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3 11: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教教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支教教师管理办法

篇1

入选理由 从聘请条件和程序、组织管理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做了具体规定,是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保障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素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在基本条件方面,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并对聘请的基本条件做了具体规定。在聘请程序方面,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应优先考虑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建立合作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机制。职业学校的基本聘请程序: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兼职教师岗位和任职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确定岗位人选,并予以公示;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应聘兼职教师前应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在组织管理方面,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其中,事业单位应将兼职任教情况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指导。在经费来源方面,建立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兼职教师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兼职教师的报酬。

出台背景

倡导和鼓励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任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该通知。

时间 2012年10月18日

篇2

国药协发〔201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业)药师协会和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定”规定的要求,中国药师协会承担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职责。为加强执业药师管理,规范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会制订了《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试行办法》。现将其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药师协会

2015年7月30日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确保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适用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目的是使执业药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执业技能,认真履行职责,为公众提供药学服务。

第三条 中国药师协会主要负责组织面向全国执业药师的示范性网络培训,省级(执业)药师协会主要组织面向本辖区执业药师的培训。执业药师应选择参加中国药师协会或者省级(执业)药师协会组织的培训。

第四条 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并达到规定要求是执业药师注册和保留其资格的必备条件。中国药师协会和省级(执业)药师协会应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为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和执业注册提供服务。

第五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中国药师协会负责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其职责是:

(一)研究和建立科学、有效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二)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和指导纲要;

(三)组织开展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示范性网络培训;

(四)负责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备案;

(五)指导省级(执业)药师协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研讨及学术交流;

(六)建立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统计年报工作制度;

(七)建立和完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第七条 中国药师协会设立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其职责是:

(一)组织开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制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三)制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纲要;

(四)制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示范性网络课程;

(五)编写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推荐培训教材;

(六)组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工作。

第八条 省级(执业)药师协会负责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负责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二)负责本辖区施教机构的确定与管理,施教机构名单报中国药师协会备案;

(三)负责制定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计划,并报中国药师协会备案;

(四)组织开展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并负责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

(五)总结本辖区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情况,完成年度统计上报。

第三章 内容和形式

第九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内容必须适应执业药师岗位职责的需求,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继续教育形式体现有效、方便、经济的原则。

第十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内容应以药学服务为核心,以提升执业能力为目标,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药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职业道德准则、职业素养和执业规范;

(三)药物合理使用的技术规范;

(四)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

(五)药物治疗管理与公众健康管理;

(六)与执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与进展;

(七)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八)药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

第十一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可采取面授、网授、函授等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探索网络化培训方式,有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培训空间,提升培训效率。

第十二条 鼓励执业药师参加各种在职学历教育学习。攻读药学专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双学位课程者,在读期间可视同参加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由省级(执业)药师协会负责确认。

第四章 学分管理

第十三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执业药师每年应当参加中国药师协会或省级(执业)药师协会组织的不少于15学分的继续教育学习。

第十四条 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经考核合格,按每3学时授予1学分。由中国药师协会备案的施教机构负责学分授予。

第十五条 执业药师参加中国药师协会或省级(执业)药师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获取的学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十六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采取学分登记制,实行电子化管理。登记内容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内容、形式、考核结果、学分数、施教机构等信息。

第十七条 省级(执业)药师协会负责确认参加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学分信息,中国药师协会负责汇总参加全国示范性网络培训的学分信息,并分别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注册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适当收取费用,以补偿成本为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十九条 执业单位应承担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按在岗对待,其工资福利待遇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中国药师协会应加强对各地继续教育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确保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第二十一条 没有成立(执业)药师协会的省(区、市),由中国药师协会与各省执业药师管理部门共同协商,确定有关机构代行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职责。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经中国药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审议通过,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起施行。由中国药师协会负责解释。

附件: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示范性网络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示范性网络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示范性网络课程定位为全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精品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优质技术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课程。

示范性网络课程应符合科学性、先进性,遵循网络教育规律,集中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执业药师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学习支持服务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和共享的作用。

二、制定原则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要高度重视示范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切实加大投入和保障,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应遵照以下六项原则:

