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行业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模式 行业 保障 机制
[作者简介]郑学伟(1979- ),男,辽宁抚顺人,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12EB110,课题主持人:郑学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1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职教育要发展,必须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并健全基于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办学机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依靠行业企业来发展高职教育是始终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
一、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1998年我国政府进行机构改革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各地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各地政府直接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被撤销,高职教育转变为政府主导型,应该说,这一政策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出现危机,部分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院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招生教学工作,职业院校的生存出现严重危机。一旦出现大量学校倒闭的局面,学生辍学、教师失业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将各职业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后,通过政府的统筹管理,教学资产、资源的有效重组,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这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职教育脱离行业参与的弊端逐步显现,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经济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功能一直严重缺失。行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开设、计划制订、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全没有话语权,这种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的脱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布局上。目前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多体现在口头层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规定,高职教育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职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这两个部门全是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不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导致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指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行业企业对这些部门没有直接的影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教学实施中没有行业的参与,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行业参与高职教育还采取联办二级学院等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容易干扰整体教育市场的教育公平性。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将最终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很多原有政府的职能会赋予行业来管理,行业协会会成为本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仲裁者。行业协会一旦直接进入教育领域,集制定、执行、仲裁于一身,会对整个教育市场的公平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行业协会作为本行业的代表,天然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这与教育公益性本身是相悖的。不同行业在社会生产中的特点使得他们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同,如机械、信息技术、化工、装备制造、煤矿、电子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高,而文秘、美术、会计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较差。
二、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与政府职能的缺失
在行政职能上,国家没有赋予行业协会相应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能。行业如何参与高职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模式参与高职教育,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政府一直重视行业协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政策文件都反复强调行业协会的参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为此成立了行业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制度在具体职能的赋予上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行业协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还有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如何建立起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陆续出台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对于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还只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对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只是“鼓励”或“倡导”,行业没有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定义务,既无奖励也无惩罚。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行业与院校进行合作的市场平台。目前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本是单个学校同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之间的点对点合作,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学校对几个行业协会或是几个行业协会对一个学校,整个行业协会同高职教育之间的合作处于离散割裂的状态,特别是缺乏成熟有序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中介的存在既合理分配了资源与供求方面信息,又为双方提供了法律保障。没有中介机构连接市场的供求双方,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也缺乏有效的保障,难以达成合作。因此,要想让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设立第三方监管服务机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实现行业协会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有效保障。以德国“双元制”为例,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完成的,整个教学目标的质量监控由行业完成。整个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进行职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完成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理论完全联系实际,德国的行业企业完全参与进入职业教育过程,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必须通过行业审核。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自发产生的,而是完全在政府的主导下引进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行业协会进入高职教育,就是打破政府垄断高职教育的局面,引入行业管理力量,协同政府把握社会需求,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市场的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将会使高职教育由政府垄断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管理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管理指导力量参与高职教育,不仅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
三、行业参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高职教育本质规律和借鉴国际高职教育格局来看,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人才输送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的承接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和财政拨款体现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作用。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业最清楚。如果高职与行业处于不同的系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有学校独自承担,又缺乏双方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那么人才培养不可能做到与需求对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讲,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现实需要。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它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具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管理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美国的一项科研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在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相关的社会人群中,排名第一的是消费者,排名第二的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的培养已经成为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的重要任务。员工的培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职员工的培训,另一种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的上岗培训。不管是哪一种培训,对于企业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这又是一笔不能省略的投资。如果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那么不管哪一种培训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来解决。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使行业企业同高职院校建立起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对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行业协会和生产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现行的政治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起长效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必须依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度和法规等方面的引导。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制度与政策,才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政府应以领导的身份出现,积极发挥互动作用,建立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搞好服务,鼓励行业参与高职教育。
1.政策保障。为切实保障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协同其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激励或优惠政策,只有通过政策才能真正调动起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要具体化,具体政策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高职教育进行合作,可以直接量化为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成效减免或返还其税负中的城市教育附加费,这笔资金可以直接折合成企业的投入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2)对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如在年限上给予所得税照顾或在所得税数额上给予企业适当的减免。依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3)制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或教师进行顶岗实习或顶岗实践的具体细则。对于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作为社会责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每年提供的岗位数原则上应不低于其当年实际技术岗位数的15%。对此项工作开展好的企业,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4)各级政府要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各项荣誉颁发机制,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荣誉表彰和奖励。
