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贸易采购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03 18: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贸易采购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贸易采购方式

篇1

关键词:市场采购;金融产品;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85-02

引言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核心是致力于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随着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义乌市场采购贸易面临着发展瓶颈,义乌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义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缺乏针对义乌市场采购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市场采购贸易的独特性进行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创新,金融创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急需金融业在贸易金融领域率先开展探索和先行先试,进一步创新,以此探索贸易金融新模式。

一、义乌国际贸易改革下的金融产品创新实践

义乌实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以来,金融创新形式多样。义乌通过创新委托贷款机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授信中国小商品城集团50亿元,并委托工商银行义乌分行将贷款投向市场。此举突破以自有资金发放委托贷款的限制,搭建针对市场商户的新型融资平台。工行义乌分行在全国首创供应链易透融资,为外贸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贷款,推出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网络自助式循环贷款“网贷通”。

通过福费廷、国内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额度达30亿元,开创了义乌贸易金融的新局面。义乌建行以全球网为载体,推出“e商通”网络贷款担保业务;浦发银行针对义乌国际商贸城市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推出“银宝通”。中行义乌分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出“义乌通宝”等创新举措。此外,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摊位、存货、股权、商标、专利权、林权、排污权等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推出面向市场经营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产品;发展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加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和培训,支持当地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展企业融资理念。总的来说,这些金融创新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品牌特色不明显,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探索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义乌“市场采购”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义乌市场的巨大需求。

二、“市场采购”贸易的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功能单一,实用性差,影响客户群体的扩张

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为金融产品创新带来多样化创新格局,但也造成重复产品、雷同产品、劣质产品、不成熟产品泛滥,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管理、较多产品存在功能单一、实用性差的问题,影响客户群体的扩张,阻碍金融服务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金融产品技术含量低,效仿严重

义乌的金融机构原有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持水平还达不到升格为“分行”的水准,加上各银行之间信息网络互不兼容,技术性金融产品创新开发缺位现象严重,金融服务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效仿严重,助长了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造成银行业始终在无差异竞争、低层次竞争。

(三)缺乏与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金融产品

义乌目前有10万多家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年成交额超过500亿元,义乌日用百货类商品约占全国网络货物交易额的40%,75%以上的日用百货类网货直接或间接来自义乌批发市场,义乌从事B2B、B2C、C2C的网店近5万多家,呈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促发展的效应。但这些电子商务企业与网店创业时资金缺口较大,自身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融资渠道少,往往得不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因此,急需进行电子商务领域的金融产品的创新,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四)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

当前,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规范之间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和较大的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一般金融产品创新在前,监管机构规范在后,时间间隔较长。在空间上,各银行之间进度不一,办法各异,管理不规范的状态,使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五)缺乏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产品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精通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义乌的金融机构本身的层级低、原有的人力资本运用侧重于执行上级行的工作指令,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人力资源管理上缺乏对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创新产品技术含量及质量难以提升,无法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六)制度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与发展,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变革却没有进一步的完善。诸多银行业务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规范缺失,法律约束或支持不力的情况。金融产品隐藏着随触而发的法律风险。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在义乌,偷税、漏税、逃税、商业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建立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程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包括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三、“市场采购”贸易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创新策略

(一)创新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依据“义乌港”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金融服务需求,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专业化仓储公司、物流公司的合作,完善存货、仓单、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进一步探索开展标准化仓单质押、存货浮动质押、动态质押、提货权质押等创新业务,满足义乌物流服务体系中仓储、流通、交易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尽快成立或引入经营运输、装卸工具的融资租赁公司,为物流企业购买大型运输、装卸工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对金融产品创新进行规模质量高品格定位,不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展大型客户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买方或他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和国内信用证议付、商品提货权融资等资产业务。

(二)开发符合国际贸易资金需求特点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灵活运用买方信贷、履约保函、信用证、押汇等贸易融资手段,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发展,满足外贸企业特别是自主创新、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外向型企业的贸易资金需求;积极开发综合运用人民币期权、远期等外汇衍生工具的业务品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小额外汇保值业务,满足市场避险保值需求;提供集团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相关的委托贷款、外币资金池等业务;加大中间业务开发创新力度,为外贸企业与个体商户提供理财、财务顾问、现金管理、贸易结算等多样化和“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

积极推进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的应用,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提供现代化的支付清算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体系。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加大支付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更好地支持义乌电子商务发展,助推义乌建设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

(四)加强金融监管,为金融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放松金融管制,稳步加强金融监管,监管理念从“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向“法无禁止皆可为”转变,为金融机构留下自主创新的空间;监管模式只规定相应的监管标准,金融机构在标准内根据情况自主创新。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构造金融业良好的竞争环境,保护创新成果。

(五)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引进、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尽快改变目前复合型人才招聘、培养通路狭窄的格局,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包括薪酬、子女教育、税收优惠、住房保障和生活休闲等在内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金融高端人才到义乌就业;挖掘培养内部人才,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水平。营造重视人才、使用人才,积极创新、有效激励的金融产品开发氛围,为开发金融产品效用的提升夯实基础。

(六)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法制环境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综合治理金融信用环境、建立金融信用系统提供保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取消一些已不再适用当今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能够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条款,界定金融创新与违规的界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创新银行的收益得到保障,避免银行间恶性竞争,使金融产品在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推进立法进程,改善社会恶劣的信用环境,加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欺骗市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惩罚,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秩序混乱、违约失信的问题,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楠.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产品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赵敢.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张立方.供应链金融―――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7,(20).

