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1: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

篇1

Abstract: As cost control in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the ex-ante cost control aims at optimize allocation of enterprises'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ir stretigic objectives of cost control. The effectiveness of ex-ante cost control i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correctness of analysis of cost drivers and cost behaviour and the 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 of cost information. As the 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control, both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 and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TOC) are designed to aid managers in understanding the enterprise'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Each of th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y both are valuable techniques in their own right. However, they are remarkably complementary to one another in nature. They can be integrated in many aspect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of cost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which can offer enterprises significant benefits.

关键词: 成本事前控制;资源约束理论;作业成本计算;互补性

Key words: Ex-ante Cost Control;Activity-based Costing(ABC);Theory of Constraints(TOC);Complementary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47-04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要求等,引起了成本控制观念和方法的又一次革命,将成本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事前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和资源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分析为基础,重点探讨二者在成本事前控制中的整合,以寻求成本事前控制的有效途径。

1 作业成本计算(ABC)及其先进性

ABC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卡普兰与阿特金森,1999)。作为一种成本计算方法,ABC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①利用多重成本动因将成本追溯至成本标的,这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制造及支持活动中所需消耗的各种资源及其数量;②间接成本的追溯以不同层级的作业和成本为基础。可以说,ABC从解决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缺陷入手,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基本前提,以所有成本都可追溯且都同特定成本动因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假设(即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通过追踪所有成本到作业,然后再到产品、服务或客户,提供了各种作业和业务流程以及产品、服务和客户等方面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更准确地揭示了成本性态,为成本的决策和规划提供了更加相关和可靠的信息。同时,ABC将企业在资源上的耗费与资源执行的作业和业务流程联系起来,着力分析和识别成本动因与作业的因果关系,突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作业及其对资源的消耗,强调了作业是分析企业成本行为的关键因素。另外,ABC还强调资源(生产能力)、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更真实地反映资源(生产能力)、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与成本的关系取得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为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本质上更是一个有效地成本控制系统。它以谋求顾客价值创造中的成本优势为根本目标,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它强调成本控制的战略理念、决策理念、顾客价值提升理念、作业链整体优化理念、多成本动因理念以及成本避免和成本可持续降低理念等,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它关注作业和成本动因的识别与分析,强调作业链(价值链)的整体优化,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使成本控制具有源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它关注产品、服务、顾客、质量、供应渠道、分销渠道、生产流程、作业等每一成本对象和人、财、物等每一约束性资源和弹性资源要素,以及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制造、产品发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管理等作业链(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面,在成本控制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强调资源消耗、作业消耗、作业时间、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等成本的非货币性表现形式,使成本控制更具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兼容,使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更有效,而且还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特有方法的应用,充实并完善了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由上可见,ABC的提出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从不同层面强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①强调顾客价值的创造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有利于实现企业竞争战略与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有机统一;②注重成本动因的分析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成本源流控制与成本控制战略的有机统一;③既重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又重视战略层面下的战术层面,从而能够实现微观层面成本控制与宏观层面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④关注企业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分析,从而有助于实现作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⑤保证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不仅有助于提高成本预测、决策的科学性和成本规划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考核与奖惩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有助于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⑥不仅关注既定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更注重成本的持续降低(如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尤其是成本的避免(如消除不增值作业),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维持控制、改善控制(成本抑减)和革新控制(成本避免)的有机统一。这种成本控制系统的作用和效果,已被国内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大量的企业、政府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2 资源约束理论(TOC)及其成本控制原理

TOC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试图通过限制性资源(constrained resources)的管理,改进生产经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TOC认为,任何组织的业绩都受制于其限制性资源(也称“瓶颈”)。也就是说,每一个企业至少存在一种制约其产出的限制性资源。企业要改善其业绩,就必须找出关键的限制性资源,提高限制性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性资源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为此,TOC提出了一种专门方法,对限制性资源实施管理,以实现持续改进业绩的目标。

