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文化的内涵

篇1

汉字本意属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不仅传递着信息和情感,同时也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态和思维观念。汉字在不断繁衍、变化出各种形体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自身的意义。汉字的字形与语义有着直接的联系,也逐渐形成了以形会意、以意会心的独特风格。

汉字的象形化造型特征来源于自然,是先人通过对物象的长期观察描绘,将形体特征高度概括提炼的结果。早期的汉字形体是对自然物象的真实再现,在我国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形态中,便可感悟到汉字渗透着中国人的自然价值观。文字的形体和结构高度概括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涵盖和反映了物象的基本信息。在图1中我们看到甲骨文中的“鸟”字,文字的刻写惟妙惟肖,就连其转头和啄食都表现了出来。通过对复杂物象的形象特征进行规律性地组织和归纳,象形的字形被积极地表现出来,形成了以线为造型的汉字。即使今天的汉字已经不再具象,并且以形声、合体字为主,但仍旧保留着象形的痕迹。

文化意象呈现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记录载体,无论是成篇成段还是单个汉字,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都是丰富而精深的,汉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汉字的意象表达中,追求对神韵、意趣的表现,将情感与气韵、感性与理性融合于充满文化底蕴的视觉元素中,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继承。在现代字体设计中,书法的水墨意韵常常被用来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情趣,书法表现手法的应用,延续了书法艺术在抒绪和寄托书者艺术感悟方面的特点,重点强调笔韵、墨味所带来的文化品性。如图2靳埭强和余志光先生的《自在》海报花纹纸系列,作者以“吃也自在”、“行也自在”、“睡也自在”、“玩也自在”为主题推广环保。“吃、行、睡、玩”几个字以书法笔法行云流水般地呈现在画面之中,笔墨韵味十足,结体舒展飘逸,附属的景物均以笔墨表现,构成独具风格的禅意情趣,耐人寻味,也充分反映了产品的环保、自然、品质属性,更给人以东方文化的价值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绘画、陶瓷、玉器、建筑、雕塑……还有灿若繁星的民间艺术形式都给我们的文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也使文字形态展现文化属性变得更为轻松和便利,对文化属性的表现,并不是对传统造型和纹样的简单利用,而应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

行业属性表达

文字行业属性的表现是指字形体特征与人们对行业属性认同的一致性,或文字形态对其表达的行业特性的准确表现。文字行业属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文字LOGO标准字体的设计上。对文字LOGO意象化的准确表达,需要探寻企业的经营策略、发展规划和文化理念等,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作出准确、切实的定位,这些都是文字LOGO设计的“意”。通过对“意”的归纳、概括,进一步思考“形”的准确表达,努力做到易识、易记,性格联想与消费者印象一致的精准表现。根据行业特点对文字进行有目的的构成设计,通过同构异构等方法产生新的视觉形态,赋予文字全新的性格特征。如图3,在上海世博会标志的形态演化中,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从而在“意”的层面烘托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个人意趣表现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其形态与意义往往直接发生关系,汉字表意的功能也使汉字在意象表达的过程中被凸显出来。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中,一个人的个人意趣和思想品格总会行之于他的文字,即所谓的书品看人品。中国书法能够很好地体现书者的个人情趣和品格,因此在现代文字设计时,往往通过笔墨的挥洒传递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操与魅力。例如图4为利用汉字所写出的山水画作品《山水写生》,远看是画近看是字,山就用“山”字表达,树就用“木”字表现,字中有景,景中有字,用文字抒发了个人对山水和自然的热爱。当然,由于书法、笔墨具有很强的文化符号色彩,笔墨的运用便被赋予浓厚的东方文化性格,而非某个人的品格。所以设计师在运用笔墨时,更多地关注笔触、速度、浓淡对自身情绪意象的表达,同样能够展现某种特殊的风格与情操。

符号意象传达

符号是人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确定或约定俗成的代表事物和信息的记号。符号具有简约性、意指性和快速传播的特征。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符号成为我们快速接收信息,节约阅读时间,提高生活效率的有效手段,从而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但因为有着庞大的构成体系,被视为特殊的符号。生活中有相似符号、相关符号和规约符号,不管哪种符号,都是某种事物或信息的简洁标记,每一种符号在人们的意识中都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成为某些事物和信息的抽象象征,如“龙”、“凤”在中国就有很深的文化象征意义,“+、-、×、÷”则是数学符号的象征;“”具有稳健、向上的心理认同,“”则给人危险、警示的意念。文字符号意象的创作,既可通过字形的隐喻和象征表现文字的本质内涵和相关意义,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符号的链接,表达丰富的意念,以与观者达成认识、情感、信息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汉字自身的文化特征根植于汉字与生俱来的“可意象性”。意象化的汉字赋予了汉字字面以外的信息联想,使文字在创作中超脱了具体的字符意义,突出提炼出抽象“意”的表达,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汉字形体融会了抽象性和形象性、艺术性和哲理性,在当今商业应用和文化交流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字是连接中国人的文化纽带,也是与各国交流的文化符号,弘扬汉字文化有助于增强世界华人的凝聚力,这既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为200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FYS008)

参考文献:

1.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2.张爱民、周赞:《字体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3.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2

关键词:“足”部字;汉字文化;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 引言

近些年来,现代汉语中的汉字研究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从发表的众多文献看,汉字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成果中,有包括部件的,也有包括部首的。在关于汉字部首的研究中,如“女”部字的、“手”部字的、“口”部字的等,都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作为汉字部首种类的一种――“足”部字,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足”部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是一个重点。因此,“足”部字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足”部字的分类

