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采购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开采购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招标;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公开招标的局限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供应链管理理论逐步形成,我国学习借鉴供应链管理相关概念和实施经验基本是在2000年前后。众所周知,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等等,而招标只是采购方式中的一种,公开招标又仅仅是招标方式之一。目前已在企业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并日益予以重视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通过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业主需求。当我们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为一个虚拟企业同盟,而把任意一个企业看作这个虚拟企业同盟中的一个部门时,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只不过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在发生变化。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实现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让我们再来看看供应链管理的七项原则:即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设计更贴近客户的产品;时间延迟;策略性的确定货源和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等。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要保证花费适当的成本采购到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能够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更为重要。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仅能够保障采购方的供应,同时,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将使供应商实现规模销售,无形中降低采购方和供应商的总成本。世界先进企业的采购管理早已经将简单的交易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先进管理理念的形势下审视招标,尤其是公开招标则纯粹属于简单的一次易范畴,属于采购管理的初级模式,明显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乃至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要求。
应该说我国在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立法初期,对于采购管理乃至供应链管理还普遍缺乏认识,过于强调招标的采购模式,尤其是过于强调公开招标的模式。招标模式之所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前提是成熟的市场能够提供有效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公开招标还要加上一个前提,即市场能够确保充分的诚信。我国近些年开展的招标实践证明,很大部分货物、工程、服务是不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并不能保障企业的利益,甚至会损害企业的利益。
二、公开招标的不确定性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平衡,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等等。受诸多不平衡因素影响,同行业间的企业规模、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产品及服务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经常会出现同一种产品由于一定差异性的存在,价格竟有天壤之别。此外,由于企业长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极易导致多品牌产品的共存,从而使企业在备件库存、维修服务管理上都会处于不利地位。相反,如果某类重要设备采用邀请招标方式只采购两三家的产品,既能保持供应商的竞争态势,同时也会降低仓储和服务成本。
三、公开招标的危害性分析
公开招标的激烈竞争特性造成投标人更多的采用低价中标,但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投标商恶意低价中标的情况时有发生。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低价中标的长期影响将是提供优价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将受到低质低价的冲击被迫逐步淡出投标,能够满足长期战略合作要求的投标人越来越少,竞争性大打折扣,最终损害的还是招标人的长期利益。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向更高层次转型的阶段,企业对工程、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价格已不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最终选择了质量一般价格最低的工程、产品和服务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切身需求背道而驰。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阐述并非想要否定公开招标的积极意义,只是想说明招标方式的选择更应该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出发,合理采用更适合企业实际的招标方式,而不能完全局限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所有招标都应首先考虑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践证明,公开招标更适应于竞争充分的成熟产品,技术要求和参数指标能够比较容易界定和量化,并且能够提供相同产品的供应商较多的情况。也就是说,公开招标的范围应当远远小于其他采购方式的范围。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邀请招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但我国现行的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更加推行公开招标而不是邀请招标,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市场机制和制度体系亟待完善,建议相关行业部门能适时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建设,鼓励在相关行业特别是生产企业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适时修订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从而有效地利用招标杠杆更好地带动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资采购、物资采购方式、招标方式、非招标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08-01
企业的生产离不开设备和生产资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物质的需求是产品的第一需要,所以生产是离不开采购的。根据采购物资的资金来源、项目特点、额度、交货方式的不同,物资的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方式和非招标方式,各种采购方式有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需要按照采购物资的类型和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采购方式并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实施。
一、招标采购方式
1.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根据《招投标法》第十条,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公开招标采购主要适用于采购批量或金额大、能够形成充分竞争的物资。国有资金占控股和主导地位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应当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是项目生产建设项目采购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最为规范最为常用的采购方式,对保证采购过程的规范化操作,降低采购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函的方式要求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适用于技术复杂、特殊要求、环境限制只有少量投标人可供选择;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不宜公开招标;公开招标费用占项目合同金额比例过大的项目。拟采用邀请招标的项目属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手续、核准手续的项目,由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时作出规定;其他项目由招标人申请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作出认定。如某民营企业盖厂房,可以采用邀请招标。
2.国内招标和国际招标
公开招标按照招标的竞争范围和程度,可分为国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竞争性招标。国际竞争性招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公开招标活动,国内竞争性招标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公开招标活动。
3.招标的方式和手段
