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3 11: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过,虽然中医药为国内的医学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却很难赢得外国同行的“欢心”,中药在国外面临着“一面市场巨大、一面又被贯名非药品”的尴尬身份。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利用科技创新,科学对待中医药的发展,对中药进行规范种植、工艺改进、标准提升,去芜存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天士力建设伊始就按照“三高一新”(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新思维)的发展思路,率先倡导了“现代中药”新概念;全力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坚持以组分中药为主导,探索中药新药开发新模式;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精心打造现代中药先进制造平台;全力推行标准化建设,构筑了一条将中药研发、药材种植、中药有效成分萃取、中药制剂生产、药品经营集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中药产业链。
探寻中药智造新模式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医药制造的智能化路线,中药产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采取先进装备,提高产品精密度,将制造向智能化转变,提高生产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使企业的生产由人工方式升级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式,打造智慧医药健康产业链,做到低能耗、低污染、绿色发展,实现医药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迈向工业4.0时代,从而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天士力“现代中药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是依据《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规划实施的。针对中药产业在生产工艺、制造装备、在线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创新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与工程、过程分析技术(PAT)等先进制造技术,建设成为符合FDA\EMA GMP要求的、以“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为特征的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及技术体系。该车间于2014年获得欧盟GMP证书,车间内制造装备-传感及检测部件-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MES-ERP互联互通,构建了全生产流程数据信息统一平台和工艺控制模型库,实现了生产制造和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生产执行层、过程控制层、企业管理层的一体化、信息化。
通过核心装备自主创新以及生产工艺优化集成,天士力将单机并联、数量复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升级为连续化生产模式,显著提升了车间设备设施智能化程度,提升生产控制和管理水平,在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突破了制约中药生产智能化发展的许多技术瓶颈。
该项目通过中药国际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技术突破,建立1个“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制造流程,开发1套工艺控制要素“数字化、模型化”技术,发展1种数据集成“网络化”管理方式,打通1条企业管理“信息化”路径,最终构建1套“智能化、集成化”中药制造与管理模式,对于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国际化品种的工艺与装备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标杆引领和示范效应。同时,天士力构建的“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中间提取、药品制造、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体系,也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产业链上下游推广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行业典范。
“随着智能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企业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大。领先的中医药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承担起引领行业的责任”,闫希军同时表示,“只有大量企业进入数字化制造,并向智能化迈进,形成了梯次发展,中国的中医药产品才能安全有效,也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中药国际化价值凸显
2016年1月15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丹参胶囊正式通过了荷兰药品审评委员会(CBG-MEB)的植物药注册批准。这是天士力中药品种在欧盟主流医药市场取得的首个治疗性药品证书,标志着天士力实施中药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要里程碑进展。
丹参胶囊最终得到荷兰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充分表明该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标准等均已完全符合欧盟成员国对药品监管法规、程序和技术指南要求,并达到与欧盟当地药品完全一致的生产和技术控制水平。业内专家表示:“丹参胶囊是我国第二个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中药品种,但从剂型创新角度和医学适应症角度,国内尚无与丹参胶囊相同的中药产品在欧盟上市,这意味着天士力在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先和市场独占性。”
多年来,国家一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走向国际社会,在2016年2月22日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 丹参胶囊注册的成功和在欧盟上市是推动公司丹参系列优势品种走向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重大里程碑事件,一方面标志着公司国际科研、产业和管理能力整体快速提高并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另一方面为我国的中医药产品进入欧美国家主流医药市场摸索一条可行的道路,打通一条可行的途径,建立一条可行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篇2
在我国,凉茶市场一直处于寡头竞争格局。提到凉茶,人们张口就来的是这两大品牌:红罐王老吉、金罐加多宝。但就在7月18日,同仁堂推出同仁堂凉茶、同仁堂玛咖乌龙茶两款全新凉茶饮料,这就意味着,传统知名药企同仁堂正式进军快消品行业。
目前,医药产业进军快消品市场已经不是新鲜事,有成功也有失败案例。面对凉茶市场这片深海,同仁堂双罐饮料究竟凭借哪些优势在激烈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天时:
国家政策支持 中医药行业成为投资风口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创新,提高医药产业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作为中国中医药行业的第一品牌,同仁堂积极投身医药产业的创新中,不断推出新品,进军快消品市场,完善产业链建设,实现企业的全方位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十分重视健康中国建设,除聚焦医改外,健康服务、中医保健、养老产业、体育文化等都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对于立足于中医保健的同仁堂来说,健康消费领域必定是其未来进军的巨大市场。
地利:
中医药向大众消费品延伸的营销逻辑
近年来,中国药企纷纷进军快消圈,并大获成功。例如,云南白药牙膏在上市第一年销量就达到2亿;江中制药的猴菇消化饼干,备受市场追捧;广药集团旗下的王老吉凉茶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药品向快消品产业链延伸的逻辑思维,同仁堂已经不是第一家。
借鉴前人经验,同仁堂推出“饮领大健康时代”的口号,借助两款凉茶进军快消品市场。尽管,同仁堂进军快消品行业较晚,但却嗅到了凉茶市场中消费者提出的更高需求。在快消品行业,健康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仁堂依托三百年老字号品牌进行布局,与行业其他竞争者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从战略层面来看,同仁堂大健康在几年前就开始部署和进行开发性工作,成功开发出了多元化的品类,如目前的300多个单品和1500个SKU。另外,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加强渠道的转型升级,通过双罐凉茶,拓宽第三方渠道,实现全渠道营销。
人和:老字号的品牌势能与品质保障
从品牌价值来看,作为老字号企业,同仁堂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品牌文化。消费者对同仁堂品牌的科学专业、注重品质的品牌印象, 有利于其在新的市场立足。
品牌主张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消费行为,使这种行为转化为品牌文化。同仁堂双罐凉茶提出了凉茶领域新的消费诉求,有利于其树立独特的品牌标签。
双罐凉茶作为同仁堂进军快消品市场的首发产品,在制作工艺上秉承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品质追求。两款茶饮料均为草本饮料,因此对原材料把控要十分严格。从配方选材到加工生产,“双茶”都延续了同仁堂百年不渝的品质理念。
篇3
在弘医书苑第12期讲习班的现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裴永清在白板上手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名句“夫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他为河北省“杏林千人培养工程”学员深入浅出地解释“既病防变”的重要性。
