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度伦理;规则;人本;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24-04
幼儿园规则(以下简称园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和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及其顺序、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等等。园规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园规“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目的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然而,“当前班级制度化生活并不一定与人们的期望保持一致,它还可能发挥非预期的效果。这种非预期的效果中很可能有对儿童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绝对合理性不能不受到怀疑。”(郑三元,2001)现实中园规因其以教师、管理、控制、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异化为压制幼儿的工具,导致幼儿欠缺自主与创新精神,束缚幼儿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曾有研究者这样形容园规:“无处不在而异常坚固的常规,犹如细密的栅栏,竖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里,他们只要稍稍走错了一步。就难免碰到自己的头。”
面对园规副功能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反思、审视园规。制度伦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管理制度所依据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即一定的制度必须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先导,接受伦理理念的支配和约束,它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管理合理性。二是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包括将一些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制度。强调的是依靠管理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制度伦理的核心是制度的善,也即制度应当合乎善的伦理价值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具体微观管理制度,园规必须经过制度伦理的考量,必须接受伦理的评价,必须用伦理的标准去衡量。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审视园规,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园规、构建和谐、有序、有效的幼儿园所必需的。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观照园规,主要体现在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园规设计时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的伦理精神,园规运行时必须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小班午餐时间。孩子们在吃饭,刘老师站在一边说:“谁吃完了还要,老师给你添。”孩子们吵吵嚷嚷:“老师,我还要。”“老师,我吃饱了,不要了。”这时张老师走过来大声说:“吵死了,都不许说话了。吃完的小朋友端着碗到老师这里来,如果还要就点一点头,老师给你添;如果不要了就摇摇头,把碗给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端着碗依次走到李老师面前,作出点头或摇头的动作。
“制度若具有效用,首先必须植根于一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念,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应得到一定的伦理观念的道义支持。”任何一种园规都是一定价值观念的物化。不同的园规体现着不同的伦理理念。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以物为本制定园规,目的是为了控制幼儿,体现的是一种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的隐喻,缺乏对幼儿的基本信任和尊重。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点头或摇头”的指挥下显得很安静也很有秩序,但似乎成了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小木偶。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教师也只是操纵小木偶的人。教师维护着规则和纪律,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信任。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班级里甚至会出现紧张、压抑的气氛。
以人为本应成为园规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各项园规应该把教育与幼儿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成为提升幼儿需要层次、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规范幼儿行为的一种手段。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会在制定园规时体现出对幼儿的关心、爱护、理解和信任。
秉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园规最终指向促进幼儿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教育的最高指向,这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以人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以使人具有独立人格、完美理性与健全德性为方向。以符合人性要求为价值目标便成为幼儿园管理的旨归,园规必须以幼儿作为人的存在为前提,尊重每一个幼儿独特的价值与尊严。
二、园规设计应该具备伦理精神
园规除了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外,还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对其道德性进行分析,即任何一项园规必须接受道德的审视与考量。其本身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等伦理精神。
(一)公正
“制度公正是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的美德。公正是衡量制度优劣的首要标准,制度的首要德性不是效率而是公正问题。”罗尔斯也概括过公正的这一德性:“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如果它不真,就必须予以拒绝或修正;同样,各种法律和制度,无论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如果它们不公正。就必须加以改变和废除。”[51制度只有公正,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富于创造,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公正的园规就是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幼儿,注重每个幼儿的公平发展。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幼儿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经验、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发展个性。
(二)民主
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场域,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教师和幼儿的位置是由他们拥有的资本多寡和相对分量决定的。教师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班级这个场域中也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管理者,有制定各种园规的权力,幼儿是被管理者,只能遵从这些园规,不管这些园规合理与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制定园规时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儿童对规则是主动建构的。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其世界中规则的建构。”当幼儿发现规则是自己的需要时,规则便会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就是说,园规的制定必须是民主的,是一种共同理解、共同见解、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让幼儿积极参与园规的制定才能促使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园规。否则,幼儿认同和服从园规的自觉性和自愿性会大大降低。把制定园规的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是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园规的同时,已经实现了教育目的。如某幼儿园在语言区域放置了一台录音机(带话筒,幼儿可跟着讲故事),出于新奇,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可是一台录音机不能满足几个幼儿同时参与的愿望。拿到的孩子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争来抢去,胆小的细声相求。原本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看着混乱的场面教师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录音机吧?”小朋友都使劲地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这样录音机也很容易坏掉。坏了就没得玩了。”小朋友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小朋友已初步达成共识。老师提出了建议:“我们轮流玩吧。”“嗯,一人讲一次。”“没轮到的坐在位置上当听众。”“一个人不能玩很久。”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片刻活动规则就出来了。孩子们对自己制定的规则表示认同。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容易得到幼儿的遵守。
(三)自由
以下是一位教师记录的真实场景:
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回到活动室,弹奏起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听到琴声,孩子们都做着“小鸟飞”的动作陆续回到活动室。找好座位坐下。突然,琴声停止,教师看着一个还没坐稳的孩子说:“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些小朋友‘飞’进来的时候,没有从椅子旁绕一个圈(椅子摆成了半圆形),而是直接从后面推开椅子进来坐到椅子上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出去,重新‘飞’一遍。”于是,所有的孩子都跑到室外。琴声又响起了,“小鸟们”一个个飞进来,从椅子旁绕一个圈坐在了座位上。教师的琴声又一次停止了,“浩浩,你是怎么进来的,老师叫你学小鸟飞,不是学小兔跳,你出去,一个人再做一遍。”琴声第三次响起了。浩浩一个人做着“小鸟飞”的动作进来……教师终于满意了。