[4] 黄志平.义乌:全面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J].政策望,2011,(11).

[5] 郭鹰.加快浙江地方金融创新的突破口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3,(4).

[6] 李伊琳.银行保险企业三角演义 义乌外贸采购供应链融资逆势输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5-25.

篇2

关键词 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 不确定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4-0079-0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理论基础

(一)基于博弈论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理论

政府采购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对采购官员来说,在传统采购制度下,无论供应商采取何种战略,均以合谋为其最优选择,他们双方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谋对付国家和纳税人,从而造成政府采购的无效率和采购官员寻租行为的屡禁不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政府采购,由于实现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白箱化”,采购官员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由合谋型的合作博弈变为“囚徒困境”型的非合作博弈。市场经济下的政府采购方式可分为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和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包括限制性招标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和竞争谈判采购等)两种。

GPA(即WTO诸边协议《政府采购协议》的简称)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国际自由化,打破政府采购市场的国内贸易保护,要求各国采购主体以价格和质量而非其它非商业性因素为标准,超越国界选择供应商,以期达到公开、公平、公正和非歧视待遇原则的实现。为此,2007年版GPA通过第6条至第18条为其允许的采购方式及每种采购方式的适用程序,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包括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和限制性招标三种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有助于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实现GPA的目的。

(二)基于竞争优势论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理论

政府采购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产业竞争优势,而且表现在制度的优势以及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上。典型代表是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钻石模型”)。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根据波特的理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政府采购发育程度决定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起点和把握市场准入机会的能力;二是政府采购市场发育程度决定该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一方面,政府采购发育程度决定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起点和把握市场准入机会的能力。国际竞争并非简单的比较优势之间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竞争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市场发育程度决定各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一般来说,政府采购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其市场开放程度不完全相同,通常国内政府采购市场越发达,其开放程度就越高。同时,政府运用政府采购进行调控的能力也越强。只有政府采购市场有较高的发育程度,大多数国家愿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才能形成国际政府采购市场,进而才会有政府采购的国际法规制。

二、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主要实践

(一)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现状分析

1 “本国产品”界定标准高于国际惯例。2011年财政部公布的《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参照美国的标准,称“本办法所称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关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比例超过50%的最终产品”。这个标准已经比国际惯例更开放。

2 引进外资间接开放了政府采购市场。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溢出负效应影响,中国政府在入世后提出了“自主创新”政策目标;调整引资政策,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注重引资的质量与效益。许多外国企业正在从中国实行的积极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受益。

3 中国已废除政府采购的部分排外规定。2009年底以来,欧美国家对中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和出台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做法高度关注,中国自2011年7月1日起停止执行有关采购政策的三项排外规定,分别涉及预算、评审和合同管理。原进口产品审核、首购订购的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维持不变;同时停止执行地方出台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积极构建新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

4 来自国际金融组织资助的相当一部分政府采购市场已对外开放。据统计,中国目前政府采购市场的实际开放度大约为15%,外国供应商已经基本垄断了电梯、照明、灯具、彩色胶卷、橡胶、轿车、碳酸饮料以及一部分家用电器行业。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实际使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援贷款超过了1400多亿美元。

5 联合国越来越关注在中国直接采购。据统计,2000年联合国直接从中国采购的商品和服务1561万美元,占当年联合国直接采购金额的0.42%。随着中国商品在质量、信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加之价格优势,联合国越来越愿意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直接采购。

(二)当前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中的主要问题

1 支持国货的法律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表现为采购的国货少、自主品牌少,客观上没有起到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的目的。尽管自主品牌大批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实际订单却没增多少。

2 软硬件相对欠缺困扰着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一是政府采购体制欠规范。由于中国政府采购规模小,采购实践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因此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政府采购组织管理机构、信息管理、竞争、监管、考核、争端解决等机制,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购的竞争、公平、公开基本原则尚不能完全贯彻,更谈不上利用政府采购来服务本国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实施,迅速全面开放势必会对国内相关产业领域造成很多不确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国内相关法律滞后。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已颁布实施,但只能管理部分政府采购,未能提供适合各种情况的一揽子采购方法和程序,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细则一直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至今也没有出台;招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仍有诸多问题很难解决,政府采购的很多配套法规远未到位。三是对GPA相关参加方的情况掌握不够。由于中国还未加入GPA,虽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但对其研究和学习还不深入,表现为对相关参加方的承诺背景、采购体制、具体操作程序、实际采购情况不甚了解,加大了预估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后果的难度。四是缺少国际化政府采购管理人才。目前中国还缺少掌握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管理人才,不能全面适应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要求。

3 国内政府采购起步晚、市场欠缺统一性。中国政府采购起步晚,加上国库制度改革与之滞后,所以政府采购量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行业分割和地区保护非常严重。

4 企业竞争实力不济制约着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当前中国企业竞争实力不济,区域竞争力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制约着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

(三)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中的不确定性影响

中国正处在加入GPA的谈判阶段,谈判中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进程。

1 制度接轨的不确定性。中国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有些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一是法律制度需调整。中国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两部专门法律,但在实践中,工程招投标游离于政府采购之外,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二是采购运行机制需完善。如采购人的采购权与集中采购机构的集中采购权的界定、集中采购机构的强化和完善、招标机构的规范等等。三是政府采购需职业化发展。中国目前还未真正推动政府采购职业化的工作,政府采购职业化队伍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四是政府采购市场环境需净化。特别是公平竞争、透明规范的采购环境和诚实信用的供应商体系环境。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 法律制度; 构建

