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4-03 11: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艺术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深入学习、领会“整合点”的理论内涵,熟悉其操作要领,为开展整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科学的最高体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以科学教育内容为主线,艺术教育内容紧紧围绕科学教育内容进行,在进行活动的同时,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实现真善美教育的统一。科艺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拼盘,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关键是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整合点。
所谓科艺整合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自然与心智之间本质的联系点、教与学中的矛盾点、教材与生活的接触点。
自然与心智的联系点。世界万物都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是联系着的,科学与艺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联系着的。自然与人的联系,其联系的“通道”是人的身体感官,通过感官感受自然,引起人的“心智”的反映。而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身”与“心”隔离的现象,孩子的身体活动与孩子的“心智”没有联系,他们只是机械地模仿着老师动手操作,没有动脑、没有用心,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的坏习惯,以至耽误孩子一生的“心智”发展。
教与学中的矛盾点。这些矛盾主要蕴含在知与情、知与行、求同与求异关系之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灵净化,情感升华。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知与行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幼儿的思维即内在的“心智”得到发展。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是聚合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统一,科艺融合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材与生活的接触点。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不但要注意领域与领域、同一领域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更应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接触点。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最好的一种教学,是教师牢牢记住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如何正确把握科艺之间的整合点?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预见整合点、强调整合点、反思整合点。所谓预见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幼儿的能力和预设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对孩子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整合点有一个预先的估计。所谓强调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的“整合点”强化、突出之,做到精问、精练、精讲、精评。所谓反思整合点,指教师在教学后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分析,反思、验证教学的“整合点”,进而调整或改进对整合点的把握。
二、根据幼儿教育整合性、生成性、情景性的特点,研究探索幼儿科学与艺术教育整合课程的正确思路
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具有整合性、生成性、情景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科艺课程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在探索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了两个结合:
(一)生成课程与预置课程相结合
所谓预置课程就是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是有准备、有计划的课程。所谓生成课程是教师没有预先准备好的课程,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随机教育,自然生成的课程。如何处理预置课程与生成课程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以预置课程为主要内容,在活动时要求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随机进行生成课程的实验。
(二)个人课程与集体课程相结合
所谓个人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本班幼儿认知发展情况,自己创编的课程。集体课程是幼儿园课题组的预置课程。
对预置课程,我们以周为计划单位设计了简案,提供每周的一个主题,一次活动。为了发挥实验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丰富课题课程内容,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完成预置课程实验的基础上,每周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创编自己的课程,进行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三、依据“明了—迁移—表现”的教学模式,着力把握整合点,促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
(一)艺术地实施科学教育过程
真善美高度统一和完全交融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统一在教育中,有许多对应的关系:
客观世界:真—善—美
人的精神活动:知—意—情
教育实践: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形式: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
教学过程:明了—迁移—表现
对应图表,其真的教育、知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科学明了;其善的教育、意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迁移”或“转换”;其美的教育、情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审美表现”。
作为科学启蒙教育,在“明了”阶段,我们只是让孩子完成对科学现象的初步认知。例如在《小鸟的乐园》教学中,我们先是由孩子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活动主题:为小鸟建造一座真正的乐园,然后组织孩子们为小鸟做水车和喷泉。在制作、探索和实验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做喷泉和装满水的水槽的一些方法,最后孩子们做成了水车和喷泉。从完整的教学过程角度看,只完成了“明了”的教学阶段任务。
如果说在“明了”引导幼儿求真,那么在“迁移”阶段,就应让孩子通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例如,针对近期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我们及时组织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孩子们明白了雾霾天气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发动孩子说说雾霾天气里自己身体的种种不适应情况,并且深入探究造成这种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街上奔驰的各种汽车、摩托车排放了大量的尾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当孩子们明白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时,其情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孩子当即表示,以后再也不让爸爸妈妈用私家汽车接送自己上幼儿园了。
“表现”强调的是将内在的东西表露、外显、展示出来,《明了—迁移—表现》的教学过程和真善美统一过程一样,审美表现这一教学阶段是其他两个教学阶段的最高目的。它将孩子通过明了、迁移这两个阶段而获得的知识、情感生动地展示出来,实现了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在“认识雾霾天气”活动的最后阶段即表现阶段,孩子们纷纷拿起彩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最美的城市:蓝蓝天空、轻飘的白云、翱翔的雄鹰、飞鸟,地面上是绿油油的草坪、清澈的湖泊……再也没有以往的高楼大厦、密集行驶的汽车。这一教学阶段,将孩子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使其进入一个充满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又能使孩子加深对科学知识(明了阶段)原理的理解,达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二)认真研究整合点、着力把握整合点
1.遵循知情统一的原则,把握整合点。
教学科学活动《声音》在“辨别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放的噪音的录音“好听”,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好玩儿!”孩子对噪音的错误认知(认知冲突),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如何使孩子对噪音与乐音有正确的辨别与认识,是此活动突如其来的教与学的“整合点”。教师抓住这一整合点,给全班孩子每人发了4张纸和彩笔,放了四段声音,第一段是抒情钢琴曲《致爱丽丝》,第二段是噪音,第三段是欢快、节奏感强的歌曲《小朋友爱祖国》,第四段是悲哀、伤感歌曲《放牛郎》,让孩子分别听这四段不同情感的声音画出自己的感觉。第一段声音放后,孩子们都画出了微笑的小人,第二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生气,有的画小人两手堵上了耳朵,第三段声音放后,孩子们大都是画的小人旋转,张着两手跳舞,第四段声音放后,孩子们有的画小人愤怒,有的画小人哭泣。那几位说噪音好听的孩子,都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此次声音活动,孩子的认识与情感得以统一,理智与感情完全融洽一致,孩子才对噪音与乐音有了正确的判断。
2.遵循自然与人的心智联系的原则,把握整合点。
通过调查发现,每天来园、离园,多数幼儿都由家长用汽车或电动车接送。车辆为什么能行驶,为什么不同的车行驶的速度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孩子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到了各种不同车轮子这一重要且外在部件上。于是老师们设计了《车轮滚滚》这一科艺整合活动。老师鼓励孩子们运用各种美术工具及辅助材料表现汽车的轮子,如用橡皮泥捏一个轮子,找来卫生纸筒当做轮子等。在艺术表现中,一系列问题又不断产生:车轮子是圆形的所以可以滚动,那只要是圆的就能做汽车轮子吗?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呢?这种反复论证式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将科学与艺术实实在在地融合到了一起,也契合了教学身与心的联系点:轮胎是圆形的可以滚动,但却不能太光滑,需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才能有摩擦力,保证速度能够有效控制。
3.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合点。
每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都会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围着地上的小蚂蚁认真观察:“小蚂蚁有几条腿啊?为什么是黑色的?怎么运食物?为什么都往树上爬呢?”一系列的问题中包含着诸多科艺整合的信息。通过认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我们引导幼儿迁移到其他特征类似的昆虫,用绘画等方式展示奇妙的昆虫世界;通过了解小蚂蚁用触角传递信号的本领,我们引导迁移到更多人们传递信号的方式,如间谍用密码传递信息,小朋友们玩游戏时的手势等。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兴趣点,其实就是我们科艺活动的整合点。
