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处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处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通知》(鲁教师字[2015]24号)等文件,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格依法执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公开承诺:
1.不在住所或其他场地开展有偿补课。
2.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3.不出现课上不讲、课后讲,收取补课报酬的行为。
4.不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或兼职取酬。
5.不组织、不推荐、不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补课。
6.不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
以上承诺,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监督。如有违反,我愿意接受学校和上级组织的严肃处理。
篇2
关注1
有偿家教
看法:对补课行为有一定威慑作用
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应该严令禁止,还是“有条件地放开”?激烈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此次,《办法》明确指出,“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是“违反师德”行为,明确针对教师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校外补课活动,使规定更加准确、合理。
据介绍,不久前,南宁某城区教育局发现有老师强迫家长带小孩去某培训班补课,如此恶劣的行为,最后却不了了之,只是在会上不点名的批评。一所小学副校长告诉记者,不久前,一名家长拿着短信和通知条到学校告状,称老师要求其小孩去补课。学校调查了解后,对老师进行了警告。如果是在《办法》出台后出现这种情况,该老师将会受到更严重的处罚。
据介绍,由于南宁的很多家长有补课的需求,所以有偿家教在南宁比较盛行。一名小学副校长坦言,她经常会接到一些推不开的人情电话,希望能帮找家教。如果是家长和老师你情我愿进行有偿补课,学校很难抓实。
在南宁家教市场,还存在名师难求的现象。市民韦先生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位朋友,之前想请一位名师为小孩补课,但对方一直推脱,最后朋友通过关系,才让该老师答应在暑假期间帮补课。
部分老师认为,《办法》出台后,有偿补课现象虽然还是难以杜绝,但对明目张胆的大面积补课行为,还是有一定威慑作用。在南宁一些中学,一个班80%~90%的学生都在老师处补课,《办法》出台后,老师可能就不敢这样大胆了。
关注2
老师收礼
建议:可参照《刑法》相关规定制定标准
《办法》中还明确提到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行为。老师们认为,老师收礼的问题正是当下师德方面关注的焦点,但收受礼物的“度”需要量化。
据悉,在南宁确实存在部分老师收受礼物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语文老师会对学生说,教师节快到了,数学老师那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而数学老师也会对学生说同样的一番话。还有些学校,则是一班老师到二班说,二班老师到三班说。一所小学的书记坦承,部分老师收受了家长的礼品,确实在座位编排、选定班干、三好学生推荐等方面存在私心。
黎女士向记者说了她被迫送礼的事情。黎女士说,一直以来,她都感觉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关注,但却不知道原因。有一次跟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提及此事,朋友建议她给老师悄悄送几次购物卡试试,几次下来,她发现情况果然好了很多。黎女士无奈地说:“我跟爱人都反感给老师送礼的行为,所以以前没朝这方面想过,但为了让老师对孩子好一些,现在却不得不这么做。”如果真的能刹住送礼风,她非常乐见其成。
老师们则普遍认为,《办法》将老师收礼的问题纳入“违反师德”行为,有利于规范教师队伍。不过,家长给老师送礼,很多是私下行为,在发现上存在难度。此外,什么样的礼物算违规,也需要量化。教育部专家解读时提出,对于教师收受财物的具体标准,建议可以参照《刑法》中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裁定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收受家长、学生“礼物”价值上限,使对违规教师的处理有据可依。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老师收礼的问题,并努力杜绝。今年教师节,滨湖路小学就给家长们发短信,明确表示不收礼物。而卫国小学在教师节前专门开了一次家长会,明确对家长说不收礼物。
关注3
教师处分
措施:既维护学生权益也保护老师
有校长认为,《办法》的一大亮点,是将对老师“违反师德”的处罚做了分层处理。《办法》对老师的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办法》指出,教师受处分期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让校领导们安心的是,《办法》在注意保护学生和家长权益时,为了避免老师受到“冤枉处分”,也对老师也给予了保护。教育部要求,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列举的十一条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也可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
记者留意到,针对此前关注度颇高的“范跑跑”之类事件,《办法》明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也属于“违反师德”行为。而考虑到近来频繁发生的教师学生案件,征求意见稿还强调,处分决定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但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除外。
有关单位、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提出意见建议:1.电子邮件:;2.自动传真:010-66020522;3.信函邮寄:北京市西城区大胡同35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师德建设处,邮编:100816。
[ 新闻链接 ]
征求意见稿中违反师德的行为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
(四)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五)体罚学生的;
(六)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七)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八)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九)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
(十)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篇3
关键词:构建;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核心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60-02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国家示范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环保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行业和企业类型,构建了面向环保行业、近环保行业和其他行业的“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为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重要的“真实化”场地,有利于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提出
环境监测治理与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学生除了在环保行业,如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公司和环保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外,还有在与环保行业紧密联系的水利和市政行业,如给水处理厂、水环境监测站和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业面向,就是其他有污染排放的行业企业,如食品行业、制药行业和能源行业等。这种就业情况体现了环保类专业就业面向多行业、企业分布广的特点。为了使毕业学生能满足多行业对技能的需求,环保类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不仅要在环保行业建立实训地基,还要在其他行业建立实训基地,从多行业选择典型企业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保行业可以选择典型的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公司和环保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水利和市政行业可以选择给水处理厂、村镇集中供水站和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等企事业单位,其他行业可以选择制药厂的废水处理站、食品厂的废水处理站、热电厂的除尘脱硫站等。环保、水利和市政行业的实训基地可以看做是“横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他行业的可看成“纵向”的校外实训基地,“纵向”和“横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即构成“立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立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训练,感受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提供“真实化”实践训练场所。