1、科学规划示范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充分认识示范性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不断更新远程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认真组织课程建设工作,提高全国网络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确保执业药师培训质量。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业内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课程负责人,逐步形成一支包括教学、研究、设计及技术人员等组成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的课程建设团队。

3、重视教学内容改革。准确定位网络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知识的结合。根据执业药师在职学习的需求,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的关系。

4、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课程设计,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要以执业药师为中心,开发学习资源,探索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

5、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重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数字化资源所采用的媒体要适当,所运用的技术应遵循相关标准规范。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现以下69项教育行业标准:

1.JY/T 0423-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一般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

2.JY/T 0424-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酒精灯

3.JY/T 0425-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玻璃钟罩

4.JY/T 0426-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气体发生器

5.JY/T 0427-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三通连接管(T

形管、Y形管、U形管)

6.JY/T 0428-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气体洗瓶

7.JY/T 0429-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长颈安全漏斗

8.JY/T 0430-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表面皿

9.JY/T 0431-2011玻璃管和玻璃棒

10.JY/T 0432-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抽气管

11.JY/T 0433-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滴管

12.JY/T 0434-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滴瓶

13.JY/T 0435-2011二氧化氮球

14.JY/T 0436-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干燥管球形和U

形干燥管

15.JY/T 0437-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玻璃活塞

16.JY/T 0438-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集气瓶

17.JY/T 0439-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应接管(尾接管)

18.JY/T 0440-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结晶皿

19.JY/T 0441-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具支试管

20.JY/T 0442-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曲颈甑

21.JY/T 0443-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玻璃圆水槽

22.JY/T 0444-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下口瓶

23.JY/T 0445-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玻璃研钵

24.JY/T 0446-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硬质玻璃管

25.JY/T 0447-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标本瓶

26. JY/T 0448-2011碘升华凝华管

27. JY/T 0449-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抽滤瓶

28. JY/T 0450-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毛细管

29. JY/T 0451-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玻璃蒸发皿

30. JY/T 0452-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试剂瓶

31. JY/T 0453-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称量瓶

32. JY/T 0454-2011教学用玻璃仪器圆底短颈厚口烧瓶

33. JY/T 0421-2011热阴极射线管演示器

34. JY/T 0006-2011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35. JY/T 0021-2011手摇交直流发电机

36. JY/T 0022-2011小型电动机实验器

37. JY/T 0116-2011教学用E10螺口灯座

38. JY/T 0183-2011验电球

39. JY/T 0185-2011金属网罩

40. JY/T 0067-2011生物玻片标本通用要求

41. JY/T 0068-2011植物根尖纵切

42. JY/T 0070-2011顶芽纵切

43. JY/T 0071-2011难挂茎纵(横)切

44. JY/T 0072-2011单子叶植物茎横切

45. JY/T 0073-2011木本双子叶植物茎横切

46. JY/T 0074-2011双子叶植物叶横切

47. JY/T 0075-2011蚕豆叶下表皮装片

48. JY/T 0076-2011青霉装(切)片

49. JY/T 0083-201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切片

50. JY/T 0084-201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切片

51. JY/T 0158-2011850mm人体头、颈、躯干模型

52. JY/T 0159-2011人体骨骼模型

53. JY/T 0160-2011心解剖模型

54. JY/T 0161-2011喉解剖模型

55. JY/T 0162-2011肺泡结构模型

56. JY/T 0163-2011脑解剖模型

57. JY/T 0164-2011眼球解剖模型

58. JY/T 0165-2011耳解剖模型

59. JY/T 0190-2011植物细胞模型

60. JY/T 0191-2011根纵剖模型

61. JY/T 0192-2011单子叶植物茎模型

62. JY/T 0193-2011双子叶草本植物茎模型

63. JY/T 0194-2011叶构造模型

64. JY/T 0195-2011桃花模型

65. JY/T 0196-2011小麦花模型

66. JY/T 0198-2011蝗虫解剖模型

67. JY/T 0199-2011蛙胚胎发育模型

68. JY/T 0382-2013学生计算器

69. JY/T 0456-2013交互式电子白板

以上标准自之日起实施。

篇4

一、《哈尔滨市房地产交易管理办法》(1990年5月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地德里小区开发改造动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2年5月26日哈政发法字[1992]7号);

