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感悟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一些服装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自身品牌的服装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服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服装品牌的标志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服装品牌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服装品牌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它是最短小、最快速、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它始于服装品牌的名称,并且以几何级的速度成长为各种工具和宣传方式的母体。从名片到网页,从广告宣传到立体包装,服装品牌标志能提高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知度,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好的服装品牌标志不仅要有完美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的独特性,令人难忘、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恰恰缺少的就是“形”和“意”的独特性。因此笔者阐述的是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
一、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部分品牌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服装生产仍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中国只是一个服装加工大国,而绝对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如果不想在加工这个低层次上徘徊,想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就必须创世界级品牌,并借助品牌,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形成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在服装品牌运营领域里,近几年中国还处在一个发育阶段,有些服装品牌往往出现“抄货”“抄牌”的现象,而且这成了不少中小规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的生存手段。从长期品牌发展来说,这其实是走进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品牌经营发展之路。这暴露出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缺乏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规划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远大于物质实体,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一种品牌文化感受。同样,服装服饰更是以品牌文化感受为主要实体的商品,它更需要品牌“咒语”(指品牌灵魂诉求点,斯科特·贝德伯里的定义是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本质和精神)的支撑。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也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感受。中国的服装品牌多得数不胜数,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太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加强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其价值引起了各民族的空前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品牌世界化,我们就要将品牌形象民族化,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中,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二、汉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寿星。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作为标志的汉字还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汉字标志是以汉字的形式作为标志的主体所形成的,所以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是汉字设计。汉字设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字体的合理结构、提炼字形、建立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情调、想象构图和表现形式的过程。以汉字为主体,可以设计出很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汉字设计可以从“形”和“意”的认知和再创造入手,从而使汉字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迅速、丰富、独特。汉字设计的“形”是设计的外表构成,或美观、方便、实用;或个性、独特,是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汉字设计的“意”是设计的内在构成,或具有丰富的信息传达,或可感悟到传统的文化意蕴,或有着超凡脱俗的创意,或给人以潜意识的启示,是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只有“形”和“意”的完美结合,随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要而发展,才能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好的汉字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法中“形”的变化有:变形变异、异形同构、置换同构、图底反转、共用一形、将虚拟实(笔画减省)、分解重构、节外生枝、以图结字等方法。以上“形”的变化是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进行各种装饰、变化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画的约束,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将字形的结构转化为图形的意象,或加入其他图像点出主题。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增减笔画形象、变体装饰等手法,重新构成字形,并通过文字本身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反映形体美,体现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就是“以形写意”。这种汉字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笔画本身也有较强的感彩。
“意”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象形设计、书法、民间文化等形式体现汉字的中国意味。这里中国意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它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沉淀。如书法,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发展为一门多姿多彩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真、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书法字不但点画结构章法很美,还能体现一种修养和意境之美,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汉字在服装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标志应用在服装品牌中除了发挥其实用的推广目的和传播的标志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载负着提升和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责任。汉字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
根据服装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精心设计的汉字标志,除了外观造型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外,更重要的是它对笔画的形态、字间的连接、造型的统一、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设计,比普通字体更赋艺术性,渗透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使服装品牌具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例如“结”服饰坊的标志设计,以中国结的特征与汉字“结”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字”和“中国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这个汉字标志的应用,体现了该服装品牌古朴典雅的特点,并且还体现了该服装品牌的服装风格为民族服装,反映了产品的特色。“食草堂”服饰利用书法字体进行设计,增加祥云和印章等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韵味,视觉冲击力强,沉稳、独特、内涵丰富。
中国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洋品牌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归于在中国品牌服装领域,中国服装品牌的品牌形象做得不够好,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在世界的服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鲜明的中国服装品牌形象,尤其是针对品牌标志的设计,历史悠久的汉字将充分地发挥出其潜在魅力,最具表现力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弘扬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汉字标志必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服装品牌形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平面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8.
