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汉字文化意蕴;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书写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汉字总数很多,常用字却很少。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0000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0000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500个。汉字总数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500个。认识100个字,日常文章中有40%的字可以认识。只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90%的字可以认识。

2、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创造在我们今人和古人之间搭了一座桥,使我们能走进古人的内心,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由于表意文字的义和形具有联系,因此读者能做到见字识义。每一个汉字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汉字里所要表达的信息。

3、汉字构词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在发展,语言也随之发展,一个新事物出现往往要使语言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词,如果原来的文字不够就要造新的文字。但对汉字来说,现有的汉字足够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的生成过程又不需要学习新的汉字。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等等。

4、汉字的自身特征使其演进为书法艺术。汉字是最美的,它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汉字作为一种艺术更是独一无二的。今日,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总之,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二、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失。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汉字,使用汉字。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往往被理解为读写的工具,这是不错的。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具性,但是现在我们又号召给语文的教学中注入人文的气息,而语文的人文性有一部分又是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得来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认识汉字的文化意蕴,能从分析汉字的形中解析汉字的义,所以在教学中写字形、讲字义,而没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写字仅仅是为了巩固字形的认识,而没有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汉字文化,也不去揭示这种文化。

2、枯燥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汉字总数很多,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汉字难认、难写,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写字训练的策略,在教授生字词时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十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重复书写一个汉字,这种机械式的书写记忆往往让学生不知所写,只是应付了事,更别说对汉字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了。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的讲解,忽视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汉字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枯燥乏味。

3、汉字构词灵活,构词能力强,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认识汉字便能认词、造句。学习了几个独立的汉字,便能组词造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一个字,在遇到同音字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把这两个字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

4、年轻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传统基本功底欠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现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较高,但板书布局凌乱,字体不规范。板书在课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闪光点,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才能产生。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态是意象,忽视文字的不确定性,简单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字意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决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意识。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此法主要适用于单个汉字的教学。汉字以其形表其义,每一个汉字细细品来,都蕴含着一种内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使他们懂得所教汉字的文化韵味,在给学生讲解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来了解汉字的义,让学生不仅仅是为识字而学习汉字,如此这般,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学起汉字如鱼得水,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我们的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如此两全其美,我们何乐而不为?

篇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教学怎样的扎实灵动,方能使其“根”基牢固呢?

一、汉字不“刻板”――传递文化的情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汉字美的感受,更迟钝于考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师,扪心自问,对汉字,对母语学科的语文,我们是否应怀有热爱的深情,是否应拥有对汉字独特文化魅力的追寻精神呢?

新教材重视汉字作为文化的濡染功能,多处穿插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蕴含其中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线条美、艺术美,产生对汉字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师也应注意挖掘汉字的文化涵义,以点带面,将汉字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中,促成语文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文化自觉。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孩”时,这样引导:

师:“孩子”的“孩”这个字古时候是这样的。通过观察,你能看出汉字的演变了吗?那么,你知道左边的“子”是什么意思?

生:小孩子。

师:右边呢?

生:右边是个老人,似乎还戴着帽子呢!

师:他年龄大了,走路的时候还弯着腰,很吃力。那么,孩子在做什么呢?

生:孩子在搀扶着老人。

师:从最早的“孩”的形状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孩子要关心、帮助老人。

师:说得真好!尊重、孝敬长辈,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这个字告诉我们的。明白了这些,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吗?

在这个字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孩”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无声地渗透其中,耐人寻味。这样的识字教学得到了“增值”,教学活动也因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汉字不“乏味”――追求美丽的情趣

曾看到过这样的案例:

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头。”作为识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不错,但教师却对同学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学生这样说:“小牛口渴了,将头伸进水桶里喝水,看不见头了。”“牛肚子饿了,头伸进槽里吃草,看不见头了。”

感动于这位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识字教学仅仅教学生识字吗?教师如果仅仅追求教学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就其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我们的识字教学在漠视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根”――学生心灵的丰富、精神的成长这个应当是识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否则,我们的学生纵然是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写字的技巧,又有多大意义?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彰显人文情怀,在识字的同时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学生识字的过程是另一种生活――一种有主题的文化生活,即通过游戏、体验,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育富有诗意的、灵敏的心灵。识字教学强调情趣,强调动力,要用美好的情趣唤起学生识字的欲望,让他们投入地、愉悦地参与到汉字、汉字文化的学习中来。

