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4-03 11: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
Discussion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 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 Yinghua, Qiu Mengrong, Li Guohua
(1 College of Zhejiang Economic & Polytechnic, Zhejiang,Hangzhou,310018)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about establishment of outside class practicing base, the basic capability and diathesis advantages of “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 was discussed, and the qualification of “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of “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 at the outside class practicing base was summarized also.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to achieve a all-win situation among society, college, companies and students was “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
【Key words】Three Divisional Teacher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outside class practicing base
“三师型”教师就是指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1]。他们在教学内容上能不拘泥于形式,做到灵活设计,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他们在科研上能够独挡一面,掌握着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始终站在国内甚至国际前沿,担任着培养我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他们在实践指导上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且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员工有所指导和帮助。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
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与检验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操作平台。校外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2]。本论文通过对“三师型”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中的作用的讨论,指出了“三师型”教师的任职条件,并对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前景进行分析。
1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校外实训基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但由于忽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从而导致多数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培训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方面存在障碍,难以真正推进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如下。
1.1 建设基地的数目众多,重“量”不重“质”
在高职院校中,每个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数不少,每个学生有好几个实训单位可以选择,接纳人数也远远超过本专业所有的人数,但往往重“量”不重“质”,实训基地缺乏代表性和实用性。校外实训基地数目和校内实训基地相比,达到6:1甚至7:1,但资金投入少仅为校内实训基地的1%甚至不到1%,部分校外实训基地硬件设施落后,实用性不强。有的实训基地只是利用学生当劳工,并没有进行有效指导;有的实训基地工种单一,实训内容简单,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有的实训基地实训岗位和教学内容互不相干,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大等。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具有普遍性,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公信力和教育教学效果。
1.2 软硬件设施不配套,重“硬件”不重“软件”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多数学校重视实训基地硬件的投入,而对于软件的投入相当少。根据对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软件投入的比例仅为硬件投入的10%甚至更低。有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由于缺乏系统地校外实训课程开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校外实训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专门的实训基地专业管理教师,缺乏系统地实训教学评价机制等系列问题的存在,造成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处于松散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特别是校外基地分布广,数量多,给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实习考核都带来困难,造成学生难管、指导教师疲劳、企业抱怨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学生缺乏实习动力,教师缺乏指导动力,最终导致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1.3 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重“培训”不重“培养”
校外实训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教育和培训机构的重要区别就是除了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目前,各学校的实训目标多数为训练学生学到哪些技能,能进行哪些操作,而对于学生对自己职业岗位规划的困惑以及企业文化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对精神层面的培养相关计划少有提及,对后续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缺乏相关的教学目标支撑。因此导致部分同学认为高职院校等同于培训机构。
1.4 缺乏共赢结合点,重“付出”不重“回报”
由于部分传统的教学基地建设为学校派教师进行挂职学习岗位技能,学生进驻公司进行劳动换取培训机会,让部分企业认为学校学生是免费的劳动工人,教师在挂职期间是来学习的,所以学校是有求于企业,出人出力还要出钱,学校始终处于合作的弱势方,始终在“付出”,而求“回报”的效率就大打折扣。校外实训基地只停留在为学生寻求实习场所或预就业机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表层上,未能很好地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社会服务等工作,实训基地应有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地发挥。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高学历人才的引进,研发优势逐渐显现,部分高职院校利用科研人才与企业研发合作项目,利用项目带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这种合作使得有高端人才的专业或学校占据了优势,在合作时“回报”效率就相对较高,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性也强。
2 “三师型”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优势
“三师型”教师将行职业知识及能力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同时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本质上讲,“三师型”教师是应该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还必须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性就业的教师[4]。因此,三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几点基本能力和素质。
2.1 具有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优异的教学能力
三师型教师首先必须是大学教师,因此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优异的教学能力,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要认识到学校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生产产品的地方,要能够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与创造,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并加以指导。他们在教学内容上能够不拘泥于形式,选取前沿性的知识技术和实用性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做到灵活设计,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树立学生的长远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 具有科研的基本素质和优异的行业岗位能力
三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改造,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中的特殊部分,他们在科研上能够独挡一面,掌握着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始终站在国内甚至国际前沿,担任着培养我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三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熟悉行业发展的前沿,并将行业前沿技术知识、实用职业技术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具有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的优异行业岗位能力[5]。
2.3 具有对相应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
“三师型”教师由于站在行业的前沿,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熟悉行业岗位的发展规律,因此,“三师型”教师担任着就业知识的传授者、选择职业的领路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者和就业岗位推荐者等角色。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学科背景,掌握该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的“三师型”教师才能根据社会对该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指导。
2.4 具有对校外实训基地员工提供咨询与培训的能力
“三师型”教师在实践指导上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且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员工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有所指导和帮助,能够为校外实训基地员工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这是“三师型”教师特有的素质优势,由于他们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能够引领着企业员工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生产技能,是校企合作获得共赢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 “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与任职基本条件
