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表范文

时间:2023-03-14 04:2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计划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计划表

篇1

一、粗读

先粗略课文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大致了解相关内容,掌握本书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新学期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效率更高。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知道那些地方容易,哪些地方难,会使今后的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大量的事实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三、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单项式的概念(数字和字母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  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

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篇2

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既然初中的学习生活彻底结束了那么在初中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也要随之的彻底改变,包括学习、生活习惯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学生学习计划表,供大家参考。

高中学习计划表1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写下了这份高中三年学习计划书。

(一)高中六个学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标

为实现以下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

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一本梯队。

4、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

有了高二上半学期的起飞和突破之后,又要开始稳住脚跟了,这时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他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稳定自我水平,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5、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复习期。

经过高二的认知后,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后退。就要完全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复习。此时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摆正主观态度。时刻保持新鲜的自信心、坚韧的性格。不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履行自己的计划,做到步步为营。

6、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

可以适当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查缺补漏,扫除残敌,不留后患。还有此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时刻摆正心态,注意情绪的变化,做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鼓励和认定。就如爱迪生所说:“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二)我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预习最重要的是能发展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

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要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同时适当地一些课前的习题练习,逐步了解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我制定的听课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A) 做好课前准备,即预习。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以及对探求知识的极大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 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作老师的合作者,学习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 在听取公式定理的同时充分理解、掌握老师的解题方法,学习思路。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即不能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我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脑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有选择的记笔记,记录经典例题。

G) 注意和老师的交流,听课要与老师有目光的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3、作业作业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

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巩固检验自己的目的。完成作业时,一定要做到独立完成,去形成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思维习惯。

4、复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学过即习,方为及时。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我计划的复习要求是一下几点:

A)课后回忆,即在听课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

B)精读教材。对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C)整理笔记。对课堂笔记及时的完善,勾画出疑点,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

D)看参考书。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应考能力。

E)单元复习的要求:

a) 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b)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c)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三)总结

高中三年是人生重要的三年,是人生成长重要的三年。在这充满挑战的三年间,我将在学习和做人两大方面做出努力,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虽然这份规划书似乎有点泛泛而谈,但是,在写这份计划书的过程中我真的学到了许多,对高中有了一些认识,我产生了一份责任感,这份责任不是对父母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我相信这责任感将有助于我今后的学习,我个人认为高中的学习正是需要自主,正是需要这份对自己的责任感,才能在拼搏中成长。

高中学习计划表2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

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一本梯队。

4、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

有了高二上半学期的起飞和突破之后,又要开始稳住脚跟了,这时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他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稳定自我水平,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5、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复习期。

经过高二的认知后,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后退。就要完全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复习。此时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摆正主观态度。时刻保持新鲜的自信心、坚韧的性格。不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履行自己的计划,做到步步为营。

6、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

可以适当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查缺补漏,扫除残敌,不留后患。还有此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时刻摆正心态,注意情绪的变化,做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鼓励和认定。就如爱迪生所说:“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高中学习计划表3高中了,我想应该更加认真地投入学习中。于是就执笔写这个的计划,以提醒自己要好好学习。

首先,要真正地抛开电脑。电脑,不会是不用,但限制在学习之内。除非是必要,例如学习电脑课,否则不去主动玩电脑,也不去落入游戏的陷阱。

其次,限制读课外书。这个有点难度,不过我想可以通过修改时间规划来调整。在学校的时候,所有的时间安排都要以学习为先。只有晚饭后的时间和临睡前的时间可以不考虑学习的问题,此外,就要好好地在学习方面下功夫了。

睡觉时间定为晚上11点。早上起来要念英语。在学习上,复习、预习、做作业都要认真,竭尽全力。不偷懒。还有最重要地一点,扩展知识的范围,使自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要买多一点关于学习的书,尤其减少在非学习书籍上的投入。

提前学习。对于一些积累性的知识,例如单词的积累和阅读,每天都要抽点时间去背,去看。睡前的一个小时,最好用于课外文言的阅读上。

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的时间中抽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在书桌前坐太久,避免打瞌睡。必要时饮用咖啡。

目标:

向级前一百进发。

如果在高一上期末(学段2)的考试中考到级前一百,希望父母奖励新的电脑。并放置在书房中。

保持每个月180元的零花钱有结余并存起来。

1.熟悉高中的学习环境,结识同学和老师们。

2.在每一个科目课堂上认真听讲,争取每一科都达到较好的水平。

3.超前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

5.竞选班长或团支部书记,在高一多为班级做一些工作,多锻炼自己的能力。

6.参加学生会和团委的竞选,努力工作,争取为全校同学服务。

高二年级

1.选科目时选择物理班,争取进入“尖尖班”。

2.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数学竞赛能在高二出成绩。

兼顾一下物理竞赛。

3.在学习中多进行自主探究。

4.更热心于学生会的工作。

高三年级

1.学习更加紧迫,可能会退出学生会和班里的工作,全力以赴学习。

2.数学竞赛争取更大的进步,争取进入奥林匹克冬令营。

3.如果能争取到保送名额,会自学一些大学知识,热心帮助同学。

4.如果争取不到,会全力以赴准备高考,为一中争光。

我相信我自己的实力。

数学:上课前一定要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做作业。老师讲的例题一定要过关,不能漏一题,此外最重要的是

认真,细心,错题更正本一定要看,讲完一节看一遍,笔记本也是。

语文:上课前预习,上课专心认真,不懂的记在错题更正本上,早上找出来读一读,做作业一定要认真。多记些名人名言,拼音,诗词。

英语:课前预习,上课快记,快听,细心,不管是什么,只要老师讲出口的我没听过的就记。课后一定要复习,此外,数学,语文也要复习。练习册一定要跟上去,时间紧,抽一抽就出来了。

历史:背一定要细心,耐心,系统化。借高二下学期的书,早上6:30以前读。

政治:上课认真听,课本要重中有重地读。早上还有10分钟读。

地理:上课前一定要预习,上课要细心,多记,在早读读完后读10分钟或少点。

傍晚历史,政治,地理,自己调整。每一科都要预习和复习。理科也要多看,多做,上面的都只是一些学科方面。生活

上早上跑一圈步,傍晚隔两天去洗澡,中午做作业,课间背英语单词,和名人名言诗歌。成语词典也要在晚上下课后或有空的时候争取快些看完。吃完饭后看读5分钟生物。

高中学习计划表4高一是个关键阶段,每一场考试都十分重要。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临近了,我们一定要制定期中考试复习计划,根据复习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复习,小编祝每一位同学们都考得好成绩。

一、多看课本,课后及时复习。

期中考试考核的内容都是围绕课本的,把课本吃透,把该熟记的知识点、该掌握的公式都必须拿下。每天在课后用半小时来复习,效果要比做两个小时的课后作业好得多,因为复习是为了检查自己是否已经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缺少了复习,不但会影响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还会在写作业时感到很盲目。不仅如此,课后复习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讲授后,花费2-5分钟采用“过电影”式回忆法,趁热打铁,及时消化新学知识点。因为在这个时候,同学们刚刚获取到新的知识,还未能够真正做到全面掌握,所以就需要依靠及时地回顾复习来让自己充分理解并且加深记忆。

二、查漏补缺,互相提问

每天课间、晚上复习时,通过与书本对照、与同学互相提问,将学习内容与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和失误,将知识点深深地记在脑子里。

三、“回炉”复习

给自己把学习计划制定好,规定每一步的复习进程。大约在两周左右的时间将所有内容复习完,然后再“回炉”复习,便可保持已学知识点固若金汤,活学活用。

四、考试时,多审题,多检查。

要养成好习惯,在做题时一定要把题看清楚,不要贸然下笔;不提前交卷,多检查几遍,组织答案需细心,关键字眼、中心思想要抓准,运算过程、书写过程要谨慎,尽量避免因非智力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失分。

虽然复习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大同小异,但是考试前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中考的影响很大,不可小觑,初三生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好习惯,家长和老师也应该主动帮助初三生们改掉不好的习惯,在中考时,往往是一些坏习惯导致丢分,让考生和家长都痛心不已。

此外,中考复习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纠错本,我们可以从这里就开始做起,每一场考试,甚至是平时的测验题,都认真记录错题,备注好知识点,以便冲刺时翻阅温习。

高中学习计划表5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自中考结束后,两个多月的假期在我不知不觉间过去了,我也迎来了新的学期。回想过去的假期,似乎都是在虚度光阴中过去的,我不由得感到惭愧,只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好好把握时间,努力学习。

说起来还真丢脸,作为一班的学生,却在这次中考中得到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成绩。反省起来,这都怪我中考前不够用功,并且平时也不下工夫,很多内容都是临考前才随便看看的。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必须该店了,因此,我对接下来的新学期,作了一个学习计划。

