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政治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政治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行政法 理论基础 利益论
一、行政法理论基础成就条件
行政法学界的许多学者对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涵义是什么或者说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是进行行政法理论基础研究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行政法理论基础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能够揭示行政法终极意义和行政法赖以存在的基础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归根结底是由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的社会基础即行政法赖以存在的利益所决定,并建立在这一客观基础之上。因此,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必须是能够深刻地揭示这一客观的社会基础的理论,并建筑于其上。
(二)能够全面阐释各种行政法现象
所谓行政法现象乃是行政法本身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特色,包括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及行政法的目标和宗旨等方面的现象。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作为行政法最基本的理论,作为整个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基点,应该在横向上具有广度、纵向上具有深度,使行政法现象都能以其为逻辑起点,并由此得以全面地阐释。
(三)能够具有对行政法学研究和行政法制建设的指导性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也应该能作为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指导行政法学的研究,尤其是行政法学体系的合理建构。还必须能够作为行政法制建设的指导,使行政法制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二、主流行政法理论基础概括
(一)管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政法就是管理行政机关和人员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该理论实际上从分配实证主义出发,以权力为本位,认为行政机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行政法的基本特征,并且以命令和服从为基本模式。这种理论在早期大陆法系国家及前苏联和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曾较为流行。管理论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起过作用。
(二)控权论
该理论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政府法治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并为一些学者所倡导,该理论强调行政机关享有权力进行管理是一个事实而非法律问题,行政法所能规范的是权力行使的后果,是由于享有权力、运用权力所带来的法律问题。行政法是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而非保障的法律。控权论揭示了近代行政法产生的重要动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平衡论
该理论是罗豪才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该理论主张,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并维护这些权力有效的形式,以达到行政的目的;同时必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强调公民的参与和权力补救,以及对行政的监督,两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行政机关与相对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中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平衡的,平衡论作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准确把握法制环节平衡及制约。
三、主流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缺陷及根源
(一)主流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缺陷
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几种主流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概括了行政法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重要方面,但存在缺陷:管理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显得与整个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政府对社会生活的过分干预,不禁可能使人民无所适从,对市场经济体制也产生了严重的制肘。管理论视行政法为管理工具,不重视保障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从根本上不符合民主与法治发展的趋势;控权论强调的是对行政权利运用的控制,不能起到从根本上改善行政权各种弊端的作用,另一方面控权论在行政权运用中进行制约,过分强调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的作用,不重视行政效率,忽视了现代国家中积极行政对行政法的现实要求,脱离了具体的行政法实践,对行政实践有一定负面影响;平衡论则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行政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因而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适用性是有限的。
(二)主流行政法理论基础缺陷的根源
从最根本上来说法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必须是学科的观念前提,三大理论只解答了行政法某一方面的特征或现象,却没有从总体上全面回答行政法的各种特征和现象:控权论提出行政法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行政权力;管理论提出行政法的作用在于保障国家行政权的有效行使;平衡论提出行政法融控权与保权于一体,具有双重作用。但这些只属于解释作用的范畴,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整个行政法理论的基础,应该能够用以科学地解释行政法所具有的各种现象,全面反映行政法各个方面的征,而不能仅仅是用以解答行政法的作用、或范围、或宗旨等某一方面问题的理论。
四、行政法理论基础之利益论选择
(一)利益论相关的几个概念
利益:好处,一切个人行为,集团行为的动因。利益的形式:有形的,无形的,长远的,眼前的。利益的范畴:围绕达到个人或集团的欲求或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利益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利益追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利益作为一切个人、集团行为的动因,行政法的立法、行政法的实施以及行政法的遵守和执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动因当然也不例外。为了行政法所能带来的有形的,无形的,长远的,眼前的利益,统治阶级和利益主体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推动行政法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利益追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软基处理设计沉降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市政道路对路基变形的要求较高,既要保证路基填筑过程中以及路堤在永久荷载作用下地基的稳定性,更要减少乃至消除工后沉降量,避免桥涵与路段连接处出现过大的沉降差或沿路段纵向、横向的不均匀沉降,防止道路运行中出现桥头跳车、路面不平整和开裂损坏等现象。控制引起路面变形的工后沉降尤为关键,设计时应准确推算最终沉降量并求得路堤在不同历时加载强度下地基的固结度。
1.软土地基特点
软土地基具有诸如孔隙比大、含水率高、压缩性大、承载能力低等缺陷,不能满足市政工程的地基施工要求,施工完成后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是市政工程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勘察设计单位应该重点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市政工程建设前,需要先做好软土地基处理的准备工作。软土地基常常会引发很多工程地质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1承载能力极低,施工扰动较大时还会导致整个地基土出现破坏;
1.2沉降量较大,不能正常发挥使用功能,这主要是由于软土压缩性大,施工完成后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道路出现裂缝,地下管线出现断裂等问题;
1.3基坑开挖容易引发沟槽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
1.4软土地基处理需要及时排水,并做好边坡土体的防护,在降水时可能会引发周围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也会影响到周围的地下管网;
1.5地基中的地下水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因为地下承压水会产生浮力,导致管线基础破坏,影响到施工质量。
2.市政道路工程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