4.根据整合点的不确定性,及时调整科艺整合教学策略。
在科艺活动中,对“整合点”教师不易把握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整合点易变化。我们根据这种不确定性,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例如教学“太阳光”,教师原想把整合点定为“七色光”,即在科学活动中通过小实验让孩子了解太阳光能呈现出七种颜色,然后在艺术活动中让孩子用七种颜色表现(绘画)在太阳光照耀下的各种物体。但在真正进行这个主题活动时,天阴了,外面下起了雨,教师只能在室内进行活动。这时教师把“太阳光”主题活动重新进行了反思、调整,将整合点定为“太阳光与人、动物、植物的关系”。教师准备了两盆一样大小的花和两盆一样颜色的金鱼,一盆花和一盆小金鱼放在床下,另一盆花和一盆小金鱼放在阳台上,在教学时拿出来,让孩子观察这两盆花、金鱼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一下明白了人、动物、植物离不开太阳光的道理。然后她让孩子们画两张画,一张画“如果有阳光,你、小动物、植物会怎样?”一张画“如果没有阳光,你、小动物、植物又会怎样?”由于孩子们明白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所画的两张画截然不同:阳光下的小朋友、动物植物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而没有阳光的动植物画面黯然失色。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科艺整合环境
一是创设优良的物质环境。我园在环境创设中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注重科学的含义和审美感。楼道内分别以 “迷幻的海底”“多彩的大地”“神秘的天空”为主题,奇特的海底动植物、丰硕的的果实、美丽的星球,无不显示着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技人文走廊”,精选了40多位中外古今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的画像和简介,孩子们每天从这里走过,就好像每天都与这些科学大师对话交流。
二是配置多元化的活动区。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都设置了科学区、表演区、美工区、种植区,利用楼道及活动室创设了全园共用的区域:有玩具分享区、世博展区、科学发现室、美术创意室、小小扮靓厅、读书长廊、民俗一条街等。为便于幼儿操作、探索、发现,我们建立了“科学材料库”,分为水域区、电磁区、声光区、能量区4大区域。为让幼儿了解古代浇灌农田的方法,了解过去人们汲取生活用水的方式,我们在水域区制作了水车、辘轳井。在声光区,我们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乐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感知声音的奥秘。
篇2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对幼教师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现阶段,幼儿园把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了首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在每年的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招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环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儿歌的即兴弹唱,给一段乐曲即兴编创舞蹈等。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校前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要求的,据了解,我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考前艺术测试,这样招来的学生艺术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声乐教学是大班集体课教学,除了个别条件好、悟性高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勉强能达到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适合的教材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的声乐课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声乐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都是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实践的,希望全体同学通过短短半年的声乐学习,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很勉强。幼儿园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基本涉及不到。目前市面上的声乐教材有很多,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可选择的极少,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由于经验少,声乐教材只能是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没有统一标准。
(三)教学内容和幼儿园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师们缺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系统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幼教实际结合不够充分。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时下幼儿歌曲的了解很少,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脱节。学生声乐基础不牢固,到了幼儿园,在学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很多学生还用白声、真声范唱,不可能充分体现音乐的表现力,也就缺乏音乐的美感。我院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急需建设专业特点鲜明的声乐课程。
(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在声乐上没有基础,还需要时间来适应学习歌唱的发声方法,而且,这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训练才能提高的技能。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声乐成绩评定往往是以专业水准作为标准,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歌曲演唱给出学生声乐课成绩,这种不客观的评分方法会使学生有很大心理压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
三、如何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衔接
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这些问题,不能只从教学入手,它需要从招生环节、培养目标、教学规划等多个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动。
(一)改革招生办法,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招生的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五个班(含 3+2 的学生)近二百名学生。发展的步子很大,同时也带来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在下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招收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置面试和技能测试环节,提高生源艺术基础。努力拓展办学层次,申请专升本,营造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才能获得专业生命力的大发展。现阶段幼儿园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技能和艺术综合素质的教师,因此,我们要与教育机构和各类幼儿园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声乐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改变目前封闭的声乐教学局面,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与声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拓展教育内容,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声乐课
对于声乐来讲,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进行改革衔接。我们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第一,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声乐课的学时,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大实用技能课的比例,包括中外传统歌曲、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弹唱、声乐歌曲欣赏、奥尔夫音乐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强化技能技巧课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应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教材还应结合当前电视、广播热播的幼儿歌曲、做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体现艺术综合能力的科目也要适时开设,以促进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加强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教学。要想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应加强基本声音训练,打牢声乐基础。大量进行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幼儿歌曲演唱中较好地运用声乐的演唱技巧。加入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有了更高要求,除了声乐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表演方面的艺术修养。由于边唱边跳,课堂气氛也会大大活跃,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篇3
我园将教材调整为多元整合课程以来,主题教学的内容与我园实际情况、教幼的认知水平等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为此我园用了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研读教材、培训师资、观摩学习、课堂大赛等一系列的方法使教师及时适应教材、吃透教材、驾驭教材。付出总有收获,在上期科学主题公开教学的课堂大赛中,年轻教师初露头角,锐气可钦。但通过本学期为期2轮的艺术主题教学课堂大赛中来看,虽然有收获、有经验,但同时暴露出了我园艺术领域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现将本次课堂教学活动情况做如下反思:
1.成功课例列举
1.1教师对年龄班级的幼儿认知特点有进一步了解,课时把握准确,不拖堂。如大班组的音乐游戏《红绿灯(开始和停止)》、大二的《警察警察谢谢你》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1.1.1教师教学设计打破常规,比较有创意,能够及时吸引幼儿的兴趣和眼球。
1.1.2教师的教学准备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如纸质的汽车方向盘、废旧物品的教具及幼儿操作材料等选材来源于生活,幼儿自己制作人手一个,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想当小司机的心理,又达到了比比谁的"方向盘"最漂亮的效果。所以课堂中幼儿个个主动遵守游戏规则,争当文明小司机,幼儿参与兴趣高涨。
1.1.3教师注重让幼儿自己体验音乐的节奏带来的愉悦之情,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自己感受自己表现,对幼儿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
