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篇1

为加强支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索质,保证学校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护驾小学支教教师管理制度》。

1、师德师风方面:

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要无条件的服从学校统一管理,不搞特殊化,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不准”履好职尽好责,给我校教师做表率,要有较强的大局观念,不因个人恩怨或利益私自上访,维护学校的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2、工作态度方面

支教期间服从工作安排,不拈轻怕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工作总量不低于同学科教师平均工作总量,无旷工现象,每学期事假不超过5天,超过5天需经上级教育局主管科室审批备案;另外,无特殊情况严禁例会请假。

3、工作成效方面

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所代学科成绩在全镇平行班中处于中上等位次,学生满意率90%以上。积极开展学校组织的各项校本研修活动,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 每学期主讲公开课(研讨课)2节以上积极参与学校教科研活动,每学期做专题讲座2次以上每学期撰写教学反思文章不低于2篇。

篇2

关键词:学校 教学管理 创新

现阶段,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一、引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满足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需要程度的度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拟就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之本,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成效综合指标的高校教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栽下梧桐树,可引凤凰来”,好的教师能引来资金,创造财富,吸引优秀生源,营造好的教风和学风。因此,好的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意义

(1)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促使教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的根本手段。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教学质量决定着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第一”应当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明确和确定教师教学质量责任的前提。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说,有管理权利就应有管理责任,有责任就应有权利。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因而就必须肩负起组织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的责任。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出每一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确定教师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质量责任。

(3)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篇4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普通高校学分制的经验,试行了学分制改革,选择和坚持了实施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并以此推动整体的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1.统一认识,采取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普通高校的学分制模式一般概括为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课程资源及师资条件限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学院以人本教育理念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意志和教师意愿的整体改革方案。认真研究了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积极探索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在湖南的高职院校中较早地试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

2.制订了系列学分制管理办法和运行规程,确保学分制管理改革有效运行。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文件,建设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模式,使学分制在有理论指导、有规章可循的内部环境中顺利起步,正常运行。

3.制定系统的教学文件,用必修课、限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方案的要求,重新制定所有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构建起“以必修课保证基础、限选课确定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视野,培养特长”的高职学分制课程框架,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各60%、40%的比例构建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又按限选课30%和全校性任选课10%的比例开设课程。以必修课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选修课深化、拓宽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4.采取“分层”、“分段”的办法组织教学,保证学分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即在部分课程教学安排上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测验,按学生成绩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编班教学。各层次学生在达到国家英语A级应用能力标准后,给予本课程全部学分并可提前选修其它课程;体育课可由学生“选项”,分项组织教学。课程安排上注重“分段”: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阶段,重点安排必修课,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课程按原班级组织教学;第二阶段重点安排专业限选课与全校性的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按学生选课情况组织教学。

5.借学分制管理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将教学计划修订、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同步进行,制订了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时,注重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原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构建起适应职业岗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环节)列入必修课,基础必修课逐步引入选修机制。二是限定选修课以选择专业方向为主,可调节专业定向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任选课或少量其它课程允许用“实践”或“等级证”等其它途径替代。三是积极推进了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施学分制研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订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对高职实行学年学分制的认识

一是学校性质的专科性。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自由选课是其基本特征。一个学校学分制弹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多少,只有在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由选课和实行完全学分制。否则就只能进行有限的选课和实行不完全学分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来说,办学规模普遍较小,设置的专业也主要是与行业相关,专科性强、专业数量较少,且服务领域单一。因而,师资相对较集中,能够开出的课程门类也相对较少。以上情况从客观上决定了目前高职学分制的弹性不可能很大。

二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定向性要强得多。高职教育的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一般职业针对性都较强,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为选课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因人数过于分散而不能开班的现象,或不得不降低开班人数要求而使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高职培养目标定向性强的特征,还要求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且教学内容应以定向为主,因此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三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及课程的内容上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产教结合。高职教学过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开出不可能像理论课程那样做到“全天候”。实行产教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学生增进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这些生产、经营、服务项目与生产进程和生产效益密切关联,且许多生产项目还有严格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此,也只能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由教师统筹安排,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

三、完善学年学分制的主要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要使每位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改变原来那种对学生“包下来”教育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二是要争取相关教育、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校际间选课与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发放毕业证书与网上注册及按学分制收费等配套政策问题。

三是要加强高职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保证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按课时学分数、选修学生数和权重数来分配教学经费的分配制度等。

四是完善高职学分制运行机制。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学院的实际,解决选课资源和师资不足、选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断完善“三制”即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生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

五是完善适应学分制管理的现代技术手段。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及相关的学籍管理落到实处,解决学分制管理工作强度大、实时性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2] 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束剑华,等.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J].职教论坛,2005,(5).