篇2
这幅油画长卷被“巨人集团公司”以1500万购得,他们想较长时间地陈列在中国美术馆,让看到它的每个人都受到感动;而美术家们也将拍得的巨款全部捐助给了灾区。
我相信画面中的女孩那双大眼睛和手电筒的光柱一下子就能攫住人们的目光,不,是震撼人们的心灵。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解析这一震撼的内涵,比如,面对灾难和死神所表现出的渴望和期待,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生命层面和人性体现。但还有一个解析的思路,就是“知识是温暖的”,也令人非常感动。当受难的小姑娘在黑暗的恐惧中感到孤独无助时,书本给她的心灵带来了光明的希望和温暖的慰藉。
当下,能让人感受到“知识的温暖”已非易事。我庆幸自己很早就认知了这个道理。知识的温暖是小学傅老师传递给我们的。
不久前,相隔58年的一些小学同学竟然相聚了,不自报姓氏名谁,谁还记得谁?但大家都记得傅老师。说起傅老师,似乎记忆都年轻了。
傅文岳老师教我们时,已近六十岁,修长的身材,几分“孔乙己”的清癯,但目光智慧,炯炯有神,没有一点“孔乙己”眼神里的颓废和无望,而且他的真学问比“孔乙己”多得多。除了音、体、美以外,语、数、史、地、自然、书法他都能教。五六年级两年,我们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傅老师讲课带有一点河北怀来县的口音,更平添了我们几分听课的乐趣。同学聚会时,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忆着傅老师讲课时许多具有吸铁石力量般的话语,大家的兴趣又被激发又被吸引了一次。
他讲数学中的“无限”时说:天安门上有个国徽,国徽上还有个天安门,天安门上又有个国徽,国徽上又有个天安门……如此循环下去,就是“无限小”了。奇妙!我们即刻趣味盎然。
他讲地理时说:黄河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喇山格达宿其老峰下的星宿海(课本没有这样详细,发源地今已有新说),一口气地说出,好玩!我们跟着念两遍这富有快板节奏的名称,就全背熟了,至今不忘。
他讲语文时,常插入一些说文解字的知识。他这样解析“”字:人最重要最根本,“口”字在中心位置(今注:即“以人为本”思想);要有国土,即“口”字下面那一横;要有“戈”来卫国;而外边的大“口”,则是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写照,天地是四方的,做人要方正。由此,他又引申下去,捎带讲些有关的故事给我们听,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扩大我们的视野。讲完“”字,他讲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次问答。弟子问老师治国之计,老师答曰:足兵、足粮、足信。弟子再问:若必弃其一,如何?老师答曰:去兵。弟子又问:若再弃其一呢?老师答曰:去粮。这就是说,宁可饿死,不能失信。可见诚信对于做人是第一要义。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祖国文字深厚的儒学文化内涵的感悟也与日俱增。中国文字,世界独一无二,领悟得越多,越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我喜欢“说文解字”就源于傅老师解析魅力的吸引。在一些文章里,我表达过对中国文字的文化感觉。比如,我们在写“山”字的三竖时,手心会有一种“要写得挺拔”的意念感觉,这是文化内蕴的驱动。然而,如果我们改换为电脑书写,完全变为数字排列,或者变为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当打出拼音“SHAN”,再选择“1”,“山”字是出来了,但文化意蕴在手中也消失殆尽。因此,我提出这样的想法:在电脑成为书写的主要表达方式的今天,我仍然赞成汉字的简化,但我认为相当一部分“象形”与“会意”的字,不要简化,否则,破坏了其原字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仍以“”字为例,现在简化成了“国”,“玉”固然宝贵,但全然没有了上面所说的宇宙与人生的文化哲理之深刻。
说来也巧,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正是考学生对诚信的感悟。说有一个功成名就的青年带着他的功禄过江,当他登上摆渡,老艄公对他说:年轻人,你背负的包袱太多,过重,必须去掉一个,否则船会沉没。这位青年抛弃哪个都舍不得,斟酌来斟酌去,最后还是舍了包袱中的“诚信”。考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就此写出自己的感悟。当时,我想,如果我是考生,我就把傅老师讲述的那个师生对话的故亭写到作文中,这是多么一段精彩的“大哉至诚”的立论!
傅老师懂得讲课艺术,知道如何留下“伏笔”。一次上课伊始,他就在板书里故意写错一个“染”字,见同学没反应,一再追问:我写错了什么字?有同学发现了,“染”字右上“九”多加了一点,成了“丸”:但也有不少同学说没错。这时傅老师才解说“染”字:古人染色用一个大木盆;放上水;三六九百千万指多数,染色时要多次搅和才能染匀。而你们在“九”字上再加一点,成了“丸”字,岂不在煮元宵了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过后,我们再也没有写错过“染”字了。再比如,他讲历史讲到“”,那节课,一上来他就提问,鸦片为什么叫“大烟”而不叫“小烟”呢?待等讲完这段中华民族屈辱历史,讲完鸦片对人的身心对民族的大害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傅老师为什么把鸦片称为“大烟”。至今我们的脑海里仍然常映现出那节课上傅老师愤然的神情。
长大了也逐渐明白了中国人民历经许多世界罕见的磨难,生生息息达五千年之久而不衰亡的根本缘由,正是中华文化铸就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的结果。此次在全国人民救助汶川特大地震的行动中,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不是再一次地见证了多难兴邦的强大精神支柱的力量吗?这力量感动了我们自己,也感动了全世界!中华民族再度复兴――全世界都相信!
