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篇1

一、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组织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了适合我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了《鹿马中学校园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鹿马中学校园网日常管理制度》,《鹿马中学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制度》等相关制度。除了建立这些规章制度外,我们还坚持了对我校的校园网络随时检查监控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三、严格执行备案制度

学校机房坚持了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严格管理,完全用于教师和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没有出现出租转让等情况。

四、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行科学管理

我校的技术防范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安装了防火墙,防止病毒、不良信息入侵校园网络、Web服务器。

2.安装杀毒软件,实施监控网络病毒,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3.及时修补各种软件的补丁。

4.对学校重要文件、信息资源、网站数据库做到及时备份,创建系统恢复文件。

五、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管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每位领导和部分教师都能接入因特网,在查阅资料和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我校学校领导重视网络安全教育,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有义务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常识,并对全校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做到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六、我校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的全面检查

我校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每学期初将对学校微机房、领导和教师办公用机及学校电教室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消除安全隐患。

篇2

1.管理主体相对缺位。

从当前一般性的校园网络管理者来看,学校一般都是简单的将这部分管理职能归结到某一个机构里,并把与之有关的管理职能统一交给这个机构去管理。但是这种缺乏监督并且专业分工程度低下的管理状况,导致了其内部的各个部门对于各自的职责履行选择推诿逃避,无法有效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上的相对缺位。

2.规章制度不够全面。

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不仅需要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时还涉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配合问题,否则将造成管理无据的现象。然而,在具体的管理中,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的网络监管的法律出台,但是对于校园网的管理却始终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种法规缺失的局面正是管理混乱的根源。

3.硬件设备更新不快。

因资金不足电脑硬件设备更新滞后,导至学生电脑新旧混用,造成校园网络管理和运行上出现很多问题。

二、中职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完善的途径

1.重构校园网络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多层次立体管理体制。校园网的管理组织应当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通过对当前管理体制的梳理,逐步建立起学校、管理中心、管理员三个层次互相配合、互相衔接的新的科学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要有效地协调各个组织的工作,促进各个主管组织沟通协调,实现配合管理的方式。最后,形成系统的网络安全监控体系。通过形成多级别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来实现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

2.开展学校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中职学校的广大中职生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安全素质对于全社会来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在中职学校开展对于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专项教育机制。

3.强化学校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于硬件设施的监控,体现监管的全面性。应从以下的角度入手,一是硬件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对于垃圾邮件的过滤系统的建设以及最先进的网络防火墙的建设。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将内网与外网相区分,以起到阻隔病毒的作用。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氛围的建设,营造一个良性积极的氛围。要积极推动网络文化的建设,落实国家的网络管理精神,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之外,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效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篇3

关键词:管理模式;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142-02

Discussed the Techniques of Area Network Management on Campus

GAO Kai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loses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about campus bureau network,and analyzes such questions theoretically.Summed up in the campus bureau network management of a number of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to do a good job campus bureau network management.

Key words:management model;management technique

1 引言

校园局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它涵盖学科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美育和体育,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局域网正促进着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变革,促进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改变着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质量。随着校园局域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不可替代的多功能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怎样更好地建设与管理校园局域网是我们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无论管理主体和客体、管理时间和空间、管理内容和形式、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观念与文化、管理目标和使命等等,都出现了大跨度的转变。作为网络一份子的校园网络管理也有它自己的模式,而且形式不一,但总的来讲就要从安全管理政策和组织建设这两种模式。

2.1 加强校园局域网安全管理政策建设

安全政策(Security Policy)描述校园网安全的目标和需求,是一个组织安全管理的需求说明,它是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技术措施的依据,一般规定“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告诉用户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违反了这些约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目前很多学校以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条例、安全管理办法等形式。

2.2 加强安全组织建设

目前普遍认为校园网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由网络/信息/计算中心承担,但是事实上,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各院系、部、处的人员和业务,因此必须由学校具有决策权的机构和领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比如,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和专门的办公室。另外,安全管理各项措施的实施,单纯依靠网络中心的力量也是不充分的。院/系/处/宿舍安全管理分级负责的组织体系建设仍然是必要的。加强用户安全意识和管理员安全技术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新用户的安全意识的培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上岗培训是两个比较好的时间,也可以开展一些职工的在职培训、学生的文化课、选修课等形式的安全意识培训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3 管理技术

现在的网络安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黑客的手段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情况我们的应对方法也不能落后,在技术方面我们应作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前的网络管理技术非常的多,我们应有取舍,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技术,常用的管理技术方面不外乎包括:防火墙、加密、鉴别、数字签名、审计监控、防病毒等技术。

3.1 防火墙

防火墙由一个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实际上是一个把互联网与内部网隔开的屏障,能按照系统管理员预先定义好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包的进出,是一种网络监视和过滤器,它监视每一个通过的数据报文和请求。一方面对可信赖的报文和应用请求允许通过,另一方面对有害的或可疑的报文禁止其通过。使互联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以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网络,防止他们更改、拷贝、毁坏重要信息,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具有使用简便,高速、逻辑漏洞少等特点。防火墙技术使用的成功与否对网络的安全有决定作用。

