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锅炉压力容器 检侧方法 质量监督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11-01
1. 检验中常见的危险及易产生事故类型
1.1 设备、设施设置上的缺陷 如强度、刚度不足,稳定性差,如支撑件锈蚀开裂等;设备设施之间及本身密封不良,如管道、阀门泄露蒸汽、热水、化学介质等;无检验平台,未搭设脚手架防护设施;脚手架搭设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足、防护用材不对等防护设施缺陷。该类型的危险因素主要造成的事故类型有坠落、烫伤、中毒、窒息等。
1.2 电、电磁辐射等危险 如带电设备漏电、静电,电火花、雷电、用非安全电压,如照明检验设备等;α、γ射线现场辐射、放射源丢失扩散辐射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触电、爆炸、人体损伤等。
1.3 高低温物质、粉尘、易燃易爆物质、有毒物质及腐蚀性物质等危害 如高温蒸汽、热水运行设备及输送管道、高温炉膛、高温炉渣等;煤粉、煤灰、煤渣、烟灰、烟尘、烟垢等;锅炉尾部烟道或炉膛燃油燃气等。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灼伤、烫伤、冻伤、人员视力、呼吸道、皮肤伤害、爆炸、爆燃等。
1.4 环境因素危险 如内部空间狭小,作业环境不良;通风不良,通风方式不对。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身体损伤,缺氧窒息等。
1.5 人为因素危害如检验人员体力、听力、视力不足;高血压、心脏病、晕高病等健康疾病;冒险心理、情绪异常等心理异常;指挥错误,违法指挥;探伤操作、水压试验等误操作。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主要事故类型有人体伤害、坠落、爆炸等。
2.如何更好的进行锅炉压力容器质量监督控制
为了从根源上确保锅炉压力容器的质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1 控制材料质量 对原材料(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制造单位应明确材料和采购控制的范围。控制材料环节一般应包括:选用、代用、采购、验收、复验、入库、存放、保管、发放、标记移植等。
2.2 控制工艺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一系列生产工序,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工完成的。投产前,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制定出各生成工序和部件的加工工艺,并根据生产及材料代用等情况进行相应的工艺变更。生产过程中,车间和生产工人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守则工作,克服随意性。制造单位应明确工艺质量控制的范围,制订和执行工艺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工艺流程合理。工艺文件正确、完整,工艺实施过程受控,产品标识唯一。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图样的工艺审查,工艺流程,通用工艺、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使用、工装、模具的设计、使用和维护,产品标识,标一记移值可追溯性,工艺实施过程控制的一记录,表面处理和防护等。
2.3 控制焊接质量 焊接是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中的一种主要加工方法。如平板拼接、筒节与筒节、筒节与封头等等,大多用焊接的方法完成,对于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是十分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质量的优劣。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焊接质量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所有受压元件(包括受压元件与非受压元件连接)的焊接接头的质量都能满足法规、规章、标准和图样的要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焊接材料的控制和管理,焊接工艺评定及其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使用、焊工资格和管理,焊工标记,产品焊接试板,焊接设备,焊接接头组对或组装质量,施焊过程控制和记录,焊缝返修质量控制和记录等。
2.4 控制检验质量 锅炉压力容器在制造过程中难免地要产生一些缺陷,有些缺陷没有超出标准允许的范围,是允许的;有些缺陷超出了标准要求,需要返修或判废。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制造厂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制度,设立专职检验员,对主要生产工序实行严格检验,通过一些停止点和控制点的设立,有效的保证了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质量。
2.5 控制无损检测质量 无损探伤技术被应用于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它主要用来检查焊缝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在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控制过程中,探伤评定是质量评定的重要手段,无损探伤的工作质量及其检验可靠性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探伤人员操作技能的鉴定和探伤工艺的控制。控制环节一般应该包括:通用和专用工艺的编制、审批和使用,检测人员的资格和管理,无损检测设备、设施和器材的控制,焊缝无损检验部位的可追溯性,无损检测实施过程的控制,无损检测记录、报告和射线底片的质量控制及保管等。
2.6 控制理化试验质量 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理化试验控制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以保证受压元件材料和焊接接头的理化试验满足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试验规程的编制、审批和使用,试验人中的管理,试验设备和器材,试样的取样、加工和检测,试验的操作,试样的保管,试验的记录、报告及保管,外协的理化试验的质量控制等。
2.7 控制不符合项 由于种种因素,在制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制造的工件或其他的事务不符合规定、标准或者文件要求的现象,这种情况称为不符合项,也有叫做不合格项,不合格品等等。制造单位应制订和执行严格的不符合项控制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和流程控制,使所有的不符合项未经处置合合格不得用于下一步生产,以保证不合格的锅炉压力容器产品不准出厂。控制环节一般应包括:不符合项的判定、标识、处置、记录等。
3.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易产生的危害类型,并进一步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质量监督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锅炉压力容器质量安全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要狠抓质量,把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及质量监督工作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检验问题分析[J]. 科学之友. 2013(07)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测 监督体系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58-02
1 前言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对食品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了,虽然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对一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监督,但由于巨大利润的驱使,食品安全犯罪份子依然顶风作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障碍,也对我国法律立法监管层面上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1],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法律的惩罚所能解决得了,而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需要在从法律层面上做好立法和执行环节的监督工作,理性地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制止食品安全相关环节和主体的不道德行为,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人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自身在社会食品安全上的行为,从自身出发,不管是食品生产、食品销售还是食品存储和食品购买时,都要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自身信誉,做到不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对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从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我国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且在促进全民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有待完善,很多食品安全违法者在某一次出现严重事故后,不但能逃过法律的制裁,并且能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开始新的食品生产,并再次制造食品安全事故。没有任何公共平台可让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查询该食品及经销商的信息,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平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查询该食品的历史及经销商的信誉,对于曾经出现过问题及问题解决情况及经销商的所有违法与奖励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试想谁还会故意制造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违法就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生存之地。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人民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产者只有建立好自身良好的信誉,才能取得消费者对他的信用,否则在国内就无法生存,目前出现的这些国家中把一流产品留在国内消费的现象也是由于信用问题引起的。
