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公司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96年,某大学与东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由东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承建该大学的图书馆装修工程。1998年图书馆装修工程竣工后,双方共同委托中诚审计师事务所对工程的竣工预、结算进行了审计,并按照A市政府的规定,将工程预、结算送原财政部驻某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A市监察组审查。1998年2月,A市监察组审查后在审计报告的结算汇总表上加盖了“工程价款预结算审核专用章”,对工程预、结算进行了审核确认。之后,某大学发现工程施工单位东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存在虚报工作量等问题,与该公司就工程价款的结算发生争议。东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认为应当根据A市监察组盖章确认的审定值结算工程价款,某大学则又委托中诚审计师事务所重新进行了审计。1998年6月,中诚审计师事务所重新审计后出具了审计报告,调减了该工程的结算值,某大学据以要求某省专员办重新审查确认。1998年7月,某省专员办发出《关于对某大学图书馆装修工程预、结算进行检查的通知》,决定组织人员对图书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合法性进行检查。但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并没有实际派出检查组。1999年10月,某省专员办发出通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财政部新三定方案的规定,决定不再对某大学图书馆装饰工程审计报告进行核查。某大学对此不服向财政部申请行政复议。
经审查,财政部认为,1、根据有关规定,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没有对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审定的工程预、结算值进行认定的职权。因此,原某省专员办A市监察组在中诚审计师事务所对某大学图书馆装修工程结算出据的审计报告上加盖“工程价款预结算审核专用章”,对审计师事务所审定的工程结算值进行认定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属于超越职权。2、1998年机构改革后,根据财政部新三定方案、财基字[1995]6号文件,以及《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基字[1998]4号)的规定,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没有对中介机构竣工决算审计报告进行核查的职权,因此,某省专员办发文决定不再对某大学图书馆装修工程审计报告进行核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适当的。
基于上述事实和理由,同时鉴于某省专员办已主动发文撤销了在图书馆装修工程《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汇总表》上加盖的“工程价款预结算审核专用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财政部作出了确认某省专员办A市监察组盖章确认审计师事务所审定的图书馆装修工程结算值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以及维持某省专员办作出的不再对某大学图书馆装修工程审计报告进行核查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
从本起复议案件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财政机关必须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不能超越职权实施行政行为。
篇2
(一)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独立检查、监督和评价功能的活动。在企业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对所属单位经济效益的审计,通过项目的抽样审计或专项调研进行审计评价;组织开展对所属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及收支风险控制等经济活动的审计;对所属单位企业机构主要负责人离任(或任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开展对重大财务异常及其他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重大投融资等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此外,内部审计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审。审计工作,尤其是内部审计,要坚持独立地对企业各项经营业绩、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只有保持客观独立,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审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二)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来看,大致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其一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其二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建筑企业在筹资、投资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未预料到的因素而使得企业实际财务与收益与预计财务收益之间发生背离,因而出现经济损失的可能。建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般有经营资金不足、遭遇工程款拖欠、盈利能力下降等。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其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设别、评估、分析、应对等过程,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报表的完整性,最终使企业拥有完整的资金链,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基础。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
(一)合同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施工合同,而相继压价,大量建筑企业都是以微薄的利润获得建筑合同,更是有许多企业认为占据市场比获得利润更加重要,所以会产生低于成本的建筑合同。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使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企业的生存经营更加困难。
(二)负债风险
建筑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多数建筑企业都是靠融资或贷款而进行进一步经营的,对于外部资金的依赖度较高。如果外部资金链断裂,那么建筑企业将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挑战,企业将无法购买建筑材料、支付人工费,无法将现有项目继续施工,施工合同甚至很难继续履行,这种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
(三)工程款拖欠风险
工程款能否及时收回,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影响很大。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其大都负债经营,依靠工程款的及时收回来偿还负债。但在实际情况下,有许多业主以各种理由,拖欠工程款,而这致使建筑企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加,其承受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四)盈利风险
建筑企业在承包建筑合同时,以当时的成本为参考,将工程承包价格与预计成本之差即为企业应得利润。但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人工成本,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着变化,而工程造价主要是由承包价决定的,如果随着材料、人工、设备等价格上涨超过预期,导致工程成本超过工程造价,建筑企业将会遭受盈利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识别财务风险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往往潜藏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活动定期对单位经济效益进行审计,通过项目的抽样审计或专项调研进行审计评价,对财务异常和重大投融资活动进行监督,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潜藏的财务风险,并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分析风险程度,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层及时采取财务措施和控制措施,规避财务风险或使风险程度降低,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时内部审计又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资金的流失情况,并及时制止,实现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及时识别财务风险,能够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二)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执行公司董事会的决定,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介于董事会、总经理和各部门之间,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能够参与各种风险决策,充当决策的协调人。而且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运用,为决策提供依据,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独立的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审计,检查有关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活动的相关资料和文件及现场勘察实物资产,审计部门可以据此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活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对其业绩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审计报告,通过后续审计,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和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四、加强内部审计,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建筑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在对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客观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科学评价。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来看,当前建筑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不一,有些大型建筑企业或上市公司不仅设立了审计部,还有审计委员会来指导审计机构的工作开展,而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设立了审计部。一般情况下,审计部都是由监事会、董事会或接受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因此,对于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审计机构成员或者指导审计工作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由建筑企业的独立董事等参与,避免企业经营管理层或财务管理层的参与,对于审计结果应该直接交由董事会或企业最高领导机构进行讨论,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避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直接参与,保持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出具的审计报告客观、真实,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真实的审计信息。
(二)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要实现相应的转变:①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的转变,进一步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开展多项管理审计,并针对企业管理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指导内部控制部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②内部审计要由查错纠弊审计向风险管理评估转变,积极开展关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资本运用、负债情况、盈利状况等的管理审计和评价,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发现企业在工程项目中潜藏的财务风险,并及时地予以分析。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要促使财务部门规范财务核算,通过成本审计、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督促财务部门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成本、资金、应收账款等的管理,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制度约束,把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加强沟通和协调
在建筑企业中,内部审计要想在会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还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这也是内部审计科学性的要求。①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沟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部门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对于需要突击执行审计的特殊业务,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被审计部门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当做好各项准备,积极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重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同时也能够方便审计结论的及时反馈,监督审计建议在被审计部门的执行情况。②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还应该与外部审计保持沟通,适当利用外部审计结果,交流审计报告,同时确定双方的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新形势 建筑施工企业 内部审计 措施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先锋军,加强其内部审计是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复杂性及作用
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显著提高,业务领域也在持续拓展,导致其内部审计也越来越复杂。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不断从传统工程建设领域发展到运作工程项目资本、物资销售贸易等上下游领域,从国内工程建设进军国外市场,并加大管控项目的力度,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随着业务领域的持续拓展与管理手段的大变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日益复杂,这些变化大大增加其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难度,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发表不正确审计建议、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如何加强内部审计成为紧迫性任务。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在确保安全经营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经济利益成为各个建筑施工企业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施三级管理体制,即公司本部、分公司、工程项目,且这三级都把加强内部审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这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规避风险,同时通过内部审计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建设工程、发展企业保驾护航,从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提升经济运营效率。
二、新形势下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优化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
