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采购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采购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上竞价又称反向拍卖,是由采购方和供应商通过电子竞价平台来完成的一种采购方式。主要是采购方自选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平台上需求,由3个及3个以上供应商进行背靠背的网上报价,经过多轮反向竞价形成最低价格,由采购方确认成交结果,最终完成采购。
我校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单价或批量超过10万元(含10万元)设备由学校采购中心执行集中采购,进行招投标工作;10万元以下设备的零星采购由学校技术物资中心执行。由于10万元以下零星采购需由老师提交书面申购单,委托技术物资中心授理,还需由业务员进行货比三家的工作,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更影响了采购效率。从2011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党组[2010]27号文件“建立高校网上竞价采购制度、图书采购联盟、进口仪器设备采购联盟,健全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的要求,我校从中山大学引进网上竞价系统,将十万元以下设备进行了网上竞价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受到用户的好评。
一、网上竞价的优势
(一)流程透明,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诚信”
网上竞价平台实现了零星物资采购在申报、审核、竞价、履约等流程全网络化管理,改变了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并在全过程中实行跟踪模式。对采购方来说,可以直接上网申购,并可以时刻看到申购处在何种环节,并可在截标后按最低价选择供应商;对职能部门来说,不到竞价截止时点,任何人看不到供应商的竞价价格信息,体现了公平与公正;对供应商来说,可以在网上背靠背的竞价,有效地防止了权力寻租,减少了许多前期的推销联系公关工作,实现低成本运作;截标后的审批理由对各方公开,中标结果公开,有利于监督、投诉。网上竞价作为高校采购工作的创新手段,充分体现了阳光采购的理念。
(二)提高采购效率,节约经费
网上竞价通过网络化的操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用户申购和选择、职能部门审批和供应商的竞价,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各项工作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和管理,提高了采购效率。我校在零星物资竞价过程后,一般两至三天就可以买到采购方所需的商品。实行网上竞价,供应商不知道有多少公司投标及投的什么价格,根据中标规则的运行结果,使得供应商一般都是尽快投自己合理的底价。此外,网上竞价还节约了传统意义上由业务员去货比三家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据浙江大学不完全统计,采用网上竞价以来,成交价比采购方的采购预算价节约7.1%。
二、现阶段还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为单一品牌问题
由于网上竞价系统设计时为单一品牌竞价,采购方在提出的产品需求时是按指定的一个品牌和型号来需求,由能够提供该品牌型号的供应商在截止时间内背靠背报价,最后按最低价的原则由采购方选择供应商。这样的设计将采购的货物限制在单一品牌中,缺乏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充分竞争,在网上竞价过程中,只有比较通用仪器设备会有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来竞价,如果是一些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竞价采购,指定品牌后常常达不到三家供应商来竞价的要求,需要采用审批单一来源谈判的采购方式来解决。我校在实践过程中,用于网上竞价采购的主要是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空调、复印机、数码相机等通用产品。
(二)网上竞价参与供应商比较少的问题
网上竞价的核心是提升设备零星采购的竞争性,在这个竞价平台上,只要符合资质的供应商都可以参与竞争。我校采用中山大学网上竞价系统,全国有几十家大学加入,经审核年检通过的供应商数量也达到二千多家,在浙江省来说,入网的供应商也有几百家,但是具体到经营某种仪品设备的供应商相对就比较少了,表现为竞争性不强。其次,供应商销售某类仪器设备只几个品牌,而采购方自选品牌的自由度相对较大,经常会出现竞价的结果是达不到三家供应商来竞价导致竞价失败。此外,由于网上竞价大多是小额零星仪器设备,对一些只关注大额单子的供应商来说,缺乏吸引力。
(三)受供应商报备限制的问题
由于网上竞价采取单一品牌竞价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会存在供应商向原厂商报备情况。通过网上竞价,竞价结果最低价很优惠,采购方也选择了中标供应商,但是最终无法供货,原因是其中某个参与竞价但报价高的供应商通过“优先登录制”让原厂商只提供其有资格,导致中标供应商拿不到货。另外,一些厂商为防止其产品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按销售区域,只授权一家或几家供应商来销售其产品,并采用最低限价方式,这种限制充分竞争的情况在专业仪器的竞价过程中经常出现。
三、完善网上竞价采购的建议
(一)加强供应商库建设,多渠道吸引供应商加入
高校应该重视供应商库的建设,大力加强网上竞价平台的宣传,吸引更多供应商加入。首先,巩固本校现有供应商积极参与网上竞价,创造良好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商业氛围。第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宣传等手段,公告诚邀广大供应商加入,也可以查询当地品牌供应商或已入围政府采购协议资格的供应商,邀请他们加入。第三,特别是针对一些专业仪器类的供应商,发动本校熟悉该行业的专业老师,扩大宣传,鼓励他们加入。
(二)实现多品牌需求报价
改变需求设计理念,改单一品牌需求为多品牌需求。采购方可以提出2个或2个以上相同档次的品牌竞价信息,各供应商同时背靠背进行网上报价,系统自动将最低报价的供应商推荐给采购方,由采购方来确认采购结果,完成采购。多品牌需求不仅实现了单一品牌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实现了同类产品品牌之间的充分竞争,特别是针对一些专业仪器设备,更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三)规范管理制度,抵制报备制,充分鼓励竞争
规范网上竞价管理制度,严格对供应商的管理,针对供应商向厂商报备、指定商中标、选用特配机型等一系列限制充分竞争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还要鼓励异地供应商参与网上竞价,鼓励采购方选择价低质优的异地供应商,从而创造更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军,李北平.《电子竞价在高校政府采购中的应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6月.
