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概况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互动发展 经验 启示
[作者简介]熊翔(1966-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教管理。(湖南 长沙 41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ZK3093)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21-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高技术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相促进、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大环境,调整其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
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使得学徒制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取代学徒制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工业革命前,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和逐步发展的城市手工业在英、美、法等国盛行。这些手工业作坊以师傅、工匠和学徒为基本构成形式,接受行会的控制和管理,工匠负责生产,师傅负责学徒培训。学徒跟随师傅在作坊中边学边干。在英、美、德等国家,近代学徒制由行会或直接由国家管理,被认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缘起。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手工制作机械化,以及由之而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手工制作由于生产效率低而受到排挤,手工作坊不得不转向工厂化生产。生产过程被分化,工人被安排在分割后的工序岗位,只需要短时间培训就能较熟练地掌握某道工序的规定动作,学徒制开始丧失依托的基础,并走向衰退。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到来,英、美、法、德等国先后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同时纷纷开始建立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如18世纪末,法国各地创建了一批商业学院和矿业学院等。这些专门学院由政府各部门管理,主要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为主或按照某一职业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多为近代新兴实用性科学和技术。专门学院的建立是对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们被统称为“大学校”,为法国工业化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家型人才,直接推动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初,德国建设了一批多科技术学院,开设包括工程、农业、建筑等课程,直接服务于工业发展需要,同时为国家政府部门输送人才。日本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晚。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一边学习、移植先进国家的文化、技术和近代产业,招聘外籍技术员;一边在工矿业界及其他业界设立矿业学校、教育机构,培养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的移植紧密相连,通常一个产业兴起,就有为其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随之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涌现了电力、化学等崭新的工业。随着大工业文明的建立,产业化队伍迅速扩大,欧美各国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行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将原始的学徒制转为正规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双轨制”。同时,各国兴起“新教育运动”“进步教育运动”,纷纷开办了培养新式人才的“新学校”,重视手工操作,采用实际工作的方法训练学生,推动教育面向社会生产实际,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如德国早在19世纪前半期形成的“双轨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到20世纪后逐步制度化。1919年德国颁布《魏玛宪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框架之内。同时,由于大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开始实施有计划地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训。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学校补习教育定位义务教育写入法律,并决定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使独立于生产的实训工场及跨企业培训场所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以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这样,一个以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及跨企业培训场所为依托的企业实训培训体系逐渐完善,企业和学校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1904~1914年的十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增加了1.5倍,职业技术人才缺乏与日益发展的产业革命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日本先后颁布《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等法律,推动职业学校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并于1899年颁布《实业学校令》,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于体系化、制度化,从而建立起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培养产业界需要的中等技术和管理人才。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专门学校令》,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以顺应产业界加速发展和技术更新对更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中期,日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获得重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产业部门造就了大批专门技术人才,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
3.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促使各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来振兴经济和社会。“二战”成为各国展示技术实力的一个大舞台。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战后的恢复与重建,物资匮乏带来的市场需求旺盛,大批退伍军人离开战场进入劳务市场,这些都使得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首选的措施和途径。因此,各国都把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加速战后重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二战”后期军事科学技术转向应用于民用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美、日、法等国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们对教育与国家命运、科技和工业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各国为了迎接技术革命,努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技术得以空前发展,同时推进了相关工业如电子、航空等的发展。军人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二战”后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亮点。社区学院纷纷参与其中,开设短期训练课程,为战时军队培养大批技术人员。战后,大量退伍军人进入社区学院参加职业课程学习。因此,战后社区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了满足战后重建的需要,日本改革高中教育,设置普通和职业高中,加大对职业高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了日本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的需求。日本还通过颁布法律,规范学徒、年轻工人的职业训练,引入终身训练体制的理念,设置了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等,使企业的培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得日本能够保持极高的工作效率,赢得竞争。1952年,日本打破高等学校的单一结构,开始增设理工科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理工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了许多高、中级技术人员,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转向低速增长,其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为此,日本政府调整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和设置新型职业技术教育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使日本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向综合化、基础化方向发展,使专修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发挥更大的作用。