三、汉字不“空洞”――根植真实的生活

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的问题。为了不做无用功,必须摸清底细,如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字,这些字你是怎样认识的,在什么地方认识的。对于汉字的学习来说,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社会更是识字的大课堂。

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识字教学应注意开发生活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和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实现自主识字。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上学路上的路牌、店名;校园的标语、信息;商店里的物品广告及商标、包装盒;外出游玩时遇到的名胜介绍;电视节目的字幕、报纸杂志的文字……都是识字的资源。

篇3

【关键词】汉字教学;汉字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19-03

【作者简介】桑迪欢,华东交通大学(南昌,330013)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学,汉字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汉字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石,使全民了解和正确使用汉字,是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奠基性工程。”“识别和运用汉字的能力将决定他今后一切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初中生要达到“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的水平。因此,汉字教学依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汉字不仅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乃至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载体,是学生认识以及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媒介。“盖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说文解字・叙》)不仅道出汉字传承文化的功绩,更强调了其超越时空的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探寻汉字教学的基本策略,为中学语文课程引入一个新的视角,以期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中的汉字教学提供参照。

一、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针对中学生的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情比任何一种方法都要事半功倍。因此,在汉字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要善于引经据典,提高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积极性,领略汉字文化的深邃和美丽,这也正是语文课堂中教师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如《开天地》一文中描写倒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很多教师将“四极”简单解为“四个方向”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忽略不提。这无疑失去了一个让学生体验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机会。“极”本意指房屋的最高处,也叫“脊檩”。“四极”是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意为“四根擎天的柱子”。这与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方式有重要关系。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想象大地有四个角,四角各有一根大柱子支撑着天穹。《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断鳌足以立四极”,斩断鳌的四足来做擎天的柱子。看似枯燥的汉字“极”,当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完这个故事,“极”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也一定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再如,从“人”字引申的字。传说仓颉造字,第一个就是“人”字。仓颉冥思苦想该如何表达,偶遇蹄印而不辨,有一个猎人经过,说道:“我想这应该是貔貅的足迹,因为任何野兽的蹄印都有其特征,只要抓住特征就能分辨。”仓颉醍醐灌顶,创造了“人”字――所有四肢动物,只有人能直立行走并用双手劳作。由“人”字扩展开来,引出了“双脚站立的人”,如:见、兄、元、祝;“跪坐的人”,如:令、邑、巴、却;“张口吐气的人”,如:吹、歌、欣、次等。一人跟在另一人后面,表示跟随的“从”字;从人依木,表示停息的“休”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学习中比比皆是,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在“抓住特征”的核心概念指导下创造出来的。

通过讲述仓颉造“人”的故事,汉字教学不再是如此困难和晦涩难懂了。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让他们从直接关注其“义”,简单地识字,发展到读其“音”,懂其“形”,才能真正的掌握汉字及其背后的文化。

二、科学地讲解汉字

汉字数量庞大,结构比较复杂,只靠语文课堂中通过讲解课文的方式来介绍汉字是远远不够的。讲解汉字,也是有法可循的,汉字构形学的规律对于汉字教学至关重要。千百年来,虽然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从总体看,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汉字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保持着。由于汉字的构形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分析汉字构形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构形与构意。科学地讲解汉字,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或者可以推源的汉字加以准确讲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在讲解个体汉字时,要把它放到汉字构形系统中去,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再来讲解。只有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了解,对汉字进行科学分析,汉字教学的难题才能一一破解。

例如“鲁”是会意字,甲骨文中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鱼”,下部分是“口”,指鱼味鲜美。金文在“口”中多加一点成“甘”,进一步强调味道醇厚可口。篆文将“甘”变形为“白”。楷书又将“白”变为“日”,如今简化为“鲁”。这个字的本义,为鱼味醇厚嘉美。由这层意思,又引申出嘉美、迟钝等意思。

篇4

The Impact and Strategy of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n Information Age

FENG Weijuan

(The Humanities College,QuJing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QuJing 655000)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en sufferd a strong impact and influenc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opportunities and time spent on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reduced greatl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forgetting the characters when they want to write; the cases of non-standard writi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handwriting;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policy on the relevant Chinese handwriting and so 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mpact

汉字书写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何在信息化时扬和传承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

1 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表意文字,是流传范围最大的文字之一。汉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的书写更加重要。