[4] 伍建桥.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思考[J].中国素质教育,2005,(11).

篇5

[关键词]教师资格制度 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教育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魏亦军(1965- ),女,河北秦皇岛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科教育学。(河北 唐山 063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80-02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师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规格的变化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来表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这一变化将在校全日制师范教育和在职进修结合起来,将职前教师教育延伸到职后教师培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尝试,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一般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所有毕业生均能承担语文和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文科要能承担品德、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科要能承担承担自然、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规格是综合的、广泛的,能满足未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趋势

教师资格制度,又称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或教师许可证制度,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只有依法持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聘任为教师。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教师职业从经验型、随意性向职业型、专业化发展,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最早始于1993年12月31日,是对在岗、在职教师进行的教师资格认定。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一直以来,我国教师资格认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定,适用于各级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他们在校期间思想进步、成绩合格、基本功过关、体检正常,就可以由学校统一申报相应的教师资格。二是通过考试认定,适用于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要想取得教师资格,除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专业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知识考试、教学技能考核、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方可认定教师资格。

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依据以上两个文件精神,改革试点省份2012年入学的师范生毕业时也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每隔五年就要经过考试,再重新注册相应的教师资格。

三、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挑战

(一)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20世纪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投入本科院校的怀抱,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录取分数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同批次录取院校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再加上师范生免学费政策的取消,贫困家庭孩子失去了报考师范专业的优惠条件,也是导致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急剧减少,许多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阻碍了考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热情,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的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有的甚至无法完成计划的招生指标。生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影响着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制年限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冲突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现有三种学制形式: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以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为例,学生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30多门课程,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支配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见习、实习及参加其他实践活动的时间都很短,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压缩饼干式的教育”。

具体到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高度综合为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和小学专业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课程开设的形式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很少,就是仅有的几门选修课也以必选方式存在,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素质培养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其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和面试三个环节。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是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能力;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学生所学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面试或说课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对于还未毕业的专科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面对考试的压力,容易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突击应对教师资格考试上,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是立足未来合格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还是侧重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或者协调处理好素质培养和应试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指在一个组织内以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只有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2年2月10日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培养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资。教师资格考试虽然不是专科层次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它却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育类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化课程设置,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是以模块方式呈现出来的。模块化课程(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将课程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属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新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育类课程的由过去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演变成现在的六大学习领域、二十多个模块;开设学时和所占比例都大幅度增加;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明确规定教育见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8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模块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几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开设;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课时分配也可以是弹性的,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改革是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集中体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也应采用模块化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既适应考试的需要,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面对较差的生源质量和庞杂多样的课程模块,学校不但不能迁就学生的水平而降低要求,反而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实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直接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研究和尝试采用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师教的不应是死的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应将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学习。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等,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学业成绩评定基本上还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安排到期末一、两周内集中考试。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试,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当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也要随之变革,最佳办法就是尽快实行学分制,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全部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保留必要的考试科目,增加考查课的种类,考查课可以涉及更多的课程模块,测验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教学评价种类上,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统一,采用多元化、灵活、弹性的评价方式,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各自的作用,齐心协力地促进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既有利于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自身的完善,也有利于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本武.论专科层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2]刘重庆,徐国庆.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1(3).

[3]叶宝生,王智秋.不同层次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比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4]叶宁.我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问题研究[J].前沿,2012(18).

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因为成绩差考入普通高中无望后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自卑感,没有上进心,求知欲低下,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成功感”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总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高校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高校对多媒体设备疏于管理,造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使其使用寿命缩短,给学校的基础设施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就需要校方及时发现设备管理所存在的漏洞,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而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

1 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

维护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也是维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所以,有必要针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以便于令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有章可循。

1.1 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直观、立体且信息容量巨大,其教学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现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托,承载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参与多媒体教学过程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制作PPT格式的作业,从而扩展学习思路,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较为有利。

1.2 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高校教育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普及,其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设施,然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是极快的,这就给设备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设备型号出现统计疏漏

多媒体设备应用广泛,而且每个多媒体设备的型号都不尽相同,这就给学校对设备管理的统计工作带来问题。例如:当设备部件出现问题时,维修人员可能对相应的部件进行更换,往往就会出现设备的型号与之前登记的型号不符的情况,影响设备的档案登记的准确性,不利于日后管理。

1.2.2 设备的易出现闲置情形

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的发展较为快速,学校为教学所购置的多媒体设备往往只着眼于当前的教育阶段,只要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时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即可,缺少对其长远规划[1]。假以时日,就会产生旧有多媒体设备的闲置情况,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标准与实施策略