TOC关注企业层面持续改进措施的影响,它将企业比作一个链条,每个链条都存在制约整个链条业绩的最薄弱的一环,该环节就是企业的限制性资源,忽视该环节而对其他任何环节的改进,都不可能增加企业的产出,因而是改善企业整体业绩的关键。增强最薄弱环节能够改善企业的业绩,但与此同时,链条中的其他某一环节又会转化为最薄弱的环节,成为企业关键的限制性资源,这种限制性资源的改进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业绩的改善。因此,TOC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的持续改进方法或途径。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首先需要设定有利于该目标实现的操作指标。TOC提出并定义了三个业绩指标:①产出效率(throughput),又称为有效产出,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取得盈利(money)的能力。为便于操作,产出效率又被定义为企业赚取边际贡献的能力,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产出效率=(销售收入-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时间。该理论认为,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和能源。直接人工被视为固定性的单位水平成本,而不包括在其中。这就是说,有效产出是与边际贡献相对应的,是单位时间赚得的边际贡献。②库存总值(inventory),是指企业将原材料转换成有效产出所付出的代价。为便于操作,库存总值又被定义为企业投资于有效产出上的所有资金,包括企业在基于出售目的而持有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库存商品等资产上的投资,以及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各种工具、器材、设备、装置、厂房及土地等资产上的投资,是企业在勿须立即费用化处理的项目上的投资,代表了企业内部的资金占用。③经营费用(operating expenses),是指企业为将存货转化为有效产出的所有耗费,代表企业其他所有方面的资源耗费,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所有的经营与维护费用。这里,有效产出计量流入企业的财富,库存总值计量企业内部的财富,经营费用计量流出企业的财富。基于上述三个指标,其管理目标就可表述为:增加有效产出,最小化库存总值①,以及减少经营费用。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促使净收益(net income)和投资报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的增加以及现金流量的改善。对于财务业绩改进而言,TOC的上述三个业绩指标中,有效产出被视为是最重要的,然后依次是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

TOC对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改进限制性资源的使用进行的。其应用包括六个步骤:①选择适当的价值创造计量指标。从短期来看,有效产出就是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业绩计量指标。②确定企业的瓶颈约束。瓶颈就是限制企业生产或销售的约束或约束因素,而约束就是企业内制约其生产能力或有效产出的一种方法、步骤或资源。③通过生产最具增值性或盈利性的产品或服务,充分利用瓶颈约束。④调整生产过程其他所有环节的节奏,使之与瓶颈约束的节奏保持同步。这主要要求瓶颈约束的上游环节提供适当的中间产出,以保证瓶颈约束环节的合理需要。⑤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或将瓶颈约束的产出物部分外包。企业欲增加有效产出,解除瓶颈约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从长期来看,企业可通过相关约束性资源的供应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但从短期来看,企业可通过制定有效的计划、增加该资源的存货缓冲或改进连续作业流程以减少其停工时间,或者通过工程再造、改变产品结构等以减少对该资源的消耗,实现该限制性资源的相对增加。另外,企业还可以将与瓶颈约束相关的部分产出通过外包获得,借以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⑥对于新发现的瓶颈约束,重复以上步骤,以持续改善企业业绩。解除一个瓶颈约束很可能会导致另一个新的瓶颈约束的出现。TOC要求,企业应持续地寻求增加有效产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一旦发现新的瓶颈约束,就应及时重复上述步骤,以解除新的瓶颈约束对进一步增加有效产出的限制。这一过程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寻求业绩的持续改善。这一过程主要用于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但并不局限于这一方面。

由上可见,TOC以现有生产能力和直接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都固定不变为基本假定,通过发现某一特定时点上产出的瓶颈约束,以及制定和实施最优的瓶颈资源利用方案,谋求对限制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有效产出的持续改善和最大化。这与成本控制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TOC也是一种成本控制理论,它从生产经营规划的角度,谋求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企业占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它要求,企业的成本控制应从企业全局出发,谋求成本相对于收入的持续降低。这里的成本,包括单位水平变动成本、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因此,TOC又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整体优化的全面成本控制理论。

3 成本事前控制中作业成本计算(ABC)与资源约束理论(TOC)整合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TOC是作为一种持续改进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企业的有效产出。它要求管理者应在既定的时间内识别影响企业有效产出增加的瓶颈约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这种瓶颈约束;它要求通过评估并尽力减少瓶颈约束的影响,进行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改变的资源管理决策;它对瓶颈约束及其影响的消除,是逐一识别并顺次进行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1]但是,资源约束理论也有许多不足:①它把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视为既定的,关注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产出的瓶颈约束,强调采用短期改进措施,努力减少这种瓶颈约束的影响,没有考虑企业能否增加生产能力,从何处获得生产能力,该生产能力何时发生变化,以及怎样发生变化等问题。②它将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将直接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都视为固定的,且不把它们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这被卡普兰称为用于决策的直接成本计算和边际贡献计算方法的极端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TOC下的边际贡献,都只关注短期利益,引导决策的短期化行为,导致管理者不断地作出无法实现长期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的短期最优化决策。正如Shank所指出的,边际贡献指标是有害无益的,是“陷阱、圈套和错觉”。[2]③它只涉及一次面临一种瓶颈约束情况下的生产经营决策或改进方案,只注重短期最优,这既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又极易引起决策或改进方案的多变性并缺乏长远考虑,可能导致为追求短期的最优而作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④它的简洁概括特性掩盖了许多重要的假设,如生产作业之间相互影响,瓶颈生产作业怎样决定企业的业绩,解除瓶颈约束如何影响企业的目标,不断地解除瓶颈约束会接连不断地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并促使管理理念的转变等。⑤它采用综合计量指标模拟短期内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资源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但即使在短期内,也存在许多需要在增加有效产出、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之间的进行权衡的决策。因此,利用有效产出最大化作为决策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情况下决策的次优化。对于中、长期的决策来讲,管理人员对于直接人工或间接成本项目实际上具有决定权,而TOC的综合计量指标忽视了这些相关因素。