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拓宽内环西路西大直街立交桥绕行环路动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3年7月3日哈政发法字[1993]3号);

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路桥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5年4月6日哈政发法字[1995]2号);

五、《哈尔滨市建设外环北路动迁安置问题的具体规定》(1988年3月17日哈政发法字[1988]6号);

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限期搬迁何家沟两侧沙场的通告》(1995年10月11日哈政发法字[1995]8号);

七、《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太阳岛风景区加强管理的通告》(1982年6月3日);

八、《哈尔滨市保护市政公用设施办法》(1993年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

九、《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火车站站前秩序的通告》(1989年4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9]3号);

十、《哈尔滨市加速墙体材料改革搞好建筑节能的若干规定》(1989年4月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十一、《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管理办法》(1988年7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8]20号);

十二、《哈尔滨市城市管道燃气管理办法》(1994年7月1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十三、《哈尔滨市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规定》(1986年6月30日哈政发[1986]91号);

十四、《哈尔滨市清扫市区冰雪的规定》(1993年11月24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3号);

十五、《哈尔滨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1993年11月2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

十六、《哈尔滨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1989年11月2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8号);

十七、《哈尔滨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1日哈政发[1987]107号);

十八、《哈尔滨市民办全日制中小学和职业中学管理办法》(1993年9月1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7号);

十九、《哈尔滨市自行车寄存管理办法》(1988年5月13日哈政发法字[1988]13号);

二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清理盲目流动人口的通告》(1990年4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0]5号);

二十一、《哈尔滨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1987年10月30日哈政发[1987]101号);

二十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1985年8月25日哈政发[1985]201号);

二十三、《哈尔滨市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有关问题的规定》(1987年2月24日哈政发[1987]20号);

二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哈尔滨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的解释》(1994年10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4]7号);

二十五、《哈尔滨市犬类管理办法》(1990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二十六、《哈尔滨市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1991年7月17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

二十七、《哈尔滨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1986年12月8日哈政发[1986]155号);

二十八、《哈尔滨市技术市场发展基金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4日哈政发[1987]105号);

二十九、《哈尔滨市采用国际标准的若干规定》(1989年6月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三十、《哈尔滨市医药市场管理规定》(1988年8月17日哈政发法字[1988]24号);

三十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石油成品油市场管理的通告》(1987年7月20日哈政发[1987]71号);

三十二、《哈尔滨市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办法》(1987年9月23日哈政发[1987]90号);

三十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中直省属单位科技优势的若干规定》(1986年10月3日哈政发[1986]129号);

三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通告》(1989年1月25日哈政发法字[1989]1号);

三十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厉行节约加强用电管理的通告》(1989年12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9]7号);

三十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口岸税收管理的通告》(1986年1月11日哈政发[1986]13号);

三十七、《哈尔滨市统计工作管理规定》(1987年11月24日哈政发[1987]108号);

三十八、《关于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规定》(1985年8月5日哈政发[1985]186号);

三十九、《哈尔滨市审计局对市属国营承包经营企业实行定期审计的办法》(1988年9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31号);

四十、《哈尔滨市保护老人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1988年3月28日哈政发法字[1988]7号);

四十一、《哈尔滨市国有企业行政申诉规则》(199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

四十二、《哈尔滨市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规定》(1992年7月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四十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市场秩序的通告》(1986年5月30日哈政发[1986]82号);

四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的通告》(1995年12月20日哈政发法字[1995]10号);

四十五、《哈尔滨市林业管理办法》(1990年12月26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7号);

四十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城防护林带林木管护的通告》(1994年4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4]1号);

四十七、《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肉品卫生管理的通告》(1986年10月5日哈政发[1986]130号);

四十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屠宰检疫和病害肉管理的通告》(1990年1月1日哈政发法字[1990]1号);

四十九、《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垃圾场放养生猪的通告》(1993年4月14日哈政发法字[1993]2号);

五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的通告》(1987年3月25日哈政发[1987]29号);