市政道路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有换填法、抛石挤淤法、堆载预压法及水泥搅拌桩。一般根据软土的厚度选用不同的方法。(l)当软土厚度小于2.0m时,采用换填法。将软土全部挖除,然后分层碾压填筑路基土至交工面。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可采用开山石作为填料。(2)当软土厚度介于2.0~4.0m时,采用抛石挤淤法。抛填片石过程中,应将隆起的淤泥挖除,抛填完成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3)当软土厚度大于4.0m时,常用堆载预压法或水泥搅拌桩。堆载预压法造价经济而施工工期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工期短但造价较高。大范围的深厚软土处理常选用排水固结堆载预压法,桥头过渡段一般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
3.市政道路软基路堤沉降动态控制方法
3.1最终沉降量的推算
在路堤的实际施工中,大多采用多级加载方式,各级荷载的起止时段一般相差较大,且软土层埋深的不同,现场实测的沉降过程线大多呈多段式沉降递增型曲线,每一次加载即出现沉降量明显加快的过程,稳定后沉降速率随之放慢。为了提高推算成果的质量,必须重视沉降板、杆的埋设和连接效果以及沉降观测的精度。当加载值达到包括路面荷载在内的总荷载值后,必须维持3 个月以上的恒压,在此期间实测到具有精度较高的2 ~ 3 次沉降观测成果
可作为外延和推算依据。推算方法按收敛规律来选择,一般采用双曲线法或指数法推算最终沉降量,这在理论上比较合理。实际操作时,由于各种原因如施工过程造成观测点破坏、沉降观测资料不连续等,可采用较简便的沉降速率控制法来推算最终沉降量。
3.2沉降动态控制方法
在路堤施工全过程中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必须确立合理的控制标准,以确保各结构层的施工厚度并达到路面一次铺筑成功和路面工程厚度变动量最小的目的。具体操作时可按3 ~ 4 等水准测量精度的月沉降速率进行控制。在路堤填筑期,应控制填筑的速率,使之与地基固结速率相适应,尽量减少附加沉降量。对于一般路堤,原地面沉降速率应小于10 mm 或孔隙水压力系数≤0. 6; 对于桥头路堤,原地面每昼夜沉降速率可控制在5 mm 以内。在堆载预压期,当一般路堤或桥头填筑至路床顶面后,原地面连续2个月的实测沉降速率应小于3 ~ 5 mm/月,如果是超载预压,沉降速率应小于8 mm/月。当路堤施工至基层项面后,
若原地面连续2 个月的实测沉降速率应小于3 mm/月即可填筑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对于道路与桥头连接部分,桥头沉降引起的纵坡变化必须小于i = 0. 4 ~ 0. 6% 且沉降差应小于3 ~ 4 cm。若能满足上述标准,道路即可进行初期养护处理。
3.3工程实例
某市政道路全线软土采用超载预压辅以塑料板排水固结处理,桥头路堤过渡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道路按照上述沉降控制标准进行施工,竣工三年后,沿全线设置的70 个软基路堤观测点测得数据如下表1:
从表1 中看出,沉降速率区间越小,工后沉降总值越小; 工后沉降平均值随沉降速率区间增大而增加。沉降速率介于3. 0 ~ 6. 0 mm/月的只有4 个点,而满足工后沉降设计要求( 小于3 mm/月) 的有66 个点,占总数94. 2%,说明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4.沉降处理措施
4.1推算最终沉降量
一定要重视沉降观测的精度以及沉降杆、板的连接和埋设效果,以提高推算结果的质量。当加载值达到总荷载值(包括路面荷载在内)后,一定要维持恒压三个月以上,在该阶段实测所得的2-3次精度较高的沉降观测成果才能作为推算和外延的依据。根据收敛规律选择推算策略,最终沉降量的推算通常使用指数法或双曲线法,这样所得的理论较为合理。具体操作时,由于观测沉降的资料不连续、施工过程导致观测点破坏等各种理由,最终沉降量的推算可以使用较为方便的沉降速率制约法来进行。
4.2动态制约沉降的策略
一定要确定合理的制约标准,从而确保路面铺筑一次成功,路面工程的厚度变动最小以及各结构层的施工厚度,这样才能有效的在路堤施工的全过程中实施动态制约。具体制约可以根据3-4等水准测堆精度的月沉降速率进行。在填筑路堤阶段,为了尽量减少附加沉降量,应该对填筑的速率进行制约,使其适应于地纂的固结速率。针对桥头路堤,可把原地面每昼夜的沉降速率制约在5mm内;针对普通路堤,孔隙水压力系数应≤0.6或原地面的沉降速率应
5.结语
软土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具有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在软弱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因而常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处理。针对软弱地基的不同构成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案,应当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综合处理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施工方案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地基处理新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殷宗泽、龚晓南,《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消防行政处罚 自由裁量权 制约机制
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法规对消防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度和方法未作详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时,消防行政主体可以在法律法规的规定幅度和范围内,或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裁量作出消防行政处罚行为的权力。
一、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产生
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产生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防行政处罚权力日益扩大是自由裁量权产生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消防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消防行政权力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分析,其扩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种局面的形成,为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施留下了广泛发挥的空间。
第二,消防监督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使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成为必然。消防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所面临的消防违法违章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在实施处罚过中简单的采用统一的处罚标准困难较大,需要给予消防机关依据消防法律法规进行消防执法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消防法制建设的渐进性以及具体立法过程中经验的缺乏,也使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成为可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自2009年5月实施以来,对促进消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消防立法对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难以制定出详尽周密的法律对消防执法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即使修订消防法时考虑超前,也难以保证消防执法的每一个环节百密不疏。因此赋予消防机关相应的机动权力处理具体事务是必要的。
二、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形式
根据现行的有关消防法律法规,赋予消防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主要形式包括:
第一,消防行政处罚作为方式的自由裁量。在公安消防执法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时,可以在相应的法律条文规定的处罚种类中选择。
第二,情节性质判断的自由裁量。在一些消防违法事实发生之后,对于其性质的认定可能存在所适用条款的选择。情节的轻重也直接影响到消防行政处罚的裁定。由于执法行为人判定标准不一,情节和性质的认定上就存在很大的自主空间。
第三,消防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在消防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比例幅度或上下限幅度的规定,这样的条款可以使消防行政执法人员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处罚数额。
三、消防行政自由裁量权失控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失控的表现主要是违反合理性原则的滥用。从具体的表现形式看,主要有:(1)偏离法律的目的、法律条文的原旨,错误理解和解释法律的规定,甚至出于恣意性报复目的做出不合理的决定。(2)对事实情节因素的裁量错误,未考虑或不考虑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予以考虑的相关因素,或者对不相关的因素进行裁量做出决定。(3)违反比例性、必要性的要求,严重偏离各方利益和价值的博弈均衡。如实施裁量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个人的损害超过了对社会的利益,使得个人损害与社会获利显失均衡。(4)程序实施和方法不当。如故意拖延结案时间、降低处罚额度以规避适用一般程序等。或者采用的方法措施失度并与要实现的目的相抵触。
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失控除了导致行政处罚相对人权利的直接损失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失外,还存在延伸出来的外部性问题。它直接造就了一种权力寻租,从而滋生腐败,还因为缺乏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增加消防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行为预期成本。