[2]贾延江,林明河,许家瑞.《高校物资“网上竞价”采购管理研究及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12期.
篇2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该及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等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市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16-01
收稿日期:2015-02-02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686)和2014年度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构建辽宁高校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JG14DB2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霍奕彤(1988-),女,吉林吉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实际上与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众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选修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对于许多地方校财政学专业而言,课程信息化就是从在黑板的“满堂抄”变成了电子版的“满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应变能力。许多情况是教师只对课上的时间负责,课下学生所做的与课堂没有关联性,学生找缺少方向感,导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课下时间大都“荒废”了。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的关键在定位,定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地方校财政学专业理性之选。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强调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开设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等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二是增加了操作性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税务、纳税筹划等课程。三是强化了基础类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四是增加了课内实验的学时数。增加税务、税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纳税筹划等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
(三)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在重视财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对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双师”。
(四)强化实践教学
美国有1/3的高校是应用型教学模式。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应用型模式。在加拿大,合作教育下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此前他们已有将近1年的工作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很快能胜任工作。强化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从思想应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应从经费、计划落实、跟踪管理、检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实。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接触实践和社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谢作许、费明成,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搞转
移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2006年8期。
[2] 李忠华,霍奕彤,科技创新促进沈阳节能减排机制的构建[J],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 实训模块构建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313所本科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而这其中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开设占据了很大比重,行政管理专业涉猎内容广泛,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今后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便是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实训教学基地短缺、实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等问题,提出构建科学合理实训模块的设想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1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1 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需要
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方面普遍投入较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这种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较少,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与专业的对应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训的质量。而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实训制度的建设上,目前地方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多为刚走出校园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大学生,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自身缺乏实训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经验。除此之外,高校在实训方面并没有设置有针对性的目标、实施办法、考核方法、评价体系等,实训教学多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适应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
2012年教育部下发教思政[2012]1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出我国教育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提出加强实践育人规划、强化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要求,可见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而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和时代潮流,也有利于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有求有更为清晰明确的定位。
1.3 增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需要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普遍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设备条件、资金支持、生源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能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抗衡,而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上又不及高职高专类的技术型高校,因此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在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教育,培养复合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1.4 拓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渠道的需要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万人左右。与这令人振奋的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情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就业职业和行业的分布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广泛,但普遍竞争力不高,从事岗位较多的有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等,这些都属于门槛较低的岗位,职业对口率比较低,薪酬水平和职业上升通道也比较有限,因此毕业生的满意率普遍偏低。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科学实训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
1.5 形成自身优势、凝练特色学科的需要
如今地方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大多遵循传统,没有自身特点。因此未来建设中地方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和培养个体差异,参考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民俗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规划,形成自身特色学科。以海南省高校为例,应在海洋行政管理、特区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规划与管理、热带农业的推广等方面大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2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思路
2.1 构建实训模块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实训模块的构建应坚持清晰定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基本行政操作技能和综合事务处理能力为支撑,辅助以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由基础到综合、由单一到多元的实训模块。
2.2 实训模块的构建(见图1)
3 行政管理专业实训模块的构建对策
3.1 校内实训模块的构建
校内实训重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校内实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行政事务的处理技能,同时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校内实训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1 课程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首先,深化案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介绍行政管理领域的实际案例,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和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案例库的建设,要广辟案例信息来源,从各个途径充实案例库。这些途径包括: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等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网站公布的行政管理、MPA教研案例;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行政管理的事件和现象;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专业类学术刊物;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搜集的案例资料;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搜集的案例资料;有关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资料等。同时加大相关硬件投入,建立专门的行政案例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平台。
其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实验室模拟实训。学校可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设立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等。同时在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的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主要内容。公共课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技能,这其中以计算机的操作应用和英语能力为代表,计算机类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office软件的应用和利用网络实施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信息和输出结果的能力,能够编制网页、利用网站信息或维护网站常规运行的能力,以及利用电子政务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如统计的SPSS软件,Photoshop等等并提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讲授内容应以日常用语为主,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增加公共行政、经济学、法学等方面课程外,还应增加“公文写作”、“文献信息检索”、“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公务员考试模拟”、“政务礼仪”等实训课程。而选修课则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通过预先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2 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学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为学生实训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举办专业竞赛,如公文写作大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行政能力。其次,充分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的行政工作,担任相关职务;再次,学校可通过设立学生助理、行政助理的岗位使在校生能够切实感受行政工作的内容,为日后的专业实训做铺垫。
3.1.3 毕业论文的改革
当前高校毕业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并不具备撰写高标准学术论文的能力,只能为了凑够论文字数而进行大量文字堆砌,乃至抄袭,这严重违背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初衷。因此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多注重内容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在写作过程中,不提倡单一的理论论述,鼓励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展开,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2 校外实训模块的构建
(1)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最能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研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训内容,也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成调查小组,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社会学的指导老师,对如何开展社会调研,需要运用何种方法展开,调查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讲述,并对学生在调研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给予指导。在实地调查后,引导学生针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结合所学知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2)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是拓展校外实训的重要环节,建立校企共赢平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应选择为对企业有利,能切实解决企业现存问题的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由企业为该校学生提供部分日常实践教学中的设施和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与此同时,学校则利用自身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有效优质的科学服务;在师资方面,企业可选派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重在介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传授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人才方面,企业可获得对人才的优先选择权,这样便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3)鼓励学生寻找兼职、自主创业。学生可抛开专业和学科的界限,利用课余和暑期时间走向社会,了解多种行业的工作内容,提前感受职业氛围,具体行业如销售、服务、实习记者等,来通提高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学校可通过与政府或公益组织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训活动中时间最长最集中的环节,因此创新实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采取强制性集中实习与分散自由式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对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习指导,明确其实习目标。同时构建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和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情况,保证实习效果。
目前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探阶段,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实训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改善实训教学中的不足,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2]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5.
