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贝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极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极贝

篇1

2、将荷兰豆洗净摘去两头硬角,北极贝自然解冻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蒜瓣切成蒜蓉备用。

3、炒锅内放少许食用油,加热至七分后倒入蒜蓉爆香,然后加入荷兰豆翻炒。

4、等到荷兰豆颜色变成深绿色后调入少许盐和生抽,翻炒均匀。

篇2

2、北极贝其实并不是产于北极,而是大多产自加拿大离海岸200到300公里的北大西洋、朝鲜半岛附近和日本近海。

3、不过日本近海捕捞的北极贝多供应日本国内,很少出口,而且日本近海捕捞的北极内质量是非常高的。

4、国内的商家喜欢把加拿大产的马珂蛤叫北极贝,把朝鲜丹东一带进口的北极贝叫朝鲜马贝。

篇3

接下来,南森还发现,他的船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了,这种力量有时让船无法转向,有时会让船自动拐弯,在海面上划出一个大圆圈回到起点。在神秘力量的干扰下,考察船的航行速度比正常速度慢了1/4。许多船员对此感到非常恐怖,以为他们的航行惊动了北极地区神秘的水怪。当逃离那片古怪的水域后,船只的航行速度又恢复了正常。那种神秘的力量不止一次地干扰南森的考察船,有时在这片水域,有时在那片水域。

南森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经验丰富的北极探险家,他探索北极,证明并不存在像南极那样的大陆,他还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研究。南森因为在当时国际联盟中的优秀贡献,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也难以解释自己遇到的这个北极怪现象,于是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死水效应”。南森发现这种效应后,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死水现象也许与海水的盐度、密度有关。海水是咸的,密度也比较大;而冰川水其实是淡水,当北极地区冰山融化时,产生的淡水的密度比海水低,如果环境安静无干扰,淡水会浮于海水之上,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淡水水层。整个海水从海面到水底,也许会出现两、三层盐度、密度不同的水层。如果船只突然碰到了密度很大的水体,行驶速度自然也就慢下来。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候船舵会不听使唤以及船只打转的情况。

最近,法国科学家试图在水槽中制造死水效应,并揭示死水效应的奥秘。他们在水槽中制造了盐度、密度不同的水层,不同水层染上不同的颜色,并把电动玩具船放入水槽做实验。水槽中的水面十分平静,但科学家发现,水下并不平静,在两个水层交界面上,会出现微微的波浪。

当玩具船在水面航行并摇晃时,深层的水体被搅动了,一部分水被吸引到了浅层,填充玩具船产生的漩涡。随着船只向前行驶,这种水体的震荡越来越剧烈,交界面的波浪也越来越大,甚至大到影响了船只正常行驶的程度。而此时,水面还是很平静,可是波浪却在船下面产生了一个低压区,船到了这个低压区就很难行驶。法国科学家终于成功地在水槽中制造了死水效应。当风吹过水面时,水面会泛起波浪,从广义的理解,波浪就是一种界面渡,界面之上是空气,之下是水。而波沿着界面传播,并有一定的振幅,出现波峰和波谷。其实在水体中也会出现多个水层,它们之间存在着界面。

篇4

这天,他正在实验室里研究一种新型净化水,这种净化水具有去污作用,只要几滴,就可以让整条被污染的河流得救。为了发明它,多努利先生还特地去北极采集一些冰块样本,那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被污染过的圣土。

经过多番检测和实验,终于成功了,多努利先生一阵欢呼雀跃,然后端起桌上的一杯水,仰头喝下。他根本不知道,这杯水里有北极熊的基因链。不一会儿,多努利先生就觉得口干舌燥,天旋地转,然后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上,多米儿带着同学们来家里玩。许大林知道多努利先生最近一直在忙着研究净化水,他兴奋极了,刚到多米儿家里就忍不住往实验室方向跑,结果,门反锁着,他只好趴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传出一个厚重的声音,把许大林吓了一大跳,接着,一个白茸茸的东西倏地从他眼前闪过。

“多米儿,你爸爸实验室里是不是养了一只大狗?纯白色的?”许大林扭过头,小声地问多米儿。

“没有啊,我们家里只有波比狗,而且不是纯白色的!”多米儿摇摇头。

“可是你爸爸实验室里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像怪兽!”许大林指了指实验室,“你爸爸没事吧?”

多米儿愣了一下,隔着门缝朝里面喊了两声,没人应答,她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爸爸,我不打扰您,您出个声,或者打个喷嚏也行!”她可怜巴巴地看着实验室的门说。因为太担心多努利先生,多米儿只好拿钥匙开门。

实验室的桌子底下蜷缩着一团白乎乎的东西,而且还在蠕动。多米儿弓下身子,想把“白色”东西拽出来,周小巴和许大林也伸出援手。可无论他们使多大的劲儿,那家伙就是纹丝不动,还发出低低的咆哮声。

“这……这不是北极熊吗?”关金涛傻眼了,“它怎么会在这里?多米儿,是你把它带回来的吗?”

多米儿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是!有可能是我爸爸带回来的。”猛然间,她想起了多努利先生,他到哪儿去了呢?当她的眼睛落在北极熊的后爪上时,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因为这只北极熊的两只后爪上竟然穿着多努利先生的皮鞋。

“多米儿,快看!”许大林从桌子下面拿出一堆衣服的碎片,是多努利先生的西装!

“你……你是不是把我爸爸吃了?”多米儿盯着北极熊问。

北极熊不停地摇着头。

“那我爸爸还活着是吗?”多米儿眼泪汪汪地看着它。

北极熊点了点头,多米儿破涕为笑,正在这时,北极熊又咆哮了一声。

“我们得赶快报警,”关金涛吓得声音都变调了,“不然它会伤害人的。”

许大林和周小巴也往后退了几步,唯独多米儿紧盯着北极熊,一点儿也不畏惧,而且还往前走了几步。

“多米儿,别靠近它!”许大林惊叫一声。

北极熊的爪子轻轻落在多米儿头上,它的喉咙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多米儿一点儿也不害怕,相反,还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她紧紧地抱着它,就像抱着爸爸。

多努利先生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而且他的手机和公文包都放在家里。起初,多米儿以为他去科学馆了,因为往常遇到急事,他也会这样匆匆出门。

多努利太太觉得北极熊的智商很高,简直比波比狗还厉害。

波比狗除了了解多米儿的一切,知道多努利先生有一双臭脚外,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

而北极熊则熟悉家里的每一个人,它会帮多米儿挑出她最爱穿的粉红色衣服,会帮多努利太太挑出她最喜欢穿的高跟鞋,甚至还知道多努利先生喜欢吃七分熟的牛扒,不过,它好像也爱吃。

一晃数个星期过去了,多努利先生一直没有消息,多米儿和多努利太太感到很绝望。

多米儿可爱的笑脸不见了,她经常窝在北极熊怀里,眼泪汪汪地看着爸爸的实验室。她多希望爸爸会突然冒出来,轻轻叫一声:“多米儿……”

