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污水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污水管理办法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污水排放管理,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有效控制城市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2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以下简称城区)内污水排放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县建设局是城市污水排放行政主管部门;县污水管理处是城市污水排放的具体管理机构,负责城市污水排放日常管理工作。

县环保、市容、规划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市污水排放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管理

第四条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须遵循统一规划与配套建设、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城区污水排放系统规划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规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编制,经综合平衡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编制污水排放系统规划应当按照地形、地质、污水量和水环境等要求进行;新开发地区必须实行雨水、污水分流。

第七条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按照污水排放系统规划,分期安排公共污水排放设施的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以下统称排污户)对其排入污水主管网的污水排放设施负有建设责任,所建设施须符合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和污水排放系统规划。无城镇工业集中区、商业、旅游及其他用地的自建污水排放设施建设计划,须纳入其建设规划;住宅区自建污水排放设施,须纳入住宅区配套建设计划。

接入城区公共污水排放系统的自建污水排放设施建设计划,须报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后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九条县建设及规划部门在审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涉及公共污水排放系统的,应征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条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的建设资金,采取政府投资、贷款、受益者集资、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筹措。

第十一条现有的和经规划确定的污水排放设施用地不得改变用途,确需调整的,须经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

第十二条污水排放设施的建设须遵守国家和本县规定的技术标准,并符合保护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等相关设施的技术要求。

在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的区域,雨水和污水管道不得混接。

第十三条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须委托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禁止无证或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施工。

第十四条接通城区公共污水排放设施的排污户,须按照规定建设相应的污水预处理设施,并在排放口设置具有格栅、闸门和计量等设施的专用检测井。

第十五条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验收。

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须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设项目竣工档案,并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送交县城市建设档案馆。

第三章排放管理

第十六条排污户排放的污水须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七条排污户须按规定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污水排放许可证。

排污户提出申请时,按照城市排水许可证告知单要求,提交相关资料。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后,须征求养护维修责任单位意见,并在20日内给予排污户书面答复,对批准的核发初审批准文件。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户提供的有关资料,应按照保密要求严格管理。

第十八条排污户须持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初审批准文件办理接通手续后,方可进行有关工程的施工。

第十九条排污户如不能提供环保部门达标排放监测报告的,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自排污户提出污水排放之日起10日内进行试排污监测。

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的,核发《排水许可证》;不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的,不予发放《排水许可证》。其中对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不致造成严重损害,经治理可以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的,核发《临时排水许可证》,并限期治理。完成治理的,须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水许可证》。

县污水排放管理部门在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过程中不得收费。

第二十条因建设工程施工向污水排放设施临时排污的,须取得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排水许可证(施工)》。

各类施工作业临时排污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污水排放设施堵塞或者损坏的,须由排污户先行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二十一条《排水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排污户须在《排水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临时排水许可证(施工)》有效期不得超过该项工程的施工工期。施工排污户需要延长排水期限的,须在《临时排水许可证(施工)》有效期满30日前重新申请。

第二十二条排污户须按照《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规定的排放口数量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排放污水。

第二十三条排污户需要变更排污主体或者污水排放许可内容的,须提前15日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污水排放许可变更登记,经原发证机关批准后方可排放。

第二十四条在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污户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规划等有关要求,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第二十五条在污水排放量超过污水排放设施受纳量的区域,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采取控制排污量和调整排污时间的调度措施。

排污户须服从调度,不得强行排放。

第二十六条县污水排放管理部门实施合流污水输送干线中段放泄的,须报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紧急排放口排放污水的,须报县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县污水排放管理部门须对排污户排入污水排放设施的污废水排放量和水质进行检查、监测和控制,并且建立排放的污水监测档案。

第二十八条县污水排放管理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二)要求被检查排污户出示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四章设施养护管理

第二十九条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养护维修责任按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城区污水处理厂内的设施,由**现代污水公司负责;

(二)城区公共污水排放系统内污水管网,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养护维修;

(三)单位和住宅区内的污水排放设施,由产权单位或者物业管理单位负责;

(四)自建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由产权单位或者被委托单位负责。

养护维修责任单位须加强对污水排放设施的养护维修,并且接受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养护维修责任单位须按照国家和本县有关污水处理厂、泵站和污水管网等养护维修技术标准,对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进行养护维修,保证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

第三十一条养护维修责任单位须在发现污水冒溢或接到报告后两小时内赶到现场,及时进行维修、疏通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污水排放设施发生事故,养护维修责任单位须立即组织抢修,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及时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抢修污水排放设施或特殊维护作业时,养护维修责任单位须向沿线排污户通告暂停排放污水时间,并尽快恢复正常排放。对生产、生活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大范围的暂停排放,须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通告。

沿线排污户须按照通告要求暂停排污。

第三十四条对有可能影响污水排放设施安全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须按照规定提出保护方案,并征得养护维修责任单位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排放设施须设置安全保护区。安全保护区的范围、识别标志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排污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二)超过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三)违反城市排水许可证书规定的内容,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四)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剧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和有害气体等;

(五)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者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易堵塞物;

(六)擅自占压、拆卸、移动和穿凿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七)擅自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加压排放污水;

(八)其他损害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前款规定的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排污户未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排污户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县污水排放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排水许可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排水许可证书或不在法定期限内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受理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其他好处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2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城市排水许可,对排水户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排水户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排水户不得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排水户,是指因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经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活动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排水许可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许可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城市排水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排水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颁发和管理。

第六条在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水户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规划等有关要求,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第七条排水户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排水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本办法实施前已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排水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条件后,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第八条符合以下条件的,予以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一)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市排水规划的要求;

