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法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刑法案例教学

篇1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刑法 案例教学

    刑法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内容多、难度大、不易掌握等特点,抽象的法律解释容易枯燥。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刑法案例教学不但能使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简单、易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通过开展案例辩论、案例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独立学院刑法教学中已经普遍穿插了案例教学,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历史不长,师资队伍还不很稳定,教研投入力度有限,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阻碍和问题。

    1.案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理论讲授法仍然是当前独立学院刑法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大多会穿插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举例的方法是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用于解释某一刑法基础理论知识。“案”“理”结合不紧,很多时候是教师设问,教师自己回答,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没能精心设计案例教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仍然扮演着中心角色,案例讨论的课堂组织不到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案例教学课时不足。很多独立学院刑法教学按总则与分则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教学,每学期周课时3节,其中实践教学课时没有硬性规定,因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整个刑法教学基本以理论讲授形式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全面了解案情、分析探讨争议问题,常常要花不少教学课时,很难从现有的每周3节课时里抽出时间组织案例教学。

    3.教学案例没有系统化。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往往随机从网上收集案例,很多案例都近乎虚拟,案情设计有些理想化,案例争议性较小或代表性不强,当地法院时新的审判实例使用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刑法教学案例集。

    4.案例教学考核方式不尽科学。案例教学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针对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题,这种考核方法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且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5.案例教学配套机制不健全。案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革新,还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从当前独立学院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上尚未形成正确、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任课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研组织力度不够,而且,案例教学师生素质也难以满足严格意义上案例教学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刑法案例教学改革设想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刑法案例教学的改革和运用是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刑法案例教学模式

    刑法案例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仅涉及教师的讲授方法,还涉及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课堂氛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教学模式。这是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刑法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模式。列举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法律理论、法律条款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列举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细节没有过多要求。可以是几句话就讲完的一个案例,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讲完的一个案例。既可以是实际案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有关材料加工而成的案例。

    2.课堂案例讨论模式。课堂案例讨论模式可选择使用,课堂讨论可以小组讨论或对抗辩论形式进行。重要的讨论案例应课前提供给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可相对固定,一般为4-6人,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要求充分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可选择部分小组当堂进行观点阐述,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对抗辩论通常将全体学生按照观点不同分为2-4个小组,经充分讨论后以小组形式当堂进行课堂辩论。辩论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同学、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也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3.模拟法庭模式。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教学可与“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由学生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角色,利用律所或法院提供的真实案例,按照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模拟审判。学校需建设模拟审判法庭,并购置必要的服装和器具,力争达到仿真效果。模拟法庭教学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使用次数不宜过多,一学期以3-5次为宜,每一个角色可由3-5人担任,学生可更换角色进行操练。

    4.法律诊所教学模式。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由教学单位开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凭借自己已经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办理真实案件的教学方式。诊所通过指导教师(Clinic Professor)指导学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或参与案件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主动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笔者所在单位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一直以来,利用这一平台,在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咨询、代书、调解、调查和诉讼等法律服务。学生参加法律服务的热情很高,所有参加法律援助的同学都认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课堂教学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需要任课教师课外进行单独指导。办案过程中,教师可拿些典型问题到课堂讨论,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

    《刑法学》计划课时一般为108-126课时,而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则完不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案例教学所要求的分析和讨论时间。任课教师应合理分配讲授课时,挑选各章节的部分内容着重讲解后,类似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形式完成。这样既避免了连续理论讲解的枯燥,又挪出了案例教学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刑法分则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重点罪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

    本课题组还设计在《刑法学》课程结束后,作为必选课程开设一门“刑法案例分析”课程,约18-20课时(9-10周),时间安排在大三年级。主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司法考试题型,训练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律诊所式教学也可在这一阶段进行。

    (三)收集典型刑法案例,编辑刑法教学案例集

    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过于简单的案例,没什么争议,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太难,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则会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容易造成冷场,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并编写系统案例。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案例要新颖。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司法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其二,案例要典型。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其三,案例要系统。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典型案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选定案例,并设置问题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其四,案例要多样。既要选择仅涉及一个问题的单一题眼的案例,也要选择适量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既要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微小案例,也要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既要选择已有确切答案的案例,也要选择争议颇大,尚无定论的案例。

    (四)改革刑法学课程考核方式

    刑法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是记录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时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评分,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2.面试成绩。面试以现场抽题并口头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主要题型为案例分析。面试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学生抽题后需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教师当堂根据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得分。评分时既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判断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思维过程,教师需及时点评,肯定优点,也指出不足。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其运用情况。重点可模拟司法考试试题形式,考试题型主要采取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型。笔试成绩还是学生总评成绩的主要部分。

