐渐萎缩。
1.5 国家禁止医院使用传统方法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有一些民间老百姓在家、医疗机构在单位可以临时加工膏、丹、丸、散,在临床上使用。近年来,由于国家将中药的加工方法进行了国际标准化,传统的小作坊生产被作为非法生产,被迫停止生产。医疗机构不能自行生产了,也影响了中医人员的积极性。
1.6 在农村由于受到追求经济的思想的严重影响,再加上受到文凭和执业资格准入的限制,没有人拜师学医。造成民间中医药队伍后继乏人,乏术。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没有执业资格,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瘫痪,导致中医的市场在广大农村开发无法
1.7 中医学类大中专认为自己学医错了,学习中医就更加错了,所以学生受到60分万岁的影响,不去用心学习中医理论,不去熟背中医方剂,导致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而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个个的病例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般规律,从而达到“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
2 积极行动起来抢救中医药对策:
2.1 现在,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卫生部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
2.1.1 如加大中医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条件、
2.1.2 开禁民间医师和医院可以加工地道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标准等。振兴中医药事业,
2.2 采取果断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明文规定逐年增加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
2.3 提高中医的收费标准。把收费的价格至少调整到西医的水平。
2.4 加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工作规划。协调解决好中医药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时成立中医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采取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争取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兴旺的局面。
2.5 加强中医在乡镇的建设,打造中医品牌。
2.5.1 选定建设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村中医药人员的基地,使县乡镇卫生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疗技术的前沿阵地。
2.5.2 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特色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疗手段为辅的专科专病治疗路子。
2.5.3 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疗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配备具有大专毕业水平或者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2名,常年开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300味以上。对达此标准的卫生院给予中医经费补助。要在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选地方性《中草药单方验方选》,发至各村卫生室和老百姓的手中。
2.6 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成立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协会,定期召开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年会,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挖掘其精华。每五年选拔和任命一次名老中医,并享受一定的津贴,为每人配备一名符合要求的青年中医或中医学院毕业生作为学术继承人,既跟班学习,又负责整理其医案和学术经验,并编辑成书,以利后世传承。
2.7 完善师承制度,从现在起,中医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必须有2―3年从师学徒的经历。有计划地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西医临床人员离职学习中医。
2.8 开放医疗机构中药加工炮制,放宽中药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生产的要求,促进中药传统加工方法的应用和传承。以中药企业为主体成立有中医临床、中药科研人员参加的的中药行业协会。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01-02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且不断积累完善、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药(民族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1]。但目前,中医医院西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膏、丹、丸、散制剂在各级中医医院药房中越来越少,中医传统技术在逐渐消失,很多行之有效的验方和民间疗法得不到继承和创新[2]。同时,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以西医为依据的各种评判标准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中医药的发展[3]。
本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确定典型的调查对象,采取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方式对该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民众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动中藏医药工作,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1 调研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12日-2月25日。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区域的选择,选取了具有城乡地域代表性的3家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所),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打柴沟镇卫生院、安远镇卫生院、西大滩乡卫生院、赛什斯镇卫生院、哈溪镇卫生院),5家乡镇一般卫生院(华藏镇卫生院、石门镇卫生院、炭山岭镇卫生院、松山镇卫生院、东大滩乡卫生院)。与相关人员座谈8次,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8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940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1%。经统计学分析,抽样地区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农牧民对中藏医药服务的需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程度
调查所知,天祝县政府实行中藏医药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单列,并且逐年加大对中藏医药事业投入,优先将县藏医院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将中藏医药服务项目和中藏药(含自种自采中藏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详见表1。
2.2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建设情况
按照甘肃省卫生厅《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12-1-59)
通讯作者:刘雪松,E-mail:
施意见》要求,县藏医院设立中藏医预防保健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积极开展中藏医预防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结合健康档案建档及体检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到,截至2011年,县藏医院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相关配置情况见表2。
2.3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配备情况及结构
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天祝县中藏医药人员梯队结构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如县藏医院,根据床位测算,医院现缺编84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学历、职称情况见表3、表4。
2.4 中藏医药人员教育培训情况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大众,天祝县卫生部门近年来外派进修培训38人,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45人,其中有23人取得中藏医本科学历,其余取得中藏医专科学历。此外,深入开展中藏医师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名中藏医效应[4],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活动。截至2011年,全县有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23人,继承人61人。
2.5 中藏医医疗服务量
2011年,全县中藏医门诊达11.5万人次,占总门诊量的35%,中藏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38%,中藏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30%。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能够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
2.6 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通过深入走访和调查了解到,农牧民对中藏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95%,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到90%,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达到95%,县乡村医疗机构中中藏医药人员对中藏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达到93%。表明天祝县卫生部门对于中藏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比较重视。