泪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北极熊身上,一切就像魔法奇迹似的,多努利先生又变回来了。

“多米儿……”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多米儿不由得回过头去,正好看见多努利先生慈爱的脸,“哦,我的宝贝……”

“爸爸,真的是您吗?”多米儿兴奋地看着他,然后亲吻着他的脸颊,“您到哪儿去了,我怎么坐在您的腿上啊?咦……”她四处寻找着北极熊。

“别找了,宝贝,爸爸就是那只北极熊。没想到你的眼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灵丹妙药,把爸爸文变了回来。”他紧紧地抱住了她。

“真的吗?爸爸,太神奇了!”多米儿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

哈哈,多努利先生笑着捏了捏女儿满是泪痕的脸蛋。

篇5

乘游船游最深峡湾,乘火车沿最陡峭铁轨爬山,进出市政大厅,参观教堂古堡,逡巡外观相差不多的皇宫与大学……

说惊艳,却勉强。

论宫廷豪华排场,不抵巴黎伦敦莫斯科甚至伊斯坦布尔。论历史悠久,不抵埃及,五百年以前便语焉不详缺少证明。提起声名远播人物,五秒钟内想不出。一个以诺贝尔命名的颁奖典礼,竟成为瑞典、挪威两个国家民间皇室的盛事;再就是安徒生了,他的海的女儿坐在海边岩石上,纤细弱小,想象作家多半是在寒夜摇曳烛光下构思完成的……论人文自然景观之多样奇峻,更不比咱家中国。

有人捂嘴小声,说峡湾比不上三峡。

极目。

就是所说“极目楚天舒”的“极目”,杜甫老先生所说“决眦入归鸟”的“决眦”(不喜欢“决眦”的读音儿,嫌它不悦耳)。

无论坐车乘船――豪华海轮和峡湾游船,无论走路休息,凡入眼眶皆可极目。大海与陆地,森林与麦田,峡湾与雪山,各个不同人家房舍与直指蓝天的教堂尖顶,绿得眼晕蓝得眼晕的草地湖水,经得住极目远眺,不辱没见多识广的瞳仁。

那是一匹多大多宽的织物,沿地平线天际线徐徐展开,走过一地一镇一郡一国,目光尽管扇面样打开投放,不会被不美打断。

鱼市场生猛鲜活大鱼大蟹大虾,相信来自辽阔深邃可极目之海洋。

极目同时,心胸舒张,一口口吸入绝佳空气,在白天最长黑夜稍纵即逝季节。

把一方大自然侍弄成这样,实属自然之子自然之友的职责与境界,大自然也充分释放好意美意善意,让这里的人包括客人活得舒适。

有了舒适,开心幸福还远么?

处处是笑脸。像家家阳台上花朵一般孩子的笑脸,孩子爸妈的笑脸,迎向陌生人满是信任的笑脸,感染对方绽开同样的笑脸,笑就够了,不需语言。

有中国游客让导游打电话,请店家回来卖东东――隔着橱窗看到心仪东东,星期天不开门干着急买不到。客人理由是:有钱不赚傻呀你!

我的神呀!星期天,上帝规定的休息圣日,勤谨的人们工作了五天半(周六工作半天),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去休息去玩。打电话没人接,导游说。是没人接,他们去海边钓鱼,去峡湾登山,去绿草地乘滑翔伞,累了饿了吃粗大壮硕的海鲜三明治,脚力不强的老人去喂教堂的流浪猫……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唯此为大的事情,比赚钱重要百倍的事情,谁比谁傻呀?

别以为金发碧眼人高马大的北欧人只会玩,这块土地的知名品牌如雷贯耳:诺基亚、宜家、风能发电(叫不出公司名头)……又据说这片土地的公民读书最多,每逢黑夜漫长的冬季到来,各种读书俱乐部开始忙碌,把读者网上订阅或购或借的书送到家门,再收走看完的。

篇6

北极熊与浮冰的关系

在北极地区,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的浮冰区。生物学家统计发现,在北冰洋,哪儿浮冰多,哪儿的北极熊也多。原因之一,北极熊是肉食动物,主要猎食海豹和海象,而海豹和海象常常生活在浮冰区,海象喜欢群居在浮冰上,海豹喜欢躺在浮冰上休息、晒太阳;原因之二,北极熊不善潜泳,海豹和海象却是水下潜泳的健将,北极熊要猎食海豹和海象也只有在浮冰上的可能性最大。例如,在斯瓦尔巴群岛邻近海域,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不同,使得该群岛西侧海域浮冰少,而东侧海域,尤其是东北侧海域,浮冰多,与之相应,在该群岛东侧海域,尤其是东北侧海域的北极熊远比该群岛西侧海域的北极熊多。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北极熊出没,但以冬季为多。

王者风范

北极熊是北极兽中之王,当然有王者风范。体大凶猛,是其王者风范之一。北极熊体重一般几百千克,最大可达上千千克;北极熊牙齿锋利,爪宛加铁钩,前爪浑厚宽大,力大无比,一掌扑来,可使人头粉碎;即使肥大的海豹和海象,若被北极熊的前爪伤及头部,也是性命难保。起跑快,并善于短距离冲刺奔跑,时速可达60千米以上,这是北极熊伺机向海豹和海象发起突然攻击的有力武器。敏锐的嗅觉,是北极熊善于寻找猎物的特长。据说,北极熊可以闻到3千米以外燃烧动物脂肪发出的美味。听挪威朋友说,某年春天,格陵兰岛上的爱斯基摩人捕到了许多鲸,并把鲸的内脏埋在地下。是年秋天,海上结冰了。一天,成群结队的北极熊向因纽特人聚居的村庄奔来。为了保卫村庄安全,村民们用鞭炮声驱赶它们,用直升飞机的轰鸣声威胁它们,但都毫无效果。北极熊太多了,村民们没有办法,只有等待神灵保佑平安。当村民们看到北极熊把埋在地下的鲸内脏挖出来分享后,才恍然大悟了北极熊的“来意”;原来是埋在地下的鲸内脏的气味太吸引北极熊了。

局部冬眠与局部夏眠

一般说来,北极熊在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在严冬,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几乎可以长时间不吃东西,此时,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呼吸频率降低,进入局部冬眠状态。所谓局部冬眠,一方面是指它们并非如蛇等动物的冬眠,而是似睡非睡,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醒,应付变故;另外,北极熊不吃不喝只是较长时间,而不是整个冬季。近数十年来,科学家们曾提出北极熊可能也有局部夏眠,即在夏季浮冰最少的时期,北极熊很难觅食,可能也会处于局部夏眠状态。根据之一是,加拿大的北极熊专家曾在秋季于哈得孙湾抓到几头熊掌上长满长毛的北极熊,专家推测,它们在夏季几乎没有觅食活动,否则,熊掌上不会长满长毛。

