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3 11:3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的学情分析

篇1

在高考中,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分值占到11分,而分析离别诗的情感又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首先,从学情说,学生对诗歌阅读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他们背诵了一定量的诗歌,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考,以至于在解答诗歌阅读题时很茫然,往往无从下手,缺乏思路与技巧。诗歌阅读题分值很大,而且区分度也很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方法、答题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点如何把握离别诗的情感:1.找送别的典型意象(时间、地点、人物、景物)。2.找关键词(含有情感)。3.使用的表达技巧。4.得出情感模式:表达诗人面对某某的离别何种情感。

其次,从教材说,通过认真品读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境交融等。那么,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直言,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境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在送别时的眼前景物也往往都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在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委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送别诗中比比皆是。还有坦陈心志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真情勉励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都是这类作品。

篇2

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过度追求对口高考,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对口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吸引力,但也严重制约了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课程设置紧扣对口高考,教学模式日趋“普高化”。这种“普高化”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缺乏就业导向的职教特色,背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种是过度追求就业导向,进而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一些农村职业高中为了迎合学生的专业选择,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师资培训方面越来越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逐渐形成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一些学校领导把职业教育误解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强调语文课完全为专业课服务,课时安排明显不足,甚至把语文课列为选修课或不开设语文课,学生只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成果被淡化。要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从思想认识着手,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在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中的定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是具有就业导向的教学,是语文教学“共性”和职业教育“个性”的有机统一。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必须满足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即做到升学、就业两不误。这是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这种定位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这就要求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培养结合起来,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篇3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给语文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互相进步。

一、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五篇诗歌,这首诗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点,其表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其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及寥寥数语背后反映出的征程的艰辛,以此表达出内心的深切感受,是学生比较难体会的。高中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较系统的感知,但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内心对诗歌情感的共鸣是学习这首诗歌的关键。除此之外,《长相思》既不是必修课文,又不是选修课文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这首诗歌的解析和体悟。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检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

(二)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图片(图片打印出来备用)和感伤低沉的纯音乐,准备一张四开的白纸。

(三)提前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此诗时的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融情于声,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活动一:三读诗歌,为诗歌配备合适的背景音乐。

1.一读诗歌,读通读顺。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基本的字词和断句问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一字不错、正确断句。)。

2.二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小组讨论,确定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3.三读诗歌,小组之间交换事前准备好的纯音乐,并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一首作为本诗的背景音乐。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诗配音乐作品,全班选出最适合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首先,设计这个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基础语文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对于高中生,不必过分关注字词断句的能力,因为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材料的内容,也基本知道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这些简单问题,因此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完成这个任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个人优势最大化,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合作交流和接受合作分享,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再次,对于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正确把握是学习和理解它的基础,而“读”是理解诗歌最好的方法,因此让学生通过一读再读的方式,一步步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除此之外,音乐同样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之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配乐是为了考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总之,整个活动是围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一阶段目标设计的。)

(二)融情于景,时空变换间感受诗人的愁思。

活动二:利用搜集的图片拼贴出符合诗歌意境的贴图。

1.小组分工合作,将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准备的有关《长相思》的图片,将图中的景物一一剪裁下来作为贴图素材。

3.小组成员合作,将剪裁下来的贴图按照诗中所写及自己的理解安排好位置贴好,没有的素材可以自行画上,贴图为此诗配图。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配图并说明搭配理由,全班根据诗歌内容选出最合适的背景图。

(设计意图:首先,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真切的情感,读者在读此诗时可以很轻易地根据诗中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但这个画面是抽象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将它具象成一幅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其次,研究表明,好的课文插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为诗歌配插图其实是为了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评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需要从旁协助。)

(三)融情于心,角色扮演间体悟思乡的真切。

活动三:假设你是纳兰性德,这首诗正是你写给(父亲、母亲、妻子、孩子、朋友、故乡……)的一封信,而你的同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正是你在想念的人,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对他(她)念出这封信,看看你在想念的人会对你说什么。

1.小组成员分好角色,一个纳兰性德,其他人可选择活动要求中的角色,也可有符合情境的新角色。

2.扮演纳兰性德的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同组成员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听者给“纳兰性德”回信。

3.将自己的角色体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角色体验是一种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的方法,通过扮演诗人或者诗中角色,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体会诗歌更深层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主玉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

[3]王芙蓉,刘悦.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科普教育,2015,(11).

