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师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分级管理机制;权力制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12-03

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体系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否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取决于它是否有过硬的产品和优良的质量。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质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不同于普通企业产品的另一套评测机制和运行体系,它是考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首先,高等教育的“产品”(接受教育者)的成果,并不会马上直观地在市场之中显现出来,它需要有一个时间段,方能显现出结果。从高等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来看,它是为了生产或培养推动社会大系统运行、前进所需的各个层面的专门人才的,在教育“产品”(接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大系统之后,并不能迅速判断出这个“产品”是否合格,它需要经过一段社会实践的时间后,才有可能显现出来。例如,某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寻求工作职位时可能拿出厚厚的一打各类的考试级别证书,但是,这不能证明他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质量就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或者说可以承担这一工作的能力。所以,高校教育同其成果之间出现了时间差,使得需求市场若要对当下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十分困难。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景出现:以某一成功名人毕业于某高校来说明该高校的产品的成功率和教学质量的优良率,其实,这两者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评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抑或说在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的差异。我们知道,在一般的市场体系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常常会出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生产者占有主动性,而选择消费的消费者无法真正确认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资料的真实程度,因此,这种状态消费者可以依赖或通过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管、评测。然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如果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即“教”与“学”之间的信息盲点和观察视角的不同就极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情况发生。教育活动在“教”与“学”之间应该是一种引导、沟通、参与的循环活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正因为接受教育者无法独自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鉴别、评价,所以就必须尝试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评测体系,才能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质量运行。最后,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科层性人才,即在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态中,接受教育者应该是具有健全的道德操行、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以及应对社会要求的能力,这些都是接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生产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它使接受教育者从个体的自然状态到理性的社会存在状态。对于社会自然的个体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秉性、天赋、接受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等因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无法仅仅凭借接受教育者的某一个方面(知识水平)或某一个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加以评判,更应该注重基础与提高、懵懂与理性、接受与应用等方面,着眼于具有普适性的诸多方面的综合程度的提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涉及到“教”与“学”、“学”与“用”等方面,在实践中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复杂而多样的评价体系。综合上述高等教育中的诸多因素,使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评测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特殊的困难。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回避了这些困难,然而,就现阶段的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体制、高校自身评测制度来看,主要的依据依然是以教师配比数量、高中级职称比例、学生就业比率以及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教师科研指标等量化的数字为基础,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则缺少必要的柔性思维。

二、高校管理层级的“委托-”机制

在高校的管理层级中,一直以来是以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模式,然而就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态的变化——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招生名额的不断增加,原有金字塔模式的高度集权管理形态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转变以往的管理思维和办学模式,逐步把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态向各个子系统(二级学院)位移,实现从集权管理到“委托-”的分级管理制度转变。所谓“委托-”关系,是一种由杰森和麦克林(M.Jensen & W.Meckling)所定义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即“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面对愈加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委托-”的分级管理机制比照以往的高度集权具有科学化、细分化的优势,更为符合现实中高校体系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在以学生为本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级(校、院)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消解了以学校为管理核心的集权弊端,显现出管理科学的原则和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拉近了校、院之间的距离;其二,在分级管理体系中,校、院的主动性更为趋向合理,一方面明确了校、院分级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调动起了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院处于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教学核心地位,在以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框架中和分级管理模式下,学院可以利用自有的管理权力具体制定和优化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资源分配,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减少重复设置、投入的数量,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然而,在看到分级管理机制的优势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随之产生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分级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在分级管理的模式中,校、院之间各自找到了平衡点和利益点,在二级学院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利益之后,使得原本一元化的非经济指标被打破,例如在校级管理硬性量化指标的框架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作为具体执行教学任务的软性要求(教学质量、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等),因此,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求一级管理层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量化指标,同时建立起严谨的监督机制,如何解决二级学院在经济利益目标与非经济利益目标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分级管理机制的重要问题。其次,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目标函数的不对称。在这二者之间,同样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不具同等信息共享的两个主体,高校作为人的身份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是一目了然的,作为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中办学主体的二级学院有着更为明显的信息优势,在实行“委托-”的分级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出现上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说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如何平衡好各自的期望和目标问题。由于市场化的社会趋势使得高校日益感到生存的压力之后就有可能让高等学校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三、“委托-”分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委托-”分级管理机制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所关心的是,在实施分级管理机制的同时如果不能解决上述矛盾,必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既能使分级管理机制有效地运行,又能够以此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简而言之,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既不能完全依靠数模的量化指标加以评测,也不能仅仅依靠校级管理层面的行政手段,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一种综合性的长效的机制,笔者以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信息公开、透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本措施。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个高校为信息源基础,建立一个全面的网络公示平台,把各高校的评估数据与评测结论予以公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完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中,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在高校内部实行专家管理体系,以此平衡高校的行政权力。在教育体系中,学者、专家比之于行政权力更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在校、院各级管理体系中建立相应的专家监督体系,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准来监督、管理日常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有效地在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掌握更真实的教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为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提供可行性建议。第三,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跨专业选修制度。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壁垒森严,接受教育者只能按照高校计划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接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因而,在保障基本教学秩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接受教育者跨专业选修并最终实现高校之间学分互换以及国际高校之间的学分互换,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行分级管理机制的大环境下,提升教育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1、班级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全体师生应该能够熟练地正确使用并爱惜。

