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1: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文化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重要礼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

1 冠礼概要

众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称弱冠。这种称谓源于周朝的“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礼”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会的为“成丁礼”、“入社礼”,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为男子成年礼的定制。古时候,不论男女皆须蓄留长发,男行“冠礼”就是要把长了二十年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仪礼·士冠礼》是记载贵族男子成人礼的权威文献,该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的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冠礼意义重大,故《士冠礼》在《仪礼》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礼”的礼仪形式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主人”(一般是该男子的父亲,如父亡则代之以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庙门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确定和邀请宾客,包括“戒宾”、“筮宾”和“宿宾”三个步骤,“戒宾”就是由主人通知参加冠礼的所有见证宾客,“筮宾”则指从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宿宾”是迎请正宾提前来到宗庙。这前两个程序属于冠礼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三个程序是“设洗”和“陈服”,“设洗”是指当日凌晨在宗庙的堂前设置供大家洗礼的设施,“陈服”就是准备行加冠礼时所需的各种特制服装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种,首先,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宾入庙”,即恭请正宾和其他宾客进入庙门来到堂前。第五个程序“加冠礼”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仪式,由正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加冠礼”之后的程序是“礼宾”。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礼宾”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再后则是“取字”,即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第九个程序是“送宾”与“拜亲”,“拜亲”指拜见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3 冠礼礼仪的文化内涵

1.成人权利与职责的见证。如前文所述,加冠礼当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对加冠者变为成人的一种见证。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2.长者对加冠者的祝福。正宾在为冠者加冠时必须同时献上祝福语,第一次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时候说:“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第三次加爵冠的时候说:“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其实,这三次祝福语内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 端正容貌威仪”、“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寿吉祥”等。另外,正宾给加冠者取的“字”也蕴含了长辈对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冠礼之后在品尝祭品时,醴礼的致辞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这是在表达对祖先和父亲的感恩之情;醮礼的致辞说:“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这是在表达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正面报答的礼仪环节。

4.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愿望。冠礼最后的礼仪环节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可见,周代“士”这个阶层的贵族在成年后,一个重要的礼仪形式就是拜见自己的国君和乡里的大夫和先生,该仪式表达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建功立业愿望。

4 冠礼蕴含的文化习俗

1.礼让三先。我们都熟知三顾茅庐的故事,三请诸葛往往被解读为刘备的诚心和诸葛的矜持。但事实是,按照周代礼仪主人邀请和宾客辞让必须要三次才符合礼法,这在《仪礼·士冠礼》中多有表现。如冠礼当日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要相对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阶”),到达堂前阶下也要相互谦让三次后,主人和宾客才上堂。而冠礼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随即三行醮礼,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尝祭品并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

2.东主西宾。按照周代礼仪,建筑空间方位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主要表现为主人在东宾客在西的方位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主人在庙门的东边就位(“即位于门东”),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礼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门东”而面朝西方;加冠礼的当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阶下”,位置正对堂的东墙而面朝西方(“直东序西面”),而宾则对堂的西墙而面朝东方;上下台阶也是主人用堂南偏东的主阶,宾客用堂南偏西的宾阶。

3.以北为上。在服从东主西宾的原则下,周礼还有以北为上的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前来协助进行仪式的人们(“有司”)是面东而立的,而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贵一些;再如加冠礼的当天“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开,这些衣服衣领朝东,也是更尊贵的服装在北面;还有,“拜母”仪式是从西阶下来后到东壁拜见母亲,此时是母亲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见于母”)。

5 结语

《礼记·冠义》曾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可见,冠礼是古代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通过冠礼这种隆重的成人仪式,贵族成年男子明确了自己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必须承担责任、义务,这对于其人生的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将激励自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汉字形体;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价值