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基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措施,如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组建陕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这些措施和计划的实施为环保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提供了基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策划并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该工程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不同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已有的校县、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择与学校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企业为联谊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与省内外100个左右的县、1000个左右的企业建立不同程度的广泛联系,形成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和教学实训等互惠合作模式,达到产学合作、资源共享和普惠多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环保专业与市县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和环境监测站,以及环境设备公司、环境工程设计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平台,推动了“横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2010年7月,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陕西省19所涉农职业院校和55家企业共同组建陕西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政府、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各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实验实训等资源,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数量充足、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中有从事畜禽养殖、肉食品加工和粮油生产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是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也都需要从事污染设施运行管理技术人员,所以,可以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平台,通过其他专业的牵线搭桥和这些企业取得联系,在这些企业建立“纵向”校外实训基地,多方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体现了学院环保类专业的涉农特色。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过程
“横向”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在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推动下,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已在位于杨凌示范区的杨凌华宇水质净化有限公司、位于西安灞桥区的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和位于咸阳三原县的三原玉龙污水处理厂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已在属于西安市水利水土保持站的水环境监测中心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已在陕西兰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陕西先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环保工程公司建立了实训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巩固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和污水厂运行与管理等课程知识提供了支撑,为训练学生水厂运行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处理项目设计等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也为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部分基地可以逐渐拓展为实训与就业并举的基地,如有多名学生曾在杨凌华宇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和三原玉龙污水处理厂实训,后因表现突出被企业录用为员工。
“纵向”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构建“纵向”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环保、市政和水利等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在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陕西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推动下,学院已与肉食品加工、制药和粮油生产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基地的建设不像“横向”校外实训基地那么容易,因为最初与企业联系的不是环保类专业,而分属于其他系部和专业。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已在陕西恒星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本香企业集团、陕西科森制药有限公司和陕西米琪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知识,训练工业废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和水质检验等技能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站、纯水生产车间等奠定了基础。当然,随着合作深入,“纵向”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为实训与就业并举的基地,甚至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长效机制的建立
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后,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基地能够长期为学生的专业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服务。同时,随着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和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培训初到岗员工和在职员工,学校和企业形成互依互存、互利共赢的姻缘关系和共生关系。针对“横向”和“纵向”的特点不同,要积极探索不同的互补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横向”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后,学校和企业应尽快建立各自的基地领导小组,学校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一二名教师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企业由企业领导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员工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后学生实训和实习过程中,主要由领导小组中的教师和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员工相互联系和协作,形成一对一的紧密关系,防止在实训和实习过程出现真空化。领导小组建立后,学校可以适时聘请领导小组中的企业的负责人担任专业客座教授、顾问等职务,聘请企业指导学生的员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稳固基地建设。随着基地建设的深入,企业就可能选留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其新员工,这样,基地又多了学生就业的功能。基地功能的拓展,强化了实习功能,使校企合作又向前推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推进也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基础,接下来专业教师即可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任务中,企业也可聘请专业教师为其工程师,共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为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了场所,使基地又衍生了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功能。学校也可以承担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和转岗员工培训,承担企业的员工继续教育任务。
随着合作关系深入和基地功能的拓展,基地由最初只具有学生实训的功能逐渐增加学生就业、教师实践和员工培训的功能,后续功能的增加,使实训基地建设更加稳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也使校企合作形成双向互动模式,达到彼此需要、互补双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办学的良好局面。
“纵向”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由于其主要业务不属于环保类,环境保护只是其附属部分,所以,当基地建立后,更应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基地能长期服务于学生实习实训。故基地建立后,应尽快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指导学生的企业员工和教师组成,在小组中要特别增加最初与企业联系的系部领导和教师,因为这些系部与企业有最直接的合作关系,这样有利于强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后,日常的学生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小组中的教师和企业员工直接联系和负责,出现需要协调的问题再由小组其他成员或领导解决。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直接指导学生的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其责任感。随着基地运行,企业可能会录用毕业生为其员工,这对稳固基地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以后,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提供咨询,也可以参与或主持企业环保设施改造或扩容项目,逐步实现企业与学校相互服务,巩固和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校企合作 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刘勇,段保才.以企业校区为主体,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3]李红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30).
[4]陈顺立.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5]江剑敏.校外实训基地战略规划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6]王桂花,钱廷仙.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12).
