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促进全市中医药事业有序发展,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中医药工作。根据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卫生局制定《市年中医药工作要点》现下发给你请各地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围绕局党委卫生工作中心,市将在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管理的思维指导全市中医药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掌握重点、狠抓关键、着力提高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要求,不时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行)活动为契机。
1积极配合省卫生厅全力开展好中医药中国行(行)科普宣传活动。根据省中管局的布置。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使该活动在市顺利进行,确保取得实效。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宣传,新闻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活动期间认真做好宣传报导工作,向《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药行”特刊多投稿件,重点宣传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名院、名科、名医,提升我市中医药的整体形象。
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热爱和使用中医药。认真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及义诊活动。
2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治未病工作。根据《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治未病工作方案》市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治未病工作重点建设单位,市中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中医药形象文化建设。
(二)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1继续推进和切实加强中医院名科、名院、名医建设。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迎接省卫生厅中期评估,使医院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强化“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各级中医院要加强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力度。市卫生局将加大对我市8个列入全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进行督促与检查。各级中医院要做好省卫生厅对此项工作的中期评估。
3认真做好年县级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县中医院要切实按省卫生厅项目要求。
4继续组织各中医院针灸科积极参与针灸临床网络。市中医院、中医院。加大投入,积极申请参与省针灸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三)切实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
1市中医院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要尽快制定对改扩建业务用房实施方案。
2市中医院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管局年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
3市中医院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药局年县级中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
(四)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二周期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各级中医院要做好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的自查自纠及自评工作,完成对我市县(市)级中医医院的等级评审工作。做好医院等级评审各项的准备工作。
(五)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1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县要按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规范》要求。力争今年申请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2基层罕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推广工作。县卫生局要认真组织实施省卫生厅确定的基层罕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并强化督促检查。
3认真组织实施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月湖区工作为创建单位。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做好各项创建工作,力争今年验收。
(六)抓好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
认真做好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各地要依照国家中管局、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精神和要求。中医药发展较好的综合医院中医科要积极完善和创造条件,争取申报评审省卫生厅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七)继续抓好月湖区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试点工作。加强监督,确保此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八)切实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1抓好中青年名中医研修培养工作。对全市中青年名中医研修培养。各级中医院要落实配套经费,强化培养措施。市局将加强督促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并对此项工作组织一次专项督促和检查。
2积极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组织遴选乡镇卫生院临床技术骨干参与省卫生厅有关培训和临床进修。继续做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各项工作。继续做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
篇2
一、做好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重庆市卫生局的工作安排,将于今年5月组织专家对我县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成果进行复核验收。复核工作已列入县政府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严格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下发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制订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解任务,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复核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
二、深化中医内涵及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加强县中医院内涵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县中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及“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树立“名院”“名科”“名医”品牌,加强内部管理,调整机制,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运用,逐步在临床应用并推广,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工作中的利用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和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扶持发展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进一步推进中医科研工作,完成新一轮的市级重点专科项目申报,力争增加市级中医类重点专科1-2个,促进县中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做好三级中医药医疗网络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各镇乡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和合作。
(二)加强各镇乡街道卫生院的中医科建设,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充实新的内涵,落实新的措施,增添中医药设备设施,提高诊疗水平,力争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内涵建设又上新台阶。同时,做好三级中医药医疗网络的枢纽作用,积极向村卫生室人员传授中医药理论和适宜技术,指导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工作。
(三)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中西医并重”原则,合理、规范应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发挥中医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作用。加强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监管,规范中药处方书写,开展中药处方点评。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
(一)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选拔培养,争取引进中医类硕士研究生2-3名。选派紧缺中医药专业人员外出临床进修学习,提升专科水平,满足中医医疗需求。
(二)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发挥我县现有名中医的作用,将“师带徒”的成效作为名中医的重要考核指标。
(三)加强县中医院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制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措施,完善师资队伍,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机制。
四、抓好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事业再上台阶。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以多种形式做好中医药宣传报道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向社会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促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有声有色。加强对《中国中医药报》的信息报送,围绕中心工作,主动引领中医药优势发挥的舆论。
篇3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市重点卫生工作进展情况,扎实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月日至日,市政府组织人员对全市7县区(县、县被省卫生厅抽查)的上半年重点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从督查情况看,各县区政府、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年初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狠抓措施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卫生工作比前两年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按照医改工作的总体安排,全市9个县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216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工作。8个县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核算中心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尤其是县县医院开展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县启动实施了金穗惠农新农合“一卡通”工作,县制定下发了“一方案四办法”,根据岗位、任务、业绩,合理细化量化任务,健全了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随着全市258个地震灾后重建卫生项目、26个扩大内需项目、6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市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县结合灾后重建对24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县建设了26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通过公开招考了356名村医,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了人员、业务、药品、财务、设备等“五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区为乡镇卫生院安装了LED显示屏,滚动显示健知识、新农合政策、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
(三)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强力推动、县、县、县2月龄-6岁儿童两轮脊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第一轮实际接种104984人次,第二轮实际接种104777人次,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实施了以麻疹疫苗为主的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共查漏补种针5370人次,以乡为单位“五苗”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传染病网络报告综合评价率达到94.01%,全市定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468例,均落实了免费治疗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97%,筛查0-7岁儿童149618人,完省上下达任务的70%,全市9名患病儿童获得省上救治,占全省救治儿童的20%。城乡居民健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0.5%;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11.36万人、2.06万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效显著,承担了县、、县、县的水质监测等工作。县妇幼保健站在妇女儿童保健、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特色明显。县、县高度重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加强了人员培训,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了工作制度、标识标牌、工作服装,所辖乡镇全部开展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超过了市上下达70%的任务。区政府落实资金96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26台健体检综合分析仪,推动了健档案的建档工作。
(四)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四个重点,狠抓“三基”训练,结合“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医疗质量万里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等,结合自身实际,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县医院大力开展预约挂号服务,印制了患者联系卡(公示了医务人员姓名、职称、职务、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科室介绍等)方便了病人选择医生就医,完善了患者预约登记表,-月份登记129名患者。区人民医院1-6月份开展预约治疗病人912人。