4.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日益频繁。新的职业领域不断涌现,原有领域的硬件设施及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加快,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型工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成为支持区域国际联合经济行动的重要措施。各国失业青年人数的增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等等,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面对挑战,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战略,先后实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增加经费投入,并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使教育界、产业界合力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政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改革计划和法律,要把青年人和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期待纳入一个能确保其人口、质量并具备动机与创新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承认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同时,德国还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认为关键能力是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渗透在职业分析、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考试中,在欧盟各国和澳大利亚得到广泛应用。澳大利亚为了解决部门间协调不力的问题,把教育部与劳动部门合为一体,于1987年成立了联邦就业、教育和培训部,对职业技术教育、训练、就业工作的政策和资源进行了整合,从体制上解决了协调不力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高度重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美国设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以促进产业界推出全行业的技能标准体系,负责确认七类职业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和企业采用。英国政府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90年代又创立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GNVQ),各类职业资格课程成为综合中学和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中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主体。1995年澳大利亚实施国家教育培训证书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规范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证书,并把职业资格分为12级,从半技术工人到技术员证书,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全部列入证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在各国内部推行,而且逐步走向世界。欧盟制定了适用于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技术教育通行证”,个人只要持有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印制的证书,就可以在欧盟各国的劳动市场通行无阻。
二、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干预,是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衰通常与国家的干预有着直接关系。尤其在工业化初期,即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发展的薄弱时期,政府的积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和实施法律是政府干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从制度建立到快速发展,各国先后采取立法的手段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每当经济社会发生大的变革、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发展的关键时刻,政府通常都要实施立法。进入20世纪尤其“二战”后,各国相继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如英国颁布《1944年教育法》,推动了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日本1951年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适应产业振兴的需要而发展。1963年美国政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继续大力推进劳动力再培训的社会现实,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法》,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适应性。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立法既注意到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同时注意结合各自实际及时稳妥予以修订。通过立法,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资金保障,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有物质保障的原则。1963年美国政府颁布《职业技术教育法》,对职业技术教育注入大量资金。财政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各国通过立法明确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2.学习和借鉴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既是各国经济和技术互相交流的重要场所,又暗含着竞争和较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推进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870年在彼得堡举办的博览会上,俄国提出了技术教育新方案,其教学组织严密而细致,运用分解技术,并按顺序进行教学。“俄罗斯法”直接影响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日本代表团从“俄罗斯法”中大受启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在其经济社会振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擅长对别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如果说日本对别国教育经验的学习模仿多于创新,那么美国在学习的同时则更注重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更新创造。南北战争后,美国大学致力于向德国学习,并于1862年通过《莫雷尔法案》,创办农工学院,面向工农业实际培养专业人员,适应了各州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3.产教结合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其共同特征就是产教结合。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中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府、社团、产业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机制。企业负责提供职业训练场所,开发提供实习教学大纲,同时选派精通业务、受过职业训练的实训教师负责实习教学,使得产教结合在“产”的这一环节取得实效。
4.面向大众是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国通过举办各种社区学院、职业训练、就业培训、老年大学等形式,承担了职中和职后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得以扩展,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大职业教育”。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方向调整,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笔者以为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补充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确保立法的可实施性。1996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也明确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但没有给实际操作带来法律依据,难以在各界推行。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立法要把产业、行业、企业纳入到办学主体中,统合教育、培训及就业资源,改变由教育部门独打包唱的现状。纵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无不以立法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明确规定,并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
2.实施二个“准入”,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第一个“准入”是指通过合理设计,严格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在德国,要成为职业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参加两次国家统一考试。第一次考试为知识和技能鉴定,合格后经历两年预备教师期和1年企业实践,再参加第二次考试,对经验与能力进行测试,通过后才可以获得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这样教师既受过教育教学训练,又具有行业和社会工作经验,可以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担任实训的教师更要具备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并不要求大学毕业。德国政府还制定法规,要求职业院校各类教师每年参加进修培训,并作为应履行的义务。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没有实施教师准入,师资大都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略强,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第二个“准入”即通过立法规定企业用工必须持有职业教育证书。我国已经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对初中后实行分流的学生除升入高中,其余应全部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规范的职业教育。实行企业用工持证准入,既有利于普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也有利于防止企业推卸职业教育责任。
3.改进现有的评价体系,严格考试制度。设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采取统一标准,实行教考分离。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很严格,由各类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考试,与培训学校无关。我们现在也实行了“双证制”,但举行考试的方式和程序都不同,有些证书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不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行业、企业对证书的认同度不高,致使各方对待考试不够严肃。
4.加强政府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发挥其咨询决策功能。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或职业教育促进会等阶段性机构,从产业界聘请各行业专家与学者、教育家组成委员会,负责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成功模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本国职业教育是否充分适应了当前经济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等,提出解决对策或措施,为政府进一步立法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7).