篇2

一、刑法教学案例的选择标准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平台,没有好的案例做支撑就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即要具有针对性案例选择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具有关联性。刑法教学中要通过刑法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从而起到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锻炼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双重效果。基于此,在选取刑法案例时应该综合分析,一要注意所选取的案例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相关联,二要注意所选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过于分散和单一。所选案例如果与教学目标或者内容不具有关联性,就不符合针对性的标准,拿它来进行刑法教学也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但是,即便具有针对性,如果所选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过于分散和单一,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有些案例过于复杂,涉及的问题过于分散,这种案例比较适合在综合讨论中应用,而平时课堂讨论的案例应力求知识点集中,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很好地实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案例本身必须蕴涵一定的法理,即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刑事案例在全国和某一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大家比较关注并且案例本身蕴藏了某种法律关系或者法律理论,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隐藏其背后的法理内容。比如对于盗窃罪、侵占罪和诈骗罪的理解,许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许霆利用自动取款机的错误连续取款十几万元,一审法院判其无期徒刑,判决后社会影响非常大,不同阶层的人对此看法不一。普通民众认为无罪,理由在于引起事件的原因在于银行,银行自己责任也很大。此案在法学界也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许霆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许霆只负有返还的义务,追究刑事责任明显错误;有学者则认为许霆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对于具体构成什么罪则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构成盗窃罪,有人则认为构成侵占罪,也有人认为构成诈骗罪。对这个案件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盗窃罪的基本构成,正确区分盗窃罪与相关财产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案例一般应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应具有较大的新闻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的相关性,而不在于案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2]。因此,不能仅仅凭新闻效应来选取刑事案例,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案例应该适宜教学,即应该具有适宜性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适宜教学。详言之,在内容上,案情应该简洁、难度应当适中。如果案情过于复杂,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他们就会百思不得其解,寻找不到分析问题的入口和路径,就会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而案情过于简单、难度过低的案例,同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形式上,案例应避免过于冗长复杂,否则会浪费过多的课堂时间,也不利于让学生抓住案件核心。因此,教师要遵循适宜性原则选取刑事案例,并对案情进行梳理分析和全面掌握,对所选内容有所裁剪,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拓展性,即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便要求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疑难性,必须隐含一定的理论问题,并且这个问题正好也是学界争论不休还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理论命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他们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例如许霆案对于学生认识财产犯罪就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针对“秘密窃取”是不是盗窃罪的必要条件、“机器能否被骗”等理论问题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刑事教学案例的运用

案例的运用一般包括刑事案例展示、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评述和学生提问四个步骤。展示案例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讨论是重要阶段,总结评述是关键,学生提问是升华。一个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要至少经历这四个关键阶段,当然,还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延伸,即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但这似乎超出了课堂案例教学的范围,故这里不予论述。

(一)案例展示事先呈现案例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就必须事先让学生知道案例,同时必须告知学生需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当然呈现案例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普遍使用的方式是给学生发送纸质文字资料。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方便,学生也愿意接受,缺点是费用成本有点高,有些学校可能没有这笔项目支出,教师仅靠自己力量也无法满足需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其优点是直观、简洁,运用得当可能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缺点是只能当堂讨论,由于缺乏像纸张那样的载体加以固定,下课后不利于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搜集资料。这样课堂讨论很难深入进行,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组织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直接与组织讨论这一环节存在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必须有组织优良的分析讨论,讨论得越深入、辩论得越精彩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能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就越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就案例中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赞同、质疑、批判其他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只是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才是讨论的主体,教师不能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窒息同学的热烈讨论[3]。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对于思维敏捷、脑子反应快的同学要启发其对问题做深入思考;对于害羞不敢发言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并有意识地给其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懒惰不想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强制,例如将平时发言和最后成绩挂钩,迫使其端正思想,认真准备;对于想发言但脑子稍微迟钝的学生要适时点拨,避免学生的讨论出现尴尬局面。

(三)总结评述总结评述阶段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它是在组织学生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对这次讨论的问题的总结性陈述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全局,对整个讨论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全面点评。同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问题所涉及的理论背景、观点给予交代和评述,使学生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刑法理论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该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学生指明今后改进的方向。

(四)学生提问一个完整的案例讨论课,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答疑时间,这一般发生在教师总结评述结束后,学生可以针对有疑问的问题自由地向老师提问。老师应该逐一回答学生的疑问。这一阶段可以使整个案例讨论得以升华,也集中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65