首先,自然是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做了。想起以前,由于自视过高,以为光看课本就能理解,因此没怎么认真听课。哪知有很多知识都是课本没有的,而我错过了,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全级排名由刚开始的几十名到后来的几百名,成绩一直不稳定,后来想追上都已经鞭长莫及了。至于作业更别提了,一向是老师收去检查就做,不检查的就懒得理了。老师常说我学习不够主动又懒惰是没错的了,因此在新学期里我要吸取教训,一改懒惰的毛病才行。老师也说了,高中不同于初中,平时不认真学,考试前再学是没用的。所以以后上课一定要认认真真,不放过老师的每一个字眼,多做课外书。即使放学回到家了,也不能肆意地看电视玩电脑,要学会控制自己。

接着,我想我还要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死读书,读死书,只懂得一味地学习是没有效率很愚蠢的做法。除了学习外,还要有适当的放松,如听听音乐,看看课外书等,适当地放松心情,在专心投入学习,效果不是更好吗?。我比较喜欢看课外书,不是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我的作文水平不是很好,大概是因为没有“破万卷”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了。除此之外,锻炼好身体也是很重要的。上一周体育老师也就说过了,好的身体素质也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这一点就说到我的痛处上了,我的体质一向不是很好,又不喜欢运动,导致中考体育差点拿个鸭蛋,这可是我的一大耻辱。所以,在新学期里我一定要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最后,我还要增强自立能力和管理能力。我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都要别人做,并且有胆小,从来不敢表现自己。这在将来必定是个致命伤的。

篇3

二:七点洗漱,七点一十开始吃早餐,七点一xx从家出发到学校.

三:到校早读(要求认真),课间读课外书,中午十二点一xx之前到家吃饭,饭后适当午休。

四:下午放学五点之前必须到家,到家后:

1:完成布置作业 2:巩固所学内容

3:做习题(语数) 4:听英语磁带

5:默写单词五个 6:预习课文,知识

7:背数学公式 8:洗漱睡觉

时间:1完成时间6:55 2完成时间7:15 3完成时间8:15 4完成时间8:35

5完成时间8:45 6完成时间9:05 7完成时间9:10 8完成时间9:20

篇4

首先就是要把我们暑假刚开始的各种暑期安排的想法落实到纸面上,自己制定一个暑期生活安排计划表。这样,就能把我们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好想法记录下来,而且也利于我们对暑假活动安排的条理性和次序性。

我们可以把自己这个暑假大概想做的几个主题活动写出来。比如,帮助家里多做些家务劳动;安排两个星期的外出旅游;看完两本伟人自传。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活动每天多分配一些时间。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每天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合理搭配,因为我们都知道长时间做一个活动,容易身心疲劳。比如,你可以让自己每天练钢琴1.5个小时,然后安排30分钟的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接下来安排两小时的家务劳动或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活动。

你可以做每天的活动时间安排,你也可以做暑期活动的计划表,最后你可以在开学前对整个假期的生活做一个回顾和总结,这都由你自己来安排,但是建议你能把你的生活安排计划或你的假期生活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暑假生活安排感受得更真切一些。

二、安排好暑期的学习活动

暑假期间,学校会要求我们完成暑期作业,有的学科老师是要求按章节复习课本知识,有的学科老师是要求预习新教材,也有的要求暑假期间完成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们暑假里必须要完成的,我们要在活动计划时首先考虑进去,比如我们可以每天用一个小时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内容,保证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有的学生把学校留的作业用一个星期不分白天黑夜的做完,期盼着暑假剩下的时间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疯玩。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安排。学习是个持续的活动,刚开始几天的过度学习,知识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囫囵吞枣,我们学得一知半解,不够扎实。几天学完之后,就疯玩再不复习了,这样记忆的效果不好。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特点,刚学过的新知识,遗忘最快,所以新知识需要及时复习,我们最好每天都留有一段学习的时间。

三、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个同学都有一些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也有很多同学想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学绘画、学游泳、学打球、学舞蹈等。所以,我们可以每天把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间安排进去,这样就能保证每天能按照学习进度学习,保证学习的效果。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想在暑假期间养些小动物,比如养小兔子或者龙虾等。暑假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我们可以把平时学习的时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的事情放到暑假里做,完成自己心中的愿望。

四、读读课外书

在暑假里读一两本好书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选好你要看的书,精读,体会。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在读书中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考,激昂斗志。另外,我们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读好书可以促进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不可估量。