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屡见不鲜,幼儿做什么动作。怎样回到座位上都是教师预先规定好的,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极大地忽视。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规定性。是人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高的规范就是自由。园规与自由并行不悖,园规中蕴藏着自由的伦理精神。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为主体”的纪律观,即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她指出:“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老师们就可称他为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可见,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时。他才能真正守纪律。㈣园规对幼儿的行为有一定限制,是在不影响他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自由的园规就是在保证正常保教秩序下,关注幼儿的心灵自由,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三、园规运行中的伦理准则
设计得再好的制度,若没有合适的人去运行。则形同一座坚固却没有士兵把守的城堡。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设计伦理和制度运行伦理。所谓制度运行伦理,是指在制度运行或实现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制度设计伦理与现实生活的中介,是制度设计伦理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伦理是关于“是什么”“为了什么”“做什么”方面的伦理,而制度运行伦理则是关涉“怎样做”的伦理。
在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中,实施或执行园规时往往采用硬性管理方式。教师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幼儿的控制与规训上。许多教师把管理等同于管制人。而没有把实施或执行园规也看作园规的一部分,没有看作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幼儿的许多活动都被教师所制定的形形的条文所“规训”,“照规办事”便是行动的“信条”。其结果必然体现出划一性、机械性、僵化性。各规章条文窒息了幼儿的灵性,剥夺了幼儿的自由。郑三元对此有一段较为形象的描述:“我们义无返顾地维护规则、制度,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结果,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也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幼儿对诸如坦诚、自信、尊重、责任等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班级气氛,也造成了人际间的隔膜与信任危机,这令人不安。”
园规运行并不是纯技术性的,其实施或执行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合乎道德的运行园规应当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公平原则
这一原则是就园规对人的关系而言的,是由园规本身的普遍性或普适性所决定的。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应该依据园规平等地对待幼儿,既关注每个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为他们提供起码的生存发展条件,又让每个幼儿履行应尽的义务;对守规者赏,违规者罚。公平地运用园规、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是园规公正的体现。公平对待或者“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相同的情况一样对待。其二是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前者的逻辑前提是关于幼儿的同一观,而后者的逻辑前提则是关于幼儿的差异观。园规本身应该反映这两个方面。制度运行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否则,它便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二)和谐原则
园规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有赖于执行者及执行方式的和谐。它要求教师人格理性,处事公正。当幼儿违反园规时。能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这样园规便具有了权威和公信力,否则,幼儿会轻视园规。甚至挑战教师权威。同一园规在具体的不同执行方式中会有不同,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尊重和关爱学生。一次和谐理性的管理会成为师幼之间爱的传递。相反则有可能成为双方无法抚平的伤痕。因此教师应该用理智和智慧去慎重管理幼儿,这也是实现保教目标的重要环节。
篇2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突破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要彻底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但是从学前教育现有的状况来看,城市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与质量直线上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在逐渐提高,专业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与此同时,区县和部分乡镇的公办幼儿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之过去也有所提高,但农村师资仍然缺乏、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上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强、人员流动过大、后续人才缺乏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诸多困境。因此,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困难在农村,落实公益性、普惠性的重点在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补充、政策性的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重点也都在农村。[1]
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力度不强
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但从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水平较低。当前,虽然部分农村地区按照国家指示纷纷创建公办幼儿园,但在管理制度上仍不健全,重视力度较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园长任职方面,多数地区的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多是委派当地的中小学的领导来担任幼儿园的园长,由于非专业出身或相关职业从业年限较短,往往导致在管理方面出现一些漏洞,如,没有将幼儿园教师进行分层管理,所有教师都是一样的要求。没有将优秀教师摆在正确的位置,使其发挥示范性作用,对落后的教师也没有让他们改变工作内容。导致好的没有更好,差的始终未变,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2]其二,在教师招聘方面,一些公办幼儿园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限制教师专业及资格证书的种类,导致大量的非专业的人士涌入本行,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幼教工作出现茫然的现象,这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此外,在一些农村的民办幼儿园中,由于上级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参与管理较少,也出现了严重的师资匮乏现象。如,好的学前教育教师请不来、用不起;办园条件较差,教师待遇偏低,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来;有的以营利为目的,低薪聘进社会闲散人员;有的属于家族式管理,由家庭成员担任教师;有的为了私情接纳不合格教师……这些人员中有许多是未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幼儿教育,欠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而难以胜任教师教学任务。
(二)教师人员流动过大
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过大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困境。当前,农村民办幼儿园仍占据农村幼儿园总体数量的半壁江山,而教师的流动现象也多体现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中。程昆(2013)指出,由于地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有的幼儿园甚至连教师的基本资都不能保障,许多农村幼儿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3]朱扬寿等(2007)指出,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园主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决定她们的去留,如果对她们的工作不满意就随时解雇她们。[4]罗英智(2010)指出由于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没保障,农村现有优秀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54.2%的幼儿教师承认遇到其他就业机会时会考虑转行,还有24%的教师不能确定是否继续做下去或做多久。[5]现实中,一些农村的公立幼儿园教师也开始出现了流动的现象,如,上级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配备达不到国家标准,园长管理方法不当、工资低于本地区同等事业单位、工作强度较大,导致园内优秀教师离职,而少部分非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对强度较大的工作性质,其教育观、儿童观出现扭曲,甚至想办法调入其他岗位。通过以上学者研究以及现实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过大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几大方面:一是能力过低,被园方辞退;二是待遇偏低,自动离开;三是不屈管理,跳出园所,另寻他路;四是寻求发展,另择高枝。面对以上教师流动的种种现象,不但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水平,更影响其教师整体专业队伍的建设。