2.7 藏医药开发研究所情况
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研制了仁钦佐它、七十味珍珠丸、仁钦芒觉等250余种名贵、常用藏药制剂,完成了六味丁香丸等170种藏药制剂生产批号注册工作,编写出版了《华锐藏药志》、《常用藏药手册》,挖掘出版了清代乾隆年间天祝藏区民间藏医药古籍手抄本《疾病诊断明灯》,搜集整理了部分华锐藏医药发展史料和民间藏医验方、效方,完成了天堂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在县乡23家医疗机构设置了藏医诊室,开展了华锐洁白丸等“华锐藏药”和华锐肾宝等华锐系列保健品的研制开发,进行了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
3 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天祝县基层中藏医师人员缺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医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藏医工作的开展。虽然近几年中藏医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比较多,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医务人员,大部分医务人员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对目前的新知识、新理念缺乏了解,中藏医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就医环境亟待改善。天祝县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中藏医科的基本情况是:开设有中藏医科,没有中藏医临床诊室;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大多有1~2间诊室,可以开展针灸、按摩、拔罐等传统中藏医项目,然而刮痧、正骨、药浴等项目开展得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医疗设备相对缺乏、医疗环境狭小。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基层中藏医医疗服务存在收入低、耗时多、辛苦劳累等情况,建议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中藏医治疗项目的收费实行全部或部分返还的政策[5]。
天祝县藏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藏医医疗服务项目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吸引了本地及青海、新疆、上海、黑龙江等地大量患者前来就医。但是,目前外地患者住院时产生的藏医药服务费用在当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均不予报销,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悖于国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
篇5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是汇集单位员工各方面信息的一个数据库,它为国家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的信息基础。而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即围绕输入或输出人事档案信息开展的业务,同样为该单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换句话说,做好单位人事档案相关工作,可以极大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国家相关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在现代劳动用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事业单位职工个人而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个人人事档案,为单位员工办理和缴纳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办理大病医疗统筹,进行工资调整;办理职称申报工作;计算退休年限;为员工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等。如遇到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员工,可根据其档案中的工作年限推算其提前退休的年龄。
2.在选拔和任用干部人员时的重要作用
人事档案中可以较为详细的反映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思想品德、业绩表现、专长爱好等情况,是一个单位人事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处理完毕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体现个人全面信息的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机密性等特点的卷册。在考察任用干部时,是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直接关系到有关干部选拔的正确性,国家相关单位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合理高效利用
从前传统的手填式纸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社会信息资料的更新速度。而单位人员的不断增加和流动,也导致了纸质档案资料录入工作量的日趋繁重。除此以外,由于纸质档案容易破损和变质,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本。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形势也在发生着日益变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正不断的融入到人们的工作中。
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人事档案的建立从信息采集、确认、生成、归档、管理和利用的整个过程,实现了智能化、系统化与自动化,极大程度的缩减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量,提高了单位人力部门的工作效率。可见,计算机技术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简化了人事信息检索的难度
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实行封闭式管理,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繁琐,操作复杂,导致档案信息不能很好的被用于发现人才和举荐人才的实际工作中。而信息检索却是计算机技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检索人可以迅速的从人事档案数据库中查询相关内容,仅是依据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需要输入不同的检索关键词,有的以姓名检索,有的以时间来检索,有的则以档案编号来检索等。这样的操作,可以大大节约从头到尾找信息的时间。同时,档案所查阅的大部分内容更有利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为人事决策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由于工作单位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人动,及时收集新的档案信息,及时跟上信息变动脚步,及时录入人更内容,不断充实档案信息库,完善档案信息库,这就对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减少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搜集人事信息的时间。此外,计算机技术的操作简便,更提高了相关信息的录入效率。
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缺少专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才
首先,由于新老工作人员更替、机构科室重组等原因,难免造成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变动。而接任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仅能将相应材料装入档案盒,缺乏对档案重要性的专业认识,不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修裱等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也不了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而在这些管理人员中,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规划,深深制约着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并进行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
2.缺少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并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做好档案核查和修复工作。此外,也少有单位专门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的专门制度,针对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别归档、查阅更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有的管档部门建立了制度也存在不执行或不严格现象,导致常常出现档案混乱,装订不完善,不能真实详尽的反映个人信息的现象。
3.缺少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下的保护保密意识
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针对档案管理所设计的软件也越来越全面和智能化,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依赖性,而忽视了纸质档案材料的重要性,降低了对档案信息的保护意识。需要强调的是,属于格外机密和重要的档案信息,相关单位仍应同时采用纸质档案管理的方式进行备案,以防止电子档案不慎丢失或损坏而造成的信息无法恢复。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更要树立和加强保密和防范意识,以防一些机密档案内容从网络途径被窃取。
四、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展望
篇6
>>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湖北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 湖北省中小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 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我国中医药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北京市中医药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湖北省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现状及对策 湖南省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振吉:中医药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美国佛州中医学院关于中医的介绍[EB/OL]..