3.2 防病毒技术

在校园网络中,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它的防范是网络安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防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消除病毒等技术。

3.2.1 预防病毒技术

通过自身常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系统进行破坏。可采取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如防病毒卡、还原卡)等手段。

3.2.2 检测病毒技术

通过对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侦测技术,如自身校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病毒检测一直是病毒防护的支柱,但随着病毒的数目和可能的切入点的大量增加,识别古怪代码串的进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容易产生错误和疏忽。因此,建议防病毒技术应将病毒检测、多层数据保护和集中式管理等多种功能集成起来,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既具有稳健的病毒检测功能,又具有客户机/服务器数据保护能力,也就是覆盖全网的多层次方法。

3.2.3 消除病毒技术

通过对病毒的分析,开发出具有杀病毒程序并恢复原文件的软件。大量的病毒针对网上资源和应用程序进行攻击,这样的病毒存在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介质上,因而要在网关上设防,在网络入口实时杀毒。对于内部病毒,如客户机感染的病毒,通过服务器防病毒功能,在病毒从客户机向服务器转移的过程中杀掉,把病毒感染的区域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3.3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与防火墙配合使用的技术,是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合,使得只有收发双方才能解码还原信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与信息保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4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是基于公共密钥的身份验证,公开密钥的加密机制虽提供了良好的保密性,但难以鉴别发送者,即任何得到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生成和发送报文,数字签名机制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问题。大多数电子交易采用两个密钥加密:密文和用来解码的密钥一起发送,而该密钥本身又被加密,还需要另一个密钥来解码。这种组合加密被称为数字签名,它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子商业中首选的安全技术。

3.5 鉴别技术

防火墙是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用以防止非法数据的进入,阻止非法用户。要鉴别一个用户的合法性,密码是最常用的,但由于有许多用户采用了容易被猜到的单词或短语作为密码,使得该方法经常失效。对人体生理特征(如指纹)的识别、智能卡,也是安全检查的手段。

3.6 审计监控技术

即使有以上技术,人们仍然担心遭到病毒的攻击。病毒通过E-mail或用户下载的Java和ActiveX小程序(Applet)进行传播。带病毒的Applet 激活后,又可能会自动下载别的Applet。现有的反病毒软件可以清除E-mail病毒,而对付新型Java和ActiveX病毒也有一些办法,如完善防火墙,使之能够监控Applet的运行,或者给Applet加上标签,让用户知道它们的来源。

4 结论

校园局域网在给广大师生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也越来越成为网络应用的巨大阻碍,校园网络安全已经到了必须要统一管理和彻底解决的地步,只有很好的解决了网络安全问题,校园网络的应用才能健康、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育民,刘建伟.通信网的安全――理论与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85.

[2] Chris Hare Karanjit Siyan.Internet防火墙与网络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256.

[3] William A.T., Mary A.P., Keith A.B. Internet 使用大全[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36.

篇4

关键词: 园区网信息管理 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

一、网络信息管理的内容

网络信息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网络上信息的分布构成、收集、处理、交换、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学科。它是对网络信息及其服务,以保障服务和应用为目标,从信息资源组织、信息平台协调、用户权限管理和安全防范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集成化协调管理。

主要包括四类信息管理:基础运行信息、服务器信息、用户信息和网络信息资源。

基础运行信息包括IP地址、域名系统和自治系统号(AS)。

服务器信息是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服务器相关信息。包括服务器的配置情况、信息服务和访问情况、负载均衡、信息服务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等等。

用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识别、部门、职位、职责权限和电子邮件等。它是安全访问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服务器使用push技术,直接将用户关心的信息推给用户,使得用户管理同信息资源管理也有关。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网络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它的管理主要包括信息、信息过滤、索引和导航的形式,等等。在实际环境环境中,信息在服务器上的分布是非线性的和分散的,信息是分布式的和异步式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序地安全信息,防止信息的不合理泄露和不良信息的引入。

二、园区网信息管理中的四个安全概念

园区网信息安全目标就是保证网系统资源的四个基本安全属性得以实现,即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通俗地说,安全的目标就是实现网络信息的可用、可控、可信。

1.机密性

信息的机密性是指网上资源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程序,能够防止网上用户非授权获取网上资源。网络系统上传递的信息有些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信息,若一旦攻击者通过监听手段获取到,就有可能危及网络系统整体安全,例如网络管理账号口令信息泄漏将会导致网络设备失控。

2.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网上信息或系统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更改的特性。例如,电子邮件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删除、修改、伪造和插入等。

3.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授权的网上用户能够按照系统提供的途径访问网上资源。例如,网站服务能够防止拒绝服务攻击。

4.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网络具有可管理性,能够根据授权对网络进行检测和控制,使得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网络用户的行为和网上信息的传播。这其中也包括防止网上实体否认其已经发生的网上行为,这一特性也称为抗抵赖性,保证了网上信息的来源及信息者的真实可信。例如,通过网络审计,可以记录访问者在网络系统中的活动。