四、消防部门行使自由裁量权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必须符合法律目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需要,为了达某种社会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总则第一条对立法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所有消防行政行为都应围绕于、服务于该项目的。
第二,必须具备合理的动机。消防执法行为的动机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出于正当的动机,即做出某一具体执法行为在其最初的出发点和动机诱因上,不得违背社会公平观念和法律精神。如消防部门在进行行政处罚时不是为了制裁违法行为,而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
第三,必须考虑相关因素。一项执法行为的作出涉及到多种因素,自由裁量权的适用应当考虑到相关因素。比如在作出一项行政处罚时,要考虑到行政处罚相对人的主观恶性、违法情节、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等等相关因素。
第四,必须符合公正法则。一是同等情况同样对待。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执法行为无论是赋予权利还是设定义务都应当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偏见和歧视。二是把握好比例。即作出的决定和相对人所受的处理应成比例。三是前后一致性。即在相同的情况下,先前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其后所采取的行为应当一致,从而维护行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五、建立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的实践
为了保证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运用,除了进一步完善立法,处理好法律、法规条文的“弹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尽量减少“弹性”,以及抓紧制定与相配套的行政程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应在建立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以合理分权为基础的权力制约机制。从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形成过程来看,权力制约应包涵立法制约、行政制约、司法制约三个部分。立法机构对于所授予的自由裁量权应反复考虑,充分论证,以防止其选择范围过宽而导致消防执法中的滥用。消防机关在自由裁量权的执行过程中,应实施合理分权,形成上下级之间以及平级机构之间相互监督两种监督体系。要加强内部自查,建立严格的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对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单位和个人追究有关的责任。
第二,以提高消防执法人员素质为基础的职业道德制约机制。当前要增强消防执法人员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不良诱惑,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行使好他们手中的权力,从而减少因道德风险产生的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第三,以约束消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为目标的消防执法制约机制。坚持消防执法民主化与公开化,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及时研究、分析、纠正消防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消防执法工作更趋完善。同时要接受社会对消防机关的监督,对于被监督事项,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错必纠,举一反三。
篇4
[关键词] 货币供给 内生性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一、引言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相应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从货币理论界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上看,争论的焦点在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关系上,争论的真正意义在于货币内生性供给的客观必然性上。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还是外生性的不同可以指定不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和作用方式来影响经济运行。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有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两种选择,并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即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现金充裕度,这称为供给型调控模式;而以基准利率为中间目标的、着眼于货币需求的货币调控则称为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
目前我国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以“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截止目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21.5%,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货币流动性依旧较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传统观点认为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从而调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供需均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平稳增长。但是现实情况存在“倒逼机制”,盯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带给人们预期上的政策效果,而无法达到其实际控制货币供给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1.主流观点下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银行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银行学派主张,流通货币数量为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或者说,物价决定通货而不是相反。另外,银行学派还进一步分析了收入、利率和物价的关系,说明了物价的变动不是通过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其理论体现了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思想。2.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内生货币供给观点。拉德克利夫委员会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可变性,中央银行并不能依靠控制货币供给决定支出的水平。货币供给是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函数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3.格利和肖的货币内生供给观点。格里和肖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的货币金融理论。在这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在信用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货币当局又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弱化了货币当局对信用货币的控制能力,从而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我国学者的货币内生性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不显著导致了许多学者对货币外生性产生了怀疑。经济学者结合国内货币供给情况提出了货币内生性的理论观点。南开大学王兰芳通过分析讨论货币供给的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在一个健全的货币金融体系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内生性特点。 柳欣、靳卫萍通过对中国财政政策中的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在没有中央银行存在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各种宏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产生货币供给,这也是最本质的货币供给内生性。芦东、陈学彬则在接受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下提出了中央银行没有能力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因为货币发行中供给具有内生性。
在这些研究表明,在我国,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并接受外生货币供给更加有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的观点。
三、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
