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分析
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普遍呈现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率,更是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虽然高中语文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方式,但是未能在实质上,改善课堂状态,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做以下分析:
1.语文课堂传统色彩浓厚
目前,我国逐渐在高中教育事业改革中,推行多媒体教学,但是实质高中课堂仍旧保持传统色彩。例如:大部分高中语文课堂,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设计语文课堂,待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既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对此类知识感兴趣,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导致语文课堂虽然保持完整性,但是内部结构非常混乱,不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2.缺乏对内容知识的沟通
缺乏沟通,是制约语文课堂发展的必要缺陷,例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整堂课程教师通过刻画、渲染、例举的方式,为学生传导相关的内容知识,但是教师只注重授课,忽视学生对课堂的需求,本诗词中包含大量抒情、立志的思想,学生无法借助思想的抒发,实现有效的感悟。实际上,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强制要求学生多背诵、多记忆,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
3.教师不能深入学生群体
据有关数据显示,一所普通中学,有近50%的学生意识不到语文的重要性,同时与语文教师存在疏远的关系,据学生反映,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会与学生互动,讲述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后,不能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因此,学生逐渐降低学习兴趣,只有在邻近考试时,才开始背诵基础的语文知识,抱有侥幸心理,导致学生无法积累正确的语文语法。
二.对话教学与语文课堂的关系
“对话”源自于师生之间,我国自古以来,在教书授课方面,讲究对话,通过对话,可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对话教学的应用,恰好可以改善语文课堂的现状,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针对对话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关系,做系统阐述。
1.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例如:课文《鸿门宴》,教师利用对话的方式教学,借助课文背景,引进角色朗读,教师自选一角色,然后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沛公、樊哙、张良等人物特点,完成角色朗读后,教师再次采用对话教学,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实行深刻的对话沟通,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在对话中,既可以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放松在语文课堂中的心情,培养个人的语文感觉,逐步形成独特的学习思路。
2.语文课堂中的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展开,发生在同龄人之间的对话,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同的学生,针对语文课堂,具备不同的视觉,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全面性,促使学生群体之间,建立正常的语文学习思想,进而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语文课文,重点让学生利用对话的方式,发掘个人能力,充分感受语文课堂。
三.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中,着重挖掘对话教学,促使教师在备课时,有目的地穿插对话教学,通过对话教学,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意义,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实际价值,推进对话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能力。
1.在课文细节上采用对话教学
课文是语文课堂的基础,绝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最基本的课文中,教师利用语文课文,为学生传递语法、句式、情景、思想等内容,保障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教师需重点挖掘语文课文中的对话,充分显示对话教学的优势。以《离骚》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节选课文的文学价值,给予相应的对话教学,教师可综合赏析、内容、语法等多项知识点,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评价一下屈原的性格特点?
生:屈原素有报国的热情,却遭遇朝堂诬陷、诋毁,可以看出屈原在性格上具有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勇敢面对社会现实,保持自我清醒。
师:是的,我们在课文中的多处细节上,可以体会到屈原的坚强和勇敢,那么,请同学来说一下,本篇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课文以屈原的思想为线索,描述屈原的心理活动,最终屈原虽然“上下求索”,但是未果,整篇文章以屈原为中心,展示古文叙事记述的特点。
师:非常正确,正是通过直面叙事,我们才可以了解到离骚创作的定位背景,感受当时屈原的处境,封建社会的冷酷、君王的怀疑以及朝臣的讥讽,造成屈原的悲剧,我们也可以看出,纳谏、用人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即可将课文的细节之处充分展示,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给予正确的肯定和相关补充,促使学生感受认可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细节之处的理解。
2.在疑难问题处采用对话教学
语文课堂中,学生一旦遇到疑难问题,会不自觉地选择逃避,学生总是围绕考试大纲,作为语文学习的途径,实际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平时的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应关注语文课堂中,疑难问题的讲解,促使学生遇到困难,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由此,教师利用对话教学,协助学生解决困难。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因为是节选内容,所以学生会在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疑惑,教师专门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讨论问题,如:“黛玉眼中的贾府”、“王熙凤人物特点分析”、“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等,让学生自由进行课文讨论,积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任意参与到学生对话中,利用引导、促使性的话语,打消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困难心理,学生对话讨论后,教师需以提问的方式,进入疑难问题的解析,以“黛玉眼中的贾府”为例:
师:通过课文获悉,黛玉在入贾府途中,纱窗之瞧、府邸之想,都可读出黛玉对贾府的看法,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组:华丽、气派、富丽堂皇。
组:规模浩大、姿态万千。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对,贾府之所以那么气派,是因为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鉴于贾老爷在朝为官,促使贾府处于繁华时期,由此通过贾府大院,造就了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即可带出贾府当时的背景,梳理人物关系,所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作为引导,重点是保障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的质量,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着重分析并讲解。
3.对话教学在兴趣语文上的应用