    【正文】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

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

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管者的商品”,“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它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等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部门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公司法、行政法、刑法等法规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都应属于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可根据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1]谭刚.改革现行采购模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

篇4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5

[关键词] 《政府采购协议》 预算管理 影响

政府采购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管理自身之处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1761年美国的《联邦政府采购法》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形成。

一、WTO框架下的《政府采购协议》的相关规定

WTO《政府采购协议》于1996年1月1日正式生效,由于其属于“复边贸易协议”,所以该协议金对签字方有效,效力不涉及其他成员方。总结起来,《政府采购协议》有以下规定:

1.目标和原则

《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关于政府采购的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多边框架,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现行的环境。

(2)通过政府采购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政府采购协议》对缔约方政府采购强调了以下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待遇原则。

(2)公开性原则。

(3)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

2.适用范围

《政府采购协议》的适用范围包括:

(1)采购主体:是“由直接或基本上受政府控制的实体或其他由政府指定的实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本身,而且包括其他实体。

(2)采购对象:适用于缔约方一定金额的货物、工程(基本建设工程特许合同除外)和服务的采购。

3.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协议》规定比较灵活。主要有三种方式:

(1)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告程序,邀请所有感情趣的国内外合格供应商参加招标的采购程序。

(2)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各采购实体在与采购制度的有效实施相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公告程序,最大限度地邀请国内外合格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

(3)限制性招标采购,即《政府采购协议》第15条规定的采取公开招标或者选择性招标后,有下列情形发生时可不通过公告程序采取的采购方式:①没有供应商参加投标或者无合格标;②对于艺术作品或者因保护专利和版权、技术原因等,供应商独此一家,无其他替代选择;③出现了无法预见的极为紧急的情况;④如更换供应商将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向原供应商采购替换零备件;⑤因研究开发需要或者特定合同需要而续购的产品和服务:⑥追加的工程采购必须由原供应商办理且金额未超过原主体合同金额的50%;⑦在商品市场上采购的产品;⑧只有短时间内出现的对政府机构及其下属机构极为有利的向非经常供应商的采购;⑨与设计比赛获胜者签定的采购合同。

(4)谈判式采购,是指一缔约方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在授予合同程序同投标人进行谈判。这些条件包括:①采购方在发出招标邀请时已表达这种意图;②通过评估,没有一个投标明显优于其他投标;③谈判应主要用来坚定各个投标的优劣;④在谈判中采购人在不同的供应商中实行差别待遇。

4.质疑程序

《政府采购协议》第20条规定,当一供应商对某项采购违反《政府采购协议》的情形提出质疑时,每一缔约方应鼓励该供应商通过与采购实体进行磋商来解决质疑;有关供应商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该项质疑之日起10天内开始质疑程序,并通知采购实体。

二、WTO《政府采购协议》对于我国现行制度的冲击

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属于比较新的课题,立法程序起步比较晚,很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采购的履行着的主体资格方面

当前的情况是,各地采购普遍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采购委员会负责政府采购,同时在财政部门设立采购中心。这两个机构既有审查主体资格的权利,又可以在采购单位和供应商已经签署协定的情况下,承担监督和见证的责任。这就意味着这两个机构的性质与职能是界定不清晰的,一方面是政府采购的组织者,一方面又是管理者。

2.在预算的管理方面

各地的经验是由财政部门组建采购中心进行日常操作,然而这又涉及到采购中心本身的财政性质问题。

3.政府采购的数量限制方面

根据WTO《政府采购协议》,中央政府十三万特别提款权以上的采购队成员方开放,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下属机构未做明确规定。

4.政府采购的种类形式方面

我国的招标投标法规定了两种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但WTO《政府采购协议》规定的招标方式有四种,分别是: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和谈判式招标采购。

5.在异议程序方面

我国的立法存在缺位问题,部分地方立法只规定了如果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向政府投诉,但对投诉的具体操作过程、机构、期限等没有做详细的规定。

6.在政府采购的法律保障方面

由于基本的全国性法律的缺失,我国统一的政府采购体系尚未形成。这造成了各地的实际政府采购操作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政府采购只能依靠一些规范性文件和领导的支持运作。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构想

1.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目标原则

实现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总的原则是:

(1)保证效益原则。政府采购应该达到节省开支的效果,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讲求效益,就要求政府鼓励竞争,通过竞争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2)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原则。第一,财政支出的方向确定上要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依据,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第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采取有利于增进社会和社会效益的方式。

(3)公平和公正原则。政府采购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化,严格禁止实行歧视性政策和地区保护主义。

(4)保证良性竞争原则。政府要营造适合竞争的外部环境,接受社会的普遍监督,任何单位个人可以就采购计划、采购过程和采购结构中的问题提出检举和控告。

(5)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相应的完备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而政府采购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要做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转变。

2.我国未来政府采购完善重要注意的问题

(1)政府采购的适用范围必须清晰

主体的范围界定上,政府采购应当限于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各类机关和部门。对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言,应当区分不同性质对待。提供政府组织供给的纯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的采购应当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2)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模式。按照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我国的政府采购模式应当采取以集中为主,适当分散的方式。

(3)采购机构的设置

①对中央来说,在财政部下应当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改和监督执行政府采购法规、政策;下达中央的采购计划;编制每年的采购预算;分析每年采购的统计情况;协调各类机关之间的关系等。