1、“足”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对“足”字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足”字的解释是:“人之足也。在下。从口止。依玉篇。口人也。

(2)有关“足”部的字的解释

有“足”旁的字大都跟脚或者脚的活动有关系,例如:“跑、跳、路、跟、踢、跪、蹲、趾、蹄、跋、蹂、躏”等等。

有一些“足”旁的字,现在的意思跟脚或者脚的活动没有关系,但是它们最初的意思都跟脚或者脚的活动有关系。例如:“暴躁”的“躁”最初的意思是举动急躁。“距离”的“距”原先的意思是指鸡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足”旁的字,它们跟脚或者脚趾的活动没有关系,它们的“足”旁表示读音,例如:“捉、促、龊”等等。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读音跟以前不一样了。

2、“止”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对“止”字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止”字的解释是:“下基也。” “止”的本来的意思是脚,脚趾的趾就是这个“止”,由脚的意义转到趾的意义,这是意义缩小了。从“止”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

(2)有关“止”部的字的解释

“止”是脚的形状,有“止”部的字大都跟脚或者走路有关系,例如:“步伐”的“步”是两只脚一前一后在走路。

3、“走”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对“走”字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走”字的解释是:也。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疾曰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走”部的字可以认为是足部的分支,“走”部都是一些与行走有关的字。

(2)有关“走”部的字的解释

“走”字像人甩开两臂跑动的样子,有“走”部的字大多数都跟走路有关系,例如:“赶、超、越、趟、起、赴、趋、赳”等等。

(4)“走”部字的文化内涵

“走”的本义是跑。上面像甩手奔跑之人形,下面从止,表示脚。《释名.释姿容》:“慢行曰步,急行曰趋,疾趋曰走。”

4、“”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的解释是:“乍行乍止也。公食大夫注曰。不拾而下曰。

(2)有关 “”部的字的解释

“”部后来都写作走之旁,“”的上面是“彳”,下面是“止”,意思是脚在路上行走。

5、“彳”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彳”的解释是:“小步也。象人三相也。三者,上股,中,下足也。者,中以上下也。而股足之。丑亦切。李斯作。迹小也。凡彳之皆从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彳”部也可以认为是足部的分支。

(2)关于“彳”部的字的解释

“彳”表示人慢步行走的样子,有“彳”部的字大都跟走路有关系,例如:“往、征、待、徘、徊、彷、、径、徙、循、御、徐”等等。“循”是沿着、顺着行走的意思。“御”是驾驭马车的意思。“徐”是慢行的意思,“清风徐来”的意思就是说清风慢慢地吹过来。

6、“行” 部的字

(1)《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行”的解释是:“人之步也。步,行也。,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之行。言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部也可以认为是“足”部的分支。

(2)有关“行”部的字的解释

“行”字像十字路口的形状,有“行”部的字大都跟道路或者行走有关系

现在的字典都把“行”旁的字归并到“彳”旁里面了。

(3)关于“行”旁的字的文化内涵

“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尔雅.释宫》:“行,道也。”关于“足”部字教学的建议

“足”部字是基础字,应用广泛并且构词能力强。“足”部字的教学贯穿留学生学习的始终。

1、对“足”部字的教学建议

(1)以汉字部件教学为中心

汉字从字形上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笔画、部件、整字。苏培成认为,“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留学生在书写汉字中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类错误:一是部件错误。有一些留学生常把汉字的部件写错,随意增减笔画。有的则把部件写得模糊不清,让人难以辨认。二是部件混乱,把形体相近的部件混用。

(2)字族文识字法

汉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义相通、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结构前后传承或有密切关联的汉字。具备这种特点的一系列的字为一个“字族”或“同族字”。我们可以在汉字教学中,利用汉字字族理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简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留学生的识记过程,达到扩大识字量,提高留学生识字能力和读写能力的目的。

(3)分别释义的教学方法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中曾列举了六种解释汉字的方法:(1)用实物或图片解释;(2)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解释;(3)用语素义进行解释;(4)类比;(5)叙述情景;(6)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诠释[10]。

2、 不同级别学生“足”部字的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HSK大纲》中的规定及其在语料库中的汉字使用频率统计结果,可以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

对于“足”部字中意义很抽象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教学中可以通过本义进行过渡,将抽象义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以及对“足”部字的本义猜测引申义,使抽象义具体化。

三、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足”部字以及“足”部字的几个主要的分支,并且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汉字及其解释,在解释汉字的同时又引出了一些相关汉字的文化内涵,并且就“足”部字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4

[5]孙德金.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72

[6]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7]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8]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9]孙德金.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2

篇3

关键词:紫砂;志在四方;文化艺术;古朴简约

1 前言

宜兴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被世人所推崇。宜兴紫砂工艺除了它的历史悠久、艺术上繁荣的茶文化历史之外,它的历代传世佳作更体现了紫砂工艺的光辉艺术特性,其造型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宜兴紫砂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特别优良的功能,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极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瑰宝。

2 紫砂“志在四方”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是紫砂陶中的大类产品,从某种角度说,紫砂陶就是紫砂壶,紫砂壶也代表着紫砂陶。紫砂壶名称繁多,有“砂壶”、“泥壶”、“朱泥壶”、“工夫茶壶”等称谓。紫砂壶的造型是由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决定的,它不适宜用辘轳拉坯,也不能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而是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或用石膏模成型。其外形基本上非圆即方,经过变化、变形,装饰就呈现出花货、光货、筋囊货和塑器类四种类别的造型,即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