(三)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学前教育公平的推进进程。当前,由于教师学历较低,非专业人员偏多,加之缺乏职前、职后的系统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深厚,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严重不足。程志龙、程志宏(2014)对安徽的农村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总体上学历层次较低。农村幼儿园教师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2.8%,中专学历的占31.6%,大专学历占47.2%,本科学历占18.3%。[6]李静,杨兵(2012)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进行了研究,她指出缺乏针对性的职前职后培训导致了教师专知识的结构性薄弱。[7]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往往出现职前培训走形式、职后培训无踪影的现象。
二、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队伍的新突破
(一)贯彻《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大政府的重视力度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在执行国家下发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幼儿园的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以此保障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向积极态势发展。例如,山东威海市已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在队伍建设方面已明确指出“配足配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实施幼儿园教职工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各地区的农村公办幼儿园较少,其中多数由上级政府直接管辖,相比较民办幼儿园而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制度及聘任制度比较完善。但在现实中,民办幼儿园却占据着庞大的数量,发展也比较滞后,加之管理主体、方法、方式比较多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保障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可实行双轨发展制度,即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同时,来带动本地区的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在确保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健全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向农村民办幼儿园投入才力、物力、人力来完善其教师队伍建设。
(二)依托《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其教师管理制度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中重点强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为达到此目标,各地区的相关主管部门为加强教师队伍,不断扩宽教师编制,尤其是幼儿教师编制,其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数量也在逐渐提升,但教师的专业、学历、教师资格证的种类的严格性却难以保障,在职教师的数量也未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的规定,这给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长期被政府置之门外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却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其大量人员流失。面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上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村公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教师双管齐下,在稳固教师队伍的前提下,使其向专业性发展。因此,政府及幼儿园可参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政府应合理配置公办幼儿园教师人员,设置适宜数量的编制,使其达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而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政府应适当投入资金用于教师队伍的津贴,并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如,鼓励毕业的大专生、大学生到农村民办幼儿园支教,或建议小学、公立幼儿园退休的教师到民办幼儿园从教。其次,严格制定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制度,如,限制教师的年龄、专业、学历、教师资格证种类等。而对于民办幼儿园,条件可适当放宽,如,学历可处于中专及以上水平,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即可上岗,此外,民办幼儿园可采取聘任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确定劳动关系,以此稳固教师队伍。再次,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农村幼儿园发展特点,上级政府或园长可按照自身园所发展水平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评价主要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并严格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发生。最后,政府及幼儿园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待遇,如,保障教师的工资及保险,制定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2]高斌.Y县C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问题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2(05)
[3] 程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6)
[4]朱扬寿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5]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篇3
除了农村学前教育在宏观上存在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乏、幼儿入园率较低等问题外,在微观上也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诸多不足。
1.从硬件条件来看,农村幼儿园的场地较为狭小,各种设备严重不足。
从硬件条件来看,无论是幼儿园的场地还是教育教学设备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幼儿园的场地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生均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幼儿园的场地情况较为简陋,生均场地面积严重不足是农村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研究者通过对陕西、河南、甘肃三个省份6个县82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只有5.1平方米,远小于13平方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有些地方生均占地面积更只有2.4平方米,不到国家标准的20%。[5](2)幼儿活动室、保健室、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不完备,幼儿活动空间狭小。除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之外,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缺乏独立的幼儿活动室、保健室,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较小甚至没有,幼儿的活动空间较为狭小,不利于幼儿的发展。(3)部分农村幼儿园园舍建筑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幼儿园大多因地制宜而建,甚至使用的是空置的农房,存在着建筑不达标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从教育教学设备来看,存在着教育设备较为缺乏,教学用品陈旧的问题。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学设备简陋,玩教具缺乏,多数幼儿园只配备了几张桌子和凳子,摄像机、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基本没有,没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大型玩具也基本没有,蹦蹦床和滑梯是较为常见的大型玩具,但一般也较为陈旧,而为了节省资金,农村幼儿园一般都不会定期检修。
2.从教学活动来看,存在着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教学内容“小学化”的倾向
从教学活动来看,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绝大部分来自家长和教材的要求。家长送幼儿进幼儿园的目的在于为小学做准备,因此,提高幼儿的“读、写、算”技能成了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语文和数学成了幼儿园的必修课程,而美术、音乐、舞蹈、健康等课程则可有可无,视教师情况而定。除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小学化”之外,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随意性和“小学化”的情况也较为严重。
部分农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场景布置、集体活动和个别学习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随意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幼儿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手操作、探究、游戏等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运用较少,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的痕迹十分明显,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幼儿更多的发展可能性,阻碍了幼儿身心健康、自由、积极地发展。
3.从教育管理方面来看,管理制度缺失或不能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