篇4

一、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紧迫性

(一)职高学生的学情分析

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99%是普通高中的落选生,他们在初中时,成绩差,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同学看不起,家长不喜欢,他们对学习满不在乎,持排斥的态度。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原有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这势必造成在进入学校之前,学生本人对学校的性质、所学专业、发展目标了解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培养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人员,招收的是各初中学校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因此很多中职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普高教材的缩写版、简化版。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侧重点不同:语文出版社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希望“授人以鱼”;高教出版社则重视人格的提升,充满哲理。目前教材的现状给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

(三)职业高中的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的职业高中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仍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有的学校将期中、期末成绩相加求和除二,取平均值,此平均值记录到学生学业成绩表上,作为将来毕业成绩。而呈给学生和家长的,则是期末成绩。学生和家长往往并不看重平均值。这也说明,在终结性评价上还存在着单一、片面、失衡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找回自信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前提

职业高中学生要找回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的困难,主动尽力帮助,绝不讽刺和嘲笑他们,即使学生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很小,也要给出真切的鼓励和表扬,以便激发学生成功的动机。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心、鼓励、唤醒、鼓舞。”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被唤醒,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找回属于自己的一份自信。

(二)语文教师的多层次教学是培养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灵魂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它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而且表现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努力使各层学生发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气氛,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业水平。

(三)语文教师的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是培养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

篇5

一、 体学情,适当满足真需要

教师于课前对学情的分析是创造优质课堂的前提,它有助于民主教学的构建,使实际教学更能迎合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生的向上向善发展服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对学生知识储备量、学习经验之类的客观因素上,更应该包括情感态度、情绪体验等主观因素,以此来实现学情分析成就精彩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因此,为了进一步读懂学生的学习情感,听懂学生的学习诉求,让课堂凸显“人性化”,闪耀民主光芒,我在教学活动中更注重从学生学习情感的层面出发。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在教学导入环节中插入了电影《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30年后相遇”和“周阍坝肼炒蠛<涞某逋弧绷礁鼍彩片段,以强烈的情感碰撞刺激学生的真实体验。在片段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感受剧中人物语言、神情,思考并回答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并由此过渡至新授课。在梳理过整篇文章,理解本片人物性格特征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应角色扮演,实现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 创情境,简教富学吐真言

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较为独立、思维能力较为成熟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有创意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慢慢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更直观、更简练、更一目了然的方式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探究问题时畅所欲言。长此以往,便能促进学生从“敢说”发展至“会说”,而后靠近“乐说”之愿景。

在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我首先选择在幻灯片中插入作者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的照片,并向学生介绍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美好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之后,配上纯音乐《天空之城》,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太和殿和天安门城楼、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等。在此情境中,我启发学生从颜色装饰等方面简单说说这些建筑的特征,然后与大家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建筑。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始畅所欲言,他们有的说以红黄绿等色调为主,有的则从雕刻、塑像等方面来阐述,并畅谈自己去北京旅行看到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在学生能初步感知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特征之后,我便顺水推舟地揭开课题:“刚才我们其实只见识了著名建筑的一鳞半爪,本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在适当的图片音乐情境中,我直接地感受到学生愿意跟随其境,由此触类旁通,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乐于当教学的“造境师”,为学生创设更多接地气的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把语篇从教材中解放出来,在情的渲染下引发学生说的热情。

三、 活评价,大力发展真性情

《论语・卫灵公》指出:“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要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当面对一群天真活波,极具个性的学生时,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说话的分寸,尽量不以“爱之深责之切”来掩饰自己的失言与过错。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喝彩,把最真切的爱与鼓励表达出来,切勿让“爱你在心口难开”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言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就如上面所举的《雷雨》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看完电影,了解完文本之后,选择相应的角色扮演,随后让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样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两个较有拓展性、开放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当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学生撞上“前卫又新奇”的探究性问题时,课堂就像金属镁遇上稀盐酸,瞬间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在问题的刺激下,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周朴园只是利用了鲁侍萍的善良,正是他的自私造成了悲剧;有的说鲁待萍不该对周朴园付出全部感情;而有的学生却很有深度地提出是当时的社会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惨剧。对于学生不同角度的见解,不同深度的观点,我不时地给予肯定,并稍作分析概括,并在学生卡壳的时候恰当地鼓励,使学生擦掉脑海中所谓的“错与对”的评价观,从而大胆地举手发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碰撞,以评价作为引线,穿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得评价如同清风一般,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篇6

