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治理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外培训治理

篇1

暑假又将到来。假期,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学生期待暑假的到来,是因为假期可以痛快地玩耍或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部分学生却畏惧暑假,因为他们面临升学压力而不得不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所谓“精英班”“尖子班”等培训补习班,没能逃离“应试教育的魔掌”。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校外培训市场一片红火。然而,目前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许多机构并未登记注册,也不具备办学资质,存在着诸如诚信度差、教育水平低下、教师队伍不规范、教学场地安全未达标等问题。这些培训机构或以名师名校作幌子,或用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来吸引家长和学生。有的外教无任何教学资质,仅凭一张洋面孔,就充斥到了教学岗位上,误人子弟不说,对社会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据2012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很多培训机构以请名校教师授课、优先推荐学员给名校等各种夸大宣传让家长眼花缭乱。实际上,这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尽管这些兼职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学资质,却能在培训机构的包装下成为了“名师”。而那些所谓向家长允诺与某些知名学校有密切往来、能优先安排学员进名校的幌子,也只是吸引家长报名的一个手段而已。笔者认为,要避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首先要提高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再则是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如教育部门要对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场地安全性等审核把好关,工商部门则针对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负监督与核查责任等。

在我国,诸如此类的社会办学教育培训机构,一直是“多头审批”。留心这类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资质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有的培训机构是民政部门审批的,有的是教育部门审批的,有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还有工商部门审批的。由于管理部门突行“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很多培训机构就抓住政府的职能交叉来“钻空子”。例如,有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规避教育部门负责审批的安全、消防、卫生等项目,就以家政社会服务类向工商部门报批,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一旦出了事故,其监管范围和责任到底是教育部门还是工商部门,就成为各部门推卸责任的“真空地带”。笔者认为,当前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审批主体不明确和管理不到位是主因。在这里,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国外的经验,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除了明确由政府监管外,还强化了资质审核,严把师资质量关,对无证、无教学资质人员及办学资质不合格的机构、个人、团体,一律不予上岗,不予开办任何教育培训业务,更别说能自主招生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滥竽充数的“伪”教学机构出现。

按理说,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应该大于社会服务性,但所有的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以商业化目的代替了以育人为主旨,其高额的培训费让人瞠目结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笔者认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首先应端正认识,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努力降低办班成本来降低收费标准;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并给予一定的收费范围参考标准,超出这个范围家长则可以投诉,目的是不让普通家庭因孩子参加教育培训而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

在升学竞争环境的重压下,在培训机构夸大其辞的诱导下,在“输不起”的社会集体意识裹挟下,那些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了不应有的扭曲。在此,笔者想呼吁相关部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快依法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就业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四个重要途径。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是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实施的。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劳动和技能服务来赚取外汇的一种出口形式。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看,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缺口就达6000万人。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00多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万至3500万人。[1]从近几年我国对外劳务的发展数据看,对外劳务输出的势头不减。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102.7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2]我国对外劳务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劳务输出仍旧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经济转型乃至高职教育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的意义

(一)从经济转型发展来说,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外向型人才保障

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指引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生产投资逐年递增,对中亚的工程承包数量巨大,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在各国打开市场,这一切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劳务三种形式。后两者是传统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如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中的建筑工外派、船员外派、对德厨师输出、对日实习技能生等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增多,今后职业院校学生境外就业的途径逐步转向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因此应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主要涉及一线生产型技能人才、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营销与商务人员。将来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打遍全球市场的必定是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国际型人才,因此对外劳务服务对象的重心改变了,从单一服务境外企业,为境外雇主服务,逐步延伸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的单位,直接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

(二)从产业发展来说,这是服务外派劳务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对外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劳务输出由单一向境外外资企业输出,逐步拓展向境外中资企业的劳务外派;另一个是外派劳务的产品结构调整,输出的劳务产品层次,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根据2013年10月《商务部关于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在外人员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外雇主包括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劳务合作企业向这些“国外雇主”(即对外投资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外设立的企业)开展劳务外派也属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因此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服务,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的新途径。大量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需要派遣一线技术骨干、管理营销人员在投资对象所在国,这些技能型人才需要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各种岗位技能,需要从高职院校中培养获得。

其次,国际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劳动力价格等因素,脏苦累的低端劳务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国劳动力中愿意从事低端外派劳务的比重逐年下降,发展中高端劳务成为劳务外派企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国际劳务市场正在形成以技能型、知识型等中高端劳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2]技能型、知识型的中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3]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对于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另外,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现象依旧存在,劳务产业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劳务经济”带动欠发达地区的脱贫。“十三五”期间,我国要解决贫困县的“摘帽”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要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也可以通过校际对口支援的方式,为西部地区培养高技能劳务人员,通过对外输出获得较高收入,以实现脱贫。

(三)从职业院校角度看,毕业生外派就业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合作本身并不是高职院校的目的,如何以国际合作为契机,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是国际合作的要义所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从简单照搬到借鉴学习、实现本土化、再到总结中国特色向外输出,由输出劳务人才到输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毕业生的外派就业则是国际合作一个不可缺失的起点。

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涉外护理专业建设,面向欧美养老机构培养护理、养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办学,吸收了先进的护理技术、管理理念,借鉴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许多国际通用的课程资源直接运用到涉外护理的专业建设,而这些在国外卫生、养老机构外派就业的毕业生回国后则成为国内涉外护理领域的佼佼者。