篇2
关键词: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42-03
前言
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中的主体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制约性也日益明显。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非农业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城市、交通及工业等各业用地之间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对土地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土地利用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用,而应该是在强调生态利用的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利用,即既要追求经济利用和社会稳定,也要强调生态效益。因此,土地利用效益中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2008年总人口989.9万。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连接欧亚大陆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哈尔滨经济高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4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7%。从2002―2007年,哈尔滨地均GDP由2 382万元/km2,增长到4 667.73万元/km2。生产总值由12 642亿元增长到24 768亿元。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由4.75 m2增加到6.65 m2。但是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却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如表1所示)。
二、评价模型
(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函数模型
fi=wijxij F(X)=wifi(1)
gi=pijyij G(Y)=pigi (2)
式中:Xij,Yij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各指标的标准化值;wij,pij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各指标的权重;fi,gi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层得分;wi,pi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层权重;F(X),G(Y)为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得分。
(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评价模型
T=α×F(X)+β×G(Y)(3)
T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依据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效益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
(三)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
根据协调概念的定义,F(X),G(Y)的离差越小越好,C为协调度,反映了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协调程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情况下,5≥k≥2。它反映了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或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即F(X)与G(Y)之和一定),为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复合效益或发展水平(即F(X)与D(Y)之积)最大,两者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显然,0≤C≤1,协调度C达最大时即最佳协调状态;反之,协调度C小,则越不协调。
C=K(4)
(四)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度C是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约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行为,促进两者健康协调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协调度在有些情况下却很难反映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或综合效益的大小(或发展水平)。因此,引入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协调发展度”就十分有必要。
D=(5)
(五)耦合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推广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即:
R=(u1,u2,u3,…,um)(ui+uj)1/n (6)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具有耦合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由此得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函数,可以表示为:
R={[F(X)G(Y)/[F(X)+G(Y)(F(X)+G(Y))]}1/2(7)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通过确定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得出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以及协调度、协调发展度、耦合度(如表3所示)。
由计算结果得知,哈尔滨市2002―2007年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波动较小,属于平稳上升阶段,说明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势态良好,生态环境指数由2002年0.468到2007年0.496。2003年和2005年指数值相对较高,这一方面反映哈尔滨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基本良好,另一方面暗示着它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较好,而同阶段中,社会经济效益则变化明显,由2002年0.275发展到2007年的0.464,说明近年来,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尤其是2002―2004年,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5年和2006年有缓慢下降趋势,2007年又达到0.464的高值,说明哈尔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正向发展的方向。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哈尔滨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分析图,如上图所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趋势与协调度相似,总体上呈协调关系,说明哈尔滨市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良好,经济的发展没有破坏到生态环境,反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尤其是耦合度也是非常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
结论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具有系统的相关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相关分析模型,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土地利用效益相关分析。总体看来,2002―2007年六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为维持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的趋势,土地资源开发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同时,注意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篇4
【关键词】服务经济;全球化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一、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重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清晰地认识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关注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实现对经济发展和服务类型的全面升级。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
1.经济全球化发展时代的变更
我国从1970年到1990年经历了3个实际的经济变化时期,1970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货物贸易阶段。从1970年末到1980年末期,将近20年的阶段全球经济以制造业作为主体。到1990年,世界经济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开始趋向于服务经济发展的模式。
2.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划分的评价依据
针对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的对外投资开始倾向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拓展,成为并购的工作重心内容。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服务贸易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进步,呈现出未来良好的发展倾向。
3.经济强国的评价标准是服务经济社会
通过服务经济的社会状态能够评价社会的整体经济情况,具有良好的产品品质,能够符合自我调整的平面化经济结构,实现对国家经济的全面支持,就能够被评价为经济发展的强国。因此,具有服务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具备了经济强国的评价标准需求。
4.服务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价值
针对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局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时代背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价值,根据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满足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家经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现。
三、强化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空间和重心的转变
1.提升我国商品价值
通过强化的发展服务贸易的模式,能够成功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的需求,并且能够将传统的经济发展重心转变到先进的领域当中去。开展强化的服务贸易模式,能够充分地提升我国商品的价值,促进我国整体的市场经济收益效果,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收益的高效需求。
2.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在具体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社会需要认识到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进行市场经济工作重心的调整,在实际的经济运作环境下进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基础市场经济发展结构符合服务贸易的发展整体需求,并且能够关注到自身产品生产的质量。
3.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革新
针对我国社会生产效率进行调整,还需要进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运作,保证将第二产业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将第一和第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向第三产业靠拢,并为第三产业充分服务,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充分支持。三种社会生产组织的高效率合作,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转型实践。
四、加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路径
1.战略开展的步骤
针对我国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科学的战略设计和部署,需要观察到战略开展的阶段和步骤性特征。从2010年开始,我国重视对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经济夯实基础。再到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的发展战略应用,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到2020年,计划实施全面的发展进步措施,希望能够获得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
2.战略空间的布局
针对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开展战略空间的布局,实施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内容,通过城市作为服务贸易的中心,采取港口和交通枢纽共同协作的模式,进行良好的经济拓展性发展战略运营,满足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从周边到中心,从浅出到深入的发展目标。
3.战略开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挥进行科学的观察,通过实现战略措施得到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进展,需要从战略和计划部署的细节合作中得以实现。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采取战役的方式进行任务的逐一计划和达成,满足未来服务型贸易发展的具体需求,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作。
五、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针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提出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部署,能够实现对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不断地拓展和提升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对我国经济的全面推动作用,体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服务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背景下,为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奠定良好的辅助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2,06:54-57+66.