[3]魏红征.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22.
[4]谭英俊.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9-102.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地方高校“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校培养出“双创”型并存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需要高校的“双创”培养铸造他们的创新、创业之基,在校时就将知识与“双创”思维并举,使其毕业后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自食其力的能力[1]。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双创”培养,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双创”培养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双创”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双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高技能“双创”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双创”人才,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
(二)“双创”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高技能“双创”人才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双创”人才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双创”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拥有主动权。
经济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区域的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教育[2]。同时,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持,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等教育以通过人才培养传播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的功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三、地方高校“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
笔者结合分子细胞学理论和钦州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探索,构建的“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1+4+10”,即:围绕“‘双创’能力培养”这1个主核,环绕“‘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4个次核,每个次核又有2―3个子核,一共10个子核,由此构建而成分子形态,如图1所示。子核、次核与主核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同时,与分子细胞的有机生长性一样,子核又能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社会的需求而“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主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主核是“双创”能力培养,这个主核的内涵应该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村各级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同时具有“双创”素质的大学生。
2.次核与子核。“分子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次核由“双创”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与保障体制构成。
(1)“双创”教育。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双创”教育。首先,“双创”教育需要地方高校开设以培养“双创”意识为核心的指导公共课程,使学生掌握具备“双创”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建立健全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双创”教育教材(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其次,“双创”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加强教师掌握“双创”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学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让教师深入实践单位、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还可以邀请创业者作为特约演讲者或担任实习导师,使没有创业家庭背景的学生也能够对创业者和创业机会有更好的理解。第三,“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地方高校要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争当“双创”人才。
(2)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双创”素质和基本品德的养成,突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性;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双创”灵感;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以开放性、多样化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
地方高校要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的“双创”文化,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经常分析“双创”者成功的个案,进行多种形式的“双创”计划比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理念,形成尊敬“双创”者的浓厚氛围。
(3)社会实践。地方高校要加大基础投入,构建“双创”孵化基地,打造“双创”平台,帮助大学生开展以专业为核心的自主“双创”活动,并且给予如专业技术、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门辅导。地方高校在实施“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可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学生“双创”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双创”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双创”培养计划,通过“双创”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双创”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潜意识中培养他们的“双创”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双创”技能。在“双创”教育实践中,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双创”项目团队和面向“双创”精英,尝试建立面向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社团、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双创”基地。
(4)保障体制。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保障体制可以划分为硬件制度、软件体系和评价机制三部分。
硬件制度方面,根据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奖惩和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双创”的积极性。制定一些服务“双创”教育的制度,从而使“双创”教育工作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的直线管理向精细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增加对培养学生“双创”机制的经费投入,“双创”培养需要地方高校投入资金用于教育过程,在学生“双创”实践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市场运作,同时重视学生教育和活动场所的建设。软件体系方面,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双创”研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美国许多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其他学科一样,研究是教学与实践的基础,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拉动,“双创”研究工作主要靠地方高校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探索“双创”活动规律,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双创”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是由多种标准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综合体系,可以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动性四个方面展开评价。研究与实践证明,“双创”教育的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石,理论学习的越扎实,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实践能力是评价机制的深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完善理论、修正理论。“双创”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地从实际出发,以实际业绩与社会效果为主要人才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采购 采购效率 影响因素
高校采购工作是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的一个方向性的延伸,需要接受政府采购的指导与领导,是一种在政府采购计划控制下的分散性的个体行为。