2.资金扶持。追逐利润是企业永恒不变的最终目标,要想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刺激。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协调相关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也要成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开展。在这方面,国外有非常成熟的经验。澳大利亚很多行业协会与政府组织之间有合作项目,政府对这些合作项目给予赞助。一些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收入相当可观,占行业协会收入的大部分,如萨瓦纳导游协会57%的收入来自于萨瓦纳培训学校的运作。
3.市场化运作。校企合作既要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要保证行业企业的利益。进行市场化运作是一个双赢的办法。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方式更具稳定性、规范性,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校企合作服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与协调,规范工作过程,保证信息通畅。同时,也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平台系统,为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五、结语
只有把行业企业的需求与院校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政、校、企相结合的管理运行体系,将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院系(专业)层面的合作组织结构和职责功能有机整合,进行学校专业同社会产业集群的对接,创新合作共建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才能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利益共赢。要成功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某一特定因素所决定的。为了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除采取上述对策外,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9847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TY3MTdXTTFGckNVUkxtZVp1WnJGeTNuVkx2TVYxMjZIckt4RnRYTHJa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I=,2010-03-01.
[2]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姜大源,刘立新.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篇2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是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编程等多门技术学科,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和结合,并且逐步在发展和完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对生产力的增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要全面提升机械生产能力和效率。要想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就要具有机械自动化的基本理念,熟悉机械制造的方法,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实现技能、硬件实现与调试技能、系统测试技能,以及一定的产品营销和技术支持能力。简单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运行控制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一门综合学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我们随处可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煤炭和钢铁都与机械制造密切相关,同时推进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不断的完善,因此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收入。鉴于此,我国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机械自动化建设的投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熟练技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实现我国向新型工业强国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包括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材料成型和控制工程等诸多分专业。无论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是大学生,要想学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这一学科,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敏锐的感知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当今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不但要熟悉操作系统,还要掌握语言编程技能以及动程序开发等。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前景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制造减速器课程改革生产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8-02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国内大部分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已经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尤其是高职院校,远远满足不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因此,高职院校除了保持与企业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合作之外,还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多方面、宽范围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从而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实现三方共赢。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改革的方向: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的具体产品,以企业具体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服务企业发展,企业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自身精湛的专业技能,实现“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共赢。
1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普遍存在实践和理论相互脱节的现象,将设计、工艺、制造、安装、检验、维修甚至生产管理等几个方面的技能简单叠加在一起,很少注重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开设较多的专业课程,虽然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顺序,但很难找到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各课程以各自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课程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不紧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比较差[1]。通过对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并结合我院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研究方向不明确,学生就业面较广,但就业质量不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制专业是以通用机械为研究对象,涉及范围极广,专业面极宽,基本涵盖整个机械行业的大部分产品;学生就业时可选择就业面比较广,即培养的学生是“万能型”人才,哪里都能用,但哪里都不好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1.2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广但不专,专业技能不精湛
大部分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课程没有一条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主线,或者没有引导学生把握住这条课程主线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各课程以各自的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课程知识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不密切,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各门课程专业能力的简单叠加,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比较差。
1.3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办学没有方向,因此特色不明显,很难形成品牌效应,要冲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比较困难,与目前国内的国家级职业示范院校还很有差距。同时,由于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对生源的吸引力还不够,导致很多高中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报读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2 以企业具体产品为载体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以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规划的有关要求,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应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引入企业具体产品,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机械行业、企业需要的精专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结合机械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我院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可从两方面进行。
2.1引入企业具体产品的人才培养方案主线
引入企业具体产品,由企业提出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技术、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确定出职业岗位,然后与学校共同制定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研究和培养方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进而培养出可持续发展、机械行业企业需要的精专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如图1所示。
图1引入企业具体产品的人才培养主线
2.2以企业具体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引入企业的具体产品,以减速器为例。减速器在机械产品中的应用是很普遍,因为它几乎包含了机械类的大部分典型零件:轴类零件;齿轮类零件;箱体类零件;标准件等。因此,以减速器为载体,设置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着零件的设计、毛坯的成型、零件的制造、零件的装配与维修等这一主线,引入行业标准设置各专业课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各课程均以减速器各类典型零件为载体进行模块化教学,如以《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为例,可分为轴类零件识读与绘制,齿轮类零件识读与绘制,箱体类零件识读与绘制,标准件识读与绘制以及减速器装配图识读与绘制等几个大模块进行教学。
2.3预期效果
以企业具体产品为主线进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改革,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1)对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并在企业相应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培养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对学校:可以吸引更多社会生源和高中生源,促进学校招生;专业办学有方向,形成特色。
(3)对企业:可按照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人才,有现成的高级技能专门人才,生产运行有保障,学校教师可参与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 结语
本文提出通过引入企业具体产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技能精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各高职院校可结合区域优势,与当地主流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9).
