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4-04-03 11:5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模式与方法学研究
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职能部门在标准化中的定位和分工,寻找解决标准制修订和管理的分类统筹规划、质量控制与经费安排等归口问题的方法与可行性分析。研究解决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主体的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动态管理模式与方法,探索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等,使中医药标准管理体系能正常运转和真正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估方法和标准研究
在把握中医药研究成果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研究成果用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来评定,设计科研成果转化标准申请表及计量评定软件系统,以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为对象,开展评估模型的设计和验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制修订的项目建议书,供有关部门作为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立项依据。
(3)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与技术策略研究
明确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国际标准化的掌控能力。确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技术策略,设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案和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等,以尽快扭转我们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被动局面。
(4)民族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傣医、壮医等一批有独立理论和临床体系的民族医药事业均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和引导,发展快速,“十一五”期间开始的民族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了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组织开展民族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其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
在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包括基本(标准)体系和支撑体系两个部分[2],其中支撑体系是标准推行和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在进一步深化基本体系的基础上,强化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和重大举措。
(1)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管理的主体,并接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技术指导;内设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负责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并聘请行业内的相关专家组成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工作的顾问,负责行业标准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工作;依照国家标准委颁布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管理各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其开展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其他相关标准化活动;形成关系清晰,分工明确的3层结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系,其中各专业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管理组织,负责各专业领域的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及标准实施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建立健全其技术管理体制,落实其组织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任务,保证各委员会的工作正常开展是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加快中医药标准化的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从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以及实施等整个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建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标准技术组织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加快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中医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技术管理核心、中医药机构为主体竞争承担的技术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鼓励学术和技术水平先进的中医药机构承担更多的标准起草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水平和标准质量水平。
(2)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实际,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等活动,保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程序的规范、严谨、高效。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奖励管理办法》、《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章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与应用推广基地管理办法》、《中医药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条例》、《国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
(3)设立研究中心,搭建标准化共性技术平台
在全国有条件的相关单位设立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形成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研究网络。各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统一的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各个研究中心按其研究专业方向的标准开展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已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搭建开放式标准化共性技术工作平台,并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提高他们的贡献度。
(4)构建应用推广基地网,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在全国各省、区遴选有条件的相关单位设立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基地,并颁布基地建设和管理标准,根据该标准开展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基地标准应用推广部门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开展标准的应用和标准的验证、监测、评估工作,促进标准的质量和应用水平,积极带动基地所在地区的标准实施应用,国家将给予一定力度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基地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并提高其辐射能力。
(5)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型技术团队
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团队建设,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国际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3]。鼓励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开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积极吸纳对中医药标准化事业有认识、中医药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人才进入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中来。继续鼓励项目承担单位以进修方式培养中医药标准化专门人才。大力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每年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承担标准化项目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研究和有计划地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充实国家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继续建立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培训教材,保障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制定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各项激励制度和措施,调动行业内外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6)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管理中心,建立健全中心工作机制,有效开展对中医药标准的实施监测和评估反馈工作,努力提高中医药标准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中医药标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4],全面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服务,包括提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动态信息、标准化知识和技术咨询、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立项申请和工作动态、中医药标准检索下载等标准化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