1.2中四班的打击乐《呜呜叫》《音乐串串乐》分析成功之处:
1.2.1从中四班两节课反映出本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一日生活常规中对幼儿的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培养比较注重,幼儿随音乐的快慢自由发挥出自己的想法,各个动作形态不一,自由展现,学习兴趣浓厚。
1.2.2教师能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如街头巷尾都会哼唱的流行音乐、激情火爆的DJ、国粹京剧等,幼儿能随音乐的语言来感受各种音乐带来的不同体验,教师针对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及时、适时的进行点评和鼓励,师幼配合默契,课堂氛围愉悦、宽松。
2.纵观各年级组的艺术课程整体优点
2.1教师思想高度重视,课前准备充分、选材贴近生活:如各种豆子、废旧物品、纸偶等充分利用,体现出环保和废旧利用的意识。
2.2教师教学技能迈步比较大,纵观每个活动,教师对多元整合的主题教学都在摸索、探究,求知欲望比较高,教学活动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整合,教学效果明显。
2.3注重幼儿实际操作性和生活性,教师能够鼓励幼儿参与活动,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让幼儿随着音乐的快慢、结合自己的感受,自己去表演使幼儿真正动、活起来。
2.4活动目标紧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乐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表现,肯定和接纳幼儿的小小进步和天真可爱的动作,与幼儿一起分享孩子的大胆创作和表现。
3.存在的不足之处
3.1教师音乐教育理念片面、陈旧,思想不够高度重视。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对琴法、歌唱、舞蹈的技能良莠不齐。艺术教学模式倾向"小学化"唱歌教学,经常使用集中教授的授课形式;在本次公开课活动安排下去后,随处可听见教师说 "艺术课不好上"的哀叹声,但是真真切切钻研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技能的人寥寥无几,平时音乐活动大多数都会把艺术课上成综合教育活动,当然我们在大力提倡多元整合,但是整合不能有悖幼教规律,不能脱离《纲要》的要求。综上所述才会出现教育教学技能陈旧,对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不够透彻、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不够明确,以为音乐活动就是唱几首歌、跳几支舞,教者欠缺教学灵活运用的方法和联系本班幼儿实际现状,不重视的幼儿情感体验和音乐素质的培养。
3.2音乐活动形式单一、教法机械、陈旧,欠缺创新。通过本次教学大赛的50节观摩课课可以看出,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重复。教师大多偏重于歌曲的教学和音乐游戏,忽视了舞蹈、歌表演、节奏乐、节奏型等教学。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课寥寥无几。教师都在讨论今天音乐课要教唱哪首歌,或这个学期班上幼儿都学过了那几首歌……。教师没有更多考虑音乐活动给幼儿带来的品德、情感态度、技巧能力方面的影响,只是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追求单一的教学结果。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例如在教师教唱歌曲《宝宝不怕冷》,过程就是先出示相应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然后完整听一遍音乐磁带后,教师唱一句,幼儿跟唱一句,跟唱几遍后集体演唱,最后全班跟音乐一起合唱。本节课只有一部分幼儿学会了歌曲,但是这只是机械的记忆,幼儿体验不到音乐的快乐,枯燥反复的练习让幼儿慢慢失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4.今后努力改进方向
4.1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认识。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改变认识、提倡创新:①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②重视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③教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④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我们乡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能偏重于幼儿记忆歌词、动作的表演,忽视幼儿从作品中能得到的情感体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及音乐欣赏等,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让掌握简单的音乐技能,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4.2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大多数的音乐活动一般都是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单一形式不能适用于不同的音乐活动的开展,不能兼顾到不同幼儿的接受情况,不能充分发掘不同幼儿的特长。多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还能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上音乐欣赏时,可以采用全班幼儿一起欣赏讨论的方式,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情境,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4.3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灵活教学。陈鹤琴先生曾说:"要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取材……"。
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擅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充满童真的心,随时发现身边有趣、有意义的事物,并把它变成教育素材。相较于热闹的大城市,农村有农村特有的的优点: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丛、一望无际的田野;孩子们上山摘野果,下河捉泥鳅,过年过节传统的仪式依然还在。所以鼓励教师擅于捕捉、发现,农村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素材、资源取之不竭。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坚持鼓励欣赏,让幼儿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始终从调动幼儿兴趣入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和音色,获得音乐知识,激发审美情趣。总之,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4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教育、保育、保教反思能力,具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弹(弹琴)、唱(唱歌)、舞(跳舞)、说(儿歌、故事创编)、画(画画)、做(手工、玩教具制作)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将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我国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师和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后两者社会需求量少。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正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身心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他们喜欢唱歌、跳舞、绘画、游戏,幼儿教师对幼儿具有指引和示范作用,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3.随着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家长认识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幼儿教师只起到照顾儿童的看护者作用,而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热爱幼儿,开发幼儿潜能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4.学前教育阶段,因其针对的对象是可塑性模仿性最强的幼儿,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情感的发展异常丰富而迅速,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良好的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唤起、激发、感染的作用,更能够为其日后个性、人格、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幼儿音乐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效发展幼儿的听觉和肢体运动协调能力;美术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有效发展儿童的视觉和双手操作能力等。为此,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拥有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当然,因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幼儿园课程中并没有像音乐、舞蹈、美术等单纯的艺术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进行的,在活动的构想、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并激发幼儿兴趣,培养才能。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艺术教育技能的培养策略
1.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改革力度。新纲要对幼儿园教育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单独领域提出来,在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等的阐述中,不仅赋予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而且对幼儿教师艺术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改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大艺术课程的比例,将艺术教育课程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优化艺术教育过程,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以满足幼儿园艺术教育要求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整合的综合艺术素质课程;加大艺术教育技能的训练力度,制定严格的艺术教育技能考核制度,建立学以致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技能。