(五)中医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各县区坚持中西并重,把发展中医药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创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88所,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师承教育,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中医院立了健管理中心,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慢性病干预和健咨询,为198人进行了健体检。县设立中医专项经费30万元,积极开展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评选了名老中医25人。县镇中心卫生院建中医养生保健馆,开展针灸、推拿、按摩、熏蒸、蜡疗、刮痧、中药足浴、中药食疗及拔火罐等20余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半年来,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努力落实各项重点卫生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绩。但通过督查发现,各县区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未全面开展;部分县级药品采购中心机构不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网外采购药品的现象;新农合金穗惠农“一卡通”覆盖率不高;部分乡镇卫生院管理薄弱,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水平低;部分县级医疗机构未落实中医查房和会诊制度,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达不到中医药“三三”制的标准;城乡居民健档案部分信息不健全,电子档案使用率。
此外,各县区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问题:
县: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35-59岁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未全面开展;
县: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比重大,达到60%;
县:县医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554.12元,高于全省县级医院平均水平;
县:县医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低,信息报告不规范;尚德乡卫生院不及时给住院病人建立住院病历,新农合管理报销资料不完善。
县:索池乡卫生院门诊日志不健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基本药物网外采购现象。
县:县县医院、中医院灾后重建项目尚未完,群众就医环境差,意见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虽然得到改善,但乡镇卫生院整体环境和管理水平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
县:医院中医病床设置未达到标准,未执行中医查房和会诊制度;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工作进展较慢;村卫生室配置的电脑、打印机还没有全部下发到位。
区:未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中心,未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区政府整合项目区卫生监督所灾后重建项目进度较慢。
县:县人民医院灾后重建项目进展缓慢;新农合家庭账户还没有结转;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能力较低。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对于这次督查发现的问题,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开展回头看,深入了解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查找薄弱环节,研究细化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全年各项卫生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一要稳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大病保障机制,加大支付制度改革力度,月底前各县区必须实现“一卡通”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工作,大力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认真做好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标准测算,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强力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
二要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管理。要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就医需求。
三要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预防接种制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力争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任务,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要加强疫情监测,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控制传染病防治工作。要做好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认真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全面做好35-59岁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工作,落实农村贫困儿童听力障碍救治工作,深入开展婚前医学检查。要加大医疗市场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完善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机制。
四要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各级医疗机构要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整治等活动,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强化核心制度落实,狠抓医德医风和医院化建设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有效落实综合医院中医查房和会诊制度,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中药材、药用木本植物的种植工作,大力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
篇4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5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从数量扩张型向内涵管理型转变以及医学教育全球化挑战背景的出现,中医院校以教学质量为准绳,以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为抓手,以校设质量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入内涵建设全面提速阶段。为了努力做强专业,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学专业的水平,需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照专业建设标准与规范,促进专业建设。
1护理学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始于1920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护理教育的国家之一[1]。目前全国已有24所高等中医药大学或院校开设护理本科专业[2]。开设护理学专业方向主要有临床护理、涉外护理、中医结合护理、老年护理、助产护理、社区护理等,全国目前有高等护理专业的院校达250余家。2010年国家教委向全国本科护理院校发送认证试点通知,直至2012年12月,有26家报名认证,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第一家报名和认证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排名第七的单位,是惟一一家进入全国高等护理教育20强的单位。目前,已有复旦大学、福建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护理学院首批通过认证。
2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危机分析
2.1多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办早,但建院晚,发展滞后中医院校护理学院在近几年来相继成立,明确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长远规划与阶段目标,全体教师潜心砥砺、奋力赶超,但中医院校还存在底子薄与先进院校距离太大等不足。
2.2中医院校存在的问题中医院校护理学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学科水平不强、教学资源有限等,存在着教学、管理资源占比小,教学师资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对称,实践办学条件不足等情况,这些也成为了制约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缺少大平台,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硕士点等数量不多等。
3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二期质量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生收益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为保障,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专业竞争力,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积极谋划,稳步推行认证工作中医院校筹备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统一认识,分步推动认证各项工作,组建有较强执行力的认证工作组织,详细解读标准与规范,分批次外出学习和调研,走访4~5家单位,学习先进专业建设经验。通过认证工作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阶段稳步推进认证方案的实施。
3.2明确重点工作,以认证促建设,以认证促提高护理学专业认证涉及10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和94个三级指标,任务繁重。在制订方案和实施准备的过程中,中医院校应在总结过去及对照标准找差距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工作,保障认证准备工作水平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重点工作可分为5个强化,即强化专业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强化课程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强化过程评价。
3.2.1强化专业特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力,特色则是专业的生命力。我院护理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特色是中医护理和人文素养(前者的特色已经形成、后者特色在培育)。如何体现学生的中医知识与能力结构、如何体现教师的中医知识对社会服务的贡献等,是笔者院校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强化特色方面,中医院校应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做好特色,与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中医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学习与合作,提升中医特色品质;采取院院联合开办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加强社会办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与用人单位后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力争将专业特色转换为较强的专业优势。
3.2.2强化师资队伍专业社会学术影响力是通过教师行为或能力反映出来的。由于中医院校成立较晚,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因此强化师资队伍需借助学校的力量和学院的帮助,培育各种类型的师资人才。
3.2.3强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关乎质量根本。中医院校在课程管理上应实施主干课程精品化及全部课程责任化,采用PDCA循环管理机制,一步一步地设计、落实。在课程建设改革上,籍精品课程管理、护理西学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或网络课程开发等,打造特色课程。
3.2.4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上,中医院校应继承好的方法如PBL教学、早临床的周见习模式、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模式,再研究实践新方法,如创立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做到理论实验教学独立,编写独立实验教材,打造优秀实验教学团队。
4小结
以专业认证为目标的专业建设虽然面临困难重重,但中医院校首先对护理学专业进行危机分析,找准自身不足,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采取积极谋划、明确工作重点(如强化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及全体动员的措施,将护理学专业建设提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3-85.
[2]韩丽沙.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7(5):16-19.
[3]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8.
[4]安力彬,李文涛,彭歆,等.经历中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8-189.
篇5
一、今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广大卫生工作者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科教和中医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尤其是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发挥等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提高中医服务功能,不懈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开展顺利。
1、实施技人员专项培训和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建设。
一是各县(市、区)按计划落实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社区公卫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报名任务,相关培训工作按计划实施。二是组织全市69名住院医师参加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考,同时组织16所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三是按照省统一要求,市一院对省重点人才博士年度培养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追踪督查;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加强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建设培养合同项目的计划实施。四是组织“GSS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等10个项目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上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市级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参加省厅重大科研课题招标,市一院“根治性膀胱切除及‘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等两个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市直单位30个项目申报了市科技进步奖。近期对申报的78项市级新技术引进奖项目和148项市级科研课题立项项目进行了评审。