②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设置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为接受财政部门指导的非营利性法人,其职责是组织政府的大型商品和服务的采购事务;统一管理各个部门的应当集中采购的商品和服务的采购事务;对于分散购买的采购活动进行指导监督。

(4)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与政府采购制度配套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国家金库制度的有关管理文件中应当明确允许财政部门直接办理款项划拨的方式,制定出一种单一的国库管理的操作办法。

(5)明确政府采购可以采取的方式。在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两大类方式中,应当选择以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其他采购方式配套使用。

(6)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的完善。要建立起包括直接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完备的监督体系,在公开招标的结果以后,供应商如果感觉招标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可以有多种救济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7)加强政府采购的人员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队伍。

(8)加强招标工作的制度建设,科学的设计招标管理办法和程序。实践中,要求财政部门加大对招标中介机构的监督力度,使得招标中介真正发挥公平公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7

政府采购,英文名为Public Procurement,所以又称公共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采购。政府采购不仅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实施管理的制度。

政府采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采购主体的特定性。从WTO《政府采购协议》和世界立法趋势来看,政府采购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本身,也包括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

2、采购目的及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其社会职能,亦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以政府为采购主体的政府采购,当然也要为这一职能服务,因此政府采购的目的具有天然的公共性。

3、采购程序的公开性。WTO《政府采购协议》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政府采购法也规定了公开透明原则,《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布传媒甚至有统一规定。

4、采购功能的调控性。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着其他采购主体不可替代的影响,但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1、面对即将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准备不足。

面对即将加入GPA,我国现行政府采购制度准备不足:一是《政府采购法》的有关条款与GPA的要求相违背,加入GPA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未明确;二是国内企业参与和应对国际竞争的意识、能力和经验缺乏;三是国内缺少管理和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的专门人才。

2、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狭窄。

我国《政府采购法》没有将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采购行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立法上的这一缺憾,无疑缩小了《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在我国与WTO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很难获得扩大国际贸易份额及增进我国供应商出口机会的益处,这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严重障碍,而且与国际惯例也严重脱轨。

3、政府采购方式规范的不完善。

我国对政府采购方式的规定比较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并没有对各种方式的配合适用做出规定。例如,《政府采购法》确立了公开招标优先适用的地位,但未就公开招标与其他方式配合适用作出规定;第二,对某些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规定得过于苛刻;第三,已有的规定不明确或不严密;第四,对某些采购方式的程序规定过于简单。

4、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其一,监督范围狭窄。《政府采购法》只限于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内容的监督,而对政府采购之前计划的编制,政府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等未能实施监督;没有实现对政府采购的“立体”的监督。其二,缺乏独立的监督主体。公共采购市场中的监督主体尚未统一,各级发改委和相关的行政机关还在兼任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各自制定相应的公共采购行政规章,分别管辖属于自己的公共采购项目。其三,缺乏统一的监督规则。《政府采购法》各个章节和条款中,没有详细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进行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5、国内产业保护的乏力。

目前,许多国家对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保护政策并非因加人WTO《政府采购协议》而彻底放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甚至强化了产业保护措施,把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保护作为一项政策目标。我国《政府采购法》对国内产业保护也有一定的制度设计,但规定相当原则,措施非常单薄,远远没有形成保护国内产业的网络,当然不能很好的使我国企业从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中获得合理的利益。

6、保护高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法律政策的不完善。

利用政府采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本国”或“国产”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在高端产品方面,没有一个硬性的比例,未将萌芽的新技术变成产品以及产业化,不能体现出对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业的倾斜。

三、履行国际承诺,完善政府采购法

1、扩大《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在《政府采购法》中,应按照采购资金公共性为主,兼顾采购主体从事活动的非竞争性以及公共性这样一个原则来确定政府采购的事实主体采购,也就是使用公共资金的组织就可能成为政府采购主体,而无论其形式上是否为公共机构,这无疑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2、加强行政立法,有效保护民族产业发展。

根据APEC有关协议的规定,我国应在2020年之前对APEC成员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且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二年内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而一旦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必须对协议缔约国全面开放,因此,通过政府采购立法保护我国民族产业发展的时间己经不多。尽快加强行政立法,增强《政府采购法》可操作性,有效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3、增强对政府采购方式的规范。

首先,形成完善的政府采购方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国应对《政府采购法》中各种采购方式的适用条件进行必要梳理与调整,形成相互融洽与配合的关系。其次,必须就采购方式适用条件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以指导和要求采购人在政府采购中根据特定的采购要求和市场条件选择适用特定的采购方式。最后,必须对采购程序做出详尽合理的规定。采购程序乃是政府采购法中有关采购方式的进一步深化,并且较之采购方式的适用更加重要。因此应对在采用某种方式时应该遵循的程序作详尽合理的规定。

4、健全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1)扩大监督的范围。监督范围的扩大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特定性。必须是由政府采购监督对象所实施的行为。②公共管理性。政府采购监督规范中的内容是一种职责行为,是一国政府部门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而作出的非私人行为。③法律性。政府采购监督对象的行为应该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或是应履行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或变更法律关系,不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如资料、纯技术等不属于政府采购监督的范围。