[4] 中医师国际交流合作[EB/OL].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篇7
[关键词]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086-04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promoting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resources. The autho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state,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health institu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to conduct field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perience of service capacity of some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ind som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ncludes lack of talent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inadequate propaganda. Then the autho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f the diversified way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dea and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basic-level medical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Key words] Grassroots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Frontier minority regions
《“十二五”期g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正式实施[1]。
笔者就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先后赴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华县等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和村卫生室,对各级卫生管理机构者、医疗服务机构负责人和专家、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居民患者进行了访谈、座谈调研。经过实地调研,对云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1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1.1 总体情况
1.1.1 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中,全省不断健全完善省、市(州)、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了向下辐射、逐级帮扶指导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2012年以来,国家投入专项资金8713万元,省级投入专项资金5460万元,启动实施了91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353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改善项目和1.2万名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3]。据统计,到2015年12月底,全省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9%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经过3年的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见表1(来源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3])。
1.1.2 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2015年底统计数据,全省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普遍设立了中医科室,配备了中药房和中医诊疗设备,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4~8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200种和80种[3]。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3],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3~6种,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分别不少于100种和50种,能够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形成了以腾冲县、宾川县为代表的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中医药事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①国家有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颁布,同时当地政府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4]。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3,5]。③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思想逐步深入人们的现代健康理念,民众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需求显现[7]。
1.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1.2.1 借力相关政策,探索医保措施 《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要求,所有参合县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并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8]。在医保政策方面,全省多地市县医保中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将市、县中医医院作为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鼓励农民群众选用中医药治疗,并从医保政策角度进行了有效探索。其主要做法,一是将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医诊疗技术纳入报销范围,提高纯中药饮片处方值限价标准,参合农民在各级医疗机构选择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提高,各地区采取各种方式将支付比例向中医药倾斜。例如,腾冲将中医医院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在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达到80%。二是对中医药处方值、中医参与治疗住院次均费用、住院费用起付线等政策作了调整。例如,楚雄南华县将乡镇卫生院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40元提高到70元,村卫生室中医门诊次均处方限价由30元提高到70元,从政策层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曲靖麒麟区针对参合人员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下调中医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乡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200元下调至150元,区级中医科住院补偿起付线由400元下调至350元,有力支持了乡村两级中医药医疗业务发展,减轻了人民群众选择中医药服务的费用负担。
1.2.2 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国家近年来的中医药鼓励政策和群众医疗需要使得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旺盛,除了招收中医类专业毕业生以外,基层中医药业务培训成为提高现有医疗队伍服务能力的有力措施[9]。部分地方政府新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比例达20%以上纳入县级政府责任目标管理。建立州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帮扶机制。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以基映<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各县(市、区)建立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为县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免费提供中医临床带教进修、实习、培训,结合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开展,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开展业务指导和技术帮扶工作。
1.2.3 中医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 弘扬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部分优秀的基层单位充分发挥挖掘中医理念、养生文化的内涵,集思广益,摸索出了一系列亲民、生动和注重体验感知的中医文化传播途径。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增加转播互动性。各市、县卫生计生部门编写了中医药知识宣传材料,重点依托市县级中医药专家资源,节假日举办讲座和咨询等宣传活动,引导“云南中医”等知名中医药微信公众号,感受中医文化,参与中医养生。二是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保山、楚雄等地市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馆标准建设。保山市中医医院、腾冲市中医医院建设了中医文化长廊,以腾冲固东镇中心卫生院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富有文化气息的中医馆和中草药植物园,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充分利用壁画、墙报和在室内外张贴宣传画图等普及中医药知识。腾冲市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王宫已被批准为云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现药王宫已打造成集中医专家坐诊、中医药学术交流研究、药膳餐饮、中药批发零售、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历史文物展览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灵魂,调研中,凡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医药文化氛围都较为浓厚,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是中医药文化植根于群众的具体表现[2]。
2 基层中医药服务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国家开始实施基层中医药的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全国中医药事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研,笔者主要梳理出以下问题:
2.1 中医药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根据2014年底统计数据,全国每万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08/万人;云南仅为2.00/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亦低于广西2.25/万人、贵州2.15/万人、四川5.11/万人、重庆4.06/万人,是西部12省市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覆盖率最低的省份[10]。
[3] 我省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EB/OL]. http:///wjwWebsite/web/doc/UU2016214 0530005944,2016-02-14/2016-06-29.
[4] 赵臻,杨海丰,李金芳,等.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6):526-529.
[5] 王高玲,纪娇.构建及提升社区中医药团队健康服务能力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34-36.
[6] 赵新平,李文华,黄斌,等.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J].上海医药2014,35(2):19-24.
[7] 郎@章,李和伟,张妍.浅析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应用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6):869-870.
[8] 胡秀华,王如峰,赵丕文,等.现代生物学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95-197.
[9] 贾莹,李菁,尹爱宁,等.构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5):93-95.
[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2014[G].北京:中国卫生和计划年鉴社,2015:49-99.
[11] 付文娇,沈绍武,肖勇,等.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计工作现状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10-112.
[12] 周伟,王文英,袁兆康.江西省11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6-28.
[13] 郭初.我国信息服务业服务能力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52-54.
[14] 龚鹏,余小萍,王彦华,等.关于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5,21(9):41-43.
[15] 吴耀持.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十年回辟[J].上海医药,2015,36(19):3-5.
[16] 彭青和,马芳琪,邓超,等.中医药融入化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巧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69-171.
[17] 马洪瑶,申俊龙,徐浩,等.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理论依据与路径创新[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543-1546.
[18] 蒋飞雁,施永兴,肖洁汶,等.能力指数评价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1389-1393.
[19] 张勇,任维东.云南:“药物宝库”的产业化之困[N].光明日报,2015-12-07(4).
篇8
关键词:SWOT法 中医药 科技 创新 现状
应用SWOT法重点分析影响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内部、外部因素,系统阐析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优势分析(S)
1.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法》、《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甘肃省“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颁布实施,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逐步健全。
2.中医药科技创新需求日渐增长。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迫切需要释放中医药科技创新服务健康的潜力和活力。当前,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满足群众简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3.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力度持续增大。目前,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力度持续增大。2014年,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9914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同时,中药医务人员获得了更多的进修、培训等受教育机会。
4.中医药医疗机构与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甘肃省中医药医疗机构与设备数量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I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医疗机构相应增加,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人员随之上升(含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由于设备经费投入较大,省市两级中医药医疗设备相对齐全。
5.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甘肃省获批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项目521项,争取科研经费1.4亿元。省级投入1043万元,资助科研课题412项。取得中医药授权专利37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1项。评选出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150项。
二、劣势分析(W)
1.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甘肃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全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备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虽然当地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力度仍然偏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2.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市州缺乏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甘肃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利于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诸多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市县仍然没有实施。
3.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质量偏低。目前,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低、职称比例不合理等方面。由于进修培训数量有限,补充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且相关科技人员素质偏低,能力有限,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能力不够。
4.中医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甘肃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当前健康需求,这些因素制约着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会分析(0)
1.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是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甘肃不仅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例如,甘肃庆城是岐伯故里,甘肃灵台是皇甫谧故里(针灸文化发祥地),敦煌医学。历经千年,在甘肃留下了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造就了许多优秀名医,这些医学典籍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甘肃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基层群众看病时,普遍选择中医。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甘肃就建成了省级中医药医疗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又建成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专业人才。除此之外,甘肃还出现了许多中医制药企业,其中兰州佛慈药业更是闻名中外。而全省乡镇卫生院也更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疾病,向老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等理念也被老百姓普遍理解和接受,这无疑是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良好的社会基础。
3.《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使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专门条款规定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内容,这为甘肃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此外,还有国务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大和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涵盖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内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篇9
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随着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显露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国际社会对中医药资源的抢占和掠夺日趋白热化,因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保障中医药健康发展甚至是保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顺利执行的关键,也是中医院发展壮大的机遇,本着为医院献计献策的原则提出建议。
2中医药专利现状:
中医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医药特色诊断治疗技术、炮制配伍经验、中医药特色工具等流失现象严重,对中医药保护力度不够,个人或集体条件能力限制缺少创造动力等,造成无形资产与固有利益损失。
3法律依据
