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4-03 16: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09-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其认知发现的深度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挖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出发,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能从实现理想层面开始,逐步建构学习环境,因此,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初中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到知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教学效率和成效的提高也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初中数学教学进步的速度。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教、授业,教师通过教的形式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开发的水平。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独立思考数学难题[1]。例如:在讨论数学难题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导解答方法的学生会参与到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讨论之外,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会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1.2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加强对初中生的培养,使其明确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而自己主动探索出学习的方法,知其然,只能学习到表面的数学知识,知其果,才能了解到知识内涵[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赋予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新的情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使学生逐渐增加了学习的自信,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研究,既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放大教学效果。

2 基于建构主义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2.1案例分析

结合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型案例。案例的题目是求固定点到一条直线上各点距离的和,这个教学研究案例的难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可以应用在解决问题中[3]。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用找差异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此次案例学习中利用启发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学习的理论知识,建立数轴,形成了学习环境,在学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确立了数学建模情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之间的配合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明确模型建立方法的同时也要探索出模型求解的过程,教师只负责引导,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而不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这个案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数学教学的重点,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

2.2案例评价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体现出的建构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释放能力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学生内容和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生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不能仅仅依靠单向传递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应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该案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与知识联系起来,在建模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分析建模中的各个因素。同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时,也体现出了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学生在交流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缺失和匮乏,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了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案例分析只是个别学习状况,初中教师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还应该开发出更多的资源,扩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范围。

3 结语

在上文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笔者更加体会到了现代先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独立性和情感价值观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建构理论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体现出新课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美秀,胡丽丽,徐志坚,等.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2

1.学习理论的现状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论述,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的特征,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不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

2.构建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3.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利用讲解、示范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学规范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教学中,教师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与纠正错误,然后,学生再练习,教师再纠错,学生运动技术逐步得到巩固与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与小结。这种设计步步有序,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僵化,导致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技术动作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对技术动作原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建构者眼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双向的意义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作为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实践和认知。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削弱体育教师的地位,反而更加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3.3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相比,其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播媒介是教师教学生时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具体来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师的传授为导向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弹性不足,灵活性不够;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而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为导向,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强调在学习和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应充分,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对意义建构具有关键作用,使学生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3.4教学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检测、达标和技术评定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教师的主观评分。而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评价同等重要,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师生共同评分。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4.1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认知的差异和个性,极端重视具体情境下的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顺应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要求,解决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重视学生对体育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和在学生思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当前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4.2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极为理想的实践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层次,立足于创设更合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建构主义所追求的体育教学中的“情景化”,可以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支持。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的虚拟“动作情景”,将更有效地完成学生主动“建构”体育知识。

4.3大学生的体育信息素养为建构主义教学准备了前提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受教育者应能通过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积极参与知识结构的建立。建构主义理论适于学生能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运用到具体情境中的高级阶段的学习。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最后一站,属于高级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相应的体育素养,从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创设符合建构主义四要素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和各体育单项的特点,积极探索、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提示,帮助学生主动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4.5制定灵活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习惯的体育课堂沿用定量(具体的数据)和定性(技术打分)评价。师范体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完成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能力,使师范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小学体育老师。学生体育学习的合理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那么制定合理而又有效的评价体系就很重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学习评价应该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与之进行交流协作的学生评价为主,来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程度和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效果.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强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晓丽,李可兴.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07

篇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新认识

为我们创新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课程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多维度理解阅读文本创造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正视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和吸取对话式阅读教学法、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等现代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篇4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愈加重要。本文论述了信息化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及特点,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与学的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行动中都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学习,必须探讨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学习理论。

1对信息化教育及其特点的认识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并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课题。南国农先生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分析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教育对于教育能产生以下变化: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共享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重要的学习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得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得以实现,在信息化教育中贯穿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探索,学习理论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强调“刺激一反应”公式,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逐步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分析,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尤其是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皮亚杰通过同化一顺应学说以阐明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其中,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的重组和改造。皮亚杰认为只有保持同化与顺应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即当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同化环境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刺激时,平衡即被破坏,而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结构)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就会逐步地建构起来。今天的建构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认为:

(1)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2)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过程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内部,它也是整个情境的组成部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3)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一样。这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能达成共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信息化教育环境是学习者与信息进行交互的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Raiber,1996),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而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学生面对的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而是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逼真生动的模拟实验空间和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这恰恰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建立建构主义指导下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来自学生的新信息,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习环境包括了“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协作和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也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篇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该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主体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观的指导下,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征询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二是强调学习情境。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强调协作学习。