在一般人看来,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但事实上,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倒逼机制”的呈现,我国货币供给呈现出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供给(Ms)可以分解为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K)的乘积,因而可以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角度来考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我国成立中央银行体系以来,央行调控经济的方式也开始尝试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货币供给在形式上也开始表现为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作用。
1.基础货币内生性分析
首先是再贷款、再贴现。1995年以前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的总资产中占60%。由于商业银行普遍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而中央银行为避免经济衰退,不得不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呈现内生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和再贷款一样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被动正是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体现。
其次是外汇占款。近年来随着出口增加,巨额外资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这必然导致中央银行的外汇市操作是单一方向的运作,迫使其通过大量购入外汇,以满足货币需求。2003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首次超过全部广义货币供应量,2005年和2006年,大约是广义货币增长量的1.5倍和2.1倍。到2008 年底更是达到了2.4倍。上述贸易顺差持续放大和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必然引发央行被迫释放等量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分析
货币乘数是连接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纽带,经济理论界认为货币乘数(K)是基础货币(B)扩张的倍数。我国将货币层次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C和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D组成了广义货币M2,即M2= C+D。基础货币则由法定准备金R、流通中的货币C、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NR、超额准备金Re组成,即B= R + C + NR + Re。若记c为现金流通比率,c=C/D。r和re分别为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则(r+ re)×D=R + Re,nr =NR/D为非金融机构的存款比率,则货币乘数K= M2/B,也就是K=M2/B= C+D/C+ R+ Re+ NR= 1+c/(c+ r+ re+ nr)。可见,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直接因素有法定准备金率r、非金融机构的存款比率nr、现金流通比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re。
由以上货币乘数(K)的求导式可以看出,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是典型的负相关,货币乘数与经济波动保持一致,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内生性特性。
四、货币内生供给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条件下,货币供给量不是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所决定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共同决定并内生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利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率等构成。在经济运行中,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使实际的市场利率与预期设定的目标利率趋于一致,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依此确定自己的存贷利率水平,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水平,从而改变人们对经济决策的预期及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这就是内生货币供给条件下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五、政策建议和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我国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正向着市场理性化,且有利于间接调控的方向发展,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盯住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模式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直接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基准利率为主导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同时配合其他经济政策来引导货币供给的合理化。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向以利率为主的中介目标进行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央行应逐步扩大利率弹性,完善利率体系,重视利率在宏观金融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2. 重视经济预期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学界都较为重视经济预期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已证明预期在政策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加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适时传递货币政策意向,正确引导经济主体和社会预期。
3. 注重经济周期波动性变化的影响,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和力度。由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故而必须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取向,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缩短政策外部时滞;同时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疏导货币政策初到渠道,从而真正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prim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gnoring the law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imply copying the mod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ffec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current mis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prim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xplores how to grasp teaching law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ries to provide ideas for improving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初级任职教育;政治理论;教学;误区
Key words: prima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political theory;teaching;misunderstanding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20-02
与任职教育的典型要求相比较,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其自有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与任职教育的一般性要求并非完全兼容。然而,在当前初级任职教育班次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忽视政治理论课程自身规律,罔顾政治理论课程与其它专业操作型课程的差异,以“一刀切”的简单思维,对任职教育模式生搬硬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理论教学偏离应有规律,影响教学效果。下面,就人们对初级任职教育班次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几种常见误区进行分析。
误区一: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把政治工作能力简单等同于方法技能。
人们普遍认为,既然任职教育强调的是对岗位任职所需要的技能、能力的培养,所以任职教育班次的政治理论课程也应当重点培养学员开展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技能。在《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和《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日常教学中,强调“教方法”较多。