一、高校采购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采购部门设置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方面,许多高校采购部门的设置不够合理,有的设有独立的招标中心,有的挂靠在设备处、基建处等部门,有的由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同时完成采购职能。职能的重复交叉、中间环节过多等因素,大大地降低了采购效率。
另一方面,高校在设立采购部门时,采购人员队伍构成不够合理,采购部门在人员配备方面专职现象比较严重,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具体执行着,更有甚者监督机构、采购机构竟然是同一部门,不仅实现不了自我监督,还有可能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采购人员的上进心,严重影响采购效率的提高。
(二)采购人员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采购部门之中真正具备熟悉法律、政策与业务等综合业务素质的专业采购人员是相当缺乏的。采购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直接导致高校采购效率大幅下降。采购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犯错。如资质审核不严、标书信息失误、标书发放过程中的疏漏、标书不盖公章、标书传真失真等,都是由于采购人员粗心大意或业务不熟练而导致的,而上述这些差错,无论是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高校采购效率,影响采购工作有序顺畅的进行,大大降低高校采购效率。
(三)采购方式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更多的采用的是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这两种方式,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在合规合法的同等的条件下,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所需要的时限较长,其效率也明显低于竞询价采购、争性谈判与单一来源采购这三种方式的采购效率。运用先进的采购方式,虽然能更加显著地促进高校采购效率的提高,但是我们有时会偏激的去一味的追赶时髦,没能够正确看待与应用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这两种采购方式。只是片面地强调采购效率,把应该采取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的项目避免使用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把应该采用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采购这三种效率高的采购方式的项目,硬要去使用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这两种时限较长的采购方式。总而言之,在高校实际采购工作中,对先进的采购方式运用不够灵活,这也是影响高校采购效率的关键所在。
(四)采购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监督管理机构不能够切实做到采购工作依据法律,遵循章程。直接导致高校采购过程中采购的分工、程序不够明确,采购范围的界定模棱两可,采购部门间互相推诿,不尽其责。
其次,高校没有实现采购工作统一布置、统一编制、统一审核、统一批复的集中管理制度,导致大部分高校采购工作中间环节多,不能建立供应商信息、咨询专家信息和采购信息的资料库,实现不了对信息的共享。致使在具体执行采购任务时不具有能多选的机会,导致供货商们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机制,最终导致采购商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都没办法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进一步影响高校采购效率的提高。
另外,高校没有形成科学的、完善的、灵敏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与现代高校采购相适应的网站、采购管理系统和采购支付结算系统,导致采购信息的缺少安全性和可信度,使采购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高校采购效率的提高。
(五)采购预算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高校目前的组织结构层次多、制度规范庞大、会计核算体系复杂的高等学校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操作难度。导致很多高校难以保证采购计划和预算的准确性。不能够提前确定收定支,并提供商品数量、商品金额、商品质量、技术指标、技术参数、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导致开展采购工作时没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而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无用功。
二、提高高校采购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高校采购体制改革,健全各部门职能
高校为了提高采购效率就应考虑从自身出发,在认真严格遵守采购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的采购办法和程序。在建立章程和确立制度的过程当中,要切实做到采购工作依据法律、遵循章程,充分考虑到采购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等特点,不仅要确保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所体现的原则统一一致,还需要符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制定的制度规章可操作性相对较强,以便明确采购过程中的分工,明确采购程序、范围、任务、及操作规程。通过建设和完善高校采购体制来进一步规范高校采购工作,从而保证高校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提高高校采购效率的目的。
(二)确保培训工作顺力展开,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具有价格昂贵、技术含量先进等诸多特点,为了促障高校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必须保证采购人员培训工作顺力展开,逐步培养一支不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精通采购业务的训练有素的高校采购队伍。开展教育培训学习,不断进行提高业务能力的、多样化的学习训练,保证采购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进行专业的采购人员培训,包括采购律、采购技术、采购过程中的谈判技巧等方面,使其真正掌握高校采购的技术操作和技巧的运作;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对高校采购人员实行业务等级考试制度,依据高校采购人员考试成绩评定其等级,将高校采购人员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三个等级或者更多,鼓励高校采购人员取得资格证书,保证持证上岗;建立全程责任追究与目标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对工作进度不达标,不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要求其与目标管理挂钩,以此促进高校采购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最终实现高校采购效率提高的最终目标。
(三)灵活选取采购方式,实行协议供货
在大力推行“协议供货”、“电子采购”这些先进的高校采购方式的同时,还要在坚持合法合规的原则下,灵活采购方式,在邀请招标方式和询价采购方式都可用的情况下,选取花费时间短并且效率较高的询价采购方式。
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减少重复招标,在最大程度上地压缩采购的环节,从而尽可能地缩短高校的采购时间;可以一次性签订采购合同,实行长期供货,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采购人所购物品的及时性与多样性的要求。
(四)健全采购体制,规范采购环境
建立产品信息资料库和供应商的资料库,根据各个年份高校采购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各个种类的资料信息,调查、分析、筛选出产品和供应商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指标和条件,并汇总成数据库,切实加大采购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建立评审专家资料库,也就是把各类相关行业评审专家信息资料汇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最适合项目采购的评审专家的基本条件,最后组成专业素质较高的专家评审团队;推动采购情报网络的建设、延伸、运行与经贸、技术监督、工商、科研、统计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的信息联系的制度的建立,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建立高校采购工作的档案实现科学的整合采购信息。
严格高校采购招标操作程序,严格遵守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的评审活动应在封闭和电子监控的状态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采购文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公开透明化的采购活动。切实做好采购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杜绝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设立专门的适合高校本身的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并且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校集中采购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违法违纪采购行为,从严查处,并同时督促高校有关部门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重新进行公开的采购活动,加强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章程制度对高校采购工作的约束力度,从根本上规范高校采购的环境,为高校采购创建和谐的采购环境,进一步达到提高高校采购效率的目的。
(五)简化操作程序,强化高校采购预算管理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高校政府采购部门应简化操作的程序。简化操作程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简化并加快高校采购部门内部的审批、运作、流转等操作程序。通过缩短高校政府采购前期准备的时间(采购计划报送的时间、采购方式核定的时间与供应商资料递送的时间等),来提高采购效率。第二,用中标信息的公布来代替中标公示期,针对服务类项目与通用定型货物采购工作,提高每个环节的运作过程,缩短供应商标书制作周期,来进一步提高高校采购效率。第三,压缩政府采购具体实施阶段与后期履约验收阶段时间,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的效率。