(二)排放的污水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其中,经由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还应当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者有关行业标准;

(三)已按规定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已在排放口设置专用检测井;

(五)排放污水易对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具备对水量、pH、CODcr、SS和氨氮等进行检测的能力和相应的水量、水质检测制度;

(六)对各类施工作业临时排水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堵塞或者损坏的,排水户已修建预沉设施,且排放污水符合本条第二项规定的标准。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由排水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应当如实提交下列材料:

(一)城市排水许可申请表;

(二)有关专用检测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径的图纸及说明材料;

(三)按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有关材料;

(四)排水许可申请受理之日前一个月内由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出具的排水水质、水量检测报告;

(五)排放污水易对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应当提供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的有关材料;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提供具备检测水量、pH、CODcr、SS和氨氮能力及检测制度的材料。

第十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因建设施工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临时排放污水的,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有效期,由排水管理部门根据排水状况具体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施工期限。

第十一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排水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排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有效期延续5年。

排水户在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许可内容排放污水的,有效期届满时,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可不再审查,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延期5年。

第十二条排水户应当按照许可的排水种类、总量、时限、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排放污水。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将按照水量、水质检测制度检测的数据定期报排水管理部门。

需要变更排水许可内容的,排水户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所在地排水管理部门重新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第十三条在汛期或者发生其他特殊情况时,排水户应当服从排水管理部门的统一调度,按照要求排放污水。

第十四条排水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二)超过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三)违反城市排水许可证书规定的内容,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

(四)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剧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和有害气体等;

(五)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者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

(六)擅自占压、拆卸、移动和穿凿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七)擅自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加压排放污水;

(八)其他损害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十五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排水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二)要求被检查排水户出示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定期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开检测结果。

第十八条排水管理部门依法对排水户实施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监督检查,并提供工作方便。

排水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九条对经由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发现污水水质不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者有关行业标准的,排水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查明原因。

经排查发现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不符合排水许可要求的,排水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符合排水许可要求的,撤回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禁止其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并将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告知同级环保部门。

第二十条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排水许可决定的排水管理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可以撤销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一)排水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城市排水许可的其他情形。

排水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城市排水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二条排水管理部门在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过程中不得收费。

排水管理部门实施排水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排水管理部门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排水户未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由排水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排水户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排水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排水户造成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格式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门组织印制。

城市排水许可申请表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荐格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排水管理部门参照印制。

第二十七条排水管理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本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排水许可的;

(二)对符合本规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排水许可证书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3

关键词:污水管网;改造;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 A

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重要保障的市政给排水设施,在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某市A镇正在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城镇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和道路工程正逐步铺开,其中存在不少老城区改造的难题,尤其是污水管网建设难题。因拆迁等政策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老城区道路改造不能一步到位,造成新建基础设施污水仍然汇集于现有污水管道中,而这些污水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污水收集需求,本文中首先分析了A镇老城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1、A镇老城区污水管网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科学的完善和规划污水管网系统。A镇老城区目前仍有部分道路地下管线采用的是雨污合流制,雨水、污水混接现象严重,且大部分管道直接就进排入河道。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落后,在早期只有一条合流管同时收集雨水和污水,后期建设中要铺设污水管道时,又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因缺乏周边地区排水管线的详细资料等,不能够将雨污水分流,致使出现永久性雨污水混流现象。污水管网整体规划早在2005年,上海某设计院已经对A镇污水管网做过整体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污水管道施工中,无法按照该规划实施。这已经开始影响到今后的污水管网施工。[1]

1.2老城区排污管道陈旧古老。现A镇老城区合流管是一条石砌的排水箱涵。这样的箱涵存在很大的弊端:(1)污水、雨水合流达不到污水处理的排放浓度。(2)由于是石砌箱涵,污水很容易从石缝中渗入地下,不断污染土壤,对地下水有又一定程度的污染。(3)石砌箱涵年代久远,堵塞时有发生,部分箱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流量需求。

1.3污水处理厂发挥作用有限。虽A镇已经建立起污水处理厂,但由于污水管道雨污合流造成部分雨污合流管未直接接入新建市政污水管网,有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水收集较少,使污水处理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污水处理能力。

1.4A镇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一些靠山的道路,其地质多以岩石为主,对该镇的污水管网建设造成一定障碍,而且老城区道路较窄,人口密集,更加大的管网改造的难度。[2]

2、污水管网改造的建议

2.1对于雨污合流制的道路管线问题,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建立雨污分流制已经是大势所趋,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城镇品位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广大市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以HDPE等新型的复合型管材代替老旧的石砌箱涵,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杜绝偷工减料,确保施工质量。

2.2要制定一份可行的污水规划,首先要对现有的污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普查。有关部门收集竣工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等措施,尽量摸清管网现状,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同时结合道路的地质情况综合考虑来制定污水规划,确保其施工的可实施性。

2.3对A镇污水管网统一规划的同时,更要建设。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不但要和小区建设同步还要与已埋设的污水管道以最快的速度形成系统这样才能给减轻老城区及其周围水的污染。为有利于以后道路污水支管接入要先修建污水干管,尽快形成污水管道系统,使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开发步骤相配并且与形势发展相适应。[3]

2.4A镇污水管网系统复杂,如果对其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入,并且其施工很难。对其进行规划时,仅以其使用年限、污水标准、土地服务范围以及居住人口密度等作为依据,根本不能顺应该镇发展的需求。因此,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设计建设规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从而满足一定时期内对该镇污水增长处理的要求。