2.整合艺术类课程,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如音乐课程的设置,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只是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应根据现实需要及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整合,加强音乐学科内各课程的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以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将专业课程中有关教育、心理等理论知识纳入音乐课程的视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价值观,密切与其他艺术课程的横向联系,从而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达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3.重视艺术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要的教育内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幼教一线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师资。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乐器演奏、声乐、舞蹈、音乐素养基础、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获得一定的乐理知识,掌握钢琴、歌唱、舞蹈、体操、绘画、制作玩教具、童话剧表演等技能技巧,具有向幼儿进行弹、唱、跳、画、做、说、教、表演等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元化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幼教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应用型”“艺术型”“双师型”“现代型”“创新型”特色类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做好课程规划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能在各幼儿园从事学龄前儿童保育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但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规划上还存在弊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较多,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保教能力和幼儿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确定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培养目标上应由专业理论型向实际应用型转变,在艺术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应由课堂理论传授向指导实践锻炼方向转变,科学规划设置课程内容,做到各艺术学科理论学科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合理调配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着重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基础性、启蒙性和教育性,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艺术专业理论知识,科学进行实践锻炼,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效果。
篇5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内涵,是卓越的学识素养,更是卓越的从教精神;是卓越的专业基础,更是卓越的实践能力。我们提出“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达到国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尚师德:追求高尚师德。师德是从教的基础。良好师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而高尚师德则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强调教师的师德更显紧迫和严峻。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从信念层面来看,需要有笃实的专业信仰、务实的专业精神、朴实的专业态度;从情感层面来看,需要爱幼儿、爱幼教,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热情、有责任、有理想;从行为层面来看,需要践行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师德教育,不仅要在平时有机渗透师德教育内容,更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将其显性化。厚基础:强调宽厚基础。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从知识深度上看具有启蒙性,而从知识范围上看又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中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科与整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倡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统整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显然,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是全科型教师而非分科型教师。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广而全的特点,不仅要有基本的艺体技能,还要有坚实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教育理论素养,还要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传统培养模式中那种重艺体技能、轻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做法不能胜任卓越教师培养的要求。只有做到厚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强能力:提升多元能力,重视研究能力。幼儿教育的工作不是看护幼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不仅是会唱歌、跳舞、讲故事。幼儿教育的对象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其后的小学、中学阶段有明显的差别。这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需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一切教育工作均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因此,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了解幼儿、教育幼儿的能力。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有研究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研究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实践真正建立在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有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要能将理论、观念、研究证据转化为实践操作策略,从教育实际出发,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实施班级管理,沟通家园关系。第三,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不仅要能实践,还能对实践进行反思;不仅关注自身的实践,还能与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反思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重融合:注重多维融合。幼儿教育是关系到个体和人类未来的实践,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脑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可能对幼儿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时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各种教育理论和观点百花齐放,这些对幼儿园教师素质以及幼儿园教师培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融合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使未来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基础,更要具有融合和开放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学科的融合。在教师培养中体现多学科的融通与互渗,帮助学生将多学科的视野融会贯通,并将其转化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其次是中西视野的融合。既要向学生介绍国际研究前沿的新理论、新进展,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本土的幼儿教育家和幼儿教育思想,在贯通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要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理论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体会与认识到实践的复杂性和生动性,避免纸上谈兵。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具体目标
根据“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同时秉承儿童教育家、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陈鹤琴先生开创的研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本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素养全面、学识宽广、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论,也是基础实、善实践、留得住、干得好、能引领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性”和“实践性”为核心,构建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一)具有高尚师德
研究儿童、了解幼教是师德培养的起点。通过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应能:
1.热爱儿童,对儿童和幼教抱有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2.热爱并享受幼儿教育工作,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
3.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
(二)具有全面的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并能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
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既是一种个人素质,也是教育实践的保证。学生应能:
1.具备基本的美术、音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
2.具备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它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学生应能:
1.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初步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理论兴趣;
.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胜任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
(四)具有基本的幼儿教育研究素养,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既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性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也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学生应能:
1.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开展毕业论文研究;
2.初步形成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品牌打造综合措施
1.把专业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爱幼儿、爱幼教、具有“鹤琴式”研究精神的卓越幼教人