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保证农村学前教育正常实施、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要做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完全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很遗憾的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农村幼儿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饮食卫生管理制度等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些规模较大农村幼儿园尽管墙上张贴了基本的规章制度,却也普遍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室多为居民用房,有的甚至紧挨厕所,蚊蝇分无,又加之缺乏必要的保洁、消毒设施,安全卫生制度根本无法落实,幼儿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有的幼儿园,给幼儿使用的口杯、毛巾都不能完全配备,即使配备了,也存在着消毒不规范或者根本不消毒等问题,幼儿的饮食和生活卫生也难以保障,饮食卫生管理制度几乎形同虚设,仅是贴在墙上的一张用来应付检查的纸而已。
4.从师资来看,存在着师资不足、师资素质不高、待遇差、流动性强等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师资是学前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师资不足、师资素质不高、待遇差、流动性强等方面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师幼比较高。2006年之前,农村幼儿园的师幼比徘徊在1:70左右,2006年师幼比达到1:46。有学者对辽宁省农村幼儿园的师幼比进行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村幼儿园2010年的师幼比为1:25.5。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师幼比虽有提高,但仍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2)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学历水平仍然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学历水平来看,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仍然以中专和高中为主,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历占有较大比重。罗英智、李卓对辽宁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以中专和高中为主,占总数的56.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0.1%。杨莉君、曹丽对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四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4%的幼儿教师获得中专及以上学历,50%的幼儿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还有6%的幼儿教师是其他学历层次。
此外,大量的农村幼儿教师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接受职后的专业培训。辽宁省农村幼儿园中,有52.88%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没有取得任职资格证书,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38%的幼儿教师是幼师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化教师,62%的幼儿教师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分流后加入的。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幼儿教师的待遇较差,流动性较强。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差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一方面,农村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编制,而有无编制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有具有较大影响。多数调查都发现,没有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基本上在300—800元/月之间,超过1000元/月的只占少数,且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就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既得不到较好的物质报酬,又得不到精神的满足,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动性较差,相关的调查显示,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几乎所有的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都会选择跳槽,去从事其他工作。这严重影响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探讨
上面所述农村学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有政府责任缺失方面的原因,亦有教育观念落后等当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则应从政府责任和教育观念等两方面入手。
(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探索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明确政府职责。把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亦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力争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到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来,不断探索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强化省一级和县一级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责任。
这里,所谓“省级统筹”是指由省一级政府统筹制定本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设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所谓“以县为主,县乡共管”指的是县级政府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者和承担者,负责制定本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安排并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举办县直公办幼儿园,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审批、管理辖区内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管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研究解决幼儿教师工资和社会福利待遇等问题;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政策。与此同时,乡(镇)政府也要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相应责任,负责筹措学前教育经费,提供办园场所和设施,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支持村幼儿园(班)的发展,努力改善办园(班)条件;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协助县(区)共同管理(或委托乡镇中心幼儿园统筹管理)本乡镇和所辖村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村学前教育又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直接相关的。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将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中来,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通过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等形式不断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另一方面,应努力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占主体的情况下,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学前教育,举办普惠性的农村幼儿园,多渠道满足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此外,还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贫困幼儿入园自主制度,通过发放教育券等方式,给予经济贫困家庭尤其是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的适龄幼儿以部分或完全的自主,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园。
(三)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修订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标准,逐步解决幼儿教师编制问题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依据幼儿园编制标准,由当地人事部门按照农村幼儿园的规模,核定公办教师编制,逐步增加农村幼儿园编制,为农村幼儿园配备配齐教师;另一方面,实施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政策,对在岗无编的幼儿教师择优给编,转为公办教师,提升公办教师的比例。通过这两方面的措施,力争在数年之内建成一支以公办教师为主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2.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和福利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是制约农村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首先,应明确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农村幼儿教师应有的社会尊重。其次,建立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和收入机制,尝试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体系,保证在编在岗的幼儿教师能够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150%以上。再次,给予幼儿教师应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比如公费医疗、住房公积金以及养老和失业保险等,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