继续深化《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的研究,在指导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依据《中医药标准体系表》所制定的中医药标准目录,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中医药标准体系。特别是根据国家医改和重大专项工作的需要,所亟待制订的相关中医药基础、技术和管理标准,如国家医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配套的中医药标准。改变以国家财政专项经费为标准制修订研究主渠道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思路,加强与国家科技部门的协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项目直接转化为标准的工作,以提高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的效率和水平。
四、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管理机构建设
建议研究和颁布《国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条例》,在各国际组织在我国中医药领域设置分支机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分类,理顺关系和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化目标和工作策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药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以保证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任务(WHO、ISO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制修订)的实施水平。实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战略,建立国际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完成国际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构建目标。为开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人才支撑。
篇2
【关键词】新时期;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战略;提升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也在不断持续的推进之中,医药卫生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然而,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仍旧无法满足新时期快速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显现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与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这N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迟滞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也与社会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学术发展和产业发展不相吻合。为此,我们要探索新时期中国医药卫生健康人才的战略发展举措,更好地提升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
1、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医药卫生事业对于满足人们的医药卫生需求、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它也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仍旧显现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对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我国需要培育和发展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2、人才队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首要资源前提
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各种信息、设备和技术都需要医药卫生人才工作者加以有效的整合,才能实现对民众健康的服务。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医药卫生服务人才,则无法确保相应的健康服务。同时,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还对卫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发挥出关键性的功用。因而,必须树立“人才强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医药卫生事业也正在快速、稳步地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医药卫生机构,并在机构中相应配置了医药卫生人才,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培育较为迅速,截至2010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总量达到了820万,显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对于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乡村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卫生管理员、其他技能人员等,总体来看,护士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医师的增长速度,较好地缓解了医药卫生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和矛盾。
2、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女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有所上升,执业医师则大多数为男性,护士以女性居多。并以中青年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年龄阶段的医药卫生人员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确保了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从城乡、地域结构来看,城市的医药卫生人才资源相对较多,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师比例有所提升。从部门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大多分布于公办医药卫生机构之中,社会办和私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则在逐渐增多,这与国家鼓励的多元化办医政策密切相关。从专业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有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检验技师、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等。医师则主要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等。从医药卫生人才的素质提升来看,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上升,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多。另外,农村和社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也有所上升。
3、制度不断完善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和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渐完善医药卫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致力于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推行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中医药条例》、《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逐渐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然而,尽管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与社会人们医药卫生需求相比,仍旧显示出迟滞的状态和矛盾,存在以下问题:
1、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较为薄弱
医药卫生领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它需要汇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跃式发展。由于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可以极为显著地救治疑难复杂的疾病,并且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而,我国还需要学有专才、术有专攻的医药卫生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显现出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性,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海外的卫生科研机构以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使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成为了稀缺资源。同时,高层次人才在结构分布上还显现出不均衡的状态,难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
2、存在医药卫生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现象
我国基层医药卫生人才显现出数量不足、素质较低的现象,这与市场和政府医药卫生人力资源调配方式失灵的原因有关,导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呈现出差异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局面,这种医药卫生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健康需求的可及性,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健康需求。
三、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分析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形势下,新时期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健康为导向,以人才强卫为指导思想和理念,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实现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传承和创新,以“2020年人才强卫工程”为战略目标,进行如下人才建设:
1、分类培育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