篇5

在这个新的学期,我有这新的目标和新的计划,我为了能在这个新的学期里取的更好的成绩,我特地制定了一些新的学习目标和新的学习计划。

在上小学的时候,我期末语文成绩是在班里的前十名,也有不少人比我差,所以弄的既有些骄傲。可是不然,在经历过几次考试之后,我级渐渐明白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了解到班上,级里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在新的学期里,我的语文成绩目标是:语文一定要考90分以上。

反正总的来说,其实我的学习成绩也还算可以的,可是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太懒惰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想着投机取巧,任何事情能做一遍绝不做两遍,就连做题时也要想着怎么做简单、最方便,如果是简单的题往往会题还未读完,不经思考,便挥笔往卷上写。导致我考试是,常常特别难的大题全答对了,可简单的小题却错的稀里糊涂,为此我要改掉懒惰这个坏毛病。

篇6

树立信心,努力坚持,别放弃,更不可半途而废。

1、早晨合理安排30分钟读一读英语

2、利用上午2节课的时间分别独立完成2科寒假作业

3、中午适当午休

4、和上午一样,利用下午的时间做些寒假作业,但不可一下子贪多。要均衡、科学安排。

5、自由时间可以干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要控制在半小时的时间里

6、晚饭之前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看电视等,但要看看新闻。

7、读一些好的小文章,写日记或是读后感,或是精彩的摘抄

8、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 1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11、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业,应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学习科目。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12、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13、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14、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抠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每日 【具体】

7:00 起床

7:20 洗漱完毕

7:20----7:50:锻炼【跑步,爬山等】

8:00吃早饭

8:20---9:05 做作业【第一节课】

9:15—10:00做作业【第二节课】(可以利用第一、二节课时间上家教课)

10:10---10:55 复习【第一科】

11:05--- 11:50阅读 【包括语文课外必读篇目,优美散文,作文范文等】

12:00吃午饭

12:30---13:30午休 【午睡,实在睡不着的话休息会】 14:35---15:20复习【第二科】

---------半小时自由时间【阅读,体育活动,或娱乐】---------------------------

15:50---16:35做题【做数学题,物理,化学题】(单周)【英语训练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双周)

16:45---吃晚饭 自由时间【看报纸,电视新闻、科普类等】(此段时间不固定)

吃完饭后---21.:30进行一天的总结,检查背诵、默写等签字类作业,并听录音,背单词或古诗古文等

篇7

【关键词】学习资源共享;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收割协议;认证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66―05

一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概念和基础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任何事物,包括物质形式的和非物质形式的。非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等。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专家等等。非人力资源从大到小包括教学设施(例如图书馆和教室)、教学设备(例如投影仪和各种实验仪器)、学习工具(例如计算器和各种文具)和学习材料(例如教材和各种多媒体音像资料)。狭义的学习资源仅仅指学习材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资源。

学习材料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学习内容的载体。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学习内容载体的形式出现了数字的和非数字两种。非数字的学习材料包括传统的印刷教材、各种挂图、模型和标本等等。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41的定义,数字形式的学习材料分为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案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九类,这些都可以称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在国外的数字化学习研究中,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称为学习对象,是指“提供给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使用和重用,以支持学习或学习支持活动的任何可再生和可寻址的数字资源”。通常学习对象是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即使用IMS内容包装规范打包好的学习资源。

由于我们国家早期建设的很多资源库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不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在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时,必须能够重用这些资源。因此本文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采用CELTS-41中的定义,但也不排除经过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结构化表示和包装的学习对象。

2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

无论是原始的素材资源,还是经过了教学设计的课件和网络课程,以及打包好的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资源是自包含的;2)资源是可寻址的。

资源的自包含性是指资源是独立的,即资源不依赖其他资源可以单独存在。同时自包含性还意味着资源可以作为单一文件进行传递,而不是包含多个文件需要传递多次。

资源的可寻址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地址进行唯一标识,即一个资源必须有一个网络地址,并能够通过这个地址访问到该资源。当然一个资源可以有多个网络地址,反之则不然,即一个网络地址不能标识多个资源,而只能标识一个资源,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访问和传递。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和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问题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散存储;二是各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之间由于认证、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不同造成的互操作障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包括以下层次[1]。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解决资源分散式存储的方法是为资源建立统一的目录索引,称为资源的“集成(Gather)与发现(Discovery)”。资源的集成与发现的基础是区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中的两类信息实体:资源(Assets)和元数据(Metadata)。资源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本身,元数据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发现都与元数据有关。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前提条件是各个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