(1)汉字书写可使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汉字是集音、形、意于一体的表意文字,因此在汉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汉字文化内涵魅力的感悟和领会,只有在亲自提笔书写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①因此,汉字书写的过程就是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的过程,这过程对于培养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汉字书写能充分运用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一代代地相传下去。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一笔一画地正确书写。这就要求人们对汉字的组成要素,如基本笔画和合成笔画的称谓、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笔顺和组合关系等内容熟练掌握。一旦很少或不书写汉字,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渐渐被人遗忘。(3)汉字书写有助于提升汉语甚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汉语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作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汉字,正因为它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学习者。中国汉语教师的汉字书写,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外国学习者对于汉字和中国的印象。

2 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的电脑、手机等各种数码设备,以及各种汉字输入方法的研制,使得汉字书写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电脑、手机的键盘等输入工具进行书写。这大大减少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和时间,导致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2011年,光明网曾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题做了一次有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96%的人很少用笔书写汉字,46.25%的人更喜欢电脑输入,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92.49%的人认为如果“提笔忘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②(2)“提笔忘字”的人群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的过度依赖和使用,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对汉字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失写症”等现象。(3)不规范书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在享受了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之后,再手写汉字,主观上就觉得麻烦、慢,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味求快,不太注重书写的规范性。除了不规范书写之外,汉字书写的美感意识也在渐渐淡化。

3 缓解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冲击的对策

怎样让人们既能享受信息化的快捷方便,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在键盘上打出、选出要使用的汉字,又能传承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就亟待解决。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人们对汉字的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重不足。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说,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一个民族应该把本国的语言文字看作民族主权与尊严的象征。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保护,来珍视。(2)落实国家对汉字书写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已《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法规,对现行汉字确立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育部于2011年、2013年先后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设书法教育课程。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加强对社会不规范用字的管理。电脑、电视、报刊、广告牌、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媒介为了求新、求异,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随意更改某些成语里面的字,频繁使用错别字等。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管理,多一些正确的、积极的引导。(4)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教师队伍是汉字书写过程中一支领军队伍,他们起到的是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队伍要形成一种风气,带头进行汉字书写,教师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汉字书写的心得、体会,共同体会汉字蕴含的文化和魅力。(5)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汉字书写是全民都应关注的事情。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则非常有利于缓解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带来的冲击。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在全民广泛开展汉字书写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参与到汉字书写中来。(6)普及汉字书写规范的相关内容。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之一就是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规范性意识越来越淡化,人们的耐性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挑战。因此,加强对规范汉字书写的再教育,从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工具、书写姿势等方面来进行再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4 结语

汉字书写在信息化时代受到冲击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不能为此就否定信息化。但汉字书写的发扬与传承也不容忽视。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参与下,汉字书写一定会再现它的光芒。

注释

篇5

关键词: 汉字教学非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模块中,汉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汉字复杂的立体结构及音形意相结合的独有特征,很多外国留学生都认为汉字学习无规律可循,便产生畏难情绪,出现开始逃避汉字学习。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大相径庭,所以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一下无章可循,丧失信心。汉字教学在初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汉字知识教学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初次接触汉字的不同心理表现,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文化圈的学生汉字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建议,以期对外汉语的教学有帮助。

一、分析不同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情况

汉字和拼音文字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因此使用拼音文字的学生认知汉字有着许多障碍。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意音文字,无论是与欧美国家的拼音文字还是与日韩国家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形体均有所不同,而且汉字的构造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体,因为汉字丰富的文化知识及复杂的结构,所以不同文化圈的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有着不同的表现。非汉字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初次接触到汉字笔画表时,因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从未接触过汉字,所以在不了解笔画的规律和意义的情况下,常常都是模拟拼音文字的构字方法,将汉字的笔画随意组合,认为汉字就是用这些笔画组成的一幅画;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如韩国的留学生们,因他们国家的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多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书法、写汉字,尽管韩国语语系与汉语完全不同,但是韩国学生却属于有着汉字背景的人,对汉字的认知不同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对汉字有着感性的认识,即我们俗称的字感。除了韩国外,还有日本等东方国家的人,很多人对汉字有印象,不能说每个人都能较清楚地写出汉字,但是这种对汉字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的,所以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看到汉字的笔画就能够有目的地将笔画组合成一些偏旁部首,较好地模拟出汉字的框架。