3.1 “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
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由于“三师型”教师从事本行业多年,在行业中德高望重,熟悉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多年从事教育,热爱教育事业,因此能够遵循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倡导和传授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因此“三师型”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工作。
3.1.2 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技术改造意识
由于“三师型”长期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研发,进行过发明创造,而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系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理论,能够及时掌握本专业应用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改造或者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实际结合能力和技术改造意识。因此“三师型”教师必须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与学生创新项目指导工作。
3.1.3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服务意识和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三师型”教师与本行业的多数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岗位的能力需要、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等相关信息能够进行整合,并且熟悉职业成长规律,因此能够通过整合了的信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在指导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服务意识。因此,“三师型”教师必须参与校外实训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
3.2 “三师型”教师的任职基本条件
根据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分析,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的任职条件为:(1)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并有五年以上的从事本行业教学科研工作经历;(2)作为主讲承担专业课教学2门以上,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5篇以上,每年指导学生校外实训15天以上;(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刊物上3篇以上,并且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以上;(4)每年参与行业国家或国际会议2次以上,并且论文被会议论文集收录;(5)每年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一项以上;(6) 有过3年以上的班主任经历(7)在学生和行业中被认为德高望重。
4 “三师型”教师在实训基地中的作用
“三师型”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设作用
“三师型”教师由于科研能力强,在行业中德高望重,和行业中的知名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有着较密切的业务来往或者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合作谈判建立基地时有着良好的基础,企业比较容易配合学校教学方面的要求,能够派出相应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达到预期实训效果,合作成功率比较高。
4.2 维护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容易,维护起来较难。当合作遇到困难时,“三师型”教师就是个桥梁,在企业方面,“三师型”教师通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或者技术研发来平息企业方面的不满;在学生方面,“三师型”教师通过行业岗位要求分析、实训目标分析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分析来为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从而打消学生顶岗实习的疑虑。
4.3 开发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三师型”教师利用善于接受来自行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善于捕捉来自岗位上的新情况,新现象、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6]。并且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即能够根据对行业、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新的教学材料,从而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如果能打造一支多功能、高素质的“三师型”教师,并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格局,能够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等多方共赢的目的。“三师型”教师将在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以及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资助项目: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202);浙江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2009-09)
参考文献
[1] 陈琳.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285(10):21-27
[2] 汪志峰,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 职教论坛,2002,(2):48-49
[3] 曹述蓉.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229(9):100-101
[4] 屈海群,戴碧露. 略论高职高专“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4(2):197-198
篇2
[关键词] 高职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选择与管理
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近两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入的力度,不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高职招生的不断扩大,一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不少实训、实习场所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实训基地设备落后,实验室设备台位相对学生人数不够是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发展的一系列局限性,因此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资源是我国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起步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在摸索及累积经验的阶段,高职院校本身经费、经验以及政府法制制度的一定缺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初级发展阶段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较为广泛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类型:
基础协作型(后文简称“协作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
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深入合作型”(后文简称“合作型”模式)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还包括了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往往起到一样重要甚至更为主导的作用。
相对来说,两种模式中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由于不需要企业方面共同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指导方案的研究,因此只要校企双方达成协议,从挂牌成立实训基地到实际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其中经历的时间较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要短的多。与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相比,合作型实训基地的模式虽然其构建成本较高,但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有一定得长效型。
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分析并通过对学生、企业、专业教师三方的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是合作型基地的同学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而协作型基地学生则对自己的实训提出了较多意见,如:实训基地的师傅较少地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示范,实训缺乏针对性和一定的计划指导;组织领导没起到作用,缺少单位带教人员。可以看出对于协作型实训基地中进行是实训的学生来说:基地的规模和基地人员的指导深度以及整个实训过程的有效组织是他们最为希望提高的部分,也正是协作型基地在操作中的薄弱环节。
而从教师培养层面来说,协作型模式中的教师往往不能够深入地与所在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共同的探讨与学习,而合作型模式中教师经过在基地企业的实践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其中取得的经验和各种素材、实例使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质量也得以提高。
对于企业层面来说,作为协作型基地的企业往往只是在某一个阶段多了一些技术并不成熟的“操作工”,而且对他们来说,由于每年都有新的学生进来,所以说学生的技术成熟度不尽如人意。而对于合作型基地来说,虽然他们也要承担学生实践能力弱,影响生产进度等风险,但由于其企业生产及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可以获得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且可以为自己的企业进行一定的人才储备。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较之合作型模式,协作型模式存在着实训教学体系的缺乏、校企合作留于形式,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基地师资短缺的主要问题。
办事情需要实事求是,我们应当因校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专业成立初期,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成熟以及经验的缺乏,可以选择协作型模式来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完善学生实践训练的构成,另一方面,打开专业乃至学校的知名度,并累积宝贵的实战经验。但是随着随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对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要求的不断提高,协作型模式持久性低、企业参与度弱的先天硬伤决定了它是仍旧停留在企业与学校的短期行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越来越高的客观要求,向合作型模式发展必然将成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发展趋势。而要完成这种转变,其过程需要多方面保障因素的支持。
一、完善合作保障制度
要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涉及到教育第一线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还是从属于学校行政后勤支持的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都应该形成一定的制度。