体会语文中的兴趣,才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做到挖掘语文课堂中的兴趣点,成为教学的难题,学生如果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时,语言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语言表达中,获得信息,进而实行对话教学。例如:话剧《雷雨》,其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剧本文章,同时还夹杂着众多秘密,在一次雷雨的夜晚,托盘而出,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必须增加悲情的色彩,主要突出最终难以置信的结局,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虽然结束了课堂,但是学生的兴趣始终存在,学生在讨论中,会表露出自己的兴趣,如:有的学生认为四凤受当时社会的影响,思想扭曲;有的学生对侍萍充满同情等,教师需着重关注学生的对话内容,由此才可有针对地保持学生兴趣。
4.对话教学在集中思路方面的应用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具有偏重缺陷,主要表现为: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保持相同的心态,只是语文课堂始终达不到统一的状态。借助对话教学中的互动因素,保障学生与教师之间,维持讨论状态,还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无意的发问,会及时引起学生的注意,目的是避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走神,所以对话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思路。例如:《蜀道难》,为集中学生的思路,教师让学生依次翻译每一句古诗,同时针对被翻译的古诗,提出其他问题,如名词解释、思想意境等,通过此类对话形式,学生可集中课堂注意力,逐渐关注诗词讲解,改变传统单纯讲解的方式,既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话教学,可以同时作用于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促使教师引导学生的思想。
篇2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篇3
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建立语文知识系统,是第一轮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思维导图可以培养人的思维的深刻性与整体性,摈弃死记硬背。因此,在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高考中取胜。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中的优势
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勾勒知识结构,探讨问题,捕捉灵感,还可以将考点、典型考题、解题思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思维导图在提升个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方面的作用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提法。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思维导图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复习的兴趣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内容是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有新发现,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当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访记忆通道,则会无形中增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思维导图采取高度凝炼的方式概括知识要点,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简洁明晰,使得师生在识记时只需要记录关键词,复习时只需读取关键词,查阅笔记时不必在庞大的篇章中寻找要点,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有利于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整体认知
高三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系统地梳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思维导图能将语文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面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直观地表现出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联系,帮助学生熟悉语文知识中的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某方面知识的整体情况。
(四)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大脑是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采用单一的文字语言性思维方式时,由于思维单调乏味,且不易于回顾前面的思路,经常导致思维中断。高考卷中名句默写一块要求学生熟背默写学过的文言文篇目,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复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习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形成知识网络,答题时方便寻找解答依据。
(一)思维导图在文言文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文言文的高考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断句与翻译和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这几部分。实词又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实词的推断方法也有好几种,将这些知识点都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一目了然,简单明晰,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忆。例如在讲虚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将18个虚词每个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以“与”为例:以文言虚词“与”为中心,将它的作为连词、动词、介词、助词的用法延伸出来,“与”字不同的词性也会有不同的意思,如作为动词,它就有“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参与”“参加”的意思,每个意思举一个学过的文言句子作为例子。导图形象、客观,方便记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有效率地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牢固地记住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思维导图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通常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所采取的传统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将课文划分成几大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大意,进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它是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不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所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发学生去更多的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内容,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三)思维导图在写作复习教学中的使用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接触和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长,对语文的学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教师也是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本身,推动课程的专业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相关的预习,在课堂中积极的互动,以及课下语文作业的巩固,这些学习步骤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他们正确的语文思维,除了通过广泛的语文知识点的扩展来提高他们问题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在语文练习中提高正确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透过教参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课本的讲解,学生只是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顺利的完成对课本的学习,缺少正常的思考与语文内容的延伸。