2、各班主任为本班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设备的管理,班级任课教师应协助班主任管理,协调好设备的使用时间。

3、做好避光、防尘、防潮、防火、防盗、防雷击的设备保护工作,加强门窗管理,落实安全措施,雷雨天气不使用设备,离开时切断设备与外界的物理连接。

4、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如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向学校管理员报告,以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如发现设备硬件损坏或丢失,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

5、班级可根据管理与教学需要设立电教员,协助班主任进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填写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记录。

6、各任课教师上课前应认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上课时根据操作细则(规程)正确操作使用设备,下课后及时关闭设备并切断电源。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管理员。教师不得违规操作,不得频繁开关设备,不得随意拆卸、搬运设备。

7、任何教师和学生不得私自更改计算机属性设置,不安装与教学无关的软件。需要保存的资料应存储在指定文件夹内,计算机桌面和C盘上不存储个人材料。不得利用计算机做上网聊天、下载歌曲、电影、图片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8、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对电脑硬盘进行格式化或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如因教学需要安装更改软件的,应经网管员同意并协助完成,不盲目自行操作。如有技术困难,应报学校解决,由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9、教师在下载网络资料或使用外部设备(移动硬盘、U盘、读卡器等)时,要注意防止病毒的侵入,发现计算机有病毒应及时向网管人员报告。

10、班级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设备未经学校领导批准,不得让校外他人使用。校外教师到本校上课,必须经学校统一安排,并经过相关培训,了解设备性能,并熟练操作后,方可使用。

11、严禁学生使用,严禁老师用来看电影听歌曲浏览新闻图片等,任何人未经学校领导同意严禁用一体机做与上课无关的任何事。一经发现后果自负。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30-03

[作者简介]胡裔军(1977―),男,广西贵港人,教育硕士在读,广西贵港市民族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由于当前信息交流比任何时代都要广泛,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正面教育有时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上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涌起,很多学生对学业不够重视,作为副科的历史更是被学生忽视。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新课改已实行了十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功利性的教育没有根本改变。学校领导还是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也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人们急功近利的结果,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的影子。有人还说没有考试就没有尺度与标准。“考考考,学校的法宝、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新课改在大部分学校得不到贯彻实施。目前,在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唯分数马首是瞻。而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却被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位于知识点识记。

(三)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及社会阅历不丰富,不能辩证地看问题,他们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于教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持逆反态度。例如,近代历史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国际主义、经济全球化、和谐世界的理解就有问题。社会腐败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社会不公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敏感的话题。