我国要实现对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的培育,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几大类别:(1)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严格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培育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人才。(2)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采用科学便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吸引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从事社区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还要推进和完善城市卫生支援r村的制度,在政策的引导之下,使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3)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要强化我国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以重大科研医学项目、高新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为依托和助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和提升,并带动优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更好地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4)临床专业人才队伍。还要注重对临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推行执业医师资格制度,并关注医护失调、中医及民族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进行重点的、针对性的解决。(5)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医药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疏通职业化管理与专业技术工作之间的转换接口,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并健全对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监督管理。(6)开发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与一线实用技术工作相契合的技能型人才,严格推行技能型岗位就业准入制度,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链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服务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2、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
要建构多层次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培育路径,完善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医学、药学、护理的教育培育规模、学制、专业等内容,培育具有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并对中医卫生人才推行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制度,采用长学制的学历教育方式,培育我国的中医卫生人才。
还要开展各类医药卫生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推行面向基层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并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名师带徒等,培育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对于住院医师要推行以临床能力为主的规范化培训,能够具备解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缓解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
3、构建人才研究和服务平台
我国要采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集约化合作和交流模式,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建设医药卫生行业人才中介机构,扩展对医药卫生人才职业发展的服务职能。还可以借助于医药卫生行业人力信息资源网络,以知识管理和资源管理为核心理念,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更好地实现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的合理配置。
4、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采用适当的倾斜政策,更好地组织对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并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战略性部署,在这个战略性的布局之下,我们要关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社会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更好地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雨阳,施莉莉,马进,蔡仁华. 促进中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5)
[2] 张茅. 深化医改 人才为先[J]. 求是. 2011(12)
[3] 宋燕,卞鹰. 1989年~2008年中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03)
[4] 宋燕,卞鹰. 我国卫生人力配置公平状况的预测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1)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篇4
一、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黑龙江省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和国家老工业基地,要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非公有制经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已被发展现实所证明。
第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保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省经济能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快8.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33%;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3.8亿元,占全社会的42%。
第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创新体制的内在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富有效率的内在优势。多年实践证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的地方,发展就比较快,综合经济实力也比较强。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想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为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优势。
第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605万人,提供了全省5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渠道。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数量多、发展速度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主渠道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第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全面实施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客观需要。随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实施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总额已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5.2%;我省对外投资企业中90%以上是私营企业。
第五,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搞活县域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省各地结合招商引资,注重企业集中布局,一批小区已现雏形,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动辐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60%,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都超过了50%。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3%上升到40%以上,力争达到50%。要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一是在推进创业富民和中小企业成长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启动实施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富民示范工程。确定3~5个不同类型的市或县作为省级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创业工作深入发展。二是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按规模分级建立与骨干企业的沟通渠道,采取联席会议的方式协调解决企业难题;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联系骨干企业制度,总结和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探索和建立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评价工作体系。
二是在精心打造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依托现有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突出产业集群特色的园区;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在优势资源产业上做大做强;依托“块状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引导、重点扶持、政策倾斜,逐步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形成大市场。
三是在对外合作交流上实现新突破。把握国内经济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我省资源丰富、老工业基地改造、科技人才多和对俄经贸等比较优势,积极搭建和借助各种招商引资平台,将招商的重点放到引进种子企业、配套企业、品牌企业和核心技术上来,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力争在对俄能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森林采伐等领域有新进展。
四是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内和国内知名品牌。二是不断创新人才培训形式,把“实用、实战、实效”作为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全省培训各类人才6万人次。三是积极推进体制和管理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等。
五是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抓好政策检查,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二是积极开展立法活动,抓紧制定《黑龙江省实施条例》。三是组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四是深入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五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维权和减负工作。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精心打造服务平台