五十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问题的规定》(1987年1月1日哈政发[1987]1号);

五十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鲜牛奶质量管理的通告》(1988年5月13日哈政发法字[1988]12号);

五十三、《哈尔滨市国家行政机关辞退工作人员暂行规定》(1993年7月1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五十四、《哈尔滨市市区政府机关补充干部的规定》(1988年6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8]15号);

五十五、《哈尔滨市侨属企业管理办法》(1988年7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22号);

五十六、《哈尔滨市公开招标选拔企业经营者的规定》(1988年3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8号);

五十七、《哈尔滨市企业兼并若干问题的规定》(1988年7月7日哈政发法字[1988]17号);

五十八、《哈尔滨市行政监察对象立案和处分审批权限的规定》(1988年11月16日哈政发法字[1988]34号);

篇5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篇6

关键词:保障机制;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要切实保障教育质量,必须针对小学的特点建立一支高素质、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才能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这项工作的顺利实行,并取得好的效果。

一、构建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

在构建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三项政策措施予以落实,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1.促进区域内教师师资的均衡发展

(1)积极落实支教送教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这个队伍建设工作,应该积极推行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并且要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构建县、市、省优秀教师送教联动机制,并逐步扩大范围和规模。通过该项工作来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乡镇学校的教学水平。

(2)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培训工程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程包括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以适度倾斜、管理到位、重点突出、项目带动要求为依据,积极落实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对薄弱学科教师加强培训。对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还应该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整合能力。

2.对小学教师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

(1)做好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根据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和名师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应该对省级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使用,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基层教师的需求,对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对于送教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鼓励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和完善。

(2)对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加强管理,做好定期注册的人员培训和工作指导,保障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有序进行。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还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中强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农村教学点和小学任教的相关机制。应该实现农村教学点和小学教师留任、录用、培训、招聘的一体化,对当前的教师公开招聘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推动小学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

3.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行进一步落实

(1)对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进行完善和落实

教师培训制度是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应该将校本研修、远程网络、送培下乡、院校集中等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起来,积极运用远程培训、校本研修、顶岗置换研修等不同的形式,使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得到增强。对于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紧缺学科应该加紧培训,包括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

(2)保障教师培养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应该对当前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岗位需求和岗位摸底调查,这是为了使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更加具有计划性,从而使教师岗位需求和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能够有效地衔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推行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应该继续推行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教育的进程,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二、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的实施项目

1.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管理与评选工作,将分类别、分层次、分梯队的卓越教师梯队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起来,还要对小学学校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的素质提升机制、资源作用发挥机制、卓越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教师资格考试以及注册改革项目的落实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考试管理的水平,保障考试的安全,加强对教师资格考试的监管力度。其次要积极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要求监考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要积极推行小W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制度,以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资格认定需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3.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的落实

师范生免费教育项目有利于推进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科学的管理,免费教育不仅要有进步机制,还要有退出机制。其次要出台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相应奖励措施,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观摩名师讲课、名师授课制度建立起来,使免费师范生能够直接获得名师的指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成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37-06

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和难点。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多个中央部委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有一揽子政策,也有专项政策。在一揽子政策方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教师资格标准、职称评聘方法、培养和培训、编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加强和落实。在专项政策方面,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标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和管理待遇。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在教师职业标准方面,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面较多,如,200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通知》,2006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在职教师资队伍管理待遇方面,主要有绩效工资、兼职教师管理和教师专业标准等。在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分别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投入由“十一五”的5亿上升到“十二五”期间的26亿,增加了4.2倍。