2.5鉴于A镇复杂地质条件,在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对不同的地质采用不同的工艺施工。如地质为一类土、二类土可采用开挖施工;如遇岩石等较为坚硬的地质则采用刀盘切割、静力爆破、破碎机施工等。对一些道路狭窄,人流较多的路段,可采用非开挖工艺施工,如顶管法或者水平定向钻等施工工艺。

2.6A镇老式小区污水管网分流制排水系统的改造应早日提上日程。能否对雨、污水进行分类收集是衡量分流制排水体制好坏的重要方面。小区作为分流制排水体系的收集终端,在其管网改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分流制体制的要求。否则即使市政污水管网已经完善,但小区内部仍雨污合流,这对污水的收集带来一定困难。

3、污水管网系统的管理

3.1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水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在管理的同时加强执法力度。随着我国《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有关部门给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发放城市排水许可证书进行统一管理。《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给有关部门进行排水管理提供了执法依据。

3.2对于已经建好的污水管网,要有明确对其的产权管理,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使管网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关部门对现状污水管网不清楚,不了解会加大对其管理的维护难度。因此要加强管理,改变这种污水管道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并且建设单位清楚污水管线管径的大小、建设位置、是否存在封堵断头的等状况,是污水管网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3加大污水管网的养护投入,重视其后期的养护,加强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杜绝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相关部门对污水管网养护手段单一、投入相对较少,且对现有管网的维护力度不够,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造成管网病害严重。面对日益老化破损的管网,后期的维修和养护必不可少。新时期要求我们淘汰落后的管道维护工艺,进一步提高养管实力,采用安全、可靠、经济、卫生的管道修补技术和清掏技术。如清疏管道采用高压冲冼水车,吸泥车等,可以实现下水道的疏通冲水、吸泥、运泥的一条龙作业。排水管道老化可采用先进的内衬法、爆管法等维修方法是很有效的。[4]

3.4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的合理排放意识。在污水管网的管理上鼓励公众参与,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能够深刻体会到城镇管网与自己休戚相关,形成全民参与和监督对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的维护管理的良好局面。但是很多居民对城市污水管网系统不够了解,对污水管道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对雨水、污水管道也不能够完全分辨,也推动了雨水污水混接。所以,在制定城镇污水规划时应征求市民意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扩大污水管网的宣传,增进市民的环保意识。

4.结语

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是市政工程中一个与其他工程相互联系的项目,它规划和建设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正常运转、人民生活秩序能否正常维持,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城镇建设要充分意识并注重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环境。

[1] 孙慧修.排水工程(上册) l[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J].(GB 50014-2006).

篇4

浙江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保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是指通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输送并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城镇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包括污水集中处理厂以及接纳、输送城镇污水的管网、泵站和相关设施(不含工业企业未连接城镇污水管网的自有污水处理设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作的领导,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

第五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情况和排放污水的单位、个人纳管污水是否达标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水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污水处理、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制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城镇建设应当按照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配套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者预留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预留的建设用地未经法定批准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道路以及住宅小区的建设,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相应的接纳、输送城镇污水的管网等设施,并同步投入使用。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

第十一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污水处理设备、工艺与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

仅具备处理生活污水能力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经过技术改造,具备相应的处理工业废水能力后,方可接纳处理工业废水。

第十二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工并通过相关法定专项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报送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20日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要求收集、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向所在地城市建设档案机构移交。

第三章污水接纳与处理

第十五条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其排放的污水达到纳管要求的,应当将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允许以其他方式排放的除外。

鼓励企业对生产用水进行循环利用;鼓励宾馆、饭店、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

第十六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排水户),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城市污水排放许可手续,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水户,必须同时取得排污许可证。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当根据城市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要求,与排水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七条排水户的污水排放口至污水处理收集管网的连接管道,由排水户负责建设,并应当按照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接管井位、口径、标高、方式等要求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通使用。

运营单位发现排水户纳管污水超标,影响污水集中处理厂达标排放时,可以关闭相关排水户的纳管设备。

第十八条排水户必须按照城市排水许可证与排污许可证确定的水质标准和水量排放污水;对排放污水不符合水质标准的,应当自建污水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城镇污水管网。

第十九条禁止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下列物质:

(一)挥发性有机溶剂及易燃易爆物质;

(二)氰化钠、氰化钾、硫化钠、含氰电镀液等有毒物质;

(三)腐蚀管道以及导致下水管阻塞的物质;

(四)不符合相应排放标准的医疗卫生、生物制品、科研、肉类加工等含有病原体及放射性的污水;

(五)其他禁止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因意外事故致使含有前款所列物质的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排水户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报告;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废水排放,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的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废水排放,应当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中明确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十一条污水集中处理厂的进水口、出水口、水处理关键部位以及重点排水户,应当安装水量、水质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重点排水户由设区的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定。

在线监测监控装置投入使用前,应当经过依法检定;使用中的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应当依法定期检定。

污水集中处理厂、重点排水户不得闲置和擅自拆除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对发生故障的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应当及时修复,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污水集中处理厂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泥处置能力,对污水处理运行中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泥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第二十三条运营单位应当依法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缴纳污水处理费后,不再缴纳排污费,但超过纳管标准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加倍缴纳排污费。

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水的,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

污水处理费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价格、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设施保护和维护

第二十五条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建、迁移或者拆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六条禁止从事下列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危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在污水管道、阀门、检查井等设施上面及污水管道两侧安全保护范围内取土、堆放物品或者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在污水管道上凿洞接管排水;

(三)阻塞污水管道及出水口;

(四)损坏或者移动井盖、井座、阀门井等设施;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七条工程建设涉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前向运营单位查询地下污水管网情况。工程施工可能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与运营单位协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因工程施工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损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予以赔偿。