举办此次讲习班的弘医堂医疗集团,除在北京有多家连锁医疗机构外,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广西北海、浙江宁波等地开设中医医院及门诊,使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
捍卫“原版中医”
弘医堂奉“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为宗旨,以“捍卫原版中医”为己任。他们理解的“原版中医”,是指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将传统的师承、家传与临床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纯正、传统的中医药服务。
弘医堂医疗集团董事长黄山告诉记者,弘医堂前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院,2009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实行校企剥离,由黄氏家族独立办医。为了捍卫“原版中医”,弘医堂始终没有接受社会资本运作,“很多公司都来寻求合作,我们都婉言谢绝,我们认为中医不是依靠资本输入而快速产生回报的赚钱工具,而是需要依靠实在疗效和病人复诊率说话的良心活。”黄山说。
在弘医堂看病,只收取挂号费和药费。黄山告诉记者,挂号费是根据医生的级别来定的,药材都是同仁堂生产的高品质饮片。老专家每天开诊先拉药斗抽验饮片质量是弘医堂的传统,除此之外医院还对专家传授学生徒弟、带教进修医师、出版著作、科学研究等提供全面保障。
“弘医堂从传统中医里寻宝,挖掘精华,发扬光大,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民营中医院发展的道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骆宾告诉记者,“很多中医院采取西医院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中医院的发展,我们在传统中医领域下功夫,以确切的疗效回馈社会,赢得好口碑。”
汇聚名家 服务留人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弘医堂拥有自己的非公党支部。“我自己也是一名党员。”黄山讲到,“有了党支部,医院各项工作都更加规范了,大家的凝聚力也逐渐增强。”在弘医堂,管理者是服务者,真正的“领导”是专家。弘医堂的专家团队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王琦、聂惠民、许润三、王沛、刘燕池、魏雅君、裴永清等多位学院派名老中医,在这里为患者提供服务。
谈及弘医堂汇聚名医大家的诀窍,骆宾告诉记者,正是弘医堂规范管理、以专家为核心的风气令人心生愉悦,管理者甚至把专家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这在民营中医院中不多见。为方便年长专家出诊,弘医堂会为老专家们配备专车接送,饭菜也会根据专家的口味进行搭配,生日时专家们会收到弘医堂准备的鲜花、蛋糕。
另外,在弘医堂工作的年轻员工除工资等收入外,家中父母每月还会收到医院提供的200元孝亲基金,医院还为学习进修的员工提供学费资助。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而且弘医堂并不依靠社会资本注入,这些举措无疑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可是黄山认为,“无论多么艰难,都要把这些举措坚持下去,让专家舒心、让员工满意是我们的义务。”
社会效益当先
“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选择时,我们更重视长远利益。”黄山说,“正是有这些学院派专家们的保驾护航和建言献策,我们才心生敬畏,走得小心翼翼。”弘医堂还时刻记着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每年定期举办科普讲座,进行职工培训,帮扶基层中医院。
榱烁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弘医堂成立了中医传承公益平台弘医书苑。弘医堂医疗集团副总裁、弘医书苑苑长李建国介绍,前几期讲习班以国家和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为主,第四期讲习班面向基层医师,吸引了来自全国8省市的90多名医师。“弘医书苑”微信公众号也已开通,为医师们及时获取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提供了渠道。
篇4
关键词: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学科;推广模式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以收治艾滋病、结核病、肝病为主以及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已有56年历史,为南宁市、广西乃至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兴院、人才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固院、特色塑院”的办院理念,将中医学科防治传染病工作列入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染病医院发展中的推广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中医学科的科室设置及运行
改革兴院。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最初用3年的时间扩大了中医科门诊规模,由单一的诊室扩增为中医内科诊室(1间)、中医康复诊室(1间)、中医治疗室(2间)、中药房(1间)、煎药室(1间),开展了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运动养生、康复训练、情志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传染病病人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中医医师通过院内会诊、科内讲课、“走动服务”等形式,在各病区推广实施了“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临床各科室治疗项目中平均每月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占比为50%~70%。为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发展的需要,中医科病房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编制30张床位,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等疾病,逐步挖掘了部分优势病种,如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及常见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下降的康复治疗。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机制与模式,以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使中医科病房成为各传染病科病人转归预后的康复中心。同时,在医院承办的长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将桥卫生服务站各自增设了中医门诊,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的方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普知识,使辖区居民逐步接触到了中医的健康养生文化,认知过程从感兴趣到了解再到熟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受益人。
2中医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
人才强院。加强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医院加大对中医类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了一批中医类医师,有中医内科、皮肤性病、妇产科、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这些中医学科骨干组成了医院中医学科的构架,在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病研究邻域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制度,使优秀中医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人才。鼓励2名骨干中医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并取得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选派2名骨干中医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进修学习;每年派送4-5名中医师外出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主任为医院特聘客座教授,定期参加中医门诊出诊及指导病房中医会诊等业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弥补了年轻医生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3中医学科的科研氛围
科研立院科研是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医学科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围绕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开展学术研究,并以申报科研项目为桥梁逐步搭造中医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我院中医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南宁市重大专项项目3项,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同时,我院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参与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与广西壮医医院合作,参与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学科人才队伍在传染病临床研究防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
4中医学科的文化建设