[7]李忠华,姚和芳.打造职教集团平台 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篇4
关键词 校外培训机构 任职资格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由于中小学培训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对教师要求较低,出现了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为谋取更多利润而聘请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薪酬要求较低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因此大学生成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的主流。目前我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是针对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缺少对校外培训机构任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的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上有疏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保证教师质量的问题十分重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特点利弊共存,制定一套适用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其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研究的教师范围。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课外培训,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
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指培训对象是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培训内容是与学生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课外培训,比如英语、数学、物理等,以及包括学生校外兴趣爱好文艺或是技术类项目,比如舞蹈、歌唱、乐器等校外培训的学校。
本文探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为学生提供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情况
“在校大学生冒充名师在培训机构任教”、“培训机构假优秀教师扎堆”等有关民办培训机构虚构和浮夸师资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对一”、“一对几”、“小班”等授课多数就是家教大杂烩,授课的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在校中专生。 师资的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秩序。
从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看,可以发现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对教师要求较低,实际的师资情况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以南宁市为例,在网站上统计的市50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招聘信息中,仅有10家培训机构要求应聘者具备教师资格证;8家要求应聘者通过普通话考试但对具体应达到何种等级没有要求,39家对教师普通话水平无要求;从学历来看,4家对应聘者学历无要求,26家要求大专以上,20家要求本科以上,其中部分机构招收表现优秀的在校学生;从教师专业来看,37家对教师专业无要求,3家要求教师具有与所授科目相关的知识技能,10家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与授课科目相关,5家要求教师为师范生;从教学经历看,36家要求对教学经验无要求,10家要求1-2年教学经验,4家要求3年以上教学经验;50家培训机构中有2家提出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从以上信息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不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教师随意跨学科授课,专业性不强,科目知识的基础不牢,缺少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忽视对缺少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此外,由于很多教师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不连贯,频繁更换老师导致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校外培训市场因缺少专门的教师资格规范而使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缺少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
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较低且愿意在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较多,为培训机构提供了充足的教师源。因此聘请大学生做兼职教师成为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的选择,从而使其师资队伍具有临时性。尽管我国《教师法》已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但其所指对象仅为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就使教师资格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故而无法针对机构中教师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实际上只用一部法律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疏漏,在实施中也行不通。
(二)教师任职资格的申请制度与校外培训教师脱节。
我国现有《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见,我国有关教师资格的法律更适合诸如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
由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要求不高,与学历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与教学能力,且《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不利于发挥此类培训机构的特色。因此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招聘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而降低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情况,从而使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缺乏可行性。
(三)岗前培训效果平平。
为了减少成本、节约时间,一些培训机构没有对新聘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时只是口头传授经验。对于一些缺乏教学经验、技巧的人员来说,这些“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也缺乏合理性。现有《教师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关于控制课题气氛的要求仍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的训练。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主动性强的教学进度恰恰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因此现行的教师岗前培训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际上,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由于规模、人力、财力以及新人入职时间分散等因素,导致其难以实施系统的岗前培训,甚至忽视了岗前培训这一重要环节。
(四)教师资格考试科目设置与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的不适用性。
现行规定中对教师授课科目的专业知识考查设置在面试试讲环节,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同时进行。这导致对教师授课知识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使一些非授课科目专业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知识较差的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对强拓展性问题进行学习,有悖于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初衷。因此,只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进行考查无法从实质上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
(五)教师任职资格监督力度不足。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常用“名师牌”吸引家长、学生,由于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聘请到名师,导致不少机构的师资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辅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有限,但在广告与硬件设施上花费过多,只能通过减少教师薪资来降低成本。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成为大部分培训机构的主要师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教师资格证。由于缺乏有效的校外教师资格审核、监管制度,使得这些“无证”教师能够为广大培训机构所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不足。
从网站对南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的调查显示,50家培训机构中,40家机构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教师资格证,37家机构没有对招聘教师的专业做出具体要求。可见,多数培训机构都出现任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跨学科授课的现象。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制度,而现有制度则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使得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对这类培训机构的聘任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2、教师信息不透明。
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虚构师资的情况,普通消费者亦无法鉴别教师资格证书的真伪。在我国,通过教育部网站查询教师资格,必须完整输入被查询者的名字、身份证号码、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等信息。 这无疑使消费者难以查询教师的真实情况,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核实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的难度,让培训机构有机可乘。可见,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社会团体对培训机构教师身份的监督。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对策
在民办教育机构中,一些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能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但多数小型机构往往不能自觉执行教师相关法规。而且我国现行的教师管理法规也不适用于小型培训机构。这暴露了我国法律的漏洞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缺少相应监督的问题。
此外,多头管理形成了“管理真空”。在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同时在教育、民政、工商多个部门审批、注册。但由于教育部门审批要求严、标准高,因此很多规模不足、不具备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选择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各个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并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管理范围亦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处理问题时常出现扯皮现象。 而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在哪个部门注册,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接受其监督。因此,市教育局应建立民办教育教师管理办公室,对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管理,同时市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必须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审核力度。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制度。
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关于不同教师类型的法律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但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使之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应建立一套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申请条件、教师素质、资格考试科目、任职资格证的管理等方面,明确准入标准,规范其师资队伍。如为杜绝教师随意跨专业教学的现象,严格划分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科目,一人可有几个科目的校外培训教师资格,但在某科目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为防止教师因临时性而对学生不负责的情况,可将教师任职资格的期限缩短为两年,将教师实际教学的考核结果纳入续办教师任职资格证的参考条件中。
(二)适当放宽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
现有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且主要针对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过于死板。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专业性要求不高、教师流动性大、教学形式丰富等办学特点,可适当放宽申请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各培训机构的具体需求出发,允许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具备教学资格,加入教师队伍,为培训机构带来更多的特色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具体实施办法为:培训机构中初高中教师的资格证,可由符合现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学历要求的在校生获得。
(三)加强岗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为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兼顾授课知识与教学技巧,必须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培训课程:
第一,政策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模块。通过该模块内容的学习,使教师准确把握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艺术教学技巧, 提高教师对授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课程。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确保师生顺畅沟通;确保教师能因材施教。同时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强调教师不能因较大的流动性而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怀。
可由市教育局建立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组织与监督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培训,但必须经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批准,并按照规定的项目进行培训,自觉向办公室提供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大纲等资料,接受办公室的监督抽查。若抽查中发现培训不符合要求,则取消其自行培训的资格。
(四)提高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除了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应对授课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的宗旨是帮助学习后进的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继续提高。若教师专业知识浅薄,不仅无法正确教导学生,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运用笔试对教师进行授课知识的考核,可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成绩评定也较为客观。更重要的是,笔试的形式不仅可以考查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专业素质。
(五)加大教师任职资格的监督力度。
针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管理问题,只有建立规范的审核制度,在此基础上给予培训机构更多招聘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要保证教师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防止培训机构夸大师资,就必须加大对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教师资格。
1、建立教师档案,加强对教师信息的审核。
为有效避免培训机构夸大师资的虚假宣传,保证教师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相关审核制度,对机构教师的信息进行审核。教师上岗前须到教师管理办公室进行资料审核,包括学历、专业、教师资格证的任教科目类别、考取教师资格证时间,在校生必须出具学校的专业班级证明等。教师管理办公室对教育机构的教师信息进行备案登记,以确保教师信息的真实性。
2、建立教师信息系统,公开教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亮化教师信息,为社会团体提供监督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培训机构教师档案的服务,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解培训机构教师的渠道。公布教师的学历、教学经历、教师资格证类型、学生评价、督导人员抽查评价结果、任职时间、任教科目、上课时间与地点、学生情况等具体情况。教师可在信息网上如实自行更改上课信息,如任课时间、地点、是否任职等,若抽查发现教师任课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在信息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教师档案。
此外,为了防止兼职教师因任职时间短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可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记入兼职教师档案中。
五、结语
中小学校外辅导已发展很多年,但很多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达不到标准,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目前我国对公办学校以及一些全日制的学历学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政策,也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对其进行规范。但对于小型的、课外的培训机构则没有明确要求。这就需要健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只有建立了符合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特点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监管具有可行性。加强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监管效果。只有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培训机构为学生服务的作用。
(作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民办教育[EB/OL].http:///link?url=WV8GS3qSPVvqVNXphz_MVL2nsh63WTS5CGVbkASdXXEEA9g_zmQ3LhqgJafdSrKT
[2]张蕴哲.试论课外辅导概念的演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刘阳.民办培训机构师资信任危机山雨欲来[EB/OL].http:///psylife/201108/2250056152.shtml,2011-08-22.