在污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上下或者两侧埋设其他地下管线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并遵守管线工程规划和施工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运营单位负责污水集中处理厂、泵站、管网、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的维修养护。

排水户负责自建的污水预处理设施和污水管道等的维修养护。

运营单位和排水户应当保障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需要临时停运的,运营单位应当提前48小时通知排水户。

因设备大规模检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需停运或者部分停运的,运营单位应当制定相应替代或者应急补救措施方案,并提前15个工作日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通知排水户,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告。

第三十条运营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因突发事件导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停运的,运营单位可以先进行检修,同时通知排水户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在1小时内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恢复正常运行后,运营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应急处理工作报告以及相应的评估报告。

第三十一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制定中毒、窒息等事故抢救预案,进行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指定专门监护人员进行安全监护。

第三十二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配合,不得阻挠和干扰。

第三十三条电力部门应当保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用电需求。因故确需停止供电的,电力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事前通知运营单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运营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资质。

运营单位的确定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进行。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规定取得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

第三十五条运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并实施临时接管:

(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予整改的;

(二)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环境安全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的其他情形。

有关临时接管的具体方案,由实施临时接管的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六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依照各自职责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水户纳管污水水质和污水集中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水质进行监督检测,对获得的检测数据,应当与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共享。排水户和运营单位应当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测,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阻挠、妨碍检测。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水质检测化验制度,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报送污水处理水质与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

第三十八条排水户纳管污水超过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排水户限期治理,确保污水达标纳管。

因排水户纳管污水超过排放标准导致污水集中处理厂出水超过一年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暂停审批截污管网范围内新建涉水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九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应当设立公开电话和网站,及时受理公众对污水处理的意见和投诉,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

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污染事件情况及处理结果,应当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xx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违法事实和处理结果: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

(二)未按照城市排水许可证的规定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

(三)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禁止排入的物质的;

(四)从事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禁止活动的;

(五)相关单位未履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责任的;

(六)运营单位在排水户纳管污水未超标的情形下随意关闭排水户纳管设备的;

(七)因施工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而未与运营单位商定相应保护措施的。

第四十二条污水集中处理厂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运营单位对污水集中处理厂运行中所产生的污泥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处理而在陆域倾倒、堆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向水体(含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倾倒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因纳管污水严重超标导致污水集中处理厂设备损坏无法运行的,严重超标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放城市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

(二)未按照规定的条件、程序授予运营单位特许经营权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未依法予以查处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的;

(五)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城镇污水如何处理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其中厌氧处理工艺生物膜法生物转盘等,好氧处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等。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主要方法是过滤、沉淀、分离等。

篇5

【关键词】城市排水费 价格 设施

一、排水费是污水处理费还是排水设施使用费

排水费主要分为排水设施使用费和污水处理费两种,而对排水费的称呼也大不相同,早期一些大中型城市称排水费为排水设施使用费,在后期,各大城市有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后,才将费用统一称为污水处理费。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征收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的通知》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凡直接或间接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按规定向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据了解,目前仍然称谓为“排水设施使用费”的有深圳、上海、天津、重庆等大中型城市。印发了《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的意见》,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陆续开展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之后,有些城市继续沿用“排水设施使用费”的称谓,有些城市明确:“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按照各市现行标准直接并入污水处理费。”后来陆续开征的排水费,一般都直接称为“污水处理费”,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称为“污水处理费”。从实质意义上,目前所指的“排水费”、“排水设施使用费”和“污水处理费”都是同一种收费项目。

二、排水费价格体系是全成本还是运行费

对于排水费的用途,国家计委、建设部和环保总局在相关文件中对此进行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的通知》中规定:“污水处理费应按照补偿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运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动力费、材料费、输排费、维修费、折旧费、人工工资及福利费和税金等。”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有这样的表述:“征收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应专项用于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项目建设。”

在全国而言,排水费用途主要分为含全成本(含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两类:

(一)仅含运行成本。《深圳经济特区排水设施使用费征收办法》第九条规定:征收的排水费用于补助城市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专款专用;排水设施的大、中修费用仍由市财政核拨。《湖南省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用于城市排水设施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运行管理。

(二)含部分或全部建设成本。《重庆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城市污水处理费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运行管理的专项资金。《哈尔滨市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正常运行。

上海是全国较早实施排水收费的城市,“排水费应统一用于排水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虽然上海的排水费在文件中规定是含有排水设施管理全流程的费用,但事实上,排水费在调价过程中明确纳人调价因素的,仅仅是指一少部分的建设费用,如世行贷款项目以排水公司名义借贷的资金,以及由排水公司自筹资金的建设费用,大量的建设资金主要还是来源政府财政性投人、政府性公司专项资金投人。

由于排水设施的建设资金量巨大,加之污水处理的要求不断提升,要求排水服务的全流程费用全部从向用户收取的排水费中体现看来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在现阶段或者说是近期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厂网分开”理论。其实厂网分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技术和管理难题,从理论、从实践上而言,它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带来不少隐患。从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强化管理、引人市场机制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如果把排水费定义为设施运行费,更有利于排水事业的发展。

三、排水费是经营性收费还是行政事业性收费

排水设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污水处理设施,另一种是防汛排水设施。我们争论最多的是污水处理设施,有持污水处理是公益性的设施、污水处理部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兼具以及污水处理是经营性设施等观点,其中对污水处理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议论最多,因为污水输送管是公益性的,所以污水处理厂设施是公益性的。

排水设施是以公益性为主还是经营性为主,我们也需要从公共财政的列支情况来分析。长期以来,排水设施的管理一直是由政府接管,被那位是城市公共财政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建筑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排水项目中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量非常大,因此,排水项目和污水处理项目的可经营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随着公众理念的确认,认为排水设施就一种特殊型的商品,同时被公众所接受,这就为排水费的收取提供了保障。其实,排水事业是否具有经营性,主要是由政府对排水事业的认知度确定。

目前,相当一部分城市正在进行排水管理的企业化改造,同时也明确排水费的经营性收费的目标。要求各地加强污水处理费特别是自备水源用户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管理,确保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并在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污泥处置。逐步将污水处理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为经营性收费,并体现按质收费。许多城市都在做收费性质上的探索,排水费是经营性收费,是伴随时市场化、专业化的目标,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关于城市排水设施使用费财会处理问题解答[J].上海会计,1987,06.