三、信息管理策略与网络安全技术

园区网信息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只有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与严格规范的管理,才能使园区网络安全平稳地运行。我认为加强园区网的信息管理与安全防范需要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技术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加强园区网信息安全管理政策的建设。安全政策(Security Policy)描述园区网安全的目标和需求,是一个组织安全管理的需求说明,它是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技术措施的依据,一般规定“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告诉用户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违反了这些约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目前很多单位以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条例、安全管理办法甚至以红头文件等形式。一个可行的安全政策应该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情况制定,不存在通用的、可实施的安全政策。安全政策应该让所有的园区网用户知道,对园区网用户,无论是部门单位还是用户个人,都可以签署入网协议的形式让用户知道安全管理政策,起到提高安全意识的作用,同时明确责任和义务,便于对安全事故的处理。

其次,健全园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队伍。目前普遍认为园区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由网管中心独立承担,但事实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复杂,涉及了系、部各部门的人员和业务。因此必须由单位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比如,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和专门的办公室。另外,安全管理各项措施的实施,一般来说网管中心的人员比较少,单纯依靠网管中心的力量也是不现实、不充分的。园区网信息安全管理分级负责的组织体系建设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园区网络安全管理队伍要了解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管理法规,熟悉网络安全管理规律,有效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具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经验,具有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要能以平等的身份,用用户熟悉的语言在网上与用户进行真诚的交流,引导用户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提高防范网络犯罪的意识,做到不制造信息垃圾,不搞非法入浸,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努力营造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优良环境,充分发挥园区网络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增强用户安全意识和提高管理员安全技术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网络安全最薄弱的环节并不是技术的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对于系统管理员一定要重视上岗培训。很多园区网数据服务器的管理员都是由临时兼职人员来担任的,这些人员基本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容易留下大量的安全问题。对于这些岗位的安全培训是当前园区网安全管理非常迫切的环节,对于新用户的安全意识培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上岗培训是两个比较好的时间,也可以开展一些职工的在职培训、会议提醒等形式的安全意识培训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最后,采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网络安全技术首先需要进行硬件的投入。我认为,采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几大特点:网络安全产品具有安全策略与技术的多样化,如果采用一种统一的技术和策略也就不安全了;另外,网络安全产品的安全机制与技术可以不断升级,由于各种病毒和木马不断地变种,如果安全产品不能升级,新的病毒和木马就会给信息安全造成问题;网络安全产品具有可以进行网络入侵检测和安全审计的功能,这样当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和事后查找非授权的行为。

四、结语

园区网的各种安全问题在信息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园区网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体网络安全和个人计算机安全,涉及园区内信息安全,也涉及个人信息资料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值得园区内用网人员都重视。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是当前非常迫切、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各园区网应加强安全政策、安全管理组织和技术培训,增加安全管理的投入,共同做好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惠丽峰.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A].煤矿机械,2004,(11).

篇5

1.1安全知识教育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高校还要向广大学生普及相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身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周边经常发生学生受伤的实例,因此通过人身安全知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财产安全知识教育。学生的钱财并不算多,但却是小偷、骗子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了解校园内和社会上财务失窃、骗人的一些惯常手段和方式,让其增强防盗、防窃和防受骗的意识,从而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第三,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由于学生寝室的密集性,校内消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校内规章制度,禁止使用违禁电器,从而降低消防事故发生的可能;第四,网络安全知识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其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增强网络中保护个人隐私,防止被骗的意识,做到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第五,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虽然交通规则大家都懂,但是却被严重忽视,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是外出的主要人群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学生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让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悲剧的发生。

1.2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行为一般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感情矛盾、家庭环境等方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导致其产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正能量,使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人格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1.3安全道德教育

安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意识架构,并且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目的并不是保障某一个人的安全,而是所有学生的安全,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基本的安全道德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不仅要对自身的安全负责,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友善合作,提高整个校园内的安全水平。

2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为了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武汉市内10所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一共300份,收回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5份,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一件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体系,才能达到安全教育工作的目的。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体系相对并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多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老师,主要是让班级辅导员或其他老师做这方面的兼职老师,其虽然具有较为认真的教学态度,但因为安全教育并不是其所学专业,所以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上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那些更加专业的法律知识、心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知识等就更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②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知识教材。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相关老师都是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以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教授,并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教材,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的安全知识存在一些不完善和不规范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自身安全。

③缺乏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切实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生活安全工作中,除了需要其自身的安全保护之外,还需要学校的相关配套制度予以管理和约束。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校纪校规、寝室管理条例等方式和手段达到这样的目的。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松懈,也没有适当的奖惩措施,最终使校规校纪沦为摆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此外,还存在一些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只注重安全功能,而忽视了人性化的特点,导致师生与制度或保安出现对立的现象,最终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安保效果。

2.2安全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安全教育知识是一种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并且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类型,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安全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和宣传方式上,主要以上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其安全素质教育实践性不强、趣味性不够,课堂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就无法起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3忽视安全心理教育根据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综合类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体现在学习能力上、心理素质上以及接受能力上等,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也就相对高一些,一般包括:偏执、焦虑、暴躁、抑郁、报复等。然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更重视外部的人身安全、消防安全和网络安全,恰恰忽视了心理安全教育这一点,这就给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导致其发生安全事故。