(2)要构建完备的政府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虽然财政部、监察部联合颁布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和《集中采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先前财政部颁发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办法》和《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但与完善政府采购监督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很不健全。因此,应尽快制定《政府采购法的实施细则》、《政府采购货物与服务招标采购办法》、《政府采购咨询专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质疑与投诉办法》、《政府采购人员考核与资格认证》等等,同时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各种采购方式制订相应的标准采购程序,使《政府采购法》中有关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3)要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的程序机制。政府采购的规范化操作离不开严格的制度约束,政府采购的推进正是建立在一套严格的制度约束基础上的,即以制度的约束为基础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同时,政府采购程序越详细、越严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越具有针对性,越易到位。

(4)要建立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主管部门,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责,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专项监督,这些部门与政府采购关系最为密切,监督更为直接、高效。

5、强化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对外的进一步开放,国内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压力。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将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在政府采购法中应规定:第一,规定政府采购的本地含量,即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和劳动的含量。这是世界各国较为通行的做法。第二,给予本国企业以优惠,即在国际招标中允许国内投标人报较高的价格。我国在进行政府采购过程中,也应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国内产品以适当的价格优惠,使我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来充实、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起到保护国内工业的作用。第三,在某些领域限制或禁止国外企业的进人。我国可以用国家安全、保护环境及外汇平衡等的正当理由,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人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某些领域,最大限度地购买本国产品以实现保护国内工业的目的。

6、完善政府采购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措施。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32-01

摘要:当今时代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论述了物流的发展历程,科学性及管理方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 科学性 管理方法

一、物流发展的历史回顾

1、中国的物流研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中我国也有非常出色的物流运作,早在隋朝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承担南粮北运的国脉操作,就是一条世界闻名的物流大通道。

2、物流理论真正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二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其后物流理论随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传人了日本,日文直接产生了物流的词语与概念,而我国则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大批留日学者的带人从而直接延用日文“物流”。从而引进了这门研究。我国物流界泰斗王之泰教授,为我国物流理论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现代物流学)目前仍为许多大学研修物流课程时的必修本。

3、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

4、同时我国随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步伐,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一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一些理论:从而使直译过来的“后勤管理”也已成为与“物流管理”相有所重叠的名词。物流研究产生在当代有其必然趋势,发达国家之所以开始研究物流是由于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利润逐步减少。而其追逐利润的嗅觉迫使其开始发掘这块被其所称为“第三利润泉”的物流领域。

二、物流管理的科学性

1、物流服务理念的科学性。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就是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导人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服务的目标,提升市场导向型的物流服务水平,实现“三个延伸”,即由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由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由实物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延伸。导人物流服务方式,企业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与客户共同制订物流服务方式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

2、物流组织模式的科学性。由于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方法。因此,企业管理者在物流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物流组织由职能化向一体化转变。没有企业内部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企业可以尝试将现有结构下的功能进行合并。建立以物流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现代企业物流组织必须由过去的职能型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

3、是物流管理技术的科学性。物流管理技术创新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据,通过集约化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缩短产品运转周期,实现企业的零库存和少库存,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利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套件和CRM系统等网络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

三、物流的管理方法

(一)采购物流在科研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抓住两个环节

1、不断加大投入开发新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无,你优我新。”

2、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保证新产品有竞争优势,老产品有旺盛的生命力,确保在“你死我活”的价格大战中赢得市场。无论是从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角度还是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角度看,物流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物流被视为“第三利润源”,它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物质消耗之后又一获取超额利润的来源,物流包括了企业外购配套产品和自制产品在内的采购、运输和配送、保管、搬运、购物流、生产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

(二)物流主要包括以下业务流程

1、物资需求计划编制:依据企业的主生产经营计划(MPS)编制物资需求计划(MRP);

2、物资采购计划编制:根据物资需求计划,经平衡利库后形成物资采购计划;

3、采购:选择配套生产厂家,签订订货合同,必要时支付预付款;

4、采购过程监督:对配套生产厂家的生产情况进行跟踪,必要时进行下厂催货、监制、验收:

5、提贷、接货:从和产厂家或货运中转站提贷。或接收货运公司发来的货物:

6、入库检验: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筛选,复验,不合格产品办理退货、换货、降级处理等;

7、采购结算:与生产厂家进行结算;

8、仓储保管:对库存物资进行整理、维护。对库存量和存储期限进行必要的控制:

9、出库配送:按照用户需求配送。必要时进行下料和简单加工;

10、供应(销售)结算:按产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内部),或与用户进行资金结算(企业外部)。

(三)预测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

1、准确的预测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客户在做出购买决策后,对于交货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总会希望立即,至少是在合理时间内收到所购买的产品,享受所需要的服务,如果企业根本没有预测,或是预测不准确,总是不能满足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为此而丢失的订单会越来越多,对于该类贸易公司而言,因为其供应商与消费产品市场的距离远,所以,要想满足。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更要有准确的预测,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打败。

篇9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又称为政府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防止舞弊和其他不正常现象发生,西方各国都依据本国的不同情况,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及政府活动的公开性、透明性原则,制定专门用于对政府采购行为中的采购主体、采购范围、采购程序、采购方式及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总称为政府采购制度。比较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一般以《政府采购法》的形式体现。

在我国,财政部已正式颁布了我国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其有关管理规定,明确由各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将逐步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国际惯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框架我国在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尚未确立之前,应按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采购办法》进行管理。政府采购具体政策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负责;工作规划、组织和管理由财政部门牵头;供应商的资格确认、采购预算和项目管理,由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协商办理;采购货款,在供应商履约后,由财政部门按合同支付;采购中发生的争议应按现行规定处理,由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对采购中介组织、采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应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别负责,财政部门可以起协调作用。,其管理模式的基本设想如下:

1.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政府采购属于本级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因此,各级政府可在不违反中央政府制订的采购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的采购管理规则。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进行的采购项目,含有中央政府的专项拨款,应与中央政府协商确定采购主体。

2.建立政府采购主管机构。

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采购中的集中采购项目应由一个专职机构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政府采购中心是由政府组建并根据政府授权负有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重大和集中采购事务,并直接开展采购业务的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心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以及其他有关采购政策规定开展业务。政府采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些招标事务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办。

政府采购中心应当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工程采购。主要负责组织专家对由财政拨款的公共工程的概、预算进行评估论证,核定建设成本;参与公共工程招投标。服务采购和货物采购。主要负责项目预算,确定标的底价,开展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监督合同执行,参与验收等事务。行政保障。主要负责各采购项目的资金结算;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心行政事务。采购中心的人员应以专业人员为主,要特别重视吸纳工程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人才。科学选拔和安排政府采购中心人员,是为了确保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提高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风险。

采购中心的经费来源于向委托方收取的服务费。关于服务收费问题,考虑到政府采购中心既可自行直接组织采购,也可委托招投标中介组织采购,同时采购中心要承担履约、验收工作和采购风险这些特点,可参考国内现行招标机构向委托采购方收取服务费做法。所收费用,主要用于业务开支(包括纳税)、工资、人事培训及补充风险基金等。

3.明确具体的采购模式。

目前,国际通行的采购模式大致有三种:集中采购模式,即由财政部门或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所有的采购;分散采购模式,即由各单位自行采购;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财政部门或专职机构直接负责对支出单位大宗、大批量或单项价值较高的商品或服务的采购,其他商品(主要是低价值和特殊商品)或服务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4.加强对招标机构或采购机构的管理。

招投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招投标技术性很强,因此应当允许借助招标机构来办理。另外,有的支出单位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不能自行采购,如果实行分散采购模式,他们就可以委托给采购机构来办理。因此,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后,要鼓励社会上建立招标机构和采购机构。一般来说,这些机构属于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帮助采购单位组织招投标等。财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并制定办法对这些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管理。

5.建立仲裁机构。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需要进行仲裁。仲裁的主要内容是招投标和履约中的疑义和有争议的问题。在招投标和履约的过程中,招投标双方和履约双方在一些程序、协议条款和运作方式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义和争议,当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就需进行仲裁,如遇国际贸易合同纠纷还涉及到国际仲裁问题。从国际看,政府采购仲裁机构,有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如新加坡、韩国等;也有设立独立的采购仲裁机构的,如加拿大国家贸易仲裁法庭、日本政府采购审查委员会等;还有不少国家是由地方法院来进行仲裁的。我国也需要建立或明确政府采购的仲裁机构,以解决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确保政府采购公正、公平原则的落实,维护政府采购的信誉。

建立和健全政府采购的法规体系国家财政部已正式出台《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统一由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管理事宜,要求各级政府的货物、商品、服务采购主要通过竞争招标方式进行。同时,我国的《招标法》也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及控股企业在购买一定规模以上的货物、服务和工程时必须实行招标,这样就把部分政府采购纳入招标投标管理,强制性地对招标范围进行规范,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有了招投标法,无需再制定政府采购法。事实上这两个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政府采购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的经济行为;招投标是指招标人发出邀请,要求投标人对所采购物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进行承诺的行为,因此招标投标法调整的对象是订立合同的行为。

2.法的类别不同。按法律的性质分类,政府采购法为行政法范畴,招投标法为民法、经济法范畴。

3.立法目的不同。政府采购法通过对采购的政策性和技术性进行规定,有利于加强支出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与其他有关政策结合,使政府的有关政策目标得以贯彻。招投标法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主要是从技术上明确招投标的具体程序及相关要求,保证采购活动能够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地运作。

4.适用对象不同。从适用对象的覆盖面上看,招投标法要比政府采购法宽得多,政府采购法的适用对象是所有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及使用财政资金的社会团体。招投标法的适用对象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和集体企业及其控股的企业。如从涉及的业务来看,政府采购法包括适用对象所有采购活动,而招投标法只涉及到适用对象中采购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以上且又适合于公开招标的采购活动。另一方面,政府采购法只强调买进行为,而招投标法应该包括买进和卖出两种行为。

政府采购法除包含招投标法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规范政府采购的主体、政府采购方式及各自的适用条件、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等内容。招投标法主要规定招投标程序和规则或规范企业的招投标行为,但不涉及采购实体、采购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总之,两法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关系是:政府采购法为实体法,招投标法为程序法。我们考虑,政府采购的立法应与政府采购实践的进程相结合,政府采购立法工作应以现行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为基础,在经历大量实践的完善后,最终完成人大立法,形成《政府采购法》。“办法”属行政法规(规章),只是将政府采购行为统一于规范于国内的行政管理范围之内,使这项工作在国际谈判中仍有较大的灵活性;《政府采购法》属于国家法律,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最高形式。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最终必须以法的形式出现。由于政府采购法涉及国际贸易关系,因此,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应充分尊重相关国际法的有关准则。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立法指南》,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的《贷款、信贷采购指南》应作为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制定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政府采购法中的有关政策性条款,要从国情出发,结合国际惯例加以明确;对采购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要有利于强化财政的主导地位;国内已有成文法中对采购行为进行规范、但不影响财政对采购工作管理的,仍应维持其有效性。稳健起步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的实践应从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开始,目前,上海、重庆、深圳、河北、安徽、沈阳等地财政部门已经在进行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中央财政也将适时地对一些专项购置按照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我们将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从试点到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进程。

