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校外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校外培训

篇1

关键词:校外教育;师资培训;青少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56-01

校外教育: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的团体教育培训结构队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场地去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进入20世纪之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府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国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例如:许多慈善基金的存在,希望工程为乡村建学校,至今为止,少年宫在每个城市都发展起来,到处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培训机构。这些校外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现阶段校外教育师资的实况

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国民都开始重视校外教育事业,校外教育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校外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存在一些地区校外活动场所利用率低;校外教育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师资困乏、来源广泛、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开展校外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校外教育师资队伍 的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二、关于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校外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等特性。因 此,校外教育教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这些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校外教育的独特性需要校外教育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

(1)作为校外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者 校外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活动大纲.也没有全国统一的、 固定的教材,这是校外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校外教育课程计划更 加灵活,可以使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校外教育教师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扬长避短,设计最符合青少 年学生的需要的校外课程、校外教材等。

(2)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实践,是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活动,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最重要特 征。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要 是教师讲和学生听;而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 与。强调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 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有利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个 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校外教育教师不能依照学校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校外 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达成校外教育 效果。

(3)作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培养的主力军 个性教育的措施主要是注意早期教育.加强全面发展,提倡因材施教, 这正是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校外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 万方数据 之间的小组活动,更多的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更强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 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促进者 校外教育课程、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渠道,在性 质、内容、形式和要求上都存在着差别。由于校外教育课程、活动具有自愿 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 变万化,因此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渴盼得到教师 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育形式决定了学生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活动 的主人。

三、开展校外教育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

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培训方式提出了要求: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实践,兴趣小 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没有纯粹脱离生活的教育,也没有纯粹无教育的生活。教 育的发展变化无不表现在生活的时空情境中,而生活的存在与延续历程中 又时时处处都表现着教育的力量,可以说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之所以能转化为教育,教育之所以能 给生活以积极的引导.就是因为二者原本就具有内在一致性,双方已经包 含着相互渗透、贯通的基本因素,即生命意义。

在培训中加强校外教育教师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 。在校外教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他们自身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该 能力:1)聘请教材、课程编写专家为校外教育教师详细讲懈校外课程、教 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校外教师了解开发课 程、自编教材的一般原理、操作方法.等等。2)在培训过程中,为校外教育教师提供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机 会。校外教育教师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所在校外活动场所的实际情 况、地方特色等,撰写课程、教材编写的思路.由专家给予指导.真正提高校 外教育教师开发校外课程、自编校外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立新《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9(6)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宫;法律依据;现实困境;拓展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10-05

一、法有据:教育、公益、指导

青少年宫发展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等法规、文件对青少年宫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中。

依照法律规定,青少年宫属于教育机构。完整地说,青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其本质属性,“校外”主要相对于“校内”而言。作为一种校外教育,青少年宫的教育与校内教育在目的上完全一致,但在活动方式和具体目标上呈现出互补的特征。青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种,但与其他校外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不同,它是由国家举办的、专注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兴趣特长、科技品质等方面发展的、由专业人员参与实施的机构教育,是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青少年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青少年宫公益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国家投资并承担责任、非盈利。青少年宫在资金投入体制上“以财政拨款为主”。

青少年宫还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指导机构。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三个领域内得到发挥:第一,青少年宫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大中城市青少年宫对基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指导和辐射。第二,学校的课外、校外活动。少年宫对此类活动应该起到“协助”作用。第三,社会和家庭活动。利用青少年宫的场地和器材,组织、指导、协助家庭与社会进行教育活动,其指导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以高质量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参与校外活动的学生家长因地制宜地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发挥校外教育功能是青少年宫存在的前提条件,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青少年宫独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赖于青少年宫教师开发出富有校外教育价值的系列主题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努力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对于青少年宫独特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是青少年宫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校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少年宫的组织管理、活动设施、活动内容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少年宫的作用,必须加强研究工作。”(《少年宫(家)工作条例(草案)》,1987)青少年宫的研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宫教育实践的研究、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青少年宫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校外教育独特性内涵的研究、对当代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国外同行经验的研究等,目的在于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质的实践活动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素质提升过程中的长程和多元价值。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建立在对校外教育独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应该集中于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使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能够建立在确认差异的基础上,让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相得益彰。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校外教育市场的失序问题,它与校外教育领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密切相关,在校外教育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亟待确立校外教育领域的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

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宫正常运行设计了一条在理论上可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青少年宫在运行实践中遭遇到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行无依:现实困境与挑战

“行无依”是对青少年宫运行过程中现状的简单概括,造成“无依”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法规条文难以落地。比如青少年宫适用于《教育法》关于“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但作为“其他教育机构”的青少年宫与学校教育又无法享有完全相同的社会资源,因为学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青少年宫教育充其量属于“准公共服务”。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对应于校外教育的具体细则,甚至没有一个文件对少年宫的业务范围、拨款渠道、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职称待遇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界定,结果导致法理有据却实施无据。