2、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等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今年以来,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民生、卫生的重点工作内容。年初省厅电视电话会议上,厅长亲自到会部署这项工作;接着省厅、卫校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培训,我市根据省厅统一要求,月日至日组织学员报名、月日前完成资格审查和报名工作、月日发放入学考试准考证、月日进行全省统一入学考试,月旬至月组织了补注册及补报名,月日又进行了全省补入学考试;月旬进行了学员注册工作;月、、日根据省统一步骤,分三批组织了教学点管理人员培训,落实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学员注册及教学点设置工作;经市县两级统筹安排,完成教材分发、教学服务器安装调试等工作。全市10693名乡村医生中,有7407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省统考、7308通过入学考试、6045人注册入学;全市设立了148个教学点、分204个班开展补偿教育活动,学员将集中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教学点、通过“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视频教育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学工作。
3、认真组织中医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推进工作。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认真实施“十一五”建设规划项目。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及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基建规划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县中医院10800平方米病房楼及射阳县中医院2600平方米病房附属楼项目均已完成,近期内已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市中医院的门急诊综合楼也已列入地方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正积极筹措实施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认真实施市中医院肿瘤科的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任务,以及骨伤科的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加强了对市中医院创建国家地市级重点中医院计划以及市中医院眼科和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建设国家级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计划项目的指导推进。三是严格按照全省第三轮薄弱中医院帮扶建设方案要求,推进薄弱中医院建设工作,落实了帮扶县中医院、县中医院、市中医院建设专项资金;近期加强薄弱中医院的专科扶强建设的检查力度,进行了中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跟踪问效调研,促使薄弱中医院重点落实中医科室建设、专科专病培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等建设任务,提高中医院诊疗硬件条件、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4、努力促进中医药诊疗特色的保持发挥工作。
年初,我局组织专家检查了年度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情况,专门印发了通报,对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年度考评积分情况进行了公布,同时对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和特色专病专科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组织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加强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讨论,研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措施,明确按“综合(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综合(专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加大对中医药科室和中药房建设的工作要求;近期,又组织专家对市中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进行了年中督查,针对目前中医药特色医疗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进一步严格中医药服务特色评价考核,加强中医临床专病专科培育项目,规范执行中医药特色诊疗基础管理。
5、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中医工作创建。
一是积极组织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各地将建设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作为农村中医工作抓手。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射阳县、市、市,保持一贯的工作力度,农村中医工作稳定在较好的水平;市启动了创建国家级、县启动了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工作,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已进入总结评审阶段,年底前将接受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评审。县经过认真准备,也向市局打了申报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报告,我局组织市级专家调研指导以后,认为初步符合条件,近期将向省中医药局申报。二是认真开展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中心建设。下发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估标准”,对近两年已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检查指导,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功能建设。在市、市等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的同时,组织了全市36个单位按照中医药特色建设标准开展了创建工作。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之后,又申报了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现在距年底也就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今天组织召开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紧扣年初工作目标,强化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组织管理,推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稳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卫生院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药保健预防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要落实一项农卫人员培训任务、三项科教管理、四项中医基础工作。
1、一项任务,即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的实施管理。
这包括乡镇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和今年新开展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一是根据年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工作计划进度,全面落实800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1280名乡村医生全科岗位知识培训任务;目前各县(市、区)根据盐卫科教[]7号通知要求组织了培训报名,有的县已按计划完成了乡村医生全科岗位培训;但涉及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第二批培训班,各地要按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统一安排,督促相关学员及时入学,帮助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确保月日前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在月底的全省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各地还要高度关注60名社区公卫人员培训和20名全科骨干培训任务的落实,及早筹备落实社区公卫人员在社区实践培训基地的社区实践和全科骨干在在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即全科临床培训基地为期8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二是认真启动开展历时三年的乡村医生的中专学历教育。首先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和管理要求,确定教学场所、提供教学必须的电视机及通讯线路,确保落实视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的基础条件。20人以上的教学点均要添置大屏幕的背投电视或投影仪,教学点人数较多,不能保证视频教学效果的要及时分班。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加强统筹指导,让乡镇卫生机构切实承担起这项工作,加强对集中教学点、指定负责人和管理员的组织管理,保证学员考勤、学习活动告知秩序,严格学习场地、设施的维护等工作,确保每一教学点均做好开学授课和日常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其次,严格按照教学步骤,落实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任务。因为学员主要集中于所在乡镇教学点开展课程教学,因此教学点要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进度,课时安排的形式要以县(市、区)相对统一,不得随机变动。管理人员要用管理员卡刷卡开机,学员刷学员卡开始学习;管理人员定期将学员的学习进展、单元测验成绩和考勤情况上传到教学管理网站;每个教学点都要按照计划组织学员落实每项授课教学任务,三年要完成的教学课程有必修24门、选修1门,其中考试课程16门、考查课程9门。目前一些县区、乡镇的学员卡和分班学习情况存有错漏,各地要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总结整理本地各类缺卡、漏卡、补报的情况,切实保证教学点常态运转,提高教学效果。
2、三项科教管理工作,即继续教育、科技进步和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组织管理。
继续严格实行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规范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卡”和“证书”使用;按要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度验鉴证,通过学分审验考核的方式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继续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做好卫生部“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报名学习工作,设置学习、考试网点的单位射阳、、、盐都、响水等县(市、区)卫生局更要过细工作、规范管理,杜绝代考现象,优化、简化程序,融合管理与服务职能,使所有卫技人员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今年,全市明确了186项市级和经省认定的9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完成了3项省级、86项市级项目,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公布认可的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市一院、市三院和市、射阳县要精心筹办好已获省厅许可公布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批内容、时间步骤和资质要求组织项目活动,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加强新术引进创新的应用研究等技术进步工作
。各单位要围绕“增进两个效益”目标,立足年度考核任务目标,依托重点学科、重点人才等系列工程开展填补省市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应用,在临床和预防一线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实用型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报奖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提高我市卫生科技开发研究水平。今年的省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及科研立项课题已申报评审,相关结果我们将及时予以公布,同时,各地各单位也要相关技术专业分工协作,筹划今后的技术发展和科研进步的计划措施,要根据各自工作目标规划,组织科研课题立项,着力提高课题设计水平,认真组织科研奖项申报,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获奖。通过技术进步来推进业务发展,真正提高卫生服务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两个效益。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一轮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确定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24个医学重点学科、28位卫生科教领军型人才、72名医学重点人才。从年起,对省级重点人才,按每年5—10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入选“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重点学科、按每科每年4万元、每人每年0.5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各地各单位重点做好市县“卫生科教人才工程”专项资金的筹集,年统筹经费未交纳的必须于8月底落实。加强省市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力度,重点对入选重点人才、重点学科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合同内技术科研、培训进修等细节落实工作进行追踪,进行目标管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临床科研、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参加学术活动,在创造工作环境、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宣传、鼓励、推广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各种奖励、激励举措,努力营造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今年,市卫生局将继续按照《医学科技人才工程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成绩优秀的学科和重点人才进行奖励。
3、四项中医基础性工作,即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农村中医、综合医院中医及中医规划建设项目工作。
第一,努力推进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
一是经省局统一部署,第一周期评审已取得“二甲”中医院的中医医疗机构月旬将进行市级复评,复评主要以省中医药局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达900分或以上为复评通过;达不到900分,则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第一周期未参加分等标准评审的中医医疗机构须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第一周期“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及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进行自评,自评达900分以上,再申请进行市级初评。各地要按照中医院等级评审(复审)标准,认真搞好技术、服务项目等中医特色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医院的管理。、月份是医疗事故纠份高发的季节,今年、月份又是奥运会、残奥会召开之际,8所中医院更要将医疗安全防范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关键科室、关键岗位的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强化督察,确保三季度医院的安全运行。