[4] 张东.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良莠不齐 亟须“重拳”整治[N].中国教育报,2011-04-02(2).
篇5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会计买践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学历要求、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熟悉法规、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职业价值观主要指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务界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从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向更加注重职业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化。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欠缺,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人才能力的结构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而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校内为学生搭建生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可模拟操作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平台,可以使学生从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全局去理解会计与企业运作的关系,而不是把会计的职能仅仅理解为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监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这为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模拟实验锻炼的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的能力培养涉及的很少
因为目前会计专业实验课主要是围绕会计类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而开展的,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验内容由于实践课时安排少,基本上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会计实验教学主要偏重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培养学生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很少涉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因为在会计模拟实验中,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基本上是既定的,只要账务处理结果正确就可以,这和现实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业务等要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大大脱节的。
(三)会计模拟实验内容过于单一
会计模拟实验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角度进行设计,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会计就是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企业管理关系不大。
(四)会计模拟实习过程基本是一个固定模式
会计模拟实习过程的模式一般为手工+电算化+校外实习,而且这些实验是在一个特定的企业业务数据已经确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模式的最终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真正接触到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时束手无策。
(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实践课设置几乎是空白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现象,当然,其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职业诚信意识比较差,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而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道德类课程的设置几乎是空白。在笔者所调查的23所高等财经类院校中,只有江西财经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两所高校真正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课率为统计样本的87%,而其他21所院校均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不符。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设计思想已经不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会计模拟实验仅仅上升到会计电算化的层面这种思想已经过时了。如今,会计实验教学应该从ERP系统这个更高的角度、更全局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会计实战能力。
二、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西方国家会计类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西方,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学术研究等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ERP沙盘模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它是将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学生通过模拟的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管理活动体会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感受ERP的核心理念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这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教师评议于一体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阅读关于西方会计教育研究的文献,笔者知道,以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为特色的ERP沙盘模拟已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会计类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课程基本上划分为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三个层次,不同层次课程的ERP沙盘模拟具体应用的侧重点不同。
(一)ERP沙盘模拟在基础会计实践课中的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坎接触专业基础实践课,为了取得最佳的ERP沙盘模拟实践效果,在沙盘模拟之前,要按照基础会计实验大纲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对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若干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在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过程中熟悉整个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然后再进入ERP沙盘模拟实战阶段。主要是将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彼此互相竞争的虚拟公司,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CEO、CFO、市场总监等公司中的重要职务。在仿真实验中,每队经营着一家具有共同经营基础的企业,连续从事几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在经营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同业竞争的压力决定公司的产品、销售、贷款、融资、投资等方面的中长期策略,年终通过会计报表结算经营结果,进一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继续下一年的经营。这一层次应用ERP沙盘模拟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战中熟悉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从整个企业资源配置的角度理解会计及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专题性沙盘模拟在中高级会计实践课中的应用
与基础会计相比。中高级会计课程的知识复杂性和专题性特征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与应用于企业运作全过程的ERP沙盘模拟相区别的专题性ERP沙盘模拟实验。例如,围绕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投资专题,有学者设计了一个两阶段游戏。在第一阶段中,学生进行类似于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企业全过程运作游戏,产生财务报表后,进入第二阶段模拟。学生承担起投资者的角色,进行投资的模拟运作,使学生体会到企业投资要在风险和报酬之间达到均衡状态时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这一层次应用专题性ERP沙盘模拟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企业经济业务中培养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ERP沙盘模拟课程对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借鉴
(一)重新定位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能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或从事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实践教学应当为实现整个教学目标而服务。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其教学内容应该为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而服务。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能力、会计职业道德能力四个层次的能力训练。
1 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进行。采取各课程分每一章进行单元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处理某一方面财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掌握会计领域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2 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从ERP沙盘模拟实验中可知,财务工作是一项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职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适当减少会计核算实验,选择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的财务实验,改变每笔业务都是唯一的账务处理模式,给予学生查阅相关准则进行合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和判断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这一阶段的实验除了会计综合核算实验,还要增加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资金筹资决策模拟实验、投资决策模拟实验、利润分配决策模拟实验、财务指标计算分析和企业绩效评价模拟实验、财务预算编制实验及会计制度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能力,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校”)制定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认定办法,不修满创新学分,不能毕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社团、竞赛活动和参与专业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 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必备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 建设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必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规模要适当,我校目前的实训基地有哈轴承、哈医药集团等大型企业及小规模的记账公司,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千差万别的真实的会计业务,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毕业生校外实训的需要。