实际上,TOC所关注的问题也是ABC所关注的。ABC在成本计算上对传统成本制度的改进,使得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用于生产作业的资源与所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产品及其所需作业的成本。但是,ABC也曾因无助于识别和解除导致生产过程延误、过剩和变化的约束而招致非议。[3]批评者指出,解除约束是企业应注重开发的减少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生产约束在最佳产品结构、定价、自制/购置、特殊定单等许多作业基础的生产经营决策中,也是必须考虑的一种重要因素。类似地,生产约束在确定企业资源的机会成本和选择最有利的流程改进方案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库珀和卡普兰(1992)提出了利用ABC计算已用生产能力成本和未用生产能力成本的方法。未用生产能力成本主要用于资源配置决策,以便作业资源的供应能更好地满足其需求。生产作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取决于生产经营中的约束或瓶颈作业。约束或瓶颈是制约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它通过非约束作业限制了资源的使用,形成了过剩或未用的生产能力。因此,约束或瓶颈对于理解未用生产能力的存在原因及其处置决策至关重要。相应地,正确识别约束或瓶颈并理解其对企业生产机会的影响,对于以最大化企业生产和盈利能力为目标的作业基础资源配置决策是非常关键的。

可见,ABC和TOC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致力于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生产过程并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信息。[4] ABC着重从经济方面反映了单位、批别和产品水平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揭示了较长时期内成本与产出量之间的变动规律。与ABC相反,TOC澄清了生产性作业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所使用的综合计量指标凸现了用于决策制定的直接成本法,揭示了短期内成本变动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晰地反映生产作业消耗资源的物理用途及生产作业的生产能力是ABC的不足。因为如果不将所耗用资源的物理计量与作业活动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就无法识别约束或瓶颈,从而无法预测它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相反,TOC侧重于约束或瓶颈资源的管理,利用综合计量指标指导决策是它的一个重要缺陷,只有存在严重资源限制时,才能作出最佳的决策。作为一种选择,ABC提供了反映生产过程经济属性的综合框架,为管理人员提供了预测资源配置决策备选方案经济后果的方法,从而有助于保证资源配置决策的正确性。不仅如此,ABC通过其提供的详细、准确的作业基础成本信息,澄清了短缺不仅会发生在机器设备上,也可能发生在执行支持性作业的人力资源上,如设计、规划、定购、购买、维修和处理产品及客户;而TOC可以根据ABC提供的信息帮助识别具体的约束或瓶颈作业,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即是说,ABC可以克服TOC的缺陷,TOC可以弥补ABC的不足,二者具有优势互补性。总之,TOC和ABC都是各具自身价值的管理方法,二者的整合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5]