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高层次形式,就是接受境外培训生,为国外企业培养人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国际海员培养,为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服务,自2004年至今已向国内外航运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国际海员,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各国船东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学院与香港东方海外货柜有限公司共建东方海事学院,成为香港航运企业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甚至伊拉克等国的船东也将高级船员培训安排在该学院进行。

从培养输出劳务人员到招收国外“留学生”、“培训生”输出培训项目,从单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演变成输出职业教育资源,毕业生外派就业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014年 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强调了这一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节中明确提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因此,今后高职院校实施境外就业、劳务输出的战略意义更加明确,应集中于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输出教育资源,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培养本土化人才。一方面,把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我国高等职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有“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师资,培训外籍员工,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四)对学生来说,劳务输出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就业对口、就业环境、就业成才、就业收入、工作稳定性等要素。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中高端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其专业技能得到境外企业的认可而被录用,因此其就业的对口率相对比较高。从就业环境角度观察,境外企业的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工作与休假时间、工作强度的规范执行比较到位,我国外经贸部门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实施规范的保证金制度,依照合同管理,使外派劳务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该类纠纷有明显下降。从就业收入看,同样工种的国内收入与境外就业收入差距明显。最后,从就业成才的角度看,境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毕业生拓展视野、掌握运用新技术,对其回国创业、再就业都有明显的帮助,甚至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填补了人才市场的空缺。

二、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的思考

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利国利民。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依旧大有可为。许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提出,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在对外劳务合作业界,这一观点已经引起许多外派劳务企业的高度重视。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志波在《从护理外派业务实践看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转型升级》一文中就提出:“一方面,应面向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国门;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等各教育机构加强对高端劳务资源的培养。”[3]笔者就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一)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

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是以引进国的开放政策或政府间的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外派劳务事业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涉及国与国的经济贸易谈判、对外经济政策,因此需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牵头。高端劳务人才的输出体系中,人力资源在高校,输出渠道在对外劳务企业,而管理则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因此建立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需要搭建一个“政校企合作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将人力资源培训、输出渠道和管理三个环节打通。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四大职能: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对接(建立劳务人员信息、外派企业招聘信息)、开展劳务人员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包括外语培训和技能培训)、规范合同并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为劳务归国人员提供再就业和创业服务。

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具有中高端人才培养输出的校企合作优势、培训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优势、就业与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优势等诸多条件,因此依托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成为山东、黑龙江、四川等各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一种选择。[4]“服务平台”在行业管理上,隶属于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派出的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由政府以专项资金方式投入“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经费;在日常行政管理上,则隶属于高职院校,具体开展各种外派劳务宣传、培训、输出活动。

宏观层面,“服务平台”应参与省级以上外派劳务对接大会,争取与更多外派劳务企业、用人单位建立外派劳务培训、输出的合作关系。对外劳务合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承包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功能,通过外交、经济合作谈判,拓展外派劳务输出渠道,组织外派劳务产业的对接大会,为“服务平台”和劳务合作企业牵线搭桥,解决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培训信息资源的瓶颈障碍。

中观层面,“服务平台”应积极参与所在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对外劳务合作洽谈,拓展、组织培训项目,多渠道地开展培训输出。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和舟山海事局、共青团舟山市委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青年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为渔民转产远洋运输、培养国际海员。高职院校的“服务平台”,也可以与省市商务部门合作,在境外开展对外劳务恳谈会,为区域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服务平台”,与黑龙江商务厅合作在韩国首尔举办“黑龙江与韩国劳务合作恳谈会”,为学院的对韩劳务培训和输出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微观层面,“服务平台”通过与对外劳务企业的协作,着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外派劳务人才培养机制,在中高端劳务人才储备、师资共享、培训课程建设、实训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培训的组织机构上,“服务平台”的依托载体也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可以采取有限公司独立法人的方式,如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海天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并以此申请设立乐山市劳务外派服务平台;也可以采取学校内设机构的方式,如有些院校成立“境外就业部”这一内设机构,并以此对外作为“服务平台”。

(二)实施对外劳务的校企合作,充实、提升培训师资和实训条件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通过共建劳务外派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与外派劳务企业、境外用人企业等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提升,为中高端劳务输出人才创造条件。

培训师资的多元化、国际化。对外劳务人员的培训,包括技能、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因此要邀请境外用人企业的资深员工、管理人员来校讲课,讲授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要求,提升外派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在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需要有长期从事国外劳务经验的中国籍员工现身说法,这样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贴近培训人员的工作实际。可以引进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务外派归国学生担任实训教师,努力培养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培训教师;也可以考虑引进具有外派劳务培训经验的对外劳务经营企业培训师,通过兼职教师的方式优化外派劳务培训师资。

实训基地的共享性。中高端劳务人员的培训,对技能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模拟涉外劳务的工作场景,实训设施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因此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把外派劳务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作为合作企业外派员工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解决资金压力,提升实训设施的水平;另一方面实训基地还可以为境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充分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吸引境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其意义在于实训环境、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更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而境外员工和国内学员的同场训练,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增添亮丽色彩。

从校企合作的可能性看,一方面境外大型企业面临中高端技能人才缺乏困境,需要一批技能熟练、价格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因此愿意为高职院校扩大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派劳务的规模,因此一些大型劳务外派经营企业也愿意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外派劳务人才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最终还是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对外劳务培训与输出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规模化培养外派劳务人才的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三)根据劳务人才的职业领域,优化对外劳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所谓中高端劳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指航空乘务员、机场客服人员、豪华邮轮服务员、海员、酒店服务管理、高档百货店售货员、免税店及高级专卖店售货员、护上、教师、厨师、设计咨询、项目经理、IT设计、高级技工、技师、农技人员等岗位。[5]与传统的低端型劳务人员培养不同,多数岗位直接面对境外外籍人士,因此不仅仅需要强化专业技能,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十分重要。