该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强调意义建构。该理论认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三生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需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二)“三生教育”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切合点

“三生教育”既肯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和内因作用,其教育目标最终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而逐步实现的。其教学过程既是灌输又是渗透,以渗透教育为主;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被动学习与主动接受相结合,以主动接受为主;知识传授和问题介入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主;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校内教育为主。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吻合的。“三生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起一个思考的平台,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在活动中去建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与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产生联结,使已有的知识获得调整或重组。因此,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方案设计与实施原则、方法、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方式,要采用问题情境或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三生教育”实施原则为例,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三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三生教育”实施原则提出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这些原则的实施强调:要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在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同时,把社会引进课堂,整合各种教育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开放的思维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推进“三生教育”。以上原则的实施要求,都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建构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三生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基于此,本文以自行设计的“三生教育”活动方案《送你一座心桥———大学生有效沟通能力培养》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一)热身活动

让全体同学伴随《幸福拍手歌》的节拍跳舞,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由此拉开活动的序幕。[教师引导]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1.没有很好地完成他人交给你的任务,可你却一肚子委屈,因为你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

2.你很要好的一个朋友疏远了你,而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

3.和同学为举办活动的方式争执起来,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而实际上,你们只是为了探讨一个最佳的办法。……

这些情况的出现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中需要我们进行交流沟通,而有效的沟通技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请大家思考,沟通就是说话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共同参与下面的活动。分析:这是一个导入过程,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在本活动中,一方面,通过儿童歌曲轻快、欢乐的节奏,让学生重拾童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敢言、敢为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情境创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真实的实际出发,细心了解他们的需要、问题、渴求以及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完善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的目的。

(二)角色扮演“对牛弹琴”

[活动要求]把学生分为A、B角,分别给他们一组卡片(A、B卡,A卡内容为设想现在有一个问题:你感觉这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想找个人说一说;B卡内容为在A角说话的时候,你看着窗外,摸着鼻子,伸伸懒腰,漫不经心的样子,目光不看A角。当A角说完话后,你随便说几句无关的话。比如:今天我又认识了一个网友;我很喜欢打篮球,等等。或干脆不做任何回答。)要求他们各自按卡片上的指令进行交谈,即A角按A卡上要求的内容先说,B角按B卡上的指令反应。交换角色,使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对牛弹琴”的体会。[讨论分享]同伴之间讨论这种体会对他们的影响、感受,是否体会到倾听和对别人真诚关注的重要性。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在大白纸上与他人共享。[总结]或许许多同学会认为,人际沟通就是要不停地说话,事实也是多数人都喜欢说,不喜欢听。我们常常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要让别人对你感兴趣,你得首先对别人感兴趣。成功的沟通就像是我们的双手在击掌:一只手上是我们想要陈述的观点,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我们就无法交流,无论这些观点是多么的清晰、公正、有说服力,它永远都得不到回应,即“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另一只手上是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是成功的交流所必须的。认真的聆听态度最能让人觉得受重视及肯定自己的价值。懂得善用这种艺术的人,处处受欢迎。通往心灵的大道是人的耳朵,认真倾听他人是对对方的最高赞誉。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该理论的“三生教育”活动应该是在分析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三生教育”活动本身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活动主题,提供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三)幸运搭档

[活动要求]1.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2.每组选派5对搭档进行5分钟的猜词活动,每对搭档中的一名同学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纸片上的词表达出来,另一名同学猜。3.活动结束时,猜对词多的一组获胜,输的一方表演节目。

[讨论分享]1.当对方猜对(错)词时,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2.当自己猜对(错)词时,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3.作为观察者,在幸运搭档交流中,你的感受如何?4.在与他人交流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5.我们应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

[价值提升]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沟通,语言交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一样话,百样说”,说法不同,效果便截然不同。同样的话,不同的语调、语速,声音的高低、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都会反映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科学研究发现: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因此,“耳闻不如目睹”,从某种意义来说,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语言交流更为重要。

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态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和体态道出了你的真心话。所以,交往中还要注意非语言方面的一些技巧。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虽然理解是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实践证明,在协作活动中,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式交流要来得丰富自然、贴近生活。学习内容应该通过协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认同、领悟、内化、实践才能真正实现。

(四)成果分享———送你一座心桥

1.学生分组讨论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用几个词概括后写在大白纸上,如倾听、真诚、微笑、友善、信任……