分为传统招标和电子招标;一阶段一次招标和二阶段招标;框架招标等。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两阶段招标,中油集团还有两步法招标等方式。
①框架物资招标采购方式:
框架物资招标采购是企业或政府采购招标人采用集中一次组织招标,为下属多个实施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因零星、应急或重复需要,应分批次采购的技术标准、规格和要求相同的货物,通过招标与中标人形成货物采购框架协议,各采购实施主体按照采购框架协议分别与中标人分批次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协议,框架物资的主要特点是分批交货。
②两阶段招标方式:
两阶段招标采购是一种特殊的招标采购方式,即对同一采购项目要进行两各阶段招标。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书,招标人根据技术建议书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书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
③电子招标:
电子招标是指招标投标主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数据电文为主要载体运用电子化手段完成的全部或部分招投标活动。电子招标系统是指用于完成招投标活动的信息系统,由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交易平台和监督管理平台组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网上贸易越来越频繁,对适当的项目实施电子招标采购是必然的选择,其与纸质招标投标相比有高效、低碳、节约、透明、采购信息量大的特点。
二、非招标采购方式
1、竞争性谈判采购
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在选定三家以上供应商的基础上,由供应商经几轮报价,最后选择报价最低者的一种采购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进行两轮失败所采用的。另一种是竞争性谈判适用的条件,实质上是一种供应商有限条件下的招标采购。符合下列情形:①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没有合格标的,或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②技术复杂或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具体要求的;③非采购人所能预见的原因或非采购人拖延造成的采购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④因艺术品采购、专利、专有技术或服务的时间、数量不能确定等原因不能计算出价格总额的。其优点是:节省采购时间和费用、公开性透明性较高、采购过程有规范的制度;缺点是:可能出现轮流坐庄或恶性抢标现象,使预期的采购目标无法实现。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是公开招标方式的有益补充。可以解决因产品的复杂型、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采购的不确定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多次的谈判和报价,采购人可以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
2、询价采购方式
询价采购又称选购。是指采购规格标准统一、货源充足、价格变化幅度小的物资采购方式。由成立询价小组、确定备询价供应商名单、询价、确定成交供应商几个程序组成。询价采购可以通过对几个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是一种简单而又快速地的采购方法。适用于合同价值较低的一般性货物采购。特点:邀请报价的供应商至少为3个,只允许供应商提供一次报价,而且不许改变其报价,不得同某一供应商就其报价进行谈判。其缺点:①询价信息公开面较狭窄,局限在有限少数供应商,排外现象较严重;②询价过于倾向报价,忽视对供应商资格的审查和服务质量的考察;③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询价对象应由询价小组确定,但实际中往往由采购人在确定询价对象时凭个人好恶取舍,主观性较大。④询价通知书内容不完整、不规范、不明确,影响询价公正性,不少询价采购不签订合同,权力义务不明确,引起不必要的纠纷;⑤价值比较过程不公开,缺乏透明度,不现场公布询价结果,容易形成暗箱操作。
3、单一来源谈判采购方式
中央预算单位在下列两种情况下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财政部将进行审核前公示。只有公示后供应商无异议,才能采用单一来源谈判采购。①达到公开招标限额以上,且采购人认为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②公开招标失败或废标符合专业条件或对招标文件作出实质性响应的供应商只有一家。单一来源采购产品渠道单一,没有竞争性,采购人形成弱势状态,最终会导致采购价格较高。所以单一来源采购只能解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采购。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特别是对大量可以形成竞争的产品,如果选择单一来源采购,不仅提高采购成本,而且不符合招标法,属于违规操作。
在众多的采购方式中不论采用何种采购方式,目的都是最大限度的用最少的资金,购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采购方式下,供应商才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价格优惠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而不会采取贿赂等方式,采购人员也会恪尽职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暗箱操作和灰色采购行为的发生,防止假公济私。
综上所述,选择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是节约资金、保证采购质量和效率的基础;选择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也是创造公平、合理竞争环境、防止腐败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志峰、李小林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2] 苏道俨、席鸿廉政府采购―体系、过程、政策[M].广西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人民银行 集中采购 效益 思考
随着人民银行系统内、外部集中采购相关规定的逐步细化和完善,对于强化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由于人民银行业务固有特点及采购项目的特殊性,基层行在部分采购项目的实际操作中,面临效益、便利、合规三者难以平衡的问题,影响集中采购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研究探索基层行如何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便于实施集中采购且更好地实现效益目标,对促进集中采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影响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效益的因素
(一)职责履行不到位
一是职责分工不明确。基层人民银行由于机构设置的综合性,使采购部门职责难以准确划分。实际运作中存在以行长办公会代替采购管理委员会,采购办公室大多由会计、后勤、科技、办公室、内审、纪检等部门人员兼职的现象。这种多向交叉的状况造成了职责分工不明确,履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采购运行不独立。集中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领导小组实行行政领导(行长或副行长)负责,因此相对弱化了采购管理委员会作为采购领导机构的作用,使运作缺乏独立性,职能形式化。三是部分基层行未严格执行“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集中采购各环节之间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协调机制不顺。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是采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办法》中对内审、纪检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作了相关规定,但并未明确各自的监督重点及检查的方式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采购部门与验收部门未分设,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现实中存在集中采购的具体操作者兼任验收者的现象,很难发挥监督检查职责。
(三)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集中采购是一项贯穿计划、采购、管理、验收等各环节的系统工作,对采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目前,基层行采购管理委员会、采购办公室、评审库的人员主要由业务、后勤、法律等部门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其专业技术职称大都是经济师、会计师和工程师,缺乏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家评审工作的系统培训。
(四)集中采购环节多,突发性需求难满足
一是采购过程长。集中采购须经过采购申请、需求论证、编制计划、汇总申报、采购实施、签订合同、采购验收和款项结算等一系列程序,整个过程需要几个月时间,有的工程项目甚至跨越年度,极大地影响了集中采购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核批环节多。规定要求计划外的临时性应急采购要实施报审核批。在实际工作中,突发性事件并不鲜见,如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大宗商品的突然报废、新系统的上线等都形成临时需求。由于核批环节多,可能会影响基层行的正常工作开展。
(五)参与竞争供应商少
一是采购招标公告范围小。有的基层行从方便维修和售后服务等角度出发,不向外地招标公告,使外地的许多客商无法获得招标信息,不能参与采购招投标。二是采购招标规模小。一些客商虽然获悉了招标信息,但出于招标规模、成本费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不愿参加投标,造成参加竞标的单位较少,以至于有的基层行在组织部分集中采购项目时,出现了投标单位不达3家,出现流标现象。