3加强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3.1健全安全教育体系

①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对安全教育工作更加重视,首先就要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从外面聘请专业的安全教育工作人员,或让其成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与其以合作的方式保持联系;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内部从事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安全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保证其能够将专业的安全防护知识完整、准确的传递给学生。②购买或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在具有专业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后,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购买或编制安全教育的教材,知识要正确,内容要全面,包括相关法律知识、人身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心理安全知识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受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③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主要通过校纪校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并根据具体行为制定奖惩措施,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让学校工作人员以及学生都能感觉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目的,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规定”、“校园治安管理处罚规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办法”等等。此外,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除了要考虑到其安全功能,还有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加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也有利于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3.2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其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安全实践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丰富安全教育形式,通过做报告、视频或图片宣传、社区安全活动实践、访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具体措施比如:在讲解法律安全知识时,可以针对大一新生容易受骗的特点,邀请当地公安部门的同志为新生作关于防火、防盗、防受骗及防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讲座,这样也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可信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可以与当地消防部门合作,让学生参加消防演练,锻炼其安全实践的能力;在开展心理安全教育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心理卫生研究、咨询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挫折教育、健康人格及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纳入安全素质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

3.3创造更好的安全环境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而良好的安全环境也是保证学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内相关设施,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比如,学校需要对校内的硬件设施进行改良,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在路口处设置减速带和警示牌,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在各地方尽可能的装置摄像头,从而能够对全校情况有所掌握;要在校内的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地方安装消防设施,以便发生紧急情况;还要在学校设置保卫科以及便捷电话,加大保安巡逻的范围和频率,方便学生有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总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的软件,而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就是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二者缺一不可。(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结论

篇6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 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建网建库,共享资源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以校园网建设为抓手,学校以网络为基础,积极搭建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全校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有效地应用,促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

当所有的硬件设备到位,管理跟上后,艰巨复杂的建网,建库工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网、资源库就好比一个大水库,没有网,水库就无法运行,没有蓄水,水库就无法发电。我们的措施是建网、建库、建队伍齐头并进,发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目前,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作用,利用视频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片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少先队及学校各大型活动、家长会等直播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网络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8

从传统的传媒视角分析的话,媒介的转换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口耳相传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以及电子传播的阶段。当前我们所处的传播阶段就是电子传播阶段。自从20世纪初以来,不管是产生自美国的广播传媒技术还是后来的电视传媒结束、网络传媒技术,这些媒介都是电子传媒手段。这些手段逐渐的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外界咨询,乃至进行办公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末期悄然兴起的互联网技术,成就了传媒的新辉煌。不管是其对于传统传媒手段的冲击还是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变,都成为了当代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不得不面对,也是人们必须要适应的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反观技术本身,其在产生和兴盛知己,给我们的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技术本身造就了传播和沟通的通道,同时传播的过程也改变了文化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的安全问题和网络的文化问题也就势必成为了当代人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

1 网络文化的内涵

1.1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逐渐形成的。对于网络文化本身来讲,其形成的重要事件就是互联网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互联网流行的当代,网络文化本身还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而对于网络文化来讲,其实依赖于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必然产物。其具备了鲜明的价值判断和直接的价值取向,直接的体现着现代化社会的精神观念以及制度标准。

作为迅速兴起的媒介形式,网络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网络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逐渐的积累起来,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范畴。对于互联网本身来讲,掌握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网络语言是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而加入到网络中也意味着进入到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中,在网上更换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化主体诞生,网络主体本身是语言构成的,是虚拟的。但是,不管是不是虚拟的生活方式,也不管是不是虚拟的事件,只要加入到了网络中,就必然要按照网络的逻辑进行。网络文化也就在这样的逻辑概念中有了自身的生存空间,逐渐的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范畴。

1.2 网络文化的特征

1.2.1 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爆炸存在

网络本身对于任何人来讲都不是封闭的,网络将全球的居民都联系在一起。网民本身不管是身份如何,都能够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网络中的内容,资源在网络中是共享的,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网络也就为这样的信息扩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网络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传媒形式能够提供如此的信息传递方式,包容如此多的信息资源。

1.2.2 网络文化是虚拟的

我们不能够否认,网络文化本身是根植在人类实际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类本身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如果在网络的创建之初是人作为主体影响着网络文化的话,那么到了后期的网络运行规则和网络逻辑形成了之后,网络文化的成熟就使得人们必须要服从网络文化。网络逻辑开始成为网络主体的主导,这样的话就使得网络主体要想融入到网络中,就必须实现自身网络化。

在现实的世界中,文化空间是由无知和信息共同构成的。但是,在网络的实际文化层面上,仅仅是信息就能够构成一定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的信息通过虚拟的方式,将现实中的一切体验都归结到最后的信息化体验。虚拟化的现实也促进网络的使用主体成为了一种虚拟化的生存,这样的生存模式也就是网络文化的形成过程。

2 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对于不同的人来讲,道德方面的高度有很大的差距。在网络中,主体之间带有很强的隐秘性,这样的话就使得人们的道德底线再也不受任何的人控制,也不受一定的社会规则控制。但是,网络本身是没有任何的责任的,这个过程还是网络使用主体的问题。要想促进网络管理的安全,就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健全。