一个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施工进程发展的建筑施工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质量等都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是对建筑施工企业信誉及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影响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加强内部审计,企业要尽快建立独立的、适应新形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尽可能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一是设置标准的、真正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它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只有一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完美,才能打造完美的整体。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员工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因为内部审计是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息息相关的。三是建立标准明确的内部审计方案,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且内部审计报告也要做到程序化、标准化,同时加强与建筑工程开发商的日常联系,避免开发商和建筑施工企业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二)加强审计对象日常监控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构成施工企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监控审计对象方面有先天优势,所以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对审计对象的日常监控,以有效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流程。一是在日常监控中实时掌握审计对象存在的经营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从企业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基层单位等被审计方所上报的材料中获取审计对象开展有关工程项目经营工作的情况以及开展重大决策、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经济活动分析等情况,这些都是内部审计需要获取的基础资料。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从定期审计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薪酬绩效,定期监控企业所属的工程项目及其内部控制评价,从下级单位上报的内部审计报告等方面收集有关审计对象的信息,从而掌握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二是在日常监控中为评估审计对象的重大缺陷及差异风险提供依据。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之前可通过已经掌握的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等信息,结合真实的内部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的重大缺陷及差异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以便重点关注、审计,并要求审计对象及时整改、反馈,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目的。三是在日常监控中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审计资源,降低检查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在日常监控审计对象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其基础信息、风险信息,从而对审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在资源的限制下发生执行内部审计程序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减低检查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完善内部考核培训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在考核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应由建筑施工企业的上级审计机构考核、培训下级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加大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从而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一是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清楚了解其他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业务技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下去。二是企业基层的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参加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加强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并加强业务培训,坚持更新知识、丰富经验。三是内部审计人员要注重提升自己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自己变成建筑施工企业中一名政策知识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熟悉国家财经法规及相关业务领域的内部审计人员,从而促使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为企业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
三、结束语
科学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合理使用资金、有效控制成本、优化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增加经济利益、提升经济运营效率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务必要清晰认识自身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企业提高持续盈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碳审计; 碳足迹; 审计步骤; 政策建议
一、碳审计的基本涵义与缘起
根据全球碳管理广泛采取的标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碳审计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计算的过程,它是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构委托,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碳审计的作用在于建立“碳足迹①”以此作为衡量温室效应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碳审计立足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将审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间接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因此它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政策目标落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碳审计的出现并非偶然。近几十年,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对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提高使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计划和实施环境审计。早在1989年,英国地球的朋友(Friends of the Earth,FOE)协会在其章程中拟定了地方政府应实施的环境审计框架。而作为世界环境问题中最为严峻的一项,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说环境审计有利于规划更加稳定和谐的未来,那么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无疑成为了环境审计中致力于降低CO2排放的关键第一步(Jessie,2003)。虽然估计一个组织CO2排放情况存在某些难点,但随着对温室气体强制性信息披露需求的增加,碳审计的发展刻不容缓。
由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温室气体经济效应再次推进了碳审计的出现与蓬勃发展。1997年《京都议定书》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允许将碳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作为一项金融资产进行交易。同时,《京都议定书》还提出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交易(ET)三种碳交易机制,至此碳交易应运而生。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碳会计、碳审计问题等规范的探讨也愈加热烈,日渐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一些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报告外,现有学术文献还较少提及碳交易或碳信用等碳鉴证与审计问题(周志方、肖序,2009)。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过核算(Carbon Accounting),但该核算仅针对碳实务量,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关联。随着对碳排放交易的日益关注,有学者指出,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Jan Bebbington et al.,2008);也有学者将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及碳鉴证(Carbon Assurance)纳入其中,认为企业的碳账户在排放市场中进行交易前须经第三方进行独立鉴证(Janek Ratnatunga et al.,2008),也就是说需要对企业的碳账户实施碳审计。
在实务操作方面,各国政府一直努力制定相关标准以保证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与可比性。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审计”的国家,其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C)提出了对低碳问题进行全面审计的报告,为其他国家低碳审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2010年5月,在ISO14000系列和PAS 2050等环境标准基础上,英国标准协会(BSI)又制定了“PAS 2060――碳中和承诺新标准”,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碳中和的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丹麦作为最先提出在2025年前达到碳中和的国家,其政府为实现这个目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碳核算和碳审计,并采取了税收惩罚政策,以期对碳排放进行监督和跟踪。香港是我国率先实行碳审计的地区,由于其79%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建筑物,因此香港政府在2008年7月推出了香港首部建筑物“碳审计”指引,以此协助建筑物用户及管理人员提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量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目前, 国际标准化组织已于2010年制订出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标准ISO14067CD版文件(委员会草案版),并且经过多次讨论后于2011年12月23日了ISO 14067 DIS版文件(国际标准草案版),这个版本的表明碳足迹的规范框架已经确定完成,剩下的只是文字上的修饰了。毫无疑问,各国组织相关低碳标准与认证的制定已成为了碳审计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碳审计目标与碳评估方法
(一)碳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既定的方向,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审计目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程新生,2001)。某一项审计活动的具体审计目标应与其所处审计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相匹配,讨论碳审计的目标必须结合碳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根源进行。根据前面讨论的碳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可知,碳审计是基于人类控制碳排放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管理工具,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而推行和倡导的政策举措。因此,一个国家推行碳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李兆东、鄢璐,2010),控制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审计的总目标需要通过各个具体的审计目标予以实现。对各个组织而言②,碳审计的具体目标是改善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对具体能源利用效益的测算,检查对某项能源的具体开发利用程度,即计算创造了多少效益,浪费了多少资源(何雪峰、刘斌,2010),使企业的碳排放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达到预定节能减排目标,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各个组织的具体审计目标实现了,国家的总体审计目标也就得到实现,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总体审计目标对具体审计目标起指导作用,而总体审计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京都议定书》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通过这项机制,发达国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能够借此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减排量获得额外收益。对全球而言,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减排总成本。但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方法来计算和验证排放量数值,确保每一吨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一样(ISO14064,ISO14065)。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个相关标准,分别是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2004年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4和ISO14065系列条款。这些规程确定了排放核算范围、数据搜集方法、排放量配额等诸多方面,其目的就是确保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然则,如何确保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了一个难题。而通过碳审计保证各个组织的碳排放量计算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关准则规定,保证各个组织的碳排放量计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是碳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碳审计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遵循性目标:一是通过碳审计使企业碳管理政策程序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符,达到预定减排目标;二是通过碳审计使企业的碳排放量计算和披露符合国际准则或标准的规定。
(二)碳评估方法
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在方法运用上与环境审计有相似之处。在碳审计的早期阶段,企业对碳足迹的估测通常仅仅基于其所消耗的能源总量。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碳足迹的测量也越来越细化,碳审计已由单一企业的个体行为演变成企业的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A)③。评价一个行业是否属于低碳行业,不能单纯从其生产经营活动排放的碳量加以判断,而应同时考虑该企业采购的产品是否高能耗、高碳量,即应从其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的碳排放量角度加以衡量(张天立,2010)。同样,一个产品是否属于低碳产品,也不能只看碳直接排放量,还要考虑间接排放量。因此采取产品生命周期法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将扩展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将企业的供应商到销售商、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货物运输以及最后的废物处理与回收等各项环节均涵盖其中。
具体说来,生命周期法主要运用财务核算的原理推算某个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既计算提高效率而减少的碳排放量,还要计算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维护等各方面的能耗,最后用整个生命周期链(见图1)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度量,看是否真正低碳,从而决策某项生产或服务是否应该立项、推广应用。碳审计的结果可以是只关注于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审计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
三、开展碳审计的基本步骤
碳审计是协调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很多碳审计指引中提出碳审计表现为逐步推进的线性结构,但实际上这种活动更类似于一个循环的反馈系统,每一步活动所获得的信息既提供于下一步骤,又同时对上一步骤的信息进行检查与验证。图2具体反映了这一流程。左边的箭头表示广义上的流程步骤,右边的箭头表示利用新信息进行修正的循环过程。
(一)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源