4 成本事前控制中作业成本计算(ABC)与资源约束理论(TOC)整合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ABC与TOC的整合,至少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①将作业成本信息用于长期生产经营决策、长期利润规划和不同作业的成本控制,将TOC用于既定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下的短期产品结构决策。这既可以避免长期生产经营决策与规划中的次优化,又可以在保证对企业瓶颈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简化短期决策的工作量。但须注意短期决策和长期生产经营决策与规划的协调。②以ABC提供的详细、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为基础,采用TOC,识别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限制性资源或瓶颈、潜在限制性资源和非限制性资源,为生产经营决策和流程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ABC可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源、生产能力、作业及作业成本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采用TOC全面识别限制性资源提供了依据。利用TOC对资源生产能力物理属性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可取得对企业资源状况的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企业的瓶颈资源、潜在资源约束和不可能构成限制的资源,为正确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③将ABC信息用于根据TOC进行的管理决策过程。TOC的有效产出指标可能会导致短期决策的次优化甚至失误,以ABC环境下的变动成本取代资源约束理论中的变动成本作为有效产出的衡量指标,将使TOC下的短期决策效果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另外,也可以利用ABC理论及其提供的成本信息,对利用TOC进行的流程持续改进提供指导和评价。在短期无法从外部取得约束性资源以增加瓶颈作业能力时,企业可通过瓶颈作业的分析和改进,减少瓶颈作业的资源耗费,提高作业效率;或者通过进行产品改进或流程再造,减少产品对瓶颈作业的消耗量,以缓解瓶颈约束。这些方案的提出、评价和选择,都离不开ABC提供的详细准确的信息。④通过将ABC系统环境下的产品成本与生产作业耗用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企业生产组织关系整合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生产经营决策的经济后果,并为实施TOC提供一个更大的框架。企业可采用混合整数规划(Mixed-integer programming),将企业作业成本数据与生产作业耗用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相联系,建立综合的整合模型②。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可以为制定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首先,有利于对成本及可供企业利用的物质资源与市场机会同时进行评价,以确定最理想的产品结构;其次,有助于识别生产瓶颈,评价瓶颈资源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第三,有助于识别过剩资源,以便将其配置到更具效率的方面;第四,有助于识别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最具影响力且需要持续改进的关键作业。需要指出,这种整合模型需要企业收入、成本、物质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大量数量指标,而产品结构及其他资源配置决策也常常涉及大量的定性因素,所以该模型只能提供生产经营决策所需要的部分信息;该整合模型还需要大量长期的有关企业经营机会和资源的假设与估计,它所提供信息的用途可能与这些假设和估计的准确性有关。此外,无论是收集该模型所需要的数据,还是解释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都可能需要足够的时间,因而实施成本较高,但这种成本相对于二者整合所能带来的收益而言,可能并不重要。

总之,ABC与TOC的整合会产生多种积极的效应,如保证短期和长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加强对限制性资源的管理,促进产品改进和流程再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有效产出等。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二者的整合可以改善企业的决策制定和生产经营规划,从而强化决策和规划中的成本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以及产品改进、流程再造措施的科学性,实现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第二,通过瓶颈资源的识别与管理,可使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资源状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潜在的资源限制转化为现实的瓶颈约束,也有助于管理人员尽早考虑剩余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利用或处置。这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业绩的同时,实现资源占用与耗费的持续降低。

注释:

①同JIT类似,资源约束理论将库存总值管理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该理论认为,降低库存总值可以降低账面成本,从而能够减少经营费用,增加净收益.该理论还认为,降低库存总值能促使企业生产更好的产品,制定更低的价格,更快地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②本文所论及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产品结构决策的线性规划模型,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计算与资源约束理论整合模型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0-41.

[2]Robinson, M., Contribution margin analysis: No longer relevant/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new paradig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2, Fall 1990:1-32.

[3]Johnson, H. ,It's time to stop overselling activity-based concepts[J].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 74, No. 3, September 1992:26-35.

[4]Robert Kee, Integra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With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 Enhance Production-Related Decision-Mak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Vol. 9 No. 4, December 1995, 48-61.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实践课程 逆向式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35-01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发展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以及技术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为了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逆向式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一 逆向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逆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讲理论知识,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逆向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实行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逆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中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相关理论知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学生不易过早地遗忘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逆向式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逆向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计算机教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逆向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的计算机实践课程,特别是一些营业性较强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例如,计算机实践活动中的网页制作实践课程、图像处理操作课程、动画制作课程以及程序设计实践课程等。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实行逆向式教学模式非常符合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 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应用逆向式教学模式的原因

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逆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由计算机实践课程和高职学生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从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角度看,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开展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计算机技能。并且,计算机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理论知识抽象性较强,不易理解,讲课方式枯燥,学生易厌倦,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无法较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高职学生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过程中往往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计算机知识不感兴趣,学习状态不佳。再加上教师采用非常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结果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所以,教师将逆向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较好地参与到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实际操作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技能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逆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合理地应用逆向式教学方法,对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实践活动过程中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教会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以动画制作中的遮罩动画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下操作程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其次,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反思一下实践过程的操作程序,并且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制作要点。再次,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给学生演示的案例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操作的过程,和学生一起探究出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并且结合教学实例,对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仔细地讲解,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本原理,最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合理的应用逆向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 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逆向式教学法应用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应该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逆向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向勇.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2(07)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多媒体等基本原理和信息安全,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操作性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更注重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该多动手,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课程内容及学习对象