一是稳步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中国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建设方案,在全省形成以省级网站为龙头、以市地网站为基础、以县(区)网站和重点企业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动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信息、网上招聘、产品展示、商务交流与合作等特色服务。
二是大力推进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好银企对接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担保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利用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网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贷款企业优质客户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
三是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结合“银河培训工程”,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和师资队伍信息库,采取网上招聘和其它对接方式,不断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四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际组织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市(地)和行业,支持建立示范平台;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开发、中介机构为依托、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
五是加快法律经济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中小企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在自我组织和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健全法律经济咨询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咨询团,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等等。
篇5
【关键词】中医药 知识产权 保护 战略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现在和未来产业中最具特色、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先发展领域[1]。而且与合成药物相比中医药研发的成本较低,投资也少、开发周期短、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少,再借助于全球回归自然的热潮,可以预计21世纪将会是中医药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世纪[2]。
据统计,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且每年以10%至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物的需求也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然而,在全球中医药市场营业额中,中国仅占3%~5%。我国作为一个天然药物大国,要摆脱这种尴尬局面,需大力加强当前中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1 国内中医药专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1.1中医药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据国家专利局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中,69%的企业没有制定专利发展战略,专利技术的实施率约为40%,比发达国家平均专利实施率60%要低,比日本和美国70%~80%的专利实施率则更低。这一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医药的宝贵财富严重流失。
中医药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不仅会使企业和国家失去大量市场空间和利益,也将严重影响专利创新的积极性。
1.2我国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创造性偏低 我国的专利申请情况,中药复方制剂的申请占总申请量50%左右,而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把中药作为一种化合物申请的发明专利仅占中药发明申请的3%。中药复方制剂发明采用的制剂制造技术大多数是普通常规技术,其创新点仅在于新的配方,创造性都不高。
近十年来,发明申请比例逐年下降,这反映了我国企业、科研单位还没有成为专利申请的主体,还没有充分运用专利这一有力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3中医药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首先,我国中医药企业的研发层次普遍偏低。其次,新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风险高,周期长,许多中小型中医药企业由于财力和技术有限,无法将风险转化,只能对新药研发望而却步;而部分大型企业领导追求短期效益,打击了科研成员创新的积极性,致使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差。人才匮乏问题也是中医药研发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环节。
1.4与中医药专利申请有关的人才和专业机构匮乏 据目前统计,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人才不足千人,已毕业并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也只有2000人左右,这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很多中医药专利申请人缺乏经验,全国也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中医药专利的专利事务所。 转贴于
2 国外对专利保护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上,由于我国中医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导致我国本土中医药在国际中医药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从而造成国外企业对中医药国内外市场的全面占领。
我国中医药的质量规范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专利制度还很不完善,以我国现有中医药制备技术,尚难在西方国家中申请专利保护。
3 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战略措施
3.1中医药企业首先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处理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转化的各方面的事务;其次要培养一批懂知识产权制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人才。
3.2培养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当前中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走势,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3增加对研发的投入,为企业创新制造良好环境 企业要做好自主创新工作,首先,中医药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不断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科研设备、研究经费的资金投入力度。其次,企业要贴近市场,了解社会需求,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加强对专利信息的检索,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的发生。第三,“人才”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应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引进专业技能强、有创造力的人才,实行科研成果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并进行人才战略储备,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研发能力。
参 考 文 献
篇6
1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辨证论治、平衡调节、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而且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因而在现阶段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包括有:医院宗旨、院训、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战略以及中医院外在形象标志、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成立于1961年,具有五十多年的建院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院。近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团体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医院建立了以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医院宗旨;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质量建院、特色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2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最后在精神文化上,坚持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要弘扬人文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药王孙思邈认为医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始终以追求一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因而,医院提出了“六声”(来时有迎声,走时有送声,治疗时有称呼声,接电话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合作后有谢声);“六心”(接待病人热心,解释工作耐心,护理工作细心,听取意见虚心,改进工作诚心,病人家属放心);“九主动”(主动迎接入院病人,主动自我介绍,主动了解检查结果,主动收集资料,主动落实护理计划,主动汇报患者病情,主动巡视病房情况,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和“感动服务十个点”(爱心多一点,冷漠少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解释多一点,埋怨少一点,宽容多一点,苛求少一点,沟通多一点,距离小一点)的服务要求。
篇7
关键词: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