[2]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
[3]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职教论坛,2011,(27).
作者简介:陈小兰(1981-),女,福建长泰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
篇4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二、我国机械工业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机械工业牵引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机械工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产业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我国机械工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机械工业中优势不突出,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还很多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着。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篇5
关键词:机械类 高职专业 创业教育 培养模式
1 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1.1 创业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的新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受雇者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交和管理能力,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教育是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新理念,大学毕业生应具备“三本教育证书”:第一本是表明学习经历的学历证书;第二本是表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第三本是表明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创业教育证书。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各个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课程,美国最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接受过创业教育。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已普遍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了创业课程。德国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中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泰国也已普遍在职业教育中开设了创业课程,印度在199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1998年日本就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1.2 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十二五人才规划、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使全社会、全民族参与创新,实施创新,成为创新的主体。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创业教育。
第二,创业教育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据统计,我国的科技队伍、科研机构、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数量都很大,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左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科研人员、科研院所、科研课题、科技体制与社会进步,生产实际的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社会劳动者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是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科技人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所以单纯技术发明和科研成果没有创造的原动力,因此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不能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毕业生,其中一大部分就可能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社会的精英,这既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大学生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企业家、社会精英、杰出人才回馈学校,捐助、投资、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毕业生关注、支持母校发展,这样就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状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树立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观念,教育毕业生努力实现从“择业、就业、走向创业”的自我发展道路。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第四,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追求实现自身最大的社会价值,因而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确立的人生目标就是“创业”,走创业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样既可以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又能够在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时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教育部才在本科院校中开展试点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才刚刚开始,还处于提高认识、少数试点的摸索阶段。据调查少数开展创业教育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计划。
2.1 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偏差。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认识偏差,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学生的整个教育当中,出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创业教育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目前只是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局限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等形式。西部高等职业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目前还只是开几次“就业、创业”的知识讲座,组织少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
2.2 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教学体系。目前高职教育中创业教育还没有列入培养计划,没有形成一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不配套。创业教育要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实施起来比较难,因为涉及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和环节,这就牵扯到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经费投入问题。
2.3 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目前各个学校还没有足够数量和满足要求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活动要求很高,而大多数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很难适应教学。同时创业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学没有经验可借鉴。教学资料,师资队伍,教学场地,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都还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
3 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模式
3.1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不同,对于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来说,要求达到的创新是原始的创新,表现在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创业则是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创业。对于高职类专业层次来说,缺少此类原始创新孕育的基础条件,属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创新主要是结构创新或应用的创新,创业则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创业。
高职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主要目的就是研究高职类专业人才应具备创业的知识、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机械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机械行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则创业教育的目标必然是:培养具有一定创业知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3.2 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的内涵研究。机械类高职专业面向机械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主要体现在:机电设备的操作、运用、调试技能,工具、仪器、附件应用技能,工程技术问题的分析、试验、改进技能。创业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能力。
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能力综合表现为: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机械行业,事业心,不断进取精神,拓展视野的能力。
创业的基本知识、素质、能力的主要内容,创业的基本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其次是与创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金融、财务知识,工商、税务、知识产权、专利知识,风险投资、融资知识,产业政策等基本知识。
创业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以下主要方面:第一,创业知识是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成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保证创业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知识,与社会各方面交往所需要的综合性知识。第二,创业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人们对创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别人的经验,学习创业理论、分析创业案例得来的经验即间接经验。创业经验是一种非知识体系的东西,但却有助于人们深刻地感悟创业实践活动。第三,创业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潜在能力是指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学习或锻练之后能够激发出来的能力。知识、经验、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知识、经验、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第四,创业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潜能、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地影响着人的创业实际行动和效果。
培养大学的创业素质就是整体把握知识、经验、能力、人格之间的关系,促进这四个层面的量和度协调发展。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创业知识教育,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创业知识结合创业案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3.3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必须依附于技能培养,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基本知识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的实施要课内外相结合。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校园创业文化。
建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实践环节与实践项目。机械类高职专业教育是面向机械行业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高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实践环节与实践项目。
3.4 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的模式。陕西理工学院在机械类高职专业创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了 “以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基础,开展创业基本知识教育,通过创业活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一体,产学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机械类高职专业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任路遥,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2]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3]彭迎春.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1).