(四)教育方式、载体单一的影响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不恰当导致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灌输、讨论、提问,以及陈旧的形式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它应当成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的内容,故而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历史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一定要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例如,岳麓版的历史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八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民主制度、反对外来侵略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国家、阶级、政党、阶级关系、对外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第二部分“经济成长历程”中的专题九到专题十六,属于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过去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培养学生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和谐的理念。第三部分“文化发展历史”专题十七到专题二十四,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有效成分,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悄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

(二)利用历史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历史的人文教化功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种,在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教材在挑选教材内容时,大量引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内容。比如岳麓版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有日本研制各种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并在中国多个省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及2003年齐齐哈尔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内容。在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1年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的发起等也写进书中。在第二部分“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还专门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变化,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命运。

“高中历史教育还承载着很强的人文教化功能,着力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借助历史上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是崇尚先贤和英雄人物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育,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任人唯贤”。所以,教师用杰出历史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高尚人格去熏陶学生,一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正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态度、情感教育的长处和优势。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以及照片和画像,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亚里士多德的“吾爱我师,吾尤爱真理”;康德的“人非工具”等都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材料和良好凭证,教师在教学中可加以点拨运用。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对培养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师应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历史、触摸历史,使他们逐步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以及画面展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感悟历史。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入如春风化雨,了无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将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编排历史课本剧,使学生在自导自演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这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学校的财务管理需要提升水平,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关键的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就针对当今高中财务管理制度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了有效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学校财政方面的投入

现在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各高中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校进行财政投入支付全部教师工资作为奖励。但是,对于学校教职工岗位的津贴则需要学校自行解决。高等类学校的教职工少说也有六七百个,这些岗位津贴加起来对学校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务支出。鉴于此,为了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就出现了学校乱收费的现象。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持续给予财政支持,保障学校各种活动正常开展。这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乱收费的问题。

(二)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规范操作的基本条件。高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在完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本地经济情势,适当制定出具有良好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方式,真正将制度落实到财务管理业务中去,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另外,如果有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请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务部门帮助,对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最后,校长和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起到榜样作用,严厉制止违反法规校规的行为,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预算控制度,实行资金集中制

资金集中制如果能在学校得到实行,这将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资金管理者,许多财政业务都是分散、不连续的,更不用说资金能够完全集中起来。这就导致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出现运转经费不足、财政赤字等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就要对学校经费执行资金集中制原则,加大预算控制力度,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具体监督学校财务管理

一个高中院校如果只有财务管理制度,没有监督制度,这个财务管理制度等于是摆设,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时刻监督学校财务支出状况、核查财务记录数据、保存好财务账本,以达到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结束语

篇5

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句俗语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它是管理经验的结晶,被奉为管理学的经典,适用于所有行业,作为担负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教师队伍,自然也不能脱俗,也要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常谈常新。我们觉得,教师管理制度不是随意而定的,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起码应该符合三个条件,这就是合理、全面、规范。

首先,管理制度要合理。制度是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自然要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匹配性。教师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学校性质特点、校园环境特点和人际关系特点,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无法很好地实现约束人的目的。如: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都是高中层次的学校,但两者有不同的生源条件、不一样的办学目标和差别巨大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所职业中专硬要套用普通高中的规章制度,显然具有不合理性,因为无法与环境相匹配,制度就没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合理的制度还应注重公平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只有共同的教育工作者,根本不允许有特殊的个体,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制度而存在。