篇5
近日,《黄河400问》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黄河人,我无比激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闻名的万里巨川。千万年来,这条伟大的河流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生长,孕育了灿若星河的黄河文明。在这里,勤劳聪慧的先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典籍与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在长期同黄河偎依相处和与洪水灾害的斗争中,中华民族铸就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可以说,黄河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里面蕴含着难以计数的知识,遍布着许多待解的谜题。
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部的约古宗列盆地,一路奔流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沿河产生的中原文明、甘青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滥觞。我们知道黄河的源头,但是可能并不了解孕育黄河的那片土地;我们知道黄河降水不均、泥沙不均,甚至成为“地上悬河”,然而却可能并不了解黄河的地质环境;我们知道“泾渭分明”的说法,却可能不清楚它源出哪里。我们看到了黄河沿岸人民的安居乐业,见到了人民胜利渠、万家寨水利枢纽等多个水利工程建立,却可能并不清楚世代以来中华儿女治理黄河的智慧;我们知道黄河经历了几千年的治理,却不一定能系统地了解她自古至今的治理体系。
《黄河400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解开黄河谜题的机会,一个全面、深刻、准确理解“母亲河”的机会。该书的脉络非常清晰,从自然概况、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治理开发、政策法规五个方面叙述,一问一答的对话式结构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走进黄河、了解黄河的钥匙。
读自然概况篇,你可以了解到“母亲河”的由来,了解到黄河的发源成因、地质地貌特征、气候环境;读历史文化篇,你可以了解到黄河流域从史前180万年到现在的历史遗迹、文化典故;读社会经济篇,你可以了解到黄河的人口、区域、资源和经济;读治理开发篇,你可以了解到从古至今的黄河治理的杰出人物、工程和措施;读政策法规篇,你可以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关于黄河的法律法规。通过阅读,你会对黄河有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更加折服于她的博大精深。
篇6
【关键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建设;背景;概况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可供使用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
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管辖海域面积约 26 万平方公里,随着陆地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消耗、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的日趋严重,近年来海洋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最终的目标是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全省上下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总体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本文探讨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背景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内陆文化而言的,它包括渔俗文化、盐业文化、航运文化、旅游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等各个方面,除了具有与内陆文化相同的民族性、地域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浙江地处沿海,不仅要从经济方面成为一个海洋大省,而且要从文化方面成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并有着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近年来,浙江一些沿海城市推广的海洋文化活动已经在国内享有盛誉,并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海洋文化旅游事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象山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舟山举办的普陀山观音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中国海洋文化节、徐福东渡国际文化节、普陀民间民俗大会等一系列海洋文化节庆也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除此之外,浙江省高校对于海洋文化研究的氛围也日益浓厚,逐渐形成气候,主要的几所高校都有海洋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建在宁波大学的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是2006年4月公布的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成立于1998年9月的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近年来也承担了大量省市县资助的课题。浙江大学也在2009年成立了海洋系、海洋中心,并于2011年与舟山建立了长期的总体性战略合作关系。不过,浙江省内一直缺乏一个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推广、宣传、展示的平台,而一个有效的网络资源平台将更有利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内容框架
经初步构想,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基本内容版块包括:海事新闻、海警预报、海洋经济、海洋监管、海洋文化、海洋影像、海洋科普、会展公告等8个版块。每一个版块下有若干子版块,如下表所示:
三、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概况介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共知共享的浙江省海洋文化经济网络资源信息库,为各界人士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1、风格定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作为海洋文化经济信息资源和利用的平台,一是突出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实现向为社会各界提供海洋文化经济信息的服务定位;二是突出内容的丰富性,信息库将包含海事新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众多内容;三是突出信息的专业性,信息库所提供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影像等诸多领域,并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功能定位
(1)宣传造势。浙江省内一些沿海城市近几年创造性地举办了一系列海洋节庆,如舟山开渔节、普陀山观音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嵊泗贻贝节、徐福东渡国际文化节、普陀民间民俗大会、岱山海洋文化节、桃花金庸武侠文化节、东港佛茶文化节等。但对于外界而言,很多人对这一系列节庆活动并不是很熟悉,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这些活动,有利于推广浙江的海洋文化活动,推动浙江海洋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居民消费和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