二是积极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按照国家级重点专科创建计划,开展项目周期建设;市中医院骨伤科以及市中医院中医眼科、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落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标准的人才、技术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力度,命名表彰一批“名中医”,发挥名医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强青年中医药人员的中医“三基”训练。各市、县中医院要按省局“青苗工程”要求,规范开展中医类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带徒教育的组织管理,筛选新参加中医临床工作的青年医师,开展以院内跟师学习为主的临床师承教育;按照省局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研修计划,加强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加快中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以省局印发“《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考核大纲》和《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为依据,开展中医药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教育,各单位要认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学习,组织安排每年不少于2次的考试考核,市局将进行不定期年度抽考,以切实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今年的抽考初定于月中旬。四是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各市县中医院要根据国家局和省局要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予”的运用机制,以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手段,构建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探索建立中医保健预防服务体系。“KY3H‘治未病’中心”由-公司与国内知名中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立。目前,-公司已经与曙光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省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KY3H‘治未病’中心”,我市各中医院都要积极追踪、研究、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和服务方法,培养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实用型人才,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请市中医院、市、射阳县中医院先行在月底前拟定“中医”“治未病”工作方案,我们将适时组织此项工作的专项交流考察。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先进县市创建。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过程中,根据国家中医药局颁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建设标准,抓好中医科、中药房基本条件达标建设。市要不断增强县、乡、村医疗网的中医服务能力,提高农村中医工作水平,做好评审前各项准备,确保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评审,县完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年度工作任务,市、县争取列入国家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二是继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规范建设,区和市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省级达标建设。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努力争取今年申报省级创建单位的评审验收。三是扎实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宣传工作。医院不光要从建筑设计、标牌标志、橱窗宣传等多方面注重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更要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灌输给全体职工,使中医药医务人员体现出在中医药文化熏陶下的高尚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各地要精心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初定于月份,活动具体安排,我们将根据省中医药局的具体部署,再召开专题会议予以落实。目前射阳县和市已筛选组织一些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镇乡两级卫技人员进行了培训推广;各地都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运用的范围和效果,使一批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用农村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广泛运用,真正促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市局近期将编印中草药自种自采指导手册,鼓励乡村医生迈出第一步,开展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试点;月份计划在射阳召开一次全市中医药“三进”现场推进会,请射阳县卫生局及早进行有关工作的准备。
第三,强化综合医院中医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省下达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标准,完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药服务功能,明确综合医院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对中医药科室的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同步发展;要探索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诊、转诊和到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服务等方式,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月旬,市局将组织对各综合医院的相关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重点对综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达3%、中医临床科室门诊诊室数、中药饮片品种数、中医专业门诊和煎药室的设置、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面积、中医病床占医院总床数3%等硬指标进行检查,相关结果列入年度卫生工作主要任务目标考核积分。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中药房的建设工作,促进综合(专科)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
第四,大力实施中医院基础建设项目。
篇6
一、2014年卫生工作目标责任进展情况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县级医疗机构改革。突出医改重点,全力支持和推动县医院的托管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2个月内完成托管前的人员核查、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等工作,按期签订了托管协议,于6月7日,医疗集团总医院医疗集团正式运行。正在组织实施县中医院、妇保院院长续聘工作。县医院核定编制床位230张,人员编制260人,引进招聘学科带头人8人,中医院核定编制床位100张,人员编制95人,招聘学科带头人1人。全县各医疗机构全部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推行了按岗定薪制度,医院经营收入管理,40%用于医院运转,30%用于积累发展,30%用于职工效益工资再分配。二是医疗机构财政保障到位。医务人员工资财政全额预算并足额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纳入了财政预算,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00余万元,设备配置投入2200余万元。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37万元。三是清理化解了历史债务。县医院债务除设备融资款(不含县财政已付款)和药品欠款外,其余所有债务政府统一打包剥离。四是大力推进县镇一体化建设。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原则,组织实施了县医院托管、、、四所卫生院,中医院托管、两所卫生院工作。五是提高了县域内群众就诊比例。加强了县医院、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引进外聘专家9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内就诊率比往年明显增加。
(二)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零差率用药。
一是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全部实行“三统一”制度,全部在省级药械平台集中采购药品。二是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销售比例均达5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100%。三是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加强了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全县完成了17个医疗卫生单位的入网审核。五是加强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制定了《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全县医疗机构人员60多人。
(三)狠抓落实,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1、重大传染病防控得力。一是完善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建设。在县疾控中心建成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通过了省级验收投入使用。在县医院建立了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制定了《性病艾滋病管理办法》和《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工作方案》,检测311人。二是落实结核病防治措施。正在按照二级生物安全标准筹备和改建结核病实验室,计划年内完成。盲法复检经市级复核达到了100%。发现涂阳结核病人4例,其中初治涂阳3例,复治涂阳1例。三是寄生虫防治工作。正在筹备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中年龄在3周岁(含3周岁)以上的抽查工作,计划于今年9-11月完成16个村3200人的抽查任务。消除疟疾工作已于2010年全面启动,计划在今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四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确诊手足口病病例47例,其中外地报至12例,重症病例1例,及时处理预警信息3条。五是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全县共报告乙丙类及其他传染病238例,上报率100%,无死亡病例。预警信息和疫情信息审核及时率达100%。六是重点传染病主动监测工作。县医院为我县重点传染病哨点监测点,长年负责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每年5-10月,各医疗机构设立肠道门诊,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工作,切实做到“逢泻必检、逢泻必报”。
2、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出生儿童769人,建证、建卡率100%。全县单苗接种率均达到98.6%以上;含麻疹类疫苗接种率100%;今年计划在郑庄卫生院创建市级标准的规划范预防接种门诊。
3、其他疾病控制成效显著。一是加强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全县确定了5个乡镇20个行政村的碘盐采样监测工作,食用碘盐覆盖率100%,合格碘盐食用率98%。对全县12个乡镇开展了布病病例线索调查,共采血46人份,流行病学调查400余人,发放《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册和宣传单300余册/份。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高血压患者7866人,规范管理6798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361人,规范管理1152人;管理精神疾病患者193人,规范管理164人;心脑血管登记报告105人;肿瘤随访登记报告22人,审核系统录入15人,录入率68.18%。未发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危害社会及家庭行为。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加强宣传。采取板报、咨询、培训、电视等形式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宣传工作,重点宣传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春季传染病等知识,举办电视讲座6期,接待咨询群众24402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悬挂横幅18条,张贴宣传标语20余条。二是加强培训。举办培训班2次,重点培训了免疫规划、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等业务知识。三是开展控烟工作。制定了《县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实施方案》,全县创建无烟单位覆盖率40%,实行了动态管理。
5、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改厕工作方案》,建造双瓮漏斗型卫生户厕20座,争取配套吸粪车1辆。全县已建成省级卫生示范单位6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36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65个;省级卫生乡镇7个,省级卫生村42个,市级卫生乡镇12个,市级卫生村55个,复审合格率在80%以上。
6、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全县卫生监督协管覆盖率达到100%,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建库率、被监督单位建库率已经全部达到100%,经常性监督覆盖率为50%,监测率为40%。住宿场所33户已全部量化,量化率100%、美容美发场所62户已量化50户,量化率80%、公共淋浴7户已量化5户,量化率达到71%。各项行政执法案件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条款准确。
7、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了卫生应急机制,设立了独立的应急办公室,落实了应急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各项卫生应急预案,正在筹备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的验收工作。
(四)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完成了张家滩和黑家堡两所重点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通过了甲级卫生院评审4所。二是选派“万名医师培训”人员6人。三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129620份,建档率82.45%,建立电子档案113491份,电子建档率87.56%;登记管理45-64岁老年人32267人;登记管理65岁老年人12481人,更新233人,体检人体检48人,体检率0.38%。四是县医院、中医院助产机构产科建设全部达标。五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32%、听力筛查率78.26%,均超过了目标任务。六是孕产妇死亡1人,死亡率116.55/10万;新生儿死亡2例,死亡率2.33‰;婴幼儿死亡2例,死亡率2.33‰;5岁以下儿童死亡4例,死亡率4.68‰。七是认真开展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妇幼工作,发放叶酸2092瓶,服用率95.67%,依存率94.47%;全县农村产妇628人,补助614人,补助总额54.5万元,补助率97.8%,剖宫产率42%,难产率3%,全免614人,全免率100%;全县活产858人,孕产妇免费检查834人,健康检查率达到了97.20%,产后访视人数831人,产后访视率96.85%,新生儿访视831人,访视率96.85%;0—6岁儿童免费健康体检2946人,儿童系统管理人数2888人,系统管理率98%。
(五)中医药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5次,活动受益人平均每次213人次。二是全县乡镇卫生院12个,建起中医科、中药房的卫生院4个;农村卫生室247个,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有70个,采购中医设备205610元。三是开展了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中医院设置了针灸理疗综合治疗区域,开设针灸推拿和中医肛肠外科重点中医专科。四是加强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院现有医技人员69人,中医药医技46人,中医药医务人员占医院医务人员比为67%。2014年招聘计划20名,中医专业人员5名,占招聘人数的25%。