关于试点问题,各级政府应根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级的采购管理办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采购工作的范围,应严格控制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范围之内,不应包括国有企业。按国际惯例,国有企业可以不包括在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之内;如将国有企业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于扩大了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将来在国际贸易中会使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政府采购工作中,在采购项目和方式上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既要安排标准产品的采购,也要安排一些非标准产品的采购;既要安排竞争性招标采购,也要安排分阶段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以及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积累经验,锻炼干部。

3.在采购工作中,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制定采购政策和采购管理方法,监督采购政策、管理办法的落实,处理采购工作中产生的采购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纠纷及采购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不应干预(参与)采购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具体采购事务。各地在制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时,对供应商的限制性规定中,不应也不能出现地区垄断和地区保护性条款。

4.在政府采购工作中,财政部门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采购工作不仅与预算编制、支出管理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紧密相关,而且还涉及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及外汇管理等项工作。按现行我国政府的职责分工,这些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财政部门在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共同把工作做好。切实搞好配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是现行财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延伸,它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从财政系统来说,它需要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虽然政府采购制度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方面能否对建立这一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形成统一、深刻的认识,将从主观上影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因此,需要大力宣传和普及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另外,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我国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既有预算内又有预算外,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把各种采购资金纳入统一账户,各部门预算也必须细化,财政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监督将大大强化,这必将触动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同时,统一、公开的政府采购活动对行业垄断将构成相当威胁,也必然会遇到部门、行业的阻力。就地方政府来看,公开的政府采购将使其采购活动对本地区的保护难以奏效,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利益。因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

第二,加强预算监督。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后,财政监督将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从而改变目前财政监督乏力,财政支出管理弱化的现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财政部门不仅要制定政府采购政策,而且要参与指导采购管理。这就意味着财政部门的工作领域将得到拓宽,财政干部的知识结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既要懂政策、懂技术,还要懂市场经济,真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监督。

第三,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一般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种,构成了各级政府会计的核算网络。每年预算一经批准,财政部门即按预算和各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后,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可以不再简单按预算拨款经费,而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货商拨付货款(支出)。由于这部分支出采取了直接付款形式,支出的决算也不需再层层上报,财政总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编报决算。

篇10

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是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四个诸边贸易协定之一,目前已经有41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协定。中国在加入WTO的承诺中表示在加入时起就会申请成为GPA的观察员,并开始加入该协定的谈判。2002年2月,中国正式申请成为GPA的观察员。2007年12月,中国启动加入GPA的谈判,并于2008年2月开始了与GPA成员的首轮磋商。根据加入GPA程序规定,加入申请方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必须与GPA规则一致。中国目前的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与GPA存在哪些差异呢?作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主要区别

我国政府采购法与GPA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区别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

目标不同

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强调政府采购对本国产业的扶持功能。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GPA在协议开篇即强调不应对国内产品和供应商提供保护,即使是扶持中小企业和保护环境的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也不能在参加方之间形成贸易壁垒。

范围不同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仅适用于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采购项目。GPA从实体和行为两个方面对政府采购范围进行界定。实体标准是指GPA参加方政府机构以及“政府具有控制力或影响力的机构”,这些机构无论是否使用财政资金,都属于政府采购范围。行为标准是指采购是出于公共目的,而不是为了商业销售或转售。同时满足实体和行为标准的采购活动,都属于政府采购范围。所以,GPA参加方的政府采购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政府机关的采购,军事机构和国有企业以及从事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的私营企业,其非商业销售和转售目的的采购也属于政府采购范围。至于GPA参加方相互开放哪些领域,要通过谈判确定。

采购对象不同

GPA要求其参加方参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来界定采购对象。在货物方面,GPA将武器、化工原材料、工艺品、动植物、办公设备、专用设备等都纳入采购对象范围。在服务方面,包括商务服务、通讯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文体服务、运输服务、其他服务等11大类100多小类,其中,科研开发、资产评估、定点医院、财务审计、社保基金管理等都属于政府采购服务项目。我国由于国情和体制特殊性,这些服务项目大都不通过采购,而是财政出资兴办机构提供服务。在工程方面,GPA按工序和标的物类别,将工程分为工前准备、建楼、市政工程、后期施工、工程相关租赁等,仅限于《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法》(CPC)51项下的所有土建工程,不包括工程设计、监理、网络系统、货物项目集成等。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这些与新建工程打包的货物和服务项目,都属于工程项目。

采购方式和程序

GPA规定的采购方式比较少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等5种方式。GPA只规定了3种采购方式,即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和限制性招标。其中,GPA的公开招标等同于我国的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类似于我国的邀请招标。GPA的限制性招标适用于因情况特殊只能从有限的供应商处采购的项目,不局限于单一供应商,我国的询价和单一来源只是限制性招标的特例。

公开招标的主体地位不同

我国政府采购法要求,公开招标应作为主要采购方式,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GPA只强调采购方式的竞争性,对于公开招标和选择性招标给予了同等地位,允许采购人从这两种方式中任意选择。实践中,GPA参加方广泛采用选择性招标,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的比重还不到10%。