1.课程标准制定上的差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对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特别指出“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已的看法,表达真实的情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正确、鲜明、生动”。从课程标准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作文要求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跨越式拔升的,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议论文。

2.教材体系上出现的差距

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阅读”体系中有《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六篇议论文,下册有《谈生命》和《人生》两篇议论文。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体系中,没有安排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项的内容,但在九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五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专题内容涉及思考议论的特点,如:《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好读书读好书》、《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的高中必修3、4“表达交流”体系安排中有一套相对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它是由8个部分组成的: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套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详细、专项、系统地指导,是一套相当理想的议论文写作教材。而初中教材中没有作文教学体系,作文全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发挥,没有统一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进梯度,就更不用说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衔接了。

3.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差距

初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以叙事类的作文指导为主,加上近几年来初中升学考试大纲中“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及升学考试的功利性让初中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指导,而弱化了议论文的指导,甚至于避开议论文写作。据笔者在高一新生中问卷调查中统计,只有近3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写过议论文,近38%的初中老师指导过议论文写作。议论性的文章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由于不限文体以及为了在考试时能得一个理想的作文分,老师总是建议学生写记叙文,不要写议论文。而进入高中后议论文写作却成为一门必修,要求高中生有思辩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必然导致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裂痕。

4.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差距

初中课标只有“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形象思维的要求,再也没有其它的思维标准。而高中课标要求“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写作上初中缺乏必要的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铺垫,导致了初高中写作思维训练在衔接上的裂痕。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更要依赖于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教师指导又不够系统全面,加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约,很多学生思考问题具体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更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时常常就事论事。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弥补裂痕,重在衔接。

一、注重学情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要做好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注重学情研究,以此来调整自己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可接受性的教育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象,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方法,学情分析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高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聊等方式,围绕初中议论文习作情况、习作难点及习作教学建议等问题而展开,及时掌握学生议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教学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软着陆,才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是必要的,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也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做好衔接工作。

篇7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一、学生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高三(4),高三(5)两个班的学生语文素质有所提高,但差生面仍较大,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相当多学生基础知识漏洞较多,阅读、作文能力和鉴赏能力尚待提高,作文思路偏窄、语言平淡。

  二、准确定位。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情况,不强求每位学生能在短期内都有上佳表现,只要能够拉近和别的学生差距就是进步。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各个班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不强求整齐划一。

  三、有教无类但又要分层指导。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改作业时适当地面批面改。做到针对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对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还要做适当的心理辅导。部分学生基础较扎实,复习态度也主动积极,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们更要在这一轮复习中加强训练,让其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整体常抓不懈。虽然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教师对此部分学生基础能力提高同样需在复习中重视。这一轮的复习,这部分学生较其他学生主动,一般规定时间让其自主复习,按时检查小测,再校对答案即可。作文训练重点仍然要紧抓结构与审题,加强中心语段和开篇的训练。

  其次,临界生重点辅导。对于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不错,且还有提高空间的,应在平时对其进行一些针对其各自弱项的个别辅导,提醒他们这一轮的复习里,加强弱项的复习。

  再者,帮助差生进步。平时考试有部分学生总是垫后,除了基础差外,其学习态度也有待端正。故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单独谈话,让其从心底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并针对其实际,帮助学生做科学的复习安排,及时了解其复习情况,做相关指导。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学生,针对此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决定重抓其基础,提高其保分意识。

  首先,提高士气。学生难免具畏难心理,应极力避免他们破罐破摔。故在每次考试之后和平时聊天时,我们就根据高考专科录取分数线,让他们明白一张卷中的可保之分,且也是可拿之分,以便让他们定下明确又实际的目标。

  其次,重抓基础分。就学生实际来看,语文卷中如做高层次要求的“诗歌鉴赏”、“文言翻译”及“现代文阅读”等题型,拿分不多,且大幅度提高的可能并不大,此类题他们拿下一半的分已是可以。但全卷中有十三分(字音、字形及默写)却是学生靠勤奋记忆就能拿下的,而这对学生的总分至关重要,故在平常复习中反复强调,并加强训练。

  具体做法:单独找学生两两谈话,告之背默方法,安排其互背任务,按时抽查。临近考前,全班整体检查默背。高考题训练加强。

  再者,作文是这部分学生的弱项,但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故在这一轮的复习里极力加强。具体做法:先抓稳学生的作文结构训练,这是基础。重抓作文审题,这是得分的根本。每周会安排两节课,布置一到两次的作文审题、构思和中心语段的写作训练,并进行相关讲评。