所以,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注重及时更新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准备课文讲解之前,要对课本的内容与常见的教学形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和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而丰富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例如,在教授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见的教参等内容的限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等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整个鸿门宴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话剧等方式,呈现出生动的课程方式,从而增加整个课堂的乐趣和活力。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活动中去。正如上述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与主动查阅,在主动学习与积极扮演中,强化对课本角色的认识,这往往会比教师单纯的理论的讲授要生动和活泼。当然,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模式中,要充当经验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进行。
二、教师拓展课程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由于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语文教师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丰富和充实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更加趋向于学习和接受更广阔的语文知识,乃至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政治等领域,进而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更新和丰富课本的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袤和相连,进而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语文的魅力。而另一种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通过开设相关的语文专题的讲解,让学生在多种专题中了解语文的古代、当代以及外国领域中的相关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化学生多学习语文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语文知识的储备。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应该注重对这些拓展性语文资料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体现老师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因素,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足够生动、丰富、充实、专业、有相关性,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完成相关的课程活动,进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当然,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保证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引导学生多多练习,从实践中巩固完善
在新课标逐步完善的教学前提下,语文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加强练习的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在每次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梳理以及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当然,语文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合理选择语文练习资料的重要性,好的语文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既可以掌握到最基本的课本知识的概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语文知识,在练习中意识到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要注意结合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文化主张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引导学生在多类练习中,学习到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理论主张,从而又能以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对《再别康桥》的认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课本知识时,要注意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筛选和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的意义,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练习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练习时,会出现对某些知识的盲点,由于现实学习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缺陷,进而影响整个语文练习的环节。所以,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练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并学会排除、代入等解题方法,提高语文练习的正确率,让学生在多次实践和练习中掌握到语文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现代化手段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非常反对滥用多媒体,他曾戏谑一堂课就只知道用多媒体的教师是在练“一指禅”。但我们不能因专家一人之言就摒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指禅”不好,“一支粉笔?”就好吗?“粉尘与唾液齐飞,汗滴同嘶哑共鸣”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何况黄厚江老师并不是不用多媒体,而是不可以“滥用”,要“适当”用。那么怎样“适当”,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笔者就对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以及如何运用作了思考。
一、目前课堂使用情况
1.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
笔者观摩了不少示范课,现在有的课堂在上课之初会放背景音乐,美其名曰为进入情境;有的课堂则会放动画片为活跃课堂气氛;教汪曾祺的《鉴赏家》势必要展示名人画作;教授先生的《雷雨》肯定会放一段话剧;如果说前面两课还有一定的联系的话,那么,讲柳永的《雨霖铃》展示长亭和秋蝉的图片,则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很肤浅。总之,现在的语文课堂总体感觉显得很花哨――似乎音乐、美术、影视都会涉及,光怪陆离,却唯独不现语文课堂的真我的容颜。
2.深浅不一的语文课堂
一味地使用影视媒体挤压了课堂的容量,师生互动少,没有适度的问题跟进,显得思想浅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轻视老师,轻视语文,这样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厌倦感;当然课堂上如果塞进了大量的媒体内容,容量大大地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会挫伤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课堂大量的PPT和媒体资源呈现,好比目前网络盛行的浏览、跳读、略读,而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娱乐化、简单化必然会助长这种“浅”的习气。相反,课堂内容保持恰当的新鲜感与挑战性,保持略高于大于学生水平的高度和容量,那么可以让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清晰,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产生原因
1.为了打发时间。放电影,花两节课放电影,效率何在,学生大多图剧情的热闹,为人物的悲欢离合发发感慨而已。即使是校本课程也不应该仅仅是播放影视剧。正如《教学需要打破常规》的作者戴夫・伯格斯所提到的学生抱怨代课老师上课只是给他们放一些视频而已,而戴夫・伯格斯说整个学期你们一直都在看视频。可是学生回答:“是的,但是您总是会暂停录像机,告诉我们一些很酷的东西,然后会告诉我们一些值得我们期待的即将发生的事,您让整节课都充满了许多小讨论。我们喜欢您和我们一起看视频,一起讨论分析当您在这儿的时候,这一切就是不一样。”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我们用的目的不同。