(六)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1、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开展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制定了《县2014年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县医院支援了张家滩镇卫生院,中医院支援了黑家堡镇卫生院,各院分别选派医技人员3人,培育3个或以上医疗项目。二是组织医疗质量督查2次,全县各医疗机构医疗均在审批许可范围内开展诊疗活动,无承包、出租科室行为;严格执行上岗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使用药品、器械和材料。县医院、中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有专职保卫人员,24小时轮流巡逻,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全院设有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施。发生医疗纠纷能够及时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处理和通报。
医疗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院感控制管理工作。县级医疗机构设立了院感科、质控科,建立了工作制度,开展院感知识培训2次,培训人员200余人,培训率达100%。医务科与质控科不定期到科室检查。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值班制、会诊制、技术准入制度等。逐步完善了消毒供应及医疗垃圾的回收工作,加强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建设,开展了“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二是加强药事管理工作。县级医院建立了品管理工作流程,专人负责,出入库账目清晰,手续完备。按月定期抽查各科门诊处方、住院病历、合理用药、医疗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情况,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病历书写不规范、开大处方的医生予以通报批评,并实施经济处罚,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落实了医院核心制度。开展了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并加强考核工作。四是中医院通过了二级医院评审,县医院正在筹备二级医院评审工作。五是县医院开设临床路径病种10个,县医院入组314例,入组率52%,入组后完成率89.8%。六是县医院和中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均达到全覆盖。七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县级公立医院不开设特需服务,县医院平均住院日8.5天,与去年同比增长13.3%,住院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比增长24.6%;中医院平均住院日8.5天,与去年同比下降0.15%,住院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比增长4%。八是建设血液透视室4间,培训工作人员7人。
(七)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制定了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今年拟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20人,上报市卫生局、市人社局统一组织招考。二是与西安交大附院签订长期培训计划2年,今年培训15人。
(八)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我县正在组织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机房设置工作,正在协调解决网络连接工作。有3所卫生院被列入远程会诊建设项目单位,现已完成科室设置及装修、防护等工程,设备到位后即可安装。
(九)精神文明建设。上报新闻宣传稿件35份,足额完成市局规定的新闻稿件书。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参与评议活动单位5个。受理医疗纠纷投诉5起,协调处理4起,一起正在协调解决。
(十)项目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1、2012年建设项目基本竣工。我县2012年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个(交口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下达资金1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0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省级配套15万元),审计造价为96万元,目前正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2、2013年建设项目情况。我县实施中、省下达建设项目37个,其中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1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5个、职工周转宿舍建设5个和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6个)。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新建业务用房1400平米,投资概算4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0万元、地方配套90万元。县政府决定将新建变更为购买原计生局办公大楼,现已报市发改委审批。二是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了郑庄和安沟乡卫生院建设项目,黑家堡和卫生院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七里村镇卫生院新建项目正在进行图纸设计。三是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宿舍项目。安沟和郑庄已完成建设任务,卫生院正在施工,卫生院现正在初步设计阶段,张家滩卫生院正在协调之中。四是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共计130万元,每个中央投资5万元,采取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2013年完成了安沟乡北阳村、郑庄镇沙滩坪村、交口镇羊仙坪村、乡陈旗村、镇白家村卫生室5个,今年规划新建村卫生室6个,乡王良寺村卫生室已动工,郑庄镇吴旗村,七里村镇白家川村、郭家川村,安沟乡阿青村,黑家堡镇葛家圪台村卫生室也即将动工。
(十一)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制定落实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出动卫生监督员100人次,“打非”宣传车辆20余次,制作宣传牌10余个,悬挂“打非”横幅30幅,印制发放打非宣传单10000余份、发放张贴宣传画1200余张,取缔黑诊所2个,立案查处医疗机构3个,整改医疗机构3个,没收非法药品67种、602盒,给予罚款15000元,举报投诉案件查处率100%。
二、存在问题
1、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严重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骨干医疗人才和医技人员,部分单位由于没有医技专业人员,医疗设备闲置,功能检查科室不能开展工作,大部分医务人员身兼多职;县级医院短缺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医院竞争力不强。
2、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人才短缺,流失严重,引进困难,加之医疗机构管理还不规范,不到位,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项目培训工作滞后、宣传不到位等综合因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尚未深入开展,群众受益较少。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在市卫生局和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根据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我局将立足全县卫生工作实际,以人才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抓手,切实落实好各项卫生惠民政策,全力推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搞好卫生和计生机构合并改革工作。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县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2、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完成招录本科生任务,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妇幼专干、防疫专干和村医老龄化问题,高薪引进专家,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3、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按照第二批国家医改试点县的要求,严格落实医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和岗位管理制。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严格考核兑现绩效奖惩。
篇7
【关键词】 合理用药;监测;信息项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使用管理机制, 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009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1]。通知要求定点监测医疗机构每月上报本院的合理用药监测数据。本院为国家首批473家核心监测点医院之一,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本文对本院的监测数据上报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
1 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1月至3月在实施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信息上报工作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及上报的情况及具体内容。
2 方法
2.1 监测数据的收集及处理方法
在2011年1月至3月期间,医院信息科在每月2号前按卫办医政发[2010]33号文要求,通过专用程序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逐一提取上报信息项,要求监测数据内容包括: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用药(械)相关医疗损害事件情况;处方、病案首页和医嘱;重点单病种药物治疗情况等内容[2,3]。
把收集到的信息,采用EXCEL文件格式,按照上报的信息数据项和排列顺序进行分类、汇总,分别以医院药品购进、库存信息项(西药),医院药品购进、库存信息项(中成药),处方(门诊、急诊)信息项,医嘱(临时医嘱、长期医嘱)信息项,病案首页(出院患者)信息项进行独立汇总,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数据文件”、“处方数据文件”、“病案首页数据文件”及“医嘱数据文件”。
2.2 监测信息的上报方法
凭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统一发放的“用户名”和“密码”,由医院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组指定的专职人员采用网络直报方式于每月5日24时前按规定程序和路径上报上月 “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子系统”和“处方监测子系统”信息,用药(械)相关医疗损害事件按规定立即通过网络直报或传真、信函、电话等形式向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报告[3]。
2.3 监测数据收集和上报情况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通过考察监测信息的收集和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项的上报率等,分析、评价监测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的开展情况。
3 结果
3.1 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在2011年1月至3月期间,从本院HIS系统中提取了347197条信息,共96个信息项,信息项分为5类,分属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子系统及处方监测子系统子系统,其间本院无用药(械)相关医疗损害事件发生,未收集重点单病种药物治疗情况信息,具体情况见表1。
医院信息科按指定文件格式把收集到的监测信息生成符合上报要求的拟上报文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调剂药师工号、医师职称、感染编码、感染名称、感染治疗结果、病理诊断(ICD-10)、病理名称,手术编码1-5(ICD-9-CM3)、切口愈合1-5、抢救次数、抢救成功次数等19项信息项未能提取。
3.2 监测信息的上报情况
按照本院制定的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医院医务科、药学部、病案室、财务科等部门对信息科提供的拟上报文件经进行技术审核,并上报主管院长审批。能按规定的上报时间、上报方式和要求,上报本院上月的监测信息到国家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
3.3 监测信息收集和上报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本院在上述期间开展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信息上报工作整体情况较好,监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上报及时,上报文件各上报信息项无缺失、顺序符合规定,上报监测信息准确,信息项上报率较高,基本符合国家的要求。但由于医院HIS系统的缺陷,部分监测数据无法提取,上报信息项内容欠完整。
4 讨论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是在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与管理,在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下,由中国医院协会下设的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家级监测系统的日常运行。要求各定点监测医院积极为监测工作创造条件,并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 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上报工作[1,2,3]。
本院对落实合理用药监测工作高度重视,由业务院长任组长,成立了医院的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组,制定了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监测工作组负责组织、指导合理用药监测数据上报工作的开展,并指定医院信息科负责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医务科、药学部、财务科、病案室等功能科室及临床科室负责监测数据的技术审核及确认工作,并指定了各项工作的专职负责人员。各部门协调合作,认真做好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做到及时、准确收集和上报监测信息,有效地促进了合理用药监测信息上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纵观整个监测信息收集、整理及上报过程,监测数据的有效收集是完成上报工作的关键所在。医院医疗信息化的水平,特别是医院HIS系统在信息录入项的分类、设置及信息的处理、统计功能决定了监测信息的可获得性,部分监测数据无法从信息系统中获得,需要通过工作量巨大的手工录入方式来补充,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困难,导致了监测信息的缺损现象。从本院所上报的数据内容看,包含了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所要求的82.29%信息,基本符合上报内容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感染名称、病理诊断(ICD-10)等19项信息项有缺损,其中多项信息对合理用药监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需要尽快通过完善医院信息系统,通过补充信息项的设置及相关统计功能等方法完善上报数据,以适应上报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信息的需要。另外,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13号文及卫办医政发[2010]33号文的的要求[1,3],本院暂未开展重点单病种药物治疗情况监测。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所监测的内容涵盖了医疗机构与药品使用有关的所有信息,做好该项工作对保障医疗安全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院在开展该项工作中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按时采集可获得的监测数据,认真做好网络直报工作,并努力推进医疗信息化的建设,这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卫办医政发.卫生部办公厅、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2009]13号.