  集体备课,科学备考。每一阶段,备课组都会进行集体备课,确定复习思路,合作找寻复习资料,每位教师在整体教学安排上踏踏实实地按备课组计划进行,作好每个专题的训练。

  四、练习形式

  单项训练和套题训练相结合。练习以综合为主,结合学生情况,补充题组训练。

  五、教学内容:

  本学期是高三的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有:

  1、完成选修八、十二课本的教学,重点是。

  2、语言基础知识、古诗、文言文和语用题的复习指导。

  3、作文进行分层指导系列训练。作文训练重点放在审题、构思、速度、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等方面。全批全改。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一、本学期目标:

  1. 加强备课组建设,落实备课组活动。

  在备课组商讨的基础上,制定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计划,每周落实好任务及负责人员,确保备课组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活动中,不仅要研读教材,还要开展磨课、推敲试卷的命题等工作,提升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2.关注课堂教学,创建课堂文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组内人员要利用研讨课的机会,开展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系列活动,组长也要加强随堂听课、点评等工作,促使课堂教学常规的稳步推进。并利用语文教材富含思想性、教育性的特点,结合学校重点课题,鼓励组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摸索。

  3.落实常规检查,督促组员共进。

  在上学期语文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备课、作业、教学随笔等资料的的规范化检查,特别是教学随笔、二次修改,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指出、更正,保证反思的有效性。同时,备课组根据教研组要求,统一作业内容、格式及作业量,在作业布置上要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强调“少而精”。

  二、具体措施:

  (一)学习、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1.在备课组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组内老师要自发地进行教学方面的充电工作,一方面利用进修、观摩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经常上网查阅、收集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以便取长补短。

  2.在丰富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也要将理论和自身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深入课堂,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教学水平质的飞跃。

  (二)开展好备课组活动,严把质量关。

  1.在备课组活动中,加强对本年级新课标标准的解读及教材的全册解读与单元解读工作,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学情的教学计划。

  2.做好试卷的命题工作,严把命题关。组内分工合作,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做好日常的周末卷、测试卷、复习卷、考查卷的命题工作,确保试卷的质量。同时,所有的试卷也要落实批改与讲解工作,特别是周末卷力求“精简、有效”,每周抓住重点、难点来突破,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习作水平。

  3.利用组内研讨课的机会,开展磨课活动,对“如何上一堂好课”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提升备课水平。

  4.做好单元测验及质量分析工作,对测验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将科研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升教学质感。

  1.以“整体建构”课题研究为载体,落实组织好教学工作,将课题研究紧紧和教学相整合。本学期,组内将有两位老师参与到这个课题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课题思想、方法进行渗透与落实。同时,也要加强个案的整理、经验等积累工作。

  2.配合教研组小课题建设,开展好相应的研究工作。

  (四)落实好语文教学常规工作:

  1.规范备课组建设,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果。每周一下午为备课组活动。

  2.组内统一作业内容和格式,每月月底检查作业。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1、基本没有有意识的进行积累,且很薄弱。

  2、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积累陈旧过时。

  3、未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思维方向单一。

  4、基本上只是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未想过语文与素养的联系。

  总之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水平都很差。

  二、高二上册语文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的学习,教学时要以新课标为准绳,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在高一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高三年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进度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语文》必修五和选修课。

  1-9周上完必修5,第10周复习及期中考试,10-18周上选修1,19-20周复习期末考试。

  四、高二上册语文教材处理

  1、精讲实练,努力创设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两篇“讲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2、取舍有度,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本学期教学任务重,有些课文根本来不及上,因而要有取舍。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文言文教学上。主要以积累文言知识为主,进而增强学生文化功底。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抓好诵读和默写指导,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阅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摘抄或点评或讲座或串讲,因“班”施教,因“人”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篇8

一、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找到一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辨体

文本体裁不同,它的核心价值肯定也不同。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他们各有各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文本题材区别的标志。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它属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所以如果把它当做写景散文来读,就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价值。如果读者从中读到雨景的与众不同,可以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某一原生价值,但并不能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核心价值。该文本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不管对于嗅雨、观雨还是听雨的描写,都是为了指向乡愁情感。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是乡愁情感,毕竟蕴含乡愁情感的抒情散文有很多。这就涉及下面的这个层次。