对外劳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领域和岗位不同,通常分为两种。

1.“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的外语,主要是指小语种,如日语、韩语、越南语、泰国语等。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初次接触小语种,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外语学习才能胜任境外工作的跨文化交流。这一类劳务外派的学生多数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韩语专业等小语种专业学生,其毕业从事的多数是境外旅游服务、销售、文秘等通用类岗位,技能的要求相对简单一些,技能培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技能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主,注重实训。而外语的要求则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强化外语训练。如旅游院校的赴日技能实习生班,重点学习旅游日语专业课程(日语口语、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泛读、旅游日语、饭店日语等语言类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淘汰选拔的方式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从第二学期开始,通过对学生日语口语、听力以及其他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测评,选拔约一半学生组成赴日强化班,与普通班相比增加口语、听力课时,并全部由外教授课。在大三年级,再进行日本行业协会的面试,选拔部分学生组班进行强化训练,未被选中同学则组成赴日预备班作为外派储备资源进行培训。

考虑到国内的语言培养环境和师资条件难以与小语种母语国家相比,因此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把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进修,采用专本连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就在境外就业。广西、云南等地对外劳务人才培养多采用这种模式。

2.“技能+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准入门槛比较高的职业,有的还需要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大。如培养护理、海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比重非常大,同时又要强化英语的教学。不同的行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不同,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护理专业学生的外派劳务,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参加雅思或托福英语考试的成绩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口语。而国际海员对专业英语水准提出的要求,光适任证书考试就包括了航海英语或轮机英语的项目。因此这一类外派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培训课程几乎是等量齐观的。

除了专业技能课程和外语课程,高职院校外派劳务人才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课程设置:第一,要完善创业教育。受到国外用工的政策限制以及劳务外派合同规定,劳务外派的学生在境外工作若干年必然会回国就业,有的则选择回国创业,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带回国内。对外劳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不是一项短视的、功利性的活动,而是一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工程。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外劳务输出培训中重视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第二,要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赴国外就业,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外语水平外,体力、心理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承受力,还要具备礼仪、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形体训练、涉外交际与礼仪、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培训。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标准。劳务外派最终还要回馈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因此要通过派遣毕业生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技术操作规范等,形成新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5]金刚.顺应形势 调整结构 构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发展新模式[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3):10-12.

[2]文月.201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述评[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3):41-45.

篇3

为实在维护小学生的正当权益,处理群众的实践问题,各相关部分增强指导,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落实责任,认真组织施行好我区校外托管效劳机构的清算整理工作。

一、组织指导机构

为保证对托管心的清算整治工作顺畅开展,并获得实在成效,由区做事处牵头成立东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指导小组组长由区党工委副书记邓淑玲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党工委委员黄卫军同志担任,成员包罗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担任人;工作组由教育、社会事务、卫生、消防、城管、安监、物价等部分各指派一名工作人员构成。专治工作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科文卫办,郑彩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布置

清算整理工作依据校外托管心的清算整理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进修配套文件及人员培训阶段(2012年12月7日至2012年12月30日)。

1、2012年12月11日前,对区校外托管心专治工作小组人员开展关于校外托管心治理的相关营业培训。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相关的申办指南、请求表格、法律文书等。

2、2012年12月11日前,在东区教育信息网上布告《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材料信息。

3、2012年12月旬召开校外托管心举行者大会,组织进修《东区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清算整理工作方案》、《市校外托管心设置规范》、做事指南和请求表格等文件规则。

(二)整改注销阶段(2012年12月13日至2010年1月13日)。区做事处组织相关部分,根据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校外托;心开展结合、具体的反省。对契合创办前提的校外托管心,催促其按规则到教育部分请求创办批文,凭批文到民政部分处理民办非企业单元注销手续;对未契合创办前提的,出具整改通知书,限日整改;对平安隐患较大、前提较差、不具有整改前提的,责令中止营业。

各有关单元在开展整改工作的进程,要留意工作方法、办法,起劲防止举行者的敌对心情和过激行为。

(三)清算阶段(2010年1月14日至2010年3月31日)。

篇4

关键词:构建;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核心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60-02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国家示范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环保类专业学生就业的行业和企业类型,构建了面向环保行业、近环保行业和其他行业的“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为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重要的“真实化”场地,有利于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提出

环境监测治理与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学生除了在环保行业,如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公司和环保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外,还有在与环保行业紧密联系的水利和市政行业,如给水处理厂、水环境监测站和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业面向,就是其他有污染排放的行业企业,如食品行业、制药行业和能源行业等。这种就业情况体现了环保类专业就业面向多行业、企业分布广的特点。为了使毕业学生能满足多行业对技能的需求,环保类专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不仅要在环保行业建立实训地基,还要在其他行业建立实训基地,从多行业选择典型企业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保行业可以选择典型的污水处理厂、环境工程公司和环保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水利和市政行业可以选择给水处理厂、村镇集中供水站和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等企事业单位,其他行业可以选择制药厂的废水处理站、食品厂的废水处理站、热电厂的除尘脱硫站等。环保、水利和市政行业的实训基地可以看做是“横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他行业的可看成“纵向”的校外实训基地,“纵向”和“横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即构成“立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立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训练,感受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提供“真实化”实践训练场所。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基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措施,如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组建陕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这些措施和计划的实施为环保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提供了基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策划并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该工程根据行业企业岗位不同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已有的校县、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择与学校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区)、企业为联谊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与省内外100个左右的县、1000个左右的企业建立不同程度的广泛联系,形成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和教学实训等互惠合作模式,达到产学合作、资源共享和普惠多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环保专业与市县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和环境监测站,以及环境设备公司、环境工程设计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平台,推动了“横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2010年7月,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陕西省19所涉农职业院校和55家企业共同组建陕西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政府、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各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实验实训等资源,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数量充足、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中有从事畜禽养殖、肉食品加工和粮油生产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是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也都需要从事污染设施运行管理技术人员,所以,可以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平台,通过其他专业的牵线搭桥和这些企业取得联系,在这些企业建立“纵向”校外实训基地,多方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体现了学院环保类专业的涉农特色。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过程