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一带一路”构想的加速实施,汉语越来越受到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就对外汉语的教学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汉字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语听说教学、汉语写作教学、中国文化教学。就上面所例举的几种教学内容而言,首要的是对于汉字的教学,因为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同时也是汉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从属性来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即通过汉字的形体可以探究其所记录的词义。汉字的表意性集中地体现在汉字字形与所记词义的统一性上[1],即在原初造字时,汉字是根据其所记录的词义来选择形体的。正是由于这个特性,汉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其顽强的生命力。[2]由于汉字的形体与意义具有这种相统一的特性,我们便可通过分析其形体来促进对汉字、汉语、汉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教学视角来看,汉字形体的分析在汉字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民族文化教学中,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考察,以期促进对外汉语从业者对汉字形体价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一、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价值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对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字教学决定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败,而汉字又是公认的难学难教的文字。尽管如此,汉字的教学又是特别有趣味的,原因就在于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特别紧密。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正可利用汉字形义的这个特性来提升汉字教学的效果。总体来看,汉字形体分析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价值表现如下。有助于汉字教学的趣味化。尽管汉字笔画繁难,但汉字的形体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在汉字教学时,如果把汉字造字时的社会背景和先民的心理认知揭示出来,对学习者来说,是很有趣味的。比如在给留学生教授“秋”字时,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们这个字是四季之一,表示秋季,这样的教学会显得比较枯燥,而且学生会存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何这个字是由“禾”与“火”组成,为什么就成了四季之一。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从分析“秋”字的形体入手来为留学生解决这些疑问。“秋”字的造字跟古代的农耕习俗有很大关系,由于秋季收割之后要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需要将农田里的虫子杀死,同时也为了使农田变得肥沃,于是有焚田的习俗。显然“秋”字的字形反映了汉民族当时的农耕特色。[3]又因为中原地区当时每年只播种一次,因此“秋”引申有年份的意思,比如春秋。由上来看,在分析汉字形体的基础上进行对外汉字教学,既能将目标汉字的相关问题讲清楚,又能使得汉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区分形体相近的字。汉字在书写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用的现象,但这种混用又是历史的,因为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需要在形体上有一定的区别度,所以这个阶段混用,下个阶段或许会有明晰的界限;上个阶段是清晰的,但下个阶段或许会混用。因此,对于一些在楷字阶段容易混用或不易区分的汉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历时形体予以区分。比如“爪—瓜”,如果硬生生告诉留学生,“爪”表示手掌的爪,“瓜”表示西瓜的瓜,学生肯定会比较困惑,而且在实际书写中难免混淆。如果教授者再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两个字原初的造字意图,即“爪”像向下翻覆的手爪,“瓜”像一个带有瓜秧的西瓜,则会形象得多,从而学生可以比较好地记住二者的区分,书写错误的比例也会大大降低。同样,在书写“抓”时,就不会把右边部分写作“瓜”了。再比如“初”字左边的“衤”旁容易写错,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初”字的构形。《说文解字》释“初”为始也,其本义即开始。字形上从刀从衣,为裁衣之始。有了这个认识,学生就不会把左边的“衤(衣)”旁写作“礻(示)”旁了。有助于区分用法相关的字。某些汉字的意义相关或相反,在言语中常会造成误用。如果我们从这些汉字的形体出发,分析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就可以很顺利地解决这类问题了。比如“即—既”,一方面这两个字形体有关,另一方面二者的用法也相关,因此留学生常常将二者用错。其根本原因在于教授的老师没有把二者的关系从形义分析的视角加以讲授,从而留学生对此二字的认识是比较表面的。具体来看,在古文字字形中,“即”像一个半跪的人面对着一口食器,准备吃饭,表示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马上,比如即将;再虚化为表示承接的连词。“既”像人虽坐在盛满食物的器皿旁,但头已经转为背对食器,表示用餐完毕,本义是食毕,引申泛指完毕、结束,比如既然;再引申为已经,进而虚化为连词。显然,通过上面的解释,留学生会对这两个字的形体与所表示的意义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可大大减少错用的情况。

二、汉字形体分析对词汇教学的价值

尽管汉字的形体与所记词义是相一致的,但汉字还是不等同于汉语,事实上汉语是汉字产生的基础,汉字是第一性的,汉语是第二性的。不过汉字又对汉语有反作用,这里我们就汉字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进行考察。一般认为原初造字时,汉字是根据所记录的词义来创制形体的,由一开始的象形法,逐渐发展为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从而使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与字形有紧密的联系。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来看,汉字形体分析对于词汇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词汇的联想记忆。因为汉字是表义的,同时汉字的形体与意义是相统一的,所以具有相同构件的汉字所记录的词义常有相通的属性。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来加深对词义的认识,这也便于词汇的集中学习。比如“美”和“善”都有好的意思,这种意义跟这两个字所从的“羊”这个部件有直接关系。从造字法来看,“羊”是一个象形字,在古代常常被视作吉祥的代表,这或许跟羊比较温顺有关系。再比如同从“氵”的“江、河、湖、海”等形声字,都可以通过对相关字形的分析来帮助词汇的联想记忆。有助于词义的认知与理解。汉语中的某些词有隐含的意义,如果只是从词典的释义入手,很多时候不能很彻底地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从记录这些词语的汉字入手进行考察。比如“盼望”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殷切地期望。”[4]就这个解释而言,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盼望”究竟是怎么样一种状态。我们如果从字形分析入手,则会有较好的效果。“望”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站在土堆上、踮起脚后跟、深长脖子向远处看的样子,由此可知“望”强调向远处看这一特征。再回看“盼望”这个词,就可以进一步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殷切地期望”,在具体特征上体现为对目标人或事物的一种深切的渴望。有助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汉语中的一些近义词如果只从词义进行区分,对留学生而言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过如果从记录这些词语的汉字入手,通过分析字形,或许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因而通过分析近义词的书写形式,有时可以更好地对其意义或用法进行辨析。比如“看—见”这一组近义词,二者都是看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上又有区别。如果泛泛地告诉留学生这二者的用法,他们肯定会用错的。从字形来看,“看”字《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为上手下目,有点像我们看远处时,为了使目光集中,便把手搭在眼睛上。而“见”字在古文字中则像一个有大眼睛的人,通过把人的眼睛放大来体现看到、看的清楚这一语义特征。比如“我见到他了”和“我看到他了”,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在语义上跟被见的对象是近距离接触,后者则是远距离接触。另外,“看”的词义集中地体现为有意识地去看,“见”则带有被动看的意思,因此“看比赛、看时间、看风景”都不能用“见”去代替。