传统的刑法总论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教师能够将刑法总论的基本理论全面和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重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综合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一味的实行教师主导下的讲授,务必会使刑法总论的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刑法总论学习仅仅限于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刑事法律问题。有违刑法总论教学大纲和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刑法学教育工作者纷纷探讨刑法总论的教学改革问题,以寻求更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笔者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实践着,深感案例教学法对于刑法总论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总论教学过程中,以刑事案例为依托,通过案例内容将学生带入某种刑事法律情景之下,学生在法律情景之中真实感受案情甚至可以作为案例中角色进入情景,通过小组协作或者个人思考形式追寻解决案例中刑事法律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1具体、直观

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将学生带入某个情景之下,该情景中涉及很多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把课本上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情景之中的具体情节相联系,这样就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一种生活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具体、直观。

1.2教学的实践性较强

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某种情景之下时和带领学生办理真实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直观的感受案例,在直观的感受之下,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理论知识,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案情,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是小组完成还需要和组员协作。一个案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刑法总论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能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实践性。

1.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案例教学法中,从案例情节的阅读分析,到资料的查阅整理,再到小组的讨论和解决方案制定这些环节都是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到督促和评价的作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2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运用的优势分析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刑法总论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引导和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以往一贯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

2.1案例教学法符合刑法总论的课程特征

从刑法总论的知识体系来看,主要有犯罪论和刑罚学两块,这两部分内容在很多知识点上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本课程往往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论性强意味着难懂和枯燥,倘若一味的坚持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势必造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点,而且?会导致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正好能够解决刑法总论理论性强的难题,案例的分析往往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在案例教学的情景之下,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背后的内容。同时,学生理解了也就不觉知识点枯燥了。

2.2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刑法总论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刑法抽象理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成为了积极主动探索刑法知识的分析者和探索者,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难题而查阅刑法总论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也更加能够得到自我认同感,在趣味中学到新知识,因此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学习。再从心里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应该是一种自由性、自主性的选择行为,学习的材料必须使学生感到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价值和学习意义,而案例教学法正好具有这一功能。

2.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法学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传统单一讲授知识方式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现成答案,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所谓标准答案获得知识,这样导致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会什么,刑法总论这类课程知识复杂,课时却有限,老师能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始终有限,因此学生课后自学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教师有一定参与度(如组织、促进和评价等)的学生自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并寻求解决路径的过程中逐渐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庞大的刑事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法律素养

在传统的刑法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更多的是听老师怎么讲授知识点或者分析案例,但他们自身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塑造,综合法律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大多数学生只会背法条,而没有能力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缺乏法律运用能力。反观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督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大胆假设,通过查阅法律资料论证自己的想法,整个案例从法律关系的分析到法律的适用都由学生完成,案件分析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都是学生以后成为法律人才所必须的。

2.5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学教学中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国长年以来的刑事司法为本课程积累了大量案例素材,这些素材也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刑法总论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尽管其理论知识复杂,但是每一部分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案例,这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高校大量图书资料也是案例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现在一般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法学方面尤其是刑法学方面的图书资料都是相当丰富的。这就为学生查阅资料解决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再次,绝大部分高校还建有模拟法庭,这也为案例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辩诉演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刑法总论教学方法,但是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设计与科学的运用,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刑法总论中的案例教学经验,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的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应当包括三个阶段:刑事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执行和知识点的小结。

3.1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

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是开展案例教学先决问题,是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刑法总论的教学中实施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案例应当是紧扣教学大纲的相关案例,可以来源于历年法院的判例库,也可以是社会关注的案件。所选择刑法总论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同刑法总论知识点相对应。案例的选择应根据刑法总论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切忌完全脱离当前的刑法总论知识体系。另外,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并能将该知识运用到案例的解决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之中。

第二,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应当能够涵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对刑法总论的知识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材料,倘若案例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直接就不能起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同刑法总论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案例,该案例应当是对应知识点的代表性案例,最能反映对应的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通过典型的案例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及能力推广到其他案例甚至是以后的司法工作中。

3.2案例教学的执行

案例教学的执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学生自主准备、展现评价三个分步骤。

首先,呈现案例。一个成功而有效的案例讨论,必须有充分的事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应事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呈现案例的方式包括:发放案例文字材料;直接描述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以PPT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分角色表演案例。

其次,学生自主准备。学生自主准备阶段又分为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和解?Q方案的制定等过程。学生拿到案例后,必须先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只有厘清法律关系,找到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后才能有的放矢的查阅相关资料,而资料的查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带着问题查阅相关问题的我国立法以及理论,接下来的步骤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这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讨论越是深人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