如2004年非典时期,3月8日,由于发生禽流感疫情之后故意隐瞒疫情而造成了严重恶果,日本京都府丹波町一个名叫浅田农产船井的农场的董事长、67岁的浅田肇和其64岁的妻子自杀身亡,他们留下遗书称“给大家造成很大麻烦”。据媒体和专家分析,这对夫妇如果不自杀,可能在国内再无法生存,甚至殃及他的子孙后代。
3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湖南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供给中最受重视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1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
加大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制定力度,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了解国际上食品安全监控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先进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管理部门职权,对所有参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和经销商及个体户进行统一注册,注册时利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注册码,实行一次注册,终身不变,不管该商户以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活动,都可以通过身份证注册码查询到他的所有历史信息。
3.2 通过改善条件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法律处罚来解决,这样治标不治本,为了改善和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需要给民众创造条件,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让民众在监督别人、保护自己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誉意识。
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录入、信息查询、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三大模块。
信息录入模块:系统管理员对食品注册用户信息进行录入,系统根据注册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产生二维码(方便民众利用终端扫描查询),对于注册用户在从事食品生产或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行政处罚和奖励情况进行详细录入,系统根据行政处罚和奖励及经销时间利用算法产生信誉度。
信息查询模块:民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根据商户注册码查询到该商户及食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系统产生的商户的信誉度,民众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详细信息考虑该食品及商户是否可靠,对于信誉度不好的商户民众可以避而远之。
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该模块主要用来提供给民众举报,民众对食品违法商户在网上进行举报,举报时需要注册用户名,举报信息可实行实名和匿名举报,举报信息只有自己和管理员能看到,管理员通过对举报信息向相关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信息进行调查落实,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把处罚结果信息录入系统中,如有虚假举报,该注册用户的信誉度降低。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与监督体系需要有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有高素质的系统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很好基础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基本达到了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也为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2009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春节期间吃上放心粮油,过上欢乐祥和的节日,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昭食安委电〔20*〕2号)要求,各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有关部门集中开展粮食食品安全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粮油市场巡查力度,保障市场粮油质量安全。
现将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粮食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积极协调、强化监管
节日期间,各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食药监、工商、质监、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加强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严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好粮食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对国有及民营粮食企业出库粮食质量的监管,检查企业建立完善粮食经营台账、执行粮食质量检验制度等情况;加强对粮食经营者所销售粮食是否符合质量卫生要求,是否执行索证要票制度的检查;加强对粮食集中消费单位的检查,并指导其购买合格的粮食;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粮油的监督检查,尤其要加强大宗粮食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卫生的监督检查,防止不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粮食进入农村市场;加强对军粮供应站(点)粮食质量的检查;严厉查处陈化变质、霉烂腐败、有毒有害等不合格粮食,防止在口粮市场上继续流通,严厉打击市场经营者掺杂使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三、工作要求
各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责任意识,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的市场检查,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节日期间值班制度,对发生的粮食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置、及时上报,确保节日期间的粮食消费安全。请各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于2月3日前将工作总结以传真形式上报市粮食局政策法规监督检查科。
联系人:
篇4
摘 要:当今社会农场安全生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农产品的质量和粮食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农场安全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农场;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在不断发展,近年来被人们逐渐重视的农业生产在生产形势方面也有很大的转变。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场安全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场安全生产中,从农产品质量上带动农场经济的发展。
一、农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农场安全生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产安全及质量安全。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注意力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农业产品和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1、农场能否安全生产决定于农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目的。部分农场主要以经济利益为主,为了得到更高的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速度,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类生产模式为了能够减少成本,使用劣质农药,农产品上的农药没有消散就将农产品带到市面上来卖等。
2、目前国家对农产品和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水平低下,没有好的配套设备,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薄弱,再加上多数农场没有足够的经费,生产技术落后,对于社会新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要求没有应对设备,无法达到检测要求。
3、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和粮食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不健全的农场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下,农产品和粮食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农场安全生产的对策