篇6
从接到任命的那天起,仅仅4个月时间,他便迅速完成了从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到兰石集团(简称兰石)董事长、党委书记的转变。经过反复思考,面对这家曾经在国内石化机械行业数一数二的企业,他想做的,可不仅仅是让兰石摆脱困境那么简单。
兰石的困境
说起兰石,在石化行业或许无人不晓。这家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脊梁”的企业,前身是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成立于1953年。上世纪80年代,不管是在石油钻采机械领域,还是炼化机械领域,兰石都曾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哥”,当时国内一半以上石油钻机设备的市场份额都被兰石占据。可如今,只能遗憾的用上“曾经”这个词了。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面对的那场危机,经历过的兰石人或许都还会感到痛心疾首。这家在当年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的老国企,发展停滞,连年亏损,到2000年底,累计亏损甚至高达3.8亿元,企业负债率高达107%。工厂停产,职工发不上工资,人才大量流失,3年间就走了2000多人,企业生死仅悬一线……这让当时兰石的领导班子头疼不已,研究过后,他们提出了“精干主体、分块改制”的解决方案:钻采机械制造部分与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合作,美方控股;炼化设备部分,对原炼化设备厂等8个厂进行债转股,减轻债务负担。
当时“分块搞活”战略确实扯下了兰石发展的枷锁,挽救了濒临破产的企业,可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也为兰石更长远地发展埋下了隐患。尝到改制甜头后的几年,兰石旗下的许多经营单位都引入了战略投资,各自为战。统一的“兰石王国”从此分崩离析,“诸侯割据”,犹如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渐渐散失了竞争优势。
随着行业发展的大潮迅猛而至,一大批石化机械行业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兰石只能无奈从石化机械行业的第一阵营中默默退出,原来的“金字招牌”也因为旗下子公司的良莠不齐而蒙上了灰尘。
这家老字号的面貌急需改变,可任命谁来担起这么沉的担子,省里的相关领导犯了愁,经过反复斟酌人选,最终发现:“没有人会比杨建忠更合适的了!”
“企业医生”
杨建忠要到兰石任董事长,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建议他,“兰石是家老国企,去了以后还是要以稳为主!”