茶壶不仅是泡茶的器具,亦是一种紫砂艺术品。独特的紫砂材质和形体特征,使紫砂屹立在陶瓷艺术之林。由于紫砂器的属性和美学特征符合人们日常所需,文化意味也贴合百姓的生活,得到人们的认可。

“志在四方”壶方圆结合,宛若一气呵成,壶身线条婉转流畅,而壶嘴、壶把则棱角分明,两者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让人不禁想驻足品味一番。壶钮高耸,线条夸张,装饰性的线条遍布其上,在制作时同时使用了雕镂捏塑等技艺,细致而入微,各部件衔接流畅,对于流、把、钮大小比例的掌握极为精准,所以整器看起来十分和谐。虽为方器,却毫无棱角,线条流畅弯曲,似乎正中“中庸之道”。

“志在四方”壶,不仅令人感受到这样一种气场,更令人感受到艺术大师胸中绵绵不断的创作激情。这是一种情境,只有具备了高端技艺能力的创作者,才能一旦入得其中便潇洒驾驭,得为己用,并使其融为壶语。这壶,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方中寓圆,方中求变,满身满景都是化不开的造型语言。壶体线条柔和,却暗藏气势,深邃的颜色让此壶看上去沉稳大方,神气十足,却毫无戾气,不见锋芒。

从历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紫砂壶从来就是崇尚古朴、简约的风格。紫砂壶的制作经历了变迁、战乱等因素,在不断地改良和演化过程,经历从古朴到艳丽,最终回归古朴雅致这一过程,奠定自己在陶瓷史上的基础。紫砂虽是陶器,却是宜兴特产的陶土制作。在泥质和特性上与其他陶制品皆有着不同之处。

明代的制壶大家以简约大方为艺术特点,传世的壶大多古拙,从考古发掘的残片中,可窥其貌。而观现代之壶,多重精细,缺乏拙朴之感,而重器之巧。如果说单纯注重精工细作,不注重整体造型的简洁、气度,就使壶的整体美观失去了古朴之味,而过于粗,则失去了雅味。所以在寻求这一审美的道路上,紫砂艺人也在不断寻找一条符合紫砂发展的道路。

篇4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肯定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主体的知识文化部分、校园主流思想、积极的校园文艺文体活动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内容;其次,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校园景观,不论是校园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是以有形的形式表达无形的文化和校园的灵魂;最后,校园文化要形成特有的文化魅力,则需要“文化意味”与“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形式。所以,人为的规划与创造可以给校园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

综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在自发或人为规划与引导中,形成的以校园景观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生命力为发展主线,以一切与校园有关的人文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从校园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生命时间内不断塑造积淀下来的客观文化。校园文化有稳定部分的文化内容,也有变化不断发展的部分,那么现有的校园文化对后续的文化内容提供着可贵的土壤。

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上来看,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杰出的校友、政府关注程度等宏观上构成的校园文化影响力,成为校园文化的第一实力。

从校园文化营造的氛围上来看,校园自身文化氛围,如学风,对在校的学生来说,既是无形也是无价的,客观的文化约束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校园文化对校园工作人员的影响上来看,校园文化会影响其归宿感和工作激情,以及在此种文化氛围内的创作力和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上,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壮大。

二、校园文化资源的定义和类别

(一)校园文化资源的定义

校园文化资源是指在校园这个特殊领域内产生的能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内容,是人们从事关于校园文化生活和生产的前提和准备。校园文化资源既包括现有的文化资源状态,同时也包含不断积淀成长变化的文化内容。

(二)校园文化资源的类别

校园文化资源是一所学校拥有的最具特色的,并且可以加以利用与开发的自身资源。根据文化资源的不同属性,可以将校园文化资源分为:文化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师资科研资源、校园符号资源等。

1.文化景观资源。校园的文化景观资源,主要是指校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富有寓意的建筑楼群、雕塑、人工湖、广场、名人纪念馆、校园博物馆、科技馆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着一个学校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它是校园历史的见证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审美以及认同和归属感的培养作用。

2.自然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是指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校园带来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主要是校园内可供观赏、游玩、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组合。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可以为校园带来一个清新静谧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也可以提升学校的旅游价值。樱花之于武汉大学,“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称号之于厦门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3.师资科研资源。学生、老师、学术这些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的知名校友、优秀的教学资源以及学校的各类排名等都是学校最有力的竞争优势。

4.校园符号资源。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这些都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此基础上,校园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校园符号资源,如校徽、校训、校旗、校歌、校庆日、校园宣传片等。这些资源是校园文化开发与创新最好的来源,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最有力的证据,是校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校园与其所处城市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学生美好回忆的纽带。

三、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名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有着很多独到的开发模式,值得其他名校和非名校学习。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学校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在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了很多其他文化资源。

(一)校园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

1.个人旅游模式。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典范,由于其在教育领域的权威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很多莘莘学子。北大不仅成为众多学子心中神圣的教育殿堂,它的知名度也让很多人前往。所以,北大的校园旅游业在广大民众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北大实行了校园对外开放后,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北大也意识到这是外界对学校的一种肯定,发展学校旅游业,接待游人参观并听取游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另外,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这一历史优势下,学校可以以“古老”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点,为众多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些对外开放、到校参观与旅游的机会。在此契机下,北大充分发挥自己的可游、可观、可学优势,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增大了人们对这所名校的向往欲望。随着赴北大旅游人数的增加,校园文化旅游模式也正式拉开帷幕,这同时体现出了北大的兼容与博大,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位置。