二、提高集中采购效益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组织,保证职责履行
基层行应建立独立的集中采购部门,改变目前采管不分的状况,使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管理者、执行者、使用者相分离;招标人、评标人、使用人相分离;采购、验收、付款相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商业贿赂的渠道。
(二)完善监督,加大检查力度
一是规范集中采购行为。建立请购、审批、确定采购方式、制定采购方案、实行公开采购、签订采购合同、验收、付款等一系列操作程序,使各个环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二是加强对集中采购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对采购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上级行要定期对下级行集中采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确保采购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大采购活动透明度。对采购事项、采购价格、中标单位在全行范围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
(三)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应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基层行要建立并保有一支相对稳定、责任心强、素质较高、能够吃苦的采购队伍,努力提高采购工作质量。二是对评审专家库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哪些人员精通法律、哪些人员懂得谈判技巧、哪些人员熟知电子设备、哪些人是基建工程师、哪些人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师等,当需要对某采购项目进行评审时,可以有重点的抽取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可考虑扩大专家库成员选取范围,适当邀请外部有经验有能力的专家进入专家库。
(四)创新方式,增强采购效益
一是要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基层行采购工作特点实行“抓大放小”的采购模式,对基建维修等大宗项目,严格实施集中采购,对数量少、金额小、时间要求紧的采购项目可以灵活选取分散采购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灵活选用集中采购方式。具体是优先使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谨慎使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灵活运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限制使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规范使用询价采购方式。通过几种方式的综合应用,更好地实现提高采购效益,节约资金成本的目标。
(五)加强教育,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集中采购的工作人员,无论是作为管理层的领导者还是最终执行者的基层操作人员,若风险防范观念淡薄、防范意识较差,就极易形成风险隐患,因此需要强化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六)建立完善的采购工作评价机制
开展采购工作绩效评价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采购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方法。为进一步提升采购效益,人民银行应探索建立适合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采购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机制。要研究制定采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法,定期对已完成的采购项目进行“回头看”,分析采购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综合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晓哲.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效益的分析和研究[J].财经界,2016(9):30-31.
篇4
【关键字】供电企业;物资采购;创新途径
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供电企业的工作就是为经济社会提供动力基础,而在这一行为的服务中,对于物资的消耗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材料选购供给,以保证电网建设以及技术改造、修理维护的需要,从而实现电网的稳定与发展。下面针对采购的管理创新途径进行简要讨论。
一、供电企业传统采购管理的特点
1.供电企业以往对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认为物资采购管理属后勤工作,未意识到物资的采购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和仓储成本已经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仓库、店面对资金投入的占用额度,都占到了极大的比例,这一情况是制约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供电企业传统采购管理大多是按照项目建设所需设备材料和领导要求直接进行以价格为导向的采购,并通过大量库存储备来满足日常生产运维和应急抢修的需要,物资采购缺乏整体把控,没有制定科学的采购策略和采购计划,没有全方位成本分析,凭经验决定库存额度,缺乏对物资采购必要性和时间合理性的科学判断。
3.同一集团内各个供电企业自行采购所需物资,分散采购,未形成规模效益。不统一的采购形态会加重采购工作中的资金投入,因此属于不明智的策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采购的分散采购形式,都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预算超额。
4.缺乏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履约能力、履约表现等欠缺综合评价。
5.供电企业传统采购方式简单,主要是通过采购人员与厂商讨价还价来确定物资价格。由于采购方式的不规范,物资采购存在较大的廉政风险。
二、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创新要点
1.注重采购策略分析与计划管理
供电企业要对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有充分认识,注重采购策略分析,加强物资采购的整体把控,对采购什么、何时采购、采购多少应作科学的分析,及时掌握物资供应市场价格动态和企业生产状况,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尽量降低在建工程物资、储备物资的库存金额和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成本,减轻供电企业的成本负担,从源头对成本实行有效制约。
2.加强采购集中度,形成采购的规模效益
供电企业应优化采购组织机构,整合企业内各部门、各分子公司的采购业务和采购权限,明确采购的职能管理部门,实施集中采购,形成采购的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省时省力节约的优势,建立专业、精干的采购人员队伍,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风险。
3.研究供应链管理理论,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在供应链管理要求下,物资采购成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业务的辅助支持功能,而且随着采购职能战略地位的提高,它已逐渐成为企业外部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
供应商是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供应商管理与合作水平是采购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企业选择供应商群体,根据采购情况对其进行分级,分为核心供应商、优秀供应商、一般供应商等,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巩固与核心供应商、优秀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互惠互利。
4.探索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的新方式
目前供电企业物资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两类采购都应不断探索新的方式。
(1)探索非招标采购的公开方式,如公开竞争性谈判采购和公开询价采购,提高非招标采购的公开采购率,但同时应兼顾采购效率。
(2)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采购平台,开展电子化招投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降低供电企业采购成本以及供应商投标或竞价的成本。
(3)积极探索开辟电商采购渠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对网络信息化采购形式的创建,培养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低成本、高透明度、简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开展网上采购。根据目前情况,首先通过网络电商开展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的非招标采购是完全可行的。
总的来说,为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应当紧跟现代社会不断加快的发展步伐,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形式进行物资采购管理的创新途径探索,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方式应不断创新,才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灿.浅析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状况[J].广东科技,2010,19(8):121-122.