2.教师归纳总结,把沟通中应注意的关键词写在彩色卡纸上,构成一座有效沟通的心桥。

3.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活动的感受。

4.全体同学一起宣读“沟通者誓言”。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H319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政府间的交流,民间的合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贸易等方方面面数不胜数,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世界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更需要世界的接纳与欢迎。然而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这些交流凸显了很多我们以往外语运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直接折射到我们的外语教学。传统的语言教学片面强调了语言的运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习得,因而严重制约了人们跨越文化交际的需求。

文化决定语言,文化孕育语言。交际离不开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则是文化通过语言的外化。在我们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并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互相转换,更是依赖于彼此文化的互容。语言的习得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文化获得和感悟的过程。由于客观语言环境及母语等众多因素干扰,我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觉,将他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割裂开,只是一味追求语言的习得而忽略文化的感悟,抑或是将语言的习得放在首位,将文化的获取放在补充。这样一来在外语教学上就造成了错位培养,致使大量外语学习者重点学习语言而忽略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障碍。基于此,我们清晰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在方法上探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绝对主体。许多教师仍以应试为目标,注重为学生讲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技巧,从而在考试考核中提高学习成绩,教学最大的成绩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随着教学的改革,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作出正确的调整,然而多数教师为了寻求良好的成绩和教学效果而坚持语言讲授和语言运用的答题技巧。这些老师即使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片面的认为交际能力培养不过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学中讲授完语言知识补充一点文化知识点让学生作为业余爱好自行记忆背诵。至于对于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就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体会不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就无法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基本是受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接受语言知识,而对老师不强行要求的文化知识点更是得过且过。学生知道学校考评要四六级成绩单,家长过问学习成绩要过级证书,未来就业单位考察也是先要四六级成绩单。这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更加追求实际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答题技巧,对于英语文化的感悟习得十分反感,普遍认为学那些有啥用。在交际实践中经常出现语言交际的失误,更有甚者是文化冲突导致彼此摩擦造成交际失败。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被g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过程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知识个体经验的合理化建构,而不是反映世界的真理;(3)知识的建构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他人协作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从而决定建构和创造知识意义。

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概括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中心位置,营造情境、合理协作、协商会话和准确使用学习资源等,促进学生正确运作这些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应用于当前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对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经验归纳如下:

对于教师,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宣讲主体的位置转变为课堂引导者和基础语言知识的讲授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词汇的使用方法并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剖析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隐含信息;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参与游戏或表演情景剧等文化感悟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亲身体验,加深对英国国家文化的理解。在文化的传播中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天然结合,既注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又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培养;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英国国家文化相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掌握彼此文化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

对于学生,要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热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求知渴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化驾驭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营造的英语文化情景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和认知,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提高语言技能,提升文化品位。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开展交互式的协作会话,通过讨论、争辩、修正等提升自己的内在知识结构,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文红.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2):49-52.

[3]司显柱,赵海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J].外语电算化教学,2013(5):70-74.

作者简介:

篇7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里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念、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知识,认为知识是主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地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追求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就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新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的启示

(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如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但是传统数学课程本身没有提供运算法则形成的历程,也没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因此学生只是将它们当成一种操作性技术,直接搬用而做机械性的练习。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量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活动情景作为引入点,使学生以积极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

(三)重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向,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形成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理解。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知识的兴趣。交流时个别学生讲,其余学生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同一结果可以有不同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学会合作”的教育思想,大量地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群体学习方式,并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了研究者、小老师、师傅、徒弟等多种角色,他们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许多灵感就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业检查评价提出新要求