然而,这些促进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中央财政投入是否充足,使用效果如何?为了解这些问题,笔者在近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中职校长培训班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81%。146位中职校长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从年龄结构来看,45~50岁的校长占47%,其次是40~45岁,占29%,再次是50岁以上,占14%,最后是30~40岁的年轻校长,占10%。从校长工作经历来看,3/4的校长以前都在中职学校工作,属于“老职教”,其余1/4主要来自当地的普通高中、政府和其他部门,分别约占9%、8%和6%,仅2%的校长来自企业。担任校长的经验分布不均,“生手”、“熟手”和“能手”平分秋色,具体说来,有一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占7%,1~5年的占37%,6~10年的占32%,10年以上的占24%。146位校长所在的学校,位于东部地区的占41%,中部地区占34%,西部地区占25%。学校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占34%;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占54%;经济贫困地区的占12%。77%的中职学校位于城区,在农村和乡镇建校的较少,分别是13%和10%。学校规模在2000~5000人最多,占54%,其次是5000人以上的学校,占24%;再次是1000~2000人的学校,占20%,1000人以下的学校很少,仅3所,占2%。以上调查对象和学校情况的数据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规律,抽样具有典型性。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座谈,深度访谈6人,分别代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座谈两次,40余人,人员和所在学校分布均衡。

一、政策执行成效

(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得进展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归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研究必须考量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适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职教教师队伍”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升、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保证。“双师型”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在30%以下的占24%,30%~50%的占30%,50%~70%的占26%,高于70%的占20%。根据邢晖2007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28个省、市、自治区150个县(市)中职师资情况的调查显示,30%以下的地方“双师型”教师约占65%;30%~50%的地区“双师型”教师占14%,50%~70%的地区“双师型”教师约占13%,70%以上的地区“双师型”教师约占8%[1]。可见,“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从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分布来看,52%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多于文化课教师,33%的学校专业课教师少于文化课教师,15%的学校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数量相当。从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来看,72%的学校专业理论课教师多于实习指导教师,13%的学校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相当,12%的学校专业理论课教师少于实习指导教师,3%的校长不太清楚。从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比例来看,88%的学校管理人员少于教学人员,7%的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相当,5%的学校管理人员多于教学人员。根据《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2年)的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兼职教师占比较为合理,60%的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10%~20%之间,11%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20%~30%之间,9%的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在30%以上,12%的学校兼职教师低于10%,8%的学校校长不清楚兼职教师比例。

(二)政策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带动地方政策出台和经费的投入,增强政府履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任务的责任感,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建设和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在这一政策带动下,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为重点,深入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领雁工程”,加快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建设和打造领军团队。新疆全面实施国家和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制定、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建设计划。长沙市制定了《长沙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2012~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经费达到13.1亿元,支持了29800位骨干教师培训,18000位教师进入企业实践,1000名教师出国进修和100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点建设和培养资源开发。国家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上的投入也带动了地方投入。2009~2011年,广西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经费3000多万元,组织培训中职专业教师1.5万人次、校级领导1500人次,并派出500多名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2011年,辽宁省本级财政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青海省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万元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各学校也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提取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教师培训工作。湖北省建立了中职“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制度,鼓励中职学校在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全省每年设50个岗位,聘请2年,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

(三)专项政策执行取得成效

1.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效果被校长和教师认可

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1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被纳入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调查显示,教师去企业实践效果受到绝大部分校长的认可,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近一半学校将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校长们对教师去企业实践效果认可率达到91%,其中,15%的校长认为这项政策执行效果很好,38%的校长认为效果好,38%的认为效果一般,3%的人认为效果不好,6%的人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教师对去企业实践也抱有积极态度,其中,认为教师很渴望去企业实践的校长占15%,认为教师支持这项制度的校长占42%,认为教师对去企业实践无所谓的校长占36%,教师拒绝的占4%,其他3%的校长保留自己的看法。在制度建设方面,44%的学校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去企业实践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在这些学校中东部地区的学校最多,占56%,中部地区占19%,西部地区占25%;50%学校的教师很少去企业实践,去企业参观是这类学校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占70%;6%的学校没有教师去企业实践。有些学校还让文化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占53%。

2.兼职教师聘任管理走向规范

2012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聘请条件、聘请程序、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作出详细规定。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一是聘任的兼职教师基本符合管理办法对人员条件的要求。《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调查显示,49%的兼职教师是企业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20%是企业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7%是高校教师,17%是非企业人员,7%的校长对此不了解,没有回答。二是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在被调查的学校中,70%的中职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其他30%学校采用口头协议或其他方式进行管理。