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主管技工教育的部门,也应真正把职业技术和技工院校作为职业培训的载体,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优势进行扶持。同时要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职教扶持政策,如对相关企业进行税务上的优惠或政策上的支持等,使企业利益也得到相应的保证。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合作型基地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来说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资金问题却是制约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与难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思路、拓展渠道,通过多种渠道节约、筹集资金,来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1.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节约资金。即提倡自力更生,可对现有实训教学设备进行重新改造,并通过对基础专业课程的合并设置来更新实训项目,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的开支。
2.积极引入企业资金流。政府可鼓励企业将部分税前利润转为联合办学资金,对这部份利润不得征收所得税,以激发其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更好地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培训基地。
3.利用基地资源,获取效益。即高职院校利用实训基地对外承接培训任务,增加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同时还可进一步锻炼实训师资队伍、改善实训基地办学条件。
三、合理编排教学计划
成功的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最终还是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因此良好的实践教学计划不可或缺。
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教学计划作出创新,比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就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实习的“2.5+0.5”的教学计划编排模式,而是以实训为主导的“2+1”(即在两年的理论学习后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半年的顶岗实训)模式上提出了更多的创新,采用以实训课程为主导的“1+0.5+1+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内完成1年的基本专业技能(化学分析、微生物操作、仪器分析等)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1学期的岗位实训,同时开展现场小班授课,讲授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返校再进行1年的校内学习,深入学习工艺类专业课程(单元操作),开展综合实训与选修课程教学,培养一技之长,深化就业竞争力。最后1学期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最终走上工作岗位。
在这种教学计划的编排过程当中,该集中岗位实训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从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引入到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将先前学习的基础技能应用到生产,后一学期再返校深造,加深岗位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在合作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当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自身继续教育及实践能力培养,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规定每位教师三年内脱产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的时间应不少于半年,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要拓宽招聘渠道,不管是什么学历层次,不管是什么专业背景,只要真正的具有“双师型”的特征,能在实践性教学上深受学生欢迎,就可以大胆的聘用。浙江经贸学院目前构建起一支专职教师、全职教师(企业退休高级技术人才)、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构成,一方面,弥补了学校实践技能课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寻求校企共同价值取向
协作型与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区别,究其本质,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校企合作可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当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多是出于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未能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直接利益,将制约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应当满足校企利益双赢的愿望,这种“双赢性”是确保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之路的重要基础。从表面看,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但是在根本利益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是企业最大、也是花费成本最低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为社会提供不断增长的消费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服务链”联系与利益悠关关系,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客观需要。由于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能够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也希望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基于这种远见,企业也将对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事情乐观其成。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利益双赢愿望,校企之间应当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在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时,要从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要照顾企业以经营为中心的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采取“定单教育”方案则更需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这种思考,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或产业为背景,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此外,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校企合作的双向功能,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新的工作机制。从科技开发技术应用上寻找结合点,使之既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双方共同利益的发展。学校应注重发挥其教育、科研的优势,主动为企业提品的开发研制、技术改造、技术咨询、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的服务,为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科学实验提供方便,从而使企业感觉到合作教育,不但可以得到所需人才,而且还可以借助高校科研优势发展自己。院校应紧紧把握人力资源培养的方向,根据各类企业的发展背景,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为企业培养、推荐优秀的人才。
如果互惠互利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驱动力,那么友谊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则是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桥梁。学院及专业领导应深入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要珍惜双方领导之间、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要通过合适的方式与途径延续与加深这种友谊。在合作中出现分歧,尤其是涉及到双方利益的问题时,要及时协调与处理。
以上章节结合我省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及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的因素作出了分析。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如经费、企业接受度、学生适应度等需要不断研究及改善等问题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建设是必须且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参考文献:
[1]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113-115.
[2]廖哲智,高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3,(4):66-67.
[3]裴海康,建营卜,昭海.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9.
[4]裴有为.对高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39-140.
[5]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6]王艳丽.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39.
篇3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1.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中心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工会主席为校本培训副组长,三个部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主任决策调控—副主任具体负责—部长相关领导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做好检查、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使我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
2.时间保障。我们每周一、四为校本培训固定时间,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文件,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参加中国校外教育网组织的“校外视频会议”,与全国优秀的校外场所互相交流、探讨校外发展。
3.专项经费予以保障。保证经费投入是校本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校外培训书籍100多本、报纸、杂志20多种,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中心向上争取了教学设备采购资金30万,对校外场所需进行再完善、再提高;对师资力量进行再培训、再加强;对培训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再开发、再创新;争取了“校外场所能力提升项目”资金80万,翻新楼盖、改造室内卫生间、装修功能教室、更新走廊文化建设等。今年,教师外出培训、交流费用5000多元,为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健全制度,落实培训
学校注重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各种教师培训档案资料齐备完善,分类存放规范。制订了《校本研修长远规划》、《青少年活动中心研修工作计划》、《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期工作计划,制订的每年度校本研修管理实施方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活动中心的校本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师的校本培训:
1. 抓好师德教育培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活动中心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做到懂法守法;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
2.青年教师的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关系着中心的现在和未来。为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注重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一方面,派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校外专业发展;一方面,在工作中锻炼、培训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使校外年轻教师和能适应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
3.骨干培训。
制定名优教师培训方案,确定了培训目标、内容、措施,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在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对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后背干部、骨干教师通过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校本培训全方位开展的平台。
“校本培训”工作中,提倡发扬个人学习反思,同伴交流讨论,专家点拨引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校外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探索总结出一些灵活多样又极富实效的培训方式和途径:
1.以课题研究带动培训。
科研兴校是中心主要的办学思路之一。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对校外活动的研究,以此带动教师培训。每位教师研究校外活动,如《少儿才艺大赛方案》、《科技节活动方案》、《九九重阳情活动方案》、《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方案》等,达到活动的丰富、活动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2.外出学习培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学经验,学习兄弟校外场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萝北县校外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做法。中心有体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代表3人参加全国校外专业培训;中心组织教师到省内各家活动中心参观学习。为了放大考察学习的效能,建立了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思路、经验、最新信息由个体、部分辐射到全体,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个人研修加集体研修培训。
个人研修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之一,中心鼓励教师自我研修。首先为每个教师配备了校外教育教学书籍,如《与研究同行》、《实践·探索·反思》;《好玩的科技创新实验》、《一起走进七彩世界》、《创意电脑美术》《主次与语言表演》等,还提倡教师通过网络,阅览电子图书,边读边记,边读边悟,通过自主学习来升华教育感情,提高理论水平。其次为了解决当前教师视野不够开阔,理念不够先进的局限性,中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集体研修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今年,中心相继邀请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赵清福教授来萝北青少年活动中心指导校外领域中的课题研究;相继又聆听了赵清福教授的专题讲座,使全体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了解当前校外教育科研新动向,更新观念,逐步养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兄弟活动中心的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校外教育的发展,交流成功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畅谈今后校外的健康发展之路。
4.教育资源培训
积极开展“向最美丽教师张莉莉学习”的活动、观看《师德启示录》,每位老师写学习感悟,优秀的张贴在学校的廊报上,供全体学员、教师、家长浏览、阅读。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热情。积极浏览全国校外网站,学习外地校外场所的办学经验,学习校外名师、专家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让名师的言行来影响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5.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方面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训练教师基本功。
(1)中心将公益性普及项目作为常规训练,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在具体培训中进一步研究、提高。现在,校外每位教师都能承担一个专业的普及班培训或“三下乡”活动中的对乡镇学生的校外兴趣培训。
(2)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
校外工作要以活动为载体,让未成年人得到身心健康发展。活动中心注重了教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活动中心每年组织十多项目大型,在活动中,教师们得到了很大的训练。目前为止,教师们不仅能根据校外实际、策划出有意义的活动,还能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各岗位都能管理到位,使我们成立五年来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非常圆满。
(3)撰写活动案例分析。
活动中心不仅重视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训练,而且注重对活动案例的研究。
我们通过活动的开展锤炼教师基本功,又通过活动后的反思进一步提升教师们分析、总结能力,教师的校外基本功和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实现校本培训与自我主动培训相结合。中心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活动,中心为教师搭台,组织多种活动,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价值感,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校外教师有了很大的收获,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向《中国校外年鉴》“校外论坛”上报活动案例分析、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12篇;在全国校外场所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中,上报3篇文章。
四、培训成果
一年来,中心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示县级优质课5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2节;涌现出各类优秀:县优秀教师1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县读书先进个人2人,县校本研修先进个人2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5人在全县中小学生首届艺术节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3人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各类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活动中心艺体部荣获了萝北县“校本研修工作先进教研组”,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先进集体,教育系统特殊贡献单位、“妇女与计划生育工作新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全国“县(区)级示范性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荣誉称号。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校外检查指导,对萝北校外的管理和组织的活动、培训,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当然,本次研修活动除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观念有待转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不认真或不按时完成研训任务及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被逼无奈。
2、博客研修尚待努力。“博客研修”是研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有利途径。但是,我们发现个别老师把“博客研修”当作一种负担。
篇4
摘 要:文章基于多年实践,首先简要分析了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认为教师微课培训是一种以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一体化、能力提升型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总结了校外集中培训、校内集中培训、自主分散培训和混合型培训四种微课培训模式;描述了教师微课培训的五大内容体系,并分析教师微课培训的三大误区,最后提出教师微课培训的四点对策。
关键词:微课;微课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72-03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聚焦知识点、支持翻转课堂、形式多样化、制作技术门槛低等优势迎合了网络时代、微时代的发展需求,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等。这对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微课培训成为学校、教师、主管部门、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教师微课培训热”兴起。那么,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模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避免哪些误区?如何走出教师微课培训的误区?
一、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
近年来,微课、慕课等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形态快速发展,一线教师面临新形势、新变革、新机遇和新问题。微课以其自身特点契合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迅速成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宠儿”。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可以把微课比作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细胞”。[1]微课将成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2]在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微课还能够推进各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那么,教师如何以微课“武装”信息化课堂?如何将微课有效融入常态化教学?如何以微课为载体、途径和契机成为教育3.0时代的教学名师?笔者认为,教师微课培训是一种以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一体化、能力提升型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教师微课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微课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为慕课、云课堂等新一代网络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微课培训模式
目前,微课培训多是以教育主管部门、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发起,学校负责组织和引导教师参与培训,主要包括校外集中培训、校内集中培训、自主分散培训和混合型培训等四种培训模式。
