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1: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素质;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0.前言

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不懈努力的目标,因为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其特色教学的根本保障[1]。

1.“双师型”教师与“双师素质”的涵义

教育部曾对“双师型”教师解释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讲师,同时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2]。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双师型”教师慢慢向“双师素质”教师转变。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及进行理论教学改革的优势

为了获得“双师素质”,各职业院校或教师个人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1)教师参加由各部委组织的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2)学校招聘或引进与本专业相关的“双师素质”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3)采用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加强校企业合作深度与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5)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内实践环境,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在校内的培育与发展[3]。

通过上述方式培养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改革时,具有以下优势。

2.2计算机类“双师型”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改革的优势

2.2.1具有较强的理论根基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设置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纯理论、理论+实践、纯实践。但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课程,都需要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而“双师型”教师则具有较强的理论根基,完全能胜任教学改革的需要。

2.2.2能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计算机专业技能是一个操作性极强并且注重实践的学科,但无论实践性多强的技能,它都需要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如同上一点所谈到的,需要理论作为其基础。但如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使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呢?这就需要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同样过硬的教师来承担,而“双师型”教师完全能胜任这点要求。

2.2.3能把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新知,快速地融入到实际教学

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更新极快的学科,这种更新在知识使用的最前沿尤为显著。而在企业、行业等第一线学习、培训的“双师型”教师更能掌握这种变化,进而把这种更新融入到教学中,缩短理论知识的更新时间,加快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

3.现有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3.1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就像上面谈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更新极快的学科。但学校的教学内容却远远滞后于这种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规律的客观原因造成,但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这种现象却是主观形成的。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几年如一等,学校不知更新,教师不想更新。造成学生在学校所有的内容往往与实践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

3.2轻视理论课教学

由于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它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在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轻视理论教学这一现象。而究其原因有主要是教育理论存在偏差,教育教学导向存在误区,还有就是进行授课的教师无法很好 地驾驭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3.3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不适当

现代的教学手段极为丰富而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在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却仍然有两种现象存在,一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这些教师不愿求新思变,所以仍固守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另外就是部分教师为了标新立异,在没有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就采用一些一些花哨、不实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但浪费教育资源而且还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4.从“双师型”教师特点入手,对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进行改革

4.1建立“双师型”教师知识更新联动机制

计算机专业教师即使通过各种培养途径取得各级部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但仍要定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与计算机专业相的的企业、行业继续进行再培训、再学习、再锻炼,而这种多次“深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性,即达到知识、技能的更新。

4.2模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认定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重要性,而又不影响“实践教学”地位。模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认定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和模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合理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所应用的教学方式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4.3按照计算机类课程的类型对理论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能把理论与技能、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典范。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经验,结合学生认知过程,按照课程性质对课程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的课程采用同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类课程按照性质可以简单分为:原理类课程、应用类课程、语言类课程。

对于原理类课程可以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在运用讲授法时要注意少而精,要能有效阐明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期间或以运用讨论法,这样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的交流和共同提高。

对于应用类课程可以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类课程需要教师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化为生动而具体的操作和实例,这时演示法和案例教学法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对于语言类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能鼓励、吸引漠视学习和厌学的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教学既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能因为具体方法应用不当而收效甚微。所以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要求教师关注课程的突出问题和核心想法上,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要求这些活动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4]。

另外,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与专业限制,模拟企业实际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5]。

5.结束语

在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娴熟的职业能力,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同时双具备丰富实践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6]则是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伍建国.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J].2011.3.

[2]刘韵琴,文红.国内“双师型”教师概念及资格认证标准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J].2010.6.

[3]何芸,杨庆仙,刘闻慧.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J].