其次,管理制度要全面。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教师应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学校必须制定涵盖全面的制度,将教师的行为纳入到日常管理范畴。同时,只有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才能让教师队伍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任何一所学校,考勤都应有考勤的规则,上课都应有上课的制度,开会都应有开会的要求,这是起码的要求。在职业学校,由于特殊的办学性质,带实习,跑招生,搞安置,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不管工作多么重要,不管地位多么特殊,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制度之外,都必须纳入到制度的约束之中。从管理效益上看,制度越全面,职责越清晰,越能有效制止扯皮现象,越能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最后,管理制度要规范。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谨慎从事,要经过多方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可以执行的条文。成熟的管理制度,应该是条目清晰、层次鲜明、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不能让人在字面上产生疑义和歧义,否则,可能就会有人钻空子,在容易产生疑义和歧义之处找岔子。现在,很多学校都很讲究量化管理,把制度细化为一个个数字,执行起来十分方便,但量化要切合实际,行为的分值应该与行为的后果相一致。有的职业学校为了突出招生功能,规定完不成招生任务的教师扣200分,而旷工一天扣30分,显然这样的量化是不合理的。在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教师难有好心情,工作起来也就没有热情。

制度是田野上用篱笆围起来的“雷区”,谁也不可以熟视无睹、任意踩踏,否则,对篱笆造成损害,对自己造成损失,对他人造成损伤。但这“围墙”毕竟是用篱笆围成的,客观上主要起警戒作用,不会阻碍视线,完全可以透视风景,也不会破坏教师在工作之余欣赏风景的好心情,如果制度过多、过滥、过死,那无疑就是用密不透风的砖墙围起来一个个城堡,走在边上,让人有进入迷宫的困惑,人人心情郁闷,校园内死气沉沉,甚至会让人产生身陷牢笼的窒息感。

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群体,让各项工作更有条理,这是教师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人性化。制度毕竟是由人制定的,是为维持良好秩序服务的手段或工具,绝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制度应该顺应人性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不能让制度牵着人的鼻子走,把人变成苛刻管理制度下匍匐前行的奴隶,那样的话,再大再漂亮的校园也会是死水一潭。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太苛刻,让被管理者――教师受到强大的约束,内心极不痛快,这就歪曲了制定管理制度的本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和谐统一。如:某校规定了严格的签到和签退制度,教师一天到晚要在严格框定的时间内签6次名,为避免教师中间脱岗,还制定了严格的不定时查岗制度,班子成员每天不定时到教研组里检查人数,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整日神经兮兮的,连厕所都不敢去,除了上课,每日老老实实地待在办公室里,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领导这样把教师当犯人一样看待,教师心里的反感情绪骤然增长,自然会找茬对付领导。学校纸上的规定是“上班时间不许趴在桌子上睡觉”,领导查岗时发现有教师倚墙打盹,不由分说就要在本子上记扣分,教师毫无惧色地反唇相讥:我没有趴在桌子上睡觉呀?这怎么能算是违反纪律呢?

天空包容每一片云彩,故能广阔无比;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故能浩瀚无涯。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育工作者,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既需要包容,也需要温暖,更渴求关怀。在制度化管理措施的背后,领导不应该忘了用包容之心,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情关怀。我们学校的领导很重视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教师的直系亲属生病了,领导一定会去看望一下,一句亲切的问候,让家属心里特别温暖,也让当事教师特别感动;教师家里有特殊困难了,领导一定会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东西不一定很多,但领导代表的是一个单位,送去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一片心意;教师心理上有疙瘩了,善于察言观色的领导常常很快就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肯定会及时进行沟通,领导亲自出面了,诚心诚意,慈祥和蔼,再大的矛盾和疙瘩也会烟消云散。尽管也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处在这样人性化的环境中,校园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人心都是肉长的,教师都是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人,以付出为第一责任,内心里很容易满足,只要你真心尊重他、真正关心他,他就会无怨无悔地“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性,就像田野上盛开的花朵,千姿百态,娇艳无比,点缀着自然的风景,让田野上的每一个耕耘者都能赏心悦目,身心的疲劳一扫而光。一朵鲜花盛开,蜜蜂飞来唱歌,蝴蝶飞来跳舞,小鸟飞来伴奏,留下一片勃勃生机,吸引万千生灵瞩目,让田野充满了爱的温暖,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这花朵还能发出缕缕清香,四散飘逸,沁人心脾,能唤醒每一个靠近者心底的良知,让他把别人的温暖和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让人际环境更融洽,这是教师管理的高层目标。