2.为了贪图省事。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或者顺着别人的思路稍作修改,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一时之需,而且可以反复用。
3.为了迎合“世俗”。现在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这堂课有可能会被专家鉴定为不好的课堂。因此,开课时为了让自己的课显得很高大往往就要用多媒体架势助威,以致现在公开课堂上很少见到老师可以仅凭一支粉笔讲课的。
4.为了显示丰富。有的语文教师为彰显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往往不惜花大量时间投放背景和课文有关的影视资料,结果喧宾夺主,真正的教学内容没有时间落实。
三、现代化多媒体的优越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影视、游戏、网络趣闻、娱乐体育等信息及其他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现代多媒体手段能够增加信息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它可以一定程度强化教学效果。《论语》中“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这句话用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及怎样与教学内容平衡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个很好的指导准则。
四、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弊端
1.剥夺或弱化了学生的实践。高中语文教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行为的技能知识,语文交际(聆听、说话、阅读、写作)活动本身应是一种实践活动,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语文行为素养、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对文章、作品的结构知识的灌输上,陆世仪曾说:“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仅就现在语文课改的课堂上的“读”为例,如果一味地运用多媒体客观展示,学生失去(减少)了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初衷与归宿就被扭曲了。
2.“肢解”或粉碎了学生思辨能力和个性发展。语文教学究竟要把工夫花在的经典名篇的平面解读上,还是花在让学生体验语文、热爱写作上。正如过去风行的烦琐讲解,教师们忙于“肢解文本”固然不可取,但后来流行的所谓的整体感悟,教师们又成为学生的听众,似乎又令人为语文课的不“实”而不安了。如果过多地呈现名家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释放与思维的辩证性,那么是本末倒置的。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认知态度上,都应该以“思辨性”为主体。即便是最能体现个体情感的诗歌这一题材,一经进入教学领域,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洋溢上。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师能引导学生与诗歌达成“共鸣”。诗最可贵的东西,是其个体的体验与情感;诗歌教学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在于引导学生达成对诗的这种理解。正如余党绪教师所提倡的在中学生中开展杂文阅读与万字时文阅读,要接近学生阅读水准的“极限”。让学生在“跳一跳,摘葡萄”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知识层次、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足以说明学生直接参与比过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要得多。
3.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发现与创新,但必须“适合自己”,要适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多使用现成的媒体资源或平面单调的演示文稿,都是与之相左的。
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如何使用现代化手段呢?
首先要审时。把握好时机,相时而用。
比如上面提及的教学四幕话剧《雷雨》(节选),不一定要放话剧的全剧,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播放周朴园的台词“你是谁?”“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经典台词,让学生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同样是《雷雨》中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要让话剧里的“鲁侍萍”说出来才有情感的厚度与力度。
其次要适度,恰如其分地使用。所谓适度是指不夸张,不渲染,客观呈现,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如果使用PPT,那么每张PPT的字不应太多,字体要大并要加粗,底版不应太花哨,如果需要投放大段的文字,就可以以word文档的形式展示。比如我们在讲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时,就可以在文章讲授的过程中将北京的传统文化加进去,让学生找一找老北京的方言和这些方言背后传递出的北京人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结合《四十年代北平教授一家的生活影像》的视频比较《想北平》一文中所描绘的北京人所生活的环境。在讲《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如戏剧角色的分类、剧本写作的基本格式、演员程式化表现的特点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加进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灵活机变是指由课型及时间等制约而应急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新授课时间安排很充裕时不妨灵活插入相关内容。譬如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很多篇目都比较短小,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地插入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复习――巩固知识点和完善知识体系时,可以多些集中使用现代化多媒体。
高中语文学习专题很明确,但内容繁多,知识点庞杂、琐碎,对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梳理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很多知识点散乱地存储在学生的短时记忆中,教师必须不定时地反复讲解,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还需要逐个辅导。虽然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仍不甚理想。比如文言文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制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课件或微课;根据学生翻译不得要领的情况,可以制作文言文翻译之直译和意译等课件及微课。
课外(课前课后学校以外)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群、班级空间,利用QQ群、百度云实现资源共享。
语文教学的外延极其丰富,教师可在课前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或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或百度云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可以反复看。这样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在知识构建上呈现出时空延伸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将学习反馈的及时化与过程评价的简单化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师带来了便捷和愉悦,更需要教师的“沉浸力”。如果我们上课时仅仅是在播放幻灯片,那么,这堂课谁来上都是无所谓的。但如果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教学中,学生就能感觉到,即使在课堂上我们也在和其他老师做着相同的事情,比如说用课件帮助完成课堂教学工作,但是,一个全身心沉浸在课堂上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热情,这种热情能够在课堂上产生强大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诚然,正如罗伯特・亨利所说的“去做所有能够让你竭尽心力的事吧”,将心神和才智渗透进教学课件制作和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爱揉入教与学的合作里,“严肃冷漠的”黑板及电脑多媒体设备也会绽放美丽的芳华。