课程内容共分7章。第1章介绍计算机的基础概念、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与语言等。第2章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包括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使用等。第3章介绍了字处理软件MicrosoftWord的基本使用。第4章介绍了电子表格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的基本使用。第5章介绍了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应用。第6章介绍了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的建立和查询。第7章介绍了Internet网络基础,包括Internet的工作原理以及Internet简单应用。

三、实训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本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许多用人单位需要掌握这方面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并且,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分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握重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集中实训过程,才能使每个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上机作业,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综合应用型设计题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课程要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学相辅相成、有利用培养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成员年轻但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冲劲,对教研、科研热情高涨,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主要成员经验丰富,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起到教好的教学效果。逐步完善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

(一)课堂讲授:教师充分备课,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深入浅出地讲授,讲清讲透,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二)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三)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开设论坛,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

(四)课外阅读指导: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案例,将这些案例让学生讨论或课外思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

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都较快,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断的将获取的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职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想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然后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耐心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自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新闻网.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历史性跨越[Z].2008年3月20日.

[2] 李学农.走进网络时代与教育“新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

[3] 宋亦兵等.实于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J].佛山大学学报,2010(2).

[4]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挑战[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4.

篇4

关键词:算法设计;算法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同时还是一门与计算机有关的非计算机专业如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专业课。本课程与前驱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计算方法”、“数据结构”等联系紧密,而且实践性很强,各种经典的算法思想如动态规划法、回溯法等,从一系列经典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来后,再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把该课程看成单纯的理论课学习,对算法设计思想死记硬背,而不是灵活运用,不能对一种设计方法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把其与程序设计教学相结合,而不是将孤立的算法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

2教学内容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主要目的是讲授计算机应用中常常遇到的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中的具有广泛工程背景的典型非数值计算问题的解法,讲授设计与分析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重点阐述算法设计的典型方法,分析不同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建立计算机与应用问题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在选择或者设计算法时可以对其进行时空耗费分析,并使所设计的算法时空复杂性最优,进而为其编写出高效程序、开发出优秀软件系统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掌握递归、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经典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学习为解决应用中的非数值计算问题建立计算机解题模型的设计和分析算法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对求解典型问题必要的算法设计技术和编程技巧。

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手段始终处在不断革新和变化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有一些工程需求。因此,本课程的授课内容除了讲授经典算法设计理论外,应结合教师科研实际,逐步引入并行算法、现代启发式搜索算法等先进内容,尽量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既能夯实基础,也能扩大眼界。另外,算法的应用领域很广,基本上只要有计算机的地方就会有算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介绍了计算机其他领域方面的算法,如数据压缩算法、并行算法、神经网络等等。虽然只能粗略的介绍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可以用很浅显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算法的大致思想,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

研究新动向融会进去,从而使学生可以用基本理论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增强学习兴趣,使其感到学有所用,也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清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把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材内容较多,而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时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要把主要时间花在讲解重要概念、基本设计思想和基本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比较不同算法特点,举一反三,比如背包问题,在讲课中用图解法、递推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在规定的课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也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以一些基本算法设计技术内容为主线,以其基本设计思想的具体应用及分析为重点,讲清楚算法设计及分析问题。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关注计算机算法的业内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跟踪计算机科学的最新进展,将新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之中。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为主过渡到“计算机+大屏幕”为主的授课模式。授课的电子教案开始时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提供,现在则在教案中穿插曲可动态演示算法的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抽象算法的执行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及相关技术掌握运用。

(1) 启发式教学

抽象、理论、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将上述三种基本形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融合新概念将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从介绍典型应用问题入手,将计算机算法的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提出新的算法设计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抽象算法设计为主的理论讲授为探究解决应用问题为主的设计引导式讲授。对一组相关的算法,分析、阐明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启发学生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前应充分备课,一方面吃透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多了解其最新应用发展状况。另外,在讲课方式上,采取“系统讲解基本理论思想、反复强调重点难点、启发性讲解引申知识内容”的方式,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既注意了基础的特点,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散的思维空间。

(2) 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机科学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算法本身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特别是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他们更注重应用,如果能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在教学中,算法设计技术、算法分析技术、基本设计思想及其应用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讲课过程中,我们要把基本算法设计方法的思想及应用结合起来讲授,由简单应用到解决复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算法基本思想,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及相应的思维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不失时机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贪心算法的思想很简单,也可以用于处理最优化问题,但是由于用此方法解决问题时优化测度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自己选取,故用此方法设计算法时对于解决不同问题其具体实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以找硬币为例,希望找的硬币个数最少,如果硬币面值为:1分、5分和11分,要找给顾客为15分,对贪心算法而言,则需要1枚11分,4枚1分,共用5枚硬币;而用动态规划法求解,得出只用3枚5分硬币就可以了。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贪心算法虽然好用,但对于有些问题采用贪心算法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为了让学生对算法设计有较完整的认识,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同一问题时,选择不同算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调度问题、0/1背包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场地租用问题等等。算法课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际中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配合给出不同级别的提示来调动不同学生的主动性。