学校管理的完善不仅需要建立周全的管理制度,而且更需要相应配套措施来促进其执行。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教育平台的良性发展,本着这一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便于相关人员遵照执行,以期共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1 落实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责任人

关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实施策略,首先要落实其管理责任制,尽量让教学楼中每一楼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有其具体的管理责任人。这样一来,一旦发生设备维护或故障问题,专业的技术人员应出面及时进行修正,缩短了维修时间,便于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而且,责任人必须在设备闲置期间及时对设备进行查勘与维护工作,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延误教学。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原因大致趋同,配备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可以建立维修工作记录,便于对多媒体设备进行长期系统的维护,维修记录也可以帮助维修人员较快速的找到故障点,从而节约排故障查时间。

2.2 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

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仅靠相关责任人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进行联合监管。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反馈,并且将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于下次再出现同样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另外,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的后勤人员要及时查勘学校固定物资的使用情况,全面掌握高校各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年限,确保设备更换的预估工作[1]。

2.3 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交接工作

一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范围是在学校内部,但由于教学模式的改换,可能出现将多媒体设备借出校外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针对“借出――归还”过程做以日常交接管理,让每一次设备的使用痕迹都有章可循,通过责任人签字、确定归还期限等细节的限制,严格控制设备的使用情况。另外,如有发生设备损坏的情况,就需要按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执行相应的赔偿行为。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校方应尽的责任。

2.4 关于设备折旧等问题的处理

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除了对现有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以外,还要考虑到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与换代问题。在我国目前高校的设备管理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每年都有大批教学设备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革新速度非常之快,学校出于资金成本方面考虑,不可能频繁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需要高校对现有设备进行有效分散,例如:可以进行折价处理给进货市场,也可以低价转卖给企业等。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技术革新带来的设备闲置,提高学校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效率,节约学校教学资源,以便于将资源投入到更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新渠道中。另外,学校的闲置设备也可以进行捐赠,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仍旧落后,如果能将高校的闲置设备赠予希望工程,体现出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伟大之处。

3 结束语

对于我国高等学府的教育过程来讲,其教学质量是重要考察指标,各个高校力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且运用多项教育手段与教学模式。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就是一大突破,这是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及各级学校管理者重视的体现,也是当代广大学生的集体福利。当然,学校制定出统一的制度来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节约了教育资源,完善了教学环境,值得我国各高校进行制度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06):161-162.

[2]徐蓉.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123-124.

[3]何冰,汪大贵,陈建莉.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与维护[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9):161-163.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有效

一、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用爱进行管理

爱心,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爱心是温暖人心的情感,也是小学教育管理者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前提。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应该用爱心和体贴来关心学生,让他们感知到学校的温暖。

1.对于教师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例如,针对平时的上课迟到现象,很多管理者直接采取严厉的职责和批评态度,这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如果管理者用运用充满爱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不是直接责问,而是先问问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些可以原谅的问题,管理者可以不用严厉指责的方式。

2.对于学生管理要保持一份爱心

当然,对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法和奖励法来促进所有学生不断改进坏习惯。在平时学习中管理者要积极关心学生,当学生有生活和学习困难的时候管理者要给予适当支持,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管理者要进行适当辅导,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前进。

二、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强化管理制度,更新管理思路,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1.小学教学管理要具有公平到位的管理制度

小学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实际有效地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公平。例如,针对教师的行为,管理者应该用明确的文字规定出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制度对每一个教师都要适用,如果哪一位教师违背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2.小学教学管理要有公正化和明朗化的考核制度

小学考核制度不但要让每一个教师出色的地方进行凸显,让教师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此,管理者在制订考核机制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考核的细节,不断修正考核方式方法,确保学校的工作特点得以凸显。

总之,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只有融入爱心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有效开展,推进学校长远发展。

篇9

一、当前小学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较为陈旧在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小学都一直在沿用着传统教学管理理念,这主要是由于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较为陈旧,对新课改标准无法快速适应。同时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分歧,校长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教师不予执行,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管理理念的偏差。而有些教师在接受了教学培训以后,对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看法,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尝试,但是没有得到校长的支持,这样教学管理理念也是无法实行的。

2.教学管理被评价机制所限制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造成教师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现状,学生的好坏只看学习成绩,教师为了获得晋升的机会,就将精力全部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根本没有顾忌学生的个人喜好。在新课改要求提出后,小学学校在表面上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在根本上并未改变传统的考试评测制度,学校教学管理仍以成绩为主,这就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被评价机制所限制,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3.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想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思维方法上要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要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不断创新,要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具备多种教学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要做一个全能型老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数学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学培训,缺乏创新意识,习惯安于现状,缺乏责任感,这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二、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实现学校民主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更,教学管理理念也要不断改变,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将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给教师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进而实现学校民主化管理。