2 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目前,我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办法考核指标不健全、考核方法单一,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专业实践课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差。而各高校的会计实验考核办法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会计综合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来给出实验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办法很难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考核要建立阶段性、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看最后的实验结果,还要强调过程控制。通过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制定过程的考核来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 提高会计实践教师的能力和素质。ERP沙盘模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提高会计实践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学校在政策上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课时要有硬性的规定,例如实践教师每学期通过集中培训或下企业实践的专业实践课时不低于理论授课课时的1/5,而且学期末要考核。没有完成规定实践课时的要和经济利益挂钩。(2)有计划的安排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挂职锻炼,增强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3)在校内实训环节,聘请大中型企业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或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或者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师生提供更多了解相关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萍会计人才能力社会需求的国际比较――国内外用人单位招聘意向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5)
[2]何太明,付同青,赵小亮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7(5),
[3]James E Rbele等,AccountingEducationLiteratureReview(1991-1997)[J]JoumalofAccounnngEducanon,1998,VoLl6,N01
篇6
【关键词】双主体;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
数控设备在工业现场应用多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人才逐步成为紧缺人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我院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是项目之一。
项目建设总目标是针对天津及滨海新区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在与大连机床集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下,深化“双主体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主导,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实训、企业培训、产品展示、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厂中校,校中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教师企业实践、校企互聘,打造专兼结合的市级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依据机床行业标准和规范对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够做、踏实做、做得好”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建设,与机床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探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运行机制,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成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骨干、带动作用的国内一流专业。
建设方案中实训基地建设是重点之一,目前本专业拥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承担数控设备维修实训。现有高速高精密加工中心1台、数控车床9台、四轴加工中心1台、数控维修实验台6台。其中用专利项目产品充实实验室,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院拥有生产经营、实训教学、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天津轻模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不仅承担着本专业的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数控机床拆装、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同时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工、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调整工的技能鉴定工作,还可面向企业进行在职员工的培训,承揽对外加工的生产任务,并把对外加工与学生实训相结合,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本次建设项目要进行“双主体”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学院内建设“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成为“校中厂”, 其功能集数控机床整机展示、装配、调试、维修、营销、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售后服务于一体。
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天津厂内,建设“大连机床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培训中心”成为“厂中校”,实施企业人员培训、学院在校生的培训,使其成为服务于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人员上岗、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示范基地。
1.“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合作,在学院内共同建设“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成为“校中厂”, 实现工厂融于学院。包含数控机床产品展示中心、大连机床备品备件中心、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中心、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其中在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里,新建1个、完善3个一体化实训室。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天津服务示范中心”的校中厂运行管理制度,确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校企人员互聘与考核管理规定、学生厂校实训管理办法、实训设备的配备与管理、企业用户培训管理规范、备件管理使用规定等等。形成专任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与教改,校企深度融合的“校中厂”的高效运行新机制。
(1)数控机床产品展示中心
本中心为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由学院提供场地,展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和大连机床的数控机床整机产品。其主要社会功能是展示“双主体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示大连机床的数控产品、企业文化;及时展示数控机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本中心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承担专业教育、认识实习、学习企业文化等教学任务。本中心既是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窗口,也是展示企业文化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窗口。
(2)大连机床备品备件中心
本中心是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地区备品备件中心,提供华北地区售后服务备件支持。本中心是大连机床华北区技术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中心还是教学中认识数控机床零部件的主要实训场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课中认识、测量数控机床零部件良好性的教学内容在本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模式的教育部分内容在本中心进行,对学生了解职业环境,直接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3)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中心
本中心是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地区售后服务中心,承担华北地区售后服务技术支持,是大连机床在天津地区重要部门。本专业教师在中心任主要技术职务,承担安装、调试工作;承担大连机床集团天津地区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收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工作案例,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和课程资源建设的素材;也为保障天津地区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提供高层次技术服务。学生在本中心完成现场调试验收部分教学,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
(4)数控系统应用中心
本中心是数控系统应用技术(系统连接,调试,维修及维护)的综合实习和实训平台,主要进行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教学新模式探索;本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及研讨;本专业师资培训,以及数控技能鉴定培训;用户技术交流及论坛;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服务;行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与本地区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等。
(5)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
在原有三个实训室基础上,购置新设备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使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使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占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70%,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和使用效率。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见表1。
为保证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校内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促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协调发展,依托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融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直接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实现学生对专业由陌生到熟悉、专业知识由单一到综合、专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
2.校外实训基地与内涵建设
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天津组装厂内,建设“大连机床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培训中心”成为“厂中校”,在“厂中校”内,完成数控设备装调岗前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按照企业操作规范,自然地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氛围,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幅提升。
同时在“厂中校”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维修人员上岗、继续教育、企业人员和学院在校生的技能培训,使“厂中校”成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示范基地。
此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一直在努力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条件已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时间短。因此,为保证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建立与实施,必须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活动,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和机床企业的联系和技术合作,在原有4个基础上,再建天津中际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4个校外实习基地,以保证实现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校外主要实训基地见表2所示。