1.校外集中培训
校外集中培训一般由教育职能部门或校外培训机构组织开班,国内影响力比较大、培训效果比较好的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教育部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会、协会等组织的教师微课培训。为避免培训与参训教师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这一类培训班一般选在周末或寒暑假,各学校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回校后作为种子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但因为要占用教师正常的休息时间,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培训方和选送学校需采取必要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
2.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多是以院、系或者教研室为单位,聘请校外培训专家团队或者使用本校教师开展培训,校内培训使教师省去异地乘车、办理住宿等环节,方便教师参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培训时间。根据培训目的,在培训之前,学校会相关比赛通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同院或同系教师,彼此相互熟悉,便于分工合作、协同学习,培训效果较为显著。
3.自主分散培训
教师根据学校下达的培训任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相关课程或者参加网络课程学习,按照学习周期提交微课学习成果,由学校按照系、学院或者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互评或者请专家评价教师培训情况,给出改进意见,并将评价结果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4.混合型培训
混合型培训是以上三种培训模式的叠加或者组合。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时间不充裕,而且培训班名额有限,再加上学校用于培训的开支有限,所以有些学校先在校内选拔种子选手,推荐其参加校外培训,然后再由这些教师开展校内培训,扩大培训面。与此同时,他们还借助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交流、研讨培训内容。
三、教师微课培训内容
1.微课基础知识
微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微课的概念内涵、特征属性、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教育价值、发展趋势、微课教学实践和应用评价,多媒体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这部分内容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微课基础知识,使微课与相关学科建立联系,为后续具体的微课设计和创作部分做铺垫。
2.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制作
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与创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微课教学设计包含教学任务与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部分。微课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同时注重数字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没有限定的格式,除了PPT式课件,严格说屏幕上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都是课件。微课课件应充分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求合理安排信息量,注重课件的构图与色彩等美工方面。
3.多媒体知识及加工技术
媒体作榇递信息的载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微课可同时呈现文本、图形、声音、动画,所以掌握多媒体素材的收集、编辑和加工技术十分必要。如截图软件Fscapture和Snag It等,图像编辑软件美图秀秀和PhotoShop,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Prezi、VideoScribe等,思维导图制作软件Novamind、MindManager、亿图图示专家等,网页视频下载软件硕鼠、稞麦等,视频抠像软件会声会影和Adobe Premiere等,视频转换软件QQ影音、FormatFactory,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Adobe Audition,动画制作软件Flash,录屏软件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片头制作软件AfterEffect,HTML5制作软件易启秀、微页等,交互式课件制作软件Adobe Captivate、Articulate Storyline等等。
4.视频非编软件操作技术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课视频的编辑、加工和导出需要在视频非编软件中完成,目前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EDIUS、AfterEffect等。从功能、易用角度和笔者微课制作实践来看,Camtasia Studio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微课制作的需要,一是有基本的视频编辑功能,二是软件自带丰富的音频和视频片头模板文件,三是有录音、录屏、抠像等功能,四是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学会视频和音频素材的加工、编辑和合成。
5.微课教学艺术
微课教学艺术源自课堂教学艺术,但又有其独特性。微课的本质是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微课上的教学艺术可充分体现其教学基本功,也是微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教学媒体、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展现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3]
四、教师微课培训常见误区
误区一:纯理论或纯技术两个极端
微课培训应贴合一线教师教研需求,切勿走向理论或者技术两个极端,理论内容应简练而不乏深度,通俗易懂。有些微课培训项目,讲者花大量时间和篇幅讲述微课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现状趋势、时代背景等,讲者累,听者也累,至于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更有甚者会误导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有些培训者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微课制作技术。但随着技术学习的深入,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低的教师,学习负担加重,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想法,导致很多教师成为微课培训课堂的“观众”或者“旁观者”。微课并不是“Show 技术”和“Show 美貌”的“花瓶”,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4]微课培训不宜走向纯理论或纯技术两个极端,而应设计“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应用+项目研究”四位一体的培训项目,将微课理论与技术的结合落到实处。应加强微课研究,建立微课研究方法论和基本框架,构建指导微课设计、创作、应用、评价、培训和研究的一体化理论体系[1]。
误区二:忽略教师水平,有拔苗助长倾向
由于现行微课培训模式相对单一,不够细化,大班授课、集体参训是目前微课培训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很难达到教师参训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微课培训应循序渐进,根据参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不同和个性化需求,应分班开展微课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培训内容。任何不遵循教师需求,一味追求短时、快速、快成的微课培训项目,都是在“拔苗助长”。
误区三:培训内容固定,缺少针对性
微课培训对象来自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人员,虽然现行微课培训会根据不同教育群体分级开展,但培训内容少有变化,缺乏针对性。面对不同的群体,微课培训应以参训对象为主导,根据参训对象的不同,定制化开展适合其本身需求的培训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科特性,分学科、分专业开展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技术、微课应用价值的培训内容。针对性的开发微课培训资源,使微课培训切实解决他们教研与管理的问题,实现微课培训落地生根,直至生长为教育生态圈里的参天大树,不应再是理论与技术的打包式、统一化的培训模式。
五、教师微课培训对策
微课已成为新时期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微课培训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微课的科学认识,应体现微课的本质内涵,遵循微课发展的趋势。
1.培训重心调整为微课选题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平民化趋势已是不争事实。微课制作技术不应该成为制约微课发展的瓶颈,微课培训应注重平民化技术的使用,技术够用即可,适用最佳,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微课选题和教学设计上,指导参训教师从一门课程某个学习单元/模块/主题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微课,加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组织(包括思考、讨论、练习、测试、实验、实习、展示、交流等),构成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若干个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按照缜密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表计划进行组织,构成一门完整课程[1],到云课堂或MOOC(慕课)平台,就成为一门MOOC。
2.自上而下、内容固定转为自下而上、按需施教
目前,自上而下、内容固定的教师微课培训模式已显被动、低效,应根据教师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组织开展微课培训。另外,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后续跟踪、评价和反馈,很难达到培训效果,并产生长远影响,应将培训内容(特别是微课制作技术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培训内容,查缺补漏,进一步夯实微课制作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3.训赛一体化
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和校方应针对培训内容及时开展教师微课比赛,使培训课内容演变为教师实实在在的微课成果,并组织专家点评、筛选出优秀作品,实行奖励机制。教师在微课比赛过程中,组建微课设计与创作团队,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4.混合式培训
随着“微课热”的快速蔓延,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加深,因此,微课培训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多样,为了满足教师对微课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应将培训内容分模块、分层次、分级别,通过线下进行微课概念、内涵及应用评价的集中培训,以便于现场交流、讨论和答疑,将微课制作设计和开发的实用技术通过微课程或者慕课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目标,教师根据自身需求,查缺补漏,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学习。笔者认为这种培训模式方便快捷、节省时间、针对性强,更适合当前教师微课培训的实际需求,应大力推进。
随着微课培训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开发适应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微课培训资源迫在眉睫。微课培训将加速新时代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改善区域信息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2):61-66.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61-65.