专业化。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教师管理不能只是行为上的约束,更应该在理念上进行引导,在技术上进行引领,否则,教师不能实现专业化发展,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化发展,学校也不会实现持续化发展。专业化管理,这是教师管理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技术手段。

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有广博的理论基础,有扎实的教学技术,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是教育工作的先行者,是教育理论的博采者,是教育思想的酝酿者。学校管理理论上有一句名言:“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有哲理,如果没有资格和能力做教师的教师,趁早别干管理教师的工作。如果外行管理内行,不单是在技术层面上难以达成默契,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即使是在心理上也难以达到相知相容,双方都会觉得很别扭,无法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专业化管理似乎有几分抽象和随机,远不像约束教师行为的详细明确的纲目条文那样具体和固定,更多地倾向于把握教师队伍的脉搏跳动,关键在于管理者必须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熟悉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状况,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管理者必须能准确感知每一位教师的业务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千方百计给教师们创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业务比赛,向外推荐能人,派人外出学习,指导同行交流。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就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多给他们以专业的引领,如:指路子,进行听课指导;献方子,推出优质案例;换脑子,探讨教育艺术;压担子,确定科研课题。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梳理和引领,把教师队伍带入到蓬勃向上的优美环境之中,引导教师实现专业的飞速成长,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充满自信,都满怀激情。

教师是耕耘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智慧,让大地更丰实,让树木更挺拔,让花朵更娇艳。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必须在躬耕之中,研究更好的方法,探索更好的想法,实践更好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游刃有余。通过自我摸索和实践,可以达到目标,但专业的引领同样弥足珍贵,可以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学校领导必须首先做一个教育专家,才能够站在更高处,做教师前进的灯塔和路标,教师心无旁骛地把研究教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了,整个团队就可以在“不管”中实现管理的目标。

篇6

二、工作目标

1、争创省示范高中,按示范高中要求开展工作。

2、重点做好高三毕业班工作,力争高考再创新辉煌。

3、高中会考达到省一级达标学校的要求。

4、扎实做好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

三、工作要点

(一)重点做好高三毕业班工作高三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工作处和教研组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主动介入毕业班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指导,千方百计为毕业班提供优质服务。

1、组织协调安排好毕业班的下列大型考试,做好考后成绩分析与交流。

2、及时搜集并提供高考信息和第二轮复习资料。

3、加强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调研,定期开展学情调查,召开毕业班学生座谈会,组织毕业班听课评课活动。

4、组织好毕业班专题讲座和实验展览。

5、加强尖子生培养和文科班工作。

6、加强高三备课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1)各备课组要加强对考纲、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科学制定第二轮复习计划。

(2)各备课组要加强总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和活化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高考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各备课组要加强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提高效率。(4)各备课组要加强结对子希望生的辅导。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制订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周历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活动安排表、任课教师安排表等。

2、完善《长汀一中教学常规》,进一步明确备课、听课、上课、改作、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的常规要求,明确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常规要求,明确公开课开设与听课评课的常规要求,明确青年教师结对子的常规要求。

3、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研组、备课组应定期开展组内自查。教学工作处、教科室定期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

4、加大课堂教学巡查力度,杜绝私自换课、调课、旷课现象,确保优良的教学秩序。

5、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完善教学常规管理。

6、落实听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

7、创新高一、高二年段单元过关工作,实行月考。8、控制学科练习印刷量。

9、加强高一、高二、高三实验班教学管理的研究。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制定《长汀一中教研组、备课组常规管理制度》,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明确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常规,完善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考评方案。

2、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建立科学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制订《高一、高二年段过程性考核奖励方案》。