2.1 密码技术

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技术来讲,密码技术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技术。基于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所开发建立的密码体制,本质上就是通过定义一对数据的变换所实现的。当前比较典型的是对称密码体制,其特征就是用户加密和解密的密匙是一样的,或者是两者之间非常容易推出。对称密码可以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比较典型的就是DES。

当前,随着密码技术的成熟,大量的黑客都喜欢利用密码的规律和算法上的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当前,比较流行的算法有SSL算法(一种基于web的安全传输协议),IETF算法(将SSL标准化之后的算法)以及WTLS算法(一种适应无线环境要求下的,WAP环境TLS算法简化)。对于采用密码进行等级保护的,应当遵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等密码管理规定和相关标准。

2.2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安全管理技术。其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防火墙技术的缺点,能够有效的抵御网络内部的攻击,可以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和相对应的手段。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网上的用户和计算机系统自身的行为实行分开检测,对于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能,包括漏洞和配置进行一定的分析,对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进行审计和评估。同时,能够对于已知的攻击行为和模式进行自动化的记忆和识别。对于计算机终端的客户行为和所连接的计算机系统异常行为可以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可以进行持续的检测和跟踪。我们根据入侵检测系统的范围,可以分为主机型、网络型和型三种基本的方式。当前,随着IDS技术的不断完善,IPS系统也日趋完善起来。在IDS检测技术的功能上增加了主动响应功能。以串联的方式部署网络,其流程如下图1所示:

2.3 陷阱网络技术

相对于密码体制和入侵检测技术来讲,陷阱网络技术是比较新兴的技术。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安全防护一直以来都处在一种被动的防御地位。针对这样的形式,人们开发了一种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陷阱网络技术。

陷阱网络技术是基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而言的假定网络上的每一台主机都可能被攻击,同时,对于那些带有某种特定资源的系统所遭受攻击的概率会进行计算。这样的话,就能够提前布设相关的陷阱,从而有可能成功的将入侵者带入到一个受控环境中,降低正常系统受到攻击的概率和损失的程度。具体来讲依据国家保密标准BMB20-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进行规定。

3 结束语

我们要对网络的虚拟化现状有所了解,在网络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但是其本身也有异化的一个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程度极其高,这就是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们社会在本质上是真实体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身的感性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文明的基础永远不是网络的虚拟存在,而是人本身的个性张扬所带来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樊梦.网络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络安全管理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3).

[2]魏友苏.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3]陈垠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1).

[4]王淑慧,刘丽萍.网络文化安全对信息化教育系统的重要性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4).

[5]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6]张怀萍.关于和谐社会建设中网络文化安全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02).

篇8

关键词:军校学员;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Cadet's Overall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Luo Yi

(Equipment Institute,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information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ethics and education,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and education measures.

Keywords:Cadets;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Training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所暴露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涉及到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随着对信息安全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信息安全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软硬件的缺陷和漏洞,而是其使用者本身。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安全问题的根源抓起,降低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军校里培养的是我国未来国防的支柱力量,更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提高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一、军队院校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学员对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很多学员并未注意到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也未对其有深入的认知,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员通常会觉得无密可保。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让他们的信息安全概念逐渐淡化,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导致有意无意的泄密事件频繁发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第二,学员会觉得有密难保。他们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安全防御技术有限,同时觉得要防范的都是那种拥有高智商、创造能力强、拥有高科装备术的间谍,由此产生有密难保的想法;第三,学员未能意识到信息安全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许多学员对国防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国防阶段,觉得只有当国家的领土、领海遭到外国侵略时,才会危害国家安全。在他们的思想里,信息安全不如领土、领海安全有着明确的概念,还未能将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有效地融合到一起,甚至有少部分学员认为保障信息安全并不是自己的使命责任,而是由专业的保密部门或保密人员、技术人员来负责的。

(二)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软硬件环境较落后。我国军校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保密意识培养、制度建立、技术研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足。同时信息安全环境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不仅需要面对各类电脑病毒和众多黑客的威胁,还要解决硬件方面的难题。目前,我国网络产品的自给率低,计算机核心部件及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都依赖进口,对方可很轻松的在设备的芯片内放置病毒程序;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质量不高,主要开发的是应用软件,而核心软件和系统软件都被国外的大公司所掌控,开发商同样可以在其产品中安放“后门”和潜伏性病毒程序,严重危害了信息安全。总体来说,我国军校的软件环境处于较为封闭的网络环境,相关资源、资料不够丰富,使教员、学员不能及时的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最新知识和培养模式,而硬件网络安全建设基本以防御、维护为主,更新换代较慢,缺乏网络信息安全的实例教学硬件环境。

二、国外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设立专门的教研中心。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培养军校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设立了专门的教研中心。中心每年组织召开一到两次有关信息安全的学术研讨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利用全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负责积极编纂并引进国外优秀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教材及有关理论。

(二)开设信息安全课程和短训班。美国很早便通过在军校开办信息安全课程和短训班的方式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发展;瑞典的军校早在1985年就开设了一年制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可分为:系统和网络、数据库、通信、密码、安全理论、网络犯罪、容错系统等;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信息安全教育起步也较早,而且美、瑞(典)、德、加、英、澳、新等国家已相继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教材和专著,以此来推动信息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美联邦计算机服务(FCS)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它通过组建以某些高等院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秀中心(CITE),参考美国政府取得的相关项目经验,来加强美国各级政府IT雇员信息安全教育和认证。