[4][美]马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教育科学出版[M]社2008.9.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新趋势;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00-00

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有助于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升级。现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人才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解决现阶段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角度来探索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摸索出转变计算机教学新趋势的策略,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和发展方向。

一、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与职业化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为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提供保障。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系以及计算机技术探索实践情况的影响,在职业学院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性不强。目前在职业学院开展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通常是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的引导下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发生改变,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通常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实践过程以及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未被应用其中。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以及效果评价并非依据教学质量高低、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语言表述是否流畅等这一教学主体性因素作为标准,而是以教学完成之后,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接受了多少知识内容,理解并掌握了多少知识体系,学习效果如何等作为衡量标准,进而达到专业化、职业化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不够明确与目的性不强的现状,我们及时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教学转变新趋势的策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道路尽快步入正轨。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依据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实践与实效及应用方向来制定,而现实情况则恰恰相反,在校学习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性强实践性少操作性少,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虽然很深奥但理论与实践性东西难以挂钩,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跟不上现今信息时展的步伐。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少可真正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却不多,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从事相关计算工作时在校学习的专业计算机理论知识用不上,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根据工作内容需要重新完善学习与认识计算机知识的新理论和新特点。因此针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内容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必须制定出适应计算机专业发展新趋势的策略。

2、计算机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教学内容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式则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所在。受到长期落后教育观念的影响,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师满堂灌和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失去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被尊重,因而创新性被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不明确,从而在进一步探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上不能深入。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尽快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需要多样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尽快更新。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新趋势的转变策略

针对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及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转变策略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是推动职业院校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始终保持与保证与社会的实践与实效性相一致,而不应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理念错误,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无论何时都应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在信息时代多变与快变的今天及时调整与整合计算机专业知识,淘汰落后的专业知识,补充全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策略如下:

1、优化创新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做到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教师应收集当前有关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理论,以及由计算机知识拓展而出的新领域新范围以及由此延伸的新学科方面的知识,汇集更多的全新计算机科学知识,在备课教学内容时淘汰落后陈旧的内容,渗透并加入新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传统与创新的计算机知识相互交融,让学生全面了解并学习到计算机知识中传统理论的一面和创新理念的一面,使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但又不缺乏对创新性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2、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计算机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后,会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过程较长,因此就要求教授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及时快速地掌握本节理论知识后,独立上机操作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即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因此计算机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情绪状态当中,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其中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小M互动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当今信息时展的要求相适应,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新方向新目标新趋势的要求下制定出改革的发展策略,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一、 当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

首先,当前各大高校中的实践教学理念过时。实践教学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学校和教师重视起来,但是受到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上面,一直把知识的训练放在首位,实践教学被学校视作理论学习的辅助形式,实践教学一直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忽视,这种实际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学校只重视实践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实践教学的过程,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却非常差。

其次,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配备的不够,在实验室中的教师能力不强、学历不高、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没有完整的工作考核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加之学校对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成为一项摆设,对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

另外,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的实践内容想脱离。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的教学时常常是为了让学生去验证某一个知识和理论的正确性,这样的实践学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来说毫无帮助。此外,相比于理论课相比,学校给予实践课的时间很少,学生在上实践课的时候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导致实践课的学习效率。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的实验室对学生做不到全面开放,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进行计算机学习的实践,导致计算机实践教学成效甚微。

最后,我国的计算机实践教学通常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显得陈旧,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实践课上,学生通常按照教师的做法去做,实践课和动手、动脑活动想脱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本没有得到锻炼,学生在实践课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实践课反而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的实践课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学生也渐渐只把实践课作为提升自己期末考试成绩的一种手段,实践课已经失去了其设置的意义。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学生在实践课上能力的提升都得不到公正、公平的考核,教师和学生也渐渐不重视实践课的重要作用。

二、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实践教学观念。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学校和教师应该由足够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时,应该给予计算机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两条线共同发展和进步,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能够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让计算机专业学习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

其次,学校应该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制定可行的方案,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本身含义丰富,内容多样,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备课工作,选择好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指定好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学校和教师应该仔细制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方案,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贯彻到底。

另外,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培养,让教师具备计算机理论的最新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了解到当前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程度,指导企业和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掌握什么样的技术,教师要据此来调整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向着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方向去改善自己、提升能力。