(3) 强化讨论教学环节

针对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尚未理解透彻、容易出错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选题要有代表性,不选难题繁题,但是要有讨论引申之内容。通过一题多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应用。讨论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会提出新问题,从而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讲授递归方程解法时,以汉诺塔问题的递归方程为例,可以采用三种解法中任一个求解。同时可以联系时间复杂性分析其时间耗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三种求解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4教学手段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将有限精力与时间用于剖析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是将算法设计中较抽象的设计思想以动画形式演示出来,既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也可以将算法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利用贪心法解决单源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利用课件可以让学生更清楚了解求解指定顶点到其他顶点最短路径的过程以及最终求解结果,更好掌握贪心算法的设计思想。课堂教学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直观、学得轻松、学得活跃,并提高课时利用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网站,在网站上配套电子教案、作业及其他课程资源,也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举措之一。此外,可以把讲课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在校园网上,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时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到学校上课,或者学生没听懂,可以上网察看,方便学生自学、复习。

此外,我们也改进了考核方式,将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改变为对平时课堂学习、课外设计(课外作业)、

期末算法设计与分析笔试与交报告等多环节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逐渐加大对算法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的考核力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兴趣和热情,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算法设计与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苏德富.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陈国良. 并行算法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莉.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51-55.

First Step toward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ZHENG Hong, SHAO Zhi-qing, FU Hai-b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篇5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数学以及地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但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无法满足相应教师需求或无法安排足够课时,致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很难接受。

    2.软硬件设施不足

    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时数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相应的GIS实验室。实验室所需设备不多,40~50台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一台数字化仪、绘图仪及扫描仪完全可以满足教学和部分科研的硬件要求,软件方面目前用的较多的有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美国的ARC/INFO系列软件。但在很多高校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都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使得学生学习时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和动力。

    3.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在我国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志,从而造成专业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高校地理教育专业教学也存在“灌输式”教育现象。为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相应地,依据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研究和实践新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4.学生层次不一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加上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等差异,致使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善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的形式。GIS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其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实践课程非常必要。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与课堂教学穿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有关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并熟悉流行GIS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软件开发与数据处理等技能。

    2.实行多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素质差异和爱好,可以把学生分为基本理论、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学生自由分组,在共同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后,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各自完成任务。基本理论组以掌握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方法等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学地理教学需求,考核方式为闭卷考核或提交学习笔记和GIS相关论文;软件开发组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包括GIS工具软件和GIS应用系统的开发,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提交软件成果;软件应用组要充分掌握一至两种GIS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GIS专业软件解决和分析地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制作基本的图件,需增加上机实践的课时,考核方式为制作指定地理专题图。

    3.提倡文理分科

    地理学在高等教育中属于理科,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位。因此在地理学专业招生中,一般只招收理科生,但由于在高中阶段地理属于文科,为适应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实用性发展的需要,2000年后,我国许多高校地理专业招生纷纷实行文理兼收,这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就业市场需要。但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背景、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使得传统模式的GIS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需求。文科生在接受GIS相关知识上存在难度,但他们的地理基础好于理科生,为平衡这种差异,文理分科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4.强化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GIS的兴趣以及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要通过若干个案例设计,把GI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融合,形成一个有序的、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并突出案例的针对性、趣味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编码;任务教学法;程序设计

1.引言 

学习计算机语言,人们就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这样就能为人们解决实际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特殊问题。巧妙使用计算机做工具,人们就能够将个人的想法在计算机上实现。例如,Foxpro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具有解决普遍意义上的大量数据存储和管理工作功能的数据库语言,但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还必须使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程序。

2.计算机语言教学

2.1计算机语言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交流,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2.2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2.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尽可能注入通俗有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改变授课模式。应采用交流式、对话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课堂。

2.2.3实施问题教学法。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表现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以往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转变为教师寻找、发现与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增强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

2.2.4实施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是以明确的任务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在学生实践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设计一个包含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下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

2.2.5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渗透实践。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它们进行演示、模拟,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3实践课教学的改革