(四)服务奖学金(SFS)项目。服务奖学金项目的具体内容是,给予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适当资助,保证信息安全领域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以此解决信息安全的后备人才问题。

三、提高军校学员信息安全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员信息安全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学员是军队院校计算机及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需要严格遵守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问题做出了规范,例如《宪法》、《国家安全法》、《国家保密法》等法律都有相应的条款,规范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息行为,尤其是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为还有更为严格的限制;《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对与计算机安全和互联网安全有关的行为做出了明文规定,而我国的刑法在其修订案中也完善了与网络犯罪相关的条款。通过不断组织学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学员能够在法律的层面上充分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安全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其能够自发地规范各种信息行为,自觉地遵守国家、军队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培养学员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加深学员在信息及信息资产价值方面的理解,帮助他们有效地识别和规避风险。需要学员保护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身份资料类,包含姓名、电话、图像、生日、银行卡号、家庭住址、录音、电子邮件、财务状况、学校名称等,避免他人利用其中一项或者联合多项来确定个人信息;二是个人网络痕迹类,包含个人的行为特征、上网偏好、言论观点等。

(三)充分运用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点是如何让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下列方法来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第一,将信息安全作为一门常态化的课程加入到日常的基础教学中,让全体学员可以受到全面的、系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第二,开展和信息安全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安全知识讲座、信息安全研讨会、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类寓教于乐的方法,提高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水平,并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扩充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第三,充分利用军校的各种教育媒介,在校报、校刊、宣传栏开辟信息安全专区,同时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等实现对全体学员的覆盖。

参考文献:

[1]王啸.浅谈军校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5

篇9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目前,军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1、计算机病毒。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危害越来越大。目前的特点是:流行广泛、种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2、黑客入侵。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方攻击和计算机犯罪主要采取这一类手法。

3、信号截取。通过截收的手段,监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电磁信号和声像外露信号来获取秘密信息。

4、介质失密。通过窃取信息存储介质(如的软盘、硬盘、光盘、笔记本电脑等)来获取秘密信息。

5、系统漏洞。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等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密与破坏活动。各类软件系统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有些是疏忽造成的,有些则是软件公司为了自便而设置的,这些漏洞或“后门”一般不为人知,但一旦洞开,后果将不堪设想。

6、非法访问。外部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进入安全保密措施不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内的信息进行修改、破坏和窃取。

7、人为因素。个别人员利用合法身份与国外的网络非法链接,造成失泄密。

8、遥控设备。敌方可以利用对方信息系统中某些设备里暗藏的遥控器材或芯片,刺探其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秘密信息,或扰乱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加强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办法

《中国人民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对部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使相关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当前,院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与《规定》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针对可预见的威胁,及时完善保密设备设施、制定相应安全保密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与防范。

(一)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目前,院校教员和干部的能力与素质都比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身边的保密工作,因此,时常出现一些无意或有意的失泄密事件。如,软盘随处放置或管理不善,随意携带笔记本电脑外出并丢失,侥幸地把电脑连上互联网等违规行为造成的失泄密事件,表面看起来都属偶然事件,其实都是保密意识不强的后果。因此,应大力加强保密意识与安全常识的教育,牢固树立“保密就是保胜利、保密就是保发展”的思想。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建议在保密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软件与硬件技术,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与其它领域的保密工作相比,有其独特的技术性。开展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技术能力。所以,应在保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组织所属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情况的检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保密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完善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

信息技术在部队应用的越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也就越突出。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建有校园网、现代化的教学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特别是有的院校还接通了互联网,安全保密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不少的单位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十分注重应用功能的建设,总是力求功能先进、传输快捷,而忽视了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有的甚至认为在这方面的大量投人不划算,因此没有同步或很少建立安全保密设施。这样,由于基础建设上的偏颇造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先天漏洞,带来了安全保密的重大隐患。因此,院校应在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要建立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墙。

(四)加强信息、介质管理

计算机系统使用的介质有软盘、硬盘、磁带、磁鼓、光盘等,这些介质大量涉及秘密信息,成为窃密者和犯罪分子重点窥测的目标,同时它们具有易窃取、修改和破坏特点,且通过技术手段还可将其残留信息恢复出来。因此,加强介质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一是分类标记。按信息性质、密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登记,并在介质内外作上标记,使之一目了然;二是分档管理。在分类标记基础上,按秘级和重要性分别存放于相应的金属保密容器内,使用与备份的介质应分存两地,以保证安全;三是信息加密。秘密信息应当加密,移动介质应按秘件要求保管;四是专用专管。采用专用介质和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办法,使局外人无法随意使用相应的介质和计算机;五是维修报废。存储介质出现故障后,不能随意送往地方单位或无安全保密措施的机构去修理,应尽可能地送往军内有安全保密防护的机构去修理。需报废的介质,应当立即销毁,防止有人采取高科技手段恢复其中的信息。