2.接待中小学生励志参观模式。北大古老的建筑、优秀的学术资源和积极奋进的学风成为很多中小学学生追求的学府,参观北大看似是一种旅游行为,实则是一种人生的激励。因此,接待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前去参观,让他们具备大学学习以及美好大学生活的概念,也成为老师和家长的一种迫切要求。于是,北大把接待中小学生前去励志参观作为他们发展旅游业的重点,主要项目包括家长自发组织的旅游、学校组织参观以及夏令营、冬令营等。

北京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仅是顺应民众需求,加大国民对教育的认知与重视。游人参观校园前,需要到学校保卫处网站下载预约申请表,于周三周四通过邮箱进行网上预约,如果预约成功,他们则需打印出预约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于周六周日进校参观。每天可允许7~8个团体进校参观,每个团体不超过100人,并且参观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也并非所有团体都可以获得进校许可,一般来说培训学校、单位、研修班等具有优先权,对于旅行社,学校则会控制他们入园的数量,并且也只有部分口碑较好的旅行社可以获得审批资格,比如首都旅行社、北大旅行社等,一些小规模、没有合作过的旅行社是无法获得许可的,这也是对学校以及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为保障学校学生的安全,北大禁止一切旅游车辆和私家车进入校内。

(二)校园文化衍生品开发模式

篇5

色彩作为视觉要素之一 ,在人类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大千世界中不同客观物质的色彩倾向,赋予色彩在不同时空下扮演不同角色,传递文化内涵和意义。“紫色”既是一种曾在我国及西方社会文化中都被赋予重要角色的色彩,特征鲜明。

紫色的自然色彩特征与心理感受分析

1.紫色的自然色彩特征

根据现代色彩学理论来说,万物的色彩都因光的存在而各不相同,紫色是人眼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光,眼睛对紫色光细微变化的分辨力很弱,对看不见的紫外线更是如此,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一般生活中人们很难确定标准的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或蓝色加少许红色都会明显地呈紫味。通常,我们在大自然中会发现很多紫色物质,如紫水晶、薰衣草、葡萄、紫玛瑙、紫罗兰等等。人们根据各种紫色物质命名了多种紫色名称,如玫瑰紫、李子紫、雪青紫、藕荷紫、鱼肥紫、木槿紫、矿紫等等。大自然赋予我们如此多的不同深浅和亮度的紫色,每种紫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必然有所

区别。

2.紫色给人的心理感受

在色谱中紫色介于红与蓝色之间,处于冷暖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加上其低明度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这一色彩在心理上引起的复杂、矛盾感。紫色偏冷时会对感官神经系统起到安抚、压抑作用。紫色偏灰暗时易让人联想到伤痛、疾病、以及动物内脏腐烂的颜色,造成心理上的忧郁痛苦和不安,这类紫色具有表现苦、毒与恐怖的功能。但是,明亮的紫色好像穿越云层的霞光,田园中的鲜花,能让人心情舒畅美好,常用来传达爱情的圣洁、浪漫与少女的温柔、甜美之感。

与黄色这种明度较高的色彩所不同的是,紫色可以容纳更多逐渐淡化的层次。暗紫色加入少量的白色,能带给人们十分优美、柔和的感受。随着白色的不断加入,能产生出许多层次的淡紫色,每一层次都显得那么柔美、动人。当紫色深化、暗化时,易使人产生一种潜伏的大灾难即将从中突然爆发出来的感觉。因此,在广告招贴、舞台服饰等艺术表达中,常用暗紫色表达混乱、死亡。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能传递明显的恐怖感,尤其是处于紫红色倾向时,有文学家形容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副景色上时,让人产生一种世界末日的恐怖感。

简而言之,紫色系是一种内涵丰富,变化多端的色彩,它给人的心理感受随着其明度和纯度以及色域比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紫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

与象征意义分析

紫色不仅具有丰富的本质特性,带给人们多种心理感受,而且在中西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1.紫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双重寓意

在我国,由于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紫色具有卑贱和尊贵双重寓意,其社会地位和象征意义一直处在矛盾和对立中。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青、红、黄、白、黑色为五行正色,代表着尊贵、正义、正直。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视为间色,紫色既是间色之一,属卑贱之色,代表着低下、非正义和邪恶。如《汉书・王莽传赞》中,“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描述王莽篡权。清时文人骂满清王朝为“夺朱非正色,异姓尽称王” 等。古人往往把以邪压正,以下犯上比作“以紫夺朱”。

然而我国古代帝王却偏好紫色。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喜穿紫袍,全国上下都仿效穿紫色。隋代时,以服饰的色彩区分尊卑贵贱,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穿紫袍、白袍。唐朝时,亲王及三品以上才能穿紫色的衣服。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中,作为间色的紫色能够赢得这样尊贵的地位,道教功不可没。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道教将紫色赋予了一层神秘而高贵的意义,寄予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家认为紫色代表天空,非常神圣,称最尊贵的神仙为紫皇,神女为紫姑,神仙居住之地为紫府、紫台等;帝王因此而命名居住地为“紫禁宫”、“紫禁城”。古人还认为紫气是宝物所发出的紫光,所以,当天上有紫色云彩出现时,认为是“祥瑞之气”,民间春联常用“紫气东来”四字作为横额,表示祥瑞和对日后生活的美好