“横向”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在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推动下,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已在位于杨凌示范区的杨凌华宇水质净化有限公司、位于西安灞桥区的西安第三污水处理厂和位于咸阳三原县的三原玉龙污水处理厂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已在属于西安市水利水土保持站的水环境监测中心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已在陕西兰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陕西先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环保工程公司建立了实训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巩固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和污水厂运行与管理等课程知识提供了支撑,为训练学生水厂运行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处理项目设计等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也为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部分基地可以逐渐拓展为实训与就业并举的基地,如有多名学生曾在杨凌华宇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和三原玉龙污水处理厂实训,后因表现突出被企业录用为员工。

“纵向”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构建“纵向”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环保、市政和水利等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在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陕西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推动下,学院已与肉食品加工、制药和粮油生产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基地的建设不像“横向”校外实训基地那么容易,因为最初与企业联系的不是环保类专业,而分属于其他系部和专业。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环保类专业教学团队已在陕西恒星果汁有限公司、陕西本香企业集团、陕西科森制药有限公司和陕西米琪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知识,训练工业废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和水质检验等技能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站、纯水生产车间等奠定了基础。当然,随着合作深入,“纵向”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为实训与就业并举的基地,甚至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长效机制的建立

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后,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基地能够长期为学生的专业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服务。同时,随着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和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培训初到岗员工和在职员工,学校和企业形成互依互存、互利共赢的姻缘关系和共生关系。针对“横向”和“纵向”的特点不同,要积极探索不同的互补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横向”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后,学校和企业应尽快建立各自的基地领导小组,学校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一二名教师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企业由企业领导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员工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后学生实训和实习过程中,主要由领导小组中的教师和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员工相互联系和协作,形成一对一的紧密关系,防止在实训和实习过程出现真空化。领导小组建立后,学校可以适时聘请领导小组中的企业的负责人担任专业客座教授、顾问等职务,聘请企业指导学生的员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稳固基地建设。随着基地建设的深入,企业就可能选留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其新员工,这样,基地又多了学生就业的功能。基地功能的拓展,强化了实习功能,使校企合作又向前推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推进也为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基础,接下来专业教师即可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任务中,企业也可聘请专业教师为其工程师,共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为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了场所,使基地又衍生了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功能。学校也可以承担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和转岗员工培训,承担企业的员工继续教育任务。

随着合作关系深入和基地功能的拓展,基地由最初只具有学生实训的功能逐渐增加学生就业、教师实践和员工培训的功能,后续功能的增加,使实训基地建设更加稳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实训实习,同时,也使校企合作形成双向互动模式,达到彼此需要、互补双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办学的良好局面。

“纵向”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由于其主要业务不属于环保类,环境保护只是其附属部分,所以,当基地建立后,更应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基地能长期服务于学生实习实训。故基地建立后,应尽快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指导学生的企业员工和教师组成,在小组中要特别增加最初与企业联系的系部领导和教师,因为这些系部与企业有最直接的合作关系,这样有利于强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后,日常的学生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小组中的教师和企业员工直接联系和负责,出现需要协调的问题再由小组其他成员或领导解决。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直接指导学生的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其责任感。随着基地运行,企业可能会录用毕业生为其员工,这对稳固基地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也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以后,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提供咨询,也可以参与或主持企业环保设施改造或扩容项目,逐步实现企业与学校相互服务,巩固和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校企合作 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刘勇,段保才.以企业校区为主体,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3]李红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30).

[4]陈顺立.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5]江剑敏.校外实训基地战略规划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6]王桂花,钱廷仙.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12).

[7]李忠华,姚和芳.打造职教集团平台 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篇5

一、2020年主要工作

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投资X亿元规划新建XXX中学、XX幼儿园、XX幼儿园、扩建XX中学三期等10所学校,XX

中学预计2020年10月开工建设,XX幼儿园预计2020年11月开工建设。完成XXX幼儿园招投标工作,同时加快推动后期装修建设,确保2020年9月投入使用。

2. 加强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

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重新梳理民办幼儿园关系,与9所民办幼儿园重新签订幼儿园承包协议书,统一标准收取租金,按市有关文件规定民办幼儿园补贴标准。