第二,相关法规条文关注的是青少年宫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实施责任和义务应该满足的前提性条件。比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求青少年宫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免费,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要想完成这些“应然”的使命和责任,仅靠一纸指令又是不切实际的。换句话说,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提出的是“应然”的要求,要把这些“应然”的要求转化成“实然”的现实,需要政府、社会给青少年宫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支持,包括经费、人员、制度、政策等,但满足这些条件的措施和保障,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由此导致实践操作无章可循,自由度、随意性、差异性过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法规制定缺乏对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性的考虑,导致法规落实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状况,基本上处于“影子”状态,即没有明确的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实践,所有有关校外教育的法律l件都是“附着”在其他教育立法之上的。比如《教师法》把校外教师纳入教师体系,他们在权利、义务、资格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一致。事实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虽然在目的上一致,但在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若完全以学校教育的要求来评价和考核校外教育教师的工作,则无异于以尺称重,难免水土不服。

第四,多头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也是导致“行无依”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宫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中。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少年宫由教育行政机构和共青团共同领导的双重隶属关系。目前,青少年宫则主要有四类管理主体:教育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企业。在经费拨付上也存在不同形式:政府全额拨款、政府差额拨款、企业负担、社会赞助和自收自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成为常态,同一地域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少年宫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人员待遇等方面各行其是,差异悬殊,由此产生的人员序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多头管理同时造成了理论上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事实上各个部分都不负责任的境况。

与多头管理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专业管理缺失。目前不同管理机构对青少年宫的管理基本属于行政管理,行事遵循行政逻辑,而青少年宫所行使的是教育职能,工作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和成长期,需要指导、引导和教育的青少年,它遵循的应该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青少年宫的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支撑,仅靠重视和热情是难以完成其职责的。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它是专业、专职的主管部门,但其主要职能和专业领域在于校内教育管理。尽管工作对象都是青少年,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功能、特点、工作方法、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简单移植校内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无疑会偏离初衷。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校内化”,以及简单满足活动的数量和形式、“有活动无教育”等现象,与青少年宫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校外教育主体参与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即使是为了解决因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管理无序、低效问题而设立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在统筹协调上发挥多大作用”。[1]

“行无依”导致青少年宫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困境首先表现为教育功能难以落实,宣传与培训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弱化。宣传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其重点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宫为了维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两者都内蕴着教育元素,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宫教育独特价值的认识比较模糊,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考量,降低了活动的效益和质量,导致“在很多地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活动已难觅踪影”[2]。

现实困境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公益性与普惠性难以落实。青少年宫活动的参与面小,且集中于某些特殊群体;收费培训项目成为青少年宫的日常活动,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宫的活动由“面向全体”变成“面向部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简要归结为:第一,活动场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人员力量单薄、活动方式封闭[3]。第二,在实践中,群众性活动往往成为扶贫和政策宣传的主要通道,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已经异化成考试和考级的附庸,导致“有培训无活动”“重小组活动轻群众活动”。第三,对活动品牌化的曲解以及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倾向。对品牌化、专业化社会活动的过度追求,隐性地提高了社团活动的门槛,一些零基础或者基础水平较差但又对某一方面有兴趣的儿童被排斥在社团活动之外。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尽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收费也直接把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挡在青少年宫的培训活动门外。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影响,都无疑与公益机构应该有的机会公平性原则相违背。更为遗憾的是,那一部分被排除的群体,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迫切需要社会关怀、需要公益扶助的群体。

困扰青少年宫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问题。在青少年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资金、场地、政策与管理相关的话,活动水平、教育作用发挥、对青少年吸引力等问题,则与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直接相关。目前,青少年宫师资存在几个问题:职工队伍数量不足;在编人员比例失调;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育专业素养)不高。以中国校外教育发展位居前列的浙江省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青少年宫的教师只有约50%有资格证,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根据2015年8月所采集的数据,如果按照2000:1的在校生与校外教师的生师比进行测算,浙江省青少年宫需要4505名专业教师,但目前所有的青少年宫工作人员2164名,尚存在2341名教师的缺口。

数量不足的青少年宫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编职工结构不合理(后勤人员多、管理人员多、业务骨干少)、靠外聘人员挑业务大梁等问题。浙江省某市一家区级青少年宫有两处宫址,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10000人次以上,同时还需要组织日常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性活动,而它的正式人员编制只有5个,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需要常年聘请兼职教师80人左右。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从教育专业的意义上来说的。青少年宫的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缺少接受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的机会,导致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技能强、教育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质量。