篇8
[关键词]中药;基本药物;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
1977年,WHO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第1版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2015年5月,WHO了最新的第19版示范目录。WHO示范目录为各国家或地区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提供指导,各国家或地区可根据实际卫生需求制定相应的基本药物目录。我国于1982年公布了第1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996年,我国基本药物遴选增加了“中西药并重”这一原则,并首次将中成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基本药物目录又首次纳入了中药饮片;我国现行2012年版,即第8版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药品520种,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医药是我国国粹,中药基本药物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色所在,应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发挥中药基本药物“保基本”的重要作用。为此,探讨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基本药物的特殊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人们不但追求药品的有效性,更关注药品的安全性。中药与西药活性物质基础不同,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属于化学合成产物;而中药则多由植物、动物和一些矿物经过炮制和其他工艺加工而形成。此外,中药和西药在流通、使用等环节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引起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
中药基本药物区别于一般的中药,前者需经过科学的遴选程序,满足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遴选原则,作为“保基本”的药品,中药基本药物较多地被患者使用,相对于一般中药,其安全性尤其重要。
中药基本药物具有药品的两重性,其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中药基本药物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特色所在。然而,近年来一些针对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中药基本药物作为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一大特色应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为此,在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下,探讨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能够治病,且药品不良反应客观存在决定了药品具有两重性。中药基本药物具有药品的一般属性,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并不是绝对安全的,中药基本药物同样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例,其中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3.0万例,占不良反应/事件总例数的40.2%。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严重报告前十位的中药注射剂中有6种是基本药物,见表1。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鼻炎宁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和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药品具有两重性,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控制药品在各环节的各种条件来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药品从生产、流通到最终为消费者使用,其中每个环节都有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可控因素,只需发现是哪些因素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并采取措施改善这种因素,就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3.1 中药本身原因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淆。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区,地方习用药与药典收载的中药有很大差异,如在云南地区,常以紫月参代丹参使用,而实际上它们是同属不同种的2种植物,又如以蓼科植物金荞麦充百合科土茯苓使用。由于中药品种不同,功效各异,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此外在中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也易引起混淆,从而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品种繁多还体现在产自不同地区的中药质量参差不齐。道地药材具有品种优良、产量高、效价高等优点,故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而非道地药材,特别是劣质药材引起的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我国2009年版和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中都纳入了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在2015年的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中又将中药饮片纳入其中,中药饮片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药饮片除了能直接药用外,还是许多中成药的原材料,在中成药生产过程中也要注意区分不同的中药品种,尽量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中药基本药物遴选过程原因
中药循证证据难以获取,中药基本药物遴选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药在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用药经验。而相对于中医药千百年的历史,中药现代化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时间,运用现代化的医药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中要求,在对药品进行技术评价时需要引入循证医学的相关证据资料,而由于我国对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尚缺乏严谨的设计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目前我国仍缺少关于中药的系统、规模的临床试验依据,缺乏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方面的研究数据,这些都使我国对中药药效发挥的作用机制还不甚了解。必要的循证资料的缺失使我国在中药基本药物遴选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增加了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3.3 中药生产过程原因
3.3.1 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 中药饮片是以中药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通过对中药材进行一系列特殊的加工炮制后形成的成品。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可以提高其药性,去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炮制不规范则会使毒性保留。由于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加之监督机制不完善,在中药饮品炮制过程往往会出现不按规范进行切制,随意将炮制工艺流程简易化,不注意控制饮片炮制程度等现象,致使中药炮制过程和工艺不规范,增加了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此外,中药饮片还常作为中成药的原料,中药饮片炮制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之相应的中成药质量。
3.3.2 现代制剂技术与传统中药的结合易引起不良反应 随着现代制药学的发展,现代中药制剂利用所有的现代制剂技术,发展了中药的各种剂型,有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混悬剂、乳剂、喷雾剂、贴剂、软膏剂等,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也收载了不同的中药现代剂型。而传统中药配方的多样性和现代中药制剂的特点,共同决定了现代中药制剂与传统中药,现代化药、生物药的不同。其特性体现在①制剂成分复杂,②制药工程技术标准化难度极大,③原基药的种植和来源对中药制剂的影响较大,④多成分和多靶点作用形成复杂的药效学效应。现代中药制剂的这些特性增加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尤其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居多且严重。
3.3.3 中药注射剂特殊生产工艺易导致不良反应 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中指出:“中药注射剂存在着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不充分、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质量标准可控性较差,以及药品说明书对合理用药指导不足、使用环节存在不合理用药等”。
传统中药材与现代注射剂剂型的结合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中草药在提取时往往杂质不能除尽,使中药注射剂含有多余杂质,易引发过敏反应;在将中药材加工成为注射剂过程中需加入增溶剂、抑菌剂、止痛剂等,辅料的使用进一步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外,中药注射剂采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静脉滴注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将又一次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由此看来中药注射剂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应慎重用药。
我国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纳入了8种中药注射剂,而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有8种中药注射剂入选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这与“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相矛盾。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是否应纳入中药注射剂值得进一步思考。
3.4 中药流通储存过程的原因
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正确的储存药品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从药品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关于基本药物的配送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做法有所不同。而除了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配送环节,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和消费者家庭中的正确储存都至关重要。如果药品在仓库、运输工具和消费者家庭中储存不当,就会使其质量发生变化,从而使患者服用药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如中药基本药物牛黄解毒片含矿物药雄黄,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如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砷蓄积。除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药物性肝病等不同系统的损伤。故中药基本药物储存不当是构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3.5 中药使用过程原因
3.5.1 医务人员用药不合理 中医医院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其医务人员精通中医药理论,并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患者诊疗疾病,处方开药,因此,在中医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用药不当而引起的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发生。我国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配备适当数量的基本药物。
对于西医医院配备中药基本药物的情况,由于医务人员缺乏中医药理论知识,在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缺乏必要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往往造成处方质量不高,疗效不佳,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用清开灵注射液抗病毒感染、用柴胡注射液退热、治冠心病用丹参、治细菌感染用清热解毒中药等,这些都是中药西用的例子,由于中药西用缺少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忽视中药性味归经,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在西医医院中西药合用的处方形式也较为常见,然而,中药和西药依据的医药学理论基础不同,中西药合用有时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在中西药合用时应尤为注意。
3.5.2 消费者用药不合理 一些患者对中药认识不足,认为中药完全无毒副作用,对身体有益无害,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加之基本药物多为首选药物,以上错误的认识导致患者使用中药基本药物出现差错,过量使用中药,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消费者不合理用药也是造成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牛黄解毒片(丸),所解的“毒”主要指热毒引起的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它是传统的清热解毒名方,也是许多家庭的常备“清火药”。有些人甚至一觉得上火就用牛黄解毒片,并且随意加大药量,延长用药时间,埋下安全隐患。中医所说的“上火”按五脏分,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肾火等,结合实际情况又有实火、虚火之别。实火常由情绪激动、中暑、受凉、伤风、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缺少睡眠等引起,实火易泻,用牛黄解毒适宜;虚火常由脏腑阴液亏虚、阳气相对亢盛引起,出现的阳热表现与体质、饮食、劳欲、慢性疾病损耗等有关。此时如果用牛黄解毒片,不仅没有效果,还会损伤脾胃,出现腹泻、厌食等症状,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患者严格根据医嘱和说明书合理使用药物。