3. 抓好校园安全

一是发挥XX镇校园安全委员会作用,建立完善工作制度,今年分别在4月份和8月份召集成员单位和各学校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二是开展校车安全检查,对XX学校20辆校车的行车路线、年检、运营资格、安全管理制度等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资料都齐全。三是开展校园消防安全检查,6月初,要求各学校、看护点制定校园消防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消防安全自查,签署消防安全自查承诺书。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对全镇42所中小学、幼儿园及看护点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共发现保安超龄、无保安证、电瓶车违规充电、安全出口封闭等X项消防安全隐患,要求校方及时整改。四是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安全风险隐患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全镇42所中小学、幼儿园、看护点中有22所学校在自查自纠工作中发现学校放学门口拥堵、车辆乱停放现象严重、防冲撞设施不完善、学校旗杆未安装避雷针等28项安全隐患。6月21日,镇纪委会同镇校园安全专委会成员单位对XX小学、XX幼儿园、XX幼儿园进行安全风险隐患现场督查,并召开座谈会议,相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会商讨论,落实整改措施,形成闭环。五是引入国有企业交发集团昆山保安公司保安力量,提高技防、人防水平。

4. 规范学前看护点建设

搬迁好孩子看护点。今年6月份和11月份,配合市教育局对已备案的10家看护点开展年检工作(6月份5家,11月份5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到位,镇有关部门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年检复查。

5. 开展无证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有序清理整顿无证幼儿园,对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今年3月,通过联合执法,对伪国学机构XX书院进行关停,学生全部清退。二是开展第三轮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召开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针对排摸发现的5家存在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整治。

6. 开展积分入学工作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全市的统一安排,在3月份开展了新市民积分入学的报名工作,通过网上申报、窗口初审,今年积分入学报名通过X人,录取率为60.9%,与全市录取率持平。二是学前教育阶段:在6月份开展了新市民幼儿园报名工作,共提供学位数X个,录取户籍生X人,录取非户籍生X人。平稳做好积分入学工作,无一例上访案件。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资源短缺

虽然近几年新建、扩建了不少学校,但由于户籍政策放开,户籍生人数增加,新市民积分入学解决率有所降低,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市民的入学需求。

篇6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校园安保水平”的工作思路,深化“一岗双责”,全面实施安全监管分片责任制,依法落实各项安全稳定措施,完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千方百计确保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中心,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五个重点,抓好六个环节。一个目标即:杜绝重、特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确保学校平安稳定。五个重点即:1、校园安保;2、食品卫生及饮用水安全;3、道路交通;4、防溺水;5、消防安全。六个环节即:1、机构制度建设;2、安全台账管理;3、安全教育培训及演练;4、隐患排查治理;5、预防预警机制及应急管理;6、责任查处。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机构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抓落实。二是深化“一岗双责”,全面实施安全监管分片负责制和责任倒查制,挂片领导、监管人员相关信息按要求在相应学校门卫上墙公示,不定期到学校督查指导,做到安全监管划片到人、责任到人、督查到位。三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检查通报、教育培训、应急管理、考核评估等长效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进工作。四是建立隐患举报奖励制度,设立隐患举报电话,鼓励师生员工、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及时举报发现的重大隐患,对隐患举报人按要求进行奖励。五是安全工作履职情况与学校校长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教职工绩效工资、评优、晋职、晋级等挂钩。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晋级等评审工作中,安全工作获奖与同级别教学获奖同等对待。

(二)狠抓安全警示教育培训

一是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更新辖区内各校(园)长、分管安全领导的通讯录、QQ号码,建立教育系统短信预警平台、安全工作QQ群,落实掌控人员,加强异常天气预警,加强突发事件、紧急事项的快速通报、安排部署等。

二是在全县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课件大赛。各直属学校、片区结合实际,分别确定1-2个主题,在辖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竞赛,将推荐参评的安全教育公开课制作成光盘,上报县教育局参加统一评比,优秀课件推荐到市教育局参评,促进安全教育进课堂扎实深入。

三是突出安全警示教育。在节假日、异常天气、特殊季节等时段,及时通过校讯通、气象短信、告家长书等方式对师生、家长进行安全警示;与当地党委政府、村社、派出所等部门探索建立综合防范机制,重点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品安全、防治安伤害等。

四是全面开展防灾应急知识普及和演练。做到每期至少一次应急演练,“5.12”期间,全县所有学校统一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和应急综合大演练;开展一次家长、学生查找安全隐患活动;积极开展各类街头宣传,加强文明交通、爱路护路、保护“三电”设施、消防、森林防火、治安防范等法制安全宣传,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各片区教研室年内对辖区内校(园)长进行一次以上校园安全专题培训;每期对学校安保人员、食堂工作人员、锅炉工、宿舍管理员进行一次以上安全知识专题教育;县教育体育局拟在年内对全县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安全专题培训。

(三)推进校园“三防”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1号)精神,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校园技防设施安装进程,推进校园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门卫保卫力量,决不允许安排老、弱、病、残及有犯罪前科和心理疾病等人员从事门卫工作;专职保安必须在正规保安公司聘请,专职内保人员男不能超过55周岁,女不能超过50周岁,相关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着装持械上岗。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家长等确需进入学校的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并登记,得到被访者同意后,到会客室或指定地点等候,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进入教学区域;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闲杂人员、商贩等一律不允许进入学校,严防暴力袭击事件发生。落实楼层值班人员,加强课间、上放学等时段校内治安巡逻,严防治安、拥挤踩踏等事件发生。

(四)深化“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一是认真贯彻《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凡涉及有校车的片区教研室、学校要制定本辖区、学校校车管理服务方案,片区教研室要加强校车和驾驶员资格审查,凡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一律不予审批。

二是定期更新完善校车档案资料。每季度末对辖区内学生接送车辆及驾驶员基本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及时报送当地交警中队和县教育体育局。