三、汉字形体分析对文化教学的价值

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主要特点是汉字的形体与意义有紧密的联系,它是早期某一阶段历史文化事实和社会情况的反映,绝大部分汉字都是一部历史画卷。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来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汉字形体分析法便成为汉字文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通过分析某些汉字的构形,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加快教学的速度。分析汉字形体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汉字文化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讲述法,通过对文化事实的口头讲述,让留学生自己去感受;再比如体验法,让留学生到文化基地或实地去考察体验,以便了解相关的文化;除此之外,因为汉字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其本身也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汉字来了解中国文化便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之,剖解汉字的形体可以获知或验证当时的某些文化信息,比如“婚”这个字。在历史上,尤其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曾经流行抢婚,对于其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此时女子已成为男子的所有物,所以部落、民族之间有掠夺女性的现象存在;也有人认为男子不再把自己“嫁”出去而是把女子“娶”回来,她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传统,因此抢婚是靠暴力来实现的。相对来说,抢婚在太阳落山后会更稳妥,于是甲骨文中的“婚”由表示日落的“昏”字来替代,后来才又加“女”旁作“婚”。显然通过分析“昏”和“婚”的形体,更加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婚俗。有助于提升文化教学的效果。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感受或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提升文化教学的效果。比如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的家族文化时,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家”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家的理解不同,对家的构成的认识也有差异,通过汉字“家”,我们可以窥探中国古代对于家的认识和理解。“家”字是由“宀”和“豕”构成的,“宀”表示房子,“豕”表示猪,房子里有猪,这就是古人对家的理解。从这个朴素的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知,在生产技术极为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逐水草而穴居,需面对洪水猛兽的侵袭,辛苦且没有安全感。后来人们逐渐捕获到了更多野兽,有吃不完的便圈养起来,久之便成了家畜,从而也便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生活也便渐渐安定下来,就成了“家”。因此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选取了“房子里有猪”这样的场景来表达对“家”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讲述,留学生可以对中国古代的家文化有更真切的感受,也便于他们进一步比较认识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家文化。有助于加快文化教学的速度。对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汉字形体的分析,可以加快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速度。比如要了解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风雨雷电”等汉字的形体来进行。风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但风又是不容易描绘的,为了记录这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人先是借用“凤”字来记录;后来字形又变作“風”,里面写作“虫”,原因在于古人认为“风动虫生”,显然这是在描绘春天到了,而春天正是风多的季节。再比如“雨”字,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代指天,下面的三点代指雨滴,古人认为雨就是天上滴下的水,是多么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又比如“电”,甲骨文字形像闪电的形状,后来又在闪电形状的基础上增加了“雨”,以反映下雨和打闪常常是连在一起的。“雷”字,甲骨文字形是在闪电的内部增加了四个点,有的四个点或变作田,表示闪电后发出的声音。通过对记录自然现象相关的汉字形体的分析,相信留学生对于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种字形间的联系其实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反应,而分析字形则有助于对相关事物有更系统的认识,从而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

四、结语

汉字是公认的难认、难写、难教的文字,但汉字又是非常有趣的文字,因为它的字形与词义是紧密统一的,大部分汉字都像一幅画,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这种形体与意义间的统一特性,可以帮助解决汉语教学中的不少问题。上面我们就汉字形体分析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从汉字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事实上,汉字形体分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很多环节都有价值,需要相关研究者进一步发掘,以促进对外汉语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伟.文字发展定律对汉字形义统一的影响[M].理论月刊,2013(7).

[2]孙建伟.汉字形义统一性的发生、发展与功能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汉字;文化;教学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汉字不仅承担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我们教授汉字课程,不仅仅是教留学生学习文字,更重要的是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同时,汉字文化教学也促进了对外汉字教学的开展。从汉字文化角度讲解汉字,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增加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一.汉字文化教学的意义