篇5
对一些IT培训机构来说,大四学生参加IT培训已是见怪不怪,类似学员比比皆是,但大一新生参加IT培训还是“头一遭”,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一些知名IT培训机构,学员中大学新生所占的比例居然达到了20%。
从就业的角度看,这些新入学的大学生距离就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大学校园对这些新生来说,理应充满新奇和吸引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舍弃象牙塔里的林阴小道,早早投入职业培训的大军呢?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学生:高薪诱惑与失业压力的双轮驱使
诱人的职业前景是大学新生参加IT职业培训的重要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小王告诉记者,自己参加IT培训的原因主要是看好IT行业的发展,“现在IT人才很吃香,薪水高、待遇好,很多人都想进这一行,我也是看好了IT行业的这一点”。几个刚刚报名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的大学新生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而来自人才市场和招聘网站的信息同样印证了这一点:目前IT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市场远远未达到饱和,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等各行业的应用普及,软件、硬件技术人才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都保持着强劲的上升走势。除了高薪的诱惑外,近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推动学生早早走出校门参加IT培训的重要原因。
高校:就业指导从大一就开始抓起
为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很多高校一改以往的做法,将就业服务的重心从毕业生转向大一新生。“高校学生从过去的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是就业制度的转变,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要适应这种变化,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天津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金刚向记者表示。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南开大学团委也特地安排,在大一新生中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组成就业指导小组,成员有老师、高年级学生和校外专家,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习目标明确,不盲目跟风考研、打工,力求为每名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指导。
社会:选择职业教育切忌盲目从众
虽然高校在学生就业服务上下了很大气力,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还是选择走出校园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含金量,在未来的求职大战中占据先机。在这种背景下,考证热潮在学生中愈演愈烈。
篇6
关键词:高校 外事工作 以人为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事活动的数量逐年增加,外事管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外事活动已经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阶段国内高校外事活动主要有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留学生选派、师资互换、跨国人才培养等等形式。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外事活动的起步时间较晚,外事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性的问题,现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外事活动发展的实际要求,而且由于高校外事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因此现阶段高校完善外事工作管理模式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1.高校外事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外事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仍有待加强。外事工作者队伍是外事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外事工作的整体水平。当前许多高校的外事工作者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外语应用能力也不高,此外,外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敬业精神、爱国热情、外事常识、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许多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上岗之前都没有经历相关培训,工作以后也没有参加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导致了自身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要求相脱离,外事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1]。
2.外事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当前国内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外事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许多高校将外事管理职能和权限分解到若干部门,例如留学生管理职能委托留学生院,外事接待工作交给外办,而跨国人才交流等项目则委托院系负责。这样一来非常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明晰,令出多门,政令不畅,特别是各部门职能交叉部分出现问题时,会导致推诿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到外事管理工作效率,甚至会影响到高校的对外形象[2]。
3.高校外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外事服务对象包括独立或联合承办国际学术交流及学术会议的国外专家、外籍交流教师、留学生等等,外事服务工作是高校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外事服务工作普遍存在服务水平和人性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外地域文化等的差异,服务简单化模式化,还有一些高校的外事服务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应当成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1.“以人为本”符合高校外事工作的实际要求。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对象即应当是服务的对象。因此,坚持在高校外事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能够充分尊重“人”这个基本要素的重要作用,将管理工作回归到了本质规律上来。除此以外,在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对校内优势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将教师、学生、管理者都纳入了外事工作的主体之中,进而将外事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这对于高校外事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2.“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正是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外事工作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个体人格为核心,“人”才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外事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3.“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外事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程度不足,对于人的合理诉求把握不准确。因此,在外事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能够在根本上把握住各项外事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充分动员外事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整体诉求得到有效满足,以此彻底解决外事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在高校外事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笔者认为,高校外事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核心作用,具体应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以高校外事工作人员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激发和调动外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为主,充分尊重文化差异,详细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满足这部分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特别是在完善高校外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更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高为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服务的手段和水平。三是要以校内师生为主,要将他们纳入外事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作用,丰富外事服务的层次,提高外事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谈高校外事工作.经营管理者.2011(5)
篇7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王影(1980- ),女,辽宁沈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副主任,助理研究员;董大奎(1950- ),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专业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架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载体和平台[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创业,奠定了“工科立校、科技引领”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为主干专业的格局。其中,“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是为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提升学院发展核心竞争力而设置的。在“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设置和建设实践中,学校提出建“大安防技术”专业群的理念,全力打造“大安防技术”专业生态链,直接对接安防技术产业链,培养安防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一、背景与理念
(一)安防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日益凸显,城市安防管理面临的任务愈发繁重和复杂。然而,我国的城市安防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以人防为主的基础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着力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平安城市”被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平安城市”的主体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指挥统一、反应及时、作战有效,加强城市安全防范能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上海有资质的544家安防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16.5%,比例很低;而在从事安全防范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庞大从业人员队伍中,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足5%,致使安防系统建立后,常常出现运行不正常,设备成为摆设,无法得到及时维护、更新等问题。
(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要求专业集群式发展
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已完全改变传统的方式,大量利用和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所有高端技术都在安防系统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安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社会化、系统化和覆盖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上高清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越来越显示出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安防产品绝大部分是电子产品,集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智能化软件嵌入、硬件和软件结合为一体,必须由应用电子技术来支撑;安防系统组建时,信息传输涉及光纤通信、数字通信、数据编解码、压缩与解压缩等,必须由通信技术来支撑;安防系统组网时,组网架构、数据库建立、数据存储、系统管理软件、人机界面菜单、远程监控等,必须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安防系统信息安全,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权限设置与加密等,必须由信息安全技术来支撑;安防工程建设中,工程设计、设备选型、设备组装、设备检测、工程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工程项目管理与验收等必须由安防技术来支撑。这种技术之间的交融必然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需要建设“大安防技术”专业群。
(三)对接产业动态变化打造专业生态链
专业生态链是指某一学校的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之间,根据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和价值交换机制而建立的良性互动、链条式的关系。专业生态链对接产业链是指学校紧扣某一行业产业链,以某个品牌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专业为支撑组成的专业集群,对接该产业链分工的相关环节。其实质是各专业根据行业产业链中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所建立的动态响应机制,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可分为单个专业与单个产业的“单体对接”,专业群与课程群、课程群与人才规格的“群集式对接”,以及专业链与产业链全面对接的“链式对接”[2]。专业生态链对接行业产业链属于“链式对接”,其特点和优势为:一是改变传统专业设置中结构松散、资源分散弊端;二是建立对接产业动态变化的专业响应机制;三是可以实现专业集群的不断优化和良性循环;四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面向。可见,“大安防技术”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必须与产业链对接。
二、专业生态链的内涵建设
(一)构建专业生态链的共享融通平台
按照专业生态链与行业产业链对接的内涵要求,以产业的口径整合“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5个专业资源,使形成的专业生态链能够完整覆盖安防产业中的产品制造、工程安装、运行管理三大主要产业环节。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支撑和服务产业链中的产品制造和检测环节;“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支撑和服务产业链中的安防系统集成环节;“安全防范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主要支撑和服务产业链中的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等环节。
在专业生态链中,“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是核心,另外4个专业形成强大的支撑。这种设置既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等传统专业对新型专业“安全防范技术”的技术支撑,使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新专业的建设,激活传统专业,为传统专业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增长点。