固然,在《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和《军队基层文化工作》课程中的确包含传授具体工作技能的内容,但政治工作的具体技能是以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为基础的,只有当政治工作者具备了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他在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技能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培养学员的政治工作能力,首先是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其次才是让学员掌握一些具体技能,其中,前者是政治工作能力的根本和核心。以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工作为例,在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教育者选择何时作为谈话时机、运用何种谈话方式等技巧性因素,虽能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真诚的关心、爱护、尊重等情感因素,以及由这些情感因素凝结并散发出来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是打开被教育者心扉的真正力量。彬彬有礼的笑容、娓娓道来的语气、环环相扣的逻辑表达,或许可以为思想工作锦上添花,但是,如果没有对士兵真诚的爱,笑容再和蔼,在士兵看来也是虚伪的。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果忽视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塑造,而片面强调方法技能的训练,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误区二:任职教育班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品化”。
由于在认识上,把政治工作的能力简单等同于操作性技能,这就直接导致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效仿专业操作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量开展“模拟教学法”。例如,为了锻炼学员开展谈心的能力,就组织“模拟谈心”;为了锻炼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就组织“模拟授课”;为了锻炼学员开展党支部工作的能力,就组织“模拟支委会”……这种做法看似迎合了任职教育的需求,突出了技能训练,实则违背了政治理论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导致学员对政治工作的理解流于表面化。
专业操作型课程之所以大量采用“模拟教学法”,是因为在这些课程中只需要模拟工作环境,而不用模拟工作对象。例如,装备操作课程上,学员模拟操作的装备是真实的;轻武器射击课程上,学员使用的武器是真实的;战术课程上,学员演练的战术动作是真实的。而政治理论教学则不同,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思想,是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无法模拟出来的。如果生搬硬套“模拟教学法”,那么,这种完全依赖预设脚本进行的“小品式”模拟,只能模拟出政治工作的表面形式或简单流程,无法将部队基层工作生活中矛盾或问题的冲突性完全真实地再现出来,学员无法真切感受到现实工作中矛盾冲突的剧烈程度,也就难以切实感受到解决利益纠葛的难度和解决思想矛盾的艺术性。任职教育的“实践需求性”特点,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让学员真实感受政治工作实践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艺术性,而这种“小品式”模拟,恰恰不具备这样的效果,也就无法提高学员的实际政治工作能力。
初级任职教育班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任职教育“实践需求性”特点,应当依托模拟连骨干岗位锻炼、部队见习、军民共建、执行重大任务等实践环节,让学员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切体会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从而增强政治工作能力。
误区三:用量化考核的方式来检验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任职教育的短期时效性特点,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时既具备某种特定的岗位技能,做到为用而学,学之既用,以实现培训与任职的无缝链接。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初级任职教育班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该在培训结束时,使学员具备开展政治工作的熟练技能,而且这种技能的强弱也要用量化考核来直观展示。因此,往往采取口头答辩、笔试答题的方式来考核学员的政治工作能力,用得分的高低来衡量学员政治素质的高低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强弱。尽管有的教学单位也采取了平时实践成绩与课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但平时实践的时间较短,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较低。
正如前文所分析,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与坏,根本上取决于政治工作者对待工作本身和工作对象的态度。同志也早就说过“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得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问题[1]”。因而,任职教育班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应当是端正学员对政治工作以及对部队官兵的根本态度。而这些“态度”,都存在于头脑当中,其真实情况,无法用一次量化考核的形式直观展示,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检验。简单的量化考核,只能检验学员是否记住了相关知识点,而检验不出学员是否真正认同这些理论观点。因此,初级任职教育班次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环节中,既不能因为学员“考知识”的量化分数高,就一俊遮百丑,认为学员的政治觉悟高;也不能因为学员“考知识”的量化分数低,就武断地认为学员的政治觉悟低。而应当将学员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与实际政治立场觉悟分离开来,区别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可以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来检验,而实际政治立场觉悟的高低,只能由群众来评、由广大官兵来评、由实践来评。
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初级任职教育班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摒弃“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既要适应任职教育需求,也要充分尊重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地用任职教育的模式来硬套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二,摆正思想政治工作中“道”与“术”的关系。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员在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拥有正确的态度,是政治工作的“道”,而具体方法是政治工作的“术”。“道”是“术”的根本,“术”必须以“道”为根基和本源。初级任职教育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摆脱单纯强调技能训练的思维束缚,把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和塑造端正的情感和价值观上来,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其本来面貌。
第三,应当增加实践在教学考核中的比例,但这种实践不能停留在“小品式”模拟的浅层次上,而应当让学员在岗位实践、社会实践中去多体验、多磨砺、多锻炼,完成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并升华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价值追求,筑牢开展政治工作的基础素质。在考核形式上,应当将现有的“课终考核”改进为“全程考核”,由考查结果向考查过程转变。依托模拟连实际工作以及学员日常行为,对学员进行贯穿培训全程的观察考评。结合理论知识的量化考核结果,对学员的政治素质做出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在初级任职教育班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摒弃“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既要适应任职教育需求,也要充分尊重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地用任职教育的模式来硬套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员在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拥有正确的态度,是政治工作的“道”,而具体方法是政治工作的“术”,要摆正“道”与“术”的关系,摆脱单纯强调技能训练的思维束缚,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其本来面貌。应当增加实践在教学、考核中的比例,但这种实践不能停留在“小品式”模拟的浅层次上,而应当让学员在岗位实践、社会实践中去多体验、多磨砺、多锻炼,完成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并升华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价值追求,筑牢开展政治工作的基础素质。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1.