篇7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最有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一次考核,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我院自2013年首届毕业生到如今已经历了四届毕业论文工作,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就针对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出对策。
一、我院经管类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数量连续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近几年随着学院不断扩招,经管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班学生增加将近1倍,教师平均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高。
第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毕业论文启动在大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中期,学生忙于应聘求职,有少部分学生准备考事业单位或研究生,学生对论文选题、开题等环节敷衍了事,无法集中精神去阅读参考文献,做实地调研等,以致学生论文选题偏大、内容空洞及拼凑痕迹明显等问题。
第三,指导教师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较大,对学生论文指导多数在面上的指导,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及论文内容的指导比较欠缺。另外,聘请了较多的校外指导教师,在兼职教师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是其他高校的教师,因距离较远,与学生当面指导的机会很少,主要通过网络、电话联系,效果不理想。
第四,过程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底,缺少有效的监控。学院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其他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过程管理体制,从学生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等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文件,但管理真正落地及监控是比较缺失的。像开题答辩及论文答辩环节,由于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原因,答辩环节没有起到实际的管理效果。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指导教师管理和培训。首先,加强指导教师的筛选。对指导教师的筛选不仅仅是在学历和职称上,更应该结合指导学生的负责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论文指导奖惩体制,对不能胜任的导师取消去指导资格,并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其次,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由于学院指导教师组成的多样性,不仅有本学院教师和院外教师,还有校外高校教师及行业人员,所以对指导教师培训非常必要。培训内容应包括指导规范、论文系统使用等多个主题的培训。
第二,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根据学院实际,结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规定,制定过程管理文件。对导师选择、选题规范、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及申诉程序等制定规范化流程。对计划任务书、文献综述、文献翻译、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表、学生指导记录、论文评阅、指导记录、毕业论成绩评定等各类文档的填写提出具体的内容和规范要求,并印制成册,使责任明确,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第三,加强学生选题管理。首先制定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性意见,从选题原则、选题的内容要求、范围要求、题干要求、选题方式和选题的审核程序等方式作出规范和要求。其次,规范学生开题答辩流程。以论文答辩的流程开展学生的开题答辩,严把学生论文的选题关,对于不符合要求,没办法完成的选题进行第二次开题答辩,不通过者延期论文答辩时间。
第四,重视论文答辩环节。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论文质量及导师的指导水平,是考核学生综合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的等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加强学生答辩资格的审核。论文指导教师同意学生答辩,学院采用系统对学生论文进行检测,如重复率超过学院规定标准,直接取消其答辩资格。其次,设计论文合理规范的答辩流程,如对学生陈述时间、指导教师提问时间及提问重点、论文不予通过的原则性意见等做基本规定。最后,建立答辩应急机制,应对答辩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证实践效果
为提高我院毕业论文质量,在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结合其他经管类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或与学生科研项目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了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个环节完成情况奖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国际商学院结合前几届毕业论文管理的经验和问题,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订,制定了《国际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规范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其中包括明确了学院、系、导师和学生的职责和要求,论文选题审核、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与此同时,学院还设置了毕业论文领导工作小组、学院督导组监督并认真实施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检查制度,采用自查、互查和抽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通过规范化制度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第二,将学生论文和指导教师课题或学生实践科研项目相结合。部分学生毕业论文是学院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通过真题真做,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导师科研项目压力,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带来了双方互赢的结果。
第三,加强了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推进,校企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为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渠道,改善师生指导比例,引进了校企合作单位校外指导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的校外教师指导工作规范,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论文。明确了两名导师的工作职责,分工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不仅让学生选题更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性和事业性,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四,更加重视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专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的课程,本课程围绕论文选题确定、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以及论文撰写等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各环节科学训练,奠定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第五,加强了过程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影响。毕业论文成绩是否合格是影响学生是否能正常毕业及是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贯彻至整个过程管理,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相关文档的学生,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开题报告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第二次开题答辩资格,如不通过则暂缓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未通过者,取消其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对于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给予结业处理。以上制度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确保学生按规定完成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第六,加强了对导师的管理制度。导师在整个论文过程中,是指引灯,也决定了学生论文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对导师管理非常重要。建立了导师反馈机制。对于首次被学生投诉的导师,经学院调查,确实存在工作失责的,学院给予谈话处理。如多次被投诉属实者,取消其论文指导资格,如情节严重的,按学校教学事故处理。进行了论文导师评价制度。在论文答辩结束后,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作为学院评定优秀导师和选拔下届导师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最全面的一次实践和考核。也是提高本科院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我校几年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要从教师、学生和管理上着手,加强过程管理,制定管理规范,力求解决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晓宇.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张志成,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篇8
一、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校外学习中心一般由试点高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布局意图,与当地依托建设单位签订协议,双方联合向当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依托建设单位负责场地、人员、日常运行管理,试点高校负责教学与文凭的颁发,双方约定一个学费收入的分成比例。试点高校对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管理较复杂。首先是依法设立,其次是用制度来严格管理。常见的一些管理制度包括年度考核、教学检查、安全评估等。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学习中心也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校外学习中心的年检制度。根据合同约定,试点高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托建设单位都有权撤销校外学习中心。其中,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最高,年检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资格会立即被撤销,而试点高校与依托建设单位则一般约定一个办学合作的期限,当合同期满之后,如果双方无意继续合作,校外学习中心即自动撤销。每年都有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年检未通过而被动撤销的校外学习中心,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外学习中心绝大部分是由试点高校主动提出撤销,报当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风险问题
每年校外学习中心的淘汰率并不低。这样一个可能短期设置的机构,随时面临着解体的风险,这注定了校外学习中心客观存在着短期行为的隐患。违规招生、非法套读、严重舞弊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既损害了广大学习者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损害了试点高校的声誉。校外学习中心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虚假宣传、虚假承诺、违规办学等行为,因为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因此,只能追究其管理者———试点高校和依托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在远程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果出现了纠纷,试点高校因为提供了公章,社会大众很自然将矛头指向试点高校,认为校外学习中心是试点高校一个派出机构(对依托建设单位的存在可能并不知情)。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严重违规行为,不仅在社会公众间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风险会逐级传导,最终导致试点高校产生巨大的办学风险。例如,西部某省就规定:某试点高校的一个校外学习中心年检未通过,则该试点高校在该省的所有学习中心均停止办学,试图用典型的“连坐制”来约束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无序扩张。校外学习中心违规办学的风险,影响广泛,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具有扩散性,会影响到其他校外学习中心的生存甚至试点高校的远程教育办学权。