单项游泳健将

北极熊是水陆两栖动物,当然会游泳。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色(略带淡黄)长毛,它的长毛中空,不仅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而且增加了它在水中的浮力。它的体形呈流线型,熊掌宽大宛如前后双桨,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在前划的过程中还可起到船舵的作用。因此,在严寒的北冰洋水中,它从不畏寒,可以畅游数十千米,是长距离游泳健将。遗憾的是,北极熊仅是长距离单项游泳健将,它的潜泳本领不高,这正是它捕食海豹和海象时的天大缺陷:它不能在水下捕食海豹和海象。1991年夏天,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我曾参加由挪威、前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考察队,乘LANCE号考察船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东北侧海域工作。一天,我们的考察船曾跟踪两头北极熊30多海里,它们似乎在以“蛙泳”姿势划行,但它们的头却一直露出水面。船上一位挪威动物专家告诉我,北极熊不善潜泳。

北极熊的繁衍生息

通静情况下,北极熊喜欢单独行动,四处奔波觅食。

春季(3~4月)是雌性北极熊的期,一般仅有半个月左右。在这个季节,性成熟的雌性北极熊(4岁以上)和雄性北极熊(5岁以上)一反“独来独往”的习性,千里迢迢相会。在北极熊期间,成双成对的雌雄双方相会之后,有的会双双漫步于浩瀚的银白色浮冰上,或窃窃私语,或玩耍嬉戏;有的会一前一后,身材娇小的雌性走在前面,体魄魁梧雄壮的雄性紧随其后,相距甚近;一旦两情相投,双方便会抓紧时机,完成延续生命的重要使命。有时,也会出现母熊对公熊不满意的情景,此时,公熊会采取暴力行动,于是双方便扭打起来,身材娇小的母熊往往是遍体鳞伤后还得委曲求全,违心地做了“新娘”。从情理上讲,公熊的这种行为难以容忍,但从生态系统平衡来讲,对当今已处于日益锐减的北极熊群体来说,若不抓住这短暂的期进行,种族如何能繁衍生息?因为期一旦错过,又将推迟一年。

夏天,不是北极熊的期,母熊不会接受公熊的“求爱”。1991年夏天,一天晚上,我在LANCE号考察船上看录像,那是1990年夏季挪威科学考察队在北极考察时拍摄的。两头饿极了的北极熊,来到了这条考察船船舷边,轰动了船上的队员。不知谁把厨房的舷舱打开,一股扑鼻的饭菜香味把一头北极熊吸引了过来。它站起来,举起前爪爬向船窗口,把头伸进了厨房的船舱。北极熊的头几乎被固定住了,动弹不得。这可是个好机会,队员们大胆地在厨房里靠近它,摸它的嘴,用食物逗它,喂它,并不停地拍照……两头北极熊如此轮流吃饱后,高兴地在船舷边的浮冰上互相打闹起来,体壮的公熊试图要与母熊,母熊发怒吼叫,把公熊咬开了。公熊无可奈何地跑开,母熊也尾随而去。一场有趣的北极熊活动场面到此结束。

隆冬季节(12~1月),怀孕了的熊妈妈便在自己建造的洞中分娩,一般为双胞胎,偶尔也有l胎或3胎。数百千克的北极熊刚生下的子女却只有数百克重,光光的身躯,双眼看不见,两耳听不到声音。出生后,母熊与其子女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驻守在洞穴中,完全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维持自己生命并哺乳自己的子女(照片2)。熊妈妈乳汁的脂肪含量高达30%以上,小熊吸食母乳,发育良好,生长迅速。三四个月后,小熊即可长到十多千克重。此时,白天,熊妈妈才带领子女出洞生活,增长见识,晚上领着子女回洞休息。写到这里,我不禁要哀叹北

极熊母亲的“苦命”。北极熊是北极的骄傲,企鹅是南极的明星,它们在“男女平等”上应该有相同的命运。但是,在企鹅家族里,哺育下一代是雄企鹅的责任(其时,雌企鹅到海边疗养去了),养育下一代是雌雄企鹅共同的责任。两相对比,难以令人不为北极熊的母亲抱不平!

小熊2岁后,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生活,浪迹北极天涯,很少结伴而行。长到4~5岁后,开始婚配生育,繁衍生息。

人与北极熊

人们喜欢观看动物园里的北极熊,喜欢收集有关北极熊的明信片和邮品作为北极的纪念品。每当我的邮友们收到我从北极邮去的有关北极熊的明信片、邮品和其他纪念品时,都会以热情洋溢的文笔表示“谢意”,流露了人们对作为北极象征的北极熊的热爱。当我们在北极考察船上看到北极熊时,我们总会尽可能地把船靠近北极熊,尽情地拍照,倾其所有地向它们抛投食品,从心中发出我们对北极熊的爱。

然而,当人们在浮冰上、陆地上与北极熊邂逅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991年8月1日,当地时间20点左右,我们所乘的LANCE号考察船正行驶在北纬79°附近时,突然收到求救呼号。据挪威朋友Y,叶新教授对我说,求救信号是附近一个小岛上发来的,那儿有几位冰岛国的考察队员,他们受到了北极熊的威胁,需要一些材料加固栅栏。情况紧急,我们船上的直升飞机立即起飞,带着国际朋友的心意,送去了几大捆木材,并帮助冰岛考察队员加固好栅栏后才返回。

1991年8月3日,LANCE号考察船停泊在80°10,8'N,30°00,5'E,考察队计划在浮冰上工作7天。队员分两人一组,配备一支步枪、五发子弹,以防止北极熊侵袭。第一个夜晚,轮到我观测,当我带着子弹上膛的步枪来到浮冰上时,我暗自问自己:如果遇上北极熊,我是先开枪还是先照相?思考片刻后,我回答自己,先照相再说。我壮胆自己,不要怕。其实,在这7天中,考察队没有人遇到北极熊,因为我们26位考察队员轮流在浮冰上工作,北极熊也怕我们啊!我拍照的北极熊照片几乎都是在船上拍到的。

1996年秋,应挪威卑尔根大学校长邀请,我参加了该校50周年校庆活动。之后,Y,叶新教授请我去北极朗伊尔城的UNIS大学访问。下了飞机,进入候机厅,等候提取行李,一幅特大的告示映入我眼帘。告示的左上部是一头健壮的北极熊照片,右下部用英文和挪威文通告:近来,一头北极熊(给出了北极熊的身体长度和高度、年龄、性别、特征)连续伤害5人,朗伊尔市政府判处其死刑,凡见者均可对其枪杀。看后,令人不寒而栗。

饥饿的北极熊会捕食或伤害人,这是人们必须防范的。人们在北极野外工作必须持枪并结伴同行。据当地长期野外工作的朋友介绍,若在野外意外遇到北极熊,千万别慌张,不要慌忙逃跑,这正中北极熊下怀。若北极熊表现出焦躁不安,并从鼻孔不断呼出粗气,这时的北极熊容易伤人,人们应立即自卫,最好举枪对着北极熊大喊,投掷石块、冰块等,必要时鸣枪威胁警告,直至射击自卫。若北极熊缓慢前行,头部向前伸,似乎在地面上嗅闻什么,不慌不忙,怡然自得,一般不会伤人。当然,对付凶猛多变的北极熊,还是小心为上。