希冀。

2.紫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内涵

在西方,紫色亦代表尊贵,常成为贵族喜用的颜色,古罗马时期,紫色染料是当时最贵的染料,染成衣物后近似绯红色,仅供贵族穿着,很多王国当时都禁止皇室之外的任何人或机构使用紫色。拜占庭时期,来自王族嫡系的君王会用“紫生”(born to the purple)一词来表达自己属正统出身。自古以来西方宗教常用紫色来表示神圣、尊贵、慈爱。基督教将紫色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大祭司的服装、窗帘、圣器等常用紫色;天主教称紫色为主教色;圣公会在举行重大的礼仪会时,都换上紫色的桌巾和蜡烛。

紫色在现代女装中的运用与搭配

1.紫色在现代女装中的运用

“紫色”在国际流行色中一直都占有一席地位,多次被列为色彩流行榜的首位,因为它的多样性确实能给人们带来不同惊喜,是女性们钟爱的色彩之一。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季节、不同年龄阶段与个性的穿着对象,都能从紫色中找到穿戴灵感。如晚礼服的穿着要给人以艳丽、典雅、高贵之感,若选择明度较高的紫蓝、紫红、玫紫为主调,不失女性的柔美多情和高贵典雅,更能成为瞩目的焦点。而一般上班工作时的正装要给人以沉稳、尊重之感,若选择葡萄紫、深紫等明度和纯度较低的紫色为主调,更能突显穿着者的稳重、大方。在夏季的女装中,淡紫色、水晶紫、紫罗兰等明度较高而纯度较低的紫色更适合来体现女性的浪漫动人,配以轻薄的面料,更显娇嫩、柔美、迷人。不同年龄与个性的女性对紫色的选择理应所有区别,紫色的丰富多变,能塑造出或清新可爱,或浪漫唯美,或成熟稳重,或忧郁内敛的气质,显示出紫色的无穷魅力和面对不同个性选择时的包容性,满足了女性着装在色彩上的多种需求。

2.紫色与其它色彩在女装上的搭配

紫色的多变性使之能变化自身而散发魅力,然而也增加了和其它色彩共存的难度,尤其不能与多种色彩同时搭配。

女装中紫色常用黑色、白色进行搭配,因黑色能较好的衬托出紫色高贵、神秘、柔媚等特性,但如果身材不够高,气质不夸张的女性,穿偏暗的紫色与黑色,易让人产生压抑、保守的感觉。所以,用紫、黑配色时,紫色纯度要尽量高,单纯的亮紫加黑,穿起来能让人看起来更时尚。紫色与白色搭配时,应尽量选择偏浅的紫色,无论是偏红还是偏蓝的浅紫,白色都能衬托出其浪漫、柔美和迷人特性,常用来做少女装的色彩搭配,体现纯洁天真。

职场女性喜欢选择黑、灰等中性色着装,其实紫色与灰色搭配也是不错的选择。紫色T恤衫加灰色套装,或是灰中加点紫色点缀更能表现出女性的干练,有一种智慧型的美感。由于紫色辨识度较高,易让人感觉到其存在,因此紫色面积大小是影响二者和谐度的关键,若紫与灰的比例以1:9或3:7共存,在视觉上更和谐。

当紫色与黄色、蓝色、绿色等彩色共存时,除了面积的分布非常重要之外,在纯度和明度上也格外讲究,要想被紫色所容纳,必须充分发挥它们的点缀作用,不然很容易与紫色产生冲突。而咖啡色这类很多人喜爱的秋冬基本色与紫色在一起时,也应有主次,不能同面积分布,不然易显老气、沉闷。紫色一般很难与红色倾向的暖色相搭配,因易让人产生血腥恐怖的感觉,这是一般女性都不愿尝试的。

结语

紫色冷中有热,静中有动,既能体现服装的高贵、神秘,又能表达女性的柔媚、多情。在现代紫色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只有它本身的色彩特性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与搭配,忧郁或兴奋,痛苦或愉悦,紫色都具可塑性,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情况下,女性恰当地选用不同明暗和色调的紫色来调节情绪及心境显得十分重要。

篇6

汉字的造字法为现代标志设计的创意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汉字造型由点、撇、横、竖、捺等形态多样的笔画元素构建而成,其构成规律和形式法则都彰显着一种成熟的构成美。汉字多样的笔画形态,千变万化的组合排列,又呈现出汉字内部与外部变化统一的视觉美感,这种特有的造型结构在传达视觉美感的同时,还能够产生较强的趣味性。在标志设计创意中可以直接对汉字进行异化的处理,使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发挥出更强的视觉魅力,为标志设计带来丰富的视觉表现效果。被异化的汉字具有独特的造型结构为设计师进行汉字标志设计时,提供了视觉表现的多样性。标志设计中在对汉字的异化处理上,通过造型修正、结构简化、疏密结合等构成形式,保留汉字标志的结构美,梳理出汉字造型结构的视觉特点,深刻传达主题信息的同时又能增强标志的视觉冲击力。如陈幼坚设计的大木设计中国标志,见图1,以汉字“木”为创作元素,运用重复的汉字异化形式,借助8个木的巧妙构成,使汉字“木”造型结构的整体形态形成一个围合的特点,传达大木品牌精神和内涵特征的同时,呈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

汉字有着独特的形式构造和审美意味,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表意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形态。异化的汉字作为标志设计重要的设计元素,其丰富了标志设计的内容,强化了标志的视觉冲击力,提高了标志的艺术效果,使标志更加新颖、活泼和富有变化。设计师通过实践、感知、推理、灵感等思维方式对汉字标志设计进行新的视觉表现,使标志简洁、典雅、清新而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感,并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在利用汉字异化进行标志设计时,不能简单地拷贝或挪用汉字,而是在了解、认识、分析汉字的基础上,对汉字的造型结构进行新的变化和创意,注重汉字造型结构的自然美,运用简化、添加、打散重构等设计方法,将汉字字形的结构进行再创造,加以美化,突出表现主题的同时,更好地反映出汉字本身的形体美和结构美。