高科技教学手段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应该使其真正地为我所用,能够做到用心策划其每个教学环节,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夫・伯格斯.教学需要打破常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5.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断层 衔接 校本科程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然而进入高中后,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逐渐感到不适应,力不从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知识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必要性
(一)初中与高中课程目标的差异造成“断层”
在诗歌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初中与高中在教学目标方面确实各有侧重,而高中学段的学习难度却陡然上了一个台阶,这表明两个学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二)初中与高中课程评价的差异造成的“断层”
在诗歌方面:7~9年级阶段考察重点是背诵与默写,试卷题型是填写上下句,内容主要以经典名句为主。而高中阶段考察重点是鉴赏诗歌的能力,试卷题型是分析意象意境、品词炼句、体悟情感及表达技巧。
在文言文方面:7~9年级阶段阅读的评价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试题内容以课文注解的词句为主,而这种教学要求也就不能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
所以,初中生古诗文部分得高分是依赖于积累与识记,但他们升入高中后,面对文本中突然出现的众多的词法、句法、技巧等知识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把握,实践运用更加艰难,也就不能体会到获得新知的快乐。
二、开发初高中古诗文教学衔接校本科程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课程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借助学校推进校本科程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并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引入新的知识,消除初高中知识之间的“盲区”。
三、校本科程研发的策略
(一)具体分析初高中古诗文课程的衔接点,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将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关古诗文的例文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比照,确立衔接课程的知识点。初中教材选定的诗文篇幅较为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高中教材选定的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诗文篇幅长,选文为历代的精品名篇,诗词歌赋文各体兼备,这之中亦有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鉴赏诗歌的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词义和少数虚词的用法。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与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二)开发以课程衔接为目的的古诗文教材
初中的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南北朝笔记为主,所以衔接教材宜多选取以故事性和说理性见长的课文,适当地引入有难度的例文。而诗歌鉴赏的知识也不要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性的原则,由浅入深,不断引入新知。
(三)教师更新观念,探寻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下降,理科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而且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会在愿学、好学、乐学、活学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四)研究衔接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阶段测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鉴赏诗文、朗诵表演、生生互评等方式考察评价学生的诗文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夯实新知识、肯定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校本科程研发的思路
(一)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对初高中古诗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造成初高中衔接困难的原因。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对策略进行实施。
(四)通过座谈、走访和检测等方法检验教学策略的效果。
(五)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再实验。
篇8
【关键词】图表教学;类型;运用;体会
1 问题的提出
“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而“放羊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仅仅把自己作为一名“旁观者”,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单向化、肤浅化,这种教学法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中,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等情况。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三时为了应付中考,大部分老师采用“题海战”的教学方法,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呢?根据学科特点,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图表来辅助和促进教学。
2 图表教学的理论依据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布鲁纳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这里,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主要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虽然我们还不能把形象直观视为能够解决一切教学难题的万灵丹,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不可忽视的法宝。
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既然人们能借助各种新的生产工具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作为教师就应该创立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观点建立起来的。
图表既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简明有条理,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搜索、筛选、整合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图表教学的类型
所谓“图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摘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或运用概括性的语言,并辅以必要的符号,将每篇课文的分析要点设计成一张简明、直观、完整的图表,在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逐一板书在黑板上或多媒体展示,以求形象、直观地反映课文概貌及教学要求。最常见的类型如下:
3.1 表式。表式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图表。设计起来比较简单,具体地说就是将课文教学内容按照其内部联系设计成一个表格,把它们条分缕析地展示出来。大多数课文都可以选用表式方法展示。在教学粤教版高中语文(下同)选修15第20课鲁迅先生的《最先与最后》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内容,可以设计以下表式图表(如表1)让学生填写。