2.识人

每个作家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听听那冷雨》虽然是抒发“乡愁”情感,但它的核心价值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乡愁”,抒发“乡愁”情感的文本很多,我们应该明确它是余光中独有的“乡愁”。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独特经历,“我生在南京;父乡泉州,又算福建人;母亲和妻子的家乡是江苏常州的武进,我也算武进人。”“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渝北区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他的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台湾思乡时,不可能仅仅思念大陆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才会在文中读到“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语句。思念的地方多,就需要找一个代表,作者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人,自然会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作者的这种“乡愁”带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影子,如第二段提到中国美丽的方块字,第三段嗅雨时说薄荷的香气和土腥气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第四段观雨时想到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第六段把听雨与王禹的听雨竹楼联系到一起。

但余光中写文化乡愁的还有他的散文《地图》《蒲公英的岁月》等,所以确定核心价值之路并未到此结束。

3.知文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无论是表达方式或者表达风格,总有不一样的地方。

《听听那冷雨》《地图》《蒲公英的岁月》都是余光中抒发他独特“文化乡愁”的散文,我们如何确定《听听那冷雨》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呢?这就要知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听听那冷雨》是最能体现余光中“有声、有色、有光”主张的散文。有声就是要有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很多叠词和歌词诗化散句,在文中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有色就是要有辞采,这点我想文中处处可见;有光就是在艺术上要有闪光点,文中的比喻和通感最有闪光点了。这种“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余光中用“有声、有色、有光” 的诗化语言抒发他独特的“文化乡愁”。

二、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核心价值并不一定都能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如何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选择定位其中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需求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确定文本的哪些内容有教学价值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进行思考,了解学生已达到什么程度,学生最需要学的是什么,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等。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整体需求和个体需求之分,教师更应着眼于整体需求,兼顾个体需求。

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曾收集了学生的一些问题:第一,读不懂文章中的许多语句,如“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等;第二,文中写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的听雨竹楼这些跟听雨都有什么关系?跟乡愁都有什么关系?第三,听雨跟乡愁有什么联系?……

在选择《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时,笔者认为不能忽略学生的这些问题,毕竟这是学生的需求。我们应尽量选择文本核心价值和学生需求重合的那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2.编者的意图

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生的需求有时候是重合的,更多的时候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重合的,是不是都可以定位为教学内容呢?对于偏差的,是迁就文本的核心价值还是迁就学生的需求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知晓编者的意图。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重合的部分,如果这部分中的一些内容脱离了编者的意图和要求,那么把这部分确定为文本的教学内容则是无效的。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偏差的部分,应具体分析。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应适当迁就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需求点偏离编者的意图和要求,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归到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上,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

从笔者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收集的学生问题来看,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重合的,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有偏差的。这几个问题,都是符合编者的意图的。(《听那冷雨(节选)》(苏教版)安排在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要求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赏析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要求学生从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时空的变换;多种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鉴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学生朦朦胧胧懂得这篇文章是抒发乡愁情感的,但学生不明白这种乡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乡愁,也不太理解文中“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语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应纠缠于简单的乡愁情感,而是要从学生已知的“乡愁”中揭示出他们未知的“文化乡愁”,让他们明白余光中的乡愁跟我们一般人的思乡不一样,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的听雨竹楼这些内容。第三个问题虽与文本的核心价值有所偏差,但如果明白了“听雨”背后的传统文化,也就能够在“文化乡愁”这一点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笔者收集的学生问题不止这三个,只是因为那些问题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偏离了编者的要求。

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确定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过笔者认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已具雏形,而我们前面所做的更多的是着眼于整体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妨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以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发展。

三、解读文本的个性价值

“窦桂梅老师指出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探索的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的立场’,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的目的。”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能够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站在“目的的立场”能够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也应站在“读者的立场”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即站在读者立场上的“自主重构”。这种重构既可以是教师的“自主重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主重”,这些重构的内容即为文本的个性价值,理应纳入教学内容的考虑范围。

当然,我们引导自主重构的过程,也不是随意地去解读,而应在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范围内做到有理有据。有人“把文本意义看成一个圆,要求学生的解读能够围绕着圆心,合乎在圆内进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视野投向文本核心价值意义和教学价值意义的这个圆内,与文本、作者、他人(老师和同学)形成共鸣,实现情感、精神和智慧的交融共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一定要符合生活情理,或在文本字里行间找到充分的根据。这样的个性解读,才是有价值的解读,才可以称之为文本的个性价值。否则,那只是“误读”。

当然,学生的个性解读有时是不期而遇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听雨》?结合文中听雨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通过蒋捷词中的漂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而笔者更期望学生能在听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