《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及中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指定一名领导主管专利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专利管理工作人员,并酌情设立相应的专利管理部门,建立专利管理职能,加强已有专利管理部门的建设。(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修订) 等)
4与医院关系
突出显示作为现代中医院的医护素质及作为现代中医院领导的才能和远大目光,使医院利益最大化;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积极地创造动力;即做到了“与时俱进”,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思路;同时还能体现本级政府和相关局委的执政水平,有利于医院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中医院的创新,一旦成功将取得示范效应,提高知名度。
5可操作性
利用目前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发展优势及自身优势,向上争取扶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成立相关小组及制定实施方案;对医院内部员工实施鼓励带动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 熊素萍 ,李 冰亚太传统医药2009 年 1 月第 5卷 第 1期Asia2Pacific Tra ditional Medicine Vol. 5 No. 1 J an. 2009等)
篇10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六七成都是医药卫生执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且基本沿用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市场十分广大,这些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尚未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因此,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不仅项目多、受众广、潜力巨大,而且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二、发展对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中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构建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近年我们所进行的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非常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力,政府主管部门不仅仅要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还应把继续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使命、地位和作用,拓宽大学人才培养的对象范围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使高校在终身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趁继续教育转型和改革之势,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形成在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平台,通过地市、县、乡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向市、县、乡镇三个层次辐射,构建中医药从业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彻底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状。
(二)高校提高认识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实验条件良好,与国内外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这些独特的优势决定其应该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积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最及时和迅速的反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一方面是体现高校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职能。因此,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建议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召开有校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及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的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制订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配套设施及扶持政策,从而逐步实现新形势下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三)完善配套制度
任何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约束。高等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要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实施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还要加强高校层面的规范管理力度,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
1.归口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议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办学实施主体,归口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代表学校对全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履行宏观职能工作,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进行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校内其他教学、科研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需由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整合后方可对外申报、实施、开展,并作为具体的办学实体,参与到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中,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拟定、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
2.建章立制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继续教育学院的各项管理职能(包括立项管理、证书管理、合同管理、学员住宿管理、财务监督、教学督导等),建立起“闭环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现代管理流程。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开展继续教育情况列入对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体系,要求各教学科研部门,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扶持发展
一方面,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将高等中医药院作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来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的统筹计划之中,投入专项启动资金,积极筹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鼓励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继续教育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修订切实可行的对外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对外服务收费分配制度,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突出行业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孕育和生存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中医药继续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鉴于此,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单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课堂集中培训的教学模式,采取专家送教上门与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与系统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随着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医学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通过网络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模式和体系。通过网络可以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尤其使基层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都能享有同等的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
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对象中有一般爱好者、中药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护工人员、医师、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类别,以及不同类别人群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切实提高受训对象的中医药素质。如,面向乡镇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面向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者及一般爱好者进行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理论的系统理论培训等。
3.加强合作办学
积极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如: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合作,协助他们开展中医药成人继续教育,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与劳动主管部门的合作,获得中医药行业准入门槛的培训资格,如中医药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加强与相关医药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人才;加强与社区、老年大学的合作,积极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保健知识,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服务。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采取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