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3-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今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急需一批掌握精湛技术的毕业生投身于企业中。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集校园教学与企业实习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与工作的相互协调下,学生能学有所用、即学即用,并在工作中反思、继续学习。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学徒制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难以满足当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使学生培养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与能力。在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尤其是理工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向上要与国家保持一致,所以要注重熟记,把政治教学内容熟记于脑海中,于是就出现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没有主见的人,而是希望学生能理解好理论知识,懂得这些知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2.校企两点,管理困难
在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要在学校与企业两点之间经常往返,而这给院校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徒制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早早进入企业,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了才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徒制使学生在企业中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学生带来了归属感。但是,在学校与企业间,学生的经常往返不仅给院校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疲惫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上,要本着以德立人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的道德败坏,那么即使他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也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甚至有可能会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性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勇于探索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能熟练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以便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课本的道德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与实践。
2.校企共建,双元育人
学徒制的两大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院校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使院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过程中,院校的教师主要负责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给学生;企业的师傅则负责带领学徒,把职业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起来。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共同合作的,所以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要由校企双方来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学校里的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而企业中的师傅则负责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通过实践操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下,学徒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3.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时间冲突的问题,校方要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要与企业商量,应当怎样安排课程才能不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实践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院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整合课程,使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有效弥补在企业中当学徒的缺点,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以良好促进学生的学习。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安排必要的实践环节,而且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实践技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为我国人才市场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院校要善于调查与发现,找出当前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合理安排课程,共同考核学生,携手培养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8.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拥有独特性:如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等。而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根据以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在课堂上不能全部灌输理论;其次,不能把理论讲得太深,教学目标应该遵循高职教学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既能实现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能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提高能力,这样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教学切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状况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高考成绩相对落后者,由于高考不理想,很多考生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他们自卑感较强,其中一些人对自己失去信心。此外,大部分高职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这都干扰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尊重学生,抓住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开展实践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格。在实践教学中,高职生将理论运用于自身成长和现代化建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检验,强化了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够促进高职生自身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是理论教学难以做到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涵定位较窄
实践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2]据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通常的做法就是组织学生“走出去”,把相关人士“请进来”,如请校外知名企业家或其他高校专家做相关报告、参观博物馆、到企业实习、考察新农村建设、进行红色之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到敬老院去慰问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当然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和了解社会,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仅仅是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到社会上的各种地方去联系实际,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当扩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即实践教学不应仅限制在校外实践上,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参与实践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
实践教学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但是,由于对实践教学定位较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仅仅限制在“走出去,请进来”这个层面上,仅仅是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考察,出于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这样的实践活动往往只是以点带面,只派部分学生代表参观考察或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此外,总是参观考察仅有的几个地方,学生也感到单调乏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一所高职院校起码也是几千人的规模,多则上万人的规模,试问,有多少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接待这么多的学生?学校能拨出多少经费来支持实践教学的运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承担相应的理论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只有解决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和探索学生可以普遍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执行下去,实践教学才能符合其内涵的意义。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应只是社会实践一种,而是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网络虚拟实践等形式。课堂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普遍参与,校内实践是课堂实践的辅助和发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虚拟实践拓展实践教学新途径。这四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
(一)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不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一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其实,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师指导灵活、时空优势突出、实践教学方法多样等。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模拟情景、讲座、报告等形式,将理论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便于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向比较明确,就是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开展如何理国的主题讨论会;在讲授理想信念内容时,开展放飞理想的主题演讲会等。课堂实践教学既含有实践教学的特点,又带有理论教学的色彩;既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减少时间,又使学生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澄清对一些复杂理论问题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是指在学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它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辅助和延伸。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实现隐性教育功能,如通过组织读书月、话剧表演、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科技文化艺术节、请模范榜样人物或优秀校友做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增长才干。二是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指导建立一些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相关的研究会,如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会、德育研究会等,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修养;指导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书画艺术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教学增强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
(三)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堂理论讲授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依照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个社会问题深入进行相关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以在每门课程的第一周,任课教师就向学生布置课题研究任务,同学们可以自由申报课题,任课教师从中筛选出有研究意义、论证充分的课题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赞助,课程结束时学生要提交课题研究成果和结题报告,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组织验收并评奖。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与实践相联系的涵义,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入社会,结合亲身体会去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研究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这种社会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高洞察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四)以校园网为中心的网络虚拟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重视在网络上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一个虚拟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解决实践经费紧张、学生覆盖面小的问题。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如可以在校园网上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让学生在网上抒发感想或者组织一个网上的讨论会;展播专家经典讲座,使每一位同学随时都可以聆听专家的讲座,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案例分析讨论、网上调研、网上辩论赛、网络征文等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上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利用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海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9):164-165.