2.3.1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教师既要善于营造热烈的群体氛围,又必须给学生留有冷静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设计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产生上机一试的愿望;二是要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注重尺度的把握。在设计实践内容时,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是教师要考虑的内容。

2.3.2.主动指导。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总是等学生问问题,这种被动指导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对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刚接触编程,实践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实践内容。

2.3.3注重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践结果,把实践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交上机报告,教师认真批改报告,至于报告中的结果是怎样来的,具体实现过程是什么,作为教师却全然不知,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3.4加强实践课讲评。作为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绝对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中讲评这一重要环节。以往教师只对理论课上布置的作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忽视实践课的讲评。实践课是检验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把尺子,不注重实践课讲评,结果使实践课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3总结

要学好计算机语言,理论和上机操作相结合非常重要。计算机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掌握程序的三大结构上,程序设计三种结构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也称为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注重培养学员使用模块结构读程序、写程序的能力。程序中的交换、累加、累积、分类、排序、删除、标志设定等都各有一种固定的功能模块(像物理学中的定理、公式),编程时可以直接使用。对这些模块熟悉后,读程序就容易,写起来也不会感到太吃力,且有条理,思路也会较清晰。

参考文献:

篇7

一、会计电算课程的特点及培育方向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且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是为会计和财务信息类中职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重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把握会计的各种操作技能,培养其较高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后学有所用,独立完成会计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

二、会计电算教学指导思想的突破

1.教学与实践贯彻融合

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他们虽然懂得了电算化理论知识,但由于缺少实践环节,有的学生毕业时都不会操作一种财务软件,更谈不上精通了。因此只有导入实践的操作,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触,接受的效果也会更好。建议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习的记忆和理解,使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一种创造、运用计算机操作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就目前来说因为我国的电算化工作起点较发达国家要低,在人才的培训上也相对薄弱些。这些年来有些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的老教师却不能在电算化教学中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原因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这部分教师的绊脚石,而年轻一代的专业会计教师往往技术够用经验不足,因此师资力量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电算化整个工作的流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电算会工作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

(1)要改变教学思想观念,克服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工作。

(2)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会计专业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熟知财经法规,特别是与会计学相关的法规。总之,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平时要多看财经类的书籍,参加科研和学术交流讨论,注意教学素材、教学资料的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理论知识并且能将其用于实践中。

(4)采用实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验操作,用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

3.完善电算化教学课程设置

(1)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模块设置至关重要,包括会计电算

转贴于

化业务处理能力课程、财务软件运用能力课程、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拓展能力等各个子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课程之间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2)精选教学内容。要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部分教学内容予以整合和重组,既重视本学科基本知识的介绍,又与时俱进地介绍最新动态和发展,不断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等。

(3)完善多证书制度。要将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融入学历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合格学生实行“多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8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篇9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1 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计算机通信网》做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来开设,首先面临地就是如何选取一本适合学生上课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然后是针对学生前期学习的效果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制定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是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及完善教学设计,争取通过两到三轮学生的教学,制定出完整的《计算机通信网》教学设计方案。

⑴《计算机通信网》教学参考书选择。《计算机通信网》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认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教学重心是放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或两者兼备,是我们选择这门课程教学参考书的关键。我们认为本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一种通才教育,主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技术。从近的方向说,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长远方向来说,是为他们将来工作中可能运用到的技术打下理论基础,便于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这门课程我主要让学生对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都有一定的认识,教材参考书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⑵《计算机通信网》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计算机通信网》以前已经学习了《数字逻辑与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波与电磁场》、《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

⑶教学安排。这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由于课时限制,安排的理论教学课时为4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环节为10学时。因此,对于教学参考书中的章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对于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只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理解。

2 《计算机通信网》教学要求

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发展趋势;具备计算机组网、规划和选型的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程度的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编程能力[1]。为了达到上述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实现方法,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网络应用技能[2]。

3 具体开展的教学设计方案

⑴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普通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这个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传授知识。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虽然使用讲授法,但没有按照书本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的同时结合身边的事物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在《2.2物理传输媒体》这一小节教学时,通过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传输介质,比较我们身边的网络情况,归纳出这些传输介质的特点。

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案例引入、分析、讨论、总结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给学生介绍《6.4无线局域网(WLAN)》时,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WLAN引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WLAN,给出他们的认识、分析WLAN的特点、对WLAN应用前景时行展望,讨论WLAN的基本技术和标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教学参考书上的这个小节知识有个全面地认识。

⑶实验法。任何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都离不开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操作才能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切实掌握相关技术。比如通过《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实验、《组建局域网》等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网、规划和选型的基本技能,通过《Internet/Intranet Web编程》等实验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和编程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也要加强管理。对于玩电脑游戏的同学可以进行及时的控制。