3.骨干教师培训政策被绝大部分校长认可,在教师培训中所占比例最大

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2007和2011年分别实施了中职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了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从实施效果看,89%的校长认可骨干教师培训效果,其中,34%的校长认为教师外出培训很有效,55%的校长认为培训效果一般,2%的校长认为效果不好,9%的校长对此持保留态度。从教师专业培训组织方来看,上级组织的培训最多,66%的中职学校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培训,23%的学校组织了校本培训,11%的学校采用了其他培训方式。从培训受益范围来看,75%的学校有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11%的学校有一半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其中56%的学校位于东部地区,25%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中部地区,这说明东部地区在骨干教师培训覆盖面上力度最大;7%的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上级培训;7%的校长没有回答。

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一)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依旧存在

调查显示,中职校长在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的选项排序时,结构不合理排在第一位,约占60%,其次是数量不足,约占51%,再次是质量不高,约占46%。校长们认为,教师结构不合理与教师来源有关。调查显示,中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约88%;其次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约28%;再次从普通高中转过来,约20%,从企业来的很少,仅6%。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数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师生比较高,随着中职扩招,教师数也逐年递增,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求。根据教育网站公布的数据,与2005年相比,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幅达到40%,教师增幅仅为16%,2012年,中职学校专任教师880962人,在校生21136871人[2],师生比约为1∶24,与普通高中1∶12.5的比例相差甚远。

(二)政策执行重心下移

政策执行的关键是政策执行主体,承担着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和监督检查等责任。以“教师去企业实践”政策为例,2006年与2013年同一政策文本相比,政策执行主体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上升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经费投入从“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到“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说明政策执行主体层级上升,执行重心上移。但调研发现,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落实重心比较低。在管理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统筹管理中,74%的学校自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6%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3%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15%的学校没有统筹,2%的学校由职教集团统筹。在教师去企业实践的规章制度方面,学校自己制定的占50%,省级教育厅组织制定实施细则的占19%,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占10%,没有制定的占17%,其他4%学校没有填写该项。在经费方面,学校是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聘用和教师去企业实践投入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外出培训经费,64.4%由学校承担,11.6%由地方财政承担,15.1%由教师、学校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仅1所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经费由教师自己承担,占0.7%;7.5%的校长没有填写该项。聘任兼职教师经费方面,82.9%的学校自己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部分经费,7.5%的学校由地方财政承担,1.4%的学校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1所学校以其他方式承担,占0.7%;有11人没有填写,占7.5%。在教师去企业实践经费投入方面,51.4%的学校自筹,37.7%的学校没有经费,3.4%的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4.1%的学校以政府拨款为主,5位校长没有填写,占3.4%。

(三)专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

政策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背离政策目标,弱化、变形和扭曲政策内容的政策执行现象。“教师去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用和骨干教师培训”这三个专项政策在执行中,因内容不同存在不同问题和偏差。

1.教师去企业实践政策表面化

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先进工艺,提高操作能力。但这项政策执行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占53%,其次是教师积极性不高,占40%。企业积极性不高可以从企业对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态度上看出,56%的企业对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态度是不冷不热,6%的企业表示拒绝,32%的企业表示支持,2%的企业表示很欢迎,4%不清楚。教师去企业实践形式中,主要形式是参观,占38%,接受企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其次,分别为28%和29%,参与企业研发的比例最少,仅5%。一些校长反映有些教师和校长没有认识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意义,教师找企业开证明盖章应付学校检查,学校领导对此也持保留态度,使得政策执行流于形式,出现政策执行表面化现象。

2.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聘任兼职教师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但是,兼职教师待遇低和来源不固定是两大突出问题。2012年颁布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经费来源的规定是多渠道筹资。由于政策规定了经费来源的三种渠道,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避重就轻”,选择由学校自己承担的方式,调查中82.9%的学校从学校事业费中开支兼职教师经费,这是政策缺损。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从事业费中列支兼职教师经费,加重学校负担,出现兼职教师待遇低,难以吸引热门专业技术人员问题。调查显示,与同等课时量的在编教师相比,兼职教师工资低于在编教师的占42%,与在编教师相当的占24%,高于在编教师的占16%,18%的学校很难估算清楚。从来源来看,兼职教师来源不固定的占65%,来自固定企业的占15%,来自兼职教师信息库的占13%,7%的人不清楚兼职教师来源。