三、破解困局的路径探索

破解“行无依”所造成的现实困境,是青少年宫目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发展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使青少年宫回归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职能。作为“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具有专业属性;与学校教育不同,在校外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场所更为开放,形式以主动参与的活动为主;从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讲,道德思想修养提升、兴趣特长发展、社会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是其主要目标。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工作方式与影响方式的不同,也从而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目标、方式方面与校内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立足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在活动设计、活动方式、评价标准、活动价值导向等方面突出教育性,让青少年宫充分凸显教育机构的特色,是寻找青少年宫立足之地的重要工作。

第二,以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支层次多元,专、兼职结合的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就资质来说,青少年宫教师应该在专业能力、教育素养、专业道德等方面满足“教育”这一专业生活的基本需求;就数量来看,这一支队伍应该与当地的青少年人数相匹配;在类型上至少包括三部分:负责日常校外工作实践活动的教师、校外教育指导教师、校外教育工作人员。

具体来说,这支教师队伍首先应包括一批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校外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需要一支熟悉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校外教育有真知灼见、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研究和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一线实践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还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教育的研究指导力量,他们将承担如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研究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独特发展价值,探索校外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并在实践中与教师合作开发适宜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他们研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互动中,研究的目标不但在于设计与改善实践活动,更要能够把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最大程度地渗透于教育活动之中。在研究的基础上,大面积实施对一线实践教师和兼职校外教师的指导。兼职校外教师既包括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其他领域人员,也包括来自学校的教师。第三类人员是与活动相匹配的保量、有质的工作人员。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要立足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从质量、层次、数量、类型、专业发展方式与通道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队伍的来源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专业学生的培养、学校优秀教师的选拔调配,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优秀人才的聘用。

第三,在管理问题上强化专业性,兼顾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管办分开,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校外教育事宜是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在校外教育多元并存的格局下,青少年宫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行政问题,专业发展问题需要行政的支持与保障,但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偏重于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专业管理则偏重于对相关机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校外教育也应该在管理中区分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其目的在于体现教育这一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公共事业的独特性。

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校外教育的整体状态,需要慎之又慎。以浙江省为例,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试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拓展模式和创新模式。所谓拓展模式,即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展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发展职能,赋予其专业研究、实践指导和专业管理职能,同时受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和管理。所谓创新模式则是指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探索校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可操作路径。

拓展模式中的“拓展”主要指机构功能上的拓展,即由目前业务指导、研究、服务职能,拓展为专业管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省校外教育业务发展的主管单位。职能的拓展不仅表现在领域上,更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内涵上。具体来说,拓展后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职能定位在专业管理上,主要承担青少年宫内部人员资格标准核定、资格审查、专业发展、专业评估等职能;在整个校外教育的发展中,还承担制定行业规范、监管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专业行为的职责;在研究方面,兼顾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发和理论研究,以形成具有独特校外教育特质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在指导方面,负起全省青少年宫业务发展的责任,同时在青少年宫与学校、青少年宫与家庭、青少年宫与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发展中做出贡献;在服务方面,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

创新模式以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为方式展开。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改革实验,成立区域性校外教育专门机构负责该区域的校外教育整体发展,并以专门机构为主体来协调和统筹民政厅、文明办、教育厅等与校外教育相关的机构的教育力量,形成类似于地方教育局ρ校教育管理的体制。与拓展模式偏重于专业管理的体制相比,创新模式兼具专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责任。

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对象、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多元格局下专业属性日益强化,专业功能日渐提升。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校外教育的专业地位,为校外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不但必要而且迫切。把管理的权责交给政府,把事业的发展托付专门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研究队伍,探索新的校外教育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更好地体现校外教育的育人价值,同时也可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为了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各地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各活动中心培训一批围棋项目教育方面的师资,从而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优势,力求青少年更进一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9月22日至24日,由河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师大科技开发总公司培训部联合举办的河北省校外活动中心围棋骨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在河北师范大学国培大厦举行。主讲教师有河北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培训部主任许银高、石家庄围棋协会马媛媛。来自全省各地市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近50名教师接受了培训。

许银高老师是河北师范大学教师、石家庄围棋协会理事,精通琴、棋、书、画,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三十余年。多年来,许老师与马老师大力推广围棋活动,在各类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泛传播传统文化,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

“围棋是一项充满志趣而又高雅的益智游戏。自古以来它和琴、书、画并称为我国四大艺术。围棋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以它的神奇、美丽、朴素和博大精深吸引了众多的棋迷和教育工作者。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围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素质教育载体,更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益智游戏。”

培训期间,许老师和马老师结合河北校棋兴趣课辅导专用教材,深入浅出地围绕围棋的文化及围棋发展、围棋教法、围棋竞技技法等为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授课,将棋子的打吃、提子、打劫和禁入点、棋子连接、棋子的分断、逃子、征子等围棋知识与技法进行讲解,现场使用专用棋盘棋子,演示围棋的礼仪规范,并与参加培训的老师互动,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大家对围棋礼仪与文化的印象。培训中,老师们时而安静地用心聆听,时而为老师幽默的讲解开怀大笑。培训课程在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篇4