(2)展示平台。这将是一个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有着众多的“海洋动物传说”、“海洋特产传说”、“海岛风俗传说”、“岛礁地名传说”、“海洋佛道传说”、“鱼类故事”以及“龙的传说”,沿海城市民间还有连响、马灯、渔鼓、秧歌等民间文艺以及渔民画、刺绣、剪纸、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等海洋文化产品,浙江省海洋文化经济网络资源信息库的建立可以为这些文化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既可以带动海洋文化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起到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3)推广平台。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全世界图文并茂地展示浙江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推广海洋文化经济,这也必将会进一步推动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
(4)政策。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还可以作为国家、浙江省及地方县市推出与海洋相关政策的推广平台,有利于党和国家海洋政策与决议的传达、贯彻与实施;同时还为社会各界提供海洋文化经济的最新资讯。
(5)交流经验。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省份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并相继批复了相关发展规划。2011年7月,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浙江省舟山市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内首个群岛新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之后,成为我国政府批准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浙江海洋经济得到了党和国家在政策和决策上的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立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一方面可以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展示,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海洋文化经济建设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在全球市场的崛起。
篇7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耦合模型;耦合发展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48-02
我国学者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了评价研究。万鲁河等[1]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袁榴艳等[2]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刘耀彬等[3]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协同论的观点,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机理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的3类耦合度定量判断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耦合模型、耦合发展模型。运用这几类模型对2006年的黄土高原各县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以达到相互对比、相互验证的目的。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黄土高原地处中国中部偏北的黄河中游及海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东西部之间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降水地区分布很不平衡,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山地向平地递减。
1.2 资料来源
本文对黄土高原各省2005—2006年统计年鉴、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获得西北地区282个县(市、旗)的基础数据。查阅多篇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评价的研究文献[2,4-5],通过比较指标使用频度,进行初步选定,着重保证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覆盖反应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指标。
1.3 研究方法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本文采用模型研究方法通过耦合度在空间尺度上衡量各地区发展差异并探索其原因,具体借助数理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根据其所属定量标准确定各县域的耦合状态。表1为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耦合模型、耦合发展模型的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确定性分析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呈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其内在机理的复杂性和成因的多层性增加了研究的不确定性。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破坏状况、汛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高含沙量的洪水径流、土地瘠薄、林草稀疏[6]。单从水土流失方面分析,我国黄土物质来源于沙漠,多为砂质新黄土,结构松散,高强度集中降雨会对土壤造成侵蚀,从而形成水土流失。
本文结合黄土高原本身降雨时间集中空间分布不均、植被空间分布差异性大等自然环境的特点选取的生态自然指标,以及农业人口众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等社会特征选取的社会经济指标,有效地减小了初始模型数据的不确定性。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耦合模型及耦合发展模型3种不同模型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及同样的指标评价系统同样有效的减少了模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2.2 各类模型的比较分析
根据3类模型的形式,可将其分为2类:属于指标关联分析模型的灰色关联模型及属于系统耦合分析的协调耦合模型和耦合发展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耦合发展模型的耦合度变化区间为0~1,而协调耦合模型的变化区间只有为0.2~0.5。对于不同定量指标,耦合发展模型的耦合度变化区间都远远大于协调耦合模型,即同样指标的情况下,耦合发展模型具有更高的响应率。因此,在使用同一分类标准时,耦合发展模型类别会多于协调耦合模型。
这3类模型都是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的数据进行观测,并以这些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函数合理地表征系统。灰色关联模型只能区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的强弱,不能划分具体的类型标准,其他2类模型均有严格的等级标准。但协调耦合模型的结果范围在0.240 9~0.414 5之间,几乎所有县域均属于严重失调耦合型,这明显不符合实际;而耦合发展模型的结果范围在0.269 4~0.624 3之间,包含6种耦合类型,较其他2个模型更能反映出黄土高原耦合状况。
3 结论
本文在指标选取和模型评价中均有效的减少了研究中的不确定性。笔者对关联度模型、协调耦合模型、耦合发展模型3类模型的机理进行分析,总结各自优劣势;再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3类模型在黄土高原的输出类型。在相同评价指标下,协调发展模型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与经济耦合反映最细致。
4 参考文献
[1] 万鲁河,张茜,陈晓红.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0):1710-1717.
[2] 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11):41-47.
[3]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4] 王继军,姜志德.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2009,9(29):5130-5137.