文化固院。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多年来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确定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为生命站岗,着力并成功打造了全国先锋模范杜丽群,通过典型培养,树立了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精神楷模”,为医院文化建设不断释放出增色添彩的正能量。有了楷模的力量,中医学科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文化理念,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养生教育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为探索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科室专门举办了“中医养生”长期培训班,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场所,传授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以及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干预、随访管理等服务。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医院逐步吸引了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创举为提升医院对辖区居民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开辟了新的渠道。2016年9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队成立,中医学科加入了这个分队,组织中医医师定期参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义诊宣教和技术指导等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媒体,让中医养生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步拓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提升空间。
5中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特色塑院。从古到今,中医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上都屡建奇功。如天花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疾病,从明代开始,我国中医生通过接种人痘很大程度上对天花起到了预防作用,人痘接种技术逐渐传到海外;21世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lNl流感的广泛传播,给世人带来震惊与恐慌.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外感热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面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中医药特色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医院中医学科近几年在传染病专科强力推行中医诊疗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确立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中医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有机整合中西医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等途径,彰显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作为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我们要根据院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中医药优势挖掘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医院发展、居民受益、政府满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刘欣.天花的征服者[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43.
[3]孙婷婷,吕文良,陈兰羽等.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7-439.
[4]刘叶,杨悦.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60-164.
[5]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中医传染病学科方向凝练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5):77-78.
[6]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学科学性本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6-37.
篇5
2015年2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强调,一要重在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二要强化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等。四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针对彩塑壁画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等。五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推动校园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 传播中国品牌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篇6
关键词:中药学;综合性大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28-02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对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下,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及中成药等中药制药企业发展迅速,已同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一起成为了我国制药行业三足鼎立态势。在制药行业新格局的形势下,我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大多开设了中药制药方向。《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制药方向的基本课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都已经开设了《中药学》课程。综合性大学开设《中药学》课程有其先天不足,如中医药知识氛围薄弱,中医药基础教学薄弱,没有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中药基础课程,在此学术与教学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效果一直是横亘在《中药学》教学者面前的一项艰巨挑战。笔者在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从事《中药学》课程教学十余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理念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总论内容讲深讲透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配伍、禁忌、剂量和用法等知识,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基础。对于第一次开始学习中药学但又无任何中医药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老师能讲授好总论,将能使学生对《中药学》全书内容有初步的概括性了解,为余下部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章节学习中能更加事半功倍。该部分教学需要深入、全面的传达课本相关知识,既要多应用中医药的专业术语,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这些术语,还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正确认识中药在古今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基本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结构,了解和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中医药的理念。例如,针对四气五味,不仅要讲授清楚四气五味是所有中药的基础特性,同时还可以将传统的四气五味理论与中药现代研究发现的物质基础表征形式相结合,阐明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综合效应。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虽然现代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对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的阐明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还不能全面指导临床用药,仍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认识中药的治疗法则。
二、教学内容有取有舍、有轻有重
由于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中药学》课时往往较少,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对《中药学》教学十分必要。综合性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化学和生物学,医药学课程不多,尤其是中医药课程就更少,课时数也很少。如果固执的要求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讲授课本内容,只能是粗略而浅显的介绍,学生将会感到内容繁多,容易混淆。所以,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对重点药味要重点讲解,而且力求讲深讲透。不是重点的药味则主要通过与重点药味进行对比学习,引出两者功效、应用的异同。通过上述教学既能突出重点药味,又做到了主次分明。同时,部分章节可适当略过,如当前临床应用价值较小的驱虫药章节,就以学生自学为主。总之,通过精讲中药药味与对比教学非重点药味,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的主干,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三、引导归纳、对比学习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中药最终是用于治病救人,所以《中药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讲授中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不同中药的功效、应用的共性和个性,功效类似中药的各自特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所在。药味比较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如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用治风寒外感表证;但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发汗力强,尤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桂枝则尤擅温阳通气,发汗之力弱于麻黄,表虚、表实证均可使用。再比如黄芩、黄连、黄柏皆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治疗湿热或火毒之证。然黄芩偏于清上清湿热及肺火;黄连善清中焦湿热及心胃之火,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且还可清退虚热,如此比较后三个药物的共性与个性就一目了然。另外,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同一病症,证候不同则选药不同。如麻黄、葶苈子、射干、沉香、虫草均可治疗咳喘证,如何区别其功效特征将对掌握其临床应用帮助巨大。