3.强化各项制度,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以及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一方面,应不断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幼儿去,通过对入口的严格把关来保证幼儿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实施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将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定期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脱产进修、参观交流以及园本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建立城乡幼儿园定期交流制度,实施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帮带制度”,通过日常教研活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尝试推动实施城乡幼儿教师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师资质量。
(四)更新农村幼儿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其对学前教育的认知
在农村,很多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要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花钱请人帮自己照看小孩,只要小孩能吃好、不出事就行;要么就认为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低龄化”,要求幼儿园进行“读、写、算”教学,这两种观念都不利于幼儿教育和幼儿自身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转变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
篇4
为贯彻落实酉阳教督【2018】16号文件关于印发《酉阳自治县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端正办园思想,规范办园行为,巩固提升我校幼儿园办园水平,确保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按照督导内容及有关要求,我校积极开展规范办园行为自查活动,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普及情况。我校辖区共有幼儿园2所,其中含瓦窑堡村小15所,属公办园。
2、办园方向。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创设良好生活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保教质量,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3、师资队伍。幼儿园现有教职工1名(临聘)。
4、办园条件与经费投入。各幼儿园按规定收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帐目清楚,手续齐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5、保育教育情况。我们严格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做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坚持幼儿入园前体检和入园后日常体检制度、幼儿园安全制度,确保了幼儿及教师安全、卫生。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使幼儿在健康、丰富、愉快的活动环境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规范保教行为,确保幼儿健康发展
1、加强常规管理,狠抓保教工作,认真督促幼儿一周常规的落实。建立科学的一周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管理。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对幼儿的一周活动及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指导,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关注幼儿特点,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日常习惯等教育活动,帮助和指导幼儿讲诚信,不说谎、讲文明,注重文明礼貌的使用语,不讲脏话,懂礼貌、不撒娇;教幼儿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吃饭、喝水、上厕所、穿衣服、洗手、洗脸等等。
3、坚持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优化幼儿一周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早期教育最基础的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基础,正确指导家庭教育。
(二)、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多年来幼儿园未出现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每学年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2、幼儿园制定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师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考核评价。幼儿园根据教师素质以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园本课程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听课节数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三)、规范收费行为,合理开支。
1、贯彻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等所需的合理支出从公用经费中开支。
2、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支公开。
3、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幼儿园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编制幼儿园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同时加强财务控制与监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园务公开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存在教师不是专业化现象;
2、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3、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在城市幼儿园实行的是二教一保,而在农村幼儿园,教师除了管理一个班的教学外,还要担任保育员及其他的工作;
4、由于农村幼儿园未招到公办教师,因此只有请临聘教师,待遇较低、退休后没有保障。
5、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要认字、写字,能做加减法,而对孩子其他方面不做更高的要求。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解决学前教育教师问题。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幼儿教师短缺问题。
2、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逐年提高招聘教师的待遇,解决招聘教师的后顾之忧。
3、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定期开展开放日活动及家园合作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前教育工作中来,利用家长会、网络等方式做好家园沟通工作。
篇5
首先,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家庭比较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其身心健康关注度不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并且家庭和睦也十分重要,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基础。
其次,教育设施。先进完善的幼儿教育设施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硬件基础,同时也能够开发幼儿思维、锻炼身体和激发兴趣,但是不少幼儿园的教育设备不完全,不利于幼儿的快速健康成长与科学管理。
再次,师资力量。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软件部分,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与主导者,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前提,特别是幼儿的可塑性较强,需要教师善于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部分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待提升。
最后,卫生保健。卫生保健工作也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免疫力一般,容易生病,所以,幼儿园在科学管理孩子时,需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的身体能够健康成长。
二、当代幼儿园科学管理的有效思路
1.依法治园是科学管理的依据
在当代我国讲究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园也是科学管理幼儿园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依法治园主要指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者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章程和教育方针进行规范性办学,幼儿园需要有法可依,包括幼儿园管理者与接受教育者都应该树立法制概念,这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准绳和依据。幼儿园园长需要树立依法治园的管理理念,是幼儿园依法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幼儿教师要及时学习国家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并且加强在幼儿园内的宣传语学习,以此作为依法治园的重要依据;幼儿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把依法治园理念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实用的幼儿园管理制度,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岗有责、有章可循。另外,幼儿园还需要强化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到公平、公正,从而科学管理。
2.校园安全是科学管理的保障