三、远程教育办学风险根源探析
(一)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的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校外学习中心(点)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根据试点高校统一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校外学习中心(点)不得从事以独立办学为目的的各类教学活动和发放各类毕业证书或培训资格证书,不得从事任何与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无关的经营性活动。校外学习中心(点)不得下设分支机构性质的其他校外学习中心(点)。”校外学习中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没有相关法人证明),但却有经试点高校远程教育机构授权刻制的公章,一般名称为“××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从组织性质上分析,其更接近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一个派出机构。从校外学习中心与试点高校、依托建设单位的关系来看,校外学习中心并不具有法人地位。《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校外学习中心对学习者的管理和服务,都是以试点高校的名义来进行,其本身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因此,校外学习中心不具有法人地位。依据试点高校与依托建设单位双方签署的合作办学协议,双方是平等主体关系,在这里试点高校是作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试点高校一般会在合同中做出如下约定:“依托建设单位应对该中心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校外学习中心不是一个法人组织,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活动都是以试点高校的名义来进行,根据前述《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第三条“校外学习中心(点)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可知,校外学习中心(点)是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机构。也就是说,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是委托—关系。然而,校外学习中心并不具有人的资格,不是独立法人,没有责任能力。那么,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的关系应是通过另外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间环节就是依托建设单位。
(二)依托建设单位与校外学习中心的关系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站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1号),有如下表述:“试点高校要根据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需求和本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校外学习中心(站点)的布局,遵守试点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站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在建设校外学习中心(站点)时,试点高校需与校外学习中心(站点)依托建设单位签订协议。校外学习中心(站点)在行政上隶属建设单位,在业务上接受签订协议的试点高校领导。”可见,试点高校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委托是通过与依托建设单位签订协议来完成的,关于办学的权限、管理等条款都是在协议中列明。根据《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校外学习中心(点)依托建设的单位应当具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资格,具备从事教育或相关服务资格,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托建设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实际人。而依托其建立的校外学习中心是该实际人的执行机构,它的民事责任是通过其管理主体———依托建设单位来承担。由于对外宣传使用的是“校外学习中心”,因此,社会公众忽略了其责任主体的存在。依托建设单位提供场地、设备、聘用管理人员,支出其他各种管理费用,其资金来源最终依靠的是与试点高校的学费分成。社会公众无法弄清楚校外学习中心、试点高校、依托建设单位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参加远程教育,第一个感觉是试点高校收取全额学费并开具了正式的发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试点高校的名义开展的,最后毕业证也是试点高校颁发的,因此,很自然地认为试点高校是远程教育的办学主体和责任主体,校外学习中心是这种办学行为的人。在整个远程教育活动中,依托建设单位被隐藏在了后台运行,但这并不能改变依托建设单位实际人的性质。依托建设单位对校外学习中心的投入,可以认为是实际人在行使权的过程中对被人的费用垫支,在以后的办学分成中再回收其垫支资金。
(三)风险的承担问题
校外学习中心在授权范围之外的违规行为,如非法招生、违规套读、设置点外点等行为,从法律责任的划分来讲,完全应该由依托建设单位来承担。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人的追认,被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责任。”可见,校外学习中心这些违规行为,试点高校事前不知晓,事后也没有追认,不应承担法律责任。应由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承担,但自身又无责任能力,那就应由其责任主体———依托建设单位来承担。
四、远程教育风险防范的对策
有的试点高校和依托建设单位,对校外学习中心的日常运行疏于管理,一味要求办学要上规模,用所谓追求GDP的模式来考核工作人员,使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出现了不少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这是校外学习中心产生办学风险的根本原因。
(一)修改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建议教育部修改完善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站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等规章,对各方权利义务予以一定的具体规定,特别是对风险发生后的责任承担问题。对试点高校和依托建设单位的权责问题予以分清。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应利用年检制度及时淘汰那些不合格校外学习中心。
(二)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当校外学习中心出现违规办学行为时,由于管理链较长,加上地缘隔阻的关系,试点高校很难及时察觉。根据前述的校外学习中心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的分析,对于违规行为出现后的责任主体已经十分明确。但把可能涉及的风险责任在协议中列明责任归属较为适宜,以免在法律法规不太健全的情况下互相推诿,使利益受损者不能及时得到补偿。
(三)建立校外学习中心的安全评估制度
“防患未然”,是建立安全评估机制的初衷。鉴于校外学习中心违规办学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试点高校在观念层面,要树立和强化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在操作层面,要注意妥善经营公共关系,建立健全校内法制或法务组织,聘请法律顾问,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办学安全评估机制,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如果抛开管理能力、办学规模,特意将办学安全作为一个终极的评价指标,那么,所建立的办学安全模型,将与以往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办学规模指标不再是“一俊遮百丑”,如果一个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不规范,无法保证办学安全,那么,该中心招生人数越多,安全隐患就越大,给试点高校远程教育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最终将严重损害试点高校的全局利益。开展办学安全评估,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这种机制使试点高校与校外学习中心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也可以理解为“融断”机制,其目的是防范局部风险向全局的扩散,从而保证试点高校全局性的长期利益,为远程教育顺利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环节。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篇9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已越来越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从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保证条件。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挂靠在教务处开展工作。所长由院长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各系负责技能鉴定的干事,负责对全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在此之下,各教学系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管理制度。
学院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职业技能鉴定所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计算机、英语和职业技术等级的认证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项目与专业对照表》、《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等,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考务组织、鉴定结果、证书管理六个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积极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二、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促进课程建设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到实处,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开设相应的考证课,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促进课程建设。
1.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突出民政特色,培养适应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民政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
2.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专业的特点,打破学科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整合,设置多个知识能力模块。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平台,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渗透实践内容,不仅重视讲,更重视练,重视知识的更新。具体做法是增加习题课、讨论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大作业,提高讲练比例,让学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到实训室进行,采取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动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设备控制技时,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来讲授继电器的控制和PLC的编程方法等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创新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把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常见故障作为教学案例,既提高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教学内容应跟上现场实用技术的发展;理论教学中的举例应尽量体现先进技术的工程实例,拉近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短学时的专业新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4)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事。建立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内容,例如《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数控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技术与应用》等部分内容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工作。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教学论文300余篇。为结合有关综合课开发,我们还自编了大量的理论内部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做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教学计划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各类教材紧密配合教学计划。