“求稳?那让我去兰石还有什么意义!”打“保险牌”向来都不是他的风格。早在2005年时,他就因“敢闯敢干”,被组织上派去挽救处于“濒临破产”的西北永新。不负众望,一上任,他就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夜之间,注销了西北永新旗下33家法人单位,并收回了被个人侵吞的资产。除了解决企业历史遗留的许多问题,他还狠抓企业发展,用短短的几年时间,让西北永新“起死回生”,还上了所有银行贷款,包括利息。
你或许不会想到,这位为企业除病回春的“医生”,竟然是“半路出家”。杨建忠本是学医出身,毕业以后一直在金川公司职工医院工作。机缘巧合,在金川公司时,他和87个没有单位愿意接收的家属工创办了万方公司,这才正式开始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摸索。他做过工作服,甚至做过编织袋。可就连编织袋这种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生意都让他做赚了钱,可想而知,杨建忠不仅有魄力、有思路,经营管理上也颇有办法。离开企业之后,他调任甘肃省国资委副主任,其后又负责兰州新区的国土、规划、建设与招商等工作。这些经历,无疑让他在思考企业发展问题时,站得更高,视野也更开阔。
而如今正是这个人,担起了兰石“复兴”的重任。
新官上任
一到兰石走马上任,杨建忠便开始了对兰石的深入调研。“集而不团”、子公司过多、股权分散、经营成本高、集团管控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内部分配不公……面对兰石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他深知必须要有更加周详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做股权优化和改革重组势必牵涉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出城入园”搬迁工作量巨大,若二者同时进行恐怕困难重重。
那到底还要不要股权优化和改革重组?就为着这一个问题,他辗转反侧,一连几天都一直在权衡和思考。
“必须狠下决心!”他决定了。如果按照以前的规划,把兰州新区的地划给各家公司一家一块儿,即使到了兰州新区,兰石依然没有改变。只有整体搬迁才能把新基地规划得更加合理,才能完成兰石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兰石的股权优化,非做不可!”
为此,他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会议,把自己筹划的股权优化方案拿出来抛砖引玉,让所有干部都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质疑与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有:有人提出,这样的股权优化是不是有点儿“劫富济贫”;也有人质疑,改革重组以后,兰石到底有没有能力把这么大一个企业做好。可杨建忠对于必须股权优化的理由,显然是不可辩驳的。
从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石化机械行业需要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装备企业,“诸侯割据”的兰石,看上去如同散兵游勇,根本没有办法和行业里的其他竞争对手抗衡。据中石协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石化机械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5.73亿元,当年兰石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及行业的1%。想要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这样的现状肯定不行。更何况,各分公司各自为阵,投资能力不足,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单个企业发展的后劲也明显不足,兰石品牌也没有人维护,而“出城入园”重新整合的重要契机就摆在眼前。
“我毕竟在国资委待过,走访的企业多,也负责过最困难企业的改革,主持过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也很有把握。”三次会议过后,5月25日,兰石召开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了“兰石集团内部股权优化总体方案”。“原来是30多家法人单位,一次注销了16家。还有原本已经离开兰石的两家企业选择了回归。”在这次股权优化的过程中,他也深深体会到兰石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素质,对以后的发展,他的信心也更足了。
既然兰石再次握成了拳头,兰石发展战略就必须要有新的高度。
为了制定出更加适合兰石的发展战略,杨建忠希望所有兰石人都能参与进来。可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兰石的领导班子不可能与所有兰石员工都一对一交流,于是在利用休息时间走家串户征求意见、深入生产一线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征集了5828份书面手写意见建议材料。
梳理这些意见建议,杨建忠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他果断大胆的提出了实施集团“1333”工程的战略构想,即一个宏伟目标(打造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百年行业龙头企业集团)、依托三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建设三个基地(兰州兰石、新区兰石和青岛兰石)、实现营收翻三番(奋斗八年,实现营业收入翻三番,到2020年超过300亿元)。
就任兰石董事长以来,杨建忠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兰石上,长期的伏案工作让他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可他还是一周工作七天,白天黑夜不分,与他共事的兰石中层称他“五加二和白加黑”。而他忍着腰部的病痛,竟在这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完成了许多人或许要用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兰州新区的兰石新基地早已动土开工,而兰石老厂区的未来规划也已经出台。
据介绍,兰石新基地总占地面积3880亩,其中工业项目占地3000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项目建设包括厂房、研发、办公设施150万平方米,住宅及生活配套设施130万平方米。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将达到200亿元、利税25亿元,可安置就业1.2万人。
在兰州新区的走访中,《中国机电工业》记者看到兰石新基地60万平方米的厂房基础已经完工,吊装钢结构已完成30%,而60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区有40座塔吊同时工作。这样的速度无疑是惊人的。杨建忠说,他正是想通过快速落成新基地,为兰石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他的目标是要打造国内最大的石化装备产业基地。
谋大势
作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承载了太多兰石人对未来的期许。150亿元的总投入毕竟不是小数。这些投资从何而来,以后将如何收回?杨建忠看上去胸有成竹。
“兰石本身就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再加上如今规划都已经制定好了,通过项目融资,资金很快就能到位。”他告诉《中国机电工业》,“随着生产能力、装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还要将兰石打造成能源装备的百年龙头企业。”
说到“能源装备”,杨建忠笑了,“这话我开始还不太敢提,但是兰石以后确实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收回与美国国民油井合作的兰石国民油田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后,兰石的钻采业务也实现了整体回归,今年上半年,还一举拿下了来自土库曼斯坦高达4.5亿元的钻机订单。对于未来石油钻采板块的发展,他信心十足,“石油钻采这个领域,我们兰石一直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而且国际上需求量又很大,市场也非常看好。”从去年全球规模以上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919.89亿元就不难看出,兰石在钻采设备市场上将大有可为。而在拥有传统优势的炼油化工领域,兰石也正在不断的改进技术,为提高油品质量做贡献。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已经演变成为质量的竞争,传统的泰勒劳动组织方式已向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以精简化生产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为突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过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日益增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周期日益缩短,在劳动界,靠熟练动作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所替代,监测和维修等复杂工作岗位和以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越来越多。现代职业劳动出现了三大跨越,即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和由蓝领劳动者向白领劳动者的跨越。这就要求劳动者掌握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属于不同岗位、甚至多种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各个级别职工的工作任务、职权范围等均有逐步复杂和扩大的趋势。