目前,我市正在蓬勃开展“四个荆门”建设,以人为本,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荆门人民的幸福指数。“四个荆门”的建设,要让青少年学有优教,要提高青少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开拓创新,为荆门的明天增光添彩。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必须承担起这一神圣的职责,不仅要履行好培训和教育职能,更应该对全市的校外教育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但相对于国内其他青少年活动中心相比,从我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对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认识存在片面性。很多家长一直认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就是一个培训场所,孩子在这里只能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其二,中心现有场所功能严重不足,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社会活动开展受到限制;其三,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指导、活动开展师资严重缺乏;其四,社会共建氛围不足,社会投入动力缺乏。针对以上现状,要想把青少年活动中心真正建成荆门市青少年的乐园,我认为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一、要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让荆门青少年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要根据现代校外教育科学理论,兼顾荆门城区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设计在满足实际教育功能的活动场所,选择合适的位置,尽快建设一个能够代表与荆门城市发展相匹配,能代表荆门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青少年活动中心大楼。建设要与时俱进,高标准、高要求,功能设计要符合要求,外观要新颖,体现青少年朝气蓬勃的气势。要让青少年来到活动中心以后有看、有玩、有教育。

二、政府重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要给予青少年活动中心发展的良好政策,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发展的社会舆论导向。青少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工作,确保青少年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大力扶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什么,政府就应该提供什么。凡是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政策、资金等都应该及时予以保障。党和政府的各级媒体机构,应该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给予关注,对其开展的教育及活动加强宣传报道,为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

三、要构建校外教育发展的立体网络。青少年工作是群众工作,需要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完成。要建立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中心的,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纵横交错、全覆盖的立体校外教育网络。要整合所有可用的社会校外教育资源,共同利用。在荆门,还有很多很好的校外教育资源存在于各单位、社区之中,闭门赏花,其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和利用。如果充分予以挖掘和整理,必然会让校外教育资源丰厚不少。社会事业社会办,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发动企业赞助,社会捐助,广纳社会资源,共同办好青少年活动中心。

四、要优化青少年活动中心师资结构,以期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一般青少年活动中心专业岗位与管理岗位比为8:2左右。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比例在很多青少年活动中心都很难达到。在这种专业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可以将教师资源社会化。社会上、单位上凡是能够承担某方面教育教学工作且志愿为青少年工作服务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均可聘其为兼职教师。政府应该鼓励社会各界精英以志愿者(义工)或作为个人继续教育的方式等形式来青少年活动中心兼职任教。社会资源无限大,只要方法和机制对头,何愁师资问题解决不了。

发展荆门校外教育事业,还要把握五个原则。

一、以公益性为主。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是服务广大青少年的机构,其运营成本应由财政负担。青少年活动中心本身不应该成为一个营利机构,其所开展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素质培训、活动展演等对青少年均应实行免费教育,其运行成本均应由政府买单,即便有收费项目,也只能是成本运营。否则,就失去其公益性单位的性质了。

二、要具有公共性。即青少年活动中心要面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要让每一名青少年都能走进来,而不是少数有钱、有才青少年的特权场所。所以,在选择功能项目设置的时候,要兼顾住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要求和愿望。

三、要以活动的经常性为主。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的舞台。青少年宫搭台,青少年唱戏。要经常性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

篇5

一、当前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教育活动场所和社会培训机构迅速兴起。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青少年宫、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一部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功能。

(二)职能部门参与社会教育的氛围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多个部门参与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并形成各自的品牌活动,如团市委开展了流动少年宫下基层活动,关工委等牵头开展了青少年暑期教育等,这些社会教育品牌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影响趋广,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三)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的形式日渐增多。广大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原先的校外实践、青少年宫参加培训等简单方式发展到包括政策宣讲、辅导讲座、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一是参与时间偏少。当前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偏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所下降。青少年在校时间偏长,活动时间偏少,业余时间被家教、补习班和作业占用严重,也就无法接触到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社会教育。二是难以与家庭教育形成有效渗透。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和衣食住行上,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导致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难以有效渗透。三是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一些成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媒体信息严重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对青少年构成了冲击和危害。四是存在盲区。有些青少年“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工不做”,成为社会闲散青少年,始终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到的状态,这恰恰是青少年成长的危险时段,也是教育管理上的最大的盲区。我们对2012年我市法院判决的3人以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在问到是否参加过社会教育时,所有的失足少年都反映没参加过或很少参加。