[2]朱义民.面向供电企业的采购增益法[J].现代商业,2012,(33):141-142.
篇5
府采购行为的约束,较好地履行了政府采购法赋予的政府采购监管职能。
一、围绕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过程,对采购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全过程监管
1、严格预算采购和方式管理,公开采购
信息,做好采购项目实施的事前监管。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经费来源、实施步骤等全面进行
审核,对采购计划的申报、审批、实施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规范采购行为。严格采购方式变更审批,对于采购人因特殊情况申请变更
采购方式的,要求提供相关文件依据,或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特殊需求进行论证,依法从严审批。规范采购信息披露,建立了*市政府
采购网,将所有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以及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标结果等信息在指定的媒体上,提高采购透明度
。2、加强评审专家的管理,重大项目现场监管,对采购执行过程实时监控。政府采购评审对整个采购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用的
发挥必须依靠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为此市财政局建立和使用评审专家库,实施对政府采购评审过程的间接监管。通过自主开发专家管理
软件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和随机抽取。通过扩充专家数量、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专家的“数量”和“质量”。加强政府采购现场监管,
对政府采购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分工,各自负责对口单位采购项目的政策咨询、采购指导和项目现场监督,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的问
题,并采取相应措施。3、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政府采购合同鉴证备案制度,完善采购项目事后监管。进一步
增强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将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支付环节。加强资金审核,对采购人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发生的支出
拒绝支付。通过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的分析,对年度内政府采购支出发生极少或违规采购项目较多的采购人进行专项检查。针对合
同签订环节可能出现的擅自变更合同等行为,市财政局制定了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必备条款,同时要求市政府采购中心对合同内容
、价格进行鉴证,并在合同签订后送财政部门备案。
二、大力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努力提高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和绩效
1.强化服务、加强监管,构建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按照采购项目的流程和步骤,围绕资金全过程
流转进行管理和监控,并着力体现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采购人网上报送计划、委托,财政部门网上审批,采购中心网上分解计划,采购实施后及时将采购结构录入系统。此系统的实施,不仅省去了采购人过去
纸质传输的程序,而且监管部门可以查询相关单位的采购信息和采购执行情况,使采购过程更加高效、透明。2.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开发政府采购电子化操作系统。在采购的操作环节,*市政府采购中心积极尝试网上采购,一是网上询价系统。将规格型号标准、市
场货源充足的货物如汽车、计算机等,通过网站采购信息,供应商网上报价,计算机自动确认最低价供应商成交。二是网上公开招
标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在线招标、供应商网上远程投标、评标专家网上评标。该系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取得了国家
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三、建立履约验收制度,高度重视供应商质疑投诉工作,强化政府采购质量监管
1.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履约验收。市财政局将政府采购质量监管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建立与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加
强对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质量验收管理工作,制定了《*市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管理办法》、《*市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监督管
理办法》,对采购人验收、付款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建立财政和质监部门对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联动制度,共同构筑政府采购
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网络。市政府采购中心也出台了《加强政府采购货物抽查验收措施》,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接受质量和服务方面的反
映,对违规违约供应商进行处理。2.通过投诉处理,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违规采购行为的监管。我们十分重视政府采购
供应的投诉处理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处理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过程中做到讲程序、重事实、依法律。几年来共协调处理各类纠纷三十
多起、投诉7件,保护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政府采购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同时,通过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
,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对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发挥以点促面的作用。
下一步,政府采购工作要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不断加以改进。
1、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契机,加强监管,促进廉政建设。继续抓好政府采购领域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工
作,以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为契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构建防治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健康
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政府采购规模协调增长。根据全市经济和财力发展状况,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抓大放小”的原
则,科学合理地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不断扩大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范围和采购品种。3、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为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将政府采购工作的重心逐步向发挥政策功能、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等方面转变,切
实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4、加强宣传培训和交流,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整体水平。根据区县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区县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加强指导。针对政府采购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和交流,提升我市政府采购管理水平。5、建设
政府采购诚信体系,营造和谐政府采购氛围。加大对违法违规供应商的处罚力度,增加供应商违法违规成本。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核办法,全面提高评审专家队伍整体水平。6、优化采购方式,切实解决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
完善协议供货制度,修改完善招标文件,统一政府采购产品与市场一般产品的配置,便于监控供应商报价。严格价格监管,对违反合同
约定擅自提高供货价格的行为,给予罚款、扣除履约保证金、开除出政府采购市场等处罚。加强协议供货制度的宣传,让采购人熟悉了