二、分析不同文化圈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由于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差异很大,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顺利地进行汉字教学并不容易。拼音文字为表音文字,字形为单向线性排列,构造简单,主要依靠听觉感知。而汉字是多行进行,呈三维立体结构,构造复杂,表音度低,表义度高,并不直接表音,对视觉感知要求较高,内含信息量丰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母语文字背景为拼音文字,不仅可以直接拼读,而且是单维结构,拼读和记识都较为方便。汉字是声、韵、调兼备而内隐的表意文字,形式上是音意结合的平面图形,笔画多向行进,且重叠交叉,比较复杂。因此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最初接触到汉字时往往会视觉混乱,读写都不得要领。初识汉字的留学生眼中的汉字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抽象符号,所以他们只能照猫画虎、盲目描画,耗时费力,却又事倍功半。也正是因为拼音文字的影响,在实际的汉字教学中确实难以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所以他们对汉字并没有感觉,只是觉得汉字的书写就是画画,并不理解汉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理解汉字的意思,而是心理认知的扭转。

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东南亚国家至今在日常生活和文化教育中都频繁接触汉字,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虽然文字体系不同,但是韩国、日本等国对汉字的字形结构并不陌生,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学生从小就接触过汉字,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写繁体的汉字,练习过毛笔字。所以韩国留学生对汉字有着强烈的认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汉字有初步的认识,能通过存在于脑海的汉字基本信息,进行模拟和组合。但是因为这些汉字文化圈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很多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画出汉字,而不是写出汉字,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汉字的文化意义,只是凭印象画而已,在汉字学习中不得要领,书写中常常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存在的不是心理认知的改变问题,而是改变认知习惯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基本通过“模仿”、“强化”这些方法。因为开始接触一个新的文字体系,他们原有的文字知识对现有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经常会干扰汉字学习,即我们所说的负迁移。因此,不能急于将汉字体系灌输给学生,强制要求学生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记忆完整的字形结构,这对于没有任何汉语背景的留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而且不现实。他们虽然对汉字容易产生混乱,但在课堂实践中可以发现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对汉字的反应不是没有,大部分人都是本着从拼音文字的思路出发,从“尝试”的心理出发,通过汉字笔画直观的刺激,尝试笔画随意组合,任意排列,直至成功写出汉字。因此,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尝试模拟法”,充分利用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学习的积极心理,正确分析并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将汉字笔画写在卡片上,鼓励他们不断地尝试组合,从中找到学习汉字的乐趣。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书写汉字,逐渐确立学生对汉字部件的认知,一方面使学生适应方块汉字,渐进式地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为学生写汉字打下基础。待学生对汉字有了基本概念和轮廓、适应汉字的立体结构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系统地介绍汉字这一新的文字体系了。

针对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他们认识和学习汉字的过程是凭感觉、记忆的一种再加工,即使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模拟出汉字的框架。所以对于这类学生,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字感,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练习法”进行鼓励式教学,利用学生的已知信息,帮助学生在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汉字书写比赛等多种方式去唤醒他们的认知信息,充实学生的记忆库,让汉字的笔画和字形在学生的大脑中逐步形成,逐渐扩充学生的汉字信息,也就是让他们进行大量的汉字识别,使学生积累一定汉字量,达到一种自我激活的状态。在汉字书写的练习中教师应耐心强调相近汉字的笔画、结构等,分析对比相近结构的汉字,使学生逐渐改变自己对汉字原有的认知习惯,认真准确地书写和理解汉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增加阅读量,培养理解和使用汉字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的汉字越多,理解的词汇就越多,阅读理解的能力就越强,因而通过阅读可以巩固已学汉字,在语篇的环境下进一步强化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不论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还是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我们教学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使他们灵活运用汉语。对于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会为他们将来汉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汉字教学至关重要。然而一味地进行汉字“模式化灌输”是行不通的,先要了解学生学习汉字的初期心理,其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刘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6