1、做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签订责任书,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和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做好宣传教育,对车主、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进行安全知识普及,采取多样方式进行培训;做好三率工作,以三率为重点,加大规范化监管力度;抓好年检审查工作,精心准备、认真实施、严格检验,采取便民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农业安全生a;加强外籍作业拖拉机的登记造册工作,以管理区为单位进行安全教育,使其懂法、守法,减少农机事故隐患;抓业务规范,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办理业务,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办证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专项治理工作,做好常规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继续抓好农机百日安全活动工作,减少事故隐患,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做好联合执法和互检工作,坚持常年与公安交警、安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农场与农场之间的联合检查,防患与未然;抓农场自身建设,强化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标兵为主题,努力创建总局级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力争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做好农场安全生产整治工作。为确保全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通过“广、全、实、细”四字方针,努力做到早宣传,早排查,早发现,早整改,确保全场的安全生产稳定。工作监管“广”,不管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还是消防安全专项整治,都按属地管理原则,把专项整治纳入当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中,做到广泛参与,严格监管。隐患排查“全”,制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认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细致地经常性开展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及时把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隐患整改“实”,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进行认真梳理,登记建档,一个一个地督促整改落实,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制定整改计划,加强监控,限期整改,做到实实在在的整改安全隐患。工作落实“细”。根据农场实际指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要求。一方面做好资料发集工作,及时做好摸排情况的统计汇总,另一方面做好具体工作的安排和落实。积极开展督查,督促备相关企业单位认真做好该项工作,做到工作落实细心细致。
3、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在农场安全生产中必须要制定安全生产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农场产生自我约束力,并且对其生产模式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弄成安全生产的目的。农场各级部门必须要成立安全生产检测小组,为农场的安全生产制定可行性计划。农场各级相关部门要根据社会现状和农场的发展模式、农场特点,制定出符合农场的安全可靠的实施方案。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牢记生产安全制度,把农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推进农场安全生产的工作进程。
4、确保粮食及农产品质量。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技术培训方面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源头抓起,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大力宣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媒体报道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列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粮食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
总结:根据农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特点,制定出适合农场安全生产的经营模式,保证农业产品和粮食的安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来生产,推动农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篇5
1.政府支持,财政扶持,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舒兰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把保障食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健全机制,常抓不懈,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着力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3~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经费,保证了基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近几年舒兰市无任何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因此,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2.独立建站,明确职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局作为食品安全成员单位,履行职能,强化管理,创新开展工作。2009年经农业局请示,市委常委会讨论,市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隶属农业局,为独立法人科(股)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名。单独建立农产品质检站,改变了以前混编混岗职能不明确、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求紧了干几天,工作棘手放一边的现象。实现有专职人员指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贯彻宣传和培训;监督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市场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防止高毒禁用农药进入市场、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2010年,农业局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农产品安全监管科,同时借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监管机构和体系建设,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提高监管服务能力。做到了一套人马,两个职能。每个乡镇农业站,确定一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解决了乡镇的监管盲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建设中逐步配齐检验检测设备,实现了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中心下移,县乡联合发动,深化源头管理,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行之路。
3.建管并重,严格管理,圆满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任务
舒兰市作为我省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县市之一,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在省农委的指导下及时进行前期手续的报批及建设工作。同时争取了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如期按标准完成了舒兰市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
舒兰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此项目列为2010年全市重点工程、建县百年献礼工程。县农业局更是将质检站建设作为完善检验设备,提高检测能力,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契机,将一栋四层办公楼划归质检站单独使用,建检测实验室。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指导、监督与实施运作。多次召开会议,通报项目的进展、成效、问题及整改措施,倒排工期,有序推进项目。由项目法人单位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事宜及建成后的检验检测工作。项目建设坚持四制原则,即坚持招投标制,坚持项目监理制,坚持合同管理制,坚持法人负责制。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0万元,地方配套13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楼三层16个房间,实验室面积543平方米,同时进行了周边环境美化,保证了工程形象。采购的仪器设备80台(套)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目前部分已投入使用。建设资金按合同计划已分批拨付给中标单位。在项目投资专项检查中,得到了省农委计划处的肯定,认为政策落实好,财务管理规范,建设标准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达到标准化试验室标准。