篇6
一、围绕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过程,对采购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全过程监管
1、严格预算采购和方式管理,公开采购
信息,做好采购项目实施的事前监管。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经费来源、实施步骤等全面进行审核,对采购计划的申报、审批、实施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规范采购行为。严格采购方式变更审批,对于采购人因特殊情况申请变更采购方式的,要求提供相关文件依据,或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特殊需求进行论证,依法从严审批。规范采购信息披露,建立了*市政府采购网,将所有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以及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标结果等信息在指定的媒体上,提高采购透明度。2、加强评审专家的管理,重大项目现场监管,对采购执行过程实时监控。政府采购评审对整个采购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为此市财政局建立和使用评审专家库,实施对政府采购评审过程的间接监管。通过自主开发专家管理软件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和随机抽取。通过扩充专家数量、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专家的“数量”和“质量”。加强政府采购现场监管,对政府采购监管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分工,各自负责对口单位采购项目的政策咨询、采购指导和项目现场监督,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3、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政府采购合同鉴证备案制度,完善采购项目事后监管。进一步增强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将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支付环节。加强资金审核,对采购人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发生的支出拒绝支付。通过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的分析,对年度内政府采购支出发生极少或违规采购项目较多的采购人进行专项检查。针对合同签订环节可能出现的擅自变更合同等行为,市财政局制定了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必备条款,同时要求市政府采购中心对合同内容、价格进行鉴证,并在合同签订后送财政部门备案。
二、大力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努力提高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和绩效
1.强化服务、加强监管,构建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按照采购项目的流程和步骤,围绕资金全过程流转进行管理和监控,并着力体现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采购人网上报送计划、委托,财政部门网上审批,采购中心网上分解计划,采购实施后及时将采购结构录入系统。此系统的实施,不仅省去了采购人过去纸质传输的程序,而且监管部门可以查询相关单位的采购信息和采购执行情况,使采购过程更加高效、透明。2.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开发政府采购电子化操作系统。在采购的操作环节,*市政府采购中心积极尝试网上采购,一是网上询价系统。将规格型号标准、市场货源充足的货物如汽车、计算机等,通过网站采购信息,供应商网上报价,计算机自动确认最低价供应商成交。二是网上公开招标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在线招标、供应商网上远程投标、评标专家网上评标。该系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并取得了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三、建立履约验收制度,高度重视供应商质疑投诉工作,强化政府采购质量监管
1.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履约验收。市财政局将政府采购质量监管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建立与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加强对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质量验收管理工作,制定了《*市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管理办法》、《*市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采购人验收、付款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建立财政和质监部门对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联动制度,共同构筑政府采购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网络。市政府采购中心也出台了《加强政府采购货物抽查验收措施》,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接受质量和服务方面的反映,对违规违约供应商进行处理。2.通过投诉处理,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违规采购行为的监管。我们十分重视政府采购供应的投诉处理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处理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过程中做到讲程序、重事实、依法律。几年来共协调处理各类纠纷三十多起、投诉7件,保护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政府采购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同时,通过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对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发挥以点促面的作用。
篇7
采购制度对于加强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控制,提升采购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采购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也得到了证实。政府的采购活动有时集中开展,有时分批进行。政府采购资源的过程是面向公众的,完全对外公开的。政府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在采购制度中提出加强采购资金利用率的要求。事业单位也要本着使采购活动透明化,减少财政资金支出的原则,合理的对采购基金科学分配,积极响应采购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财政补给是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在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若不能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和利润,将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在我国,事业单位一般是经过招标,选择政府采购对象的。资源的供应者直接将商品发放到财政部门,这就减少了资金在中间环节的损耗。
要想加快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还是要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率着手。招标的采购模式能很大程度的减少事业单位在中间过程的财政支出。政府采购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实施,也符合国家对于经济宏观控制,全面管理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拉动社会需求,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就能保证单位合理应对资金流通,产品交换的各个经济环节。并且,政府的采购活动也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前,政府采购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国营单位,这就限制了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如今政府的采购对象面向全社会,所有的企业和公司都有参与竞标的资格。
