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影响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文化影响

篇1

【关键词】汉字;日本;传入;影响

一、汉字传入日本

关于汉字何时并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的问题,通常的说法是:日本最初的汉字是从秦汉时期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考古学界于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发现一批陪葬物,其中有一片写着“汉隶”两个汉字的“贝札”。这批陪葬物被推定为约公元前三世纪时入土。由此而论,汉字早在中国的战国后期便已经进入日本。汉语中的“秦”,在日语中读作“はた(hata)”,意思为织布人。中国秦代时已经有养蚕织绢的技术。据此推测:当时中国已经有人进入日本,以养蚕织绢为生。所以“秦”字遂有“hata” 的训读。据此还可推测,当初这些秦朝时代的中国人进人日本时带去其他汉字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据说, 日语中的一些读音为“hata”的姓氏或地名, 诸如羽田、蟠多、波多等, 其原初都是从秦氏子孙繁衍而来或与之有关。

汉字最初频繁进入日本并得以广泛流传的时期是大约始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长崎、福冈、宫崎、京都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都发现了东汉王莽时期的货币。

与此相关的最著名的文物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的的一枚金质印玺,其上刻有“汉倭奴国王”汉字。关于这枚金印,《后汉书》中“东夷传”中有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光武帝赐予当时的倭奴国使臣印玺,供奉来自“倭国之极南界”,其方位与福冈县的地理位置相合。因此,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金印为汉光武帝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所赐。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十分零散,日本人还不知道汉字为何物,其用途如何,他们尚未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象征神圣或权威之物加以崇拜。这一时期的日本工匠在仿造中国的铜镜的时候常常把原镜中的汉字搞错或前后颠倒。

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据记载,公元238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倭人传中曾提到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向魏明帝上表致谢。当时倭人没有文字,因而可知表文是用汉文字写的。

此外,被认为是日本最早官修史书的《日本书纪》记载了应神天皇16年时,由中国名叫王仁的博士从百济进入日本并传入汉籍之事。应神天皇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 百济王遣阿直咬人名, 贡良马二匹。阿直峡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芜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咬曰:“如胜汝博士亦有那。”对曰:“有王仁者, 是秀也。乃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芜道稚郎子师之。习诸经典于王仁, 莫不通达。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

阿直岐是百济王遣往倭国的遣使者,是一位“能读经典”者, 而他推荐的经典“ 莫不通达”者叫作王仁。据史籍推测,王仁很可能是中国大陆本土的知识人。王仁进入日本的时间是应神天皇16年,即公元285年,该年中国处于晋代,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太康6年。日本另一本古籍《古事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其中还具体言及王仁进入日本时带去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等汉籍。该书中,王仁的名字发音标为“和迩吉(waniki)”。王仁的身份“博士”,在汉代为执掌图书典籍和负责经学传授之官职, 进人日本后又带入重要汉籍, 并且其所教对象又是应神天皇的王子,日本史书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 是在比较正统的意义上而言。

二、汉字的传入对早期日本文化影响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里记述, 日本人对于汉字及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大约3世纪末至4世纪初开始, 日本上层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根据上面所述各项史实可知, 中国的汉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进入日本, 经过秦代而迄至东汉时期, 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对日本的辐射, 中国的货币在日本各地广泛流传,中国的典籍也被日本皇室引进, 汉字由此而渗入到下至日本基层经济、上迄日本最高层文化的各领域。日本历史上也由此结束了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时代。

从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后半叶, 随着中日交往的不断扩大,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人日本, 日本人逐渐地认识到汉字的用途,知道它记述了很多从来不曾知道的新鲜有趣且非常有用的东西, 如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 关于生产的技术, 关于等等, 从而日本人对汉字、汉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并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

日本和中国的交往扩大,日本国内的发展也产生了使用文字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掌握了汉字和汉文, 不仅会写文章而且会写汉诗。会读汉文、会写汉诗成了当时有教养的象征。日本人向中国学习的热情经久不衰, 到后来还发展为国家行为,汉字的传入意味着日本与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汉字、汉文在日本的使用日益广泛。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之下,日本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文字材料。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汉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记录文字, 用的是当时的汉字发音。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文写成的,句子结构也是利用当时的汉语语法。例如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发表的《十七条宪法》就是纯汉语式文章.该宪法第一条是:一曰,以和为贵, 无件为宗, 人皆有党, 亦少违者。是以或不顺君父, 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可见,汉字在日本的使用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提供了客观条件,标志着日本正走进文明的大门。

注释:

①《日本语本科大事典》“日本の表の史”部分,大修馆书店,1988年。

②贝札:贝制片状物,陪葬或祈祝时用。

③《日本考古论集》之《日本と大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馆,1987年,137页。

④《日本考古论集》之《日本と大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馆,1987年,137页。

⑤难升米:人名,倭国大夫。景初二年六月,受女王卑弥呼之命,与都市牛利(倭国次使)出使魏国,被魏国拜为率善中郎将。

⑥《日本书纪》: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三十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

⑦百济:百济国(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地区建立起来的国家。

⑧《日本书纪》“应神天皇”节《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⑨《日本书纪》“应神天皇”节《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参考文献】

[1]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日本: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2] 林史典.日本之汉字[A].日本:岩波讲座[C].日本:岩波书店.1977年

[4] 《日本考古论集》.[M].日本:吉川弘文馆.1987年

[5] 《日本语本科大事典》.[M].日本:大修馆书店.1988年

[7] 平淑美.浅论汉字对日本文字和词汇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4年.第1期

[8] 刘宗和等.日语与日本文化[M].中国: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 孙月玲.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探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6月

篇2

关键词:汉字;字体设计;民族文化;融合;民族特性

引 言

在我国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活动不断发展的要求显得日趋重要。人民群众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尤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弘扬民族文化[1]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汉字字体设计这门基础课程在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仅要思考汉字字体设计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更要充分研究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展开对汉字字体设计怎样融入到民族文化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中的探索。

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一种,也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金文是雕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的重要阶段。隶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一段较长的时间演变过程,种类繁多,但它是当时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楷书,其笔画端庄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印刷朮发明后,为适应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朮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朮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然而,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汉字与民族文化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汉字与民族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

民族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方言众多,这对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区性艺术作品的形成、发展和极大的丰富提供了条件。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

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有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宏观的,是把汉字也看成是一个文化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微观的,是把汉字字符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讨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2]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动向,它以各种的载体形式广泛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所以说汉字在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本保障。

三、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

在汉字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字体演变同样可以说是一种字体设计过程,它在人们的设计思维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巩固。

时代赋予我们崭新的形式美,所以我们对民族文字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汉字应出现更多的字体设计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使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信息载体更充分的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这也是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篇3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