[2]邬扬善,沈光范,王炎庠.中国城市排水设施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1989,03.

篇6

到2015年,县城区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取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非居民计划用水率达到l00%;人均居民生活日用水量控制在140升以内;城市公共设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5%。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标语及培训教学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工作,传播节水知识与技能,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全体公民自觉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二)完善法规制度,严格依法节水

l.建立健全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抓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年内制定出台《县供水管理办法》、《县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县城市建设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的意见》等规章。同时采取用水量跟踪、不定期抽查和用水量分析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节水稽查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偷盗水和破坏供水及节水设施等违法行为,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给予惩处。

2.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在建设项目取水许可审批时,对用水合理性和节水措施配套进行论证。对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取水许可证。

3.建立节水管理“三同时四到位”制度。新建、改建和扩建取用水工程的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实行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管水制度四到位。供水企业收到接水申请时,对无节水管理部门审核意见或审核不同意的,一律不予受理。

4.完善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年底前,所有取水户必须装表计量。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对计量设施的购置、安装、维护和检定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设施完好;逐步推进居民用水总表分装到户,推行“一户一表”改造;对新建学生公寓全部实行用水装表计量,对未进行装表计量的已建学生公寓逐步进行装表改造;对市政、环卫、绿化等用水,逐步推行计量用水。将万元GDP取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指标纳入全县统计指标体系,县、乡镇统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统计台帐。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做好本行业用水量、污水处理率等数据的收集汇总和统计。

5.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公共供水和自备水总量控制,把用水定额作为用水计划下达和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引导高耗水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对各类学校、宾馆、医院和工业行业,开展定额用水管理。在科学核定用水定额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加强对用水户的考核,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

6.建立节水产品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引导节水产品研发,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使用。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用水器具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产品和器具,对已安装和使用的,分期分批实施改造。负责水资源管理、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建立有利于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节水工作

1.科学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2020年)和实施方案,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2.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贯彻落实《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大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科学研究力度,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工业生产节水、废水资源化和中水回用等技术。

3.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体系和供水计价方式。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严格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依法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全面落实和完善居民阶梯式水价,体现合理负担,保证基本需求;加大对非居民用户分类水价和差别定价的调控力度,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差价,尤其要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实行加价收费;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逐步达到足以补偿运行成本,并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县发展改革局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低于自来水价格一定比例的原则,出台再生水价格指导意见。

4.拓宽节水项目投资渠道。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节水型城市建设投资体系,鼓励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节水设施建设、管理与收益。要建立专项节水资金投入制度(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千分之一以上),有计划地增加与节水型城市建设相配套的专项资金,用于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产业化。

5.促进水资源特别是非传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启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再生利用和废水资源化,尽快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道路冲洗、园林绿化、厕所冲洗等项目,大幅度提高城市中水利用率。加大雨水利用规模,选择绿化、公园等适当的地方建设一批集水雨窖、水平沟,充分利用雨水。

6.普及城市居民节水设施,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城市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坚决控制跑、冒、滴、漏等现象,努力减少城市供水管网输送过程中的漏失,降低产销差率,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到2015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5%以内。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要安装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现有城市公共用水器具全部更换为节水型器具,城市居民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器具要逐步更换。

7.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工作。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创建活动,改造企业(单位)用水设施,更换用水器具,降低漏损率,减少用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出台的《节水型企业(单位)目标导则》要求,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指导辖区内企业(单位)和所属行业企业(单位)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争取在2015年前达到“节水型企业用水量占到非居民用水量的15%”的目标。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用水安全

1.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以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2.深入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整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建立更加严格的城市地下水开采管理制度,凡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范围内能满足供水需要的一律禁止新建自备井,不得核发新的取水许可;对城区已有的自备水源要制定关闭计划,逐步取消自备水源,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有效保护城市地下水源,今后不得新增新批自备井。

3.加强生活水质监测,定期公布水质情况。凡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一律不得核发新的供水卫生许可证,确保城市供水集中、安全可靠。

4.加大污染源治理,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使之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做好各乡镇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和改造工作,抓好涪江等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设置许可、排污许可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水污染较重的行业要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障工作顺利实施,成立节水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节约用水办公室,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和措施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

节水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详见附表),加强对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并切实抓好本系统的节水工作。水务部门和供水主管部门要把节水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坚持不懈地抓落实、抓推进。

篇7

一、评价目的

XXX公司在QES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评价。二、评价范围

XXX公司及各子分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环境因素。

三、评价准则

1、GBT24001-20__;

2、建设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制度;

3、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四、评价时间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五、评价过程综述:

(一)污水排放:

存在施工现场废水、生活废水、车辆清洁废水、食堂清洁废水排放、消毒剂水的泄漏5项环境因素,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环保管理制度》《青岛市建筑工程文明施工若干规定》、《山东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各单位都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生活废水都排入当地排水管道,在定点清洗车辆、施工现场冲刷搅拌机管道废水沉淀重复利用。各子公司、分公司通过环保部门的检测,判定排放达标。同时在清洗处设立沉淀池,在食堂设置隔油池。