傅老师领着我们在知识海洋中幸福地遨游,两年后,我们全班都凭着综合素质轻松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而不是凭着今天通常灌输死板冰冷的记忆性的知识,更不是呆板的应试能力和技巧。知识的力量能引领我们从未知走向已知,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温暖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成长为大写的“人”。
知识是温暖的。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中能把知识讲得温暖的教师的多少。学生只有感受到知识的温暖,才会获得在兴趣中学习的动力。
篇3
诚然,中国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的文化因素的融入,客观上生成了民族软实力构建的一条路径,但这条路径的实质性建树,还有待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实若干文化传播困境的突破。这些困境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教学目标遭遇困境。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虽然文化因素被不断引入,也有学者呼吁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双重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目标依然主要着眼语言的工具性。建国初期到1978年时期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语言技能,这是单一的语言培训;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期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影响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语境中的交互能力。由此可见,所有时期的着眼点依旧是语言,即便人们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种文化不是游离于语言教学的总目的———交际,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进行交际,而非其他。”事实上,将文化教学限定在训练语言技能的范畴之内,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然而若仅仅出于工具理性的实用思考,不仅会削弱语言教学所应具备的人文关怀教学功能,而且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更会在今天的国际背景中丧失以语言推广承载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
第二,文化教学表述遭遇困境。由于直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因素才真正被较为主动地导入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就面对涉及语言交际中文化影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言,人们因其诞生时间过短而来不及基于充足经验清晰界定应突出的表述内容,即人们无法较好地给跨文化交际能力下定义,无法较好确认其内涵,无法较好明晰其培养要求,其“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相关的文化教学表述更多只能作为一个新观念停留于模糊的理论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竞争日益白热以及对中国威胁忧心忡忡的国际形势,外国媒体便可借中国“文化教学表述不清”之题发挥,有意指责中国的真实目的仅仅在于文化扩张,从而在抵制中国对外传播文化操作上“师出有名”。
二、基于中华民族软实力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对策
第一,以对外汉语教学双重目标突破现有的单一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并重的双重目标,强调对外汉语工作者既要注意语言本身的教授,更要着眼隐藏在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的工具属性,而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在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同时,凸显其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层内涵。一方面,文化传播的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活动)、媒介性(文化传播需要通过某种媒介)、交互性(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交流共享信息)、创造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信息加工处理进行创新)、永恒性(文化传播跨域时间、空间界限)这五大属性决定了语言作为其不可分离的媒介和符号。另一方面,作为产生教学的原动力的文化传承需要,决定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便是执行文化推广的任务,具体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对外汉语工作者需要自觉并自信地透过教学手段推广中国文化,从而最终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增强。
第二,以清晰的文化教学表述突破“文化霸权论”以及“文化”。“文化霸权论是后殖民理论中的一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被殖民国家取得独立后,原宗主国试图在文化上对原被殖民国家施加影响和控制。二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原宗主国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对于“文化霸权论”的警惕主要存在于曾遭受过殖民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这也便决定了它们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排斥。具体就中国而言,因为曾经作为东亚朝贡体系核心而无法否认中华文化强烈的影响能力,中国今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便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文化霸权,因此便更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清晰表明我们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形象而非意图在文化上统治别国。另一方面,面对部分“中国崛起威胁世界”西方理论相伴生的“中国文化”,我们需要在以大国心态从容平和应对的同时,尽可能通过明晰文化教学表述来削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疑虑,进而避免越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却越引起世界警惕中国的本末倒置现象。
第三,以明晰的文化内容定位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应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类似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汉字、语法等语言要素,文化要素也应该确立相应具体的内容定位。具体就内容选择而言,“首先应基于教育哲学视角,选定的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应基于学习理论的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最后应基于教学理论视角,让选定的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显示水平相适应”。进一步而言,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客观选取有价值性的多元文化,例如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中国国情的特色艺术文化、影响语言运用的文化。与此同时,就教学手段的创新而言,我们应该采用有利于强调文化感悟的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文化间平等交流的对话教学、有利于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对比教学等模式,让文化教学更为有趣的同时也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标。
第四,以“全球地方化”的理论逻辑指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战略。“全球地方化”理论由罗伯森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全球”与“地方”不断互动,“地方”并非一味被“全球”同化,二者处于彼此互补、相互合作、交叉渗透的状态,该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动画产业的外销出口,而若从文化层面来思考日本动漫企业的营销策略,便可得出唯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与地方环境相契合才能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结论。基于上述理论逻辑,中国在推行对外汉语教育时,亦应以更加自信的文化风貌在理解异质教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国家的相关成功经验,改革和塑造我们自己的对外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便是需要基于一种让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别人愿意接受甚至认同的“中国好文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