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记录中国历史的最直观符号。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融合,但从未对汉字文化造成毁灭性的改变与被异质文化同化的中断,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感受汉字的魅力,其实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汉语汉字至少从先秦就不停向四方蔓延,汉唐为盛,以致作为一种“汉字文化圈”现象成为学者们孜孜不倦解读研究的课题。

毋庸置疑,“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同时使用本国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为什么汉字能“活”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想必与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汉字文化”畅行东南亚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今天,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触目皆是方块汉字。

另据汉语言专家介绍,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且,由于汉字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且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几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是形成“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因素和途径。近代以来,华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计求发展,甚或到美洲做劳工。他们的足迹到哪里,也就把汉字文化带到了那里。

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尽管朝鲜和越南都先后进行了文字改革,但汉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韩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政府还规定中学生要认识1800个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前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识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规定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在越南,以著名法学家范维义为代表的10多位专家越南教育部,建议在中小学开设汉语必修课。日本在一些小学提倡诵读《论语》。而日文中的当用汉字还有1000多个,日本每年都要举办汉字检定考试,受测人数已过200万。

中国字的世界脚步

回望千年历史,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热。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2012年12月,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中外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院长聚集在这里交流办学经验。汉字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篇4

关键词:价值 造字方法 结体原则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09-02

汉字起源于其所代表意义的图像,因此汉字的形状也带有图画的形状特征。汉字从远古时期到如今,之间从未有过间断,逐渐演化成今天的简体字,这份传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汉字是一种形意书写系统,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它已由表意文字逐渐演变为意音文字,但汉字的本质却还是表意文字。汉字在世界文字范围内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仅是传承我国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炎黄子孙精神文明的有形体现。我们如今透过汉字去探究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常的。

一、造字方法的文化价值

造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文字系统里的每一个字如何由无到有的过程,这种方法叫做造字方法。造字方法如何形成一部分取决于造字人的原始目的和促使造字的原因,这些目的和直接原因的区别影响造字方法也存在区别。汉字和所有文字一样,它的产生都源自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是先产生意符再由之衍生出音符的一种通过图形成长起来的独立的自源文字,属于意音文字。除汉字以外的其他文字都只是一种用来记述人类语言,辅助人类互相交流的工具。而对于汉字来说,辅助交流只是它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随之进化,同时影响并推动人类进化。

尽管汉字的造字方法有绘画的特征,因其在造字过程中有一重要特性即象形,汉字本身却与绘画艺术有本质不同。汉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是利用典型化的方式如概括、集中等来突出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还原表现对象。简而言之即汉字侧重于“象”,而绘画则侧重于“形”。汉字在造字过程中不仅有写实的“形似”,更有写意的“神如”。从汉字的造字方法不难看出,它体现出显而易见的现实主义。而在“形声”与“会意”中又掺杂着些许浪漫主义色彩。在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方法所共同组成的造字方法已深深扎根并深刻影响着汉族文化。换句话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逐渐演变为支撑汉族生存发展的集体元意识,使得整个汉族传统文化与艺术中都饱含着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为辅的特性。

汉字造字方法的参照物,囊括人类文明、天文地理、生命与物质等物象的综合特征与本质特征,是造字方法的模仿源。汉字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糅合在一起,又将天、地、人联系起来,形成最终这一套完善的造字方法,才使得汉字既可表现精神世界,又可表现物质世界,因而汉字本身的社会人文意义与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汉字将形、音、义有机结合,更加直观,且有着与表现对象同时进化的特征,这表明尽管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它的本质作用为人际交往,但由于汉字产生过程的产生方法的特殊性,其更具有识读理解的功用。

汉字的“象形”使其更直观,而在“形”之上所作的逻辑性组合,又使得汉字能以形衍生不同含义。这就为识字者掌握汉字降低一定难度。由于认字者受到汉字符号对其大脑的反向刺激,使得其在识字过程中大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因而汉字在识记上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汉字的象形兼具抽象与具象,因其需要再现表现对象的典型特性,使得汉字不得不与表现对象同时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无论受到何种因素影响,始终要有某一具象或抽象特征供汉字来表现。哪怕以现今的审美来审视汉字,它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承载着造字者对表现对象最为完整精辟的文化意义解读,因而象形的汉字与艺术一样永恒。如今各种学科门派都对汉字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运用。譬如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便是典型的将汉字抽象使用的作品,主创者对汉字意义的深刻理解与深厚造诣使其萌发这一灵感。

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印章,将“京”字通过抽象变形演化成奔跑的人形,既体现出东道主北京对外来宾客的热情欢迎,又不失汉字的韵味。同年在京举办的北京残奥会,会标同样从汉字中挖掘灵感,以汉字的形来寄托寓意。以毛笔书写的“之”字意在表现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在运动的道路上虽历尽曲折却终将曲径通幽,将汉字的表现力展现得恰如其分。此外图形形状又好似正在跳跃的运动员,与运动的主题相契合。无论是“天地人”还是“中国印”,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意象,而这也恰恰证实了汉字无穷的表现力。汉字在华夏儿女的传承中保留至今,沿用至今,是华夏文明最根本的承载者,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二、汉字结体原则的文化价值

汉字在造字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与造字方法遵守的规律便是汉字结体原则。汉字的结体原则展现了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和艺术中周正平稳的审美标准。它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1.汉字结构整体的文化价值

汉字结体最为注重平稳。由于人的生存本能中最重要的是稳定与安全,而这两种感觉最直接的表现便是重心平稳,因此自然而然被作用到汉字中。天平虽重心平稳却难免死板,而我国古明的手持式秤杆不仅满足了平衡的需要,也不过于呆板。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被用于行书、草书中去,注重整体平稳而不计较某一个字的疏漏。人将自身对于平衡的追求寄托到书法中,因此有了重心平稳的汉字,这恰好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要与传统文化中“中正美学”精髓的体现。

2.汉字线条直笔和曲笔的文化价值

汉字结体的产生来源于汉字笔画的曲与直。直有横竖,曲有方圆,曲与直,直与曲,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简简单单的符号依据一定的规律与法则,组成汉字这一庞大且繁复的文字系统,也体现出阴与阳相生相克的特性。在汉字偏旁部首的不同组合排列中,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为之,它同样蕴含一定的逻辑,且在汉字这种全方位的排列中,也蕴含着哲学中辩证法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个性规律。即使有些汉字拥有同样的组成部分,但仍然在共性中呈现着个性。因此每一个汉字都是不可替代的。共同的偏旁则是汉字个体之间存在的普遍性,是各个个体共同的组织信息块,但它是蕴含在各个个体的特殊性之中。没有共性何来个性?没有普遍性何来特殊性?这一哲学道理与艺术上的美学也是相通的,它确也体现出汉字中正平和的美学标准。哪怕某些汉字具有相同的构成部分,但经过不同的结合以后,每一个汉字的形态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呈现。这也正是汉字中蕴含的个性与共性同在的哲学原理。