为资源建立统一目录索引的第一步是资源的集成(Gather),就是将各个分散的资源库中的元数据进行收集,并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收集元数据的方式有两种:推(push)和拉(pull)。推是由各个资源库主动向信息中心提供元数据,拉是由信息中心主动向各个资源库索取元数据。

由于元数据提供了资源的详细描述信息,所以信息中心可以向最终的资源用户提供资源的检索服务,称为资源的发现(Discovery)。用户检索的条件信息与元数据进行匹配,同时检索的结果信息也是元数据信息。信息中心可以利用元数据信息提供灵活多样的资源检索服务。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原理见图1。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传递与交换

资源的集成与发现是在元数据层次上进行的,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查询和检索,但没有涉及到学习资源的统一传递和交换。即学习者或学习支持者在公共资源目录上可以查询到某个资源,只是返回了元数据,而不是资源本身。实现资源传递与交换的条件是资源库之间必须具有统一的认证以及数据传递协议。

通常用户在信息中心检索资源,在信息中心返回的匹配资源的元数据中包含资源的网络地址。用户选择某个资源要求进行传递时,信息中心根据元数据中的资源地址向相应的资源库发送传递资源的请求。资源库首先会要求认证,用户提供认证信息,资源库认证后再将资源传递给用户。这一过程称为资源的传递(delivery)。如果资源的传递发生在资源库之间则称为资源的交换(exchange)。此外如果一个资源库主动向另外一个资源库传递资源也属于资源的交换。前者称为请求(request),后者称为提交(submit)。资源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见图2。图中虚线属于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三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与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需要元数据、元数据收割和认证服务三方面技术标准的支持。

1 学习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资源集成的基础是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目前国际上的元数据方案有很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是Dublin Core和IEEE LOM。Dublin Core起源于图书馆领域,用于数字资源的描述和交换,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应用。IEEE LOM是针对学习资源开发的,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IMS Metadata、SCORM中的元数据都与它一致。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有CELTS-3、CELTS-41和CELTS-42三个元数据方案。其中CELTS-3是IEEE LOM的本地化,两者完全一致。CELTS-41为九类学习资源扩展了相应分类元数据元素,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CELTS-42是针对基础教育开发的,是Dublin Core、IEEE LOM和CELTS41的选择与组合。不同的元数据方案定义的元数据元素有所不同,但可以相互映射和转换。当然映射和转换时可能出现信息丢失。表1是IEEE LOM和Dublin Core之间的简要对比。

目前主要使用IEEE LOM(CELTS-3),在某些需要简化的场合使用Dublin Core,如果需要为某类资源提供额外信息则使用CELTS-41。

2 数字化资源的元数据收割标准

资源集成的方法是将各个资源库的元数据收集起来存储在一个地点。元数据的收集又称为元数据收割,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是OAI-PMH(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2]。

OAI-PMH的原理如图3所示。OAI协议定义了两个角色: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数据提供方相当于各个资源库,它存储学习资源及其元数据。服务提供方相当于信息中心,它收集元数据并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请求和OAI响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两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OAI定义的请求包括GetRecord、Identify、ListIdentifiers、ListMetadataFormats、ListRecords、ListSets共六个。OAI请求以HTTP请求表示,每个请求至少有一个以key=value形式出现的参数,多个参数用符号&隔开。例如要列出资源库an.省略/OAI-script中标识符为oai::hep-th/9901001,元数据格式为Dublin Core的记录,相应的OAI请求为:

an.省略/OAI-script?verb=GetRecord&identifier= oai::hep-th/9901001&metadataPrefix=oai_dc

OAI-PMH响应必须是形式良好的XML实例文档,并且XML数据必须是有效的XML方案。下面是对上面的OAI请求的响应:

metadataPrefix="oai_dc">an.省略/OAI-script

...