2鲜明准确的图形语言

源于象形的汉字,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已成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视觉语言符号。汉字的形、音、意等多重视觉特点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视觉传达核心图形符号的标志,有着独特完美的造型和形象,在呈现视觉传达特征的过程中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汉字作为标志设计的核心元素,在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标志独特的个性和识别性,不能简单的利用汉字直接表达标志的意义,而是依据汉字本身的形体美和结构美,把相应的汉字进行异化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更好地发挥汉字的图形语言在标志设计中运用的独特性,以取得标志设计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如靳埭强设计的重庆城市形象标志,见图2,以“双重喜庆”为创作主题,2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道出重庆市名称的历史由来。汉字“庆”巧妙的异化处理把标志的主要视觉元素“人”以准确的图形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古典的人文思想,传达出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按照图形的构成形式和美学原则,同时利用异化汉字字形结构的图形特征,加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图形与汉字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特有的图形语言来传情表意。标志设计中经过异化处理的汉字,其图形感更强,在传递视觉信息时会弱化汉字的表述功能,从而更加强调汉字图形语言的魅力,因此汉字异化在标志设计运用中,既表现出文字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准确性,又增强了图形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标志设计中的汉字异化呈现出汉字图形语言独特的趣味性,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文字的直接识别和记忆,利用汉字图形语言的趣味性和准确表意性,使受众更为主观地去识别和记忆标志的内涵。因此,异化的汉字以鲜明准确的图形语言,表现标志的深刻内涵和识别性,已成为标志设计重要的视觉表现手段。

3情感化的形意相融

标志设计中汉字的异化应充分地考虑到汉字源于象形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汉字“意”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形”进行合理巧妙的异化处理。在追求图形视觉表现的同时,要准确传达信息和文化内涵,确保从创意构思到图形组织的构成,都有较高的思想情感和理想的审美表现,利用平面设计形式美法则,使标志的整体和局部相统一、和谐,最终达到形与意的相融。汉字标志的形以意的内涵为基础,意以形的构成规律为依据,两者相辅相成。形与意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依赖,形重在造型结构的外在视觉表现,意侧重于文化内涵及意义的传达。鲜明准确的“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意”的深刻表达和完美呈现,而独特深刻的“意”又可以有效提升“形”的视觉传播功能与审美性。同时,有着象形文字特点的汉字是具有情感的视觉语言,不同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特征,这些独特的情感特征非常微妙地通过视觉语言被人们所感知并接受。因此,在标志设计汉字异化的创意中,在把握好形意相融的基础上,要牢牢地抓住这个情感,让独特的情感表现在异化的汉字中彰显出一定的艺术魅力,使得异化的汉字能够形象准确地传达出汉字本身的形体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中国铁路标志,见图3。标志紧紧抓住“工人”2个汉字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运用异化形式巧妙地将形象化的图形和汉字的寓意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巧妙的构思、优美准确的图形、单纯和谐的表达形式,既呈现出汉字形意相融的艺术特征,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这一标志极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4结语

篇7

关键词:汉字听写;文化强国;文化创新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据央视统计,该档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率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一场没有奢华场面,没有明星阵容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在观众中引起如此强烈反响?让我们一起从《文化生活》教材中找找答案。

一、载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听写汉字为题。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参赛选手的比拼,强化汉字书写,领悟汉字之美。

二、内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载体,考查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考试题目涉及了历史、地理、人物、自然、医学、化学、成语、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知识。比如历史方面:甲胄、桀纣、斧钺、蚩尤;地理方面:郫县、郓城、滹沱河、兖州;自然方面:雾凇、猢狲、岱宗、乌桕;医学方面:腭裂、湿疹、矽肺病、癔症;化学方面:镪水、三聚氰胺、核苷酸、胱氨酸;成语方面:枭首示众、万目睚眦、兄弟阋墙、荦荦大端;日常生活用语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考题见证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三、作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掀起了国人的汉字热,通过主持人解释考题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汉字散发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点燃激情。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通过听写汉字,也普及了一些自然科学、医学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看节目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提升了我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此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对外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这样一档栏目让更多各国的人民认识、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方块字”,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繁荣了世界文化,为实现文化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油然而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对汉字追捧热潮的背后,正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发展建设本民族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体现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对建设中国文化强国的参与热情。

四、启示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实现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到了创新,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挖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向国人和世人传播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也通过文化的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幕后策划团队,依托大众传媒,将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使命完成得如此成功。“汉字听写”热潮的背后,让我们更多关注本国文化,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人人争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这一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在新世纪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芒!