(五)完善制度

近年来,各级机关下发了许多关于安全保密的文件和规定,但各单位在落实的时候,往往有些偏差,容易出现漏洞。因此,各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法规性文件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本单位安全保密管理的建章立志工作,要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保密的监督与检查,定期进行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做到不仅要建规章,还要传技艺、教方法,使制度和措施确实落到实处。

(六)加强技术防范建设

当前,主要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以后由系统统一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

二是鉴别或验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中,鉴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未授权用户非法地与合法用户越权地对信息的存取与访问。此外,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秘密共享技术,即把秘密(加密钥)分成若干份,只有当规定数目的份额齐备时,整个秘密才能还原,少于规定数,秘密就无法还原。这种技术,含有鉴别和防止个人泄密或集体共谋泄密的功能。

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它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机制构成。访问控制原则是一种政策性规定,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

四是隐蔽信道消除技术。隐蔽信道又称隐性通道或泄露路径,因为某些信息可以由它不经意泄露出去。

五是数据库安全技术。数据库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要求、技术方法相近。制定正确的安全政策,贯彻"知所必需"的存取控制原则;应用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采取严密的安全保密措施,如,数据加密保护、身份鉴别、传输保密、防病毒传染、介质安全保护等,强调使用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加密软件需异地存放,以防数据库被攻击和摧毁;制定数据库应急计划,以防天灾、预谋窃密与破坏。

六是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访问模式、情况、特定进程以及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机制与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发现用户绕过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的企图;发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制止非法入侵并给予警告;记录入侵的全过程。

篇10

关键词:微博;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85-04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旨在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获取和分享的交流平台,它使得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的形式组建个人社区,并发送140字左右有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字信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对青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教育他们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并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

微博是自媒体时代下,一个迅速成长的事物,得益于其独特的特点与功能、地位与作用,创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载体的形式,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我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更是在“第四媒体”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推动微博环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培养目标、青年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微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其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微博载体创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高校微博教育平台应运而生。例如,2012年3月31日,为使微博更好地服务高校、促进学生发展和管理运用好微博,由腾讯微博、腾讯教育共同发起,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各高校共同参与的“微言论教——浙江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另据《北京日报》,截至2010年12月12日,全国共有50多所重点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掀起了新一轮的“快”“酷”“道”竞争潮。在新浪微博开通微博的高校招生办就有北大、清华、复旦、哈工大、西安交大等20余所。高校微博的作用在2011年自主招生政策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么多高校之所以争先恐后地开通自己的微博,是因为微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它能拉近高校同青年学生、公众之间的距离,利于高校亲民、勤奋、自信、开放新形象的塑造。利用高校微博进行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用好、管好高校微博以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高校微博资源配置,才能引导好高校青年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形成。高校微博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搭建了利用高校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逐步增强了物质基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通过特色微博网络的建立、微博语言的引导,取得了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积极效果;通过校间微博社区的建设,在推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同时,也为高校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微博在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运用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启示我们要切实抓住微博所带来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遇,大范围、多方面、多角度地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些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首先,微博独特的特点,创新了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有利于缩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周期和正确、科学、合理、积极信息的传播。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统单向、滞后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双向、多向、交互式的传播,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实现向大范围、娱乐性、实效性传播的转变。再次,微博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被动式、填鸭式、单向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主动式、问答式、双向式的转变,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参与建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最后,通过微博与传统媒介的有效结合,消除了传统媒介所造成的相对封闭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有效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微博所带来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微博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打破了相对封闭的常态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是建立青年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难点所在。其次,微博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微博的开放性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弱化了传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影响和作用。微博不可控性主要表现在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力和互联网软硬件技术设施上,其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更难以把握。最后,微博的快速发展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弱化了教育者信息资源、社会经验的优势地位。

从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比分析可知,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应对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的内在要求,是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微博引导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此外,这还与保持权威、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高地密切相关。比如,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1]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微博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微博对青年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交汇、冲突和整合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在强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线的建设,是我们正在面对且必须处理好的新问题。

二、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分析

按照服务商的性质,中国微博主要有门户网站微博、Web2.0微博、独立网站微博、电信运营商微博和电视台微博五类。典型代表有Twitter、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围观正在改变中国,这是因为微博具有创作原创性、信息准确性、内容个性化、传播及时性、传播主体多元化、覆盖面广等主要特点。

微博具有三大功能,即“关注”功能、“评论”功能和“转发”功能。所谓“关注”,即是指用户通过运用微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用户所的信息,被关注者在微博上所、表达、传递的资讯都将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客户端等路径发送到关注者手中。同时,关注者还可通过进入被关注者微博首页对其所关注的、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微博用户进行“再关注”,被关注者亦可通过进入被关注者微博首页对其所关注的、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微博用户进行“关注”,从而就形成了“再关注”、“交互关注”、“多重关注”并存,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互促互进的庞大社交网络。所谓“评论”,即是指关注者可就被关注者所的讯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回复给被关注者,而被关注者、关注者亦可对其评论的信息进行“再关注”、“再评论”,这样就形成了以初始微博话题内容为话题的“循环讨论”和“多重讨论”。所谓“转发”,即是指微博使用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关注者,包括主流媒体、文化名人、新闻哥、草根等所的微博信息或者是已经被“再关注”、“再评论”的微博讯息,以“转发”的形式发送给关注自己本身的微博用户,并可加上自身评论,亦可不加,这样借助微博“关注”和“评论”的功能,实现了微博信息“多重转发”,降低了微博信息传播的成本,提高了微博信息传播的效率。