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后,读出了许多作者的听雨人生与蒋捷词中的三层人生体悟。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让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才是一种生命的解读,才是与作者对话的解读,可以作为语文教学实效内容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学生通过《必修》1至5三个单元32首古诗词和《选修》两个单元13首古代诗词作品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时年56岁,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及本文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进一步理解本诗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质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学习要求中,理解作品风格,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时代不同作家表达的不同情感,拓展学生视野,获得诗歌鉴赏的更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体会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4.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授课中要瞄准高考,用近三年全国高考原题,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高考考查要求,力图使学生讲练结合,提高答题准确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四、教学过程探究

根据诗歌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我采用以下方式:

1.导入新课

用亲切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推出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阳楼》。

2.回顾杜甫

师生共同回顾杜甫生平及文学常识,这个环节以学生回顾、述说、识记为主,教师只做点拨、补充。重点之处板书,以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概念。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正音正字,注重断句和重音,体会韵律,理解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2)学生诵读。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

(3)词语辨析。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合作探究

(1)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全诗四联,每联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特别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首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喜悦说”与“沉郁说”两种观点进行辨析,组织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作业设计及板书

结合课堂训练,我对作业做如下设计:

(1)当堂背诵杜甫和李白的两首诗,默写杜甫诗。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篇10

对于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如梦令》《一剪梅》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并且也接触了相关抒发“愁绪”的作品,由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李清照词的精妙。

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的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围绕着“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熏染愁绪。这首词虽然比较低沉,但是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内容分析】本课放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赏析这首词要理解作品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众多意象构成的意境,同时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历程对词风的影响,理解其前后期不同的词风。

过程与方法:掌握李清照写愁的方法,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李清照家破夫死、饱经忧患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孤高坚韧的灵魂。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李清照深沉复杂的凄愁的感情,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识记字音

将息(jiāng) 两盏(zhǎn) 乍暖还寒(zhà huán)

戚戚(qī)

2.词语解释

最难将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憔悴损

3.了解有关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回放: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名门出身,自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专家,夫妻恩爱,家庭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导致词人生活彻底改变:首先夫妻二人收集的几屋书画金石在战火中毁灭殆尽;然后,丈夫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独自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最后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离世。词人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的词作内容多是少女的闺怨离愁,词风清丽婉转;南渡后,词作内容多是怀旧悼亡,思国思乡思夫,词风哀怨凄婉。李清照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声声慢》作于李清照晚年,这时的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独自一人生活在杭州。

(2)婉约词派

宋代的一个词派。代表作家有秦观、贺铸、李清照、宴殊、晏几道、柳永等,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等。题材比较狭窄,多数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整体感知

(1)初味愁情――这首词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诗<词>眼)

明确:由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得出:愁,这是本词的词眼。

(2)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愁巨痛?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雁、风、黄花、梧桐、细雨。

二、合作探究

借何写愁――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用第一人称“我”描述,描绘所选意象的画面,请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最后结合所积累诗文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要求:小组合作制作PPT展示。

明确:先描述所选择意象的画面,然后抓住“酒”“雁”“花”等意象一起探讨如何表现愁情,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教师对语音、语调等进行指导朗诵,全班轻声齐诵。

(诗歌鉴赏方法之二:抓意象)

三、引领探究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1.如何入愁――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并且加以品读。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肃杀凄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晚年一人孤处、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失落迷茫。为了排遣这种哀愁,作者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当日夫妻二人甜蜜的爱情?……寻觅的结果是寻而不得,这样的寻觅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和惨淡。处境的冷清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凄凉悲愁。这三句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基调。

(诗歌鉴赏方法之三:抓感情基调)

2.缘何生愁――结合词人的人生际遇,你认为李清照是因何而生愁?

明确:《声声慢》作为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凝聚了她一生的艰辛,一世的情愁。

藕花深处,那争渡的笑声,已如梦如烟;雨疏风骤,那绿肥红瘦的海棠,又几番花开花落?金戈铁马击碎她宁静的生活,国已不国,爱人永逝,何以为家?词人缘何生愁:孀居之悲、思念之痛、飘零之苦、亡国之恨。

(诗歌鉴赏方法之四:知人论世)

四、拓展练习

拓展愁情――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愁肠百结。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摇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摇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五、课堂总结

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断地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李清照的词却成为了苦难时代的最动人的灵魂绝唱。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鉴赏诗词的方法:1.抓诗(词)眼;2.抓意象;3.抓感情基调;4.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