1.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汉语也不例外。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常会被汉字复杂的形体、相似的读音困扰。常会因为枯燥、无趣的记忆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者从汉字文化角度出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我们在开展汉字教学时应该旁征博引,增加汉字课堂的生动性。通过趣味的故事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好的识记汉字。2.提高书写汉字的正确率汉字形体复杂,形近字、同音字多,留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枯燥的记忆,导致书写汉字的正确率低。这都是由于留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认识不清,缺乏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解。从汉字文化角度出发,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适当的讲解汉字的造字理据,从汉字的部件、结构入手,优化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掌握。从意义上区分汉字形体的差异,对形近字进行归纳,提高书写汉字的正确率。3.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传播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汉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我们开展汉字教学的同时结合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可以促进对外汉字教学的开展,还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要准确的掌握汉字,必须了解汉字所属的文化。如果单纯的分析汉字结构、汉字形体,就无法深入了解汉字的魅力,不能掌握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加强汉字文化的教学,在汉字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汉字文化教学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我们开展汉字文化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文化信仰,兼容并包。开展课堂教学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了解学生的文化信仰,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比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设置相应的文化知识,有目标性的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文化知识。而对于有特殊信仰的学生来说,我们要避免一些文化禁忌,尊重他人文化,兼容并包。坚持适用性原则,可以更好地开展汉字文化教学。2.阶段性原则学习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汉字文化教学应该把握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开展对外汉字教学。在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介绍汉字的来源和发展,通过动态的图形和趣味的故事,减少学生对汉字的陌生感。对于掌握一定数量汉字的中高级段学生来说,可以开展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汉字游戏、部件组合等多种方式将文化信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开展更加深入的文化教学,介绍中国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坚持阶段性原则,可以更好地的开展汉字文化教学。3.得体性原则汉字文化教学是汉字教学的一部分,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汉字。开展汉字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把握汉字文化教学的度和量。首先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在传播文化知识时,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应该恰当的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以服务汉字教学为核心。其次,汉字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解汉字文化要突出重点,切合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接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增强得体性,更有助于我们开展汉字文化教学。

三.汉字文化教学的策略

1.运用汉字的造字法进行汉字文化教学汉字对留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缺乏对汉字结构的整体认知。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一方面可以加强其对汉字形体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汉字的产生,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象形字的教学,可以通过描摹事物的整个外形或显著特征创造出来,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汉字的意义。比如说日、月、人,这些简单的汉字,都可以从图形了解到它们的涵义。从这些象形字入手,可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指事字的教学,可以通过添加抽象的符号来区别字义。比如说木、本、末的区别就在于“木”上的一点添加在何处。“本”在树木的根处加上符号,表示树木的根本。“末”在树梢处加上符号,表示树木的树梢。会意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组合部件,整合意义来理解汉字。比如两个木是“林”,很多树木是“森”,两个人一起行走是“从”。形声字的教学,可以通过偏旁的表音、表义功能理解大部分汉字。比如与“水”有关的都有“氵”,如:江、河、海、溪等。比如“支”作声旁的读音相似,如吱、枝、肢等。所以从造字法入手,是最基本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来源,对汉字形体、结构形成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字感”。2.利用汉字的部件音义规律进行汉字文化教学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其中合体字较多,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可以从部件的音义规律去掌握汉字的意义,利于学生深入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汉字。合体字是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每个部件在形、音、义上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分析部件的形体、读音,归纳部件的意义,起到类化汉字的作用,可以减少学生的记忆负担。特别是对某一类部件的文化意义进行归纳,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同类汉字的意义。比如“讠”是由“言”字演化而来,一般以这个为部件的汉字都与说话、语言有关,如:说、话、语、谈等。还可以从声符上建立语音的关系,比如以“当”为部件的汉字“挡、档、裆、铛”读音相近。多个部件组成一个汉字,我们可以从其组合部件的文化意义入手,比如“掰”,表示两只手从物体中间分开,就是掰开、分开之义。比如“休”,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从部件的音义规律入手,不仅充满趣味性,还将音、义密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识记更多汉字。3.通过汉字的文化故事进行汉字文化教学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故事可以成为汉字文化教学的资源。从汉字的文化故事入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避免学生呆板、机械的记忆汉字,还可以让其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汉字的文化故事内容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分析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汉字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加深其对汉字的印象。可以借助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节日开展汉字教学。比如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一家人团圆,赏月、吃月饼。“月”、“团”、“圆”、“家”、这些字都有了更加生动的涵义。可以通过趣味故事将汉字的意义联系起来,依据汉字的字形、字义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通过充满哲理的寓言理解汉字,让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4.借助多种练习方式进行汉字文化教学为了防止课堂的枯燥,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展开教学。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写书法、汉字游戏等方式开展汉字文化教学。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无论从书写工具,还是表现内容上来说,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欣赏书法与练习书法的方式,让枯燥的写字变得有趣。从开始临摹到自主书写,提升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结合汉字的造字原理,对汉字进行字形归纳、字义的解释,使学生对汉字形体有进一步的掌握。练习书法将传统文化和汉字教学良好的结合,一举多得。我们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汉字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猜字谜”,通过字谜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如:一加一是王;一百减一是白;一只牛是生;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头上是碧。比如“谁是卧底”,通过每个学生对词语的描述,发现谁拿到的词语与他人不同。通过描述,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特征的把握情况。趣味的汉字游戏,提升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汉字文化教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是汉字教学重要的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将文化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渐,促进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8