高校采购预算是各个采购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教学任务和事业发展的计划,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并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年度采购计划,此采购计划必须建立在精确的采购需求的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简单的需求量汇总求和。高校采购部门预算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采购效率,这就要求高校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提前编制好完善精确的采购预算表。将高校各部门的采购计划纳入到总预算的范围之内,做到细化采购支出的项目,具体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证好项目前期的采购计划,紧凑安排采购计划,捋顺采购程序,保证采购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第二,强化高校采购预算的刚性约束机制,杜绝无预算的采购,严格依照审批程序进行办理。第三,完善高校采购的验收制度,实行项目绩效考核制。通过加强高校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实施,达到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高校采购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文平.对提升高校政府采购工作效率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5)
[2]唐勉等.高校政府采购“网上竞价”管理采购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3]伍劲宇.浅析高校采购存在的问题与电子化采购举措[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张少峰.高校政府采购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4月
[5]陈蔚等.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研究[J].政府采购.2010(4)
篇6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
D922.2
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政府集中采购的法治意识不断加强,实践成果日益丰富,外部关联度明显提升。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要与政府自身改革的方向紧密结合、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在更加注重政府集中采购公信力、注重政策功能引导、注重物有所值的采购理念、注重采购人满意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目前政府采购通常采用的5种采购方式,即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工作的需求。为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适应竞争不充分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特殊类型项目采购的特殊需要,财政部制定了《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
一、竞争性磋商的内涵
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是指采购人、政府采购机构通过组建竞争性磋商小组与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就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事宜进行磋商,供应商按照磋商文件的要求提交响应文件和报价,采购人从磋商小组评审后提出的候选供应商名单中确定成交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是财政部首次依法创新的采购方式,核心内容是先明确采购需求、后竞争报价的两阶段采购模式,倡导物有所值的价值目标,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片面追求招标程序而导致的价值不符。另外,传统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都要以对采购标的的质、量、价在采购活动实施之前就要形成基本判断作为前提,这显然与社会服务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政府服务需求的深度要求不相适应。而以竞争性磋商方式处理可以解决在只能提出服务结果、目标,而对于服务过程、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评价还无法确定时,如何通过协商机制比选潜在供应商,以充分适应当前政府对社会服务的广泛采购需求。
二、竞争性磋商和竞争性谈判的差别
竞争性磋商和竞争性谈判两种采购方式有一定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竞争性谈判项目的预算是基本确定的,谈判的目的是选出一个既能满足经完善的项目需求,又能提供最低成交价的供应商;而竞争性磋商项目的预算是基本不确定的或是非常粗略的,磋商的目的是选出一个既能满足已经明确的项目需求,又能应对未知且蠹酆侠淼墓ι獭J导中,凡是项目需求及预算基本明确的项目,可通过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来达到最佳性价比的采购目的;而对于那些需求不太明确、预算粗略的项目,则可通过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来实现物有所值目标。
其次,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将磋商文件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的时间,确定为不得少于10日。较之于竞争性谈判所规定的3个工作日,期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给供应商之间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类似的还有采购人或机构发送澄清或者修改文件的距离首次响应文件截止时间不少于5日,对此情形竞争性谈判规定的是3个工作日。
第三,在竞争报价阶段,竞争性磋商采用了类似公开招标的综合评分法,区别于竞争性谈判的最低价成交。竞争性谈判的原则为价低者取胜,容易产生恶性竞标风险,导致最终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竞争性磋商采取综合评分法,即响应文件满足磋商文件全部实质性要求且按评审因素的量化指标评审得分最高的供应商成交。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在需求完整、明确的基础上实现合理报价和公平交易,并避免可能导致的恶性竞争,将政府采购制度功能聚焦到物有所值的价值目标上来,达到质量、价格、效率的统一。
第四,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将可以重新评审的情形规定为五个,即资格性检查认定错误,分值汇总计算错误,分项评分超出评分标准范围,客观分评分不一致,经磋商小组一致认定评分畸高、畸低的情形。而竞争性谈判则规定:除资格性审查认定错误和价格计算错误外,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组织重新评审。
最后,竞争性谈判项目和竞争性磋商项目,在提交最后报价和推荐成交供应商阶段,要求供应商数量一般都应当满足3家以上,特殊情况下供应商数量可以为2家。但两者适用情形不同:竞争性谈判项目,公开招标项目提交投标文件或经评审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供应商只有2家,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改为竞争性谈判的,提交最后报价的供应商和谈判小组推荐成交供应商的数量可以为2家;竞争性磋商项目,属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科研项目以及需要扶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提交最后报价的供应商和磋商小组推荐成交供应商的数量可以为2家。竞争性磋商在供应商数量要求方面的灵活性,能够确保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三、竞争性磋商在高校政府采购的适用
《磋商办法》规定了五种适用情形:一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二是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三是因艺术品采购、专利、专有技术或者服务的时间、数量事先不能确定等原因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四是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科研项目,以及需要扶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五是按照《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外的工程建设项目。
其中,前三种情形适用于采购人难以事先确定采购需求或者合同条款,需要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协商的项目;第四种情形适用于科研项目采购中有效供应商不足三家,以及需要对科技创新进行扶持的项目;第五种情形适用于政府采购工程类项目。
对于高校来说,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在购买服务、科技创新扶持、技术复杂的专用设备等项目采购中都将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竞争性磋商办法》将“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科研项目,以及需要扶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一以前没有做出专门规定的内容,纳入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适用的范围,一方面体现国家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部分科研项目供应商不足三家,又不具备单一来源采购、询价方式采购的现实难题。
综上所述,竞争性磋商采购给高校带来的是更务实的采购理念,应当根据采购项目特点选择适当的采购方式,而不是依据采购金额大小选择采购方式,通过供应商间竞争获取采购需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和评审专家各司其责,尽其所能,采用综合评价体系,科学、择优选择成交供应商。
【参考文献】
[1]王春明.竞争性磋商引领采购观念转变.中国政府采购,2015,173(10):76-77.