最后,展现与评价。学生自主准备阶段结束后,应当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对组内的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后,教师及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对于案件法律关系的分析和对立法和理论的运用问题,说明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并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3.3知识点的小结

篇4

1.1针对性强

具有工程类课程实践强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既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展示,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

1.2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它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避免了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符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3实践性

案例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自己应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突出,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符合《工程建设法规》这门课程的设置目的。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2.1案例要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的选择必须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决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在选择案例时除了考虑与课程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到可信性和典型性。

2.2案例要客观生动

我们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过于短小或难于题解、主题陈旧、过于暴露的案例都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这些议论不可暴露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不能由议论而产生导引结论的效果。讲述案例情况时,同时提出问题或隐含问题,做到引而不发,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3案例要多样化

案例的设计应只提供背景和矛盾冲突,最终的处理办法和结果应留由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案例的设计过于简单,就不会引起争论,学生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2.4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开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当学生表现冷淡。回答问题过少时,要善于打破僵局;当学生背离正题时,我们要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但我们切不可喧宾夺主,一定要将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5存在的误区

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存在误读,易将举例说明法与案例教学法混为一谈。我们必须将二者的异同点搞清。

3.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应用的实施步骤

3.1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思路

提供相关背景信息———提供解决问题提示———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生介绍解决结果———师生共评解决结果———学会应用案例结果———力求学生发现问题。

3.2《工程建设法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笔者以本课程中“建设工程的投标”案例讲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即准备阶段———介绍案例———分析案例———陈述意见———知识整理———评估反馈。

3.2.1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相关知识。

3.2.2介绍案例

由教师主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来介绍某重点工程招投标活动。【背景资料】(1)某省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于2012年12月28日开工,由于工程复杂,技术难度高,一般施工队伍难以胜任,业主自行决定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于2012年9月8日向通过资格预审的A、B、C、D、E五家施工承包企业发出了投标邀请书。该五家企业均按接受了邀请,并于规定时间9月20日~22日购买了招标文件。(2)招标文件中规定,10月18日下午4时是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评标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3)在投标截止时间这前,A、B、D、E四家企业提交了投标文件,但C企业于10月18日下行5时才送达,原因是中途堵车。10月21日下午由当地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主持进行了公开开标。(4)评标委员会成员共有7人组成,其中招标人代表3人(包括E公司总经理1人、D公司副总经理1人、业主代表1人)、技术经济方面专家4人。评标委员会于10月28日提出了书面评标报告。B、A分列综合得分第一、第二名。招标人考虑到B企业投标报价高于A企业,要求评标委员会按照投标价格标准将A企业排名第一、B企业排名第二。11月10日招标人向A企业发出了中标通知书,并于12月12日签订了书面合同。

3.2.3分析案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协调,在多向互动中,要指导各组讨论案例,并保证讨论不偏离主要方向及教学目标,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提出质疑,回答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并维持课堂秩序,解决突发问题,帮助去探索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列出讨论要点,并汇总分析,判断本次招投标活动中存在哪些错误行为,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通过研究性、探讨性的项目,使学生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陈述意见

要求学生根据每组讨论结果进行现场汇报,每组派代表陈述意见,组员可以补充。并将讨论结果以文字形式展示。

3.2.5知识整理,评估反馈

通过多媒体,将各组所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教师首先要表扬课前案例准备和课堂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点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我们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案例或实际问题,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在评估与反馈中,对讨论结果进行多元评价,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考核,使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参与动机更强。我们要引导学生强化先前讨论的内容,并将最终形成的共识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应用案例结果,力求学生能发现问题。

4.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应用的评价与反思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重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高考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参考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不难发现,一个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呢?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在实践中所搜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的事实材料。它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影音。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有矛盾冲突、有问题情景,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即故事性);从内容上,案例典型、完整,比较丰富,既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层面、全方位分析提供可能,并能容纳多种解释(即典型性);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等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即真实性);从构成上看,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景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必然地具备概括性。

一、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真实性。教学案例通常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这样一来,学生会被这些案例所深深吸引,好似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2.讨论性。编写者通常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思考、参与、分析,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性。教学案例的编写、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大多案例往往就是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从中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案例教学能使某些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为教学理论提供现实土壤,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

二、相对于地理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每一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并且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与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编写、讨论,都离不开集体协作,离不开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互动性、多变性等特点,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善于交往、沟通的能力。

篇6

学案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内容包括:课前教师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后填写学案,教师批阅学案;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完成学习反思和拓展训练,教师批阅学案。