碳审计所涉及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物(PFCs)、六氟化硫(SF6)。因为这6种气体尤其以二氧化碳最为主要,故而在实际监测和计算中,常依据各种气体温室效应的能力不同,统一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CO2e)来进行衡量。一种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这一气体的排放量乘以其对应的全球变暖潜势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不同的温室气体,其GWP值各不相同,但人们习惯上用“碳”来代称温室气体。
开展碳审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即确定被审计单位或被审项目排放的哪些气体是属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是否全面、准确影响碳排放量计算的准确性,因此碳审计中应把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气体全部纳入温室气体范畴,并作为后期估算碳足迹的依据。
(二)选定碳检测产品
碳审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计算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国际上一般用相等之二氧化碳排放量显示的“碳足迹”来表示这一衡量结果。在选择进行碳足迹计算的产品时,应直接源自项目开始时约定的目标,如考虑哪些产品能产生最大的减排空间,其产品规范、制造过程等环节是否与公司整体的减排战略最为相关,碳足迹分析可能对关键利益相关方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此外,碳足迹分析所要花费的时间与资源也需要加以考虑。一旦选定了产品,下一步就是指定功能单位。功能单位是为了方便计算碳足迹而对某种产品设定一个有意义的度量标准(PAS 2050,2008)。它反映了该产品或服务被最终用户实际消费的方式④,因此它提供了不同消费形式间相互比较的基础。一般说来,使用较大的功能单位(如1t薯条相对于200g薯条,一片铝板相对于一个易拉罐)进行分析可能会更为容易。选择功能单位时,可能没有单一的正确答案,企业应将其设定为一个容易被理解或使用的单元。企业也可以参考针对特定行业的标准指南,如食品生产中的功能单位可以设定为单位包装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
(三)确定碳审计的操作范围
碳审计的开展必须要确定边界范围⑤,边界范围包括组织边界和营运边界。组织边界主要是从企业集团角度着眼,需涵盖旗下子公司、转投资公司、合资企业各自握有权益的独立法人或非法人机构,具体计算可基于控制权或股权比例。而营运边界主要是指公司的营运活动,其计算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来确定。根据世界企业持续发展委员会及世界资源研究所2005年的《温室气体专案量化协定》,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范围:
1.直接排放。包括固定设备(例如锅炉、发电机、焊接设备等)的燃料燃烧;私人机动车辆的燃料燃烧;温室气体释放与消除等。
2.能源间接排放。主要指电力消耗与煤气消耗等。
3.其他间接排放。包括原料的使用、废物处理、公共交通等。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规定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基准年⑥,以便提供参照、达到温室气体方案的要求或满足清单的其他用途。
(四)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
在计算碳足迹时需要两类数据: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系数。活动水平数据是指产品生命周期中涉及的所有材料和能源(物料输入和输出、能源使用、运输等)。排放系数是衡量活动排放情况的固定比例,可将“单位”活动水平数据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转换成温室气体排放量⑦。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系数可来自初级或次级数据。初级数据是指针对具体产品生命周期由内部或者是由供应链中别人所做的直接测量;而次级数据是指不针对具体产品的外部测量,它是一种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如行业协会的行业报告或汇总数据)。目前我国次级数据库的建立中行业差距较大,其中电信及信息技术、银行及金融业的参与度较高,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建筑及建筑材料行业,而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尚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但国家正在不断努力对此进行开发和更新⑧。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次级数据的选择最好使用经同行评审过的出版物中的数据,以及其他合格来源(如国家政府、联合国正式出版物和由联合国支持机构的出版物)的数据。但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与针对性,企业最好能够建立一套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初级数据。
(五)计算产品碳足迹
收集和汇总了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活动强度和对应的排放系数后,即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量化。计算产品碳足迹的方法包括直接检测和基于排放系数的公式运算。直接检测由于受现实技术制约,不太常用。目前碳审计主要是采用第二种办法,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材料、能源和废物乘以其排放因子取和。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排放量=活动强度(质量/体积/千瓦时/千米)×排放系数(每个单位的CO2当量)”这个公式估算,每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经计算出来,则利用GWP将其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也可根据所用燃料的含碳量和燃料使用量来估算⑨,还可通过IPCC的指导准则⑩来估算。
计算碳足迹通常需要对进出过程的所有材料总量进行量化以达到“质量平衡”,使输入过程的总质量与输出过程的总质量相等,从而确保所有输入、输出和废物流均被计入。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找出未被发现的废物流,如果输出过程的质量小于各种输入的质量,则必有其他部分流――最有可能是废物在该过程中被遗漏。《PAS 2050规范》使用指南中也提到了羊角面包生产阶段的质量平衡过程:为简化计算可以在搜集数据的同时结算质量平衡,从面包的购买点向后算起,既包括小麦采买、面粉加工、制作烘焙、产生共生产品{11}、包装销售等各输入输出环节的材料和能源,还包括各流通环节之间的储存、运输消耗,产生的废料、废气等质量,以确保获得该羊角面包在使用阶段和处置阶段的总质量。只有基于质量平衡,才能完整而准确地测量某种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比较分析。
(六)不确定性检查
计算出产品碳足迹后,企业可以对这一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这一步骤是对碳排放精度的衡量,目标是分析评价碳足迹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并使其最小化,提高碳足迹比较结果的可信度,更好地认识碳足迹模型本身的贡献,提高基于碳足迹的决策水平。正如《PAS 2050规范》所鼓励的那样,将碳足迹计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最小化,有助于提供最确凿、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如利用质量好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替代次级数据;采用更具针对性、更完整的次级数据;不断改进用于碳足迹计算的模型;把这一分析任务委托给具有不确定性分析经验并熟悉产品碳足迹模型的某个单位完成等。
(七)形成碳审计报告
碳审计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编制碳审计报告。该报告是把审计结果向节能减排转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其编撰范式可根据企业的评价目标而定,若审计报告需要向消费者或投资者公布,则验证等级及详略程度需高于仅供内部使用的数据。近年来,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库的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正积极鼓励世界各国企业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应对战略,以便更好地设定减排目标、改善绩效,并有利于投资者识别“低碳”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毫无疑问,该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碳审计报告的标准化与合规化,并促使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报告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进行碳排放管理。
相对于一般财务审计,碳审计报告更侧重碳燃料使用范围、耗费、排放的统计与计算。例如在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审计中,审计报告就需要留意以下的建筑物相关性能:空间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物朝向、外墙遮阳装置、电力装置、照明装置、办公设备、空调装置、升降机及自动梯装置、供水排水装置、煤气和石油气、相关交通工具的使用等(刘少瑜等,2009)。此外,由于碳审计要通过对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可以减排的项目,以减少碳排放量,故报告中应对审计对象的排放情况提出减排建议与措施。
四、开展碳审计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付诸实践,适时推出碳审计制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现实需要。然而碳审计还属于新生事物,推行碳审计工作,存在很多困难,正如陈燕燕、彭兰香(2010)所指出的,碳审计标准缺乏、获取核算数据困难、专业人才稀少等都成为碳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碳审计工作,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创造进行碳审计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提升公众碳审计意识。目前社会各界对碳审计的认知度不高,为了推动碳审计工作的有力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碳审计的舆论宣传导向,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尤其是对企业碳审计的宣传与倡导,要求企业履行社会公共责任。政府审计机构可以推出相关鼓励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实施碳披露,在年报上披露节能减排、碳审计和环保项目投资等信息,严肃查处碳排放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完善的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保护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求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碳管理,为碳审计提供真实完整的各项数据,以利碳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尽快推出碳会计和碳披露。实施碳会计和碳披露是高效开展碳审计工作的前提。让企业实施碳会计或参与碳披露项目,可以反映企业的碳源、碳固、碳排放量的变化,以及与碳相关的资产与负债情况,了解被审单位的碳管理现状,为碳审计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美国、欧盟、日本等都曾过与碳会计相关的草案或指南,而以FASB的对参与总量――交易机制下的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EITF03-14)和IASB的排污权解释公告IFRIC3最为典型(郑玲、周志方,2010)。我国可以在借鉴相关国际组织碳会计规则的基础上,推出碳会计准则或碳披露准则,规范企业的碳管理与披露行为。
(二)建立碳审计制度和指南
一项审计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准则指南是前提。建国以来,我国国家审计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先后推出了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也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审计准则和法规,2011年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这些现有审计制度与规范为推进碳审计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要保障碳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碳审计准则和指南。碳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碳审计属于新生事物,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准备,在初次执行碳审计时,必须有章可循。因此,政策部门可制定操作性强的碳审计准则和指南,对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进行详细规范,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碳审计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自2006年起颁布了ISO14064、ISO14065、ISO14066和ISO14067―1、ISO14067―2系列规范,用于指导碳足迹计算和碳审计工作。英国标准协会也自2004年起颁布了PAS 2050和PAS 2060系列规范,对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碳中和认证等进行了规范。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8年颁布了指导碳审计工作的《香港建筑物(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审计和报告指引》,对建筑物边界、营运边界、量化方法、作业步骤和报告格式样本等进行了详细规范。我国在制定全国统一的碳审计指南和准则时,可在借鉴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详细论证制定。
(三)建立碳审计协调机制
碳审计所涉及的政府监管部门较多,需要建立协调监控机制。从审计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各级审计机关;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环境保护部和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从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涉及证监会、国资委、各地国资管理、企业管理等部门;从碳会计的规范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还涉及财政部。如何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联合效应,有效实施碳审计,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控较多,主要是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颁布了相关规定。环境保护部(局)先后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证监会颁布了《上司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最近环境保护部还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从上述文件精神来看,对企业环境保护监控主要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证监会,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参与不多。
今后应更多地发挥审计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组织在履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推动碳审计和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并与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国资委等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法规制定、工作开展方面进行合作,建立联合机制,在取得环境保护责任主体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既发挥环保部门环境指标测度、碳排放量核算的技术专长,又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核查专长,提高碳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培养和储备碳审计技术人才
开展碳审计工作,除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项目审计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各种统计检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能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并要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出企业用能存在的问题,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陈燕燕、彭兰香,2010)。目前尚缺乏开展大规模碳审计的审计专业技术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将是开展碳审计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在审计人员招聘上有意识地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等专业招聘审计人员,将这些人员与原有财务审计人员结合组建碳审计项目组,形成碳审计项目组成员合理的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碳审计的培训和教育,聘请统计、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标准化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已经开展了碳审计项目的国家或地区的优秀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碳审计知识和技能,为碳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Jessie Francois.Carbon Auditing-A Resource for School[OL].Working paper,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
[2] 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 (11):91-95.