篇8

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内涵;汉字教学

一、汉字文化意识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1.汉字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过程单调。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识字教育,背诵识记为古代蒙学识字的主要方法。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尤其是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也是从传统汉字教学中继承下来的。我们一直把汉字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字。这样的汉字教学目的,致使汉字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过程单调的状态。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使学生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

2.汉字教学关注眼前利益,忽视学生长远发展。识字数量和速度的过分追求,使教师在教学时把注意力放在了汉字的读音、字形和意义的识记上,而很少有深层的意义理解。这种做法,在学生刚学习汉字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容易导致音近字和义近字的混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忽视了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使汉字教学课成了纯粹的训练课,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也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丢到了一边,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对汉字教学的评价刻板单一。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汉字教学评价标准为“四会”,只要学生会读、会写、会认、会用就是掌握了汉字,至于汉字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以及在不同情境的运用等都不是学生汉字掌握情况的评价标准。而对一种汉字教学方法优劣的评价,也仅仅是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是多少,速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汉字学习情况的检查,也简单地采用默写形式、听写形式,只要学生能顺利地默写或者听写出来,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汉字。考试中汉字的检验也往往是看拼音写汉字的形式,注重对学生汉字音形义的测验。这种检验方法只能看出学生对汉字读音、字形的掌握,而对汉字的意义,即使有相关的测验,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表面意义。

4.机械、落后的汉字教学法。在目前的汉字教学中,传统识字教学法还随处可见。教师不能依据汉字蕴涵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多数小学老师在教授生字时淡形义、讲形不顾义,重笔画结构分析、轻形义重读音,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使得错辨字形、误识字义所导致的认读和书写错误屡见不鲜,在遇到同音字时往往会因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虽然有些教师在讲解汉字时,试图通过做游戏、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汉字,但是无论是做游戏还是编儿歌,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机械识记的方法,变的只是具体形式,而本质内容却没有改变。

5.语文教师缺少一定的汉字文化品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灵活多变的讲课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汉字教学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识和扎实的汉字文化知识。但是在现实里,很多教师缺乏汉字文化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纠正学生对汉字的误解。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由“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这是因为他没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汉字文化知识,不知道“思”字的真正内涵,是无法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的。

二、汉字文化意识缺失现象解决对策

1.制订多方位的汉字教学评价体系。汉字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使得汉字教学距离汉字文化蕴涵越来越远,制订多方位的汉字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变关注教学的眼前利益为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将学生对汉字文化意蕴的理解纳入汉字教学的评价中,在对学生汉字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时,不仅测试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和速度,还适当地安排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测验,加强汉字人文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2.汉字教学中嵌入文化故事,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作用的认识。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在汉字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与所学汉字有关的文化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广博。比如讲解“天”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使学生懂得“天”是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日月、星辰、风雨及雷电都归“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津津有昧地昕故事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事物,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

篇9

一、汉字造型和艺术分析

汉字的造型特点十分巧妙,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首先,汉字是一种象形的文字,通过汉字是能够看到背后的意象的。中国人看汉字,看到的并不简单是笔画的堆砌,还包括了其中所包含的意象,这种意象可以是汉字直接表现出的图画感,也可以是汉字本身含义所代表的景象。平面艺术设计十分看重意象,汉字这种具备深远意象的事物正是平面艺术设计所需求的。

其次,汉字是能够进行图形化的转换的。不同于英文单词,单独的英文字母无法构建出具体的含义,而某些单词包含的字母又太多,在进行图形转换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而汉字每一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字都能够根据设计者思维的发散转化为图形。在平面艺术设计中,一种既能够以文字形式呈现又能够以图形形式呈现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二、汉字和平面艺术设计的关系

首先,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的发明和应用过程就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尽管平面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直到近现代才出现并流行起来,古人在创建汉字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平面艺术设计的相关要素,但是事实上,在汉字创造上凸显了古人的智慧。古人在创造汉字时并不是简单地随意地创造,汉字或象形、或形声、或会意,都是对事物复杂特征的极为简练的凝练和概括,将一个事物归纳成为一个具体的汉字,这正是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次,平面艺术设计很多特征与汉字艺术是想通的。汉字是由简单的点和线构成一个面,平面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汉字体现了创作者的内在逻辑,平面艺术设计也是逻辑性极强的活动;汉字和平面艺术设计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传达过程,通过人们对其的视觉感受,领悟到更为深层次的精神和内涵。我们惊奇地发现,汉字艺术和平面艺术在很多方面惊人的一致。

三、汉字艺术与平面艺术设计结合的尝试

汉字艺术与平面艺术设计的结合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汉字的结构与平面艺术设计相互结合。汉字讲求横平竖直,汉字如果抛开本身的语言学的特性,单纯从符号上来理解的话,它是一种较为方正的符号。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汉字的结构特征来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另外,汉字的结构与平面设计的结合还可以考虑汉字本身结构的分拆。汉字不仅能够分拆成为各种组合,甚至有些时候某些很自分拆以后能够组成其他的汉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是汉字的象形特征与平面艺术设计相互结合。平面艺术设计的主体其实还是图画和文字,而汉字作为文字是可以转化为图形的,运用巧妙的构思将汉字的文字属性和图形属性都发挥出来,能够在平面艺术设计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图形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要大于文字的,将汉字图形化,也是平面艺术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吸引人的手段。

最后是汉字的内涵和感情与平面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汉字奇妙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仅代表它字面上的含义,也不仅仅能够给人丰富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汉字中是蕴含着情感和内涵的,举例来说,汉字的结构是固定的,但是汉字的字体却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字体代表的汉字情感是不同的。在艺术设计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汉字字体,不要单纯地用尖锐的印刷体来抹杀汉字的情感特征。

篇10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沿河校区 吕翠萍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的基础。汉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渗透,使得小学生更全面、牢固地掌握汉字及其文化内涵。而要更好地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正确的识字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将汉字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才能改变只追求识字速度和数量的现状,真正提高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 汉字文化;小学识字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62-02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识字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基础打得牢与否。教育部2011年11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要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学段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熏陶作用。

关于汉字文化,何久盈曾说,“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文化视角实施汉字教学,心理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法上要符合汉字的字理特点,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表意特征,目标上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