GPA关于采购程序的规定比较灵活

GPA强调信息公开透明,对程序的规定比较灵活。如规定特定情况下允许采购人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谈判可以作为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或限制性招标的一个采购环节,也允许在谈判过程中修改谈判文件。GPA关于等标期的规定也很灵活。公开招标等标期不得少于40天,但允许在一些情况下适当缩短等标期,如已预先公告或延续性合同,等标期可缩短至24天;如采购市场上常见的、通用型的“货架商品”,可以缩短至13天;如项目时间非常紧急或以电子方式接受投标书时,可缩短至10天等。

GPA对电子化作了详细规定

我国政府采购法将电子化作为一种采购方式,但并没有相关规定。GPA 对电子化采购方式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采购人在开标前事先公布电子系统的评标方法,包括数学公式,并允许大幅度缩短电子采购等标期,鼓励采用电子方式投标和保存采购文件,倡导通过网站公开采购信息等。

供应商资格管理

我国政府采购法虽然规定了供应商的资格条件,但与GPA相比还是比较原则。具体区别如下:

关于供应商库

我国对供应商库管理没有做出详细规定。GPA鼓励采购人建立“常用供应商名单”,即供应商库,将符合条件的供应商纳入管理,并给予名单内外的供应商同等待遇。

关于资格预审

我国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采购人应资格预审公告,公布供应商资格条件。采购人通过随机方式从评审合格的供应商中选择至少3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GPA规定,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时,不允许进行资格预审,只有当投标文件都收到后,才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在采用选择性招标时,GPA也不鼓励采购人对每个项目进行资格预审,通常是从供应商库中选择几家邀请投标,只有库外的供应商希望参与时,才进行资格预审。

关于资格条件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允许采购人根据项目特殊要求,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GPA关于供应商资格条件的规定,旨在消除歧视。GPA规定,供应商在全球的财务、商业和技术能力,都可以作为其投标资质,并适当考虑投标供应商及其法律关联公司的总体实力。GPA还规定,采购人及其附属机构的审查程序应统一。即一个采购人对某个供应商进行了资格审查,其下属机构不应再进行类似审查。

评标

关于评标方法

我国允许采用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等3种评标方法,实际上性价比法也是一种综合评分法。GPA只规定了2种评标方法,即最低评标价法和综合评分法。从实践情况看,GPA参加方大都强调物有所值,并不要求价格最低,综合评分法使用范围更广。

关于技术性标准

我国规定,招标文件的各项技术标准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因此,在政府采购领域可以实施强制性标准,这种标准不一定是国际通行的标准。GPA规定,如果存在国际标准,则应依据国际标准;如无国际标准,则应依据国家技术法规、公认的国家标准。

关于更改评标标准

我国不允许在评标中改变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和中标条件。GPA允许在谈判过程中修改谈判文件,只要采购人对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所有修改以书面形式告知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并允许所有供应商根据修改后的要求重新提出投标文件。

关于低价中标

我国政府采购法没有相关规定。GPA允许低价中标,规定如果出现异常低价或条件异常优惠的标书,采购人可以询问该投标人,以保证该投标人能够履行合同条款。

信息公开

关于信息公开媒体

GPA对于中央实体的信息公开规定非常严格,要求中央实体采购信息必须在单一的、免费的网站上公布;关于次中央实体,没有要求必须单一网站,但也应提供免费的电子访问方式。此外,GPA还要求各参加方应在加入谈判时,将其采购信息刊物在附录2至4中明确。其中,附录2是公布采购信息的刊物清单。附录3是公布供应商常设名单管理信息的刊物清单。附录4是公布法律法规的刊物清单。

关于公告内容

我国主要针对招标信息公开作了要求,对于其他环节以及非招标采购方式的信息公告涉及很少。GPA对各种采购方式的采购计划、资格审查、授予合同、投诉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公告内容,都做了详细规定。

关于供应商权利

在采购活动中,采购人与供应商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供应商一般都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我国政府采购法没有对供应商的信息要求权作出规定。GPA规定,采购人应迅速向提出要求的供应商提供充分的信息,赋予供应商对于信息的主动知情权。

关于公告语言

GPA并不要求以WTO官方语言进行全文公告,只要求采购人以一种WTO官方语言,公布简要的项目信息,主要包括采购标的物、招标截止日期、获取招标文件的地址。

救济机制

关于前置质疑程序

我国规定质疑是投诉的前置程序。如果供应商认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首先提出质疑。GPA允许供应商与采购人就是否违反GPA进行磋商,但磋商不是强制性的前置程序,只是为了促进沟通的选择性程序。

关于投诉期限

我国规定质疑的时限是7日,质疑不满意可在答复期满后15个工作日投诉。GPA规定,有利害关系的供应商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质疑事由时起10日内,向审议机构提出投诉。

关于受理机构

我国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也是投诉的受理机关,在财政部门组织的采购活动中,还是采购活动的参与者。此外,我国工程项目投诉受理机构还存在权力不明的问题。GPA规定了投诉受理机构应为法院,或者无利害关系的公正独立的审理机构。如果该机构不是法院,则该机构应接受司法审查,通过司法监督保证其中立。

关于审理方式

我国处理投诉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取证,也可以组织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当面进行质证。GPA规定,投诉人和被投诉人都有权要求公开的、当面的审理,还可要求证人出席。

关于强制临时措施

政府采购中的强制临时措施主要包括中止采购(暂停采购或中止合同)和赔偿损失。我国规定投诉处理机构有暂停采购活动的权力,并规定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但规定不具体。GPA规定,临时措施是为纠正行为和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旨在惩罚或报复。

关于国际争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