这种公开透明的采购方式可以使采购过程更加规范,也调动了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政府采购对象货源质量的提升,使采购对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政府采购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也满足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事业单位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可以使货物和服务的来源更加公正,有效的避免管理人员情况的发生。公开招标的方式使事业单位的采购过程在法律制度的控制之下。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要以采购预算为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采购。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发展民族本土产业的需要,有益于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政府采购也符合改革开放政策“走出去”的要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主要是指采购方和供应方信息不吻合。信息不对称反映出事业单位在采购环节未能实现公开透明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会使得事业单位的采购成本增加,对于采购产品的质量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并容易滋生等违法现象。
(二)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采购预算与计划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够
很多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没有按照采购部门制定的方案,经常出现超出采购预算的情况。政府采购活动监督工作的执行力也达不到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政府采购制度的不完善和采购计划不合理都直接导致政府采购活动效率低下。政府的采购活动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采购活动没要按照原预算的标准,采购管理工作不到位,都会使采购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不利于事业单位采购活动的开展,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当前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明确需要
要想达到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的目的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沟通,多渠道的获得供应商的信息,全面的了解供应商的市场背景,这样在与供应商进行价格洽谈的时候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对采购工作实现有效控制。采购工作前期的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可以规划谈判价格变化的范围,有益于采购工作的实施。其次,要通过加强信息的核对,减少采购工作相关人员工作懈怠和情况的发生。在事业单位内部,要进行权利的合理分配,加强职责控制,避免出现某一部门权利过大的状况导致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权利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事业单位采购管理的效率,减少各部门之间相互勾结,进行违法经济交易的恶性事件发生。事业单位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财政补给,配合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市场经济的控制,努力改善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推进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数据支持
政府采购的顺利进行,需要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支持。事业单位的采购部门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展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信息查阅的方式,让相关从业人员依靠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的流通共享。这对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事业单位采购部门对于供应商的选取也要经过全面系统的考察。要基于供应商的市场背景,资源产生方式创建合作关系。采购部门和供应商的沟通也很重要。财务部门要针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的相关资料,在招标过程中,为采购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在洽谈过程中,维护采购环节的顺利开展。要想使采购部门顺利完成采购工作,找到最适合事业单位的产品,与供应商形成合作关系,就要避免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发生。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采购流程的规定,不能私自决定采购内容和采购对象。
(三)健全机制
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将采购计划的完整性可执行性提高,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采购预算和采购管理过程加以控制。另外,事业单位也可以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管理和采购的水平,培养具有专门招投标知识,并对市场行情、商品有详细了解的政府采购人员。只有从采购制度、采购预算和采购监督三方面着手,加大事业单位对于采购活动的控制,才能真正有效的减少采购环节出现错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采购 法律制度 竞争市场
政府采购是政府影响国民经济的一种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国际惯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
三、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功效
政府采购是政府与供应商之间进行的交易。由于政府是市场中的最大消费者。而且政府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竞标过程中执行严密、透明的“优胜劣汰”机制。所有这些都会调动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使供应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改善售后服务。以使自己能够赢得政府这一最大的消费者。所以.供应商竞争能力的提高叉能够带动整个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
四、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作用
1.提高供应商的竞争能力
政府采购的方式很多,有公开招标、两阶段招标、寻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方式,其中公开招标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但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都要遵循竞争性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政府可以邀请到很多的供应商、承包商或劳务供应者来竞标,形成一种有利于政府的买方市场,从而使政府能够获得比较价格利益和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各供应商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从而在众多的供应商中崭露头角,被政府“相中”。
2.给整个市场经济注入活力
政府采购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这三条原则可以维护供应商的利益.极大地调动供应商的参与热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
首先,政府采购遵循公平原则。具体来说,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竞争主体准人的公平性.即允许所有有兴趣的供应商均可参加投标;二是竞争规则的公平性,即资格预审和评标的标准要一致;三是供应商获取信息的公平性,即所有参与投标的供应商都应平等地从政府那里获得完全信息。
其次,政府采购遵循公开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来体现的。由于政府采购的批量大,对经济的影响也大,所以采购活动的程序、过程一定要体现透明、公平的原则。公开的采购程序一方面具有可预测性,使投标供应商可以计算出他们参加采购活动的代价和风险。从而提出最有利的竞争价格: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内部交易”或“黑箱操作”,从而增强潜在投标商参与采购并中标的信心。
再次,政府采购遵循公正原则。其核心是“标准的统一”。该原则要求采购部门给予所有的供应商相同的待遇。而不应该存在歧视性。它是提高供应商广泛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有效保证。
3.有助于我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由于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的不断完善,调动了国内供应商的参与积极性,并促进其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种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供应商步人国际市场;二是从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对等性来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双边或多边条约的优惠待遇参与国际竞争.使供应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锤炼的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也是必然趋势。虽然我国没有正式声明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际上国外供应商早已进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我国政府机关采购商品或服务的领域也早已延伸到国外。