在18世纪以前的北极地区,北极熊的数量有数十万头。它们在北极地区代代繁衍。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因纽特人仅用弓箭长矛猎取少量的北极熊为生,并不影响北极熊的繁衍生息。然而,自18世纪以来,外来的船队大量捕杀北极熊,据粗略统计,仅欧洲北部的北极地区就有15万头北极熊被捕杀!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已不足2万头。今昔对比,令人触目惊心!自1973~1975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国家签订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北极熊经常活动区域被列入自然保护区,以挽救北极熊濒临绝迹的厄运。

南极地区为什么没有北极熊

北极熊的英文名称叫polar bear,若按英文直译,应译为“极地熊”,而不是北极熊。按英文来讲,似乎polar bear也应生活在南极地区。另外,在南极和北极地区,无论从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来看,对于北极熊和企鹅而言,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即是说,都宜于两者生存与繁衍。但客观事实并非如此:企鹅只生活在南极地区,北极熊只生活在北极地区。这个问题,如同“在北极地区为什么没有企鹅”一样,难于正确回答。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一些国内外研究极地的生物学家,似乎都没有比较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答案。前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我国古地质环境学家刘东生先生的设想似乎可以为这个难题提供一个“假说”,供后人参考。他说,也许,在地球没有分裂为几大板块之前,企鹅和“北极熊”相邻而居,生活在相同的环境状态下。后来,地壳突然分裂,把绝大部分企鹅与绝大部分“北极熊”分别分割在两大板块上,若干年后,分别在那两大板块上的极少数企鹅与极少数“北极熊”渐被淘汰,从此,企鹅与北极熊就各自生活在地球的一端:南极和北极。

看来,尽管人类与北极熊相交多年,但对北极熊却知之甚少。

北极熊捕食海豹

北极熊捕食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海豹。为了有效地捕食海豹,北极熊往往煞费苦心,掌握海豹生活规律,伺机捕食。

春天和初夏季节,海豹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浮冰上晒太阳、休息,这正是北极熊捕食的好时机。此时,独来独往的北极熊会仔细观察海豹群休息处的地形及海豹在浮冰上的位置状况,选择攻击对象。由于海豹没有攻击北极熊的能力,只有“三十六计逃入水中为上计”的本事,因此北极熊喜欢挑选在浮冰中央部分休息的海豹来攻击,因为海豹要从浮冰中央挪到边缘所需时间长,难以逃脱北极熊的攻击。为了更有效地捕食海豹,北极熊往往会利用浮冰上的障碍物为掩体,“蹑手蹑脚”地接近它所选择的捕食对象,当行至有效捕捉距离内时,它便发挥其起动灵活、冲刺速度快的特长,如脱弦之箭,猛扑过去,抓住海豹。抓住海豹后,北极熊总要拖着海豹奔跑一段路,来到安全地方进餐。美餐后再把海豹转移到另外一个安全地方储藏。

冬天,光照时间极短,海豹没有条件躺在浮冰上晒太阳,但善于动脑的北极熊却掌握了海豹的生活规律。它明白,尽管海豹是潜泳健将,可以在水下生活好-几个小时,但仍然需要浮出水面呼吸。具有惊人耐力的北极熊会静静地等候在浮冰上的小洞旁,连续数小时全神贯注,犹如一座雪堆,一动不动,有时甚至会用它的前爪捂住鼻孔,以免因自己的呼吸声吓走了海豹。当海豹终于在浮冰洞口露头时,北极熊便疾速出掌,猛击海豹头部,同时猛扑上去咬住海豹,以防海豹沉入水中而前功尽弃。有时,由于洞口小或海豹肥大,待北极熊把重达数百千克的海豹拖上浮冰时,海豹的肋骨或盆骨已被冰挤碎,鲜血淋淋,可见北极熊力气之大。

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北极熊

可见,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应,在1979~2007年近30年期间,北极浮冰面积逐渐减小,2007年的浮冰面积最小,约为1979年的90%。然而,自2008年起,北极浮冰面积逐年增加,到2010年已达到1979年的95%。未来北极浮冰如何变化,目前不得而知。

1979~2007年期间,随着北极浮冰面积减小,长期以来在浮冰上捕食海豹的北极熊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浮冰减少,北极熊捕食海豹的可能性也日益减小,其生活状况逐渐恶化。2008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王维赴北极点考察,在北极点附近拍摄到了北极熊的一些生活状况。体重减轻了的北极熊可以跳跃于两块浮冰之间了,这在之前的北极熊是很难有如此的跳跃本领的。对比照片7与照片8,不难看出,2008年夏天在北极点附近拍摄的北极熊比1991年夏天拍摄的要瘦多了。这也许是气候变暖、浮冰减少而使得北极熊很难抓到海豹的缘故吧!

然而,北极熊也能够根据北极气候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捕食海豹的生活习惯。

2010年7月24日,当地时间下午2:30~4:00,我们乘坐的考察船R/VAkademik loffe从北极斯瓦尔巴德州(svalbard)的首府朗依尔宾(Longyearbyen)出发,在第三天到达考察点Holmiabukta,位于斯匹兹卑尔根岛(spitsbergen)的西北海岸线上,地理位置为北纬79°48,9’、东经11°56,9’。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海湾,为陡峭的山环绕,近海岸是岩石,山顶部分是冰川,海湾的水一部分来源于冰川的淡水,一部分来源与大西洋的海水。在海水与淡水混交的区域,是鱼类生活的好地方。

下午3点许,我们乘小橡皮艇进入这个海湾。我所乘坐小橡皮艇的驾驶员把船开向可能出现北极熊的海岸。船上12人都密切地关注着海湾岸边的岩石部分,看看北极熊在哪里。

大约半个小时后,一只单独休息的北极熊向我们这边的海湾走来,我身边一位队友说:“看那大大的肚子,好像是母熊啊!”。我也有同感。这头母熊下水前反复“亮相”,宛如戏剧中主人公出场前一样,抬头环顾四周,似乎在调查周围情况。北极熊下水了,它首先凝视着水下,似乎在调查水下有无可吃的东西。它要干什么呢?是要抓鱼吗?我不停地拍照。突然,北极熊潜入水中,当它从水中窜出时,不断地摇头甩水,与人们潜水后的情况非常相似。

北极熊干什么呢?不会只是玩水吧!机会不容思考过多,我抓紧拍照。北极熊在水中奋力转动,好像是在捕食,海鸥在紧靠北极熊的岸边窥视着,我心里想,显然,北极熊是在抓鱼,海鸥在等着分食。

突然,当北极熊从水中起来时,海鸥群起围攻北极熊,一只海鸥飞向水中的北极熊,它的嘴快与北极熊的大嘴接近了,似乎义正严词地对北极熊说:“抓住鱼有我们一份!”(照片13)。我奇怪:北极熊居然老老实实地听着,生物之间的关系真是难以揣摩啊!