篇8
论文关键词:生态安全,经济,协调发展
0 引言
阜新是一座依赖煤炭资源开发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50年代建设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之一,50多年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萎缩,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城市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煤炭的开采严重地破坏了阜新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对阜新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阜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1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
生态安全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生态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生态安全问题是一个特殊问题,它不像教育、医疗卫生、营养和预期寿命,可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善,它有时会因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而受害者并不是享受发展结果的收益者,可能是继承遭到破坏了的生态的后代人。生态安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性。偏重于发展,采用不适宜生态系统要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和压力;偏重于生态,就可能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所以理想的生态状态并不是原始的自然生态状态,而是一种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种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弥补外部经济的缺陷,采取适应的技术、经济的措施,控制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解决不了生态安全问题,不解决生态问题,就难以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要达到既使经济发展又使生态安全的目的,只有选择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达到理想目的的唯一选择。
2阜新市矿区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
2.1 矿区环境概况
经济转型区所在区域范围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2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不大,地势平缓。以平原为主,间有部分低缓岗地和采煤排土场。总体气候条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为520毫米,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55天左右,≥0℃活动积温3800℃,≥10℃活动积温3400℃,属于总体环境条件较好的中温带气候,接近于暖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2830小时,太阳辐射和光照条件是辽宁省最好的地区之一。从降水、积温、光照条件看,经济转型区适合发展高产、高效农牧业生产。
经济转型区为阜新市工农结合地带,既是阜新市城镇文化水平较高、矿工最为集中分布地区,也是阜新市最典型的城郊农业区和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点区域,总人口91.12万人,非农业人口占76.5%,农业人口占23.5%。其中十二个乡镇总人口25.63万人,农业人口占83%,非农业人口占17%。
2.2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园区
“四位一体”生态指标无公害生产技术,是以土地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该生态模式是采用种养一体化自我循环系统生物有机肥的再利用系统,达到综合平衡。每一户自成一体,形成“养猪粪尿-沼气-利用”的生物有机物循环。“四位一体”模式图见图1。
图1 “四位一体”模式图
⑴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是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沼气池、畜禽舍、厕所、蔬菜栽培室都统装入温室中,构成全封闭生态循环圈。日光温室的作用就是为沼气池、畜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度、湿度条件。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和阻散性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保护和阻止热量及水分的散发,从而达到增温、保湿的目的。
⑵沼气池:沼气池是生态模式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用能的纽带作用。池体处于日光温室一端地下2米,利用填充粪便及其他原料,经过厌氧发酵而产生沼气,为生活(照明、炊事)和生产提供能源,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可为蔬菜、农作物等生长发育提供优质有机肥,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能源供给、提高经济效益及改良土壤的目的。
⑶畜禽舍:将畜禽舍建在日光温室内,在饲养畜禽的同时也参与了系统生态循环。日光温室为饲养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湿度,与此相应,畜禽又能为温室提高温度。同时沼气发酵产生的气体为蔬菜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可使蔬菜增产。
⑷厕所:在模式中建造厕所,既为沼气池提供原料,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卫生条件又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可谓一举两得。
2.3 经济发展对生态安全的要求
农业园区不仅要生产出绿色产品,还要确保生态安全,努力创建环境幽雅、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舒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和生态园区。
要求园区周边全部进行绿化带建设,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合理划分区域,以种植业为主的园区营造绿化带的目的是防风固沙,因此以乔木为主,疏透式结构。以养殖业为主的园区营造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和防疫隔离,因此要乔木、灌木相结合,外乔木,内灌木,紧密式结构。园区连接路两侧选择乔木类,园区内作业路两侧选择灌木类,以观赏树为主,辅助种草、种花和藤类植物,实现农业园区内外部环境达到绿化的要求,确保整个园区的生态安全。
2.4 农业园区生态安全措施
根据阜新市农业园区各功能区具体情况对其采取了相应的生态安全措施,农业园区生态安全绿化带植被配置模式见表1。
⑴园区周边绿化隔离带
以养殖业为主的园区除了要考虑到防风固沙外,还要考虑到防疫要求,因此树种选择乔灌混交,外乔内灌,采取紧密式结构,乔木品种以107、108等速生杨为主,宽度一般为20米,不能少于10米,乔木造林密度为2×3米,苗木采用二根一干或三根一干,
表1 农业园区生态安全绿化带植被配置模式
绿化区
植被种类
园区周边绿化隔离带
乔灌混交 107、108等速生杨为主
连接路两侧绿化带
乔木类树种 107、108等速生杨及柳树、刺槐为主
园区作业路两侧绿化带
灌木类树种 水腊、黄刺槐、毛樱桃、速翅、丁香、红瑞长等
园区畜舍周边绿化
猪舍前:葡萄或吊瓜、丝瓜、癞瓜等藤类植物;羊舍活动场周边:乔木和灌木
篇9
一、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因此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其次,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不同,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文化因素,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
(1)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因此,目前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另外,民间舞蹈的大众性,使得无数的人们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肢体舞蹈,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得不到研究与发扬。总之,由于我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以及发展意识薄弱导致了舞蹈的发展困境。
(2)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支持力度薄弱
我们知道,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其中最鲜明的则是表现在资金力度不足上。非遗产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不到国家有力地资金支持,因此很多对于舞蹈热爱的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对于舞蹈的坚持,因此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后继无人。
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策略
1.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失了生活的气息;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们对于灯光的运用更加的娴熟,使得舞蹈成为高科技的附属品,成为了舞台上的花瓶,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乏了灵魂。因此在当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真正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挖掘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改善民族民间舞蹈,使其真正的顺应社会的发展的同时,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华。
例如,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走下了舞台,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场舞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城市中都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面广场舞的兴起可以使得广大人民得到娱乐,符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的特点;另外,一些老一辈的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也走入基层,真正的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将舞蹈融入到生活中,创作出一些焕发生机的民族民间舞蹈,对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
我们知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永葆青春,焕发独特的芳华。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因此我国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涌进我国。因此,面对着巨变的时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打开家门,不断地博采众长,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例如,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不能够符合传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时候,我们不可以一味的固守传统,应该打开家门,在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总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当今时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顺势而为,促进自身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限制因子;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协调力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90-04
Abstract:This article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Yidu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erspective.With the method of AHP,this article choosed 15 indicators from 4 aspects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factor,ecological elastic index,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capacity and 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social economy.The sesults showed that,the holi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Yidu City is good but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villages.Most regions have high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s with low carrying capacity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On the whol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outh arebetter than north and the riparian areas along river are better than other areas.