[5]孙潇.文化视野下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4

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字中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的字义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得来的,在这里有客观成分,也有包涵的特定的文化影响因素。但是汉字与汉字的文化主要反映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常见的汉字是根据词义方面来构造字形,力求达到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完整的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而古人的巧妙构思和设计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型和设计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等。

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主,字体以不可分割的独立为主。当独体象形字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汉字便采取了以现有的字形为构件,通过固定的组合方式创造新字的方法,其组合方式主要有表义构件与表义构件的组合和表义构件与表音构件组合两种,而就构件本身的形体而言,也经历了描绘事物形体的象形到直接表示词义的固定代号的过程。相传,汉字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的,他是“四目双瞳”。在我们祖先的观念中,四只眼睛八个眸子就可以超出常人眼力的倍数,于是造字的重任,非仓颉莫属。其实,真正的仓颉何止是“四目双瞳”?他们人数千万瞳目万千,他们当中有王,有士,也有民。某一个汉字在最初的时候也许是民创造出来的,后来经过士人之手或者是王的手加以演变最终形成现在的模样,所以汉字是由王、士、民共同创造的结果。于是,蕴藏于汉字中的文化密码正是这三方面观念的综合反映。这种综合性的文化观念,正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的一把钥匙,因为,仓颉造字的过程,就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形成的过程。于是汉字演绎成汉理,就成为一种通俗、生动、真实的论述方式。

发展到现代汉字,虽然字形已经无象形的成分,但是由于从象形到固定代号的转换是有规律的,而且其组合关系并未改变,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能把古汉字和现在的汉字的分析结合起来。我们以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为汉字教学的追求目标,“快速高效是当今识字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在这样的目标追求下,以往的汉字教学改革把重点放在了汉字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使用反映在教学效果中“方法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我们要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文化导入。

中国人“以字为本”,在字中又“以形为本”,把字形作为字的根本,而不是西方拼音以音位为本。

古代伏羲是“仰则观象于天”,此即向上观察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此即向下观察地貌,看到了鸟兽的足迹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然后创造了八卦,“以垂宪象”,来表示法定的图像。一句话就是取天地之间的象而构成八卦。

此后仓颉创造了文字,“依类象形”,这是“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字”。文,是物象之本;字,“是孳乳而浸多也”。一句话,文字的创造与滋生均离不开形象、图像。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的理念,即汉字的根本在于象,在于形。这种理念渗透于中国人的理念中。

中国人把视觉摄取出来得象化作视觉符号。见太阳创造出“日”字,见月亮发明出“月”,用来表示事物,这里面积淀着自己的思维。传统的理念认为,这些象、这些视觉符号是本,语音是从上面滋生出来的。

而希腊的哲学家认为,语言是对思想的摹写,是思想的图像。人头脑中的思想状况被人用声音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从这种语言观出发,柏拉图自然就认为声音与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声音的符号是第一性的、基本的符号。人们发明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声音。文字只是表达声音的符号。

虽然中西理念不同,但不可以依据一方的观点否定另一方,更不能根据西方的理念来否定中国传统的理念。中西的思想的不同,可以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丰厚的资源,亦可以互动互补,相得益彰。

汉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的表义方块文字,而象形文字识别是很容易的。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它像图画。识读汉字其实就是看画展。从汉字的特征来看,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记忆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口语这种“听觉语言”。

汉字成方块形,在视觉进行分辨时,眼睛无需对所接收的映像进行方位上的调整。人在进行视知觉时,视线总是集中在视知觉的某一点上。呈平面方块的汉字则因为具有较强的聚焦性使得目力集中,从而使视线聚集在最佳点。汉字培养了中国人良好的视觉语言能力,包括视觉分辨力和视觉记忆力,但同时又构成了中国人在听觉语言能力方面的薄弱。比如学习英语时,常常是能读大部分的专业书,甚至能够翻译世界名著,但是听说能力都较差。

汉字大量使用对称的类比,又促成中国人使用类比的思维习惯。如认识独体字要做笔画分析,认识合体字要做部件分析。这是识记汉字分析综合过程。另外还有比较过程,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比较。汉字的识记是一个整体认知的过程,只看到一个字的整体轮廓,看不清楚细节,即具体笔画也可以辨别出来。这就发展了中国人整体认知的习惯。或者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确擅长于从整体和综合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

篇5

关键词:文化视野;教学策略;识字教学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

当前普遍认为识字教学的意义是为以后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奠定基础,其实识字教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提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识字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识字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本文认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育,