四、紧密结合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
综合性大学现代科学学科门类多,学生接受到大量的现代科学信息,思想上难免会对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产生疑惑,失去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和动力。为此笔者尤注意在教W中引入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已经研究清楚的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可在课堂上介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里得到启发,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被认为是抗疟史上的一次突破。这一成果使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天津天士力制药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已经完成Ⅲ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第一个成功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复方中成药。这些成果均体现了中药的有效性和巨大价值。通过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介绍,架起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桥梁,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表明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决心。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医药大学已具备比较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但对综合性大学而言,由于学术氛围、课程体系及师资专业等差异,使其无法全盘照搬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模式。如何在综合性大学建立科学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模式,培养化学、中医药学科交叉背景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是每个《中药学》专业教师的职责。积极探索与综合性大学学术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药剂方向人才,仍需全体《中药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波,唐建民.国内制药行业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2012,10(11):133-134.
[2]姜楠,张文顺.《中药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249-250.
[3]张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11-13.
[4]任艳玲,李杨.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141-142.
[5]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 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篇7
关键词:中医院;医疗市场营销;营销瓶颈;医疗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55-02
1 中医院的营销现状
1.1 营销意识差,营销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中医院大多数是公立医院。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据笔者对四川省165家中医院进行营销状况和营销手段的综合调查,并结合不同经济水平地区进行分层抽样,抽取样本中医院16所,调查显示设有专职营销科室共10所,但只有4所有专职营销人员。在中医院运用的8种营销手段中,其中采用4种营销手段的医院有2所,占12.5%,主要的营销手段是“下级市场开拓”,其次是“宣传卡”与“电视广告”,像网络、报纸宣传等营销手段较少。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医疗大省,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表明,中医院已具备初步的医院营销意识,但营销手段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与差异性。
1.2 医疗营销人才缺乏、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严重缺乏医疗营销人才,而且某些中医院的管理层对医疗场营销化的理解还存有误区。如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打广告等等。人才的匮乏和认识的误区,已经严重阻碍了医疗营销实践的深入开展。
1.3 营销程序不规范、医疗服务缺乏差异性
由于中医院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具体的营销操作上很不规范,比如有的中医院事先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营销环境调查和分析,没有进行医院的战略规划和医疗目标市场的细分,就盲目的医疗广告、举办公益活动等。这就使得医院的市场营销工作没有确定的针对性,在竞争策略上也没有出众的差异性亮点、缺乏个性,以至形不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营销组织尚未健全。医院内部缺乏企业策划、品质管理、对外公关等部门,这大大限制了医院进行服务营销的能力。
2 中医院营销的瓶颈分析
2.1 过分依靠国家的保护,缺少危机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中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逐渐显现出来。其内在根源在于缺少信念危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禁锢,中医院对于国外先进医学以及医疗服务的接受较为被动。必须明白,医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需要扬长补短,中医院就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目前的困境,用创新的思维来作出应对危机的策略。
2.2 只重视医疗技术,忽略了医疗营销
“好酒不怕巷子深”传统营销观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的医疗市场。杭州某民营医院通过营销运作,开业当天就诊病人就排成了长龙,直到晚上11点才强行停诊。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力量。另外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对待患者的服务态度生硬,导致患者心理的服务落差增大。久而久之,医院的软件形象就会降低。如果在设备和技术上不分上下的两家医疗机构,患者在选择上更倾向于态度和蔼、服务到位的一方。因此,如果中医院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再加上令消费者满意的营销服务,到位的营销宣传,必然会尽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称心的医疗服务,又可以给医院带来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效益。
2.3 营销策划与医院硬件衔接不到位
医疗服务营销作为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离不开医院良好的就医环境、领先的技术优势、高品质的质量管理以及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等。有的营销管理层不断推出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如“费用封顶”、“折价优惠”。乍看起来,医院的营销工作搞得很到位,但由于医院的硬件有限,结果患者抱着期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增强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上和服务基础上的营销活动,才能实现患者对医院的完美认可。
2.4 市场定位不确切,盲目制定营销策略
中医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中医医疗的特殊性,要求医院的营销管理者在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定位的受众不应仅局限于目标消费者,从关系营销学的角度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传媒、同行业竞争对手、潜在消费者以及上游的医疗材料供应商等都是医院的外部公众。这些外部公众都可能对医院的服务、形象乃至医院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否则医疗营销策略的制定,会具有片面性。
3 解决中医院营销瓶颈的策略
3.1 进一步增强营销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医疗营销在帮助中医院赢得机遇,战胜竞争对手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营销观念应该成为医院长期发展的一个中心理念。医院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学会运用营销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要用全新的观念来面对市场、分析市场;以高质量的技术来保障市场,以优质的服务来巩固和拓展市场。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更要引起医院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要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使用人才,不断摸索适合中医院营销规律的人才选拔与引进机制,为创造性的开展营销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2 准确市场定位,实施全员营销战略