3.汉字点、线、面构成关系的文化价值

汉字的构成离不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汉字系统中子系统与系统二者密不可分,子系统与汉字笔画二者密不可分。

汉字与汉字系统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此外,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系统整体的动态性原则。尽管构成汉字的笔画本身并无甚意义,然而将这些笔画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信息交换,便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即便汉字在偏旁部首变换中发生信息交换,这些符号本身也不会改变。汉字系统本身正是一个不断与外部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替,不断更新的过程。1992年国际拍卖会上的会标格外引人瞩目,此次会标操刀于王国伦,而王国伦在这次设计中正是巧妙地运用了汉字在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他的灵感来源于宋体字“拍”,利用笔画替换将拍字的一点换成一个小锤子,小锤子则代表的是拍卖,不仅寓意明确,且看上去别有生趣。这也再次体现出汉字强大的表现力。

4.多元汉字造型的文化价值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洪流中,无数中华儿女以难以想象的智慧创造出鸟虫书、钱币字、蝌蚪文等富有意趣且直观的丰富字体。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花样字体表现形式,也正满足了人们在特定环境特定背景下的审美需求。这些创造出多元化汉字造型的智慧的人民,是古人对于汉字的审美标准与艺术修养的代表。而@多元化的汉字造型毋庸置疑将成为当今社会艺术发展的宝贵经验,供我们去探究,去借鉴。高中羽先生为北京民族乐器长设计的厂标便是多元汉字造型借鉴的成功范例。

总而言之,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忠实记录者,不仅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无穷智慧,它与众不同的表意特性与内部构造,也使其成为当今国人的一个重量级的文化标签,这一文化标签便是国人最好的代言。汉字与中华文化定将以最为独特的姿态矗立于世界文化之巅。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篇5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impact

汉字书写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何在信息化时扬和传承汉字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

1 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表意文字,是流传范围最大的文字之一。汉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汉字的书写更加重要。

(1)汉字书写可使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气息,培养其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汉字是集音、形、意于一体的表意文字,因此在汉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汉字文化内涵魅力的感悟和领会,只有在亲自提笔书写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①因此,汉字书写的过程就是人们充分感受汉字文化的过程,这过程对于培养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汉字书写能充分运用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一代代地相传下去。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一笔一画地正确书写。这就要求人们对汉字的组成要素,如基本笔画和合成笔画的称谓、形态及其在字中的笔顺和组合关系等内容熟练掌握。一旦很少或不书写汉字,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渐渐被人遗忘。(3)汉字书写有助于提升汉语甚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汉语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作为汉语学习中最难的汉字,正因为它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国学习者。中国汉语教师的汉字书写,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外国学习者对于汉字和中国的印象。

2 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的电脑、手机等各种数码设备,以及各种汉字输入方法的研制,使得汉字书写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电脑、手机的键盘等输入工具进行书写。这大大减少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和时间,导致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2011年,光明网曾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题做了一次有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96%的人很少用笔书写汉字,46.25%的人更喜欢电脑输入,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92.49%的人认为如果“提笔忘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②(2)“提笔忘字”的人群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的过度依赖和使用,汉字书写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对汉字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失写症”等现象。(3)不规范书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在享受了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之后,再手写汉字,主观上就觉得麻烦、慢,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一味求快,不太注重书写的规范性。除了不规范书写之外,汉字书写的美感意识也在渐渐淡化。

3 缓解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受到冲击的对策

怎样让人们既能享受信息化的快捷方便,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在键盘上打出、选出要使用的汉字,又能传承汉字书写这个问题就亟待解决。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提高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汉字书写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人们对汉字的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重不足。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说,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一个民族应该把本国的语言文字看作民族与尊严的象征。从个人角度来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保护,来珍视。(2)落实国家对汉字书写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汉字书写所受到的冲击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已《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法规,对现行汉字确立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育部于2011年、2013年先后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设书法教育课程。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加强对社会不规范用字的管理。

电脑、电视、报刊、广告牌、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媒介为了求新、求异,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随意更改某些成语里面的字,频繁使用错别字等。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的管理,多一些正确的、积极的引导。(4)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教师队伍是汉字书写过程中一支领军队伍,他们起到的是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汉字书写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队伍要形成一种风气,带头进行汉字书写,教师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汉字书写的心得、体会,共同体会汉字蕴含的文化和魅力。(5)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汉字书写是全民都应关注的事情。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汉字书写活动,则非常有利于缓解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带来的冲击。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在全民广泛开展汉字书写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参与到汉字书写中来。(6)普及汉字书写规范的相关内容。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之一就是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规范性意识越来越淡化,人们的耐性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挑战。因此,加强对规范汉字书写的再教育,从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工具、书写姿势等方面来进行再教育,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4 结语

篇6

关键词:汉字 传播 使用 文字政策 东亚

一、引言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已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中。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如今,越南已经完全废除汉字,有了自己的官方语言。相比之下,韩日两国仍受汉字的影响并以不同的方式保留着汉字。两国虽然一直提倡“减少汉字”的语言政策,却始终未能完全废除汉字的使用。

二、汉字在韩日两国的传播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符号,对东亚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韩国和日本等地区还处于无文字时期时,汉字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使用,并起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2004)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就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的核心国家。关于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相关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起着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一)汉字在韩国的传播

根据朝鲜半岛的平壤和箕子陵的遗迹,中国战国时期的北方燕国和齐国都与朝鲜半岛①有来往。而到了秦朝和汉朝,中原地区的平民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强制劳役移民到朝鲜半岛,更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另外,《廣開王陵碑文》中出现的“朕”字以及“帝王建號”“蒙天恩”“四方託境”“隣國誓親和”等字也都反映了朝鲜半岛接受汉字的事实。新罗时期的《迎日冷水裏碑》(公元503年)和百济时期的付札木简等也反映了汉字在当时朝鲜半岛用于国家运营以及支配社会的事实。在韩国的一些国语研究里,乐浪时代的文字被视为朝鲜半岛最初的文字,并认为乐浪文字依次继承到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乐浪文字中大多数为瓦当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丰富了朝鲜半岛的本土文化,而且还掀起了国民精读和了解汉文书籍的热潮,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到了汉朝末年,朝鲜人已经开始用汉字文言进行教育。372年,汉字再次通过佛经传入朝鲜半岛,汉字文言正式成为朝鲜半岛的通用文字。公元7世纪左右,新罗统一三国后,汉字又取得了公用文字(即官方文字)的地位。