三是加强源头管理和路查路检工作。与交警等部门配合,及时排查、完善校园及周边道路警示标志,规范师生交通安全行为;公路沿线学校切实加强爱路护路教育和巡查,严禁学生摆设路障、击打车辆、盗拆、损毁公路及“三电”设施等。

四是加强校外集体活动交通安全管理。各类校外集体活动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各校春秋游活动坚持安全第一和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就近开展。相关活动务必认真做好预案制定、线路和场地安全实地调研评估等工作,师生乘坐车辆严禁超载、超速。五是加强教职工私家车辆管理,制定车辆进入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校内各类车辆停放,电瓶车充电区域设置与管理,限制车辆在校内的行驶时间、线路和速度。

(五)深化消防“防火墙”工程建设

巩固前期成果,在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校园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示范校创建活动,杜绝重、特大校园火灾责任事故。

(六)狠抓学生宿舍和校内出租屋管理

寄宿制学校要做到每层宿舍楼落实一名专人负责管理,加强夜间巡逻,作好督查记录;凡达不到住宿条件的学校,严禁要求学生住校;严禁以任何理由安排或聘请男同志管理女生宿舍,原则上不允许安排、聘请女同志管理男生宿舍。

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校内房屋出租管理制度,严禁将校内房屋出租用作生产、经营、储藏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不允许将校内场所出租用于校外人员停车等;校办企业必须达到相关安全要求。严禁教职工将私人住房出租给无监护人陪同的未成年学生住宿;按住建部2011年实施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6号)第八条等规定,不得将住房同时出租给多户人家居住。对不听教育、忽视安全、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的承租户或出租人,要及时报告当地公安、住建等部门,坚决依法进行查处。

禁止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使用D级危房,禁止将不安全的场所用于师生教学、生活等活动;决不允许将地下、半地下及地面四楼以上用作幼儿教学、生活活动场所。

(七)狠抓食品卫生和饮用水管理

学校要落实办理《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加强对食堂、小卖部食品采购环节管理、规范索票索证和台账建立、卫生消毒等工作,规范食品储存、加工、销售、试尝留样等操作规程;加强对自备水、直饮水管理及检测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

(八)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以民办办学机构、寄宿制和“9+3”学校为重点,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片区教研室每期开展一次以上校园安全交叉检查,全年不少于4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或回头查;各校要切实做到天天检查、周周小结。县教育体育局将对各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对片区教研室管辖学校存在的问题由片区教研室督促整改落实。

(九)落实安全台账管理

严格安全台账管理,制作包括日常巡查、安全排查、隐患记录、治理结果等内容的安全表册,形成安全台账,安全台账置放在学校门卫,随时接受督查。按照“安全监管分片负责制”要求,严格执行挂片领导、相关部门检查登记、签字确认和谁检查、谁负责的责任制,注重痕迹管理。建立重特大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将重特大隐患上报当地政府,申请挂牌督办,按期完成治理任务。一时难以治理的重特大安全隐患场所必须设置警示标志,落实监控措施,并及时研究落实整治措施,限期治理。

(十)深化安全示范校创建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应急教育示范校、消防安全示范校等创建活动,创建目标、创建标准等参看相关活动方案,年内评估验收一批相关安全示范校,推动学校安全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十一)严格责任追究

认真贯彻《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精神,坚持安全工作“四不放过”原则,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包括事前责任追究)力度。凡年内发生重(特)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安全工作“一票否决”,相关责任人不评优,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职务等。

篇7

1.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事业心责任感

校外教学站点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把正确的政治方面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放在管理工作的第一位,坚持正确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服务意识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并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事业心。

1.2具有精湛的专业化业务素质

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管理基本思路以及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坚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促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进行专业化发展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成人教育不断创新变化的要求。

1.3具备较强的成人教育管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首先是要具有一定的表达沟通能力。管理人员应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具备基本的文秘知识,懂得行文规范,力求文字表达符合要求。二是办事能力。成人教育管理工作较为重杂,因此,管理人员应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处理好各项工作。三是组织协调能力。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与站内外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四是创新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特别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熟练掌握,这是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对管理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1.4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教学安排很多都是节假日,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可抗高压和击打的持续健康的身心素质。

2.优化校外教学站点管理队伍的对策

2.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

切实加强校外教学站点管理队伍建设设站单位领导必须改变重经济效益轻教学质量的观念,深入了解成人教育各个办学环节情况,明确管理工作在成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真正解决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从思想、生活、工作和待遇上关心和支持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使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切实感受到设站单位对自己从事工作的重视,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及时引进人才,不断优化管理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

在成人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及时引进、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要注意结合现有管理人员的情况,考虑引进人员的专业、学历和教育背景等,以便优化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等。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定岗定员,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运作机制,改变既往那种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

2.3加强学习,重视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制定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实施方案,组织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走出去到优秀兄弟站点学习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尽全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成人教育管理队伍。

2.4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科学考核,确保制度执行力

在科学合理定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提出量化考核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做到责职分明。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激励机制,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平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年度奖金和评优等挂钩,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3.结语

篇8

关键词:有偿补课;教育公平;学业负担;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01-02

一、教育部六项禁令出台

2015年7月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下称《禁令》)公布,六项禁令,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校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禁令》指出,有偿补课违背素质教育理念,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并有损师德,滋生教育腐败,必须严厉禁止。此后,很多地方性治理措施出台,还开通举报电话,严惩顶风作案者。我国为何非要下大力气禁止有偿补课然?教育部最新《禁令》颁布能否解决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治理办法?本文试图解决以上疑问。