校园安全是幼儿园科学管理中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在幼儿园科学管理中,如果幼儿园的环境不够安全和稳定,很多教育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幼儿教师与孩子们的安全,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幼儿家庭的幸福。在幼儿园安全工作中,首先需要树立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然后产生安全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这样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得以保障。所以,在科学管理幼儿园的思路中,做好校园的安全工作十分关键。首先,幼儿园园长将安全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并且重点考虑、执行;其次,建立健全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提供制度依据;再次,细化幼儿教师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让幼儿教师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最后,幼儿园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构建安全措施,全面提升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科学管理。
3.师资力量是科学管理的关键
师资力量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核心,幼儿师资力量的高低,决定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管理中的主导力量,在科学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幼儿园园长应该意识到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函授的方式,使学历达标;规范幼儿教师的形象,要求言行举止文化,着装整齐大方,不能奇装异服,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从而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理念。
4.教育科研是科学管理的途径
当代幼儿园科学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园领导应该积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科研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善于发现科研课题,然后组织开展科研活动,解决幼儿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与实现科学管理。幼儿园在开展教育科研活时,园长和领导要起带头作用,亲自参与科研活动,从而带动其他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可以营造教育科研氛围,激发幼儿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然后再感染其他教师;还可以从小课题出发,通过对小课题的教育科研,解决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与价值,从而辅助科学管理幼儿园。
篇6
一、稳定和提高幼师素质,是提高幼教服务质量的关键
一所好的幼儿园离不开优秀的教职员工,更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稳定幼师队伍,提高幼师素质是提高幼儿园服务质量的关键。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制订相关政策或措施,保障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如制定民办教师最低工作标准。第二,实行相关的培训制度,提高管理者以及教师的办园与业务水平。如,为幼儿园的举办者定期进行培训或召开专家讲座,实实在在地提高幼儿园的举办者的素质;为幼师开办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提高幼师的心理素质;专门成立幼儿骨干教师联盟,发挥其辐射功能,积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幼儿教师队伍。第三,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如先进民办幼儿园奖励制度、幼儿园先进教师的评定制度等,鼓励民办园和教师加快自身的发展。第四,发挥中心幼儿园的辐射、示范作用,规范民办园及其他园的办园行为。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做到依法办园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我镇根据实际,制订了《关于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的通知》《关于实行新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镇中小学、幼儿园会计制度》《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最近,我镇又出台了《镇幼儿园保教质量综合评奖方案》和《民办教育机构评奖方案》,以此来监督和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
管理体制方面。设一名幼教干事负责学前教育的业务管理,设一名民办学校(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并通过制度把民办幼儿园纳入到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中。我们积极发挥镇中心幼儿园和骨干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民办园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镇每所民办园能够规范办园,基本能够以园长负责制的模式运行,由保教主任、后勤主任、级组长组成行政领导班子,管理常规工作。其次,各园还完善其他机构,如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团支部等,使民办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得到迅速健全,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幼儿园管理者的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组织园长、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外省市的幼教研讨活动、新课程课堂教育教学观摩考察活动、蒙台梭利国际培训班等,积极提高幼教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实行镇内培训,如定期举行幼儿园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等;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丰富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如开展幼儿园优质课评比活动,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中心幼儿园和骨干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各幼儿园向前发展,由镇中心幼儿园根据申请幼儿园所提出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保教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需要帮助的幼儿园指导,这就是“一帮一”活动;举行“规范管理 ,共同进步”镇民办幼儿园管理经验交流座谈会;举行镇幼儿教师技能展评活动,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三、提高办园者的意识,树立“质量谋生存、质量求发展”办园宗旨,为优质幼儿教育服务提供根本的保证
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比较多,因此民办幼儿教育是发达地区幼教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经常受到办园者的思想影响,特别是以赢利为目的或者缺乏幼儿园管理经验的举办者总是以行政手段影响着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如卫生保健工作、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做得不够深入细致。因此,优质的幼儿教育与懂得幼儿教育管理的举办者是密不可分的。要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提高举办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举办者参加必要的培训,如走访、参观成功的幼儿园,听取成功办园者的经验介绍等,让他们了解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分享成功办园者的经验,提高他们的办园思想,形成正确的办园宗旨。
四、增加幼儿园管理透明度,取得家长信任,赢得家长的好口碑
篇7
男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是男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指男幼儿教师个体对社会所界定的幼儿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遵从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规范等,并对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真实、具体的“人”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视,突显幼儿教师个体的价值观、生活体验、认知特点等,关注幼儿教师个体内在的价值观念所起的作用,即“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有机统一。
然而,在大众的意识形态中,幼儿教师通常由“女性”担任,照料幼儿是“女性的行业”。因而涉足幼教行业的男性作为“专业人员”受到质疑,这使得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在男女间存在巨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低于女幼儿教师,男幼儿教师在对其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上易陷入困境。
一、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现实困境
(一)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边缘化
幼儿园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教育和保育并重、园长领导制、教师性别单一化、教师带班制等,几乎所有的制度、条例、职责都是依女教师的特点来制定的,幼儿园的习俗似乎创设了一种更适合于女教师的文化氛围。男幼儿教师进入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教师文化和教育实践场域。不仅面临自身性别特点和身心特征与应对幼儿园行政监督的矛盾:同时还面临自身的声音因与“群体的声音”“不和谐”而被淹没。男幼儿教师还因其“性别”的特殊性,会承担正规教学任务之外,来自幼儿园行政的额外繁杂任务以及园内的非教学事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边缘化,影响其正向的专业身份认同。
(二)男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专业化程度低是男幼儿教师陷入专业身份认同迷失的主要困境之一。目前,我国男幼儿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学历程度普遍为大学专科以上,同幼儿教师学历程度整体偏低的情况相比可说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存在着学科专业性弱的问题,表现在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多男幼儿教师在选择进入幼教这一行业时,并非都出于对幼教事业的喜爱。而是由于“幼儿教育工作相对稳定”或“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缺乏应有的专业情意。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欠缺必然会导致男幼儿教师的幼教专业性偏低,进而影响其专业身份认同。