通过《专业入门指导》《陈鹤琴与中国幼教》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南师幼教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了解中国幼教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学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陈鹤琴先生的著作。要用老一代南师幼教人的专业、敬业、乐业、创业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幼教专业的热情。通过我系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老师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研究的执着传递给学生。我系拥有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优秀党支部等称号,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广泛接触幼儿、接触幼教,在实践中体验到与幼儿相处、从事幼教工作的快乐。
2.以宽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公共课程、博雅课程、艺术课程等基础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观念、信息技术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利用现有的院级“学业发展中心”,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业中心可供学生扩展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包括:
(1)学涯室:设有学业设计室、职业探究室、舒心交流室和树德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
(2)技能坊:主要设计了书法技能、演讲与朗诵技能、舞蹈技能、信息化技能、手工坊等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活动,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多个工作坊。
(3)实践园:组织各类社会性调研活动,分层次的实践训练项目,跨专业专题训练项目,面向各类教育机构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4)学术苑:组织各领域专家主讲的教苑讲坛,以学生自己为主的教苑沙龙,开办学生自己的杂志《教育家》。此外,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读书会、理论沙龙、工作坊,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具有学术潜能和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使其接触学术研究的前沿。
3.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型教师
篇6
课程改革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提出了总体要求,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在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03年初,广西的幼儿园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形成了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共同性活动与选择性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教育课程模式。在这一课程实施3年多以后,我们在2006年7~8月对广西60所幼儿园1200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建构的课程内容较缺乏,所有幼儿园使用相同的“教材”,内容单一;二是教师不能成为课程与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观念落后,课程资源贫乏。调查还发现,各地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好农村差、公办好民办差,缺乏促进地区间相互影响、园所间相互借鉴的有效机制。
究其原因,一是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幼儿听的童谣、唱的歌曲、玩的游戏等大多是从电视等媒介物中获取的,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特征,同时有关广西多元民族文化的研究又不多,使得传统童谣、歌曲和游戏等课程资源濒临消失,造成教师较少关注与选择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二是长期以来教师只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缺乏课程开发与建构的能力。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我们以广西多元民族文化为教育背景,以幼儿园艺术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重新构建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在制定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后,在课程内容与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上,我们充分考虑广西是一个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多民族地区,强调将多元民族文化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在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以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儿童文学教育为主体,创建富有生活情趣的幼儿艺术教育课程模式。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倡导师幼互动,注重让幼儿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艺术的心情体验生活、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生活、以艺术的手段美化生活。从2008年开始,我们又将研究内容扩展到语言、科学等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融入民族文化的适合本地幼儿的数学游戏活动、科学探究活动、阅读与前书写活动等,进一步完善并充实了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搭建共享平台,努力促进园所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研究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构建研究共同体,让教师成为课程动态生成的主体
我们在启动研究之初,搭建了由高校研究者、幼教教研员和幼儿园骨干教师“三位一体”的研究团队。高校研究者(占研究团队人数的13%)的介入,解决了以往课程实施中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而以幼儿园教师(占研究团队人数的67%)为主体,使得课程的理论研究能“落地”,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师成了课程研究的主体,在亲历课程动态建构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新课程观,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效结合;幼教教研员(占研究团队人数的20%)了解本地文化和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他们的加入为高校研究者与骨干教师的沟通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各地的课程实践呈现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特色。
在研究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开始意识到幼儿园课程从知识导向走向经验导向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以及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建构。这既引发了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热情,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某大班“民族村”主题活动网络图(见图1)就很好地呈现了幼儿园课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由图1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的学习内容不再是从属于不同学科的知识序列,而是借助主题网络整合而成的“网”。这样,关于“民族”的学习就不再只是集中在一两个学科,幼儿园课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生成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幼儿、家长及任何可能的参与者,教师真正获得了课程生成的主动权。
2.融入民族文化,进行与文化相联结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内容构建
我们在提出综合教育课程的理念及框架体系时,强调教师要通过游戏和其他多种富有广西民族元素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获取与多民族文化相关联的学习经验,并在经验和概念间建立联系。
我们梳理了儿童发展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儿童的发展首先会受到所处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然后再接受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当然,儿童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会改变和创造文化。我们在建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时关注不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地域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与文化资源相联接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内容建构,即在课程结构上采取领域综合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借助五大领域将已有课程资源与拟开发的课程资源加以整合,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弹性开发与实施课程的权利。这样,课程构建就从关注知识取向走向关注生活取向,成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重要渠道。综合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架如图2所示。
在融入广西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综合教育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内容构建中,我们首先在艺术领域展开了课程的实践工作,选取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百色等地的10所幼儿园,带领这些实验园共同收集、挖掘与整理具有典型的区域、民族特色的素材和资源,并进行了融入课程内容的教学实验。
例如,幼儿园在收集和整理民间童谣时发现,有的童谣缺乏科学性,有的缺乏一定的思想内涵,有的对幼儿缺乏教育意义,并非所有童谣都能加以利用。由此,我们达成共识:在挖掘与选取民间童谣时须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注重其思想性和教育性,同时须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便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
与此同时,我们在选择实验园进行课程实践探索时,充分考虑了它们与广西12种世居民族文化的对接,帮助这些幼儿园进行基于所在地域的文化分析,选择艺术领域的某一方面(如音乐、美术或儿童文学)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建成三个研究小组(音乐方向、美术方向和儿童文学方向),每个研究小组均配有理论研究者和幼教教研员。各研究小组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民族儿童传承的艺术教育资源,并通过实施各类活动在幼儿园间展开全方位、多方面的对话与交流。通过研究,各实验园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如梧州市六一幼儿园的“我爱家乡翠竹美”、柳州地区保育院的“侗寨鼓楼”、北海市机关幼儿园的“阳光浴场”、河池直属机关幼儿园的“毛南风情”、田东县第一幼儿园的“小小黑衣壮”。各实验园还整理出了具有本园所在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资源库。例如,桂林市解放西路幼儿园发动家长一起有目的地收集、筛选和整理,建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如图3所示)。