本文提到的学校、教师、学生如无特别说明,均指中小学校、中小学在职教师、中小学生。

二、有偿补课的危害与成因

(一)有偿补课的危害

有偿补课冲击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部分教师为了赚取补课费不好好上课,引诱甚至威逼学生参加自己的补课班;无法补课的副科目任课教师嫉恨有机会补课的主科目任课教师,相同科目任课教师因抢夺补课生源互相仇视;家长望子成龙因参报各种补课班加重经济负担;教师从事补课收益可观同时隐蔽性强,存在偷税、漏税问题。

另外,对于最大利益群体――学生而言,有偿补课主要有两大危害:

1.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有偿补课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学生不仅要在正常在校时间苦学,节假日甚至双休日、周内晚上还要参加各种所谓“培优班”,参加补课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对家长、教师、学校和升学压力的不情愿屈服,只有少数是自愿参加。

2.有损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一般包括入学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条件相对平等,教育效果相对均等。本文主要指教育过程中资源的公平享有。有偿补课是市场经济行为,属于正式学校教育外“买来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师资资源),通过集中优秀教师队伍,给“付费”学生进行小班甚至是一对一授课。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获得这种资源,对没钱参与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教育不公平。

(二)有偿补课的成因

有偿补课屡禁不止,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我国在职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易被有偿补课的可观收益吸引;另一方面,学生家长经济条件转好又乐于花钱让孩子有更好前途。这样,供求双方一致催生了有偿补课。

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有偿补课屡禁不止还有两大原因:

1.应试教育制度。当前,学校和教师为了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和各种荣誉默许甚至组织补课;家长为了孩子未来能上重点大学为其选择各类补课班;许多学生自己在各种压力下,情愿或者不情愿,也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脑补”。总之,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业结果评价单一,不输起跑线、分数至上、名校情结等思想深入人心。某校中考前誓师大会有学生喊出的口号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仨月前进100名”。一些学校高考前打的标语更是把应试教育体现的淋漓极致:“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这都反映了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异化,也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即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上重点大学!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教育资源分配来说,永远不可能完全均等,而目前,由于社会过度推崇各种考试“状元”,很多名校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争相聘用大量名师,配置更优质教育设备,以创造更多状元神话。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条件相对差的学校的学生若要获得这种优质教育资源,也是更加不易。参加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很多又是所谓名师,正好满足了这些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和家长用钱买教育公平,使得有偿补课市场迅速发展,而有偿补课反过来又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三、六项禁令治理有限性

有偿补课危害很多,理应予以严厉整顿,但其形成原因复杂,治理办法不易过于“一刀切”,否则容易搞成一场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运动。从实施合理性和预期效果方面考量《禁令》治理有限性:

(一)合理性角度

《禁令》以有偿补课败坏师德、滋生教育腐败,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为主要依据。有偿补课确实引发很多问题,但参加有偿补课的教师并不都是耽误本职工作只向着钱看的,制定政策文件不能“因疑定罪”。至于加剧学生学业负担,应试教育制度和目前的功利主义思想才是根源。

有偿补课的存在合理性在于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分渴望强烈,愿意在课外寻求名师辅导功课,相比无资质的培训机构,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更受欢迎。《禁令》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一切有偿补课有违市场规律,武汉在禁止有偿补课后,家长联名请学校名师给学生补课,并主动在校外找补课地点,一些在职教师或是碍于面子或是为了谋利冒着风险暗地里开始办班[1]。因此,《禁令》颁布之后,还需开通其他渠道弥补社会对课外补习的需要。

(二)实施效果角度

1.能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目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根源在于应试教育,单纯禁止有偿补课并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即使在目前全国严禁有偿补课形势下,一些家长、教师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今年暑期继续为学生补课,只不过方式更为隐蔽,深圳市龙岗区某校暑期就将补课地点换到校外,继续开展有偿补课。

2.能否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有意义,对农村家庭来说,面对沉重教育负担,孩子如果学习好会读高中、大学,否则就早早辍学打工[2]。如果从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干预,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很多潜力发挥晚的学生就有机会成功,不至于一开始就被淘汰。教育公平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任何教育政策文件的实施效果都应从是否更好促进教育公平角度考量,《禁令》自然也如此:第一,实施禁令前:目前,优秀在职教师参加有偿家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是通过小班教学或是一对一补课方式因材施教,使得一些不适应大班授课、学习有困难学生进步显著;二是为缺乏优秀师资的外校学生提供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第二,实施禁令后:禁令若贯彻实施后,社会对补课的需求不会就此减弱,只能通过培训机构寻求补课机会。但目前培训机构教师资质难以保障,优质师资资源将更局限于特定学校内部,这会造成“花钱难买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另外,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将会支付更高昂的风险报酬,请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暗中补课,这又是另外一种教育不公平[3]。

有偿补课是有损教育公平的,但又在某些方面合理实现了教育公平,《禁令》未就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只是严禁有偿补课,预期治理效果有限。

四、完善建议

有偿补课《禁令》规定过于“一刀切”,未能合理解决各方需求矛盾,即使贯彻实施,一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二无益于教育公平实现。因此,在《禁令》之外,政府还需多一点考虑,多做一点努力,以达到更好治理效果:

1.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目前市场上大多培训机构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属于无证经营;教师队伍包括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在校大学生和其他职业的兼职者、无固定职业者等各类人员,培训机构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且隐蔽性较强难以监管[4]。