⑷参观、讨论。为了让学生对最近使用的数据通信技术有个直观地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机房(如:学校网络中心机房、移动或网络公司中心机房),但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网络设备,同时不能对中心机房有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认真听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所使用技术,而且通过参观具体了解当前使用的各种网络设备的参数和使用特点。当然,在参观过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对《计算机通信网》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虽然教学重点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传统技术,但教师要多了解这几年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最近出现的通信和网络新技术多加介绍,而且必须针对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践条件让学生尽可能联系当今实用技术对这门课程有一定地认识。

[参考文献]

篇10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高校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人才的能力及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做好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是我们急需决的问题。

1 我国现今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对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计划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到了70年代后期,在中国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始在较大的范围内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全面的研究[1],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至今我们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计算机教育进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影响着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培养,现就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1.1 学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会经常会碰壁,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即便找到一个单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也很少能用在工作上,因此不得不在工作的同时再重新学习。而对于用单位来说,他们也会经常发愁,招聘不到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才,许多单位也不得不在工作中自己培养所需要的人材。这就暴露了我们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存在教学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脱轨。

1.2 教学方法不适合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教育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两种教学模式[2],第一种是被称为“金字塔型”的教学模式,也叫“建筑模型”,教师的教学是先系统讲解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后再结合专业应用。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虽然可以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对于计算机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并在将来的工作中结合专业灵活应用。第二种是被称为“生物模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随着应用的开展,扩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问题,但是它不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我们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采用的“金字塔”模式教学,也有些职业学校采用“生物模型”,因此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显出力不从心的局面。

1.3 学校教育制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计算机技术专业,信息科学专业,或者通信电子专业等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在学校招生的时候要求的学生素质应该来说是非常高的,通常在同一所高校这些专业的高考成绩要高于其它专业的分数,这对于该专业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学生们一但入学,他们就会松一口气,在学校里过着优哉游哉的浪漫生活。尽管这样,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也还是能照常毕业的,但是,一踏入社会,他们才发现,所要用的知识他们却没有。与此相反,在美国,他们的学生在入学时的要求一般不是很高,大部分人都能轻松入学,但是他们毕业却不是那么容易,这得需要在校期间花一定的工夫才行。因此,计算机教育质量与我们教育制度的严进宽出有着直接的关系。

2 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初探

通过上面的分析,认为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探索改革应该从计算机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育制度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2.1 教学内容要以面向应用为导向,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总理在全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体系”。全国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培养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面各应用,结合市场需要,才能体现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面向应用,兼顾理论,而非面向理论兼顾应用的教学。

计算机教育分为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来说,对他们的要求是能结合本专业灵活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注重与社会对本行业的需求,并兼顾一定的理论,使他们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本学科本专业,应着眼于学用结合,例如,美术专业,生物学专业等。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说,则更应该注重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学习,促进学科的发展。可喜的是,这一点在CC2004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2.2 教学模式要适合本学科的要求,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无论是“金字塔”模型,还是“生物学”模型的教学模式本身都不能很好的适应计算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模式应该是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我们称它为“生物金字塔”模型,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生物金字塔”模型的学习而不是“金字塔生物”模型的教学方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3]。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从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学习知识,然后主动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出相关知识,将所学知识整体化,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学校应该是依据社会的需求安排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教学通过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基本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的目的。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避免因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也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却不能使两者结合使用的尴尬。

另外“金字塔模型”目前更多的考试内容是指定的教材,有的老师在考试前还划定考试范围,这使得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考试中基本得不到体现,变相的鼓励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作书本的奴隶,而不是书本的主人。这种方法的缺陷,加重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高分低能倾向。“生物金字塔”模型方式的教学可以改变我们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入考核的范围,这样就形成了要分数与要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引导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2.3 加强学生管理,严格毕业条件。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宽进严出,严进宽出,这看似文字游戏式的不同却带来了教育结果的巨大差别。由于“宽进”使有志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学习,而由于“严出”使许多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被淘汰,长期的选择结果必然能够选择和培养出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对比之下,“严进”可能使许多计算机天才夭折于认知考试的门槛,“宽出”又使得许多素质较差根本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走出学校混进社会,长期博弈的结果是善于考试的学生被选择,而某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可能丧失了深造的机会。因此,在军队中好的纪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在学校中好的学校制度也是学校学生质量成功的关键。

3 小结

计算机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严格学生毕业条件。使我国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使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不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