OAI-PMH协议支持多种元数据方案,例如本文中列出的IEEE LOM(CELTS-3)、Dublin Core、CELTS-41等等,前提是资源库必须提供元数据,可以通过List Metadata Formats得到数据提供方支持的元数据方案。

3 认证服务标准

用户根据元数据提供的网络地址向资源库发送传递请求以后,资源库需要进行用户的认证,目前在数字化学习领域涉及到认证服务方面的标准中可以参考的是IMS CC中的Authorization Web Service[3]。

IMS CC认证服务的原理如图4所示。IMS CC的认证服务是学习者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运行通用弹夹学习包中的某个需要认证的资源时,学习管理系统和认证服务系统之间进行的认证通信。

IMS CC认证服务的认证消息是使用Web服务SOAP协议进行传递的。首先(1)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学习包的标识符及学习管理系统的地址,(2)认证服务要求提供密钥,(3)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密钥,(4)认证服务根据密钥返回认证结果。整个消息传递过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其中LMS代表学习管理系统,WS代表认证服务。

LMS:

Cartridge ID

The LMS’s URL

WS: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enter key:

Key

Text

LMS:

Cartridge ID

The LMS’s URL

A Key

认证通过:

WS:

The Key passed by LMS

Expiration Date

认证未通过:

WS:

< auth:Invalid>

The Key

A Message

当认证服务应用于资源库的学习资源传递时,学习管理系统相当于资源库,认证服务由各个资源库提供。认证消息的传递发生在用户使用的软件(可能是信息中心,或者是专门的资源搜索工具)和资源库之间。用户向资源库请求传递资源时,资源库会通过认证服务进行认证,再根据认证结果决定是否向用户传递资源。资源传递可以使用HTTP或FTP协议。

四 小结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层次与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由于学习资源共享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分步骤地实施。首先各个资源库应该为自己的资源提供完整的元数据描述;其次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例如教师教育、图书馆等等可以进行元数据的收集,建成资源信息中心。最后再尝试开发统一的资源库互操作接口。

在技术标准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个,IMS早期还开发了一个资源库互操作标准,称为IMS DRI[4]。IMS DRI为不同技术体系下的资源库互操作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框架。重点描述了提交/保存(submit/store),搜索/提供(Search/expose)、聚集/提供(Gather/expose)和请求/传递(request/deliver)四种互操作接口,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进行互操作的消息格式,其中也包含了认证信息。消息的传递使用SOAP协议,资源的传递使用FTP和HTTP协议。此外该框架还考虑了访问控制、资费管理、目录服务和注册服务等问题,但计划在将来开发。DRI提供了实现资源库互操作的基本思路。此外目前IMS正在积极开发一个名为学习对象发现与交换(LODE:Learning Object Discovery and Exchange)的标准,也值得关注和跟踪。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 OAI.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S].

篇8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篇9

基于“三重表征”和“深度学习”理论,以鲁科版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甲烷”教学为案例,探索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三重表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进行高中有机化学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三重表征;深度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比较抽象,反应机理与反应呈现方式和无机化学不同,学生入门较难。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学习有机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甲烷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性质;从甲烷的结构特点可以拓展到乙烷、丙烷、丁烷及其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的多样性,从结构的多样性初步认识种类繁多的有机物;从甲烷的取代反应认识有机反应的机理与特点。“甲烷”的学习过程及方法将对以后学习其他有机物起到“样板”的作用,相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迁移。本文以鲁科版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甲烷”教学为例,探索运用“三重表征”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进行高中有机化学的深度学习。

一、理论基础

(一)三重表征

表征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1]。化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同时也要深入微观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为了方便交流与研究,就有必要设计一套独特的、系统的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过程等。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就形成了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

宏观表征主要是指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等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微观表征主要是指构成物质的相关微粒的结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运动、变化等微观知识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符号表征主要是指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英文或拉丁文字母组成的符号或图形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

化学学习就是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水平上认识、理解、记忆并应用化学知识,同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化学学习的独特思维模式。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新概念。学习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包括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其他领域)。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系统中,与认知系统中的其他知识进行联系,并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决策解决相关问题[2]。深度学习倡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强调理解与批判地学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并在学习、生活中实践、迁移应用与反思。

二、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案例剖析

(一)教学内容

此教学案例选取鲁科版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中第3章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为教学内容,以“甲烷”为例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录: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认识甲烷的空间结构,初步具有空间想象能力;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机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各种手段获取信息;通过各种模型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动画演示,理解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机理;通过“三重表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甲烷的性质认识有机物的性质,培养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有机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升学习兴趣;体会有机物与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及其他科技领域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主要板块

教学板块1:创设情境――宏观表征

教师活动:展示一套“西气东输工程竣工”的纪念邮票。邮票分别为“气源开发”和“管道建设”,两枚组合在一起,并用一条鲜明的红线标示4000多千米的管道走向,是当代中国的“能源动脉”。请问“西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对该气体有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回顾初中学习甲烷的相关物理性质及用途。