(二)校外活动场所未能满足社会教育发展需要。虽然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总数不少,但还存在“相对缺乏”的情况。一是场所数量不足。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市级青少年非营利性活动场所偏少,镇、街道尤其是社区、行政村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更少。二是校外活动项目不全面。主要集中在艺术类教育和培训,而科技类、思品类和社会类等活动项目较少。三是场所的功能设置有限。如市青少年宫等,由于硬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镇街道的文化中心,在氛围和器材上适合青少年的比较少,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不明显。

(三 )社会教育联动和配合机制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尚无承担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各职能部门分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一是社会教育的均衡性不够明显。教育活动只能覆盖到一部分青少年群体,工作对象还存在精英化、高端化现象,农村和新居民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相对不足。二是社会教育的途径相对单一。目前,我市各类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基本是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单纯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育为主,很少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导致青少年参与率低甚至不愿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为吸引生源,课程设置偏重文化课,部分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校雷同。三是教育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市社会教育的各类师资数量有限,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艺术、体育类师资力量相对较多,而科技、训练、技能类师资则十分紧缺。同时,各类师资均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流通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一是要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尽快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共青团、教育、文化、关工委、妇联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尤其要根据薄弱环节和青少年教育盲区,研究分析教育对策。二是要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新建和扩改建一大批文体活动场所,建议超前规划,各场馆在新建和改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服务青少年的功能,设置专门的场地,开辟适合青少年活动的项目。对于社会资金兴建的大型商场、超市等机构,也要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场地和设施,并坚持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同时,新建和改建一批专门的市、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确保每个集镇和社区有1处青少年活动场馆,各城镇社区建有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三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希望市政府广开渠道,筹集资金。从桐乡实际出发,可以采取财政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和利用现有场所设施等方式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活动场所建设。如杭州金城少年宫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少年宫由金城房产公司投资建造,由杭州少年宫负责运营,既给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又带动了当地人气,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加快青少年社会教育师资建设。加大青少年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育,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一定的社会教育资格考试,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打破师资流通壁垒,通过引进人才、双向交流、兼职聘任等形式,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社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二是要建设专业社工队伍。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专业的青少年教育社工队伍的建设力度,招聘选配和培养一批专业青少年教育社工,充实到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队伍中,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要发挥社团作用。当前,我市各类社会团体兴起迅速,这些社会组织对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青少年兴趣、启发青少年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各社团主管部门要引导广大社团加强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积极开辟适合青少年参与的项目,学校、家长应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组织,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活动。

篇6

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研究

通过研究,总结典型经验、体现校外教育特点、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素质。

在活动中将最新知识、最新文化与科技成果、最新信息纳入教学活动中。活动内容必须有益于青少年学生素质提高。

二、教育教学活动目的研究(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每次活动目标)

校外教育一切活动都服从教育方针总目标。但没一项活动都要重视情意与思想教育目标;知识、技能教育目标;能力目标;认知与非认知目标以及个性培养。通过校外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个性和谐发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说明与介绍研究

校外教育具有其自身的教育内涵,需要将所设各项教育活动展现给青少年学生及广大家长,要重视“说明”与“介绍”的科学性、可接受性。使校外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有章可循,有规程可依。

四、教育教学活动准备研究

校外教育有自己的参考纲要和纲目,也有自己的教材、讲义及声像资料,活动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时、空选择与组织要求方面时有序的,少年宫的设备、器材、工具也是有要求的,这些都要进行科学研究,以利于发挥最佳效益。

五、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研究(整体—过程—反思)

校外教育不仅从活动教学结果显现,更重要是体现在教育过程上,教育教学活动是科学的活动系统教育工程。悟性在操作与反思之中。

六、教育教学活动重点与难点研究

校外教育是通过活动产生效果,所以如何是活动中的重点突出,教会青少年学生做事;如何使难点突破,教会青少年学生创造,这是要着力加以研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发展规律。

七、教育教学活动参考资料研究

校外教育没有统一“大纲”和教材。活动内容又是可变的动态的,所以研究教学参考资料至关重要。按照“三个面向”指示,教学要进行改革,适应现代化要求。

八、教育教学活动建议研究(综合素质)

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多样,师资来源更是多渠道,新辅导教师日益增多,兼职辅导辅导教师还有流动性,所以,各项活动在重视实效性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教学建议”研究,以保证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九、教育教学活动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

篇7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危险行为;朋友;回归分析;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082-03

在预防艾滋病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被广泛应用,且较为有效[1-4]。可能与青少年时期具有“羊群”效应[5],同伴之间更容易互相接近、互相影响、互相理解和接受有关。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同伴影响,还包括其他如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7]。为分析同伴影响在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5年9月中旬到11月底,于吉林省某县共调查544名15~24岁校外青少年(指15~24岁处于学龄但是没有在国家正规教育系统中学习的未婚青少年,退学的原因包括贫穷、厌学、考试失败等,由于缺乏约束,他们经常游荡在大街上,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良朋友和危险行为[9-10])。收回有效问卷511份。其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初中毕业占43.4%,初中未毕业占21.3%,其他占35.3%;正在接受职业培训者占43.5%,在城里打工者占27.1%,其他占29.4%。