Key words:AHP;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restriction factor;Ecological elastic index;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capacity;Ordination capability of social economy
1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空前加大。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生态安全问题。将发展限制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1798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原理》,讨论了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提供了研究承载力的基本框架[1];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在马尔萨斯理论的基础上,将限制因子增加到了粮食、资源和环境,着重讨论了不可再生资源消费的问题[2];1986年,Catton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3];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4];郭娜等从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资源和环境要素,采用承载指数法,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了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5];王奎峰等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4类一级指标对山东半岛6个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了评价[6];张引等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评价了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7];金悦等以唐山市为例,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承载对象的压力3个方面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指出唐山市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是制约其提高的主要因素[8]等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对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生态足迹[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0]及其他多种方法[11-12]。本文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基于生态安全视角,评价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状况。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经济概况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部,隶属宜昌市,属于湖北省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地跨东经111°05′51″~111°36′40″、北纬30°05′54″~30°35′56″,系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市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性特点的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秋爽冬无寒。年平均气温16.7℃。市域地质发育比较齐全,地|覆盖以沉积岩为主。平原区主要分布于境内东北部,面积为90.9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8%;丘陵区主要分布于境内中部,面积1 094.63km2,占总面积的80.5%;山区主要分布境内西南部,面积为171.29km2,占总面积的12.7%。全市土壤质地以中性为主,共有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7个土类。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油桐、茅草和蕨类等。矿产资源贮藏丰富。
宜都市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圈”,经济主体为工业,占2/3以上;建材、化工、医药、电子及农副产品加工是其主导产业。2014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 549 2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8%。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12年的9.7:63.1:27.2变为9.0:62.6:28.4。
2.2 土地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
2.2.1 生态安全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动态与稳定性、区域与普遍性相结合原则,从生态限制因子、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协调力等4个方面共选择15个指标,构建体系如表1。
2.2.2 指标获取及数据处理 (1)数据的采集:收集2014年宜都市各乡镇土地、环境、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评价指标数据表。(2)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可分为正向指标、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生态承载力越高;负向指标值越大,生态承载力越低。通过正,负向指标标准化计算,消除不同指标之间量纲的影响,建立统一标准。(3)指标权重(Wi)的确定:本研究对生态安全承载力的分析采用基于“目标―准则―指标”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经各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的计算,结果均小于0.10,故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即总权重和各子系统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
2.2.3 生态安全承载力子系统评价 (1)生态弹性指数:
生态弹性指数可用下式表示:
[CSIela=i=1nSielaWiela]
式中,[Selai]为生态系统特征要素;n=1,2,3,...,分别代表生态弹性力各评价指标,[Welai]为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可表示为:
[CSIcar=i=1nSicarWicar]
式中,[Scari]为资源组成要素;n=1,2,3,...,分别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各评价指标;[Wcari]为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
(3)社会经济协调指数:
社会经济协调指数可表示为:
[CSIcor=i=1nSicorWicor]
式中,[Scori]为社会经济协调性组成要素;n=1,2,3,...,分别代表社会经济协调性各评价指标,[Wcori]为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安全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如表2,其中目标层(A)已省略。