3.骨干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

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器”,但在教师培训方面,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是最突出的问题,占45%,其次是无人可派,占37%。培训针对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培训基地大都建在大学,培训内容学科化、理论化,不能满足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有些培训院校因担心参训教师对培训评价过低,一味讨好学员,对培训不严格把关,甚至存在“卖证”现象。无人可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编制少,一些学校为开齐课程难以派出教师;二是国家培训骨干教师专业门类太少,以工科和计算机为主,文科和其他很多专业教师得不到培训。这是骨干教师培训政策的偏离,没有按照政策要求,对需要培训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政策执行建议

(一)政策措施需要不断完善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按照政策目标落实政策规定和要求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因此,政策执行需要不断改进,形成动态调整的过程。访谈中,校长们认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增加投入、完善制度和开放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政府应在骨干教师培训、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和教师去企业实践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二是需要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范围,将教师去企业实践的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并作为教师晋升和评奖评优的条件,注重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如,建立分类培训体系,偏重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参加高校培训基地培训,偏重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将教师数量的4%列入培训编制,明确规定中职学校教师享受五年一次带薪进修权利,实习指导教师每隔3~5年参加一次培训。三是开放建制,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下放一定编制权、设立政府津贴和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等,减轻职业学校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的压力,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政策执行要多方借力

师资队伍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应注重外部性,统筹不同行政职能部门,统筹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一是要统筹教育与其他职能部门力量。师资队伍改革与人事、编办、组织等联系紧密,政策执行需要关注地方人才发展战略,可以与地方人才引入战略联系起来,通过政府或人社部门的项目引入人才。如,苏州高职院校根据苏州市政府对引进人才进行资助的政策,成功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一批人才。二是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同难点,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和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方面也应有不同的侧重,政府应发挥好统筹、规划、投入和监督职能,将人事管理、评聘权利交给职业学校。中央和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央一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如,在“双师型”教师标准上做一个基准性的标准,地方参照执行。2013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实行)》,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评定缺乏标准的问题,提出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三是统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普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培养来看,可以与师范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参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定出免费职业师范生政策;从准入制度来看,可以与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准入制度、定期注册制度改革相联系,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师准入制度,将技能、企业经验作为教师准入的必要条件;从职称评定来看,要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联系起来,建立中职高级职称评审通道。

篇8

一、总体目标

(一)教师队伍规模满足教育需要。到2016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能充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珠三角地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教师数量满足优质教育要求,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到2016年,全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学历标准,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提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达教育发达地区平均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优质师资的区域分布及学段分布上趋于合理,解决农村边远地区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现象。高等学校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水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60%,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0%;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三)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广大教师普遍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强的教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到2016年,培养出一批具教育家素质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省级名教师10,000人,名校长(园长)3,000人;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均有在全国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高等学校汇聚一大批在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实施原则

(一)遵循规律,改革创新。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渠道,突破制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二)总体规划,分级落实。全省整体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各市、县(区)及高校相应分别制定本地、本校的目标和任务,分级实施。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急需优先,适度倾斜经济欠发达地区;分门别类、按地区差异分别确定政策措施。

三、具体措施

(一)幼儿园教师达标工程(略)

(二)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略)

(三)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提升工程

1. 工作目标。

到201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能满足学生规模需求,专任教师学历达到国家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10%,“双师型”和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10%。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每个专业至少引进1—2名高技能人才。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3,000人,省级培训20,000人;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培训2,000人,省级培训10,000人。

2. 工作措施。

(1)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素质。

①拓展专业教师来源,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在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院校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班培养规模,每年3,000人;委托省外工科院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每年500人;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联合相关院校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每年500人;面向社会广泛吸引具有高水平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资助省属中等职业学校聘请300名高技能人才,带动各地和各校聘用高技能专兼职教师。

②实施专业名师、名校长孵育计划。组织优秀校长、教师高级研修400名,培养中职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1,000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1,500名;5年完成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3,000人次,省级培训20,000人次。