设计意图:以“西气东输”为素材创设情境,学生对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这一宏观表征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回顾了甲烷的相关物理性质。

教学板块2:甲烷分子结构的探究――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甲烷含有C、H两种元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案:验纯后点燃甲烷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证明含有H元素;再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证明含有C元素。

教师活动:邀请一位学生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烷含有C、H两种元素。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测出了甲烷分子中含C元素75%,含H元素25%。求甲烷的分子式。

学生活动:计算甲烷分子中n(C)∶n(H)=1∶4,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教师活动:甲烷分子中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如何形成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二者均不易得或失电子,一个碳原子最外层的四个电子。

以分别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即四个共价键。可表示为:

那么,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怎样的?学生们用水果(橡皮泥)、牙签制作甲烷分子可能的空间构型。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甲烷分子可能的模型。

教师活动: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以上空间构型中正四面体型最稳定。我们把四个相同大小的气球绑在一起,发现四个气球分别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外力的作用下四个气球间的夹角发生改变,但是取消外力作用后又恢复正四面体构型。

小结: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

甲烷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是在二维平面上书写的,四个碳氢共价键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它们对应于三维空间上正四面体结构,注意“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转换,做到写在平面,想在空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并观察宏观实验现象,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计算分析甲烷的分子式,并探究甲烷分子中C、H原子的成键方式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并用结构简式、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实现了“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的转换,形成“三重表征”的有机结合。

教学板块3:甲烷的化学性质――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将甲烷气体分别通入盛有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的盐酸、加入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三支试管中。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不褪色。

教师活动:通常情况下,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但是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演示实验:取一个100mL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为1∶4的甲烷和氯气,放在光亮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生成油状物;②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③倒立于水槽的量筒内液面上升。

教师活动:在光照过程中,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生成油状液体,气体总量减小,且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极易溶于水,量筒内压强减小,置于水槽中,液面上升。

教师活动:电脑动画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过程。

球棍模型演示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过程,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甲烷在光照的条件下能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多种含氯有机物和氯化氢,其反应方程式为:

在上述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代替。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3]。

设计意图:通过对宏观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反应的微观机理,最后用化学符号表示出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表征”入手,用多种“微观表征”手段逐步深入理解,最后用“符号表征”来表达化学反应,使学生将“三重表征”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头脑中形成对该反应的“三重表征”的相互转化。

教学板块4:知识归纳总结――“三重表征”总结及概念建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建构“三重表征”教学图,如图5所示。

图5 甲烷的“三重表征”教学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重表征”对知识进行归纳,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能够在一定程度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在头脑中更加有序合理地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建构。

三、基于“三重表征”促进高中有机化学深度学习的思考

(一)丰富呈现方式促进深度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智能结构,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倾向是不同。教师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智能强项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运用“三重表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由于“符号表征”有固定的形式与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变更,但是“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可以选择不同的素材、呈现不同的方式以适应、发展不同学生的智能。

例如,在创设情境中对甲烷的用途进行“宏观表征”时,可以选择“西气东输”“可燃冰”“沼气”等素材为切入点,呈现时可以用图表、插图、视频等形式。再如,在对“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进行“微观表征”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甲烷发生取代反应机理的动画模拟视频,形成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提供球棍模型模拟反应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用球棍模型或水果(橡皮泥)模型来模拟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过程,体会反应中旧键的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旧键断裂的位置等。

(二)强化微观表征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等宏观表征进行系统地学习,并深入微观层面理解、分析、思考其内在原理,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与化学思维方法,在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能“举一反三”,并把微观表征抽象为化学符号。微观表征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微观表征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的认识,不是建立在微观表征基础上的符号表征便只是一些僵化生硬的符号,无法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动画视频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混合体系中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种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同,直线型的代表氯气分子,正四面体型的代表甲烷分子;两种分子在无规则运动中发生碰撞,有些碰撞促使甲烷分子中的一个碳氢键以及氯气分子中的氯氯键发生断裂,其中一个氯原子取代了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生成一氯甲烷,被取代的氢原子与剩下的一个氯原子结合形成氯化氢分子;同样的机理,生成的一氯甲烷可以与氯气继续反应,逐步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以及氯化氢分子。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进行引导与讲解,让学生对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历程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并把画面保存在记忆中。对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机理的深度理解,为以后学习其他有机反应的反应历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三)运用多重联系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关注知识的建构,强调知识的整合、迁移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宏观现象获取有用的信息,深入微观层面深刻理解,并用固定的化学符号进行表征,方便交流。多重联系策略是指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某一化学知识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并把二者精炼浓缩成抽象图形或化学符号,这些符号表征就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而不是将它当作孤立的符号去机械记忆,从而实现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多重联系[4]。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某些知识的三重表征联系起来,并且形成对这一化学知识的不同表征间的相互转化,以促进对这一化学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宏观表征: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