一、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作为传统中医和中药的合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它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藏、蒙、苗、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以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中医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课题,将中医药知识定义为“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商业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将中医药保护定义为“在尊重和维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特征原则下,旨在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使用,防止相关权利被不当占有和不公平利用,保证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利益公平分享而采取的一切政策、法律及其他措施”。
作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之一,中医药企业迅速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自科技部1998年正式实施“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和1999年科技部批准四川建设首个国家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以来,截止2009年11月,已在全国建立20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其中四川、广东等11个基地通过了一期建设规划验收。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之不足
(一)企业在研发加工生产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部分科研机构及人员只能从事一般性的课题研究,完成论文,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成果鉴定便大功告成,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并且为数不多的创新成果因为没有及时申请专利,在涉外交往中因为过分信赖外方的合作诚意,时常发生泄密情况,使得原本属于我国的发明变为他国专利, 造成我国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大量流失。
其次,中医药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仍然受到计划经济旧观念的影响,缺乏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并给予保护的积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往往选择改进技术或是使用违法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成果。
(二)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低且信息渠道不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和畅通的信息渠道。现阶段虽然有部分中医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医药企业在管理以及沟通环节仍存在问题。
(三)企业社会化水平低且规模小而分散
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科研、生产企业不仅多且散乱,没有形成社会化水平高的研发生产体系。并且中医药企业规模小,地域分散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四)企业忽视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研究
中医药领域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中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新产品过程中,对于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缺乏重视。要想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需要将法律制度引入企业发展之中,但是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很难满足中医药企业的要求。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强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针对当前中医药行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趋势,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性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中的积极作用,使企业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二)构建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体系
首先,申请专利保护中医药的创新配方技术和外观设计。
中医药企业可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医药产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医药发展的迫切要求。拥有技术的企业, 则应当有选择的按照对“专利的保护” 和“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定,使企业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迅速、稳步占领国际市场, 避免民族特有传统工艺技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企业务必扭转以往对专利的“淡薄”观念, 国家应鼓励设立更多的专利中介机构, 在有偿的前提下, 为企业办理专利申请手续和尽快获得专利权、策划专利保护策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于专有的产品、独特的外观包装装演, 企业可以将新颖美观的外观设计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其次,利用商业秘密保护独有秘方。再次, 采用著作权保护中医药学理论成果。由于传统中医药文献年代久远,大量传统医药知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不能取得著作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传统中医药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汇编,使其重新获得著作权的保护。 最后,注册商标保护中医药产品的标志。
(三)构建完善的中医药企业组织人员体系
首先,政府应帮助中医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 加强各方信息交流, 整合资源, 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局面, 在事关中医药发展重大政策的倡议与建议, 基地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定,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 促进大型中医药产业集团的组建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其次,中医药、法律和管理等相关专家和人员应尽快组成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会。一方面研究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并为其提供帮助。
最后,中医药企业应积极筹建全国中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依靠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内部自律,协调对外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社会大环境。还要加强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机构的合作,并提高这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全球市场经济的一体化, 使得越来越多的中药走向了国际市场, 不仅国内的制药企业, 而且就连国外的制药公司也更加重视对中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但是现阶段与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中药市场相比, 国内对中药的保护明显滞后,中医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研究与开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现代化剂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加强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重视中药临床试验,制定中药生产管理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保护。在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中医药企业如何主动利用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信息和动向,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使自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也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时所需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应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法规不断来修订国内的相关法律,使之与国际接轨,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从而为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法律保护基础。
作者简介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M].中国卫生产业,2007,01
[2]康晓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经济与法,2007年2月(上旬刊)总第493期
[3]刘子志.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及对策[M].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5期
篇8
此次步长制药拟公开发行不超过6980万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募集资金将用于“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心脑血管用药生产基地新建、扩建,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稳心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10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步长制药上市后,将填补菏泽A股市场没有上市公司的空白,成为菏泽“第一股”。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表示,“我们要做中药行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带头作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菏泽“第一股”
据了解,步长制药是一家专注于中药专利药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内知名企业,在山东、陕西、河北、东北、四川均设有生产基地,分支机构遍布中国主要省份。