4 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对策
4.1 运用现代化手段科学遴选中药基本药物
在分子药物学时代,中药的研究仅停留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中药分子药物学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应充分运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色谱分析技术等多种现代新技术,从分子构成角度对中药展开研究,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药效发挥机制,从而为中药基本药物的遴选提供更多的循证资料。还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循证医学体系,并能够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中药的风险-成本-效果进行充分评估,尽量选择成分明确、安全性高、成本低、疗效好的中药。科学的遴选方法将有效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规范中药基本药物生产、流通过程,保证质量安全
中药基本药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用药需求的药物,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具备中药基本药物生产资格的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控制生产中的各种条件,使生产过程规范、合理;积极探索并改善中药生产工艺,保障质量安全。对于有资格配送中药基本药物的企业,应该明确各种中药所需的储存条件,增强责任意识,保证中药在流通环节的质量。此外,医院和消费者也应严格按照医药企业的相关说明来储存药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国家药监部门应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生产、配送、储存等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其完善生产过程,合理配送和储存,保证中药基本药物的质量。
4.3 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西医医院配备中药基本药物,其医务人员必须能够正确地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应适当强化西医医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在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能够辨证论治,依据中药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等事项为患者开具处方;鼓励其学习《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使其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能够中西医结合按临床实际需要为患者开具处方。要规范中药药品说明书,防止消费者因用错或储存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应详细写明适应症状、储存方法、储存条件、服用剂量和服用周期等;说明书语言应尽可能精确,如“阴凉处”最好改用温度表述。
此外,患者自身也应该合理使用中药基本药物,摒除“中药无毒副作用”的错误观念。要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使患者正确认识中药基本药物及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4.4 加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合理用药能够减少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监测在早期预警中药风险、发现质量隐患、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使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逐级申报不良反应。
此外,由于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风险指标并不能完全预测上市后临床实际应用的风险,因此对上市后中药进行安全性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对上市后中药基本药物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除了有赖于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结果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对中药基本药物的质量进行再评价,对其疗效进行再确认,对其安全性进行循证探索,还要对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及用药方案研究等,即要建立围绕药品“质量-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用药方案”的上市后中药安全性再评价体系。
随着中药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进行,应及时更新中药基本药物,保障公众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中药基本药物。
篇9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全市公共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我市公共卫生工作按照“卫生强省”建设要求,围绕“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通过增加卫生投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一是组织领导力度更大。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对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文件;市人大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市政协对有关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促进了公共卫生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经费投入更多。市财政安排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农民健康体检、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专项资金,全年累计2796万元,保障了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了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督查考核更严。市委、市政府把农民健康工程和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的政绩考核内容;市财政局和市卫生局联合对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进行了绩效评估;市爱卫会每半年对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工作“二建三比”竞赛活动和乡镇(街道)机关环境卫生竞赛活动进行检查通报。
(二)工作网络更加完善
主要是建立健全了“两线三级”的管理体制,即行政管理线和技术服务线,市级、乡镇(街道)级、行政村级。“两线”相融,“三级”相通,实行了农村公共卫生的“网格化”管理。行政管理线做到纵向到底,全市现有42个部门分管领导,22名分管乡镇长、主任,22名镇级公共卫生管理员,1153名村级公共卫生联系员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技术服务线做到横向到边,主要是在市级建立了以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防治院为主体的技术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了公共卫生科,在村级配备了441名责任医师,共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三)工作成效更加显著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去年,全市参合率达到97.57%,累计报销53.93万人次,报销金额3369万元,农民受益率达93.38%;今年参合农民57.48万人次,参合率98.06%。
二是首轮农民健康体检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已累计体检44.6万人次,占参合农民的82.2%,并将筛出的10万多名慢性病人落实到责任医生,由责任医生上门随访,跟踪服务。
三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以卫生知识进农家、卫生法规进企业、卫生服务进村庄和创农民健康教育示范村(社区)、创职业卫生管理示范厂(企业)、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创”活动,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项目指标完成率达90.5%。
四是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目标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委全面完成了乡镇级环卫基础设施和各行政村的垃圾站(房)建设任务,共建成垃圾填埋场4个、压缩式中转站6座、焚烧炉2只,简易式片级转运站41个、村级转运站338个,垃圾站(房)6156只,配垃圾清运车937辆;已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行政村423个,占91.3%;共配备专(兼)职农村保洁员1453人、清运员639人。甘霖镇创建成省级卫生镇,三界镇创建成*卫生强镇,雅璜乡创建成*市卫生乡(全*市第一个卫生乡),并创建了一大批卫生村。
五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三界镇创建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霖镇创建成省级中医药进社区先进单位,市精神病防治院迁入新址。同时上海中山医院*医疗合作中心在市人民医院成立,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服务。
六是重点疾病防治成效明显。血防工作开展了以“全面清查螺情,有效压缩面积”为重点的查灭螺工作,灭螺*万平方米,查病*万人,继续保持“三无”目标(无新发病人、无病畜、无阳性钉螺)。结核病、艾滋病、精神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共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七是卫生监督执法切实加强。组织开展了“餐饮消费环节百日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在餐饮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对农村家宴实行申报制,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职业卫生进一步加强,取缔游医窝点3家。
八是无偿献血全面普及。增强有效宣传,加强献血服务,继续保持*%实现自愿无偿献血的工作目标,满足了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全年累计无偿献血*人次,献血量达*万毫升,占临床用血的*%;街头献血*毫升*人次,占街头献血人次的*%。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各部门重民生、办实事、谋创新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和卫生系统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果。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向大家的辛勤劳动和全力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村级公共卫生力量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还较差,特别是用房建设任务很重;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项目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符;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重点疾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和加强。
二、扎实做好今年我市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
今年,我市公共卫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卫生强省”建设要求,把握重点,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具体有三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以“四张网”为保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网。推行公共卫生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模式,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强化市级妇幼保健、疾控、卫监、精防等机构的技术指导功能,构建覆盖城乡、盖边沉底的公共卫生管理网络。
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提高各类传染病防治能力,各级各类医院设立规范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设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应急检验队伍,加强艾滋病等实验室建设;完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新建市传染病区;继续抓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和精神病、高血压、肿瘤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三是构筑医疗卫生急救网。加强市急救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急救水平;整合医疗应急处置资源,完善医疗救治途径,建立快速反应、准确定位、有序抢救的急救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在紧急状态下的生命安全。
四是健全卫生监督管理网。加快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在市区和乡镇建立7个监督分所,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预警等工作,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水平。
(二)以“三项工程”为基础,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一是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程。根据《*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今年扩建金庭镇、下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工程建设按照“乡镇(街道)是建设主体、医院是服务主体、市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的模式进行操作:市财政分别按每人每年20元、15元的标准落实城镇、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每家分别补助20万元和5万元;乡镇(街道)要落实建设土地,筹集建设资金,建好中心、站。
二是推进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市级重点是加快名科、名医培养步伐,乡镇重点是加大责任医生、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山医院*市医疗合作中心、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基地作用,推动全市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解决看得好病的问题。