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这个图表,就可以“俯而读”,鸟瞰文章的全貌;“仰而思”,懂得文章结构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而且还可以将简明扼要的图表了然于心,学生在写作时也会主动对所学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2 框式。这种方式也很常用。就是将课文教学的有关内容填写在方框中,再按其内在联系用线条或箭头连接起来。在教学必修4第1课徐迟的《黄山记》时,通过框式图表(如表2)理清文章线索,这个图表完整地揭示作者的思路,避免了单纯分析课文因文章篇幅长往往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情况出现。老师讲来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学得简易明了,复习起来一目了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3.3 图式。图式就是将课文教学的有关内容按照其内在联系和本身特点设计成一幅图画。教学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时,可根据这篇微型小说的情节特点设计了一个心形的图表(如表3)。这个心形图表既直观形象又简洁明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图表教学的运用
古来教无定法,图表教学也无固定的法则,一般根据课文的特点,复习的要求和写作的需要,适而用之。
4.1 出示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讲读课文特别是扩展阅读课文时,可根据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设计好图表,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以所列图表为纲,进行预习或分组合作完成。在教学必修3第4课《说数》这篇科学小品时,可根据说明文的基本要求: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设计了一个图表(如表4),让学生边阅读边填写。每组填写指定的内容,小组合作,组长回答,成员补充。这样学有指向地指导学生阅读,使每个学生真正在学习中有所“作为”,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学有所获:既了解了人类对数的认识过程,又掌握科学小品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生动有趣的特点。
4.2 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重要任务,也可使用图表教学。如,在学习完必修3的《宋词四首》后,可引导学生以《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进行探究,绘制图表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诗歌风格的特点。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绘制图表(如表5),图表一出,原本纷繁而凌乱的知识马上有了条理和头绪,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给学生学习降低了难度,也使学习条理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设计图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知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却又总显得糊里糊涂,一片茫然。究其原因是因为思路不清,但是有了图表的帮助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知识点变得准确凝练,一目了然。如学生在学完文言文单元后,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知识,可设计相应的表格,协助学生完成。例如:在复习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时,可设计图表8,并由图表6图表7引出。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对复习备考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列出图表,降低学生写作难度。学生一直觉得作文是个难点,往往无从下手,不知要写什么,怎样写,因此在写作之前的引导就特别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生写作时适当地运用图表教学法。如在练习议论文写作时,可根据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一个议论文表格式提纲(如表9),有了这个图表,学生可以“按图索骥”,降低了写作难度。
总之,图表的运用,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只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就能设计出既反映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图表来。同时,也可以给图表添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更好。除了老师自己设计图表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读者对图表有更直观的美的感受,发挥图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几个精美的图表,可供参考。
5 运用图表教学的体会
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主动性较为欠缺。而在教学中运用图表,打破了教师满堂灌、学生呆着听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图表教学直观,通俗易懂,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图表教学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和写作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图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广泛的,亦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况平和著.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王世堪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01
3 论述文选读·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
4 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0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6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6,469
篇9
1.个体研究
针对单个或是一组有关联的古代文人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领会他们的风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授东晋陶渊明时,课前我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陶渊明其人和其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行为进行讨论时,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此外关于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面貌,通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的综观,学生得出了陶渊明诗歌不仅呈现静穆的一面,同时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的观点。这种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维的视野被大大地拓宽了。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古典诗文的氛围中,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比较鉴赏
古诗文中的一些作品的思想性或艺术性往往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讲解时可有意识地进行作品对比,或看该作家的作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或其他时代的作家有何异同,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解李密的《陈情表》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表示不愿出仕,《陈情表》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了明确的认识,前者动之以情,婉曲深致,情辞恳切;后者嬉笑怒骂,批判力极强,极尽嘲讽之能事。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风格解读形成这两篇作品的不同认识,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两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而顺藤摸瓜地找出作品的旨意,最后要求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这种文体的总认识,写出一些相关的文章。经过这种延伸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并且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有深度,有广度,比死抠文本好多了。
3.纵横贯通