4.有效防治腐败
首先,政府采购制度,能克服以往分散购买的弊端。可有效地防范公共采购领域的腐败。政府采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消费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种支出纳入统一账户.受到财政部门全方位监督。它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招标。这一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础,通过招标广告,公开采购信息,使有能力的企业,都有机会参与竞争。
其次.统一的政府采购,特别是公共招标方式.可以依托于法制而明显地提高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和严密性,减少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径的土壤。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63—02
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是人们比较熟悉并十分关切的话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这一新概念近年来也开始悄然走进社会生活。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依据采购主体的不同可将采购分为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政府采购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进行的采购,而私人采购是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进行的采购。具体地讲,政府采购是指“一国政府部门以及政府机构或其他直接或间接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业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开招标、两阶段招标、选择性招标、寻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谈判采购等。而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正是有关政府采购政策、采购实体、采购范围、采购管理及采购方式等具体规定的总称。与私人采购和我国现行的政府分散封闭式采购相比,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公共管理性。政府采购所支出的资金是公共资金,而不是私营业主或公司法人的资金。按照西方契约政府理论,政府为了实现行政职能和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而面向纳税人征税,从而形成了公共资金。政府在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资源的过程中履行的是公共托管人的角色。如果说编制预算是有关资源的分配的话,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政府采购的使命和目标。政府采购正是政府使用公共资金采购政府所需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因此,政府采购资金之公共性及其托管人的角色构成了政府采购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渊源。
(二)法制性。政府采购的管理依赖于由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所构建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以及其存在和有效运行依赖于该法律制度的政府管理制度来运行。政府采购和物料管理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操作。同私营领域的同行相比,他们没有多大灵活性。正如美国采购学者道布勒指出的那样,政府的采购职能是一个受管制的然而却透明的过程,受到无数个法律、法则和条例、司法或行政决定,以及政策和程序的限定和控制。如美国在1949年出台的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为联邦服务总署提供了统一的采购政策和方法,并确立了联邦政府集中采购的组织管理体制;WTO((政府采购协议》等。
(三)公开性。政府采购过程应该在完全公开下进行,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文件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采购的记录也可以公开进行审议,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总是并期望得到解答,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对采购过程的任何阶段提出。负责采购的公共官员受到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渎职失误都要曝光。法国行政学者古尔纳就说过:“人们对招标可以肯定的唯一好处——这也是它曾长期占先的原则——是它使官员远离任何诱惑并使之避免公众的怀疑。”而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分散采购体制只有出现重大的失误或欺诈才被曝光,其他则内部处理。
(四)公平性。政府部门采用公示招标、统一采购等方式面向市场,用户可以平等竞争。一方面,政府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参加采购过程的任何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不对任何一方进行歧视。
(五)竞争性。政府正式通过在最大范围内实行竞争来获得竞争价格的优势,以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目标。同时,纳税人要求在商机面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六)政府采购官员掌握很大的权利。政府可以,而且确实具有至上的能力。政府采购一般数额巨大。采购行为足以影响甚至左右市场。政府一般都是各国国内市场最大的单一用户。据统计,欧共体各国政府采购的金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不包括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金额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每年有200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预算用作政府采购。这种形势使得政府采购官员处于一个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位置,有可能滥用他们的职权,从中谋利。
二、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
正因为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公共管理性、法制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及政府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力等特点,它能够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确保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有效地清除政府公开资金使用i立程中的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建设。
(一)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进行财政支出控制,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动用的是财政预算资金,无论这资金预算内还是预算外,它都是来自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由于我国在理论上缺乏契约国家观念,政府是纳税人的公共资金托管人的地位并没有确立,纳税人也缺乏参与对公共资金进行监管的意识。加之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本没有公共市场和私人市场之分,更无政府采购和私人采购之分,政府采购活动分散、封闭。可以说,我国还谈不上有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对财政支出形成有效监控,因而,预算约束较为软化。
随着1994年我国新税制出台,中央与地方实施分税制以及目前深化财税改革,政府和社会对“收入”问题十分关注;而对于“支出”的管理与改革则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花钱时,对于如何防范支出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
据透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每天的“消费支出”即采购金额约为20亿元。而国际间普遍承认,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约10%,按此节约率,如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每天可节省开支2亿元。深圳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算了笔账,政府采购制度如果提前一天出台,仅深圳每天可节约20万元。