3.搭建共享平台,开展“点―线―面”的课程推进实践
针对广西幼儿园课程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问题,我们以10所实验园为“点”先向周边幼儿园辐射,形成综合教育课程研究的“线”,进而向本地区幼儿园推广,引领并推动市县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面”上的改革与发展。以实验园为中心的课程推进实验充分发挥了骨干园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利于各园相互借鉴。
为了便于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在幼儿园推广,我们对资源建设成果进行了优化整合,为一线教师继续学习、上传下载、分享互动提供了支持,为课程参与者搭建了一个集个人学习、互动学习、专家指导为一体的云端平台。图4呈现的是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信息资源库的资源系统。
三、研究的结论及创新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1.构建了与儿童发展和民族文化关联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
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是以《纲要》为指南,在分析国内外优秀幼儿教育方案和反思幼儿园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研究实践而创新构建的。这种课程强调其适应性与发展性的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强调教师通过游戏和其他多种学习活动把不同的学习内容综合起来,让幼儿在概念和学科间建立联系,获取与民族文化相关联的直接经验。这种课程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同时融入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适合广西幼儿园及幼儿的实际需要。这种课程以尊重儿童为前提,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生活、儿童经验为基石,注重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注重民族与地域文化的渗透,注重发挥儿童、家长和社区的积极作用。
2.建立了集“开发―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实践联动机制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点―线―面”的辐射方式,边实践边运用,边辐射边推广,确保了研究成果对一线教育教学的重要示范作用。我们在课程构建过程中,亲历了课程“开发―实验―示范”的实践联动过程,以集体智慧引领幼儿园与骨干教师的发展,对广西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1-02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又包括若干课程,如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中,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本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场教学模式及其结构
(一)现场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因素[1]。
1.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现场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搬到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使得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的结合,不仅使知识学习变得易知易懂,也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另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原则[3]。
2.教学目标。现场教学模式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即所教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其次,技能练习要科学有效,即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所实训的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实施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应当具备如下条
件: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第二,模拟现场的创设或实际现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具备现场教学示范与指导能力;第四,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此四者缺一不可。
4.操作程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4],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第一步,播放《娃娃家游戏》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教学录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情境中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设想。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组织学习幼儿角色游戏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理解角色游戏的作用,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与自主游戏,并能够适时、恰当地介入游戏;情感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幼儿角色游戏观。理论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第三步,设计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小组根据角色游戏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简案。第四步,组织实施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现场提供课件或教具,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到模拟教学区(或在幼儿园)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第五步,对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学习小组对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进行反思。第六步,归纳与总结。学习小组根据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归纳、总结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侧重形成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看,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幼儿教师与园长的评价,目的是“找足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现场教学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置在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中,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际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准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由于面对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幼儿活动第一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双师”意识,加快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
(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准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现场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拟解决或现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幼儿游戏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共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张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交往与沟通,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可参加讨论、设计和活动实施。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学好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关心关注幼儿教育,学会了团队协作,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开展现场教学,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培养效率、提高幼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园校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的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来说是双赢的、互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需要“园校合作”,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方面,幼儿园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拉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也给幼儿园带来了最新的幼教发展资讯,为在岗幼教工作者更新专业知识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推动教学改革,丰富学前教学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4-227.
篇8
关键词:幼儿 民间艺术教育 园本课程
近年来,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但教育成果并未系统化,未对教师起到理论指导和支撑的作用。开发具有园本特色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注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以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更多关注幼儿学习的艺术要求和简单的技能积累而缺乏民间艺术对幼儿发展价值的综合考量。开发具有园本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可以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使民间艺术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运用“自上而下”的课程编制模式,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一)课程类型的确定