1.2 方法 为提高问卷应答率,降低回答偏倚,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培训当地职业培训中心学员作为同伴调查员,深入社区街道和乡村进行调查,问卷匿名,一对一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问卷自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危行为、父母职业和教育程度、亲子关系、青少年生活事件指数[8]、人际关系敏感度[8]、自我效能指数、同伴影响、工作状态、家庭经济状况、接受相关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待危险行为(指婚前、、、多性伴、吸毒[11])的态度和主观压力。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1.5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频数分析、χ2检验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及其同伴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由表1可见,调查对象26.6%曾经发生过,14.9%曾经;报告其同伴中有这些危险行为的人比例更高,38.2%报告说有朋友曾发生过婚前,21.9%报告说其好友中有人曾,男性报告多于女性。提示调查对象处于一种比较恶劣的同伴影响之中,男性中行为的同伴影响远远大于女性。自我报告提供的比例男性(16.7%)多于女性(9.9%),提示男性商业的存在和严重性。另外,当被问到“最近一次中,你是否使用了安全套”时,511名被调查者中,18.4%回答“是”,31.1%回答“否”,29.0%回答“从未有过”,21.5%未做回答。

2.2 危险行为发生与其同伴是否有危险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2.1 单个危险行为分析 针对每一个危险行为,利用χ2检验分析调查对象与其同伴某危险行为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校外青少年是否曾发生、是否曾、是否曾、是否多性伴、是否曾吸毒等5个危险行为发生率与其同伴是否有危险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1),即同伴中有某危险行为的调查对象更容易发生该危险行为。

2.2.2 综合危险行为分析 本研究为便于分析,将这5个危险行为合并考虑,定义为危险指数。发生为1分,未发生为0分,将5个危险行为的得分简单相加,总分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危险行为发生越多,危险性越大。同理,计算同伴影响指数。

利用stepwise方法对调查对象危险指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同伴影响指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听说过艾滋病、是否曾接受过艾滋病预防教育、是否曾接受过预防教育、是否曾接受过避孕教育、是否曾接受过青春期卫生教育、自我效能得分、生活事件得分、艾滋病相关知识、对待危险行为的态度和社会环境压力、人际关系敏感度得分、亲子关系等,结果见表3。

进入模型的变量有:同伴影响指数(Beta=0.44),母亲受教育水平(Beta=0.21),是否曾接受过避孕知识的教育(Beta=0.26),家庭经济条件(Beta=0.18),4个因素均为危险因素,模型预测能力R2=0.572;其他变量均未进入模型。同伴危险行为发生越多、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接受避孕教育越多,调查对象危险行为发生倾向于越多。

3 讨论

3.1 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广泛存在 研究发现,26.6%的农村校外青少年曾经发生过婚前,高于楼超华等[12]对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性相关行为的调查结果(22.6%)。另外,本调查发现,农村校外青少年曾者占14.9%,曾占14.0%,与楼超华等[12]的调查结果(5.1%)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是时间、地域、人群的差异,也可能与调查方式有关,本调查采取的调查方式为年轻人参与式调查,调查对象更愿意按真实情况填写问卷,结果更接近实际,同时也说明商业已经相当严重。有38.3%的调查对象报告曾有过3个及以上性伴,低于龙翠芳[13]对贵州省校外青少年发生率(41.1%),其中一个城镇调查点有39.5%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有过性生活,而多者(5人以上)高达17.0%。实际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调查对象中14.1%曾经使用过,比例较高,提示该地区的问题需要引起重点关注。另外,提供的比例男性多于女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研究商业时,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是和客。但现在许多研究开始发现,男性现象正日趋严重。男性对象可以是同易,也可以是异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更大,需要引起社会关注[14]。

3.2 同伴影响是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青少年同伴教育,一般观点认为,青少年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容易发生“羊群行为”。同龄青少年容易自发建立伙伴集团,在言行、爱好等方面互相影响。这种自发性集合倾向有积极意义,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必经途径,也是学校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基础,但这种自发集合倾向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比较低,行为带有盲目性,可能在带头人的诱导下,发生一些不良行为,如吸毒、暴力、性乱、偷盗等,即不良同伴影响。

本研究全面考虑了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复杂影响,不仅考虑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经济条件、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社会环境,还考虑了调查对象自身的生活事件应激、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父母教育程度、亲子关系、社会服务等。结果发现,好朋友存在危险行为的报告率高于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自身危险行为发生率,且具有统计学相关性,即好友有危险行为的调查对象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多元分析也发现,同伴影响是农村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发生与否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提示降低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至少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同伴环境,二是要提高青少年应对不良同伴环境的能力[4]。

4 参考文献

[1] 王佳权.同伴教育:促进健康的有效教育途径.中国性科学,2006,15(4):10-12.