黄贞姬把汉字传播到朝鲜半岛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殷商时期到公元4世纪,这个时期是从古代朝鲜形成到三国鼎立的时期。中国的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这一历史事实,是朝鲜人能广泛接触中国汉字最直接的先决条件。[3]当时,汉字是作为发达文化的象征而传播到朝鲜半岛的。第二个阶段是公元372年到13世纪末,这个时期佛教传播到高句丽,新罗的统一和高句丽王朝的政权交替促使大量汉字随佛教和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同时高句丽产生了科举制度。第三个阶段为13世纪开始到李氏王朝时期结束,这个时期朱子学繁荣昌盛,也产生了“训民正音”。

(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

迄今为止,涉及汉字传播到日本的问题,最早在日本历史资料《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被正式提及过。根据《古事记》记载,公元712年,太安万侣按照元明天皇的指示编辑了古代神话、歌谣等。而《日本书记》是日本奈良时代元正天皇指使舍人亲王和太安万侣等人编辑的史书,里面所记载的传说和记录等都是用汉字表述的。诸多研究指出,朝鲜人阿直岐在应神天皇15年为宣传佛教,带着汉文佛教经典来到日本。第二年,通过他的推荐,中国人王仁也来到日本,并成为了太子的老师。《论语》和《千字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传播到日本的。

以山田孝雄为代表的日本国语研究家们认为,日本人是通过与中国人的相互接触或阅读汉文而接触到汉字的。但最初以什么样的途径传到日本、普及到日本社会,还是个尚未解决的课题。西岛定生等人却认为汉字先是为了维持政府之间的来往,也就是政治外交需要而传播到日本,随后应用于标记本土语言,之后大量地流入到日本社会内部的。也有些学者主张当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汉字也是通过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的。

1958年,日本考古学界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发现了一些陪葬物品上刻着汉字,当时人们推测汉字至少是在汉朝后期就已经传播到了日本。1996年2月,在熊本县玉名市柳町的古迹中再次发现了包括“田”字在内的五个汉字刻在贝壳上。[4]同年,三重县安浓町大城的遗迹中也发现了写着“奉”字的食器。由此可见,汉字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初的弥生时代初期。还有,在日本的长崎、佐贺、福冈、熊本、宫崎、广岛、京都以及大阪等地区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了刻着“貨泉”或“貨布”等字的中国古代货币。直到2世纪,汉字才通过移居百济的中国移民王仁和百济人阿直岐传入日本。王仁到了日本以后,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5]3~4世纪,汉字广泛普及到日本的统治阶级、贵族阶层和上流阶层当中。到了5、6世纪,儒教和佛教的相关文物大量传入日本,因此佛教用语和有关古代官制、官职以及日常生活的汉字词也开始大量地传播到日本。在7、8世纪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唐朝的汉音传播到日本。从此汉字在日本成为了公用文字,“汉字正体意识”和汉音汉文占据了语言领域的最高地位。武斌认为,遣唐使时期的金潘唐化热潮促使日本开始大量使用汉字。[6]

三、韩日两国的汉字接受形式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的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7]

(一)韩国的汉字接受形式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主要起着两种作用:一种是阅读中国的汉文或用汉文记录著述的作用,另一种是标记本土语言的作用,即汉字不仅用于阅读或记录汉文,而且用于标记本土词汇或文章。

金敏洙认为朝鲜半岛最大限度地利用汉字的优点,通过借音和借训的统合,完成了独创性的借用标记。他评价朝鲜半岛的汉字接受问题时曾指出,朝鲜半岛的借字标记经过誓记体、吏读文、乡札文、口诀文等发展过程,到乡札文的阶段,达到了顶峰。借字标记与上层的汉文不同,以中间层的吏读方式继续传承下去。吏读在汉文训读和正式文书的使用中,主导了人们的母语意识。[8]

朝鲜半岛借用汉字主要有两种使用形式:一种是按中国式使用汉字,另一种是按朝鲜式使用汉字(也称吏读),朝鲜半岛的汉字主要用于标记固有名词和句子,而标记句子又分“誓记体、吏札、乡札、口诀”等四种方法。记体是对汉文的朝鲜式语序化,吏札是对汉文的朝鲜式语法形态化(包括语序和助词),乡札是汉字的完全朝鲜化的使用(包括语序﹑助词及词汇),也是民族化最彻底的形式,口诀是汉文中加朝鲜语助词的形式。

朝鲜半岛的汉字音来源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即元朝到唐朝的语音(即中国开封语音)[9],在借音标记上采取借鉴汉字的“直音法”(或读若法)和借鉴汉字的“反切法”和“反复相摩而成音”等形式。朝鲜半岛的汉字又称“仿汉字”。“仿汉字”包括本土创造的固有汉字(即正体字和口诀简体)和借用中国汉字的新音字和新义字。正体字利用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新字,而口诀简体可以说是汉字的附属字。[10]

1443年,为了解决汉字标记的不便现象,李氏王朝创造出了新的文字系统,命名为“训民正音”。它是运用中国音韵学最核心的知识和中世纪朝鲜语的音素系统而创造出来的音素文字,制造原理以象形为基础。正如郑麒麟先生在《训民正音》的序文中解释的“象形而字倣古箕”一样,“训民正音”在子音部分模仿了造音位置和造音方法,母音部分模仿了“天”“地”“人”等字并创造了它的基本文字。关于“训民正音”的起源,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如“古箕起源说、八思巴文字起源说、梵字起源说、发音器官起源说、太极思想起源说、薛聪起源说”[11]等。

(二)日本的汉字接受形式

汉字在日本主要以表音文字的形式使用。据统计,日本奈良时代的古代文献《古事记》,使用的汉字总数为1,507个字;《万叶集》使用的汉字总数为2,501个字。《古事记》和《万叶集》使用汉字,采取了仅借汉字发音书写日语的形式。另外,汉字传入日本的最初500年间,产生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诸多以汉语文言为文字的中日共同教科书。

日语中的汉字主要有两种: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从中国传入的“原汁原语”汉语,例如“道路”“土地”等,它是相对于日本的和语而言的;另一种是根据汉字的造语法加工创造出来的派生汉语,例如“政治”“经济”等。这类汉字在日本人的长期使用中发生同化,产生了一些变容。日本汉字的读法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它的汉字音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吴音、汉音、唐音等。[12]