一、重构基础性:由呆板走向灵活

翻开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会发现每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都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魔术般的卡片认读……其实“四会”是对汉字使用的最高要求,对于刚学汉字的小学生来说,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它既不符合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分散难点、先易后难的一般教学规律。刚学汉字的学生,他们的识字过程其实是要经过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的:在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每当遇到新的汉字,学生首先是对该字的整体产生—种朦胧的印象,即对这个字有个大致的、粗略的、模糊的认识。比如当他们学习“休”字的时候,最先在脑子里记忆的只是这个字的大致轮廓,而对“休”字的左边是“亻”还是“双人旁”、右边是“木”还是“本”,还不能达到精细辨认的程度。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出现笔画或偏旁等的错误,错别字出现率最高。随着接触汉字机会的增多和自身经验的逐步积累,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他们对第一阶段粗略认识的汉字已不只限于轮廓的记忆,而是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对这些字的笔画、部件等有了精细的感知,能够正确地识别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比如当“休”字的重现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跟它见面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到某个确定值,从而能够准确地指出构成“休”字的各个笔画和左“亻”右“木”两个部件。这个阶段是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最佳时期。随着阅读量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一一抽象概括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精确辨认汉字部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汉字整体特征的初步概括能力,从而达到了整体认知、一见即识的程度。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已经熟悉和掌握的汉字时,不再对它们一一仔细辨认,而是把它们放到词句中,借助语义的线索,把单个汉字的识别溶入词句的识别之中。

二、强化整体性:由孤立走向综合

曾经有一阶段,为了让学生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们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汉字进行了单元重组,也就是把一个单元的生字集中到了一起,按照汉字之间的规律把这些生字重组,这些规律包括:汉字的构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汉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读音规律(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同部首等等,然后根据规律先集中识字,再来进行本单元的文本学习,这种看似科学的编排,实则是“科学主义”的表现。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的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整体”替代了活生生的语境。在孩子的心中,这种识字课是最枯燥的,最令人厌烦的,因为识字已经简化为最单纯的识字。识字的目的是阅读,假若我们把汉字生生地从“阅读”(文本、语境)中剥离出来,也就违背了学习汉字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把识字紧紧地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语境)中识字,在识字时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配合识字的韵文,比如在学习一组以“青”为基本字的形声字时,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首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通过这样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把本课要求掌握的“晴、清、蜻、睛”四个生字都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学生读得有趣,学得开心,还记得牢固。再如在学习“他、池、弛、地”四个汉字的时候,教材安排了这样一则谜语“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有马能行千里。”在有趣而又形象的谜语中,学生认识到了部分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作用,形象的谜语又帮助学生快速地识记了 “他、池、弛、地”四个汉字。试想,学生在愉快的儿歌朗读、猜谜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生字,会多么惊喜!反过来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能马上阅读,又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啊!

综合的识字就是在阅读中识字,就是识字和阅读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形式是很多的,不仅仅是教材上汉字与韵文、生字与课文的结合,还可以是让学生去自己阅读的书报中找找刚学的生字,可以是学生自己根据一个或者一组汉字自己来编写一则谜语或者一首儿歌。比如:“伐”——你怀中有个我,我身边有个你,亲亲密密团结在一起,团呀团结紧,有呀有力气,南征北战咱就能得胜利! “赵”——走啊走,走啊走,走到了岔路口,不要问我叫什么,百姓里头我为首。“灯”——这就是我,个头一丁点大,怀抱一团火,小小的我,照亮天下千条路。“岩”——移走一座山呀,还剩一块石,搬去一块石呀,还有一座山,山下有石,石上是山,压得猴哥呀气呀么气难喘。这样,不仅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而且也是学生触摸汉字、感受语文的绝好机会,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认识的汉子,给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应该是更亲切,更有生命力吧!

三、丰富文化性:由淡薄走向丰厚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有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识字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关注得太不够了,我们只是看到了汉字的音、形、义,看到了汉字的外表,而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文化:汉字的起源、汉字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等等,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就会发现每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则故事。比如,在教学汉字之前,可以把《仓颉造字》的故事给学生讲讲。在教学“田”字的时候,可以把现代的“田”字和古代的“田”字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甲骨文的“田”像一块大田,分成几块,多的有十二块,少的有四块。金文的“田”字就只分为四块,和现在“田”字的字形比较接近。通过对比和讲解让学生知道“田”字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早期农田的基本样子。又如在教学“泉”字时,让学生观察甲骨文的“泉”,它像一幅画:一束山泉从山石间的泉眼中汩汩流出,所以“泉”的本义指“清凉的泉水”。

篇7

根据汉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并结合我们小学语文新课程识字教学的标准,我认为生字教学应结合以下四点去进行教学,使我们的汉字文化的知识源远流长,并充分展示中国汉字的魅力,让孩子们在学字识字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积淀文化底蕴。