在专业生态链中,建立了专业之间的融通纽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公共实训、骨干师资、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平台。其中,建设一个对应岗位群核心能力、应用面广、实践性强的核心课程共享平台(含实训科目)是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感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微处理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安防系统工程》《安防工程CAD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群核心课程组成的课程融通平台,为专业生态链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二)按照专业生态链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生态链对接行业产业链的目标,“大安防技术”专业群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校政行研企”合作育人模式。校政合作――聘请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主任担任校外专业主任;在市公安局领导下开发技防安装维护和设计评估师职业资格标准。校行合作――聘请上海安全防范报警协会理事长担任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聘请协会中的高级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行业引导的专业建设机制。校研合作――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合作建设安防产品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和设计评估师、信息安全师两个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校企合作――学院与大型跨国企业、全球500强英格索兰安防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探索国际化的校企合作:成立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英格索兰安防技术学院分院,以此为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入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职业培训项目和行业资格认证;在校内建立“校中厂”,将企业部分项目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引入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院技防实战应用平台、安防产品展示中心和技术资料信息中心以及实训室建设。同时,与行业内知名大型企业合作,在校内开设定向班,在校外办“厂中校”、共建实训基地,做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理实一体、工学结合。
篇8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
课 题:陕西省重点攻关项目(11GG19)。
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在于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科学,尤其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具有从事营销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性教学,强调实际操作能力,要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中,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增强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紧迫性
根据对招聘企业的调查,他们大多数都表示:“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营销人员的入门门槛低薪酬却不低,资历要求低,能力要求却不低。企业需要的是踏实、勤劳,肯沉下来开拓市场、能细心分析市场的人。营销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而不简单是一个“搞推销的”的职业,从业人员也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但一切都需要从业者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亲自去创造,没有捷径可走。因此,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岗位实践显得极为迫切。
二、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设置脱离企业岗位实际,传统教学模式滞后
某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只是为了与理论课程配套,其开设的课程名称与内容较为主观,缺少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对接,与市场的需求相距甚远。
课堂教学多以“案例分析(讨论)”为实践的组织形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加强学生对市场营销学、推销技能等课程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缺陷。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都以国内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如“联想”、“长虹”集团的营销战略等。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因此,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将在短时间之内“无用武之地”。
2.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
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原来成人高校或中职学校教师转岗而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近几年新招聘的年轻教师或由相关单位调入高职院校。由于过去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不设实践课程,对成人高校教师没有动手能力要求,造成这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而原来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也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求;年轻的新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触企业的实践经验,实践操作技能也不是很强。所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整体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尽如人意。
3.校外实践岗位单一
随着近年来高职的顶岗实习热潮,全国不同的高职院校都在利用寒暑假对学生安排不同的企业实习实践,但是这些企业的联系业务中,很难使学生充分施展技能。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更多的学生从事的顶岗实习岗位主要以电话营销、促销员、市场销售员为主,并且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完成不了轮岗实习,因此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
4.校外实践基地名存实亡
为了弥补学校实验、实践条件的不足,一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以此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但通过笔者对各企业的了解,企业的商业秘密日益增多,大多数单位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认为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怕泄露商业秘密。结果是,学生到实习岗位去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工作。例如到市场开拓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接触市场,到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营销策划,到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财务账目和做账,到销售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销售产品等。这样,导致多数校外实习基地名存实亡,显然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实习是难以达到实习效果的。
三、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思考
1.开发校企共建的营销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要建立在广泛真实的企业营销环境与营销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要能够注重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以骨干教师为主体,深入企业营销一线,了解各岗位流程的职业技能,分析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再根据一线的工作流程,以岗位能力为基本单位,采集形成真正适合于学生使用的“珍珠”,逐步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2.通过“两元、两段”强化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元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新教师的培训任务。新教师在学校的角色定位是学生(有时也担任一些教学任务),在企业的角色定位是学徒工(根据需要也可担当技术员或工程师的部分工作)。
两段即校内段和企业段。其中,一个学期的校内段培训包括认识学院、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实践等3项内容。一个学期的企业段培训包括了解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工艺装备、生产组织、企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体验企业文化、生产氛围;学习所教专业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熟悉相关岗位的职责、安全操作规程、用人标准、管理制度等。
3.实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构建校园内的企业化氛围
在校内,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依托,让企业的工作人员、代课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要加强校园网、实践性教学设备以及专业模拟实践室等的建设,使校内实践基地能够有效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职能岗位,能够真正与企业接轨。继续拓展优质优良的企业方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的时候通过自身的技能和能力为合作单位创造价值,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以逐步建立校外学生实践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联合共建。
4.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监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每个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学到真正的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校要及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动态,促进学生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使校外的实践基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学 信息化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21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z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ONG Dan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ollege educ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main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modern tal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ollege education,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it is not only to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quipment and so on,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teaching will be further increased.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in the present stage, information teaching has been applied, but the popularization degree is not high, so the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corresponding measures
信息化是F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而要实现现代信息化教学,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改革教育方法,促进技术利用的现代化。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较为突出,而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任务,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信息化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高校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大学教师对于大学教育的实施十分关键,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对大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产生显著的影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使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有效结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水平,现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1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
(1)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有所欠缺。在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设备欠缺。信息化教学必须要以相应的设备来支撑,但是在目前的大部分高校中,对于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的缺乏,所以信息化设备要么是数量缺失,要么是质量不高,无论是哪种问题,都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性实施。因此,要想彻底解决信息化问题,必须要从资金投入方面进行考虑,在教学发展规划中,适量增加对设备方面的支出,从而满足添置设备的资金需要。
(2)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要实现现代化教学,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但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利用的技术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在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利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虽然增加了一些互动性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再比如,在多媒体技术普及的大环境中,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必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但是目前此种技术的利用严重不足。因为方法和技术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解决对策