这种改变了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任务对企业职工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要求职工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安排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相互合作的品质等。为了实现上述变化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依靠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寻求新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育现状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企业界抱怨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学生难学,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知识,但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好。教师难教,是因为面对难学的学生还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企业界抱怨,是因为学生的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太差。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都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成中职课程模式的扩展版本,或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版本,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课程体系总体上仍然重知识,轻技能;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课程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获取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工具。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围绕培养适应宜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借鉴德国先进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践,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新体系。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该专业如何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概念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课程体系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取而代之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性被打破,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的完整性角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很好地解决了高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符合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程序见图1。
(一)职业领域分析
在职业领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宜宾机械行业的核心就业岗位,包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和毕业5-8年后的拓展岗位。
宜宾企业实地调研情况: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结合部,工业化发展很快,其工业类型主要包括以普什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酿酒业,以天原集团为代表的化学工业和以丝丽雅集团为代表的纺织业等。普什集团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液压泵、汽车发动机曲轴、冲压模具、金属切削刀具等机械产品,因此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是机械加工方面。由于宜宾是著名的“酒都”,酿酒企业遍地开花,全市及周边地区有各类大小酒厂上百家,需用到大量的酿酒存储容器。另外,宜宾还是西部重要的化工基地,特种压力容器用量颇多,对焊接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调研结果是目前宜宾地区机械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方向是机械加工和焊接。
本文职业领域分析主要采用企业实地调研、毕业生反馈的方法进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见表1。
表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就业岗位
(二)行动领域分析
在总结出核心就业岗位的基础上,进行行动领域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核心就业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的主要途径是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与行业专家研讨会。通过认真调研和反复研讨,归纳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个就业方向的核心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26个。将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的14个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行动领域见图2。
(三)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总结出行动领域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了。在构建学习领域时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具体软硬件条件,通过教学论的加工将14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1个学习领域,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见图3。这11个学习领域就构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然后必须将这些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课时数。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显著特点。在此课程体系中找不到纯理论性的课程和纯实践性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课程都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准备和完成让学生既学习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学习到相应的实践技能。
(二)每门学习领域课程至少涵盖职业岗位的一项工作
学习领域课程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门课程都至少可以涵盖职业岗位中的一项工作。例如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课程,它主要学习数控加工中数车、数铣的工艺知识、编程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学习这门课后可以完成数控车削、数控铣削两个工种的任务。实际上学生学完这一门课程相当于可以胜任两项工作。
(三)学习领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
由于本专业课程主要以项目为载体,所以在课程中的知识一般是为项目所服务的,许多知识不具有学科完整性。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车铣钳三个工种的操作和刀具与夹具、材料与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所学到的刀具和材料的内容不再是系统化的完整知识,而只是相关项目所涉及到的部分知识。
五、结 语
根据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重点,结合我院教学改革的实际和宜宾产业的特点,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了成功构建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架构,目的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陈旧教学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刘波,李子峰,高明珠.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
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向导,2011,(9).