现阶段,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主要有整合的主题式课程、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类型。经过分析比较,笔者方面认为分科课程形式比较死板,不符合当今课程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程则对对环境、材料投放及教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确定整合主题式课程作为课程类型的选择。
(二)课程脉络的确定
虽然以空间地域为线索内容较丰富,易于增长见识、扩展思维。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缺乏生活经验积累,不利于实施。所以确定以时间为线索的课程脉络。
(三)民间艺术特色课程的主题网络的确定
根据课程框架体系,以时间线索为脉络确定确定主题和分主题名称以及主题目标。形成了完整的主题网络架构,为进一步进行课程开发明确了思路、提供了线索。各月份各年龄段之间也形成了发展的脉络,使得以时间为线索的课程脉络显得丰富且有层次。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
1.民间艺术融入“学习领域”,把民间艺术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与学习主题相结合。
例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活动时,幼儿用腰鼓敲出春天的雷声、雨声;用扎染染出美丽的蝴蝶、桃花等;古诗《春晓》描绘出春天的景象。种种使得幼儿对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富,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得到发展。
又如,在开展主题《家乡的蔬菜》活动时,老师让幼儿学习剪纸“各种蔬菜”、手工泥塑制作“蔬菜”、“蔬菜”拓印、用“蔬菜”制作,丰富的内容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主题内容也更加深化。
此外,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我们依据主题对室内外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装饰。如,在“端午节”我们会用荷包、七彩绳、赛龙舟等图片布置环境;在“新年好”主题中,我们又将室内外贴满窗花、挂满红灯笼,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亲身体验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
2.民间艺术融入游戏领域,在课程中增加民间游戏内容。
我们将教师和发动家长收集的民间游戏内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融入。如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且与“夏天”主题相适宜,我们选择它作为中班“炎热的夏天”主题下的活动之一。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我们尽量向主题靠拢,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民间游戏内容。有选择性的选取是建立在大量准备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发动教师在书本里、网络上以及向老教师请教收集民间游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家长资源丰富补充收集,在大量收集的基础上对各类民间游戏加以集中整理并鼓励教师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和改编,使得我们的民间艺术课程的构建更具有广泛的选择性。
3.民间艺术融入生活领域,使课程内容更加生活化。
我们将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根据时间融入到课程中。比如说:四月我们将有关清明节的习俗、来历等向幼儿作介绍;五月端午节我们给幼儿讲屈原爱国的故事,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十月重阳节,我们组织重阳节敬老活动,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园参加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庆祝节日,欢度美好晚年。春节前,我们在实习场为幼儿投放面泥等材料与幼儿一起包饺子,让幼儿指导过年要包饺子、放鞭炮,还把生活卫生教育和健康安全教育引入,告诉幼儿用火要注意安全,让幼儿在民族传统教育的浓厚氛围中受到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教育熏陶,幼儿不但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意义,还在节日活动中产生了与节日内容相吻合得情感,懂得了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主题背景下的特色系列活动
我们开辟出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设置泥塑、刺绣、剪纸、编织、印染等专门的活动区域,根据主题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如:“新年好”主题时,我们在编织区投放了红绳,在剪纸区为幼儿投放红色手工纸、剪刀等,指导幼儿剪窗花、编中国结、做小灯笼,并把幼儿的作品用于布置活动室,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立刻就体现出来,幼儿也在不断地自立学习,探索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美。
除此之外,各班还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和教学特点设置自己本班特色活动,以此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如:小班的童谣表演,中班的童话剧表演,大班的皮影戏表演,不但适宜幼儿的年龄结构,对幼儿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又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纵向上也形成发展的脉络。
二、在课程实施中更进一步深层次挖掘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完善课程体系内容。
(一)结合主题,不断更新民间教育环境,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我们根据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时更换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逐步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美德理解力和欣赏水平,精心策划集体活动,通过邀请家长来园庆祝节日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民间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如:印画是运用印画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形式,小班的老师独出心裁的为孩子们设计了“指印画”,孩子们用他们一个个的手指,点出了神奇的世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介绍各个民族时,重点学习各个民族的舞蹈,如:在认识维吾尔族时,孩子们知道它在新疆,那里有葡萄、哈密瓜,新疆人能歌善舞,并学习了新疆舞《娃哈哈》、《阿拉木汗》《达阪城的姑娘》。在平时,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有关民族服饰、乐曲、图片、影碟等,为孩子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角,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各个民族。
(三)充分利用好民间教育力量,可以弥补幼儿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我们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中邀请幼儿奶奶来园为孩子们传授太极拳,利用春节、元宵节灯会组合字幼儿赏花灯。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家庭、社会中的民间艺术资源,也使民间艺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
(四)借鉴“自下而上”的课程编制实践模式,在课程实践加入课程审议,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编制过程。
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就具体的教育案例开展课程审议,其目的并非形成共识或概括出某些结论,而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相互启发,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方案并最终做出行动的决策。
如在《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教学中,有老师提出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应只停留在故事内容本身的教学,其蕴含的德育内容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老师提出艺术的延伸性,纸编、剪纸等民间工艺可以作为此次活动的延伸活动,所以美术活动——纸编《水缸》、剪纸《梨》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通过实践积累总结出的行之有效地开展民间艺术活动的组织指导方式,挖掘出的适合园本特色的幼儿民间艺术课程资源为构建民间艺术特色课程打下基础。教师们在此过程中专业理念和素养得到升华,师生共同受到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熏陶。园所也在民间艺术特色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了办园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晓芬,钱慧.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探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J],2010( 6): 49-52.
篇9
亿童音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园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为了使我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11月25日,英才幼儿园特别邀请无锡亿童音乐培训师宋老师来园进行了第二期课程培训及探讨。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小、中班音乐课程内容,分别探究适合这两个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老师们积极研讨,认真地做着笔记,同时还踊跃参与音乐游戏互动,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向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伴随着优美、欢快的音乐,老师们按“歌唱歌谣、韵律游戏、玩奏乐器、音乐欣赏”等专题,探究了先进、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
本次园本培训及研讨,开拓了教师们的视野,掌握了前沿的幼教资讯和先进的幼儿音乐教学法。让老师们对音乐教育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园本课程培训对今后的实践教学很有帮助。
亿童音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结束了为期五天的亿童培训,亿童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深刻,依次学习了阅读,蒙数,英语等。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全面提出日常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大家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是我们常说的话,但我们如何真正地运用起来,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在课堂的设计上还是游戏的规划中,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照顾到每个孩子。总之,英语教学必须遵循幼儿学习英语的规律,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环境熏陶,开展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英语教学活动,既可以控制学生亢奋的情绪又可以保证幼儿的正常学习,这将是我下一步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活泼、生动的英语学习中来,体会学习的快乐!