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拥有口语表达能力,识字教学促进学生识字,

为最终达到学生语言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二是有利于智力和认知力的发展,识字的过程中大脑要对音形义进行综合和异同的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为发展智力、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提升,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领略汉字形体美、结构美和音韵美的过程,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得以培育和升华。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小学识字教学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运用加一加、减一减这样的识字方法。这种方法是把汉字看做一个个零件的组合,学生有的只是机械组合式的记忆,是孤立无意义的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更是有口无心,毫无兴趣。这是一种完全脱离了汉字的构字本质的认知方式,摒弃了蕴含着丰富文化的汉字识记与拼音文字的字母的组合记忆无异。二是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字的构想分析随意解释,如把“春”字上边讲成“三人”,实际上,“春”上边是“艹”和“屯”的变形,取春天太阳温暖,草木复苏之意。三是在讲解合体字的意义时,随意拆分它们的组合方式,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准确把握汉字的构意,造成学生对汉字认识的混乱,不利于汉字的学习和掌握。

三、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工具,但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却为我们所忽略,当下的识字教学,应将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整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对识字教学的认识要站到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让学生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制度、思维模式。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联想和想象

汉字独特魅力的源泉在于客观存在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形表意汉字的主体精神首先表现在象形字的取象角度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先民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通过直观的方式来整体把握对事物的认识是汉民族的诗性,汉民族的美学,包含着汉民族对事物独特的观察角度、审美情趣与情感理智。汉字是一种以形表意为其主要特征的文字,而象形文字的识别与儿童思维相符,由此使汉字成为易于儿童所接受的文字。每一个字中都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灵魂,你可以想见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汉字包含着他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

2.运用多媒体,追根溯源

在识字教学中,可用图文对照和分析字形演变的方法,重现象形字的形象,让学生在具体感知与观察变化中感受汉字与汉文化的魅力。如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在屏幕上展出,如介绍象形字时,将相关图片变成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把象形字从具体实物抽象而来的演变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些字的意思,同时,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与抽象的文字联结,很容易记住了字形,领悟了字义。

3.开发汉字文化的课程资源

初级阶段的识字教学是有自身特点的:受教育者一般年龄小,

篇6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4-01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曾经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最近20年,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大飞跃。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一)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三)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二)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原因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已经没有问题了,不需要再研究了。我们今后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上。此言一出,一片哗然。我们不仅要问: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道真的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吗?我们的学生对识字教学方面真的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吗?于是,我深入几个学校去切身调查了一番,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写字姿势方面,学生的正确率仅有5-30%;回生率达到了29%;书写工整率仅为17%。这些数字能够说明我们的识字教学已经没有问题了吗?已经到了没有必要再去研究的地步了吗?小学没有学好,没有掌握好,会把这些问题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面去。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的重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将识字教学上好,让学生学好。

一、造成小学识字教学没有上好的原因

(一)识字量过多与读写之间存在着矛盾

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会阅读,就要先进行识字教学,也就是先认识汉字。不认识汉字就谈不上阅读,更不用说作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汉字,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是很大的。在我国古代,学生用两年的时间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读完以后,学生大概就会认两千多汉字了。然后再去读“四书”和“五经”,最后学生才开始学习写作。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开始引入西方思想,让学生在乐中学,也就是片面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时的教材内容开始贴近学生的生活,致使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减少,学生认识的汉字少了,阅读就有了困难。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就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在低年级就要学生掌握2000-2500的汉字,这些字既要认,又要写,学生负担过重。于是,我们又开始提出了“减负”的口号。总之,识字量过多与阅读、写作之间的予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对汉字有偏见

很多人一提到汉字就是难读、难记、难写等,总之,一无是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汉字也有很多优势。

1.汉字具有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的工具,发明汉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汉字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比如,当你听到“石狮市”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猜想到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并且这个城市还与石狮子有某种关系。这就是汉字的表意性。如果我们写成拼音“shíshīshì”,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意思了。

2.汉字是读音和含义的结合体。

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形声字,也就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形旁代表汉字的意义,声旁代表汉字的发音。看到汉字后,基本上就能明白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它的读音是什么。

3.汉字具有拼组功能。

我们认识三四千个汉字以后,就可以将其灵活组合,形成几万、几十万个新的词语,而这一点英语是万万做不到的,英语每个单词的意思都比较固定,几十万个单词,学起来就困难多了。

(三)将宝贵的传统文化丢弃了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把中国的大门叩开以后,西方的文化也随之流入中国,对传统的中国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语文识字教学也没能幸免。其实,中国古代的很多传统文化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一无是处,都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仁人志士、至尊圣贤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都有很多可取之处。

二、策略

(一)读和写分开,对汉字多认识少书写

因为学生学的汉字多,所以写起来比较困难。笔者建议让学生多识字,少书写,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汉字,又不至于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谓“读和写分开”,就是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减少学生的书写量,要求学生将识字和写字分开。学生学到的汉字有两种:一种是既会认又会写,另一种是只会认不要求学生书写。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识字量上去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

(二)教会学生汉字的构成规律

1.结合图画理解字义。

结合图画内容就可以明白汉字的意思,这种汉字主要指的是象形字和会意字。这些汉字基本上在低年级学段出现得最多,学生结合图画很容易就能理解汉字的意思。比如,“人”“从”“众”三个字,所配上的图画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木”“林”“森”三个字,所配的图画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