中医院应该遵循受众导向的原则,突破传播障碍,有效地将定位信息进驻到患者的心中;同时应该遵循差别化的原则,力求做到与众不同,实现个性化;还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这就要求中医院能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定位思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市场定位及其策略,密切监视市场环境,随时依据患者观念态度及需求、竞争对手策略、政府相关政策、供应商行为的等变化,调整或变更自身的服务产品及市场定位,主动把握市场的脉搏。
3.3 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优势
医院必须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出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不仅提供治疗疾病的服务,还要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务,全面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这就要求医院要在人力、物力、就诊环境上面搞好基础;要充分的重视医疗服务的全部过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努力做到医务人员开架服务、护理人员微笑服务、医院做好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使中医院在公众心目中保持持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4 注重有形展示,做好公共宣传
由于服务本身是无形的,而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服务人员、服务设施、硬件环境等。所以医院要尽可能的使医院在硬件建设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便利、舒适的就医环境。在感官上给患者一种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医院可以通过与媒介的沟通,宣传正面新闻,吸引公众关注,提高知名度;通过参加公益性活动,进行医疗下乡、免费咨询、义诊、捐助和捐款、举办知识讲座、普及健康知识等途径,树立医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 结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医院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用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市场实际出发,用营销的理念来武装头脑,用营销的思维来思索问题,用营销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医院才能更快地走出困境,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春,张瑞华,冯兴奎.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21-23.
[2]明康文,洪创雄.浅谈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J]. 新中医,2006,38(9):82-83.
[3]吴向.强化质控 提高中医病案质量[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11):10-12.
[4]曾水源.试论营销策略在县级中医院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215,218.
篇8
引言
将瑶医药文化旅游归为开展生态专项旅游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依托,辅之以瑶族文化区域为场所,在瑶药的开采力度上有所克制,即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既合理利用了代内资源,又对代际的资源开发留有余地,可以说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了解、认识、体验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对自然资源既利用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一、瑶医药的演变历程
瑶族人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根据史料研究,强悍、旺盛曾是这个民族的标签。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甘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隐居深山老林,毒蛇猛兽作伴,恶劣的生存环境诱使百病缠身。为了本民族的繁衍生息,瑶族先民在长期不断的尝试和积累中,总结出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瑶医药体系,“有瑶必有药”以百草治百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范,丰富了中国医药体系,也为现代旅游提供了一个专项特色。
2008年,贵州从江的瑶医药药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了瑶医药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逐渐从民族产业中脱颖而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在发展瑶医药文化的同时,就要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
二、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
卢云亭先生(2001)指出生态旅游既要满足游客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关注地方文化的特种自然旅游。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发展的各利益主体都和谐相处,这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今旅游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内涵
瑶医药文化旅游定义,从经济学上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界定,即以瑶医药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满足人们对瑶医药文化的科研、医疗、体验、观光游览需求的产品。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中的野生动植物的某些部分因具有医疗功效,成为了游客的吸引物,瑶医药文化旅游正是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并将瑶族文化融入其中,在旅游市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产生的背景
1965年,学者贺兹特建议对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深思,并倡导所谓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发展至今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保育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绿色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现了医药“养生热”。
在旅游需求方面,出现了市场对产品质量需求的变化趋热。随着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对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于被动式的度假方式也越来越不满足,开始追求积极的旅行方式和对旅游的自主性及参与性。瑶医药文化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支,其出现不能脱离生态旅游出现的背景,人们从关注自然,到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理念的提升和推动,衍生出了“康养”的理念,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亚健康的人们新的追求。
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特种旅游的发展,譬如中医药旅游、养生旅游、探险旅游、生态乡村游等越来越精品化的产品,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中医药旅游和瑶医药文化旅游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特点
笔者在结合生态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的特点,根据瑶医药本身的特征得出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特点。
1.生态性
瑶医药理论讲究“气一万化”和“盈亏平衡”,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而现在的生态旅游讲究的是生态环境伦理观,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它们之间有道德的约束,要求的是旅游者在生态环境面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自己对环境只享受、不保护的片面做法。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外,前者还强调瑶医药供给者在使用瑶药资源过程中的克制和保护,生态性贯穿着瑶医药专项旅游的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的整个过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民族性
“一个族群会形成一个文化,血缘及文化传统相似的族群常常形成一个空间范围很大的文化系统”,这也是瑶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有瑶必有药,瑶医药文化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依托瑶族生存的环境衍生而来的医药文化,自带本民族的行医用药特色,比如动物药和植物药共熬同食,上百种草药煮水泡浴,医巫同源等都是瑶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方面,老瑶医优先考虑本民族的学徒作为继承者,其目的还是在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瑶医药文化的传播。