日本人在借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过程中,认为光用汉字不能充分地表意,于是创造了汉字式的“万叶假名”。可以说“万叶假名”的创造背景与朝鲜半岛的“训民正音”很相近。它是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记录日本的语言,最初是为了记录《万叶集》而被使用。“万叶假名”是古代日本最初的文字形式,从此日本从无文字时代过渡到了有文字时代,人们口中流传的传说与歌谣也开始用“万叶假名”记录。“万叶假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音节文字,减少了很多语言表达方面的不便。“万叶假名”是汉字现代假名的过渡阶段,在日本文字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后,日本人对“万叶假名”实行了字母标准化,改进为今天的“现代假名”。“现代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大概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出现,是“万叶假名”不断演化和规范化的产物。古人为了便于书写和理解汉文,不断地对“万叶假名”进行简化,从楷书简化成草书,又由草书简化成现代假名。这样形成的“假名”,形体结构比汉字简单明了,有利于阅读和理解,表现方法也极具多样性,因此很快就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假名”多用于和歌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谈到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字体系的影响,可以说汉字促进了假名的创立和国字(和制汉字)的形成。国字又称和制汉字,包括假名和汉字在内的日本所有文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在日本制造的汉字体文字等。正式的日语为假名和汉字的混合体。日语有三种文字标记方式即汉字、假名、罗马字。

四、汉字在韩日两国的应用以及相关文字政策

(一)汉字在韩国的应用以及相关文字政策

日本殖民地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废除学校的“朝鲜语教育”,朝鲜人被剥夺了接受国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之下,朝鲜人一直渴望自己的国语能得到自由的使用权和应得的尊重。获得解放之后,这种意识渐渐与“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当时朝鲜半岛正处于开化期,受美国的影响颇大,所以也出现了不少主张专用朝鲜语的人物。之后在接受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同时,以民族解放为开端,“朝鲜语专用论”又成为了“自主独立的象征物”。文嬉真(2007)评价“朝鲜语专用”政策的实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时指出,“朝鲜语专用政策导致了汉字丧失的时代,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朝鲜人的汉字识别率。不仅如此,还成为了军事政府获得正当性和利用国字来焕发国民团结与爱国心的重要手段。”[13]后来,朝鲜战争又把朝鲜半岛分为南北地区,北部称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简称朝鲜),南部称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韩国的汉字使用期可以分为汉·韩并用期、汉·韩混用期、汉字复活期、教育用汉字·韩文的并用期。汉·韩并用期为1948年~1964年,汉·韩混用期为1964年~1972年,汉字复活期为1972年~1975年,教育用汉字·韩文的并用期为1975年~现在。[14]

关于韩国汉字的相关政策,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大致如下[15]:

1443年,李氏朝鲜(1392年~1910年)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训民正音”。

1898年1月,李朝政府规定,政府公文改用韩文获韩汉文混合书写。

1948年,韩国制宪国会通过了“韩文文字专用法”。

1949年,有些国会议员在国会上提出“汉字使用建议案”。

1957年,文教部制定颁布“临时限制汉字”1300个。

1961年,军事和政权交替,进一步推进了“韩文专用政策”。

1964年,规定在中小学进行汉字教育。

1965年,国内外公文严格遵循“韩文专用”政策。

1967年,制定了“汉字略案方案”,拟定到1972年完全废除汉字。

1968年,制定“韩文专用五年计划”。

1969年,文教部规定从1970年起,在学校废除汉字教育。

1972年,文教部再次颁布“教育法改正令”,规定在初﹑高中恢复汉字教育。

1949年1月,朝鲜政府规定废除汉字。

1999年2月9日,韩国文化观光部颁布“汉字并用推进案”。

(二)汉字在日本的应用以及相关文字政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积极借鉴西方社会,并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随着西欧派文化在日本占主流地位,有些语言学家提出日本也应该像西欧一样,使用简单的表音文字,甚至有人主张废除日语,把英语作为国语。其中代表人物有幕府政府②的大臣前岛密(1835年~1919年),他曾经极力主张废除汉字,是日本国字国文运动的先驱者,也是近代邮票制度的创始者。前岛密在日本被称为邮政之父。1847年,他为了求医,离开日本江户,并学习了荷兰学和英语,曾向德川将军提出过汉字废除论。他强烈主张为了实现教育的普及化,要废除汉字,把“平假名”作为日本的国语。另外,还有两位坚持废除汉字、采用英语的人物,那就是当时的文部大臣森有礼和原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森有礼是日本的一位武士,也是有名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他也是一桥大学的创始人。1885年被任命为第一次伊藤内阁的第一批文部大臣,对日后日本教育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1872年,他写信给耶鲁大学的德怀特·威廉教授,主张要把英语当成日本的国语,遭到德怀特·威廉教授的反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明治政府终于决定把表音文字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方针。

日本围绕语言使用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掀起了日本汉字改革运动。这项运动主要分假名文字论阶段、罗马字论阶段、汉字限制论阶段、汉字尊重论阶段。面对如此多的争议,日本政府在限制汉字使用的同时,也承认汉字在本国文字系统中的地位和存在,对于汉字问题采取了相对宽容的应对态度,学校的汉字教育也一直维持着一贯的做法。

日本的汉字使用期分为“当用汉字使用期和常用汉字使用期”。前者为1946年到1981年,后者为1981年到目前为止。[16]

关于日本的汉字相关政策,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大致如下[17]:

1866年12月,前岛密向日本末代将军德川信喜提交“汉字废除之议”。

1873年,福泽谕吉提出《新出汉字802字》。

1887年,失野文雄再次提出新出汉字3000字。

1902年,明治政府新设一门政府机关,名叫“国语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的基本方针第一条明确规定“文字使用表音文字,主要调查对象为假名和罗马字”。

1915年,杉本京太提出日文打字机文字版2005字。

1923年,政府采取行政措施,文部省临时国语调查会公布了“常用汉字1962字”。

1931年,再次公布“常用汉字1858字”。

1942年,再次公布“标准汉字2592字”;标准汉字由常用汉字1012字,准常用汉字1346字,特别汉字71字构成。

1945年11月12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了“废除汉字”的口号。

1946年11月16日,选定“当用汉字1850字”,内阁命令发表于日本全国各地,作为社会语言生活的规范。

1949年,颁布“当用汉字字体表”。

1981年10月1日,颁布“常用汉字1945字”,作为新的标准。

五、结语

汉字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全世界共同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为实现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力推进和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能有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现代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出现的汉字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国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相互吸取经验教训,探索符合时展和各国国情的正确方向。

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地区的汉字应用和发展、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固然很重要,但考虑到未来将要实现的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同时为了维持它的顺利发展,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因素给汉字带来的深远影响,并确立出符合新时代的崭新课题和解决方案。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应用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内容注释:

①朝鲜半岛:中国、越南、朝鲜等地区称之为朝鲜半岛,韩国将

其称之为韩半岛。朝鲜半岛位于东亚,一千年以上维持单一国家的形式,直到1948年才分割为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北部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简称朝鲜)。本文主要探讨韩国的汉字传播使用情况,不涉及朝鲜地区。

②指日本的封建武士通过莫府来实行政治统治的政府,也称之为

“武家政治”。

注 释:

[1]権強.古代日本·朝鲜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D].东京大学博

士论文,2004,第1页。

[2]黄贞姬.古代韩国借字标记法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

第4期,第21页。

[3]???.漢字??? ??? 漢字?? ??? ?? ????