3.2 生态弹性指数与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按照2.2.4节所述方法,计算得宜都市2014年各乡镇生态弹性指数与资源环境承载指数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宜都市红、聂、潘、王、松生态弹性指数高,均大于0.1,这些区域远离主城区,生态环境受人为干扰小,主要是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率、生物丰富度较大;高、五、枝生态弹性指数较高,均大于0.05,说明区域生态环境较好;姚、陆生态弹性指数较低,均小于0.05,由于临近主城区,植被覆盖率、生物丰富度较小,影响了生态弹性指数。聂、潘、王、松资源环境承载指蹈撸均大于0.1,存在较大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红、高、姚、五、枝的资源环境承载指数均大于0.05,存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陆城办事处资源环境承载指数为0,由于其为宜都市城区所在地,人口密度大,与其他乡镇相比可挖掘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3.3 社会经济协调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按照2.2.4节所述方法,计算得宜都市2014年各乡镇社会经济协调指数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协调指数最高为0.0935,是由于其为宜都市主城区,经济发展密集度、集中程度更高;其次是枝城镇等四镇,协调指数均大于0.02,多为工厂企业所在地,经济较为发达;高坝洲镇等四镇,协调指数均大于0.01,这些区域面积较大,工厂企业较小,主要是林地、草地,经济发展落后;王家畈乡协调指数最小为0.0095,该乡面积大,离主城区远,经济落后且发展集中度低。
3.4 生态限制因子评价结果与分析
3.4.1 高程和坡度 高程越高,生态安全承载力越低。市域高程按照小于100m、100~200m、200~300m、300~400m、400m以上进行分级,分别对应高承载、较高承载、中等承载、低承载和弱承载。经分析得:宜都市大部处于中高承载力,仅有西部和南部少部处低承载力,总体较优。
坡度越大,生态安全承载力越低。市域坡度按照6°以下、6°~10°、10°~15°、15°~25°、25°以上范围进行分级,生态安全承载力分别对应高承载、较高承载、中等承载、低承载和弱承载。总体上看,沿江城镇带大部分坡度不超过6°,高程多在100m以下,从地形上看用地条件较为适宜;而山区大部分坡度在15°以上,用地条件较差。
3.4.2 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质灾害 林地草地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部,分布面积较大;耕地、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分布面积较小。宜都市无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其中,王家畈乡和松木坪镇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其他乡镇都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承载力地区面积96 524.95hm2,占市域面积的71%;地质灾害弱承载地区面积38 727.36hm2,占比29%。
3.5 生态安全承载力结果与综合分析 以图斑为评价单元,对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上节指标权重以及指标评分,计算出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范围在0.3 303~0.6 178,利用自然断裂法将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分为5级,分别为弱承载、低承载、中等承载、较高承载和高承载,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可知,宜都市生态安全承载力可分为5级,分别为弱承载、低承载、中等承载、较高承载和高承载。宜都市整体生态安全承载力状况较好,但乡镇之间差距较大,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承载和较高承载,这些区域都有较高的潜力可以挖掘;弱承载区域零星分布在红花套镇、高坝州镇、姚家店镇和松木坪镇。总体来说南部生态安全承载力优于北部,沿江地带承载力优于非沿江地带。
4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借鉴前人对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经验,依据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由4类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较大程度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在生态环境承载力体系指标的设计中,每个指标都融合了各个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所以在采取生态保护及整治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特点。
(3)通过本次综合评价,发现宜都市整体生态安全承载力较好,但乡镇之间差距大,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承载和较高承载,这些区域都有较高的潜力可挖掘;弱承载区域零星分布在红花套镇、高坝州镇、姚家店镇和松木坪镇。总体来说南部生态安全承载力优于北部,沿江地带承载力优于非沿江地带。
(4)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植被,弱承载力区的植被覆盖度往往不高,所以要推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恢复。人为过度毁林开荒、城镇化等因素都会使植被覆盖度降低,在生态恢复和建设中,可以实行适当的搬迁工程,将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的部分农民集中搬迁到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减轻区域生态压力,使其逐渐进入良性循环[15]。
(5)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应该同时协调进行,不可顾此失彼。要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环境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T R Malthus.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J].Prometheus Books,1999.
[2]Donella H.Meadows,Jorgen Randers.Limits to Growth[J].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2004.
[3]Wackernagel M,OnistoL,BelloP,etal.Ecological Footprints 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cum[J].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mtiatives,Toronto,1997:4-12.
[4]WilliamE.Rees,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he Ecologist,1990,20(1):18-23.
[5]郭娜,王伯I,崔晨,等.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7(S1):104-107.
[6]王奎峰,李娜,于学峰,等.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2014,41(3):1018-1027.
[7]张引,杨庆媛,闵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5):817-828.
[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5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9]常志华,陆兆华,马喜君,等.台州市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2007,26(1):83-87.
[10]Feng L H,Huang C F.A risk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shortage based on information diffus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nalyzing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8,22(5):621-633.
[11]徐琳瑜,杨志峰,李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4):771-777.
- 上一篇:初中学生德育工作计划
- 下一篇:医药市场营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