3.体验性
瑶医药文化不同于观光旅游,其偏向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体验和参与。生活在大瑶山的瑶族人民有泡药水浴的习惯,他们认为药浴可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强身健体。熬煮一大锅药水,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药浴,这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在开展过程中最能说明其体验性的一种方式,其^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就在于其身心的体验度较高,用药浴将身体泡的通红,达到放松活络的效果,在体验经济盛行的市场下,这也使得瑶医药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4.专项性
体验经济是大众旅游弊病全新思考的一个平台,人们对于旅游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体验,产品需求趋向于精品化、细致化、私人定制化。瑶医药文化的专项性体现在中、饮食文化中、民俗生活中。传统瑶医在给病人治病前,往往要点香请神,念咒,求神查病,问卦求神谕等神事活动,从医学角度分析,这其实是用病人的信仰或崇拜对象,用语言和行为诱导病人进入特定的心理状态,身体放松,移易情性,变利血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以及每个节庆瑶族人都会因时用药治未病。
5.狭域性
所谓的狭域性一是指用户市场方面,瑶医药文化旅游因产品特别、针对性强而只能吸引具有医疗养生意识的少数人去体验旅游,身体状况的良好与否决定着人们对于健康旅游的选择,对于瑶医药文化的体验。二是指地理位置方面,瑶医药文化因为瑶族的存在而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医药类型的特点,在瑶族发展的地区将瑶医药作为一项专项旅游,更能突出其民族特色,离开瑶族人民活动的圈子,更多的则是将瑶医药归入中医药文化的大类中,这种兼容性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特色的塑造,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瑶医药文化还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康养性等特点,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能依据大众旅游的开发原则,而是根据其特色,在独具特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品牌,高起点、高品位的创新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的同质化,提高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三、瑶医药旅游开发原则
(一)“双目标”结构体系原则
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双目标”结构体系包括了“保护”、“发展” 两个方面。“保护”体现在:瑶药资源和瑶族社会文化资源的维持与恢复。“发展”主要在于:旅游主体、客体与介体的和谐发展,即对于旅游者,要满足其医疗、康养的需求和异邦文化的探索;对当地社区而言,就要注重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个人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旅游相关行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调整瑶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遵循“非零和”的游蛟则
也称为“双赢效应”。在零和游戏中,参与者的机会呈相反关系,“你之得即我之失”,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失败。然而在非零和游戏中,博弈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从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和相互促进作用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双赢”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通过有效的合作达到与对手双方的全部胜利。
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会给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瑶医药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旅游效益作用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将会共同享受旅游带来的效益。
四、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专项旅游的后起之秀,在挖掘、开发和发展阶段都属于探索期,从资源角度分析,无论是其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体现了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的主题和概念,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更高的需求体验。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鼓励“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这一政策基础上,促使了瑶医药文化旅游向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和模式发展。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者的培育
瑶医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民族色彩显著,大众对其还处于试探的阶段,旅游者对瑶医药的了解较为缺乏,这也就需要对瑶医药文化开展较为全面的宣传工作,扩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齐奋进,提高其知名度,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除了扩大宣传还应该进入市场扩大范围了解旅游者的需求,瑶医药在癌症、骨科、妇科、男科等方面的疗效有目共睹,很多人都是奔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接触瑶医药文化,然而瑶医药的“治未病”功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在瑶医药产品的设计方面注重私人化定制。
(二)瑶医药资源开发的“真”和“精”
“真”体现在瑶医药文化的原真性瑶医药资源来源于自然,奉献于生活。通过医疗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平衡,减轻病痛的折磨,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也要求瑶医药从业者秉着求真的态度,移植和仿制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旅游市场上的“伪”品,坚持本民族医药特色,同时也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立本民族医药旅游的文化商标,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
“精”讲究的是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性。 根据瑶医药的功效和特点,可在其度假养生类、观光类、民俗体验类、研学类产品下文章,不仅体现在样式外观上,重点还得放在质量上,使市场规范化、品质化,粗放性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被列入旅游市场中的次等品,旅游者追求的是货真价实高品位的产品。
(三)在民族旅游业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封锁闭塞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而相对灵活的旅游业是现在市场的掌舵手,外向型的特点给民族地区输送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破了这一天然壁垒,是一项“造血”式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企业,再到当地社区,层层递进式发展,既要护源保源,即自然资源、客源、资金源,又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规避同质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篇9
东直门医院东区信息化建设纪实
东直门医院东区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之初就实行整体的“一盘棋”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做到全院一盘棋、逐步实施、建立统一决策平台。”在东直门医院东区院长张明海看来,信息化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利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基于将信息化发展摆在首位的发展思想,目前医院依托信息化实现了多种功能,在面向患者服务系统的应用方面,医院使用了HIS、预约挂号、自助打印、语音报价、分诊叫号等系统,优化了医疗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面向医护人员应用的系统方面,使用了MIS、PACS、EMR、LIS、合理用药、体检系统、病历质控等系统,规范医疗操作、保证质量安全;最终系统建设要面向管理和发展决策,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服务能力 ,以及使用了后勤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统一决策查询分析平台、办公OA、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站建设等等。
目前,医院门诊就诊流程实现无纸化,门诊电子处方使用率100%,门诊病历实现了99%电子归档,检查检验申请单及报告完全实现了电子化,结果、图像全部回传医生工作站;住院就诊流程实现电子医嘱、电子病历、电子护理病历和电子申请、结果图像自动回传,出院后患者病历按照时限要求归档并纳入医院质控考核;利用全院OA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与HIS系统平台整合,发送院长日报短信到管理者手机上,让领导及时了解医院业务动态。
依托电子病历系统的病历质控模式
“医院从2010年4月开始实施电子病历,并逐步完善系统功能,从2011年6月份开始尝试依托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病历质控。”刘春玲介绍说,“在住院和门诊中开展病历质控的优势不言而喻,首先其统计的覆盖率可达100%。其次统计结果可以为质控及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及时发现目前病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完成质控及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住院病历质控模式