直到此时,我比较肯定,北极熊真是在捕鱼了。要不,海鸥为什么那样“关心”北极熊呢?生物的本能是吃啊!

哇!北极熊抓到大鱼了,抓紧吞食。顷刻,海鸥群起围攻,一只海鸥抢到了一嘴,马上飞开了。

海鸥的进攻让无可奈何的北极熊只好用嘴紧紧地叼着自己捕获的大鱼,向着海岸逃去。

就在这头北极熊捕鱼就餐完毕上岸的时候,本来在山坡上休息的一只北极熊妈妈带着孩子向着它的邻居刚刚抓捕过鱼的地方来了。步伐较快,似乎是得到了那头北极熊捕鱼收获的信息似的。不久,三头北极熊在捕鱼地方的岸边相会了。看得出来,对于北极熊母子俩的到来,对方都习以为常了,似乎在耐心地等着。

当熊妈妈带着孩子再往前走,非常靠近另外一头北极熊时,它们之间似乎有所对话,从后来的情况看,似乎先来的那只北极熊提醒熊妈妈,它在这里下水不安全,建议它后退一点下水。熊妈妈突然止步了,就像汽车的急刹车一样,小熊没有准备,顶到了妈妈的屁股下面了。“怎么啦?妈妈!”小熊似乎在问。“你姨妈说这里下水不安全,要退后一点再下水给你捕鱼。”

也许,这就是熊妈妈的回答。原来,她们还有亲缘关系啊!熊妈妈带着孩子离开,在熊姐姐指点的一块黄褐色大石头停下来,并有礼貌地转过头问:“这儿可以了吗?姐姐。”。当得到许可后,熊妈妈下水了。

其实呢,熊妈妈下水后,仍然游回刚才想下水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捕鱼,熊姐姐站在岸边似乎在看护着。海鸥们也窥视着,但没有飞近干扰。

看!熊妈妈抓到鱼了,海鸥围攻上来了。熊姐姐赶紧走近保护,刚才气焰嚣张的海鸥离开了。正在熊妈妈吞食鱼的时候,海鸥又攻上来了。熊姐姐气极了,立刻向上攀登,驱赶海鸥,保护熊妈妈。为了让其安静地进食,熊姐姐移动身体全力保护。

此情此景,令我万分感动:北极熊间的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人类面前!海鸥被熊姐姐驱赶飞开了,熊妈妈和孩子尽情地分享刚刚捕到的鱼。

北极熊母子吃饱了,熊妈妈带着孩子返回自己住地了。途中,小熊兴奋地在雪地上打起滚来了,熊妈妈亲昵地与孩子亲吻。多么温馨的家庭啊!

熊妈妈抓到鱼,全家都吃饱了,离开了。熊姐姐只有孤独地又下水捕鱼。熊姐姐还没有捕到鱼,海鸥就群起围攻了。熊姐姐感叹孤独与无助!转念一想,“我不抓鱼了,我要玩水上表演了,看你们这些海鸥还来干扰我!”聪明的熊姐姐表演水上功夫,海鸥没有兴趣,飞走了。

然而,一当海鸥飞走,熊妈妈母子离开,孤独的熊姐姐彷徨了,她高高在水中站起,凝望着远方,心中想:我的孩子在哪里?

目睹在Spitsbergen西北海岸线Holmiabukta海湾北极熊捕鱼的真实故事,令我万分感动:一是北极熊姐姐帮助带有孩子的熊妈妈捕鱼,是那样地热心,那样地认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啊!其中,蕴涵着人类值得深思的亲情、真情!二是北极熊改变捕食海豹的习惯,学会了捕鱼为生,北极熊不仅懂得“适者生存”的规律,而且认真实践,颇有成效!难道不值得人类学习借鉴吗?

过去曾经多次看过有关阿拉斯加棕熊捕鱼的各种报道,也许我孤陋寡闻,至今没有看到过有关北极熊捕鱼的详细报道。

如果真如此,这就很有科学意义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浮冰在2007年前迅速减少,北极熊在浮冰上抓捕海豹的可能性逐渐减小。另外,由于人类大量捕猎海豹,北极的海豹越来越少(我们此次在海上航行14天,却只看到3只海豹)。北极熊为了生存繁衍,它们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求得生存。捕鱼成了北极熊生存的重要手段,只不过要每次多捕几条鱼罢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从北极熊改行捕鱼的事实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篇7

打开加拿大北极小镇剑桥湾因纽特部落的官网,最吸引人的当然是这里的压寨古董――可以与游客“面对面”的麝香牛。

麝香牛是来自冰河时期的一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曾经和猛犸象、剑齿虎等史前动物生活在同一时期。尽管猛犸象、剑齿虎早已灭绝,但麝香牛却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麝香牛的外表很像牦牛,不同的是,这种貌似凶猛的庞然大物散发着一种温情的麝香味道,在期间更是如此。麝香牛非常耐寒,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五六十度也决不离开北极,因此成为常驻北极的唯一大型食草动物。作为哺乳动物中的“活化石”,中美建交时,来自美国阿拉斯加的麝香牛和来自中国四川的大熊猫,成为两国政府互换的国宝级珍贵礼物。

2011年4月17日下午1点,我们从加拿大西北领地首府黄刀飞抵奴纳武特领地的剑桥湾(Cambridge Bay)。约好旅馆接站,却没见到接站车。幸亏瑞恩(Ryan)来了――他是剑桥湾部落向我推荐的因纽特猎人。

筹备剑桥湾行程时,我给这个部落的相关人士群发了求助邮件。内容除了客套话之外,就是我到剑桥湾考察的预期:跟随因纽特猎人打猎;拍摄麝香牛;访问一户因纽特人家……邮件发出后,便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没想到,出发前4天,我们突然收到剑桥湾老年事务秘书妮寇(Nicole)的邮件,她向我们推荐了她的亲戚――年轻猎人瑞恩。一见面才知道,这个年轻猎人真的很年轻,只有23岁!