(三)男幼儿教师社会认同度低
和女幼儿教师相比,男幼儿教师往往由于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不高,从而导致其专业身份的认同度较低。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获取,应该源于教师主体身份的认同,源于幼儿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内涵、意义、价值的理解与追问。目前,男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低,而工作任务却较繁重,工作压力普遍很大。另外,男幼儿教师的社会声望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男幼儿教师通常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反而会遭到“异样眼光”,这种“角色超载”与其经济地位的不相称及低水平的社会声望无疑削弱了男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
二、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迷失的原因
(一)权力的压制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认同是合理地位的标志而不是本质的标志,教师的主动性及主体认同也不可超越占主导的权力关系。吲在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男幼儿教师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这种服从权力的关系对男幼儿教师个体而言是巨大的力量存在,往往会遮蔽男幼儿教师自己关于专业身份认同的觉知,剥夺男幼儿教师个人成为预期角色以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教师任教数月后,其态度与任教学校同事的相似性便已大于其与任教学校的相似性。其中深层次原因在于任教学校的教师群体会形成独特的权力话语体系,其代表人物会对新成员采取同化策略,诸如排斥、边缘化和同化。男幼儿教师进入以“女性声音”为主导的幼儿园,实际上是从一种话语情境进人另一种话语情境,两种话语对于幼儿教师身份的指认不尽相同。但是后者的话语体系是被幼儿园体制所认可的,因而具有了权力。这种规制性的话语认同经常导致男幼儿教师个人声音被压制,剥夺了男幼儿教师界定情境的权力,从而导致其在工作上遇到困扰,造成专业身份认同凸显危机。
(二)男幼儿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缺失
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缺失也是造成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迷失的关键因素。男幼儿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缺失源于其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备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等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以及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但男幼儿教师因其教育背景或兴趣爱好等原因。相当程度上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薄弱,在客观上造成了男幼儿教师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深刻认识、理解和评价,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往往也比较薄弱。
(三)社会群体对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偏差
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社会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的作用,同时人又可以对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男幼儿教师而言,其专业身份认同,不仅取决于男幼儿教师个体的主体性意识,还取决于社会不同群体对其专业身份的多方面期许。传统观念认为,幼儿护理需要的是细心、温柔,符合女性性格特质,男性应该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更多地从事具有冒险性、挑战性的工作;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的主心骨,更多地从事薪金报酬高的职业。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成员包括男幼儿教师自己的亲人往往都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认同不足,不少大众和媒体甚至把男幼儿教师称为“男阿姨”。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得男幼儿教师在社会上和人际交往时往往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外在规定性的要求出现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感的缺失。
三、男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塑路径
(一)幼儿园:赋予权力空间
男幼儿教师有不同于女幼儿教师的性别特质和身心发展特征,幼儿园在实施管理制度时,也应当考虑到男幼儿教师的特殊性。并依据其特殊性、差异性改善幼儿园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教师教学制度、评价体制、奖励机制,为男幼儿教师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是否拥有知识的话语权是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个男幼儿教师之间、男幼儿教师与幼儿园领导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或氛围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男幼儿教师在一个充分被赋权、被信任、被支持的情境下。拥有发表个人观点,展示个人专业智慧的空间。只有个体认同的声音不被压制,男幼儿教师才能在一种开阔的状态下寻找到适合的专业身份认同。在当下幼儿园环境中,从权利空间赋予来支持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从制度上提升男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保障男幼儿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力;二是依托教育叙事等途径为男幼儿教师提供发声渠道,因为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男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在叙事中理解世界,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叙事的表达也可以让别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倾听不同于“群体声音”的声音。
(二)男幼儿教师:自主发展
男幼儿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提高其自身专业身份认同的核心途径。为此,男幼儿教师必须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首先,男幼儿教师要坚定信念,打破传统束缚。无论社会上对幼儿男教师还存在着怎样的偏见,无论传统的观念怎样来看待男性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行业。男幼儿教师要对幼教行业以及男教师加入幼教行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冲出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担当社会责任的高度,坚定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决心。其次,要发扬优势,转换弱项。对于男幼儿教师而言,由于自身性别等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弹琴、唱歌、编排节目等教育技能方面要比女教师相对弱势一些,而在体育活动、户外游戏、科学探索等方面的教学创新能力则相对于女教师要强一些。因此。男幼儿教师应该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优势。以强项带动弱项。例如,一方面男幼儿教师继续加强自己的优势,在科学探索活动的教学、户外活动的组织、健康活动的教学方面不断钻研,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信念,并注重言传身教,以男性刚强、自主、独立、坚持、自制、果断、好奇、富于进取心等良好的品质去影响幼儿。增加幼儿、家长、同行及社会的认可度和尊重:另一方面,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女教师请教音乐、舞蹈编排等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让弱势随之跟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素养。
(三)政府:加强舆论引导,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要提高男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感,正向的舆论导向颇为重要。因此,政府应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现代化的宣传媒体进行正向的宣传,逐渐消除人们传统观念与偏见的束缚,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对男幼儿教师具有积极意义的舆论氛围,以强化男教师服务于幼教事业的决心和信念,提高其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感。同时,政府应从政策层面完善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目前有关幼儿园及其教师的政策、制度并不少见,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避免小学、幼儿园女性教师过多等现象,应当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来规定幼儿园的教师入园资格、男女教师比例,并通过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性教师加入到幼儿教师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9.
[2]胡美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李娟,幼儿园男性教师入职适应状况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10).
[4][9]王声平,杨晓萍,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困惑及其重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5][6]Vavrus,M.(2002).Connecting Teacher Identity Formation to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lticulture Education.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9.