最后,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时间和自由去练习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经常规定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进行计算机专业实践的演练,学生在其他课余时间没有锻炼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可能,这就为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设置了障碍。所以,学校应该对计算机实验室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全天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到实验室中锻炼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锻炼自己。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注重改善自己的教学基地,给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场所。学校可以在校内和校外设立一些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场所,让学生在学校时能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足的认识,了解到自己应该向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前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过时、师资力量不够等多方面的缺陷,成为学生提高自己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障碍。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起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顺香,张家精.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顺香,朱广丽. 基于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

[3]高建华 邓亚明.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8

[4]程时兴.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计算机的教学是我们急需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校还是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动手的培养不是很重视。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高校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招聘要求。本文主要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两个方面来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析。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一直都在积极的探索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国内外一些计算机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们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这使得一些理论知识深学生不易理解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教学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而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的教学任务中占据的比例较小。高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出现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过关,而对计算机的操作并不熟练的问题,导致计算机的教学顾此失彼的局面。因此,出现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局面。高等院校无论是在办学过程中还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他们的理论基础的培训以及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培养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在算法方面的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导致出现了学校只重视计算机科学技术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致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计算机的管理和开发缺少经验,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科学人才就必须同时强化他们的算法知识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在当今计算机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计算机实践的经验。企业在招聘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之后,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够担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熟练的操作,以及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2造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2.1缺乏计算机的实践环节

大多数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只是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毕业设计作为实践的环节,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

1.2.2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社会的发展脱节

在高等院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匹配。在高等院校中计算机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而社会所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的强的高素质人才。

1.3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是沿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教学应用到传统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中。

1.4教师队伍的建设滞后

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只是忙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根本没时间去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培训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培训。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与社会上先进的技术脱节,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帮助。

2.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为提高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促进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下面是本人根据长期在教学工作岗位的经验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起来的综合型人才,这种教学的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社会急需一批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企业在招聘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之后,希望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行适应工作岗位。而现在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还是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缺少了实践实习的环节,导致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在工作之后不能及时的适应岗位。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2.2改革教学的体系和课程的设置

教学体系的改革的目标在于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各面全面的发展。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方向,例如数据库技术、软件的开发、软件工程等。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有所放弃有所保留。将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设置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课要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企业和工作环境。

2.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2.3.1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特点要求寻找行业的支持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在于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内的计算机教学设施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步伐。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学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3.2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学校计算机专业提供人力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的不断发展,在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难度加大。因此,企业的发展就急需一些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学校来提供专业的人才。因此,企业和高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合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们共同的努力。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微微.浅谈工学结合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

[2]赵立宏.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篇5

关键词:“互联网+”视阈;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093-02

创新是民族持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得以长存的核心力量,更是政党永葆生机的致命点。为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非常发展中,需要更多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单一化,学生创造能力较低,不符合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软件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为此,在“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全方位分析社会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途径,构建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1“互联网+”概述

1.1“互联网+”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制定了合理化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实施该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优化利用互联网各种功能,使其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有机融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互联网+”来说,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核心形式之一,是互联网新形态、新业态的典型代表。它是新时代下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做与,是互联网形态不断演变,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形态。它是互联网思维在实践中,产生的重要研究成果,折射出社会某时期已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经济形态动态变化的核心力量,也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深入改革,使其处于健康发展中。总的来说,“互联网+”是指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的相互融合,即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数据信息,以网络平台为跳板,促使互联网行业巧妙地融合到传统行业中,为构建全新的发展形态做好铺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合并不是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

1.2“互联网+”特点

就“互联网+”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就传统互联网来说,其资源驱动增长方式为粗放型,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采取可行的措施化创新形式,不断促进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展。而这正好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之一,需要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创新互联网思维,迅速转变互联网传统思维,加快互联网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二是:跨界融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指互联网行业的跨界、变革乃至开放,可以重新塑造、融合互联网的相关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用于大胆尝试互联网跨界,这样才能不断为互联网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加快是它创新的步伐,能够更快地实现融合,实现群体的智能化,不断拓宽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尊重人才,开放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力量能够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科学技术前行的脚步,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客观地呈现出某一特定阶段中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尊重人性,客观地呈现出人们实践经验成果,注重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生态、开放也是“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在推进“互联网+”全过程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摒弃传统运行模式,创新是互联网具有的多样化功能,充分展现互联网在创业方面带来的可观价值。四是:重塑结构,连接一切。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革命乃至全球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互联网作用下,原有的社会形态已被打破,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这一系列变化也推动着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就“互联网+”来说,连接是其核心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连接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而互联网这种连接性是具有某种价值的。