1 茫茫雪原,一望无际,除了白色,还是白色,哪有什么麝香牛?意外的插曲是,右前方大约60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只北极狐,居然还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到旅馆放下行李,便想直接去看麝香牛。根据剑桥湾的官网描述,离小镇5分钟车程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麝香牛,而且可以“面对面”。瑞恩说,夏天确实可能5分钟车程就见到派利山(Mount Pelly)南部的麝香牛,但冬天不行,因为所有的麝香牛都到派利山的深处去了。我们须乘雪地摩托在雪原上搜索,也许一两个小时也找不到它们的行踪。

瑞恩让我们穿得厚厚的,开车把我们拉到他家门前。临街的雪地上停着一辆雪地摩托,还有一台木质雪橇,上面固定着一个大木箱。这种木箱其实是客舱兼货舱,在如今因纽特人的雪橇上很常见,延续着传统皮船雪橇功能。依靠狗拉雪橇游猎迁徙,是因纽特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兽皮制的船形雪橇不仅要装载行李和工具,还要载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只能缩在皮船里度过几天几夜甚至更长时间的严酷跋涉。某种意义上讲,皮船就是因纽特人可以移动的家。

这个木箱大约长2米,宽1.3米,高1.3米。为了便于人进出,木箱上端的前半段封闭,后半段则是敞开的。木箱顶部镶嵌着一块约两平方米的苫布,向后拉可盖住敞开的箱口,使箱内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木箱底部铺了一张泡沫塑料,算是保温层。箱内还有一床棉被,里面的人可以盖在身上保暖。

瑞恩领着一个14岁的男孩跑来跑去,把两桶汽油捆到雪橇后面。随后,我和老婆被“塞”进大木箱里。

为了表示对远方客人的尊敬,陪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瑞恩的妻子卡罗琳(Carolynn)。那个跑来跑去的小马仔迪尔森(Dierson)也是陪同人员。

卡罗琳坐在瑞恩驾驶的雪地摩托后座上。而身穿一件薄薄的时尚御寒外衣的迪尔森,则坐在雪橇木箱后面,完全暴露在刀子般的刺骨寒风里。行车半小时后,迪尔森冻得受不住了,钻进木箱,把苫布拉下来,挡住自己,蒙头大睡。

那天的气温是零下30度,加上雪地摩托疾驰带起的寒风,实际感觉至少在零下40度。我们躲在箱子里面、裹着两层羽绒服、腿上盖着棉被,还是忍不住发抖。与此同时,木箱外,瑞恩和他的妻子迎着寒风,潇洒地驾驶着雪地摩托,木箱里,苫布后面则传来迪尔森的鼾声。因纽特人的抗寒能力真是不可思议!

离开剑桥湾大约45分钟,雪地摩托开始放慢速度,瑞恩边驾车边四处张望。显然是在搜索麝香牛的行踪。我感到,麝香牛应该离我们不远了,于是也忍不住从木箱里站起来左顾右盼。然而,茫茫雪原,一望无际,除了白色,还是白色,哪有什么麝香牛?连个黑点都难看到。意外的插曲是,右前方大约60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只北极狐,居然还笑眯眯地看着我们!遗憾的是,只按了一次快门,这个小精灵就转身溜之大吉了。

渴望见到麝香牛的兴奋支撑着我,在剧烈颠簸的木箱里努力保持住平衡,顶着凛冽的寒风,望、再望。直至白茫茫的雪原变成了镶着紫色亮边的巨大黑洞……我沮丧地揉着眼睛,回过头问老婆:“能找到吗?”老婆麻木地缩在那里――她已经冻僵了!

2 3头受惊的麝香牛在无际雪野上呼啸狂窜、风驰电掣,空旷的山谷回响着它们杂乱踏雪的飒飒蹄声,它们相继奔出我们的视野,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耐寒与食草是麝香牛得以存活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

麝香牛以地衣、苔藓和草本植物为食。由于气候变暖而导致大多数动物食物链断裂的问题,对麝香牛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要草和苔原生物还在,麝香牛就不会饿肚子。麝香牛的毛是世界上最密的自然纤维,保暖效果高出羊毛8倍。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十度,它们也不萎缩,更不南迁,而常驻北极。

当然,冬季对麝香牛的觅食能力是个考验。当低洼处的草和地衣、苔藓都被大雪埋没时,它们必须转移到高地。因为在那里,它们可以寻觅到露出雪面的草尖,并填饱自己巨大的胃囊。

终于,在下午4点58分,驾车的瑞恩突然回头兴奋地向我做了个手势:右前方约1000米处隐隐约约出现了3个小黑点!雪地摩托逐渐减速缓行,一分钟后熄火。瑞恩示意我们下车,向100米外的麝香牛方向步行移动。

我哈着腰,小心地挪动脚步,唯恐惊跑了这3头罕见的宝贝。为了保险起见,我先用400mm镜头远距离抓拍;再靠近,换上300mm;但不敢再靠近……

其实,我不敢靠得过近的原因不仅怕惊跑,更怕惊恼了麝香牛,惹得它们冲过来用犄角攻击我!没想到,正当我谨小慎微地挪动寸步,瑞恩已经匍匐前进到离麝香牛不足10米之处,正趴在雪地上用小数码相机近距离拍麝香牛。难道他就不怕麝香牛攻击吗?

麝香牛身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公斤。它们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有肉峰的前半身,显得格外矫健有力。它们貌似凶猛――那对坚硬而永不脱落的犄角像两把钢叉,令人望而生畏,但它们其实是温顺的羊科动物。麝香牛是很有组织的群居性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地上打瞌睡,而不是攻击其他动物。当遭遇强敌(主要是狼群)时,它们首先会选择集体奔逃,走投无路时,便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头朝外、臀相依的自卫阵形,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严阵以待,从不主动出击。

瑞恩谙知个中奥秘,自然艺高人胆大。我也想如法炮制瑞恩与麝香牛的亲密接触模式,但为了以防万一,瑞恩还是不许我突破20米线。不过,这个距离已经足够了!足够清晰!足够激动!足够面对面了!

3头史前动物怡然伫立在广袤苍茫的北极雪原,如同雕塑一般。不,应该说如同化石一般,将冰河期的时光凝固在我们面前。超时空梦幻?蒙太奇遐想?此时除了快门,还是快门!!

相偎相依的3头麝香牛给了我们大约25分钟的宁静。正当我们陶醉,一只麝香牛突然开始摇头摆尾、焦躁不安,几秒钟后,它们同时转身撒腿狂奔!

原来,这是调皮的迪尔森怂恿瑞恩和麝香牛玩的恶作剧:他们驾驶大声轰鸣的雪地摩托靠近麝香牛,麝香牛则随即演出了防范狼群的三部曲:狂奔、围阵对峙、再狂奔……

受惊的麝香牛在无际雪野上呼啸狂窜、风驰电掣,空旷的派力山谷回响着它们杂乱踏雪的飒飒蹄声。最酷的那只公牛,脖子后面一尺左右的长毛已经擀毡成片,颠奔起来,颇似披挂上阵的骑士,更似怒发冲冠的雄狮,威风凛凛,气势汹汹。3头麝香牛相继奔出我们的视野,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3 传统和现代手法的结合,使瑞恩成为出类拔萃的因纽特猎人,成为当地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每次出猎,都会有心悦诚服的马仔鞍前马后地跟他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到瑞恩身上一点都不为过。6岁开始,他就随爷爷和叔叔外出打猎。9岁,他向北极驯鹿开了第一枪,从此成了持枪的因纽特猎人。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妹妹。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瑞恩发誓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因纽特汉子。从此,孩子们的游戏与他无缘,他变得少年老成,不仅坚持和爷爷出去打猎,还多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狩猎培训班,熟练掌握了现代狩猎技巧。