[J].新羅學硏究(Journal of Institute for Silla Studies),1999,(3),第21页。

[4]権強.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D].東京大学博

士論文,2004,第6~9页。

[5]林龙飞.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2006,

第8期,第59~60页。

[6]武斌.中華文化得海外傳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第81~82页。

[7]???.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

較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1),第14~15页。

[8]???.國語學史? 基本理解[M].???(集文堂),1987.

[9]???.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

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Vol.25 No.1,第16页。

[10]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J].东疆学刊,1997,

第3期,第43页。

[11]???.訓民正音創制背景[J].人文科學?集,1986,Vol.5,

第1页。

[12]???.韓日 ?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

硏究[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Vol.25 No.1,第18页。

[13]文嬉真.韓国における文字政策:漢字教育の変遷について[J].

愛知學院大学語研紀要,2007, 32(1),第19页。

[14]崔锦实.日朝汉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4,第10-11页。

[15]张光军.韩国的汉字[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第5

期,18页。

[16]崔锦实.日朝汉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4,第8~9页。

[17]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学について[M].聖泉論叢16,2009,

69~70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6]高银珠.韩国汉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

[7]崔锦实.日朝汉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人文学院,2004.

[8]田博.汉字在韩国的传承与变异[D].外国语学院,2007.

[9]赵秀英.近代日本的汉字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1]刘伟.汉字和汉语的关系[D].南开大学,2009.

[12]刘岚.浅谈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及现状[D].吉林大学,2010.

[13]宋之贤.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D].北京大学,2003.

[14]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J].东疆学刊,1997,

(3).

[15]张光军.韩国的汉字[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

[16]周有光.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2000,(1).

[17]周有光.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2000,(2).

[18]周有光.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2000,(3).

[19]许征.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2).

[20]周有光.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2000,(5).

[21]史继忠.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22]李虎.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

刊,2002,(4) .

[23]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4]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

察,2004,(2).

[25]许孝梅.“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

(4).

[26]黄贞姬.古代韩国借字标记法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

[27]林龙飞.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少年

代,(8).

[28]杨知国.试论日本古代文化的吸收和融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梁海燕.“万叶假名”的创造及其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2).

[30]李得春,古代韩国汉字特殊用法综述[J].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7,(2).

[31]戴永芳.浅谈汉字的文化价值[J].昌吉学院学报,2009,(1).

[32]???,???,??.??? ??[M].?????,1997.

[33]???.???? ???? ????????[M].????

?,2005.

[34]???.??? ?? ??? ?? ?????[C].?????

????? ??????,2000.

[35]???.????????[J].??????,1986,Vol.5.

[36]???.?????? ??·??? ??? ??? ?? ??

??Ⅱ[J].CHEJU UNIVERSITY JOURNAL,1987,(25).

[37]???.漢字??? ??? 漢字?? ??? ?? ????

[J].新羅學硏究(Journal of Institute for Silla Studies),1999,(3).

[38]子安宣邦.漢字論[M].株式会社岩波書店,2003.

[39]村田雄二郎,ラマール·C.漢字圏の近代 - ことばと国家[M].東

京大学,2005.

[40]野村雅昭.漢字の未来[M].株式会社三元社,2008.

[41]宮地裕,甲斐睦郎.『日本語学 特集テーマ別ファイル普及

版[M].株式会社明治書院,2008.

[42]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学について[J].聖泉論叢16,

2009.

[43]文嬉眞.韓国における文字政策:漢字教育の変遷について

[J].愛知學院大学語研紀要,2007,(1).

[44]李艶.漢字と漢字の認知心理学について[J].聖泉論叢,2009,

(16).

[45]方光鋭.明治期における国語国字問題と日本人の漢学観[J].

篇7

关键词:非汉字文化圈 ;汉字书写难点 ;教学

一、引言

“非汉字文化圈”是相对汉字文化圈而言的,汉字文化圈指的是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工具和文化载体,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的东亚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而非汉字文化圈零起点留学生则是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的,母语是拼音文字的汉语初学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之所以认为汉字难写,关键是因为汉字与他们所使用的母语文字差异巨大。我们必须了解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时所遇到的困难,来设计和改进教学。

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难点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写汉字的主要应用部分是抄写,听写,选择填空等。 汉字是汉语书写基本单位,也是理解句段篇章的基础。但是对于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却是汉语阅读和书面表达的障碍。因此,汉字书写教学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以下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书写汉字的主要难点。

1.汉字及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母语文字的特征比较

首先,汉字结构错综复杂,对于没有任何汉字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如同一幅幅图画,就像一堆杂乱的线条搅在一起,这与他们所使用的母语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拼音文字是只用26个字母中某些字母按单向线性排列所组成,即从左到右单向的简单的文字结构,易于识记和认读,然而,汉字的形体结构相对而言却复杂得多,汉字的结构式分层次,汉字属于意音文字,据统计,80%以上的汉字是由表意的部首和表音的简单汉字构成。其次,拼音文字的标音方式是组成文字的字母按一定的拼读规则拼读成音;有人曾以外国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学汉字初期遇到的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读音方面和书写方面。

2.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现状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偏误数量比较多,且情况较为复杂,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常常为此感到困扰。存在的偏误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其一,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常常将汉字想象为图像,对汉字字形随意进行改造,不按照笔顺书写,然而,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仔细观察其书写过程,就不可能意识到汉字内部机构所存在的深刻含义。还有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深受其母语拼音文字的影响,同时对汉字笔画的不了解,造成了对笔画数造成了误读, 他们往往容易将汉字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图画,进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性,对汉字进行美化改造,例如,把 “必”写成 “”,“奥”中的“米”被改写成“*”等,刻意追求对称和美观的书写效果,进行以部首为基础的字形改造。汉字复杂的结构常常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摸不着头脑,他们往往会对部件结构进行不规则变换,如“约”被改写成“药”,“大”被改写成“犬”等等。其二,以部件为基础的汉字字形改造。在汉字整字书写的过程中,汉字部件的书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的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容易对汉字的形态产生模糊的印象,于是他们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部件缺失与增添现象,其错误原因主要是由于识记存在模糊现象。