4.加强执法,强化宣传,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舒兰市一直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一是每年都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农业技术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作为必讲课;二是借助舒兰电视台、舒兰消息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知识。在《舒兰消息》上发表了“生产优质蔬菜、保障消费安全”等多篇调研文章,在市电视台“黑土季风”栏目定期做专题,就无公害农产品知识进行电视讲座辅导;三是借专项整治、科普大集,在各农资商店,公共场所、生产基地等发放“拒绝高毒农药,珍爱生命健康”宣传画、食品安全宣传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小册子、张挂宣传条幅等;四是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范围,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进农村、进社区,让安全消费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篇6
关键词:粮食;检测;问题;对策
不安全的粮食进入到市场后,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检测是粮食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是检验加工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是否达到设计效果和采用各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以及了解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最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近些年,结合我国粮食收购的实际,在宏观、微观方面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粮食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粮食购销关系的稳定等。因此要结合当前实际,对粮食检验工作予以重视,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确保粮食检验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粮食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一)粮食检验在取样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国家关于储备粮食轮换的时间规定非常的明确,导致不断扩张粮食生产区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运输成本。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农户在销售粮食时更加倾向的方式为散装运输,经常出现粮食堆积的高度达到几米,粮食检验部门在取样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即使目前粮食取样中推广了最为先进的工具——电动取样器,也难以从粮堆的最底层进行取样,而且也增加了取样环节的复杂程度,而且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取样只能沿着纵向进行,故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内部粮堆的质量情况[1]。
(二)所取的样品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即为所取的样品是否能够反映出粮堆的实际品质,通过从粮堆中抽取样品来进行粮食品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与粮食品质的综合判断联系比较紧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收购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为如何对粮食品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此方面必须加大解决的力度。目前在粮食收购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抽检时按照相关标准判断符合要求,而入库之后的检测却存在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全面地开展抽检取样工作,取样时未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做好层次性、多用性分析,导致将过于片面的样品送去检测,此种取样方式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来应付粮食安全抽样检测的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与粮食实际质量标准不一致[2];抽样检测具有一定的概率,虽然多数样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是还是可能有些不符合标准的未及时检测出来,增大了粮库中粮食安全储藏的难度。
(三)粮食流通环节的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市场自从改革之后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被吸引到粮食市场中来。这种趋势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经营人员之间的素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粮食检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标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粮食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检验人员中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非常稀缺,在领导未对粮食检测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粮食的安全。此外,粮食入库前检测符合标准、入库后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3]。
(四)质检机构检测水平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逐渐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粮食质检结构的发展,在撤销、归并等现状下,粮食质检机构的数量日趋减少,检测的质量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过于老化未及时更新、维护管理不够、经费缺乏等,影响了检测水平,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发展,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质检水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5]。而一些新成立的质检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但受到技术人员经验、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效开展粮食检测工作,在操作流程不科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结果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准确性及精准性难以保证[6]。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工作的对策
(一)对粮食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规范
粮食的安全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为各环节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针对多个环节,监管上可采取分段式,并辅助品种监管等方式来有效地推动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7]。例如,可将粮食生产过程分隔开来,每个环节有不同的部门承担责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各自履行职责。此种监管体系下,后期出现问题后可进行快速追踪,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就对各环节涉及到的部门、人员产生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出责任主体的作用,提高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率。例如,在粮食的收购、存储、运输等环节中,结合其与粮食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划分粮食部门负责检测、监管工作,之后的销售环节划分到工商管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体系现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对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将职责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负责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检测的水平
要使我国粮食质量、卫生情况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检测机构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发展,为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检测机构、网点等方面加强建设,使检测力度从根源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粮食质量检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责任意识,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对粮食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心中。二是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办公条件等进行改善,积极引进国内外粮食检测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尽可能提高粮食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加大对粮食检测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使我国粮食检测能力有所提高。