2012年,步长制药完成股改,由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而来,总股本61200万股。公司招股意向书显示,拟公开发行不超过698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将用于“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心脑血管用药生产基地新建、扩建”等10个项目。
招股书数据显示,前6个生产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分别为30.77亿元、27.42亿元、20.14亿元、6.13亿元、32.26亿元、9.93亿元,合计126.65亿元;预计每年新增税后利润分别为5.39亿元、3.33亿元、3.49亿元、0.79亿元、4.49亿元、1.34亿元,合计18.83亿元。投产后的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步长制药”。
近年来,步长制药业绩保持快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步长制药营业收入分别为85.92亿元、103.34亿元和116.5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69亿元、13.24亿元和35.37亿元。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2015年仅有4 家中医药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步长制药。而步长制药去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远超同行业上市公司。
目前,步长制药已形成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科研团队。公司以“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为发展战略,坚持“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新药研发战略,重点围绕心脑血管、妇科、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大病种治疗领域,加大新产品开局。
拥有224项国家专利 三大产品市场地位突出
步长制药现已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在研产品储备,构建了从临床前研究到新药证书审批的完整产品梯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持。
目前,公司拥有1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品种、17个过5000万的品种,近160个品种收录在《国家医保目录》,50余个品种收录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近180个在研品种覆盖心脑血管、妇科、糖尿病、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大病种治疗领域,形成了立足心脑血管市场、覆盖中成药传统优势领域、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立体产品格局。
随着《国家医保目录》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速推进,公司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公司一贯重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现拥有240余种国家专利。
其中,步长制药的主导产品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均为专利保护品种,头痛宁胶囊、康妇炎胶囊、红核妇洁洗液、消乳散结胶囊和通脉降糖胶囊等储备产品亦取得了专利权。并且,主要产品的专利到期日都在10~20年以后,能够长期排除竞争对手、掌握定价权,随着研发的进一步深入,公司还将拥有更多的专利产品和独家产品。
步长制药研发的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三个独家专利的拳头产品,在市场上有突出地位。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个品种合计收入分别为67.52亿元、78.63亿元和88.1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公司在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占有率达9.23%,排名第一。
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一直是全球医药市场前三大用药品种。在国内临床终端,2010-2014年,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从551亿元增长到1029亿元,增速保持在1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心脑血管中成药的市场呈现扩大趋势。
借力资本市场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主导产品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新产品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亟须新建和扩建产能。传统中药行业一般按照传统方式经营管理,但董事长赵涛认为,近二三十年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时机,借力资本市场不仅为步长制药带来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将传统中医文化进一步传承。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华文明的魅力重新绽放,我们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开发出更多现代化的独家中药专利品种,努力成为全球植物药的代表企业。”步长制药有关人士表示。
国家目前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也给予支持,2月26日消息称,国家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文件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此次步长制药上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对产品质量及高度不断地追求和企业上下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传承,为步长制药踏入资本市场带来更扎实的基础和更稳健的战略。
篇9
中国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典籍卷帙浩繁,有记载的中药复方就达30多万个。同时国内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民族医药文化,在华人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为中国发展现代中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康惠制药(603139.SH)是集中成药品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科研力量雄厚,制药工艺成熟。
公司主要产品如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等均为独家剂型,科技含量较高,在用户中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优势较为突出。
多个产品列入基本药物目录
中药作为中国民族医药的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医药政策扶持的重要领域。随着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在当期中国整个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结构看,截至2015年,整个医药行业中,中药行业的销售收入(中成药+中药饮片)约占30%。
2015年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利润率增幅较大,中成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为668.48亿元,同比增长11.44%,利润率为10.84%。
康惠制药下设3个药品生产基地,拥有107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共有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酒剂、合剂、茶剂、膏药、软膏剂、搽剂、洗剂、酊剂等18条GMP认证制剂生产线。公司产品适应症广泛覆盖呼吸感冒类、妇科类、骨科类、皮肤科类与糖尿病类疾病等。
公司系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拥有19项发明专利。
公司产品当中的坤复康胶囊(片)、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附桂骨痛胶囊列入国家医保目录,消银颗粒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坤复康胶囊、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芪药消渴胶囊、复方清带灌注液均为独家剂型、发明专利产品,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万花山牌复方双花片连续两次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另外,公司的枣仁安神颗粒产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时列入《低价药品清单》,未来可能成为公司的主营产品之一。
碛蟹岣徊品储备
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导致亚健康人群在不断扩大。而中医药的诊断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因此在治疗和综合调理亚健康方面,中医药将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有效的方法,蕴藏着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在预防和治疗呼吸、感冒疾病、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科类疾病、糖尿病及亚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同时,中医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
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卫生)实习教学 实习基地
公共管理(卫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即业务领域的专业化,包括卫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如行政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医疗卫生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因此,目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已不下150所。而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共管理本身是一种职业,不论从事何种具体业务工作,都要求从业者具备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求学生应当从各个方面锻炼公共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一定的领导能力,公共管理人员应善于利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公共管理效能”[1],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来说毕业实习是专业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使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建立起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2]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实习教学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作用,并走出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实习基地建设之路。