3、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立科学人文的教师培养激励机制。修订《长汀一中教师考核任用办法》,协助制订《长汀一中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4、增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形成良好导向机制,制订《长汀一中优秀教学奖评选条例》。(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rdqu

o;

1、稳妥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各教研组要确实研究课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

(五)其它工作

1、完善学籍管理,实行电子化管理。

2、加强图书馆管理,按省示范高中要求和*新课改要求,添置图书资料,强化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意识。

3、进一步抓好体育、艺术、卫生工作,抓好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篇7

关键词 认知行为习惯 自我教育 尝试错误 自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就学生而言,高中三年至关重要,高一无疑是关键。对于一个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学生,此时其独立对依赖,清醒对迷茫,自律对放纵等的矛盾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为难以调和;故而培养他们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是高一阶段的教师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1创设过渡阶段

在初中阶段,由于教师事必亲恭,为学生规划一切、指导一切,明确并且细化了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星期要做的事;学生自己却不用去思考,只知道照着老师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甚至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积极主动性,不会安排、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高中阶段恰恰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积极主动性、自律性,会自己合理的安排、协调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有教师讲课的课堂与自习的课堂、学生与生活的关系。初高中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跨度过大、玩转得过急,故需要创设一个过渡的阶段。笔者认为以一个月作为过渡阶段较好,即不至于让学生急切之间难于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又不至于因为过渡时间太长而影响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的进程。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圈定一个大致的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底限,无需苛求学生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特点、任务;教会学生如何完成过渡;通过观察、调查、推荐和毛遂自荐,先选出几个学生当临时班干部,为组建正式班委会奠定班底。

2组建班委会并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

经过前一阶段的过渡、对学生的了解、对临时班干部的考察,下面是该组建班委会和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时候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班委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制度的建立既不能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冲突,又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还应最大限度地吸引集体成员的积极参与为原则。

再好的制度也要建立在认真、切实贯彻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否则便是一句苍白无意义的空话;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要靠人,靠班干部。欲建立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必须组建好班级的领导核心――班委会。它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

3正确舆论及良好班风的培养

正确集体舆论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发扬正气,对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及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是极其有利的。班风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亦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良好的班风具有很强的制约功能和教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怎样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

4建立学生成长轨迹档案

该做法的要点在于做好与高一新生家长及初中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工作。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新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个人爱好、性格上的优点与缺点;通过与学生初中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全面而有效地掌握新生的学习习惯、认知风格、思想品德、团队精神、沟通与交往能力等。

这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利于我们对新生整个身心状况、学习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全面把握,使我们能够预测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心理活动。

5深入学生,融入学生

想学游泳,得跳入水中;想学开车,得坐到车中;欲了解学生,就得深入学生,融入学生。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中之大厦,必起于高一。自初三始入高一的最初阶段,也既是笔者上面所说的过渡阶段,是高中这整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稳,则大厦不牢。我们教师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并重视过渡阶段能否顺利过渡,对于高一芸芸莘莘学子的重要意义。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集思广益,戮力同心,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帮助高一新生顺利渡过升学伊始的过渡阶段,尽快的融入并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高中 教育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17-01

高中学校的学籍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学籍贯穿于学校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学籍信息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及结果的认定。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我国传统高中学籍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管理工作的效率受到了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所以要不断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