一、注重汉字历史文化的传承性

从汉字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它们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它生动具体地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构形,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在我们的教学中,结合识字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传输一些汉字文化的故事。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枯燥的课堂变的有趣。更让孩子对我们汉字历史文化的有所了解。如教学“王”字:可让学生先从甲骨文和金文来欣赏,其字形极像斧头,告诉学生由于当时统治者必然拥有武器,人们看到武器极易联想到拥有武器的人,于是便用武器之形作为记录“王”这个词的字形。后来“王”字演变成了三横加一坚的形体,为此人们认为三横分别代指天、地、人,其中一坚表示通天、地、人之道,其意思是能通天、地、人者才能为王,因而又赋予“王”的新文化内涵。再如教“马”字时,可在黑板上写上“马”的甲骨文,让学生猜是什么汉字,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会发现这两个“马”字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马”字是怎样从象形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字形。

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去记字形并了解汉字本来的意思。相信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汉字的畏惧心理,同时我们又能把汉字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注重汉字的工具性

低年级的孩子,是系统学习汉字的开始阶段,在教学时应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多认少写,逐渐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汉字的认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自学起到工具性的作用。我们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去识字。例如:在家里给家具、电器贴标签;逛商店认商品标签;外出认路牌等等,这些贯穿于生活的识字方法教给学生,告知家长,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识字网络,这样从学到用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整合,汉字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在课堂上让学生积累自学生字的方法:如用拼音识字法、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等等方法,让学生从而达到自学的状态。生字的积累,很好的体现了我们新课标汉字学习的工具性。

三、教学汉字的艺术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注重汉字文化的艺术性。除了让学生认识汉字,会写汉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写好中国的文字。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点一横都有它的独特艺术魅力。我们的中国汉字是方块字,正如我们做人,堂堂正正,锵锵有力。在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示范写好每一个字,把字当成一种艺术去欣赏。让学生写好我们的中国的每一个文字,写出我们的文字之美,付以生命。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先写好每一个,逆风起笔、顺风收笔、悬针竖、垂露竖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充分体现我们每一个汉字的美感,让艺术美在汉字的灵动中变得活灵活现。其次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和评价文字的美,只有把老师的示范上升到孩子的自身体会,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让每一个孩子对文字的美有一种追求性。

四、感悟汉字的人文性

篇8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 “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乡村学生 识字能力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84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现阶段丰富知识的主要展现形式,熟练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用法对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乡村学生由于受到基本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提高乡村学生的识字能力,强化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本条件,对于乡村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意义。因此现阶段的乡村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开展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当对学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探究,继而完善识字教学工作,在丰富学生汉字积累的基础上教授好学生识字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学好拼音,让学生掌握汉字发音的基础

由于乡村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有在入学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而一般的教学条件下,很多教师的普通话并不十分的标准,拼音作为汉字认知的基本要素,对汉字的发音、认识汉字以及基本的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强化学生识字能力的过程中,相关教师首先要注意强化学生对于拼音基本知识的积累,保障学生认识拼音、熟记拼音、会用拼音标注汉字的读音。只有在拼音的有效应用下,汉字的读音才能被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内容才能被逐步的理解。

传统观念认为,拼音只有在启蒙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学工作中才会出现,短期内学好拼音就会一劳永逸,但其实,认识汉字,拼音将伴随永久的学习,拼音是汉字发音的基础。而由于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有效的掌握拼音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禁锢,在乡村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拼音的掌握,尤其是拼音的应用,平翘舌、前后鼻音等的发音方法,让学生首先掌握正确认识汉字、正确发音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掌握工具书,为学生识字提供一个随身相伴的“教师”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教学工作中所能教授的汉字往往非常的有限,教师能够直接向学生进行教授的汉字更是稀少,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授,乡村学生在薄弱的知识积累基础上仍然无法获得更多的汉字积累。而工具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相关的难题,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查阅方法,借助阅读等平台随时的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继而充实自己的汉字基础,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汉字学习能力。现阶段,在乡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乡村教师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外,还可以适当的优化教学的方法,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识字能力,继而为学生汉字的积累以及后期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字典、词典是汉字学习的最佳工具用书,虽然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部分乡村家庭也能给学生配备电子词典甚至是电脑等学习工具,但是相较于必备的工具书,这些电子工具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基础的教学指导作用。因此为了提升乡村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查字典的能力与速度,例如借助阅读课,让学生查阅字典对文字进行标注,对文字、词句的意思进行基本的解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朗读,解释文章语句的基本意思。通过这种传统的训练方法,学生逐步的熟悉工具书,熟悉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熟悉对工具书中基本意思进行概括,熟悉对各个汉字进行认知和理解,继而不断的提升自己识字的能力,强化基本的学习能力。