③实施中职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以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企业为主要依托,建设一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④技工院校师资提升计划。组织技工院校新教师培训每年500名,“一体化”教师培训每年50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培养每年100人,优秀管理人员培训每年200人。充分依托现有高级技工学校,建设一批省级技工教育师资基地。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①实施高层次技能人才吸引计划。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聘用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

②开展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培训,5年完成国家级培训2,000人次,省级培训10,000人次。

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家和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人才项目资助,促使其成为专业领军人才和行业大师。

(四)高等教育“育英培青”工程(略)

四、市县和高校责任

(一)科学规划,做好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欠发达地区应按编制标准配足补齐职业学校、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促进民办幼儿园参照标准配置教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根据生师比、班额等因素综合统筹配置各类型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教师数;5年内各地应补齐补足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解决教师因进修、病假、产假造成的短时间不足问题,防止代课教师问题反弹。发达地区应创新教师管理新机制,落实教师聘用制,积极开展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实践。各地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刚性约束机制。完善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政策措施。中等职业学校要想方设法从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补充专业课教师,各地要按编制标准及时为中等职业学校核定编制。高校要按照编制标准逐步配足教师,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规模积极补充专任教师,确保高校生师比在适当的范围,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本科院校补充教师要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为主;高职院校补充教师要以有行业企业经历的研究生为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各地要采取集中安排、学费资助等多种方式,组织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通过脱产学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欠发达地区重点落实农村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并按教师队伍总量10%的比例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发达地区重点开展教育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全员培训。有条件的地区除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名教师境外培训外,还要组织开展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境外培训。各级财政和学校要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及时足额用于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强本地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资源支持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园(含民办)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每年在岗幼儿园(含民办)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和教师职称的比例不低于队伍总量的15%。各地和各职业院校要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的资助经费,确保专业课教师落实每年到企业实践的规定。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依法安排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培养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安排不少于教师队伍总量2%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访学或研修,每年有20%青年教师在省内、校内接受培训,5年内高校青年教师完成全员培训;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等,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经济欠发达县、山区县要采取积极措施稳定骨干教师队伍,5年内彻底改变骨干教师的非正常流失状况。各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社会招聘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各市要明确制定每年引进高技能人才数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高校要加大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想方设法通过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以及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带头人。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资助力度,对引进人才除提供安家费、周转房外,还要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工作助手,适当给予科研启动费,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稳得住,全身心投入工作。切实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创设“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学术研究环境。妥善处理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加大对现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持,使广大高层次人才能够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教书育人。

(四)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各地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长的任免、调配、考核等应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校(园)长(含民办校、园,下同)交流或跟岗学习,5年内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面应达到100%。各地要建立名校(园)长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对校(园)长进行办学理念、领导力提升、学校改革行动研究、办学思想提炼与传播等内容的培训,提升校园长的办学水平,形成名校(园)长培养梯队。

(五)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各市、县(区)应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落实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制定出台当地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通过建设、租赁等方式为交流、支教教师提供周转房。进一步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充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保证其享有与工作职责相应的福利待遇。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解决。继续做好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南粤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评审活动。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五、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是实施“强师工程”的责任主体,要依据“强师工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本地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分级实施,形成省、市、县和高等学校共同推进实施“强师工程”的强大合力,确保“强师工程”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各级政府要按规定落实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教师培训、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师表彰奖励等经费。高等学校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资金投入,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经费。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师工程”所需资金以市县和高等学校投入为主,省财政于2012—2016年每年安排5亿元,5年共投入25亿元用于“强师工程”。省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奖补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清晰、措施到位、进展顺利、成绩突出,或在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中有创新措施、成效显著的市、县(区)政府实行资金奖补。按不同地区和目标要求分别制订奖补办法(另行颁布)。对区域内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各项指标明显提升并处于全省前列的市、县(区)给予综合奖。对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在某一方面的指标有明显提升或某方面工作有明显成效的市、县(区)给予单项奖。单项奖包括:加强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周转房建设、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保障等等。

(三)加强督导检查。省制订《强师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加强项目和效益评估;将“强师工程”实施列入基础教育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教育强县(市、区、镇)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县(区)督导检查的重要指标;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