尽快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可借助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力量,对财政资金从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节省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每一年度预算编制时,政府采购金额从商品和服务单价开始确定,经议会(我国为人代会)通过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追减,保证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法定化,还便于对支出总量进行源头控制。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转环节,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了公共资金,提高了支出效益。
可喜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发现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上述特定功能和作用。1997年11月,重庆市第一次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批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公开采购成交65辆,成交额比原来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节约350万元,开支节约率为19.7%。1998年2月,深圳市对于300多万元的城市绿化工程公开招标,有34家专业公司投标,结果有两家公司以低于标底标52%的价标中标,节约支出155万元。沈阳为农村卫生院购置设备,原预算259万元,经过招标,实际支出213万元,节约率17.7%,没有一起违法违纪的案件发生,而且设备质量档次高于原计划。
不难看出,通过政府采购试点而节省开支的潜力和公开、公平竞争的魅力多么巨大。
总之,省钱依靠了新制度、新机制、克服了财政只能在分钱时实施控制,而钱分出去后则无法控制的原有采购方式存在的弊端。节省的钱多了,说明管钱的责任强化了,手法规范高明了。
(二)政府采购活动公开、透明、便于财政监督,从源头上消除腐畋。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作为制度创新,国外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锐利武器。
80年代初,英国政府将长期由国家包揽的福利和市政维修工程向私人企业招标,引起了招标竞争的。招标后,英国整个服务业价格降低5.7%,节省采购开支25%。由以前的封闭分散采购转为开放统一采购,利益格局变了,从预算支出中分肥的少数人没了市场,而社会普遍受惠。后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公开招标作为经济手段也逐渐成为西方政府,强化行政管理,调控社会经济的一项新举措。
篇10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了有形产品竞争和无形产品竞争。物资成本的管理不仅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宣传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国企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国企发展的有效方法,避免国企的宣传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企业内涵。足见,新形势发展下的国企政治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宣传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目前施工企业面临问题
现今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面临着如何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重要在于施工企业能够保障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的建筑,想要实现这个建筑目标,就需要管理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企业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较为薄弱,很多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损害了施工企业的利益。施工企业需要学习管理项目成本,控制好项目成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加之,开放的建筑市场,大多的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招投标而获得。很多的施工企业想要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很多业主却把标压得过低,施工企业只能通过控制项目成本来实现。控制项目成本,可以有效的强化企业职工的建筑项目成本意识,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
3.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3.1采购管理方面
虽然每个施工企业都有不同的采购方法和采购制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采购制度和方法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仍存在着些许问题。第一,水平参差不齐的采购人员和采购管理人员,不合理的采购数量和人员结构搭配,造成了采购人员分工极为不明确。其次,施工企业没有进行招标采购,未进行市场调查、询问物价,前期工作做不好,致使施工企业无法做出最优的采购方案,无法选择信誉优良的商家。再次,不全面、松散的供应商审核体系,施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更多的侧重于供应商提供的低廉价格,而非优质的物资、优良的信誉和较为完善的售后水平,致使无法与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加之,未能及时准确的掌握采供市场物资的价格、信息变化,致使施工企业无法掌握最新的价格变化。最后,单一的采购价格,不规范、不严谨的采购合,致使在采购的过程中容易导致采购透明度降低,难以把采购的产品和采购方式相结合,难以获得最低的采购价格。
3.2物资验收体系方面
施工企业不完善的验收体系,使得人员的分工极为不明确、奖惩制度不分明,造成了施工企业在验收物资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特别针对于验收大堆料方面,施工单位的实际所需与预购数量的差距甚远,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4.物资成本管理的对策
4.1控制好建筑材料的用量
坚持有效的限额发料是控制管理物资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严格的安排好施工进程,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步骤,减少问题的发生。工作人员需要把材料用量限额发料,并对材料发放量按时填报和汇总,防止超发和错发。大堆料作为构成工程主体的主要材料,必须纳入限额领料的范围,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限额发料制,把材料消耗与计划和过程控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不合理的材料费用支出。
4.2加强物资的回收与利用
对于废旧的物资以及工程剩余的材料,需要加强物资的回收与利用。为了能够减少施工企业物资成本的输出,施工需要需要做好物资的回收与利用的管理工作,对于造价较高的建筑材料,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的进展及时的回收利用,进行物资登记,减少多余的支出。在工程进入收尾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核算清除工程的剩余量,控制好工程材料的用量,努力做到工程完结之时,材料没有太多的剩余。在工程完结之后,及时清理并登记好剩余的材料的数量,以便于再次利用。
4.3加强物资管理,保障物资质量
加强物资管理,集中采购物资,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需要坚持物资集中批量,争取获得规模效益。对于分散单项采购的小批量物资,需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以及比对,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经济输出。对于建筑物资需用量小的、品种多的物资,调查清楚后可以选定商店进行定点批量,待日后结算,这样做既能够获得较低的物价,有不会造成物资的浪费,降低了施工企业的成本。施工企业的采购部门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综合的评估,经营许可、生产能力、财务状况以及信誉等方面评估,信誉和质量优良的供应商才能够成为施工企业选择的对象。采购部门通过的质量对比、价格对比、信誉对比后选择供应商,这为施工企业的采购提供了数据。在施工企业进行采购前,就应该对供应商的运输距离、物资质量等多方面对比,通过的质量对比、价格对比、信誉对比以及运输距离选择最优供应商。在相同质量的物资下选择能够提供最低价格的供应商;在相同的价格下,施工企业选择信誉优良,服务态度优良的供应商。施工企业通过对比物价,能够减少在采购物资中形成不良之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4加强物资采购中监督和管理力度
物资采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价格和质量,这两者是采购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施工企业建立起监督管理机制,公开采购过程以及价格,使采购过程更加透明。招标领导组由物资、财务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严格遵循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方针政策,禁止有条件招标的项目整合为0,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规避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