[2] 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3] 钟粟,张继昌,包静梅.同伴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中的运用.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4):421-422.

[4] 魏南方,李方波.宁夏部分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策略的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61-462.

[5] 季成叶.儿少卫生学.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出版社,2006:5-56.

[6] 许碧云,陈炳为,倪宗瓒,等.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4):263-266.

[7] SILVIAO M,HOLSCHNEIDER, CHERYL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HIV Preventive Behaviors of Youth

in Haiti.J Adol Health, 2003,33(1):31-40.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38.

[9] 王超,马迎华,丁素琴.北京校外流动人口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构成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873-876.

[10]罗树杰.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初探:以广西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39-43.

[11]JELTOVA I,FISH MC,REVENSON TA. Risky sexual behaviors in immigrant adolescent girl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ole of natal and host culture. J Sch Psychol, 2005,43(1):3-22.

[12]楼超华,沈燕,高尔生,等.不同特征未婚流动人口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状况.生殖与避孕,2005,25(12):738-744.

[13]龙翠芳. 贵州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调查研究. 西北人口,2007, 28(6):95-98.

篇8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共建模式、探索

一、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切合社会趋势逐渐在各地成立。校外基地的逐步完善和建立,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校外基地的蓬勃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单单凭借各地的校外基地本身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并且校外基地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受时间、场地、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局限。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为规范的服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同人防、环保、交警、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开拓更为丰富、更切合青少年生活实际的实践资源,成为各地校外基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模式的共赢共利

校外基地同相关单位间的共建,将产生有利于双方的共赢局面。

1、校外基地方面。校外基地在共建中拓宽了实践资源,壮大及规范了师资队伍,对于基地场馆建设也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

2、共建单位方面。共建单位如交警、公安、人防等部门都有着针对青少年进行业务宣传的工作需要,由于基地的阵地作用,相比原先同各学校的共建、宣传教育进社区等形式,与基地共建的模式可以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得更加集中、受众更广,且效果更好。

三、实践资源的共建

1、请进来——场馆及专题教室的建设。形成各领域的专用场馆及教室,一直是校外基地的梦想,但是校外基地的场馆及教室建设,受到多重制约,共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共建单位将在资金、专业知识、设计、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2、走出去——基地外实践场所的建设。在基地内建成专用的场馆及教室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少年“走出去”,在共建单位体验更加贴合社会实际的实践模式。如参观监狱、工厂、污水处理厂、戒毒所等,在亲身体验之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师资队伍的共建

师资建设,对于校外基地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基地的教学同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同,且丰富多彩的实践科目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而共建模式的推广对于校外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培养一批基地专业教师。随着共建模式的形成,共建单位可以派出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时、不定时地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这将极大程度弥补基地师资缺乏对应专业知识的难题。

2、打造一批共建单位的校外辅导员。在形成内部优秀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校外基地可邀请一批共建单位的岗位能手成为固定的校外辅导员,通过作讲座、上课等模式,相信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精湛的业务水平将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添上美丽的一笔。

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同相关单位的共建模式已有各地校外基地进行摸索实践,希望这种模式对于规范基地办学、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一1993).英文版[DB/CD]

[2]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

[3] 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篇9

一、各方重视、多方支持是前提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外教育的外延非常宽泛,无论是场所建设,还是举办培训班,还是开展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社会各部门和各界人士的重视、支持甚至参与。无论是总站还是分站点,其硬件建设、文化氛围建设、培训专业设置、费用审批、招生渠道等,都需要在校外工作者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多方联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政策上、舆论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培训与活动质量是核心

对任何一项工作而言,质量是其命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重要平台,其工作质量是活动中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所在。当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工作重点内容就是举办培训和开展活动。如何不断提高培训和活动质量,是摆在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前瞻意识,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拓宽工作内容,加大教学过程管理,打造特色品牌培训项目,强化各类活动的时代性、实效性和社会需求性,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高全社会对我们工作的知晓率和知名度。

三、师资队伍是关键

理论认为:人是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对培训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秉承“理念是先导,学习是内驱”的宗旨,通过多种方式狠抓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放松,为持续推进校外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衔接融合而奠定思想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

四、后续发展是保障

篇10

一、我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概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办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为全市儿童少年提供了很好的校外活动阵地。主要有:

__市图书馆。20__年,市委市政府拨巨资在石梅广场建了一个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设计藏书容量80万册,阅览座席800个。该图书馆分为书借阅处和少儿图书借阅处,许多中小学生都办了借书证,前去阅览,同时也开展少儿艺术培训。各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均可向学生开放,程度有所不同,教育局要求各小学图书室、阅览室向学生免费开放,各学校均有落实。这些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利补充。

__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是儿童少年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1999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1850m2,建筑面积4800m2,拥有各类大小教室和少儿剧场。现有专兼职教师60多名,其中5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开设美术、书法、器乐、舞蹈、棋艺、跆拳道、武术、文学读写、英语等专业,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比赛、知识竞赛、专业展览。

虞山少年宫,现有建筑面积1800m2,开设科技、文艺、体育、学科四大类20多个培训项目,年平均培训少儿10000多人次,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兼职教师100多名。为儿童少年很好的校外活动场。为了让__市儿童少年有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建筑面积20__0m2,投入6000万左右的__市青少年宫已列入市规划。

另外,电影院、公园也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__市有京门影城、虞山大戏院、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尚湖公园、宝岩生态观光园、赵园、曾园、燕园、亮山工程等,还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翁同和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馆、评弹馆和庞薰?美术馆等,儿童少年在学校组织下或利用假日常去活动。

除政府财政支持的这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外,还有虞山业余艺术学校、小青松培训中心、塔前业余育人学校、图书馆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汪齐凤芭蕾舞学校__雅典娜分校、东方音乐培训中心、小哈波外语培训学校等10多处社会力量兴办和个人主办的培训学校,都是儿童少年校外活动的有力补充。

除上述列举这些培养儿童少年素质全面发展场所外,目前全市共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个、德育教育基地30个、法制教育基地25个、健康教育基地1个、科普教育基地13个、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基地4个、劳动社会实践基地46个、社区健身路径20多处,这些场所也是儿童少年校外经常活动的地方。

二、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__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为数不少,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与先进地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相比,还存在差距,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场所数量、规模不足,在布局和结构上不平衡。__市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规模还不能满足全市18万儿童少年的活动需要。有些场所没有充分发挥出教育功能,如一些学校的阅览室、电脑室、运动室 等。市级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成率太低,乡镇、街道尤其是社区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较少。无法形成市、镇、社区三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网络。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活动的地方太少。

2、经费和投入不足,活动场所功能和设施不完备。从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教育基地和文化活动场所来看,属市直接投入建设和管理的比例不高,除图书馆等大的活动场所外,大部分场所和设施都是单位自建,并以资源共享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尤其是社区内的活动场所投入太少。现有活动场所的设施添置、损坏维修、场地拓展因投入有限无法及时维护和更新,一些儿童少年活动场所的资金只能应付日常开支,难以对现有的设施和功能进行更新换代,更谈不上有较大的发展。

3、校外活动项目不全面。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应该包括科技、艺术、体育以及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内容。由于我市儿童少年活动阵地自身条件限制和指导思想的原因,所以活动场所的活动项目一般主要集中在艺术类的教育和培训。而科技类、体育类、技能类、思想品德类(心理类)和社会类等的活动项目比较少,不能适应儿童少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4、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体制不规范。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各种专门的儿童少年活动场所,诸如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一些属于公共设施的图书馆、体育馆等,也没有真正为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方便,免费的活动场所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场所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很难统一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对儿童少年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往往形成职能管理和治安管理的脱节,造成管理和处罚上的漏洞。

三、关于加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加大对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搞好儿童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争取将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规划。儿童少年教育工作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与支持,尽早规划,尽快实施,力争三至五年内建成一批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结合城市住宅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社区内大力开辟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服务中心。特别是中心集镇一定要建有一处以上儿童少年活动场馆。逐步形成以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儿童少年实践基地和社区、镇村活动场所为延伸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市、镇、村(社区)儿童少年活动网络。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由于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仅靠社会捐款和部门筹集建设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希望各级政府广开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可以增加彩票发行额度,发行教育彩票,吸纳筹集资金,专款专用于儿童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快各级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从__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取财政投入新建扩建、改建和利用现有房屋设施三种方式建设市、镇、社区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同时,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给予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予以优惠,捐献部分准许全额扣除。

二是严格管理,保证现有活动场所的充分利用。政府投资的文化体育场所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低费甚至免费向儿童少年学生开放,切不可挪作他用,或对外出租。中小学校要全天对本校学生开放图书馆、语音室、实验室、电脑室等活动场所和设施,图书馆、体育馆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注意把握好关系,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校内外结合,就是把校内的现有设施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相结合。校外教育不一定场所都在校外,可以因地制宜,校内外结合;二是新建和现有设施的完善相结合;三是建设、维修相结合。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所拨付的专项资金使用应通过联席会议进行讨论,要规划好、统筹好、使用好。

三是完善措施,提高校外活动场所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