(二)固体废弃物排放:

存在办公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加工现场废弃物、废弃线缆、废焊条、焊渣、废钢、木屑、钢板、型钢、焊丝盘、焊剂、木板、氧化镁板、石膏板、岩棉板色带、胶水瓶、涂改液等的25项环境因素。

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各单位定点存放,执行莱钢集团公司垃圾存放、运输管理定;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回填、及时外运;部分废弃物甲方回收,设立垃圾站,进行分类存放,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定期回收、不能回收的委托环卫单位分类处理。25项环境因素基本符合要求。

(三)危险废弃物

存在微机消耗器材、旧日光灯管废弃、废电池产生、含油棉纱废弃、废弃油漆桶、废弃刹车片、废弃含油机械零部件、油漆桶、碳粉盒、墨盒、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12项环境因素

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化学危险品管理条理》。各单位建立了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对危险废弃物分类定点存放,公司统一回收处理;部分甲方回收;禁止提供或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储存、利用、处置。

(四)噪声排放

存在运输、吊装机械噪声排放、钢材加工设备噪声排放、钢结构件制作安装噪声排放、手动工具运转噪声排放、混凝土浇筑振动棒噪声排放、施工现场模板噪声排放、各岗位噪声、厂界噪声等7项环境因素。

适用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规定、青岛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东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

建设公司厂界噪声、岗位噪声由集团公司安环部检测科进行测定,检测结果满足法规要求。项目部在强噪声施工过程中避开夜间施工,因工艺要求必须在夜间施工的请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工,未发生噪声扰民事件。7项环境因素因素符合要求。

(五)能源资源的适用和消耗

存在施工用水消耗、施工用电消耗、钢材消耗水泥消耗、办公生活用水消耗等4项环境因素。

适用法律法规要求《节约能源法》、《建筑法》、《山东省节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各单位施工过程中使用施工定额进行控制,在构件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严格控制资源浪费,对余料进行重复利用。各单位建立办公用品领用的管理办法,教育员工节水节电。

4项环境因素均满足要求。

(六)粉尘排放

存在电焊烟尘排放、抛丸灰泄漏、土建施工现场粉尘、扬尘排放、地材运输粉尘排放、钢结构打砂除锈粉尘排放6项环境因素,使用法律法规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篇8

【关键词】三条红线;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安阳市水资源现状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辖四区五县(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4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1.94 亿m3,人均水资源322 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1 m3,仅为全国水平的六分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73.5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用水需求增加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已经成为制约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安阳市水资源管理现状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2003年1月安阳市政府进行了水管理体制改革,由水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市防洪、排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基本实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取水许可、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的目标,解决了以往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

(二)水资源管理制度

安阳市水资源管理制度经历着不断完善的过程,已初步形成以《河南省实施办法《河南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安阳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等为核心的一套制度体系,对水资源的保、蓄、取、供、用、节、排等实施全过程管理。

在保水、蓄水方面:一是建立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及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二是建立了水库闸坎蓄水、滞洪区管理等相关制度;三是划分了安阳市地表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建立了水源地保护制度。

在配水、取水方面:一是建立了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制度,对安阳市水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编制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综合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二是建立了取水许可制度,从凿井审批、取水许可、机井监督和用水管理等方面加强取水管理,按照定额标准和水源条件核准取水指标。

在供水、用水方面:一是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二是建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将新、该、扩建重点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

在节约用水方面:出台了《安阳市节约用水办法》,形成了一套节水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了用水定额管理和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行业用水实现按季考核;二是建立了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和阶梯水价制度和阶梯水价制度;三是建立了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新、扩、该建项目的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建立了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排水和再生水利用方面:一是建立了水污染防控制度;二是实施排污许可制度,规范污水排放行为;三是出台了《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规定新、该、扩建设项目、农田灌溉绿化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河道、湖泊、景观补充水优先使用再生水。

(三)水资源管理取得的成绩

安阳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全市总用水量稳中有降,用水效率不断提高。从2010年到2012年取水量由2.53亿m3减少到2.49亿m3,新用水量减少了400万m3。万元GDP耗水由同期的114.1 m3减少到86.9.安阳市在量水而行、以水定结构的产业发展思路下,向集约用水、搞笑用水方向发展。

在用水结构方面,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从2010年到2012年生活用水由0.5亿m3增加到0.58亿m3,生产用水由1.41亿m3建设到1.34亿m3,生态用水由5070万m3减少到4.873万m3.用水结构的调整在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也为城乡发展和水资源利用腾出了一定空间。

在节约用水方面:2008年,安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13年,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被命名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从2007年到2012年,安阳市GDP由1036亿元增长到1592.8亿元,增长53.8%,用水总量由16.6亿m3下降到13.84亿m3,降幅为17%。万元GDP用水量由206.3 m3降到86.9 m3.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到3.06亿m3,亩均灌溉用水量由311.1 m3下降到205.7 m3,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35.7 m3万元降到24 m3万元。累计建设节水工程216项,设计节水能力21.15亿m3年,年实际节水量8.72亿m3,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2%。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减少了污水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三、当前水资源管理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区需要更可靠地水资源保障、更安全的水务基础设施和更高标准的服务管理水平。解决水的短板制约即是安阳市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关键点和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着力点。