建构主义提倡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或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融合式测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检查评价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要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篇8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电子商务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电子商务课程是指电子商务概论及电子商务实务等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它是电子商务专业和经济类、管理类及与商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实际操作性很强,课程发展十分迅速,涉及学科范围比较广,所以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易把握;另外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各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普遍是教学内容侧重电子商务的原理性、理论性知识,缺少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教学应用模板方案,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导致缺乏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要想使学生学有所得,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改革十分重要。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动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这一理论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对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具启发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源于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的知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知识、学生和教学,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照。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三、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进入高校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是困扰电子商务教学的最大问题。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对讲授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同时具备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相应专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很少见。目前我国高校中,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管理类、贸易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类的教师。应该说这三类专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这些专业的教师讲授电子商务比较合适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来自于上述三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由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实际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往往重点讲授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2.教材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教育者与管理者面临与受教育者几乎同步学习的境况。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己经滞后于实践,特别是书中某些网站的实例运用部分经常因过时而出现无法打开或己完全改版的现象,对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子商务知识的多样性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但使学生难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到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意义,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与批判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的改变,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成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电子商务课程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即通过电子商务教学学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自。学生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拥有自,学生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不幸的是,学生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某种学生能够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会激发。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要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彩实验教学或实验演示教学。因此学生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CA服务器、模拟银行系统等。这可以为学生试验和教师演示提供系统支付,如在学习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时,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些典型的B2C和B2B案例站系统,让学生进行操作,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学生在经过这些实际操作,实践参与后,就能切实掌握基本技能,更深刻地了解理论知识,为以后实院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许多建构主义者都很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的作用,社会性建构主义者尤甚,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合作学习是当前深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其共同之处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以学习某些学科材料。合作小组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交互式教学就是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紧扣教学任务目标,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交互式的教学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信息技术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在常规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模块,主要包括书本内容的讲解、提问、论证等方式,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得学生了解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分析和解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而应该同时关注现实中最新的电子商务发展及应用实例,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这个章节,书本的统计数据都是该教材编写的年份之前的数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给学生补充最新的数据,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状况。

其次,要注重学生主动发展,倡导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于是在课堂中采用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同伴教学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电子商务安全”这个章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机中毒的经历、或者对网络犯罪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于电子商务安全的体会等。

在常规的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还增加“实物体验”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学校自有的资源,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接触和感受书本中所提到的设备,使他们对这些设备的认识不止停留在想像的空间。例如,在“网络互连设备”这个章节,可以将“路由器”、“网线”、“调制解调器”等网络互连设备带到教室,让学生观摩实物,对书本的内容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电子商务的实训内容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实训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商务类实训,一种是技术类实训。有的学校较偏重于商务类而有的学校偏重于技术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究竟怎样安排这两大类的实训,笔者认为这要根据各个学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定位来定,我们主要是侧重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技术型实验,如简单的程序设计、商务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等等;另一个是商务型实验,如网络营销、在线支付等。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将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将广为应用的大潮推动下,我国近一二十年内也将形成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这就给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任务。但是,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天燕 陈敬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2008,(3):6-7

[2]郭启华 金红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学教学改革[J].长其大学学报,2004,5:4

[3]邹艳春: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5:28-29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部《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在全国高校启动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高等院校英语教育教学思想有一定的转变;教学的硬、软件环境明显改善,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言的应用意识均明显增强。但是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既有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模式的影响,也有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整个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就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尽快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语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语言应用,更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大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的制定、教材的开发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环节,都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对南京一所高校部分院系的一、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5%的学生能用或基本能用英语成功地进行交流;2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和讲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35%的学生是为了各种考试,45%的学生是为了将来获得好工作;将近5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内容无助于提高英语交流兴趣。

   2、课堂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前,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无论是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而不是或很少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思想和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试图以学生为主,削弱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对“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评估”等思想认识不够深人,在教学中并不能恰当地把握尺度,教师教得很努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很多活动形式上看似以学生为主,实质上体现的还是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思想,实际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学生觉得现有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模式固定;仅有29%的学生觉得方法灵活多样或较为多样。

    3.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利用不充分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放录音”等手段。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劳动量。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沉闷、单调。面对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教学材料,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感受,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成为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4.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仍然不多,教师较少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活动的有效性也不高。调查结果显示,1%的学生反映他们的英语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20%的学生反映课堂上经常有参与性活动并了解学生的反馈;14%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参与状态,41%的学生偶尔参与活动,45%的学生是被动听讲状态。

    5.课外活动的开发不足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川,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这一点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好一门外语是不可能的,必须在课外下功夫练习。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和练习英语的学生不足5%,偶尔参加的约有45 %,几乎不参加的占到了50%左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人,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当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其影响愈来愈大,对解决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综合了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川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囚等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人而不断发展的;同样的知识不能被不同的学习者同样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而建构起来的。(2)每个学生都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空着脑袋进行学习的;学习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活动对于意义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建构知识。(3)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进行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4)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 物理概念

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表现出多重困难,如,解题死套公式、分析问题思路刻板、概念能背不能用;究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特别是一些初中物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面对接踵而至的高中物理新概念,常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地获得,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物理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地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教师应关注如何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体系。实际上,高中学生形成的“错误概念”常常是难以自我改正的,因为高中学生不可能进行过多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特别是主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