篇8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养成教育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扎实”三理念
(一)理论基础要扎实
1.理论基础突出人格特质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应重点突出人格特质。人格完善不仅关涉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1]。围绕着人格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突出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关照,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尊意识和价值观念,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提高课堂教学,增进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2.理论基础突出个性差异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其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个性迥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基础需围绕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品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大学生的个性突出表现在独立意识、学习热情、人际交往、获得尊重和理解、选择职业和专业、爱慕异性或想得到异性的尊重等方面。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多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才能找出解决对策。3.理论基础突出情感需求理论基础的运用应该重视大学生自身情感的需求。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学生的情感进行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在对待问题的观点上才能达成共识,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大学生树立信心和促进个性发展,主动与大学生沟通,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尽量从积极方面去考量他们,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努力进行科学引导,使每位大学生能都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理论内容要扎实
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来源于大学生对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需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人文潜能,才能体现其内容的扎实性。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的交往行为、自我反思的人文潜能都十分丰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要集中在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上,进行人文潜能的挖掘教育。1.挖掘情感上的人文潜能针对大学生情感十分丰富的特性,适时地通过组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交往行为、自我反思等方面开展教育,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主要取决于在教学活动中对情感的挖掘。人与人的交往充分体现了双方之间的交往行为,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行为、思想都受到了熏陶。2.挖掘价值观上的人文潜能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及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就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体现,它促使大学生对某种价值目标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围绕大学生的价值观来组织教学内容,适时挖掘大学生价值观上的人文潜能,对大学生进行价值理论、价值观念培养、价值心理引导和价值活动调控,充分突出核心内容,即价值观念的理想信念教育。3.挖掘人生态度上的人文潜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还不成熟,在对待和处理问题上容易产生感情冲动、自卑、消极厌世等不理智行为和极端心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教育,挖掘人生态度上的人文潜能。教育大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克服悲观和盲目情绪,引导他们形成相对稳定的人生心理定式;在求知的同时,教育学生有自知之明,适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与他人相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挫折观,加强正义感,紧跟形势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大力提倡积极、有为、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大学生正视社会、直面人生。
(三)教学互动要扎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能力培养。1.构建师生互动的新理念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不是追求表面的效果,而是通过设计的问题与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整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适时恰当的教学互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师生互动首先需要教师的导引,先抛出问题,然后引导大学生围绕该问题来找寻解决的方法。正所谓“引入—导出—分析—解决”四步曲,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处于互动状态。2.拓展教学意识新渠道教学意识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标准以及教学任务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要善于树立教学问题意识、教学主体意识和扩展教学内容意识。在教学问题意识上,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在听取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将大学生视作教学主体,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当留出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根据整个大背景和当前的形势进行适时扩展,使学生了解一些基础背景,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践行”的三要素
(一)大学生践行优良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可以通过道德行动和习惯等途径来提高。1.树立理想信念意识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是对未来目标的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是理想信念,在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辨析各种社会思潮[3],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必将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2.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学生要在社会上求得生存和发展,既要具备适应能力,更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它要求大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全方位、多渠道地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提高整体素质水平。3.增强思想品德教育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教育,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传统的博爱精神为主的仁爱教育,都是大学生践行优良道德品质的途径与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它使大学生还未涉足社会时,就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二)大学生践行和谐的人际关系
1.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水平,在大量的宣传与鼓励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人际交往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相关数据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获得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好的工作基本都比较稳定,因此,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具备相关的人际交往理念,有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人际交往活动。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意识和理念尚不足以解决问题,大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会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在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具备人际交往能力。3.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为人要热情,富有修养,在此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教会大学生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端正与人交往态度。教会大学生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度,坦诚相待,亲密有度,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适度与人交往。
(三)大学生践行正确的人生态度
成功者始终能做到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值得大学生借鉴与学习。首先,塑造拼搏进取精神。生命的真谛在于拼搏,拼搏是一种积极向上和努力进取,为达到预定目标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当今社会竞争力相当大,只有提高拼搏进取精神才有动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彼岸。其次,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在向预定目标进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这就要看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生理因素和遭受挫折的经验等都影响其对挫折的耐受力。因此,在成长过程中,要加强这三个方面的积累和锻炼。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对策分析
(一)深刻领会理论思想,坚决履行行为准则
理论知识指导着人的实际行动,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理论知识是实践行为的基础,深刻领会理论思想,就是在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深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践行行为,学习到没有学过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认识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深化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深刻认识当前形势,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当今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使大学生清醒地看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复杂,在思想上要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对一系列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及时行动起来,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科学规划,牢牢把握主动权[4]。
(三)深化思想,变革思维,勇于创新
观念改变行动,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大学生养成教育为目标,深化思想,变革思维,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需求,在践行过程中要有胆识和勇气,要有改革创新精神,要做到快、实、细,即在思维上彻底变革、行为上努力践行、工作上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建义.思政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实践转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2]刘淼静,叶航.教学意识形态性的研究[J].文化教育,2011,(7).