要立足市情和水情,把水资源保障作为支撑经济社会课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深化水务体制机制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安阳市水资源管理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支撑了连续干旱条件下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但安阳市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与水资源严格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节水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现有的制度和管理状态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存在差距。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操作性有待加强,“三条红线”的控制体系缺乏量化指标;水资源规划论证、取水许可证年审,节水定额动态管理等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落实到位;涉水行政审批管理缺乏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和手段。必须通过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程和标准体系,强化执行力和科操作性,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二是依靠传统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可赢得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通过大力节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效率等措施,近年来安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随着用水结构、用水水平等弹性空间的压缩,提高用水效率出现边际成本加大,边际效益减小的状态,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管理约束、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必须寻求水资源科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必须从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入手,以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资源科持续利用。

四、加快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应对水资源紧缺形势,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通过确立“三条红线“,实现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培育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排水许可管理,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从而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不断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及合理需求,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各区域、各行业用水总量指标,并逐级分解,建立覆盖全市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生活用水适度增长、环境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及农业用新水零增长。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年度用水指标以内,年度用水计划根据当年水资源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规划,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管理。直接取用地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必须办理取水许可,出具水资源论证报告。取用公共管网水或再生水的建设项目,必须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行政审批。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预案。加强涵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水务运行调度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供水紧急状态下,分区分类采取限制用水措施。

二是要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培育节水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用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建立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定额指标,实施动态管理、定期限制发展的高耗水产业名录,严格实施产业用水效率准入制度。加强水平衡测试,对用水超定额的生产企业限期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改造后仍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一律关停。制定用水器具强制标准,实施节水产品和器具市场准入制度,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加强用水计划管理,严格用水计量,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严格落实驾驶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设节水示范工程,发展新区要率先成为科学用水、高效用水的示范区。创新节水管理思路和方式,完善节水责任体系,进一步拓展节水空间,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三是要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禁向河湖排放污水,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根据国家考核要求,从严核定区域化学需氧量,岸氮等排放指标和河道考核断面的控制指标。加强点面污染源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严格排水许可管理,严禁向河湖排放污水。建立排水河水功能区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考核制度。

四是要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作者简介:

韩智力,男(1976-)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工程师。

篇9

一、全面节水,努力建立节水型社会

(一)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我省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抓好南水北调工程,积极拓宽水资源渠道的同时,必须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形成浓厚的节水氛围。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强制推行先进的节水技术,做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使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要尽快研究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明确水资源节约的工作目标、重点和措施。

(二)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根本措施,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抓好农业节水。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减少水稻等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在适宜地区推广饲草种植,发展草食畜禽养殖。大力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实现由工程节水向综合节水转变,由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向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制定、落实农业节水奖励政策,广泛推广各类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水灌溉。抓好旱作农业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工程,推广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精播技术、设施菜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推广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技术。各级政府要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旱作农业工程建设,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到*年,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旱作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900万亩,在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用水的零增长。

(三)以推进定额用水为重点,抓好工业节水。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要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超定额取水的,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在年取水100万吨以上的高耗水企业中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挖掘节水潜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工业水耗。限制和压缩高耗水行业发展规模,把节约用水纳入行业发展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建设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对工艺技术达不到省定取水定额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水资源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到2010年,力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5%,入统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25立方米以下。

(四)以改进和完善供水设施为重点,抓好城镇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节水。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使用年限超过50年、旧城区严重老化及漏失严重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步伐,优化城市管网布局,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任务,大部分设区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国家标准。改进和完善城市居民供水计量设施。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共同承担,也可在水价调整中专列城市供水计量设施改造资金,专项用于城市居民供水计量设施改造。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凡不符合要求的,城市供水企业不予供水。到2010年,普遍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计量收费。大力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用水器具改造。对新建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

(五)以点带面,抓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今年全面启动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每个市确定1到2个市级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开展。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调度、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实现各类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七)统筹调控水资源。各地要按照“一保生活、二保工业和高效农业、三保生态环境”的原则,科学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外来水及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各类水源,实时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开发利用城市污水、微咸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沿海地区工业要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冷却技术。到2010年,达到年利用非传统水资源30亿立方米。

(八)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认真组织实施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九)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对再生水生产用电实行优惠电价,不执行峰谷电价政策,免征水资源费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的财税政策,降低再生水生产和使用成本。强制缺水地区和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

(十)严格限制自备井水的开采使用。在地下水超采区内,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量。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内,因生活用水确需取水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除此之外一律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饮用水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其他用户的自备井,要于2005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量开采、强化监控,并随着公共供水条件的改善,适时关停。

(十一)积极引入省外水。进一步理顺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抓好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供水后,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优先使用外调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推广再生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在本级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省政府颁发的《河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冀政〔1997〕48号),继续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力度,并保证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和鼓励社会化办水利,坚持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化水利融资渠道,努力扩大民营资本投资范围,从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十三)改革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水利工程供水单位要落实《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冀政办〔2003〕32号),建立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招标等市场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管理水利工程,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十四)深化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单位,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冀政〔2004〕33号)要求,加快事业转企业、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逐步引入特许经营制度,通过创新机制促使供水单位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十五)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要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统筹考虑城市水源保护、备用水源工程、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扩大再生水的使用范围。

(十六)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城区建设时,必须分别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城区,要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十七)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要建立地方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补助等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其中大城市达到80%以上、中等城市达到60%、县城达到5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十八)积极推进城镇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十九)加快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开展登记和建档工作,建立论证制度、登记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开展重点区域的水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提高水系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一切非法捕捞和旅游活动,取缔网箱养鱼,修复生态环境。

(二十一)加快水环境保护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在所有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设区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以及环境敏感河流跨省、市界重点断面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水污染负荷占全省80%的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排水水质自动监测设施,通过加强企业排污监测,提高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效能,严控企业超标排污行为。