[3] Jan Bebbington and Carlos Larrinaga-gonzalez.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697-717.
[4] Janek Ratnatunga and Stewart Jones.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OL].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2008.
[5] 程新生.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J].审计研究,2001(2):45-47.
[6] 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21-22.
[7] 何雪峰,刘斌.碳审计理论结构初探[J].会计之友,2010(10):25-26.
[8] 张天立.实施低碳评价与低碳审计[OL].,2010.
[9]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s.PAS 2050:2008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British Standards,2008.
[10] 刘少瑜,苟中华,巴哈鲁丁.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审计――香港建筑物碳审计指引介绍[J].中国能源,2009(6):30-33.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工作 程序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88-02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外部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属于注册会计师外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属于企业董事会自我评价,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责任主体不同,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其次,两者评价的目标不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各类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全面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侧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审计评价。最后,两者的评价结论不同。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不同。前者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重点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后者是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两者在审计程序上也有着较大区别。但由于两者均关注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证据又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利用,为此,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同时实现两类目标:(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价结果。
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监管。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是指政府监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外部评价的两种主要形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与实施。比如,财务部门可以从规范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机制、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信息质量等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提出监管要求。同时,可以会同国家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情况实施监管评价。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1.计划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需恰当地计划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
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有关事项对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工作的影响:(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5)与企业沟通过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6)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7)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8)可获取的、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2.实施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将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的测试结合进行。(1)测试企业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测试企业层面的控制,在把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一般关注:①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关的控制;②针对董事会、经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设计的控制;③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④对内部信息传递和财务报告流程的控制;⑤对控制有效性的内部监督和自我评价。(2)测试业务层面控制。注册会计师测试业务层面的控制,在把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层面控制的测试情况,重点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业务与事项的控制进行测试。注册会计师需关注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的影响。(3)测试与舞弊风险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在测试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时,应评价内部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舞弊风险。舞弊风险因素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部环境时识别的、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动机、压力或机会的事项或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的合理化解释。与舞弊风险相关的控制通常包括:①针对重大的非常规交易的控制;②针对关联方交易的控制;③与管理层的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评估相关的控制;④针对期末财务报告中编制的分录和做出的调整的控制;⑤能够减弱管理层伪造或不恰当操纵财务结果的动机及压力的控制等。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上述控制实施有针对性的测试。(4)测试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某项控制由拥有必要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与要求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表明该项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如果某项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必要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能够实现控制目标,表明该项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5)获取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设计与运行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在测试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时,可综合运用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证据越多。为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注册会计师通常需对测试时间安排进行权衡,既要尽量在接近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准日实施测试,又要保证实施的测试能够涵盖足够长的期间。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控制运行偏高设计的(即控制偏差),应确定该偏差对相关风险评估、需要获取的证据以及控制运行有效性结论的影响。在连续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有必要考虑以前年度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了解的情况,以合理确定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评价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认定标准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和认定标准类似,相对而言,注册会计师更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的基础上,需评价其识别的各项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以确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组合起来,是否构成重大缺陷并影响其审计结论。在确定一项内部控制缺陷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还应评价补偿性控制(替代性控制)的影响。
4.完成审计报告。(1)取得书面说明。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后,需取得经企业签署的书面声明。(2)沟通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应与企业沟通审计过程中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须以书面形式与董事会和经理层沟通。注册会计师认为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监督无效的,应以书面形式直接与董事会和经理层沟通。书面沟通需在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之前进行。(3)形成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获取的证据进行评价,形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1.审计报告内容。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内部控制固有局限的说明段;(7)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段;(8)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9)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10)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11)报告日期。
2.审计意见类型。(1)无保留审计意见。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①企业按照内部控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②注册会计师按照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要求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2)带强调段的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虽不存在重大缺陷,但仍有一项或者多项重大事项需要提请审计报告使用者注意的,应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予以说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的审计意见。(3)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的,除非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应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需包括重大缺陷的定义、重大缺陷的性质及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等内容。(4)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应当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在报告中指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已执行的有效程序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应当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对已发现的重大缺陷作出详细说明。
篇6
一、契约说
从总体上看,德国倾向于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纳入专家责任的范畴进行研究,大体形成了以契约说为主体、侵权理论为补充的理论体系。在以德国法院为中心的司法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