三、积极探索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保证职鉴模式成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1.针对不同生源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课教学广泛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即改变传统理论课学习的周课时习惯,将每学期分成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集中学习一门对应于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进行,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单独的实训环节,在第3、4、5学期末安排I周的时间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2.积极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加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一些核心课程,把相关项目制作、作品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形式的改革,学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法体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才市场就业准入的培训考核制度接轨。
四、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建设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办出高职专业特色的根本保证。为此,在学院指导下,制订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为了加快师资水平的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先进企业,院校协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20余名专业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在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学历进修与提高。
(2)“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我院坚持选择优秀专业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优秀专业骨干教师不仅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在教学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提出要求: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二是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参加半年本专业的生产实践和实训(主要途径有三个:实验室、实习工厂、企业),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高级技术资格等级证。我院积极聘请高校知名教授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激励骨干教师投身教育工作,鼓励优秀青年尽快脱颖而出,使师资队伍形成梯队,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评聘暂行办法”、“选拔和培养骨干教师有关规定”和“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有关规定”。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支队伍是教学改革倡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和自身提高,我院现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硕士学历人,在读硕士24人,36名教师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五、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建设实基地,保证职鉴所需设备条件成为实训地建设的基本项目
为实现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我院通过“3个计划”实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可以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并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完善的软、硬件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3个一体化”。“3个计划”:一是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计划;二是校内实训基地拓展计划;三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制度建设计划。通过“3个计划”的实施,实现“3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工作岗位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3个计划”实现“5结合”。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个高校纷纷进行校园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教学及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借助电子表格以及纸质材料。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实训数据的采集,都是校外实训课程后录入电子表格,待一学年结束后再录入学年数据平台采集系统。相对于信息化管理,这种传统管理方法有数据相对滞后的缺点。对实训基地相关材料的管理,包括合作协议、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训作业等,基本都是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费时、费力,极大地占用资源,且容易丢失。鉴于以上弊端,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2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1推动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建立为提升企业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热情,学校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中设置一块展示企业文化、品牌的项目,提升企业影响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学生基本情况及实训表现,提前招揽所需人才,从而有效节约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2.2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实现高效便捷管理由于高校人员配备紧张,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常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人员变化频繁,从而导致管理标准不同,资料收集、保存面临差异化管理。如果管理人员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即使管理人员变更,也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管理,从而避免因场地、人员、机器的变动导致资料丢失,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
2.3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使管理者至决策者都能实时了解实训基地使用、建设的最新情况,可以通过权限掌握所需数据,以便做出基于真实数据的正确决策,有利于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决策需求,随时将需要采集的数据加入到系统中,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2.4弥补现行数据平台采集模式下静态、单向、过时数据的不足每一学年采集有关校外实训基地数据都是过去一学年的,该系统是对现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需使用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便不再需要打开数个电子表格,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查看,也可以从系统中直接导出所需数据。该系统添加了校方、企业方教师对该实训项目的评价、学生的实训心得及讨论,对数据的采集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校、企、生三方的,将更加全面、立体地反映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3具体实施方法
3.1技术实施
3.1.1数据采集及角色分析该系统包含校方管理人员、教师、企业、学生四种角色。各角色在系统中的业务需求分别是:校方管理人员:日常系统运行维护;教师:实训任务、评价学生实训表现、参与交流互动;企业:参与交流互动(评价学生工作态度、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实务能力)、展示企业文化、品牌推广;学生:查看实训任务、提交实训成果、撰写实训心得、参与交流互动。
3.1.2系统功能模块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基地简介、规模、地址、建立时间、用途(课程实训、暑期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接纳人数、学生基本情况;展示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品牌推广。②实训过程管理系统:教师实训课程要求;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形式记录实训过程及实训成果;教师及企业给出实训评价。③互动交流系统: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均可以参与实训过程中的各环节的讨论,教师可以在此区进行答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校外实训的质量。④综合查询系统:不仅满足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实训基地信息的查询;而且提供学生信息、实训内容给学校各部、处、系进行查询,以便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⑤统计分析系统:能够提供学生校外实训的基本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出实训基地利用率、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偏好、不同地区和行业对学生需求的偏好,校内指导教师参与情况。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实训基地,实现动态管理;而且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数据,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3.2资金保障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在积极吸纳社会、企业的资金、项目捐赠的同时,学校应拨出专款用于该系统建设,保证建设顺利进行;还应有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校外实训以及平台的日常维护。
3.3制度支撑①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介绍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校方应积极吸引行业协会加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行列,拓宽合作平台。同时给予企业足够自由度及空间,发挥企业能动性,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②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1]。校方应制定《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应为课程学习的有机组合的一部分,必须完成系统中的作业之后才能获得学分,保证学生参与校外实训的积极性。例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系统,就是一个运行的比较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需在顶岗实习系统登记校外实习的基本信息,每周上传实习内容,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登陆系统可以查看学生作业并给出评价。完成以上内容,学生才可以获得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学分。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借鉴相关经验。
4预期效果及评价
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整合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面向学校、企业、学生,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为学校、企业、学生、家长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达到图2的预期效果。在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下,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各院系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都是独立进行,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无法共享。而信息化系统可以打通各个二级学院间的数据共享,可以互相借鉴管理经验,使得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5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