2“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互联网+”视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持续发展,计算机专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一、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日益发展浪潮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各高校需要重新全面而客观地了解新时期社会市场动态变化,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计算机专业特点,重新制定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加以优化调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把“互联网+”概念、理论知识等巧妙地融合到计算机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中,培养出更多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顺应新时期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影响师资队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随时关注社会市场动态变化,巧妙地把新知识、观点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定期对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不断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较强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等。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巧妙地把“互联网+”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在课堂教学中,局傲世也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不同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2.2“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就“互联网+”来说,其行动计划主要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生产业、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创新。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计算机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展开实践教学,注重他们实践技能、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把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培养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应用乃至开发的高级创新型技术人才,满足“互联网+”时代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

2.2.2健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就计算机专业来说,需要将“互联网+”相关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还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适当加入一些关于大数据、物联网等理论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互联网+”。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把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前沿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放在核心位置,巧妙地“互联网+”融入到其他专业中,逐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2.2.1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领会,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在跨学科中灵活运用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大数据为例,需要把大数据一系列理论知识融入到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比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通过不同途径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大数据技术,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2.2.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掌握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理论知识、专业化技能,能够客观地了解新时期计算机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逐渐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相关的实践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大数据为例,可以设置这样一些专业课程,比如,分布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库HBase。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要构建合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做好铺垫,急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工程设计等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在这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要以计算机课程为基点,结合实验课特点,制定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等,明确每门实验课程的任务,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优化调整理论课程构建体系。在设置实验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上,合理安排计算机综合课程实践课时,采用“实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系统开发的初步素养做好铺垫,还要引导学生熟练操作相关的软件,比如,3Dmax、Solidworks,促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需要优化利用项目实践方法,在毕业的上半学期,专业教师要明确项目内容,制定可行的实践目标,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专业方向模块,选择对应的模拟题目,合理划分小组,对他们进行集中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以相关的项目设计流程榈枷颍完成对应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开发实践素养。在毕业实习方面,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对应的计算机就业实习培训基地,每学期定期安排计算机专业学生到知名的软件企业、信息相关部门去实习,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锻炼自己,为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埋下伏笔。学校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他们合作,在毕业实习期间,聘请一些专业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开设专业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至关重要,这是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对社会市场发展规律的遵循。而在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道路上,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重大的使命,需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的协调以及共同发展,注重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弥补人才空缺,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使其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鹏,齐燕.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31):80-83.

篇6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学定位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2.潘兰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篇7

关键词: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兴起,它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争夺计算机人才的焦点,只具备一身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为了打造集良好技术和应用于一身的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的。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习惯被放大化,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课程有所忽略。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减少理论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加大计算机组装这一实践课程的占比。过多的理论知识只会使教学更晦涩难懂,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只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熟练并能解决计算机故障的人才,而不仅仅停留在代码和指令的研究上;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的计算机人才,而不只是了解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生。只有合理分配它们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练习,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更需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继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均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辅导,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其拥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动手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应该设立小组,将每个模块,如网页设计中的整体界面设计、框架流程图、导航栏、主体设计等,细分到每个同学身上,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认真负责好每一个模块的练习和操练。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讨论与学习,在增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习一门学科,从入门到精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好的入门,则会加快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并且对学科知识总体框架有一个很好的感悟和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直接关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甚至较强的实际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不断,层出不穷,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建设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中心,根据时展要求,掌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有自己的明确研究方向,对自己的教学领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个计算机相关部门中,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计算机行业实用和实际信息,从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单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环境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加以历练,才知道自己与社会的真正差距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从而加大力度,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企业良好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达成一致协议。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为表现好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基地,学生有自主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实习操作期间,学生若能够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前打好坚实的基础。如在企业提供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软件设计与开发,在经验丰富的企业计算机工程师的指导实践下,了解一个软件的完成过程。从设计需求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到最后的测试等细节流程,无不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软件开发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慢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诸多,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逢锦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