传统和现代手法的结合,使瑞恩成为出类拔萃的因纽特猎人,成为当地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每次出猎,都会有心悦诚服的马仔鞍前马后地跟他跑。

如今,23岁的瑞恩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狩猎也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他的本职是剑桥湾住房协会市场助理,每月收入4000加元。妻子卡罗琳在剑桥湾唯一的餐馆工作,月薪2000加元。两口子每月6000加元的工资,在剑桥湾已经是高收入家庭了,但对于瑞恩来说,却远远不够。他说,他必须多赚钱,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他看好剑桥湾的潜在旅游市场,刚刚注册了一家探险旅行社。下一步还准备经营自己的家庭旅馆,再开一家雪地摩托出租和维修公司,争取做成一个生态旅游托拉斯。

到剑桥湾之前约定,我们随瑞恩去冰面猎海豹。但到剑桥湾的第二天,瑞恩告诉我,这几天猎海豹的人都空手而归。因此他改主意了,要去猎麝香牛。麝香牛怎么可以猎杀?!瑞恩平静地告诉我,因纽特人可以狩猎麝香牛,但要到当地的野生动物管理办公室登记。“没有配额限制吗?”“没有。”瑞恩肯定地回答,我却半信半疑。

傍晚回旅馆的路上,看到几堆被大雪覆盖的麝香牛皮,足足有上百张!事后得知,这里有一家食品加工厂,每年有400头商业性捕杀的麝香牛配额。

4 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是驯鹿、麝香牛、北极鲑鱼和海豹,不让他们猎杀麝香牛,就等于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因此法律还是给了他们一定的狩猎豁免权。

麝香牛那种由肩并肩的庞大身躯和坚硬的犄角形成的防御圈,使天敌――北极狼和北极熊往往无隙可攻。这个特殊的防御方式,使麝香牛得以在残酷的北极自然环境中生存了几百万年。

然而,当皮毛和牛角被当作“软黄金”而吸引了来自欧洲的时,麝香牛的经典防御圈便丝毫不起作用了――捕猎者先是派出猎狗追赶麝香牛,当麝香牛愤怒地形成防御圈时,捕猎者便举起枪一 一射杀。屠杀式的捕猎给麝香牛带来了灭顶之灾。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头麝香牛被射杀。到20世纪初,加拿大和格陵兰的麝香牛也濒临灭绝。

1917年,加拿大政府立法禁止捕杀麝香牛。1930年,美国国会提供资金,从格陵兰运来了34头麝香牛,将其重新引进到阿拉斯加。

在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下,麝香牛迅速繁衍。阿拉斯加境内的麝香牛一度恢复到3000头左右。但此后,由于饥饿、洪水和大灰熊猎食,大批麝香牛遭遇群体死亡。大多数伤亡发生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那里的麝香牛数量曾经于1986年达到了鼎盛时期――399头。但据阿拉斯加当地媒体报道:2006年春,那里只剩下一头野生的麝香牛了。而这一头何时死亡,已不得而知。

目前,全世界初步探明的麝香牛存量在8万~12万之间,主要生活在高寒的加拿大、格陵兰北极圈内。

第三天上午,我们采访了部落财务官杰伊・哈顿(Jay Hutton)。谈到麝香牛,杰伊说,尽管它们是远古动物群中的幸存者,但基于目前麝香牛的存量状况,它们已不再属于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杰伊说,加拿大西北领地的班克斯岛(Banks Island)是麝香牛最集中的地方,约有6万~8万头麝香牛。加上其他地区的存量,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几乎每个居民就可拥有一头麝香牛。他还说,世世代代的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是驯鹿、麝香牛、北极鲑鱼和海豹,不让他们猎杀麝香牛,就等于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加拿大政府虽然早在1917年就立法禁止随意猎杀麝香牛,但面对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北极原住民,法律还是给了他们一定的豁免权――因纽特人有权猎杀麝香牛用作自家食用,但商业性捕杀和加工,则必须申请配额。

5 迟疑几秒后,牛群开始奔跑。有两头牛开始脱离队伍,放慢脚步,直至站住不动。跑在前面的牛群停下来,形成松散的防御阵形和我们对峙,声援那两头掉队的同伴。

下午3点,再次来到瑞恩家门前。身背猎枪的瑞恩在雪地摩托散发的气雾里若隐若现――出猎前的气氛有点难以名状的紧张。

瑞恩的团队成员有了变化。前天那个14岁的男孩迪尔森没来,今天是两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们和瑞恩各骑一部雪地摩托,阵容比前天强大了,但只有瑞恩佩枪。

照例是漫无边际的搜索。行进一个半小时后,前方出现了八、九个蠕动的黑点――数量是前天的三倍!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多麝香牛的出现,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出我前天迸发出的那种沸腾的热血。

瑞恩招手示意两个助手从另一个方向包抄。他继续驾车正面逼近牛群。迟疑几秒后,牛群开始奔跑。围追了七、八分钟后,有两头牛开始脱离队伍,放慢脚步,直至站住不动。随后,跑在前面的牛群也停下来,形成松散的防御阵形和我们对峙,以声援那两头掉队的同伴。

瑞恩停下车,却没有举枪。侧翼包抄的雪地摩托轰鸣着逼近牛群,刚刚站稳的牛群再度奔跑,两头掉队的麝香牛也重新起跑,试图赶上队伍。又经过大约5分钟的狂奔,后面的那头牛越落越远。突然,它又停下了。同病相怜的伙伴也在远处停下来,试图等它。出人意料的是,这头麝香牛竟然回过头,旁若无人地漫步到离我们不足100米之处。

雪地摩托还在轰鸣,狂奔的牛群不再理会掉队的同伴,继续狂奔,直至消失在山坡的另一侧。瑞恩终于举起枪,瞄准这头麝香牛。这头可怜的麝香牛直面瑞恩的枪口,居然依旧踱着它那几乎原地不动的四方步――是因为筋疲力尽到寸步难移了,还是误以为人类在和它们做游戏?