[2] 杜家熙.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 牛全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2):
63-65.
[4] 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
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4-81.
[5] 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逯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
等职业教育,2010,(10):21-24.
[7] 王芸.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分析[J].企
业导报,2011,(12):267.
篇8
【关键词】岗位能力 技能大赛 机械制图 改革与实践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要求,我们根据基于岗位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下面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谈谈岗位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汽车维修等制造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在学校的后续专业学习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目前普遍中职学校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上也只是独立的知识教学,缺乏针对性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注重于该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亦缺乏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工作岗位相结合,也没有与职业资格技能考评要求和技能大赛需要相结合,结果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明确、对后续的应用不了解,对课程的重要性不清楚,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学生未能有效的学好这门课程。现有机械制图教材内容与实用脱节,大多数的机械制图教材都是纯粹的制图知识,没能和其对应专业课程相结合,更没有与专业技能和工作岗位需要相结合,与实际应用脱节。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与练习为主,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与岗位接触机械图样的交集,未能在教学中融入在专业技能上和岗位上的应用。
二、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和技能大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的能力是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对口的岗位是机械行业中机械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设备开发工程师、应用工程师、设备改造工艺员、产品测试员、销售员、车间管理员、销售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有以下:
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从事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钳工、车工或电工的初级技能;编制、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使用、保养、维修、管理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选用、设计制造、调试工艺工装的基本能力;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基本能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应用机械CAD/CAM的基本能力;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数据和信息,设计机械和电气图样,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
针对各专业相对应的专业岗位,改革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案例、图形讲解针对性,对于后续的就业工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典型工作图形案例,这些案例应放置于课程改革中。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技能大赛的项目主要是机械零配件的设计绘制、机械自动化加工两大方面。为了让学生提前进入技能大赛的氛围和对技能赛图形的提前认知、了解,技能大赛的题型图形在机械制图改革中也应设置其内。
三、岗位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
岗位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中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势必实践的一个项目。枯燥的传统制图教学,让当代学生慢慢对它失去了兴趣,我们专业教师必须想法设法去针对各专业的不同而设置个性化的机械制图课程,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向和专业技能大赛两个方面着手思考该课程的改革,势必是从学生自身的就业远景和技能大赛能力培养着想,学生对改革后的机械制图学习动力更足,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近两年中,我们几个老师尝试着将机械制图与专业性相结合,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维修专业,将就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大赛结合融入机械制图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比以往提高了。但只是目前也尚处于摸索阶段,融入该课程里的岗位、技能大赛能力要求典型图样也是一小部分,学习效果在一开始有明显的体现,后阶段学习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从实践中得出,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是必须的,但一定要组织一个强大的课程改革团队做后盾,将课程改革得透彻,内容不在多在于精,坚持以岗位能力培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发展趋势,更是各专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槐德主编.机械制图课教学参考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机械制图 教学策略
近些年在χ耙导际跹校《机械制图》教学的调查中发现,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发展,例如,课堂教学缺乏良好的互动、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机械制图》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分析
(一)《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缺乏良好的互动
互动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从互动交流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对他人和自己的能力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但对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普遍缺乏互动性,造成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期如此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二)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机械制图》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效率普遍不高,主要因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尤其是受到以前自身学习成绩偏低的影响,会内心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而教师要教好《机械制图》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先进技术的引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却极为缺乏,教学手段过于传统,也是当前困扰《机械制图》教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时期发展中,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应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用,才能培训出更加出色的机械制图人才。