(三)推动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当前我国各级粮油检测部门主要负责本级粮食流通管理,市场上也有一些第三方粮食检测检验机构补充到粮食检测队伍中来,此类第三方机构检验的设备更加完善,粮食检测人员队伍也更加专业、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粮食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粮食检测部门存在设备老化、资金及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发挥出来,以不断健全我国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8]。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四)对各地粮食检测的标准实施统一化管理
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检测实际,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检测方法的整理、完善,就粮食安全检测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以免各类不同标准在市场上推广后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的结果出现多样化。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此外,结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就粮食交易方面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粮食经营主体在粮食交易时统一按照规定实施。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三、结语
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部门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当前粮食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剖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玉杰.探讨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
[2]廉晓.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95-96.
[3]隋燚.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研,2015(29):297.
[4]杨一鸣,门柳.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69.
[5]孙慧叶.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0(21):60.
[6]赖丽琼.我国粮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61.
[7]周婷婷.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食品,2016(01):46-47.
篇7
种植环节污染。农药污染:伴随着现代农业中粮油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和种植方式调整,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植物病虫害也随之加重,造成农药的施用面积和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在过量使用中,不仅杀灭害虫,也杀伤了有益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还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污染粮油作物。化肥污染:在粮油作物增产中,化肥的作用占50%左右。全国化肥试验网的5000多个肥效试验结果证明,施用化肥比不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青稞、大豆粮食作物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但不利于粮油的产量,而且会造成污染。毒素污染。天然毒素污染:有些粮油作物中因自身的天然结构而存在对人体有害,无法消化或者影响机体健康的物质。真菌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稻谷、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玉米、小麦中)、呕吐毒素(玉米、小麦中)、赭曲霉毒素(玉米、小麦中)真菌毒素易在粮油作物生长期间和收割前高湿度的阴雨天气或收割前后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产生,也可能由于贮藏不当产生和蓄积。近年来,我国粮食收获季节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而导致区域性粮食生霉情况的发生,这类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加倍的重视。
贮藏运输环节污染。粮油作物收割后由于管理的疏忽,没有重视作物的安全水分含量(一般要小于14%),将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的粮油作物贮藏起来。高水分的粮油作物中若含有镰刀菌霉、曲霉真菌,一旦环境温度合适就会大量增殖产毒,为粮油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在贮藏过程中,仓库因不具有坚固、通风、密闭、防热、防潮性能,出现储藏密封性不佳,库顶漏雨原因,仓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是造成真菌毒素污染粮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粮食在贮藏中过多使用熏蒸剂、杀虫剂和灭鼠药,这些物质无法充分降级而残留在粮食中,引起污染。
加工环节污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物色、香、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粮油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在粮油中添加添加剂。但是部分加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以次充好,在粮油加工过程中添加过量的如香精、色素、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或者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如矿物油、吊白块、工业用盐、工业酒精、硫磺非法添加剂。导致在大米中添加工业色素、工业漂白剂(如吊白块,其在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致癌物质甲醛),将劣质、陈化的大米加工成发白的米粉;在小麦加工中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将小麦粉漂白现象。加工环境污染:在粮油加工过程中,企业由于考虑成本,可能减少或者简化筛选、磁选、分化、去石清理工序,或因设备陈旧,无法达到彻底清除粮油作物中沙石、泥土、金属屑物质的效果。另外,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到含有有毒物质的容器和包装,如含有铅、砷、锌金属元素污染物的玻璃容器;含有荧光增白剂、多环烃、油墨的包装纸;含有有毒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塑料制品,造成粮油的加工污染。
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措施
加快新法出台,完善标准体系。国家政府应重视粮油立法工作,应加快粮油立法的速度和进程,尽快出台《粮食法》及相关法规,用于规范粮食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管理者的从业行为,为依法生产经营粮食、依法行政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依据。出台《粮食法》可明确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地位,细分质量管理和检验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法律法规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管理。
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国家及地方粮油监管部门应组织粮油、食品、营养和卫生方面的专家组成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有质疑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粮油质量安全信息,做出专业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同时制定完备的粮油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则、粮油中化学污染物含量评估指南一系列配套的风险评估规范,有序推动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为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落实严格监管制度。(1)在粮油监管上,实行兼并、简化、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措施,由国家粮食局牵头,各级粮食局来统一组织、协调各级相关行政部门的粮油监管工作,来避免各个部门的重复监管和遗漏监管现象的发生,促进各个部门协作粮油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2)国家、地方财政应加大粮油检测设备和执法专项资金投入,对研发粮油新型检测仪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调查取证装置、移动执法终端投入和购置先进检测仪器、执法车辆资金予以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体系建设。粮油质量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只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让人人认识到粮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才能做好。(1)政府方面: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将粮油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技术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种植粮油作物质量安全意识,解疑释惑,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政府有效抑制违法粮油进入市场。(2)企业方面:企业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企业内技术讲座的方式,学习别人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员工的粮油安全生产素质,提高粮油质量安全。(3)质检部门方面:积极组织粮油相关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汇检活动,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以满足当今粮油质量安全检测要求,保障餐桌安全。