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把各种看似独立的课文及观点纵横贯通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而又不流于空谈。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不浓,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艺术知之甚少,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有待继续培养。教师可以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必修的词作为认知的点,沿着朝代向前、向后贯穿选修中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教学,按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打乱选修中的作品排序,重新整合、排序选修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有整体认识,加上对词人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知、赏析词。当然探究所依据的词作是必修、选修和少许补充的词作,这样才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了便于明确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几个探究方向:(1)词的体制变化;(2)词的题材变化;(3)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通过学生探究、交流,师生明确几个步骤后,词的发展、演变从形式到内容到艺术手法,线条清晰,不仅对选修和必修中涉及的词进行了梳理,而且可以拎出一条词史的发展、演变的线索,做到语文教与学的集约化。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词的知识图式有清晰的认识,鉴赏词的能力自然提高。
4.积累知识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古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用卡片分门别类地记录,以便进行系统的整理,按照历法、天文、礼仪、宗教、农业、建筑、科举、官宦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知识的收集。如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主称“侯”、称“王”,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后来有的甚至称“皇”称“帝”了,但都为时不久,未成定制,直到秦始皇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公元前二二一年开始,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这个称号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到清朝统治为止。秦汉以后,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国君的称号与汉族不同。如匈奴称“单于”;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匐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称“可汗”,简称“汗”;吐蕃称“赞普”,等等。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搜索面。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不仅有面的巩固,还能获得点的深化。
5.社会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确,“高中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六国论》时,苏洵的主要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部战国史探究一些原因,联系当今全球的发展局势,得出一些自圆其说的看法,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通过读“六国”,看世界,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种开放的、灵活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篇10
一、处处皆诗境――培育学生多元性目标
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确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全班学习目标多元化和文本教学目标主题化的统一,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
1.突出文本主题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题鲜明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绩效。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学生不管从诗歌的哪个特点或内容切入,都要能从杜甫的沉郁顿挫中感悟其“抒羁旅之愁、被国家之事”的情怀。如学生从首联的“凋伤”“气萧森”体验到作者低沉的心境;通过颔联的“江间―塞上”、“波浪―风云”、“天―地”的对应,去了解产生思乡之情的距离感;通过“枫树林”与“丛菊”之间的前后呼应,分析作者悲愁的季节变换因素;通过“孤舟”与“波浪”之间的相互承接,去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对国家时局的忧虑等。
虽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不能断章取义,但可以从他擅长之处切入,进而逐渐深入全文,最终提炼或发现文章的主题或主题句。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中的每个最能引发共鸣的词或句子(如波浪),都可以作为学生实 现学习突破的点,据此按照相关寓意和诗歌意象的关联性,去梳理或整理文本知识和情感线索,去发现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推动学生开展“殊途同归”目标学习。
2.发散知识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高考的现实需要,无论是在新课学习还是复习课中,学生都要结合自己日常学业的情况,在达成课堂主题目标或文本主题目标的基础上,去开展知识发散的体系建设。
以《阿Q正传》为例,学生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疑惑点等,或展开文本内容内的发散活动,或拓展同类体裁、同类题材的发散学习活动,如以鲁迅先生为切入点,去整理自小学、初中至高中的课文,如文本中祥林嫂等人物的命运等;再如以“阿Q”为发散点,按照其性格、时代背景甚或命运等特点之一或多个为切入要件,去发散学习如于勒、堂吉诃德、别林柯夫等典型人物。
通过知识点的发散实现对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挖掘性学习。这种学法或教法,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共鸣为活力源泉,引导学生在讨论、资料搜集甚至观点辩论中,展开知识归纳、整理与提炼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
二、无处不飞花――肯定学生多样性成果
在保障学生高考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培育和发现学生的多样性成果,以助力学生总结个性学法和巩固学习信心。
1.肯定点滴收获
高中生的学业基础、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差别,在各种检测中已经非常全面地显现出来。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均衡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怀着“人人都是人才”的美好心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推动学生按照个人实际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和成长。
以《蜀道难》为例,学生结合自己擅长的知识类型开展学习和展示活动。如喜欢历史的学生,可以按照“乐府”在古代的官方性质,进行学习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其研究成果;擅长诗词歌赋的学生,则从“乐府”诗歌的叙事、抒情等体裁类型,去分析如《陇西行》《羽林郎》等同类体裁的诗歌等。
当教师注意发现和运用这些学生学习中的亮点时,既突出某个学生在某方面的造诣,有意识地培养和肯定了他们的兴趣和成绩,也在班级内、课堂上集中了各种亮点,使得课堂学习亮点纷呈,学生的活力、教材的活力、知识的活力被全面激发出来。
2.点睛整体飞跃
学以致用与提升高考成绩是家长、社会、学生和教师并重的目标。活力课堂的创设要以学生增长知识与提升能力为旨归。因此,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活力”控制在特定的轨道和节奏内,以助力学生高效地学习。
以《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则短新闻为例,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和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使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平教育与反暴力教育的基础上,能在比较中认知新闻和通讯的区别,以及在新闻中作者如何巧妙地融入感情的写法,实现文本内容知识和文学体裁知识的统一学习。
- 上一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
- 下一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