篇7
如今,我国高校设备采购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对于大宗的采购基本都是采用投标的方式来进行采购,对于小宗的采购则基本都是由设备需求部门对所需要的规格型号等进行申请,最后统一由后勤部门进行采购。对于那些小宗采购,很多时候会因为教师或实验人员等对相关设备的价格不是十分的了解而造成采购人员虚开发票等情况的发生。而对于那些大宗的招投标采购的过程中,因为很多教学专业设备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容易导致凭想象或者有很强的排斥意向、故意压低竞标价格导致合同履行存在问题、评标方法单一或不合理等都会导致设备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要针对学校自身的设备需求特点以及相关的采购管理流程,来构建学校自己的现代化的设备采购管理体系,并以这个管理体系作为基础来开展设备采购工作,确保高校的设备采购工作能够规范化,有效的维护高校的经济利益。
二、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设备采购管理由于受到商品市场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使得高校的设备采购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要给予重视的问题。
(一)设备采购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设备采购管理的现有制度还并不完善和不健全。没有健全、完善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设备采购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有的是管理制度过于陈旧,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新要求,有的新建立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漏洞等。
(二)设备采购的形式比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按照公开程度可以将采购方式分为五种: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每一种采购方式都有适用的条件,高校的相关设备采购部门应该根据采购设备的不同特点与具体的条件来进行灵活的选择。但是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基本都是采取的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设备的供应商也都比较固定。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与供应商形成较为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但却很难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容易造成高校中设备采购部门与设备供应商串通一气,让某些设备供应商长期对某一学校的设备采购市场形成垄断。
(三)未理顺设备采购的关系
有一部分高校在进行设备采购管理时,采取多头进行,例如有的学校将设备划分为办公、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种设备。然后这些设备在分别交由不同的单位进行采购。虽然这种采购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够符合相应的专业性要求,但是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与资产流失的情况。
三、解决措施
要对这些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也不浪费,让高校的设备采购资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效的使用。
(一)对设备采购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健全和完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就是要规范设备采购的操作方式和程序,让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透明,以形成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有序的竞争,尽可能的减少甚至是杜绝暗箱操作,让设备采购工作能够更加规范的运行。设备采购管理工作中的制度主要包括了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流程等等。要对设备采购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等都进行严格的规范。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的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结合学校内相关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充分的论证,紧密联系工作的实际,让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设备采购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高校仪器设备比较特殊,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每一个采购项目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确定采购方式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高校的设备往往都会选择性价比教高的产品,同时还特别注重售后服务,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公开招标的方式。在采购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的强调最低价,因为那样就有可能会牺牲售后服务。一定要在符合“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要求”的大前提下,尽可能的采购到价格最低的设备。
(三)要统筹全局,理顺关系
高校设备采购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很多时候都与采购管理关系不顺有着一定的联系。应该将高校的设备采购工作纳入到学校管理与规划之中。学校应该先建立起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需要对设备采购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改变传统的分散采购,多头管理的局面。同时需要对该机构的工作目标与原则进行明确,需要在宏观上反映出设备采购在一定范围内的强制性、限制性和责任性。同时还必须要对设备采购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等进行明确规定,让他们能够在履行职责时有法可依。
四、结语
篇8
与一般采购工作不同,高等学校采购工作有其特殊性,除需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外,还需要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序保质的开展工作。为避免错过采购项目开展的黄金时段、无端耗费采购人力资源,有效地提高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水平,并为使用部门提供满意的高水平服务,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切实做好各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科学操作、合理配置、精诚协作,为助力高水平学校建设做准备。
二、现行高校采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购计划的前期准备阶段
1、采购计划预算制定不合理。
使用单位教师工作繁忙,疏于对采购标的物的实地调研,导致采购计划报送的预算金额与市场上该标的物的价格偏差大。以常用的办公设备台式电脑为例,有时使用部门报送的预算是教师在京东、天猫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上搜到的价格,由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具有无需支付多余运输成本、税金等费用,其标的物的价格势必低于实体店的销售价格。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工作人员不得不重新询价,同时跟使用部门教师协商修改采购预算。
2、采购计划参数不详细。
高校对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需求迫切,而此类设备专业性较强、价格昂贵、精密度要求高,在实际操作中,非该学科的采购人员无法短时间内熟识此类专业性极强的设备,并了解其实际使用性能。如若使用部门的教师仍不能提供精准、详实的技术指标,就有标的物不能满足科研目标的可能性。
(二)采购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
高校的采购项目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凡是政府采购目录内的货物、服务、工程,除采购限额内的部分,其余均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代为行使采购职权。凡是政府采购目录外的货物、服务、工程,政府采购目录内采购限额内的部分,均可由各高等院校自主实施采购职权。
1、政府集中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选取不合理。对于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采购单位送交审批材料中的各项条款,直接关乎整个采购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其中采购方式的选取对高校采购工作效率的影响较大,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批量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多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然而这种方式从采购公告发出至开标,至公示期满签订采购合同,至最终供货,整个流程需经历1-2个月。若为进口设备,还需办理报关报检等手续,则整个流程要历时半年左右。一旦采购过程不顺利,进行第二次采购,势必会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
(2)采购人代表作用发挥不足。政府集中采购中,仅允许采购单位指派一位采购代表进场担任评委,其余评委均由采购单位工作人员在采购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此时,采购单位只能在使用教师和采购工作人员中二选一,使用教师缺乏采购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采购工作人员对采购标的物性能不熟,不利于采购单位实现利益最大化,也不利于解决突发性状况。