三、联想记忆与拓展识字并重,强化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基本识字能力掌握后,乡村学生也能够克服一般的教学条件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开始认识汉字,积累汉字,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汉字积累。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能够真正的为乡村学生提供一个文化水平提升的有效渠道,但是基本的汉字积累相对于长期的学习工作来说还是远远的不够,学生要想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积极的拓展自己的学习面与知识面,借助更多的汉字积累,去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保障知识积累的质和量都有所提升。因此在提升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当教授学生更多的识字方法,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汉字的有效积累做充足的准备。

汉字的认知侧重于汉字的应用,因此识字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记忆,即汉字的基本积累。联想记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印象,继而强化学生的汉字认知,最终为汉字的使用提供条件。如“目”字,中间的两横所围成的代表眼睛的眼珠,整个“目”字就代表了人的眼睛。教师在学生识字的同时要积极的借助联想记忆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继而强化学生进一步认识汉字的能力。

而拓展记忆则是借助反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多音字等词汇性质,不断的拓展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面,继而将一个单词进行全面的认识,将原有的汉字积累进行充分的扩展拓宽,使得学生能够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实现汉字的积累,真正提高自身的识字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传统的教学条件才能被突破,学生才能逐步的实现汉字积累的突破性增长,继而为后期文化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10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字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文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

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字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字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踏于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

我们强烈呼吁:

1、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

2、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

3、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保护。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倡议书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电子技术的应用,电脑办公、微机打字,加强了汉字的使用性,是人类社会文明又一大进步。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那就是另一面,削弱了人们对汉字的书写能力。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电脑的出现和普及,进入了各个领域,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学校家庭及网络办公等,无所不及。彻底的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对中华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可谓时间短,变化快。电脑代替了文字书写的实用性,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都弱化了它的功能,特别是硬笔。比如有的机关干部提笔忘字,甚至有的干脆都不会写字了。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影响极大,对于他们来说,汉字的书写不重要了,写好写赖都一样,反正有电脑了。

书法艺术在我国大约已经存在、发展了两千多年。它一路辉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相继涌现出来的书法艺术家灿若群星。他们的光芒至今还辉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我国的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国粹,两千多年来之所以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书法艺术和汉字的书写与文字的实用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实用性,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利用。正因为书法艺术和书法的实用性结合得太紧密了,一旦这两者相互剥离开来,就必然会给书法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

巨大的变化,也带来巨大的危机,造成国人书写汉字能力和水平下降,也着实让人担忧。

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向国人提出倡议:

1、从我做起,提高对中华汉字书写认识,了解中华两千多年的书写汉字的历史和文明。提升现代科技给汉字书写带来的危机感,在熟练使用电脑的同时,提倡动手、动笔写字。

2、从家庭做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一细胞。让每一个家庭都融入现代文明的大潮流中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期教育,早期汉字书写,为以后学校读书、识字、写字奠定基础;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写写字,记记事,增加乐趣。

3、从学校做起,学校教育承担着国家教育的重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汉字书写要从中小学抓起,从教育抓起,从教师入手,提高书写兴趣和爱好。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和展示书写汉字的平台。要求学生:“立大志,做善事,做好人,写好字”。

4、从国家和社会抓起,重视汉字的书写,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要通过各种舆论和媒体给书法艺术搭台,要通过各种形式比赛和展览给书法爱好者、欣赏者创造平台。要制定书法教育大纲,开设书法专业课程,普及书法知识和理论,提高书法师资队伍水平。培养国人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开拓书法艺术存在和发展得新空间。愿书法艺术再度辉煌,让书法艺术之树常青。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倡议书XX

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深。五千年来,国学经典对于文化的承载绵延不绝、流传至今。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处身立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随着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提倡,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力宣传和践行,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一时间,大江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

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弟子规》,与古人居;学习《德道经》,与老子谋。让我们行动起来,诵读经典美文,实践道德精神,传播中华文化,为繁荣校园文化而诵读!为振兴中华而诵读!

以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我们真诚地期望广大师生加入到学习国学经典的行列中来,让融汇在国学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在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倡议:

1.请同学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每个时间段、任何地方进行诵读,诵读弟子规、孝经、道德经、论语、增广贤文、中华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在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感悟国学精粹,陶冶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