1.默示的信息提供契约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注册会计师未受第三人的直接委托,也可以间接推断注册会计师与第三人缔结了默示的信息提供契约。其成立要件包括:第一,信息对受领者有重大意义,受领者意图将信息作为实质性决定的基础;第二,信息提供者认识信息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将之作为受领者决定的基础这一事实;第三,信息提供者具有该信息的专门知识,并受特别委托提供信息且对信息提供有利害关系。
2.具保护第三人效力契约说。
这种观点认为,具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不是指契约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对契约债务人有给付请求权,而是指第三人基于诚实信用的要求被纳入保护领域。例如,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契约,会计师事务所甲向相对人B提供了不实信息,该信息经B传给第三人C,C因信赖该信息而遭受损失。尽管甲与C之间没有直接的契约关系,甲对第三人C无注意义务,但可以理解为甲不仅向B、同时也向C提供信息服务,应负不实信息所产生损害的赔偿责任。
3.契约缔结上的过失。
这种观点认为,第三人基于对专家提供的信息的信赖并据此进行投资等经济活动,如果因此遭受了损失,专家应对其承担契约缔结上的过失责任。
4.违反良俗的侵权行为责任。
这种观点是基于德国《民法》第826条的规定:“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故意对他人施加损害的人,对他人负有损害赔偿的责任。”尽管在侵权行为的成立上要求有故意,但从效果上来看,若专业机构因重大过失违反业务上的注意义务向第三人提供了不实信息,或者认识到不实信息使第三人有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而仍予以许可,即解释为故意。根据这种观点,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不实信息时,理应认识到有可能使潜在的第三人遭受损失而仍然散布该信息时,应界定为违反良俗,基于这种行为即可确定专业机构的民事责任。
二、侵权说
在英国、美国,传统上倾向于采用侵权理论,即认为第三人与注册会计师(英国称特许会计师)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虽然第三人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合理的可预见性,但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相关审计报告时,第三人是不确定的,因此注册会计师提供不实信息违反的是法定义务,只能依据侵权行为来提出赔偿。在具体做法上,英国和美国又有所不同。
在英国,长期以来,法院均认为特许会计师只与公司及其所有者具有合作关系,因而特许会计师只对公司及其股东承担法律责任,而对任何第三人不负法律责任。直到1963年,发生黑德利。伯恩公司诉赫勒和帕特纳斯公司案件时,英国最高法院才开始确立对第三人损失的赔偿机制,认为第三人因信赖特许会计师的意见而遭受损失,即使与后者没有合同关系,后者也应该承担职业过失责任,但没有明确规定适用于特许会计师承担的责任。1972年,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专门了一个关于职业责任的法律原则的声明,指出特许会计师在下列情况下要对第三人的损失承担责任:①在已知或必然预见到第三人将依赖财务报告时,为客户编制报表或签发审计报告;②对客户信用的高低、客户的履约能力等情况做出保证,或者给予其他形式的证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最高法院将对第三人的范围扩展为可以合理预见到的第三人。不过,特许会计师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只有在特许会计师存在重大过失时才适用。
在美国侵权法中,注册会计师责任与医师、建筑师、律师责任一并称为职业责任。当他们未能履行该领域合理的专业注意义务和达到该领域合理的技术标准时,即可能被认定为失职,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美国普通法中,1931年的厄特雷马尔斯案确立了一项原则:只有报表的主要受益人,即注册会计师于审计前已经确知其姓名的报表主要使用者,才有权请求赔偿。在该案后,随着专家责任意识的增强、责任保险的推广,将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责任划分为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对第三人范围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在普通过失的责任条件下,第三人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类,即注册会计师能够预见到这类人员信赖审计报告;另一类是多数类,即注册会计师无法预见到的第三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对能够预见到的将信赖审计报告的少数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如注册会计师知道公司打算利用审计报告取得银行贷款,但银行名称尚未确定,以后贷款给公司的银行即可向注册会计师主张普通过失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若有欺诈或重大过失行为,应对所有可能使用报表的第三人负责。所谓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对业务或事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所谓欺诈,是指违背法律责任或未尽需要特别履行的合同义务。
三、职业(独立)责任说
法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既不主张侵权行为责任的法理,也不主张契约责任的法理,而是主张职业责任的法理,追究验资机构的民事责任,将专家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界定为基于职业责任而自动产生的第三种责任。由于业务的特殊性,专家在从事专业性活动时应当对委托人和第三人承担职业上的注意义务,如果其在从业过程中未履行这种注意义务,即可能对遭受损失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法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任职期间因工作疏忽或判断错误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发生错误;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失;错误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注册会计师发生错误的情形为:对账簿和单据查证不足;对管理当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查证不足;对股东间平等原则的遵循情况查证不足;在特殊报告中出现错误;未能向股东大会揭示违规行为和报表数据不准确的情况;由于账簿和单据不足,未能发现虚假的股息分红;未注意到法令的改变。上述错误导致第三人遭受的损失应是确定的,既包括精神上的损失,也包括物质上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委托的助手或合作者所犯的错误,如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失,也要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可追诉到导致第三人遭受损失后的三年内。至于有效契约存在与否,专家与契约相对方的关系如何,以及与第三人的关系如何,一概不论。
日本在立法以及理论探讨中,对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专家的民事责任犹为重视,日本商法典多处规定了对第三人的保护义务。同时,日本理论界对专家责任的探讨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致力于专家责任的系统性研究。从总体上来看,日本倾向于主张利用侵权法来解决专家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并主张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来解决受害人因为知识不足、信息不足而产生的举证方面的难题。在这个方面,我国台湾地区大体上持相同的主张。
四、对我国的启示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采用侵权说较为合理,理由如下:
1.会计师事务所与第三人之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契约,没有建立直接的法律关系。
虽然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使用审计信息的第三人存在合理的可预见性,但该第三人毕竟是不确定的,这与契约责任发生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的观念不吻合。另外,我国的契约观念远没有德国发达,运用德国所坚持的契约责任没有合适的土壤。况且,除一些特别立法(如保险法)外,我国民法和合同法并没有承认对第三人的契约责任。因此,德国的做法目前在我国不太适用。
2.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不充分。
若采用法国的独立责任的做法,必然会导致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滥诉和第三人的道德风险。近几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潮。当涉及经济债务纠纷时,无论是由于市场经营风险产生的,还是由于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告都会首先复查公司的审计报告,只要发现审计报告的结果与事实有出入,就立即将会计师事务所列为被告。甚至在有的案件中,出现了将会计师事务所列为第17被告的情形。同时,也产生了会计师事务所与法律规定之间的“猫鼠游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躲避责任,经常改换门庭,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公众的心目中,会计师事务所是协助作假、扰乱经济秩序的罪魁祸首。这一点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是灾难性的打击。
篇7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继续教育保持并不断提高胜任能力。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的规定,继续教育的形式分为有组织的形式(即培训班)和其他形式(如公开发表专业论文等)。继续教育制度对其他形式进行了限制,因此培训班是注册会计师每年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形式。笔者参加了多年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观察到很多注册会计师不认真听课,或旷课(外出游玩),或在课堂做其他事(看小说、玩手机等),或干脆叫他人代替参加培训,将继续教育看成是被强加的任务。
二、供需关系视角:提高胜任能力缺乏动力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需求是制约供给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需求决定供给的视角和思路来分析注册会计师不重视提高胜任能力的问题,认为只有市场对高胜任能力有需求,注册会计师才会自觉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胜任能力。如果市场对高胜任能力没有需求,委托人不需要专业服务,执业业务对注册会计师没有智力挑战,就不可能激发注册会计师提高胜任能力的动力,也就难以激发注册会计师学习的渴望和热情。
实际情况是,对大多数审计业务特别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来说,委托人需要的仅仅是审计报告,不是专业的审计服务。在缺少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前提下,市场只需要能提供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而不是胜任能力高的、能提供专业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企业选择注册会计师的标准是:出具审计报告速度快、审计意见无保留、审计程序少执行(或不执行)、审计费用低。胜任能力与注册会计师招揽的业务量几乎没有相关关系。市场上对胜任能力是低需求的,注?曰峒剖σ簿筒换嵊懈呤と文芰?供给。
很多企业不但不需要专业的审计服务,而且不需要会计服务、会计咨询。例如很多企业本身存在少交税或偷税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提供税收筹划服务要求企业规范账务核算、依法缴纳税费,企业必定会比没有筹划时缴纳更多的税费。多数企业不会以降低违法违规风险为目的委托注册会计师提供专业服务。实务中有些企业委托注册会计师提供顾问或咨询服务,看重的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单位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而不是真正需要专业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和会计服务需求有所增加,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只要低质量需求的审计业务(即提供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可的业务)大量存在,注册会计师缺失提高胜任能力动力的现象就无法彻底消灭。
三、成本效益视角:提高胜任能力缺少利益支撑
注册会计师是否努力提高胜任能力,也是考量成本效益的结果。提高胜任能力对注册会计师的意义在于保持或增加收益。注册会计师不会单纯为了提高胜任能力而花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胜任能力。在理想状态下(即注册会计师依靠专业服务的质量进行良性竞争),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越高,专业服务质量越高,就越受业务委托人(企业)的欢迎,业务越多,薪酬越高。此时注册会计师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获取更高的薪酬,只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胜任能力。如果胜任能力与承揽业务和薪酬没有关系,或者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注册会计师或者会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转而从事恶性竞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胜任能力,不但缺少效益,而且往往带来损失,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计业务承接中的恶性竞争。如前所述,恶性竞争的原因在于企业委托审计时并不考虑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因素。恶性竞争表现为依靠权力支持,通过利益交换甚至公开行贿获取业务,例如向委托人的有关人员(例如财务负责人)支付回扣、向业务介绍人支付介绍费;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获取指定业务(实际中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口头要求企业到其指定的中介机构办理审计、验资、税务鉴证和资产评估等业务)。恶性竞争还表现为以迎合被审计单位不合理甚至非法的要求来保持业务;以简化程序、降低审计质量、快速出具审计报告、隐瞒重大问题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降低收费等方式恶意竞争。恶性竞争导致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不能脱颖而出。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提高胜任能力缺少利益支撑。