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后,因市场需求不会短时间内减弱,规范培训市场迫在眉睫:一是严格培训机构及其教师的准入门槛,保证培训机构教育质量;二是对培训机构质量加强年检和审核,制定收费标准,杜绝各种教育乱象产生;三是支持优秀中小学在职教师给予培训机构一定技术指导。

2.开设公益补课平台。鉴于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强烈,在职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双方意愿比较统一,在严厉禁止各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乱开班、乱收费的有偿补课基础上,政府不妨基于教育公平的理念,开设公益补课平台,组织有资质优秀教师利用假期,尤其是寒暑假,面向有需求学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授课。在这一方面,目前已有学校先行试点,2014年3月8日,山东省青岛五十八中就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公益补课受到广泛好评,今年暑期该校继续开展公益课堂,报名很快满额表明学生对这种公益补课的需要与欢迎。中小学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由国家负责保障每位学生享受优质、平等、免费的教育资源。政府应努力开设这种公益课堂,给予授课教师相应奖励性补贴,并加强监管,保证教育质量。其效果是值得乐观预期的:一是形成有偿补课替代品,抑制其更加泛滥;二是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3.综合治理,改革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无法有效变革的情况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将长期存在,可考虑以下途径解决: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以分数为唯一考核量标;二是降低基础教育课业负担,注重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培养及生命教育,强化育人理念;三是改革高考,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壁垒,改变高考独木桥现状;四是社会风气方面,破除功利思想,注重个人幸福体验。总之,目前学生学业负担重,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风气和理念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目前有偿补课危害大、影响恶劣,教育部应当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严控,但作为国家教育政策,不妨综合考虑教育问题的各种要素,多做一点,以更好实现教育政策目标和效果,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廖作秀.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规范化管理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魏书传,罗安宝.读还是不读,一个让农村家庭纠结的问题[J].金融经济,2013,(05):12-13.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应用规划

中国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85-04

一、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湖南省农业厅主办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湖湘大地唯一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职学院。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为我院名誉院长。

学院地处长沙市芙蓉区隆平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2070亩,分两区一场(东湖校区、马坡岭校区、产学研示范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藏书70万册。学院有中德现代食品技术研究所、机电驾校、实习工厂、产学研示范场、长沙艺园景观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92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等。

学院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91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18人。学院教学机构设九系两部,即植物科技系、动物科技系、现代管理工程系、食品科学系、信息技术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及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人文科学系、体育与艺术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40个专业。

二、学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和校园信息化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建成了覆盖东湖、马坡岭两个校区的校园网,完成了全院3000余个信息点建设。校园网采用“万兆双核心、千兆骨干网”的架构,出口带宽2G,可提供安全、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全院,可满足移动办公、教学需要。

2.学院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建立了以学院门户网站和部门二级网站构成的网站群,网站信息量和浏览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宣传窗口之一。

3.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建立了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省级以上重点项目资源网站21个、院级重点项目资源网站16个、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量6TB。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机构平台,个人学习空间9000余个,累计发表文章5万余篇,上传教学视频5700余个,互动交流20余万次。

4.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了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提高。学院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三、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实习实训及培训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师生之间可以开展远程互动教学与交流。

至2013年,实现涉农专业教学资源全面上网,校内所有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校学生和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学员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远程访问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学员在培训结束返乡后也可远程访问所有教学资源或与校内教师专家互动交流。

至2014年,完成10~2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装备与建设,并通过互联网或3G技术统一接入至“职教新干线”平台,在校学生和培训学员可以异地访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校外指导教师和专家互动交流。

四、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校园网资源和“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装高清摄像机和播控设备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有移动教学要求的可以通过部署3G移动摄像设备解决),数据统一采集存储至“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强大功能实现远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平台建设需采购的设备与经费如表1所示。

五、学院媒体资源建设

1.专业资源库建设

包括专业在全国及区域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资源,该资源同时考虑全国范围内的普适性和区域特色性,并将涉农专业技术新理念、新技术不断融入专业发展中,使涉农专业技术专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和拓展模块,为具有涉农专业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建设提供详实资源参考。

2.课程资源库建设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作品方案、职业标准、数字化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等资源。通过调研、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全国涉农专业发展现状,种植类以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造景、园艺产品营销、插花技艺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养殖类以动物营养技术、畜牧管理、动物繁殖技术、动物养殖技术、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兽医临床技术、动物检疫技术、兽药与营销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全国规范课程,并共享数字化资源,在所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示范、推广。同时结合各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别建设部分地区特色课程,共享其课程资源。[1]

3.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包括企业案例分析、实训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录像等资源,结合全国规范课程及区域特色课程,提供相应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及企业资源需求。

篇10

为净化学校收费环境,树立教育行业新风,我校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并对我校教育收费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纠,现将自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检查的管理力度

为了加大这次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工作的检查力度,使教育收费工作的开展做到合理、合规、合法,通过自查自纠,查找收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在下一步将收费工作做得更好,成立了学校收费工作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自查内容

1、义务教务阶段收费情况

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比例已达到100%,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具体举措。学校没有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并且严格实施和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2、学校补课乱收费情况和教辅材料散滥问题

学校不存在违规组织有偿补课的行为;不存在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活动以及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补课的行为。学校严格执行资料控制,无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

3、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情况

学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相关规定制度。在摸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老师出现违规行为。

4、学校规范服务性收费代收费情况

学校没有违规收取收学具费、商业保险费、班费等和从费用中牟利的行为,不存在违反上级要求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收费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