住院病历质量控制:一级质控由科室内部完成,二级质控由质控办领导的医院病历质控小组完成。小组成员经信息中心授权后登陆医生工作站,对本月的出院病历进行质控。所有质控工作在电脑中进行,小组成员可以浏览住院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病历主观内容、化验单、辅助检查报告、影像学资料等。在检查的同时,将发现的缺陷及时录入电子版《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表》中,根据缺陷内容,系统自动进行扣分并计算最终的得分。
质控办报表全部电子化管理,可以对质控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并自动汇总数据。通过汇总,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科室的病历缺陷的分布情况、发生率、平均分等相关结果,为绩效考核、反馈意见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病历完成时限质控:分为两部分,一是运行病历完成时限。此项工作根据不同病历内容完成时限的要求,自动生成统计表格,统计完成时限并汇总相关数据。二是终末病历归档时限。按照临床医生在系统中对电子病历的提交时间进行统计,按照医院归档的要求计算归档率。通过此项统计工作,改进了系统存在的缺陷,病历归档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完全达到医院等级评审关于病历归档的要求。
“住院病历质控模式中还包括输血病历质控,为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医院所有输血病历都要进行终末质控,参照住院病历的质控模式,将我院输血病历检查表制作电子表格,并将结果录入后系统自动汇总结果。”刘春玲说。
2. 门诊病历质控
包括门诊病历的内涵质控和门诊病历书写率统计。内涵质控方面由质控办负责,抽查相关医生的电子病历内涵,并将结果录入电子版检查表中,由系统进行汇总分析;书写率统计则由系统自动统计,并列出未书写病历的明细。
规范加强医用物资耗材管理
“医院医用物资耗材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经济效益。如何规范和加强医院物资耗材的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张明海院长指出,“从今年的4月1日开始,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设计并实施了物资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全部启动物资耗材二级库动态管理系统,使资耗材管理的工作流程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更规范、更科学、更便捷。”
据信息科科长刘春玲介绍,所谓的“二级库存管理”是指各病区、科室在医院物资库房领用材料后所形成本科内的库存。以前东直门医院东区物资耗材的整个流通环节是:申请、采购、人库、领用,虽然医院非常重视对于上述环节的管理,却仍存在医疗材料收人、支出达不到相应比例,无法对物资材料进行全程的动态跟踪管理。
针对这种现象,信息科与软件工程师通过调研分析和对系统流程的整合,利用系统构建了一套物资耗材管理体系:各科室申领物资材料进行本科入库管理(二级库存)、同时将医院的物资管理系统与医疗收费系统相关联,即在医疗收费的同时由信息系统实时扣除其科室在总务库房领用的材料数量,物资与收费项目有一一对应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患者在医疗过程使用了材料后,医护人员在收费的同时,计算机系统也实时扣除其科室在总务库房领用的材料数量,如果科室的材料库存是零,医生开具此项的收费医嘱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该项材料无库存。”刘春玲打比方说,“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我们可以随时查询各科室领用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物资耗材领用记录与查询患者记账收费系统,盘点核对其库存所示的材料,对其二级库物资耗材的计划、领用、消耗作同步跟踪。”
服务措施一应俱全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已经达到了3000人次,如何能保证在接待如此大规模的就诊量后医院仍能平稳运行、如何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医院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也是推进医院开展一系列惠民措施的缘由所在。
东直门医院东区以前已经实行了多年手写住院患者腕带制度,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医院采用系统自动打印住院患者腕带代替原来护士手写腕带,患者在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后系统自动打印患者住院标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收治病区和住院号。“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患者标识腕带为规范化医疗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辅助工具,防止了因错误识别患者引发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刘春玲说。
除了“自助打印腕带技术”,东直门医院东区的“预约挂号”制度也同样值得称赞。据刘春玲介绍,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复诊,医院开通了普通预约挂号和复诊预约挂号,普通挂号即患者自行上网或电话预约,复诊预约挂号则需要门诊医生登陆工作站进行。同时,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复诊预约挂号将预约就诊时间精确到半小时以内,患者在预约就诊时间前30分钟到门诊挂号处取号即可,有效地分流就诊高峰时段人群。
在记者走访医院的过程中,发现医院一层大厅中安装了多台自助打印机,而且医院实行患者病历集中存储和打印制度,在每一层都设置了统一的打印病历处,方便想保存自己详细就诊信息的患者打印病历。这些惠民措施进一步拉近了医院与患者的距离,使患者就医时多了一份便捷与温情,其经验值得推广。
成功升级,迎接辉煌未来
篇10
关键词: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84-03
学科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水平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核心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主要指标。当前正值安徽省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刻了解安徽省学科建设现状,把握学科建设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提升安徽省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安徽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
一、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
安徽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及《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安徽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好地满足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的学科体系。
(一)一级重点学科现状
安徽省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个,合肥工业大学1个;现有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43个,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个,合肥工业大学4个,省属高校22个。
从一级重点学科门类分布来看,哲学学科1个,经济学学科1个,教育学学科1个,理学学科13个,工学学科22个,农学学科3个,医学学科5个,管理学学科6个。
(二)学位点现状
安徽省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个(不含军队院校),一级学科博士点69个,涵盖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43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占44.2%,理学占23.2%,农学和医学占14%,其他学科门类占18.6%。
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个(不含军队院校和研究院),一级学科硕士点169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80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占36.25%,农学和医学占21.25%,人文社科类占20%,理学占11.25%,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占11.25%。
现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个(不含军队院校和研究院),专业学位授权点196个,涵盖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36个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有34个工程领域授权点104个,占我省专业学位授权点53.06%,其他类别92个,占46.94%。博士学位层次,有工程类别授权点2个。
二、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安徽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日益重视,高校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学科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从重点学科布点上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部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占48.8%,29所省属本科高校只占51.2%。从学位授予单位布点上看,安徽省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在省属高校布点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和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7所省属高校,部分省属本科高校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高水平的国内领先学科和学科领军人物不足