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才能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中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及发展必将成为传统英语教学的重大变革。根据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促使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1)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应加强对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技能,要能够对各种办公软件熟练运用,并且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师需要对搜索引擎进行利用,加强教学资源的获取,善于使用英语教育论坛、教育资源以及资源网等。加强英语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并且加强先进教育技术的利用,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新课改的措施。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凭借信息的获取,促使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除上述之外,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掌握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检索及整合的方法,加强电子图书馆、教学视频以及网络资源等各种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行有关英语学科各类信息的汇总,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使其实现实时更新,从而促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2)强化教师素质的综合性提升,打造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性。要解决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老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影响较为重要,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老师需要做好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素质提升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老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认识,深入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从而把握其教学规律。第二是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参加网络培训,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加强学习,虚心向培训教师求教,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困惑。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听讲座以及网上交流等方法,使自身教学思路更加活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了解更多先进的英语教学知识。第三是老师要全面掌握和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质量提升。简言之,老师的素质提升需要以信息化教学为参考,从而做好针对性完善。
(3)变革教学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多样性。教学方法对于信息化教学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变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高,这样可以满足教学的过渡性特点,实现教学发展的循序渐进。第二是在信息化教学的特征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方法改造,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简言之,信息化教学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其教学具有便捷性,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法、在线交流法等。
(4)加大信息化设备投入,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性。要解决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进行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增加,从而为信息教育的全面性开展提供基础。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该具备专门的信息化教室来进行外语教学的听力以及口语教学,而信息化教室内,信息化设备是必备基础,因此,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性,高校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发展规划,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做出针对性的改善。简言之,通过信息设备的增加和信息环境的改善,高校外语教学的信息化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5)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英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促使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教学软件的利用,促使英语教学更加完善,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在促使学生语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信息素养上升至更高层次。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传统英语教学更加科学完善。例如,在对复活节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将使教学毫无趣味,但是配合图片及视频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复活节的来源、文化背景等内容的了解更加全面。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易懂,降低知识的抽象性,可对学生的思维扩散进行启发。教学氛围的营造受教师的影响较大,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采用对应的教学媒体,促使传统教学有效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加强教学资源的挖掘,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改进。
3 结束语
外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利用,外语教学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目前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部分问题,所以深化问题分析解决措施的探讨意义重大。大学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促使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发展,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教学,促使英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也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张笛.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一项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5:95-100.
[2] 王凤鸣.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8:40-44.
[3] 蔡静.新世纪以来国内信息化翻译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0.2:8-18.
[4] 何高大.高校外语教学网络化题库建设标准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2:9-14.
[5] 吴刚.高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45-47.
[6] 李霄翔,西.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6.4:39-44,93.
[7] 马晓娜.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发展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13,28.
篇10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众多国家将列为重点的经济产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被定义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因其拥有较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创意构想,它应该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同时,在对于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上,更要保持肯定与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时间和经济等不同因素的限制,现在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仍然大多处于贩卖创意的阶段。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可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则是必然的趋势。
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列为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转变中求突破”。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方法之一,因此,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以此来教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我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培养出许多自主创业型人才,同时基地已和校外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将自主创业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创业搭建了平台。国家政策不仅在学生的培养上有所重视,而且在自主创业中也给予了政策优惠。国家用政策的优势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
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文化的需求。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伞,将折叠伞与镇馆之宝翠玉白菜相结合,赋予一把折叠伞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通过如此的文化产品来传播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但是,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较为单一,没有竞争力,辐射面较窄,只适合于创意的贩卖,不能进一步投入生产以及后续的销售等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链将被中断,以至于创意的构思者不能系统的表达出这种文化的理念与内涵。
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优势
2.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仅处于贩卖文化创意构思的阶段,例如一些简单的文化宣传品、衍生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垂直体化则是通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商、销售商的合作,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售卖,更多的是融入了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通过如此的互助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还能节省资源成本,同时根据产品的销售反馈来考虑是否需要研发同系列的相关衍生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求得一种平衡发展并获得利益最大化;对高校学生而言,通过熟悉最适合、最经济的材质,了解每一样产品的销售过程,获悉顾客和销售情况对于本产品的反馈,能够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并在其中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和积累经验。因此,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和校外企业都可以通过合作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2.2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产品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花钱体验文化。因此,文化服务类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发展至今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却很难涉及这样的层面。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混合一体化提出了将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相结合的概念。文化服务业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方面节约省了成本,同时用文化创意产品来传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也用文化创意产品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更多在校园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环境,开阔自己的眼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机制下,了解到社会运营的规律,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再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一体化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加快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校院培养人才的力度,培养优质的文化创新产业,同时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3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模式的设想
现在的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园,通过自主创业来锻炼学生能力。笔者建议在创业园中隔出一片区域来用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具体设想如下: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设立专业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帮助园区内工作室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签订正规合作协议。由管理委员会寻找更多的文化服务类行业与园区工作室合作,通过合作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方与文化创意服务类产业联系起来,实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具体设想方案如下:第一,文化创意产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园区的运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基地的发展方向,落实基地的其他相关工作,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帮助创业大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协调好园区内工作室与地方工商财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第二,园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培训、创意创业比赛、工商注册、商标注册、法律咨询、高校合作、大学生创业园网站以及其他平台、校外公司对接等。第三,园区可以指导并帮助创业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实施园区工作室与校外企业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借此达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承载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使命,不可能在单一的创意贩卖上故步自封,其发展趋势则是由单一到复杂,以至于能够达到创意产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刘巍伟,谢志远,李上献.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探索[J].教育评论,2009(12).
[3] 王健.江苏动漫衍生产业定向性发展及特征研究[J].电影文学,2016(06).
[4] 谢汇,季海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2).