二、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法的载体。学案的编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学案的组成。地理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课前预习、知识梳理、重点突破、图表解读、典型例题、课后延伸等几部分组成,可根据教学需要有所增减。

2.学案的编制原则。课时化原则。学案大多以课时为单位,按考点依次编号,插入页码。对于教师而言,课时化编制学案,便于分工合作和集体备课;便于控制教学容量,学进度;便于布置作业、批阅学案。对于学生而言,预习课时化学案,可以知道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授课内容等;订正课时化学案,可以按课时达到考点要求;完成课时化学案,可以将学案按照页码整理成册。如“地球上的水”一章可编制成“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个课时。

问题化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不能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要有针对性,将考查要点、能力要求巧妙地融入问题之中;要有梯度性,从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有综合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要源于教材,引导学生找寻答案;“重点突破”中的问题要高于教材,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中出现“苏州高新区阳山温泉的开发”,问题设计包括:温泉利用了什么自然资源?为什么在阳山该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请简单评价阳山温泉的开发条件,并回答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活化原则。结合实例和案例,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生活现象、热点问题编入学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案中设置“近年来苏州东山碧螺春茶叶开始采摘日期的变化”、“高新区2001年到2011年树山梨花盛开的日期比较”等案例。

三、学案导学法的实施

1.课前导学。学案编制、复印后,按课时次序于课前一到两天下发,学生预习教材后填写学案,教师批阅学案。通过课前导学,一方面,学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了相应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批阅学案,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情,了解高频错题,重点准备突破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探究。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上,课堂探究的基本思路是:核对学案,订正错题――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完成例题,提升能力。在课堂探究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重点突破的过程,重视学法的指导和规律的总结。例题要尽可能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好腾出时间来完成课后延伸和下一课时的课前预习。

3.课后延伸。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反思,有效巩固课堂探究成果。某一课时的课后时间也是下一课时的课前时间,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反思和拓展训练,还要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所以课后训练题不宜多,贵在精选。实施学案导学法,以学案为主线,将课堂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将每一课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案导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编制、批阅任务较重。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师不仅要编制高质量的学案,还要批阅学生课前的预习学案和课后的训练学案,任务很重。加上很多学校地理教师较少,每人执教的班级较多,往往不能做到对学案全批全改,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可组织全体地理教师利用假期提前编制下一个学期的学案,或者由各年级备课组分担相应的任务,共享成果。

篇7

(一)案例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何课程授课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辩证和动态视角来学习,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这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更是如此。案例选取、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来进行,要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运行,案例最好多选取跟学生未来生活或工作紧密相关,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出更多激情,才会更多感觉情同深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踊跃发言,道出自己想法并与其它学生开展争论。比如当讲授到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假设学生们是储户是如何看待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深化学生们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乃至设计案例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案例要能够和理论知识相融通

理论是案例的灵魂,案例是理论知识的形象载体,决不能脱离教材理论而人为瞎编乱选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案例是否和理论相匹配,要就教材每一个理论章节都要准备一个案例,几个有密切关联的章节也要准备一个阶段性案例,比如当讲授到金融机构理论时,我们应该准备一个包括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机构知识点在内的案例,虽然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却是紧密联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包括具有密切关系的数个章节的案例,这样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每一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点。当《货币银行学》课程全部讲完以后,应该要准备数个能够综合教程每个章节理论知识的案例,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但是很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从全局把握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点,更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宏观理论视野。

(三)案例教学要注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传统的案例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案例,学生边听边记,然后再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知识点浅薄、篇幅小、内容简单的案例,但对于稍微复杂、理论知识较为综合的案例就很不合适了。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引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能够蕴含多种信息,比如声音、图像、动作、字体效果好等优点,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非常形象而逼真的感觉,一改传统老师读案例学生听案例的那种索然无味感。所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既能够增加信息输送量,又能够强烈吸引学生听取案例和讨论案例,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相互衔接

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中要让学生们主动发言并开展辩论,老师要掌控时间,并作出点评,课后要让学生们总结本次案例教学经验,并反思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国内有些高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案例之时,老师到课堂上才给学生案例,学生看完之后马上就进行讨论之后再点评,然后就算结束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论战,更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传统案例教学重中间轻两头,使得案例教学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教师在《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一)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

威角色。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进行感同身受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权威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使得课堂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案例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沉默、乏味、枯燥和单调,相反却是活泼、愉悦、多彩和丰富,所以说要想将案例教学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前提。