(二)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无关或者负相关。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能发现(查出)、纠正或者披露重大错报,但是审计费用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确定的,与审计质量无关;查出会计信息重大错报,被审计单位拒绝纠正或者披露时,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另行委托其他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坚持原则,保持客观公证,往往会使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敬而远之。注册会计师坚持原则的名声在外,不但难以承揽新业务,现有业务也会流失。除非基于委托人自身需要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高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说是无用武之地。
(三)审计质量与注册会计师薪酬负相关。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薪酬制度规定员工薪酬的高低取决于完成业务的多少、收取营业收入(审计费用)的多少。市场缺少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大多数业务都是常规的、简单的业务,是需要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业务,助理人员和胜任能力低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完成。再加上需要较高胜任能力的业务很费时间,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委派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去完成。因此,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能完成的业务数量和营业收入往往比助理人员和胜任能力低的注册会计师要少,薪酬自然就低。只会机械地执行审计程序、抄账、复印资料、填底稿(在会计信息化下只需复制粘贴),不能解决实务难题的助理人员因为完成的业务多,反而可以拿到高薪。助理人员薪酬比注册会计师高、胜任能力低的注册会计师薪酬比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高,是导致注册会计师不愿主动提高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使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能获取高薪,注册会计师才有提高胜任能力的动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增加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需求。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再加上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以形式主义为首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法律、法规对强制性审计的规定逐步取消。首先是通过公司法的修订,已经将绝大部分验资业务取消;其次是将内资企业工商年检和外资企业联合年检改为备案,也不再要求提供审计报告;之后国务院又取消了建筑业、勘察、设计和工程监理等企业资质认定需提供审计报告的要求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非上市企业法定强制审计业务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目前非上市企业审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使用审计报告是出于搭便车的动机(即银行不用承担审计费用),而企业提供给银行的财务报表一般是有虚假成分的,银行不再要求企业提供审计报告是必然趋势。这些法定强制业务的取消,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者克服形式主义,必将倒逼注册会计师提高胜任能力,提供市场真正需要的专业审计服务。
(二)在解决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服务供给侧改革。目前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较差,审计人员都会写高度标准化的审计报告,体现不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价值。2016年12月财政部的《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审计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加审计报告信息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审计报告可以直接体现胜任能力的高低,让胜任能力高的注册会计师有用武之地。笔者期待,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仅针对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规定,能尽快扩大适用到对于其他实体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
(三)实现审计质量决定审计收费和注册会计师薪酬的制度。建立风险审计收费制度,审计收费包括较低的基本审计收费和较高的审计业绩提成两部分。可以按照审计发现的会计信息重大错报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审计业绩提成,归注册会计师所有,以实现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薪酬与审计质量的双挂钩。而且这样一来,可以在注册会计师之间形成以提高审计质量为内容的良性竞争,在会计师事务所内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篇8
法定代表人:尚兆英,总经理。
委托人:彭绍群,辽宁华辰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王伟,本溪新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大洼县建筑开发总公司,住所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大洼镇站前街。
法定代表人:李国才,总经理。
委托人:张桂杰,沈阳市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律师。
委托人:黎薇,沈阳市涉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律师。
上诉人沈阳绿岛森林公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岛公司)为与被上诉人大洼县建筑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大洼建筑公司)建设工程合同拖欠工程款纠纷一案,不服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辽民初字第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绿岛公司的委托人彭绍群、王伟,大洼建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国才、委托人张桂杰、黎薇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1996年2月28日,绿岛公司与大洼建筑公司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约定:绿岛公司为发包方,大洼建筑公司为承包方;工程范围及内容包括体育中心、动力中心、物业管理、辅助用房、小住宅25幢约20,000平方米;工程交工验收结算后,于1996年年底前付清全部工程款(保修费除外);大洼建筑公司于工程竣工后10天提交结算报告,绿岛公司收到验收竣工报告30日内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结算,从第31天起按施工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利率支付拖欠工程款的利息;工程造价暂定2,000万元,待图纸出全后,大洼建筑公司按国家92.94工程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并报绿岛公司批准;取费标准按工程所在地95年度结算费率,乙级取费(不计取跨市区所发生的费用)。还约定: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及政策性调整为合同价款调整条件。订立合同后,大洼建筑公司即进场施工。1996年12月30日,讼争工程经沈阳市工程质量监督站苏家屯分站核定工程质量为优良。绿岛公司已对工程进住使用。根据大洼建筑公司提供的工程项目支出票据,绿岛公司委托辽宁工会审计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鉴定以便结算。1996年11月30日,辽宁工会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结论为:编制依据定额1992年辽宁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辽宁省单位估价表,1994年全国统一装饰工程预算定额辽宁省单位估价表;工程价值为32,407,890.29元,审计工程款为28,300,552元;1998年3月,大洼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国才在辽宁工会审计事务所作出的《工程预(结)算审计验证认定书》上签字并加盖了印鉴,绿岛公司职员在认定书上签字。
1999年2月11日,绿岛公司与大洼建筑公司就扣款问题达成协议,内容为:大洼建筑公司施工的工程项目中,经检查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和施工遗留问题。经双方共同认定属实,双方对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商定绿岛公司扣除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施工款150万元。大洼建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国才,绿岛公司驻工地代表方远 在协议上签字,未加盖印鉴。1998年7月31日,双方当事人与本溪钢铁公司第三建筑公司(以下简称本钢三建)签订《代付料款协议》,约定:经绿岛公司调解,大洼建筑公司向本钢三建借施工材料总款价值817,258元,绿岛公司欠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经三方协商由绿岛公司代大洼建筑公司向本钢三建支付上述款项。
1999年4月20日,大洼建筑公司向一审法院递交的起诉状称:1996年12月15日大洼建筑公司将工程决算报告书(包括管网报告)交于绿岛公司,但绿岛公司并未依合同约定在接到决算报告15天内审查批准拨款。绿岛公司应按《工程预(结)算审计验证认定书》确定的工程款、96定额与92定额之间的差价款给付大洼建筑公司。
一审审理期间,一审法院委托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对工程造价鉴定,该行1999年9月13日出具的《建筑工程造价鉴定书》结论为按96定额工程总造价为32,737,624.72元(包括图纸误工等损失20万元)。一审法院还委托辽宁审计师事务所对双方当事人在施工期间(1996年4月19日至1999年9月23日)往来帐、材料帐进行审计,审计机构分别于1999年9月23日、12月21 日作出《专项审计报告》和《补充审计意见》,结论为:绿岛公司共付给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19,992,602.71元(其中包括绿岛公司以承兑汇票方式付给大洼建筑公司的工程款500万元),绿岛公司为大洼建筑公司垫付电费173,191.2元,绿岛公司给付大洼建筑公司材料折款5,149,165.94元,绿岛公司代大洼建筑公司偿还大洼建筑公司借用本钢三建的材料折款817,258元。扣除上述款项,绿岛公司尚欠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本金6,675,406.87元,尚欠工程款利息3,284,094.18元(计息时间为1997年3月14日至1999年9月23日)。绿岛公司以承兑汇票方式分四次给付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500万元,该承兑汇票为远期汇票,大洼建筑公司持承兑汇票去银行贴现,共发生贴现利息201,433.75元(四张承兑汇票出票目、到期日、金额及贴现日期分别为2 1996年7月29日至1996年12月6日,50万元提前贴现日期为1996年9月20日;1996年9月3日至1997年3月1日,200万元提前贴现日期为1996年9月4日;1996年9月27日至1997年3月25日,150万元提前贴现目期为1996年10月4日31998年10月3日至1999 年3月20日,100万元提前贴现日期为1998年10月31日)。
1993年1月29日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工程价款应以定额和相应取费标准作为指导价格,通过招标投标和双方协商合理确定合同价款,并按合同约定对价款进行适时的调整。1995年11月6日,辽宁省建设厅与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联合颁发的《关于颁发〈辽宁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辽宁省单位估价汇总表〉等的通知》中称:凡1995年12月31日以前签订合同造价包死的工程及竣工决算的工程不再调整,其余在建工程按1996年1月1日以后完成的工作量作相应调整。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及双方与本钢三建签订的《代付材料款协议》为有效合同。绿岛公司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拨付工程款、工程验收后未结算,应承担违约责任。依据一审法院委托的鉴定、审计机构作出的工程造价鉴定及往来帐目审计的结论,扣除绿岛公司已付工程款及材料款,绿岛公司尚欠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6,675,406.87元。自1997年2月7日绿岛公司收到工程结算报告的第31日起向大洼建筑公司支付拖欠的工程款利息。依据合同中“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及政策性调整”时,可对工程价款进行调整的约定,将合同约定的92定额调整为96定额。因票据贴现发生的利息201,433.75元 由绿岛公司承担。关于150万元扣款因双方单位未加盖公章,绿岛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未在协议上签字而不成立。据此判决:一、绿岛公司在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5日内给付尚欠大洼建筑公司的工程款6,675,406.87元;二、绿岛公司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 15日内给付1997年3月14日至1999年9月23日期间所欠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利息3,284,094.18元;三、绿岛公司自判决发生 法律效力之日起15日内给付尚欠大洼建筑公司工程款6,675, 406.87元的利息(1999年9月24日至本判决确定给付之日止,按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计息);四、绿岛公司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5日内,给付大洼建筑公司承兑汇票贴现利息 201,433.75元;五、驳回双方当事人的其他诉讼请求。一审案件受 理费110,857元,由大洼建筑公司负担55,847.55元,由绿岛公司负担55,009.7元;鉴定费40,000元,由绿岛公司负担;审计费50,000元由绿岛公司负担。