亿童英语是以游戏和tpr表演形式来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语感和初步使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亿童讲师首先讲的是如何营造一个幼儿轻松学习的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发现一种吸引自己的物品时,他的接受能力和感受力是最快的。再次也讲到了突显个体幼儿和重视集体幼儿,如何以表演的形式让个体幼儿施展自己,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集体幼儿的展示。
培训中,培训老师围绕“亿童幼儿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结合英语教学流程,从热身活动,内容呈现,活动操练,创造巩固四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以课为例,当场展示了一节英语活动课,从活动总体设计与组织、活动流程、课堂组织、教学方法与技巧、亿童英语教学法的运用等方面对老师们进行全方面的培训。此外,老师还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与老师们互动,增强了幼儿英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本次培训“寓教于乐”提高了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对于教师开阔教学思路,丰富课堂内容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这次学习收获颇丰,我会把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很感谢园长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亿童音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为了提高教师们对新教材的授课能力,有效提升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3月31日上午,幼教中心主配班教师对《我的身体会唱歌》音乐教材进行了培训,此次培训活动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此次培训邀请亿童教育机构刘老师进行讲解,刘老师首先讲解了音乐活动的四个类型:《歌唱歌谣》《韵律游戏》《玩奏乐器》《音乐欣赏》,其次又每一个题材中对重、难点的把握,之后又对教学活动的总流程(四个流程:预备导入、感知体验、音乐表现、结束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刘老师将理论知识和现场体验相结合,是我们对该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10
[关键词]教研;学习与发展;幼儿园;一日生活
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修工作室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并谋划我市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在面向六个县(市、区)引导开展常规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近几年,为了能“抓好典型,找准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开花”,逐步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诊断式分层次教研”方面,寻找、尝试了一些适宜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正视问题找方法
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让一座座崭新的幼儿园拔地而起,但是专业教师的缺口却很大,优秀的专业教师就更少。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地处边远的边陲小城,本来就留不住人才,要让现有的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当前条件下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2008~2012年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为主线,设计了为期五年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围绕省规划课题“边远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实践研究”,将“教科研培”充分整合,鼓励分层次开展教研联盟活动。市教研部门成立“省级示范园教研联盟”,区县教研部门成立“市级一类园教研联盟”,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第一个周期结束后,我们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结合问题调整策略,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有机整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落实为主线,成功立项省规划课题《边远地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措施的研究》。教科研同步进行,加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园教研团队的作用,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实效性,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求全面提高我市的幼儿教育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深挖“园本教研”潜力,构建新型园本研训制度,给普通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诊断跟进定调子
在平时深入园所进行跟踪式听评课和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检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本教研、培训活动各园都在开展,但往往不够系统,还处在“零打碎敲”阶段,甚至发现个别幼儿园为了教研而教研,相互唱赞歌,让教研流于形式。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诊断并提出指导策略,决定以市直属幼儿园为实验基地,开辟实验田。根据黑河市直属三所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确定以优化整合市直属三所幼儿园教研力量,实现联合教研为突破口,拓展教研联盟活动空间,尝试构建新型园本研训制度,旨在整体提升市直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和市直幼儿园办园质量。本着“源于岗位,高于岗位”的研培定向,激励教师职业自主与专业发展动能的新实践。支持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名园战略,努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回归幼儿教育本真,凸显幼儿园真实意义的地域名园策略,由此制订并下发了《黑河市直属幼儿园联合教研工作方案》。
三、目标明确巧定位
1.确立联合教研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研修共同体机制。通过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增强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能力。帮助教师掌握隐性教育观察和设计能力,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拓展专业素养,推进专业发展,整体促进市直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升。
阶段目标:①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基于实践选拔骨干教师,建立专家型研修团队。②通过周期性活动,激活园本教研力量流动格局,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打造优秀专业教师队伍。③通过灵活把握的递进式教研研习活动,培养专兼职项目负责人,为学前教研队伍储备力量。
2.选择恰当的研修途径与方法
采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以主题研修为切入点,打破单位界限,市直属三所幼儿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专业特长自行申报并参与共同体研修活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幼儿园提供相应政策、经费、场地及研修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各司其职,整体推进。每个项目由责任主体负责一个研修共同体的研修活动,提供相应的场地、经费支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拟定每月一次重大研修展示活动。由市教育局学前科负责监管督导,市教研院学前教育教师研修工作室统一协调、指导,各幼儿园配合完成各项目组自行安排组织的活动。活动要求注重实践,突出参与性。
3.根据诊断确定研修主题
学前教育研修工作室为三所幼儿园建议三个研究主题:
(1)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幼儿民间游戏体验与实践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以民间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为重点的系列研修活动。重点研修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民间游戏体验与实践活动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教师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和民间游戏的体验与实践,将民族烙印潜移默化传递给幼儿。通过文化熏染,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特征的自然形成。
(2)基于审美熏陶的浸透式幼儿音乐游戏与身体动作发展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教育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以幼儿园艺术教育教研工作为重点的系列研修活动。重点研修如何将艺术审美教育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教师具备创设和引导、激发幼儿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幼儿的游戏生活,助力幼儿发展为身心健康的完整儿童的专业能力。重点在创设和利用艺术环境和氛围中的审美熏陶功能。以动作发展为主线,以心灵感受为终极目标,培养幼儿感知、专注、动静相宜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游戏化幼儿学习与发展活动建构。项目责任主体:黑河市英才幼儿园。
主要内容:开展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游戏化幼儿学习与发展活动,以生活教育为核心,探索园本游戏化教育途径与方法。重点研习如何将幼儿生活教育融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中。项目预设结果为通过教师对幼儿生活教育的全面研修,把握幼儿教育真谛,自觉自主地回归幼儿本真生活,真正具备创设和指导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游戏的隐性指导能力,将生活活动作为幼儿在园生活的重点,通过游戏载体将“好习惯”注入幼儿发展、成长的全过程。
四、上下协同显成效
通过一年的研修活动预演,每个园都在联合教研活动中找到了自身的问题与差距,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各自设计和调整了更有针对性的园本研修活动。根据联合教研的开展情况,2016年起又及时调整了活动频率,设立每月第三周为“联合教研周”。联合教研的核心目的是“发现人、培养人”,所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打破以往领导和教研员主导教研活动的现状,将“话语权”还给普通教师,给教师平等、充分的表达与表现机会。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打破园所界限,突出自主参与性。在普通教师中投票推选教研组长;鼓励普通教师走向台前,结合自身的研修项目,开展微讲座活动,涉及多个维度。
针对过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在意教师的表现而忽视幼儿的现象,我们在活动中倡导“关注孩子,忘记自己”的活动理念。基于提升教师观察能力,我们设计了多维度幼儿观察记录表,倡导教师通过观察、反思建构适宜性活动课程,共同探索幼儿园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贯彻落实《指南》、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建立与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和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等专题研究。从中帮助教师学会以幼儿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策略,逐步帮助幼儿园和教师理清并拓展园本教研、培训的空间。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让教师通过参与活动,提升了自我的“专业自信”,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在活动中挖掘了一批有潜质的普通教师,也让三所幼儿园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构建了“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愿景”。
市直幼儿园联合教研活动的探索还在路上,我们一定会在坚持与修正中不断努力前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诊断式教研就像一个淘得真金的游戏,虽苦尤甜。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冷链物流开题报告
- 下一篇: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