做好粮油质量安全工作关系重大,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我国粮油质量安全的长治久安,必须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全面开展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粮油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增加粮油执法装备配备,落实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从政府、企业、质检部门着手,全方位、立体化、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让人人认识到粮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粮油产业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公平法治诚信的粮油市场才能得到建立,粮油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遵义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指数;动态指标;质量安全
一、引言
食品安全指数在进行定量描述的基础上辅以定性判断,从宏观角度反映食品安全动态变化趋势,主要根据一个地区半年或一年主要类食品的所有质量抽检结果数据。在数据采集基础上,确定权重、计算食品安全指数,数据将覆盖所有重点监控领域的食品。食品安全指数从总体上和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食品安全水平动态情况,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食品的质量动态,确定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指数为消费者购买食品提供参考,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增加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二、主要种类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研究
食品安全指数是根据地区全年或半年内包括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进行综合科学分析得出的食品安全评价指数,是评价该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指数应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制度将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使有关职能部门和消费者及时获取食品安全的信息资料,改善食品安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食品安全指数的计算既考虑了食品消费量,又考虑了不同环节的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指数的量化指标是动态衡量指标,依据食品安全指数可以衡量食品安全水平高低;而且食品安全指数具有横向和竖向可比性,可以比较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水平。下面基于不同分类、环节、区域三个不同角度研究食品安全指数。
(一)分类食品安全指数
分类食品安全指数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食、食用油、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乳制品等等。其中粮食类主要包括:玉米、稻米、小麦、大豆。特别是抓住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粮、肉、菜、奶等重要品种,该指数将覆盖所有重点监控领域的食品,食品分类安全指数将市场上某一品种的食品监测检验结果转化成数值形式反映和评价市场上该品种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
(二)区域食品安全指数
区域食品安全指数是根据某地区全年或半年包括米、面、粮、油、肉等食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进行综合科学分析得出的数值形式,是评价该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依据。区域食品安全指数表示该地区的食品安全动态变化情况,也可以衡量该地区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因此在计算区域食品安全指数基础上,有利于国家水平的食品安全指数汇总。
(三)环节食品安全指数
食品安全的问题不仅仅单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问题。如果对食品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控制不力,都有可能最终影响到零售终端供应给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涵盖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链的所有环节,即从食品来源种植、养殖环节,生产、加工、储运、包装、市场流通等各环节,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加强对各环节监控。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制造、检测、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环节食品安全指数是将食品供应链某个环节的监测检验结果转化成数值形式,反映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如蔬菜生产环节食品安全指数评价市场上某一供应来源地蔬菜的质量。
三、食品安全软环境指数体系
为加快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进程,政府应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措施,根据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在以下方面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以切实保障与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1、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对食品安全起到切实保障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遵照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以预防为主,并严格遵循食品安全透明、食品可追溯性等原则建立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体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受到普遍关注。从总体上看,为满足政府决策部门、生产企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各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信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信息、食品安全状况的信息。通过上述信息收集并透明、完整、时效信息,引导消费。
3、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密切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先进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检测的范围包括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监测、初级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监测;食品加工和流通的过程监测包括食品污染监测以及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监测;产品质量监测、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和进出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
4、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认证体系,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认证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食品出口增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推广、采纳食品安全认证具有以下重要作用:通过认证可以从源头控制和管理食品的生产和原料供应,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带动相关食品标准的完善。
5、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平台、网站等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建立专业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现场咨询活动。帮助消费者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正确的消费心理,积极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消费的习惯。
食品安全指数体系由一套反映食品安全各领域的若干类指标构成,这些指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指数体系包括两部分,分别是食品供应组织各环节指数和食品安全软环境指数,二者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食品安全指数力求能科学地、客观地、及时地测量、监管各类食品,同时依据它对未来的食品安全水平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李哲敏.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18-22.