绿岛公司不服一审法院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工程决算应按合同约定的92定额履行,一审法院委托的审计、鉴定机构按96定额结算违反合同约定;大洼建筑公司在辽宁工会审计事务所作出的92定额工程决算书上签字盖章行为具有法律效力,请求二审法院予以认可。一审判决让绿岛公司支付拖欠工程款利息,缺乏法律依据,应予撤销。双方关于扣减150万元工程款的协议为有效合同,应予认定。一审判决让绿岛公司承担500万元工程款贴现利息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应予撤销。大洼建筑公司承建的绿岛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其向一审法院出具的质检合格证明书来源不合法。一、二审诉讼费用由大洼建筑公司承担。大洼建筑公司答辩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院认为,绿岛公司与大洼建筑公司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及双方当事人与本钢三建签订的《代付材料款协议》 内容合法,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应认定有效。绿岛公司与大洼建筑公司在合同中约定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及政策性调整时可对合同价款调整,表明本合同不属于造价包死的工程承包合同。1995年11月6日,辽宁省建设厅与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联合颁发的《关于颁发〈辽宁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辽宁省单位估价汇总表〉等的通知》规定:凡1995年12月31日以前签订合同造价包死的工程及竣工决算的工程不再调整,其余在建工程按1996年1月1目以后完成的工作量作相应调整,绿岛森林公园项目的大部分工程是在1996年1月1日以后完成的,根据上述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应对工程价格作相应的调整。诉讼前双方当事人就工程造价委托辽宁工会审计事务所对工程决算进行审计,但因绿岛公司对工程质量等方面存在异议,未按审计结论付给大洼建筑公司结算工程款,因双方当事人对该审计结论存在争议,本院无法采信,而应按一审法院委托的造价鉴定机构和审计机构作出的鉴定、审计结论决算工程款。绿岛公司向大洼建筑公司支付工程款的利息按合同约定的自审计结论作出的第31天起算,一审判决认定利息起算时间缺乏事实依据,应予变更。大洼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国才在150万元扣款协议上签字,应认定该协议有效;一审判决以绿岛公司法定代表人未在协议上签字、双方当事人未在协议上加盖印鉴为由否定协议效力,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认可。大洼建筑公司承建的工程已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有验收合格证明文件为据,绿岛公司以验收证明来源不合法为由否认验收合格文件的效力,缺乏依据,本院不予支持。绿岛公司向大洼建筑公司支付工程款时,应按行业通行的可即时兑付的付款方式支付,由于绿岛公司向大洼建筑公司支付的工程款不能即时兑付,贴现所发生的利息应由绿岛公司承担。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维持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辽民初字第7号民事判决第一、三、四、五项;
二、撤销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辽民初字第7号民事判决第二项;
三、大洼建筑公司在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5日内,向绿岛公司支付150万元。
篇9
笔者研究了中国石油、中国中铁、长安汽车、南京银行等公司的上市过程,发现有的公司因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配合默契,准备工作做得好,顺利上市并发展良好;有的公司临时组织大量人力突击上市工作,发现事务千头万绪,效率低下。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上市辅导、发行申报与审核、股票发行与挂牌上市过程看,企业若有计划地提前做好上市准备,依靠自身的财务人员就可以提供详实的财务数据供证监会审查和作为《招股说明书》素材,其工作成效对上市非常关键。
在我国现行公司上市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总结以上案例,按照一般情况下工作要点先后,以财务部门为基础,绘制如下工作联系网络图,图中针对每项工作列举了主要工作内容。双向箭头流程表示部门间进行双向交流磋商,单向箭头表示按照箭头方向提供原始资料、信息或者成果,但是单项箭头也包含了部分协商交流工作内容,相关部门并不是教条办理。
1.企业核心管理层
企业改制上市的设想一般由企业管理层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一般都成立“改制办”,由“改制办”牵头,资产管理、财务等部门配合。管理层将意图与这些部门交流,共同初步拟定改制设立方案。企业充分研究业务方向、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资方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初步确定承销商、推荐人、股票种类、发行数量、价格、方式、对象、佣金费率、募集资金计划、滚存利润分配方式。本阶段还未聘请专业中介机构,财务部门要担当金融咨询角色,提供初步意见。此外还要就此发表作为财务计划管理、金融分析、会计信息编制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的话还要提供以上是否符合相关经济法规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2.审计师事务所及中介机构
企业确定要改制上市后,拟定明确的进度目标,聘请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审计师事务所及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出具审计和评估报告,作为验资依据。财务部门全力配合审计工作,提供历史财务报表、应收账款、债务、流动资金等情况。财务部门还要配合资产管理部门,提供资产清单,供资产评估使用。企业重新吸纳股份的,财务部门还要统计股份认购情况和办理缴纳股款登记、财产转移手续。
3.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和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完成后,交给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与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信息交换,完成股份公司验资报告。
4.证券辅导机构
企业验资完成后,需要接收证券辅导机构辅导。改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必须清楚了解证监局对股份公司的要求以及相关证券、经济法规,因此财务部门需要派员参加辅导。具有证券资格的辅导机构对企业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辅导期间,辅导机构针对股份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具体整改由财务部门完成。辅导机构除了对企业人员完成培训外,还要核查股份公司在设立、改制重组、股权设置和转让、增资扩股、资产评估、资本验证等方面是否合法、有效,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股权结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具有培训监督双重职能,财务部门需要紧密配合。
5.政府税务部门
为了避免《股票发行申请书》和《招股说明书》中出现不一致,财务部门内部提前整理公司最近3年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对于不清楚或者不统一之处需要协调税务部门,进行整改。《股票发行申请书》等书面文件需要公司最近3年是否存在税收违规的证明文件,由财务部门向税务部门申请出具。
6.政府工商部门
至此,改制企业上市工作已经完成大半,可以着手企业工商注册资料变更,包括企业名称、注册资金、股东、法人代表等内容。一般情况由财务部门牵头办理这些工商注册变更。
7.股票发行申请
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对改制企业的内、外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部门需要查阅历史档案,调阅最近3年的内外部审计报告,并且编制本期财务报告,递交给改制办公室,作为《股票发行申请书》的组成内容。
重大关联交易的说明、原始财务报告、与申报财务报告的差异比较表、注册会计师对差异情况出具的意见、历次资产评估报告、历次验资报告、关于纳税情况的说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鉴证意见等材料在财务部门都有备案,需要财务部门收集整理,递交给改制办公室,作为《股票发行申请书》的组成内容。
8.招股说明
《招股说明书》对于股票销售非常关键。财务部提供的报表中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一定要周密测算,经得起推敲,对于有别于常规之处的要有特别说明,比如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行业特殊情况、本企业特殊优势等。财务指标必须经历社会挑剔、审查,财务部门任务艰巨,决不能出现前后矛盾、弄虚作假的情况。财务部门还要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股民关心的股利分配政策。
9.证监局
《招股说明书》、《股票发行申请书》以及辅导机构出具的《股票发行上市辅导汇总报告》完成,报送到证监局,等待批准。证监局审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疑问,需要企业答复,而很多疑问与财务相关,需要财务部门答复。证监局审查通过后,即进入股票发行阶段,投资者认购新股。
10.会计师事务所
新股认购资金进入企业账户后,财务部门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报表,进行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
股票代码和股票简称确定后,证交所上市委员会批准《上市申请》上市通知书。签订上市协议、披露上市公告即可挂牌交易股票,至此上市工作完成。但是财务部门工作要点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内容,本文所论述的工作程序针对不同的个案还会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工作顺序也不尽相同,希望得到同行的补充更正。针对本网络图,在财务部门的协调下,还可多项工作并行处理,优化流程,缩短准备时间。
篇10
关键词: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内审外审;利弊;合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基建工程审计主要有竣工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两种方式。竣工结算审计是审计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介入,审核施工方提报结算报告的准确性,未涉及决策立项、图纸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过程等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难以进行全过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一种事后监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提出了“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式。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从项目立项到交付使用,实施全面、系统、动态的全过程审计控制,具有实时性、预防性、效益性、专业性的特点。即涵盖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过程、竣工结算等全过程,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关注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现控制目标。此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单纯竣工结算审计的弊端,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工程进度、材料质量、现场变更的具体内容及容易发生纠纷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防范措施,是一种动态的审计方式。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高校工程审计采用的主要方式。
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下,完全依靠内审资源,无论从审计力量,还是时间、技术上都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高校为减轻内部审计压力,降低风险,逐渐将眼光转向委托外审。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专业技术优势明显,但也有其固有的一些弊端,如审计合谋的风险问题,审计过程的监管问题,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等等。所以必须坚持内审与外审相结合,取长补短,紧密配合,才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最终达到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内审与外审有效结合的前提,就是应充分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弊端,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利弊和特点,探讨内审与外审在各个环节的介入时间和配合方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审计预期目标。
二、内部审计与委托外审的利弊分析
(一)内部审计的利弊分析