2、高校分散采购项目
(1)在采购方式选取方面,对于何种项目可采取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很难加以界定。对于业经以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项目,找不到理论依据。
(2)高校分散采购项目,其采购公告于学校官方网站上。由于信息平台的关注度低,参与的供应商少,无法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影响高校采购效率。
(3)对供应商中途弃标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惩戒措施。对于业经成交公告的供应商,如未能以公司名义提供弃标申请,将给该标的物的再次采购设置障碍,损害采购单位的利益。
(三)采购档案的归集整理阶段
1、标的物验收标准不一致,操作不规范。
验收结论作为评价整个采购过程的客观依据,将留存在采购档案中。对使用部门经费进行采购的项目,使用人作为验收人,有时为节省时间、尽快付款,在供应商供货时,即刻为其做出验收结论,这种行为极为不负责任。对使用高校专项经费采购的标的物,则需由经费部门牵头,组织审计、财务、纪检、国资等部门进行联合性验收,这类标的物具有数量多、技术指标复杂、存放地点分散的特点,给验收工作提高难度。受时间限制,随机性抽取标的物进行验收的方法,很难客观完整的还原实际情况。
2、遭受质疑时,采购档案资料留存不完整。
在采购公告后开标前或者完成竞标后,供应商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有时会向监管部门提出质疑申请。一旦质疑被受理,就存在延期采购、业经形成的成交结论被废除的可能性。如若各环节中的变更、澄清、回复资料留存不当,将造成高校采购档案缺失。
三、加强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采购计划的前期准备阶段
1、采购预算制定,科学、合理、客观。
高校各教学单位、机关及教辅单位在项目申报前,应根据采购标的物的用途、使用对象等,进行实地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合理编制采购预算,使供应商形成充分的竞争机制,以平衡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采购预期。
2、详实采购参数指标,满足使用部门工作需求。
为切实加强采购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导性,采购单位除考虑现有资金状况和采购能力外,还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针对科研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切忌在技术指标中出现条件歧义、模糊不清的概念,务必使采购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二)采购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
1、灵活选取采购方式,优先实现批量采购和定点采购。
针对全年都存在需求的低值易耗品,如硒鼓、粉盒,高校可在每年年初,确定3-5家定点采购供应商,当学校发生采购需求时,各部门可直接到定点供应商处采购。针对高校各部门均存在采购需求的标的物,如台式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把全年需求分成几个批次进行采购。压缩采购过程,还能一次性的满足多部门的及时性和多样性需求。
2、提高自主采购信息透明度,形成充分竞争局面。
“公开、公平、公正”与“有效竞争”都是采购工作应遵循的原则。而对高校自主采购项目而言,由于采购信息平台关注度低,难形成有效竞争机制。如今电子化采购被认可,既能体现公开透明的采购过程,又能阻止寻租现象发生。倘若能加以利用,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采购档案的归集整理阶段
从高效采购计划的申报、可行性报告的论证、公告的到实际工作的开展、成交公告的再到采购合同的签订、标的物的验收、大型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修缮工程的图纸等所有能客观、真实、完整的记载采购过程的载体,都是采购档案的一部分。采购档案既能为统计分析、采购记录查阅、采购经验总结、上级领导部门检查、采购纠纷处理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又能为加强高校日常采购管理助力。
1、在标的物验收环节,先使用后验收,严把质量关。
对日常办公类标的物,在技术指标满足采购合同要求的基础上,使用3-5天,方可形成验收结论。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除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外,还应达到实验的精密度,并提供长期培训指导,待获得学校联合验收小组所有成员认可后,才能形成验收结论。
2、对遭受质疑处理的采购项目,更要做到资料齐备。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29
[中图分类号]G258.6;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为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图书馆行业的科研人员加强科研工作,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主要原因在于数字资源不仅解决了传统纸质资源的弊端,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阅读需求,同时还对相关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优化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数字图书馆在采购模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增加了采购投入成本,影响了学校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因此,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进行了研究,为后期的科研教学奠定了基础。
1 高校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现下我国形成了自主采购、集团采购和政府招标采购的3种采购模式,但就目前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而言,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自主采购指的是单个高校图书馆自行组织采购数字资源的形式;集团采购指的是多个高校图书馆本着“慎重、科学、严格”的原则,联合起来进行集合采购数字资源的方法,可分为多种采购形式;政府招标采购指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法规及政策,通过数字资源的招标,采购数字资源的形式。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模式分析
2.1 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
分析采购流程,可以发现,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的采购流程基本一致。分析采购效果,可以发现,自主采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整合当下时代各高校的显著优势,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而集团采购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以最低的价格、最优的服务得到品质较高的数字资源,避免了单个图书馆的人力、财力消耗。
2.2 政府招标采购
分析采购流程,可以发现,政府招标采购的采购流程要比自主采购与集团采购更加严谨、规范。分析采购效果,可以发现,政府招标采购与集团采购和自主采购相比,严格规范各环节采购过程,加大了监督力度。虽然各高校对政府招标采购的褒贬度不一,但它仍是当下高校采购的主流趋势,因此还需要相关学术者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同时兼顾现实性与差异性。
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高校图书数字资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采购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中,为方便各高校的数字资源采购,现下实施了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是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数字资源的相关品牌、价格、折扣率等基本信息,通过协议的方式,由政府专门的采购人员执行的某一时期的特定采购方式。在协议的有效期限内,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直接进行订货交易,采购所需货物,与政府招标采购的模式相比,协议供货缩短了采购所需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避免了同类货物的重复招标,是当下采购双方普遍认可的一种采购方式。
4 对当前协议采购工作的探讨
4.1 协议供货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现下缺乏相关的采购规范,相关的法律文献也不健全。因此,采购人缺乏责任心及供应商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导致了协议的供货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人们对于新产品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变化,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协议资源产品种类相对有限,种类涵盖范围不够全面,不能满足采购单位的所有需求,因此在进行相关的采购工作时,给采购人员带来困扰。第三,为追求经济效益,供应商在招标过程中,为规避公开招标,会将数字资源化大为小、化整为散,分单申报走协议供货程序采购,增加了相关的作业量,对采购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4.2 优化数字资源协议采购方式的措施与建议