(二)构建团队学习组织

案例教学模式下,并非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表明观点,毕竟现在的课堂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发言讨论,那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效率低效果差,所以,需要一种新型学习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匹配。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每进行一次案例讨论,就要更换小组代表,也即小组代表不可固定化,目的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都能有机会倾听其他小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主人翁感,每一次案例谈论结束,小组要形成讨论小结,总结优点和缺点。另外,教师要充分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开激烈争辩,掌握好节奏,注意调动现场气氛,以求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三)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为深刻的课程,案例的安排要注意好难度,比如在初始章节中,主要学习货币、信用等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最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总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案例教学情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积跬步致千里。

三、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用的步骤

(一)精编案例

案例质量优劣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第一步。案例选择和整理首先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和选择,为此这就需要吃透《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第二步,要选择能在教师掌握能力范围内的案例,这些案例教师绝对能够理解;第三步,尽量选择与国内外热点焦点相关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时事,比如世界经济最新动态、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工作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事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案例是活生生的,不是认为捏造出来的。

(二)学生前期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将课程案例基本情况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到图书馆、报刊室搜集并整理材料,找出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完善对策,写好发言提纲,明确自己看法,也可以做好PPT,到上课时可以按照这个阐明立场和见解,这些都是为上课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提供铺垫。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明本小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发言完毕还接受其他小组代表的质询,如有不同看法,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辩论,其他小组如果不同意该小组看法,就应该站出来阐明本小组观点,如果同意就应该进一步佐证该组立场,经过这样过程可以实现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阶段,教师参与案例讨论,就每个小组观点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凝练症结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气氛调动者和启发者,让学生继续围绕案例探索真谛,对案例的再挖掘是教师上课的重要职责之一。

(四)总结归纳阶段

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就学生们对此案例的准备情况、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过度强度分数高低,而应该侧重学生提出方案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流畅性、思考方式的科学性、团队合作水平等方面展开,比如说在谈到中国应该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就不能一味强调建立的重要性,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注意倾听他们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有时候结果不是第一位,而过程和方式应该是第一位的。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不久以前,本人有幸赴德国亚琛参加了中德职教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进修班,在德期间学习调研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学校实施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先进经验,学习发现项目教学法更多地应用在工科类的职业教育,而商贸管理类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自已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科教学的应用。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与引进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亦称个案教学法)是一种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任院长(Edwin F.Gay)的一个教学想法,设计一种可以围绕商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即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区别于传统的老师扮演着一位有学问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学方法。

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能的学科。在贸易过程及合同履行方面,都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综合性: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货物的采购、包装、运输、保险、商品检验、通关、制单结汇、索赔和仲裁等诸多业务环节,涉及了不同学科的许多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也得到遍应用。②涉外性:贸易的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交易的各个环节中,如: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合同的订立过程,开立信用证、各种单据的填制过程以及办理国际结汇等环节都需借助英语这来完成。还要求贸易的从业人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习惯做法。③应用性强:国际贸易实务是以传授商品交换具体操作原理和过程学科,涉及贸易术语的正确选用、相关国际惯例、法律合理运用。合同各项条款的磋商与订立、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实际操作,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具体、直接指导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应用的要求,因此,必须掌握相应的国际货物贸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

1.2 引进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针对上述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引进案例教学既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可行的。教师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理论联系实际将贸易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讨论再由老师的总结归纳,实现对外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1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师重视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众者,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的被动性和依赖性,缺乏思维的独立能性和创造性。引进案例教学,教学双方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教与学互动、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须扮演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角色,由被动的受众者变为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课前,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案例,查阅与案例相关资料,认识案情,初步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课堂上,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展开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能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学会主动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老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1.2.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贸易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它不象理工科课程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某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个定理或者进行某一操作过程的练习,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兴趣,更不用说实际技能的培养了。引进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贸易实践中的生动、真实的案例带入课堂,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为了解决案例中给出具体问题,迫使学生运用相关的贸易理论和有关国际惯例去探讨、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对理论性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的掌握也就起到了水到渠成之功。

1.2.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讲授法重视的是系统地讲授和灌输,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通过“正效应”给学生一个正面答案,重视的是结果。案例教学法则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重视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思辩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所谓的“头脑风暴”。案例教学重视的是案例分析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多向、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国际贸易课程中引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教学中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消费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6-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结合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均有一定的作用。《消费行为学》作为一种实践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需要,合理的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程基本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所学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案例教学对于《消费行为学》课程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理念

《消费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从书本走向企业,注重互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愉快和挑战。《消费行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因此其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是息息相关的。而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当然在案例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应用能力。