篇8

【关键词】职高 计算机专业 定位 教学培养 方向

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许多行业大量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目的就是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计算机专业在各大职高、大专院校得到重视,加速了扩招的速度。有了计算机专业便无疑就有了更多的生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职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或扩大了该课程的教学规模,因为职高学生三年学习后大多数面临的就是就业,面对的是社会,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发展,就应该从自身专业定位和教学培养方面进行考虑。

一、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我们知道,职高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面临的就是工作,就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实是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职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虽然计算机理论知识很重要,是学习的基础,但是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比如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只关注你能不能胜任工作,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很好的完成任务,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的难易。因此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进行知识的接受。课堂没有互动,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或者接受程度如何,这样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勇于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正确定位

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口号,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定位要以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进行实践教学。

(一)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努力,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

老师是教学中影响学生最深的,而现在大多数职高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就差了一点,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计算机实践经验,多进行相关的教学观摩和培训,同时注入新的师资力量,目的就是从老师的教学方面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配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设施

由于职高本身办学经费有限,加上扩招等原因,导致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足以支撑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以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需要。

三、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方向

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对象就是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培养的方向,还是以学生为主,同时根据计算机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使用“先学而后教”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玩的快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慢慢的提高自己。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存在一些程序的学习和制作,甚至涉及英语的相关学习,过程不免有些乏味。职高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些难度,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职高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好进入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关心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自然就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学校的教育将会是成功的教育。

四、总结

职高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因此了解自身教学现状,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受到了更多教育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产教融合转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是只重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产教融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提升专业教师的利用率,不仅可以为学校培养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还能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工作水平。

2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计算机研究相对发达国家较落后,在教学模式上还处于探索学习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实践联系很多,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主要靠的是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学主要侧重于整个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关注度不是很高,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操作起来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教育理念与现实社会脱节,还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知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毕业,实践类的课程更是少得可怜,导致学生的学习毫无激情和乐趣。

2.2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不管是行业还是人才都处于成长阶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这样一来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无法与时俱进,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从而造成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处于落后阶段。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

3.1搭设产教融合的发展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的转型,应该搭设一个产教融合的发展平台。通过平台的搭设可以加强校企的合作和联系,让更多学生去企业实习,并通过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活动,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拓宽知识面,了解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3.2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不断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双方共同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机会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使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提供,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还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而高校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最后,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高职教师走进企业,对企业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去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

3.3创办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产业园

为了解决高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及企业生产人数不够的问题,摒弃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校内理论知识教授以及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可以创办计算机专业的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置计算机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进而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 CDIO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38-01

1 引言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工科类的专业,这种工科类型的课程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补充,更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很多的高职类院校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思路,即使是实践教学,很多的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主要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团队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面临的新的问题。

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它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一一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四个层面的能力。CDIO倡导“从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计算机专业课程符合CDIO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发展与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应用CDIO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然后上机实践来验证和应用上课讲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即使学习的非常好,那么整门课程讲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学习该课程有什么用途,在专业的设置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与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相悖。所以笔者考虑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CDIO的各项指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取专业技能及各种综合素质。

3.1与实际结合,以问题驱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效果和学生积极主动的能力很差,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所讲的知识点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引出,引领学生积极的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够理解新内容的工程应用,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设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

CDIO强调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的课程来说实践性是很强的。以CDIO教育理念为导向,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基于项目三级分层分块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比如对于计算机软件类的专业课程,其中的第一级是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就是为每一门课程开设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第二级是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将相关的课程化成一块,建立课程设计,比如:《c#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将它们划分为一个块,建立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第三级是综合课程设计,也可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实施。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项目的选择和完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掌控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CDIO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首先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联系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更多的专业骨干教师。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保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参加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经常组织团队学习讨论活动,共同讨论教学、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教学与科研的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