“砰!”瑞恩的枪响了……可怜的麝香牛毫无反应地站在那里,十几秒钟后,慢慢侧身倒下……一切发生得似乎都是那么平淡,只发一弹,就使拥有厚厚盔甲的麝香牛倒地身亡。瑞恩面无表情地退出弹壳。站起来,拎着枪朝麝香牛走去。在确认猎物彻底死亡后,瑞恩才把麝香牛扶起来,摄影留念。

6 当你在快餐店吃汉堡包的时候,当然不需要面对牛被宰杀的血腥。而因纽特人不同,他们必须面对血腥,因为他们要以此养家糊口。

接下来,就是因纽特版的“庖丁解牛”了。那头400多公斤的麝香牛,在瑞恩的小猎刀游刃有余的剥离下,不到50分钟就被大卸八块,分解完毕。

瑞恩一边指挥两个马仔收拾现场,一边告诉我,他和他的捕猎团队反复围追而不急于开枪,目的只是要切实淘汰那些迟早要被狼群弱肉强食的老弱病残。他的这种捕猎原则,只会有助于提高麝香牛“适者生存”的竞争力,促进其进化,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繁衍。没想到,年轻的瑞恩会有如此时尚而深刻的行为哲学。

分解后的麝香牛,被一张纤维布包了起来,捆到雪橇前端。瑞恩骑上摩托走了。雪原上,只留下一滩充满烂草的麝香牛内脏。一切都结束了。

回程。我和老婆挤在大木箱里,相对无语。半小时后,回到了瑞恩的家。

没有奔走相告,没有嘘寒问暖……这个家里的所有人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各自继续忙着各自的事。看来,对于他们,猎获麝香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安顿我们休息后,瑞恩到外面从雪橇上割下一块麝香牛肉,回来塞到绞肉机里,说:“做汉堡包。”绞肉馅――出去买面包――煎肉饼,瑞恩一个人从头干到尾,没有人帮忙。倒是小儿子戴瑞尔接管了绞肉机,不过是当作玩具而已。

篇8

这个小兔子本来过着开心的日子。因为有一天,让他不得不离开家的事,我给小朋友们讲一讲。

小兔贝贝当外星兔子的愿望使他痛苦不已。他不跟爸爸妈妈说就离开了家。这时天色已晚。小兔子贝贝又饿又累又害怕。这使他想到温暖而舒适的家。但他不知不觉走到了一片森林里,他不知道危险正在慢慢的靠近他,他看见了两个大灯泡,心里想:这应该是一户人家在这里住吧。他刚想往前踏一步时,危险来了……

一只可怕而饥饿的大灰狼朝兔子扑上来,说:“我要吃了你。”小兔子吓得撒腿就跑,跑到半截心里想:大灰狼应该没有追上来吧?他回头一看,真没追上来。但他还不知道,又一个危险来了。小兔子走呀走呀,突然觉得背有点儿凉,一回头,一只老鹰正朝他飞来,说:“你的肉看上去很好吃,我要给我的孩子们吃。”说完就扑了下来。小兔子吓得呆在了那里,要知道这次可是个飞的,刚才是跑的。飞的比跑得快多了。小兔子回过神来,又撒腿就跑,跑着跑着被绊倒了,小兔子一下子跳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一场梦啊,吓死我了。”他穿好衣服,爬到窗台上,回想着自己的历险梦。

(指导教师:杨骏)

篇9

成绩查询时间

2019年重庆北碚中考成绩查询时间为6月26日上午9:00。

成绩查询方式

方式一:

手机端微信查询

➤第一步:考生请先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重庆教育”官方微信(微信号:cqjynews);

➤第二步:点击下方菜单①“查成绩”栏目中的②“查中考成绩”,即可进入查询页面。

方式二:

PC端网站查询

篇10

基隆・塞斯(Kieron Seth)

使用Alura Zoom完全没有色差现象,同时镜头眩光被抑制得很好,另外在调色时,它与Master Prime拍到的影像能够很好地匹配。

电影人菲利普・克莱默

当我在调色的时候,发现ALEXA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层次和细节。

电影人菲利普・克莱默

作为电影人同时也是广受好评的作曲家,菲利普・克莱默(Philip Clemo)拒绝类型化的东西。这位富有创造力且多才多艺的英国人是一位热衷以实验进行探索的艺术家,他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唤起观众们心底的情绪反应。

也许是他早年在BBC工作经历(为每周一次的Panorama节目编辑尖刻的政治与时事话题)的写照,目前他的工作需要一种全新的摄影风格,它能够让观众完全被美丽的声音和画面所吸引。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克莱默使用了ARRI ALEXA,一组ARRI/富士能Alura Zoom镜头,以及14 mm和17 mm的ARRI/蔡司Master Prime镜头。

“虽然我有着后期制作的背景,并且我的作品通常是以独有的方式来揭示事物本质,”他说道,“但是我更乐意通过光学镜头来呈现我想展示的世界,而不是依靠大量的调色、剪辑或电脑合成(CGI)。”

克莱默目前正在制作几部关于环境的作品:一个仿真模拟的多媒体装置,一系列短片,以及一部题为《呼吸:穿越生命的风景》(Breath: Journeys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Life)的长篇作品,其讲述了一个在自然环境、地貌背景不断变化下的人类进化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他最终来到挪威的峡湾拍摄冰天雪地的风景。

带着对环境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对声音、色彩、运动和造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浓厚兴趣,克莱默一路向北,决心要拍到北极过渡带的陆景、海景和北极光的奇观。

“在出发前我们评估了许多不同的数字摄影机系统,在黑暗的地下室中对它们进行了测试,”克莱默说道,“ALEXA在低照度条件下的表现非常出众;因为夜景的拍摄是这次旅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所以ALEXA成为了我们的不二之选。”

在实际拍摄中,克莱默操作摄影机经历了拍摄夜空的长时间曝光,以及白天里在被阳光照得刺眼的雪地中拍摄动植物和冰川等严酷的考验。

“挪威午夜天空的光影实在太美妙了”他说道,“我拍摄到的画面的低噪性非常出色,而ALEXA处理白天中景物大反差的能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之前尝试过用其他的数字摄影机拍摄极光,然而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

克莱默特别赞扬了Alura 45-250 mm。“这是一套需要坚固三脚架支撑的耐用设备――其操作性和光学性能都毋庸置疑,”他说道,“在Alura 和Master Prime镜头的配合使用上我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唯一真正的区别是T值光圈范围的不同。使用Alura Zoom完全没有色差现象,同时镜头的眩光被抑制得很好,另外在调色时,它与Master Primes拍到的影像能够很好地匹配。”

在晴朗的天空下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有时候温度会低至零下20摄氏度。由于ARRI设备从始至终都稳定无故障的工作使得克莱默感到安心。ALEXA的操作非常直观,他可以从容地进行拍摄然后等待摄影机给出最终画面。他说:“在这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操作摄影机并没有我先前预想的那么艰难。因为即使是戴着手套,我也能非常便捷地操纵机器。”

用SxS PRO卡记录的ProRes 444格式文件,在影像质量和文件大小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另外影像文件会被拷贝到一对移动硬盘上以确保文件的安全,这是一个防止故障发生的工作流程。

“跋山涉水的拍摄就意味着要对摄影机和存储单元本身有信心,”克莱默说,“我发现这套设备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元素都是完美无瑕的。”

克莱默将摄影机设置为Log C模式。这涉及到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当我将一些影像片段转换为Rec 709模式时,我很担心它们在笔记本电脑上会显示过曝”他说道,“然而,当我重新调色时,我发现即使在一些极端的光照条件下,ALEXA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景物层次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