[3]吴毅安.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篇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覆盖面比较广泛,教材的章节之间甚至相关课程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教材内部章节之间必然会有重复或者交叉的内容出现。例如,学生在中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要理性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吃透基本点,抓住衔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避免重复讲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实际性的教学效果。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突出难点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每一章节的知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在于全,不在于多,但是必须精。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的难点和重点为核心,进行有板有眼的,生动的,有理有据的讲解,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经验,并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逻辑哲理,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三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本质要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时展,贴近实际生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生活,并不受广大学生欢迎,经常会出现学生翘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时代脱节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时展进行紧密结合,以历史唯物注意和辩证唯物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贴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社会现实问题。例如,我国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疑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很多热点问题,例如,干部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要为学生解释和讲解这些问题,仅仅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贴实际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能够正视社会问题,培养其道德品质,做适合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基本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教育要突出重难点,还要注意结合时展,使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步伐,结合生活实际,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作者:钟启春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道德教育 时效性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情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从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事实基础,提高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对长江大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期望可以通过调查数据掌握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长江大学类专业(包括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农学类、文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石油地质类)随机进行问卷分配,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中的某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550,问卷收回503份(回收率91.5%),其中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96.6%。调查样本为在校普通本科生。
二、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开设,以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等有关思想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问题上有着积极的认识,有75.5%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想理论课是必要的,60.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行的,约68%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认为效果是不强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有30.4%的同学是出于对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而学习的,即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其他的同学都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上课,其中约有26.9%的同学是因为这是必修课,所以才上的,12.3%的同学是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所吸引的,15.6%的同学主要是应付考试想拿高学分,14.7%的同学受学校纪律的外部约束而上。大部分同学是出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因素而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表现如何,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听课的,但是行为有所不同。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够重视,有20%的学生对其较重视。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积极的,他们知道其是重要的,对自己是有好处的,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人是抱着这样积极的动机进行学习的。但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表现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知行不一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思想理论课的开设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象原因调查
首先,对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的调查表明,约有35.1%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自身因素所造成,即对课程不感兴趣,而有29.9%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环境问题,大班教学的效果比较差,约20.8%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内容不好,14.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
原因分析:
(1)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感兴趣成为阻碍教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约有56.6%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是首要任务。针对此问题相应列出了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39.7%的大学生推崇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27%选择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态度。要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注意和反思。
(2)有20.8%的学生认为教材不理想,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是从课程本身原因出发,由于理论性知识太多,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晦涩、不好理解。约有55%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课程本身内容不吸引学生,太过枯燥和太深奥,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17.8%是由于学生自身不愿意学,当然这也与课程本身有一定关系。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的原因还与教师有关,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运用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起着引导性作用。我们调查了教师进行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为何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40.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3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等。这说明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不需要高深、博学的教师,只要他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有40.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本身枯燥不吸引人,使得教学得不到成效,19.6%学生也是倾向课程本身的问题,认为内容陈旧脱离现实,使得学生不好理解,有13%的学生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17.4%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理论课程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的问题,让学生觉得不好接受。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其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课程本身就有抵制的情感,知识重复讲解,导致学生一看到这种类似课程就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生,教起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其二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思想理论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学生自己理解有难度,学起来比较枯燥和无味,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无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精髓所在的。其三是由于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媒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理论性极强,又深奥枯燥的课程,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因而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针对调查结论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其时效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不一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学生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产生动机的基础,在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内在需要,对此课程就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思想理论课只有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为基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需要的道德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遇事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鲁莽,很容易在社会上吃亏。思想理论课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教授他们如何理性待人、待事,如何处理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保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后,再教导他们如何处理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这样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注重德育实践
虽说是理论课,但是理论与实践是不分家的,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枯燥、深奥的政治理论课,学生更倾向于自己亲身实践,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孤儿院陪孩子们玩耍,去社会上进行道德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意义比上几节课都要深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的是道德认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学生才能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进而形成道德自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事件,才不至于到了社会发现有那么多与理论课教导相违背的事情,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 上一篇: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
- 下一篇:民法典的完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