[2]王铬,蔡淑琴,蔡弘.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8(3):48-49.
[3]刘於勋.食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灰关联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8(4):
篇9
1.突出“五抓”,完善监管推进机制
1.1突出抓好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 为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监控网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建设、市、县(区)都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委主任(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和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监管职责,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和惠民实事,逐级签订了行政和业务双轨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下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案,初步形成了“市县联手、市区联合、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农产品监管工作格局;加快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签约总额719万美元的世行贷款建设市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已经启动,2011年11月13日在原市第十五中学举行了揭牌仪式;辖区东丰县和东辽县检测站仪器设备购置完毕投入使用,仙城物流园区批发市场、东吉路农贸市场等重点农产品交易场所建立了速测点,逐步健全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检测站为主体、乡镇农残检测室为基础的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应急体系建设。为应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健全农产品质量长效监管机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在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同时,还制定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报告和预警管理办法》、《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则》、《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辽源市农产品安全举报投诉工作制度》、《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等“五项制度”;强化诚信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培育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开展模范遵纪守法、严格保证质量、强化优质服务、坚持诚信守约等4个方面的诚信守法承诺活动,引导种植养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生产经营信用档案,实行跟踪督导和溯源召回退市制度。
1.2突出抓好源头治理,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和农产品执法监管 2011年,制定下发了《关于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继续开展农产品大检查、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改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坚持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检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质量抽查相结合,相继组织了“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夏季农资打假百日行动”和“农药市场的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国家禁止使用和在蔬菜、水果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21种农药,坚决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和使用高毒、禁用农药行为。采取属地自查和市县联动、市区联手的形式,共出动执法人员450多人次,检查农资生资经营企业807家次,整顿农资市场56个次,查获假劣和受理举报案件12起,结案率达100%,涉案金额28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有力打击和震慑了不法农资经营行为。同时,还开展了农产品专项和重大节假日市场检查活动,下发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为监管重点,集中检查了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确保了节日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对去年外地甘蓝、地产萝卜限用农药氧化乐果含量超标和今年1月份国家抽检外地韭菜农药毒死蜱残留超标等3个抽样不合格产品及时向市食品办和工商局进行发函通报,组织专人对产品进行了追溯。对抽检批发市场、经销商进行了宣传教育,要求加大市场检验检测和索证索票制度实施力度。
1.3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管理 为贯彻落实好全省“三品“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2011年强化“三品”质量监管工作方案》,全市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去年全市重点建立和推广了龙山区30公顷无公害大白菜、东丰县太和村30公顷无公害甜瓜和稻田养鸭、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万亩稻田养蟹等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0个,东丰县确定为20万亩国际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同时,重点对城市周边陆地蔬菜、棚膜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农产品抽检加强农药施药指导,督促引导企业建立生产档案、完善生产记录,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和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检查,完成了45个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申报及5个申报无公害水稻、香瓜、西瓜和白菜的认证前现场检查工作。市绿办还配合省绿办对辽河市4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年检,重点检查相关记录、查验制度。对记录档案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的进行规范和督促整改。对年检未通过的天人牧业,省绿办上报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后,于今年3月7日下发了取消绿色猪肉绿色食品证书通知。截至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个,通过“三品”认证总数达151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18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产品10个。粮食作物面积14056.3公顷,瓜果类面积965公顷、蔬菜面积4180.8公顷。并积极引导“三品一标”企业培育品牌和组织参加各类展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第十届农博会征集产品6大类100多个品种,突出了优质、绿色和特色,申报农博会金奖产品8个为东丰县睿康(六嫂)牌卤汁鹿肉产品、龙山区周家洞鲜酸菜厂周家笨渍菜、天山河酒厂天山河白酒、辽源市明乾绿色禽蛋养殖合作社鲜鸡蛋、吉林省东明清真有限公司羊腿排等。在广州绿博会上,组织德春米业、夏兴集团等8家绿色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20多种产品到会参展,涵盖了粮食、饮品、 禽蛋、酒产品四大类“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经绿博会组委会组织推荐评选我市德春米业“御泉”牌大米的2个产品荣获畅销产品奖,企业还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授予“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称号,全省只有4家企业获此殊荣。