二、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面临的困境,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以下主要提出几种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一)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氛围的营造欠缺,多数都是以“一言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陷于被动,对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应打破传统“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才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提出某些制图方案,并引导学生对这项方案进行分析、探讨交流,相互交流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再由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从交流反馈的信息中会得到多种意见,教师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综合汇总。在整个过程中,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认识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便于采取针对性学习措施,另外,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从反馈中得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尤其是在受到以前学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很难以正确的心态接收和学习《机械制图》专业知识。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机械制图》的学习效率。《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如果单纯依靠理论教学的话,学生很难掌握其中的精髓,更不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机械制图,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机械制图知识。
从某个角度上分析,要树立其信心,则必须让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机械制图》知识技能。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实践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习,主要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讨论或实践后的总结讨论等,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机械制图》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技能、知识的交流,从而达到互帮互助,相互建立信心的目的。
(三)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机械制图》教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较为枯燥,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机械制图》教学,能够提升《机械制图》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搜集大量的《机械制图》素材,如,图片、视频等,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图文并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都会忍不住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机械展现出来,学生会对身边熟悉经常见到的机械有着熟悉感,从而引导其主动研究身边的机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机械制图》知识。
三、总结
《机械制图》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只有学习好机械制图才能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械制图专业人才,而从以上的分析中了解到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的几种现状,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将对此提出几方面教学策略,希望本次的研究对促进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彭浩.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简析[J].亚太教育,2011.
[2]关德颖.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3).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发展趋势 现状 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而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也是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科学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粮食增产、企业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集团及农场各项农机管理条例,立足大种植,发展大农机,促进全程机械化、全场机械化,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机生产现状
目前,八五三农场全场6个管理区,52个作业站,耕地面积6.8万公顷,农场现有4个标准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农用拖拉机、收获机2071台,配套农具3256余台件,田间标准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农具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检修率达100%,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农场农机部门在全场普及、推广、应用大中型农机具,对农田标准化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机械先进化程度走在了垦区前列。
三、农机发展规划
1、农机装备更新规划
(1)拟投资1200万元,在第二管理区建设标准农机装备园一座;拟投资1800万元,在第一管理区建设具有农机人员培训功能的标准化农机装备园一座。继续完善第三、四、六管理区现代化农机装备中心设施建设。
(2)拟投资500万元补贴资金购置进口旱田精密播种机10台,购置卫星导航15台。100%的旱田作物使用精密播种机播种,100%旱田卫星导航耕整地及播种作业,选配大型拖拉机旱田整地配套农具20台套,购置大豆、玉米配套中耕施肥机10台。
(3)拟配套水田筑埂机,加快老稻田改造,水田筑埂机械化程度达到85%。
2、基层农机管理规划
(1)抓好农机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年度农机工作要点,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措施,坚决取缔无证驾车、黑车非驾现象,安全教育签字率达100%。
(2)抓好农机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抓好机务区标准化环境建设,机具停放有序、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做好机务区的安全管护工作,防火、防盗。
(3)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应用工作。
(4)加强农机监理工作,加强田查路检工作,清理黑车非驾,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加强基层农机管理内业建设,建立健全农机档卡资料,及时做好各类活动、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的记录和机车台帐的登记工作,做到数据翔实、准确可靠。
(6)继续抓好农机队伍建设,抓好各类农机培训工作。举办农机驾驶员培训班,做好驾驶员的考前培训和上岗培训工作。
3、制定标准化管理
(1)制订《农机具保养标准化操作规程》,认真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抓好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经过保养的机具都要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检修后机械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加作业。
(2)健全奖励机制,认真落实奖励罚劣,树立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差有处罚。质量不合格的,要及时给予处理。驾驶员实行定额管理,任务到班组,责任到人,作业有定额,质量有标准;搞好单车核算,做到任务有要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检查,成本有核算。
(3)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技术、业务考核制度。驾驶员每年进行一次技术考核,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任职、评级及各类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
四、未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总局、分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培训教育、农机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2、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3)由传统型装备向高新技术装备转变;
3、坚定不移地搞好机械化服务。
(1)面向农民增收。重点做好保持劳动力稳定转移和在农机化领域内扩展就业空间,突出做好为务工农民家庭提供机械化服务,为工业化、城镇化解放、提供劳动力。
- 上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