二、《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障碍

《消费行为学》作为应用型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不是传授一些原理和定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营销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就非常重要,而这种教学组织与管理和教师密不可分,同时学生作为案例分析的主体,其在案例分析中的投入也非常重要。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二是要有充分、准确的信息来源。这两个因素决定了案例分析的质量。但从目前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看,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缺乏有效的途径,即使能搜集信息,也基本以网络搜集为主,大部分信息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对案例信息并不能充分理解,这造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分析比较肤浅,而且缺乏针对性;而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除了因特网,对于信息搜集的渠道也非常有限。而在商业经验方面,《消费行为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学生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也未进行过专业实践环节的训练,至于商业经验,则更加缺乏;而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组织者,大部分属于学术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企业实战的经验。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以后形成的一种教学思路或流程。笔者在多年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色与学生特点,总结了《消费行为学》“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演练等三个在教学中独立的环节进行功能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运作是以项目作为支撑,通过理论讲授与相关案例讲解提高项目演练的有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项目演练作为核心,理论讲授为项目演练提供理论指导,案例分析为项目演练提供可供参考的模版,而项目演练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种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理论知识与项目演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案例中融入理论知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进行消化,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同时由于案例与项目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又可以成为项目演练的借鉴对象,提高项目演练的有效性。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演练三个教学环节的功能进行了有效定位,即理论提供指导,案例提供借鉴,项目提供演练。在此模式下,原本独立的三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组合,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有机统一。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信息来源不足、商业经验欠缺的弊端,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消费行为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类课程的特性,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项目的演练过程。通过项目演练,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在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诱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要使案例教学在《消费行为学》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功能,需要从以下环节保障案例教学效果。

1.基础环节保障。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指的是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笔者认为,在《消费行为学》的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质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在案例库建设中,应注意案例的客观性、代表性、前沿性。案例的客观性是指案例应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对企业在营销中的问题能够真实体现。客观性的案例能够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情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极大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代表性是指案例具有权威性,能够反映企业营销中的一般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往往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指引,让学生充分掌握企业营销中的一般规律。案例的前沿性是指案例要不断进行更新,保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案例。具有前沿性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对消费行为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新颖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很高的兴趣。

2.组织环节保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角,教师在其中承担的是一个组织者、监督者、参谋者的角色,尤其是组织方面,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失控,可能就会造成案例教学走形式,学生案例分析随意化,案例教学中的放羊现象。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在组织方面应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流程(见图1)。

在该流程中,项目一般在第一堂课启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是进行分组演练;中后期指导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辅导,在辅导的同时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答辩安排在项目实施结束以后,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教师点评是对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通过教师点评,让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成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真正达到案例分析的教学目的。

3.考核环节保障。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具有目的性与侧重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参与性,消费行为学课程的考核应将平时的案例教学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在项目实操中的学生表现情况与案例分析报告记入该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完全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尤其是将项目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融入案例中,这可以进一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讲,这种考核改革方式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对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核的学生来说,可能仍然是无从下手,而对于那些活学活用的学生,此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显辉,徐长冬.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贸,2008,(10):143-145.

[2]陈静.《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53-55.

篇10

关键词:测绘;新型测绘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70-02

测绘是大多数工科专业学生在完成机械制图课程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综合运用和全面训练,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测绘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应用于测绘教学中,并结合实际教学,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制图测绘实践教学中的实施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相结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传统的测绘模式和新型测绘模式的对比分析

如图1和图2[1]所示,新旧测绘模式对比分析如下:

传统的测绘过程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从三维实体到二维图形的表达技能和二维计算机绘图技能,但这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计算机和CAD/CAE/CAM/ CIMS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具有强大功能的三维CAD软件,如I-DEAS、UG、Pro/E、SolidWorks、Autodesk Inventor等早已应用于现代工程设计制造中,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测试、加工一体化。在学生的测绘实践中引入三维设计理念,通过这种类似工程设计的模拟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通常传统的测绘实训时间为一周,较大的工作量让学生备感压力,出现抄图现象严重、忽略草图绘制的重要性、绘图质量差等问题。同时,学生一味赶测绘进程,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达到测绘教学目标的要求。新的测绘实训设置时间为两个连续周,每个阶段留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同时大部分时间是计算机操作,这大大提高了绘图效率,更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应用三维软件进行的建模、装配,生成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有较强的关联性,检查和修改都很方便。

学生通过三维建模得到一个个直观的实体模型,会让他们有种新奇感和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已被教育界广泛采用,并通过实践证明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有根本的不同:

1.案例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起到组织课堂、引导讨论的作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对质疑问题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传统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授,而是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把学生发言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形式显得沉闷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学习效率低。

3.案例教学中更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层次的高低和不同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而这些在传统的课堂上是较难实现的。

4.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实用可操作性强,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交流有很大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经验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测绘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内容要体现应用性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案例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内容,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这样有助于掌握教学进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能完成一定的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测绘是对现有的产品、部件或零件进行绘制、测量,并整理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过程。其中部件正是案例的实体,目前比较典型的测绘部件有齿轮油泵、铣刀头、减速器、安全阀等,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不同,选择也不同。机类和近机类专业可以选择涵盖零件类型比较广的部件,如齿轮油泵;非机类专业选择零件数量不多、结构比较简单的部件,如安全阀。

四、案例教学法在新的测绘模式中的实施应用

在新模式测绘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也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做良好的铺垫。下面以齿轮泵为例介绍其测绘安排和实施过程。

(一)手工测绘徒手草图(3天)

徒手绘制所有非标准件的零件草图,测量尺寸加以标注,并标注粗糙度、公差等技术要求。教师要特别强调这个环节的重要性,这步完成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操作。通过讨论式、启发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

测绘前一周,教师做好分组安排、学生动员工作。按学生成绩高、中、低搭档的原则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一个成绩较好、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强、乐于为同学付出的学生组长。教师安排任务,做齿轮泵的拆装示范,并提出若干问题,比如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哪些表面有配合要求等,供学生在拆装部件时思考,讨论。选择几个典型零件供小组讨论表达方案,比如以结构较复杂的泵体为例,分析其结构特点,应该选择几个视图来表达,选择什么样的剖法,表达意图是什么等。

小组讨论零件的表达方案。小组长安排小组同学轮流拆装部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完成典型零件表达方案讨论。各组的成员每人负责汇集一个零件的讨论方案,以便上讲台陈述。教师要掌控全局,参与到各小组讨论中,对表现不积极或者偷懒的学生要单独引导帮助。

小组成员分别上讲台陈述零件的表达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探讨选出每个零件的最佳表达方案。同时,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比如对某个零件画图的思路,先画哪部分,后画哪部分,怎样的作图顺序效率最高,同学们可以踊跃回答,也可以进行探讨,这样既强化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内容,又把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了。

测量尺寸完成标注,并注写技术要求,尺寸公差等。这个环节很重要,尺寸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后面的实体造型,相关零件之间尺寸的统一性会影响部件的装配。尺寸标注是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中比较薄弱的部分,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学生对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理解不透,教师可以提供一套类似零件的生产用图纸供学生参考,再结合实体模型,让他们真正明白基准的含义,同时进一步加强尺寸的注法,用对比法选择恰当的粗糙度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正确使用测绘工具,由小组的每个人轮流操作,最后小组协作完成。

(二)应用三维软件进行实体造型,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

教师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教学的三维CAD软件,本文中应用的是Autodesk Inventor软件。这个环节主要以“教”、“学”、“做”相结合、小组探讨、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相当于模拟了一次现代设计过程,也让测绘实训从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上升为一门综合性更强的设计类课程。[3]学生第一次接触三维软件,所以在实训中每完成一任务前,教师都要演示、讲解。其实施过程如下。

1.完成零件的建模(3天),学生由已完成的零件草图对所有零件实体建模。同一零件有不同的建模方式,方法得当效率就高,比如,泵体和泵盖的连接表面有相同的表面特征,在建模时可以通过特征关联,也可以在草图环节中复制特征的方式将已完成的泵体的连接面特征应用到准备建模的泵盖上,而特征关联方式得当会减少更多的修改工作量。对于较复杂零件采取小组探讨研究后再进行建模,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摸索,会提高他们的绘图技巧。

2.完成零件的装配并生成爆炸图(1天),小组协作完成。在装配过程中选择插入方式还是配合方式得根据零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决定,通常会出现过约束现象,让装配无法顺利进行,小组同学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3.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2天)。装配图的表达方案必须由小组讨论确定后,再各自完成自己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4.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答辩和集体评价(1天)。建模部分,比如以泵体模型为例,每小组派一代表陈述其建模的方法过程,集体评选出最好的方案;通过展示装配图和零件图,集体评选出最好的一组图形。同时,教师对各小组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进行答辩,这对学生成绩评价会更客观、公正。

六、结束语

在传统的测绘实训中引入三维建模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学生适应社会必需的改革举措,而课堂教学方法又是各种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测绘实践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良元,刘微,等.三维建模与机械制图课程测绘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1,121(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