高校工程内部审计是高校监督基建资金运用情况的管理部门,是一种较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改善组织管理,维持项目合理造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特点和优势。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比,有其自身特点:(1)内审人员服务于组织内部的独立部门,可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目前,高校审计岗位普遍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专设工程审计岗位,且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工程内审人员独立于基建等部门之外,审计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影响,能够对建设工程过程独立地进行造价管理控制。(2)人员和服务的内向性,决定了管理主动性和客观性较强。内部审计人员分工明确,责任意识较强。且多为高校正式编制人员,个人利益c学校利益休戚相关。审计工作特有的岗位风险也促使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廉洁自律和责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管理工程建设过程,对发生的各类问题能够公正地处理,不会与施工方串通舞弊,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3)内部审计部门与本校其他部门及施工单位之间协调性强,利于问题的快速处理。内审人员为本校人员,经历基建修缮工程项目从立项开始的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熟悉学校工程建设相关制度流程和项目执行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随时进入建设现场了解施工现况;且与基建、财务等部门同在一个组织体内,有共同的行政领导,遇到问题与基建、施工单位沟通协调更顺畅,可以保证及时跟进项目进度,随时了解现场情况,化解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内部审计的弊端。内部审计也有其自身的一些弊端:(1)内审人员配备少,专业技能不全面。工程项目涉及设计、土建、按装、装饰、绿化各个阶段,涵盖建筑规划、图纸设计、施工技术、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等各个专业,需要配备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目标的各类专业人才。而高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资源缺乏;有些人员是从财务转到审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一般工程专业内审人员,只掌握某一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机构整体知识结构不均衡,满足不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需要;(2)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审计深度、范围不够。内部审计人员为高校正式职工,体制内的安全感往往削弱其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如对一些设计变更、施工变更,过度依赖监理和基建人员的判断和处理结果,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对隐蔽工程等一些现场签证单的处理不够敏感,关注的深度不够;在设计、招投标、建筑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风险方面,市场考察和审前调查工作不足,对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没有事先有效防范和控制意识,等等。(3)内部审计方案不完善,跟踪不到位,审计质量不高。高校基建修缮项目投资数额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而内部审计囿于其专业力量的限制,在全过程审计方案的范围、深度、具体细节方面有缺陷,应对措施考虑不周全;计划性弱,往往是干到哪儿审到哪儿,不能全面兼顾,统筹安排;跟踪不深入,对一些现场签证资料和价格变更等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如对设计环节关注不够或严重缺位。设计环节关系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造价水平,经常出现设计过于注重外观、实用性差,设计档次过高、大大超过其实用功能造成使用浪费等现象。(4)内控机制不健全,独立性相对较弱,易受单位行政干预。内部审计机构行政上受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是否干预工程和造价管理。但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高校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内审的人为干扰因素已逐渐减弱。
(二)外部审计利弊分析
基建修缮项目的外审,就是高校以签订造价合同的形式,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承担本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委托外审可以弥补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缺少,降低审计压力,节约办学资金。
1.外部审计的优势。(1)外部审计独立性强,行政干扰因素少,可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受托的工程造价公司为独立的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与高校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受高校的行政干预,与高校没有利害关系。业务上只对受托人负责,因而可以独立、客观地评价和审核经济活动过程、结果,有效保障建设项目质量目标、时间目标、成本目标等管理目标的实现。(2)专业胜任能力强,可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造价成本。工程造价公司配备了包括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类专业人员,专业技能覆盖跟踪审计全过程的需求;工程造价人员专职从事造价管理工作,具备丰富的施工现场经验、熟悉施工流程、掌握工程管理控制的方法,能够应付各类复杂的工程状况,可以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合理建议和咨询服务,通过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规范建设程序,完善内控制度。(3)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建设,遏制腐败现象,推进高校的廉政建设工作。工程造价公司的独立性和非隶属性,使委托外审可以消除因内部关系处理带来的经济隐患,有效避免因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审计程序不合理而出现的腐败现象,对推动高校的廉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外部审计的弊端。委托外审的缺陷主要有:(1)外审的审计成本高。委托工程造价公司跟踪审计,需要按建安工程投资的一定比例支付审计咨询费用,因而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2)外审的积极性、主动性弱,对降低项目工程造价有影响。工程造价公司受托参与业务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取得收入,而工程管理各个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材料定价、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事项的发生与其服务收入不挂钩。处理这些问题,只要委托方在现场签证单上签字盖章或其他相关手续完备,受托方便不需要承担责任,所以受托方不会积极主动地站在学校的立场,从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等角度考虑业务本身的合理性、效益性。(3)存在受托方与施工单位合谋的风险,影响审计结果。中介C构参与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若受托造价公司整体职业道德不过硬,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势必存在不惜损害委托方利益与施工单位合谋,以获取自身更大利益的风险,而最终影响审计结果,不利于建设成本的控制。
三、内审与外审结合,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审与外审各有利弊,应有效结合。基于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专业资源聩乏的问题,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是一种趋势。应合理运用以外审为主,内审监督、管理,内外审合作的审计模式,规避双方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完成审计目标。
(一)合理选择外审机构
外审机构的选择至关重要。应充分考察企业信誉、业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业绩,慎重选择备选单位。1.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定合作意向名单;2.通过招投标方式,最终确定外审机构;3.签订咨询服务合同,明确受托的业务范围、应承担的责任、违约处罚等内容。
(二)全过程合作审计
为充分利用外审的专业化优势,受托的造价公司从立项开始,通过代为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投资估算书,可确保项目的投资计划更合理。应重点关注几个重要环节的配合:
1.设计阶段。设计直接关乎项目的造价水平。设计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对实际施工工艺的了解不多,容易使设计和施工脱节;且只重视设计技术和工程的安全性,不关注项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等等,因而存在一定的设计风险。受托造价公司可运用其实践经验,协同内审拟订设计合同内容、审核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从工程造价的角度出发,对设计图提出合理化建议,节省建设成本。
2.招投标、合同签订阶段。招标文件的修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复核、施工合同的签订决定着整个施工过程和结算结果,是造价审核的依据。此阶段,应内外审结合,共同审核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有关条款。外审要确保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防止竣工结算时因约定不明确和漏项而使委托方蒙受经济损失问题的发生。为确保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基建部门可另行委托一家造价公司同时编制工程量清单,双方核对无误后,由内审委托的造价公司最终出具工程量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做为施工招标的依据。
3.施工过程。此阶段的跟踪内容主要有参与图纸会审、编制进度报告、审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格询价定价、处理索赔等事项。内外审结合应关注经济签证的真实性、必要性和时效性,设计变更的合理性及手续的完备性,甲方供材的领料经办签字是否齐全等问题。内审应对受托造价公司的项目人员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标准,要求其代为参加监理会议 记录并及时汇报会议内容,定期提供审计资料,如进度报告、跟踪审计日志、现场施工照片等,为竣工结算提供依据。
4.竣工结算阶段。内审检查是否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结算资料是否完整,报外审进行结算审核。外审根据施工结算资料,再次检查确认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结合现场签证等资料,审核工程造价。出具的审计报告应附签证资料、竣工验收单、工程结算申请等原件及施工合同复印件。此阶段,外审出初步意见后,内审应抽查复核审计结果,保证结算报告的准确性;工程审计力量弱的单位可另行委托造价公司复核,定稿审计报告由受托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造价公司出具。以上复核程序可以有效保证审计质量,规避计算错误、合伙作弊等审计风险。
(三)内外审结合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注重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相关制度和业务流程,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1)建立现场审计人员签到制度,保证审计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施工情况,及时处理有造价有关的问题;(2)建立跟踪审计日志制度,重视每次的跟踪审计日志或跟踪周报,并保存现场影像图片资料,为日后可能发性的纠纷及审计结算争议事项提供证据;(3)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内审要定期检查和复核受托造价公司的业务成果,审核审计报告,有效预防受托造价公司消极应付的行为,切实发挥内审监督管理的作用;(4)建立外审评价制度,审计服务结束后,对其审计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优秀的纳入长期合作名单。
2.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内审与外审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双方密切协作,成为一个管理团体。外审应定期向内审汇报工程进展状况及现场签证等涉及的所有审计工作,内审对外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及时提出要求。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双方沟通应做到经常、及时,以规避风险和降低造价为目标,防止因沟通不到位、不及时引发施工问题及各方矛盾,影响工程造价及工程进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下内审外审利弊的深入分析,探讨内审外审在基建修缮工程过程中的结合形式,有效解决工程审计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专业技术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降低造价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威.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 工大学,2011.
[2]陈国斌.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张琳,叶超,于洛.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