一、实习教学的战略特色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发展公共管理教育中,将实习教学放在战略高度,依托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省卫生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在各方可持续发展中,推进实习教学的不断成熟。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广东省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医药被专家称作战略性资源,而中医现代化、国际化除了需要中医药科技人才之外,还需要懂经济、管理、法律和市场的管理人才。从国内卫生服务与改革的形势来看,现在群众投诉多的和呼声高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缺医少药,而是服务质量、收费、医疗保障体制,以及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现在更需要的是从事卫生经济、卫生法律与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的人才。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和我省卫生事业管理的改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长远眼光的相关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仅仅只关注本单位目前的人事现状,更树立起了一种大教育观和大培训观,他们按照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提前介入教育市场和影响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不仅仅只是使用人才的单位,他们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孵化器。
针对这种发展趋势,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确定了办学思路:既具有其他综合性院校同类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和学科共性,又具有医学院校的行业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培植我校公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设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含卫生监督、医院信息)的专业人才。其主要知识结构是:医学+管理学,除此以外还制定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鼓励毕业生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以及通过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与形式,全面提高政治、法律、文化艺术、体育、沟通与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实践中,面对市场,面对社会,锻炼医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实际能力。
二、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
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广东省卫生厅需要团结省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卫生医药队伍,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不同的优势资源,做好调配工作。作为行政部门的卫生厅和各大卫生局,和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医院和各大型医药企业,是卫生医药的重要队伍,而队伍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人才需要不断充实,同时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在各方需求的推动下,公共(卫生)管理的实习基地应运而生。
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开始准备公共管理专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它摆到了作为广东省卫生管理队伍培养专业的后继人才的高度去落实,各级部门和各单位也予以大力支持。2002年9月,广东省卫生厅向下一级各单位了关于推荐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卫生)专业学生到省内各市、区一级卫生局实习的通知,在卫生厅领导的大力倡导下,我院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已初见成效。
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得到顺利安排。公管专业的实习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卫生局、佛山市卫生局、珠海市卫生局、中山市卫生局、江门市卫生局、深圳市卫生局、越秀区卫生局、海珠区卫生局、天河区卫生局、芳村区卫生局、广东省药品监督局、广州市药品监督局、珠海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卫生行政部门的实习基地,和广东省中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以及君元药业、王老吉药业公司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在2006年,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与会的兄弟院校对我校公管专业每年95%-100%的就业率和各大卫生局、三甲医院、大型医药企业的强大毕业实习基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学习和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依托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学校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不断增进交流,巩固合作,进一步探讨双方双赢合作模式。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合作单位领导和带教老师对实学生的喜爱,这些单位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最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们从一名大学生一下子转变为一个准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常感受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是带教老师不仅教会学生们怎样做事,更教会对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带教老师的热情帮助,我们的学生们不仅顺利的完成学业,更赢得了朋友,有些学生还在带教老师的指点下完成了水平教高的学术论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机关、医院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企业和医院的文化精神,品味到了社会精英的人格魅力和成功人士榜样的无穷力量。
实习监督是学校与基地的交流方式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共6个月的时间,是公共管理专业进入基地实习的时间,在2月份学校会派专职监督员去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工作,不仅督促学生,同时也向带教老师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双方的工作,也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有不少实习单位负责人告知我们,由于年轻的大学生勤学好问,客观上也促进了机关或办公室作风的改变,促进了带教老须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们也在实习过程中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每年实习结束我院都会向实习单位发放的“实习生质量调查表”,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对学生各项表现的满意度都在98%以上。这反映了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学生质量是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的。
三、实习基地的未来设想
实习基地在双方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持续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朝着一种多元联盟的合作关系发展。
“受到实习单位的邀请我院派出了专家教授为这些医院和企业开办了各类管理培训讲座,促进了医院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作为高等学校,在扩招的背景下,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也显得额外必要。我院通过“名人名师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设计月”等“经管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入政府机关于部、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人员来我院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参加学生活动。至今己邀请了80余位知名人士到我校讲学,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公务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及企业家的个人魅力,也帮助学校丰富了实践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提出了多元战略联盟的设想:1.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联盟:即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年轻的建设者;另一方面,通过成人继续教育与培训,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提高,建构终身教育体系。2.建立双向互动的人才聘用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事业人才的资源整体开发,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人尽其才机制的形成。我们希望通过聘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专家来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中的主导作用,主动地在实习环节就向学生传达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希望成为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质供应商,也成为优秀企事也家一展教育宏图的用武之地。3.建立知识联盟,共同开发文化品牌。学校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可以在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研究、文化建设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横向合作。总而言之,加强我校与实习单位的知识联盟、产品联盟和人才培养联盟,有助于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乐夫.MPA教育应突出专业化特色.中国行政管理,2001,8.
- 上一篇:中学师德师风考核方案
- 下一篇:市场采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