通过产品展示、新闻、项目签约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辽源市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4突出抓好检测监管,进一步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针对国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继续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力度,突出芹菜、韭菜、白菜等高风险蔬菜品种,以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氧乐果、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农药“黑窝点”,严厉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同时,制定和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水果、食用菌的检测监管,加大检测频次,共对蔬菜、水果抽检抽样9次,其中: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抽检5次; 棚膜基地抽检2次;露地蔬菜抽检1次;秋菜抽检1次。共检测蔬菜13类330个样品,平均合格率99.7%,比2010年98.5%提高1.2个百分点;水果6类水果95个样品,平均合格率100%;食用菌20个样品合格率100%。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监管、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方针,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原则,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确保两节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整治目标
根据两节期间食品生产经营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监管,切实改善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的卫生条件和环境,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质,使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规范,食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餐饮业卫生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显著增强,确保两节期间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三、整治时间
年9月8日至年10月8日。
四、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月饼、水产品、猪肉、鸡肉、羊肉、牛肉及各类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面粉、乳制品、豆制品、水果、饮料、即食食品、儿童食品、酱油、醋和药品、医疗器械等。
(二)重点区域:旅游景点、车站、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学校周边等。
(三)重点单位: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各类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商店)、宾馆、饭店、饮食摊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
五、部门分工
(一)农业部门:要认真搞好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督,深入开展对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治理,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监督检查,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物、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加强动物产品检疫和产地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节日市场。
(二)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整治。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加强市场食品的质量监管,加大巡查力度,特别要加强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食品市场及食品经营摊点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经销无质量合格证明、不符合食品质量标准、过期变质食品以及对过期食品更换包装和标签等违法行为。
(三)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深入开展食品执法打假,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小作坊,规范食品标签标识,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辅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强化食品生产集中地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的检查,加大对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加强日常监管,没有按规定标准生产的食品不得出厂、批发、销售。对不符合肉食品生产和销售条件规定的要停产整顿,仍不合格的要坚决取缔。
(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无证经营行为。以旅游景点、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学校周边等为重点区域,以饭店、饮食摊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餐饮消费环节整治和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采购的畜禽及其制品、食用油等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
(五)商务部门:整顿和规范生猪屠宰市场秩序,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重点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等不法行为,确保节日期间的放心肉供应。
(六)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严把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关,认真开展节日期间及前后出入境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工作,加大口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七)粮食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认真组织开展节日期间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
(八)教育部门:要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开展联合检查,加大学校内部的自查力度,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目标相关制度。
(九)乡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辖区内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健全节日期间值班制度,及时报告、处理食品安全事故。
(十)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抓手”作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专项整治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收集汇总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综合信息,适时向社会。同时协调各部门做好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开展两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结合两节期间市场供应、食品消费特点,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专项整治和监管力度,做到任务明确,责权一致,务求实效。要切实强化行政执法部门的责任,严格依法行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项整治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整治责任。凡因整治不力,走过场、搞应付,导致发生两节期间食品安全事件的,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二)明确措施,狠抓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整治措施,将整治任务层层分解,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将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两节期间的食品安全。
- 上一篇:消防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超市采购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粮食安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