三、汉字书写教学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根据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书写学困难的特点,来设计和改进教学。鉴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的特点,对他们的汉字书写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把握汉字特点和书写规则。那些缺乏信心学好汉字的学习者,看到汉字与他们的母语文字完全不同,进而产生恐惧心理,最后丧失了掌握汉字书写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将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书写规则等向学生讲授清楚,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树立汉字结构观,掌握汉字学习的方法,不让他们形成“汉字是图画”的观念。

第二, 引导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区分其母语文字和汉字结构上的差异。 由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大多是拼音文字,与汉字结构差异很大,造成他们对汉字必然很陌生的客观事实。为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多写汉字,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复杂的汉字是怎样书写出来的,同时经常区分各种汉字的结构,让学生逐渐产生对汉字的结构产生感觉。

第三, 教师需要对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比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同时,其文化,语言背景,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汉字文化圈存在巨大差异,在文化上有一种差异和缺少感。 鉴于这种原因,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第四, 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汉字文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书写,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期待汉字书写教学实现更大的发展,教师应该关注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困难,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 结论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汉字书写学习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汉字书写教学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教学是特别重要而困难的部分,教师应该予以重视。

笔者特别希望这篇文章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教授留学生汉语的老师和留学生能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促进汉字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2).

[2] 朱志平.汉语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3] 原新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象错位”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6).

[4] 江 新 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5] 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2).

[6] 周小兵 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7] 向光忠.论汉字学生成机理于汉字文化蕴涵[C].文学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

篇8

[关键词]汉语汉语文化汉字表意特征

在今年“两会”外交部长答记者问以及温总理与记者见面会上,很多外国记者用汉语向杨外长和温总理提问,看后让人倍感自豪。随着今天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中华民族的文化又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了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据报道,现在有100多个国家的两千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国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达几百所。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使世界各地的朋友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汉语文化热最重要的催化剂。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此感到欣慰和自豪,但与此同时又令人忧虑,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国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却日趋下降。我们正在渐渐忽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渐渐忘却自己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

汉语文化热源于汉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作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一种文字,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但没有灭亡,而且还在不断发展,这充分说明汉字本身的生命力。正由于其严密的表意性,汉字、汉语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独特的汉字赋予了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汉语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汉语文化的传人对于汉语文化的态度。作为汉语文化的传人,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以谬误人。

如今社会上汉字使用情况令人堪忧,直接体现是大街小巷的用字五花八门,包括招牌、广告、招贴、布告、报章等,使用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人们又不可避免的要与之接触,这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使用自己的简体字(包括已经废止的二简字),比如,很多店铺的招牌使用中,“打汽(气)”、“仃(停)车场”、“花蓝(篮)”、“付(副)食店”、“另(零)售”、“歺(餐)厅”等等。二是滥用繁体字(包括已淘汰的异体字),可能有些人以为使用繁体字,表示自己有“文化”,将“美容美发”写成“美容美發”,殊不知“发”字由两个字简化而来:一是“發展”的“發”,一是“頭(头)髮”的“髮”。若执意要用繁体字,那应是“美容美髮”。三是使用错别字,诸如“神州(舟)六号”、“寻物启示(事)”、“夜霄(宵)”、“打蜡(腊)”、“家具(俱)”、“渡(度)假村”、“侯(候)车室”、“房屋折(拆)迁”、“季末清仑(仓)”、“震撼(憾)价”。四是乱改乱造成语,近年来一些商家为追求广告效应,玩起了文字游戏,给一些成语改头换面,如某服饰的广告语“衣衣不舍”、某化妆品的广告语“痣在必得”、某蚊香产品的广告语“默默无蚊”等等,这些所谓的广告创意,实质上是改变了成语的本意,说重了是对汉文化的亵渎。城市街头用字是社会用字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窗口。对不规范使用汉字现象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极不相称。尤其是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社会用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人乱写滥用,不仅破坏了汉字本身的交际功能,而且势必给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教育普及和文化繁荣造成很大的损失和障碍。今年5月即将在上海举行世博会,届时全世界的目光又将再次聚焦中国,为营造良好的世博环境,全社会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规范汉字使用,纠正街头不规范使用汉字现象。

美国著名学者杜维明在题为“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的演讲中说:“当代人类社会既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这就是说,科学技术、贸易往来、金融资本等等是可以一体化的,但是文化是不能一体化的,它必须也只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所以,保存并发展汉语文化,让汉语文化之树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青春长在,这就是今天汉语文化的传人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香港已故著名的爱国人士、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生前曾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人类总有一天都要学习汉字!”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股强劲的学习汉语文化的热潮,安先生的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面对此情此景,作为汉语文化的传人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汉民族语言,掌握汉民族的精神,传播汉民族文化。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先生曾说:汉语热的同时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我们决不可骄傲和自满,更不能不思进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根,是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科技相对落后,在我们的面前仍会有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更加谦虚谨慎,需要继续奋发图强,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争取在各个方面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使汉语热持久。

汉字是依形、音、义三者的关联而形成的文字系统。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和汉语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以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对此,我们可以从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入手,仔细观察汉字的构形,充分挖掘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展示汉字所独有的文化和审美的魅力,这样比较有利于把握汉语文化丰富的内涵,从而规范使用汉字。

优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中华民族作为和平友善的民族,在当今“和平、民主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希望世界各国人民来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知识和智慧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才能使汉语文化热真正持久。

参考文献:

[1]程然.汉语文化与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平面设计 应用研究 历史文化

1 汉字的发展历程

1.1 汉字作为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中的一种,在其形状、特点、表达的演变过程中都在不断变化着,并且在未来也会继续变化。汉字的变化发展其实也是中华文明和历史的变化发展传承,体现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1.2 汉字最早是通过图形视觉表达意思形式,后来渐渐地向文字意思进行转移发展,并且从图形的意思变为图画形式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甲骨文正式开始的,同时甲骨文也是中华民族抽象符号表达事物和观点的开始。

1.3 汉字之后陆续发展出篆体、隶体、草体、行体、金体、楷体的字体形式。目前到了印刷时代更使得文字趋向于简便、通俗化,发展出了黑体字和宋体字。

1.4 目前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汉字的发展也是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并且和时代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汉字结构,由于新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通过电子计算机对文字进行光泽、形状、装饰的特效处理改善,让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形式和特点更加多变丰富。