健全数字资源采购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科学、合理的治理手段,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同时,将采购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采购体系,才能保障相关数字资源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针对当前采购工作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门应该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落实好相关制度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地完善采购法律及配套细则,制定完善的规章体系;第二,采购监管部门应该强化相关协议,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加强与省级或市级的监管和采集机构的联系,深入性地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加强对协议产品的价格监控;第三,为满足当前高校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采购工作,扩充产品种类、更新产品信息,以此来满足采购配置标准内的不同需求。
5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原则
当代,高校在进行数字资源采购时,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即教学科研保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灵活机动原则。
6 结 语
我国必须加强相关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保障在当下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中,满足对相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产品被应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设计合理的软件产品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可以使科研工作更有成效、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但由于高等院校软件采购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软件的采购管理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
1 软件产品的分类及特点
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软件产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产品更新快,不能用定量指标去衡量,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软件产品价格差距较大。软件产品虽种类繁多,功能不尽相同,但从其研发属性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完全新开发的软件、二次开发软件、标准化及商品化的软件产品。
第一类,完全新开发的软件是根据各高校的采购需求,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定制研发能够满足高校个性化需求的软件产品。采购完全新开发的软件产品更倾向于采购服务,其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周期长,在高校的采购及应用相对较少。
第二类,二次开发软件是在原有已开发的软件产品的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的管理要求和教学特点增加特定的功能模块,而形成的软件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这类软件产品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应用较普遍,比如高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系统封面一般都有各高校自己的标识,系统根据各学校职能部门的不同,学校人员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设定。二次开发软件产品采购成本较完全开发软件产品低,供货周期短,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应用。
第三类,市场上已商品化的软件产品,可直接从生产商和供货商处采购,例如Photoshop、office、Java软件等等,此类软件在市场上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价格相对较低,主要应用于科研和教学工作。
2 软件采购存在的问题
2.1 立项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预算批复均根据各项目单位根据采购需求申报的项目金额,经项目评审后,财务部门将预算批复至各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金额批复情况进行采购。立项工作主要由各采购需求部门主导,采购需求部门专业知识不足,对于市场价格认识不足,对相关软件市场调研了解不够透彻,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对某软件市场的供应情况,加之立项时间往往比较仓促,往往项目需求部门针对需求产品只做3-4家的询价工作,软件产品市场狭窄,无法做到充分的价格竞争。立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往往是造成采购价格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2.2 采购价格虚高
软件产品由于具有多变和无形的特点,不用的产品价格差异大,例如,采购一台电脑,其价格主要由其配置决定,同等配置的不用品牌,价格差异不大。而软件产品则不一样,其价格受功能、版本、开发成本等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定制软件产品,其价格具有垄断性。采购人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对市场情况及供应商了解不足,对价格认识不清晰,成交价超出产品实际使用价值,造成采购价格虚高。
立项缺乏合理性,预算申报价格不合理,往往直接影响后期的采购价格。供应高校软件的市场狭窄,对于参与立项工作的供应商,在参与日后投标的工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市场竞争不平等,形成价格垄断,采购价格虚高不下。
2.3 高校存在重复采购、过剩采购
由于高校内各部门的管理及教学相对独立,采购项目由需求部门独立申报,每个部门以及每个教师所提出的采购计划零散,缺乏统筹集中化,往往造成同类产品重复采购和过剩采购的现象。
2.4 验收形式化
软件产品的验收缺乏统一标准,很那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况且软件产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运行的过程和应用,很难在短时间内暴露其使用问题,只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其漏洞和不足,若软件产品的验收只是做简单的到货验收、形式化的验收,难免造成采购资金的浪费。
3 高校软件采购的几点建议
3.1 统一管理,提高采购和使用效率
成立专门的软件采购项目管理组并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针对全校的软件采购及应用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采购效率,避免重复采购。项目管理组应有校内人员和校外的相关行业专家组成,从项目的立项、采购、验收以及使用绩效等方面对项目的执行进行纵向管理,规范项目执行,提高采购和使用效率。项目库的建立为软件项目的管理,从横向及纵向方面提供有利可靠的依据。首先,从立项开始,项目组对软件项目采购的必要性、合理性从整体上进行把控,避免在项目立项的阶段出现重复采购的现象,并能促进全校资源的共享,节约学校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在采购环节上,项目管理组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管,从采购需求的规范性、招标文件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一人说了算"的现象,规范采购过程。最后,项目管理组参与软件采购的验收和绩效管理的工作,对软件的使用效率进行考评,为今后的软件采购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3.2 注重采?前期的市场调研
软件产品种类繁多,尤其对于非标准化和开发类软件,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其产品价值和市场价值。充分的市场调研是节约采购成本的重要手段。首先,从供应商的角度进行调研,对能够满足需求的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不同软件产品进行调研,对于不同品牌的软件产品进行试用,充分了解其优缺点;除产品外,对其价格、售后进行全面了解。其次,从已有用户方面进行调研,尤其同类兄弟院校的购买及使用情况可为日后采购提供有力依据。市场调研不能仅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所有软件项目的采购立项需附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并由项目管理组对调研情况进行核查。
3.3 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
如上文所述,按照其开发属性,高校使用的软件产品基本分为:标准化及商品化的软件产品、二次开发软件、完全新开发的软件。对于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并且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可采用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对于需要二次开发的软件产品,根据采购需求,可采用资质信誉较较好、开发人员专业性强的供应商,可采用邀请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而对于完全新开发的软件,需有学校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与供应商联合开发,可按照采购服务的方式进行采购。选择适合的采购方式不仅能提高采购效率,还能有效节省学校资金。
3.4 加强验收管理
软件产品的验收不是简单的到货接收,而是对所购软件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评的过程,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软件的验收不只是做简单的表面功能的展示,应该把重点落在实际应用过程的功能体现。软件的验收可把时间适当延长,待软件安装调试并且试运行一段时间,运行期间严格按照投标文件的承诺进行逐一的核查,完全没有问题后,再支付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