篇8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幼儿的发展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一个呈同心圆结构的层级化多元系统。
二、农村幼儿教师生态学下的现实困境
(一)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缺失,发展平台短缺在所有幼儿教师中,农村幼儿教师应该是最悲情的。农村幼儿教师往往被排挤在教师编制、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机会之外,缺乏专业发展需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其次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性需要也严重缺失,教师的生存满意度、心理焦虑感、职业忧虑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明显低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和社会一般人群。
(二)家园合作处于低水平,幼儿园组织文化中的“花盆”效应受农村地区家长文化水平制约,以及农村教师多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幼儿园家园合作水平滞后,家园联系处于一种表面层次上的“良好”状态。幼儿园组织文化是关于观念文化、管理制度、人际模式等交互作用而创生出来的制度模式,它蕴含着教师发展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生境效应。这种效应在农村幼儿园体现得更为明显,表现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年龄组之间的“失语现象”。这种缄默性的组织文化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反思以及交流合作,教师如同处在“花盆”中一样,内部素质提升困难,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社会性支持环境缺位,农村家庭及乡镇社区与教师衔接不畅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自身个人的完善,需要多方进行合力效应。农村家庭、乡镇社区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外系统,它虽然不直接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却能对其间接产生影响和作用,从而影响教师的个体发展。而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社会性支持环境缺乏,很多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普遍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此同时,家庭对教师提供的支持也较少,很少家庭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乡镇社区与家庭的衔接也不是很通畅,家庭,乡镇社区和教师三者之间衔接不通,这使得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系统短缺。
三、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现实困境的生态策略
(一)满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搭建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微系统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性需要以及社会性需要的满足是幼儿教师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满足农村幼儿教师的自然性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农村幼儿教师的根本生存需要,第一要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幼儿教师的工资,并要保障足额发放;二要增加津贴补助,如学历津贴、加班津贴;三是保障机制,农村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应得到确保,让农村幼儿教师也能享用公费医疗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其次要满足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性需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职称评定是农村幼儿教师身份落实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加强家园合作,改善幼儿园组织文化,推动构建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中间系统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经常流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开展工作。家园合作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加强宣传,家园关系的健康发展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调适和自身的心理健康调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专业成长。在幼儿园组织文化中,对农村幼儿教师影响最大的是园风和学风。从园风上,幼儿园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外部支持。
篇9
一、完善制度管理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领导的教科研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作为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首要责任人,园长应当结合幼儿园实际在宏观上制定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实践方案,联合副园长、各个教研组长等的力量推动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领导作用的加强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在以园为本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教研组的职能,建立健全园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工作考核制度、教研例会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利用完善的制度促进教研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
二、加大园本培训力度
考虑到幼儿园发展中教师素质的重要作用,幼儿园应当通过培训教育来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等的及时更新和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确保每位幼儿教师深入学习与理解纲要中的内容,并在教学行为中认真贯彻。同时通过加强幼教书籍学习、向教育名家学习等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2)实施多样化培训。幼儿园可结合教师的能力、经验等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帮助每位教师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为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可利用教师的多媒体应用知识、技能培训来实现与时俱进。(3)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如,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论文评比等比赛与活动的开展来督促教师的不断进步,或以课堂为载体实践示范课、研究课等,方便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和资源共享,带动幼儿教师的整体进步。
三、深化园本教研工作
由于教研组是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和落实的主要组织,因此,教研组的工作必须抓实。幼儿园需通过加强管理与监督来促进教研组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保证教研组自主性和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使教研组长在园长的带领下合理确定教研的内容,并将园本课程体系的构建纳入内容当中,借助开发园本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的特色化与立体化发展。此外还需重视教师的个人反思,利用规定教师定期撰写反思笔记、教育工作小结、教育案例等方式促使幼儿园教师的不断反思,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获得自身教研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教工作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幼儿教师的知识技能、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幼教事业发展中必须时刻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从完善制度管理、加大园本培训力度和深化园本教研工作等多方面确保园本教研的有效进行,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实现幼儿园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师队伍;幼儿园;规范管理
纵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凡是优质园,必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促进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我园是一所省一类一级幼儿园,通过在实践中探索,我园的教师队伍建设正逐步提升,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幼儿园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已有五所园区,每个园区都发展成了所在区域的优质园。下面就从我园抓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来谈一谈幼儿园规范化管理。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教师队伍的规则意识
要办好一所幼儿园,我们必须依法建园,依法从教,除了依托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外,必须要根据本园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切合实际地制订出符合本园的各类园本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动力,是积淀幼儿园内涵的保障。我园在制度制订前,教师要深入理解专业管理规定,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标准》等,深入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是保障聘用教师权利的重要法规,按照有关规定聘用人员,使聘用教师安心工作,乐于奉献。
我园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的教职工管理制度有十三部分,制度覆盖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制度的落实需要日常的检查与督促,围绕学期工作计划,园务每周都制订一周工作重点,各园区按时开展有关活动,各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园长进行查班,每周进行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好的做法进行推广,督促大家养成规范的岗位行为习惯。每学期末进行奖惩打分,使每位教职工对制度熟记在心,强化大家的规则意识,对幼儿园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二、动态管理,满足各类教师的教育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加快教师师资培训和建设的步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勤于工作的教师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教师专业成长有着不同的阶段特点,要根据不同层次实行动态化管理。为此,我园每学期统一举行教师培训,请专家进园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不同阶段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π率纸淌Γ实施“常规工程”,注重细化规范流程岗前培训,如带班常规、安全注意事项、家长工作、解读《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等。
对青年教师,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帮扶,把多年的带班经验传授给新教师,使她们少走弯路。
对骨干教师,实施“专家工程”,送他们出去学习,要求他们带回学习收获,分享给大家,并带领同伴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摸索。
三、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园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我园的园本教研分为常规教研、专题教研、课题教研等。
首先,重视常规教研工作。我园的常规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每周各教研组都会开展本组的教研活动,教研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上周保教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献言献策,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二是围绕主题活动和周计划研讨下周本教研组工作重点及可以创新哪些活动。每次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教学业务园长参与并指导,效果显著。
其次,指导教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提升园本教研的内涵。我园的专题教研主要是就大家关注的问题,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带班经验或是查找资料做好研讨准备,研讨时畅所欲言。
与此同时,我园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园本教研的理论支撑,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