三是推进农村中医创优工程。全力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活动,力争创建成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为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我市将把今年省财政新增的人均10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用于中医药报销。
(三)以“七项工作”为重点,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一是落实城乡公共卫生项目任务。按照省政府要求,从今年起,城市和农村都要实施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我市还被省卫生厅列入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个示范县(市)之一。今年卫生部门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抓好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项目任务;要创新项目考核与保障机制,以公共卫生项目落实率和群众对责任医生的满意率为根本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形成“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经费到人”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全市每个家庭都拥有责任医生,项目的落实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推进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今年,省财政将增加农民健康体检补助经费,增设乙肝病毒抗体等监测项目,加强对农民重点疾病的监测管理。我们要认真总结首轮农民健康体检的经验,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高健康体检质量。各乡镇、街道认真做好体检的宣传、组织工作,发动农民主动参加体检,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当年体检率要达到45%以上。
三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今年,21个乡镇、街道和开发委,已有21个单位参合率达到90%以上,说明这项工作已真正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点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报销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市政府今年又拨出132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力争从6月1日起在市内各定点医院门诊实行刷卡即时即报,这样就实现了住院、门诊“一条龙”刷卡即时报销。
四是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在基本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是“建、清、创”:“建”就是各乡镇(街道)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市爱卫会要不定期进行暗访,加强面上工作指导、检查,进行录像点评、情况通报;“清”的重点是清理垃圾、清洁家园、清洁村庄;“创”是创卫生乡镇、卫生村,今年新农村建设将对重点村的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绿化、洁化等开展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希望大家抓住这个契机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制订好创建规划。市区是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创建任务很重。市区街道、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对照标准,搞好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并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
五是巩固无偿献血成果。要巩固和完善“以街头献血和志愿者献血为主,单位应急献血为补充”的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模式,保持无偿献血比例100%的目标,街头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75%以上,成份输血率达到95%以上。要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不断营造无偿献血的浓厚氛围。要搞好日常血源组织工作,保障医疗临床用血。要做好应急献血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献血队伍建设,落实职能科室和献血联络员,切实做好献血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确保在冬夏季血源紧缺和血液偏型时应急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探索志愿者无偿献血工作模式,壮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以保障应急献血的血源。
篇10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农民自愿参加的筹资原则;坚持切实为民、积极稳妥、科学管理、持续发展的工作原则。
二、实施对象
新农合的参加人员为本县行政区域内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
三、资金筹集和基金管理
新农合制度实行个人筹资、政府资助、集中管理、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新农合基金分为家庭账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
(一)农民个人筹资
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自筹资金15元,由镇政府组织人员统一收取,统一登记造册建立农民个人家庭账户。农民自筹资金中10元纳入农民个人家庭账户,用于门诊基本医疗,剩余5元纳入统筹基金,用于住院补偿。五保户、特困户筹资按相关政策执行。
从20*年开始,于每年12月31日前完成下年度新农合的筹资工作。
(二)政府补助资金
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每人每年专项补助资金60元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社会团体、单位、个人、港澳同胞等资助新农合,资助资金全部纳入统筹基金。
在新农合个人资金到达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后,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新合办)按参加新农合的实际人数,报经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核定后,再逐级申报与核定。各级政府专项补助资金下拨到新农合基金专用账户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三)基金管理
农民个人缴纳资金、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一并纳入新农合基金,存入县财政局指定的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新农合基金专用账户。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基金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新农合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审计新农合基金,逐步实行信息网络管理。
自20*年起,按筹资总额的4%提取风险基金。风险基金累计达到筹资总额10%的比例后不再提取。
四、基金补偿范围和标准
新农合基金按照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核定补偿范围和标准,并根据新农合工作的进程和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适度调整。
(一)家庭账户用于家庭成员门诊医疗费用,超支自理,当年结余自动结转,不退款,不得作为冲抵下年度家庭成员应缴纳新农合的筹资费用。
(二)各级政府补助资金、个人筹资纳入统筹基金部分和多渠道筹集的资金用于补偿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
(三)参合农民到县新合办指定的县、镇、村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门诊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其诊疗项目和使用药物在《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诊疗目录》、《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以内的,均属新农合基金补偿报销范围。
(四)进一步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大力提倡使用中医中药以及传统诊疗手段。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价廉效高、副作用小、群众易于接受等优点,通过制定报销优惠政策和健全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扩大中医中药的影响和群众的受益面。
(五)为提高住院分娩率,对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孕妇,将产前检查基本项目纳入新农合定额补偿范围,补偿标准为每人100元;孕妇住院正常分娩产生的费用定额补偿500元;非正常分娩按结算的实际费用进行报销,不足500元的,按500元标准进行补偿。
(六)将糖尿病、心脏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特殊疾病门诊纳入大病补偿范围,补偿标准与住院费用补偿标准相同,具体补偿病种按市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范围执行。
(七)因打架、斗殴、酗酒、自杀、自残、戒毒和工伤、机动车祸、非计划内的计划生育手术、医疗事故、非功能性整形、非疾病住院等引发的诊疗项目,其医药费不属于新农合补偿范围。
(八)大病统筹的补偿标准
确立补偿起付标准和年度最高封顶线,对在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按不同起付标准和比例进行补偿。
1、在镇卫生院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起付标准为50元,除去自付费用后,超额部分按60%比例补偿。
2、在县级医疗机构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起付标准为300元,除去自付费用后,超额部分按45%比例补偿。
3、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起付标准为800元,除去自付费用后,超额部分按25%比例补偿。
4、因急病在县外医疗机构住院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起付标准为800元,除去自付费用后,超额部分按25%比例补偿。
5、参合农民大病住院产生的中医中药的费用分开独立核算,中医中药部分按80%的比例计算补偿,中医中药以外的其它费用按正常报销比例和标准进行结算。医疗机构在报送结算材料时含主诊医生签字的中医药处方。
6、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残疾人家庭中的贫困户等特殊救助对象的住院和慢性病门诊费用的补偿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不变,超额部分补偿比例在一般人群基础上增加20%,即镇卫生院补偿比例80%,县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65%,县级以上和县外医疗机构补偿比例45%。
7、凡由镇级医疗机构转县级医疗机构或县级医疗机构转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所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具备正常转诊手续的不再重复计算起付标准,按等级分别核算补偿费用。
8、全年多次住院或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分次结算,年度累计个人补偿费用最高封顶线为20000元。
五、就诊和转院
(一)参合农民均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县新合办指定的县、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规定享受门诊基本医疗补偿。
(二)因病情需要住院治疗者,首先应到县新合办指定的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等政府开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按规定享受大病统筹补偿。确因患急病在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规定享受大病统筹补偿。
(三)因病情需要转院者,严格执行双向转诊制度,逐级上转。从县级医疗机构转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由县级医疗机构出具转院证明,并报县新合办备案。凡不具有转院手续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一律自理。
六、报销办法
(一)参合农民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县新合办指定的县、镇、村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由就诊医疗机构按规定垫付报销。
(二)参合农民在县内县、镇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凭报销联原件在就诊医疗机构按规定标准和比例进行报销;在县外急诊住院,三日内需报户口所在地卫生院和县新合办备案,产生的住院费用,由个人先垫资后,凭报销联原件和相关资料回户口所在地镇卫生院按规定报销。
(三)定点县、镇医疗机构每月与县新合办结算门诊补偿费用和住院补偿费用;定点村卫生站每月与当地镇卫生院结算门诊补偿费用。
七、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诊疗和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农民就医及时、便捷、安全、经济、有效。严格推行新农合医疗服务、药品等价格公示制,严禁虚报、谎报或乱收费。严禁出现推诿病人、大处方、乱检查、乱用药等现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违反有关规定,给新农合基金造成损失的,将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从重、从严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信息管理
(一)各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所辖区域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花名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议书》、参合农民医疗补偿报销凭证、住院病历等相关合作医疗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专案管理,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核。
(二)各定点县级医疗机构、各定点驻县医疗机构、各定点镇卫生院应全面完善医院管理系统和稳定运行新农合管理系统,运用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即时为参合农民结算医疗补偿费用。
(三)各镇卫生院每月5日前,必须向县新合办报送上月门诊、住院费用结算材料,完成上月参合农民在村卫生站报销的门诊医疗费用微机补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