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相比,安徽省属高校进入全国一流的学科专业数量偏少,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带动形成学科群的能力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相对缺乏,远远不能为省属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和人才支持。
(三)新的学科增长点少
省属高校缺乏前瞻性的学科发展战略,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力度不足,特别是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等国家和安徽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校集成多学科力量,培植新特色和新优势的能力不强。
(四)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省属高校尚未完全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建设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重大成果培育等未能很好地围绕学科发展目标相互协调、配套。学科建设对于各项投资的统筹不够,存在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和整合资源难等问题,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
三、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对策
“十三五”时期,是安徽省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攻坚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好安徽省“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全面提升省属高校办学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高等教育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十三五”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凝聚共识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统筹指导安徽省学科建设战略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职责,指导高校制定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提出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政策措施。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各高校领导要清楚高校的基础性工作和重点工作就是学科建设,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落实。学科水平的提升,将会带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各高校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把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本校各个学科在国内所处的位置和具有的特色、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对本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实力做到心中有数,对国内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对本校内部各个学科如何发展,孰先孰后,做到心中有数,要紧紧围绕本校确定的“十三五”学科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注重调动广大一线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二)统筹兼顾,完善重点学科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重点突破,优化安徽省高校重点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基础厚实且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和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学科,引导高校根据安徽省经济社会需求凝练学科发展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显著的学科,以点带面,提升安徽省高校学科整体实力,提高重点学科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立项建设150个左右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实现省属高校全覆盖;力争2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5个左右一级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1/3,35个左右一级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名,且这些一级学科中至少有1至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三)实施动态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以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契机,建立学位点准入、预警和撤销的基本标准,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加强对学位点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引导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位授权单位学科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授权点,限制增列布点较多的学位点,逐步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以及不符合学位授权单位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授权学科,优化学位点整体布局,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位点体系,推动安徽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大力支持省属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稳定在10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稳定在200个左右。同时,引导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安徽省现有学位授权点的布局情况和本单位学科发展规划,自主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支持系统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生物工程、水产、特种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畜牧学、设计学等学科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补一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位授予点和布点过少的学位授予点,严格限制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布点过多的学科新增学位授权点。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先行、引育并举、以用为本、质量并重、创新推进”的人才工作方针,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勇于创新、学术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高校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与培育项目”,围绕重点建设学科,支持和鼓励高校引进、培育15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建设15个左右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聚集各类高端人才、造就国际、国内一流科学家的“人才高地”;继续实施“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资助500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00名优秀青年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
(五)加强支撑条件建设,构筑高水平学科基地
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支持高水平学科基地引进和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引领学科走向国际学术前沿,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在学科交叉、原始创新、集成优势等方面的组织作用,在承担大项目和产出标志性成果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引领科技进步和服务国家、安徽省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建5个左右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左右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社科研究基地。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促进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
积极支持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专家教授互聘、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合作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深化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举办和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学科建设朝着国际化、开放式的方向发展。通过组织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