2 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2.1 汉字图形化设计

汉字作为人们思想表达和记载的工具,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字体的意思和内涵的不同,从字体上直接表达通俗易懂,按照象形文字表面的认识和理解直接从视觉方面出发,被称之为视知图形;思维表达的文字则是另一层面的精神意思,这个必须通过对文化、历史的认知才能联想到的意思,被称之为“感知图形”,“感知图形”一般有更多的文化、历史因素和内涵。

2.2 汉字的版式设计

目前汉字的设计不是具体的字体形式设计和图案设计,也不是一个字的单独设计和体现。平面设计师需要对整个文章、段落、句子、词汇进行逻辑连贯设计,其中各个环节需要按照点、线以及面的版式进行设计和安排,并通过一个整体的设计形式和主观视觉冲击表达设计者的设计内容和思路。

(1)点的设计。在整个汉字的构成和整体组合中,需要控制文字的表面大小,使得汉字通过点的版式表现在整体版面中,汉字的大小在平面设计中被称之为跳跃率,古典婉约风格的平面设计适合使用较低的跳跃率,而作为时尚新颖的现代平面设计则需要较高的跳跃率。

(2)线的设计。在汉字的平面设计中线的设计尤为重要,在线的目标位置和整体布局中,汉字和图形的地方改动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不同效果,直接影响人们观察的步骤、观察的重点和观察的心态,如果文字整体在上,则会比较轻松愉悦,如果文字整体偏下则稳重大气。

(3)面的设计。在平面设计中面的布局也很重要,文字的紧凑和宽松度同整个面板的效果比例对于人们的观感有着较大影响。汉字在文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距离都会使得人们的视觉效果感到不同,文字不大但字体之间的缝隙较大则会使得版面整体过于宽松,不够严谨细致,而字体之间的距离如果较小则会使得人们的视觉比较压抑、严肃,看内容会比较累。

2.3 汉字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在目前广场、街边、公共场合的一些告示、贴图中都有关于汉字的运用。

在这些招贴中的汉字应用都能对人民的视觉产生冲击,直接表达汉字的意思,或者通过图形的形式传递更深的意思。

(1)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由于并不仅限于提供阅读信息,而是需要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给人们视觉冲击,带领人们的审美时尚风潮,体现汉字的时代感和艺术感。通过汉字本身的形态、艺术、历史气息传递给人们一种新颖、时尚的审美理念,使得平面设计更具商业价值和观赏性。

(2)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还体现着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传递,在一些作品中更是有着强烈的民族人文气息和历史特色。比如香港的凤凰卫视,在其一条广告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同字,并且在同字的添加两个手掌合并,整体展现了香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之情和对民族文化的敬仰。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是平面设计的特色和亮点,中国风越来越受祖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欣赏。

结语

总的来说,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与记载的工具,有着其他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和文字魅力,是平面设计突破局限标新立异的前提,也是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特色的重要使命。不管在宣传海报、活动标志、图案文字、包装设计等领域,汉字的应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表现出汉字的魅力和时代气息是设计作品是否优秀新颖的标准。作为平面设计从业人员,必须重视和培养自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兴趣,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既而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设计出具有浓厚中国风和时代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珂.汉字特性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J].新闻窗,2008(3).

[2]孟滨.中国书法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9(4).

篇10

[关键词]个性化的视觉表现 汉字设计 视觉造型元素 视觉转换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这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语言文化

中国的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华夏文明忠实的记录者,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坚实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汉字及其各种艺术形式,都对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平面设计的领域有着深刻启迪。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正是一种文明成长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文明这一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发明、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和纯粹性的特点,具有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是一种体现事物的概念与概括性特征的真实些照,是造型与会意的结合体。如坤字中的土代表土地,申的本意原为女人生了女孩,女孩长大后再生女孩,代代延续的意思。这种造字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对于人的心理的描述,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意义的象形方法。

二、汉字与汉字字体设计

汉字作为汉字字体设计的基本元素,在艺术门类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者的思维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使其用途变的更加广泛,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者应该利用已有汉字的不同字体作为基本设计元素,以字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来满足我国企业的民族文化之需要。

汉字字体设计在不同的实用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融合表现,例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汉字的形式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视觉意义,利用汉字的形态作为主要形式去推广海报、书籍封面、企业标识、产品包装、宣传品等,这样能更快更好的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使所有承载着汉字字体设计的艺术载体更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很多表现形式中有汉字元素的加入,才使得艺术作品起到推广性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汉字字体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领域中的作用最为广泛,其视觉语言个性鲜明,而且应成为平面设计者在表现作品时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

三、汉字视觉个性化表现的运用

汉字视觉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表现在造型创意的独特性上,当今的文字大量应用于商业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清晰、直观,这样的环境更加需要新的创意思路,设计师必须在以字体的独特造型为主要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寻求适合辅助主题的各种表现契机,从而使文字获得新颖的视觉表现力。

近年来,一些现代字体设计在文字的设计上注重形意结合的表现形式,通过以“意”生形、以“形”表意之间的巧妙吻合,使文字完成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进而形成文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在以文字为视觉造型元素的设计过程中,这是寻找文字设计切入点的有效手段。

“意”是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形”是文字本身的造型结构,即点、横、竖、撇、捺、挑、勾及由它们组成的不可再分的折、拐等综合性笔划。文字的“意”和“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意生形,形源意,形为意,言达意。看其形能“望文生义”,这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形性和会意性的特质。

在现代字体设计中普遍还有这样的表现形式,将文字做为单独的设计主体,在文字的个性处理上包含了设计师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对设计法则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品味。文字是整个画面中最直接的能动因素,是比图案、色彩更为直接传递信息的手段,其应用在包装装潢、商业招贴等领域能更为突出体现其能动作用。

四、汉字字体设计的融合表现

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平面设计师,把握住了中国人的“设计智慧与能力中的优势基因”,不脱离世间万物的“象”和“形”,并对物象的简约化和概括化表现的汉字,为创意和创形提供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中国设计师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种特征,将作为主题或语言介质的汉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发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其中,我们可以从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中感受到汉字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

汉字只是设计图象的一种形式,对态度、情感等内在体验的表现,是难以做到“完美”表现的。在平面设计中,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手段,真正宝贵的是它所携带的“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的基因。研究汉字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这种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就是始终在我们情感和思想最深处的一种设计的智慧与力量。关注史前中国人类在二维空间中的创意与创形能力,以及古代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是发展中国平面设计必需的手段。

五、结束语

从汉字发展到现在,通过汉字及其汉字的其他艺术形式,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帮助,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想要更好的在平面设计艺术中设计出优美的字体,我们必须将中国汉字的“形”与“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当代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语言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去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是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潘公凯,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传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

[3]安德列•勒鲁瓦-古昂.手势与语言.马萨诸塞技术学院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