2.学会形声构字原理。

形声字在汉字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教师教会学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学生理解汉字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青”字配上不同的偏旁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字声旁相同,所以它们的读音相近;形旁不同,因此表示的意思就会不同。什么样的偏旁就说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很快就理解并记住了。

3.根据部首辨字义。

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很多汉字的部首是相同的,学生记住了这些常见部首进而就学会了很多汉字。通过记住部首的意思,学生很快掌握了大批的同部首的字义。

(三)传统经验教学法

1.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学生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是十分困难的,而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

2.读书识字的经验。

篇8

在我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学习汉字的构造时,我就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当时,老师引用了一个故事来学习“右”:一位骑马的将军在岔路口向一位老人探路,老人没有说话,只是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边探了探头。将军愣了一会儿,接着便心领神会,笑着指挥他的队伍走向右边的那条路。这是一条非常形象的哑谜:石头出了头——“右”面也。故事很有趣,也使我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有关字谜的书就买下来,只要听到有趣的字谜就急急忙忙地记下来。

参加工作以后,为了让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汉字产生兴趣,我给他们讲“右“字的故事,以激起他们学习汉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会他们如何区分“左”与“右”。结果证明,我的这种方法非常有效。除此以外,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他们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好奇心浓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还用到这几种识字方法。

1.形象直观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东西印象很深刻,所以在教学生识字时,就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字所代表的实物或运用一些形象的识字卡片,如日、月、云、木、禾、竹、山、田、石、水、火、鸟、兔等象形字,帮助他们加深记忆。有些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如“休”,就是画一个人坐在木头上,“朋”就是画两个月亮依在一起。这种方法学生很爱接受,他们既可以在课堂上画画,又通过画画掌握了这节课要学习的汉字,真可谓一箭双雕。

2.简单动作法。在课堂上,我做出一定的动作或者摆出相应的姿势,来让学生猜,是什么汉字,然后在黑板上把它写下来,如十、人、大、小、早等字。其中“大”字是这样教的:我伸展双臂,两脚叉开,做成“大”字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学生马上就能猜出“大”字,然后我把字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模仿这个动作,接着大声跟读,几乎全部学生能很快记住读音,写下字。过一段时间再检查此字,学生还是会读、会写。再如“小”字的教学,双脚并拢,双脚尖向一侧踮起,两只手臂微微翘起,学生就能猜出是“小”字,之后会很快地模仿出来。此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手脚并用能力。

3.情境演绎法。即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或者游戏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表演,从而认识汉字。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知道一些经常使用的偏旁部首名称,而且,小学生爱展示自己,喜欢做游戏,表演欲望强烈,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在这种情况下,把汉字融入其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如“亲”字,我让学生一起唱《我的好妈妈》这首歌,“……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同时,让一个学生站在凳子上,另外一个学生拍着手围着他转。我趁势在黑板上写下“亲”字,并且标上音节,告诉学生这就是“亲”,就是你立在木头上。学生学习这个字的时候,听得全神贯注。这个字的解释虽然不是非常恰当,但是学生却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个字。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联想能力。

4.字谜法。即用简短的话把要学的汉字设计成一道字谜。如回——大口小口抱回家;目——一间房,分三间,能容千人,难过灰尘;田——去掉鱼尾等等很多,都可以用字谜的方式说出来,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像儿歌,韵律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节奏感得到很好地训练。

5.分合法。就是两个简单的字可以合成一个新的字,反之,一个新的汉字也可分成两个简单的汉字。如田、力——男,一、火——灭,鱼、羊——鲜,小、大——尖,日、月——明,小、土——尘;好——女、子,天——一、大,里——田、土,早——日、十……这种方法简单易记,可以巩固所学汉字,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6.叠字认知法。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的基础上,以重叠汉字来进行,达到认识的目的。如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二口——吕,三口——品,三金——鑫,三日——晶等。

7.抢认姓名法。为让学生积极地认识汉字,通过让学生依次分发全班同学的作业本来比赛,看谁能记得班里同学的名字最多、最准,认识名字多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奖励。

除此以外,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认识汉字,如学校的文化墙、建筑物、食品、日常用品上的字,都可以拿来认识,不会的可以问家长、问老师,以此增加学生认识汉字的机会。不但复习了过去学过的字,而且又认识了新的汉字,引起了学习汉字的兴趣。随着英语的国际化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比较简单的英语单词,他们很是好奇,觉得英语太神奇了。我就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念出其英语发音,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识字的积极性。有时在提问汉字时,我偶尔故意说出英语,学生也会写出相应的汉字来。甚至有的学生会不厌其烦地追着我问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那个物品的英语单词是什么,我总是耐心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内容,也为学生将来学好英语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9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要求是认识18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要会写1200个左右。对一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识字量是非常大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上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识字教学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合理运用识字教学方法