一、将渗透汉字文化逐学段融入到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工程中

小学的识字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初学简单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复杂的形声字,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汉字看成是单个的个体,因为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汉字,既要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文化联系,还要照顾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认知发展能力的规律。

1.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形态还原,打识字教学基础。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认知上擅长形象记忆,对直观、具体的材料记忆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性特点,将看图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将汉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象形字及指事字上,可以用看图识字或浅析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中,特别是讲到典型的象形字,应当还原汉字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的编排是根据课文内容出现的,并没有按照由简到繁的规律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字时有必要将简单的字先讲解,做好铺垫。比如,讲到“虫”,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鱼”,同类举例;讲到“友”,可以回忆起前面的“手”、“又”,讲点字理;讲到“乌”,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并进行辨别; 讲到“羽”,可以回忆起前面的“鸟”、“毛”、“飞”,让学生连词成句;讲到“寸”,给学生讲讲关于“寸”的故事。又如,象形字的教学,笔画简单的可以直接出示图片;笔画复杂的如“兔”,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里是兔头,哪里是兔身,哪里是兔尾。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相互联系,提识字教学层次。第二学段的汉字教学,有了第一学段的积累,识字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1)教师启发学生找寻具有“亲属关系”的旧字,教授识字方法。比如,讲到“晶”,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品”、“明”,即回忆会意字的造字法;讲到“初、被”,要给学生讲讲“衣”,再延伸带有“礻”旁的字,并进行辨析。

(2)对形声字的批量生产有所提示。可以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字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学习新字“汪”,而学生已经学会了“河”、“湖”、“注”、“漠”等字,就可以告诉学生“氵”是形旁,表意;右面的是声旁,表音。学生也许会想到“江”这个字,左面的“氵”是形旁表意可以理解,但右面的“工” 是声旁表音不能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让学生找几个左面不是“氵”而右面带“工”的字,学生会找到许多,如“扛”“缸”“杠”。当学生读完这些字似乎已经悟出了一些道理。

(3)重点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字。第二学段中,大量出现会意字及形声字。教学上可以借字发挥,举一反三。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何“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纸张明明是木浆做的,为何是“纟”旁呢?“即”和“既”半边相同,用法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诸如此类,教师要勤于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后顺势讲解。

3.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文化内涵,传识字教学真经。第三学段的学生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对汉字文化的求知欲,教师需要加大对汉字文化的系统渗透。此学段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对识字的教学就放松了。而是应当更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到“楚”,可以给学生讲讲“痛楚”这个词;讲到“昏”,可以给学生讲讲“婚”,以及它们的关系;讲到“冤”、“逸”可以给学生讲带“兔”的缘由;讲到“仁”字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仁”的含义,讲解“仁爱”的思想,等等。讲到多音字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一些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这样,学生积累的汉字越多,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越多。

这样,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效记忆的识字系统,虽然加重了教学任务,但从长远看,教师既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识字教学评价模式

学校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成绩成了指挥棒,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就唯分数而教学。这种短视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学汉字的目的性发生偏离。教师看不清低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差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词、造句等练习上;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兴趣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学校能抛开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给教师以更多的时间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汉字教学,势必带来可喜的成果。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能单纯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应多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及识字的能力、识字的兴趣等。学生在识字中出现回生现象,教师应适当安排,加以巩固。比如:教师用生字编故事、拓展有生字的美文进行阅读等。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测评学生。笔试不是唯一的检测方式,学生的发言、作业、对字词的见解、对字词的运用等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在评价结果上,教师只分优、良,保护好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将小学的识字教学作为渗透品德教育的渠道

古代识字教学的教材,非常强调“文以载道”的功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其中所讲的道理未必全是正确的,却涉及了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语文必读书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选择相关的一些汉字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在明白字义的同时,理解了文意,并洞晓了古文中所传授的道德内涵。古文虽离我们遥远,但教师对其中某些汉字进行文化渗透,其深邃的内涵孩童就能轻松掌握。如学习“孝”字,上面是“老”字头,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子”,表示孩子、晚辈。老在上,子在下,表示晚辈要孝敬、尊敬长辈的意思。孝敬长辈、尊敬长辈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将它传承下去。

四、提高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识字教学是基础,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这个基础。如果不能够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教学地位,只是走马观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再费力气,其根基都不会牢固。只有提高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才能够重视识字教学,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重视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才会有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被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

我们之所以强调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即是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学生能认得许多汉字,也能将汉字所连成的句子读顺,但读完后却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记住汉字,记清字形,并不意味着识字任务的完成;而通过识记能够理解字义,并最终能够自由阅读,才真正达到了识字的终极目的。

五、将识字、阅读、写作有机联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不是单列的,三者是有机结合的。识字教学本就是在教学课文中完成的,学生学习生字需要在课文中理解消化,在写作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三者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学段的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并不意味着第一学段就放弃阅读与写作教学。因为语文的教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抓重点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教师在布置教育部规定的阅读书目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每一个学段都应针对学生年龄,布置灵活多样的写作题目,如:运用新学词语编写广告词、仿照句子造句子,或是给几个作文题让学生选择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阅读、写作和识字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

六、适时自我学习,深入识字教学研究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的字理知识来自于《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其课时少,涉及的内容也少。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把汉字学作为培训内容的。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先天、后天都存在识字教学理论的缺失。鉴于以上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能力要得到提高,平时就应注重积累,自我学习。一方面,补习汉字学理论知识,找寻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长期积累;另一方面,补习识字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