中学学籍管理工作水平已经成为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学籍管理制度的理论分析

该项制度是高中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和取得学籍的管理;学生的课程考核和学业管理;新学期的注册管理;学生的学籍变动管理等内容。该项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由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所以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也千差万别,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殊途同归的效果。学籍管理制度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定,指导学生不断进取,达到教育目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校教育计划的一个管理工具,是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一把尺子,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能够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中学籍管理制度可以用来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从而不断推进学校管理秩序的优化。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通过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影响来发挥作用。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籍管理制度各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分发挥该项制度的作用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巨大的作用,可能会远大于思想政治工作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还可以不断提高中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当前高中学籍管理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中学籍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高中管理已经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首先表现在我国的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改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地区相继对高中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改革。新的学籍管理规定根据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试行学分制入手对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管理工作已走向规范。各高中学校针对各自的不同情况,对本校的学籍管理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这些做法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约束,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对学生违纪的处分依据和程序,也规范了对学生违纪处分的处理程序。新的学籍管理规定已成为我国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起点,这在客观上需要各高中学校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把握新规定的精神实质,做好新规定的贯彻实施工作。但是目前的高中学籍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还是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籍管理的控制上,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基本上还是要求学校严格按规定执行,各学校能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其次就是在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一些改革措施超出了国家政策的范围,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等等问题。目前来讲,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人文关怀理念较弱

学校管理不重视学生需要的满足,强调对学生的控制。这是目前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籍管理规定中,强调要学生严格遵守,为了保证管理者的自由。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往往不是靠发挥管理者的潜能,而是靠规则的强制性,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的控制,而不是服务。这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相违背的。

2.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突出体现在学生维权方面。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而我们现在的制度太注重管理,忽视了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学生权利的规定是很容易流于形式的应负的和教育责任。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程序也有待规范。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的宣传,保证制度的透明度。

3.学校管理特色不明显

高中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质量较高的选修课。但在集权制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是在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自己学习的自由与机会,学生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分科课程体现了对知识的高度分化的适应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目前的这种课程建设情况让学分制的实行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学生很难实现自由选课,也不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造成了很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管理特色。

三、解决高中学籍管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强服务学生意识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我们关心每一个人,它对我们今天的高中学籍管理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从教学还是管理上,都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要求每个人要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中,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为一切学生的发展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籍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针对这种差异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理念,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帮助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大胆意见要给予鼓励,要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角色转换,加快观念变革,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规范执行程序入手,树立法治意识。

2.创新学籍管理模式,推广学分制管理

学分制是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随着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学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分制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制度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高中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也将成为高中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班级管理一直是学校各项事务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想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就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强化班级管理。在新的时期,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高中班主任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改进和调整,进而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

1构建良好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高中语文班主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以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中语文班主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比如,可以采用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成小册子,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应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心底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怀。同时,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应一视同仁,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学生。

2充分发挥班委班会作用

高中班级管理事务众多,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委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既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对班级进行实时管理。高中语文班主任应该通过公众选举的方式,选择全班学生都认可的优秀学生作为班干部,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委队伍,将班级管理事务科学分配至不同班委身上,比如,有关学习方面的班级管理工作应由学习委员负责,有关纪律方面的班级管理工作应由班长和纪律委员负责,帮助班主任处理各种班级管理事务。同时,各班委应该在班会上对自己所负责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汇报,并认真听取全班学生对每一位班委的评价,以了解班委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是否认真负责,对于学生认可的班委给予表扬,对于学生不满的班委给予改正机会。

3做好各方关系协调工作

高中语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积极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培养,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及时调节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应积极听取学生对各任课教师的意见,积极听取各任课教师对课堂纪律的反映,综合两方面意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当学生不习惯某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应用合适的口吻和语言,让该任课教师做出适当调整。另外,高中语文班主任应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良好互动,在了解学生在家具体表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配合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构建落实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有序、规范的开展,所以,高中语文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基准,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并提高执行力度。首先,可以建立班务周记制度,让每位班委对一周的班级管理事务进行记录、总结,督促班委更加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班级管理事务。其次,高中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找出学生在美术、音乐或体育等其他方面的特长,对学生多些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但是运动细胞较好的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夺得荣誉的时候,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5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中语文班主任应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认可、尊重并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充分发挥班会作用,并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各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做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还需借助规范、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将班级管理工作加以有效落实,进而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迪.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45-46.

[2]姜悦旭.加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8.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教育质量是高中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2.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

3.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4.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 高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1.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2.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高中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高中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 高中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2.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3.完善质量制定。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4.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高中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四 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