微观表征:通过动画演示、球棍模型或水果(橡皮泥)模型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机理。

符号表征: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

从宏观现象入手,透过一个特殊的“显微镜”――“微观表征”,放大甲烷分子与氯气分子,可以“看到”微观的反应过程。再把微观的反应过程通过符号抽象出来,形成了能表达反应过程,具有特殊意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用多重联系策略,可以将化学知识统一于结构化、模式化的框架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迁移,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模式。

(四)深入交流体验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深度的交流与体验的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对知识的建构、反思等思维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走进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我的平等对话交流碰撞思维、批判反思,对所学的知识充分理解内化,提升学习品质,促进深度学习。

例如,在“探究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甲烷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一个碳原子可以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甲烷分子可能的空间构型,并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充分交流。在深入交流后,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动手体验制作模型。学生经过头脑风暴后制作出的模型有三大类:平面正方型、正四面体型、不规则四面体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气球模型,体验正四面体型的空间构型最稳定。如果没有经过以上的交流体验,而是教师直接把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既容易忘记也不利于后续的学习。例如,在讨论甲烷的二氯代物有几种结构时,很多学生根据二氯甲烷的结构式有两种形式,而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如果学生对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型的空间构型理解透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理解误区。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应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结合学习化学的科学学习观,有利于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 考 文 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珏.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篇10

一、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利于学生化学成绩上的提高,也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应该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化学实验的情境性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化学实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创设形象活泼的实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学生对于科学的崇尚感,对于自然的热爱感.就像在氢氧化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中,可以带领学生去车间进行参观一下,针对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企业一道工序中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进行工作,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学生之间就会形成讨论,就会提出很多各式各样的问题.老师再找出要教授的问题,然后就可以做相应的演示的实验并且让学生也动手,让学生把自己假设成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验当中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记下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感受到氢氧化铝的两性,这样他们在以后遇到相关的检测实验的时候就会能够自己掌握检测实验的过程,不仅仅知道了怎样去进行实验工作,也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了这样做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创立生活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欲望,其实化学是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它对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世界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于环境的保护方面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用环境恶化的问题作为背景,调动学们的积极性.先让学生自己找环境问题,找出自己所关心的,但是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提就是要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学生提不出那么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以日常的生活为背景提出化学问题,并且问题与之前学生自己的认识相冲突.就可以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大的,所以加强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用旧知识导出新问题,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就可以问:我们都知道酸的溶液是酸性的,相对应的碱的溶液是呈碱性,那么同学们你们说盐溶液的是呈什么性呢?再接着,举出相应的例子作为引导,学生可能有的会说:“显中性”,别的学生说“有的是酸性,也有的是碱性,比如Na2CO3溶液”.学生的答案就一个接着一个就来了,随之学生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非常活跃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与此同时学生会变得非常的兴奋,因为与较为死板的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活跃的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浓硫酸和蔗糖脱水实验中,让学生对可能产生的产物进行猜测,并且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实验的操作中让一部分学生自己动手,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操作者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并且分析整堂课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再予以解决.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乐在探究中.

三、小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题目进行多方面引申,一个化学习题可以展现给学生各种不同的特征,教师在通过对化学问题的不同引申,可以设计出一个讨论环节,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一个题目中已知条件和设问角度以及求解目标进行不同的改变,就可以形成一组丰富的讨论专题.由于题目的改变,学生自身审题视角也会随之改变,而且思维方式同样会变.这就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督促和监督,使不同问题小组中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研究问题的积极度.

例如,在常温情况下:将pH=2与pH=4条件的HC1进行等体积地混合,并求pH的值, 可进行引申,并通过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实验序列号 化学物 pH值 化学物体积 混合后的pH值 讨论结果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组,如将(1)与(2)设为A组,将(3)与(5)设为B组,将(5)(6)设为C组,将(7)与(8)设为D组,将(9)与(10)设为E组,然后对班内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应这各个组,并进行实验和讨论.通过上述的问题变换,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身求知欲望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这就使学生在合作与竞赛的过程中提

高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