(二十二)实行水环境监测结果公布制度。在全省实施重点流域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公开制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水功能区水质通报、饮用水源地水质通报,让群众及时了解水体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

(二十三)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标准。已立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县(市)要尽快开征;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含县城),在调整供水价格时,要优先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年底前,各市、县(市)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提高到每立方米0.8元以上。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二十四)价格杠杆是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调节手段,要继续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充分体现我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二十五)理顺水资源费和城市供水价格比价关系。通过提高水资源费标准,调整各类水源的比价关系,使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利用自备井取用地下水的成本高于取用城市供水的成本,使城市供水企业取用地下水的制水成本高于取用地表水的制水成本。自备井水资源费标准的调整,要与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同步进行,保持协调一致,到*年底,其水平不得低于城市工商企业供水价格(扣除污水处理费)。

(二十六)逐步提高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不仅要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居民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及其接收费用。调整的近、中期目标是:2005年全省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水平平均每立方米达到3元左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2010年每立方米达到4.5元左右。行政事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宾馆餐饮服务、特种行业用水价格,原则上按照与居民生活用水1∶1.5∶1.5∶2∶3∶15的差价安排。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近、中期目标是:2005年工业及自来水厂用水每立方米提高0.05—0.10元,2010年供水价格每立方米达到0.80元左右。

(二十七)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要在继续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造农业灌溉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的基础上,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将农业用水各环节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加强监督检查,杜绝农业用水乱收费等现象,努力减轻农民实际水费负担。

(二十八)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为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根据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二十九)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从*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同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10年城市供水普遍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分三级,级差为1∶2∶10。居民生活用水第一级水量,按人均月用水(下同)3立方米确定,第

二、三级水量分别为5立方米和5立方米以上;工业及其他用水的第一级水量,按《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冀水资〔2002〕3号)确定,第

二、三级水量分别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10%)和10%以上的水量。

(三十)强化供水成本监审工作,建立定价成本约束机制。研究制定供水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有效控制供水企业成本不合理上涨,提高水价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使用

(三十一)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费管理体制,完善征管和使用办法,加大征收力度。

(三十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费。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抓紧制定全省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水资源费统一征收、集中管理、依法使用、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等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准挪作他用。

(三十三)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要继续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农村也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选择适当时机开征农业用水水资源费。对中央直属电厂,恢复征收水资源费。加强取水的科学计量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和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做到足额征收,足额上解。对无计量设施的取水单位,按取水设施的最大实际取水能力计收水费。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三十四)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推进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城市市长要对水价改革、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水价改革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水价改革顺利进行。要完善节约用水的各项政策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三十五)充分考虑用水户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水价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对特困户和特困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做好水费的减免工作,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用水。在推进整个价格改革中,要优先考虑水价改革,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保证水价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在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前,要严格履行程序,召开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篇10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 问题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1. 现今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一,排水管网设计与布局存在问题。现今我国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实际布局之间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排水管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设计人员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以致于在进行排水管网的设计时,不能考虑周到,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布局不符合科学,无法达到排水的效果。二是,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无法针对城市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排水系统,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其次,排水管网的布局存在的问题还由于在进行排水管道的建设过程中,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排水管网的设计不适应排水布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瞬息万变,在进行城市污水管道的建设过程中,管道建设战线过长,造成排水管网的建设与布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二,排水管网前瞻性不足。城市排水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的排水系统一旦设计下来,一经实施,基本上就固定下来,后期如要调整会非常复杂与困难,所以在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规划、布局、设计之中,必须要具有前瞻性,要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之中,前瞻性不足,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的排水系统承载的是整个城市的污水、降水及其他生活污水,在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的建设中,城市排水管道、排水沟道等的硬件设施不大完善。在排水管道的设计与建设中,本应建在地势较低处的排水管道在特别地区没能特别考虑,造成管道与坡度地形不一致,污水、雨水等无法自然流出,影响城市生态发展。

第三,现今我国城市排水系统还存在排水系统承载量的问题。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在排水系统承载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与生活污水骤增所造成的排水系统承载压力加大的问题;城市排水系统承载量在科学技术方面较为落后的问题;还有资金来源困难也是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优化的一大问题。

2. 优化策略

2.1树立意识,提高认识

树立意识,提高认识是指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优化过程中,要提高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优化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与优化的重要作用,要将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同的高度上来,为城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献策献力。

2.2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是指在进行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自然环境出发,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设计。首先,在考察阶段,要求相关人员在排水系统的前期视察过程中要做到从全局出发,做到统筹规划,对排水系统的选址要合理。其次,在进行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及其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客观环境出发,还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作,为其优化提供可能。最后,在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把质量关,从原材料到工程的施工质量都必须要严格监督。排水系统管道等的建设属于基础设施类的建设,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其使用的效果直接相连,要使城市排水系统在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有所优化,严把质量关是关键。

2.3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体系

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还依赖于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如《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排水管道主要是进行城市污水的排放,只有每个市民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城市排水系统才有可能正常运作,如此,才能为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提供正确、真实的数据资料。

3.政策扶持

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优化都是有关城市发展大计的项目,在进行城市排水系统优化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政策性扶持,颁布鼓励性的政策条款,提供财政支持。拥有高科技排水系统的企业还可实行税务免、减等措施,以提高技术层次为城市排水系统优化服务,以先进带动落后,促进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更新。

4.结语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城市现在及未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类建设,是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行业之一。只有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进行规划,同时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促进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新型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工程技术),2012,04:

136-37

[2]姜伟.试论述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与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274

[3]卫淑文.深度探讨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思路[J].科技资讯(工程科技

),2011,04:51

[4]王君石,丛旭日.浅议排水系统的体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市政与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