“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2]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21世纪这一信息数字的时代,微博等互联网媒介正在影响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它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塑造、发展具有渗透、推动作用。良好的微博环境氛围会促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关心集体、爱护社会、爱国爱民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对培养青年正确政治观点、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消极消沉、恶劣低俗的微博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恶果。良好的微博环境无形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青年积极向上、品德高尚、追求卓越;反之,则会导致青年意志颓废、情绪低落甚至走上犯罪。

2.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分析

做好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分析工作,旨在了解、评价、掌握运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度与量问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系统分析而逐步提高运用微博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性、明确性和客观性。一般说来,定量分析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描述法、解释法和预测法等。而具体到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主要从政府机构数据统计和主流媒体问卷调查两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是我国微博等载体的监管、服务主体。其针对使用微博的统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数据监测及研究机构DCCI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高达5.38亿,中国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特别是在19岁及以上国内网民中,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88.81%[3],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这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造了稳定的网络环境和发展前提。另据CNNIC的调查,18~35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数的85.8%,18岁以下的占2.4%。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传输工具和交流方式,青年已成为微博的主要使用者。

2010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91.6%的人不超过40岁)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明确表示上过微博的高达92.4%,87.3%的人则强调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且94.3%的青年表示微博改变了自己的生活。[4]截止到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5]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微博已经成为80后和90后青年表达观点与看法的重要渠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补充形式,是使用者信息传播、了解资讯、发表意见、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更多地向微博、腾讯QQ、人人网、微信、有信、飞信等媒介转变,使得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新特点、新问题共存的局面,这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发挥微博特有的“关注”、“评论”、“转发”优势功能,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必需。

三、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1.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提高微博引导的规范性

微博必须建立在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中,这是引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环境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微博开放性、不可控性的缺陷,才能更好地提高微博引导的规范性。为确保良好网络环境的积极营造,就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微博网络安全性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组织的作用,实现微博向依法管理、安全可靠、优化利用、科学建设的发展。

要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针对微博管理等的网络立法工作。地方要依据自身实际,出台实施对应的微博管理规定。例如,北京市通过《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微博设立原则、传播内容、限制范围、运营许可及手续办理、使用权限、奖惩标准、行业标准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经典模式,在微博监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信息审核和举报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

我国微博网络建设要以青年为重点,实施包括战略与策略、技术与管理层面有效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审查、行业监督、信息控制、实名制等制度,成立相应的网络监管机构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开发好、利用好、管理好各项先进微博管理技术、软件和系统,严密监控、合理布局、科学应对,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渗入和袭扰,强化微博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民间技术研发、生产、服务机构,以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实现微博健康、向上、积极的发展。

充分发挥微博监督组织的作用,实现微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要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调动各学科、各领域、各方向的学者参与到对微博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微博监督组织调节利益冲突、即时信息、甄别信息真伪、提高青年辨别能力和引导青年的作用,引导青年避开、远离黄赌毒思想,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

2.加强校园微博建设,提高微博引导的针对性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是适应网络时展的需要,是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需要,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校园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媒介,是对原有高校思政工作载体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和有线电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信息传播、娱乐审美、“热点”引导、舆论导向、服务教育、激励凝聚等功能。近些年来,各高校通过开设微博教育平台和微博课程等措施来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微博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高校微博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网络的管理,创造性地将微博服务管理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有效地引导了网上舆论,形成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四位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新格局,成为了新时期、新环境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新内容,以微博等为载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微博这一新兴德育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需要我们认清高校微博特性、发挥高校微博功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做实、做细、做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却是最主要、最重要的。高校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应用,启示我们有必要把握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明确利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普及,更快地带动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微博课堂建设,提高微博引导的趣味性

虚拟微博课堂,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气氛,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的目的。微博教学、微博教育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的优化组合,是新时期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探索、新尝试。微博课堂的开设和建设是对传统课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新探索,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化、现代化的外在体现。微博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趣味性、及时性、互动性,因其具有易操作、成本低、针对性强的特点,因此容易被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接受,容易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有塑造青年思想和构建观念的作用与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由于微博课堂记录下了整个教学过程,这有利于教育者教学的对比改进和学生的后续参考学习。

加强微博课堂建设,要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实现课堂与课外教育方式、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管理层面,要组建相应的师生微博管理团队,做好微博信息的发表、整理、排版和保障工作。教学层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在课前准备相应的话题资料,以备课堂教学谈论之用。技术层面,要加快相应配套软件的研发,限制和保障参与度,以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教育内容层面,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教学基本内容,要消化吸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受教育者、网民等的有益观点。教育者层面,教育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敢想敢说,实现与受教育者的交叉式、互动式学习,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方式、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改进,以增强其实效性、兴趣性。受教育者层面,应当鼓励受教育者积极通过QQ、MSN、Skype、手机等途径积极地、及时地微博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微博的集成化、开放化、趣味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调研报告[EB/OL].[2003-06-13](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