1.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管理者往往与教师都存在着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小学校长更多地注重教学任务的分配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分配任务时根本没有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只是强硬的分配给教师,这样就导致教师压力较大,总是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如果小学管理者在分配任务时,能够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避免生硬的操作方式,这样教师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教学管理任务,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2.管理者要学会尊重与信任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这句话体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同样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小学管理者也要体现出自己的度量,要对教师合理分工,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让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信任,学校管理者要注重对学校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要使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

3.管理者要学会赞扬与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扬,所以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表演,要挖掘教师的优点,根据每位教师的优缺点,合理布置教学任务,让教师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对于表现较好的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机制,让所有教师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敢于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创新,帮助教师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现学校科学化管理

作为小学学校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十分重大,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尤其是竞争激烈的教育形势下,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应有的魄力和眼光,要努力强化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建立有序、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要坚持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教学管理人才。

1.管理者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也在增加,作为小学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还要实现培养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注重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学校管理者要始终跟随时展的脚步,要与时俱进,对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创新,要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要从长远角度去认识教学管理工作,要注重创新科研,加强管理者的实践能力。

2.管理者要强化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小学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强化科研意识,要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价,要求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小学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从而快速完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第一,管理者自身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独立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让全体教师信服,具备感召力,带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第二,小学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听取他人建议,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将静态要求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分类管理,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管理制度,快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早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学校现代化管理

(一)管理者要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必须要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前提保障,要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刺激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创新,吸收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要时刻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教师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校园氛围内成长,创建弹性管理模式。实践中,我们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二)管理者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篇10

    关键词:小学;学校安全;问题表现;预防措施

    校园安全事故现状不容乐观,各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都成为引发学生伤亡的诱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学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一、小学学校安全问题的表现

    1.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小学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涉及的部门很多,除学校自身外,还应包括开办学校者、职能监管部门等。他们应该共同为学校的消防、保卫、安全设施等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共同填补管理制度的疏漏,为小学校园的安全保驾护航。但目前相关部门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参与度并不高,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缺失。

    2.学校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从社会舆论来看,多数人都将学校的安全问题归责于学校等教育部门,而忽略了政府相关部门在校园安全中的责任。即便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来防范校园安全事故,但依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才是事故难以抑制的根本。小学学校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是校园安全问题的突出表现。

    3.学校安全问责制度缺失

    社会整体的问责制度不完善必然影响校园的安全问责制度,学校对事故责任主体缺乏正确的认定。很多学校往往将事故责任推到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身上,对教师进行行政和经济处罚。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安全问责制度的缺失。

    二、小学学校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缺少系统性的安全教育

    小学学校的安全教育应该是全面深入的。不仅要对小学生开展教育,更要注重对教师和领导的校园安全培训;校园安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假如只针对某一方面开展教育就会使校园安全教育缺乏全面性;校园安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只注重形式,使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学生只了解安全知识,却缺乏实际的自我安全保护的能力。小学生校园案例教育的形式化是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一大原因,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安全价值观有偏差

    很多小学的安全价值观并不正确,将学生的安全与开展全面教育对立起来,为了保证安全而将很多有启发、训练意义的教学活动排除在教学之外,这样的观念和做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学校应该努力寻找素质教育与校园安全之间的平衡点,树立起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学校安全法律缺失

    校园事故责任认定在现阶段依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办法,但遇到实际事故处理时却起不到应有的法律效力。可见,明确的学校安全法律亟待出台。

    三、小学学校安全问题的预防策略

    1.开展全面的校园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教育面向的主体不能仅仅是小学生,对教职工及学校领导的安全教育培训也不能放松。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应该掌握校园安全管理的知识、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析等层次较高的知识。教职工则应掌握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紧急事件的逃生知识等。

    2.明确学校安全事故责任

    当校园事故发生时要根据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监护情况等因素来进行责任分配,切不可不加分析地将责任推给一方。应该为校园安全承担责任的责任方包括:学校管理者、学校举办者、学校教职工、相关职能部门、学生个人及其监护人。对各方责任予以明确,以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

    3.构建学校安全法律体系

    学校安全法律体系并非独立个体,其法律中心是《学校安全法》,还有《学校法》《教育法》等作为补充来进行学校安全法律体系的全面构建。在法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多多加入学校安全的相关条款,对校园安全的问责机制和责任分配都予以明确。

    总之,小学学校的校园安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毕竟保证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学校、政府、家长等各方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安全堡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