汉字包含着音、形、义三个内容,教师在教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使原本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枯燥的识字课程生动起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

(1)巧妙运用象形字配合识字教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汉字中象形字的特点,配合使用图画进行教学。因为作为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感知这个世界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看到的具有实在形象的东西认识所要学习的生字,比如在学习“田、火、水、木”等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印有田垄的图片、火苗燃烧的图片、流水的图片、树木的简笔画等,让学生观察图片物体的形状,发现汉字与图形的关系,进而记住这个汉字。此外,利用图画教学还可以让小学生对汉字构成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感知。例如学习“众”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写出学生较为熟悉的“人”,同时出示印有一个人的图画,再写出“从”,出示印有两个人的图画,最后展示印有三个人的图画,写出“众”。学生通过图画识记汉字,并能通过图画展示,对汉字的意义会有所了解。

(2)巧妙运用游戏配合识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识字教学,也能采用游戏的方法。根据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汉字,巧妙设计出相应的游戏,让枯燥的识字课程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趣并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游戏进行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就是猜谜认汉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人牵着一只狗——伏”“空山之中一亩田——画”“一家十口住草房——苦”“四点树下埋——杰”“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人在草木中——茶”“两只底下走——获”“牛走独木桥——生”。这些字谜游戏简单有趣,对小学生来说是认字的良好途径。不但能让他们认识更多的汉字,也能发现汉字的规律与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字感受能力。这些谜语再加深他们对汉字的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巧妙运用身边事物配合识字教学。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生发联想,进行识字。比如,在教小学生学习表示色彩的词语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春天的颜色》这一课。“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枝上,柳枝也绿了。”“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从课文中,学生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是绿、红、黄,再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蓝天、春天的花朵还有紫色、橙色等。这样,学生进行合理联想,能够学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关于色彩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进行归类识字。比如,把表示动物的词语归到一类,比如“猫、狗、猪、狮、狼、豹、牛、羊”都是表示动物的词语,并且前面几个字的偏旁还相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记忆。

二、恰当选择识字教学内容

小学生识字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除了小学低年级课本上给出的一些生字教学任务之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计划,安排一些专门的识字课程。在识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识字任务,并注重小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1)识字内容与传统文化衔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识字内容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衔接。我国现在正在国内外大力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就可以与当前倡导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传统启蒙教材中,发掘作为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优秀材料。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这些启蒙读物大都合律、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读易记。如《三字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平仄分明,押韵一致,学生能迅速掌握中国的姓氏汉字。

此外,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四字一句,没有重复的字,不但音律谐美、便于记忆,内容上也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自然现象,到金玉珍宝,还涉及个人修养、治理国家、田园淡泊等内容,浓缩着中华传统的文化。只要对其中内容加以合理甄别,它不但能成为学生识字的好工具,还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在课题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字游戏中的对子。小学识字教学还可以引入我国传统文字游戏中的对子,利用属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识字数量。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了一年之后,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汉字,如“早、云、朝、夕、白”等汉字。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对对子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了解更多的字义,如“早对晚、白对黑、朝对夕、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等。通过对对子,学生不但能体验到汉字的奥妙之处,还能认识更多的汉字,逐步提高了识字量。

篇10

【关键词】识字课堂;多元识字;渗透字理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目前,识字理念众说纷纭,识字方法百家争鸣。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就出现了30多种识字教学经验。在这些实验中,“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还有“韵语识字” “字理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等,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特色。汉字之所以能承载中国的文化,关键在于它形象而又寓于理性的建构体系。经过对各种识字方法的比较、实践,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以字理为本,多元识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

1把握汉字特点,挖掘汉字文化,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象形文字,不但具有绘画的意象美,还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故事,细细品来,趣味无穷。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发现真理、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仔细品味汉字,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上下左右的巧妙搭配,部件部首的精妙赋义,均不是僵硬的符号,更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美丽和富有深邃内涵魅力的生命结晶。汉字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提高素养的过程。

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二课《口耳目》安排了象形字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运用字理图,汉字的演变规律。

把汉字的演变过程清楚鲜明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从形象逼真的图画到简洁而形似的古文字,再到端正而神似的楷书字,他们定豁然开朗:噢,原来汉字是这么来的!孩子们发现了三者的相似之处,就很快会记住了这几个字。字理图继续展示“门、人、鼠、网、石、鱼”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猜是什么字?当发现图演变成字的规律后,他们猜的兴趣很高。在孩子们的眼里,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有些汉字身上还有有趣的故事,我们如果适当运用在教学中,不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我们常吃的“醋”字就有一段故事,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他们觉得酿酒后把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到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储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 ?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据说,直到今天,酿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呢。一个故事阐述着“醋”的字形,学生从中了解了书中没有的酿醋知识,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识字的兴趣不言而喻。

可见,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引导孩子进行“字理”分析,让孩子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孩子们便能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形成识字技能,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2进行多元识字,渗透汉字字理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积累汉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字理进行识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