一、重视积累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成果。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难以想象,一个对自然现象没有足够感知能力的学生,仅凭理论学习和抽象思维就能学好物理。高中阶段物理所涉及的经验范围广泛,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到微观的核子,从光的传播规律到电磁波,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直接经验。如果问题涉及的感性知识不在学生的常规记忆中,那么部分学生就有可能在识别问题时发生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建立有效的物理模型。因此,感性知识经验不足成为高中学生难于掌握物理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信息技术成果的有力支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示意图、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引入物理课堂,给学生以多方位的视、听感受,弥补他们感性经验的不足。比如,在“机械波”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做课堂演示实验,还可以播放关于横波和纵波的Flas;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纵波,通过动画可以清晰稳定地表现出它的振动方向及疏密相间的特征。通过这些感性刺激,学生就有可能建立比较牢固的机械波模型。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地震波的科普材料,让学生知道一个复杂的波源能同时释放出纵波和横波,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种波传播速度的不同。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中难以企及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经验。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感性知识经验中提炼出正确的物理模型,为学生全面掌握物理概念做准备。

二、防止学生已有概念体系的错误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学习新概念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概念的内涵,而不是假设学生的思维逻辑发生错误。学生学习物理新概念的过程中,有一个原有概念激活阶段,学生常不自觉地套用旧的概念体系去解释新概念,即学生已有概念体系发生了错误迁移,导致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新概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原有概念体系在他学习新概念时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要对学生所谓的“错误概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学生难以建立新概念的原因。

在新旧概念的衔接过程中,学生不成系统的旧概念体系一旦发生不恰当地迁移,就会成为他们学习新概念的阻碍。进入“电磁振荡和电磁波”这一阶段的教学后,很多高中学生关于波的概念还停留在机械波中横波和纵波的物理图像,因此,对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的电磁波的波动特征难于理解。他们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光的偏振现象证明光是横波后,把光简单归属于机械波中的一种横波,导致不能理解光的电磁说。这时,教师就要牢牢把握波的基本特征――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在空间的传播,来分析电磁波和机械波的波动性本质。教师要强调:机械波传播的是周期性变化的机械振动,电磁波传播的是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教师把“周期性”作为电磁波新概念与原有机械波概念之间的联系,来防止学生将机械波的原概念知识错误迁移。

三、学生已有概念体系的巧妙利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可以被教师唤起,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通过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种概念在更高层次重新建构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的想象力来实现的。物理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单靠教师针对概念的纯理论分析,往往不能生动地表达出概念的内涵;学生常陷于“听着有道理,过后全忘记”的状态,难于理解很多物理概念涉及的实质意义。如果物理教师只着眼于抽象的逻辑推理,更会让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比如,“静电场”这部分内容,一般只有十几个学时,教学进程很快,很多学生在此犹如走进了一座由许多新概念组成的迷宫。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新概念与自己原有的相关概念相联系,并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概念体系。

如静电场中的场强和电势问题,对每个学生都是难点。教师可以从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的重力场出发,将静电场与重力场进行类比。教师把场强E类比于重力加速度g,电量q类比于质量m,电场力公式F=Eq类比于重力方程G=mg;把电势V类比于高度h,零势面(点)相当于海平面或零高度点,电势差u=V1-V2类比于高度差h=h1-h2。同时,通过对比正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及其场强方向,得出结论: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更类似于我们身边的重力场。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就比较容易建立关于静电场的物理模型。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类比、比喻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物理概念体系中巧妙引出新概念,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概念体系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对怎样建构知识的过程性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物理实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掌握物理学中孕含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中物理课堂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课时不多,因而教师对实验内容要深挖精讲,不可一带而过。在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课堂教学中,可专门安排一节综合性实验课。先让每个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并取得一条纸带,然后指导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g。然后,再安排学生做一个小车从光滑的斜坡滑下的实验,也每人取得一条纸带。教师指导学生对比两条纸带的异同,得出结论:斜坡滑车也是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加速度的大小要小于自由落体。然后,再增大斜坡的倾角,做同样的实验,得到第三条纸带。通过三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学生再得出结论:斜坡上小车下滑的加速度小于g,并随着斜坡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这样的实验对比有三个好处:1.教会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做各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的基本方法,防止学生产生打点计时器只能做自由落体实验的错觉;2.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初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同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理图象的异同;3.为以后进行斜坡上物体的力学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深入的实验课,能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概念体系,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帮助很大。因此,高中物理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实验,主动去发掘物理实验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中孕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作为高中的物理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的教学信息资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的掌握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和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